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唐山市十二五规划全文

唐山市十二五规划全文

唐山市十二五规划全文
唐山市十二五规划全文

中共唐山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日期:2011-01-10 16:22来源:未知

https://www.doczj.com/doc/0d12769487.html,/a/fazhanguihua/zongheguihua/2011/0110/3705.html

https://www.doczj.com/doc/0d12769487.html,/html/bmfw/fagaiwei/gzdt/2011/0112/15422.shtml

“十二五”时期(二〇一一年至二〇一五年)是我市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五中全会和省委七届六次全会精神,科学编制和有效实施“十二五”规划,对于适应新形势、完成新使命,强力推进我市科学发展、争先进位,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开创科学发展、争先进位新局面

(1)“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十一五”时期是唐山发展历程中非常关键的五年。五年来特别是党的十七大以来,我们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建设科学发展示范区”重要指示精神,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解放思想,开拓进取,创造性地推动各项工作,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取得了不平凡的业绩,形成了又好又快发展的良好局面。经过五年努力,全市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主要经济指标全省领先,地区生产总值跃居全国城市第18位、地级市第4位,全部财政收入、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均保持全省第1位;产业基础更加雄厚,经济结构和生产力布局进一步优化,主导产业支撑作用明显增强,以曹妃甸新区为龙头的唐山湾“四点一带”地区开发建设加速推进,沿海经济隆起带已见雏形;重大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铁路、公路建设快速发展,新机场建成通航,唐山港吞吐量跃居全国港口第10位;城乡面貌显著改观,“三

年大变样”目标圆满完成,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城乡一体化水平大幅提升;生态建设步伐加快,节能减排任务如期完成,环境质量明显提高;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发展活力不断增强,利用外资超过“十五”时期总和的两倍;社会建设进一步加强,各项社会事业稳步发展,城乡居民收入大幅提高,人民群众幸福指数明显提升,和谐稳定局面不断巩固。“十一五”规划主要目标和任务圆满完成,为“十二五”时期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2)“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综合判断国际国内形势,今后五年我们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对诸多风险挑战。世界经济逐步复苏,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深入发展,科技创新加快并孕育新突破,国际分工格局调整中蕴藏着新机遇。我国经济回升向好的基础进一步巩固,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速,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经济结构转型加快,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进一步实施,社会大局保持稳定,发展面临良好的国内环境。环渤海地区加速崛起,国家京津冀地区区域规划即将出台,河北沿海地区发展规划即将纳入国家发展战略,中央和省对唐山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对我市加快将区位、资源和产业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提供了更大动力和广阔平台。过去五年,我们把中央精神与唐山实际紧密结合,扎实开展各项工作,创造了雄厚的经济基础和物质条件,全市上下形成了大发展、快发展的广泛共识和强大合力。面向未来,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世界经济复苏还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国家宏观调控步入节奏变化更快时期,宏观调控导向对我市产业格局形成倒逼机制;周边区域竞争压力进一步加剧,省内你追我赶的发展态势日益显现。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许多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为:经济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工业结构偏重,服务业发展滞后;经济增长方式粗放,资源依赖性较强,节能减排任务艰巨,加快发展的资源环境约束强化;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产品低端化的状况尚未根本改变,

钢铁等支柱产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不强,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总体偏低;城镇化进程与经济发展水平还不相适应,城乡二元结构矛盾依然突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任务艰巨;对外开放水平偏低;城市聚集产业能力、城市功能和内涵有待进一步提升;财政收入增速减缓,财政支出压力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任务繁重。这些矛盾和问题集中到一点,就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任务十分繁重和紧迫。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必须增强科学发展、争先进位的紧迫感和使命感,以奋发向上、大有作为的精神状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努力推动唐山“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3)制定“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制定“十二五”规划,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五中全会和省委七届六次全会精神,牢牢把握奋发向上、大有作为这一基调,紧紧围绕实现科学发展、争先进位这一目标,切实突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一主线,加快实施科教立市、以港兴市、人才强市三大战略,强力推进生态城市建设,以重大产业项目为抓手,以产业聚集区建设为载体,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以“两极”(曹妃甸新区增长极、市主城区增长极)率先突破,促进“三带”(沿海经济带、平原经济带、山前经济带)跨越发展;加快结构调整,深化改革开放,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实现由经济大市向经济强市转变,加快把我市建设成为东北亚地区经济合作的窗口城市、环渤海地区新型工业化基地和首都经济圈的重要支点,建设成为科学发展示范区和人民群众幸福之都。

(4)做好“十二五”时期工作的总体思路。推动唐山“十二五”时期科学发展、争先进位,最根本、最关键的是要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

攻方向,着力调整产业结构,推动我市由制造业大市向制造业强市转变;着力发展沿海经济,推动经济发展由内陆资源型向沿海开放型转变;着力加强科技创新,推动经济发展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着力统筹城乡发展,推动社会结构由城乡二元向城乡一体化转变;着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由传统工业城市向现代生态城市转变。在总体工作中,要正确把握和处理好十个方面的关系,即:把握和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系,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把握和处理好优化提升传统产业与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关系,全面提升产业综合竞争力;把握和处理好发展沿海经济与加快沿海工业聚集区建设的关系,提速沿海经济发展;把握和处理好节能减排与产业结构调整的关系,以节能减排促转变、促调整,形成有利于节能减排的产业格局;把握和处理好城镇建设与发展第三产业的关系,丰富城市功能和内涵,提升城市承载力和竞争力;把握和处理好农业现代化与农业产业化的关系,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把握和处理好科技创新与扩大开放的关系,通过扩大开放快速提升创新能力;把握和处理好深化改革与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关系,最大限度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形成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制度安排;把握和处理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与做好群众工作的关系,努力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凝聚最强大力量;把握和处理好转变干部作风与完善干部考核评价机制的关系,形成鲜明导向,激励各级干部奋发向上、大有作为。

(5)“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综合考虑我市发展趋势和条件,今后五年必须牢牢把握科学发展这个主题,努力实现发展速度和发展质量的双提升,在区域竞争中赶超先进,在省内发展中保持领先地位,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主要经济指标显著提升,力争地区生产总值、全部财政收入、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占全省的比重分别提高到25%、23%和20%,达到或基本达到全省四分之一;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更趋优化,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提高,区域综合竞争实力明显增强。

——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坚持把结构调整作为主攻方向,传统产业进一步优化升级,先进装备制造业在第二产业中占主导地位;战略性新兴产业得到较快发展,服务业占经济总量比重确保达到36%,力争达到37%,高新技术产业和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0%以上,占经济总量的比重均达到5%以上;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建成一批重大产业项目;现代产业格局基本形成,实现由制造业大市向制造业强市转变。

——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强大动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加快推进,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不断完善,全社会创新创业创造活力不断增强,非公有制经济占国民经济的比重更趋优化,全方位对外开放提高到新水平,区域经济合作迈上新台阶。

——城镇化水平显著提升。坚持统筹推进工业化与城镇化,加快城镇化进程,城市聚集产业、吸纳发展要素的能力显著增强,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城市功能进一步提升,城市面貌明显改观,到“十二五”末城镇化率达到64%。

——科技创新实现突破。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重要支撑,企业创新的主体地位不断强化,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升,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取得突破,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不断完善,经济增长的科技含量明显提高,创新型城市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坚持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重要着力点,循环经济和低碳生活方式广泛推行,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大幅下降,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民计民生持续改善。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统筹城乡发展,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由“十一五”末全省平均水平的1.21倍和1.4倍(预计数)提高到1.26倍和1.72倍,力争达到1.35倍和1.83倍,社会就业比较充分,城乡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

——社会建设全面加强。坚持把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作为重要内容,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群众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不断提高,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进一步加强,人民权益得到切实保障,社会管理制度进一步健全,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二、实施“两极三带”发展战略,努力构筑沿海与内陆联动发展新格局

(6)统筹沿海与内陆发展。坚持以重点突破带动全局,统筹区域协同发展。按照沿海经济带、平原经济带、山前经济带的地理特征和产业特点,围绕优势特色经济,发展专业化分工,努力形成分工合理、特色明显、优势互补的区域产业布局,带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发挥沿海优势,把以曹妃甸新区为龙头的唐山湾“四点一带”地区经济总量倍增作为全市科学发展、争先进位的重大举措和重要平台,培育沿海地区经济增长极,率先在主导产业聚集上取得突破;以市主城区为枢纽,实施有利于资源科学配置的政策措施,引导各类要素自由合理流动,培育市主城区增长极,率先在发展高端服务业、先进装备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调整经济结构上取得突破;制定鼓励和承接京津及周边地区产业转移的政策措施,加快县(市)区临港产业园的开发建设进度,引导生产力布局向沿海转移,

