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温州市质量强市“十二五”规划

温州市质量强市“十二五”规划

温州市质量强市“十二五”规划
温州市质量强市“十二五”规划

温州市质量强市“十二五”规划

前言

质量问题是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一个战略性问题。1993年我市在全国率先实施“质量立市”战略,近二十年来,先后经历了打假治劣、名牌兴业、信用温州、品牌强市等几个发展阶段。特别是在“十一五”期间,以品牌建设为抓手,推动质量立市战略向纵深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两度被评为“中国品牌经济城市”,先后三次获得“全国质量立市先进市”称号。实践证明,实施“质量立市”战略,既大幅度提升温州企业发展水平,也从根本上扭转了温州城市的整体形象。

当前,科学发展是主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主线。“十二五”期间,我市处于产业升级提速期、城市发展提质期、全面小康深化期、体制改革攻坚期,随着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现代化国际性大都市的初具规模,人均GDP将由5000美元向10000美元迈进。因此,建设“质量强市”,全面提升我市产品质量、服务质量、工程质量、环境质量的总体水平和人民群众的生活品质是我市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必要要求。

为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建设“质量强省”战略,加快我市产业转型升级、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保障改善民生和扩大内需,特制定《温州市质量强市“十二五”规划》。本《规划》在对我市质量与品牌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和面临形势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十二五”期间我市质量强市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目标,明确了主要任务和重点项目,并提出质量强市建设的保障措施。

本《规划》以2010年为基准年,规划期限为2011-2015年。《规划》是我市“十二五”重点规划,是未来5年我市质量强市建设的纲领性和指导性文件。

《规划》编制依据:

1.《国家质量发展纲要(2011-2020年)》;

2.《浙江省质量强省建设“十二五”规划》;

3.《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质量强省的若干意见》;

4.《温州市质量与品牌发展规划(2006-2020年)》;

5.《温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6.《温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质量强市的实施意见》。

第一章现实基础

1.1 发展现状

“十一五”期间,我市积极实施“质量立市”和“品牌强市”战略,质量总体水平全面提升,品牌竞争力不断增强,有力促进我市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1)质量总体水平稳步提升。区域性、行业性质量问题得到有效控制和进一步解决。主要工业产品质量指数连续保持在95%以上,省级监督抽查合格率稳定保持在85%以上。工程质量和管理水平显著提高,优质工程不断涌现,工程质量的验收合格率保持100%。生态环境质量状况持续向好,主要污染物排放

总量持续下降。服务业规范化、标准化不断推进,顾客满意度不断提高。

(2)品牌培育成果不断扩大。集群产业品牌创建取得长足进步,已形成35个国字号特色产业基地。成功培育一大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家级、省级品牌梯队,省级以上品牌拥有量继续位居全国同类城市前列,2008年荣获“中国十大品牌之都”称号。生态创建成果显著,成功创建一批国家级、省级、市级生态示范区县、乡镇、村。确定重点建设现代服务业集聚区42个,其中列入首批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示范区4个。名牌产品的产值比重逐年提升,市级以上工业名牌产品的产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达到41.2%,名牌企业对全市工业增加值的的贡献率保持在33%左右。

(3)质量安全底线切实保障。期间,没有发生重、特大产品质量安全、环境污染事件和安全生产事故,重点区域、重点行业得到有效监控。没有发生服务行业涉及质量安全的重大有效投诉。食品和健康安全类产品质量安全持续稳定。生产销售假冒伪劣产品的违法犯罪活动得到有效遏制。“十小”行业质量安全整治和规范工作全面完成,规范率达到99.28%。特种设备安全保持平稳态势,万台设备事故率和死亡率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建筑施工百亿元产值死亡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4)质量基础建设逐步夯实。产品、工程、环境等质量监管机构和力量有力加强,尤其是产品质量监管实现重点区域全覆盖。质量管理工作不断夯实,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等管理体系认证,生产许可证,3C强制性认证等始终走在全省前

列。2009年推出设立“市长质量奖”,推广卓越绩效管理等先进质量管理方法,评定获奖企业6家。公共检测服务平台建设不断强化,形成以国家级中心为龙头、省级中心为骨干、市县级中心为基础的检验检测体系,主要行业内80%以上企业实现在温州本地计量和检测。

(5)质量创新能力显著提高。知识产权、标准和人才三大战略有效实施。基本形成多层次科技创新服务体系,省级以上企业技术研究中心达117 家,年专利授权量突破万件,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励7 项。主持、参与制修订国家、行业、地方标准453项,其中主导制定标准145项,2家企业获得“中国标准创新贡献奖”,在10个块状产业制定实施24个联盟标准,建立30个产业技术标准体系。培养、引进一大批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质量专业人才队伍不断壮大。

注:①、②、③数值为2010年新增,2005年累计数值未作统计,无法作纵向比较。④、⑤数值为2010年, 2005年暂缺。

1.2 存在问题

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来看,当前质量建设工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1)质量总体水平还不高。虽然我市质量总体水平在全省已处于较为领先的地位,但与国内、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与加快转型升级、提升生活品质的要求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

(2)质量发展水平不平衡。受狭隘质量观影响,以往讲质量往往局限于产品质量的范畴,对工程、服务、环境等领域

的质量认识相对不足,尚未达到战略性的认识高度,这是导致各领域质量建设和发展不平衡的重要原因。

(3)质量建设缺乏总体规划。目前我市产品、工程、服务、环境等四大实体质量建设缺乏总体规划,在如何建设质量强市的认识上尚未形成统一的目标和方向,而且缺少有力的工作载体和抓手。

(4)制约质量发展的因素较多。温州经济发展中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素质性、体制性矛盾,企业规模低小散、产业结构低档次、产品品牌同质化等问题,以及高素质质量专业人才的短缺,成为制约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

(5)质量建设工作机制不完善。大质量建设涉及产品、工程、服务、环境等各行业、各部门,而部门之间的统一协调工作机制尚未有效建立,在推动质量建设工作中未能形成统一合力,需进一步加以健全和完善。

1.3 面临形势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国内外宏观环境继续发生深刻复杂的变化,经济社会发展呈现新的阶段性特征,质量与品牌建设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根据省政府建设“质量强省”的要求,结合温州实际,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实施“质量强市”战略。从“质量立市”到“质量强市”的变化,是新时期、新阶段的特征所决定的,是与时俱进的重大抉择。

从宏观经济形势看,国际金融危机以后,世界经济深度调整,孕育着新一轮的创新和产业转型,但不稳定不确定因素较多。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既面临难

得的历史机遇,也面对诸多的风险挑战。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转变发展方式、保障改善民生和扩大内需将成为重大战略任务。

从温州自身发展看,我市正处于产业升级提速期、城市发展提质期、全面小康深化期、体制改革攻坚期。随着经济、社会、政府“三大转型”的全面推进和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现代化国际性大都市的初具规模,人均GDP将由5000美元向10000美元迈进,使得提升发展质量和生活品质的要求更为迫切。

从质量建设需要看,随着形势的不断变化和更新,“质量立市”战略已不再适应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现代质量观的内涵远远超越了产品生产制造的范畴,拓展到了服务、工程、环境、民生等多个领域,迫切需要有一个更高层次的战略来主导下一阶段的工作,这促使质量建设由“质量立市”战略向“质量强市”战略发生转移。

因此,“十二五”时期,我们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深入探索研究新形势下大质量建设的新思路、新方法,切实把质量强市建设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走出一条具有温州特色的质量强市之路。

第二章总体思路

2.1 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按照省政府建设“质量强省”的总体要求,围绕温州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和建设“三生融合”现代化国际性大都市的战略

