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宽带固定无线接入发展的分

宽带固定无线接入发展的分

宽带固定无线接入发展的分
宽带固定无线接入发展的分

宽带固定无线接入发展的分析

摘要:宽带固定无线接入曾经是业界关注的热点之一,但经过多年并没有真正发展起来,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在发达国家,有线网络比较发达,人们有更多的选择;而在发展中国家就要稍好一些。另外,近几年来,在如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发展过热、过快,一些公司在IT业遭遇大滑坡时难逃破产的厄运。但尽管如此,业界仍然看好这种具有独特优势的技术,预计在2004年其在全球接入市场的份额将突破100亿美元。

固定无线接入是有线接入的补充

宽带固定无线接入曾经是业界关注的热点之一

当不对称数字用户线(ADSL)等宽带接入并没有大规模发展起来的时候,全球的开放趋势使得很多国家的电信经营者数量急剧增加。这些新兴的电信企业又不可能短期内迅速敷设好传统运营商数十年建设起来的接入网络,因此,接入成为它们业务发展的瓶颈。20世纪90年代尤其如此。于是,无线技术所固有的提供业务迅速的优势受到了关注。多路多点业务分配系统(MMDS)、本地多点业务分配系统(LMDS)等固定无线接入技术能够提供相当于甚至比DSL更高的数据传输速率,并且能够灵活地随着业务的发展而建设,因此受到了众多运营商的青睐。

但是经历数年,固定无线接入市场并没有像预期那样发展起来,除了部分运营商还利用MMDS系统为用户提供包括视频业务在内的一些业务外,固定无线接入作为宽带Internet 接入手段并没有得到广大用户的认可。20世纪90年代末期,美国三家大的长途公司AT&T,Sptint和WorldCom获得FCC颁发的MMDS许可证,希望能够弥补公司在接入网络的不足而直接为用户提供综合服务。但是一年前,这些公司都不再向新客户提供MMDS业务,AT&T 甚至不再向现有的用户提供这种连接。相比之下,ADSL技术逐渐成熟,在韩国等地的成功发展促进了设备的规模化,带来的是成本的急剧下降和市场的良性反应,同时基于有线电视网络的电缆调制解调器(Cablemodem)在有线电视公司的努力下也有了较大的发展。

从FCC在2002年下半年对高速接入业务的部署情况评述中可见,固定无线接入的发展一直远远落后于其它的接入技术。据统计,在公司、政府部门和大的组织中,使用固定无

线接入手段的用户数为使用光纤、ADSL或者Cablemodem用户数的1/10甚至更少,而且使用无线手段用户的实际数字可能比统计数字还少。从图1可以看出来,实际情况远远没有达到20世纪90年代初期预测的固定无线接入能占到整个接入市场的15%-20%的比例。

图1 各种接入手段所占比例

资料来源:FCC

但即便在这样的情况下,大多数电信咨询公司仍然对固定无线接入技术未来的市场抱有信心,所做出的市场预测规模仍然是值得设备商继续投入和争取的。据相关国际市场分析报告称:全球宽带无线接入的市场规模在2000年约为17亿美元,2001年约为22亿美元,2003年将达到60亿美元,而到2004年预计可以突破100亿美元。另据美国华盛顿咨询公司(Strategis)预计,到2003年,美国无线网络的商业覆盖将接近20%,用户数可以达到51万。此预测主要基于这样的一个信念:固定无线接入是有线接入的一个有效补充手段,在某些时候甚至是用户的唯一选择,例如在人口密度不是很大的农村地区。同发达国家相比,近两年固定无线接入技术在部分非发达国家得到较好的发展就说明了这一点。更进一步说,很多希望利用自己的网络提供电信业务的企业除了固定无线接入外,很长一段时间内或者在一定的业务发展阶段没有其他的选择。目前固定无线接入没有大发展起来,主要是由于宽带接入用户主要集中在比较发达的国家和地区,这里有线网络比较完善,因此能够通过ADSL 等其他手段提供业务,对固定无线接入的需求会受到影响。随着宽带接入的逐渐普及,固定无线接入应该还会发挥更大的作用。

市场对宽带固定无线接入技术的需求

截至2002年底,北美大约有1400万的企业和家庭已经连接宽带,人们已经越来越依赖宽带来传送E-mail、进行Web浏览以及其他应用,尤其是随着传送附件需求的增加,用户对宽带的需求变得更强烈。

但实质上,宽带这个词虽然已经宣传了十多年了,但不同的组织、管制机构、供应商及运营者都为自己的产品、政策和业务规定不同的定义和范围。

一般来讲,宽带应具备以下的基本特性:

永远在线

用户应该能够在打开计算机后就通过启动浏览器或者其他方式很简单地连接到网络上。

128kbit/s的上行速率是比较理想的

这种速率的量化值是随着市场需求的增加而发生变化的,也许在不久的将来,多媒体业务的增长将加大网络带宽的需求压力,很容易使得宽带的速率定义增加到1Mbit/s。

任何一种技术,只要有市场,就有生存的可能性。目前宽带接入市场发展势头良好,但同时还有件事情很明确,就是市场和用户的需求并没有得到满足。目前大部分人使用宽带技术还是在固定位置进行,因此Cablemodem,DSL或者卫星业务满足了部分需求。但是对部分用户来说,还无法得到这样的服务,或者说他们在需求以及支付能力上有一定的差距。也可以说,除了在DSL业务无法或者不便于提供业务的地区外,

宽带固定无线接入在DSL能够提供业务的地方还有其它一些优势:

竞争性价格

宽带无线的开发成本比固定的要低一些,因此运营商能够在价格灵活设置方面吸引用户。

方便性

无线的固有性质以及自安装的特性使得用户能够尽快在所需要、但有线安装困难的地方迅速获得服务。

速率

各种宽带技术方案能够提供的带宽其实差别不是很大,但如果考虑的是千比特每秒的价格,宽带无线接入具有优势。

便携性和可移动性

随着宽带应用的增加,对用户来说能够“拿起来就用”非常重要,用户上网的设备越便携,这种需求就越明显。

宽带无线接入产品开发中应重点考虑的因素

在宽带无线解决技术方案中所采用的技术直接影响产品的速度和复杂程度,随着很多业务的开展,在产品开发中需要多考虑一些因素。

很多因素取决于运营商本身,拥有现有后台办公(backoffice)系统的传统业务提供者和新兴业务提供者的需求是不同的。

下面是在开发宽带无线技术方案时需要考虑的因素:

安全性

为了吸引企业用户并传送有质量保证的数据,端到端的加密是必需的,无论是在空中链路的加密还是在支持虚拟专用网(VPN)协议方面。

后台/前台办公系统(Backoffice/Frontoffice)的需求

对于前台和后台的要求通常是由现有的系统决定的,解决技术方案需要具备足够的灵活性,以便能和现有系统结合,这包括运营、计费、用户支持和监测。

用户经管

用户经管通常指增加、改变或者删除终端用户的能力。基于假设的解决技术方案,如果无线业务是固定的,这就不是问题。Web接口通常用于接入到终端用户经管系统。

计费

计费应该足够灵活以便在必要的时候综合现有的计费系统,这通常需要应用程序接口(API)或者计费本身容易进行综合。供应商的解决技术方案不但希望灵活而且能够与多种计费系统一起工作。

回程问题

传统的T1(或者T1级)业务能够满足移动话音业务的回程传输需求,但宽带移动无线数据业务需要更强的回程能力。能够通过成本有效的回程技术方案传送基站话务量到综合入网点(POP)是必要的。