积极推动内陆地区融入沿海地区开发开放,促进沿海与内陆腹地互动发展,形成以“两极”率先突破促“三带”融合发展的新格局。

(7)强化“两极”率先突破。“两极”包括曹妃甸新区增长极(含曹妃甸工业区、南堡开发区、唐海县和唐山湾生态城)和市主城区增长极(含路北区、路南区、开平区、古冶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打造曹妃甸新区增长极。坚持港口、港区、港城一体化发展,加快推进矿石、煤炭、原油、LNG、散装货运以及集装箱等专业化码头建设,推进曹妃甸港区与京唐港区协同发展,适时启动丰南港区建设,加强港口集疏运体系建设,巩固和深度拓展面向“三北”的经济腹地,大力发展港口物流、精品钢铁、石化、先进装备制造、高新技术等主导产业,完善保税等服务功能,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性综合大港、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区、东北亚区域合作先导区和生态宜居滨海城市,到2015年曹妃甸新区经济总量比2009年翻两番,唐山港货物吞吐量跻身沿海港口前五强。打造市主城区增长级。加快发展以高端服务、文化创意、旅游观光、金融保险、科技与信息服务、服务外包、商贸流通和房地产等为主要内容的第三产业,以及机器人、工程机械等高新技术产业和高端装备制造业,率先在调整经济结构上取得突破。

(8)加快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沿海经济带包括曹妃甸新区、乐亭新区、丰南区、滦南县、芦汉新区。实施以曹妃甸新区为龙头的唐山湾“四点一带”地区经济总量倍增计划,到2015年“四点一带”地区经济总量翻一番以上(争取翻两番),努力将其建设成为全市科学发展先行区、现代产业聚集区、生态文明样板区、改革创新引领区,成为唐山科学发展、争先进位的引擎。乐亭新区坚持加快产业聚集,港区城协调联动,努力建设成为港口物流基地、精品钢材生产基地、煤化工产业基地、临港装备制造产业基地、滨海旅游胜地和京津唐产业转移承载区。丰南区坚持工业化与城镇化互动,加快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特征的现代临港

产业体系,努力建成中国北方有影响力的成套装备及零部件制造基地、精品钢材制造基地、新材料制备基地。滦南县坚持对接曹妃甸新区,以嘴东工业园区为载体,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产业聚集步伐,重点发展船舶制造、装备制造、现代物流、农副产品及海产品精深加工等产业,实现借势发展。芦汉新区坚持以基础设施、产业和人才融合为突破口,加速与天津滨海新区、曹妃甸新区的融合对接,培育发展信息产业、先进制造业与高端服务业,努力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五金制品加工基地、现代农业产业基地、服务外包产业基地、生物科技产业基地。

(9)加快平原经济带产业升级。平原经济带包括市主城区、丰润区、玉田县和滦县。充分发挥这一区域区位优势明显、基础设施健全、产业基础良好的优势,以经济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为支撑,加快发展高速动车、工程机械等先进装备制造业,建设以中国动车城和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为重点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大力发展金融保险、现代物流、科技与信息服务、软件与创意、商务商贸流通、旅游和房地产等现代服务业,彰显城市形象,提升城市价值;优化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农业功能拓展、农业价值提升;不断完善城市功能,提高区域中心城市在产业、资金、人才、信息等方面的辐射带动能力,建设沿海与内陆互动的平台。到“十二五”末,平原经济带经济总量实现晋位目标,开平区、丰润区、滦县、玉田县在全省县域经济综合发展水平的排名中分别比2009年前进三个位次以上。

(10)加快山前经济带转型发展。山前经济带包括迁安市、遵化市和迁西县。充分发挥经济基础雄厚、自然资源丰富、主导产业突出的优势,以园区建设为重点,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改造提升钢铁、建材等传统优势产业,优先发展冶金矿山装备、专用设备等装备制造业;培育壮大旅游、现代物流等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山区特色农业,培育壮大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加大水土流失治理力度,切实

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加快推进资源型产业转型与升级,形成具有地域特色、功能完备的区域经济,与沿海经济带、平原经济带构建一体化发展新格局。到“十二五”末,山前经济带经济总量实现争先目标,迁安市继续保持经济总量全省首强并进入全国县域经济综合发展水平前20强,遵化市、迁西县进入全省县域经济前5强并进入全国县域经济综合发展水平前50强。

三、强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基地建设,加快由制造业大市向制造业强市转变

(11)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以创建国家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试点市为契机,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强化项目建设,做到存量调强、增量调优,全面优化产业产品结构,增强产业竞争力。突出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以轨道交通设备、工程装备、自动焊接设备、冶金装备、修造船等为重点,以丰润中国动车城、开平现代装备制造园、曹妃甸装备制造园、丰南沿海工业区、迁安西部工业区等工业聚集区为依托,着力抓好盾石机械搬迁改造、华电曹妃甸重工、东风汽车等一批重点项目建设,努力使先进装备制造业在第二产业中占主导地位,打造中国北方重要的装备制造业基地。整合优化钢铁产业。按照“控制总量、淘汰落后、企业重组、技术改造、优化布局”的原则,着力抓好整合重组和改造升级,推广新技术、新工艺,加大新产品开发力度,促其向“品种、质量、效益”的产业链高端发展,打造2至3家千万吨级大型钢铁联合企业,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钢铁强市和耗钢大市。延伸发展化工产业。以曹妃甸工业区、南堡开发区、乐亭新区煤化工基地为依托,以石油化工、煤化工、海洋化工(盐化工)产业为重点,重点谋划实施1000万吨炼油、60万吨烯烃、30万吨有机硅及下游产品深加工等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延伸产业链条,提高加工深度和循环发展水平,打造全国重要的现代化工临港产业基地。优化发展建材产业。加快推进水泥、陶瓷等产业整合重组,淘汰落后产能,推动建材产业布局向沿海转移、向园区集中,大力

发展节能环保的新型建材业,打造中国北方重要新型建材基地。强化能源产业支撑。围绕能源结构调整和能源利用方式转变,以煤炭、电力、石油和天然气为主,加快构筑安全、稳定、经济、清洁的能源产业体系和供应体系,进一步巩固华北地区重要能源供应基地的地位。

(12)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充分发挥现有基础和比较优势,强化政策扶持和规划引导,联合开展核心技术攻关,深化战略引进合作,努力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规模和核心竞争力。巩固和发展以新能源、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等为重点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推进太阳能电池、风力发电机组、海上风力发电等新能源项目建设,发展壮大高速动车组、中低速磁悬浮轨道客车等高端装备制造业,谋划实施一批海洋工程装备项目,加快矿用抢险探测机器人、生物制药、电子元器件、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化进程,努力把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电子信息、节能环保等产业培植成为后续支柱产业,力争在引进和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高附加值金属材料、复合材料、高性能高分子结构材料的研发与产业化方面取得较大突破,到“十二五”末,力争培育10家年销售收入超50亿元的企业。

(13)加快建设工业聚集区。按照“企业集中、产业集群、资源集约、功能集合”的思路,以优势产业为依托,加快建设一批规模实力大、关联程度高、产业链条长、带动能力强的产业聚集区,提升产业集群化发展水平。围绕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持续抓好每个县(市)区10平方公里园区建设,发挥聚集效应和龙头作用,培育县域特色产业集群,打造县域经济发展高地。突出抓好省级工业聚集区等重点园区建设,完善园区规划和配套设施,制定出台引导和鼓励产业向各类园区聚集的政策,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促进项目集约、聚集发展,使产业园区成为培育大型骨干企业和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主要载体。加强和完善跨区合作机

制,消除行政壁垒,优化资源要素配置,引导产业有序转移,到“十二五”末,至少培育4个销售收入超1000亿元的工业聚集区、10个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聚集区。

(14)促进大中小型企业协调发展。打造大型企业集团。着眼于培育主导产业和发展产业链经济,以行业骨干企业为重点,实施产业集群示范工程,培育2至3家销售收入超1000亿元的特大型企业集团,培育一批销售收入超100亿元的大型企业集团,增强经济整体竞争力。积极培育各类中小企业。树立大中小企业协调发展的理念,完善中小企业创业辅导、融资担保、技术服务等平台建设,积极营造有利于中小企业发展的市场环境,做优做强一批行业细分领域的小巨人企业。加快发展非公有制经济。通过放宽市场准入、政策集成创新、优化公共服务,着力消除制约民间投资的制度性障碍,保障民营企业合法权益,激活民间资本,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步伐。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加强政府引导,发挥企业主体作用,立足现有优势,巩固和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名牌产品,争取更多“唐山制造”成为中国名牌产品和驰名商标、河北省名牌产品和著名商标。

