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两种思想体系的产权理论比较_何干强

两种思想体系的产权理论比较_何干强

两种思想体系的产权理论比较_何干强
两种思想体系的产权理论比较_何干强

DOI:10.16538/https://www.doczj.com/doc/0d17352054.html, ki.jsufe.2005.05.005

第7卷第5期上海财经大学学报V ol.7No.5 2005年10月Journal o f Shang hai U niver sity o f Finance and Eco nomics O ct.2005中图分类号:F09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50(2005)05-0033-09

两种思想体系的产权理论比较

何干强

(南京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江苏南京210003)

摘 要: 马克思主义产权理论与西方经济学的产权理论有着原则的区别,在指导思想上是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两种思想体系的区别,本文结合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对这两种思想体系的产权理论做了初步的比较梳理,着重阐述马克思主义产权理论的基本要点。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产权理论;西方经济学的产权理论;公有制;股份制

党的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先后指出,“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形式”。①“必须坚持推进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增强社会主义的活力”,“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②当前,国有企业改革依然处于攻坚阶段,面临前进中遇到的困难,要贯彻落实好党中央关于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搞好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的精神,就必须用马克思主义产权理论来指导国有企业的体制改革。我们应当深刻地认识,马克思主义理论建立在唯物史观基础上,是惟一科学的产权理论。它与西方资产阶级经济学(以下简称西方经济学)的产权理论有着原则的区别,在指导思想上是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两种思想体系的区别,因而在理论体系上是科学与非科学的区别。后者固然需要我们认真研究、分析和借鉴,但是总的来说,决不能作为国有企业改革的理论指导。本文拟结合国有企业股份制的改革,对这两种经济思想体系的产权理论做初步的比较梳理,重点阐述内容深刻而丰富的、科学的马克思主义产权理论,并用下述各段标题突出其要点。

1.马克思主义产权理论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理论的简要表述

产权这个概念,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都在使用,但是,对产权含义的理解,因立场、观点和方法的不同而有原则的区别。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产权概念从属于生产资料所有制理论,产权首先是所有制关系中对生产资料的排他性支配、占有的权益关系。生产资料所有制或简称所有制,是指在生产过程中,由生产资料(生产的客观条件)所有权归属所决定的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尽管说所有权也是一种产权,可以把生产资料所有权表述为生产资料产

收稿日期:2005-03-15

作者简介:何干强(1946-),男,湖南长沙人,南京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34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2005年第5期

权。但是,生产资料产权同消费资料产权具有本质的差别,一定历史条件下的生产资料产权关系作为所有制,乃是一定社会经济形态的基础,是经济形态的本质内容,而消费资料产权关系则是由前者决定和派生的。但是,在西方经济学的产权理论中,并不突出产权同生产资料所有制的联系,对产权的解释,往往停留在它是一种主体对一般财产的排他性的权益关系这种现象形态上,至于这种财产是否是生产资料似乎并不重要,例如,消费资料的使用权与生产资料的产权,都被理解为经济价值对等的产权。说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的所有制,还有必要指出,所有制同所有制经济这两个概念是有差别的,前者仅指生产关系,而后者则是指一定生产关系与处于其中的生产力的总称,例如,社会主义国有制经济就是全民所有制生产关系及其掌握的生产力的总称。实际上,所有制不能脱离生产力孤立地存在,而生产力总是一定所有制关系中的生产力。所谓“只要生产力发展了,管它姓`公'还是姓`私'”,这是一种是似而非的说法,因为生产力是不可能超脱所有制孤立发展的。这就是说,生产资料产权关系总是同生产力结合在一起的。

2.所有制是由生产资料产权关系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由于所有者占有的生产资料不用于生产,就不是现实的生产资料,所有者所生产和支配的产品不通过交换、分配进入消费,就不是现实的产品;而正常的生产总是连续地再生产,所以,生产资料的产权关系总是与所有者在生产、再生产中对生产资料的支配、使用及其生产成果的交换、分配和消费过程联系在一起的,从而与发生在这种过程中的各环节、各层次当事人之间的关系,不可分割地结合在一起。这些经济关系,都属于生产关系,也可以说是产权关系。人们只是在理论分析时,才可以把直接生产环节中的生产资料产权关系抽象出来,同交换、分配和消费中的产权关系相区分。所以,应当把所有制理解为所有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可以把所有制理解为包括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全部关系的广义产权关系,而把生产资料产权关系理解为狭义产权关系。作为经济学范畴的产权关系本质上是物质利益的社会关系。它不是指人与物的关系,而是指产权所有者与非所有者之间,以及所有者相互之间的物质利益关系。可见,马克思主义产权理论不仅研究狭义产权关系,还要研究广义产权关系。西方经济学的产权理论缺乏对产权关系的层次性的分析,虽然把产权关系的含义解释得十分宽泛,但是,他们主要研究的是流通环节中简单流通或买卖关系的产权关系。③

3.所有制是历史的范畴

在唯物史观看来,所有制总是与一定历史条件联系的,其历史形式是由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状况决定的。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劳动者同生产资料的结合方式和方法不同,与此相应的所有制就具有内容和层次上的不同特征。例如,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有私有制与公有制的差别,私有制中有奴隶制、封建制、小私有制(个体生产)与资本主义制度的差别,社会主义公有制中有全民所有制同集体所有制的差别等。在马克思主义产权理论中,私有制不是永恒的所有制形式。人们不能凭主观好恶任意选择所有制的历史形式,一定社会的所有制形式,是在该社会现有生产力水平基础上产生的。历史地认识生产资料所有制及其产权关系,这是马克思主义产权理论的显著特点。在现代西方经济学的产权理论中,尽管也有公有制和私有制的概念,但是,这些概念是不讲历史条件和历史形式的。新制度经济学重要人物阿尔奇安在《产权经济学》对公有制和私有制的区分,其主要的根据是,某社区的人“有没有将一份所有权卖给别人的权利”,“一个公有制的所有者不能出售公有财产中属于他自己的股份(并且获得这一股份也不需要购买他的所有权)”,并强调“只要是公有制的一员,那么公有制对他就是强制的”。④在他的公有制概念中,没有公有制中的个人与个人之间自主联合劳动、共同使用占有生产资料

的产权关系,不讲公有制形成的历史条件,而且否定了自主联合体中个人的自由,这显然是唯心史观的体现。

4.同样的所有制在不同国情条件下,具有不同的现象形态

马克思指出,“相同的经济基础———按主要条件来说相同———可以由于无数不同的经验的情况,自然条件,种族关系,各种从外部发生的历史影响等等,而在现象上显示出无穷无尽的变异和色彩差异,这些变异和差异只有通过对这些经验上已存在的情况进行分析才可以理解。”⑤

这意味着,理解所有制的具体表现形态,必须从具体国情出发;在实践中,决不能照搬书本对某种所有制的抽象规定来裁剪现实,也决不能照搬外国的现存模式。在《资本论》中,马克思从表面的流通领域的产权关系,深入到本质性的生产资料产权关系,然后又一步一步地引入具体的因素,来说明展现在人们面前的现象形态的产权关系,这是马克思主义产权理论的历史辩证法特色。而西方经济学的产权理论,直接阐述经济现象中的产权关系,不能深入到本质性的生产资料产权关系,因而缺乏深刻性和科学性。

5.生产资料的所有者是所有制中占主动地位的利益主体

唯物史观认为,生产资料是生产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劳动的客观条件,谁掌握了这种客观条件,谁就能成为生产过程的控制者和生产成果的首先占有者及其分配决定者。为此,马克思指出,资本家是资本主义社会机制中的“主动轮”⑥。我国国有制的本质是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指的就是生产资料归全体劳动人民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其利益主体是全体劳动人民,在国有制经济中,广大劳动者已成为经济机制的“主动轮”了,经济运行的支配权已经从少数私人转换到全体劳动者手中。这是我们要维护国有制经济的根本原因,也是敌对势力要诋毁我国国有制的原因。但是,西方经济学的产权理论回避或掩盖哪一种产权是掌握经济机制主动轮的产权,例如,一些学者把劳动力产权与资本的产权等同起来,用富人更讲信用为根据,得出资本必然雇佣劳动的观点,⑦实质是鼓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永恒化。还应明白,西方经济学的产权理论是以个人利益为理论分析前提的,是把公有制主体的共同利益与个人利益根本对立起来的,并从理论上绝对地排斥公有制和共同利益。例如,阿尔奇安把公有制中的个人看作是受强制的,说“称某种事物为`强

制',通常是谴责它的良好开端”。⑧可见,他对公有制持否定态度。 6.所有制的实现形式是生产资料产权所有者获取物质利益的途径和形式

生产资料的所有者控制和支配着生产成果或物质利益的归属,这种物质利益关系是所有制的本质内容,其实现形式是这种本质内容的表现。马克思在谈到土地所有制实现形式时指

出,“单纯法律上的土地所有权,不会为土地所有者创造任何地租”。⑨“土地不出租,土地所有

权就没有任何收益,在经济上就没有任何价值”。 10在商品社会中,“地租是土地所有权在经济

上借以实现即增殖价值的形式”。

1由此,我们可以领会,在马克思主义产权理论中,生产资料所有制实现形式的基本含义是,一定生产条件的所有者,凭借对生产条件(例如土地)拥有的产权,获取物质利益或经济价值的途径(如出租土地的途径)和取得收入的形式(如地租形式)。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革,是作为所有者的劳动人民利用股份制作为途径,获取自身经济利益;但是它决不意味着把股份制本身作为改革的目的。由于西方经济学的产权理论主要研究简单流通领域的产权关系,以及撇开生产资料产权关系谈分配中的产权关系,所以,往往把产权的某种组织形式混同于生产资料所有制实现形式,我国有的学者把股份制本身等同于所有制, 12就是照搬西方经济学产权理论的结果。352005年第5期 两种思想体系的产权理论比较

