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析隶变在汉字形体发展中的意义

浅析隶变在汉字形体发展中的意义

浅析隶变在汉字形体发展中的意义
浅析隶变在汉字形体发展中的意义

主要存在问题:

1.语句不通(改一稿的时候标注了,二稿还是没改,希望三稿不要再有同样问题)。

2.引言内容有问题

3.隶变的原因分析要重新排序

4.修改时候注意标点问题

请认真修改,争取定稿哇。谢谢了。

浅析隶变在汉字形体发展中的意义

引言(本节内容应缩略)

汉字,亦称中文字、中国字、国字,是汉字文化圈广泛使用的一种文字,属于表意文字的词素音节文字,为上古时代的汉族人所创制并作改进。目前,汉字的确切历史可追溯至大约在公元前14世纪的殷商后期,其时“表意符号”演变成了比较定型的“甲骨文”,这被认为是“汉字”的第一种形式。那些被刻在动物的骨头上和乌龟的龟板上的文字,被认为是“现代汉字”的直系祖先。到了西周时期,青铜器大量使用,被刻在青铜的钟鼎和石鼓上的文字即“大篆”。但因为那时封建割据,四分五裂各自为政,文字也不尽相同。一直到了秦朝,秦始皇一统中国。才把文字统一起来,而这时统一后的文字被称为——“小篆”,亦称为“秦篆”,此时的文字几乎已经完全没有象形文字的痕迹了。秦统一全国后,政事繁多,圆转的篆书书写太慢,已经不适应繁忙政务的文字工作,于是一种以方折笔代替圆转篆书的文字应运而生,这就是隶书,而秦朝时的隶书被称为秦隶。隶书是由古汉字向现代使用的楷书过渡的字体,为汉字的成熟奠定了基础。到了汉朝,隶书十分盛行,逐渐的由“秦隶”转化为了“汉隶”,由于在西汉时期较为流行故取名为“汉字”,至唐代楷化为今日所用的手写字体标准——楷书。再到宋朝时期的宋体以及后来的仿宋体以及黑体等的出现,从而丰富了汉字的表现形式,汉字是迄今为止连续使用时间最长的主要文字,也是上古时期各大文字体系中唯一传承至今的文字。

隶变是古今汉字的分水岭,是汉字发展史上最重要的一次变革。隶书是篆书简化延边而称的一种起笔、收笔清楚的字体。对此,我国的很多学者对隶变进行了很多的研究。黄大荣在《试论“隶变”及其对汉字发展的作用》中详细分析了隶变对中国汉字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起到的重大作用;罗恰在《管窥隶变过程中的讹变对汉字发展的影响》中指出,隶变是汉字发展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隶变过程中的演变对汉字发展的影响尤为突出。其中的一些演变直接导致了汉字的合并与分化,这其中的某些合并增加了汉字字形表义的负担,给人们对字义的理解带来了一定的困难,而某些分化却满足了文字适应语言发展的需要,具有进步意义。

可以说,讹变的消极与积极作用并行,对汉字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在《试论隶变对汉字的影响》中指出,隶变是汉字发展史的一个分水岭,无论是在字体上还是字形上对汉字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并主要分析隶变的方法,并探讨隶变对楷书的形成产生的影响。王贵元在《隶变问题新探》中对隶变的本质和产生原因进行了研究等,众多学者从多方面研究了隶变的好处以及对中国汉字发展的重要作用,从而丰富了我国汉字的表现形式。

1、汉字隶变的背景及表现

1.1隶变之前汉字的历史

甲骨文(殷商时期)

甲骨文是中国的一种古代文字,被认为是现代汉字的早期形式,有时候也被认为是汉字的书体之一,也是现存中国最古的一种成熟文字。

金文(商周时期)

金文是指铸刻在殷周青铜器上的文字,也叫钟鼎文。商周是青铜器的时代,青铜器的礼器以鼎为代表,乐器以钟为代表,“钟鼎”是青铜器的代名词。所以,钟鼎文或金文就是指铸在或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①。

大篆(西周时期)

代表为今存的石鼓文,以周宣王时的太史籀所书而得名。他在原有文字的基础上进行了改革,因刻于石鼓上而得名,是流传至今最早的刻石文字,为石刻之祖。起于西周晚年,春秋战国时期行于秦国。字体与秦篆相近,但字形的构形多重叠。

小篆(秦汉时期)

