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中数学三角形中的角度计算模型

初中数学三角形中的角度计算模型

初中数学三角形中的角度计算模型
初中数学三角形中的角度计算模型

初中数学三角形教案

三角形复习教案 教学目标1、理解并掌握三角形及三角形的重要线段的概念; 2、掌握三角形的三边间的关系; 3、会利用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及外角公式计算角度。 难点重点1、熟练掌握三角形的三条重要线段; 2、会灵活运用内角和定理及外角公式计算角度 一、知识点梳理 (1) 三角形的定义:由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所组成的图形叫做 三角形. (2) 三角形的分类. ?? ? ??钝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 锐角三角形 ?? ? ? ? ? ?) (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不等边三角形 (3) 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4) 三角形的重要线段 ①三角形的中线:顶点与对边中点的连线,三条中线交点叫重心 ②三角形的角平分线:内角平分线与对边相交,顶点和交点间的线段,三个角的角平分线的交点叫内心 ③三角形的高:顶点向对边作垂线,顶点和垂足间的线段.三条高的交点叫垂心(分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的交点的位置不同) (5)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6)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及性质 定理: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 推论1: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补。 推论2: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推论3: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与它不相邻的任何一个内角。 (7)多边形的外角和恒为360°。 二、典例分析 例1 一个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2和9,第三边为奇数,则此三角形的周长是多少?(三边关系:判定能否成三角形;求线段的取值范围;证明线段的不等关系) 针对性练习:若一个等腰三角形的周长为17cm ,一边长为3cm ,则它的另一边长是 。 三角形 (按角分) 三角形 (按边分)

(完整版)初中数学竞赛相似三角形专题

初二竞赛专题:相似三角形 1.如图,AB BD ⊥,CD BD ⊥,垂足分别为B 、D ,AC 和BD 相交于点E ,EF BD ⊥,垂足为F .证明: 111 AB CD EF += . 2.如图,在梯形ABCD 中,AB CD ∥, 129AB CD ==,,过对角线交点O 作EF CD ∥交AD BC ,于E F ,,求EF 的长. 3.如图,在梯形ABCD 中,AD BC ∥,396AD BC AB ===,,,4CD =,若EF BC ∥,且 梯形AEFD 与梯形EBCF 的周长相等,求EF 的长. 两个常见模型:如图,已知直线EF BC ∥,直线EF 分别与直线AB 、AC 、AD 相交于E 、F 、G 点, 则 BD EG DC FG = . O F E D C B A F E D C B A F E D C B A G F E D C B A B D A E G F C

4.一条直线与三角形ABC的三边BC,CA,AB(或其延长线)分别交于D,E,F(如图2-68所示).求证: 5.如图所示.P为△ABC内一点,过P点作线段DE,FG,HI分别平行于AB,BC和CA,且DE=FG=HI=d,AB=510,BC=450,CA=425.求d. 6.如图,边长为1的等边ABC △,BC边上有一点D,1 3 BD=,AC上有一点E ,60 ADE ∠=o,求EC的长.7.已知,B是AC中点,D、E在AC的同侧,且ADB EBC ∠=∠,DAB BCE ∠=∠,证明:BDE ADB ∠=∠. E D C B A D E B C A

8.如图,在ABC △中,60BAC ∠=o ,点P 是ABC △内一点,且APB BPC CPA ∠=∠=∠,若8PA =,6PC =,求PB 的长. 9.如图,在锐角ABC △中,AD 、CE 分别为BC 、AB 边上的高,ABC △和BDE △的面积分别等于18和2, 22DE =,求点B 到AC 的距离. 10.如图所示,已知3个边长相等的正方形相邻并排,求EBF EBG ∠+∠. 11.如图,在ABC △中,AD 平分BAC ∠,AD 的垂直平分线交AD 于E ,交BC 的延长线于F ,求证: 2FD FB FC =?. E D C A B P C B A H G B A

三角形角度的计算专题

三角形角度的计算专题 一、 选择题 1. 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外角是80°,则其底角是( ) A .100° B .100°或40° C .40° D .80° 2. 等腰三角形的顶角是80°,则一腰上的高与底边的夹角是( ) A .40° B .50° C .60° D .30° 3.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外角是80°,则其底角是( ) A .100° B .100°或40° C .40° D .80° 4.如图2,△ABC 中,∠ABC 与∠ACB 的平分线交于点F ,过点F 作DE ∥BC 交AB 于点D ,交AC 于点E ,那么下列结论:①△BDF 和△CEF 都是等腰三角形;②DE=BD+CE ;③△ADE 的周长等于AB 与AC 的和;④BF=CF .其中正确的有( ) A .①②③ B .①②③④ C .①② D .① E D C B H F E D C A B H F G 4题 5题 5.如图,C 、E 和B 、D 、F 分别在∠GAH 的两边上,且AB=BC=CD=DE=EF ,若∠A=18°,则∠GEF 的度数是( ) A .80° B .90° C .100° D .108° 二、填空题 6.已知等腰三角形一个内角的度数为30°,那么它的底角的度数是_________. 7.等腰三角形的顶角的度数是底角的4倍,则它的顶角是________. 8.等腰三角形一腰上的高与另一腰的夹角为40°,求底角的度数 9.已知:△ABC 中,AB=AC ,BD 是AC 上的高,且∠CBD=35°,则∠A= . 10.如图,△ABC 中AB=AC ,EB=FC BD =CE ,∠A=52°,则∠DEF 的度数是____ 11.如图,D 、E 在BC 上,AD=BD ,AE=CE ,若∠ADE=45°,∠AED=110°, 则∠B= ,∠C= ; 若∠ADE=40°,则∠BAC= ; 若∠BAC=120°,则∠DAE= . 12. 如图,∠B=∠D=90°,C 是BD 的中点,MC 平分∠AMD ,∠DCM=35°,∠CAB 是 第10题 第11题 A B C D E F 12 D A C B M 第12题