36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2005年第5期

1.市场经济条件下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包括土地公有制和公有资本两类实现形式

公有制生产资料包括全民或集体所有的土地和土地以外的生产资料。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土地以外的公有制生产资料需要作为商品,通过市场交换来实现社会有用性,通过追加劳动保值增值,因而它们也需要采取资本一般的形式,作为公有资本(国有资本和集体资本)来发挥作用。所以,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包括公有土地产权和公有资本产权的实现形式。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不可能在书本中阐述当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公有制实现形式,但是,我们可以根据唯物史观关于所有制实现形式的原理,在改革实践中来寻求。说股份制是公有制的实现形式,这主要是对公有资本而言的,指的是公有资本在股份制企业控股、参股,获取经济利益的途径和形式。用唯物史观指导探讨市场经济条件下公有资本和公有土地的实现形式,这必将推进以公有制和市场经济有效结合为中心内容的体制创新,并丰富马克思主义产权理论。西方新自由主义产权理论排斥公有制,强调公有制的不合理性,它对于探索公有资本和公有土地的实现形式,是决无指导价值的,从根本上说,有的只是对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破坏作用。

2.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所有者的权益要通过两种不同性质的产权关系来实现

一种是商品流通或一般流通中的产权关系,也就是体现商品货币关系的产权关系。在这种产权关系中,产权主体彼此独立,承认对方的商品、货币所有权,是平等竞争和自由交换的权益关系。一种是资本流通中的生产资料产权关系。一般流通中的产权关系虽然是资本流通中的独立环节,但是它从属于资本流通中的生产资料产权关系;而后者具有超出一般流通中的产权关系更多的内容,例如它包括在生产过程中的控制权与被控制权、产品的支配权与被支配权的关系等。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十分强调一般流通(又称简单流通,即商品货币关系)与资本流通(也就是资本产权实现途径)的联系与区别,因而在产权理论中,也就强调这两个不同性质的流通过程中产权关系的联系与区别。《资本论》明确地区分,资本家和雇佣工人之间在简单流通领域是劳动力商品的平等买卖关系,而在资本流通领域的生产环节中,则是剥削剩余价值的不平等关系,并表明前者是后者的前提条件。而西方经济学的产权理论往往用一般流通中的产权关系替代、掩盖起决定性作用的资本流通中的生产资料产权关系,这是为了掩盖资本主义剥削关系,或者回避研究剩余价值的起源这个在资本主义社会极其危险的“爆炸性问题”。13

3.生产资料产权关系是所有制的核心

生产资料产权关系的性质决定所有制广义产权关系的基本性质。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性质就是由生产资料产权归社会所有(自主联合劳动者共同所有)这样一种产权关系决定的。固然,理解了这种决定作用决不等于理解了公有制的全部关系。如前所述,公有制除了这层起决定作用的生产资料产权关系之外,还包括与之联系的所有制实现过程中的一系列产权关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公有制生产资料产权关系必须与一般流通中的产权关系,以及与这种产权关系联系在一起的分配和消费关系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实现。但是,在所有这些关系中,生产资料产权关系是起核心作用的,也就是起控制、支配作用的。马克思主义产权理论强调生产资料产权关系在全部产权关系中的这种核心作用,这体现了物质生产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这个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而新自由主义的产权理论则与此有重大区别,他们把任何资源的使用权和一般流通中的商品所有权都定义为地位等同的产权;他们强调产权的重要性,却淡化生产资料产权的核心地位。14这是值得人们高度警惕的。

4.在市场经济中,资本产权关系具有相互联系的层次性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揭示了资本产权关系的若干相互联系的重要层次,即:(1)资本单纯的所有权或法律所有权,(2)职能资本所有权或经济所有权,(3)由职能资本所有权(控制权)所支配的经营管理权,还有(4)由经营管理权监督下的劳动者对生产资料的直接操作使用权。以上(1)与(2),(2)与(3)层次的产权根据不同情况,既可以合一,也可以分离。在产权分离的情况下,以上前一种产权与后一种产权都是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可见资本单纯的所有权处于最高的控制地位,当然,这种产权要依赖后几层产权才能存在。马克思还揭示了土地产权关系中的所有权、经营权或使用权(一级、二级)的层次性。这些狭义产权关系中的层次关系,具有市场经济的一般性,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也同样客观存在。马克思关于股份制的分析,是与资本产权关系层次性的分析结合在一起的。股份制是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为适应社会化生产的要求而产生的,它是分散的个别资本以“财产混合、产权清晰”的信用方式形成社会资本,促进生产要素的社会集中使用的一种企业资本组织制度。西方经济学的产权理论中涉及的法人财产制度和法人治理结构,就其对当代资本主义企业制度的现象描述而言,其实正是马克思揭示的资本产权关系的层次性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具体化、丰富化和规范化,我们可以通过分析这些表述,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从中了解发达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制度的新变化,正因为如此,我们不能拒绝研究当代西方经济学的产权理论。问题在于是否能够站在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上,批判地借鉴西方的现代企业制度理论。

1.股份制与公有制不是相互排斥的

马克思指出,股份制是私人“资本再转化为生产者的财产所必需的过渡点” 15,也就是私有

制转向全社会占有生产资料的公有制过程中的“过渡点”。这说明,它作为企业资本组织形式,其趋势是与公有制对接,而不是排斥。既然如此,就没有理由拒绝利用股份制来促进现存公有制的发展和逐步完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同所有制经济都可以利用股份制生存和发展,但是,股份制企业的经济性质则是由控股资本的所有制性质决定的。如果是私人资本控股,它就具有资本主义私有制性质,可以简称私有股份制;如果是公有资本控股,社会主义产权关系占支配地位,它就具有公有制性质,可以简称公有股份制。为此,可以把国有资本控股企业简称为国有控股企业。明确市场经济条件下股份制同公有制的统一性,有助于我们以马克思主义产权理论的基本观点和方法为指导,积极地推动国有企业坚持股份制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抵制照搬西方新制度经济学,把股份制改革引向私有化的资产阶级自由化主张。

2.所有制与所有制实现形式的关系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生产资料产权归谁拥有,体现物质利益的生产成果就由谁占有和支配,在这个意义上,所有制与所有制的实现形式两者之间是内容决定形式的关系。不同的内容决定不同的形式,公有制与私有制在实现形式上的根本区别,就在于生产成果的归属根本不同。前者归自主联合劳动者支配,劳动者个人作为其中的个别成员依按劳分配原则占有成果;后者则归私人占有和支配。但是,根据唯物辩证法,在内容和形式的关系中,同一内容可以有不同形式,同一形式也可以适应不同内容。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公私两种性质不同的所有制在运动过程中都要通过市场环节,都要适应一般流通关系,都要利用信用制度,因此,它们在实现形式上会有相似之处,都可利用股份制这种信用制度形式。马克思主义产权理论既承认这种形式上的相似之处,372005年第5期 两种思想体系的产权理论比较

38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2005年第5期

又能够深刻地揭示同一形式中的不同所有制内容上的差别。而西方新制度经济学的产权理论是否定股份制形式可以包含公有制这种内容的。

3.公有制的具体实现形式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在实际经济生活中,公有制的实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股份制只是其中的一种。公有制的具体实现形式(即实现途径),大体受两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一,生产力方面的因素,如物质生产条件的性质和规模(机器生产,还是手工生产;投资规模巨大,还是较小等)、产业和行业的特点。从这方面的因素来看,我国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采取家庭承包经营制,在很大程度上与手工方式的农业生产有关。其二,生产关系方面的因素,如产权管理操作的复杂程度(如投资产业就比产权租赁复杂)、产权关系人格化的难易程度(指产权关系中的各个环节的责权落实到人比较容易,还是比较困难)、有关当事人在意识形态方面的价值取向等等,都会影响所有制的具体实现形式。16因此,即使同样的公有资本,在实现形式上会呈现多样性,尤其是集体资本,更是如此,它可以投资于企业作为产业资本获取利润,可以通过银行作为借贷资本获取利息,可以购买房产再租赁经营获取租金等,这需要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国有资本把股份制作为自己的实现形式,这意味着,劳动人民在拥有工业化和信息化生产的条件下,凭借自己支配的国有资本产权,可以通过股份制这种企业资本组织制度,来保值增值,更多地获取物质利益。可见,马克思主义产权理论是从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来理解一种所有制的具体实现形式的,是全面的和客观的。但是西方经济学的产权理论,则主要用利己“经济人”的选择行为这一种主观因素,来说明一种产权关系的具体实现形式,无疑具有片面性和主观性。