网络经管和支持

不同业务提供者的需求是不同的,都需要在整个网络中得到系统性能的支撑。经管系统应该是分布式结构,让业务提供者得到有效的办法来通过网络的自动控制进行修改。

持有者的总成本(TCO,totalcostofownership)

降低网络运作和监控成本是很多运营商所关注的,但是对新的系统来说同等重要的是TCO,即包含运营和对基站、路由器、网络经管系统、用户终端设备(CPE)的运营和资本支出(capitalexpenditures)在内的所有成本。提供商用业务,这些必须要足够低,而宽带无线技术方案具有这样的能力和优势。

对漫游的支持

对于希望获取高收入的用户来说,漫游也是非常重要的指标。一方面不仅是从用户的角度得到无逢的漫游;另一方面在计费和业务提供系统方面也应该是充分、足够的平滑。漫游也有可能是与其他一些包括Wi-Fi热点地区的漫游以及要求业务提供者能够使用宽带无

线来提供整个一揽子的新业务给用户。

国外固定无线接入网络的经营者给予的启示

2001年对固定无线接入的支持者来说是灰色的一年。当时,美国部分固定无线接入领域的积极倡导者纷纷破产,使得业界对固定无线接入技术的信心一落千丈。

2001年,Winstar,Northpoint等经营固定无线接入业务公司的破产是在一系列美国竞争性本地电信公司(CLEC)的破产前后发生的,被认为是美国本地竞争失败的一个例子,经济不景气及宽带业务和应用没有发展起来是主要的原因。另外,为了迅速扩张自己的网络覆盖面,Winstar公司将大部分投资放到了建设网络上,加之作为最大投资者的朗讯公司的资金不能按时到位,使得公司立刻陷入了困境。在分析Winstar等公司破产的原因时,可以看出这样的一些事实:LMDS市场没有充分启动,设备价格无法达到规模化后下降的预期,因此造成行业对资金的估计不足;同时由于美国FCC于2000年开始出台了线路共享(lineshareing)的政策,同时DSL设备价格下降,许多CLEC有了更多的选择,他们更热衷于ADSL的市场开拓,风险投资也从前几年过热的宽带网络投资中冷静下来,开始关注投资回报率,这些都对LMDS市场的发展很不利。

因此许多市场分析家认为,Winstar公司破产的原因并不完全是因为需求不足,而是金融过热的自然反映。当Internet泡沫破灭时,由于没有什么底层的资产可以吸引持续的投资,所以注定要破灭。华尔街不能分辨网络公司与制造真实资产、真实盈利、现金流转的公司有何不同,已经不能忍受长期商业计划的金融风险,金融市场完全改变了对成功的度量。所以,华尔街觉得该产业不应再受资助了。

最主要的一点就是由于网络敷设迅速,公司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进行建设,而投资回收又赶不上投资建设的速度,在大量资金不到位的情形下,公司负债居高不下,又处在全球电信经济下滑时期,公司寻求新的投资来弥补债务和投资运营是非常难的。在这种情况下,即使业务开展得非常好,财务上的巨大压力仍使得公司无法继续运作,更无法偿还债务。因此,导致3家主要的运营公司接连破产。

其实最后一个原因也是美国近两年来的一个普遍问题。美国的很多CLEC和曾经风光一时的建筑物本地交换公司(BLEC)在整个经济大环境不景气的情况下纷纷破产。这些新兴的电信运营商过于相信整个电信市场的发展前景和用户的需求发展速度,一味相信“建设完成后,顾客自然会找上门来”,因此着力于花费大量的金钱来安装基础设备以便占领“网络领地”,却忽略了通过发展用户获取相应的资金保证。

不可否认,类似Winstar公司的方向并没有错。多住宅用户区(MTU)和中小企业(SME)确实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但忽略的前提是这一市场有待开发,还是一个不成熟的市场,因此他们采取的经营态度是盲目乐观的。虽然在短期内这一策略有助于促进公司的发展和扩张,但也同时带来了许多问题,不利于新兴运营商的长期健康的发展。

是什么样的原因和什么样的动力促使他们如此放手呢?先前华尔街股市分析和公司评

估的规范和方式有很大的影响。在IT行业全面飘红,而且前景极其乐观的环境下,华尔街的股市分析和评估家用网络所覆盖的建筑物数量或者网络接入点覆盖面来衡量公司的实力,而并没有将公司当前是否能够赢利、是否能够取得收支平衡作为最重要的评估因素。

因此导致很多CLEC和BLEC以为要获得更多的资金就要圈更多的地,建更多的网络来增加市场占有率,而要圈更多的地就要到股市上圈更多的钱,投入到基础建设之中,以这种模式在发展壮大公司。这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新兴运营商本身所承担的金融风险越来越大,股市一旦有风吹草动,这些公司首当其冲,马上就会面临严重的资金短缺问题。因此,美国目前的固定无线接入经营者虽然还在提供业务,但明显已经在有针对性地为特殊用户提供。对我们的运营商来说,这个巨额资金换来的经验非常值得深思。

资料来源:《世界电信》2003年第5期作者:信息产业部电信研究院通信信息研究所副所长徐玉

宽带固定无线接入发展的分

宽带固定无线接入发展的分析 摘要:宽带固定无线接入曾经是业界关注的热点之一,但经过多年并没有真正发展起来,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在发达国家,有线网络比较发达,人们有更多的选择;而在发展中国家就要稍好一些。另外,近几年来,在如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发展过热、过快,一些公司在IT业遭遇大滑坡时难逃破产的厄运。但尽管如此,业界仍然看好这种具有独特优势的技术,预计在2004年其在全球接入市场的份额将突破100亿美元。 固定无线接入是有线接入的补充 宽带固定无线接入曾经是业界关注的热点之一 当不对称数字用户线(ADSL)等宽带接入并没有大规模发展起来的时候,全球的开放趋势使得很多国家的电信经营者数量急剧增加。这些新兴的电信企业又不可能短期内迅速敷设好传统运营商数十年建设起来的接入网络,因此,接入成为它们业务发展的瓶颈。20世纪90年代尤其如此。于是,无线技术所固有的提供业务迅速的优势受到了关注。多路多点业务分配系统(MMDS)、本地多点业务分配系统(LMDS)等固定无线接入技术能够提供相当于甚至比DSL更高的数据传输速率,并且能够灵活地随着业务的发展而建设,因此受到了众多运营商的青睐。 但是经历数年,固定无线接入市场并没有像预期那样发展起来,除了部分运营商还利用MMDS系统为用户提供包括视频业务在内的一些业务外,固定无线接入作为宽带Internet 接入手段并没有得到广大用户的认可。20世纪90年代末期,美国三家大的长途公司AT&T,Sptint和WorldCom获得FCC颁发的MMDS许可证,希望能够弥补公司在接入网络的不足而直接为用户提供综合服务。但是一年前,这些公司都不再向新客户提供MMDS业务,AT&T 甚至不再向现有的用户提供这种连接。相比之下,ADSL技术逐渐成熟,在韩国等地的成功发展促进了设备的规模化,带来的是成本的急剧下降和市场的良性反应,同时基于有线电视网络的电缆调制解调器(Cablemodem)在有线电视公司的努力下也有了较大的发展。 从FCC在2002年下半年对高速接入业务的部署情况评述中可见,固定无线接入的发展一直远远落后于其它的接入技术。据统计,在公司、政府部门和大的组织中,使用固定无