初中数学三角形稳定性公式证明知识点整理

初中数学三角形稳定性公式证明知识点 整理 我们在学习三角形的知识中,老师经常会提到的一句话就是: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任取三角形两条边,则两条边的非公共端点被第三条边连接。 ∵第三条边不可伸缩或弯折, ∴两端点距离固定, ∴这两条边的夹角固定; ∵这两条边是任取的, ∴三角形三个角都固定,进而将三角形固定, ∴三角形有稳定性。 任取n边形(n≥4)两条相邻边,则两条边的非公共端点被不止一条边连接 ∴两端点距离不固定, ∴这两边夹角不固定, ∴n边形(n≥4)每个角都不固定,所以n边形(n≥4)没有稳定性。 如果不看上面的证明过程,我们就没有办法清晰的理解三角形稳定性的所有定理。 ①正方形的四边相等; ②正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③正方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且互相垂直平分,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①有一个角是直角的菱形是正方形; ②有一组邻边相等的矩形是正方形。 希望上面对正方形定理公式知识的讲解学习,同学们都能很好的掌握,相信同学们会取得很好的成绩的哦。 ①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 ②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 ③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 ①两组对角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②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③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④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上面对数学中平行四边形定理公式知识的讲解学习,同学们都能很好的掌握了吧,相信同学们会从中学习的更好的哦。 ①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为余角; ②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③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④直角三角形中30度 角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①有两个角互余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上海市初三数学相似三角形经典题型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练习 例题分析: 例1:已知如图,在△ABC 中,D 是AB 上的一点,连结CD ,∠ACD=∠B,求证:2 AE AD AC = 例2:如图,在Rt ΔABC 中,∠ACB=90°,CD ⊥AB ,垂足为D , (1)求证:△ACD ∽△ABC ∽△CBD (2)求证:222(1) (2) (3)AC AD AB CD AD DB BC BD AB === 例3:已知如图,点D 是AB 上的一点,CA ⊥AB,EB ⊥AB,CD ⊥DE,求证:△ACD ∽△BDE 例4:在△ABC 中,AB=6,AC=9,D 为AC 上的一点,AD=3,在AB 上找一点E ,使得△ADE 与△ABC 相似?并求出AE 的长。

两个三角形相似的六种图形: 1. 如图在△ABC中,D是BC边的中点,且AD=AC,DE⊥BC,交AB于点E,EC交AD于点F. 求证:△ABC∽△FCD; A E F B D C 2、已知:如图,△ABC中,∠ACB=900,AB的垂直平分线交AB于D,交BC延长线于F。 求证:CD2=DE·DF 3. 如图3,△ABC中,AD平分∠BAC,AD的垂直平分线FE交BC的延长线于E.求证:DE2=BE·CE. 4.如图,已知△ABC中,AB=AC,AD是BC边上的中线,CF∥BA,BF交AD于P点,交AC于E点。求证:BP2=PE·PF。

5.如图,CD是Rt△ABC的斜边AB上的高,∠BAC的平分线分别交BC、CD于点E、F,AC·AE=AF·AB 6.如图4,在△ABC中,∠BAC=90°,AD⊥BC,E是AC的中点,ED交AB的延长线于点F. 求证:AB DF AC AF . 7.已知如图,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求证:△AOB∽△ABC 8. 已知:如图,ΔABC中,CE⊥AB,BF⊥AC.求证:(1)△AEC∽△AFB (2) △AEF∽△ACB