4.应注意区分公有制形式同公有制的实现形式这两个概念

前一个概念,是指公有制本身的存在形式,主要体现在公有制主体的差别上,我国的公有制存在全民所有制(国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两种基本形式。而后一个概念,如上所述,是指所有者凭借拥有的公有制生产资料产权,获取经济价值的途径和取得收入的形式。这两个概念的含义是不容混淆的。可见,公有制的具体实现形式属于经济体制的概念,它是人们依据对经济机制的认识,选择并制定的管理制度,具有主观性;而经济运行机制是由历史规定的所有制和资源配置方式(市场方式或者计划方式)相结合构成的生产方式,具有客观性。经济体制必须适应经济机制,一旦发现经济体制不适应它的要求,就需要改革。17所以,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属于改革对象的体制范畴。但是,作为公有制形式的集体所有制和全民所有制,则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长期稳定的所有制形式,它们本身属于根本经济制度范畴,而不属于改革对象的经济体制范畴。所以,公有制的体制改革,在概念上丝毫也不意味着可以削弱公有制,恰恰相反,它正是要为巩固和发展公有制扫除原有的体制障碍。但是,西方经济学的产权理论却不明确区分作为所有制的制度和经济体制这两个概念,而是笼统地用“制度”这个概念把两者混淆起来,照搬这种理论,很容易模糊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把体制改革等同于改变所有制性质。

5.所有制的实现形式体现为产权关系的人格化

所有制作为物质利益关系,要通过处在产权关系中的人承担一定经济权益来实现,所以,所有制的实现形式体现为产权关系的人格化。这种人格化具有客观的历史规定性。马克思指出,“人格化,是由社会生产过程加在个人身上的一定的社会性质”,是把个人理解为“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的产物”。18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社会生产过程的社会性质主要体现在资本家、土地所有者和雇佣工人身上,资本家是“人格化的资本”19,“工人不过是人格化的劳动时间。”20而土地所有者是被垄断的土地这种“最重要的生产条件之一的人格化”21。社会主义公有制也要通

过人格化来实现,这应当是一种具有自觉性的经济管理体制的建设过程,但是需要以弄清符合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经济机制为前提,弄清它赋予处在经济关系中的个人的客观要求,从而促使经济运行中的每一环节和每一经济层面中的社会成员,处于一定的权责利关系的规范之中。研究马克思的产权关系人格化理论,我们可以领会,人们在一个有效的经济管理体制中的权责利关系,是由客观的经济机制决定的,而不能靠主观臆造。但是,西方经济学的产权理论却主要从利己“经济人”之间主观竞争确定的契约关系,来论证经济管理体制中的权责利关系。这里,我们又可以体会到唯物史观产权理论同唯心史观产权理论的根本区别。

6.判断公有制实现形式合理性的标准是生产力的提高和劳动者收入的相应提高

我们知道,在不同的主客观具体生产条件下,公有制的具体实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根据唯物史观,判断一种具体形式合理性的首要标准是,必须促进生产力的提高;如果只是在概念上符合某种“模式”,而达不到这种标准,就不能说是合理的。同时,必须保证作为公有产权所有者的劳动者,在整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相协调的基础上,提高个人收入,这是必须达到的又一个标准。对于公有股份制而言,必须既促进企业劳动生产率和利润率的提高,又保证广大职工收入随企业效益的提高而相应增长;如果只达到前一标准,而达不到后一标准,就不能说是公有制的合理实现形式。因此,这两重标准是搞活国有控股企业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落实工人阶级主人翁地位的要求。显然,这种判断标准与西方新制度经济学的产权理论中关于合理产权制度的判断标准有重大差别,后者固然强调,这要求资源配置达到产权所有者的“产值最大化”或者利益最大化,但是,由于它把公有制看成是根本不合理的产权制度,所以,那种最大化指的是私有者的利益最大化,而决不包含公有制劳动者在个人利益与共同利益相协调前提下的利益最大化。

7.混合所有制是一种过渡性所有制形式,它们有多种实现形式

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社会经济形态的转变时期,往往存在马克思所揭示的不同所有制混合的“过渡形式”,如封建土地所有制向资本主义土地所有制转变时期,就存在“分成制”这种混合

所有制。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具有经济形态的过渡性,实际情况表明,在这个阶段中存在多种作为“过渡形式”的混合所有制,它们表现为多种实现形式,如私人合伙制、股份合作制、股份制等,而它们又因所有制成分的性质、结构上的差别而显示出许多“色层”。由此可以理解,股份制只是丰富多彩的混合所有制的形式之一,从所有制角度来看,它属于过渡性所有制形式。有必要强调,股份制可以把不同所有制性质的资本集中在同一企业,但是,用劳动二重性的观点分析,不同出资者的资本只是在使用价值层面“财产混合”,而在价值层面则是“产权清晰”的。西方经济学的产权理论使用“混合经济”这个概念来表述我们所说的混合所有制经济,但是,由于它不懂得马克思关于劳动二重性的观点,所以,它不能科学地说明,在所谓的“混合经济”中,不同所有者投入企业的资本价值的产权关系始终是存在清晰界限的。

8.结合社会再生产过程,才能全面深刻地认识一定社会的产权关系

马克思主义产权理论对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产权关系,不仅分析其在简单流通领域的表现,而且深入到单个企业的直接生产过程;不仅分析在单个企业生产中的表现,而且分析在整个社会再生产中的表现;不仅分析在资本流通和周转中的表现,而且分析在社会总资本流通和周转中的表现,这就使资本主义所有制的产权关系从微观到宏观,得到了全面的、动态的揭示。不仅揭示出产权关系利用市场经济的分工制度,提高生产效率的一面;而且揭示它阻碍人的全面发展,不断产生相对过剩人口,造成社会再生产失衡,周期性地破坏社会生产力的一面。我们应当392005年第5期 两种思想体系的产权理论比较

40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2005年第5期

从中获得方法论的启迪。科学地弄清社会主义公有制产权关系,也不能只研究微观领域,还必须从社会再生产的角度进行全面地研究。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革,关系到市场经济条件下公有制产权关系的具体实现,这必然涉及全社会的产权关系,单纯只从企业内部来分析,就可能陷入片面性。而西方经济学的产权理论,强调的是个别产权所有者之间的产权关系,对于社会再生产过程中产权关系的表现,例如相对过剩人口、贫困化现象,是不能解释清楚的。从这方面来看,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产权理论的指导,才能有助于深化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革。

9.经济范畴的产权同法律范畴的产权两者既有统一性又有矛盾性

产权,通常被解释为财产所有权23,这实际上是从经济范畴和法律范畴的统一上解释产权。马克思主义的产权理论,贯彻唯物史观方法论,在概念上把经济范畴的产权和法律范畴的产权区别开来,认为经济范畴的产权关系属于经济基础,法律范畴的产权关系属于上层建筑,前者对后者起决定作用;前者具有客观性,其形成先于后者,后者具有主观性,它必须反映前者。两者的统一性表现在,经济范畴的产权为国家法律所承认和维护,就成为法律范畴的产权,后者是前者的法律表现。两者又存在矛盾性,这表现在,前者一旦因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发生变革,后者也要随之而变动。因此,在实践中,首先要求弄清由现存生产力水平所决定的经济产权关系是怎样的,然后判断由原先法律承认的产权关系规定是否适用新的经济产权关系的要求;新的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产权关系一旦建立,就必须制定新的法律,促进产权关系法制化来加以维护。然而,西方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和法学家,往往回避法律上的产权关系是由经济上的产权关系所决定的这个真理,他们把产权关系看作非历史的、永恒不变的法律范畴;24往往从既定的、私有制法律维护的产权关系来贬低社会主义公有制产权关系存在的合理性,这是需要高度警惕的。

本文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实践,对马克思主义产权理论与西方资产阶级经济学的产权理论在有关要点上做了扼要的比较。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西方经济学产权理论存在明显的弊病,迷信现代西方新制度经济学的产权理论,会走向私有化的陷阱。而以唯物史观为思想基础的马克思主义产权理论才是真正丰富、深刻和科学的理论,自觉地对其进行深入地研究并在实践中创造性地加以应用,将指导社会主义国有企业的改革取得最终的成功。

注释:

①《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2003年10月14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

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通过)。

②《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当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2004年9月19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

全体会议通过)

③例如新制度经济学代表人物科斯在其代表作《社会成本问题》中所研究的产权关系,就是一种简单流通的买

卖双方的产权关系。围绕科斯定理展开的理论讨论,涉及的产权关系也主要是简单流通中的产权关系。这种产权关系的研究不可能揭示与生产资料所有权关系相联系的资本家占有工人剩余价值的关系。

④⑧引自盛洪主编:《现代制度经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74页。

⑤⑨11518212《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⑥131920《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⑦见张维迎:《企业的企业家———契约理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其实,在唯物史观看来,生产资料和劳

动力这两种所有权决不是对等的,它们具有不同的经济性质,拥有前者,就有条件生产生存资料或生产商品,而拥有后者则没有这种条件。自古以来,总是没有生产资料产权的人被迫让占有生产资料的人剥削剩余劳

动,因为他不这样做就无法生存。为什么资本家雇用工人,而不是工人雇用资本家,基本道理就在这里。⑩《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854页。注意,应当区分经济学范畴的价值概念和哲学、伦理学范畴的价值概念。这里的“价值”,是哲学范畴的价值概念,指实践目标对实践主体所具有的意义。按此含义,土地的经济价值,即土地对其所有者获取物质利益具有的意义。

12厉以宁认为,公众持股的股份制是“新公有制”,见《当前中国进行的是“新公有化”》,2004年5月20日《社会科学报》第4版转载。程恩富则认为,公众持股的股份制不是“新公有制”,而是一种私有产权的复合形态和私有制的高级实现形式,见《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怎样利用股份制》,《经济学动态》2004年第10期。 14转引自盛洪主编:《现代制度经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69页、第81页。

16何干强:《论决定集体所有制实现形式的因素》,《社会科学》,2001年第11期。

17何干强:《用唯物史观指导中国政治经济学体系创新》,《当代经济研究》,2003年第3期,第8页。

23“财产所有权是指所有人依法对自己的财产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五章,第一节,第七十一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158页至第159页。

24《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吴易风文选》,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92页。

参考文献:

[1]马克思.资本论[M ].1—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2]吴易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M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

[3]程恩富.西方产权理论评析———兼论中国企业改革[M ].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7.

