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一周工作50小时

一周工作50小时

一周工作50小时
一周工作50小时

一周工作50小时:是你自己在掏空自己

唱着“十八天没有卸妆,月抛带了两年半”的时候,你一定觉得这一切都是老板的错。然而,你之所以累得像狗、作息紊乱、越来越胖,真的是因为老板让你加班吗?

也许未必。今天我们来重新聊聊“过劳”(过度工作)这件事。

高收入的“知识工人”深陷超时工作的“邪教”

在收入与闲暇时间成正比的时代,已经成为过去时——如今,加班最厉害的是那些工资最高的人。30年前,在美国工资最高的那群人,工作时间比低收入者短的多;而2006年的数据则完全相反,工资最高的人,比低收入者超时工作的可能性高两倍,而且这个趋势还在继续增加。

2009年美国的调查显示,在投行、咨询、会计、律师、IT等高薪专业领域中,94%的人每周工作50小时以上,超过一半的人每周工作65小时以上,这还不包括他们在办公室以外用手机处理工作信息的时间(Perlow, 2009)。

教育水平也与工作时长成正比。根据2011年美国社区调查(ACS)的数据,在学历超过大学本科的人里,每周工作超过50小时的男性占37%,女性占14%;本科学历的人里,每周工作超过50小时的男性占29%,女性7.4%;高中学历的人里,每周工作超过50小时的男性占24%,女性6.5%;低于高中学历的人

里,每周工作超过50小时男性占17%,女性占5.6%——教育水平越高,过度工作的比例越高。

有趣的是,他们加班并非是被逼无奈。《纽约客》杂志将这种现象称为“超时工作的邪教”(The Cult of Overwork),它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高收入的“知识工人”(knowledge workers)自主选择的结果。超时工作几乎成为了“成功的证明”(credential of prosperity)。

明明不缺钱的他们,为什么要选择超时工作?

为什么无法控制自己超时工作?

过度工作并不一定是我们所说的“工作狂”(workaholic),当我们称一个人为“工作狂”时,意味着对于这个人来说,工作已经是一种成瘾,类似酒精、物质成瘾,Ta会强迫性地工作,不工作会让Ta浑身不舒服,并且这种成瘾对其社会功能造成了较为严重的影响。

一般来说,工作狂都会超时工作,但超时工作的人不一定是工作狂。过度工作没有一个准确量化的定义,一些研究认为,每周工作达到50小时就算是过度工作,也有认为标准是55小时(Marianna Virtanen, 2009)。

当我们超时工作时,可能是受到一些现实因素的影响。比如,时间是一个简单粗暴的量化标准,有些工作(比如律师行业)是按时间计费和考核的;一些雇主也鼓励超时工作,因为他们可以聘用更少的人,一个人工作16个小时,比起两个人各工作8小时来说,公司的成本更低。

更重要的:在移动互联网普及后,我们形成了“永远在线”(always on)的工作文化,由于可以通过各种方式联系到在世界任何一个角落的人,我们已不再有工作和生活的完全区隔,在周末、度假时收发邮件、处理工作也变成了很正常的事情。

但除去这些原因以外,在很多时候,让我们过度工作的其实是自己。我们是被自己的心理因素所驱动,而选择了加班。

许多内在的动力都会驱使我们过度工作,比如野心、贪婪、焦虑、内疚、享受、骄傲、对短期奖赏的渴望、证明自己等等。研究表明,以下几种情况容易使人们主动选择过度工作:

1.讨好型人格:

讨好(people pleasing)是一种“总是忍不住取悦他人”的人格模式,他们会讨好所有人,除了他们自己。(回复【讨好】查看更多内容)对于他们来说,别人的事情总是最重要的,公司、领导和其他同事的利益永远高过自己。因此,他们会表现出过度的责任心,希望能够帮别人完成不是自己份内的工作,不会拒绝他人的请求,为了让别人满意而熬夜加班。在工作中,他们总会给人一种任劳任怨、尽职尽责、体贴靠谱的印象,而忽视了自己的观点、喜好和感受。

不幸的是,如果你是一个讨好者,你需要知道的是,虽然总会被评价说“你人真好”,但你所以为的“帮助”对自己和团队都没有好处,既拖累了自己,也干扰了团队的工作流程,还剥夺了他人学习和自我发现的机会(Rhea Wessel, 2015)。

2.轻躁狂(hypomania)状态:

在过度工作的人当中,有很多人都以为自己是天生的“短睡眠者”(short sleepers),即每天只用睡3-6个小时,不需要咖啡因和补觉也可以精神百倍,保持工作和生活。

然而,匹兹堡大学的精神病学家Daniel J. Buysse(2001)研究发现,在所有自以为是短睡眠者而过度工作的人中,只有5%是真正的短睡眠者。其余的人很有可能是处于长期的轻躁狂(hypomania)状态而不自知。

轻躁狂指的是在生理功能正常的情况下,表现出持续欣快或急躁的心境状态,往往伴随睡眠需求减少,变得外向、好斗和精力充沛。Buysse让12个“短睡眠者”和12个普通对照组的被试分别做了一系列测试,其中有一个名为“生活态度”测验、但实际上是用来检测轻躁狂的测试。结果发现,“短睡眠者”的轻躁狂平均得分是普通被试的两倍。

Buysse说,在我们经常所见的“成功人士”中,这样的人比例很高。他们语速飞快、兴致勃勃,永远不知疲倦。

3.工作相对是更容易应付的压力

1997年,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社会学家Arlie Russell Hochschild提出了新的现象:家庭生活已经变得如此压力重重,工作其实比办公室以外需要面临的压力更小,以至于人们甚至愿意超时工作,来逃避生活中其他的压力。这种现象在女性和有孩子的家庭成员身上更为普遍(Damaske, 2014)。

Damaske(2014)等人的研究进一步分析和验证了这种现象:越来越多的人正把办公室,而不是家庭,当做抵抗外部压力的避难所。122名志愿者(包含低收入、中等收入和高收入人群)接受了用于衡量生理压力水平的皮质醇测试,这种激素的平均水平在他们工作的时候保持平稳,当他们在家里的时候却激增。有趣的是,在被试的主观报告中,并没有显示出工作和家庭环境中压力的差异。尤其是高收入人群的报告中,在家庭中感受的压力水平反而显著低于工作场域。也就是说,虽然他们的身体明显反映出在家庭里的压力更大,但他们自己却没有意识到自己在主动选择逃离家庭,前往办公室。

真的是因为老板让你加班吗?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