三角形角度的计算专题

三角形角度的计算专题 一、 选择题 1. 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外角是80°,则其底角是( ) A .100° B .100°或40° C .40° D .80° 2. 等腰三角形的顶角是80°,则一腰上的高与底边的夹角是( ) A .40° B .50° C .60° D .30° 3.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外角是80°,则其底角是( ) A .100° B .100°或40° C .40° D .80° 4.如图2,△ABC 中,∠ABC 与∠ACB 的平分线交于点F ,过点F 作DE ∥BC 交AB 于点D ,交AC 于点E ,那么下列结论:①△BDF 和△CEF 都是等腰三角形;②DE=BD+CE ;③△ADE 的周长等于AB 与AC 的和;④BF=CF .其中正确的有( ) A .①②③ B .①②③④ C .①② D .① E D C A B H F E D C A B H F G 4题 5题 5.如图,C 、E 和B 、D 、F 分别在∠GAH 的两边上,且AB=BC=CD=DE=EF ,若∠A=18°,则∠GEF 的度数是( ) A .80° B .90° C .100° D .108° 二、填空题 6.已知等腰三角形一个内角的度数为30°,那么它的底角的度数是_________. 7.等腰三角形的顶角的度数是底角的4倍,则它的顶角是________. 8.等腰三角形一腰上的高与另一腰的夹角为40°,求底角的度数 9.已知:△ABC 中,AB=AC ,BD 是AC 上的高,且∠CBD=35°,则∠A= . 10.如图,△ABC 中AB=AC ,EB=FC BD =CE ,∠A=52°,则∠DEF 的度数是____ 11.如图,D 、E 在BC 上,AD=BD ,AE=CE ,若∠ADE=45°,∠AED=110°, 则∠B= ,∠C= ; 若∠ADE=40°,则∠BAC= ; 若∠BAC=120°,则∠DAE= . 12. 如图,∠B=∠D=90°,C 是BD 的中点,MC 平分∠AMD ,∠DCM=35°,∠CAB 是 第10题 第11题 A B C D E F 12 D A C B M 第12题

初中数学三角形教案.doc

三角形复习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三角形及三角形的重要线段的概念; 2、掌握三角形的三边间的关系; 3、会利用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及外角公式计算角度。 难点重点 1、熟练掌握三角形的三条重要线段; 2、会灵活运用内角和定理及外角公式计算角度 一、知识点梳理 (1) 三角形的定义 : 由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条线段 首尾顺次相接 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 形 . (2) 三角形的分类 . 锐角三角形 不等边三角形 三角形 三角形 直角三角形 (按角分 ) (按边分 ) 钝角三角形 等腰三角形 (等边三角形 ) (3) 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 (4) 三角形的重要线段 ①三角形的中线:顶点与对边中点的连线 ,三条中线交点叫 重心 ②三角形的角平分线:内角平分线与对边相交 ,顶点和交点间的线段 ,三个角的角平分线 的交点叫 内心 ③三角形的高: 顶点向对边作垂线 ,顶点和垂足间的线段 .三条高的交点叫 垂心 (分锐角三 角形 ,钝角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的交点的位置不同 ) ( 5)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 6)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及性质 定理: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 180° . 推论 1: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补。 推论 2: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推论 3: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与它不相邻的任何一个内角。 ( 7)多边形的外角和恒为 360°。二、典例分析 例 1 一个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 2 和 9,第三边为奇数 ,则此三角形的周长是多少( 三边关系:判定能否成三角形;求线段的取值范围;证明线段的不等关系) 针对性练习:若一个等腰三角形的周长为 17cm ,一边长为 3cm , 则它的另一边长 是 。

初三数学《相似三角形》知识点归纳

初三数学《相似三角形》知识提纲 (何老师归纳) 一:比例的性质及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 (一)相关概念:1.两条线段的比:两条线段的比就是两条线段长度的比 在同一长度单位下两条线段a ,b 的长度分别为m ,n ,那么就说这两条线段 的比是,或写成a :b=m :n ; 其中 a 叫做比的前项,b 叫做比的后项 2:比例尺=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3:成比例线段:在四条线段a ,b ,c ,d 中,如果其中两条线段的比等于另外两条线段的比,那么这四条线段叫做成比例线段,简称比例线段,记作:c d a b =(或a :b=c :d ) ① 线段a ,d 叫做比例外项,线段b ,c 叫做比例内项, ② 线段a 叫首项,d 叫a ,b ,c 的第四比例项。 ③ 比例中项:若 c a b c a b c b b a ,,2是则即?==的比例中项. (二)比例式的性质 1.比例的基本性质:b c a d d c b a =?= 2. 合比:若 ,则或a b c d a b b c d d a b a c d c =±=±±=± 3. 等比:若 ……(若……)a b c d e f m n k b d f n =====++++≠0 4、黄金分割: 把线段AB 分成两条线段AC ,BC (AC>BC ),并且使AC 是AB 和BC 的比例中项,叫做把线段AB 黄金分割,点C 叫做线段AB 的黄金分割点,其中AC=2 1 5-AB ≈0.618AB , (三)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 1.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三条平行线截两条直线,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 如图:当AD∥BE∥CF 时,都可得到 = . = , = , 语言描述如下: = , = , = . (4)上述结论也适合下列情况的图形: n m b a =

初二数学三角形中相关角度的计算规律及应用专题(重要)