[4]张宇,孟捷,卢荻主编.高级政治经济学[M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5]宗寒.国有经济读本[M ].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

[6]何秉孟主编.新自由主义[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7]曹雷.所有制、所有权、产权与股份制———经济学家智效和访谈[C ].载程恩富、顾海良主编.海派经济学

[C ].第7辑,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

[8]程恩富.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怎样利用股份制[J ].经济学动态,2004,(10).

A Comparison between Marxist Property Rights

Theory and the Western Property Rights Theory

H E G an -qiang

(School o f Economics ,N anj ing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N anjing 210046,China )

A bstract : M arxist property rights theo ry and w estern pro perty rights theory are funda -m entally different in their ideolo gical sy stem s ,o ne is histo rical mate rialism and the o ther is histo rical idealism .Co mbining with the sta te -ow ned enterprise stock system reform ,this pa -per compares these tw o prope rty rights theo ries w ith em phasis o n the basic points of Max -isim property rig ht theory .

Key words : M axisim property rig ht theo ry ;Western Economics property right theory ;public ow nership ;sto ck system (责任编辑:一天)41

2005年第5期 两种思想体系的产权理论比较

新制度经济学文献综述

当代西方经济学主要流派期末课程论文新制度经济学文献综述 姓名:郭兆凯 学号:20125587

新制度经济学文献综述 (安徽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安徽蚌埠233030) [摘要]新制度经济学试图运用新古典经济学理论来分析制度的构成、运行和演化,通过探究,去发现制度是如何影响经济运行活动,新制度经济学摒弃了传统的假设,即制度是外生,进而强调制度重要性。本文主要从新制度经济学关于交易费用理论、企业理论、产权理论和制度变迁理论四个方面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 [关键词] 新制度经济学交易费用企业理论产权理论制度变迁理论 一、新制度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 新制度经济学发源于罗纳德·科斯(Ronald·Cosas)的两篇巨著,1937年的《企业的性质》和1960年的《社会成本问题》,之后在哈耶克、布坎南、斯蒂格利茨等人的努力下发扬光大,逐步形成了包括交易费用理论、企业理论、产权理论和制度变迁理论的完整理论体系。 二、新制度经济学基本理论 1.交易费用理论 交易费用的定义是什么?新制度经济学家们对此并无统一的说法。科斯认为交易费用是“使用市场价格机制的成本”。德姆塞斯把交易费用定义为“交换所有权的成本”。阿罗则把交易费用说成是“经济制度的运行费用”。威廉姆斯把交易费用分为事前的交易费用和事后的交易费用。诺斯将交易费用定义为“规定和实施构成交易基础的契约的成本因而包含了那些经济从贸易中获取的政治和经济组织的所有成本。”而张五常认为交易成本包括一切不直接发生在物质生产过程中的成本,是在“鲁滨逊”经济中不存在的所有成本。 深入分析交易费用的产生原因和决定因素是交易费用理论的核心问题,对此,新制度经济学家威廉姆斯和诺斯都做过分析。 威廉姆斯认为发生在市场间和企业内的资源转移意义上的交易费用主要包括两种,即合约签订之前的“事前”交易费用和签订合同的之后的“事后”交易费用。关于交易费用的决定因素,威廉姆斯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即是人的因素、与特定交易有关的因素以及交易的市场环境因素。 诺斯是从广义上理解交易费用的。即是说,在他看来,交易费用主要由市场型交易费用、管理型交易费用以及政治型交易费用。而针对市场型的交易费用的影响因素,诺斯是从商品的多维属性和特征、信息不对称与人的机会主义动机、交易的人格化特征等来方面进行分析。 可以看出两位学者对交易费用的决定因素认识不尽相同,可以说,这里并没有什么根本上的不一致,他们的分析实际上具有一定的互补性,有助于人们从多方面,多角度了解交易费用产生的原因和决定因素。 2.企业理论 一科斯在1937年发表的论文《企业的性质》通常被认为是现代企业理论基石,主要是这篇论文解释了关于企业的起源以及最终决定企业规模的主要影响因素。他的企业理论着重点是把企业当做是一种资源配置。对于企业组织出现和存在的原因是什么?科斯给出的解释是:“建立企业有利可图的主要原因似乎是,利用价格机制是有成本的。通过价格机制生产

简述第四章生产理论与第五章成本理论的主要内容,并说说二者之间的关系。

简述第四章生产理论与第五章成本理论的主要内容,并说说二者之间的关系。 答: 1.生产理论的主要内容:市场经济中企业的主要形式是个人独资企业、合伙制企业、公司制企业。个人独资企业数量最多,但是经济中起至关重要作用的是公司制企业。企业进行生产所追求的目标是利润最大化。科勒创立的企业理论是产权经济学的逻辑起点。 企业的生产可以分为短期和长期。短期指在生产中企业至少有一种生产要素来不及调整的时期;长期指在生产中企业对所有生产要素都可以进行调整的时期。 短期生产的基本规律是边际报酬递减规律。该规律强调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在连续地等量地把某一种可变生产要素增加到其他一种或几种数量不变的生产要素上去的过程中,增加一单位的要素的投入量所带来的边际产量是递减的。因此任何一种可变生产要素的短期边际产量曲线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U型。 运用边际分析法时,生产要素的最适组合是每种生产要素引起的边际产量与该生产要素价格之比。运用等产量线分析时,生产要素的最适组合是等产量线与等成本线的相切点。 在长期生产中,企业要确定生产规模的大小,以实现规模收益递增到最大时的适度规模。不同的行业中适度规模的大小事不同的。市场是生产要素分工的边界,企业是生产要素交易费用的边界。 成本理论的主要内容:

2.成本是决定厂商能否实现利润最大化的一个重要因素,从不同角度考察,它可以分为显性成本和隐性成本、机会成本、沉没成本等类型。按厂商在生产中对全部要素的调整能力,成本还有短期成本与长期成本之分。 短期成本分析说明了厂商在短期生产中由于不能对固定成本进行及时调整的情况下,各类成本随产量变化而变化的规律以及短期内各成本曲线之间的关系;通过分析短期生产中产量与成本之间的相互关系,得出短期成本变动(即短期成本曲线的形状)主要决定于边际报酬递减规律。 长期成本理论阐述了长期总成本、长期平均成本和长期边际成本随产量变化而变化的规律;由于长期内厂商可以选择最优的企业规模进行生产,因此长期成本曲线可以由不同时期的短期成本曲线(表示短期生产规模)推导而得;长期变动成本(即长期成本曲线的形状)主要决定于企业的内在经济和内在不经济。

