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罗马人的法律高中历史知识点

罗马人的法律高中历史知识点

罗马人的法律高中历史知识点
罗马人的法律高中历史知识点

罗马人的法律高中历史知识点

历史知识点很多,只有进行总结,才能发现重点难点,下面就是给大家带来的罗马人的法律高中历史知识点,希望大家喜欢!

罗马人的法律

一、从习惯法到成文法

1、罗马及其罗马法

2、习惯法

(1)含义:所谓的习惯法就是未经政府明确承认而被一般人接受默认为社会生活中相互关系的法律方式。

(2)特点:具有很大的伸缩性和不确定性

(3)影响:贵族垄断立法权并随意曲解法律以欺压民众。

3、背景:平民与贵族的斗争。

4、目的:限制贵族势力,维护广大平民的权益。

5、成文法:《十二铜表法》

(1)时间:BC449年。

(2)内容:法律的诉讼程序、债务、家庭关系、财产继承、宗教以及犯罪和刑罚等方面。

(5)评价:

积极:限制了贵族的专横,打破了他们对法律意识的垄断,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广大平民的利益。是古罗马成文法发展的起点。

局限:还保留了一些古老习俗,保留了某些维护贵族特权的不合理的法规。本质上是维护贵族利益。

二、从公民法到万民法

1、公民法:

(1)概念:从罗马共和国建立到公元前3世纪中叶,罗马产生的法律统称为公民法。

(2)特点:

适用范围:罗马境内的公民。

主要内容:侧重国家事务和法律程序等方面,而涉及个人财产关系等问题的私法规范则不够完善。

操作:程序繁琐、缺乏灵活、变通。

高中历史水平考必背知识点归纳

高中历史水平考必背知识点归纳 高中学习容量大,不但要掌握目前的知识,还要把高中的知识与初中的知识溶为一体才能学好。在读书、听课、研习、总结这四个环节都比初中的学习有更高的要求。下面就是给大家带来的高中历史水平考知识点总结,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高中历史水平考知识点总结1 一、汉朝 1、中朝(内朝):由皇帝亲信近臣(侍从、秘书)构成(这些人身份低微,被皇帝破格使用担任尚书令、侍中等),参与国家政治中枢的决策,导致由丞相、御史大夫为首所构成的官僚机构成了“外朝”,被拒于政治决策之外,削弱了相权,加强了君权。 2、刺史制度:汉武帝时代,全国划分为十三个监察区域,称十三州部,每州部设刺史一人,以监察地方政治,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二、隋唐 1、三省六部制 ☆内容:中央的中书、门下和尚书三省,分别负责起草诏令、审议和执行。尚书省之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作用: 三省之间相互牵制和监督,相权一分为三,分散了相权,加强了君权。 三省六部有明确的分工和职责,相互合作,提高了中央机构的行政效率。 2、科举制:隋唐以后,科举制成为主要的选官制度。科举是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吏,隋炀帝时,政府开始设进士科,科举制形成。唐、宋、元各朝继承并完善了科举制。 ☆评价科举制: 进步性:a.科举制度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保证了专制政府行政人员的****,有较高文化素养的士人从政,为行政效率的提高创造了条件。b.这种制度也促成了普遍持久的读书风尚,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c.以严格的考试作为选官方式,从追求公平公正的角度来看,也有一定的合理性。 局限性:考试的科目及内容,大都不出儒学经义的范围,特别是明清八股取士,被选拔的多是缺乏进取精神和创造意识的人。科举制作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选官方式,其实是一种将“天下英雄”诱入掌权者能够控制的范围之中的制度。

罗马人的法律-教案

罗马人的法律 沙坪坝实验中学陈珊 一、教学目标: 课程目标: 了解罗马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在维系罗马帝国统治中的作用,理解法律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价值。 知识与能力: 了解下列基础知识:《十二铜表法》、公民法、万民法、自然法。通过对以上知识的了解,使学生掌握罗马法的发展过程和历史作用,引导学生认识罗马法的历史意义。 过程与方法: 1、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课前预习,就罗马法的起源、罗马法的内容发展和罗马法的历史作用三个问题进行归纳和总结,全面理解罗马法的内涵。 2、学会分析和论证罗马法的积极作用和局限性,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课前、课中、课后学生搜集资料、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发展在社会中学习、网络中学习、终身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罗马法的全面归纳总结和评价,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罗马法的历史意义和法律、法制在现实政治生活中的价值,最终肯定法治在现实生活中是一种最合理的国家治理方式,具有不可替代性。 二、教学重点:掌握罗马法的主要内容、发展过程及其对罗马政权统治的维系作用。 三、教学难点:认识罗马法的历史作用及其现实价值。 四、教学过程: 导入:展示图片正义女神忒弥斯 老师:请同学们仔细看一下这幅图片,从图片中你看出了什么?(引导学生看雕像的突出特点:手上所持的天平和利剑) 学生:略

展示:古罗马法谚:为实现正义,哪怕天崩地裂。 老师:谁来说说这句法谚体现了古罗马人的什么精神? 学生:略。 老师:为维护正义、公平,古罗马人不怕牺牲。那么古罗马人为维护公平是用什么来实现的?(法律) 板书:课题:罗马人的法律 老师:我们常说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罗马人的法律也不是一天形成的,请大家结合以下图表看书111页到112页,找一下罗马人的法律是怎样形成的,看一下每个时期罗马人民各自用的什么法律? 时间 适用法律 罗马建城到共和国建立之初 习惯法 公元前449年 《十二铜表法》 罗马建国到公元前3世纪中叶 公民法 共和国向帝国过渡 万民法 学生看书后填表,老师补充。 老师:我们已经了解了罗马法的形成过程,首先我们回到罗马最初的城邦时代。 展示地图: 老师:罗马城邦时代罗马仅仅是在亚平宁半岛上的一个小城邦,那么这个

