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胃肠营养管护理知识

胃肠营养管护理知识

胃肠营养管护理知识
胃肠营养管护理知识

胃肠营养管日常护理要点

一、日常护理:

1、每次喂养前查看刻度记录,判断管道是否在合适位置。

2、每次喂养或用药前后都要用20ml(或根据残余量所需)生理盐水冲洗管腔。

3、建议每4个小时(不管是否喂养)都通过侧孔冲洗管腔。

4、此管道仅限指定营养液使用(不能打粥、汤)。

二、关于堵管:

导管堵塞判断标准:喂养过程中发生胃肠营养管不通畅、食物不易注入,回抽无液体。若以注射器轻轻反抽测试,仍有阻力,或注入20ml温开水,流速仍不顺畅,则为堵管。

堵管原因及预防护理:

1、管身打折:分为外露段扭曲折叠和胃内、肠内段反折。

由于病人活动、胃肠营养管固定不牢固及长期营养液滴注等原因,鼻肠管的位置可能发生或脱出,可能误入口腔或扭曲、移位而阻塞。如输注不畅时,在排除导管外露段受阻的因素后,用注射器向外低负压抽吸,同时X光片确认导管位置。

因在胃里留的管身较长,有可能出现导管打折而造成堵管,或者因为肠内段返折而堵塞管道。

预防护理:妥善固定胃肠营养管,避免管道牵拉、扭曲、折叠、受压,体外游离端卷曲固定于病人颈部,便于病人活动,减少管道体外段被牵拉脱落的可能。

输注器要保持足够的长度,保证病人有足够的活动空间。可以告知病人卧床、翻身时避免挤压胃肠营养管。

若管身打折,打折部位见于鼻腔、胃内或肠内。可先将导丝送入,遇阻力停止。将管身轻微拔出(注意不要拔太多太快,防止将管道尖端拔出幽门口),在此过程中,边把导丝轻轻往里送,直到导丝完全送到管腔中,将导管拉直。最后把拔出导丝固定,打折问题即解决。

2、营养液阻塞

(1)营养液过于黏稠:因胃肠营养管具有内径细、管身长的结构特点,在行肠内营养的时候,黏稠度高的营养液长时间持续输注可导致营养液附着于管腔内壁,使管腔变窄,增加堵管的几率。

(2)蛋白质凝固:临床认为,进行肠内营养时,鼻饲液的温度以37℃~40℃为宜。不适当的加热方法或配置时间过久可能使蛋白质凝固变质导致堵管。

(3)药物原因:油性药物、粉碎不全的药片碎块黏附于管腔内,或药物与营养液不相溶造成混合液凝固。

针对以上情况,建议采取以下方法预防堵管:

(1)及时冲管:定时用温开水冲洗管道。每次饲入食物前后均用20ml注射器给予20ml 温开水以脉冲式注入后,再向管腔内注入20ml并夹管,将冲洗液保留于胃肠营养管管腔内。每4h额外冲洗管腔一次。

(2)避免营养液过于黏稠:过于黏稠的营养液应稀释后再喂养,建议使用营养泵持续输注以保证恒定速度。

(3)药物鼻饲:饲入药物时要充分研磨、碾碎呈粉状,充分溶解后(必要时用纱布过滤)直接注入。注药前后用温开水20ml冲洗管腔,以预防药物和营养液在管腔内凝结成块造成堵管。给药时:其顺序为:停止营养液滴注→冲洗→给药(液体形式)→再冲洗→重新开始营养液滴注。不建议从鼻肠管供给药物,某些药物(如洛赛克,临床证实极易堵管)建议通过胃管供给。

三、堵管解决方法:

1、判断堵管原因,若因为管身打折导致的堵管,解决办法参见管身打折预防护理方案。

2、若因营养液堵塞,可用50℃左右的热水用注射器加压冲洗营养管,利用营养管遇热扩张及对营养素的溶解作用;或用5%碳酸氢钠溶液、尿激酶溶液冲洗,有助于管内蛋白和纤维凝块的溶解。国外有将胰酶在碳酸氢钠溶液中溶解后冲管处理导管堵塞,临床证实此方法有效。若仍不通畅,可用导丝插入营养管中疏通,动作要轻柔,避免穿破营养管。实在不行,才建议拔出体外疏通。

华侨医院ICU鼻肠管疏通的方法:

科室病例的处理方法:

1.常规使用50ML的灌食器每隔4h往管内注入温开水30-50ml

2.用10ml的注射器每2h往管内注入温开水30-50ml行反复正负抵押冲洗管道3.用10ml的注射器交替温开水及5%碳酸氢钠溶液反复低压冲洗管道,冲管压力由小到大

4.胰酶溶液10ml注入管内保留30min,待沉淀物溶解后,再用温开水反复低压冲洗管道

会诊病例的处理方法:

1.处理方法:用10ml的注射器吸5%碳酸氢钠10ml接鼻肠管往管胶冲击,压力由小到大,约10min,注入压力变小,改用温开水35ml注入,共用5%碳酸氢钠6ml

2.用10ml的注射器吸5%碳酸氢钠6ml,负压抽吸与推注交替直至管道通胀

医院规范胃肠外营养及其分级管理制度

XX医院 规范胃肠外营养及其分级管理制度 为促进我院合理使用胃肠外营养药品,经全院讨论,特制订本制度,规范使用与管理肠道外营养疗法。 一、肠外营养(parenteral nutrition,PN)是从静脉内供给营养作为手术前后及危重患者的营养支持,全部营养从肠外供给称全胃肠外营养(total parenteral nutrtion,TPN)。肠外营养的途径有周围静脉营养和中心静脉营养。肠外营养(PN)是经静脉途径供应病人所需要的营养要素,包括热量(碳水化合物、脂肪乳剂)、必需和非必需氨基酸、维生素、电解质及微量元素。肠外营养分为完全肠外营养和部分补充肠外营养。目的是使病人在无法正常进食的状况下仍可以维持营养状况、体重增加和创伤愈合,幼儿可以继续生长、发育。静脉输注途径和输注技术是肠外营养的必要保证 二、全院关于胃肠外营养的管理均需遵守本制度。 三、临床合理应用胃肠外营养类药物,使用原则参照我院制定的胃肠外营养何时使用指南。指南如下:适应症:(1)肠功能障碍:如短肠综合征、严重小肠疾病、放射性肠炎、严重腹泻及顽固性呕吐胃肠梗阻、肠外瘘等;(2)重症胰腺炎;(3)高代谢状态危重患者:如大手术围手术期、大面积烧伤、多发性创伤等;(4)严重营养不足肿瘤患者;(5)重要器官功能不全患者:如肝、肾、肺、心功能不全或衰竭等;(6)

