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特色社会理论与实践研究

中国特色社会理论与实践研究

中国特色社会理论与实践研究
中国特色社会理论与实践研究

一、为什么说在任何情况下都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推进任何方面的改革发展都要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

1在任何情况下都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推进任何方面的改革与发展都要立足这个最大实际,这既是我们党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也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的根本遵循。

一、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的重大意义

正确认识国情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问题,这既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根本要求,也是制定和执行正确路线、方针和政策的基本依据。当今中国最大的国情是什么?那就是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涵有两个方面:第一,我国已是社会主义国家,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与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的辩证统一,是从社会的制度性质及其发展程度两个方面,对我国社会所处历史方位、时代坐标的准确界定,构成当代中国的最大国情即最大实际,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深刻认识和正确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至关重要。这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正确制定和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和基础,是科学谋划和推进改革发展各项事业的关键和根本。回顾历史,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出现严重失误的根本原因之一,就是因为提出的一些目标、任务和方针政策脱离、超越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于没有很好地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结果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吃了苦头,遭受损失甚至严重挫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功,根本原因之一是纠正了那些超越发展阶段的思想观念、方针政策,对那些不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求的体制、制度逐步进行根本性的改革;同时,坚决抵制了抛弃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错误主,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在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征程中,始终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和最大实际,是我们有效应对复杂多变的发展环境并保持正确发展方向的根本保证。只有把握住了这一最大国情,我们才能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特色、理论特色、制度特色、实践特色和时代特色,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顺利推进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伟大事业。

二、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和矛盾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指我国生产力落后、市场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个主要矛盾贯穿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整个过程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因此,现阶段我国面临的中心任务是,必须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逐步实现现代化;同时,必须不断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部分。总体来看,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逐步摆脱贫穷、摆脱落后的历史阶段;是由农业人口占多数的手工劳动为基础的农业国逐步转变为现代化工业国的阶段;是由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转变为市场经济发达的历史阶段;是通过探索和改革,建立、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和其他各方面体制的历史阶段;是全民奋起,艰苦奋斗,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阶段。我们必须全面、准确地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点、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

三、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需要把握好的几个方面

在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进程中,我们必须紧紧扭住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坚持从实际出发,推动经济社会长期持续健康发展。第一,坚定不移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尤其要把集中力量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摆在首要地位。第二,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强大动力,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全面深化改革,包括推进

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体制的改革,是加快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根本出路。第三,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按照马克思主义关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的基本原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通过调整政治关系、结构和活动,推动政治观念更新、政治制度完善、政治行为进步,实现政治文明和现代化,不仅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必须按照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和实现现代化对政治建设的要求,扩大社会主义,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第四,坚定不移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完善社会主义上层建筑的重要容。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方向,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第五,坚定不移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保障和改善民生,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是有效化解社会矛盾的治本之策,维护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在要求。

必须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加快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尤其是要在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等方面有新的进步,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经历史阶段,是一个不断发展和进步的动态历史过程,是由量变积累引起部分质变,在新的基础上再由新的量变积累引起新的部分质变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一个社会主义生产力由不发达走向发达、生产关系由不完善走向完善、上层建筑由不成熟走向成熟的过程。党的十八大报告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述,丰富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社会发展阶段的认识,在这一基础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作出的全面部署,必将把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推向新的阶段,不断谱写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光辉篇章。

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经济结构加速调整,同时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能源、资源、环境、技术的瓶颈制约日益突出,世界可持续发展遇到的压力增大。请结合加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针对中国目前的情况,谈谈从根本上改变这一状况的出路是什么?