无线覆盖系统方案及常用拓扑图

前言: 最近一直在干办公楼的项目,无线覆盖系统是标配了,无线AP组网方式有多种,办公楼的无线覆盖系统常用的组网方式有哪些? 正文: 一、无线AP是无线路由器的有效补充 无线接入器也可称为无线AP,它可作为无线路由器的有效补充,可充当有线或无线网络的延伸。比如在工厂车间中,车间具有一个网络接口连接有线网,而车间中许多信息点由于距离很远使得网络布线成本很高,还有一些信息点由于周边环境比较恶劣,无法进行布线。由于这些信息点的分布范围超出了单个接入点的覆盖半径,我们可以采用无线接入点进行无线接入布网,以扩大无线网络的覆盖范围。 无线AP是无线路由器的有效补充

无线AP不能直接跟ADSL MODEM相连,所以在使用时必须再添加一台交换机或者集线器:使用下面的拓扑架构时,AP和无线路由的用法是一样的。不过,大部分无线路由器由于具有宽带拨号的能力,因此可以直接跟ADSL MODEM连接进行宽带共享。 无线AP组网拓扑图 上面就是较为常用的无线AP组网拓扑图。 二、无线AP模式的组网方案 AP接入点模式是无线AP的基本工作模式,用于构建以无线AP为中心的集中控制式网络,所有通信都通过AP来转发,类似于有线网络中的交换机的功能。 这种模式下连接方式大致如下图所示:

无线接入器以AP模式组网拓扑图 AP既可以和无线网卡建立无线连接,也可以和有线网卡通过网线建立有线连接。如果只有一个LAN口,一般不用它来直接接电脑,而是用来与有线网络建立连接,直接连接前端的路由器或者是交换机。 在这种模式下,无线1到13。选择中应该注意的是,如果周围环境中还有其他的无线网络,尽量不要与它使用相同的频率段。然后选择无线AP的工作的模式同时注意开启无线功能,就是不要选中“关闭无线功能”的这个选项即可。选中“Access Point”选项,设置好SSID号即可。注意,通过无线方式与我们的无线AP建立连接的无线网卡上设置的SSID号必需与我们无线AP上设置的SSID号相同,否则无法接入网络。 三、AP客户端模式组网 AP client模式下,即可以有线接入网络也可以无线接入网络,但此时接在无线AP下的电脑只能通过有线的方式进行连接,不能以无线方式与AP进行连接。

5.8G宽带无线接入方案介绍

5.8GHz宽带无线接入解决方案全接触 本文关键字:运营商6, 电信1, 网络1, 城域网1, 最后一公里1, 宽带接入1, 宽带6, 无线接入8, 骨干网1, 网桥1, IP15, 招标1, TDD1, 基站11, OFDM2, 天线1, Qos2, VoIP10, 综合接入1, 网关3, IP电话5, PSTN1, 传真2, 视频点播1, GSM1, CDMA1 近年来各个运营商竞争越来越激烈,无论是新兴运营商还是传统的电信运营商在网络建设过程中,最明显的差距还是在城域网向用户驻地网延伸的部分,“最后一公里接入”仍然是各运营商争夺最终用户的瓶颈。基于3.5GHz、26GHz频率上的无线宽带接入系统都为解决这种瓶颈提供了各自的方案。随着国家主管部门2002年开放5.8GHz频段,5.8GHz宽带无线接入解决方案作为骨干网络的延伸和补充,能提供高速、大容量的数据语音业务,实现业务的快速接入,逐渐成为一个新的市场增长点。 目前5.8GHz宽带无线接入系统基本是由国外厂家生产,通过代理和OEM等方式进入国内市场。主要有点对多点和点对点两种系统,其中点对点5.8GHz系统又可细分为点对点网桥,用于传输IP业务;点对点数字微波,提供E1传输通道;5.8GHz点对多点系统主要用于IP接入。 5.8GHz宽带无线接入系统的主要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1)开放频段 5.8GHz频段为开放频段,不像3.5GHz或者26GHz频点需要招标分配,因此获得5.8GHz频点相对比较容易,只需要到当地主管部门申请并备案即可。运营商在没有其它频段可用的情况下,申请使用5.8GHz频段无疑是一种理想的选择。 2)信道划分及载波带宽 5.8GHz频段范围是从5725MHz到5850MHz共有125MHz。国家主管部门并没有强行规定5.8GHz设备的信道带宽及划分方式。因此各个厂家的5.8GHz设备在信道划分及载波带宽也不尽相同,信道从4-10个不等,信道带宽从6MHz-35MHz不等。从频率规划和蜂窝组网角度来看,信道越多越好(至少需要4-6个不重叠),可以很好地避免干扰;但反过来看,如果信道带宽太小,在相同调制方式下,业务带宽就会比较小。因此从频率规划和业务带宽综合考虑,既要能很好进行频率规划又要有较宽的业务带宽,5.8GHz系统信道带宽为15MHz到25MHz范围比较合理。 3)调制方式及业务带宽 5.8GHz频段没有规定上下行信道范围,因此多数5.8GHz系统空中采用TDD方式,上下行共用一个信道。其业务带宽指标一般指上下行业务带宽之和。5.8GHz接入系统调制方式有BPSK、QPSK、8QAM、16QAM、64QAM等,业务带宽从6Mbps到70Mbps 不等。调制方式的选择主要和覆盖距离、链路情况等相关。以信道带宽为20MHz为例,采用QPSK的调制方式,业务带宽可以达到18Mbps,采用16QAM的调制方式,业务带宽可以达到51Mbps。

12种无线接入技术类型全介绍

12种无线接入技术类型全介绍 无线发展,离不开无线技术的进步。那么我们现在的无线接入技术都有哪些呢?有些技术我们还在使用,有些已经渐渐淡出了我们的视野。那么,就让我们一起来归纳下这些无线接入技术类型吧。 无线接入技术类型1.GSM接入技术 GSM是一种起源于欧洲的移动通信技术标准,是第二代移动通信技术?该技术是目前个人通信的一种常见技术代表?它用的是窄带TDMA,允许在一个射频即“蜂窝"同时进行8组通话?GSM是1991年开始投入使用的?到1997年底,已经在100多个国家运营,成为欧洲和亚洲实际上的标准?GSM数字网具有较强的保密性和抗干扰性,音质清晰,通话稳定,并具备容量大,频率资源利用率高,接口开放,功能强大等优点?我国于20世纪90年代初引进采用此项技术标准,此前一直是采用蜂窝模拟移动技术,即第一代GSM技术(2001年12月31日我国关闭了模拟移动网络)?目前,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各拥有一个GSM网,GSM手机用户总数在1.4亿以上,为世界最大的移动通信网络? 无线接入技术类型2.CDMA接入技术 CDMA即code-division multiple access 的缩写,译为“码分多址分组数据传输技术",被称为第2.5代移动通信技术?CDMA手机具有话音清晰?不易掉话?发射功率低和保密性强等特点,被称为“绿色手机"?更为重要的是,基于宽带技术的CDMA使得移动通信中视频应用成为可能?CDMA与GSM一样,也是属于一种比较成熟的无线通信技术?与使用Time-Division Multiplexing 技术的GSM不同的是,CDMA并不给每一个通话者分配一个确定的频率,而是让每一个频道使用所能提供的全部频谱?因此,CDMA数字网具有以下几个优势:高效的频带利用率和更大的网络容量?简化的网络规划?通话质量高?保密性及信号覆盖好,不易掉话等?另外,CDMA系统采用编码技术,其编码有4.4亿种数字排列,每部手机的编码还随时变化,这使得盗码只能成为理论上的可能? 无线接入技术类型3.GPRS接入技术

