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GPS期末复习资料

GPS期末复习资料

GPS期末复习资料
GPS期末复习资料

第一章

1、常规定位方法的局限性

需要事先布设大量的地面控制点/地面站

无法同时精确确定点的三维坐标

观测受气候、环境条件限制

观测点之间需要保证通视

受系统误差影响大,如地球旁折光

2、美国政府的GPS政策

SPS与PPS

SPS –标准定位服务,使用C/A码,民用

PPS –精密定位服务,可使用P码,军用

SA与AS

SA技术( Selective Availability –选择可用性)

1990.3.25~2000.5.1,人为降低普通用户的测量精度。方法:

- ε技术:降低星历精度(加入随机变化)

- δ技术:卫星钟加高频抖动(短周期,快变化)

AS技术(Anti-Spoofing –反电子欺骗)

1994.1.31~至今

P码加密,P+W→Y

3、针对SA和AS政策的对策

(1).建立独立的GPS卫星测轨系统

(2.)建立独立的卫星导航和定位系统。

(3).开发GPS和GLONASS兼容的接收机

(4).研究与开发差分GPS (Differential GPS,DGPS)定位技术

4、GPS现代化的主要内容

提高GPS卫星发射的信号强度,以增加抗电子干扰能力

在GPS信号中新增具有更好的保密性和抗干扰能力的军用码(M码),并与民用码分开

研制抗干扰能力和快速初始化功能更强的接受设备

创造阻止和干扰敌方使用GPS的新技术

停止SA政策,提高民用定位精度

在L2载波上调制C/A码,增加L5民用频率,改善民用定位精度和可靠性

实施GPSⅢ计划

5、GPS现代化的步骤

(1)GPS现代化第一阶段;发射12颗改进型的GPS BLOCK ⅡR型卫星。

(2)GPS现代化第二阶段:发射6颗GPS BLOCK ⅡF型卫星。到2008年至少有18颗ⅡF型卫星,到2016年全部以ⅡF型(24+3)运行。

(3)GPS现代化计划的第三阶段:研制和发射GPS BLOCK Ⅲ型卫星,计划用近20年的时间完成GPS Ⅲ计划,完全取代目前的GPS 系统。

6、中国北斗“三步走”总体规划

第一步,2000年建成了北斗卫星导航试验系统,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拥有自主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

第二步,建设北斗卫星导航系统,2012年底左右形成覆盖亚太大部分地区的服务能力;

第三步,2020年左右,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形成全球覆盖能力。

7、GPS的系统组成

(1)空间部分(2)地面控制部分(3)用户设备部分

8、GPS卫星的作用

(1)接收、存储导航电文

(2)生成用于导航定位的信号(测距码、载波)

(3)发送用于导航定位的信号(采用双相调制法调制在载波上的测距码和导航电文)

(4)接受地面指令,进行相应操作 (其他特殊用途,如通讯、监测核暴等。) 9、主控站的作用

(1)管理、协调地面监控系统各部分的工作,

(2)收集各监测站的数据,编制导航电文,送往注入站将卫星星历注入卫星,

(3)监控卫星状态,向卫星发送控制指令;

(4)卫星维护与异常情况的处理

10、GPS的特点

(1)定位精度高 (2) 观测时间短 (3)测站间无须通视

第二章

1、协议坐标系:国际上都通过协议来确定某些全球性坐标系统的坐标轴指向,这种共同确认的坐标系称为协议坐标系。

2、天球:指以地球质心为中心,半径r为任意长度的一个假想球体。

3、黄道:地球公转的轨道面与天球相交的大圆,即当地球绕太阳公转时,地球上的观测者所见到的太阳在天球上的运动轨迹。

4、黄极:通过天球中心,垂直于黄道面的直线与天球的交点。

5、春分点:当太阳在黄道上从天球南半球向北半球运行时,黄道与天球赤道的交点 。

6、岁差:岁差是指由日月行星引力共同作用的结果,使地球自转轴在空间的方向发生周期性变化。

7、章动:在各种天体力的影响下还存在有短周期的变化,瞬时北天极绕瞬时平北天极产生旋转大致成椭圆形轨迹,周期约为18.6年.这种运动称为章动。

8、瞬时北天极:地球自转轴在空间绕北黄极顺时针旋转,因而使北天极以同样方式绕北黄极顺时针旋转。在天球上,这种顺时针规律运动的北天极称为瞬时平北天极。

9、瞬时春分点:如果观测时的北天极称为瞬时北天极(或真北天极),相应的天球赤道和春分点称为瞬时天球赤道和瞬时春分点

10协议天球坐标系:为建立一个与惯性坐标系相接近的坐标系,通常选择某一时刻t0作为标准历元,并将此刻地球的瞬时自转轴(指向北极)和地心至瞬时春分点的方向,经过该瞬时岁差和章动改正后,作为z轴和x轴,由此构成的空固坐标系称为所取标准历元的平天球坐标系,或协议天球坐标系,也称协议惯性坐标系

11、地心空间直角坐标系:原点与地球质心重合,z轴指向地球北极,x轴指向格林尼治平子午面与赤道的交点E,y轴垂直于xoz平面构成右手坐标系。

12、极移:地球自转轴相对于地球体的位置不是固定的,地极点在地球表面上的位置随时间而变化的现象称为极移。

13、国际协议原点:以1900-1905年的平均纬度所确定的平均地极位置作为基准点,平极的位置是相应上述期间地球自转轴的平均位置,通常称为国际协议原点

协议地球坐标系:以协议地极为基准点的地球坐标系称为协议地球坐标系

14、国际原子时:通过相互比对,经数据处理推算出统一的原子时系统,称为国际原子时

15、协调世界时:原子时秒长为基础,在时刻上尽量接近于世界时的一种折衷时间系统,称为协调世界时或协调时。

1、对协议天球坐标系的理解

由于岁差和章动的影响,瞬时天球坐标系的坐标轴指向不断变化,在这种非惯性坐标系统中,不能直接根据牛顿力学定律研究卫星的运动规律。为建立一个与惯性坐标系相接近的坐标系,通常选择某一时刻t0作为标准历元,并将此刻地球的瞬时自转轴(指向北极)和地心至瞬时春分点的方向,经过该瞬时岁差和章动改正后,作为z轴和x轴,由此构成的空固坐标系称为所取标准历元的平天球坐标系,或协议天球坐标系,也称协议惯性坐标系

2、协议地球坐标系和协议天球坐标系的关系

(1)两坐标系的原点均位于地球的质心,故其原点位置相同。

(2)瞬时天球坐标系的z轴与瞬时地球坐标系的Z轴指向相同。

(3)两瞬时坐标系x轴与X轴的指向不同,其间夹角为春分点的格林尼治恒星时。

3、协议地球坐标系和协议天球坐标系的转换过程

4、时间系统的重要性

(1)GPS卫星作为高空观测目标,位置不断变化,在给出卫星运行位置同时,必须给出相应的瞬间时刻。

(2)准确地测定观测站至卫星的距离,必须精密地测定信号的传播时间。

(3)由于地球的自转现象,在天球坐标系中地球上点的位置是不断变化的,必须精确时间测定误差

第三章

1、中心引力:一类是假设地球为均质球体的引力(质量集中于球体的中心),称为中心引力

2、摄动力:地球非球形对称的作用力、日月引力、大气阻力、光辐射压力以及地球潮汐力等

3、受摄运动:在摄动力的作用下的卫星运动称为受摄运动

4、无摄运动:在理想轨道中的卫星运动,称为无摄运动

5、卫星星历:卫星星历是描述卫星运动轨道的信息,是一组对应某一时刻的轨道参数及其变率。

6、广播星历:通过卫星发射的含有轨道信息的导航电文传递给用户,经解码获得所需的卫星星历

7、精密星历:一些国家的某些部门根据各自建立的跟踪站所获得的精密观测资料,应用与确定广播星历相似的方法,计算的卫星星历。

1、卫星轨道在GPS定位中的意义

卫星在空间运行的轨迹称为轨道,描述卫星轨道位置和状态的参数称为轨道参数。由于利用GPS进行导航和测量时,卫星作为位置已知的高空观测目标,在进行绝对定位时,卫星轨道误差将直接影响用户接收机位置的精度;而在相对定位时,尽管卫星轨道误差的影响将会减弱,但当基线较长或精度要求较高时,轨道误差影响不可忽略。此外,为了制订GPS测量的观测计划和便于捕获卫星发射的信号,也需要知道卫星的轨道参数。