目标,切实强化质量工作的基础性作用,着力推进技术创新、品牌创新、标准创新和管理创新,树立“全面、全程、全民”的质量观,努力提升发展质量和生活品质,使全市产品、工程、服务、环境等重点领域质量水平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为全面建成惠及全市人民的小康社会提供强劲动力和有力保障。

2.2 基本原则

(1)坚持质量优先、以质取胜。注重发展的质量、结构和效益,加快形成以质量为核心要素的区域竞争力,通过质量建设来促进区域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

(2)坚持民生为本、企业为基。把保障安全和改善民生作为质量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保障民生安康,致力质量惠民,着力提高城乡居民生活品质;充分发挥企业在质量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引导广大企业走质量强企、质量强业之路。

(3)坚持宏观着眼,实体入手。着眼于提升温州经济社会发展质量,突出抓好产品、工程、服务、环境四大质量,努力形成温州质量建设的特色和优势。

(4)坚持统筹谋划、因地制宜。从全市发展全局的高度谋划推进质量建设,并结合各地实际,突出重点领域、主导行业、特色产业,制定质量建设规划和政策,推动各地质量建设的特色化发展。

2.3 主要目标

到2015年,全市质量基础建设明显加强,质量安全状况明显改善,质量创新能力明显提升,全社会质量意识明显增强,总体质量达到全省或国内领先水平。

——产品质量不断提升。重点解决食品、药品、农产品以及重点工业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到2015年,国家监督抽查合格率保持全国先进水平,省级监督抽查批次合格率达到92%以上,其中本地生产的食品、药品和农产品监督抽查合格率分别达到93%、95%和96%以上;企业质量(环境)管理体系认证持证率达到40%以上;年产值50亿元以上的块状产业基本建立和实施联盟标准;形成一批具有国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区域品牌和名牌产品、名牌企业。

——工程质量稳步提高。重点解决工程质量安全监管力量不足、企业工程质量主体责任难以落实等问题。到2015年,竣工交付使用的工程质量交验合格率达到100%;建筑节能示范工作取得新进展,新建民用建筑实施节能50%的设计标准,在建筑用能监管、光伏等可再生能源应用、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和引导低碳绿色建筑等方面有新突破。工程质量争取全省领先水平。

——服务质量持续改进。重点解决服务业规范化水平不高、品牌意识不强、质量体系不完善等问题。到2015年,建立和完善现代物流、信息、科技等生产性服务业和旅游、商贸等生活性服务业的标准体系;500家服务业企业建立质量管理体系;旅游行业三星级及以上饭店全面推行绿色饭店标准,全市30%以上的旅行社进入星级品质旅行社行列;交通运输业出租车服务基本实现规范化,旅客运输各项安全指标均控制在上级有关部门下达的范围内;医疗卫生业全面实行医疗卫生服务规范化,居民对医疗及公共卫生服务基本满意率达85%以上,标准化社区卫生服

务中心(乡镇卫生院)达85%以上;电信、邮政、供水、供电、贸易、保险、金融等行业的用户满意率超过90%。

——环境质量明显改善。重点解决水污染、噪声污染、土壤污染和城市空气污染等问题。到2015年,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地表水环境质量持续好转,瓯江、飞云江、鳌江三大水系,温瑞塘河流域市控以上断面基本消除劣Ⅴ类水质,地表水环境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到90%;城乡环境空气质量明显改善,全市空气质量达到或优于国家二级标准,城市空气优良率稳定在95%以上;区域环境噪声得到有效控制,区域环境噪声小于55分贝的县以上城市(县城)比例达到75%,交通干线噪声小于70分贝;污染土壤治理与修复试点工程取得明显成效,环境风险防范能力和安全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完成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创建,争取全市生态环境质量居全省领先水平。

第三章主要任务

建设质量强市,质量安全是底线,科技创新是基础,技术标准是核心,品牌培育是载体,质量支撑是保证,其根本是为了惠民,最终落脚点在于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品质。“十二五”

期间,要全面实施“345质量计划”,即把“深入实施三大战略、建立健全四大体系、全力建设五大工程”作为质量强市建设的主要任务。

3.1深入实施三大战略

技术创新与知识产权战略、标准化战略、品牌战略是质量建设的三大主导战略,在质量强市建设中处于核心地位。

3.1.1深入实施技术创新与知识产权战略

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大力支持和鼓励企业开发、购买和应用发明专利、商标和版权,增强知识产权的创造运用能力。着力完善知识产权激励保护机制,提高知识产权的激励创造、有效运用、依法保护、科学管理能力。

(1)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加快建设一批专业研究院、工程技术中心、科技企业孵化器、区域行业科技创新服务中心、科技中介机构等技术创新平台;继续推进省皮革、泵阀、低压电器、汽车及零部件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筹建视光学装备、食品药品机械、新材料、化工等省级行业(区域)创新平台。到2015年,争取科技企业孵化器达15 家以上。

(2)加大创新型企业培育。加大培育一批创新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专利示范企业、农业科技企业,培育发展一批省级、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实施优势特色产业科技提升行动,着力提升电气、机械装备、鞋服、高新技术等产业群的科技创新能力,促进企业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及时将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从而推动产业转型升级。重点组织实

施重大科技专项,到2015年,实施5个以上重大科技专项,培育50家创新型企业。

(3)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深化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创建,促进科学技术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实施特色优势产业专利等知识产权的预警与应急项目计划,建立完善重大科技经济活动知识产权审查机制。到2015年,新增培育温州市专利示范企业100家以上,百万人口发明专利授权量达100 件以上。

3.1.2深入实施标准化战略

围绕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现代化国际性大都市建设,加快构建具有温州特色的产品、工程、服务、环境质量标准体系,推动和引领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1)加强技术标准的研制,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重点,积极参与国际、国家、行业标准的制修订,争取我市在国际、国内市场的标准“话语权”。到2015年,申报国家、省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分技术委员会、工作组)5个,参与国际标准制修订1项,主导国家、行业标准制修定50项。

(2)大力推动企业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到2015年,全市规模以上企业的重点产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比例达到87%以上;加强块状产业标准化重点项目和生产性服务业标准化试点项目建设;加大在十大行业推广实施联盟标准力度,块状产业联盟标准推广实施率达到30%以上。

(3)围绕服务中心镇、生态村等建设,继续加强农业地方标准的制修订,加大国家、省、市农业标准化示范推广项目建设,促进高效生态现代农业发展。到2015年,农业标准推广

实施率达到60%以上,新增市级农业标准化推广示范点43个,省级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点25个,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点6个。

(4)加快推进服务业标准化体系建设和开展服务业标准化试点活动,重点加强旅游、餐饮、交通运输、社区服务和现代物流等领域的标准化工作,主动承担国家或省级服务标准化示范项目。到2015年,制修订服务业地方标准规范10个以上,争取建设纳入省级服务业标准化示范项目10个以上、市级标准化示范项目20个以上。

(5)全面推行工程施工标准化,通过统一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和检验标准,打造规范的工程施工标准体系,推动建设管理程序化、生产规模化,从而更好地优化资源配置,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生产效率,推动技术创新,实现对建设过程质量、安全的有效控制。到2015年,争创省级文明标化工地80个。

(6)积极开展环境、能耗等标准的制修订,促进环境保护、节能减排工作的标准化、规范化;进一步加大市县两级环境监测标准化水平建设,构建完善省市县三级联网、全天候实时监控的现代化环境质量监测网络。

(7)紧跟温州城市化建设进程,研究实施城市标准化战略,将标准化工作延伸至城市建设、社区建设和行政服务等领域,强化资源优化配置,着力提高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发展的规范性、科学性。

3.1.3深入实施品牌战略

围绕现代农业、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重点工程和环保领域,制定品牌培育规划和品牌政策,进一步完善品牌体系,创建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品牌产品和品牌企业,创建一批享有社会美誉度的工程品牌、服务品牌和生态品牌,继续保持我市品牌拥有量在全国同类城市中领先的地位。