大剂量化疗、放疗或接受骨髓移植患者 禁忌症:(1)胃肠功能正常,能获得足量营养者;(2)需急诊手术者,术前不宜强求肠外营养;(3) 临终或不可逆昏迷患者。 四、进行处方点评和病历点评时严查胃肠外营养用药情况,严惩非适应症,无适应症和超适应症情况的发生。对滥使用的临床医师视情况给予处分、警告、处罚、停职等处理。 五、胃肠外营养配制管理。 (一)建立健全各种管理制度:各级人员的岗位制度、消毒管理制度、细菌学监测制度、操作规程、物器材管理制度等,确保肠外营养液的配制质量。 (二)成立配制中心:肠外营养液是直接由营养科配制,每天由营养师到病房会诊后根据患者病情制定肠外营养液处方的,再由护士进行配制,她们的资格职称都是副主任护师、主管护师,确保肠外营养液的配制质量,预防肠外营养支持中的感染及并发症的发生。 (三)配制室的要求:配制室周围环境清洁、无污染源,配制室是空气洁净室,洁净等级为1万级,配备双人层流洁净工作台,洁净等级为100级,设有传递窗及缓冲间。 (四)设备:所有一次性物品均到设备科和供应室领取。 (五)配制中的管理:配液前开紫外线消毒40min,净化系统开启30min以上,进入配制间前更换洗手衣裤、戴口罩、帽,按7个步骤洗手,换鞋进入配制室,先开启层流

肠内营养护理常规

肠内营养护理常规 一、概念 将可直接被消化或经简单的化学性消化就能吸收的营养剂经口或通过鼻置管或胃肠道造口注入胃肠道的方法称为肠道内营养。 二、途径与方式 (一)经胃:分鼻胃管与胃造瘘管。 (二)经空肠:空肠造口或鼻肠管(营养管的管尖位于幽门后高位空肠)。 (三)灌注方式 1、一次性输注:每次定时用注射器推注200-250ml肠内营养液进行喂养的方法。 此方法仅适用于经鼻胃置管或胃造口患者。空肠置管或肠造口患者不宜使用,可导致肠管扩张而产生明显的症状,使患者难以耐受。 2、间隙重力滴注:指在1h左右的时间内,将配制好的营养液借重力作用缓缓滴入 患者胃肠内的方法。一般4-6次/天,250-500ml/次。间隙滴注法多数患者可以耐受。 3、连续输注:指营养液在输液泵的控制下连续输注18-24h的喂养方法。适合病 情危重患者及空肠造口喂养患者。优点为营养素吸收好,患者大便次数及量明显少于间隙性输注,胃肠道不良反应少。实施时输注速度由慢到快,营养液浓度由低到高。 三、护理问题/关键点 1.胃肠道就是否耐受 2.返流及误吸 3.胃潴留 4.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 5.教育需求 四、评估 (一)营养途径包括经鼻胃管、鼻肠管、胃造瘘或空肠造瘘途径 1、位置就是否正确,用多种方法证实管道末端在胃肠道内:回抽、拍片、听诊等, 对于不确定位置者,必须用多种方法或者多人证实后方能给予肠内营养 2、评估造瘘口周围皮肤就是否正常,有无感染或者糜烂,有无渗液 (二)营养液类型 (三)肠内营养液灌注方式 (四)肠内营养液灌注的剂量及灌注的速度 (五)胃肠道 1、胃肠道耐受情况:肠鸣音,有无恶心、呕吐、腹胀、腹痛、便秘、腹泻等 2、有无胃潴留 3、大便颜色、性状、量与次数

胃肠营养管护理知识

胃肠营养管日常护理要点 一、日常护理: 1、每次喂养前查看刻度记录,判断管道是否在合适位置。 2、每次喂养或用药前后都要用20ml(或根据残余量所需)生理盐水冲洗管腔。 3、建议每4个小时(不管是否喂养)都通过侧孔冲洗管腔。 4、此管道仅限指定营养液使用(不能打粥、汤)。 二、关于堵管: 导管堵塞判断标准:喂养过程中发生胃肠营养管不通畅、食物不易注入,回抽无液体。若以注射器轻轻反抽测试,仍有阻力,或注入20ml温开水,流速仍不顺畅,则为堵管。 堵管原因及预防护理: 1、管身打折:分为外露段扭曲折叠和胃内、肠内段反折。 由于病人活动、胃肠营养管固定不牢固及长期营养液滴注等原因,鼻肠管的位置可能发生或脱出,可能误入口腔或扭曲、移位而阻塞。如输注不畅时,在排除导管外露段受阻的因素后,用注射器向外低负压抽吸,同时X光片确认导管位置。 因在胃里留的管身较长,有可能出现导管打折而造成堵管,或者因为肠内段返折而堵塞管道。 预防护理:妥善固定胃肠营养管,避免管道牵拉、扭曲、折叠、受压,体外游离端卷曲固定于病人颈部,便于病人活动,减少管道体外段被牵拉脱落的可能。 输注器要保持足够的长度,保证病人有足够的活动空间。可以告知病人卧床、翻身时避免挤压胃肠营养管。 若管身打折,打折部位见于鼻腔、胃内或肠内。可先将导丝送入,遇阻力停止。将管身轻微拔出(注意不要拔太多太快,防止将管道尖端拔出幽门口),在此过程中,边把导丝轻轻往里送,直到导丝完全送到管腔中,将导管拉直。最后把拔出导丝固定,打折问题即解决。 2、营养液阻塞 (1)营养液过于黏稠:因胃肠营养管具有内径细、管身长的结构特点,在行肠内营养的时候,黏稠度高的营养液长时间持续输注可导致营养液附着于管腔内壁,使管腔变窄,增加堵管的几率。 (2)蛋白质凝固:临床认为,进行肠内营养时,鼻饲液的温度以37℃~40℃为宜。不适当的加热方法或配置时间过久可能使蛋白质凝固变质导致堵管。 (3)药物原因:油性药物、粉碎不全的药片碎块黏附于管腔内,或药物与营养液不相溶造成混合液凝固。 针对以上情况,建议采取以下方法预防堵管: (1)及时冲管:定时用温开水冲洗管道。每次饲入食物前后均用20ml注射器给予20ml 温开水以脉冲式注入后,再向管腔内注入20ml并夹管,将冲洗液保留于胃肠营养管管腔内。每4h额外冲洗管腔一次。 (2)避免营养液过于黏稠:过于黏稠的营养液应稀释后再喂养,建议使用营养泵持续输注以保证恒定速度。 (3)药物鼻饲:饲入药物时要充分研磨、碾碎呈粉状,充分溶解后(必要时用纱布过滤)直接注入。注药前后用温开水20ml冲洗管腔,以预防药物和营养液在管腔内凝结成块造成堵管。给药时:其顺序为:停止营养液滴注→冲洗→给药(液体形式)→再冲洗→重新开始营养液滴注。不建议从鼻肠管供给药物,某些药物(如洛赛克,临床证实极易堵管)建议通过胃管供给。