罗马人的法律[新教学案]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民版历史必修·第一册专题六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 “罗马人的法律”教学设计 【教材地位】 古代希腊、罗马是西方文明的摇篮。希腊与罗马法制是古代西方政治文明的精华,是西方政治制度发展史的光辉起点,是古典世界留给后人的一笔弥足珍贵的政治文化遗产。本专题两条线索清晰:一是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条件孕育了古希腊文明,在政治上表现为城邦制度,最负盛名的雅典城邦制度发展程度很高。二是随着古罗马的发展和对外扩(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7世纪),罗马法逐渐产生、发展、完善,形成体系,维护着罗马帝国的统治,并对后世影响深远,具有很大的现实价值意义。因此,《罗马人的法律》这是本专题的一个重要的容,本节容以罗马法为中心,展现古罗马的社会发展和罗马对西方文明与法制建设所作出的巨大贡献,并在如何管理国家上给人以启示。与法制建设是我国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容之一,加强法制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从罗马法的发展历程中,分析成败得失,从中借鉴,以推动我国现代化政治文明建设。 【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和历史素养,但是对历史的学习多停留在认知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待于提高,且高一历史教材突破通史体例,用政治文明史来贯穿,时间与空间的跨度较大,历史的久远与距离的遥远对教学带来难度。对高一学生来说,应掌握罗马法律的发展历程及评价,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教学目标】 1、课程标准 通过对罗马法的起源、罗马法的发展和罗马法的历史作用的学习,了解罗马法的发展过程和影响,理解罗马法的历史意义和法制建设的现实价值。 2、知识与能力: 了解基础知识:十二铜表法、公民法、万民法、自然法,形成成文法与自然法的正确概念,形成罗马法发展过程的历史脉络,探索罗马法发展、完善的社会原因,理解罗马法维系罗马帝国统治的作用及对文明社会的深远意义。把握法律与社会、法律与经济之间的辨证关系,提高辨证地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3、过程与方法: 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学生运用自己的观察能力从教科书和各种历史史料中了解罗马法的容,自行梳理罗马法的发展过程。学生运用自己的抽象思维活动和提取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探索罗马法发展变化的原因,理解一定文化是一定政治、经济的反映的深刻涵。通过对史料的阅读、分析和理解罗马法的现实作用和深远意义。创设模拟法庭使学生了解诉讼程序,真实体会法的精神所在:公正、公平、正义。 4、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罗马法的学习,体会罗马法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中的价值,在此基础上,形成学生的法制观念,加强学生的法制意识,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使学生理解法制对于今天国家建设的重要性,同时,理解法制建设、完善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而这个过程离不开每一位公民的积极参与与热情支持,形成学生的参与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规律与本质蕴含在客观存在的现象中,所以认识事物的发展首先必须了解历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整理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整理 高考生此时已经进入高考备战阶段,历史科目的复习任务比较重,小伙伴们需要复习和巩固的知识内容非常多。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关于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 先秦 1、西周的兴衰。 2、分封制的内容、实质。 3、全面理解和说明春秋到战国时期我国社会由奴隶社会瓦解到封建制度确立,分裂割据走向统一集权,民族融合局面出现的历史发展趋势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表现。 4、正确评价春秋战国期间的兼并战争。 5、商鞅变法的背景,内容,作用和实质(是在经济,政治上确立了封建制度。是怎样体现和完成春秋战国以来的历史发展趋势)。 6、战国时封建经济发展的具体成就(铁器、牛耕、水利、手工业和商业)。 7、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流派,内容,结局。注意儒家,道家和法家。 8、天文、医学和诗经。

9、孔子(重点)、荀子,孟子,韩非和屈原。 说明:先秦时期多年未出大题,一定要注意复习到位,特别是百家争鸣,春秋战国的社会发展趋势。此阶段也可以和秦汉或者明清时期结合起来考察。 秦汉 秦汉——多民族大一统的封建社会的形成、巩固、问题和演变成分裂 1、秦统一天下的必然性和条件。 2、秦始皇建立和巩固统一和中央集权的措施。 3、从正反面分析秦亡汉兴的原因。 5、秦皇、汉武多方面的活动。 6、理解和评价焚书坑儒、独尊儒术。董仲舒的思想背景,内容,作用。 7、自春秋、战国经秦到西汉治国思想的变动和影响。 8、秦汉与匈奴,西域,越族的关系。 9、张骞和班超的贡献:丝绸之路。 10、造纸术,地动仪,张衡,华佗,王充,司马迁和《史记》,数学和封建教育。 11、秦汉出现的封建社会的社会问题及表现。(土地兼并、暴政、思想专制)

高中历史必备的基础知识大全

高中历史必备的基础知识大全 高中的学生想提高历史成绩,首先就要将课本知识理清楚并且加以背诵,下面就是给大家带来的高中历史必备的基础知识大全,希望大家喜欢! 高中历史基础知识 古代中国传统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1)科技成就: A:四大发明:造纸术,西汉有最早的纸,东汉蔡伦改进了造纸术(原料易得、便于书写、容易携带保存) 有利于教育的普及和发展。印刷术,隋唐时已有世界最早的雕版印刷品《金刚经》,北宋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以经济方便的形式推进文化的传播,对世界有重大的影响。火药,孙思邈已经掌握了配方,唐末开始运用于军事,北宋广泛运用于军事。推动世界经济和科学文化的发展。指南针,战国有司南,北宋指南针运用于航海。促进各国的航海事业的发展,为新航路开辟和实现环球航行提供了重要的条件。