2、开普勒三大定律

开普勒第一定律:卫星运行的轨道为一椭圆,该椭圆的一个焦点与地球质心重合。

开普勒第二定律:卫星的地心向径在单位时间内所扫过的面积相等

开普勒第三定律:卫星运行周期的平方与轨道椭圆长半径的立方之比为一常量,等于GM的倒数。

3、开普勒六参数的内容

as为开普勒椭圆的长半径

es为开普勒椭圆的偏心率

fs为真近点角,描述了任意时刻卫星在轨道上相对近地点的位置,是时间的函数。

Ω升交点赤经:即地球赤道面上升交点与春分点之间的地心夹角。

i 轨道面倾角:即卫星轨道平面与地球赤道面之间的夹角。

这两个参数唯一地确定了卫星轨道平面与地球体之间的相对定向。

ωs 近地点角距:即在轨道平面上,升交点与近地点之间的地心夹角。表达了开普勒椭圆在轨道平面上的定向。

第四章

1、码:在现代数字化通信中,广泛使用二进制数(0和1)及其组合来表示各种信息。这些二进制数及其组合,称为码。

2、编码:将各种信息量化,并按预定规则表示为二进制的组合形式,则此过程称为编码。

3、导航电文:以二进制码的形式,按规定格式组成,按帧(网络传输的最小单位)向外播送

4、数据码:卫星电文又叫数据码(D码).并以50bit/s的数据流调制在载频上

5、伪随机噪声码:是一个具有一定周期的取值0和1的离散符号串,它具有类似随机码的良好相关特性和某种确定的编码规则,是可人工复制的码序列。

1、导航电文的传播过程

编制导航电文,传送到注入站将导航电文注入到卫星的存储系统解译导航电文,计算出测站的三维位置、速度和时间

2、GPS卫星信号的内容

(1)载波L1,L2 (2)测距码C/A 码,P码(3).数据码 D 码,即导航电文3、C/A码的特点

(1)不同的卫星具有不同的C/A码码长很短(2)易于捕获(3)一般最简单的导航接收机的伪距测量分辨率达到0.1m (4)码元宽度较大

4、精码P码的特点

(1)每颗卫星采用不同的P码。

(2)卫星的精测码

(3)码长很长

(4)码元宽度为C/A码的1/10,精度高,专为军用

(5)反电子欺骗政策AS(AntiSpoofing) 。在P码上增加一个极度保密的W码,形成新的Y 码,绝对禁止非特许用户使用。

5、GPS/GLONASS集成接收机的优点

1)能够消除间隙时段,实现真正的全球连续的精确导航

2)能够以较短的数据采集时间获得较高的导航定位精度

3)能够在繁杂的地形和地物环境下补偿被中断的卫星信号

4)能够在一个星座因故不能使用时,而采用另一个星座

第五章

1、静态定位:在进行GPS定位时,接收机的天线在整个观测过程中的位置保持不变。在数据处理时,将接收机天线的位置作为一个不随时间的改变而改变的量。

2、动态定位:在进行GPS 定位时,接收机的天线在整个观测过程中位置在变化。在数据处

理时,将接收机天线的位置作为一个随时间的改变而改变的量。

3、绝对定位:这是一种采用一台接收机进行定位的作业模式。它所确定的是接收机天线的

绝对坐标。

4、相对定位:这种定位模式采用两台以上的接收机同时对一组相同的卫星进行观测,以确

定接收机之间的相对位置。

5、伪距:由卫星发射的测距码信号到达GPS 接收机的传播时间乘以光速所得出的量测距离。

而不是卫星与GPS 接收机的几何距离。

6、伪距法定位:是由GPS 接收机在某一时刻测出四颗以上的GPS 卫星的伪距以及已知的卫

星位置,采用空间距离后方交会的方法求定天线所在点的三维坐标。

7、重建载波:将非连续的载波信号恢复成连续的载波信号。

8、载波相位观测值:GPS 接收机产生的基准载波信号与接收到的卫星信号的相位差。

9、整周跳变:如果在跟踪卫星过程中,由于某种原因,如卫星信号被障碍物挡住而暂时中

断,或受无线电信号干扰造成失锁,计数器无法连续计数,当信号重新被跟踪后,整周计数

就不正确,但是不足一周的相位观测值仍是正确的。这种现象称为整周跳变,简称周跳。

10、 GPS 相对定位:至少用两台GPS 接收机,同步观测相同的GPS 卫星,确定两台接收机

天线之间的相对位置

11、RTK :载波相位差分技术又称RTK (Real Time Kinematic )技术,它将GPS 与数据传输技

术相结合,是实时处理两个测站载波相位观测量的差分数据处理,在 1~ 2s 的时间里得到

高精度的位置信息。

1、根据定位所采用的观测值分为哪两种,各有什么优缺点。

(1)伪距定位 所采用的观测值为GPS 伪距观测值,既可以是C/A 码伪距,也可以是P 码

伪距。优点是数据处理简单,对定位条件的要求低,不存在整周模糊度问题,可以非常容易

的实现实时定位。缺点是观测值精度低。

(2)载波相位定位 所采用的观测值为GPS 载波相位观测值,即L1,L2或它们的某种线性

组合。优点是观测值的精度高,一般优于2mm 。缺点是数据处理过程复杂,存在整周模糊

度的问题。

2、测距码传播时间t 的测量方法

由卫星发射的测距码信号到达GPS 接收机的传播时间乘以光速所得出的量测距离。

t c ?='ρ 3、伪距测量定位的基本原理

是由GPS 接收机在某一时刻测出四颗 以上的GPS 卫星的伪距以及已知的卫星位置,采用空

间距离后方交会的方法求定天线所在点的三维坐标。

4、简述载波相位测量的基本原理

载波相位测量是测量GPS 载波信号从GPS 卫星发射天线到GPS 接收天线的传播路程上的相

位变差,从而确定传播距离的方法.