肠内营养的护理常规

肠内营养的护理要点 一、概念 将可直接被消化或经简单的化学性消化就能吸收的营养剂经口或通过鼻置管或 胃肠道造口注入胃肠道的方法称为肠道内营养。 二、途径和方式 ( 一) 经胃:分鼻胃管和胃造瘘管。 ( 二) 经空肠:空肠造口或鼻肠管(营养管的管尖位于幽门后高位空肠)。 ( 三) 灌注方式 1. 一次性输注:每次定时用注射器推注200-250ml 肠内营养液进行喂养的 方法。此方法仅适用于经鼻胃置管或胃造口患者。空肠置管或肠造口患者 不宜使用,可导致肠管扩张而产生明显的症状,使患者难以耐受。 2. 间隙重力滴注:指在1h 左右的时间内,将配制好的营养液借重力作用 缓缓滴入患者胃肠内的方法。一般4-6 次/ 天,250-500ml/ 次。间隙滴注法多数患者可以耐受。 3. 连续输注:指营养液在输液泵的控制下连续输注18-24h 的喂养方法。 适合病情危重患者及空肠造口喂养患者。优点为营养素吸收好,患者大便 次数及量明显少于间隙性输注,胃肠道不良反应少。实施时输注速度由慢 到快,营养液浓度由低到高。 三、护理问题 1.腹泻/ 腹痛/ 腹胀 2.返流及误吸 3.胃潴留 4.并发症 四、评估 ( 一) 营养途径包括经鼻胃管、鼻肠管、胃造瘘或空肠造瘘途径 1. 位置是否正确,用多种方法证实管道末端在胃肠道内:回抽、拍片、听诊 等,对于不确定位置者,必须用多种方法或者多人证实后方能给予肠内营 养 2. 评估造瘘口周围皮肤是否正常,有无感染或者糜烂,有无渗液 ( 二) 营养液类型 ( 三) 肠内营养液灌注方式 ( 四) 肠内营养液灌注的剂量及灌注的速度 ( 五) 胃肠道 1. 胃肠道耐受情况:肠鸣音,有无恶心、呕吐、腹胀、腹痛、便秘、腹泻等 2. 有无胃潴留 3. 大便颜色、性状、量和次数

肠内营养管的护理

肠内营养管的护理 1.心理护理:由于管饲时间长,且多为24h持续进行,绝大多数患者对术中放置鼻肠管进行肠内营养治疗有畏惧心理,有的甚至拒绝应用。针对患者的这种心态,我们安慰、关心、鼓励患者,把握合适的时机与家属交谈,引起患者和家人的重视,使患者及家属理解肠内营养的重要意义,以及优于肠外营养的特点等。让患者在心理上接受肠内营养支持治疗,树立恢复健康的信心,使其积极主动配合治疗和护理。 2.鼻饲管的护理:选用质地较软的细管,刺激性小、耐腐蚀,柔韧度好,易于插入。置入鼻饲管后,由于患者活动、胃肠蠕动、长期喂养及固定不牢等原因,鼻饲管位置可能发生改变甚至脱出,故应妥善固定并注意检测。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喂养开始前,必须确定鼻饲管位置。胃内鼻饲管可通过吸出胃内容物而证实,十二指肠或空肠内置管可通过X线透视、拍片而确定。注意将鼻肠管和胃管分开固定,每隔24h换一个方向固定,防止压迫鼻腔。滴注过程中,每6~8h用20ml温生理盐水冲洗管道1次。尤其夜间应特别注意,一旦发现堵管应立即用温生理盐水反复冲洗,保持管道畅通。冲管时用力应由小到大,不可突然过大,否则可冲破导管。 3.营养液输注管理:营养液的输注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浓度由低到高,速度由慢到均匀,输注量由少到多。有条件者均建议使用输入泵,无条件者可用静脉滴注。全力能使用前应摇匀,温度应保持在37℃左右。同时要按静脉输液标准,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输液管每24h更换一次…… 4.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有些营养成分不用已被机体吸收和分解,特别是不不溶性纤维稀释粪便缩短其通过肠道的时间,促进肠蠕动,加速胃肠功能的恢复。但也可以引起腹痛,腹泻、腹胀、呕吐等胃肠反应。了解腹胀、腹痛的程度及持续时间,注意观察呕吐物及胃管抽吸出胃液的内容、颜色,判断有无返流注意定时观察鼻腔黏膜的完整性。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注意观察鼻腔黏膜的完整性,每天清洁鼻腔、口腔,并滴石蜡油润滑鼻腔。准确记录排气、排便的时间及大便的颜色、性质和量,腹泻时应进行大便培养及常规检查。 5.检测水和电解质情况:协助做好各项辅助检查及了解有无电解质和酸碱失衡,正确掌握病情,预防代谢紊乱。

肠内营养护理常规

肠内营养护理常规 【护理评估】 1.评估患者的病情,包括既往病史、手术创伤史、有无严重感染和消耗性疾病等。 2.了解患者的饮食习惯,近期饮食摄入情况。 3.评估患者胃肠道功能,有无消化道梗阻、出血、严重腹泻或不能经胃肠道摄食的疾患。 4.了解患者及家属对营养支持的态度和看法,了解患者对营养支持的经济承受能力。 【护理措施】 1.给予肠内营养之前,向患者及家属说明肠内营养的目的、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给予心理支持,取得理解和配合。 2.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合理配置肠内营养液。 (1)一般患者宜给予高蛋白、高热量、含丰富维生素、无刺激的流质饮食。腹泻患者宜选择低脂制剂加收敛药物。便秘患者宜选择含丰富纤维素的食物,并保证摄入足够的水分。 (2)按要求配置营养液。选定制剂后,仔细阅读产品说明书、有效期。配置液宜现配现用,常温下放置不宜超过24小时。 3.规范实施肠内营养操作。 (1)选择合适的体位。对于年老体弱、卧床、意识障碍、胃排空迟缓、经鼻胃管或胃造瘘输注营养液者取半坐卧位,以防反流和误吸。 对于经鼻肠管或空肠造瘘管滴注者可取随意卧位。 (2)调节营养液的温度以接近体温为宜,一般在37~40℃。 (3)使用营养液前充分摇匀,正确连接管道。 (4)控制输注量和速度,应从低浓度、慢速度、小剂量开始。浓度从8%~12%开始,一般不超过25%;速度以20~40ml/h至维持滴速为100~120ml/h,有条件者用输液泵控制为佳;控制总量为250~500ml/d,在5~7天内逐渐达到全量。 (5)对于经鼻饲或胃早瘘管给予营养液者,注意估计胃内残留量。在每次输注肠内营养液前及期间,抽吸胃液并估计胃内残余量每4小时1次。若残余量>100~150ml,应延迟或暂停输注,必要时加胃动力药。 (6)在输注过程中,观察病情变化。若患者突然出现呼吸急促、呛咳,咳出物类似营养液时,考虑有喂养管移位致误吸的可能,应立即停止输注,鼓励并刺激患者咳嗽,并及时报告医师。 4.保持喂养管通畅。 (1)妥善固定喂养管,避免扭曲、折叠和受压。 (2)每日更换输液管。 (3)药丸经碾碎、溶解后直接注入喂养管,以免药丸在营养液中不能溶解而黏附与管壁或堵塞管腔。 20

肠内营养的护理常规

肠内营养的护理常规 肠内营养是经胃肠道提供代谢需要的营养物质及其他各种营养素的营养支持方式。其决定于时间长短、精神状态与胃肠道功能。肠内营养的途径有口服和经导管输入两种其中经导管输入以包括鼻胃管,鼻十二指肠管,鼻空肠管和胃空肠造瘘管。 一、概念 将可直接被消化或经简单的化学性消化就能吸收的营养剂经口或通过鼻置管或胃肠道造口注入胃肠道的方法称为肠道内营养。 二、途径和方式 三、(一)?经胃分鼻胃管和胃造瘘管。 (二)?经空肠空肠造口或鼻肠管(营养管的管尖位于幽门后高位空肠)。 (三)?灌注方式 1. 一次性输注:每次定时用注射器推注200-250ml肠内营养液进行喂养的方法。此方法仅适用于经鼻胃置管或胃造口患者。空肠置管或肠造口患者不宜使用,可导致肠管扩张而产生明显的症状,使患者难以耐受。 2?间隙重力滴注:指在1h左右的时间内,将配制好的营养液借重力作用缓缓滴入患者胃肠内的方法。一般4-6次/天,250-500ml/ 次。间隙滴注法多数患者可以耐受。 3.连续输注:指营养液在输液泵的控制下连续输注18-24h 的喂养方法。适合病情危重患者及空肠造口喂养患者。优点为营养素吸收好,患者大便次数及量明显少于间隙性输注,胃肠道不良反应少。实施时输注速度由慢到