产权理论研究综述

摘要:产权理论是现代经济学的重要理论之一,也是国内外经济理论界研究的热点之一,为了深刻掌握产权理论的深刻内涵,理清产权理论的发展脉络,本文对西方产权理论的起源和发展史做了梳理,对西方产权理论的重点理论成果做了罗列与分析,并对西方产权理论前沿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对西方产权理论的研究成果进行分析与研究,有利于明确产权理论对现实经济运行的制度安排的指导意义,更好地运用产权理论来提高经济效率,促进经济发展。 关键词:产权理论;交易;财产 一、导言 随着经济实践探索程度的不断加深,经济学理论界对产权理论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如果交易费用为零,产权的产生存在都是没有意义的,当然也没有必要对产权进行分析。而在市场经济环境中,交易费用为零的假设是不成立的,商品和劳务的交易,实际上是附着在商品上的产权的交换,研究产权理论范畴内的相关问题,是产权经济学及新制度经济学的重要内容。对于产权的出现,结合不同学者的研究成果进行分析,可以分为以下两方面。 第一,资源配置方面。德姆塞茨从资源配置的角度,对产权的起源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他认为产权的出现最好从有利或有害效应的出现之相互关系中去理解,经济价值产生了相应的内部化效应,而经济价值的增加,正是由于技术水平的提高和市场范围的扩大,旧的产权自然不能适应新技术的发展要求,所以新的产权就应运而生。德姆塞茨认为产权的起源可以理解为一种新产权的产生,即在旧产权的基础上不断变革之前不适用生产力和技术发展要求的部分,不断产生新的产权。所以不论在哪个时间点上,都可以说是“产权的起源”。第二,经济发展方面。私有产权的出现是为了节约交易费用,西蒙-迪蒙赛尔的“交易费用节约说”,通过案例的方式说明了这一点。同时人口与资源的矛盾导致了资源稀缺,人们在利用资源上的竞争会加剧这种状况,使得产权的建立更加必要和迫切。阿尔奇在《产权经济学》中提到,“产权在任何国家、社会中都能得到启示。”产权的形成受不同社会因素的影响,例如社会风度习惯、约束机制、国家暴力等。张五常认为,当潜在寻租成本大于寻租成本时,要降低成本,需要对产权进行明确界定,这样新的产权就产生了。巴泽尔进一步指出了,在社会中权利是产生于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中的,同时产权也是不断产生和不断放弃的,因此产权要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而发生相应的变化,以动态的情形来分析。 总而言之,产权的产生归根结底是为了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产权也会随着经济发展的变化而变化。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分工和交换的不断完善和深化,使得产权的存在发挥着激励的作用,使得拥有财产的人将财产用于能带来更多收益的用途,促进财产的高效利用,资源得到整合。产权理论对于理解具体经济运行的制度建设和运行、以及实现经济绩效有着深刻的指导作用,不仅能够促进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还能够指导个人的经济行为更加有利于他人。我国学者注重从财产的实际运用上来划分财产,不论财产的性质是公有制还是私有制,都能够运用产权理论来分析。 二、西方产权理论主要成果总结 1.产权与所有制问题 产权用英文来表示,是propertyrights,即财产权利的复数,由此可见产权是一组权利束。产权是包含所有权、使用权、收益权、让渡权等一些权利。产权理论认为资源配置效率与产权的界定有很大的相关性,从经济现实角度考虑,需要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因此产权的界定必须要明确,并建立明确有效的产权制度。产权制度的目的是规范产权关系,以明确各种权利的界限问题,使得产权成为既定物品权利的载体,保证既定权利能够通过对物的权能来确定。所有权分配关系是经济基础,由此决定的上层建筑就是产权制度。所有制实质上是一种经济利益的分配问题,从基本的层面对经济利益在不同所有者之间的分配做了规定,

马克思产权理论与科斯产权理论的比较

马克思产权理论与科斯产权理论的比较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国有企业产权改革的不断深入,产权问题已经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特别是在改革实践过程中和学术研究领域。科斯和马克思在产权领域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马克思产权理论与科斯产权理论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是该领域的领军人物,在改革实践和产权理论的研究过程中,具有划时代的影响。 两种产权理论之间的比较研究成为理论界关注的焦点。对比研究是全面掌握两种思想的主要途径,对两个理论进行了全面的对比,最终掌握其重要观点、理清了他们的发展过程、了解其中的共通点和差异性,并提出了该理论的局限性。 在产权理论的发展过程中,马克思在其著作中谱写了重要的一笔。而科斯理论更是通过诺贝尔经济学奖得到了人们的广泛认识。 本文在阐述了两者产权理论的重要思想和发展过程,并在此基础上,科学、系统的分析了两者的相通性和差异性,研究表明,科斯产权理论和马克思产权理论在产权界定、法律产权和企业关系、权能结构安排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相通性,而在逻辑体系、时代背景、研究方式、发展过程等处表现出各自的特点,具有一定的差异性。总体而言,科斯产权理论和马克思产权理论彼此联系,各有特点。 从客观角度出发,上述两种理论也存在自身的缺点和不足。但是,瑕不掩瑜,科斯产权理论和马克思产权理论的重要思想和研究成果,值得我们深思和学习,为我国产权改革指明了发展的方向,我们应该不断吸取精华,在改革的道路上,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以马克思产权思想作为指导,确定公有产权的核心地位;充分保护劳动力产权,确保人民的利益;进行多元化产权改革,不断发展生产力;进一步健全国有企业产权制度,实现两权分离的目标。

探讨了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基本内涵解读

[摘要] 探讨了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基本内涵,分析了我国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建设现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对策。 [关键词] 国家创新体系科技创新对策 一、国家创新体系及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内涵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指出:国家创新体系是以政府为主导、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各类科技创新主体紧密联系和有效互动的社会系统。 在科技进步法等国家法律法规中没有对于科技创新体系给出一个明确的概念和含义。李良寿在《科技创新体系概念探析及其建设思考》一文中提出,科技创新体系含义简单的说就是作用于科技创新活动各种要素之间的有机组合。科技创新体系主要由创新主体、创新基础设施、创新资源、创新环境、外界互动等要素组成。 二、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现状 目前,我国基本形成了政府、企业、科研院所及高校、技术创新支撑服务体系四角相倚的创新体系。从总体上看,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紧紧围绕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以加强科技创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为目标,以调整结构、转换机制为重点,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改革措施,取得了重要

突破和实质性进展。但是也存在着一系列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体制和机制不适应 国家层次上的创新体系并没有真正树立起来,一个真正解决技术经济相结合的好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存在着科技与经济脱节,科技成果、职称评定政策导向不利于科技成果转化等问题。 2.企业尚未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 第一,企业重技术引进、轻消化吸收。目前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的比例仅为1:0.07,消化吸收强度不足,企业二次创新能力不强。 第二,产学研结合的机制没有真正形成。受观念、体制、资金、政策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之间还没有形成有效的结合点,产学研有效结合的机制没有真正建立,产学研合作的范围不广、层次不高,已有的合作也主要停留在技术转让、合作开发和委托开发等较低层次上,共建研发机构、共建技工贸一体化经济实体等高层次的合作还比较少。 3.创新系统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的市场化机制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 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计划是协调集成创新体系各要素联系的机制和纽带,这种方式有助于国家科技目标

新制度经济学理论的综述.doc

因素与特定交易有关的因素以及交易的市场环境因素来分析交易费用的决定因素。其中,人的因素是指他对人的行为的两个假设:有限理性和机会主义。与特定交易有关的因素指的是:资产专用性,交易频率和交易的不确定性,而交易的市场环境因素指的是潜在的交易对手的数量。诺思则主要从商品的多维属性信息不对称,人的机会主义动机,分工和专业化程度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威廉姆森的交易费用决定因素分析主要是针对事后的交易费用的形成。诺思关于商品和服务的 多为属性与信息。 威廉姆森根据所有者拥有产权的完整性或残缺性把产权分为三种形式,即私有产权,共有产权和国有产权。他还对共有产权的过度利用问题有了清晰的认识并分析了共有产权向私有产权转变的必然性。他认为,②简单的治理结构能够有效的应付简单交易的需要,然而,随着合约风险变得错综复杂,简单的治理结构就会面临压力。在这样的情况下转向更为复杂代价也更高的以专断取代规则的治理结构是企业增值的源泉。 阿尔钦和德姆塞茨1972年发表的《生产信息费用与经济组

织》一文标志着企业产权理论的形成。该文分析了了古典业主制企业剩余索取权,监督权和经营决策权安排给企业主,为什么是最优的?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较好地解决企业内部的监督者激励问题,提高企业绩效。同时还指出,只有报酬严格按照个人生产力进行分配,才会对个人投入产生足够的激励。 巴泽尔将产权理论应用到其他领域,他还具体分析了反垄断侵蚀、产权和盗窃的关系、发明创造方面的产权问题、价格信息方面的产权。他指出,③消费者与竞争者能否按照价格买卖产品,这种能力取决于他们自己能否签订并履行适当的合约。如果合同成本过高,买卖双方按竞争性价格所得到的产权很可能就会丧失,掠夺性定价者就可以趁机攫取垄断权力。 二、制度变迁理论 制度变迁也是制度经济学研究的重要部分,其代表人物是诺思(Douglass C. North)。他将交易费用和产权理论应用于经济史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对整个西方世界的经济重新作出了解释。他认为:经济增长的关键在于制度因素,一种提供适当的个人刺激的有效制度是促使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有效率的产权结构是经济活力的源泉。国家决定产权结构,因而最终要对造成经济的增长衰退或停滞的产权结构的效率负责。意识形态是个人与其环境达成协议的一种节约费用的工具,其功能是弱化偷懒和搭便车的道德风险。它在很大程度上说明历史上国家的不稳定性即国家的兴衰。 他在《西方世界的兴起》一书中从中世纪的庄园制度开始分析西方在兴起过程中制度的演化。他认为:④当所有权还是不

关于产权的理论 德姆塞茨

关于产权的理论 当一种交易在市场中议定时,就发生了两束权利的交换。权利束常常附着在一种有形的物品或服务上,但是,正是权利的价值决定了所交换的物品的价值。提出权利束构成的形成与结合的问题比经济学家所共同探讨的问题更为重要。经济学家常常将产权束作为一个论据,来寻求对决定价格和这些权利所附着的物品的单位数量的力量的解释。 在本文中,我将试图形成一些关于产权的经济理论的基本原理。全文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简要地讨论了在社会体制中产权的概念和作用。第二部分为研究产权的形成提供了一些指导。第三部分阐述了一些将产权结合成特定的权利束以及那些决定与这些权利束相联系的所有制结构的基本原理。 产权的概念和作用 在鲁宾逊的世界里,产权是不起作用的。产权是一种社会工具,其重要性就在于事实上它们能帮助一个人形成他与其他人进行交易时的合理预期。这些预期通过社会的法律、习俗和道德得到表达。产权的所有者拥有他的同事同意他以特定的方式行事的权利。一个所有者期望共同体能阻止其他人对他的行动的干扰,假定在他的权利的界定中这些行动是不受禁止的。 要注意的很重要的一点是,产权包括一个人或其他人受益或受损的权利。通过生产更优质的产品而使竞争者受损是被允许的,但是如果诋毁他就不行了。一个人可能被允许去诋毁他的入侵者而受益,