(1)积极培育产品区域名牌。继续深入实施皮鞋、服装、低压电器、汽摩配、泵阀、锁具、制笔等十大行业名牌培育质量提升工程,并扩展到其它行业。开展温州市优质产品生产示范区创建和认定工作,加大培育力度,将我市具有一定市场优势、自主品牌有一定影响、产品质量长期稳定、集聚程度较高的产业集群打造成为全省、全国知名的优质产品生产示范区或区域名牌。积极组织申报浙江省区域名牌、全国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国家重点产业集群示范建设单位、国家优质产品生产基地。到2015年,培育创建18个市级工业优质产品生产示范区,10个市级农业优质产品生产示范区;力争拥有2个国家级区域性品牌,5个浙江区域名牌、300个浙江名牌产品,市级以上名牌产品产值占规模以上企业总产值比重达到50%以上。

(2)加快培育服务业品牌。围绕温州大都市建设框架,以服务业品牌建设为目标,以现代商贸、现代物流、总部经济、文化创意、休闲旅游、金融服务、科技创新、制造业服务、中介服务等功能类型为重点,建设现代服务业集聚示范区,加快形成一批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品牌带动明显的服务业大企业、大集团,鼓励通过收购、兼并、控股、重组等多种途径做大做强,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服务市场占有率居全国、全省同行业领先地位的“小型巨人”品牌服务企业。到2015年,全市培育100个市级以上服务业品牌(著名商标、知名商号、名牌、老字号等),争取培育市级服务名牌30个以上,省级服务名牌10个以上。

(3)积极创建优质精品工程。围绕“1650”大都市发展新格局,以加快城市化发展为契机,以房屋建筑、市政基础设施和水利工程为重点,争创一批大型公共建筑、公共交通工程、大型水利工程、住宅工程方面的国优、省优、市优工程。重点培育一批具有科研、设计、采购、施工管理和融资综合能力的龙头骨干建筑企业。到2015年,新增鲁班奖等国优工程5个,钱江杯等省优项目40个,瓯江杯等市优项目160个。

(4)深入开展生态创建活动。继续开展生态市、生态县(市、区)、生态乡镇(街道)、生态村(社区)等创建活动。到2015年,争取三分之一的县(市、区)达到国家生态县创建

标准,省级以上生态县(市、区)、生态乡镇比例达到50%,市级生态乡镇比例达到75%,25%个行政村达到市级生态村。全面开展绿色机关、绿色企业、绿色社区、绿色学校、绿色医院、绿色饭店、绿色家庭等绿色系列创建活动。深入创建各种生态旅游区。

3.2 建立健全四大体系

3.2.1建立健全质量安全保障体系

(1)完善监管机制。围绕保障质量安全,加快出台与相关法律配套的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确保质量安全有法可依。明确各级政府对质量安全负总责,建立“企业落实主体责任、政府牵头协调、部门依法监管、社会共同监督”的质量安全工作机制,落实监管责任;全面推行质量安全区域监管的模式,质量安全监管任务较重的乡镇(街道)、都市型功能区根据需要设立基层质量安全监管机构。

(2)构建防控体系。坚持从源头抓质量,严把市场准入关、环境准入关,探索有效的市场退出机制。建立质量安全风险监测制度,加强质量安全风险评估、监测、预警、信息通报和应急处置体系建设,对评估、监测中发现的质量安全隐患及时预警,开展专项整治,将质量安全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重点建立全省质量安全动态数据库;构建完善质量安全应急救援系统。开展食品、农产品以及重点工业产品等专项整治活动;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工作;实施住宅工程分户验收制度等。

(3)强化执法监督。严格落实日常巡查、监督抽查、执法检查等措施,在质量问题多发行业开展专项整治和全过程规

范管理,坚决淘汰不符合质量安全强制性标准及高污染高耗能产品。实行重大危险源定向监管,确保食品、药品、危险化学品、特种设备、工程建设等重点行业和领域的质量安全。严厉打击假冒伪劣、短斤缺两、恶意欺诈、超标排放等损害人民群众利益的违法行为。对涉嫌犯罪的违法行为,一律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3.2.2建立健全质量技术支撑体系

(1)加强检验检测机构建设。围绕产品质量、工程质量、服务质量、环境质量,进一步加强产品质量检验、计量检测、工程质量检测、环境监测、标准化研究等技术机构建设。到2015年,建成拥有5 个以上国家质检中心、12个以上省级质检中心;在鹿城、龙湾、瓯海三个区分别建立环境监测站,实现全市环境监测站全覆盖。

(2)加强质量基础管理。积极引导企业推行卓越绩效管理模式,采用精细化管理、6σ管理、5S管理、QC管理、全面质量管理等先进质量管理方法,形成科学规范的现代化管理体系。到2015年,推进300家企业导入卓越绩效管理等先进质量管理模式,1000家企业实施全面质量管理、精细化管理、5S管理、六西格玛管理等有效的质量管理方法,1000家企业开展质量管理、环境管理、职业健康安全等体系认证。

(3)加强协会、中介组织的管理。扶持发展行业协会、商会,充分发挥其在产业规划、资质认证、技术标准、行业规范等方面的服务、协调、自律、监督等作用。积极发挥质量中介组

织作用,为质量管理、标准化工作、品牌培育、科技创新、市场调查、质量评价、创意设计等提供良好的服务。

3.2.3建立健全质量诚信体系

(1)信用信息平台建设。以“信用温州”征信系统为载体,搭建反映产品质量、工程质量、服务质量、环境质量的信用信息大平台,实现信用资源互通共享,客观、公正、公开反映企业的质量信用状况。积极引导企业注重质量信誉,培育诚实守信的企业质量文化,树立质量温州、信用温州的新形象。

(2)质量诚信文化建设。开展多层次质量诚信文化建设,以提升全社会质量意识为基础,加强全民质量教育,普及质量法制和知识宣传;完善消费者投诉处理机制,加强消费者保护组织的合作与授权,建立消费者权益服务站联网系统;畅通质量诉求渠道,完善12315、12365、12369等质量投诉举报平台建设。

(3)加强质量失信惩戒。建立健全质量信用评价标准,实施质量诚信“红黑榜”制度,逐步形成激励守信,惩戒失信的质量信用监督机制。建立发改、建设、环保、质监、金融、税务等部门质量信用信息共享机制,综合运用经济措施,惩戒一批失信企业。

3.2.4建立健全质量评价体系

综合运用检验检测、市场调查、环境监测等手段和方法,加强质量信息的收集、汇总、分析和评估,建立涵盖产品质量、工程质量、服务质量和环境质量的综合质量评价体系,客观反映全市四大实体质量状况,作为衡量区域和行业发展质量的依据。

周浦镇十二五规划纲要

浦东新区周浦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十二五”时期,是浦东新区发挥示范带动和核心功能作用、实现浦东开发开放第二次历史性跨越的关键时期,也是周浦镇加快建设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示范城区、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关键时期,科学编制南汇并入浦东之后周浦镇第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是指导“十二五”时期周浦镇经济社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对周浦镇未来发展意义重大。 本规划纲要的编制依据主要包括:市委、市政府和浦东新区区委、区政府《关于组织编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通知》精神,《周浦中心镇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2004年)》、《周浦镇2004-2020年总体规划》、《2009年周浦镇“新浦东、新精神、新征程”主题活动调研成果》、《2009年周浦镇重点工作项目调研成果》、《周浦镇“十二五”规划编制基础调研材料(2010年8月)》,以及周浦镇发展现状等。 一、周浦镇“十二五”发展的基础条件和阶段性特征 (一)“十一五”周浦镇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进步 “十一五”期间,在原南汇区委、区政府和浦东新区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镇党委、政府带领全镇干部群众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三个