快,营养液浓度由低到高。 三、护理问题/ 关键点 1.胃肠道是否耐受 2.返流及误吸 3.胃潴留 4.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 5.教育需求 四、评估 (一)? 营养途径包括经鼻胃管、鼻肠管、胃造瘘或空肠造瘘途径 1.位置是否正确,用多种方法证实管道末端在胃肠道内:回抽、拍片、听诊等,对于不确定位置者,必须用多种方法或者多人证实后方能给予肠内营养 2.评估造瘘口周围皮肤是否正常,有无感染或者糜烂,有无渗液 (二)? 营养液类型 (三)? 肠内营养液灌注方式 (四)? 肠内营养液灌注的剂量及灌注的速度 (五)? 胃肠道 1.胃肠道耐受情况:肠鸣音,有无恶心、呕吐、腹胀、腹痛、便秘、腹泻等 2. 有无胃潴留 3.大便颜色、性状、量和次数

胃肠外营养

胃肠外营养 胃肠外营养是按照患者的需要,通过周围静脉或中心静脉输入患者所需的全部能量及营养素,包括氨基酸、脂肪、各种维生素、电解质和微量元素的一种营养支持方法。 ㈠目的 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不能从胃肠道营养、胃肠道需要充分休息、消化吸收障碍以及存在超高代谢等的患者,保证热量及营养素的摄入,从而维持机体新陈代谢,促进患者康复。㈡分类 根据补充营养的量,胃肠外营养可分为部分胃肠外营养(PPN)和全胃肠外营养(TPN)两种。根据应用途径不同,胃肠外营养可分为周围静脉营养及中心静脉营养。短期、部分营养支持或中心静脉置管困难时,可采用周围静脉营养及中心静脉营养。长期、全量补充营养时宜采取中心静脉营养。 ㈢用法 胃肠外营养的输注方法主要有全营养混合液输注及单瓶输注两种。 1.全营养混合液输注即将每天所需的营

养物质在无菌条件下按次序混合输入由 聚合材料制成的输液袋或玻璃容器后再 输注的方法。这种方法热氮比例平衡、 多种营养素同时进入体内而增加节氮效 果;同时简化输液过程,节省时间;另 外可减少污染并降低代谢性并发症的发 生。 2.单瓶输注在无条件进行全营养混合液输注时,可单瓶输注。此方法由于各营养素非同步进入机体而造成营养素的浪费,另外易发生代谢性并发症。 ㈣禁忌证 1.胃肠道功能正常,能获得足量营养者。 2.估计应用时间不超过5天。 3.患者伴有严重水电解质紊乱、酸碱失衡、 出凝血功能紊乱或休克时应暂缓使用, 待内环境稳定后再考虑胃肠外营养。 4.已进入临终期、不可逆昏迷等患者不宜 应用胃肠外营养。 ㈤并发症 在患者应用胃肠外营养的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并发症有:

1.机械性并发症在中心静脉置管时,可 因患者体位不当、穿刺方向不正确等引 起气胸、皮下气肿、血肿甚至神经损伤。 若穿静脉及胸膜,可发生血胸或液胸。 输注过程中,若大量空气进入输注管道 可发生空气栓塞,甚至死亡。 2.感染性并发症若置管时无菌操作不严 格、营养液污染以及导管长期留置可引 起穿刺部位感染、导管性脓毒症等感染 性并发症。长期肠外营养也可发生肠源 性感染。 3.代谢性并发症营养液输注速度、浓度 不当或突然停用可引起糖代谢紊乱、肝 功能损害。长期肠外营养也可引起肠黏 膜萎缩、胆汁淤积等并发症。 ㈥注意事项 ⒈严格执行配制营养液及静脉穿刺过程中的无菌操作。 ⒉配制好的营养液储存于4℃冰箱内备用,若存放超过24⒊⒋

肠内营养护理常规

肠内营养护理常规 一、定义 1.肠内营养(enteral nutrition, EN)是经胃肠道提供代谢需要的营养物质及其他各种营养素的营养支持方式。 2.肠内营养的途径和方式: 多数病人因经口摄入受限或不足而采用管饲,有经鼻插管或造口途径。 (1)经胃。分鼻胃管或胃造口管。 (2)经空肠。鼻肠管或空肠造口(营养管的管尖位于幽门后高位空肠)。 (3)方式的选择。短期肠内营养(<6周)如无误吸危险,可通过鼻胃管行肠内营养支持;长期肠内营养( > 6 周)如无误吸危险,可选择经胃造口;危重患者鼻肠管喂养是首选,对于有误吸危险或有食管、胃疾病或者腹部创伤疾病者,可经空肠造口行肠内营养支持。 3.灌注方式 (1)按时分次给予:适用于喂养管端位于胃内和胃肠功能良好者。将配好的肠内营养液用注射器分次缓慢注入,每次入量不超过200ml,在 10-20分钟内完成,每天6-8次。此方式易引起腹胀、恶心、呕吐、反流与误吸。 (2)间隙重力滴注:将营养液置于吊瓶内,经输注管与喂养管相连,借重力作用缓缓滴注。每次入量250-500ml,每天4-6次,输注速度为每分钟20-30ml。多数患者可以耐受。 (3)肠内营养泵输注:指营养液在重力滴注/输液泵的控制下连续输注的喂养方法。采用肠内营养泵可保持恒定速度,便于监控管理,适合病情危重、胃肠道功能和耐受性较差、经十二指肠或空肠造口管饲的病人。每小时20-50ml开始,逐步增至100-150ml,浓度亦逐渐增加。 二、护理 (一)评估要点 1.健康史 (1)疾病和相关因素:评估患者近期的饮食情况,如饮食习惯和食欲有无改变,有无明显厌食,饮食种类和进食量;是否因检查或治疗而禁食,禁食的天数,有无额外丢失;是否存在消化道梗阻、出血、严重腹泻或因腹部手术等而不能经胃肠道摄食的病症或因素。