但是他在一个价格下眼下销售产品则会受到禁止。那么很显然,产权是界定人们如何受益及如何受损,因而谁必须向谁提供补偿以使他修正人们所采取的行动。这一认识能很容易地导致产权和外部性之间的密切关系。 外部性是一个意义不明确的概念。为了本文的目的,这一概念包括外部成本、外部收益以及现金和非现金的外部性。没有一种受益或受报效应是在世界以外的,有的人或人们常常会遭受或享有这些效应。将一种受益效应或受损效应转化成一种外部性,是指这一效应对相互作用的人们的一个或多个决策的影响所带来的成本太高以至于不值得,这就是该词在这里的含义。将这些效应“内在化”是指一个过程,它常常要发生产权的变迁,从而使得这些效应(在更大程度上)对所有的相互作用的人产生影响。 产权的一个主要功能是导引人们实现将外部性较大地内在化的激励。与社会相互依赖性相联系的每一成本和收益就是一种潜在的外部性,使成本和收益外部化的一个必要条件是,双方进行权利交易(内在化)的成本必须超过内在化的所得。一般地,由于交易中的“自然”困难,交易的成本要相对大于所得,或由于法律的原因它们也可能较大。在一个法制的社会,对自愿谈判的禁止会使得交易的成本无穷大。当外部性存在时,资源的使用者对有些成本和收益没有加以考虑,但允许交易中内在化的程度增加。例如可以认为,一个企业在使用奴隶劳动时就没有承认他的活动的全部成本,因为它可以只向奴隶劳动者支付自给工资。如果允许谈判,情形就不会

两种思想体系的产权理论比较_何干强

DOI:10.16538/https://www.doczj.com/doc/0d17352054.html, ki.jsufe.2005.05.005 第7卷第5期上海财经大学学报V ol.7No.5 2005年10月Journal o f Shang hai U niver sity o f Finance and Eco nomics O ct.2005中图分类号:F09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50(2005)05-0033-09 两种思想体系的产权理论比较 何干强 (南京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江苏南京210003) 摘 要: 马克思主义产权理论与西方经济学的产权理论有着原则的区别,在指导思想上是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两种思想体系的区别,本文结合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对这两种思想体系的产权理论做了初步的比较梳理,着重阐述马克思主义产权理论的基本要点。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产权理论;西方经济学的产权理论;公有制;股份制 党的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先后指出,“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形式”。①“必须坚持推进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增强社会主义的活力”,“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②当前,国有企业改革依然处于攻坚阶段,面临前进中遇到的困难,要贯彻落实好党中央关于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搞好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的精神,就必须用马克思主义产权理论来指导国有企业的体制改革。我们应当深刻地认识,马克思主义理论建立在唯物史观基础上,是惟一科学的产权理论。它与西方资产阶级经济学(以下简称西方经济学)的产权理论有着原则的区别,在指导思想上是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两种思想体系的区别,因而在理论体系上是科学与非科学的区别。后者固然需要我们认真研究、分析和借鉴,但是总的来说,决不能作为国有企业改革的理论指导。本文拟结合国有企业股份制的改革,对这两种经济思想体系的产权理论做初步的比较梳理,重点阐述内容深刻而丰富的、科学的马克思主义产权理论,并用下述各段标题突出其要点。 一 1.马克思主义产权理论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理论的简要表述 产权这个概念,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都在使用,但是,对产权含义的理解,因立场、观点和方法的不同而有原则的区别。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产权概念从属于生产资料所有制理论,产权首先是所有制关系中对生产资料的排他性支配、占有的权益关系。生产资料所有制或简称所有制,是指在生产过程中,由生产资料(生产的客观条件)所有权归属所决定的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尽管说所有权也是一种产权,可以把生产资料所有权表述为生产资料产 收稿日期:2005-03-15 作者简介:何干强(1946-),男,湖南长沙人,南京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国家创新体系素材

1、国家创新系统理论的主要流派 1.1弗里曼的国家创新系统理论 国家创新系统这个概念是由英国经济学家克里斯托弗〃弗里曼在1987年首先提出来的1。他在1987年研究日本时发现,日本在技术落后的情况下,以技术创新为主导,辅以组织创新和制度创新,只用了几十年的时间,便使国家的经济出现了强劲的发展势头,成为工业化大国。这说明国家在推动一国的技术创新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他认为,在人类历史上,技术领先国家从英国,到德国美国,再到日本,这种追赶、跨越,不仅是技术创新的结果,而且还有许多制度、组织的创新,从而是一种国家创新系统演变的结果。换句话说,在一国的经济发展和追赶、跨越中,仅靠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是不够的,需要政府提供一些公共商品,需要从一个长远的、动态的视野出发,寻求一个资源的最优配臵,以推动产业和企业的技术创新。日本的通产省在历史上和在今天正是起到了这样一个作用。 概括起来,日本的创新系统有以下几个重要特色: 政府的重要干涉作用,尤其是通产省的重要作用。 企业研究开发的作用,尤其是在引进技术基础上的创新。 教育和培训的重要作用,如强调对就业工人的培训、教育, 打破白领工人和黑领工人的界限。 4、独特的产业结构,尤其是企业集团的重要作用23。 从而,在费里曼的国家创新系统的框架中,国家创新系统的功能是提高国家竞争力,其构成可用下图来表示: 1理查德·R·纳尔逊:美国支持技术进步的制度;克里斯托弗·弗里曼:日本:一个新国家创新系统?载G·多西等主编《技术进步与经济理论》经济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23 Freeman, C. (1987).Technology Policy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 Lessons from Japan. London: Pinter.

外部性理论及其内部化研究综述

2007 .8 117 学术研究 外部性理论及其内部化研究综述 外部性理论及其内部化研究综述 摘要:外部性是一种经常出现的经济现象,其特征表现为外部经济和外部不经济。外部性是导致市场失灵和政策失灵的主要原因之一,它的存在意味着资源的非帕累托最优配置,不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本文详细阐述了外部性概念产生、发展及完善的过程,根据外部性表现形式将其分为九类,并归纳总结了四种外部性内部化的方法。 关键词:外部性、内部化、庇古税、交易费用、产权 文/李世涌 朱东恺 陈兆开 虽然人们发现外部性的历史非常短,但外部性在经济学中却十分重要,特别是在环境问题越来越被大家关注的今天,研究外部性及其解决方法更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而且,新古典经济学提出进行政府干预的理论基础和新制度经济学提倡的产权理论或合约理论的理论基础都是外部性理论。因此,我们有必要来认真探索一下外部性理论。 一、外部性理论演进 外部性的概念是剑桥学派的阿尔弗雷德?马歇尔最先提出的,他在1890年出版的《经济学原理》中写道:“对于经济中出现的生产规模扩大,我们是否可以把它区分为两种类型,第一类,即生产的扩大依赖于产业的普遍发展;第二类,即生产的扩大来源于单个企业自身资源组织和管理的效率。我们把前一类称作‘外部经济’,将后一类称作‘内部经济’”。 1924年,马歇尔的学生庇古在其名著《福利经济学》中进一步研究和完善了外部性问题。他提出了“内部不经济”和“外部不经济”的概念,并从社会资源最优配置的角度出发,应用边际分析方法,提出了边际社会净产值和边际私人净产值,最终形成了外部性理论。庇古认为,在经济活动中,如果某企业给其他企业或整个社会造成不须付出代价的损失,那就是外部不经济,这时,企业的边际私人成本小于边际社会成本。 奈特于1924年对庇古上述意见进行了反驳,他认为产生“外部不经济”的原因是对稀缺资源缺乏产权界定,若将稀缺资源划定为私人所有,那么“外部不经济”将得以克服。到1943年,埃利斯和费尔纳提出了与奈特近似的看法,也认为“外部不经济”与产权有关,但是,他们比前人更加关注现实生活中的“外部不经济”,将污染等问题与“外部不经济”联系起来。 到了20世纪50年代后,经济学家对“外部性”概念的表述发生了宽泛化的趋势,有的学者甚至将“外部性”等同于市场失灵来看待。下面3位学者的表述,也许能够透视这一趋 势。1952年米德给出了这样一个表述:“一种外部经济(或外部不经济)指的是这样一种事件:它使得一个(或一些)在做出直接(或间接地)导致这一事件的决定时根本没有参与的人,得到可察觉的利益(或蒙受可察觉的损失)。”1958年贝特提出了更加宽泛的概念:“我认为将外部经济这一概念扩展是自然而然的,也是有用的,这远比限制要好,最好让‘外部性’指示这样一种状况,即在用价格划分成本与收入时,出现非帕雷托的成本与收益关系。”[5]布坎南和斯塔布尔宾在1962年用一个函数关系式表达了对“外部性”的认识,“外部性可以表达为: UA=UA ( X1,X2,...Xn,Y1 ) UA表示A的个人效用,它依赖于一系列的活动(Xl,X2,Xn),这些活动是A自身控制范围内的,但是Yi是由另外一个人B所控制的行为,B被假定为社会成员之一。” 于上述这一宽泛化的趋势中,西多夫斯基提出了不同的意见。他认为“外部性”不等于市场失灵,但存在某种关系,既然我们对此联系的认识尚未清楚,所以不存在统一的界定。应该承认,并不能因为对某些概念的界定的“不愉快”而放弃对市场的理论分析。 在20世纪60年代,科斯虽然没有对“外部性”进行界定,但他的经典论文《社会成本问题》中“交易成本”这一范畴的提出,似乎为埃利斯和费尔纳及奈特对“外部性”的论述提供了发挥的空间。科斯认为庇古是在错误的思路上讨论外部性问题。他在文中证明,在交易费用为零的条件下,庇古是完全错误的,因为无论初始的权利如何分配,最终资源都会得到最有价值的使用,理性的主体总会将外溢成本和收益考虑在内,社会成本问题从而不复存在。科斯认为,庇古等福利经济学家对外部性问题没有得出正确的结论,并不简单地在于分析方法上的不足,而根源于福利经济学中的方法存在根本缺陷。 1970年,著名华人经济学家张五常发表了《合约结构与非专有资源理论》一文,对“外部性”作出了非常独到的解释。