3.5GHz固定无线接入的功能要求

3.5GHz固定无线接入的功能要求 (2002-06-14 08:55:04) 去年,我国开始了3.5GHz频段固定无线接入的商用,为固定无线接入在中国的发展开辟了道路。为支持该技术的商用,我国制订了《接入网技术要求——3.5GHz固定无线接入》标准。以下主要介绍该标准对3.5GHz技术的功能要求,供大家参考。业务支持能力 3.5GHz固定无线接入主要提供以下业务: 面向连接业务,主要针对传统电路方式的业务或以电路仿真方式提供的业务。主要针对以下应用:普通电话业务;ISDN2B+D或30B+D业务;低于E1的电路承载业务,如64kbit /s子速率、N×64kbit/s等;对应于目前DDN国所提供的速率等级;E1或高于E1的数字电路承载业务等。 无连接业务,是针对基于IP方式提供的应用,如基于IP方式的实时业务、因特网接入(www浏览、E-mail、高速文件传送等)、局域网互联、虚拟专用网VPN等。 3.5GHz固定无线接入可以基于电路方式、IP方式、ATM方式或组合方式来提供上述业务,无论采用何种方式,都应具备相应的业务质量保证(CoS、ToS、QoS等)机制来保证业务的正常运行。3.5GHz固定无线接入系统如果提供普通电话业务,应该支持V5协议。V5协议可以终结在中心站,也可以终结在终端站。其它功能要求动态带宽分配 对于电路型业务,不需要设备具备动态带宽分配能力。对于分组型业务,带宽分配方式可分为静态带宽分配和动态带宽分配两种。3.5GHz固定无线接入在动态带宽分配能力上可分为两个层次:a.同一中心站CRS所带的不同终端站之间的动态带宽分配;b.同一终端中不同接口之间的动态带宽分配。 其中选项b为必选项,3.5GHz固定无线接入系统均应支持动态带宽分配选项b,在同一终端站所带的不同用户之间实现动态带宽分配、资源共享。在电路业务与分组业务共享带宽的条件下,电路业务和分组业务的带宽通过静态分配来保证。采用TDMA多址方式的系统应支持选项a,对于其它实现方式的系统,对选项a不作强制性要求。用户业务能力要求 3.5GHz固定无线接入系统终端站可带一个至多个用户。当所带用户数量为一个时,终端站的全部业务带宽应能由该用户所独享。系统可支持的单用户最大业务速率至少应能达到512kbit/s。系统单终端站支持的最大业务速率至少应能达到512kbit/s。系统应能根据用户业务需求或运营商的要求对用户所占用的业务带宽以及业务优先级别进行设定,并根据业务的优先级进行流量管理和控制,确保不同等级业务的QoS。系统应能监视用户业务信道,对用户业务流量和性能进行统计监测,用于计费信息的提供,并确保系统资源的合法使用。用户信息安全 3.5GHz固定无线接入系统采用点到多点结构,下行方向上各终端站共享无线传输媒质,

广道无线接入管控系统产品介绍

广道无线接入管控系统 一、概述 这里介绍的广道无线接入管控系统包括两个型号:商盾CP和商盾GY。上述两个型号都是广道高新技术有限公司目前主推的无线接入管控产品,根据其应用场合不同而加以区分,商盾CP主要用于近场无线接入管控,商盾GY主要用于远程无线接入管控。 两者的主要区别如下。 相同点: 1)同是无线接入管控系统 2)分析出的上网行为元素相同 3)功能点相同 4)使用统一的展示界面 不同点 1)系统实现的架构不同 2)系统使用的物理设备不同 3)使用场景不同 商盾CP主要针对场所比较大、占地比较宽、空间部署比较复杂的场景,如 酒店、旅馆、KTV等等。这些场所通常房间多、占地款、网络环境复杂,用商盾CP进行网络行为审计。商盾CP的实施框架如图1-1所示。将近场审计机配 合镜像交互机、无线路由器、交互完成对整个场所的有线、无线的全部审计。数据在近场审计机完成分析审计,分析完后会同步到后端的公安端。可以从后端的公安端上查询到实时的审计数据。. 口络入网 近场审计机镜像交换机路由器

交换机无线路由器无线路由器1间房3房房间2间 无线路由器无线路由器无线路由器房间N5房4房间间 图商盾框架图CP 1-1 商盾GY主要针对中小型场所,面积比较小、空间部署比较简单,通过 1、2个无线路由器就能完成覆盖的场合。商盾GY的部署架构如图1-2所示。部署在场所中的无线路由器将需要审计的数据回送到后端的集中审计机,由集中审计机完成行为分析和审计,最后将审计分析的结果同步到公安端上进行展示。 认证服务器集中审计机 互联网 无线路由器无线路由器 图商盾框架图GY 1-2 商盾CP和商盾GY的后台展示系统相同,如图1-3所示。主要包括网络行 为浏览、网络行为搜索、轨迹追踪与定位、电子警铃、管理等功能。详细功能点在第三节介绍。

农村宽带无线接入覆盖解决方案

随着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深入开展,农村信息化建设不断推进,农村宽带入户问题越来越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目前我国农村各地的“数字农业建设”、“农业信息服务网络”、“万户上网工程”,以及“现代农民远程教育”等正蓬勃发展。但农村地域广阔,地形环境复杂多样,居住地间距离较远且分散,网络建设的投资水平和消费水平的限制等等,诸多困难制约着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发展。 农村村镇级网络的建设,要充分考虑到农户住地比较分散、上网需求由少增多、一次性投入建设费用比较少等特点。无线局域网,以其技术先进而成熟、网络覆盖面积大(开阔地区达方圆5平方公里范围)、带宽高而稳定 (11/54/108/150/300Mbps)、灵活的拓展性(满足用户数量的快速增加)、相对有线网络低廉的一次性费用投入、以及施工周期短、维护方便等多项优势,成为农村网络建设的首选。 农村无线信号覆盖采用全无线覆盖,无线局域网技术具有无需或很少布线,安装快捷方便,不受空间和建筑结构制约的特点,正好可解决了农村网络建设中所遇到的布线难题。根据农村的实际情况,农村无线网络建设拟采用2.4GHz 和5.8GHz混合组网模式:采用5.8GHz无线网桥实现ISP系统运营商机房与村庄接入基站之间的网络接入,采用2.4GHz室外型无线接入点基站实现对农村住户的无线覆盖。对于用户端,可根据用户到接入基站的距离, 可采用无线网卡、无线CPE客户端来实现。 采用2.4GHz无线局域网技术对农村大量用户进行覆盖,不仅可以大量节省布线安装等多方面的费用,而且由于在无线局域网中增加或减少用户是相当容易的,通过增加无线接入点的数量就可以增大用户数量和覆盖范围,这一特点对于逐步开发农村用户的网络建设需求是非常适合的。运营商可以根据农村用户数量的发展情况灵活地配置设备,达到充分利用资源,节省成本的目的。在网络开通初期,可配置较少的接入点,随着用户数量的增加,在根据需要增加接入点的数量,可以节省大量费用。 方案设计