肠内营养的适应症和相关护理

一、肠内营养的适应证 1、胃肠功能正常,但营养物摄入不足或不能摄入者(昏迷、烧伤、大手术后危重病人)。 2、胃肠道部分功能不良者,如消化道瘘、短肠综合征(大量小肠切除术后)等。 3、胃肠功能基本正常但合并其他脏器功能不良者如糖尿病或肝、肾衰竭者。 需进行营养支持时,凡胃肠道功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能正常或存在部分功能者,应当首选肠内营养或与肠外营养配合,部分应用肠内营养。 二、肠内营养护理 1、概念 将可直接被消化或经简单的化学性消化就能吸收的营养剂经口或通过鼻置管或胃 肠道造口注入胃肠道的方法称为肠道内营养。 2、途径和方式 (一)经胃:分鼻胃管和胃造瘘管。 (二)经空肠:空肠造口或鼻肠管(营养管的管尖位于幽门后高位空肠)。 (三)灌注方式 1).一次性输注:每次定时用注射器推注200-250ml肠内营养液进行喂养的方法。 此方法仅适用于经鼻胃置管或胃造口患者。空肠置管或肠造口患者不宜使用,可导致肠管扩张而产生明显的症状,使患者难以耐受。 2).间隙重力滴注:指在1h左右的时间内,将配制好的营养液借重力作用缓缓滴入患者胃肠内的方法。一般4-6次/天,250-500ml/次。间隙滴注法多数患者可以耐受。 3).连续输注:指营养液在输液泵的控制下连续输注18-24h的喂养方法。适合病情危重患者及空肠造口喂养患者。优点为营养素吸收好,患者大便次数及量明显少于间隙性输注,胃肠道不良反应少。实施时输注速度由慢到快,营养液浓度由低到高。 三、护理问题/关键点 1.胃肠道是否耐受 2.返流及误吸 3.胃潴留 4.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 5.教育需求 四、评估 (一)营养途径包括经鼻胃管、鼻肠管、胃造瘘或空肠造瘘途径 1. 位置是否正确,用多种方法证实管道末端在胃肠道内:回抽、拍片、听诊等,对 于不确定位置者,必须用多种方法或者多人证实后方能给予肠内营养 2.评估造瘘口周围皮肤是否正常,有无感染或者糜烂,有无渗液

肠内营养护理常规

肠内营养护理常规内部编号:(YUUT-TBBY-MMUT-URRUY-UOOY-DBUYI-0128)

肠内营养护理常规 一、定义 1.肠内营养(enteral nutrition, EN)是经胃肠道提供代谢需要的营养物质及其他各种营养素的营养支持方式。 2.肠内营养的途径和方式: 多数病人因经口摄入受限或不足而采用管饲,有经鼻插管或造口途径。 (1)经胃。分鼻胃管或胃造口管。 (2)经空肠。鼻肠管或空肠造口(营养管的管尖位于幽门后高位空肠)。 (3)方式的选择。短期肠内营养(<6周)如无误吸危险,可通过鼻胃管行肠内营养支持;长期肠内营养( > 6 周)如无误吸危险,可选择经胃造口;危重患者鼻肠管喂养是首选,对于有误吸危险或有食管、胃疾病或者腹部创伤疾病者,可经空肠造口行肠内营养支持。 3.灌注方式 (1)按时分次给予:适用于喂养管端位于胃内和胃肠功能良好者。将配好的肠内营养液用注射器分次缓慢注入,每次入量不超过200ml,在 10-20分钟内完成,每天6-8次。此方式易引起腹胀、恶心、呕吐、反流与误吸。 (2)间隙重力滴注:将营养液置于吊瓶内,经输注管与喂养管相连,借重力作用缓缓滴注。每次入量250-500ml,每天4-6次,输注速度为每分钟20-30ml。多数患者可以耐受。 (3)肠内营养泵输注:指营养液在重力滴注/输液泵的控制下连续输注的喂养方法。采用肠内营养泵可保持恒定速度,便于监控管理,适合病情危重、胃肠道功能和耐受性较差、经十二指肠或空肠造口管饲的病人。每小时20-50ml开始,逐步增至100-150ml,浓度亦逐渐增加。 二、护理 (一)评估要点 1.健康史 (1)疾病和相关因素:评估患者近期的饮食情况,如饮食习惯和食欲有无改变,有无明显厌食,饮食种类和进食量;是否因检查或治疗而禁食,禁食的天数,有无额外丢失;是否存在消化道梗阻、出血、严重腹泻或因腹部手术等而不能经胃肠道摄食的病症或因素。 (2)既往史:患者近期或既往有无消化系统手术史、较大的创伤、灼伤、严重感

肠内营养护理常规最新版本

肠内营养护理常规 一、预防误吸 (1)妥善固定营养管:若经鼻胃管喂养时,应将营养养管妥善固定于面颊部,防止脱出。 (2)取合适的体位:根据营养管位置及病情,置病人于合适的体位。伴有意识障碍、胃排空迟缓、经鼻胃管或胃造瘘管输注营养液的病人应取半卧位,以防营养液反流和误吸。 (3)加强观察:若病人突然出现呛咳、呼吸急促或咳出类似营养液的痰液,应疑有营养管移位并致误吸的可能,应鼓励和刺激病人咳嗽,以排出吸人物和分泌物,必要时经鼻导管或气管镜清除误吸物。 二、维持病人正常的排便形态 约5%-30%的肠内营养治疗病人可发生腹泻。 (1)控制营养液的浓度:从低浓度开始滴注营养液,再根据病人胃肠道适应程度逐步递增,以避免营养液浓度和渗透压过高引起的胃肠道不适、肠痉挛、腹胀和腹泻。 (2)控制输注量和速度:营养液宜从少量开始,250-500ml/d,在5-7天内逐渐达到全量。输注速度以20ml/h起,视适应程度逐步加速并维持滴速为100-120ml/h。以营养泵控制滴速为佳。

(3)保持营养液的适宜滴注温度:营养液的滴注温度以接近正常体温为宜,过烫可能灼伤胃肠道黏膜,过冷则刺激胃肠道,引起肠痉挛、腹痛或腹泻。可在输注管近端自管外加热营养液,但需防止烫伤病人。 (4)用药护理:某些药物,如含镁的抗酸剂、电解质等可致肠痉挛和渗透性腹泻,须经稀释后再经营养管注人。对严重低蛋白血症者,遵医嘱先输注人体清蛋白或血浆,以提高血浆胶体渗透压。 (5)避免营养液污染、变质:营养液应现配现用;保持调配容器的清洁、无菌;悬挂的营养液在较凉快的室温下放置时间小于6~8小时,若营养液含有牛奶及易腐败成分时,放置时间应更短;每天更换输注管道、袋或瓶。 三、定时冲洗营养管,保持通畅。 为避免营养管阻塞,于输注营养液前、后及连续管饲过程中每间隔4小时及特殊用药前后,都应用30ml温开水或生理盐水冲洗营养管。药丸经研碎、溶解后直接注入营养管,避免因加入营养液后与之不相容而凝结成块粘附于管壁或堵塞管腔。 四、健康教育 (1)向患者解释肠内营养的目的和意义,取得患者合作 (2)饮食摄人不足和营养不良对机体可能造成危害。