周浦” 1建设的大局,沿着“调整、发力、快进、登高”2的目标路径,着力打造以“小上海”为重点的文化品牌,着力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着力建设现代商贸服务业,着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城镇综合功能和管理水平进一步得到提升,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城镇建设取得显著成就,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全面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 1、整体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克服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全镇经济实现平稳较快增长。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达40.5亿元,是“十五”期末的2.15倍,年均增长16.5%;财政总收入达12.5亿元,是“十五”期末的2.73倍,年均增长22.2%;地方财政收入达4.60亿元,是“十五”期末的2.74倍,年均增长22.3%。与“十五”时期相比,经济实力明显上了一个台阶。 2、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十一五”期末,全镇一产、二产、三产比重排列为2:56:42(10年10月数据)与“十五”期末相比一产、二产分别下降2个和23个百分点,三产上升了26个百分点(10年9月数据),二、三产共同推动发展的格局初步形成。到2010年底,三次产业财政贡献率分别为0.02%、34.17%、65.81%(10年11月数据),与“十五”期末比二产下降了13.37个百分点、三产上升了13.3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呈现稳定增长态势,其中房地产业发展迅速,2009年销售额、税收分别为54.4亿元和4.4亿元。商贸服务业快速发展,周浦万达广场开业,大大提1具体内容是:繁荣周浦、文化周浦、和谐周浦。 2具体内容是:2007年调整、2008年发力、2009年快进、2010年登高。

大学生十二五规划论文

谈十二五规划的特点 于去年10月份,我们国家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十二五”主要目标和任务如下: 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二、坚持扩大内需战略,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三、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四、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 五、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 六、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 七、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 八、加强社会建设,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九、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十、加快改革攻坚步伐,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十一、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十二、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起来,为实现"十二五”规划而奋斗 通过研读十二五规划建议,我们便不难会意识到,当前,我国已经进入了只有加快经 济发展发式转变,才能持续发展的关键时期。针对我国现在这种状态,十二五规划建议担出指导性的建议。"十二五”主基调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发式 ”。这也就是我们的十二五规划的最大的特点。那么在这五年内,关键在“加快”,成败在“转变”,主题是改革,内容是创新。 按照“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个主基调,在“十二五”规划中,发展仍然是第一要务。发展还是硬道理,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总钥匙’,没有经济社会的平稳较快发展,国 强民富就难以实现,各类社会矛盾也难以根本解决。但发展方式在世界情况、国家情况和社会情况的大发展、大调整、大变革中,不得不全面调整,走 '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坚持统筹兼顾’的道路。 可以很明确地说,’十二五’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目的是保持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是有促有控的转变,是调优调强的转变,更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改革是发展的必 由之路,转变也是发展的必由之路。’十二五’期间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是发展理念的变革、 模式的转型、路径的创新,是一种综合性的、系统性的、战略性的转变,并贯穿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和各领域,与改革开放的要求一脉相承。 “十二五”规划的第二个特点是:与“十一五规划”建议相比,“十二五规划”建议有两个显著特点:其一是增加了两项内容,即第二项“坚持扩大内需战略,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第九项“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即将这两方面单独立项 并上升为主体国家战略层面。 为什么要把“扩大内需战略”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呢?我认为,内需为主导,这是大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我国人口众多,地域广阔,市场潜力是发展的最大优势。只有把经济 增长建立在国内需求的基础之上,才能更好地抵御外部冲击 ,牢牢地把握发展的主动权。当然,扩大内需并不是要减少外部需求,而是继续拓展和稳定 外部需求的更加开放条件下的扩大内需。“十二五规划”建议将“扩大内需”作为国家第一 主导战略优先布局。这是“十一五时期”爆发全球金融危机 给中国的一个重要启示。同时,也是中国对全球经济形势和中国国情实际科学分析判断得出的一个

新能源汽车“十二五”专项规划

电动汽车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与信息化部 二零一二年三月四日

不晚,发展不慢,但由于传统汽车及相关产业基础相对薄弱、投入不足,差距仍在,中高端技术竞争压力越来越大。因此,必须加大攻坚力度,推动我国汽车工业向创新驱动转型,抢占技术制高点,培育新能源汽车战略性新兴产业,引领产业变革,确保我国汽车行业可持续发展。 (二)国家重大需求 1.产业升级的需求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生产和消费国,面临着节能减排的严峻挑战。我国继2006年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汽车生产国之后,在2009年又超过美国成为第一大汽车生产和消费国。2010年、2011年产销汽车均超过1800万辆。随着汽车保有量的快速增长,道路交通消耗的燃料量也将持续上升,导致石油消费进入快速增长期,石油对外依存度不断攀升。为了使我国2020年乘用车燃油经济性达到国际同期水平,平均油耗应降至5升/百公里以内,采用混合动力为代表的重大汽车节能技术势在必行。同时,以混合动力技术为龙头,可以带动传统汽车节能减排技术的综合集成与全面进步。 2.技术转型的需求从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看,发展电动汽车是我国汽车工业技术转型和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历史机遇。从车用能源角度看,电可以作为我国车用主体替代能源之一。预计到2020年和2030年我国汽车中乘用车保有量将会达到1.5亿辆和2.5亿辆的规模,这些车辆全部使用电力驱动情况下所使用总电量分别为电网总发电量的6%和7%。电动汽车大规模应用后,可在电网负荷低谷时段常规充电,对电网起到“填谷”作用,提高发电设备的综合利用率,起到节能减排的效果。 我国发展电动汽车具有独特的资源和市场优势。我国具有电动汽车相关材料资源优势,在锂离子动力电池、永磁电机等电动汽车关键零部件的核心材料方面具有资源优势。我国具有巨大的、多元化的汽车市场优势,而且在电动汽车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有后发优势。我国城镇化、城市化过程中,电动汽车充电站等基础设施建设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3.科技跨越的需求我国在电动汽车关键零部件高端技术方面总体上尚未形成竞争优势。在电池成组技术、燃料电池发动机技术、车用电机电力电子集成技术、强混合动力机电耦合技术等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仍有一定差距。 同时,我国在整车动力系统发展方面面临着国际新一轮低碳科技竞争压力。针对能源及环境的压力,各国纷纷制定了更加严格的汽车CO2排放法规目标,促进了低碳技术的发展与竞争。从排放标准来看,汽车厂商仅仅依靠传统车的技术进步无法满足排放限值,必须依靠技术革新。从技术的潜力分析结果来看,将CO2排放降低40%以上的技术途径主要集中在深度混合动力、插电式混合动力、纯电动和氢能燃料电池技术。 二、发展战略与目标