5、重建载波的几种方法

码相关法方法 :将所接收到的调制信号(卫星信号)与接收机产生的复制码相乘。

平方法:将所接收到的调制信号(卫星信号)自乘。

互相关(交叉相关)方法:在不同频率的调制信号(卫星信号)进行相关处理,获取两个频

率间的伪距差和相位差

Z 跟踪方法:将卫星信号在一个W 码码元内与接收机复制出的P 码进行相关处理。

6、整周未知数N0的确定方法

(1)伪距法:方法简单,误差较大

N作为待定参数进行平差

(2)经典方法:将

(3)多普勒法(三差法)

(4)快速确定整周未知数法

7、产生周跳的原因

?信号被其它物体遮拦,导致卫星信号无法被跟踪

?大功率电磁场干扰;

?卫星信号信噪比过低,导致整周计数错误

?接收机在高速动态的环境下进行观测,导致接收机无法正确跟踪卫星信号。

电源中断,或接收机故障

8、周跳的修复方法

(1)屏幕扫描法(2)用高次差(3)多项式拟合法(4)在卫星间求差(5)用双频观测值修复周跳(6)根据平差后的残差发现和修复周跳

9、相对定位时观测值线性组合的种类

同步观测值在接收机间求差(一次差分)

同步观测值在卫星间求差.即站间、星间各求一次差(共两次差)

观测值在历元间求差.即站间、星间和历元间各求一次差(三次差)

10、差分GPS定位原理

差分GPS定位技术是将一台GPS接收机安置在基准站上进行观测。根据基准站已知精密坐标,计算出基准站到卫星的差分改正数,并由基准站实时地将这一改正数发送出去。用户接收机在进行GPS观测的同时,也接收到基准站的改正数,并对其定位结果进行改正,从而提高定位精度。

11、差分改正数的类型,并解释

(1)位置(坐标)改正数:基准站上的接收机对GPS卫星进行观测,确定出测站的观测坐标,测站的已知坐标与观测坐标之差即为位置的改正数。

(2)距离改正数:利用基准站坐标和卫星星历可计算出站星间的计算距离,计算距离减去观测距离即为距离改正数。

第六章

1、航路点:路径的标定一般是用一系列均匀分布与路径上的坐标点来确定,这些坐标点就叫航路点。

2、制导参数:制导技术是指按照一定规律控制飞行器飞行方向、姿态、高度和速度。

1、差分动态定位的原理

基准站接收机和用户动态接收机对卫星同步观测。基准接收机测得三维位置与该点已知值比较得到改正数,及时将改正数发给动态接收机,动态接收机改正所测得位置,叫实时差分动态定位。2、GPS全球定位系统在导航中存在的不足

3、惯性导航系统的工作原理与优缺点

通过测量运动载体在惯性参考系的加速度,将它对时间进行积分,且把它变换到导航坐标系中,就能够得到在导航坐标系中的速度、偏航角和位置信息等

优点:完全自主性,应用领域广泛。

缺点:定位误差随时间增长,难以长时间独立工作。

第七章

1、等效距离误差:通常均把各种误差的影响投影到站星距离上,以相应的距离误差表示,称为等效距离误差。

2、多路径效应:接收机天线除接收卫星的信号外,亦有可能接收到经天线周围地物一次或

多次反射的卫星信号,两种或多种信号叠加使观测量产生误差即为多路径效应

1、通常消除或削弱误差影响的方法和措施,各种方法的原理、适用情况等

(1)模型改正法

原理:利用模型计算出误差影响的大小,直接对观测值进行修正

适用情况:对误差的特性、机制及产生原因有较深刻了解,能建立理论或经验公式

(2)求差法(差分法)

原理:通过观测值间一定方式的相互求差,消去或消弱求差观测值中所包含的相同或相似的误差影响

适用情况:误差具有较强的空间、时间或其它类型的相关性。

(3)回避法

原理:选择合适的观测地点,避开易产生误差的环境;采用特殊的观测方法;采用特殊的硬件设备,消除或减弱误差的影响

适用情况:对误差产生的条件及原因有所了解;具有特殊的设备。

2、星历误差对定位的影响

(1)对单点定位的影响:

? 影响测站坐标和接收机钟差改正数

? 影响的大小取决于卫星的几何图形

? 对测站坐标的影响可达数米、数十米甚至上百米

(2)对相对定位的影响:

? 求坐标差时,星历误差的共同影响可部分消除

? 残余误差估算公式:ρ

s b b d d = 4、解决星历误差的方法

(1)建立自己的卫星跟踪网独立定轨(2)轨道松弛法(3)同步观测值求差

5、消除或削弱电离层影响的方法和措施

(1)利用双频观测(对于双频接收机)(2)利用电离层改正模型加以改正(3)利用同步观测值求差分

6、减弱对流层折射影响的措施

(1)利用模型改正

(2)利用同步观测值求差(相对定位)

(3)引入描述对流层影响的附加待估参数

(4)利用水汽辐射计(较昂贵)直接测定信号传播的影响

7、减弱多路径误差的措施

(1)选择合适的站址

(2)对接收机天线的要求 在天线中设置抑径板或抑径圈接收天线对于极化特性不同的反射信号应该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3)适当延长观测时间,削弱多路径效应的周期性影响

(4)改善GPS 接收机的电路设计

8、削弱接收机时钟误差的方法和措施

(1)将每一观测时刻的接收机时钟误差设为未知数,与测站的位置坐标以一起求解。

(2)将接收机时钟误差表示为时间多项式:

这样可以大大减少未知数的个数(注意各系数的意义)。

(3)利用在卫星间求一次差分的方法来消除接收机时钟误差的影响。

第八章

1、基准设计观测时段:测站上开始接收卫星信号到观测停止,连续工作的时间段,简称时段。

2、同步观测:两台或两台以上接收机同时对同一组卫星进行的观测。

3、同步观测环:三台或三台以上接收机同步观测获得的基线向量所构成的闭合环,简称同步环。

4、独立观测环:由独立观测所获得的基线向量构成的闭合环,简称独立环。

5、异步观测环:在构成多边形环路的所有基线向量中,只要有非同步观测基线向量,则该多边形环路叫异步观测环,简称异步环。

6、独立基线:对于N台GPS接收机的同步观测环,有J条同步观测基线,其中独立基线数为N-1。

7、非独立基线:除独立基线外的其它基线叫非独立基线,总基线数与独立基线之差即为非独立基线数。

8、GPS网的图形设计:根据对所布设的GPS网的精度要求和其它方面的要求,设计出独立的GPS边构成的多边形网,称为GPS网的图形设计。

9、基线解算:基线解算是对两台及以上接收机同步观测值进行独立基线向量(坐标差)的平差计算(观测数据预处理)。

1、基准设计应考虑的几个问题

◆应在地面坐标系中选定起算数据和联测原有地方控制点若干个,用以转换坐标。

◆对GPS网内重合的高等级国家点或原城市等级控制点,除未知点连结图形观测外,

对它们也要适当地构成长边图形。

◆联测的高程点需均匀分布于网中,对丘陵或山区联测高程点应按高程拟合曲面的要

求进行布设。

◆新建GPS网的坐标应尽可能与测区过去采用的坐标一致。

2、实际布设GPS网时注意的原则

1)、GPS网中每点应有一个以上通视方向,以满足常规测量加密需要。

2)、为顾及原有测绘成果的沿用,应采用原有城市坐标系统,对符合要求的旧点,应充分利用其标石。

3)、GPS网必须由非同步独立观测边构成若干个闭合环或附合路线,每个闭合环或附合路线中的边数应符合规范要求。

3、测区踏勘主要了解哪些情况

1)、交通情况:公路、铁路、乡村路的分布与通行情况。

2)、水系分布情况:

3)、植被情况:

4)、控制点分布情况:三角点、水准点、GPS点、导线点的登记、坐标、高程系统,点位的数量与分布,标志的保存状况等。

5)、测区内居民地分布、食宿及供电情况。

6)、风俗民情:民族分布、习俗与方言、习惯与社会治安等。

4、资料收集需要收集哪些资料

1)、各类图件:1:1万-1:10万地形图,大地水准面起伏图、交通图。

2)、各类控制点成果:三角点、水准点、GPS点、导线点及各控制点坐标系统、技术总结等资料。

3)、测区内有关的地质、气象、交通、通信等资料。

4)、城市及乡村行政区划表。

5、设备、器材筹备及人员组织的内容

1)、筹备仪器、计算机及配套设备;

2)、筹备机动设备及通讯设备;

3)、筹备施工器材,计划油料,材料的消耗;

4)、组建施工队伍,拟定施工人员名单及岗位;

5)、进行详细的投资预算。

6、拟定外业观测计划的依据

(1)GPS网的规模大小;

(2)点位精度要求;

(3)GPS卫星星座几何图形强度;

(4)参加作业的接收机数量;

(5)交通、通讯及后勤保障

7、拟定外业观测计划的内容

(1)编制GPS卫星的可见性预报图;

(2)选择卫星的几何图形强度;

(3)选择最佳观测时段;

(4)观测区域的设计与划分;

(5)编排作业调度表;

(6)采用规定格式的GPS测量外业观测通知单进行调度。

8、技术设计书编写的内容

1)、任务来源及工作量

2)、测区概况

3)、布网方案

4)、选点与埋标

5)、观测

6)、数据处理

7)、完成任务的措施

9、选点工作应遵守的原则

1).点位应设在易于安装接收设备。视野开阔的较高点上。

2).点位目标要显著,视场周围15°以上不应有障碍物,以减少GPS信号被遮挡或障碍物吸收。

3).点位应远离大功率无线电发射源(如电视台、微波站等)其距离不少于200m;远离高压输电线,其距离不得少于50m。以避免电磁场对GPS信号的干扰。

4).点位附近不应有大面积水域或不应有强烈干扰卫星信号接收的物体,以减弱多路径效应的影响。

5).点位应选在交通方便,有利于其它观测手段扩展与联测的地方。

6).地面基础稳定,易于点的保存。

7).选点人员应按技术设计进行踏勘,在实地按要求选定点位。

8).网形应有利于同步观测边、点联结。

9).当所选点位需要进行水准联测时,选点人员应实地踏勘水准路线,提出有关建议。

10).当利用旧点时,应对旧点的稳定性、完好性,以及觇标是否安全可用作一检查,符合要求方可利用。

10、天线安置的注意问题

(1)在正常点位,天线应架设在三脚架上,并安置在标志中心的上方直接对中,天线基座上的圆水准气泡必须整平。

(2)在特殊点位,当天线需要安置在三角点觇标的观测台或回光台上时应先将觇顶拆除,防止对GPS信号的遮挡。

(3)天线的定向标志线应指向正北,并顾及当地磁偏角的影响,以减弱相位中心偏差的影响。天线定向误差依定位精度不同而异,一般不应超过±3°~5 °

(4)刮风天气安置天线时,应将天线进行三向固定,以防倒地碰坏。雷雨天气安置时,应该注意将其底盘接地,以防雷击天线。

(5)架设天线不宜过低,一般应距地1m以上。天线架设好后,在圆盘天线间隔120°的三个方向分别量取天线高,三次测量结果之差不应超过3mm,取其三次结果的平均值记入测量手薄中,天线高记录取值0.001m。

(6)测量气象参数:在高精度GPS测量中,要求测定气象元素。每时段气象观测应不少于3次(时段开始、中间、结束。)气压读至0.1mbar,气温读至0.1 ℃,对一般城市及工程测量只记录天气状况。

(7)复查点名并记入测量手薄中,将天线电缆与仪器进行联接,经检查无误后,方能通电启动仪器。

11、基线解算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①基线解算一般采用双差相位观测值,基线大于30Km,可采用三差相位观测值。

②卫星广播星历坐标值,可作基线解的起算数据。

③基线解算中所需的起算点坐标,应按以下优先顺序采用:

国家GPS A、B级网控制点或其他高等级GPS网控制点的已有WGS-84系坐标。

国家或城市较高等级控制点转换到WGS-84系后的坐标系。

不少于观测30min的单点定位结果的平差值提供的WGS-84系坐标。

④在采用多台接收机同步观测的一个同步时段中,可采用单基线模式解算。也可以选择独立基线按多基线模式解算。

⑤同一级别的GPS网,根据基线长度不同,可采用不同的数据处理模型。

⑥对于所有同步观测时间短于30min的快速定位基线,必须采用合格的双差固定解作为基线解算的最终结果。

12、野外返工观测的注意事项

1)、无论何种原因造成一个控制点不能与两条合格基线相联结,则在该点上应补测或重测不少于一条独立基线。

2)、可以舍弃在复测基线边长较差、同步环闭合差、独立环闭合差检验中超限的基线,但必须保证舍弃基线后的独立环所含基线数不得超出规定,否则应重测该基线或者相关同步图形。

3)、由于点位不符合GPS测量要求而造成一个测站多次重测仍不能满足各项限差技术规范时,可按技术要求另增选新点进行重测。

13、在外业观测工作中,仪器操作人员应注意的事项

(1)当确认外接电源电缆及天线等各项连接完全无误后,方可接通电源,启动接收机。(2)开机后接收机有关指示显示正常并通过自测后,方能输入有关测站和时段控制信息。(3)接收机在开始记录数据后,应注意查看有关观测卫星数量、卫星号、相位测量残差、实时定位结果及其变化、存储介质记录等情况。

(4)一个时段观测过程中,不允许进行以下操作:关闭又重新启动;进行自测试(发现故障除外);改变卫星高度角;改变天线位置;改变数据采样间隔;按动关闭文件和删除文件等功能键。

(5)每一观测时段中,气象元素一般应在始、中、末各观测记录一次,当时段较长时可适当增加观测次数。

(6)在观测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供电情况,除在出测前认真检查电池容量是否充足外,作业中观测人员不要远离接收机,听到仪器的低电报警要及时予以处理,否则可能会造成仪器内部数据的破坏或丢失。对观测时段较长的观测工作,建议尽量采用太阳能电池或汽车电瓶进行供电。

( 7)仪器高一定要按规定始、末各测一次,并及时输入及记入测量手薄之中。

(8)接收机在观测过程中不要靠近接收机使用对讲机;雷雨季节架设天线要防止雷击,雷雨过境时应关机停测,并卸下天线。

(9)观测站的全部预定作业项目,经检查均已按规定完成,且记录与资料完整无误后方可迁站。

(10)观测过程中要随时查看仪器内存或硬盘容量,每日观测结束后,应及时将数据转存至计算机硬、软盘上,确保观测数据不丢失。

14、GPS测量,需要做哪些工作?(工作流程)