小篆也叫“秦篆”。秦朝李斯受命统一文字,这种文字就是小篆。小篆通行于秦代,形体偏长,匀圆齐整,由大篆演变而成。据说李斯书写的小篆是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推行“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的政策,由宰相李斯负责,在秦国原来使用的大篆籀文的基础上,进行简化,取消其他六国的异体字,创制

的统一的汉字书写形式②。小篆一直在中国流行到西汉末年,才逐渐被隶书所取代。但由于其字体优美,始终被书法家所青睐。又因为其笔画复杂,形式奇古,而且可以随意添加曲折,印章刻制上,尤其是需要防伪的官方印章,一直采用篆书,康熙字典上对所有的字还注有小篆写法,直到封建王朝覆灭。

由此可以看出,隶变之前汉字已经经历过了几个时期的转变,从战国中期开始有所转变,一直延伸到汉代中叶汉隶形成结束,这一演变过程经过了二三百年的时间。自此之后,到魏晋以后,草书、行书、楷书迅速形成和发展,以及宋朝时期的宋体、仿宋、黑体等的发展,从而逐渐的丰富了中国汉字的表现形式。

1.2什么是隶变

隶变是指汉字由篆书演变为隶书的过程,字型变圆形为方形,线条变弧线为直线,笔画变繁杂为简省。隶变是古今汉字的分水岭,是汉字发展史上最重要的一次变革。

隶变之前的小篆虽然是较整齐的长方形,结构由均匀圆转的线条组成,但是书写起来相当不方便,且字形繁复,由于种种缺点,故在民间很快地出现了一种新字体,将小篆的端庄工整、圆转弯曲的线条写成带方折的,这种字体据说当时在下层小官吏、工匠、奴隶中较为流行,所以称为“隶书”。到了汉代,隶书取代小篆成为主要字体,中国文字发展历史就脱离古文字阶段进入隶楷阶段。汉代以后,小篆成为主要用来刻印章、铭金文的古字体。隶书的形成使文字从随物体形状描书的字符,变成由一些平直笔划所组成的简单字符,这种改变大大地提高了书写的速度。中国文字由小篆转变为隶书,叫做隶变,隶变是中国文字发展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结束了古文字的阶段,使中国文字进入更为定型的阶段。隶变之后的文字,接近现在所使用的文字,也比古文字更容易辨识了。

1.3隶变的原因

原因分析重新排列:1,社会发展的需要2,汉字本身发展3,改革4,书写材料5,习惯

1.3.1社会背景原因

作为人际交流的重要工具,社会发展的需要是促进文字变革的重要力量。春秋战国时期,新的封建生产关系产生,促进了各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生活

节奏的加快导致了文字使用频率的加快。随着“士”阶层的崛起,社会思潮活跃,信息交流更加频繁,文字使用更广泛。而那些使用文字的下层人士,只求应用的便利快捷,敢于打破文字使用的传统成规,冲破正体文字模式的束缚。这种用笔草率、书写快捷的字体打破了古文繁复的结构原则,与被官方规范过的文字形体存在着很大的不同,这就是早期隶书的形成③。

1.3.2汉字本身发展的原因

汉字属于典型的自源文字,从古文字到今天还在使用的汉字,形体特征上虽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有一个清晰的演化脉络可循。隶书就是在这一演化中产生的,它的产生不是一种偶然的现象,而是汉字发展规律的必然反映。

语言随着社会往前发展,新词不断出现,这些方法不能满足记录语言的需要,也不能表示语音,于是便产生了更好的形声造字法,这连原来的一些象形字也加上声符或形符变为形声字。形声方法具有标音作用,便于认读,同时构字方式灵活多样,是一种能产的造字法。例如,河、湖、浪、汗、液等字都以“水”为形符,这些字或属水类,或同水有关;“可、胡、良、干、夜”分别表音。由此可以看出,形声字的字符的表音功能是借助形符来完成的。形符是表意成分,它可以补充声符的不足,使得声符的表音不需要像拼音文字的字母那样精确,而只是近似,起提示作用。例如从“干”得声的形声字“杆、肝、赶、秆、旱”,他们的形符互相区别,表示不同的意义范畴,声符“干”在特定的环境中提示形声字的读音④。

形声字的产生虽然结构复杂了,但字义由形与声共同负担,减轻了字体表义的负担,为简化创造了条件,所以汉字始终沿着简化与标音化的方向发展。然而,形声字所具有的一些缺点也是促进其发展的原因之一,例如,(1)形声字的声符不能区分声调的差异,同一个声符往往表示不同的调。如“胡”字是阳平字,但“糊涂”的“糊”读阳平,“糊弄”的“糊”读去声。(2)形声字的声符往往因语言的变易而丧失或减弱了表音功能。如“尚”读“shang”的第四声,但以“尚”为声符的“倘”、“躺”读“tang”的第三声,“党”读“dang”的第三声,“徜”、“常”读“chang”的第二声,“敞”读“chang”的第三声。(3)汉字的一字多读的重音现象。如“参”字,在“参加”、“参观”等词中读“can”的第一声,