邯郸市十二五规划纲要

十二五规划纲要 “十二五”时期,邯郸市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以上,“十二五”末力争突破5000亿元;全部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5%左右,“十二五”末力争突破500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0%以上,五年累计完成投资1.5万亿元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0%以上;进入全国综合竞争力百强城市行列。 根据上述目标要求,今后五年,邯郸重点围绕冀中南重要经济增长极、四省交界区域中心城市的两大定位,突出六个方面的任务,重点突破,整体推进。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努力实现内生增长、创新驱动的转型发展。围绕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深入实施产业倍增计划,加快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做大做强产业聚集平台,把冀南新区、邯钢工业区、经济开发区、广府生态文化园区、漳河生态科技园区打造成新的经济增长极。积极培育大产业大集团,着力打造精品钢材、装备制造等六大销售收入超千亿元产业,建设邯钢、新兴铸管等六大销售收入超千亿元企业集团。 加速新型城镇化进程,努力实现城乡互动、区域协调的统筹发展。推进新型城镇化,做大做强“1+6”中心城市,实现以30%的土地面积,承载全市50%人口、60%生产总值的目标。科学定位区域功能,合理规划城镇布局,加快建设武安、涉县两个中等城市,培育东部两个次中心城市,集中打造一批国家级和省级小城镇,形成以邯郸为中心的冀南城市群,构建中心城市、次中心城市、特色县城、新市镇良性互动的城镇化体系。“十二五”末,全市城镇化率提高到54%以上。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把低碳发展、节能减排、生态环境建设作为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主攻方向。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积极创建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市,建设低碳型城市。坚决淘汰落后产能,杜绝新建高耗能、高排放项目,确保“十二五”期间全市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主要污染物排放达到国家和省控标准。把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有机结合起来,全力打造“森林邯郸”,全市森林覆盖率和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分别达到22.66%和50%以上。 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努力实现充满活力、合作共赢的开放发展。以更大的力度推进国有企业、行政管理体制、投融资体制等各领域的改革,加快构建促进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实施更加积极的开放战略,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并举、利用外资与国内合作并重,加快发展开放型经济。全方位招商引资,深化与京津、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的产业对接,深入实施大企业大集团战略,致力引进更多的战略投资者。 提升城市软实力,努力实现科技支撑、文化引领的创新发展。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加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全面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强化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围绕建设文化强市和全国文明城市目标,加快推进文化建设,着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使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实现富民惠民、公平正义的和谐发展。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政府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更多的精力向民生倾注,更多的财力向民生倾斜。

十二五专项规划(超硬材料及制品)

“十二五”专项规划(超硬材料及其制品) 一、概述 超硬材料及制品主要是指金刚石和立方氮化硼(CBN)以及以这两种材料为主要成分的复合材料,金刚石是目前最主要的超硬材料,由于天然金刚石价值昂贵,因此工业生产中普遍使用人造金刚石。 金刚石因其具有最高强度、最高硬度、高耐磨性而广泛的应用于石材开采工具、机床加工工具、建筑装修工具、高速公路施工工具、煤田、油田挖掘工具、精密仪器仪表等各个领域。金刚石及其工具是迄今为止人类发明的最坚硬的材料及工具,层出不穷的各种硬质新型材料只能用它们才可加工,它们对高新技术材料及各类制成品的发展提供强力支撑,对国民经济的发展有数百倍的杠杆撬动作用。金刚石及工具已成为国民经济、国防建设和人民生活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消耗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工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西方发达国家甚至将金刚石及工具作为一种战略性储备物资。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条件下,我国已成为世界人最大的石材、陶瓷生产、消费与出口大国,这些有利条件有力地促进了我国超硬材料一个最重要分支人造金刚石及工具的迅速发展,中国在世界超硬材料工具市场中已占有重要地位。但我国人造金刚石及工具的质量与性能和国外发达国家相比,仍有一定差距,高品级率低,品牌少,还不能大量进入国外市场,每年还需进口一些优质的人造金刚石及工具,而出口的只是中低档产品。因而进一步提高与发展我国人造金刚石及其工具制品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国内外市场情况 (一)人造金刚石 1、国内外市场状况 据统计,2008年我国的人造金刚石单晶总产量约51亿克拉,约占世界总量的80%以上,与2007年比约增长20%。在品级方面,以中低档产品为主;在粒度方面,除 5-10%的为超细颗粒和人造金刚石单晶外,其余为粗颗粒和中粗颗粒的人造金刚石单晶。目前国内人造金刚石年需求量在50 亿克拉左右,基本都以中低档需求为主,高品级人造金刚石较少,约占总量的20%。 随着人造金刚石新的应用领域的不断开发,市场需求量将更加旺盛,专家预测国内人造金刚石单晶市场需求一直是持续以年均增长率在20%以上快速增长。而国外人

卫生部十二五规划纲要全文

以下是卫生部明确提出来的“十二五”卫生发展总体目标,这目标的实现意味着未来五年国家还需投入最少数千亿元来实现自己对于民生的承诺,这个目标不是靠药品降价能实现的,反过来说药品降价仅仅是这个大棋局中的很小一个方面,资本市场对其的担忧过虑了。 “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4.5岁,婴儿死亡率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降低至12%和14%,孕产妇死亡率降至22/10万,个人卫生支出比例降至30%以下。”在1月6日召开的2011年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卫生部部长陈竺在提出“十二五”卫生发展目标时,用了这一组数字进行了具体的描绘。 卫生部明确“十二五”卫生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到2015年,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初步建立,基本医疗保障制度更加健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医疗服务体系更加完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更加规范,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更加科学,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可及性显著增强,居民个人就医费用负担明显减轻,人民群众健康水平进一步提高。地区间资源配置和人群健康状况差异明显缩小,国民健康水平达到发展中国家前列。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4.5岁,婴儿死亡率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降低至12%和14%,孕产妇死亡率降至22/10万,个人卫生支出比例降至30%以下。 “十二五”期间,我国卫生发展的主要任务有以下四个方面: 加强医疗卫生机构能力建设,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 强化区域卫生规划和医疗机构设置规划,明确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的功能和职责,优化规模、结构和布局,形成防治结合、中西医并重、功能互补、信息互通、上下互动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重点改善疾病预防控制、精神卫生、妇幼卫生、卫生监督、卫生应急、职业病防治、采供血、健康教育等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的设施条件。 继续加强农村急救体系、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为中西部地区乡镇卫生院职工建设周转房;全面推进县级医院标准化建设,使其总体达到二级甲等水平;整合县域医疗卫生资源,推进综合改革,转变运行机制,完善绩效工资,实现服务功能和模式转变。 积极稳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完善公立医院服务体系,改革管理体制、治理机制、运行机制和补偿机制,加强医疗安全质量监管,促进科学化、精细化、专业化管理,改善服务,提高效率。 初步建立国家医学中心体系,加强区域医疗中心和临床重点专科建设;继续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力争每个街道办事处范围设置一所政府办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形成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医院和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分工合理、协作密切的新型城市卫生服务体系。 继承创新中医药,建立比较完善的中医医疗预防保健服务体系、科研创新体系,加强中医药队伍建设,发挥传统医学在保护国民健康中的作用。 加快卫生法制建设,实施医疗卫生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和医药卫生信息化建设,为卫生改革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鼓励支持社会资本举办非营利性和营利性医疗机构,积极参与健康管理、老年护理、口腔保健和康复健身等健康服务业的发展,形成多元化办医格局,满足多样化、多层次医疗、预防、保健、养老、康复服务需求。 健全医疗保障制度,提高疾病经济风险分担能力

十二五规划总结范文

十二五规划总结范文 孔桥小学学校发展“十二五”规划 实施情况报告(xx年) 三年来,我们坚持以《规划》统领学校工作、以科研引领学校发展的战略。以规划中确立的总课题《教师专业素质成长的规律探索》为抓手,努力推进学校各项工作;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实践探索,努力完成各项既定的目标。通过全体教职工三年的努力,三年规划的目标已经基本达到,取得了较好的办学成效。 (1)教师的专业化水平的发展均衡,少数教师的职业素质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中已经产生一批优秀的教师,但也有些教学能力较弱的教师。如何引领全体教师共同发展遇到一些问题与困难,需要培养一些在区乃至市的骨干教师和名师,促进学校进一步发展。 (2)教研组、备课组管理的创新意识得到加强。学校始终秉承着校风正,人心齐的氛围,教师努力在本职岗位上勤于耕耘,同时,学校通过教研组、备课组的推动,通过教研人员、学区领导的指导,推进了课改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的实践,但缺乏不断扩充知识、主动迎接挑战的意识。