(1)GPS测量的技术设计

(2)GPS测量的外业准备及技术设计书编写

(3)GPS测量的外业的实施

(4)GPS测量的作业模式

(5)数据预处理及观测成果的质量检核

(6)技术总结与上交材料

政治学基础期末考试重点

一、非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分析 (一)政治是一种社会价值追求,是一种规范性的道德。----道德政治观 1.孔子:“政者,正也。”-仁义礼智信。柏拉图:政治的本质在于公正,智慧、勇敢、节制和正义。亚里士多德:国家等同“最高的善”,是人们间的一种道德性结合。 2.道德政治观的根本弱点: (1)从哲学思辨出发,具有浓厚的“神秘和思辨的色彩”; (2)掩盖了社会阶级对立和利益冲突。 (二)政治是一种超自然、超社会力量的体现或外化。-----神权政治观 1.“君权神授”、“天人感应”托马斯.阿奎那:黑格尔:绝对精神 2.有客观唯心主义性质 (三)政治是对于权力的追求和运用。 1.法家-韩非:政治就是用权 马基雅佛利(意大利):政治是夺取权力、掌握权力的必要方法的总和。马克斯.韦伯(德国):政治意指力求分享权利或力求影响力的分配。哈罗德.拉斯韦尔(美):权力的形成和分配。 2.权力政治观:政治权力不过是用来实现经济利益的手段(恩格斯)。 (四)政治是一种管理活动。 1.孙中山:“政就是众人的事,治就是管理,管理众人的事,便是政治。”吴恩裕:政治乃是用用公共的强制力对于众人之事的治理。G.庞顿和P.吉尔(美):政治活动可以被认为是与对人地集体活动的管理联系在一起的。 2.众人管理政治观的特点:政治的公共性;政治的管理性 (五)其他观点: 政治是制定政策和执行政策的过程; 政治是人们从事社会活动的方式、方法和途径。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观 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基本内容是: 1.政治是一种特定的社会关系。 2.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 3.在阶级社会中,国家政权关系是政治的主要的和根本的问题,实际上是指社会中的公共权力问题。 4.政治是一种有规律的社会现象。 5.马克思主义政治观是阶级性、实践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三、政治的定义 确定政治的内涵应满足三个必要条件:一是政治这一范畴的周延性:二是政治这一范畴的确定性;三是政治这一范畴的本质性。 政治的含义:在特定的社会经济关系及其所表现的利益关系的基础上,社会成员通过社会公共权力确认和保障权利并实现其利益的一种社会关系。 四、政治权力作用的方式(主要由利益关系的状态和政治权力关系的状态、性质双方力量强弱等因素决定的) 1.指令方式-指政治权力主体借助于某种宣传媒介,以指示语言表达自己的意志,要求政治权力客体照此行事。 2.压力方式-指政治权力主体运用政治权力对政治权力客体形成一定的强制形势,以此使权力客体按照政治权力主体的意志作出行为选择。

马基期末复习重点

马基期末考试复习重点 1、 为什么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1、实践是人类能动的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2、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包括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等基本形式。 3、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4、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5、时间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找到最后的根源,才能得到最终的科学说明。 二、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为发展的问题。 2、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湖边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饭凑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 3、对立统一规律提供的矛盾分析法,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三、阐述质量互变规律的基本内容。 1、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2、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3、量变和质变是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量变引起质变,在新质的基础上,事物又开始新的量变,如此交替循环,形成事物质量互变的规律性。 4、质量互变规律体现了事物发展的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 四、意识能动作用的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1、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2、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3、意识具有指导实现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4、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五、阐述认识运动的发展规律。 认识运动是一个辩证发展过程,其发展过滤为以下三点: 1、 从实践到认识 2、从认识到实践 3、认识运动的不断发展和无限发展 六、什么是改革?它在社会历史发展的重要作用集中表现在哪里? 改革是同一种社会形态发展过程中的量变,是统治阶级为了巩固和

马基考试重点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其三个组成部分及其理论来源 马克思主义:(1)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三个组成部分:⑴马克思主义哲学,⑵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⑶科学社会主义。 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2、哲学的基本问题的内容及理论意义唯物主义的历史形态唯心主义的两种形式 哲学的基本问题的内容: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其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理论意义:对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对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区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标准。 唯物主义的历史形态:三种历史形态:(实物、结构、系统)即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唯物主义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的两种形式: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 3、物质的定义的意义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物质的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存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文明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物质的意义:1、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2、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3、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4、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运动与静止的关系: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静止的物质运动在一定的条物质运动的稳定性,有条件性。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4、意识的本质、能动作用 意识的本质:是人脑的机能,是物质的产物,是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映像。 意识的能动作用:①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②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③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④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5、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实质、核心⑴内因、外因⑵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⑶质量互变规 律⑸辩证否定观 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 唯物辩证法实质与核心:对立统一规律 【补充: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这是因为: 第一,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 第二,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 第三,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内因、外因:内因:指事物的内部矛盾。外因:指事物的外部矛盾。 内因和外因的关系是:第一.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是第一位的原因。 第二,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是第二位的原因。 第三,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西方法律思想史期末复习重点

西方法律思想史 一、西方法律思想史的主要内容及学习。 西方法律思想史可以归纳为两个文化起源,一个思想核心,三大法学流派和多元的法学思想运动。 两个文化起源,古希腊罗马的法律遗产和中世纪基督教法律传统。 一个思想核心是17――18世纪启蒙思想家们的古典自然法学。 第一,自然状态,说在进入文明社会之前,人类生活在一种自然状态之下,第二,自然权利说,在自然状态下,人们想要不变的自然权利, 第三,自然法在自然状态下,人们普遍遵循一定的法则, 第四,社会契约论。人类通过社会契约的方法,从野蛮的自然状态进入社会状态,第五分权原则,为了防止权力的滥用,保障人民的自由权利,权利必须分立和制约。 第六,法治原则,政治的通知必须以法律为基础,法律就是以非暴力的方式协调人们之间的冲突, 第七,法律平等,要求法律公正对待。 19世纪的,法理学的形成与西方法学流派的出现为标志,主要流派有三,第一,哲理法学派,是指用形而上学的方法来研究法律现象,认为法哲学是哲学的一个组成部分, 第二,分析法学,注重对法律概念法律结构法律体系的研究, 第三,历史法学派,用历史的观点和方法研究法律现象。 20世纪,西方法律思想呈现多元的特征。 第一,法律社会,社会法学是以社会学的方法研究法律现象,他强调法律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第二,法律规则,法律是规则或规范的体系, 第三,法律道德,认为法律与道德不可分,第四,法律政治,批判法学运动研究法律的内在政治意识形态,认定法律是乔装打扮后的政治。 学习意义: 第一,学习和研究西方法律思想史,可以增长知识,开阔视野,激发思考,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第二,学习西方法律思想史是培养高层次法律伦理人才的需要。 第三,有利于提高法律实践水平。 二、亚里士多德的法治思想。 他主张法治优于一人之治。 第一,法律不会感情用事,而任何人都不免有感情。 第二,法律不会在政治中加入偏向,而任何个人也不免有热诚,会在其执政之中加入个人的偏向。 第三,集体智慧胜过一个人的智慧。 第四,法治不易腐拜,一人之治易于腐败。