四、以生产性服务业为重点,大力发展服务业

(15)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现代物流业。强化陆、海、空等多种运输方式的衔接、配套和功能分工,加快构建快速便捷、货畅其流的物流支撑体系。大力发展电子商务,积极推进企业物流管理信息化,建立物流信息采集、处理和服务的交换共享机制。推进物流服务的社会化和专业化,鼓励生产和商贸企业按照分工协作原则,剥离或外包物流功能,建设专业性物流园区,发展第三方物流,提高企业综合竞争力。大力发展煤炭、钢铁、装备制造、化工、冷链农产品等八大专业物流,推进海港开发区、曹妃甸工业区、唐海、丰润和迁安五大省级物流

产业聚集区建设,培育壮大一批具有特色的现代物流中心和物流示范企业。发展中介服务业。以壮大规模、优化结构、突出特色、增强功能为重点,大力发展科技研发咨询、科技评估及招投标、技术市场、投融资担保、知识产权保护等科技研发服务业。积极引进国内外著名的中介服务企业,培育发展一批知识型、科技型中介服务机构。加快发展以楼宇为载体的会计、律师、会展、资产评估、管理咨询、人力资源等专业中介服务业,充分发挥中介服务机构在市场运行中的服务、公证、监督功能,构建门类齐全的现代中介服务体系。发展金融业。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优化金融生态环境,完善落实金融奖励政策,吸引市外金融机构到我市设立分支或办事机构,并鼓励升格为地区总部。加快金融产业聚集平台建设,大力发展总部金融和金融服务外包业。加大金融创新力度,鼓励支持民间资本进入金融领域,稳步发展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资金互助社等新兴金融机构,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加强地方法人金融机构的管理,增强金融服务职能。大力扶持企业上市融资,鼓励企业发行各类债券,加快发展产业投资和创业投资市场,多渠道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大力发展保险业,鼓励保险经营机构开展各类财产险和人身险业务。

(16)大力发展消费性服务业。发展商贸流通业。以引进国内外知名大型连锁企业集团为重点,发展购物中心、大型超市和专业店、专卖店等现代商贸流通企业。支持地方大型商贸企业运用商品、商号、管理技术等优势,以资本为纽带,开展跨行业、跨地区资本经营和业务重组,培育发展以唐山为总部、覆盖全国的大型商业连锁企业集团;继续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到“十二五”末,力争农家店覆盖所有乡(镇)和90%以上的行政村。加快推进“农产品批发市场标准化”和“双百市场工程”,在重点产销区鼓励新建或改造一批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农贸市场,搞活农产品流通,提高农产品流通质量和效率。发展生活性服务

业。以满足居民家庭需求为目标,完善服务设施,健全服务网络,拓展服务领域,形成广覆盖、多层次、社会化的服务体制。鼓励发展针对儿童、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的专业化服务;积极引导居民消费,健全居民消费服务环境;加强新型社区建设,发展医疗保健、家政服务、家庭教育、清洁卫生、保养维护、绿色回收等便民利民服务。按照城乡统筹的要求,加快农村生产生活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农村社区建设,构建公共服务网络。发展养老服务业。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大力扶持发展养老机构,拓展居家养老服务领域,提升养老整体服务水平。加快建立社会化养老服务队伍,开展照料护理、心理咨询、娱乐教育和旅游休闲等系列服务,逐步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水平,适应不同收入群体,多层次、全方位、布局合理的养老服务业发展格局。

(17)大力发展旅游业。加强旅游产品的开发和旅游线路的设计,充分发挥自然、人文资源优势和毗邻京津的区位、交通优势,以历史文化旅游、生态观光旅游、蓝色海洋旅游为重点,加快北部长城观光度假游、南部滨海休闲度假游和城市中心文化体验游等三大主体旅游带开发建设,重点实施唐山湾国际旅游岛、曹妃甸龙岛、遵化休闲旅游度假区、古长城保护与开发、李大钊纪念馆红色游、迁安滨河城市观光游及生态休闲绿道游、丰南唐津运河生态游、滦南传统文化游、滦县生态文化游、丰润“两红一绿”游等一批特色旅游项目,培育旅游品牌。以“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有机融合为方向,促进景点建设与生态、商贸、会展建设相统一,旅游观光与休闲度假、购物娱乐、商务活动相结合,有效延伸旅游产业链条。加大旅游整体形象的宣传和推介力度,加强与国际国内旅游机构特别是大型连锁企业的合作,提升唐山旅游业的经营和服务水平。

五、提高创新能力,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市

(18)加快创新体系建设。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引导企业加快科技创新步伐,不断提高企业研发经费投入比重,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金、介”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加大政府创新投入。以建设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为契机,完善政府对企业自主创新和技术改造的扶持政策,健全风险投资机制,促进科技与金融的深度融合。实施技术创新工程。以引进国内外大企业带入高端要素、引进大型科研院所带入高端人才为重点,以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和提升产业竞争力为目标,大力推动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逐步形成区域龙头示范、重要产业支撑、骨干企业引领、名牌产品带动的创新格局。

(19)打造创新服务平台。在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的同时,重点围绕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搭建多渠道、多层次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以及科技企业孵化器、重点实验室等科技创新平台,力争在一些关键环节和领域实现重点突破。大力推进市级企业技术中心升级为省级、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完善创新创业融资环境,鼓励发展创业投资。大力发展各类科技中介机构,鼓励和引导科技中介机构积极开展技术交流、咨询、评估、代理、外包、培训等活动,在科技成果评估、交易、咨询、仲裁、人才与信息等方面提供配套服务。

(20)加快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以培育形成特色产业集群为目标,坚持面向市场,有效集成科技、人才、资金等资源,围绕重点行业和优势产业,在有条件的科技园区、科技型企业建立若干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发挥企业的创新主体作用,强化企业与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紧密结合,形成科技成果转化的便捷通道,吸收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自主创新成果。根据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需求,实施一批重大科技专项,突破一批核心技术,加大重点产业关键核心技

术的引进推广力度,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加大自主创新产品的政府采购力度。

(21)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把引进和培养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作为实施人才强市战略的重中之重,围绕发展战略新兴产业和重点支撑产业,以优势企业为主体,有计划、有目的地引进、培养、聚集海内外高层次智力人才和各类实用人才。充分发挥特邀院士工作站、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归国留学人员创业园、农业引智成果推广示范基地的作用,为各类人才创新创业搭建平台。在曹妃甸工业区建设人才特区,实行人才引进的特殊政策、特殊机制。实施高技能人才振兴工程和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打造技能型人才队伍。健全人才的业绩评价、收入分配、服务保障等机制,制定和实施促进人才脱颖而出和充分施展才能的政策措施,营造有利于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社会氛围。

六、以承办世界园艺博览会为契机,加快建设生态宜居现代化城市

(22)优化城镇布局。科学配置要素资源,注重生态环境建设,打造中心城区和唐山湾生态城“双核”驱动的城市发展新格局。协调推进“大城市”、“大县城”和“中心镇”建设,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中心城区以高新技术产业、高端制造业和第三产业为发展重点,提升和强化商务会展、旅游观光、居住度假、购物餐饮、研发创新、创意咨询、休闲娱乐、文化教育、卫生医疗、体育赛事等功能,成为现代服务业集聚、高级人才集中、资源要素集约利用的功能区,不断增强城市辐射带动能力;县(市)城按照整体联动、功能完善、集约发展的原则,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市综合功能,成为所在行政区的经济、政治、文化、公共服务、人员集聚和流动中心;积极建设培育中心镇,引导非农产业和周边人口向中心镇集聚,使中心镇成为特色鲜明、环境优美、布局合理、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完善的现代化新型社区。