(3)教师的科研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一些教师苦干、苦教,缺少巧干,优秀教师的经验推广和教科研成果推广力度不大,使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辐射面较小。教科研课题研究的过程实际上是推进素质教育和实现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因此要大力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师资培养方面: 1、针对教师撰写个人三年发展规划,学校设立了专门的课题进行研究,制定了教师专业发展目标体系,启动了人才培养工程,经过三年努力,现已有十多名教师从相关培训基地、工作室结业,并有多名教师走上了领导、管理岗位。 2、青年教师的师徒结对活动正常开展,三年来,相继通过学习、走访名师、评测、研讨等方式进行了教师基本功、专业学养等培训工作,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3、学校通过岗位培训、校本研修、走出去、请进来、加任务、压担子,多渠道多层次多方向培养教师,有力调动了广大教师的积极性,适度满足了各年龄层次教师人生价值的实现,保证了学校持续发 展的需要。三年来,成绩斐然,教师中计有二十人次获得了各类各级奖项,其中市、区教学竞赛的奖项格外引人瞩目。

南通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期评估报告

南通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期评估报告 (南通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09年7月) 进入“十一五”以来,在国内外宏观经济环境变化较大的情况下,全市上下按照“依托江海、崛起苏中、融入苏南、接轨上海、走向世界、全面小康”的发展思路,抢抓沿江沿海开发等一系列历史性机遇,着力推进跨越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保持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南通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实施情况总体良好。 一、《规划纲要》中期进展情况 《规划纲要》的战略定位、总体目标正在逐步实现。三年来,全市经济增长速度继续处于江苏和长三角前列。2008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510.1亿元,比“十五”末增长70.5%,年均增幅19.5%,高出全省平均水平5.8个百分点,完成规划进度的70.5%,经济总量在全国城市排名位列第28位、地市级第7位;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5040元,完成规划进度的83.8%;一般预算收入达到159.6亿元,比“十五”末增长121.7%,年均增幅30.4%,高出全省平均水平4.3个百分点,超过年递增20%以上的规划目标。科学发展走在全省前列。三年来,三次产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2008年,三次产业结构为7.9∶57∶35.1,二、三产业占比达到92.1%,超过92%的小康目标,比“十五”末提高3.1个百分点,快于全省平均水平2.4个百分点;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0.73吨标煤,提前实现规划目标;2008年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比“十五”末减少4.3万吨,下降20.9%。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和谐社会建设走在江苏乃至全国前列。城乡居民收入连续5年保持两位数增长,2008年分别达到18903元和7811元,分别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23元和454元,分别比“十五”末增长52.6%和42%,年均增幅15.1%和12.4%,完成规划进度的85.6%和77%;三年累计新增城镇就业人数26.1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持续10年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社会保障体系和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全面加强,“五城同创”圆满实现,在首届中国最安全城市评选中,位居全国地级市首位。小康社会建设进程加快,省定全面小康社会的18项25个指标有20个达标,有望于今年在全省江北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南通正向江海交汇的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长三角北翼经济中心、国内一流的宜居创业城市迈进。 (一)新型工业化提升到新水平,产业结构进一步升级 新型工业化加速推进。2008年,全部工业增加值达到1201.1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47.9%,比“十五”末提高2.1个百分点。产业集聚度进一步提高。规模以上工业中,重工业占58.9%,比“十五”末提高8.7个百分点;船舶修造及配套、现代纺织服装、机械电子、化工医药、轻工食品、电力及能源等六大产业占89.5%,比“十五”末提高4.9个百分点。企业规模不断扩大。2008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5844家,比“十五”末增加2371家;年销售收入超亿元工业企业达到1109家,比“十五”末增加640家,其中超20

国家十二五规划全文

中国“十二五”规划研究 新的起点上,人们往往是在忙着想两件事情,一件是回首,一件是展望,站在“十二五”规划的浪口,我们深知“十二五”规划更具全局性和战略性。房产、汽车、清洁能源、低碳经济、民生、就业、医疗改革、社会和谐……等等问题与建议在“两会”时期已被提上,“五年计划”是中国国民经济计划的一部分,是对中国经济的发展确定航行目标与方向做充足的预言,如何把脉中国未来五年中国经济发展走向、如何更快更好促进中国社会发展,五年发展规划责任重大、意义重大。 为此,北京华经纵横咨询有限公司借国家规划、产业开发这个强势东风,特邀众学者、研究专家成立“十二五”规划课题组,对“十二五”前期重大问题研究做详细客观的评述与综合分析。课题组根据“十一五”规划《纲要》实施情况以及“十二五”发展面临的形势和任务,从重点课题项目的提出、前期调研、论证、筛选以及最终确定都具有一整套严格科学的流程和方法,是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十七大提出的新的发展要求的五年规划,也是承诺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五年规划,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在此,本课题成员结合当前“十二五”规划动态,通过整理、筛选、分析和判断整理了当前国家“十二五”规划动向,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报告目录: 【“十二五”规划概要】 2 【“十二五”规划前期重大问题研究】 2 【“十二五”规划研究重大选题一览】 3 【“十二五”规划前期重大问题研究选题参考】 4 【政府“十二五”规划思路和方法】 6 【中国“十二五”规划谋三大转型】 6 【发改委:“十二五”规划八大重点】 7 【科技部:“十二五”科技规划六大方向】 8 【商务部:“十二五”规划拟把内贸放重要位置】 8 【交通部:“十二五”规划避免“漏一、挂万”倾向】 9 【住建部:“十二五”规划房地产发展仍以居民消费为基础】 9【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十二五”期间实施调查失业率】 10【农业部:编制948计划的“十二五”规划】 10 【文化部:“十二五”末基本扭转文化产品出口逆差】 11 【卫生部:疾控“十二五”规划坚持以人为本】 12 【电力行业“十二五”规划重点分析】 12 【中国农业发展存在问题及“十二五”规划思路研究】 13 【钢铁工业“十二五”规划发展思路解析】 15 【能源行业“十二五”规划突出六大重点】 16 【对“十二五”房地产业发展规划的五条建议】 17 【“十二五”规划我国装备制造业的指导原则与目标取向】 18【“十二五“规划:助中国汽车业由大到强】 19 【医疗器械产业“十二五”规划突出四方面发展】 20 【煤炭行业“十二五”规划将以减产、整合为主题】 20 【中国通信信息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预测】 21 【中国人民银行:“十二五”期间着重完善金融体系】 23 【碳排放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十二五”规划】 23 【北京“十二五”规划将呈现建设世界城市细则】 24 【广东:争取粤港合作纳入“十二五”规划】 25 【上海“十二五”规划以创新推动城市全面转型】 25 【四川“十二五”规划促进高地建设】 26

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解读

科学发展贯穿规划纲要 张平说,“十二五”规划纲要的指导思想、政策导向、发展目标,以及重点任务,都体现了科学发展的要求,体现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尤其是把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放在了一个突出的位置。 他说,“十二五”规划纲要力求做到长短结合,既衔接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提出的各项政策、举措,以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成果,也为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纲要中尽量体现扩大内需的导向,把扩大内需作为一个长期的方针和发展的基本立足点;坚持了民生优先的原则,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继续深化改革,把改革作为经济发展的动力,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动力。 突出亮点是民生优先 徐宪平说,“十二五”规划纲要的一个突出亮点是民生优先。 他说,“十二五”规划纲要首次提出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明确了“十二五”期间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范围和重点,涉及公共教育、就业服务、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人口计生、公共文化、基础设施、住房保障、环境保护九个方面。“无论东部,还是西部,不管是城镇居民,还是农村居民,政府都要提供同样水平的公共服务。” “十二五”居民收入增长要与经济发展同步 徐宪平介绍,“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提出城乡居民收入与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的增长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同步。这“两个同步”的导向提出以后,已经产生了重要的效应。徐宪平举例说,在“十一五”规划中,我国仅一个省提出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同步,最终结果是有三个省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同步。目前,“十二五”地方规划中,提出居民收入增长超过经济增长的有5个省,提出“完全同步”有19个省,提出“基本同步”的有5个省市。“从‘十一五’的1个,到‘十二五’的29个,相信执行的效果会更好。” “十二五”保障性住房的覆盖率达到20%,年均新增城镇就业900万人 徐宪平说,“十二五”规划纲要首次提出要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即采取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千方百计地扩大就业和创业的规模,特别是要重点解决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和城镇困难人员的就业问题。提出5年年均要新增城镇就业900万人,要转移农村劳动力800万人。 为提高住房保障的水平,未来5年,要建设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3600万套,其中今年1000万套,明年1000万套,后面3年还有1600万套,使保障性住房的覆盖率达到20%。对于城镇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要提供廉租房,实行廉租房制度。对城镇中等偏下收入住房困难家庭,要提供公共租赁住房保障。 “十二五”期间要实现城乡社保全覆盖 徐宪平说,“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在今后的五年新

