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考知识精讲篇生活与哲学

高考知识精讲篇生活与哲学

高考知识精讲篇生活与哲学
高考知识精讲篇生活与哲学

高考政治复习精讲篇(二)

《生活与哲学》复习提纲

《生活与哲学》是高中政治四册必修教材中知识最为抽象、考题难度最大、对考生能力要求最高的部分。同学们在复习时往往出现“一听就懂、一背就会、一写就乱、一做就错”的奇怪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哲学是对具体科学和现实生活的高度抽象和概括,日常学习时不易理解、考试应用时不得要领。因此,我们在复习时一定要注意把握三个要点:

1.概念和原理的内涵和外延都要特别清楚,关键性的术语一定要准确记忆、熟练其应用环境。

2.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一定要理清。这种内在联系主要表现为概念之间的联系(如“思维与存在”是一对;“物质与意识”是一对;“实践”与“认识”是一对。)、世界观与方法论的联系(哪个原理对应哪个方法论)、哲学内部各个模块之间的关系(如联系观、发展观、矛盾观的内在联系)。

3.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要熟悉、熟练。例如阅读材料的基本技巧、分析图表的基本方法、审读设问的基本方式等等。在做题时把题目和知识有机的结合起来。

一、教材内容概述

《生活与哲学》包括四个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其核心问题有四个: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的本质和状态、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发展、人类的基本活动。

1.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

主要涉及三个问题:什么是哲学?哲学研究什么?我们的哲学是什么?

2.世界的本质和状态

主要涉及的问题:世界的本质是物质(辩证唯物论);世界是普遍联系、充满矛盾、永恒发展的(唯物辩证法)。

3.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发展

主要涉及的问题:社会发展的规律和社会历史的主体(社会历史观)

4.人类的基本活动

主要涉及的问题:在实践中认识世界、发展真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人生观、价值观)

二、知能要点解析

下面我们将按照教材的基本结构,以上面谈到的四个问题为基础,对各个知能点从知识、能力和命题方向等几个角度进行解析。

(一)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

知能点一:哲学与生活的作用(哲学的产生和作用)

1.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2.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真正的哲学能够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

造世界。

考察方向:从现实生活概括出的哲理性语言;用哲理性语言指导生活。

知能点二: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与总结。(哲学概念的三对关系)

1.哲学与世界观

概念: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哲学就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注意区别:

世界观人人都有,而哲学只有经过系统学习的人才能掌握。一般人的世界观往往是自发的、零散的、缺乏理论论证的。

2.世界观与方法论

概念:

世界观是指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方法论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根本观点。

注意联系:

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不存在脱离世界观的方法论,也不存在脱离方法论的世界观。

3.哲学与具体科学

区别:

哲学是人类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的各种知识进行概括、总结和反思的一门学问。具体科学揭示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和奥秘,哲学则对个别的规律和特性进行新的概括和升华,从中抽象出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哲学与具体科学是一般和个别、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联系:

(基础)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那种把哲学看作“科学之科学”,认为哲学可以取代具体科学的看法是错误的。

(指导)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任何轻视哲学,否认哲学对具体科学的指导作用的看法,都是错误、有害的。

考察方向:现实中的哲理抽象出的哲学观点;不同观念指引下有不同的行动;具体科学研究过程中的哲学指导。

知能点三:哲学基本问题和基本派别。(哲学研究什么、各派别基本观点和表现)1.哲学基本问题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即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它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首先遇到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贯穿于一切哲学的始终。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

两方面内容:

“何者为第一性”;划分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唯一标准。

“有没有同一性”,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划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标准。

注意: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可知论与不可知论、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分别针对的不同问题(世界本质、世界是否可知、世界状态)。“哲学史上的两个对子”指的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2.哲学基本派别

(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是物质和意识谁是本原的问题。

(2)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物质是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基本观点:认为金、木、水、火、土等是世界的本原。

进步性:否认世界是神创造的,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

局限性:A一种可贵的猜测,没有科学依据。B它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复杂问题,简单化。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基本观点: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原子的属性就是物质的属性。

进步性: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

局限性:仍然把物质的具体形态等同于物质。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进步性:正确地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反映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它是现时代的思想智慧,是无产阶级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思想武器。

(3)唯心主义的根本观点:意识是本原,物质依赖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原看成意识,但由于对意识的不同理解,形成两种基本的形态。

主观唯心主义

基本观点:把人的主观精神(如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当作世界的本原。

客观唯心主义

基本观点:把客观精神(上帝、历年、绝对精神等)看作世界的本原。

考察方向:历史上的哲学家、代表性的哲学观点的辨析。小故事和诗词中体现出的哲学观点。

知能点四:真正的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哲学与时代的关系)