免费Portal(无线接入认证)系统解决方案

免费Portal无线接入认证系统解决方案 natshell基于多年的产品运营经验及对无线网络运营需求的深刻理解,针对中低端用户推出一套免费的“Web Portal无线接入认证系统”,从打造可管理、可运营的无线网络角度出发,致力于为中低端用户建设一个高效可靠、运营成本低的商用无线网络,使无线网络的部署轻松、可靠、高效。 需求分析 在众多的公共场所,如:酒店、咖啡厅、学校、车站、商场等人流众多的地方,商家为了留住客户、解决客户在购物消费和等待时的上网问题,往往配置无线接入点提供给广大客户上网使用,而这种传统的输入密码方式不仅给管理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同时也具有一定的不安全性。为了实现方便易用、安全稳定的无线接入认证,需要满足以下需求: 1、方便部署、易于维护; 使用此种解决方案的客户,无线认证规模都不是很大,大部分意向用户看到网上此类方案繁琐的安装介绍就已经选择止步了。而我们提供的免费Portal 系统方案,用户可以很方便的进行安装部署,中文管理界面,易于维护。 2、能够在系统中建立上网账户,对用户进行管理; 本系统采用Radius认证的方式,支持标准的Radius协议,用户可以自行选择Radius系统或者和现有的Radius系统对接。免费版Portal系统集成FreeRadius,能够方便的建立用户上网账户,对用户的上网时长、上传下载等进行有效管理。 3、可以设置认证界面,推送相关信息和广告内容; 认证页面高度定制,可以随意的设置满足自己需求的认证页面,目前支持JAVA、PHP环境。 方案拓扑

方案中所需要的设备主要包括:Portal服务器、胖AP。 Portal服务器:natshell免费版Portal系统,WINDOWS环境,安装在一台WIN 系统电脑上即可; 胖AP:natshell胖AP产品分为室内型吸顶式AP和室外型壁挂式AP,均为natshell自主开发的AP固件,集成AP、AC及路由等功能,与natshell免费版Portal系统完美对接。 方案及Portal服务器说明 1、部署简单,不影响现有网络环境; Portal服务程序为WIN环境,大大降低的安装的复杂性,只需要安装在现有环境中任意一台电脑中即可;同时只需要购买natshell一台胖AP产品即可,胖AP支持多种接入方式,完全适应现有的网络环境。 2、用户可以随意的定制认证页面; 除了用户名密码区域必须存在外,其他空白区域用户可以自由定制,支持多种网站页面开发语言,可以随心所欲的打造适合自己的认证页面; 3、方便的用户管理功能;

基于4G技术的移动无线通信系统 解决方案

基于3G/4G技术的移动无线通信解决方案 一、引言 3G是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的简称,是指支持高速数据传输的蜂窝移动通讯技术,3G服务能够同时传送声音及数据信息,随着3G在全世界范围的大规模商用,传输速率在支持静止状态下为2Mbit/s,步行慢速移动环境中为384kbit/s,高速移动下为144kbit/s,定位于多媒体IP业务。 4G是第四代移动通信及其技术的简称,4G是集3G与WLAN于一体,并能够快速传输数据、高质量、音频、视频和图像等。4G可称为宽带接入和分布网络,具有非对称的超过2Mb/s的数据传输能力,是支持高速数据率(2~20Mb/s)连接的理想模式,上网速度从2Mb/s提高到100Mb/s,具有不同速率间的自动切换能力。第四代移动通信是多功能集成的宽带移动通信系统,可以在不同的固定、无线平台和跨越不同的频带的网络中提供无线服务,可以在任何地方用宽带接入互联网,能够提供定位定时、数据采集、远程控制等综合功能。此外,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是集成多功能的宽带移动通信系统,也是宽带接入IP系统。 4G是多功能集成宽带移动通信系统,其技术特点主要有: 1)数据传输速率高,其系统传输带宽可在1.5~20 MHz 范围内灵活配置, 传输速率可达到20Mbps,峰值传输速率上行可达50 Mbps,下行达到100 Mbps。 2)真正的无缝漫游,能使各类媒体、通信终端及网络之间进行“无缝连接”。 3)采用智能技术,可以自适应的进行资源分配。采用的智能信号处理技术 对不同信道条件的各种复杂环境进行信号的正常收发,有很强的智能 型、适应性和灵活性。 4)达到用户共存,4G能够根据网络的状况和信道条件进行自适应处理,使 低、高速用户和各种设备并存与互通,从而满足多类型用户的需求。 5)具有业务上的多样性,4G能提供各种标准的通信业务,满足带宽和综合 多种业务需求。

5.8GHz宽带无线接入解决方案全接触

5.8GHz宽带无线接入解决方案全接触 近年来各个运营商竞争越来越激烈,无论是新兴运营商还是传统的电信运营商在网络建设过程中,最明显的差距还是在城域网向用户驻地网延伸的部分,“最后一公里接入”仍然是各运营商争夺最终用户的瓶颈。基于3.5GHz、26GHz频率上的无线宽带接入系统都为解决这种瓶颈提供了各自的方案。随着国家主管部门2002年开放5.8GHz频段,5.8GHz宽带无线接入解决方案作为骨干网络的延伸和补充,能提供高速、大容量的数据语音业务,实现业务的快速接入,逐渐成为一个新的市场增长点。 目前5.8GHz宽带无线接入系统基本是由国外厂家生产,通过代理和OEM等方式进入国内市场。主要有点对多点和点对点两种系统,其中点对点5.8GHz系统又可细分为点对点网桥,用于传输IP业务;点对点数字微波,提供E1传输通道;5.8GHz点对多点系统主要用于IP接入。 5.8GHz宽带无线接入系统的主要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1)开放频段 5.8GHz频段为开放频段,不像3.5GHz或者26GHz频点需要招标分配,因此获得5.8GHz频点相对比较容易,只需要到当地主管部门申请并备案即可。运营商在没有其它频段可用的情况下,申请使用5.8GHz 频段无疑是一种理想的选择。 2)信道划分及载波带宽 5.8GHz频段范围是从5725MHz到5850MHz共有125MHz。国家主管部门并没有强行规定5.8GHz设备的信道带宽及划分方式。因此各个厂家的5.8GHz设备在信道划分及载波带宽也不尽相同,信道从4-10个不等,信道带宽从6MHz-35MHz不等。从频率规划和蜂窝组网角度来看,信道越多越好(至少需要4-6个不重叠),可以很好地避免干扰;但反过来看,如果信道带宽太小,在相同调制方式下,业务带宽就会比较小。因此从频率规划和业务带宽综合考虑,既要能很好进行频率规划又要有较宽的业务带宽,5.8GHz系统信道带宽为15MHz到25MHz范围比较合理。 3)调制方式及业务带宽 5.8GHz频段没有规定上下行信道范围,因此多数5.8GHz系统空中采用TDD方式,上下行共用一个信道。其业务带宽指标一般指上下行业务带宽之和。5.8GHz接入系统调制方式有BPSK、QPSK、8QAM、16QAM、64QAM等,业务带宽从6Mbps到70Mbps不等。调制方式的选择主要和覆盖距离、链路情况等相关。以信道带宽为20MHz为例,采用QPSK的调制方式,业务带宽可以达到18Mbps,采用16QAM的调制方式,业务带宽可以达到51Mbps。 4)传播特性及覆盖距离 5.8GHz与3.5GHz一样受雨率影响很小,在16mm/h的雨量下,雨衰为0.06dB/KM,也就是每10公里雨衰为0.6dB,在做无线链路设计时基本可以忽略不计。对于单载波5.8GHz系统,基站与端站之间通常要求视距;对于采用OFDM技术的5.8GHz系统,基站与端站之间可以不要求视距。5.8GHz点对多点系统覆盖距离通常可以达到5公里-10公里。覆盖距离主要和系统调制方式有关,如采用QPSK方式时,覆盖距离可达10公里,采用16QAM方式时,覆盖距离为5公里。对于中小城市而言,使用1-3个5.8GHz基站,每基