肠内营养支持及管路护理

肠内营养支持及管路护理 一、肠内营养的定义I 肠内营养是通过口服或鼻饲等方式经胃肠道提供代谢需要的热量及营养成分的营养支 持方式,它是一种价廉、简便、有效、合乎生理的营养方式。 二、临床营养支持目的 临床营养支持的目的是通过营养支持维持氮平衡,保存瘦肉体,维持细胞、组织器官的 功能,促进病人康复。通过营养支持,改善病人的营养状态,维持肠黏膜的结构和功能的完 整,明显减少肠源型感染的发生。 三、肠内营养的特点 为机体提供各种营养物质;增加胃肠道的血液供应;刺激内脏神经对消化道的支配和消化道激素的分泌;保护胃肠道的正常菌群和免疫系统;维持肠黏膜屏障、维持胃肠道正常的 结构和生理功能;减少细菌和毒素易位;符合消化生理,有利于内脏蛋白质合成和代谢调节,对循环干扰较少,预防肝内胆汁淤积,降低肝功能损害;操作方便,临床管理便利,同时费用也较低。肠内营养治疗是疾病治疗基础。 四、对肠道功能的重新认识 在80年代以前,人们一直认为机体应激时,肠道只是处于一个“休眠状态”。80年代后对肠道功能有了重新的认识,在机体应激时,肠道是一个中心器官,而且认为肠道是机 体的免疫器官,含有全身60 %的淋巴细胞。 由于观念的转变,对于肠道的功能也有了重新的认识。过去认为肠道功能仅仅是营养物 质的消化和吸收。而现在认为,肠道功能除了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外,还是人体最大的免 疫器官,是器官的中心,是判断危重病人预后的重要指标。通过肠内营养支持,将营养从肠

伤性的治疗。所以,目前对于肠内营养支持在临床上应用越来越多。 五、肠内营养的应用原则 肠内营养的应用原则是,当胃肠道有功能,能安全使用时使用它。这是我们近年来对于 肠内营养及肠道功能的正确认识。 六、营养途径选择 经口营养不足或不能经口营养时,需要肠内营养治疗。如果肠内营养治疗可能,短期(小 于30天)或限期未定时,可以先用鼻肠管进行肠内营养支持;如果是判断为长期(大于30天)的营养支持,可以通过内窥镜做经皮内窥镜胃造口术(PEG )进行肠内营养,或通过 剖腹手术进行空肠细针穿刺造口。如果肠内营养治疗不耐受,可选择肠外营养。肠外营养短 期者可以通过外周静脉给予,长期者通过中心静脉给予。 七、肠内途径的选择 PPT10图片中绿色的是鼻胃管,黄色的是鼻空肠管,红色的是PEG经胃到小肠的造口管,紫色的是空肠细针穿刺造口术后进行的造口管。 八、肠内营养用法 肠内营养用法包括以下几种:推注法、重力滴注、间断泵喂养和持续泵喂养。小肠内喂养建议米用喂养泵喂养方式。| 一次性输注的优点是操作简单,缺点是并发症多,适应证是置鼻胃管或胃造口。间歇性重力滴注的优点是操作简单、活动方便,但并发症较多,适应证是鼻饲喂养。持续胃肠泵输 注的优点是并发症少、营养吸收好,缺点是活动时间少,适应证是危重空肠造口。 九、肠内营养治疗操作的方法 (一)一次性输注

肠内营养的护理规范

肠内营养的护理规范 日期 2018-2-22 临床带教者:沈莹 参与人员: 临床带教经过: 沈莹:大家早上好,目前我们正好有一位需要长期肠内营养的病人,下面我们就来学习一下肠内营养的护理规范。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这位病人,这位病人我们为其选择的是鼻胃管进行喂养,胃管放置后应经抽吸、x线检查等证实其在消化道内,肠内营养时需在管道上粘贴“肠内营养”的标识以区别静脉输液,防止差错出现事故。肠内营养制剂是根据病人的病情来进行调整的,配置营养液的溶液需清洁、消毒后使用,超过24h的肠内营养液不可继续使用。为了防止胃管的滑出呢,我们应该妥善的固定,必须使用高举平台的方法固定,防止导管压迫病人皮肤,每天我们需观察皮肤、咽喉部黏膜是否压迫,顺便还要观察口腔的情况,如果病人不能自行刷牙,我们需给病人做口腔护理一天两次。 李巧:像这类长期鼻饲的病人,胃管堵住了我们该怎么办? 沈莹:在连续饲食时,至少每隔4h用30ml温开水脉冲式冲管一次;药物及鼻饲前后应以30ml温开水冲洗管饲,以减少堵管和药物腐蚀管壁的危险;一 旦发现堵管,应及时用20ml注射器抽温开水反复冲洗,也可将胰酶溶于 5%碳酸氢钠后冲管,鼻饲管注射器需标明有效期,有效时间为24h。为了防止腹泻,我们应遵循浓度由低到高,容量由少到多、速度由慢到快的原则;建议使用可调节温度的加热器;保证营养液的恒定温度接近体温,禁止使用不能调节温度的加热器。 张生娟:在肠内营养的时候我们需要给于什么体位呢?一直给肠内营养,会不会出现胃储留的一个情况? 沈莹:鼻饲前应抬高床头 30°,并在鼻饲后半小时内仍保持半卧位,低流速、匀速、恒温喂养方式迸行鼻饲;意识障碍患者,尤其是神志不清或GCS

肠内营养护理常规

肠内营养护理常规 肠内营养护理常规 一、概念将可直接被消化或经简单的化学性消化就能吸收的营养剂经口或通过鼻置管或胃肠道造口注入胃肠道的方法称为肠道内营养。 二、途径与方式 (一)经胃: 分鼻胃管与胃造瘘管。 (二)经空肠: 空肠造口或鼻肠管(营养管的管尖位于幽门后高位空肠)。 (三)灌注方式 1、一次性输注:每次定时用注射器推注200-250ml 肠内营养液进行喂养的方法。此方 法仅适用于经鼻胃置管或胃造口患者。空肠置管或肠造口患者不宜使用, 可导致肠管扩张而产生明显的症状, 使患者难以耐受。 2 、间隙重力滴注: 指在1h 左右的时间内, 将配制好的营养液借重力作用缓缓滴入患者 胃肠内的方法。一般4-6 次/天, 250-500ml/ 次。间隙滴注法多数患者可以耐受。 3 、连续输注: 指营养液在输液泵的控制下连续输注18-24h 的喂养方法。适合病情危重 患者及空肠造口喂养患者。优点为营养素吸收好, 患者大便次数及量明显 少于间隙性输注, 胃肠道不良反应少。实施时输注速度由慢到快, 营养液浓度由低到高。 三、护理问题/ 关键点 1. 胃肠道就是否耐受 2. 返流及误吸 3. 胃潴留 4. 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 5. 教育需求 四、评估 (一)营养途径包括经鼻胃管、鼻肠管、胃造瘘或空肠造瘘途径 1、位置就是否正确, 用多种方法证实管道末端在胃肠道内: 回抽、拍片、听诊等, 对于不 确定位置者, 必须用多种方法或者多人证实后方能给予肠内营养 2 、评估造瘘口周围皮肤就是否正常, 有无感染或者糜烂, 有无渗液 (二)营养液类型 (三)肠内营养液灌注方式 (四)肠内营养液灌注的剂量及灌注的速度 (五)胃肠道 1、胃肠道耐受情况:肠鸣音,有无恶心、呕吐、腹胀、腹痛、便秘、腹泻等 2、有无胃潴留 3、大便颜色、性状、量与次数 肠内营养护理常规