答:根本出路: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坚持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基本要:1、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在需求结构上,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在产业结构上,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统筹城乡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区域良性互动、协调发展。2、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充分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作用,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壮大创新人才队伍,推动发展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3、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优先位置,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4、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深入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走可持续发展之路。5、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坚定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改革,加快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与国际社会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共同分享发展机遇。

三、如何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科学涵?以及如何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

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的坚持和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就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这些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这是党领导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最鲜明特色。

一)如何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

首先,坚定道路自信,要正确认识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质涵和重要性。坚定道路自信就是坚持一切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尽快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全面发展。其次,坚定道路自信,要深刻认识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奋斗目标。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对于每一个中国人民来说,我们现在走的社会主义道路是正确的,或者说在现实上给每一人民带来了好处和利益,90后一代就能够明显的体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因为我们接受了比以前更好的教育,享受了比以前更好的生活水平,体会了比以前更开放的观念和视野。所以我们更应该自信的坚定这条正确的道路,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

(二)如何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

第一,坚定理论自信,要深刻认识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改革开放的关系。党在改革开放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念,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不断回答重大的理论问题,从而形成并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第二,坚定理论自信,要深刻认识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思想的关系。这一理论是对思想的继承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包括思想)推向了新的发展阶段。第三,坚定理论自信,要深刻认识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部的逻辑关系。理论揭示了社会主义本质,成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基础性组成部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重点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是开创性组成部分;科学发展观回答发展的重大问,是最新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部逻辑严谨,体系完善,对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提出了重要的理论指导。这些理论通过每一届国家领导人的更替而与时俱进的更新,并不断更加实践的变化指导中中国人民前进的道路和方向。所以我们要坚定理论是正确的,自信的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三)如何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

首先,坚定制度自信,要深刻认识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与优势。社会制度的本质是对社会发展的根本支撑作用;我国能在经济全球化大潮和激烈国际竞争中显示优越性,根本原因在于社会制度符合中国国情、体现发展规律,这是制度的优势。其次,坚定制度自信,要深刻认识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原则。通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实现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与阶段性原则的有机统一。最后,坚定制度自信,要深刻认识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人民是社会主义的本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需要通过一系列基本制度和具体制度来体现和实现的。制度是具体如何实践目标的具体要求,如果制度构建的好,并且执行的好,中国的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等一定能走的更加坚定。现在我国虽然有很多制度上的缺陷,但是我们应该自信,在国家进步的过程中一定能不断改进现有的不足,最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两个一百年的目标!

四、八大报告提出,倡导富强、、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实、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自身实际,谈谈如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通过自己的知识储备和活力优势,推动“八荣八耻”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普及和升华。荣辱观是社会存在的一种反映,是在世界观、价值观基础上形成的。

答:价值观是人们心中的深层信念系统,核心价值观能否与时俱进,直接影响到一个国家的凝聚力和影响力。在十八大报告中,同志指出: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倡导富强、、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段话从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奠定了基础。富强是国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也体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最大国情,既有当代的价值,更有传统的价值。国家只有通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断解放发展生产力,才能向着富强的目标迈进。同时,“”、“文明”、“和谐”这些理念与社会主义建设,经济建设也不是简单对应,必须加大融合与贯通的力度来践行国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由是社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动力,社会的活力和创造力来自充分的空间和自由。所以,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和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中,要不断推进自由的发展,让整个社会和人的创造力、活力真正迸发了出来。平等、公正是社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普遍自由的一种维护。在社会生产力极大发展,物质生活极大丰富、思想道德极大提高的今天,要让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十八大简介十八大报告十八大观后感十八大思想汇报党代会制度全体人民平等公正的共

享改革发展成果。法治是社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保障。自由,平等,公正的实现需要靠社会的法治来保障,所以,要需要社会加大法治社会的建设强度。爱国是公民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灵魂,是促使公民不断发展向前的不竭动力。

正确的人生观,是指在无产阶级世界观的指导下所形成的对人生的根本看法和态度。这种人生观的特点可以用三句话来概括,即以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为基础,以集体主义为核心,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目的。它全面正确地回答了人为什么要活着、做什么人、怎样做人等基本问题,是迄今为止最进步、最科学的人生观。

作为当代的大学生,我们需要做到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制度,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关心祖国的前途和命运;勤奋学习,钻研业务,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中,无私奉献;诚实守信,言行一致,与人为善,宽容待人,见义勇为。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

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项需要始终坚持的浩大工程,需要每一个中国人坚持不懈的努力。