(23)加大城市建设改造力度。立足于高质量承办2016年世界园艺博览会,坚持旧城区改造与新城区建设的有机结合,不断完善城市功能。加快旧城区改造提升。按照“拆建并举、以建为主,以建设促拆迁,以拆迁促建设”的思路,加快实施城中村、棚户区、旧住宅区改造工程,加快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步伐。着力抓好凤山、弯道山、大城山周边区域改造建设,实现城区旧貌换新颜。加快“四城一河”开发建设。按照健全服务功能、统筹产业发展的原则,全面加快南湖生态城、唐山湾生态城、凤凰新城、空港城及环城水系等重点区域开发建设,提高城市综合承载力。南湖生态城。按照国际生态城市标准,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高档房产、商业、旅游、体育、会展、文化创意等产业,突出抓好世界园艺博览会场馆和服务接待设施建设,提升软硬件管理水平。到2015年,起步区建设基本完成,核心区开发建设全面推进,建成高档住宅、星级酒店、城市主题公园、植物园等一批重大项目,为世界园艺博览会的成功举办奠定坚实基础。唐山湾生态城。按照高水平规划、基础设施先行、大项目带动、可持续发展的原则,重点发展商住、贸易、金融、技术服务、人才交流等第三产业。到2015年,基础设施基本完善,城市功能全面体现,人口聚集能力不断增强,人口规模达到50万人以上,成为唐山湾“四点一带”区域发展的要素配置中心、调节中枢、服务中心。凤凰新城。立足服务京津唐、服务环渤海地区发展,加快城区基础设施建设,科学规划产业布局,大力发展金融、商贸、总部经济等高端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建设中央商务区。到2015年,初步建成区域性、现代化的商务中心、金融中心、文化中心、总部基地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空港城。依托三女河机场,以空港物流园区为平台,充分发挥交通、区位优势,重点发展高新技术、现代物流、精密加工等产业。到2015年,道路、供水、供电、燃气等配套基础设施基本完善,空港物流园区建成并投入运营,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建成

投产。环城水系。深入实施沿岸景观提升和周边环境整治工程,加快周边土地开发利用,合理规划沿岸产业布局,重点发展高端住宅、文化创意、休闲旅游、高新技术等产业。到2015年,水系周边环境得到彻底整治,“退二进三”任务全面完成,建成市区的生态景观带、文化展示带、休闲旅游带和产业升级带。

(24)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快高速铁路、城际铁路建设,优化和完善铁路网络布局。高速公路实现县县通,与相邻省市顺畅连接。加快三女河机场航空业务拓展,逐步增加空中航线,适时开展机场改扩建和曹妃甸国际机场前期工作。加快电网升级改造,以特高压电网建设为龙头,以智能电网建设为重点,实现电网的智能化、科技化、信息化。积极发展以热电联产为主的集中供热系统,继续加大气源引进力度,加快建设和改造城市供水、污水处理等设施。加快推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三网融合”,提高信息化水平。加快城市道路建设步伐,加强静态交通的规划、建设与管理,大力发展以公共交通为主体的交通系统,谋划推进地铁、轻轨等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有效缓解城市交通拥堵问题。创新投融资方式,拓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融资渠道。

(25)强化城镇管理。理顺管理体制。科学界定和划分市、区、街道的管理范围、职责和权限,形成“市控区统、条块互动、强化基层、管理规范”的城市管理格局,赋予或授权区及街道办事处更多的城市管理和经营职能,形成属地管理新格局。创新管理手段。依靠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对城市空间进行精确划分和定位,及时监督、协调和解决城市管理中的有关问题。加大管理投入。增加财政投入,按实际需求提升城市管理养护投入标准,建立城市管理经费正常增长机制,健全完善街道城市管理机构,充实管理人员。加强社区管理。强化社区自治功能,理顺管理关系,进一步提高社区管理水平。加快城市应急综合指挥系统建

设,建立和完善城市应急机制,增强城市防灾、减灾和救灾能力。进一步扩大城市管理范围,将城市管理向县城、乡镇延伸,全方位提高城镇管理水平。

(26)提升城市品味。加强城市规划设计,着力打造标志性建筑和精品工程。坚持高起点、高规格、高质量抓好世界园艺博览会场馆、配套服务设施的规划建设,重点抓好新火车站等一批重点项目建设。加强城市河湖水系综合治理和园林绿化,推进城市净化、绿化、亮化、美化,提升人居环境质量。建设一批高标准文化娱乐设施,增强城市公共服务的普惠性。把文化和创意要素融入城市建设,突出文化特色,彰显文化内涵,铸造富有唐山特色的城市文化品牌。

七、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27)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围绕粮食、油料、畜牧、渔业、蔬菜果品五大产业,优化农业结构,创新发展模式,形成“两廊(北部依山和南部沿海两条旅游农业走廊)、一带(中部平原高效设施农业带)、一圈(市区周边都市休闲农业产业圈)、一区(农业科学发展示范区)”产业布局,不断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加强龙头企业和产业链条建设,全面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到“十二五”末,力争农业产业化经营率达到70%。加强农民培训和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推广,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到“十二五”末,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力争达到75%。加强农产品市场和物流中心建设,发展现代农产品物流业。加强专业合作组织和服务体系建设,搞好农业社会化服务,畅通农产品进入市场渠道。加强监测体系建设和监督管理,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农业生产安全水平。围绕农业功能拓展,谋划建设丰南、丰润、迁安、迁西、遵化、玉田、滦县、滦南、乐亭、唐海等十个现代农业园区,发展农业集群经济。

(28)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充分发挥农业基础设施的支撑作用,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防洪抗旱减灾、民生水利等农田水利工程,建设

高标准农田灌溉体系、排涝体系、抗旱体系、检测体系等农田工程设施。推进农业节水灌溉,发展以管道灌溉为主,大田和设施农业微灌工程、林地节水工程为辅的农业节水灌溉体系,努力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加大土地复垦力度,改造中低产田,建设高标准农田。

(29)大力推进农村新民居建设。把改善农民居住条件作为新民居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规划先行、政策引导、因地制宜、产业带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健康有序地推进分散村庄适当合并,加快农村住房改造,到“十二五”末,力争完成2000个行政村新民居建设改造任务,35%的农民住进新民居。推进农村用地综合整治与城乡用地增减挂钩工作,促进产业集聚发展、人口集中居住、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树立“经营农村”的理念,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多渠道构建投融资平台,大力推进村企共建,引导和集聚信贷资金、社会资金参与新民居建设。发挥我市建材产业优势,积极推进建材产品下乡,支持新民居建设。统筹城乡能源、交通、通讯、邮电、水利、流通、环保、防灾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推进城镇供水、供气、供热、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向周边农村覆盖,构建城乡一体化的新型基础设施体系,实施农村清洁工程,着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促进农村面貌显著改观。

(30)健全城乡良性互动机制。抓好统筹城乡发展试点工作,积极探索,试验示范,探索解决“三农”问题新途径。以取消县城和城镇户籍限制为切入点,尽快建立城乡统筹的户籍制度,促进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逐步在城镇就业和落户。全面落实农民进城落户、进城就业、进城公共交通、进城就医报销、农民工子女进城就读“五个无障碍”。进一步加大城乡规划、建设、产业、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五个一体化”实施力度,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推进全市城乡一体化发展。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加大强农

惠农政策实施力度,创新公共财政、公共服务、公共管理、公共政策保障机制,努力形成城乡良性互动新机制。

(31)完善农村综合配套改革。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在依法自愿有偿的基础上,进一步健全完善土地流转体系,加强流转管理,促进土地流转的快速健康发展。推进农村征地制度改革,完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和宅基地管理机制,切实保障农民权益。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建立健全村级集体财富积累机制,增加农民财产性收益。积极探索建立村级公益事业建设的有效机制。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发展农村小型金融组织,健全农业保险制度,改善农村金融服务。继续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促进林业发展、林农增收。

八、加快文化建设步伐,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32)提高全民文明素质。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理想信念教育,弘扬新唐山人文精神,为推进科学发展、争先进位凝聚精神力量。加强城乡精神文明建设,深入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大力组织开展道德实践活动和道德模范评选、宣传活动,广泛开展志愿服务。以开展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和全国健康城市“三城”联创工作为龙头,广泛开展创建文明行业、文明单位、文明示范窗口、文明村镇、文明生态小区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净化社会文化环境,保护青少年身心健康。

(33)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结合城市定位及资源条件,打造地域文化品牌,重点培育现代传媒、影视制作、演艺文化、广告会展、设计服务、休闲娱乐、出版印刷等“七大文化产业业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降低准入门槛,建立多元化投资机制,打造延伸唐山工业文化、地域文化、红色文化等六大文化

教育十二五规划全文

教育十二五规划全文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定不移地实施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以素质教育为主题,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积极发展幼儿教育和终身教育,全面提升教育质量,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打造教育强市品牌,为加快海峡西岸区域中心城市建设提供更加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二、发展目标 1、构建完备的教育体系 扩充基础教育——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优质资源,全面提高办学质量,努力实现教育均衡发展; 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努力实现职业教育与当地“5+2”产业、与海西区域中心城市建设的有机链接; 适当发展社区高等教育,充分体现区域特色和优势,构建学习型社会的教育体系。 2、提升教育强市水平 教育质量整体提升,教育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 优质教育资源总量不断扩大,人民群众接受高质量教育的需求得到更大满足; 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