弗里曼 国家创新体系

根据笔者的记忆中,第一个人使用表达式“国家创新体系”是本特- 阿克伦德瓦尔,他也是一个非常原始的,发人深省的书(1992)对这个问题的编辑器。然而,他和他的同事们将是第一个同意(并作为伦德瓦尔自己指出的)的想法要追溯到至少李斯特的构想政治经济学的“举国体制”(1841),这可能一样好被称为“创新的举国体制”。 list主要关注的是德国赶超英国,他主张不但保护幼稚产业,还要扩宽政策制定的范围尽可能的加速工业化和经济增长。大多数这些政策的关注与学习新的技术和应用它。这本书的种族主义和殖民主义的色彩都在强烈对比的是古典自由贸易的经济学家的国际主义国际化的方式和列表的信念,荷兰和丹麦应加入德国“外滩”和收购,因为他们的“血统和整个人物的德国国籍在当今的欧洲共同体读取有些奇怪。然而,尽管他的观点,这些不吸引人的特点,他清楚地预见许多现代理论。 回顾经济学家不断变化的想法,因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发展,在几年之后,世界银行(1991)的结论是,它是无形的投资知识的积累是决定性的,而不是物质资本的投资,因为是在相信一次(页面33-35)。报告援引了“新增长理论(罗默,1986;格罗斯曼和赫尔普曼,1991)支持这一观点,但所谓的”新*增长理论,其实只是迟纳入新古典主义模型这已经成为司空见惯的现实的假设间的经济史学家和新Schumpcterian经济学家。事实上,它也可以同样有引弗里德里希·李斯特(1841),谁在批评从亚当·斯密的一段话,说: 进一步 该国目前的状态是一切发现,发明,改进,这已经住在我们面前的所有代之完善和卖力的积累的结果:他们形成了智力资本的存在人类,每一个单独的民族,是生产力只有在比例中,它已经知道如何适当的前几代的造诣,并通过它自己的*,以取得他们增加 列表的明确承认有形和无形投资的相互依存具有决定性的调制解调器环。他还看到,行业应与教育科学的正规院校: 目前几乎存在制造业务没有任何关系的物理,力学,化学,数学或艺术设计等,没有进步,没有新的发现和发明可以在这些学科进行由一百行业和流程不能可以提高或改变。在制造国,因此,科学和艺术必然成为流行 由于list和他志同道合的经济学家的宣传,德国开发了世界上最好的技术教育和培训系统之历史悠久的普鲁士系统一。该系统不仅根据许多历史学家,(如朗德,1970;巴尼特,1988;霍布斯鲍姆,1968年)的主要因素,德国众多行业劳动力的技艺超群和高效生产力,十九世纪下半叶德国超越英国,(PRAIS,1981)。许多英国教育培训的政策已超过一个世纪的,但仍未赶上德国的技术教育和培训制度 List不仅预测到目前国家创新体系的一些基本特征,他也承认国外的进口技术和国内技术发展的相互依存关系。国家不仅要吸收其他更先进的国家所取得的成就,也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增加成果。同样,已经有这种方法来学习技术在普鲁士一个很好的模式:收购机床技术。这是英国工程师(尤其是莫兹利),谁负责的关键创新机床技术在十九世纪的第一季度力学。这项技术是由Paulinyi(1982)描述为“Alpha和现代机器制造的欧米茄,因为它使设计和施工的金属加工精密机械对所有其他行业。有关人士试图保持相当的隐蔽性,但它的重要性是由普鲁士政府,谁采取了果断措施,获得技术认可,尽管英国政府试图禁止机床出口(与实施的重罚违反)

科斯定律及其产权理论

科斯定律及其产权理论 科斯定理是由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纳德·哈里·科斯(Ronald H. Coase)命名。他于1937年和1960年分别发表了《厂商的性质》和《社会成本问题》两篇论文,这两篇文章中的论点后来被人们命名为著名的“科斯定理是产权经济学研究的基础,其核心内容是关于交易费用的论断。 科斯定理的基本含义是科斯在1960年《社会成本问题》一文中表达的,而“科斯定理”这个术语是乔治·史提格勒(George Stigler)1966年首次使用的。 科斯定理较为通俗的解释是:“在交易费用为零和对产权充分界定并加以实施的条件下,外部性因素不会引起资源的不当配置。因为在此场合,当事人(外部性因素的生产者和消费者)将受一种市场里的驱使去就互惠互利的交易进行谈判,也就是说,是外部性因素内部化。 科斯第一定理即为史提格勒的表述:如果市场交易成本为零,不管权利初始安排如何,市场机制会自动使资源配置达到帕累托最优。在交易成本大于零的现实世界,科斯第二定理可以表述为:一旦考虑到市场交易的成本,合法权利的初始界定以及经济组织形式的选择将会对资源配置效率产生影响。如果产权的界定是适当的,那么,人们就会被迫偿付他们给别人带来的任何外部负效应,而且,市场交易将产生有效率的结果。 关于什么是科斯定理,西方学者有多种说法,一般认为该定理可表述为:在市场交换中,若交易费用为零,那么产权对资源配置的效率就没有影响。例如,假定有一工厂排放的烟尘污染了周围5户居民晾晒的衣服,每户由此受损失75元,5户共损失375元。再假定有两个解决方法,一是花150元给工厂烟囱安装一除尘器,二是给每户买一台价值50元的烘干机,5户共需250元。不论把产权给工厂还是给居民,即不论工厂拥有排烟权利,还是5户居民有不受污染的权利,如果听任私有制为基础的市场发生作用,工厂或居民都会自动采取150元解决问题的方法,因为这样最节省,150元成本最低表示资源配置最优。 科斯定律由三个关键概念和四个要点组成。 三个关键概念: (1)交易成本。 它是指协商签订契约以及契约签好后付诸实施所需要的成本。以雇工程队修建一座办公大楼为例来说明。这时的交易成本包括下列若干项之和:寻找合适的建筑工程队所花费的时间与精力;与建筑单位协商、讨价还价,签订有关契约,确定工程的价码所花费的时间与精力;雇人检查已建成的办公楼的工程质量是否符合契约上的标准所付出的时间与货币;如果工程不合标准,通过法律途径寻求赔偿所需花费的时间与货币。 (2)产权。 使用与拥有某种资源的权利。每一位在图书馆看书的人,都拥有获得安静的读书环境的权利,这是他拥有与使用”安静环境“的产权。 (3)产权交易。