B:领先世界的科技:商朝干支纪日法;日食、月食;哈雷慧星的记录;《甘石星经》;地动仪;僧一行实测地球子午线;祖冲之圆周率的精确到小数点后7位; C:《齐民要术》《梦溪笔谈》《天工开物》《内经》《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千金方》《唐本草》《本草纲目》(要求掌握成书的朝代、作者、涉及的领域、意义等) (2)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 A:汉字: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 B:书法:小篆,隶书,行书,草书,楷书(要求识别各种书法) C:绘画:顾恺之《女史箴图》《洛神赋图》展子虔《游春图》阎立本《步辇图》吴道子(画圣)天王送子图《孔子象》等。 (3)文学成就 A:先秦: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楚辞体屈原的《离骚》; B:汉赋: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张衡《二京赋》赵一《刺世疾邪赋》 C:唐诗:诗仙李白,诗圣杜甫,白居易等

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教案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二单元第6课《罗马法的起源和发展》教案 一、课标要求 了解罗马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在维系罗马帝国统治中的作用(识记层次),理解法律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价值(理解层次)。 二、教材分析(在整个历史、整个单元、及在学生认知方面的地位) 本课主要讲述的罗马法不仅对罗马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而且对后世的立法、司法提供重要借鉴,是近代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有力武器,在整个历史中占有重要地位; 本课作为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二单元的第二课,主要讲述罗马法的起源发展与完善,与前一课希腊民主政治一课强调自由民主,一课强调秩序,共同构成西方文明之源;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对罗马法的形成过程有系统的认识,理解罗马法对近代资产阶级革命和法律带来的影响,从整个历史发展进程中思考,提高对罗马法的认识。 三、学情分析(知识方面、思维方面) 本课主要涉及罗马法的形成、发展、完善历程及主要内容,对罗马法的评价等问题,作为高一学生,在初中的学习中,对罗马帝国的建立过程和《查士丁尼民法大法》有简单的了解,但理解程度较浅,且本课涉及很多法律名词,对学生来说较陌生,对教学造成了一定困难。但经过之前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历史学习方法,如辩证分析问题,归纳总结历史现象等,且高中生对世界古代史较感兴趣,思维活跃,利于本课教学,在教学中应注意运用史料、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思考。 四、教学目标 通过讲述法、问题教学,知道什么是罗马法,了解罗马法的形成、发展到完善的历程,提高归纳总结历史问题的能力,感受法制建设的源远流长; 通过史料,了解《十二铜表法》及《民法大全》的内容,理解其诞生的原因及历史意义,提高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学习分析史料的学习方法,感受古人的伟大智慧; 通过史料,联系古今、国内外,理解罗马法的核心内容及其产生的影响,提高历史知识的迁移能力,学习论从史出、以史为证的学习方法,感受法律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价值。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 罗马法的发展历程、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难点 罗马法的核心内容及影响 六、教法、学法 通过史料分析、问题教学、案例分析来展开教与学 七、教学过程 1、设计思路 围绕“罗马法”,以教材顺序为主,对罗马法的产生、发展,主要内容,作用和影响展开教学。 2、导入新课

人民版高一历史专题六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第3课古罗马法律学案(有答案 ) (2)

专题六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 3罗马人的法律 表述)罗马法指公元前6世纪末至公元7世纪古代罗马制定和实施的全部罗马法律。(人教版表述) 2.罗马法的起源:罗马法最初形成于平民与贵族的斗争。(人民版表述)在平民反对贵族的斗争中形成的。(人教版表述)共和国的诞生促进了法律的制定,在平民的强烈要求和长期斗争下形成的。(岳麓版表述) 3.罗马法的内容:包括十二铜表法、罗马公民法、罗马万民法、自然法。(人民版表述)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罗马法指通行于罗马统治的整个地中海世界的法律制度。狭义的罗马法指罗马公民法。从形式上可以区分为成文法与习惯法;从整体结构上看包括公民法、万民法和自然法。(人教版表述)罗马法包括公民法和万民法,保护除奴隶以外自由民的权利。提倡自由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承认财产神圣不可侵犯;还渗透着自然法思想。(岳麓版表述) 4.罗马法的作用及评价:是罗马持久统治的维系,在世界法制史上占有十分

重要的地位,直接成为近代资产阶级法源和近现代法律的先驱。罗马法中所蕴涵的人人平等、公正至上的法律观念。(人民版表述)维护了罗马帝国的政治经济统治;为资产阶级战胜封建势力完成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理论武器;奠定了近代欧洲法律体系的基础,是各国立法所遵循的范本。局限性: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罗马法的制定主要是体现帝国统治者的利益,对于被统治者来说,只能承担义务,受到不公正的处罚。(人教版表述)它的制定和实行是为了维系和稳定帝国统治。是世界上内容最丰富、体系最完善、对后世影响最广泛的古代法律。是欧洲历史上最早的一套比较系统完备的法律体系,是现代欧洲大陆法系的基础。其影响深远,甚至波及亚洲。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罗马法的制定主要体现帝国统治者利益,对于被统治者来说,只能承担义务,受到不公正的处罚。(岳麓版表述) 5.法律是上层建筑的一部分,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恩格斯指出:“在社会发展某个很早的阶段,产生了这样的一种需要;把每天重复着生产、分配和交换产品的行为用一个共同规则概括起来,设法使个人服从生产和交换的一般条件。这个规则首先表现为习惯,后来便成了法律。” 6.《十二铜表法》: (1)制定的背景:从罗马建城到共和国建立之初,罗马人主要依靠祖辈传承下来的习惯法来调整社会关系。贵族垄断了立法权并随意曲解法律以欺压民众,广大平民对此强烈不满,他们极力要求制定成文法来保障自身的权益。迫于平民的强大压力,元老会成立立法委员会来制定法律。(人民版表述)罗马在国家形成的初期,没有成文法典,只有未经政府明确承认而被一般人接受并默认为社会生活中相互关系之规则的习惯法。由于习惯法没有固定的成文形式,因此具有很大的伸缩性和不确定性。而这种法律制度上的局限在司法制度落后