各类人才服务社会、服务人民和参与竞争能力显著增强。 三、发展任务 1、建立稳定的学前教育服务体系,推进早期教育开展 (1)高质量高标准地推行学前三年教育,基本形成0-6岁的学前教育一体化体系;城区幼儿(学前三年)入园率达到96%以上,农村幼儿(学前三年)入园率达到86%以上。0~3岁早期教育工作有序推进。 (2)构建以公办幼儿园(所)为主体,以社会力量办园并举的多元化办园格局; (3)到2015年,乡镇中心园(所)以上均达到省定标准。 (4)到2012年,幼儿园专任教师学历全部达标,其中大专及以上学历达50%,2015年大专以上学历达75%,培养一批名优骨干教师。 2、提高义务教育的整体办学条件和水平,加快义务教育均衡发展(1)保证6~14岁人口都能按时入学,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初中在校生年辍学率城区低于2%、农村低于3%。 (2)2013年之前,全市义务教育学校通过省级标准化学校验收。(3)以继续加大对义务教育学校建设投入,不断改善其办学条件以及通过“市管校用”的教师队伍管理手段改革,积极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3、优化普通高中教育资源,提升中等职业教育办学水平 (1)以永安一中创建省示范高中为目标,以永安十二中的“山海合作”教育改革为接口,努力打造永安普通高中强势资源;

山东十二五规划全文(完整版)

山东省 “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完整版) 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2011-2015年)根据中共中央和 中共山东省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制定,主要阐明政 府战略意图,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未来五年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 蓝图,是全省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 目录 第一篇发展背景和发展目标 第一章发展成就 第二章发展环境 第三章发展目标 第二篇区域统筹和发展布局 第四章经济布局 第五章城乡布局 第六章空间布局 第三篇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第七章农业提升 第八章工业优化 第九章服务业跨越 第十章海洋经济 第四篇基础设施和支撑保障 第十一章能源建设 第十二章交通建设

第十三章水利建设 第十四章市政建设 第五篇科教兴鲁和人才强省第十五章科技创新 第十六章教育优先 第十七章人才发展 第六篇文化繁荣和创新发展第十八章文化建设 第十九章文明山东 第七篇和谐社会和公共服务第二十章民生保障 第二十一章卫生体育 第二十二章社会管理第八篇生态文明和资源环境第二十三章生态建设 第二十四章环境保护 第二十五章资源节约 第二十六章循环经济第九篇体制创新和扩大开放第二十七章改革深化 第二十八章开放提升第十篇政策保障和规划实施第二十九章扩大消费 第三十章优化投资 第三十一章营造环境

第三十二章区域协调 第三十三章实施机制 第一篇发展背景和发展目标 “十二五”时期是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富民强省新跨越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必须继续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进一步推动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加快建设经济文化强省。 第一章发展成就 “十一五”以来,全省上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一系列大政方针和省委、省政府的战略部署,积极作为、科学务实、重点突破、攻坚破难,保持了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主要任务目标顺利完成。面向未来,我省的发展站上了更新更高的平台。 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9416.2亿元,“十一五”年均增长13.1%,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6000美元。地方财政收入达到2749.3亿元,年均增长20.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完成8.1万亿元,年均增长22.5%。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累计达到5.3万亿元,年均增长18.9%。 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农业连续8年增产,粮食总产达到4335.7万吨。制造业强省建设成效显著,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2万亿元以上。服务业规模和质量逐步提升,增加值达到14429亿元。三次产业比例调整为9.1∶54.3∶36.6。 可持续发展取得新成效。耕地总量实现动态平衡,保有量超过1亿亩,有效灌溉面积达到7464万亩,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75%,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累计分别下降22.1%、20%和18%,完成国家下达的“十一五”节能减排任务,以能源资源过度消耗、环境污染为代价的增长方式得到有效遏制。 创新型省份建设取得新突破。拥有中科院3个研究所、26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1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实验室,29个国家质检中心,国家综合性新药研发技术大平台、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国家深海基地等重大科学工程落户山东。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00家,居全国首位。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年均增长超过30%。

苏州市吴江区十三五

苏州市吴江区“十三五” 新能源发展规划

前言 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能源危机冲击等问题的背景下,大力开发利用新能源已成为建设“乐居吴江”和“南部现代新城区、优势产业新板块、开放创新新高地、和谐乐居新家园”的重要载体,是推进吴江区能源结构优化、抢占新一轮经济发展制高点的重大举措,对于吴江实现转型升级新发展、培育经济战略新支撑、实现绿色崛起新跨越具有重要意义。 吴江区级新能源发展规划属于首次编制的专项规划。课题组在认真分析吴江发展新能源的区位优势、产业发展优势的基础上,立足吴江,着眼苏州,面向长三角,提出了“十三五”时期新能源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主要任务、重大项目和政策措施等的框架性思路,以供参考。 本规划中新能源范围主要包括:太阳能、地热能、生物质能、风能等新能源品种。规划期为2016年—2020年。

目录 第一章“十二五”期间新能源发展回顾 (1) 一、“十二五”时期能源消费情况 (1) 二、“十二五”新能源开发取得的成绩 (6) 三、新能源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 (9) 第二章“十三五”新能源发展面临的形势 (11) 一、发展的机遇 (11) 二、存在的问题 (13) 第三章“十三五”新能源发展思路与目标 (14) 一、指导思想和发展原则 (14) 二、主要目标 (16) 第四章“十三五”新能源发展主要任务 (19) 一、开发三大高品质创新服务平台 (19) 二、建设四大高端产业集聚基地 (20) 三、打造一批高水平应用示范项目 (21) 第五章投资估算与效益分析 (23) 一、投资估算 (23) 二、环境社会效益分析 (23) 第六章“十三五”新能源发展保障措施 (24) 一、发挥政府引导作用 (24) 二、激发企业主体能动性 (24) 三、强化相关要素保障 (25)

卫生部十二五规划纲要全文

以下是卫生部明确提出来的“十二五”卫生发展总体目标,这目标的实现意味着未来五年国家还需投入最少数千亿元来实现自己对于民生的承诺,这个目标不是靠药品降价能实现的,反过来说药品降价仅仅是这个大棋局中的很小一个方面,资本市场对其的担忧过虑了。 “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4.5岁,婴儿死亡率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降低至12%和14%,孕产妇死亡率降至22/10万,个人卫生支出比例降至30%以下。”在1月6日召开的2011年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卫生部部长陈竺在提出“十二五”卫生发展目标时,用了这一组数字进行了具体的描绘。 卫生部明确“十二五”卫生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到2015年,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初步建立,基本医疗保障制度更加健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医疗服务体系更加完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更加规范,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更加科学,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可及性显著增强,居民个人就医费用负担明显减轻,人民群众健康水平进一步提高。地区间资源配置和人群健康状况差异明显缩小,国民健康水平达到发展中国家前列。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4.5岁,婴儿死亡率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降低至12%和14%,孕产妇死亡率降至22/10万,个人卫生支出比例降至30%以下。 “十二五”期间,我国卫生发展的主要任务有以下四个方面: 加强医疗卫生机构能力建设,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 强化区域卫生规划和医疗机构设置规划,明确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的功能和职责,优化规模、结构和布局,形成防治结合、中西医并重、功能互补、信息互通、上下互动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重点改善疾病预防控制、精神卫生、妇幼卫生、卫生监督、卫生应急、职业病防治、采供血、健康教育等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的设施条件。 继续加强农村急救体系、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为中西部地区乡镇卫生院职工建设周转房;全面推进县级医院标准化建设,使其总体达到二级甲等水平;整合县域医疗卫生资源,推进综合改革,转变运行机制,完善绩效工资,实现服务功能和模式转变。 积极稳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完善公立医院服务体系,改革管理体制、治理机制、运行机制和补偿机制,加强医疗安全质量监管,促进科学化、精细化、专业化管理,改善服务,提高效率。 初步建立国家医学中心体系,加强区域医疗中心和临床重点专科建设;继续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力争每个街道办事处范围设置一所政府办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形成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医院和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分工合理、协作密切的新型城市卫生服务体系。 继承创新中医药,建立比较完善的中医医疗预防保健服务体系、科研创新体系,加强中医药队伍建设,发挥传统医学在保护国民健康中的作用。 加快卫生法制建设,实施医疗卫生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和医药卫生信息化建设,为卫生改革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鼓励支持社会资本举办非营利性和营利性医疗机构,积极参与健康管理、老年护理、口腔保健和康复健身等健康服务业的发展,形成多元化办医格局,满足多样化、多层次医疗、预防、保健、养老、康复服务需求。 健全医疗保障制度,提高疾病经济风险分担能力