B A O C 1 2 例1 初二数学三角形中相关角度的计算规律及应用(理解性记忆并能熟练运用考试必考) 一、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与角平分线规律及应用 例1:在△ABC 中,BO 与CO 分别是∠ABC 和∠ACB 的平分线,且相交于点O ,探究∠O 与∠A 是否有关系?若有关系,试分析有怎样的关系? 研究分析:∠O =180°- (∠1+∠2) 而∠1+∠2= 12 (180°-∠A) =90°- 12 ∠A ∴∠O=180°- (90°- 12 ∠A) =90°+ 12 ∠A 由例1总结出重要规律:三角形的两个内角平分线交 于一点,所形成角的度数等于90°加上第三角的一半,即为∠O = 90°+ 12 ∠A 。 例2:已知如图:在△ABC 中,BO 、CO 分别平分∠CBE 和∠BCF ,且交于点O ,则∠O 与 ∠A 的关系又如何呢? 分析:∠O = 180°-(∠1+∠2) 而∠1+∠2 = 12 (180°+ ∠A) ∴∠O =180°- [ 12 (180°+ ∠A)] = 180°- 90°- 12 ∠A = 90°- 12 ∠A 由例2总结出重要规律:三角形的两个外角平分线交于一点,所形成角的度数等于90°减去第三角的一半。即为 ∠O = 90°- 12 ∠A 。 例3:已知如图:PB 与PC 分别为内角∠ABC 和外角∠ACD 的平分线, 且交于点P , 探究:∠A 与∠P 的关系。 分析:∠P=∠2-∠1, ∠2= 12 (∠A+∠ABC) ∠1= 12 (180°-∠A - ∠BCA ) ∴∠P= 12 (∠A+∠ABC )- 12 (180°-∠A - ∠BCA ) = 12 ∠A + 12 ∠ABC - 90°+ 12 ∠A+ 12 ∠BCA =∠A - 90°- 12 (180°-∠A) = 12 ∠A 由例3总结出重要规律:三角形的一个内角平分线与一个外角平分线交于一点,所形成角的度数等于第三角的一 半。即为∠P = 12 ∠A 。 规律的应用 1、 如图,在△ABC 中,外角∠CAE 和∠ACD 的平分线AP 与CP 交于点P ,且∠B=57°,则∠APC= 。 E F

三角形中的角度计算

三角形中的角度计算 要进行三角形的角度计算,首先要搞清楚三角形角度之间的关系变化。 1、内角和定理 在△ABC 中,∠A+∠B+∠C=180° 2、外角定理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3、直角三角形的两锐角 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之和等于90° 4、等腰三角形的三角的关系 已知等腰三角形的顶角为n °,则两底角为2 1(180°-n °);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底角为 n °,则另一个底角也是n °,顶角为180°-2n °. 三角形中的角度计算主要分以下三种形式: 1、方程法, 2、推理代换法, 3、特殊值法 1、方程法 例1、在△ABC 中,AB=AC ,CD 平分∠C ,∠ADC=150°,求∠B [分析] (1)所求的∠B 在△DBC 内,已知的∠ADC 是△DBC 的外角,所以有∠ADC=∠B+∠BCD 。∠B 是等腰△ABC 的顶角,∠BCD 是底角的一半,可以用∠B 表示,所以可利用方程式求∠B 。 (2)因为∠A 是底角,∠ACD 是底角的一半, ∠ADC 是已知角,所以可以先求出∠A 。 解法1、设∠B=x ,则∠ACB=21(180°-x),∠BCD=4 1(180°-x),由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可得∠B+∠BCD=∠ADC ,即 x+4 1(180°-x)=150° 所以x=140° 解法2、设∠A=x ,则∠ACB=x,∠ACD= 21x 。因为∠A+∠ACD+∠ADC=180°, 所以 x+2 1x+150°=180° 解得x=20°,即∠A=20° ∴∠B=180°-2×20°=140° 例2、在△ABC 中,∠A :∠B=5:7,∠C 比∠A 大10°,求∠C 解:设∠C=x,则∠A=x -10°,∠B= 57(x-10°),所以有 x+(x -10°)+5 7(x -10°)=180° 解得x=60°,即∠C=60° 例3、D 是△ABC 的BC 边上一点,AD=BD ,AB=AC=CD ,求∠BAC [分析]因为AD=BD ,AB=AC=CD ,所以有∠B=∠BAD=∠C , C B A

初中数学三角形知识点总结

初中数学三角形知识点总结 初中数学三角形知识点总结 等边三角形 ⑴等边三角形是锐角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的内角都相等,且均为60°. ⑵等边三角形每条边上的中线.高线和所对角的平分线互相重合(三线合一) ⑶等边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它有三条对称轴,对称轴是每条边上的中线.高线或对角的平分线所在的直线. ⑷等边三角形的重要数据 角和边的数量 3 内角的大小60° ⑸等边三角形重心.内心.外心.垂心重合于一点,称为等边三角形的中心.(四心合一) ⑹等边三角形内任意一点到三边的距离之和为定值(等于其高) 三角形的垂心 锐角三角形垂心在三角形内部. 直角三角形垂心在三角形直角顶点. 钝角三角形垂心在三角形外部. 垂心是从三角形的各个顶点向其对边所作的三条垂线的交点. 三角形三个顶点,三个垂足,垂心这7个点可以得到6组四点共圆. 三角形上作三高,三高必于垂心交. 高线分割三角形,出现直角三对整, 直角三角有十二,构成九对相似形, 四点共圆图中有,细心分析可找清, 三角形垂心的性质 设△ABC的三条高为AD.BE.CF,其中D.E.F为垂足,垂心为H,角A.B. C的对边分别为a.b.c,p=(a+b+c)/2. 1.锐角三角形的垂心在三角形内;直角三角形的垂心在直角顶点上;钝角三角