③张庆珍. 浅论隶变对隶书发展的影响[J]. 青年文学家,2010(11)

在“人参”一词中读“shen”的第一声,在“参差不齐”一词中读“cen”的第一声,共有三个重音。由此可以看出事物的发展是不可阻挡的,人为因素不能阻碍事物前进的步伐,汉字的这一发展趋势决定了汉字由繁到简的发展过程,也就决定了“隶变”的产生。

1.3.3书写材料的变化

从春秋战国到秦汉是简牍发展最迅速、应用最广泛的时期,简牍比较窄,一般仅能容纳一个字,字体被压扁,导致了隶书中一些典型笔画的形成。简牍这一书写材料促使了隶书字形的形成,它虽然是外部因素,但它起的作用是内因无法替代的,“隶变”也正是得益于简牍书写材料的产生才能进一步地发展下去。据了解,在我国汉字发展的过程中,每个时期所使用的书写材料有:龟甲兽骨:甲骨文;(殷商时期)

钟鼎陶器:篆书、金文;(商周时期)

碑石简牍:篆书、隶书、魏碑、楷书、行书、草书等;(商周后各代)

丝绸布帛: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等;(商周后各代)

然而这些材料的成本、镌刻或书写的难度和所需要的工具等各不相同,并且也不方便携带。自造纸术发明改进以后,除了特殊需要以外,一般都是以纸张为书写材料,而这种材料的使用与隶书的书写相得益彰,加速了隶变进程。

1.3.4生活习惯与独特的书写方式

我们都了解到,中国人自古就有席地而坐的生活习惯,古人在写字时席地而坐,左手执卷,右手执笔。这就会使得书写者在书写的过程中可能会非常累,并且字体的稳定性也会比较差。为了尽快完成书写,势必会使得人们在书写的时候,较为迅捷草率,不太关注文字书写的法度规范和美学价值,而是更多地发挥文字的使用功能。

从另一方面看,在这种条件下,经过长期实践,大多数书者都具备了娴熟的书写技巧,书写出的字体线条流畅而有节制,挺劲中见动感,运笔提按自如,笔画形态富于变化,书法的笔法更加丰富,线条形态更加多样化,为汉代隶书的产生与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支持。

1.3.5政府政策

下层官吏文字书写中也存在明显的随意性和不统一性,给官府公务以及日常

生活带来很大麻烦,不利于正常的交往,成为当时文字运用的障碍。

秦朝建立以后制定了文字政策。《说文》云“:秦始皇帝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⑤。

汉武帝时,强化了文字书写规范的政策,对于隶书定型化并最终走向成熟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到东汉时期,隶书走向全面成熟,真正成为了一种独立的字体,并逐步取代了篆书的正统地位,成为官方认可和社会通行的标准字体。

隶变是一个缓慢而漫长的过程,文字的发展演变,总遵循着系统内部的规律,朝着它作为交际工具必须适合书写的道路上去发展。西汉时期,隶书就正式取代了小篆,成了主要的字体⑥。

1.4隶变的表现

1、解散篆体,改曲为直:隶书不再顾及象形原则,把古字“随体诘诎”的线条分解或改成平直的笔画,以便书写。

2、偏旁分化:在隶书里,独立成字和用作偏旁的写法明显不同。

3、偏旁混同:隶书以求简便,把某些生僻的或笔画较多的偏旁,改成形状相近,笔画较少,又比较常见的偏旁。

4、结构简省:隶书往往把篆文的两笔并为一笔,或是把两个以上的偏旁或偏旁所包含的部分合并起来,改成较简单的笔画结构。

5、圆转不断的线条变为方折的断笔:隶书为提高书写速度,形成点、横、竖、捺、钩、折等笔画。

2、汉字隶变的意义

“隶变”的实质是汉字的简化,最容易觉察到的变化就是由象形变为不象形。这种象形程度不断降低的过程贯穿于汉字史上的两次大的变革,如果说小篆中的独体字及合体字的部分构件还具有象形意味的话,那么“隶变”之后,象形特征就已经完全消失了。

⑤[3]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2005.315.