管理心理学期末考试重点整理

管理心理学期末复习 第一章绪论 1.引导案例讲的是福特公司五美元的故事 2.管理心理学特定的研究对象是组织中的人 3.管理心理学研究的内容包括组织心理、领导心理、群体心理、个体心理。 4.管理心理学的学科特点,它是一门(应用)学科,又是一门(交叉)学科。 5.管理心理学高度相似的学科是(组织行为学),与管理心理学可以互称姊妹的是(社会心理学) 6.在算理心理学酝酿阶段,管理理论的发展以(泰勒)的(科学)管理 7.在管理心理学兴起阶段,行为管理学派的(梅奥)主持的(霍桑)实验对管理心理学的兴起产生了积极影响 8.管理心理学成为独立学科的标志是1958年,(莱维特)的《管理心理学》一书的出版。 9.(情景模拟法)也称为评价中心法,是研究者把被试者置于一个(模拟)的工作环境中,来观察、分析、评价个体心理素质和能力,以便研究个体心理活动规律和行为规律,一般适用于选拔、评估高级人才。 10.安排被试同“模拟下级”谈话的测试方式被称作(角色扮演);将被试分成小组,给出讨论题目,要求被试自由讨论的测试是(无领导小组测验) ●各种常用研究方法的特点 1.观察法 ?是指通过感官或仪器,按行为发生的顺序进行系统观测、记录和分析的研究方法。 分为自然观察和实验室观察心 优点:方便易行 缺点:难于揭示现象的本质或规律 2.访谈法 是指通过面对面的谈话,以口头信息沟通的方式,直接了解被访谈对象心理状态的方法。 ?分为结构化访谈和非结构化访谈 ?需要注意:对访谈者要求较高 3.问卷调查法 ?是指通过事先拟定的一系列问题,针对某些心理品质和其他相关因素,收集信息并加以分析的方法。 ?分为:是非式、选择式、等级排列式、开放式 ?优点:短时间大量数据 ?缺点:数据质量不高,真实性存在问题 4.测量法 是指采用标准化的心理测验或精密的测量仪器,来测量被试的心理品质或行为的研究方法。 分为:能力测验、性格测验、工作价值观测验、组织公民行为测验等

马基期末考试单项选择题(重点)!

、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德国古典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吸取了黑格尔哲学的(B) A.唯物主义思想 B.辩证法思想 C.可知论思想 D.决定论思想 【答案】B 【解析】马克思、恩格斯吸取了黑格尔辩证法中的合理思想,创立了唯物辩证法。教材6页。2.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C) A.广延性 B.存在性 C.物质性 D.可知性 【答案】C 【解析】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教材39页。3.哲学的基本问题是(A) A.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B.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 C.物质和时空的关系问题 D.理论和实践的关系问题 【答案】A 【解析】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教材35页。 4.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D) A.联系的 B.精神的 C.发展的 D.实践的 【答案】D 【解析】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人类社会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社会生活的本质。教材48页。 5.唯物辩证法有两个总特征,一个是普遍联系的观点,另一个是(B) A.质量互变的观点 B.永恒发展的观点 C.对立统一的观点 D.辩证否定的观点 【答案】B 【解析】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教材51页。 6.提示事物发展趋势和道路的规律是(A)

A.否定之否定规律 B.质量互变规律 C.对立统一规律 D.内容和形式相互作用规律 【答案】A 【解析】唯物辩证法是由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和其他范畴构成的体系。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状态和形式;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教材56页。 7.在客观规律面前,人的主观能动性表现在(D) A.人可以创造规律 B.人可以消灭规律 C.人可以改变规律 D.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答案】D 【解析】规律具有客观性。人们不能任意地创造或消灭规律,也不能任意地改变规律。人们只能认识规律、利用规律。教材78-79页。 8.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C) A.唯物论的观点 B.辩证法的观点 C.实践的观点 D.可知论的观点 【答案】C 【解析】列宁指出“生活、实践的观点,应该是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教材89页。9.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是(B) A.认识中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B.认识中“源”和“流”的关系 C.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 D.实践和理论的关系 【答案】B 【解析】人的认识能力和作为认识的结果的知识,都只能来源于实践。强调实践是认识和知识的唯一来源,并不否认可以从他人和书本获得知识。直接经验是认识中“源”,间接经验认识中的“流”。教材95页。 10.16世纪末,伽利略通过在比萨斜塔所做的自由落体实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关于物体的降落速度与物体的重量成正比的说法。这件事说明(D) A.真理是对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B.真理是由相对真理走向绝对真理的过程 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 【答案】D 【解析】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通过自由落体实验,证明了亚里士多德关于物体的降落速度与物体的重量成正比的说法是错误的认识。教材118页。 11.在人类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D)

马基重点整理

马克思主义的含义 ①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 马主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 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主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②从它的阶级属性讲 马主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 是关于无产 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③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 马主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产生于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特定的阶段——机器大工业的社会化生产的新的阶段。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发展,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成熟和基本矛盾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最根本的社会经济根源。无产阶级的发展壮大及其反对资产阶级的 斗争,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 二)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 三)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 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者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内容: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从广义上理解,即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它既包括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基本方法,也包括经列宁对其继承和发展,并由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其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一)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理论特征。(二)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三)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四)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所谓世界观,就是人们对包括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在内的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世界观也是人们对人和世界关系的总体把握。哲学是世界观、方法论和价值观的统一 哲学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①意识和物质,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可划分为唯物主义、唯心主义两个对立派别)唯物主义:物质决定意识(存在决定思维);唯心主义:意识决定物质(思维决定存在)。 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 ②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可知论、不可知论)可知论: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不可知论:世界是不能被人所认识或者不能被完全认识的 辩证法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世界,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 形而上学则主张用孤立的、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否认事物的内部矛盾的存在和作用。 列宁对物质的规定: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使物质的产物,是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映像。 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 物质与运动的关系世界是物质的,而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而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又有某种相对的静止。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运动是标志物质世界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和过程的哲学范畴。 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物质和运动不可分。一方面,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无一不是处在运动中。另一方面,世界上也不存在没有物质的运动。形而上学主张没有运动的物质和唯心主义后者主张没有物质的运动。 运动与相对静止的关系: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静止的物质运动在一定的条件下的稳定状态。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变动性,无条件性,静止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稳定性,有条件性。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时间、空间及其特征:时间是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时间的特点是一维性。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广延性和伸张性。物质的空间特性通常以两种形式表现出来:体积、空间位置。空间的特点是三维性。时间和空间是内在统一不可分离的(四维时空概念)。 社会物质性主要表现在: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世界是物质的,而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物质、运动、时间、空间具有内在的统一性。从根本上说,世界上除了运动的物质,什么也没有。一切事物,现象的共同本质和本原是物质,意识或精神是物质的产物和反映。 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的含义 ①马主哲学坚持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立场 认为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②马主哲学坚持辩证的唯主一元论立场 认为是姐的物质统一性是多样性、变动性中的统一。 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首先 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其次 实践集中表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最后 实践对物质世界的改造是对象性的活动。 社会生活的实践性只要体现为三个方面 第一 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第二 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第三 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 联系的客观性。本身固有的,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反对用主观臆想的联系代替客观的真实的联系。 联系是普遍的:世界上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地存在,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处于相互联系之中;每一事物内部各个要素也不能孤立地存在,都是与其他要素相互联系的;联系又具有多样性,主要形式有: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本质联系与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与偶然联系,等等。 普遍联系原理 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 区分新旧事物的标准:是否符合客观规律,适应历史前进方向,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 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而不是事物的集合体。 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原因 1. 就新生事物与环境的关系而言,新生事物之所以新,是因为有新的结构和功能,它适应已经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旧事物之所以旧,是因为它的各种要素和功能已经不适应环境迎合客观条件的变化。 2.就新事物与旧事物的关系而言,新事物是在旧事物中孕育成熟的,它既否定了旧事物中消极腐败的东西,又保留了旧事物中合理的、仍然适合新条件的因素,并添加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 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①对立属性,又称斗争性;②统一属性,又称同一性 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它包括两方面的含义。 第一,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第二,矛盾双方相互贯通。 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相辅相成的。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马基复习提纲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试复习提纲 复习重点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2,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3,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 的统一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1,物质的客观实在 2,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 3,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 根本规律 4,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 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5,意识的能动作用 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2,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 映 3,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4,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5,真理的检验标准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 的规律 3,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 动的规律 4,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 根本动力 5,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1,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 2,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3,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意义 4,劳动力成为商品与货币转化 为资本 5,资本主义所有制 6,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 产方式的绝对规律 7,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与经济 危机 第五章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1,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到垄断 2,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3,当代资本主义经济政治的新 变化 第六章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 1,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 2,列宁、斯大林领导下的苏维埃俄国对社会主义的探索 3, 在实践中深化对社会主义基 本特征的认识 4,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建 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和长期 性 第七章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 会理想 1,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一、考试题型及分数分布情况 1,单选题(共20小题,每题2分,计40分) 2,判断题(共10小题,每题1分,计10分) 3,简答题(共5小题,每题6分,计30分) 4,论述题(共2小题,每题10分,计20分)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1、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解答】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马基复习题