五、十八大报告指出,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请结合实际分析为什么在经济发展的同时,要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以及如何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答:①现实原因:一方面强调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相对于经济发展的增长速度来看,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速度是远远落后于经济发展的速度,存在很大差距。当前我国面临的民生问题比较突出,已经成为了我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的严重障碍,最后造成需严重不足,贫富差距过大,分配水平不高,严重阻碍了我国经济的发展进程。

②理论依据:发展的目的是人,发展的动力也是人,人民群众的利益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只有当群众利益得到满足,才会充分调动群众参与的积极性,经济发展才会有动力。人民群众既是创造主体,又是享用主体。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也是社会发展的根本保证,改善民生,有利于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率,有利于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也有利于增强人们对经济发展前景的信心。

③实践要求:在经济发展的同时要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是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社会发展是经济发展的目的,也为经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必要条件。科学发展观要求统筹兼顾,进行“五位一体”的现代化建设。基于以上三点原因:现实原因、理论依据和实践要求,我们要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建设的基本要:积极解决好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现实利益问题: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加快建立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制,保障人民基本生活,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

社会建设涉及的方面非常广泛,重点是六大民生建设,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一方面要推进以六大民生建设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保障群众利益;另一方面,在继续强调效率和发展是硬道理的同时,应该更加注重社会公平,体现社会主义本质。应该通过深化改革来解决我们当前所存在的民生问题,处理好公平与效率之间的关系。

六、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请结合实际分析如何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国家建设的全过程。

答: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国家建设全过程是党治国执政理念的丰富和升华;是科学发展观在环保领域的具体体现和落实;将极推动环境保护融入国家发展综合决策。

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国家建设全过程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是党治国执政理念的丰富和升华;是科学发展观在环保领域的具体体现和落实;将极推动环境保护融入国家发展综合决策。

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国家建设全过程:要强化党和国家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政治领导力;大力推动经济绿色转型,实现绿色发展;建立公民社会,创新社会管理模式;将生态文明等重要的生态价值观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环保部门要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主力军和主阵地作用。

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是一项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把生态文明理念和政策落实和具体化到相关领域。政治领域:强化党和国家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政治领导力经济领域:大力推动经济绿色转型,实现绿色发展社会领域:建立公民社会,创新社会管理模式文化领域:将生态文明等重要的生态价值观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环境领域:以提高生态文明水平为主题,以加快建设“两型”社会为主线,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主力军和主阵地作用。

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国家建设全过程要创新体制机制,加强生态文明建设顶层设计,逐步完善建设生态文明的科学决策制度,建立有效的综合决策机制;逐步完善建设生态文明的法治管理制度;建立适应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体制和机制。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融入国家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是对现有战略和政策框架的突破,需要建立与其要求相适应的相关体制机制。

七、请结合党的建设面临的新课题、新考验,谈谈加强和改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必须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主线,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这是新形势下党的建设的总体要求和根本思路,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指明了努力方向,提出了检验标准。