广东十二五规划纲要全文

十二五规划纲要 第一篇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 第二篇创新驱动建设创新型广东 第三篇优化升级建设全球重要现代产业基地 第四篇内外并举实现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 第五篇强农惠农建设美好新农村 第六篇统筹城乡提升城镇化发展水平 第七篇联动融合构建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 第八篇绿色发展保护秀美山川 第九篇强化支撑推进基础设施现代化 第十篇普惠共享保障和改善民生 第十一篇内涵提升提高文化软实力 第十二篇改革先行增创体制机制新优势 第十三篇互利共赢深化粤港澳合作 第十四篇开放合作提升经济国际化水平 第十五篇规划实施保障 第二节提升教育信息化和开放合作水平(教育信息化)第三节逐步提高公共信息服务水平(电子政务)

第一篇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 本规划纲要根据《中共广东省委关于制定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主要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战略性、纲领性、综合性规划,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是未来五年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 第一篇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 “十二五”时期(2011-2015年),是广东深入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攻坚克难的关键时期,是全面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迈进的关键时期,必须承前启后抢抓科学发展战略新机遇,紧紧围绕“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这个核心,全面开创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新局面。 第一章发展基础 “十一五”时期是广东发展极不平凡和取得巨大成就的五年。全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全面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成功战胜罕见的低温雨雪冰冻及洪涝灾害,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严重冲击,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社会建设取得新成就,全面完成“十一五”规划主要目标任务,在推进科学发展新征程上迈出了重大步伐,为“十二五”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经济综合实力再上新台阶。主要经济指标提前一年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继续居全国前列。预计2010年全省生产总值超过4.5万亿元,五年年均增长12%以上。人均生产总值于2007年提前三年实现比2000年翻一番的目标,预计2010年约为4.7万元,五年年均增长11%以上。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010年为4516亿元,是2005年的2.5倍。

山东省造纸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山东省造纸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造纸工业是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重要产业,纸张消费是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水平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我省是造纸工业大省,具有发展造纸产业的传统优势。为促进工业转方式、调结构,促进全省消费品产业做优做精,在“十二五”时期进一步提升山东造纸工业发展水平,增强竞争实力,制定本规划。 一、“十一五”发展回顾 “十一五”是我省造纸工业发展很不平凡的历史时期。五年来,全省造纸工业面临国际金融危机严重冲击和结构调整突出压力,坚持抢抓机遇,化危为机,着力加强技术创新,推进联合重组,调整优化结构,全行业呈现平稳较快发展态势。 (一)“十一五”发展成绩。 1.生产和效益稳定增长。2010年全省造纸产量1510万吨,比2005年增长43%;实现销售收入1020亿元、利税103亿元,分别比2005年增长64%、55%。产量和经济效益规模连续16年居全国第一位,并且经济效益增长幅度高于产量增幅,行业运行质量进一步提高。广大企业抢抓机遇,逆市扩张,2009-2010年陆续有20条国际或国内先进水平的浆纸生产线投产,年新增木浆产能230万吨、中高档纸及纸板产能166万吨。2011年相继投产的大型浆纸项目有10条,年新增木浆产能135万吨,中高档纸及纸板产能320万吨,推动了我省造纸产业持续稳定发展。 2.原料和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在国家大力发展林浆纸一体化政策支持下,我省木浆产能逐年增长,2010年产量达到280万吨,占自制浆的3/4,比2008年增长115%,原料已由非木材原料为主转变到以木浆、废纸为主。中高档产品比重由60%提高到75%,中高档产品比例明显增大,新产品增多。值得一提的是,行业品牌知名度进一步提高,高唐泉林的本色浆生活用纸、齐河冠军的环保纸、荣成凯丽的防伪纸均是上海世博会指定用纸,为我省造纸行业赢得了声誉。 3.骨干企业支撑作用明显提高。我省造纸产量超过100万吨的晨鸣、华泰、太阳、博汇“四强”企业,2010年省内产量合计679万吨,占全省总量的45%,两年增幅16%,主要是高档文化用纸、涂布白卡纸等中高档品种的产能增长,其中太阳纸业增长34%、博汇纸业增长37%,产业集中度提高和龙头企业综合竞争能力越来越强。

国家十二五规划全文

中国“十二五”规划研究 新的起点上,人们往往是在忙着想两件事情,一件是回首,一件是展望,站在“十二五”规划的浪口,我们深知“十二五”规划更具全局性和战略性。房产、汽车、清洁能源、低碳经济、民生、就业、医疗改革、社会和谐……等等问题与建议在“两会”时期已被提上,“五年计划”是中国国民经济计划的一部分,是对中国经济的发展确定航行目标与方向做充足的预言,如何把脉中国未来五年中国经济发展走向、如何更快更好促进中国社会发展,五年发展规划责任重大、意义重大。 为此,北京华经纵横咨询有限公司借国家规划、产业开发这个强势东风,特邀众学者、研究专家成立“十二五”规划课题组,对“十二五”前期重大问题研究做详细客观的评述与综合分析。课题组根据“十一五”规划《纲要》实施情况以及“十二五”发展面临的形势和任务,从重点课题项目的提出、前期调研、论证、筛选以及最终确定都具有一整套严格科学的流程和方法,是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十七大提出的新的发展要求的五年规划,也是承诺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五年规划,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在此,本课题成员结合当前“十二五”规划动态,通过整理、筛选、分析和判断整理了当前国家“十二五”规划动向,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报告目录: 【“十二五”规划概要】 2 【“十二五”规划前期重大问题研究】 2 【“十二五”规划研究重大选题一览】 3 【“十二五”规划前期重大问题研究选题参考】 4 【政府“十二五”规划思路和方法】 6 【中国“十二五”规划谋三大转型】 6 【发改委:“十二五”规划八大重点】 7 【科技部:“十二五”科技规划六大方向】 8 【商务部:“十二五”规划拟把内贸放重要位置】 8 【交通部:“十二五”规划避免“漏一、挂万”倾向】 9 【住建部:“十二五”规划房地产发展仍以居民消费为基础】 9【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十二五”期间实施调查失业率】 10【农业部:编制948计划的“十二五”规划】 10 【文化部:“十二五”末基本扭转文化产品出口逆差】 11 【卫生部:疾控“十二五”规划坚持以人为本】 12 【电力行业“十二五”规划重点分析】 12 【中国农业发展存在问题及“十二五”规划思路研究】 13 【钢铁工业“十二五”规划发展思路解析】 15 【能源行业“十二五”规划突出六大重点】 16 【对“十二五”房地产业发展规划的五条建议】 17 【“十二五”规划我国装备制造业的指导原则与目标取向】 18【“十二五“规划:助中国汽车业由大到强】 19 【医疗器械产业“十二五”规划突出四方面发展】 20 【煤炭行业“十二五”规划将以减产、整合为主题】 20 【中国通信信息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预测】 21 【中国人民银行:“十二五”期间着重完善金融体系】 23 【碳排放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十二五”规划】 23 【北京“十二五”规划将呈现建设世界城市细则】 24 【广东:争取粤港合作纳入“十二五”规划】 25 【上海“十二五”规划以创新推动城市全面转型】 25 【四川“十二五”规划促进高地建设】 26

苏州近期发展规划(2012-2015)

《苏州市近期建设规划(2012—2015)》 为深化和落实《苏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7—2020)》,实现社会、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根据住建部《关于加强“十二五”近期建设规划制定工作的通知》(建规[2011]31号),我局委托编制了《苏州市近期建设规划(2012—2015)》。现将成果主要内容公示如下: 一、规划范围 苏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7--2020)所确定的中心城区以及外围近期重点发展区域(西部生态城科技城、南部吴中区太湖新城、北部高铁新城及苏相合作区),总面积约为777平方公里。 二、规划期限 近期建设规划基准年为2011年,规划期限为2012年至2015年,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期限保持一致。 三、近期城市建设目标 经过三至四年的努力,使苏州市的城市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提升;历史文化特色更加凸显;人居环境条件得到更大改善;城市内外交通体系基本建立;“一核四城”格局初步形成;城市综合功能和区域竞争力进一步增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使苏州真正成为长三角地区具有重要地位的区域中心城市和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历史文化名城。

四、近期发展规模 1、近期人口规模 至2015年,规划范围内常住人口总量360万人,其中户籍人口181万,暂住半年以上人口179万人。 2、近期用地规模 苏州市近期用地规模 苏州市近期用地规模 至2015年,规划范围内建设用地总量将达483KM2左右。城市新增可建设用地66 KM2,其中净增建设用地约35KM2,已批未建用地约15KM2,挖潜建设用地16 KM2。 五、近期城市空间结构 至2015年,规划区将基本形成“一核四城、两轴三环五楔”的总体结构。 六、近期建设重点地区 1、重点提升地区:为苏州古城区。