2019-2020年高一历史 知识点归纳教案 新人教版

2019-2020年高一历史知识点归纳教案新人教版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一课)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 1、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农业耕作方式的变革 (1)原始农业:刀耕火种(火耕) (2)我国农业进入了“耜耕”或“石器锄耕”阶段的标志:松土工具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 (3)商周时期,出现青铜农具。春秋时期,小件铁农具问世。牛耕是我国农用动力上的一次革命。战国时,牛耕初步推广。此后,铁犁牛耕逐步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2、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 (1)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一种自己自足的自然经济,小农经济精耕细作,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2)中国封建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3)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 (第二课)领先世界的古代手工业 ●了解古代中国在冶金术、制瓷业、丝织业等手工业部门取得的主要成就 1.商朝的司母戊鼎世界稀有。2.东汉杜诗发明水排,用水利鼓风冶铁。3.魏晋南北朝发明灌钢法 4.唐代制瓷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5.宋代江西的景德镇,到元代发展为全国制瓷中心,明清时是全国的瓷都。6.明朝在青花瓷的基础上,烧制出彩瓷;清代还发明了珐琅彩。7.明清时苏州、杭州是著名的丝织业中心,使用花楼机机构复杂精密。 (第三课)古代商业的发展 1、了解“市”的形成和发展 (1)西汉:每个城市都设专供贸易的“市”与住宅区严格分开,长安城东西有市。设官员管理(市长或市令),按时开市闭市。 (2)隋唐:长安城有市和坊,市与坊用围墙隔开,白天定时开市闭市。 (3)宋朝:市与坊的界限逐渐打破,店铺随处可设,且早晚都可经营 2、知道主要的商业城市和著名的商帮: (4)西汉:长安、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著名商业中心 (5)隋唐黄河流域长安、洛阳;长江流域扬州、益州,成为繁华的商业城市;广州重要的外贸港口,政府设市舶使。 (6)宋代开封、临安;益州发行“交子”,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7)元的大都、杭州。世界第一大港泉州 (8)明清:出现商帮。如,徽商、晋商(两者相同之处:都从经营盐业起家;商业活动都涉及金融领域(徽商经营典当业,晋商兴办票号);活动范围都涉及国外,都积累起巨额财富) (第四课)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 ●了解“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的基本含义极其影响 (1)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经济政策:“重农抑商”政策 首倡“重农抑商”政策的是: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 “重农抑商”得以长久实行的根本原因:适应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需要。 其目的:维护自然经济,确保赋役征派和地租征收,维护政治稳定,巩固封建统治。 积极作用:保护了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封建社会初期巩固新兴地主政权。 明清重农抑商的表现:农本商末的思想,专卖制度,关卡重税,歧视商人,庞大的官营手工业。 消极后果:强化自然经济,阻碍工商业发展,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2)明代“海禁”是防倭寇之患,但并未禁止官方对外贸易;清代是因为对付东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两者都是为维护封建统治秩序。(3)清代一直实行的“闭关锁国”的含义:严格限制对外交往。 清代只开一处对外通商是在:广州(由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管理对外贸易) 闭关锁国的后果: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使中国与世隔绝,没能及时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以发展生产力,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第二单元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第一课)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背景和兴起的史实: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 历史必修1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知识框架 第一课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一、王位世袭制: 1、背景: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为奴隶制)。 2、方式: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商朝建立后,王位有时父子相传,有时兄终弟及。 (①夏时中国出现早期国家政治制度,建立起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如商朝中央设有相、卿士等掌管政务,地方封侯和伯作为臣服于商朝的方国首领,定期向商王纳贡,并奉命征伐。②夏商统治者为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把自己的行为说成是天的意志,国家大事通过占卜的方式决定,王权具有神秘色彩。) 二、分封制 1、背景: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灭商(牧野之战),建立周朝,史称西周。目的:加强西周统治。 2、内容:周武王把王畿以外的广大地区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形成贵族统治阶层内部的森严等级“天子—诸侯—卿大夫—士”。(①诸侯义务:服从周天子的命令,为其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②诸侯的权力:诸侯在他们的领地可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可对卿大夫再分封,卿大夫和士向上一级承担作战等义务。) 3、作用:① 积极作用:加强了周朝的统治,开发了边远地区,扩大了统治区域,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 古代 中国的政治制 度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从禅让到“家天下”形成:王位世袭制 分封制:内容、作用 宗法制:特点、作用 皇帝制度 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度 地方制度:郡县制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作用或影响 ● 中央集权方面:汉,从郡国并行制到平定“七国之乱”后的“推恩令”;唐中期,地方设节度使;北宋初年,军事上,宋太祖收兵权,充实中央禁军,政治上,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设通判监督,经济上,地方赋税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由中央掌控:元朝实行行省制度。 ● 君主专制方面:汉,重用身边侍从担任尚书令、侍中等;魏晋南北朝,三省体制;隋唐,三省六部制;宋,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元,设中书省。 ● 选官制度方面:汉,察举制;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隋唐,科举制。 明:废宰相制度,设内阁 清:设南书房,军机处