规范胃肠外营养及其分级管理制度

规范胃肠外营养及其分级管理制度 4.5.2.41 规范胃肠外营养及其分级管理制度 4.5.2.4 为促进我院合理使用胃肠外营养药品,经全院讨论,特制订本制度,规范使用与管理肠道外营养疗法。 一、肠外营养( parenteral nutrition ,PN )是从静脉内供给营养作为手术前后及危重患者的营养支持,全部营养从肠外供给称全胃肠外营养( total parenteral nutrtion ,TPN )。肠外营养的途径有周围静脉营养和中心静脉营养。肠外营养( PN )是经静脉途径供应病人所需要的营养要素,包括热量(碳水化合物、脂肪乳剂)、必需和非必需氨基酸、维生素、电解质及微量元素。肠外营养分为完全肠外营养和部分补充肠外营养。目的是使病人在无法正常进食的状况下仍可以维持营养状况、体重增加和创伤愈合,幼儿可以继续生长、发育。静脉输注途径和输注技术是肠外营养的必要保证 二、全院关于胃肠外营养的管理均需遵守本制度。 三、临床合理应用胃肠外营养类药物,使用原则参照我院制定的胃肠外营养何时使用指南。指南如下:适应症:(1)肠功能障碍:如短肠综合征、严重小肠疾病、放射性肠炎、严重腹泻及顽固性呕吐胃肠梗阻、肠外瘘等;(2) 重症胰腺炎;(3)高代谢状态危重患者:如大手术围手术期、大面积烧伤、多发性创伤等;(4)严重营养不足肿瘤患者; (5)重要器官功能不全患者:如肝、肾、肺、心功能不全或衰竭等;(6)大剂量化疗、放疗或接受骨髓移植患者禁忌症:(1) 胃肠功能正常,能获得足量营养者;(2)需急诊手术者,术前不宜强求肠外营养; (3) 临终或不可逆昏迷患者。 四、进行处方点评和病历点评时严查胃肠外营养用药情况,严惩非适应症,无适应

肠内营养护理常规

肠内营养护理常规 1.避免营养液污染、变质:营养液应现配现用,悬挂的营养液在常温下放置时 间小于6-8小时,每天更换输液皮条、袋或瓶。配方制剂,如能全力等开启后24小时内输完。 2.使用前要先摇匀,并仔细检查管道连接是否正确。 3.避免喂养管阻塞,于输注营养液前、后及连续管饲过程中,每隔4小时及特 殊用药前后,都应用30ml温开水或生理盐水冲洗喂养管。 4.保持营养液适宜的温度营养液温度应控制在37-40℃之间。 5.控制营养液的浓度从低浓度开始滴注营养液,再根据病人胃肠道适应程度 逐步递增。 6.控制输注量和速度营养液宜从少量开始,250-500ml/d,在5-7天内逐渐达 到全量。输注速度以40-50ml/h起,逐日加速并维持至100-120ml/h。鼻饲者100-120ml/次,2小时1次。 7.在营养液输注过程中,注意观察疗效及并发症。 1)腹泻病人宜选择低脂制剂,根据医嘱加用收敛药物。 2)便秘病人选择含纤维制剂,并保证足够的水分摄入,增加病人活动。 3)监测血糖,注意尿量变化。 4)观察和预防感染性并发症:吸入性肺炎、急性腹膜炎、肠道感染等。 8.预防误吸。 1)妥善固定喂养管:若经鼻胃管喂养时,应将鼻胃管妥善固定,以免移位至误 吸。 2)取合适的体位:伴有意识障碍、胃排空障碍、经鼻胃管或胃造瘘管输注营养 液的病人应取半卧位,以防营养液反流和误吸。经鼻肠管或空肠造瘘滴注者可取舒适卧位。 3)及时估计胃内残留量:在每次输注肠内营养液前及期间(每隔4小时)抽吸 并评估胃内残留量,若残留量每次大于100-150ml,应延迟或暂停输注,以防误吸。 4)加强观察:输注过程中若出现呛咳、呼吸急促或咳出类似营养液的痰液,应 疑有误吸的可能,应鼓励病人咳嗽以排出吸入物和分泌物,必要时鼻导管或

肠内营养护理问题

护理问题 1舒适改变呕吐、腹胀:与接受过快的营养液输注有关。 2液体量不足与液体摄入不足有关。 3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与营养计划未完成,摄入量不足有关。 4排便异常腹泻:与输入营养液温度低,速度快有关 5知识缺乏缺乏肠内营养的有关知识。 护理措施 1正确留置鼻肠管。我们使用的flocare鼻肠管柔软易弯曲,对胃酸不敏感,不易刺激鼻腔、咽喉,管道末端圆滑,可防止损伤胃肠道粘膜,并有多个侧孔,避免发生管道阻塞,能够满足肠内营养的需要。管长110 cm,置管于幽门远端,若能插至小肠起始部最好,可避免肠内营养常见并发症——胃潴留的发生,也不易发生因液体返流引起的呕吐和误吸,患者耐受性较好。 2妥善固定鼻肠管,防止滑脱移动,盘绕扭曲。每日输注前后,均以温开水冲洗管道,防止营养液残留堵塞管腔,保证营养液合适温度,一般调至38°。夏季室温下直接输入,冬季用热水袋置于管周,以提高液体的温度,勤观察、巡视,调节合适滴速,及时处理故障,太快容易发生腹胀、腹泻、恶心、呕吐,太慢则不能按计划完成输液量。 3熟练掌握输液的使用方法,按计划设置营养液输入量、速度。加强巡视及时识别并排除输液故障,保证肠内营养计划按时完成。正确记录24 h进出量,观察患者有无口渴、皮肤粘膜弹性以及尿量的变化。 4定期检查肝、肾功能及白蛋白的变化。准确留24 h尿测定氮平衡以评价肠内营养效果,观察患者的血糖、血脂的变化。 5使用合适肠内营养制剂,我们使用Nutricia产品“能全力”,该制剂为全营养配方非蛋白热量∶N=134.4 kcal,糖脂能量比例为49∶35,能量密度为1 kcal/ml。避免了渗透性腹泻,而且为即用型液体制剂,使用方便,且含有纤维成分,经肠道厌氧菌酵解可生成短链脂肪酸,刺激水钠吸收,预防腹泻,增加肠血流,促进结肠粘膜细胞增殖,促进吻合口愈合,特别适用于直肠手术患者。 6对于健康知识缺乏患者,实施肠内营养之前,应详细解释肠内营养的意义、重要性及实施方法,说明置鼻肠管是实施早期肠内营养的重要保证,告知患者配合要点,胃、结、直肠手术后,小肠的运动和吸收功能最早恢复,提供肠内营养支持能增加热能和蛋白质的摄入,减少体重丢失,纠正负氮平衡,降低围手术期并发症,保护胃肠道粘膜,改善全身营养状况,促进胃肠功能恢复。经常与患者沟通,了解肠内营养、心理生理反应,给予心理支持。