1.真正的哲学正确的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牢牢把握住了时代的脉搏,正确地总结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是时代精神上的精华。

2.任何反映自己时代的历史任务和客观要求的哲学,都可以成为本时代社会变革的先导;可以通过对社会的弊端、对旧制度和旧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可以预见和指明社会发展的方向,动员和掌握群众使其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物质力量。

考察方向:结合历史知识,分析历次思想解放对社会进步的推动;分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对中国改革开放伟大实践的推动。

知能点五:马克思主义哲学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1.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条件:阶级基础、自然科学基础和直接理论来源(熟记各个条件的内容)。

2.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第一次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有机统一;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之所以实现了以上三个统一,原因在于马克思主义确立了科学的实践观。(理解实践观点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作用)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地位和作用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往哲学和科学发展的思想结晶,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人生的根本指南,也是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可以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指导我们正确的认识和改造世界;可以帮助我们形成正确思维方法,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可以使我们正确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变化和发展,为生活和实践提供有益指导。

4.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

(1)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发展的理论,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在实践中发展真理)。

(2)三大成果的名称、主题和重要内容。

(3)最新成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大战略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举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考察方向:本部分知识对于2009年的备考来说非常重要。作为党的重大理论创新,是我党在30年改革开放的实践和探索中得到的理论成果,是我们对新世纪、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思考和研究得出的结论。这一理论体系必将指导我们继续前进,同时在新的实践过程中,得到不断的丰富和完善。要注意结合物质意识辩证关系、实践与认识辩证关系、马克思主义真理观、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发展的观点、创新的观点来分析。

(二)世界的本质与人类的基本活动(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知能点六:物质与意识

1.世界统一于物质

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也具有客观物质性;人的意识是社会的产物,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

因此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2.物质的概念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注意:

(1)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不是指某一种具体的物质形态,不能与自然科学中的物质概念相混淆。

(2)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是运动。

(3)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但并不意味着世界上只有物质的东西。

3.意识

从起源看,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从生理基础看,意识是高度发达的物质系统——人脑的机能;从意识的内容看,它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注意: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内容是客观的。

4.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1)物质世界是先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

(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表现为意识能够能动的反映物质,并能够反作用于物质。

具体表现:

A.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人类对世界的反映是有目的的,并为行动预先指定计划。

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意识不仅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B.意识对改造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正确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开展有效的实践活动,推动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则把

人们引向歧途,阻碍事物的发展。

意识对人体的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的作用。

(3)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方法论)。

考察方向:本部分知识属于辩证唯物论的基本观点,是历年高考的考察重点。在选择题中经常会考到对哲学物质概念的理解,并且有可能和历史上各种形态的唯物主义观点结合起来。对于意识的能动作用,新教材做了比较详细的论述。我们要注意对其两层含义的理解。从命题方向来看,党和政府审时度势的正确决策、抗震精神、奥运精神、节能环保理念等应重视。

知能点七:运动

1.运动的概念

宇宙间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2.运动与物质的关系

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和变化之中。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世界上不存在脱离物质的运动。

3.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

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一是事物在其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二是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者说物体在一定条件和一定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的运动。

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反对两种错误观念)。

考察方向:本部分知识很容易在选择题中出现。要注意理解“两个关系”。特别是用两个关系的原理来分析哲学史上的一些命题,或者分析漫画。

知能点八: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

1.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2.规律的性质

普遍性: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没有规律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没有规律的世界是不可思议的。

客观性:规律的客观性,就是指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规律具有客观性,还意味着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有条件的,要在变化中把握规律。

3.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联系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尊重客观规律性和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

(方法论)这要求我们要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我们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通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规律性,作为行动依据。(从现实中发现规律)

我们要充分而正确的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在变化中把握规律)

我们要充分而正确的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在认识基础上利用规律)

考察方向:本部分是辩证唯物论部分的又一重要考点,在各种题型中均有体现。注意新教材的逻辑,是在综合分析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的基础上,得出的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结论。因此这一论断是个“总方法论”。在考题中也往往是把两者结合起来考察。从命题方向看,党和政府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和国内通货膨胀压力作出的正确决策,全国人民在抗震救灾中的积极表现,“神州七号”成功发射,30年来党不断推动“三农问题”解决等,都能成为素材。

知能点九:实践与认识

1.实践的概念、特征与形式

概念: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

(人为主体,客观世界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直接现实性活动,把观念变为现实)特征:客观物质性:构成要素的客观性:主体、手段和对象;过程和结果受到客观事物

及其运动规律的制约。

主观能动性:人类有目的、有意识的改造客观世界(自然界和人类社会)。

社会历史性:社会性: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历史性:是历史的发

展着的。

形式: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变革社会的实践(改革)、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