答;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指按照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总体目标,通过加强党的各项建设和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活动。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就是要坚持用宽广的眼界观察世界,提高科学判断国际形势和进行战略思维的水平,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对外方针政策,掌握处理国际事务的主动权,要不断提高同国际社会交往的本领,要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党的先进性建设,就是推进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制度建设,使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和我国社会发展进步的要求、反映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和愿望,使各级党组织不断提高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始终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和战斗堡垒作用,使广大党员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始终发挥先锋模作用,使我们党保持与时俱进的品质、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不断提高执政能力、巩固执政地位、完成执政使命。党的纯洁性建设,是指党的肌体的整体纯洁,主要体现在党的思想、政治、组织、作风、廉洁自律等方面崇高坚定、纯正完美。十八大报告指出:“全党要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牢牢把握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这条主线,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全面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第一,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是我们党正确应对面临的严峻挑战、顺利完成所肩负的历史使命的现实需要。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是历史的选择,是人民的选择。第二,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是前联、东欧国家共产党丧失政权的惨痛教训给我们的历史启示。第三,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是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的迫切要求。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面临着来自三个方面的严峻考验。一是党所肩负的艰巨任务和历史使命;二是党面对的国际环境和时代要求;三是党的自身状况和存在的问题。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中国共产党能不能长期执政、科学执政,直接决定着社会主义制度和整个国家的命运。经受考验,最根本的是要加强党的自身建设,牢牢把握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这条主线,全面推进党的伟大工程,始终坚持党的性质和宗旨,永葆共产党的政治本色。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当代中国正发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变革,世情、国情、党情都在发生深刻变化,加强党的建设的任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繁重、更为紧迫。我们必须正视现实问题和风险挑战,从保证党永不变色、保证国家久安的高度出发,加强和改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这样才有利于党和国家的全面进步。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是时代的要求,是人民的要求。我们必须站在全局和时代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增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第一,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我们党正确应对面临的严峻挑战、顺利完成所肩负的历史使命的现实需要。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是历史的选择,是人民的选择。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推翻三座大山,成立了中华人民国,解放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来,我们党团结依靠全国各族人民,把四分五裂、一穷二白的旧中国,建设成为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并正在蓬勃发展的新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现在我们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国际形势错综复杂,国现代化建设任务更为繁重,改革发展处在关键时期,迫切要求我们党提高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第二,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前联、东欧国家共产党丧失政权的惨痛教训给我们的历史启示。前联、东欧国家的共产党丧失执政地位,虽然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但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在长期执政条件下,严重脱离群众,执政体制僵化,执政能力衰退,执政成绩不能令人民满意。这表明,无产阶级政党夺取政权不容易,长期执掌好政权更不容易,党的执政地位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和执政意识,居安思危,切实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第三,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的迫切要求。党的执政能力,就是党提出和运用正确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策略,领导制定和实施宪法和法律,采取科学的领导制度和领导方式,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经济和文化事业,有效治党治国治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本领。执政实践中,我们党始终重视并从各个方面加强执政能力建设,这是我们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根本保证。我们党的执政能力同党所担负的责任和使命总体上是适应的。但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党既有思想观念和执政理念的不适应,也有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的不适应,还有党员干部队伍素质和能力等方面的不适应。所以,我们必须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为重点,全面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切实解决执政能力方面存在的问题,永远保持党的先进性、坚定性和纯洁性,永远保持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使我们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强领导核心。

当前,全党正在开展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容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特征,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生命所系、力量所在。党的先进性建设是马克思主义政党自身建设的根本任务。开展党的先进性建设,就是要使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和我国社会发展进步的要求、反映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和愿望,使各级党组织不断提高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始终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和战斗堡垒作用,使广大党员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始终发挥先锋模作用,使我们党保持与时俱进的品质、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不断提高执政能力、巩固执政地位、完成执政使命。

八、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将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请结合中国外交政策和国际战略分析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的特征及其实际意义。

答:中国和平发展的道路,是一条统筹国发展和对外开放的发展道路。是一条勇于参与经济全球化而又坚持广泛合作、互利共赢的发展道路。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中国历史文化传统的必然选择。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当今世界发展潮流的必然选择。

中国坚定不移地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和在国际上的地位决定的。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就是把国家主权和安全放在第一位,坚定地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反对任何国家损害我国的独立、主权、安全和尊严;就是从我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对于一切国际事务,都要根据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决定自己的立场和政策,不屈从于任何外来压力;就是坚持各国的事务应由本国政府和人民决定,世界上的事情应由各国政府和人民平等协商,反对一切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就是不以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异同决定国家关系的亲疏,而是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同所有国家建立和发展友好关系;就是坚持不同任何大国或大国集团结盟,不搞军事集团,不参加军备竞赛,不进行军事扩,永远不谋求霸权。

和平、发展、开放、合作、和谐、共赢是我们的主、我们的理念、我们的原则、我们的追求。中国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繁荣稳定也离不开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就是要把中国国发展与对外开放统一起来,把中国的发展与世界的发展联系起来,把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与世界人民的共同利益结合起来。中国对坚持和谐发展,对外坚持和平发展,这两个方面是密切联系、有机统一的整体,都有利于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