马基原理重修复习题 1. 在唯物辩证法的科学体系中,揭示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的规律是() A.对立统一规律B.质量互变规律 C.否定之否定规 D.内容与形式相互作用规律 2.19世纪40—60年代,马克思的两大发现是() A.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B.唯物论和辩证法 C.唯物辩证法和科学社会主义 D.劳动价值论和科学社会主义 3. 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是() A.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B.致力于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制度 C.致力于实现无产阶级政党执政 D.致力于消灭私有制和剥削现象 4.在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体系中,居于核心的地位的认识方法是() A.联系的方法 B. 发展的方法 C.实事求是的方法 D. 矛盾分析法 5.规律的根本特点是:() A.可知性 B. 客观性 C. 偶然性 D. 随机性 6.我国战国时代哲学家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的这段话说明了() A.社会规律的客观性 B.规律的平等性 C.规律是可以认识的 D.规律的能动作用 7.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基本的观点是() A.唯物论的观点 B.辩证法的观点 C.实践的观点 D.可知论的观点 8.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因为它具有() A.直接现实性 B客观普遍性 C.能动目的性 D.社会历史性 9.一种理论是不是真理,根本之点是看它是否() A.被大多数人承认 B.与已有的理论相一致 C.与客观实际相一致 D.对事物有新的认识 10.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 A.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B.社会文明与社会进步的关系问题 C.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关系问题 D.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问题 11.社会存在是() A.社会环境 B.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 C.社会生活精神方面的总和 D.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12.上层建筑结构中的核心是() A.国家元首 B.意识形态 C.国家政权 D.政党 13.国家的起源在于它是() A.阶级妥协的结果 B.人们订立契约的结果 C.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D.使用暴力的结果 14.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本质特征是( ) A.生产不足 B.生产过剩 C.消费不足 D.失业增加 15.剩余价值率是( )

马基(知识点汇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单选:40*1(40分) 多选:5*2(10分) 辨析题:3选2 2*5(10分) 原理分析:3选2 2*10(20分) 材料分析:1*20(20分) 绪论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原理? 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最基本、最核心的内容,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集中概括。它体现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性质和整体特征,体现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相对于特定历史条件下所做的个必然理论和具体结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具有普遍的、根本的、长远的知道意义。 2、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 (1)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什么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 (2)鲜明的政治立场是什么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题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3)重要的理论品质是什么?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4)崇高的社会理想是什么? 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1、哲学基本问题的含义及其内容。 含义: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内容: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 2、什么是辩证法与形而上学? 辩证法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世界,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 形而上学主张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问题,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和作用。 3、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物质概念的理解 1)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2)物质是共性。从根本上来说,世界上除了运动的物质,什么都没有。 4、意识的的起源和本质是什么? 起源: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本质: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5、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物质和运动的存在形式是什么? 关系: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和变化之中,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另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脱离物质的运动是不存在的,任何形式的运动都有它的物质主体。 存在方式:时间和空间。 6、意识的能动作用含义及其表现。(大题) 含义: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表现: 1)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2)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3)意识活动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4)意识活动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7、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大题) 1)必须最终客观规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行必须以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为前提 2)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8、联系的含义及其特点。 含义: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 特点: 1)客观性。事物的联系是本身固有的,不是主观臆想的。 2)普遍性。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任何事物都不能独立存在,整个世界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3)多样性。世界上的事物是多样的,因此事物的联系也是多样的。 9、发展的实质。 实质: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10、矛盾的内涵,矛盾的同一性、斗争性及其辩证关系 内涵: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中外政治思想史》期末复习重点习题

二、名词解释 6、阿奎那:西欧封建社会时期基督教神学和神权政治理论的最高权威,《神学大全》是他最重要、最系统的著作。阿奎那坚持基督教的信仰,致力于调和信仰和理性的矛盾,这是其政治思想的理论基础。他论证了教权高于俗权,以此阐释教会与国家的关系和有关法的问题。阿奎那对中世纪乃至近、现代的基督教神学具有重要的影响,他本人也有“神学界之王”之称。 7、权力政治观:欧洲社会进入近代资本主义制度形成时期出现的政治理论观念。意大利政治思想家马基雅维利为权力政治观的形成奠定了基础。这一政治观认为,政治权力的建立是来源于维护个人权利的要求。围绕着权力,人们形成了一系列的新观念,从马基雅维利的“国家理性”到布丹的“主权”理论,西方政治思想搭建了权力政治观的基本框架,确立了近代西方政治思想的基本体系。权力政治观继自然政治观、神学政治观之后,成为近、现代西方社会的基本政治观。 8、马基雅维利: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政治思想家,近代资产阶级政治学说的奠基人之一。《君主论》是他在政治思想方面的代表作。马基雅维利明确地将政治与道德分开,从权力的角度和从人的角度来理解政治和研究现实的政治和国家问题,从而为权力政治观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他还从权力的角度出发研究和总结了君主统治的方略,全面地架构了权力政治观的体系。 9、霍布斯:17世纪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和政治思想家,西方近代政治学理论的系统阐发者。他将机械唯物论的哲学观应用到政治学理论的研究当中,运用几何学等“真正科学的方法”进行政治学研究。在霍布斯那里,这种方法同人性论、自然法和社会契约论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他自称的所谓新“政治科学”。《利维坦》是其代表作。 10、洛克:17世纪中后期到18世纪初期的英国哲学家和政治思想家,早期自由主义思想的代表人物,著有《政府论》上下篇等著作。洛克将霍布斯等人的理论创造性地加以运用,进一步将人的自然权利充实为生命、自由和财产权,并阐释了法治和分权理论,主张建立议会主权的君主立宪政体,为西方自由主义思想的奠定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也为西方近代政治文明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正是从这个角度出发,《政府论》被奉为资产阶级的“圣经”,而洛克本人亦被奉为资产阶级“自由的始祖”。 11、社会契约论:在17、18世纪西方近代政治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的理论观点。以社会契约的理论来探讨国家的起源、发展及其解体,论证权力的来源以及个人权利的保障是资产阶级革命早期政治思想的基本方法,如17世纪英国政治思想家霍布斯通过描述社会契约论的发生过程,得出了国家的本质以及权力产生的过程。卢梭亦使用社会契约的方法来阐发其政治学思想,并在此基础上论证了人民主权的基本思想。社会契约的理论在17、18世纪西方近代政治思想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对近现代的西方政治文明有很大的影响。 12、孟德斯鸠:法国18世纪启蒙运动的先驱,著名的政治思想家。《论法的精神》一书是他一生学术研究的代表作。在这本书中,孟德斯鸠运用历史方法和文化学的方法,论证了资产阶级的政治自由和民主制度,在西方政治思想界有着重要的地位。他提出的分权制衡学说成为资产阶级政治制度的基本组织原则,对美、法资产阶级革命产生过重要影响。 13、卢梭:18世纪法国著名的文学家、教育家、政治思想家,激进的民主主义者。卢梭一生写下了大量处处闪耀着思想光芒的著作。其中,以《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和《社会契约论》最为有名,成为作者的代表作。探求社会不平等的发展及其产生的基础是卢梭政治思想中最为深刻的部分。通过对人类不平等的发展史的考察,卢梭不仅以辩证的思维描述了人类不平等的发展过程,而且接近正确地评估了私有制、国家、法律等要素在这一发展过程中作用,表现出了更深刻的洞察力和更彻底的批判精神。卢梭使用社会契约的方法来阐发其政治学思想,并在此基础上论证了人民主权的基本思想,把主权学说由“君主主权”发展到了“人民主权”。在近代西方政治思想史上,卢梭第一次完整地提出了人民主权的学说,对后来西方国家的政治实践和政治思想均产生了重要影响。 14、空想社会主义:欧洲19世纪有影响的政治思想,主要代表是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们对资本主义制度展开了深刻的批判,设想了理想社会制度。他们试图取消资产主义雇佣劳动制度和私有制,建立理想化的社会。但他们都认为变革现存制度决不能通过暴力革命的途径来实现,主张对现存的资本主义社会加以和平改造,以过渡到理想社会。