2.1使汉字的书写更加方便快捷

隶变用它特有的笔画解散了篆体,确定了笔画向左或向右的方向,因而使汉字更易书写。篆书用匀圆的线条成形,要写得一般粗细匀称是很不容易的,同时篆书运笔有许多地方违反手的自然运行方向,写时很别扭吃力。如木字、小篆作出,上下的弧线以一竖为中轴,要写得匀称是很难的,上弧右边是上行笔,下弧左边是上行笔,有如爬坡,写起来自然很吃力。隶书作末,变小篆的上弧线为横,把下弧线分为一擞一捺,就好写多了。同时隶变还简化了小篆的许多偏旁和结构部件,便于手写。这些都大大提高了书写速度,节省了人的精力,从而使文字辅助语言进行交际的作用得到更大的发挥。

2.2脱离象形字的图画性质,使汉字符形得以优化

一般谈及隶变,都会强调它对汉字的简化效果,但不能忽视的一点就是,“隶变”在简化汉字的同时也优化了汉字。隶变彻底改变了篆书(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策等)的面貌,使仅字脱离了图画的性质,成为纯符号的文字。同时也就成为一种较易书写的文字,古文字是用“随体请训”的不规则的曲线构成形体的,因而还带有相当强的图画性,小篆用匀圆的线条构成形体,减弱了图画性,但还依稀可以看出点图画的样子。隶变后,用笔画构成隶书的形体,就连一点图画的影子也看不到了,成了“不象形的象形字”。

如前所述,古文字用“随体诘诎”的曲线构成字形,小篆用匀圆的线条构成字形,隶变把古文字不规则的曲线和小篆匀圆的线条变为平直方折的笔画,横、竖、折等笔画构成隶书,同时改变了许多字的结构,这就彻底改变了古文字的面貌,使汉字脱离了图画的性质,变为纯符号的文字,从而打破了造字的条例,使人们不能因形知义,因义知音,使汉字成为“不象形的象形字,使传统的“六书说”无“书”可说,对字义产生很大的影响⑦。隶变后,人们要了解古人造字的原义,只有回到古文字阶段去了解。在甲骨文金文未发现之前,人们回到小篆阶段去了解。总之,由于隶变改变了古文字的字体和结构,使象形字不再象形了,使指事字看不出所指为何事,使会意字会不成意,使许多形声字看不出形,读不出声。

2.3促进大批后起形声字的产生,巩固了汉字音意文字的体制

汉字起源于原始的记事图画。人类最早的记事符号是依事物形态而画出来的事物的外形轮廓,以方便记忆。后来,这些记事符号不断地简化并稳定下来,这就形成了中国最初的文字——象形文字。但是,象形文字存在着很大的任意性,而单用象形写实的造字方法就难以满足汉语对汉字的需求。所以产生了指事字。但指事字是标在象形字上的指事性符号,抽象模糊,指义不明确,对此古人就利用假借来弥补指事字的一些不足,而假借经常造成意义表达上的混乱,引起歧义误解,对此,当时的有识之士就提出了解决办法,以便把这些假借字的本义与假借义区别开来,这个办法就是根据这些字所表示的词义加上一个适当的表义类的形符或意符,构成了形声字,其所用的形声方法很快被接受,并迅速发展起来。

在商朝时期时,甲骨文中虽然有了形声字,并有不少假借用法,但其主体是由象形、指事、会意字构成,在文字体制上属于形意文字。甲骨文中已经出现的形声字,由于它的标音作用,密切了与语言的关系,较象形、指事、会意字有更多的优越性,因而后来的字绝大部分是用形声方法创造的。金文才三千五百字左右,到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就增至九千三百多字。形声字的比重从甲骨文的20%增大到80%。汉字自金文起便从形意文字阶段进入到音意文字阶段。隶变改变了古文字的面貌,因此,秦以后象形、指事字几乎没有再造了。就是新造的会意字如尘、歪、尖等在性质上也与原来的会意字如休、采等不同。后者是用象形字构成,可称为“象形的会意字”;前者是由表义的成分构成,是“表义的会意字”。形声字最初是在象形字基础上加声旁,从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隶变”乃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和汉字简化、标音化不可抗拒的发展趋势的产物。它通过形变、声变、特别是讹变的方式,用它特有的点横撇捺等笔画,使汉字彻底脱离了象形的性质,变成纯符号的文字,它所形成的隶书是汉字发展史上的转折点、古今汉字的分水岭。它使此前的古文字从此完绝了,同时为其后通行一千八百多年的楷书莫定了基础。在文字体制上,隶变巩固了汉字音意文字的性质。