国家创新体系理论的八个基本假定

文章编号:1003-2053(2003)05-0533-06 国家创新体系理论的八个基本假定 王春法 (中国社会科学院政策研究室,北京 100732) 摘 要:根据拉卡托斯有关理论体系的理论硬核及其保护带的论述,通过对国家创新体系理论八个基本假定的分析,进一步深化了对国家创新体系理论的认识。本文认为,国家创新体系是一种有关科技知识流动和应用的制度安排;这种流动是通过国家创新体系各组成部分的相互作用而实现的;这种相互作用在本质上是一种学习;国家边界对于这种科技知识的流动是有影响的;国家专有因素直接影响到这种科技知识流动的效率与方向;科技知识流动的效率和方向又直接影响到一国的经济增长实绩;国家创新体系也存在着制度失效问题;不存在国家创新体系的最优模式。关键词:国家创新体系;理论硬核;基本假定中图分类号:F207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03-08-05 作者简介:王春法(1963)),男,山东乳山人,研究员,博士,研究方向为世界经济学、创新研究。 根据拉卡托斯的观点,任何一种理论体系都应该有其理论硬核和保护带。其中,理论硬核是由一个或一组核心命题组成的,它既是该理论赖以进行理论推演的出发点,又是整个理论体系的指南。不仅如此,这种理论内核本身又是不可反驳的。一旦出现了对于这种理论内核的挑战,则意味着该理论体系需要进行重大修正,以适应解释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的需要。与此相反,保护带是可以挑战并且不断进行修正的。在一般情况下,理论的发展和深 化主要表现为对这种保护层的丰富和完善。[1] 那么,具体到国家创新体系理论而言,其理论硬核究竟是什么呢?我个人认为,国家创新体系的理论硬核主要包括以下八个基本假定。 1 国家创新体系首先是一种有关科技知识 流动和应用的制度安排 应该承认,所谓国家创新体系(National Innova -tion System,NIS)就是一种有关科学技术长入经济增长过程之中的制度安排,其核心内容就是科技知识的生产者、传播者、使用者以及政府机构之间的相互作用,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科学技术知识在整个社会范围内循环流转和应用的良性机制。事实上,国家创新体系理论的提出很大程度上就是基于这样一种认识,即在现代经济增长过程中,科学技术已经成为 一种战略性资源,而如何更有效地使用这种战略资源对于一国的国际竞争地位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从理论上说,现代经济学在将科学技术从经济增长的外生变量转化为内生变量方面已经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且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但是,在科学技术知识如何长入经济增长过程之中的问题上,学术界并没有一个成熟的理论。国家创新体系理论认为,现代经济增长中,除了以各种商品和产品形式体现出来的物流以及以资金形式体现出来的资金流以外,还存在着一种以各种各样的科学技术知识的形式体现出来的知识流。一般说来,国家创新体系方法强调技术和信息在人们、企业以及机构之间的流动是创新过程的关键所在,创新和技术发展是该系统中的各个主体一整套复杂关系的结果,这个系统包括企业、大学和政府研究机构。在这个过程中,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教育部门、创新支撑服务机构(中介)、政策制订部门(政府)、金融部门、法律、文化等都参与并影响着创新活动的进行。因此,一国国家创新体系的实绩主要取决于科学技术知识的循环流转及其应用状况:如果科学技术知识在一国现有的经济系统之内的循环流转非常通畅,那么,我们就能够肯定地说这个国家的国家创新体系是健康的;反之,我们则认为这个问题的国家创新体系存在着严重的问题,需要通过制度创新校正其缺陷。因此,促进科学技术知识的循环流转及其应用也是我 第21卷 第5期2003年10月 科 学 学 研 究Studies in Science of Science Vol.21No.5 Oct.2003

关于产权理论的综述

关于产权理论的综述 摘要:在通读了关于产权理论的几篇文章后,使我对产权理论的形成和产权理论的基本思想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并通过我个人的理解写此综述。本文也是在基于科斯、德姆塞茨、阿尔奇安几位产权理论奠基人的文章基础上对产权理论的形成、产权的概念、交易费用与产权的关系、产权的分割与分享及其作用等方面进行理解性叙述。 关键词:产权交易费用维权费用分割分享私有制公有制产权组合权利结构 在现代社会,我们不可避免的会接触到一些产权问题,如在国有企业改革中的“产权清晰”的要求,《物权法》中保护私人财产权利等。在理论上,产权理论又是现代制度经济学中最重要、最基础的理论。下面我就来浅析一下产权的相关理论知识: 一、产权理论的形成 1960年,罗纳德·科斯在《法学和经济学》杂志上发表了一篇长文《社会成本问题》。科斯在这篇文章中论述了产权及其对资源配置的影响。他的追随者根据他的论述,归纳出后来广为流传的科斯定理,并在其基础上对产权的交换和行使、产权的分割与分享、产权的组合和结构等方面进行研究,逐渐形成了产权学派、新制度学派的产权理论。 二、产权的概念 1、科斯并未明确指出产权的概念,科斯在《社会成本问题》一文中指出“合法权利的初始界定会对经济制度运行的效率产生影响。权利的一种安排会比任何其他安排产生更多的产值。” 2、阿曼·阿尔奇安在《产权经济学》中指出“资源的个人使用权(即产权)……产权对我意味着,对于其他人在资源使用方面做出的违背我的意愿的选择的一种保护,所以说是‘我的’产权。” 3、哈罗德·德姆塞茨在《关于产权的理论》中指出“产权是一种社会契约,他的意义产生于这样的事实,即它有助于形成一个人在同他人的交易中能理性地把握的那些预期。……产权意味着权利对所有者自己或他人有益或有害”。 三、有关产权的理论 (一)科斯定理 对于什么是科斯定理,科斯本人并没有明确说明,众说纷纭,难有定论。但毫无疑问的是,所谓的科斯定理即是对科斯《社会成本问题》一文的重要中心思想的概括。后来,科斯自己总结道:“权利的界定是市场交易的基本前提,……最终结果(促进产值最大化)与法律判决无关。”并说明这是在零交易费用的假设的前提下,是科斯定理的实质。 科斯以走失的牛损坏邻近土地的谷物生长一案为例证,运用边际分析方法,引入交易费用,分别对走失的牛是否“对损害负有责任的定价制度”进行分析,并引

超产权理论

2010 04·财务与会计·理财版 45 Finance & Accounting 集团将旗下的众合轨道的全部股权转让给浙江海纳,浙江海纳变更为“浙江众合机电股份有限公司”,股票简称变更为“众合机电”。此后众合轨道获得了苏州、杭州、天津等地的轨道交通、地铁信号和自动检售票系统等相关业务的合同订单5.10亿元,这些订单将给众合机电带来可观的经济利益。 三、启示 首先,通过此次控股权置换,浙大网新完成了对烟气脱硫业务的剥离,为公司向IT产业专业化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浙江海纳则通过定向增发新股,完成了由单一的半导体单晶硅向节能减 排材料和轨道交通业务的大机电的转型。尽管这次置换可能会给浙大网新带来暂时的利益损失(从表3来看,其营业收入和利润、净利润等指标与上年同期相比都稍有降低),但对浙江海纳而言,其营业收入却有30%的增长,利润、净利润两项指标也因为确认了3 500万元的债务豁免收益而大幅增加。 其次,从控股权转让收益的角度来 看,浙大网新尽管在网新机电股权转让中获得了2.11亿元的转让收益,这种转让价差能够作为控股权私有收益而被网新集团单独享有吗?回答是否定的。作为实际控制人的网新集团不但要承担重组前的项目风险和损失,同时还要确保转让后浙大网新的收益不低于持有网新机 表3 浙大网新、浙江海纳2009年与2008年三季度主要财务指标对比情况 单位:百万元 电股权的收益,不足部分由网新集团予以补足。如果网新集团在取得了部分转让收益后,丝毫没有承担运营的风险,那么它所享受的收益就属于私有收益。反之,既然它承担了项目的运营风险,那么它所取得的部分转让收益就是对它承担风险的补偿。因而此次控股权置换是对公司股权的一种优化,是对公司股权治理结构和公司业务的积极推进。所以我们不能一味地将控股股东享有的转让收益界定为是对其他股东的利益侵害,而应当根据其收益与风险的承担对应情况来进行科学的判断。 最后,任何一项控股权置换交易的完成,都需要一个强有力的大股东的支持,大股东可以提供一个资源、技术、资金和信息交换的平台,可以为交易双方提供源源不断的优质资产,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公司控股权交易市场的良性循环,才能促进公司股权的不断发展和壮(作者单位:东北财经大学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研究中心) 责任编辑 陈利花 案例分析

2020年(财务知识)第四章财产权知识产权

(财务知识)第四章财产权——知识产权

第四章财产权——知识产权 教学目的 1、掌握知识产权的基本概念和法律特征 2、全面掌握我国商标权、专利权和著作权的主体、客体和法律 保护的范围 3、了解我国知识产权取得的法律程序。 学习要点 知识产权的壹般原理、以及商标权、专利权和著作权法律制度。 第一节、知识产权概述 壹、知识产权的概念、特征和范围 (壹)知识产权的概念 知识产权是人们基于创造性智力劳动的成果而依法获得的权利。 (二)知识产权的法律特征 1、知识产权具有无形性 2、知识产权具有法律直接确认性 3、知识产权具有地域性 4、知识产权具有时间性 (三)知识产权的范围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于1967年的《成立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公约》第2条中规定,知识产权包括的内容有: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的权利,表演艺术家的演出、录音和广播的权利,壹切领域中的发明的权利,科学发现的权利,工业品外观设计的权利,商标、

服务标记、厂商名称和商号的权利,以及禁止不正当的竞争的权利。 1994年4月,国际上宣布要以“世界贸易组织”(WTO)取代原来的“关税和贸易总协定”(GATT)。于世界贸易组织的法律文件中,有壹份名为《和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TRIPS)的文件,它规定了知识产权应当包括下列范围:著作权和邻接权、商标权、地理标记权、工业品外观设计权、专利权、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权、未披露过的信息专有权。 于我国,按照《民法通则》第五章第三节的规定,知识产权包括下列内容:著作权(版权)、专利权、商标专用权、发明权及其他科技成果权。 1993年,我国颁布了《反不正当竞争法》,其中壹部分属于侵犯知识产权的不正当竞争行为也纳入了知识产权的调整范围。 二、我国知识产权法简介 (壹)我国知识产权制度的初步形成 (二)现代知识产权制度于我国的完善和提高 第二节、商标权法律制度 壹、商标概述 (壹)商标的概念、作用和分类 广义的商标除商品商标之外,仍包括服务商标。商标是商品的生产者和运营者或者服务者,为了标明自己生产运营的商品或者服务和市场上其他生产者或运营者生产运营的类似商品或者服务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