肠内营养护理常规

肠内营养护理常规 Document number:BGCG-0857-BTDO-0089-2022

肠内营养护理常规 一、预防误吸 (1)妥善固定营养管:若经鼻胃管喂养时,应将营养养管妥善固定于面颊部,防止脱出。 (2)取合适的体位:根据营养管位置及病情,置病人于合适的体位。伴有意识障碍、胃排空迟缓、经鼻胃管或胃造瘘管输注营养液的病人应取半卧位,以防营养液反流和误吸。 (3)加强观察:若病人突然出现呛咳、呼吸急促或咳出类似营养液的痰液,应疑有营养管移位并致误吸的可能,应鼓励和刺激病人咳嗽,以排出吸人物和分泌物,必要时经鼻导管或气管镜清除误吸物。 二、维持病人正常的排便形态? 约5%-30%的肠内营养治疗病人可发生腹泻。 (1)控制营养液的浓度:从低浓度开始滴注营养液,再根据病人胃肠道适应程度逐步递增,以避免营养液浓度和渗透压过高引起的胃肠道不适、肠痉挛、腹胀和腹泻。 (2)控制输注量和速度:营养液宜从少量开始,250-500ml/d,在5-7天内逐渐达到全量。输注速度以20ml/h起,视适应程度逐步加速并维持滴速为100-120ml/h。以营养泵控制滴速为佳。

(3)保持营养液的适宜滴注温度:营养液的滴注温度以接近正常体温为宜,过烫可能灼伤胃肠道黏膜,过冷则刺激胃肠道,引起肠痉挛、腹痛或腹泻。可在输注管近端自管外加热营养液,但需防止烫伤病人。 (4)用药护理:某些药物,如含镁的抗酸剂、电解质等可致肠痉挛和渗透性腹泻,须经稀释后再经营养管注人。对严重低蛋白血症者,遵医嘱先输注人体清蛋白或血浆,以提高血浆胶体渗透压。 (5)避免营养液污染、变质:营养液应现配现用;保持调配容器的清洁、无菌;悬挂的营养液在较凉快的室温下放置时间小于6~8小时,若营养液含有牛奶及易腐败成分时,放置时间应更短;每天更换输注管道、袋或瓶。 三、定时冲洗营养管,保持通畅。 为避免营养管阻塞,于输注营养液前、后及连续管饲过程中每间隔4小时及特殊用药前后,都应用30ml温开水或生理盐水冲洗营养管。药丸经研碎、溶解后直接注入营养管,避免因加入营养液后与之不相容而凝结成块粘附于管壁或堵塞管腔。 四、健康教育?? (1)向患者解释肠内营养的目的和意义,取得患者合作 (2)饮食摄人不足和营养不良对机体可能造成危害。 (3)经口饮食和肠内营养有助于维护肠道功能。

肠内营养的护理

1.肠内营养的护理?肠内营养(EN)是指通过口服或管饲等方式经肠道提供代谢需要的热量及营养物质。它是可以不经过消化而直接吸收的高营养饮食,既使在没有消化液的情况下,也可以由小肠完全吸收。其特点是:营养价值高,营养成分全面平衡,成份明确,无渣滓,不含纤维素。有压缩性,排便少,携带方便,易保存。 适应症 ?不能经口摄食或摄食不足,需经管饲方法来维持营养的患者,如:昏迷、喉部术后、胃部术后、食道粘膜损伤等。 ?多种原发性胃肠道疾病,采用肠内营养对治疗有利。如胃肠道瘘、炎性肠道疾病等。 禁忌症 ?年龄<3个月的婴儿,不能耐受高张液体肠内营养的喂养。 ?小肠广泛切除后,宜采用PN 6-8周,以后采用逐步增量的肠内营养。?胃部分切除后,不能耐受高渗糖的肠内营养,因易产生倾倒综合征。有的病人只能耐受缓慢的滴注。 ?处于严重应激状态,如麻痹性肠梗阻、上消化道出血、顽固性呕吐、腹膜炎或腹泻急性期中,均不宜给于肠内营养。 膳食种类 ?2、匀浆混合液:是将膳食中的米、面、肉蛋、奶、菜等煮熟制成半流质状态,置电动打碎机打碎成混合浆液。 ?1、混合奶:选用牛奶、豆浆、鸡蛋等蛋白质;浓米汤、冲稀的炒面粉、米粉、蔗糖等碳水化合物;植物油以及菜水、果汁等配置而成。 ?3、要素膳:即化学配制膳。如爱伦多、百普素、安素、能全力等。特点为:由不需或很少再需要经过消化的营养素配制而成。对胃肠和胰腺的刺激小,低渣、高营养效能、显著的减少粪便体积 供给途径 ?1、口服口服肠内营养可随病人的喜爱,选择冷饮、热饮或加调味剂。?2、管饲喂养途径有:(1)鼻胃(肠)管;(2)螺旋形鼻肠管;(3)经皮内窥镜引导下胃造口管;(4)经皮内窥镜引导下空肠造口管;(5)空肠造口管,如穿刺针引导建立小肠粘膜下隧道的空场造口管。 营养液调配及使用 ?1、调配营养液应按照医嘱的要求,严格按调配程序进行。 ?2、使用温水(40度左右)将要素粉剂调成糊状,和匀后加温水稀释至所需要量。必要时用纱布过滤后再使用。

肠内营养的护理常规

肠内营养的护理常规 胃肠内营养是补充营养的主要途径,当病人因原发病不能或不愿经口进食时,如胃肠功能良好或可耐受时,应首选胃肠内营养。胃肠内营养途径,一般有鼻饲、胃造口、空肠造口或经肠造瘘管输注营养液。 1.选择合适的体位:取30o低半卧位,以防反流、误吸。 2.估计胃内残留量:每4h抽吸并估计胃内残留量,若残留量大于100-150ml, 应延迟或暂停输注,或加用胃动力药物,以防胃潴留引起反流而致误吸。 3.控制营养液的浓度和渗透压:应从低浓度开始,再根据胃肠道适应程度 逐渐递增,以免引起胃肠道不适、恶心、呕吐、肠痉挛和腹泻。 4.控制滴注量和速度:从少量开始,250-500ml/d,在5-7d内逐渐达到全量; 输注速度以30~40ml/h起,视适应程度逐步加速并维持滴速为 100-120ml/h。以输液泵控制滴速为佳。容量、速度和量交错递增将有益 于病人对肠内营养的耐受。 5.调节营养液的温度:以接近体温37~39℃为宜,过烫可能灼伤胃肠道粘膜, 过冷则刺激胃肠道,引起肠痉挛、腹痛或腹泻。可用加热器或暖瓶在喂 养管近端加热营养液,注意防止烫伤病人。 6.避免营养液污染、变质:营养液应现配现用;保持调配容器的清洁、无 菌;悬挂的营养液在较凉快的室温下放置时间应小于6-8h,当营养液内 含有牛奶及易腐败成分时,放置时间应更短;每天更换滴注输液器。 7.口服药物的应用:药丸或药片经研碎、用30~50ml溶解后直接注入喂养 管,以免与营养液不相容而凝结成块粘附于管壁、堵塞管腔。 8.妥善固定喂养管:如置鼻胃管或鼻肠管,应将其妥善固定于面颊部;作 胃或空肠造瘘时,应用缝线将之固定于腹壁;在喂养管进入鼻腔或腹壁 处应作好标记,每4h检查一次,以识别喂养管有无移位。若病人突然出 现腹痛、胃或空肠造瘘管周围有类似营养液渗出、或腹腔引流管引流出 类似营养液的液体,应怀疑造瘘管移位、营养液进入游离腹腔。应立即 停输营养液,尽可能清除或引流出渗漏的营养液并应用抗生素避免继发 性感染。 9.避免喂养管扭曲、折叠、受压:告知病人卧床、翻身时应避免挤压喂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