注意:改造世界不等于实践。

2.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来源、发展动力、唯一标准、归宿和目的)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特别是真理性的认识能够指导人们开展有效的实践活动,推动事物的发展;反之则会阻碍事物的发展。)

考察方向:本部分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核心知识。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基本的观点。其中对实践的理解经常出现在高考选择题中,我们要精确的把握实践的特征。用这些知识来尝试分析现实生活中的一些活动,看看它们是如何体现出这些特征的。再有对于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来说,要联系真理观、认识过程等知识对相关问题进行综合分析。例如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在实践中发现、检验和发展的真理;针对“三农”问题制定的十个一号文件,也是我党在实践中得出的阶段性结论。

知能点十:辩证唯物主义真理观

1.概念

真理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2.性质

客观性:最基本属性;任何真理都是与客观对象相符合的认识。

条件性: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

具体性: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3.真理和谬误的关系(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的统一)

真理与谬误具有严格的界限,不能混淆;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4.在实践中发现和发展真理

认识具有反复性,追求真理的过程不可能一帆风顺。由于认识主体和客体等多方面条件的限制,使得人们对一事物的正确认识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由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

认识具有无限性。由于认识的对象、主体和基础是不断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认识过程是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在这个过程中,真理经过实践的反复检验,不

断向前发展。

(方法论)这要求我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考察方向:本部分和知能点九一样,都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重要内容,并且二者之间具有非常密切的关系。真理是被实践检验正确的认识。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中渗透着实践与真理的关系。认识对实践的积极的反作用最关键的是真理对实践活动的指导作用。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体现在认识的过程中。因此,我们在分析认识世界的具体问题时,要把这些知识加以综合运用。从命题方向看,科学发展观这一重大战略思想就是我党在多年领导建设的实践中,得出的真理性认识。

知能点十一:党的思想路线(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是我党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

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党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理论依据。

求真务实,正确的认识和把握国情,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是统一的。(后者是前者的内在要求和前提;前者是后者的目标和归宿)

考察方向:本知能点和现实联系非常紧密,在分析关于党制定、实施政策,领导改革开放,把握时代脉搏等方面的问题时,除了回答相关原理外,还要在结合材料时,用到这些知识。

(三)世界的状态与人类的基本活动(运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运用矛盾分析法,树立创新意识)

知能点十二:世界的状态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充满矛盾、永恒发展的。

考察方向:本知能点包含着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要结合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分歧和根本分歧来把握本知能点。

知能点十三: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1.概念

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2.特征

普遍性:(内涵)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每一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

(方法论)这要求我们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

客观性:(内涵)无论是自在事物的联系还是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具有客观性。

(方法论)这要求我们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反对

主观臆造联系的诡辩论观点。

多样性:(内涵)事物的联系多种多样,有直接和间接联系、内部和外部联系、本质和非本质联系、必然和偶然联系。

(方法论)这要求我们注意把握联系的多样性,不能忽视那些间接的、本质的

和长远的联系,不能忽视事物相互联系的中间环节;要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

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

注意:联系是有条件的,事物之间都是有条件的联系着。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通过改变或创造条件来建立新的具体联系。(发挥主观能动性的体现)

3.用联系观点看问题(联系的两种情况;联系观的总方法论)

(1)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

相互区别:概念不同:整体是全局和全过程,数量上是一;部分是局部和各阶段,数量上是多。

地位和作用不同: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部分在事物的存

在和发展过程中处于被支配的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

功能不同:整体具有部分根本没有的功能。

相互联系:整体和部分相互联系、密不可分。整体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到部分的功能。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到整体,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

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树立全局观念,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2)系统和要素的关系

系统的具体内涵: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

系统的基本特征: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我们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要着眼于以上三个特征。

(方法论)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要求我们用综合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既要从整体出发认识事物和系统;又要把事物和系统的各个要素联系起来进行考察,统筹考

虑、优化组合,形成对一事物完整正确的认识。

考察方向:唯物辩证法这部分知识是历年高考出现频率最高、命题最为灵活的重点。对于联系的观点要注意对其中包含的小知识点进行梳理,逐一把握其内涵和方法论意义。整体和部分的关系、系统和要素的部分的应用更为广泛,应提起注意。从命题方向来看,区域总体发展战略、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波及世界的金融危机、地质灾害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等等均有考察可能。

知能点十二: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1.发展的实质

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注意区分:运动、发展、质变、量变。

2.发展的普遍性和规律性

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认识都是不断发展的。

发展是有规律的。

3.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发展的状态、趋势和原因;发展观的总方法论)

(1)发展的趋势(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A.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

新事物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的前途;它克服了旧事物中消极的、过时的和腐朽的东西,汲取了其中积极的、合理的因素,并增添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因而具有旧事物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在社会领域,新事物符合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反映社会进步的基本要求,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注意:新事物是对旧事物的扬弃。