固定无线接入技术

5. 固定无线接入技术 5.1 引言 无线接入在接入网中的地位日趋重要,无线接入无需铺线、组网快捷灵活,接入自由;根据用户终端的可移性,无线接入分为固定无线接入和移动无线接入;固定无线接入开始用于密集住宅小区,对其他接入技术提出了挑战;固定无线接入是新运营商进军接入网市场的一个切入点。 5.2 固定无线接入概述 用户终端到网络节点交换机之间的传输设施,部分或全部采用无线传输称为无线接入。用户终端位置固定的无线接入称为固定无线接入。 固定无线接入的特点是:用户终端不具备移动性;对某一特定地域的固定用户提供接入;没有越区切换和漫游的功能;工作频率高,在微波波段;提供高的传输容量和多业务; 5.2.1 典型的固定无线接入技术 1. LMDS(Local Multipoint Distribute Service) 覆盖3-5km,向密集小区或大厦提供高速无线接入 2. MMDS(Multichannel Multipoint Distribute Service) 覆盖约50km,向城郊的分散用户提供无线接入 3. 高轨卫星接入 典型的为DBS(Direct Broadcast Satellite),覆盖广阔的地域,为偏远地区的用户提供无线接入。 5.2.2 固定无线接入网基本结构 一般采用有中心的结构,中心站称为基站;中心站控制所有用户站的接入,同时接入有线网;所有用户站之间不能直接通信,必须通过基站转发。如图5-1所示。 图5-1 固定无线接入网基本结构 5.2.3 固定宽带无线接入标准 固定宽带无线接入标准802.16的发展概况如下: 1. 80 2.16工作组1999年成立,制定本地/城域固定宽带无线接入标准。分为3个小组:802.16.1小组:10 GHz~66GHz 频带无线接口开发;802.16.2小组:宽带无线接入系统的共存;802.16.3小组:2GHz~11GHz频带无线接口开发。 2. 2001年12月802.16标准发布(10 ~66GHz)。 3. 2003年1月802.16a标准发布(2~11GHz )。 4.WiMAX联盟,WiMAX(World Interoperability for Microwave Access)推动802.16系列标准产品的应用及802.16产品的互连互通测试和认证。 5. 802.16e研究802.16用户在不同基站之间切换。

家庭宽带无线接入技术研究

家庭宽带无线接入技术研究 发表时间:2018-09-17T11:35:34.700Z 来源:《基层建设》2018年第25期作者:黄桂泉[导读] 摘要:随着我国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智能手机已进入千家万户,其它智能终端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广东宜通世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广东省广州市 510665 摘要:随着我国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智能手机已进入千家万户,其它智能终端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由于无线信号的简洁性和方便性,无线组网方案被众多无线家庭网络平台所采用。但无线信号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因此家庭宽带的无线接入技术的改善成为了提高无线平台性能的关键。本文分析了家庭宽带无线接入技术的特点及实施方案,希望可以为家庭无线宽带方面的研究提供借鉴。 关键词:家庭宽带;无线接入;超宽带 近年来,随着宽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家庭已经可以享受到网络的便捷,同时也要求宽带技术提供更加良好的网络性能,于是又出现了超宽带技术(UWB)。所谓超宽带技术,实际上是普通宽带技术的一种升级,它可以实现更宽的频谱,并且采用超低功率的信号进行传输,特定条件下可以达到Gbp级别的传输速率,比传统的宽带技术在性能上有极大的提升[1]。UWB在抗干扰、高速率、宽带宽、低功耗等方面的性能使其开始广泛应用于室内通信平台、高速无线宽带、家庭网络平台、无线电话、雷达通信等领域[2]。 1 家庭组网技术的特点 超宽带技术的广泛应用得益于其优异的性能。无线宽带接入技术对设备的移动性支持是有线宽带无法实现的,另外无线方案无需布线,在很多无法布线的区域应用广泛,在分散的农村地区也将有广阔的应用市场,它比卫星接入、电信网接入等方案在成本上具有明显的优势[3]。首先,UWB具有比传统宽带技术有更宽的带宽,其带宽通常可以达到1GHz以上,在特定条件下还可以实现更高[4]。带宽的增加同时也使容量得到了明显的提高,它也能够与窄带通信系统并行工作而保持原有的性能;其次,UWB技术在抗干扰上的性能有了很大的提升,其根本原因是由于采用了较先进的跳时扩频技术,与传输的无线传输技术相比具有更强的稳定性;再次,UWB技术由于无需载波即可实现信号传输,因而只需要采用更低的功耗,其基本原理是采用了瞬间脉冲来表达信号电平,直接传输二进制信号;最后,UWB技术由于采用了跳时扩频技术[5],因而在保密性能上更加优异,因为接收机需要事先知道发送端的扩频码才能进行解码,与传统的接收机不能通用。 2家庭宽带无线接入技术分析 由于无线信号有一个功率限制,因此家庭无线往往会有一定的盲区。为了改善这个问题,目前的无线组网开始采用无线路由和无线AP 的解决方案,实现全覆盖的同时,也使多个移动终端可以自由共享数据。下面将分析家庭宽带无线组网技术的结构、配置及应用特点。 2.1无线路由独立组网方案 采用了一个无线路由器进行组网,按照星形拓扑结构使各终端实现互联。网内设备通过无线路由接入互联网,从而完成了家庭宽带的无线接入。无线路由的信号来自于外部的交换机,只需用一要网线将其WAN口与LAN口相连即可打通物理链路。对于无线路由的运行参数,一般启用SSID广播方式,并采用WPA-PSK/WPA2-PSK进行加密。为了减少网络维护的麻烦,路由采用动态IP分配,自动获取IP地址。显然,这种方案虽然采用了无线路由器,实际上也可以很容易改造成有线宽带网络,使用比较灵活,对于一般的家庭宽带而言已经可以满足使用要求。 2.2无线路由器中继方案 与无线路由独立组网的方式不同的是,中继组网方案采用了多个无线路由器,其中一个是主路由器,负责与外部互联网的连接,在其下面再分级连接路由器,实现中断功能,并把信号传输到家庭宽带系统。由于功能上的不同,主路由采用与下级路由不同的配置方案。主路由同样需要启用无线功能和SSID广播,将其内网地址设置为192.168.0.1,局域网密码采用WPA-PSK/WPA2-PSK进行保护,由于需要从外网获取公网IP,因此配置为动态IP模式。下级路由器除了无线功能、SSID广播外,最主要的区别是采用无线桥接功能及固定IP模式,因为对于主路由而言,下级路由均为内部局域网,因此采用静态IP模式更便于使用和维护。该方案同样可以改造为有线宽带组网模式,但由于中继路由的存在,使得改造的难度进一步提高。但次级路由的无线桥接功能显然可以进一步扩大无线信号的覆盖范围,实现全家庭无盲区覆盖。 2.3方案对比及性能分析 家庭无线网络的性能可以通过平均传输速度、平均吞吐量和平均响应时间等参数来进行评估。中继路由器的存在使信号传输更远,但需要牺牲网络的响应时间,信号需要更长时间的传输才能被网内设备所接收,同时,传输速度也会相应下降。实际上,如果采用无线AP方法,将获得比无线路由更加优异的网络性能。中继设备的数量不宜过多,否则会使响应时间和传输时间进一步增加,严重时会影响网络的体验。另外,考虑到宽带接入的速度要求,一般家庭宽带中的移动设备数量不宜过多。对于一般的小家庭而言,采用无线路由独立组网方案已经可以满足使用要求,且传输速度比较高,使用体验较好。对于需要完全无线信号覆盖的家庭来说,可以采用第二种无线路由中继方案。如果室内结构较复杂,墙体较多,面积较大,而又需要实现全覆盖时,可以采用多级中继方式来实现,但需要牺牲一定的网络性能。 3结语 从本文的分析不难看出,家庭宽带无线接入具有很大的优势,它对设备的移动性支持是有线宽带无法实现的,无线方案无需布线,在很多无法布线的区域应用广泛,可以预见,未来在分散的农村地区也将广泛推广宽带无线接入技术,以节省实施成本。在城市地区,无线接入方案也有一定的优势,因为无线接入的成本比卫星接入、电信网接入等方案更低。尽管无线宽带有很多优势,也得到了广泛应用,然而在管理和技术上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各运营商各自为政,无统一标准,兼容性差等等,并且无线信号传输也会一定程度上受到天气、基站等环境的影响,并且与宽带骨干网、公共电信网等的对接还不能做到完全无缝互联。但随着技术的发展,家庭宽带的无线接入仍然是一种重要的趋势。 参考文献: [1]周群.宽带无线接入技术的应用与不同技术对比分析[J].数字通信世界,2017(5). [2]韩寸叶.无线宽带接入网技术的应用及发展[J].电子制作,2016(23):77-77. [3]苏秋侠.家庭宽带无线接入技术研究[D].云南大学,2012.