形的垂心在三角形外. 2.三角形的垂心是它垂足三角形的内心;或者说,三角形的内心是它旁心三角形的垂心; 3. 垂心H关于三边的对称点,均在△ABC的外接圆上. 4. △ABC中,有六组四点共圆,有三组(每组四个)相似的直角三角形,且AH·HD=BH·HE=CH·HF. 5. H.A.B.C四点中任一点是其余三点为顶点的三角形的垂心(并称这样的四点为一—垂心组). 6. △ABC,△ABH,△BCH,△ACH的外接圆是等圆. 7. 在非直角三角形中,过H的直线交AB.AC所在直线分别于P.Q,则 AB/AP·tanB+AC/AQ·tanC=tanA+tanB+tanC. 8. 设O,H分别为△ABC的外心和垂心,则∠BAO=∠HAC,∠ABH=∠OBC,∠BCO=∠HCA. 9. 锐角三角形的垂心到三顶点的距离之和等于其内切圆与外接圆半径之和的2倍. _. 锐角三角形的`垂心是垂足三角形的内心;锐角三角形的内接三角形(顶点在原三角形的边上)中,以垂足三角形的周长最短(施瓦尔兹三角形,最早在古希腊时期由海伦发现). _.西姆松定理(西姆松线):从一点向三角形的三边所引垂线的垂足共线的充要条件是该点落在三角形的外接圆上. _. 设锐角△ABC内有一点P,那么P是垂心的充分必要条件是PB_PC_BC+PB_PA_AB+PA_PC_AC=AB_BC_CA. _.设H为非直角三角形的垂心,且 D.E.F分别为H在BC,CA,AB上的射影,H1,H2,H3分别为△AEF,△BDF,△CDE的垂心,则△DEF≌△H1H2H3. _.三角形垂心H的垂足三角形的三边,分别平行于原三角形外接圆在各顶点的切线.

初中数学《相似三角形》优秀教案

相似三角形 一、知识概述 (一)相似三角形 1、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叫做相似三角形. 温馨提示: ①当且仅当一个三角形的三个角与另一个(或几个)三角形的三个角对应相等,且三条对应边的比相等时,这两个(或几个)三角形叫做相似三角形,即定义中的两个条件,缺一不可; ②相似三角形的特征:形状一样,但大小不一定相等; ③相似三角形的定义,可得相似三角形的基本性质: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其应用广泛. 2、相似三角形对应边的比叫做相似比. 温馨提示: ①全等三角形一定是相似三角形,其相似比k=1.所以全等三角形是相似三角形的特例.其区别在于全等要求对应边相等,而相似要求对应边成比例. ②相似比具有顺序性.例如△ABC∽△A′B′C′的对应边的比,即相似比为k,则△A′B′C′∽△ABC的相似比,当且仅当它们全等时,才有k=k′=1. ③相似比是一个重要概念,后继学习时出现的频率较高,其实质它是将一个图形放大或缩小的倍数,这一点借助相似三角形可观察得出. 3、如果两个边数相同的多边形的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那么这两个多边形叫做相似多边形. 4、相似三角形的预备定理:如果一条直线平行于三角形的一条边,且这条直线与原三角形的两条边(或其延长线)分别相交,那么所构成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

①定理的基本图形有三种情况,如图其符号语言: ∵DE∥BC,∴△ABC∽△ADE; ②这个定理是用相似三角形定义推导出来的三角形相似的判定定理.它不但本身有着广泛的应用,同时也是证明下节相似三角形三个判定定理的基础,故把它称为“预备定理”; ③有了预备定理后,在解题时不但要想到上一节“见平行,想比例”,还要想到“见平行,想相似”. (二)相似三角形的判定 1、相似三角形的判定: 判定定理(1):两角对应相等,两三角形相似. 判定定理(2):两边对应成比例且夹角相等,两三角形相似. 判定定理(3):三边对应成比例,两三角形相似. 温馨提示: ①有平行线时,用上节学习的预备定理; ②已有一对对应角相等(包括隐含的公共角或对顶角)时,可考虑利用判定定理(1)或判定定理(2); ③已有两边对应成比例时,可考虑利用判定定理2或判定定理3.但是,在选择利用判定定理2时,一对对应角相等必须是成比例两边的夹角对应相等. 2、直角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成比例,两直角三角形相似.