山东省十三五规划纲要

《山东省十三五规划纲要》重要试题及答案 一、单选题 1. (单选题)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阶段,是顺利完成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为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奠定基础的关键()年。 A. 关键 B. 重要 C. 决胜 D. 核心 参考答案: C 2. (单选题)“十二五”时期是山东发展极不平凡的五年,全省上下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坚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认真落实省第十次党代会及历次全会精神,以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走在前列为目标定位,提升发展标杆、提升工作标准、提升精神境界,坚持以()为主题,以()为主线,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 A. 科学发展观、调整经济结构 B. 科学发展、加快转变发展方式 C.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 D. 提高经济实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参考答案: B 3. (单选题)山东省十三五规划中提出对外开放迈出新步伐。积极融入国家三大战略,其中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国家三大战略的是() A. 两区一圈一带 B. 京津冀协同发展 C. 一带一路 D. 长江经济带 参考答案: A 4. (单选题)未来五年,国际环境更趋复杂,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我省既面临重大战略机遇,也面临诸多风险挑战。总体上,有基础有条件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走在全国前列。()仍是时代主题。 A. 改革和创新 B. 和平和发展 C. 就业和创业 D. 和平和进步 参考答案: B 5. (单选题)山东省十三五规划纲要中,“一个定位三个提升”中三个提升指的是() A. 提升经济收入、提升工作目标、提升精神境界 B. 提升发展标杆、提升工作标准、提升精神境界 C. 提升经济发展、提升工作标准、提升精神层面 D. 提升发展杠杆、提升工作要求、提升精神境界 参考答案: B 6. (单选题)“双师型”教师指同时具备()和(),从事职业教育工作的教师。“双师型”教师是教育教学能力和工作经验兼备的复合型人才. A. 计算机资格英语口语资格

十二五规划全文

十二五规划全文 篇一:国务院文件:十二五规划全文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2011-2015年)规划纲要,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主要阐明国家战略意图,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未来五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 目录 第一篇 转变方式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第二篇 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第八章 第三篇 第九章 发展环境指导思想主要目标政策导向 强农惠农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完善农村发展体制机制 转型升级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改造提升制造业 第十章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第十一章推动能源生产和利用方式变革第十二章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第十三章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第十四章推进海洋经济发展 第四篇 营造环境推动服务业大发展 第十五章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第十六章大力发展生活性服务业 第十七章营造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环境 第五篇 优化格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城镇化健康发展 第十八章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第十九章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第二十章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 第六篇 绿色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第二十一章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第二十二章加强资源节约和管理 第二十三章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第二十四章加大环境保护力度第二十五章促进生态保护和修复 第二十六章加强水利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

2016年山东省十三五规划纲要全文解读

2016年山东省十三五规划纲要全文解读 2016年山东省十三五规划纲要全文解读中共山东省委文件鲁发〔2015〕19号中共山东省委关于制定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2015年11月26日中国共产党山东省第十届委员会第十三次全体会议通过)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胜阶段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第一个百年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纲领性文件,是今后五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行动指南。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山东重要讲话和对山东工作重要批示中,要求山东进一步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创造性地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努力在推动科学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走在前列。这是对山东工作的极大信任和殷切期望,是我们做好各项工作的科学指引和根本遵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创造人民幸福美好新生活,是全省人民的热切期盼,是各级党委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十三五”时期是我省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走在前列的决胜时期,“十三五”规划必须紧紧围绕实现这个奋斗目标来制定。中国共产党山东省第十届委员会第十三次全体会议,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立足省情实际,全面分析国内外形势,认为我省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走在前列,既具有充分条件也面临艰巨任务,必须在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打下的坚实基础上,坚定信心、锐意进取、奋发有为。全会研究了“十三五”时期我省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为引领,就制定“十三五”规划提出以下建议。一、认清形势明确任务,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走在前列“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是顺利完成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为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奠定基础的关键五年。全面总结山东“十二五”时期重大成就,科学分析国内外发展趋势和山东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认真研究今后五年发展目标任务,对编制好山东“十三五”规划具有重要意义。(一)“十三五”时期发展的基础条件。“十二五”时期是山东发展极不平凡的五年。五年来,面对国内外环境复杂变化和诸多挑战,全省上下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视察山东重要讲话、重要批示精神,坚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走在前列为目标定位,提升发展标杆、提升工作标准、提升精神境界,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统筹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有效应对新旧动力转换带来的压力和发展转型带来的挑战,胜利完成了“十二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经济文化强省建设取得显著成绩,综合实力又迈上一个大台阶。预计2015年,全省生产总值达到6.4万亿元,人均超过1万美元,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突破5500亿元。发展方式加快转变,经济结构明显优化;覆盖全省的“两区一圈一带”区域发展战略深入实施,新型城镇化进程明显加速;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支撑保障能力明显增强;改革开放持续深化,体制机制创新明显加快;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稳步推进,城乡面貌明显改善;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民主法治不断健全,社会保持和谐稳定,社会治理能力明显提升;党的建设全面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五年来,全省人民统一思想、振奋精神、团结奋斗、开拓进取,谱写了经济文化强省建设的新篇章,为我省“十三五”时期创新前行、持续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 “十二五”规划纲要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编制,主要阐明“十二五”时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总体思路、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重大政策措施,是未来五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的重要指导性文件。 第一章民生为本人才优先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 第一节发展环境 “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也是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迈出重要步伐、取得突出成绩的五年。五年来,面对国内外环境复杂多变、国际金融危机巨大冲击、汶川特大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多发频发等重大挑战,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迎难而上,努力拼搏,全面完成了“十一五”时期各项任务。积极就业政策体系更加完善,就业规模持续扩大,就业局势保持稳定。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框架初步形成,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实现重大突破,社会保险待遇水平大幅提高。人才资源总量不断增长,人才队伍素质明显提高,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持。公务员制度不断完善、队伍建设不断加强,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稳步推进,军队转业干部安置任务圆满完成。工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职工工资水平稳步提高。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劳动争议调处机制和劳动保障监察执法机制逐步完善,劳动关系总体保持和谐稳定。“十一五”时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的快速发展,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护改革发展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和一系列有利条件。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保障和改善民生,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和就业优先战略,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为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强保证。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为事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我国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战略,为事业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人力

山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

山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 “十二五”规划纲要 第一章民生为本人才优先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第一节发展基础 “十一五”时期是我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较快、取得明显成绩、发挥作用比较突出的5年。5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面对各种挑战,全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系统始终坚持民生为本、人才优先的工作主线,科学务实、积极作为,全面完成了“十一五”时期各项任务。积极就业政策体系更加完善,就业规模持续扩大,就业结构不断改善,就业局势保持稳定。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框架初步形成,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社会保险待遇水平大幅提高。人才资源总量不断增长,人才队伍素质明显提高,人才队伍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持。公务员法规制度不断完善、管理机制日益健全、队伍建设不断加强,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稳步推进,军队转业干部安置任务圆满完成。工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职工工资水平稳步提高。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劳动争议调处机制和劳动保障监察执法机制逐步完善,劳动关系总体保持和谐稳定。“十一五”时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的快速发展,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作出了突出贡献,也为今后事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具体数据见附件1)。 第二节形势分析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时期,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全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和一系列有利条件。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保障和改善民生,大力实施人才强省战略和就业优先战略,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为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强保证。我省经济社会发展面临重大转折,总体上看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发展空间广阔,动力充足。依托

十二五规划纲要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摘编) 转变方式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规划纲要草案提出,“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必须深刻认识并准确把握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新特点,继续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努力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规划纲要草案指出,以科学发展为主题,是时代的要求,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今后五年,要确保科学发展取得新的显著进步,确保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基本要求是:——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 ——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 ——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 ——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 规划纲要草案提出,按照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重大部署紧密衔接、与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紧密衔接的要求,综合考虑未来发展趋势和条件,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城镇新增就业450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国际收支趋向基本平衡,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 ——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居民消费率上升。农业基础进一步巩固,工业结构继续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取得突破,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高4个百分点。城镇化率提高4个百分点,城乡区域发展的协调性进一步增强。 ——科技教育水平明显提升。九年义务教育质量显著提高,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3%,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提高到87%。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2%,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提高到3.3件。 ——资源节约环境保护成效显著。耕地保有量保持在18.18亿亩。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0%,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3。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1.4%。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16%,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17%。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分别减少8%,氨氮、氮氧化物排放分别减少10%。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1.66%,森林蓄积量增加6亿立方米。 ——人民生活持续改善。全国总人口控制在13.9亿人以内。人均预期寿命提高1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年均增长7%以上。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实现制度全覆盖,城镇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达到3.57亿人,城乡三项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提高3个百分点。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3600万套。贫困人口显著减少。 ——社会建设明显加强。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健全,人民权益得到切实保障。文化事业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占国民经济比重明显提高。社会管理制度趋于完善,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苏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苏州市新兴产业倍增发展计划的通知