2020年高中历史必备知识点总结

高中历史必备知识点总结 高中生想在历史考试中发挥出正常水平,考出好成绩,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归纳是必不可少的。下面是为大家的高中历史必备知识点总结,希望对大家有用! 一、意大利的资本主义萌芽 文艺复兴的背景: (1)出现了佛罗伦萨和威尼斯等著名的工商业城巾。在激烈的竞争中纷纷采取鼓励发展工商业的政策,促进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2)新兴资产阶级希望创造财富,他们重视通过改进生产技术、提高经营手段创造财富。 (3)教会严格控制着文化思想的发展。 二、文艺复兴 1、性质: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借古代文化之名宣传新的资产阶级思想。 2核心:人文土义。主张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认为人是现实生活的创造者和主人,要求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 3、表现:首先在文学艺术领域表现出来。 4、代表人物: (1)薄伽丘,文艺复兴时期著名文学家,代表作短篇小说集《十日谈》。作者抨击了封建道德和教会的禁欲思想,宣传人类平等,主张发展人的个性。

(2)但丁和彼特拉克,他们和薄伽丘一起被誉为文艺复兴“文学三杰”。但丁在他的长诗《神曲》中,率先对教会的丑恶现象表达了憎恶。彼特拉克的代表作是《歌集》,他最早提出要以“人的学问”代替“神的学问”,被称为“人文主义之父”。 (3)达?芬奇等艺术大师创作了许多杰出作品,一扫中世纪的呆板拘谨的宗教气息。 5、文艺复兴的扩展: 16世纪以后,从意大利传播到欧洲其他国家,越来越多的人从封建愚昧中解放出来,开始更多地关注人及人生活的世界。 三、宗教改革 1、原因: (1)文艺复兴使天主教会的权威受到质疑,要求改革教会的愿望日趋强烈。 (2)天主教会在四分五裂的德意志势力很大,教会不仅在精神上统治着德意志,还从德意志掠取了大量财富,德意志因此被称为“教皇的奶牛”。 (3)罗马教皇以筹资修缮教堂为名,出售赎罪券,激化了矛盾。 2、马丁?路德改革: (1)马丁?路德的“九十五条论纲”,列举兜售赎罪券的种种谎谬,拉开了宗教改革的序幕。

优质课教案:罗马人的法律

罗马人的法律 展示地图: 习惯法 展示:拍案说法案例1 公元前460年,平民斯提赫经过自己多年的辛勤劳动, 终于有了自己的一块土地,在上面中上了庄稼,正当庄稼长势喜人之时,有一天,一个叫菲力的贵族驾着马车踩坏了米奥尔的庄稼。斯提赫想评理,结果还挨了菲力毒打,斯提赫断了头骨,差点送命,菲力扬长而去,提赫斯无奈把菲力把他告上了法庭。 假如你是当时的法官,你会怎么判案?为什么?

成文法 第3表债权人可将无力偿还债务的人,交付法庭判决,直到将其戴上足枷、手铐、甚至杀死或卖之为奴。 第5表:死者的财产需按其遗嘱进行处理。 第8表凡故意伤人肢体而又未能取得调解时,则伤人者也需受到同样的伤害。不过,如有人打断自由人的头骨,他必须偿付300盎司罚金;如果被打折骨头的是奴隶,罚金可减半。 第11表禁止贵族与平民通婚。 ——摘编自《十二铜表法》 展示:拍案说法 (案例二)罗莫洛是一个仁慈、善良的贵族,也是罗马一支军队的首领。生前立遗嘱,希望把他一半的财产捐给那些跟随他作战受伤或战死士兵的家人。但罗莫洛死后,他的家人却不履行罗莫洛的遗嘱,受伤或战死士兵的家人因此告上了法庭。 1、请想一想,罗马城邦时期的你会怎么判呢?为什么? 2、如果根据《十二铜表法》,你会怎么判呢? 从中可以看出《十二铜表法》相对于习惯法有什么进步性? 展示地图:

万民法 展示:拍案说法 案例三:公元前345年,罗马街头: 小亚细亚商人艾哈迈德定居罗马两年,在罗马做生意,有一次运来的货物遭到当地一群无赖的哄抢。艾哈迈德立即投诉法庭。 假如你是当时的法官,你会怎么判?为什么? 案例四:公元10年,罗马街头: 埃及商人塔哈定居罗马两年,在罗马做生意,有一次运来的货物遭到当地一群无赖的哄抢。塔哈立即投诉法庭。 假如你是当时的法官,你会怎么判?为什么? 此结果可以看出保护了谁的利益?解决了什么纠纷?(领域)