初二数学三角形中相关角度的计算规律及应用专题 重要

B A O C 1 2 例1 初二数学三角形中相关角度的计算规律及应用(理解性记忆并能熟练运用考试必考) 一、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与角平分线规律及应用 例1:在△ABC 中,BO 与CO 分别是∠ABC 和∠ACB 的平分线,且相交于点O ,探究∠O 与∠A 是否有关系?若有关系,试分析有怎样的关系? 研究分析:∠O =180°- (∠1+∠2) 而∠1+∠2= 12 (180°-∠A) =90°- 1 2 ∠A ∴∠O=180°- (90°- 12 ∠A) =90°+ 1 2 ∠A 由例1总结出重要规律:三角形的两个内角平分线交 于一点,所形成角的度数等于90°加上第三角的一半,即为∠O = 90°+ 1 2 ∠A 。 例2:已知如图:在△ABC 中,BO 、CO 分别平分∠CBE 和∠BCF ,且交于点O ,则∠O 与 ∠A 的关系又如何呢? 分析:∠O = 180°-(∠1+∠2) 而∠1+∠2 = 1 2 (180°+ ∠A) ∴∠O =180°- [ 1 2 (180°+ ∠A)] = 180°- 90°- 1 2 ∠A = 90°- 1 2 ∠A 由例2总结出重要规律:三角形的两个外角平分线交于一点,所形成角的度数等于90°减去第三角的一半。即为 ∠O = 90°- 1 2 ∠A 。 例3:已知如图:PB 与PC 分别为内角∠ABC 和外角∠ACD 的平分线, 且交于点P , 探究:∠A 与∠P 的关系。 分析:∠P=∠2-∠1, ∠2= 1 2 (∠A+∠ABC) ∠1= 1 2 (180°-∠A - ∠BCA ) ∴∠P= 12 (∠A+∠ABC )- 12 (180°-∠A - ∠BCA ) = 12 ∠A + 12 ∠ABC - 90°+ 12 ∠A+ 12 ∠BCA =∠A - 90°- 12 (180°-∠A) = 1 2 ∠A 由例3总结出重要规律:三角形的一个内角平分线与一个外角平分线交于一点,所形成角的度数等于第三角的一半。即为∠P = 1 2 ∠A 。 规律的应用 1、 如图,在△ABC 中,外角∠CAE 和∠ACD 的平分线AP 与CP 交于点P ,且∠B=57°,则∠APC= 。 2、如图,在△ABC 中,∠B 、∠C 的平分线相交于点E ,且∠A=110°,求∠E= 。 3、如图:在△ABC 中,∠A=90°,∠B =32°,OA 、OB 、OC 分别平分∠A 、∠B 、∠C , 例2 2 1 A B O E C F 例3 C P B A D 1 2

最新初中数学三角形的知识点大全

初中数学三角形的知识点大全 ①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为余角; ②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③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勾股定理); ④直角三角形中30度 角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直角三角形的判定: ①有两个角互余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②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a、b 、c有下面关系a +b =c ,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以上对数学直角三角形定理公式的内容讲解学习,同学们都能很好的掌握了吧,希望同学们都能考试成功。 初中数学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公式 下面是对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公式的内容学习,希望同学们认真看看。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①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 ②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三线合一) 上面对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公式的内容讲解学习,同学们都能很好的掌握了吧,希望同学们在考试中取得很好的成绩。

初中数学三角形定理公式 对于三角形定理公式的学习,我们做下面的内容讲解学习哦。 三角形 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定理及推论: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度; 三角形的外角和定理: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的’和; 三角形的外角和定理推理: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 三角形的三条角平分线交于一点(内心); 三角形的三边的垂直平分线交于一点(外心); 三角形中位线定理:三角形两边中点的连线平行于第三边,并且等于第三边的一半; 以上对三角形定理公式的内容讲解学习,希望同学们都能很好的掌握,并在考试中取得很好的成绩哦。

最新初中数学相似三角形-难题-易错题(附详解)

2013初中相似三角形难题易错题 一.填空题(共2小题) 1.如图所示,已知AB∥EF∥CD,若AB=6厘米,CD=9厘米.求EF. 2.如图,?ABCD的对角线相交于点O,在AB的延长线上任取一点E,连接OE交BC于点F.若AB=a,AD=c,BE=b,则BF=_________. 二.解答题(共17小题) 3.如图所示.在△ABC中,∠BAC=120°,AD平分∠BAC交BC于D.求证:. 4.如图所示,?ABCD中,AC与BD交于O点,E为AD延长线上一点,OE交CD于F,EO延长线交AB于G.求 证:.

5.一条直线截△ABC的边BC、CA、AB(或它们的延长线)于点D、E、F.求证:. 6.如图所示.P为△ABC内一点,过P点作线段DE,FG,HI分别平行于AB,BC和CA,且DE=FG=HI=d,AB=510,BC=450,CA=425.求d. 7.如图所示.梯形ABCD中,AD∥BC,BD,AC交于O点,过O的直线分别交AB,CD于E,F,且EF∥BC.AD=12厘米,BC=20厘米.求EF.

8.已知:P为?ABCD边BC上任意一点,DP交AB的延长线于Q点,求证:. 9.如图所示,梯形ABCD中,AD∥BC,MN∥BC,且MN与对角线BD交于O.若AD=DO=a,BC=BO=b,求MN. 10.P为△ABC内一点,过P点作DE,FG,IH分别平行于AB,BC,CA(如图所示). 求证:.

11.如图所示.在梯形ABCD中,AB∥CD,AB<CD.一条直线交BA延长线于E,交DC延长线于J,交AD于F,交BD于G,交AC于H,交BC于I.已知EF=FG=GH=HI=IJ,求DC:AB. 12.已知P为△ABC内任意一点,连AP,BP,CP并延长分别交对边于D,E,F. 求证:(1)(2)三者中,至少有一个不大于2,也至少有一个不少于2. 13.如图所示.在△ABC中,AM是BC边上的中线,AE平分∠BAC,BD⊥AE的延长线于D,且交AM延长线于F.求证:EF∥AB.