广东十二五规划纲要全文

十二五规划纲要 第一篇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 第二篇创新驱动建设创新型广东 第三篇优化升级建设全球重要现代产业基地 第四篇内外并举实现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 第五篇强农惠农建设美好新农村 第六篇统筹城乡提升城镇化发展水平 第七篇联动融合构建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 第八篇绿色发展保护秀美山川 第九篇强化支撑推进基础设施现代化 第十篇普惠共享保障和改善民生 第十一篇内涵提升提高文化软实力 第十二篇改革先行增创体制机制新优势 第十三篇互利共赢深化粤港澳合作 第十四篇开放合作提升经济国际化水平 第十五篇规划实施保障 第二节提升教育信息化和开放合作水平(教育信息化)第三节逐步提高公共信息服务水平(电子政务)

第一篇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 本规划纲要根据《中共广东省委关于制定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主要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战略性、纲领性、综合性规划,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是未来五年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 第一篇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 “十二五”时期(2011-2015年),是广东深入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攻坚克难的关键时期,是全面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迈进的关键时期,必须承前启后抢抓科学发展战略新机遇,紧紧围绕“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这个核心,全面开创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新局面。 第一章发展基础 “十一五”时期是广东发展极不平凡和取得巨大成就的五年。全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全面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成功战胜罕见的低温雨雪冰冻及洪涝灾害,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严重冲击,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社会建设取得新成就,全面完成“十一五”规划主要目标任务,在推进科学发展新征程上迈出了重大步伐,为“十二五”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经济综合实力再上新台阶。主要经济指标提前一年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继续居全国前列。预计2010年全省生产总值超过4.5万亿元,五年年均增长12%以上。人均生产总值于2007年提前三年实现比2000年翻一番的目标,预计2010年约为4.7万元,五年年均增长11%以上。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010年为4516亿元,是2005年的2.5倍。

经典十二五规划 优秀论文 形式与政策

学习“12.5”规划刚要的体会(大学生形势与政策论文)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二五”规划建议,拉开了未来5年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深化改革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攻坚战的序幕。 《建议》在综合判断国际国内形势后,深刻指出,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既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也面对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为此,《建议》明确提出了“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并从经济发展、经济结构调整、城乡居民收入、社会建设和改革开放等五个方面,提出了发展的主要目标。毫无疑问,《建议》的主题、主线和目标,是未来5年我们做好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重要指导思想。 涉及国土资源领域,《建议》提出的坚持扩大内需战略,推进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等一项项具体任务,更指明了国土资源管理工作未来5年的工作重点。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在“十二五”期间将继续肩负重任。 《建议》提出,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这就要求国土资源管理工作必须坚持积极参与国家宏观调控工作。《建议》提出,要构筑区域经济优势互补、主体功能定位清晰、国土空间高效利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区域发展格局。“国土空间高效利用”这一新提法,为我国本轮国土规划的编制指出了新的目标与方向。我们要科学编制和实施土地利用规划、能源和矿产资源规划、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等各专项国土资源规划,以及国土资源“十二五”规划。坚持海陆统筹,增强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各相关规划间的有效衔接和协调,促进城乡统筹和区域协调发展,实现国土空间的高效利用。譬如,我们要像《建议》中指出的那样,通过加强土地政策调节,科学合理安排用地,实施有保有控的差别化供地政策,制定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的土地政策,做好房地产用地供应管理和调控,促进房地产业平稳健康发展。 《建议》提出,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十一五”期间,国土资源领域涌现出了众多顺民心、为民意的“惠民工程”和“民生项目”,大大凸显了国土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益。“十二五”期间,我们要坚持以保障农民权益作为出发点,加快城乡土地一体化进程,为实现《建议》提出的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重大任务而奋斗。《建议》强调要严格保护耕地,这是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我们要积极主动做好服务,推进耕地保护政府领导干部离任审计,扩大耕地保护补偿机制建设试点,优化城乡用地布局和结构,加快农村土地整理复垦,大规模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促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为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供有力支撑。推进农业现代化,还必须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完善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和宅基地管理机制,促进土地增值收益主要用于农业与农村。

海南省十二五规划纲要

海南省“十二五”规划纲要 海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2011-2015年)规划纲要是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后的第一个五年规划,根据《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44号)、《中共海南省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琼发〔2010〕14号)编制,主要阐明省委、省政府未来五年推进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战略意图和工作重点,是全省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是政府履行职责的重要依据,是逐步把海南建设成为生态环境优美、文化魅力独特、社会文明祥和的开放之岛、绿色之岛、文明之岛、和谐之岛的宏伟蓝图。 “十二五”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十二五”的主要目标提升发展以旅游业为龙头的服务业 建设国际旅游岛是继建省办经济特区之后海南发展史上的又一个里程碑。“十二五”时期,海南发展的总体战略任务可以概括为:一个主题,一条主线,六大定位,七大任务。即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线,用国际旅游岛建设统揽海南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赋予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六大战略定位,即我国旅游业改革创新的试验区、世界一流的海岛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国际经济合作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南海资源开发和服务基地

以及国家热带现代农业基地。全面完成优化经济结构、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区域协调发展和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科教兴琼和人才强省、社会事业建设和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七大任务,顺利实现国际旅游岛建设的中期目标,基本奠定国际旅游岛的框架。实现富民强岛,将海南打造成为中外游客的度假天堂和海南人民的幸福家园。 “十二五”的主要目标 紧紧围绕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十二五”时期努力完成经济发展、结构调整、民生改善、改革开放、环境保护等方面的任务。主要目标是: ———实现经济更好更快发展。全省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左右。经济效益持续提高,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率在20%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率为23%。保持物价基本稳定。 ———优化结构成效显著。三次产业比重趋近20:30:50,以旅游业为龙头、服务业为主导的经济结构基本形成,热带特色现代农业水平显著提高,以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型工业为支撑的支柱产业体系初具规模。继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引进岛外消费,居民消费率稳步上升。城镇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城镇化率达到56%。 ———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明显加强。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

成都市十二五规划纲要第七篇-推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教学内容

第七篇推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坚持绿色发展原则,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大力节约资源,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积极发展循环经济,构建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的国民经济体系,强化经济社会发展的要素保障,进一步推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实现人居环境领先中西部。 第一章强化资源保障和节约利用 坚持开发节约并重、节约优先,创新资源节约利用机制,全面推进资源节约,强化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作用。到2015年,耕地保有量保持在42.1万公顷,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比“十一五”末降低30%,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5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不低于31%,单位生产总值能耗较2010年下降16%。 第一节强化能源保障和节约利用 强化能源供应保障。做好电、气、油等专项能源发展规划,加强能源基础设施建设,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并适度超前。做好电煤供应工作,保证