高中历史选修一知识点总结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历史上重大改革的规律性总结 改革指对旧有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作局部或根本性的调整变动。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1.改革的分类 从改革的程度看,一种是在不触动根本制度的前提下,进行局部的调整;一种是对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彻底的改革,导致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 从改革的性质看,有奴隶制度的改革、封建主义的改革、资本主义的改革和社会主义的改革。从改革的内容看,有政治改革、经济改革、军事改革和文化改革。 2.改革的实质 改革是统治者对生产关系所进行的调整。它与社会革命不同,并不否定现存制度,而是对现存制度加以改良,使之尽量适应不断变化的时代。 3.改革的原因(背景)及相应目的 总的来讲,古代重要政治改革的发生都是由于旧的生产关系或上层建筑不适应新的生产力或经济基础的发展的需要。 具体来讲,这些原因大体可以表述为: ①旧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②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或社会发展趋势; ③统治阶级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为抑制土地兼并,缓和阶级矛盾,增加财政收入,实现富国强兵; ④旧制度、习俗、思想文化阻碍社会的发展 ⑤民族危机严重 4.改革成败原因的分析及认识 (1)决定改革成败的几个要素 ①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与时俱进,因时改革,是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 ②看力量对比是否有利于改革,要从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两方面去分析,改革的阻力可以从内外两方面,政治、经济、文化等多角度去分析。 ③改革必然会损害部分人的利益,必然会遇到阻力,不会一帆风顺,这就要求改革者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④改革的措施是否符合当时的实际,是否行之有效。 ⑤当时的内外环境是否有利于改革的开展和执行。 判断改革成功与否的标准主要是改革的目的与改革本身所达到的目标之间的一致性,即改革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 (2)成功的改革 外国:梭伦改革、宗教改革、农奴制改革、明治维新、罗斯福新政 中国:齐国管仲改革、鲁国“初税亩”、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改革开放 思考:为什么说这些改革成功了? 外国: 梭伦改革为雅典城邦的振兴与富强开辟了道路,大大促进了农业和工商业的发展,奠定了城邦民主政治的基础。

高中必备的历史知识点汇总

高中必备的历史知识点汇总 记忆高中的历史知识点也是有方法的,要先学会提炼重点知识,加以理解,下面就是给大家带来的高中必备的历史知识点汇总,希望大家喜欢! 高中历史知识重点 一、“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1、背景: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造成统治者愚昧无知;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侵略加剧(鸦片战争)和中西联系的扩大;先进 中国人为了解西方,抵御外来侵略,向西方学习。 2、代表人物:地主开明派/抵抗派:林则徐《四洲志》、魏源《海国图志》 3、特点:没有具体实践,停留在著书上,但是具有启迪作用。 4、思想:开眼看世界;师夷长技以制夷(表达了时代主题) 5、性质:反侵略的民族革命 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 1、背景:19世纪60年代,西学更加广泛地传入中国;内忧外患;

2、代表人物: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 3、目的:“师夷长技以自强”、“求富”(巩固清政府统治) 4、论战:顽固派vs洋务派 5、实践:洋务运动 6、结果:19世纪90年代洋务运动的破产,说明“中体西用”思想不能使中国走向富强。 对比——抵抗派和洋务派:抵抗派的目的只是抵御外敌,而洋务派则希望制外平内(太平天国、义和团等) 三、早期维新思想 1、背景:19世纪60年代,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的加深和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2、代表人物:王韬、郑观应 3、主张:最初持“中体西用”的思想,支持洋务运动,中法战争后主张改良政治,实行君主立宪制度。(从器物之学转入制度之学) 4、特点:尚未形成完整理论,未付诸实践 四、维新思想 1、出现背景:

①19世纪90年代,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和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 ②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③西学的进一步传播。 2、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 3、共同主张:发展资本主义;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倡西学,废八股; 康有为:《孔子改制考》《新学伪经考》——为维新变法提供了合乎传统文化价值的理论依据(体现了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保守性) 梁启超:《变法通议》变法图存,伸民权,设议院——宣传民权,用进化论阐述君主立宪的必然性。 谭嗣同:《仁学》批判君主专制和纲常礼教,倡导自由、男女平等。 严复:译著《天演论》,“自由为体,民主为用”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4、与顽固派论战——资本主义思想和封建主义思想的第一次正面交锋

历史教案学案知识点总结高手必备之罗马人的法律

历史学科 学案 教案 考点总结 课时训练 考前必备 名师指导

罗马人的法律 【课堂导入】 这就是古罗马大竞技场,余秋雨在《行者无疆》是这样描绘罗马的:“世界上有很多美好的词汇,可以分配给欧洲各个城市,例如精致、深朴、繁丽、畅达、古典、新锐、宁谧、舒适、奇异、神秘、壮观、肃穆……其中有不少城市还因为风格交叉而不愿意固守一个词,产生角逐。只有一个词,它们不会争,争到了也不受用,它静静安踞在并不明亮的位置上,留给那唯一的城市。这个词叫伟大,这个城市叫‘罗马’。” 罗马的伟大不仅仅表现在那些古老的罗马建筑以及蕴涵在其背后的深厚的文化底蕴,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它给我们人类社会留下了博大而缜密的罗马法律。罗马法律是如何创建完善的呢?他又为何影响如此深远? 整体感知 本课主要讲述了罗马法颁布完善的过程、内容、意义。图示: 一、从习惯法到成文法 1.制定背景 (1)罗马是__古希腊__文明的正统继承者和西方古典文明新的开拓者。 (2)广大平民极力要求制定__成文法__来保障自身的权益。 2.诞生标志:公元前449年颁布的《__十二铜表法__》是罗马成文法发展史的起点。3.内容:涉及__法律诉讼__的程序、债务、家庭关系、__财产__继承、宗教以及犯罪和刑罚等方面。 4.评价 (1)积极性:是第一部有章可循的成文法,它限制了__贵族__的专横,打破了他们对__法律知识__的垄断,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__平民__的利益;是罗马__成文法__的起点。