2.4“隶变”使书写形式更加丰富

“隶变”之后的字体,从线条变为笔画,由象形变为不象形。抛开文字本身的意义信息,单就形体而言,使得汉字的书写形式更加丰富,表现力更强。“隶

变”之前的字体,由于以线条为主的书写单位和以象形为特征的构勒方式,使得书写的自由被束缚。“隶变”不仅成就了“隶书”书体,还相应地开启了楷书、行书、草书等书写艺术之门。从殷周的金甲文到春秋战国时诸侯国的大篆文,都是以弧形曲线为主的字形,以浑圆和粗细一致的点线结构为特征,既难写又缓慢。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促使了将弧线改直线、将圆形改方形、将一般粗细的线改为波浪线。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为了统一文字便于政令通行,遂由李斯以秦篆为基础改为小篆。改的结果是形式上美则美矣,但更难写,连波、挑、弯钩、燕尾这些表现情感、气势、力量、个性的审美因素都消失了。由大小篆变成波碟的方块状的隶书,史称“隶变”。这种有表现主体情感、力量、气势、个性之美的字体,已经淡化了原始象形审美因素,却出现了象征生命情感状态的造型,是一个大革命,它揭开了书法艺术的帷幕。

1、由于草率书写,书写者可以在不同情感下处理点画与结构,使得线条可平直也可曲折波动;可缩短拉长,也可出现块面状的重笔和钩、挑、撇、捺。这些点画可表现出主体的情感状态。

2、这样的点画还能表现写作技巧的高下。书者能以高超的技艺使点画有形质感,如苍劲、刚健、拙朴、流利、婉媚、飘逸、浑厚等审美特色。

3、由于出现了“蚕头燕尾”,使得文字不仅保持了平衡,而且出现飞动的生命运动状态,有襟带束腰、长袖风飘的超逸之美。

当历史发展到西汉,汉王朝的生产得到迅速发展,经济的发展国力的强盛,对边疆地域的征服,奠定了西汉王朝的强国雄风,西汉人不再拘泥于平心静气,凝重纯净,含蓄隽永的韵致,而是以飞动张扬开阔奔放富于个性的线条,展现汉代人的自信和大胆奇瑰的想象和个性特征⑧。如果说秦时的富于隶韵的简犊书法系急就而成,那么,西汉时人们则强调、追求、探索研究这种草率的韵味和书法美。并逐步规范和确定下来从而进入一个系统全面的发展过程。这自是当时文人们来努力完成的,可见文人书法最初应起于汉代才对,虽然他们未留名书史,然却功标百代。这种探索的结果则是彻底摆脱小篆简犊书建立了完整的隶弓,弓写的笔法体系和隶书结构体系,这种隶书结构包括偏旁部首很大程度参照小篆和占

隶改造完成的当然也有诸多特异创新之处,虽然如此隶书又标新立异独具一格,形成了自己独有的风貌。

西汉至东汉初期书家们致力“隶变”确立最大的贡献则是:强调横向拓展的气势。汉代这种一往无前不可阻挡的气魄和重雄浑博大的审美风尚符合本文所提出的“横向拓展”⑨。即汉隶无论是从用笔还是结字方面都努力向着横的方向的发展,波、碟、钩、挑的开张气势,结字扁平的稳定严整,坚不可摧的形式构成都是这种美学探索的具体体现。这种审美风尚的形成实际上最初源于人们的生产生活的自然流露的提炼与升华,汉代书家们正是悟出了不同形式的视觉艺术给人以不同的心里感受与情感体验这一点隐秘,而孜孜不倦地探索,扁平开张的隶书以展现出汉代时代精神,众多的审美感受达到一致,一往无前不可阻挡的气势,运动和力量便构成了汉代艺术的美学风格,至西汉初时“隶变”终于完成了它的进化过程。

参考文献

[1] 李学勤著.中国古代文明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 李万福杨海明著.图说文字起源[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2年版

[3] 张庆珍. 浅论隶变对隶书发展的影响[J]. 青年文学家,2010(11)

[4] 王思琦,吴志强. 浅议两汉期间隶变之发展[J]. 大舞台,2010(04)

[5] 付爽. 从内因和外因原理看“隶变”产生的原因[J]. 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03)

[6] 姚新鉴,金来恩. 再谈文字的产生与演变[J]. 南方文物. 2005(04)

[7] 黄大荣. 试论“隶变”及其对汉字发展的作用[J]. 贵州文史丛刊,1992(04)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