火电平稳生产,解决枯水期电力供需矛盾。加强与中石油、中石化等能源企业的战略合作,形成天然气、成品油增量供应的长效机制。积极发展新能源,推进生物质能源利用。 加强能源需求侧管理。加快推进智能电网建设,优化电网资源配置。实施“有保有压”的天然气有序供应应急预案。探索天然气梯级定价、峰谷定价,逐步形成以市场为导向、促进能源节约的调控机制,优化能源消费结构。 全方位推进节能。加强高效节能技术应用,实施工业用电设备节电、能量系统优化节能、余热余压利用节能、燃煤工业锅炉窑炉节煤等工程,促进工业节能。加强全过程管理,提高建筑节能标准,妥善推进建筑节能改造,推广节能施工新技术,促进建筑节能。优化交通模式,大力发展公共交通,提升运输装备技术等级,加强道路运输组织管理,推进清洁能源和节能环保型车辆应用,促进交通节能。 第二节强化土地资源保障和节约利用 优化完善市县乡土地利用规划。完善耕地保护机制,建设基本农田连片保护区,在全市范围内建立完善耕地动态巡查和长效监管机制,调动广大群众保护耕地的积极性。规范管理各类建设用地,清理和盘活建设用地存量,提高单位土地的投入强度和产出效率。严格执行工业项目投资强度与用地规划控制指标,科学规划开发利用旧城土地、未利用土地、低丘缓坡地。

集成电路产业十二五专项规划(草11)

集成电路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目录 前言 (1) 一、“十一五”回顾 (1) (一)产业规模持续扩大 (2) (二)创新能力显著提升 (2) (三)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3) (四)企业实力明显增强 (3) (五)产业聚集效应更加凸显 (3) 二、“十二五”面临的形势 (4)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崛起为产业发展注入新动力 (4) (二)集成电路技术演进路线越来越清晰 (5) (三)全球集成电路产业竞争格局继续发生深刻变化 (5) (四)商业模式创新给产业在新一轮竞争中带来机遇 (6) (五)新政策实施为产业发展营造更加良好的环境 (6) 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6)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7) (二)发展目标 (8) 1、主要经济指标 (8) 2、结构调整目标 (8) 3、技术创新目标 (9) 四、主要任务和发展重点 (9) (一)主要任务 (9)

1、集中力量、整合资源,攻破一批共性关键技术和重大产品 (9) 2、做强做优做大骨干企业,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10) 3、完善产业生态环境,构建芯片与整机大产业链 (10) 4、完善和加强多层次的公共服务体系,推动产业持续快速发展 (11) (二)发展重点 (11) 1、着力发展芯片设计业,开发高性能集成电路产品 (11) 2、壮大芯片制造业规模,增强先进和特色工艺能力 (13) 3、提升封测业层次和能力,发展先进封测技术和产品 (14) 4、完善产业链,突破关键专用设备、仪器和材料 (14) 五、政策措施 (14) (一)落实政策法规,完善公共服务体系 (14) (二)提升财政资金使用效率,扩大投融资渠道 (15) (三)推进资源整合,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大企业 (15) (四)继续扩大对外开放,提高利用外资质量 (16) (五)加强人才培养,积极引进海外人才 (16) (六)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 (17)

(汽车行业)南通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十二五发展思路的汇报

(汽车行业)南通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十二五发展思路 的汇报

南通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十二五”发展思路的汇报 南通市经济贸易委员会 (2010年11月29日) 壹、产业发展现状 南通的汽车工业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到九十年代初,以江苏英田集团为龙头的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在全国已享有壹定声誉,成为南通汽车及零部件产业的排头兵。2009年,全市规模之上汽车及零部件配套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超110亿元,约占全省规模之上汽车及零部件配套工业总产值的5%;42家重点企业主要分布于市区和如皋、海门等县(市)。其中南通汽车及零部件产业的前俩大企业—江苏英田集团、双钱集团(如皋)轮胎有限X公司都在如皋,该地区产值规模约占全市的60%。纵观全市汽车零部件工业主要有以下特点: 1.整车生产企业平稳增长。江苏英田集团集团是南通现有规模较大的车辆生产企业,主要有载货汽车、自卸汽车、低速载货汽车(农用车)。该集团拥有资产7亿元,占地面积30万平方米,下辖江苏英田农用车有限X公司、如皋市柴油机厂、如皋市英田汽车铸造有限X公司、如皋市英田车辆配件制造有限X公司、如皋市英田车身制造有限X公司、如皋市中禹贸易有限X公司、江苏英田汽车研究所等相关企业和科研机构。集团X公司现有职工3600多人,其中高、中级技术人员350多名,有壹流的生产设备和先进的检测手段,可年生产变型运输机、低速汽车10万辆。集团技术实力和经济实力雄厚,产品质量上乘,且通过ISO9002国际质量体系认证,排放通过欧I标准。其“英田”牌商标为中国驰名商标、江苏省著名商标,其产品为江苏省名牌产品。该集团2009年实现销售收入43.74亿元,利润总额9649万元;今年1-10月实现销售收入38.89亿元,利润总额11189万元,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7.9%和41%。南通中集罐车X公司今年销售半挂车180台左右,实现销售额约5000万元,其中出口20台。 2.汽车零部件产业逐步成长。目前南通生产汽车零配件的规模企业40余家,其中年销售亿元之上企业有双钱集团(如皋)轮胎有限X公司、启东风华电声有限X公司、南通贸联铝合金科技有限X公司、南通恒秀热传输材料有限X公司、南通亨通金天电子线缆有限X公司、江苏万力机械股份有限X公司、海安县鹰球集团有限X公司、海安县耀华安全玻璃有限X 公司、南通冠东车灯有限X公司、南通友星线束有限X公司、南通大地电器有限X公司、南通江华机械有限X公司、南通海林橡塑制品有限X公司、江苏亨通金天电子线缆有限X 公司、江苏汤臣汽车零配件有限X公司、江苏黄海汽配股份有限X公司等;所生产产品涉及多系列、多功能,有近百个品种。主要产品有:⑴轮胎制造及综合利用。主要有轴承轮胎、废旧轮胎利用;⑵汽车内饰件系列。主要有仪表台、行李架、风道、顶棚、侧围板、花纹铝板、不锈钢卧铺和护栏、车用塑胶件;⑶车身覆盖件。主要有汽车安全玻璃。⑷汽车电器产品系列。主要有电路总成、电线、汽车车灯。⑸汽配锻铸件产品系列。主要有粉末冶金含油轴承、离合器壳、减震器、轮毂、轮圈、非标特种轴承、导轨轴承、离合器。⑹发动机配件。产品有车用柴油机。⑺其他部件。主要有弹簧、橡胶管件、胶带、密封件等。 3.部分产品在行业内具有壹定的竞争力。江苏英田集团集团生产的“英田”牌低速货车市场占有率达18%。上海轮胎橡胶(集团)如皋有限X公司年生产子午线商用车轮胎、工程机械轮胎达100万套,是我国最大的全钢子午线轮胎生产基地,轮胎单体产量列全球首位,2009年实现营业收入38.81亿元,利税 4.03亿元。江苏力星钢球有限X公司年生产钢球8亿粒,市场占有率达20%,且其占据了钢球生产的高端市场。江苏万力机械股份有限X公司生产的内燃机零部件曲轴,单缸和135系列曲轴,市场占有率均在20%左右,是国内最大的单缸和135系列件的生产厂家,多年来,X公司“苏中”牌曲轴壹直是省名牌产品。南通贸联铝合金科技有限X公司为宝马、奔驰、凯迪拉克等高级轿车提供配套铝轮毂。南通市冠东车灯有限X公司主要从事汽车车灯塑料件、线束总成、冷冲件的研发设计和加工制造,产品主要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