(2)消极性:是以往罗马__习惯法__的汇编,其中掺杂着原始、落后的古老习俗,保留了某些维护__贵族特权__的不合理法规。 思维拓展1: 《十二铜表法》有什么特点?其目的如何? 特点:保护私有财产;保留了习惯法的落后习俗,如“同态复仇”;主要还是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目的:为了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奴隶主贵族专政,巩固罗马共和国。 二、从治“公民”到治“万民” 1.公民法 (1)概念:从公元前509年罗马共和国建立到公元前__3__世纪中叶,罗马产生的法律统称为公民法。 (2)适用范围:专门适用于__罗马公民__的法律。 (3)特点:注重形式,程序繁琐,缺乏灵活与变通,内容上侧重于__国家事务__和法律程序等方面,而涉及__个人财产__关系等问题的私法规范则不够完善。 2.万民法 (1)背景:在由共和国到帝国的过程中,罗马版图不断扩大,__公民法__不适应新的形势,在长期的司法实践中,形成了__万民法__体系。 (2)适用范围:罗马境内各族人民。 (3)特点:突破了公民法的局限,变得简洁灵活且实用有效,注重调解__贸易及财产__等经济和民事纠纷。 (4)实质:成为巩固__罗马统治__的重要工具。 巧学巧记:罗马法的要点 三、西塞罗和自然法精神 1.西塞罗:罗马共和国晚期的著名政治家和法学家,被誉为“__自然法之父__”。 2.自然法 (1)概念:不是具体的法律条文,而是一种__法律观念__。

高一历史知识点总结最新5篇

高一历史知识点总结最新5篇 高一历史是很多同学的噩梦,知识点众多而且复杂,对于高一的同学们很不友好,建议同学们通过总结知识点的方法来学习历史,这样可以提高学习效率。 高一历史知识点总结1 1.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及世界经济关系格局呈现的特点、趋势产生的原因和趋势之间的关系 (1)趋势:经济区域集团化和经济全球化。特点:世界经济格局多极化。 (2)主要原因:第三次科技革命,使生产力大大提高。 (3)关系: ①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是经济全球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②经济区域集团化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经验和条件,并加强了全球经济的依赖关系;③经济区域集团化一定程度上又阻碍了经济全球化;④总之,两者之间主要是相互促进、相互依赖、并行发展。 2.欧洲走向联合的原因 第一,渐入“黄金时代”的欧洲人民从惨痛的历史教训与严酷现实中不约而同地得出这样的结论:为了使欧洲摆脱血腥冲突的威胁,缓和民族仇恨,防止历史悲剧的重演,必须重新组织欧洲的经济、社会与政治生活。 第二,二战后,美国、苏联势力在欧洲的影响急剧扩大,欧洲各

国的政治和经济地位下降,只有联合,才能重新树立欧洲的新形象。 第三,随着科技和生产的发展,国际竞争越来越激烈,而西欧地区国家林立,存在着国内市场狭小和生产资源短缺的问题,只有走向联合,才能做到优势互补,才能有利于各国的共同发展。 第四,欧洲有着共同的文化遗产和心理认同感。 高一历史知识点总结2 一、中央集权的发展 1.汉朝 汉初沿袭秦的郡县制,同时分封诸侯,实行郡国并行制。 汉武帝颁布“推恩令”,王国越分越小,列侯归郡管辖,加强了中央集权。 3.唐朝 唐朝中期,朝廷在地方设置节度使。 安史之乱后形成藩镇割据局面,严重削弱中央集权。 4.北宋 军事:主要将领兵权收归中央,抽调各地精兵强将,充实中央禁军 行政:中央派文臣做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 财政: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由中央掌控 5.元朝 河北、山西、山东等地由中央直接管理,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行省之下设路府州县),边远民族地区由宣慰司管理,西藏由宣政院管

高考历史必修三必背知识点

高考历史必修三必背知识点 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考点96 "百家争鸣"和儒家的形成 1、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 2、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有:道家学派的老子和庄子;儒家学派的孔子、孟子和荀子;墨家学派的墨子,法家学派的韩非子。 3、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其思想核心是仁,主张为政以德;在教育方面主张是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编订《诗》《书》《礼》《易》《乐》《春秋》六经。 4、孟子发展了孔子"仁"的思想为更加系统的"仁政",还发挥了孔子的民本思想,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伦理观上主张性本善。 5、荀子主张"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并提出了"君舟民水"思想,同时荀子结合了法家和道家的思想,使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伦理观上主张性恶论。 ★考点97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秦统一六国后,秦始皇采取"焚书坑儒"政策,儒家学说遭到沉重打击。 2、西汉前期,为适应中央集权的需要,董仲舒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为加强君权,还提出"君权神授";同时提出"天人感应"和"天人合一"思想,要求统治者施仁政;在伦理道德上主张"三纲五常";著有《春秋繁露》一书。董仲舒的建议得到汉武帝的采纳,从汉武帝起,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社会的主流思想。 ★考点98 宋明理学 1、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佛教和道教的盛行和传播,儒学面临严峻的挑战。 2、隋唐时期,儒学家提出了"三教合归儒"的主张。 3、宋代儒学出现了新的体系,即理学。北宋的儒学代表人物是程颢和程颐兄弟,其核心思想是"天理"是万物的本原。 4、朱熹是南宋理学集大成者,是继孔孟之后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思想家。 他主张"理气论"即先有理,后有气和"心性论",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实际上是为封建统治秩序和等级制度辩护,代表作是《四书章句集注》 5、王阳明是明朝中后期儒学的代表人物,更多地吸收了佛教的禅宗思想,他提出"心学",主张心外无物,提出了"致良知"的学说。 ★考点99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1明朝后期李贽是"离经叛道"的思想家。李贽认为不能以孔子的是非标准来判断是非,同时还揭露道学家的虚伪,赞扬农民起义,反对男尊女卑。 2、明末清初的三大思想家是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 政治上:反对封建君主专制,提倡"以民为主"。 经济上:反对"重农抑商",提出"工商皆本"。 文化上批判继承了儒家思想。 3、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他们的思想产生的经济根源是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萌芽;政治根源是明清时期封建制度走向衰落,封建专制主义的强化。