初中数学几何公式大全

初中数学几何公式 1 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 2 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3 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 4 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 5 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和已知直线垂直 6 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连接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 7 平行公理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 8 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平行,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9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10 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11 同旁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12 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13 两直线平行,错角相等 14 两直线平行,同旁角互补 15 定理三角形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16 推论三角形两边的差小于第三边 17 三角形角和定理三角形三个角的和等于180° 18 推论1 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 19 推论2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角的和 20 推论3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角 21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相等 22 边角边公理(SAS) 有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3 角边角公理( ASA)有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4 推论(AAS) 有两角和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5 边边边公理(SSS) 有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6 斜边、直角边公理(HL) 有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27 定理1 在角的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 28 定理2 到一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同的点,在这个角的平分线上 29 角的平分线是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所有点的集合 30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 (即等边对等角) 31 推论1 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平分底边并且垂直于底边 32 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和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 33 推论3 等边三角形的各角都相等,并且每一个角都等于60° 34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等角对等边) 35 推论1 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36 推论 2 有一个角等于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37 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38 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上的一半 39 定理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和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40 逆定理和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41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可看作和线段两端点距离相等的所有点的集合

初三数学的相似三角形的常见模型

相似三角形常见模型一【知识清单】 【典例剖析】 知识点一:A字型的相似三角形 A字型、反A字型(斜A字型) B(平行) B (不平行)

(1)如图,若BC DE ∥,则ABC ADE ∽△△ (2)如图,如果B AED ∠=∠,或C ADE ∠=∠,则 ACB ADE ∽△△ 1、如图,已知////AB EF CD ,若AB a =,CD b =,EF c =,求证: 111c a b =+. 2、已知在ABC △中,D 是AB 上的点,E 是AC 上的点,连接DE ,可得?=∠+∠180C BDE ,线段BC DE 21=,AE AD 3 2=, 求AC AB 的值。 变式练习: 1、如图,111EE FF MM ∥∥,若AE EF FM MB ===,则 111111:::_________AEE EE F F FF M M MM CB S S S S ?=四边形四边形四边形 2、如图,AD EF MN BC ∥∥∥,若9AD =,18BC =, F E D C B A B M 1F 1E 1M E F A B C M N A B C D E F

::2:3:4AE EM MB =,则_____EF =,_____MN = 3、(2014?乌鲁木齐)如图,AD ∥BC ,∠D=90°,AD=2,BC=5,DC=8.若在边DC 上有点P ,使△PAD 与△PBC 相似,则这样的点P 有( ) A 、1个 B 、2个 C 、3个 D 、4个 知识点二:8字型相似三角形 J O A D B C A B C D (蝴蝶型) (平行) (不平行) (1)如图,若CD AB ∥,则DOC AOB ∽△△ (2)如图,若C A ∠=∠,则CDJ ABJ ∽△△ 1、已知,P 为平行四边形ABCD 对角线,AC 上一点,过点 P 的直线与AD ,BC ,CD 的延长线,AB 的延长线分别相 交于点E ,F ,G ,H 求证:PE PH PF PG = P H G F E D C B A

等腰三角形中角度的计算.doc

等腰三角形中角度的计算 1.如图, CA=CB,DF=DB,AE=AD求∠ A 的度数 2.如图,△ ABC中,AB=AC,D 在 BC上, DE⊥AB 于 E,DF⊥ BC交 AC于点 F,若 ∠EDF=70°,求∠ AFD 的度数 3 如图,△ ABC中,AB=AC,BC=BD=ED=EA求∠ A 的度数 4. 如图,△ ABC 中, AB=AC, D 在 BC 上, ∠ BAD=30°,在 AC 上取点 E,使 AE=AD, 求∠ EDC 的度数

5 如图 11,△ ABC中,点 D 在 AC上,且 AB=AD,∠ ABC=∠ C+30°,则∠CBD等于() A D B C 6)如图 ,在 Rt△ ABC 中 ,D,E 为斜边 AB 上的两个 .点 ,且 BD=BC,AE=AC,则∠ DCE的大小为 7.如图,在△ ABC中, AB=AC,点 D、 E、 F 分别在 BC、AB、 AC边上,且BE=CF, BD=CE.∠A=40 °则,∠ DEF的度数是 ______ 8.等腰三角形一腰上的高与底边的夹角等于() (A)顶角.(B)顶角的一半.(C)顶角的2倍.(D)底角的一半. 9 如图,在△ABC 中, AB=AC,点 D、 E、F 分别在 BC、 AB、 AC 边上,且BE=CF, BD=CE. ∠A=40 °则,∠ DEF的度数为)() 10如图,在△ PAB中, PA=PB, M ,N,K 分别是 PA, PB, AB 上的点,且 AM=BK, BN=AK,若∠ MKN=44°,则∠ P=的度数为 A. 44°B. 66°C.88°D. 92° 12 如图,△ ABC 中, D 为 AB 上一点, E 为 BC 上一点,且 AC=CD=BD=BE,∠ A=50°,则∠CDE的度数为 A.50°B. 51° C.° D. 13 如图在△ ABC 中, DM ,EN 分别垂直平分AB 和 AC,垂足为M, N,分别交BC 于 D, E (1)若∠ DAE=30°,则∠ BAC=______.( 2)若∠ BAC=120°,则∠ DAE= _____, (3)若 MD, NE 的延长线交于一点G,∠ G=50°,则∠ DAE= _____, 14 如图∠ DEF=36°, AB=BC=CD =DE =EF,求∠ A