《企业管理学》期末考试重点总结(精)

《企业管理学》期末考试重点总结 第一章企业概论(略 第二章管理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科学管理思想 代表人物 :泰勒,被称为“科学管理之父” 科层管理思想 代表人物:马克斯·韦伯,被称为“组织理论之父” 行政管理思想 代表人物:亨利·法约尔 ◆人际关系学说 霍桑实验说明了: (1工人是“社会人”而不是“经济人” (2满足工人的社会欲望和提高工人士气是提高生产效率的关键。(3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 (4企业应采用新型的领导方法。 ◆人力资源观点 代表人物:亚伯拉罕.马斯洛,道格拉斯.麦克格雷 第三章管理与管理学 1、管理的定义

在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下,管理人员依照一定的管理原则、程序和方法,对企业的人力、物力、财力及其经济活动进行有效的计划、组织、指挥、监督和调节,以取得最大的经济效果 2、管理的两重性 (1自然属性;指挥劳动与生产力,与社会大生产密切相关 (2社会属性;监控劳动与生产关系以及上层建筑。 3、管理的职能 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 4、管理角色学派代表人物:亨利·明茨伯格 5、管理者的角色 (1人际关系角色(2情报角色(3决策角色 6、管理者的技能公元前500年 16世纪 18世纪 19世纪晚期和 20世纪90年代中期 20世纪30-60年代 20世纪60-90年代 2000-2020 年中国传统 管理思想 及国外早 期管理思 想马基雅维利《君主论》亚当.斯密《国富论》人本主义理论 .人际关系 ·人力资源观点 .行为科学观点系统理论权变理论学习型组织模块化组织

无形组织经典管理观点 ·科学管理 ·科层管理 ·行政管理 (1技术技能:运用其所监督的专业领域中的过程、惯例、技术和工具的能力(2人际技能:成功地与别人打交道并与别人沟通的能力 (3概念技能:产生新想法并加以处理,以及将关系抽象化的思维能力 7、管理的环境 一、环境对组织的影响 ①环境概述 ②环境的特征分析: 1.环境的不确定性 2.所在行业的成长性 3.环境的竞争性 4.环境的合作性 二、组织的一般环境 a.政治环境 b.社会文化环境 c.经济环境 d.技术环境 e.自然环境 三、组织的特殊环境

马基期末模拟试卷及答案

中国海洋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复习资料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模拟试卷及答案(一)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 1.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一切旧哲学的最主要、最显著的特征是 A.阶级性B.革命性C.实践性D.科学性 2.任科学理论都不能穷尽真理,而只能在实践中不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这说明 A.真理具有绝对性B.真理具有相对性C.真理具有客观性D.真理具有全面性 3.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是看 A.事物的变化是否显著B.事物的变化是否迅速C.事物的某些属性是否发生了变化 D.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度的围 4.人类与动物的根本区别是 A.人类有意识,动物无意识B.人类有群体组织,动物无群体组织 C.人类有信仰,动物没有信仰D.人类能生产自己必需的生活资料,动物则不能 5.社会意识是 A.社会的精神生活过程B.社会的政治生活过程C.人类改造自然的过程

D.人类改造社会的过程 6.人在价值关系中 A.只能是价值主体B.只能是价值客体 C.只能是价值的享受者D.既可能是价值主体,又可能是价值客体 7.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 A.古希腊罗马哲学B.德国古典哲学C.17世纪英国哲学D.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 8.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这主要是因为 A.实践具有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的特性B.实践是一个无限发展的过程C.实践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D.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目的9.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 A.人与自然界之间的矛盾B.人与社会制度之间的矛盾C.先进与落后、开拓进取与因循守旧之间的矛盾D.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10.从动物心理发展到人的意识的决定性环节是 A.手工分工B.语言的产生C.社会的出现D.劳动 11.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A.物质决定意识的观点B.实践第一的观点C.联系和发展的观点D.对立统一的观点 12.阶级划分的主要标志是各种社会集团 A.在政权中的地位不同B.对生产资料的关系不同 C.在社会劳动组织中的作用不同D.取得劳动产品的式和多寡不同

马基原理复习知识点归纳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重点 ◆绪论 一、马克思主义来源与自然科学前提 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自然科学前提:细胞学说的创立,能量守衡定律的发现,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问世 二、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什么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三、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理论特征 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理论特征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四、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是什么 马克思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五、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六、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实现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七、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 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不动摇,这是就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而言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历史条件的变化,要求我们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不断地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我们一定要适应实践的发展,以实践来检验一切,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我们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做到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第一章 一、近代哲学的基本问题 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二、马克思主义物质的定义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列宁 三、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理论意义 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的批判了不可知论。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论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四、联系的特征 首先,联系具有客观性。其次,联系具有普遍性。最后,联系具有多样性。 五、发展的知识点 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新旧事物: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

马基期末重点(大题)

绪论 一、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 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1、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①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与方法论,是深刻而无片面性的学说。 ②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思想基础。 2、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①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性决定的。 鲜明的阶级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性。 ②这是由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决定的。 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彻底解放自己。 ③这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的重要体现。 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的利益、意志、愿望和要求从根本上体现了社会发展的方向。 3、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与时俱进) ①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反映。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属性:彻底的科学性、坚定的革命性和自觉的实践性,而彻底的科学性是最根本的。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历久不衰,永葆青春和活力,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它具有彻底的科学性,它是与理论的与时俱进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理论上的与时俱进是科学性的必然要求。 ②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具体体现。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基本要求。认识、把握和运用规律,是与时俱进的根本要求。 ③这种品质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 创新就要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4、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 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最美好的社会。共产主义理想反映了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为无产阶级和人类的解放指明了奋斗的道路和前进的方向。 二、如何学习和对待马克思主义 1、在理论与实际结合中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 ①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精神实质: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 ②坚持和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观察和分析问题、指导社会生活实践,防止教条主义、本本主义;防止形式主义和实用主义。 ③用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坚持与发展相统一。 2、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的指南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