罗马法教案(第二编)

第二编人法 第一章自然人 第一节人格 一、自然人 (一)人的概念 在罗马法上,人作为法律上的权利义务主体,有一个发展过程,反映在概念上就表现为,罗马法上有三个关系人的概念,即霍谟(HOMO)、卡布特(CAPUT)?和泊尔梭那(PERSONA)。HOMO,是指生物学意义上的人,不一定是权利义务的主体。CAPUT,原意是指头颅或书籍的一章。(具有身份的人-谢邦宇)罗马古时,户籍登记时每一家长在登记册中占有一章,家属由名列其下,当时只有家长才有权利能力,所以它就被转借指权利义务主体,表示法律上的人格。PERSONA,则表示某种身份,(权利义务的主体-谢邦宇)?是从演员扮演角色所戴的假面具引伸而来,它也就用来指权利义务主体的各种身份。 在罗马法上,要作为完全的权利义务主体,需要具有自由权、市民权和家族权。 (二)人的分类 1、自然法上之人与人定法上之人 自然法上之人,泛指有生命的人类,包括奴隶、自由人等;人定法上之人,则指罗马法上的权利主体。 2、自由人与非自由人 3、自权人与他权人 4、被监护人和非被监护人 二、人格的概念和内容 (一)人格的概念 人格是指法律上的权利义务主体的资格,相当于现代民法中所说的权利能力。人格在拉丁语中叫CAPUT,原意为头颅,借以说明人格有如人的头颅那么重要。无CAPUT者,即无权利能力,就不能在社会上生活。 现代民法中的权利能力概念无疑可溯及到罗马法中的人格,后者的基本内容均体现到了前者的内容。但两者毕竟有许多不同之处。现代民法中权利能力是不能转移的,人格权和身份权都具有严格的人身性质。然而罗马法中人格则可以转移。父死,则人格转移至其子。但只限于其中的家族权。所以存在这种差异,是因为罗马法规定人格的精神或宗旨与现代法规定权利能力的精神或宗旨完全不同。罗马法将人格完全视为一种产生于身份而又反过来体现身份,延续身份的制度,它的着眼点并不在于具有人格的人本身。而现代法则不然,它完全以人本身为核心,而并不注重其身份如何。 人格与权利能力的不同主要表现在: 1、人格可以转移 2、人格的消灭有:自然死亡、宣告死亡、民事死亡。 (二)人格的内容(自由权、市民权、家族权) 1.自由权 自由权是指自由人所必须具备的基本权利。因此享有自由权的是自由人,不享有自由权的就是奴隶。罗马法上的自由人,包括生来自由人和解放自由人。

高一历史知识点总结(必修1+必修2+必修3)

高一历史知识点总结(必修1+必修2+必修3)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一课)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 1、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农业耕作方式的变革 (1)原始农业:刀耕火种(火耕) (2)我国农业进入了“耜耕”或“石器锄耕”阶段的标志:松土工具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 (3)商周时期,出现青铜农具。春秋时期,小件铁农具问世。牛耕是我国农用动力上的一次革命。战国时,牛耕初步推广。此后,铁犁牛耕逐步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2、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 (1)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一种自己自足的自然经济,小农经济精耕细作,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2)中国封建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3)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 (第二课)领先世界的古代手工业 ●了解古代中国在冶金术、制瓷业、丝织业等手工业部门取得的主要成就 1.商朝的司母戊鼎世界稀有。2.东汉杜诗发明水排,用水利鼓风冶铁。3.魏晋南北朝发明灌钢法4.唐代制瓷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5.宋代江西的景德镇,到元代发展为全国制瓷中心,明清时是全国的瓷都。6.明朝在青花瓷的基础上,烧制出彩瓷;清代还发明了珐琅彩。7.明清时苏州、杭州是著名的丝织业中心,使用花楼机机构复杂精密。 (第三课)古代商业的发展 1、了解“市”的形成和发展 (1)西汉:每个城市都设专供贸易的“市”与住宅区严格分开,长安城东西有市。设官员管理(市长或市令),按时开市闭市。 (2)隋唐:长安城有市和坊,市与坊用围墙隔开,白天定时开市闭市。 (3)宋朝:市与坊的界限逐渐打破,店铺随处可设,且早晚都可经营 2、知道主要的商业城市和著名的商帮: (4)西汉:长安、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著名商业中心 (5)隋唐黄河流域长安、洛阳;长江流域扬州、益州,成为繁华的商业城市;广州重要的外贸港口,政府设市舶使。 (6)宋代开封、临安;益州发行“交子”,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7)元的大都、杭州。世界第一大港泉州 (8)明清:出现商帮。如,徽商、晋商(两者相同之处:都从经营盐业起家;商业活动都涉及金融领域(徽商经营典当业,晋商兴办票号);活动范围都涉及国外,都积累起巨额财富) (第四课)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 ●了解“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的基本含义极其影响 (1)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经济政策:“重农抑商”政策 首倡“重农抑商”政策的是: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 “重农抑商”得以长久实行的根本原因:适应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需要。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