三角形中相关角度的计算规律及应用

1 三角形中相关角度的计算规律及应用 淮南市谢家集区杨公中学 夏明海 三角形是最简单的多边形,初中几何教学中常通过对角线或添加辅助线把复杂的图形转化为三角形来研究和讨论,使问题简化后得以解决,可见三角形是初中几何的最基础的内容,在几何教学中尤显重要。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与角平分线、高线是探索和研究三角形问题的重要知识点。在教学实践中把他们巧妙的结合起来,使得解决问题更为方便。 以素质教育为标准的新课标,对教材内容的深度、广度和难度都做了适当的调整,目前形势下,众多的教辅材料进入了学生的书包。其深度和难度明显超出了新课标的要求,如果学生不能很好的灵活应用基础知识,是很难完成作业的。为此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除要使学生对基础内容理解和掌握外,还要求教师把基本知识进行升华,教会学生准确、灵活的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应问题,同时要把基本内容进行归纳总结,抽象出规律性的东西。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由于我在课堂教学中摸索出点滴的教学经验——三角形中相关角度的计算规律及其应用。愿和同行们进行交流,共同分享这份快乐,共同进步。 一、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与角平分线规律及应用 例1:在△ABC 中,BO 与CO 分别是∠ABC 和∠ACB 的平分线,且相交于点O ,探究∠O 与∠A 是否有关系?若有关系,试分析有怎样的关系? 研究分析:∠O =180°- (∠1+∠2) 而∠1+∠2= 1 2 (180°-∠A) =90°- 1 2 ∠A ∴∠O=180°- (90°- 1 2 ∠A) =90°+ 1 2 ∠A 由例1总结出规律:三角形的两个内角平分线交 于一点,所形成角的度数等于90°加上第三角的一半,即为∠O = 90°+ 1 2 ∠A 。 例2:已知如图:在△ABC 中,BO 、CO 分别平分∠CBE 和∠BCF ,且交于点O ,则∠O 与 ∠A 的关系又如何呢? 分析:∠O = 180°-(∠1+∠2) 而∠1+∠2 = 1 2 (180°+ ∠A) ∴∠O =180°- [ 1 2 (180°+ ∠A)] = 180°- 90°- 1 2 ∠A = 90°- 1 2 ∠A B A O C 1 2 例1 E F

初中数学三角形斜边公式知识点归纳

初中数学三角形斜边公式知识点归纳三角形竞赛要领:已知两条直角边的长度可按公式:c2=a2+b2 (2是平方) 直角三角形ABC的六个元素中除直角C外,其余五个元素有如下关系 A+B=90度 SinA=角A的对边 / 斜边 CosA=角A的邻边 / 斜边 tgA=角A的对边 / 角A的邻边 ctgA=角A的邻边 / 角A的对边 例:角A等于30度,角A的对边是4米,计算斜边C 是多少? 查表sin30度=, C=4/=8 知识总结:如已知一条直边和一个锐角,可用直角三角函数计算 初中数学知识点总结:平面直角坐标系 下面是对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内容学习,希望同学们很好的掌握下面的内容。 ①正方向的规定横轴取向右为正方向,纵轴取向上为正方向 ②单位长度的规定;一般情况,横轴、纵轴单位长度相同;实际有时也可不同,但同一数轴上必须相同。

③象限的规定:右上为第一象限、左上为第二象限、左下为第三象限、右下为第四象限。 相信上面对平面直角坐标系知识的讲解学习,同学们已经能很好的掌握了吧,希望同学们都能考试成功。 初中数学知识点: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构成 对于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构成内容,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哦。 在同一个平面上互相垂直且有公共原点的两条数轴构成平面直角坐标系,简称为直角坐标系。通常,两条数轴分别置于水平位置与铅直位置,取向右与向上的方向分别为两条数轴的正方向。水平的数轴叫做X轴或横轴,铅直的数轴叫做Y轴或纵轴,X轴或Y轴统称为坐标轴,它们的公共原点O称为直角坐标系的原点。 通过上面对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构成知识的讲解学习,希望同学们对上面的内容都能很好的掌握,同学们认真学习吧。 初中数学知识点:点的坐标的性质 下面是对数学中点的坐标的性质知识学习,同学们认真看看哦。 建立了平面直角坐标系后,对于坐标系平面内的任何一点,我们可以确定它的坐标。反过来,对于任何一个坐标,我们可以在坐标平面内确定它所表示的一个点。 对于平面内任意一点C,过点C分别向X轴、Y轴作垂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