苏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苏州市新兴产业倍增发展计划的通知 苏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苏州市新兴产业倍增发展计划的通知 (苏府〔2010〕164号) 各市、区人民政府,苏州工业园区、苏州高新区、太仓港口管委会;市各委办局,各直属单位: 《苏州市新兴产业倍增发展计划》已经市政府第55次常务会议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本部门实际,认真贯彻实施。 二○一○年十一月二十五日 苏州市新兴产业倍增发展计划 (2010~2012年) 根据《江苏省新兴产业倍增计划》和全市加快转型升级现场交流推进会精神,围绕“新兴产业是第一方略”的要求,抢抓机遇,明确方向,突出重点,大力推进新兴产业跨越发展,进一步提升我市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力,促进我市经济转型升级,特制定本计划(2010~2012年)。 一、发展思路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设现代经济为特征的高端产业城市为核心,以转型升级为主线,以创新发展为动力,按照“跨越发展、三年翻番”的要求,全力推进以纳米技术研发应用和新型平板显示产业为龙头的新兴产业规模发展、集约发展,着力推进重大项目建设,着力完善和强化产业链关键节点,着力推进新兴产业载体建设,着力打造一批全省乃至全国行业首位的特色产业基地、特色产业集群和重点产业链,着力推进人才、政策等要素聚集,努力营造并充分发挥我市新兴产业发展的优势富集效应,使新兴产业成为引领全市“十二五”经济发展的新动力和最强大的增长极,为我市加快转型升级、实现“三区三城”和“两个率先”目标打下坚实基础。 二、发展领域

《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确定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7个领域是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产业、新能源、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业和新材料。江苏省确定的六大新兴产业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和新医药、节能环保、软件和服务外包、物联网。根据国家和省大力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总体要求,结合苏州产业基础和发展需求,当前我市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和新医药、节能环保、软件和服务外包、智能电网和物联网、新型平板显示和高端装备制造等八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一)新能源产业。包括:太阳能光伏装备和太阳能利用;风能发电装备及应用;生物质能源装备及应用;核电装备;高效大容量蓄电装备及应用;新能源汽车等。 (二)新材料产业。包括:纳米材料及产品、半导体材料、光学玻璃制造;信息化学品制造;人造纤维制造;新型化工材料;特种陶瓷制品制造;耐火陶瓷制品及其他耐火材料制造;新型金属材料;新型建筑材料;航天航空材料;微电子材料等。 (三)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产业。包括:生物医药制造;化学药品制造;中药制造;医疗器械和医用材料制造;生物工业产品制造;生物农业产品制造;生物环保产品制造;生物能源产品制造等。 (四)节能环保产业。包括:节能装备制造;节能产品制造;节能服务;环保装备制造;环保产品制造;环保服务;资源循环利用等。 (五)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包括:软件业;服务外包。 (六)智能电网和物联网产业。包括:智能电网装备;物联网设备制造;软件产品开发;系统集成;网络及运营服务等。 (七)新型平板显示产业。包括: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和制造;光电子器件及其他电子器件;新型平板显示关键材料;新型平板显示器件及模组制造;新型平板电视。 (八)高端装备制造。包括:航空航天装备制造;轨道交通、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制造;大型工程机械和成套特种设备制造;精密数控装备和高端智能装备制造。 三、发展目标 (一)规模倍增发展。2010~2012年,新兴产业产值年均增长25%以上,2012年新兴产业产值比2009年翻一番,总量超过10000亿元,占全市规上工业产出总量的比重达到35%,全面达标国家级创新型城市的新兴产业占比要求。 (二)产业链基本完善。培育20条新兴产业产业链,并推进形成产业联盟。包括太阳能光伏、风力发电装备、新能源汽车、智能电网、新型平板显示、生物医药、化学药品、医疗器械、高性能人造纤维、纳米技术应用、节能环保装备、新光源、功能陶瓷、新型金属材料、微电子材料及产品、物联网设备、精密数控装备(机器人)、航空部件、船舶及海洋工程设备、轨道交通设备等。 (三)形成一批龙头骨干企业。到2012年,拥有年营业收入10亿元以上的企业约240家。其中,营业收入10~30亿元的企业160家,营业收入30~50亿元的企业近40家,营业收入超过50亿元的龙头企业约40家(其中,营业收入超100亿元的龙头企业约15家)。

山东省天然气现状及十二五规划(2010)

目录 前言 (4) 第一章天然气利用现状 (5) 一、天然气管网现状 (6) 二、天然气利用现状 (12) 三、天然气气源现状 (18) 四、山东天然气开发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20) 第二章“十二五”期间天然气利用形势 (22) 一、天然气利用发展的环境 (22) 二、天然气需求预测 (27) 三、目标市场 (45) 第三章山东省可利用气源 (49) 一、气源及接入点 (49) 二、可利用气量 (51) 第四章天然气利用规划的指导思想和目标 (53) 一、指导思想 (53) 二、基本原则 (54) 三、总体目标 (55) 第五章天然气利用发展方向和重点 (56) 一、天然气管网布局及重点项目 (56) 二、天然气利用方向及重点 (62)

第六章保障措施和政策建议 (70) 一、措施 (70) 二、建议 (73) 图 图 1 天然气在城市燃气中所占比例 (13) 图 2 各地市天然气利用(单位:万立方米) (15) 图 3 天然气消费结构(2008年) (15) 图4 供气来源比例 (18) 图 5 山东省经济结构图 (24) 图 6 山东省地级市GDP统计(2007年) (25) 图 7 山东省地级市人均GDP统计(2007年) (25) 图 8 历年能源生产和消费统计图(万吨标准煤) (26) 图 9 分区域天然气需求量构成 (44) 图 10 分类天然气需求量构成 (45) 图 11 中部和西部地级市需求规模 (46) 图 12 沿海地级市需求规模 (47) 图 13 南部地级市需求规模 (47) 图 14 2015年目标市场预期利用结构 (48) 图 15 远期目标市场预期利用结构 (48)

苏州市十二五规划

1、规划结构:一个中心、五个副中心、十二个片区、四个发展轴。

2、一个中心:中心城市——苏州都市区:规划以都市区的构想培育苏州中心城市——苏州市区的发展,突破行政区划的界限,以日常往返通勤范围为主体,主要包含苏州外环高速公路以内和沿太湖的地区,核心是苏州市区的建设用地,核心外围保留大片的绿色开敞用地。 苏州中心城市功能: ◆?最靠近上海的特大城市和最具发展潜力城市,上海大都市圈副中心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重要的风景旅游城市 ◆?长江三角洲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 ◆?具有多种现代交通方式,交通优势凸现 ◆?具有洁净、舒适、宜人的生活环境和充满绿色的旅游环境 3、五个副中心: 常熟市区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现代化的商贸城市和风景旅游城市,是全省新兴的中心城市。它是苏州的北部门户、沿江地区的区域性中心,在苏州市域的次中心城市中具有最强的综合实力和最高等级、最完善的各类设施吴江市区是苏、沪、浙交界地区的丝绸之都,新兴工贸城市 昆山市区是苏沪接壤地带以外向型经济为主的工贸城市 太仓市区是港口、工业城市 张家港市区是港口、工业城市 4、市域发展轴: 沿沪宁城镇聚合轴——沿轴的发展以IT等高新技术产业带为龙头,大力优化城市空间,努力提高产业和空间集聚度,成为我国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的重要基地和高新技术开发、传播、扩散的孵化基地 沿太湖旅游休闲轴——沿太湖地区是苏州生态环境和景观最重要、最具特色的地区,以生态旅游为主要功能。以苏震桃高速公路、苏州西南环高速公路等为纽带,构筑环湖旅游道路,加强景点和景区与高速公路环路互通的联系,根据景点和景区布局灵活组织旅游线路 沿苏嘉杭交通走廊发展轴——该轴是苏州南北向重要的城镇轴线,以苏嘉杭高速公路为轴线,是苏州辐射苏北、联系浙北的重要通道地区,是市域重要的物流走廊。应因地制宜,发挥各地优势,选准产业发展方向,努力形成特色沿沪青湖高速公路发展联系轴——规划沿轴城镇进一步加强与上海的沟通与联系,呼应苏州临沪浙产业带的发展,注重提高城镇建设的层次和品位,优化城镇的人居环境和空间景观,多方面增强城镇对人流、物流、信息流的集聚和牵引功能。妥善处理城镇发展与水网的关系,形成具有独特水乡风貌的现代化城镇。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