无线接入技术

无线接入技术 无线接入技术(也称空中接口)是无线通信的关键问题。它是指通过无线介质将用户终端与网络节点连接起来,以实现用户与网络间的信息传递。无线信道传输的信号应遵循一定的协议,这些协议即构成无线接入技术的主要内容。无线接入技术与有线接入技术的一个重要区别在于可以向用户提供移动接入业务。 无线接入网是指部分或全部采用无线电波这一传输媒质连接用户与交换中心的一种接入技术。在通信网中,无线接入系统的定位:是本地通信网的一部分,是本地有线通信网的延伸、补充和临时应急系统。 无线接入系统可分以下几种技术类型: (1)模拟调频技术:工作在470MHz频率以下,通过FDMA方式实现,因载频带宽小于25KHz,其用户容量小,仅可提供话音通信或传真等低速率数据通信业务,适用于用户稀少、业务量低的农村地区。在超短波频率已大量使用的情况下,在超短波频段给无线接入技术规划专用的频率资源不会很多。因此,无线接入系统在与其他固定、移动无线电业务互不干扰的前提下可共用相同频率。 (2)数字直接扩频技术:工作在1700MHz频率以上,宽带载波可提供话音通信或高速率、图像通信等业务,其具有通信范围广、处理业务量大的特点,可满足城市和农村地区的基本需求。 (3)数字无绳电话技术:可提供话音通信或中速率数据通信等业务。欧洲的DECT、日本的PHS等技术体制和采用PHS体制的UT斯达康的小灵通等系统用途比较灵活,既可用于公众网无线接入系统,也可用于专用网无线接入系统。最适宜建筑物内部或单位区域内的专用无线接入系统。也适宜公众通信运营企业在用户变换频繁、业务量高的展览中心、证券交易场所、集贸市场组建小区域无线接入系统,或在小海岛上组建公众无线接入系统。 (4)蜂窝通信技术:利用模拟蜂窝移动通信技术,如TACS、AMPS等技术体制和数字蜂窝移动通信技术?如GSM、DAMPS、IS-95CDMA和正在讨论的第3代无线传输技术等技术体制组建无线接入系统,但不具备漫游功能。这类技术适用于高业务量的城市地区。

固定无线接入技术的应用与发展

38 河南科技2011.01 下 固定无线接入技术的应用与发展 中国联合网络通信有限公司漯河市分公司 靳新春 Scdma 等都可以向固定用户提供大于1 Mbps 速率的无线接入功能,这一技术适用于分配传输段的无线接入。 四、固定无线接入技术的应用 1. 固定网络成本,经济不发达地区的网络覆盖。对于接入距离过长的地区,从经济、快速提供服务上来说,无线接入是明智的选择。但采用无线接入时同样要考虑成本问题,该地区用户规模小,ARPU 相对低,运营商的定位应该是以尽可能低的成本提供语音业务,在有需求的情况下开展窄带数据业务。从技术的选择上看,采用蜂窝技术的无线接入手段较为合适,但是这一技术实际上不仅仅局限于固定接入应用,它能够提供用户漫游等服务,因此,可能面临管制方面的问题,因此,这里不详细进行论述。 2. 社区和中小企业宽带接入。目前,社区和中小企业的宽带业务发展成为电信运营领域的一个新的增长点。采取固定无线接入可以降低投资;另外,可能已经存在了有线网络提供者。采用无线接入方式,可以灵活提供接入,而且可以绕开现有的有线网络来参与竞争。 3. 城域网范围内的接入。从经济和效益的角度看,主要的接入市场仍在城市。采用固定接入方式建设城域网,网络建设速度慢,而且同样会带来较为巨大的沉淀成本。而采用无线方式提供接入,网络覆盖范围大、建设速度快、业务提供速度快,而且能够按照实际情况,及时变更业务提供能力,这相对于固定网来说是一个较大的优势。 五、固定无线接入技术的发展 固定无线接入技术仍在不断发展,从目前的情况看,无限频谱资源仍有很大一部分没有被利用,因此,开拓新的频谱范围,将是固定无线接入技术的一个发展方向。另外,如何更好地利用现有的频谱资源,研究提升频谱利用率的技术,研究如何更好地提高抗干扰能力,这些方面相信也会有新的技术出现。 从另一方面来说,固定无线接入技术往哪个方向发展。从经济性来看,能用最经济的方式,提供用户所需要的服务,这就是好的电信业务。因此,如何提升技术的经济性,这是固定无线接入相对于有线接入生存的关键所在。毕竟,技术最终还是要以实用为主。相信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技术的先进性和成本的经济性这两者必然能够很好地结合起来,固定无线接入也必将大有作为。 竞争的要求以及用户需求的变化,导致接入方式的选择正在成为整个电信市场发展的焦点。固定接入方式是较为传统的接入方式,而无线接入方式,将给电信运营商带来一种面向未来的宽带综合接入手段。 一、对固定无线接入的界定 ITU-T 在1995年7月对接入网进行了定义,用户接入网是由业务节点接口和相关用户网络接口之间的一系列传送实体(诸如线路设施和传输设施)所组成的为传递电信业务提供所需传送承载能力的实施系统。接入网包括传输系统、复用设备、用户与网络接口设备以及数字交叉连接设备等。接入网接传输介质分为有线接入网和无线接入网。参照接入网体制中规定,骨干传输、分配传输和引入传输 3段中,只要 1段以上使用无线传输即称为无线接入。 二、实际上的无线接入方式可以划分成下列几种类型1. 本地交换机到最终用户全段采用无线传输方式。2. 本地交换局至用户分配区采用无线传输,用有线方式将信号接入最终用户。 3. 本地交换局至用户分配区采用有线传输,从基站用无线方式将信号接入最终用户。 三、固定无线接入技术 无线接入技术和固定接入技术的最主要的区别之一在于无线接入技术是在某一个无线频段上开展的,需要占用一定的频率,而固定接入方式不需要考虑频率占用的问题。根据自由空间损耗公式,从理论上讲,频率越高,可利用的带宽越大,但是频率越高,传输损耗可能越大,因此传输范围将会受到限制,而且可能受到环境的影响加大。根据传输距离和传输容量,无线接入各传输段往往采用不同的传输技术。 1. 适用于骨干传输段的技术。骨干传输段的特点是传输容量较其他两段大,传输距离远。适用于无线接入骨干传输段的技术有点到点微波和点到多点微波。下面对于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的MMDS 和LMDS 系统进行简单介绍。 (1)MMDS 。MMDS 是一种点对多点微波通信技术,可以工作在2.5GHz 、3.5GHz 、5.8GHz 等不同的频段。3.5GHz 产品一般基于一点多址微波通信原理,按照国家标准的规定,采用FDD 双工方式,固定频率间隔3.5MHz 。现在一些典型的系统都采用较先进的微波调制手段,再通过扇区分割频率复用的原则,充分利用这一紧张的频率资源,实现更大的传输容量。该系统具有相对良好的覆盖能力,可以实现较大范围的用户接入,通常达到5至10km 左右。此外这类产品点对多点的连接方式刚好配合移动通信系统中BSC 与BS 间的拓扑结构,而其能提供的远端站接入速率也刚好满足两者之间的通信需要,因此成为移动运营商改善其基站传输链路的新选择,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2)LMDS 。LMDS 即本地多点分配业务,典型的LMDS 系统采用蜂窝网络布局,以缩短传输距离、减小发射功率。蜂窝网中心站采用扇区分割系统,配置全向天线或扇区天线实现全方位覆盖,通过点到多点的无线链路与服务区固定用户通信。外围站可选用多种接入手段,系统容量、频段都能根据用户需求灵活配置。单个系统的覆盖区通常为2~5km,覆盖区还可相互重叠。系统按不同的容量和覆盖需求分别采用64QAM 、16QAM 和QPSK 3种调制方式,不同产品单个基站的接入容量有所不同。 2. 适用于其他传输段的技术。ITU 提出3G 以及B3G 等概念,希望它解决全球漫游、扩大容量。寻求新的可用频率、支持宽带业务并应考虑3G 作为固定无线接入的功能。WCDMA 、dma2000、Td-信息技术 IT WORLD

几种宽带无线接入技术的对比分析

络巨头们也展开了激烈的争夺,围绕着不同的标准形成了不同的利益集团。 Wi-Fi:局域网接入技术 Wi-Fi是无线保真(Wireless fidelity)的缩写,Wi-Fi技术包括已经批准的IEEE802.11a、b和g规范以及等待批准的802.11n规范。Wi-Fi是第一项得到广泛部署的高速无线技术。Wi-Fi首先在笔记本电脑中顽强地站稳了脚跟,笔记本电脑快速上升和移动办公模式的逐渐深入人心奠定了Wi-Fi进一步流行的基础。在英特尔、IBM、AT&T等众多IT和电信运营商的努力下,Wi-Fi被广泛部署在全球机场、酒店、咖啡馆等场所。然而,Wi-Fi能够支持的范围非常有限,用户只有保持距离无线接入点设备(AP)300英尺的范围内才能实现高速连接。尽管以目前的情况,希望通过公共服务来盈利还不够现实,但这些热点的存在无疑对Wi-Fi的推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Wi-Fi有着“无线版本以太网”的美称。802.11b的带宽可以达到11Mbit/s,而802.11a及802.11g更可达54Mbit/s,如此高的带宽几乎赶上了线缆的连接,大大超过同类型的无线网络技术。 IEEE 802.11的影响不仅源于IEEE802.11a、IEEE 802.11b和IEEE 802.11g已经被广泛应用,而且在于802.11n将会使其应用格局跃上一个新台阶。IEEE 802.11系列规范主要从无线局域网的物理层(PHY)和媒体访问控制层(MAC)两方面来制订无线局域网标准。其中物理层标准规定了无线局域网的传输速率、信号等基础规范,如IEEE 802.11b、802.11a、802.11g、802.11n等;而媒体访问控制层则在物理层的基础上提出一些应用要求规范,如IEEE 802.11e、802.11f、802.11i等。目前,802.11n标准是横跨MAC与PHY两层的标准,预计带宽将达到108Mbps,最高速率或许会达到320Mbps,并加入服务质量管理功能。以此看来,WLAN从IEEE 802.11b发展到IEEE 802.11g,只不过是升级;而到IEEE802.11n,才能说是换代。 虽然Wi-Fi拥有很多优点,但是它存 几种宽带无线 接入技术的对比分析 田学军 湛江教育学院 长期以来,无线技术一直被认为是有线技术的补充,不可能取代有线技术。但是,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一系列宽带无线技术已经带领无线技术走向关键应用领域。以20世纪70年代诞生的以太网为代表的有线网络技术不但极大地扩展和提高了人类的工作模式和效率,促使互联网蓬勃地发展,也给后来的技术提供了充分想象的空间。 从历史的进程来看,现在的无线技术与当初有线网络初创时期的环境极为相似,面临着标准林立、市场错综复杂、带宽不足等等挑战。而且,今天无线遇到的问题更为复杂,长距离传输的信号衰减、成本、辐射、QoS、安全脆弱和更高的带宽需求等。相比起有线技术,无线应用的环境和需求也更加复杂,这也决定了无线技术必然是以多种不同的技术标准来满足不同的应用需求。 在众多的无线技术中,Wi-Fi、WiMAX、UWB、IEEE 802.20/3G成为不同领域的无线技术的代表,非常引人注目。由于目前无线领域标准众多,即使是一种技术也可能存在多种竞争的标准。为了争夺未来市场的主导权,制定标准的网 在的安全隐患却是一个致命的缺点。Wi-Fi采用的是射频(RF)技术,通过空气发送和接收数据。由于无线网络使用无线电波传输数据信号,所以非常容易受到来自外界的攻击,无线电波能穿透墙壁和隔板,黑客可以比较轻易地在电波的覆盖范围内盗取数据,甚至进入未受保护的公司内部局域网。 Wi-Fi崛起虽然迅速,但是面对WiMAX咄咄逼人的发展态势,有舆论认为WiMAX将取代Wi-Fi,但也有人认为WiMAX不会取代Wi-Fi,双方将在无线接入中互补。WiMAX与Wi-Fi最明显的区别是覆盖范围存在巨大差别,Wi-Fi最高只能达到300英尺的覆盖范围,而只能在无线局域网环境中使用,而WiMAX802.16e通常可以达到几英里,主要定位在移动无线城域网环境中使用。 WiMAX:城域网无线技术 WiMAX技术是微波接入全球互操作性的缩写(Worldwide Interoperability forMicrowave Access),主要任务是通过对产品进行兼容性和互操作性认证,消除IEEE802.16标准应用的障碍,扩大标准的应用范围。802.16是由IEEE802开发的无线接入技术空中接口标准,具有代表性的标准包括802.16d固定无线接入和802.16e移动无线接入标准。按照目前的技术发展情况,802.16d主要定位于企业用户,提供长距离传输的手段,而802.16e的用户群则定位于个人用户,支持用户在移动状态下宽带接入网络。 802.16d可支持TDD(时分双工)和FDD(频分双工)两种无线双工方式,根据使用频段的不同,分别有不同的物理层技术与之相对应,即单载波(SC)、OFDM(256点)、OFDMA(2048点)。其中,10-66GHz固定无线接入系统主要采用单载波调制技术,而对于2-11GHz频段的系统,将主要采用OFDM和OFDMA技术。OFDM和OFDMA具有较高的频谱利用率,且在抵抗多径效应、频率选择性衰落或窄带干扰上具有明显的优势,因此OFDM和OFDMA是低频段802.16系统采用的主要物理层方式。802.16e的物理层实现方式与802.16d是基本一致的,主要差别是对OFDMA进行了扩展。在802.16d中,仅规定了2048点OFDMA。而在802.16e中,可以支持2048点、1024点、512点和128点,以适应不同地理区域从20MHz到1.25MHz的信道带宽差异。在802.16标准中,MAC层定义了较为完整的QoS机制。MAC层针 对每个连接可以分别设置不同的QoS参数,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