B.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

新事物的发展要经历一个由小到大,又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程;人们对新事物的认识也有一个过程;旧事物绝不会自行消亡,总是顽强抵抗和极力扼杀新事物,在社会历史领域中表现尤为明显。

(方法论)我们既要看到前途是光明的,对未来充满信心,积极鼓励、热情支持和悉心

保护新事物,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困难,勇敢接受挫折与考验。

(2)发展的状态(质变和量变的统一)

A.内涵:量变是事物的数量增减、场所变更,是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是根本的、显著的变化。

质变的两种情况:事物在大小、速度、程度和规模等方面的变化能引起质变,而且在事物总体数量不变,由于构成事物成分在结构和排列次序上发生了变化,也能引起质变。

B.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事物的变化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

事物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又必然会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事物的发展就是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由此循环,不断前进。

(方法论)我们要积极做好量的积累;要果断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要坚持适度原则。反对“激变论”和“庸俗进化论”。

(3)发展的原因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在分析事物发展的原因时,要抓住事物的内部矛盾,又不忽视外部矛盾。

考察方向:整个唯物辩证法都可以理解为是一种发展观。新教材中关于发展的知识有些调整。我们还是应当建立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在现实生活中,党领导的改革开放、人类对太空的探索、人类对抗自然灾害、我国政府实施宏观调控等等均可以用发展观来分析。而且它也是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基础和哲学源泉。

知能点十三: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

1.概念

矛盾就是反映事物内部对立和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2.基本属性:同一性和斗争性(斗争性绝对、同一性相对)

矛盾的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它有两方面含义:一是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不可分割。

3.矛盾的普遍性

内涵: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并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

(方法论)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敢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还要善于全面分析矛盾,坚持两分法,防止片面性。

4.矛盾的特殊性(是万事万物千差万别的内在原因,构成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殊本质)

内涵: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它主要有三种情形:一是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二是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三是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

(方法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也是我们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5.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矛盾的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内涵: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另一方面,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方法论)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

6.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

在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就是主要矛盾;其他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则是次要矛盾。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7.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

在一个矛盾中,其两个方面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处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的一方是矛盾的主要方面,事物的性质主要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处于被支配地位的方面是矛盾的次要方面。

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总方法论)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要坚持一分为二的矛盾分析方法,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认识方法,反对形而上学的一点论和均衡论。

坚持两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

坚持重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要抓主流。

8.矛盾分析法(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我们所说的矛盾分析法是矛盾观的总方法论,它涉及到一分为二、两点论重点论统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共性指导下,分析个性)等等。

考察方向: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命题非常灵活。我们首先应该对矛盾分析法所涉及的多种方法和它们的理论依据有深刻的理解。现实生活中,当前世界形势的分析、我国政府各项政策的调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等重大问题都可能引入高考。而且古代故事、文学作品等相关类型题也要高度重视,在日常训练中认真对待。

知能点十四:辩证的否定观

内涵:辩证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

它是发展的环节,是实现新事物产生和促进旧事物灭亡的根本途径。

它是联系的环节,新事物产生于旧事物,它总是吸取、保留和改造旧事物中积极的因素作为自己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实质:“扬弃”,既不是简单地肯定一切,也不是简单地否定一切。

(方法论)辩证的否定观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既要尊重书本,尊重权威,还要立足实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创新与发展。同时要反对形而上学的否定观(割裂肯定否定关系)

考察方向:否定观很难理解,要注意它和发展、联系的关联,将几个概念联合起来把握。改革开放进程中新事物、新现象、新制度不断涌现,这些都可以用辩证的否定观加以分析和解释。

知能点十五:唯物辩证法与创新意识

1.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

内涵:辩证法从本质上来说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其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紧密相连。

(方法论)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和批判性思维的要求我们密切关注变化发展的实际,敢于突破与实际不相符合的成规陈说和落后的思想观念;注重研究新情况,善于提出新问题,敢于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

2.创新的社会作用(创新是时代的引擎,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1)创新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科学的本质就是创新。创新更新了人们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提高了劳动者的素质,开辟了更广阔的劳动对象,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2)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

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理论创新推动了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的创新。

(3)创新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

考察方向:创新已经成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因此本知能点也成为高考的热点。我们既要宏观把握唯物辩证法的思想方法,又要学会运用创新的社会作用来分析问题。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全国人民在各个领域的创造都是科学运用唯物辩证法的结果。

知能点十六: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

1.唯物辩证法坚持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两个总特征。

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联系、发展和矛盾三者的关系:联系构成了运动、变化和发展;联系的根本内容是矛盾;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是矛盾)

2.形而上学的坚持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3.二者的根本分歧: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4.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和对立统一规律是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依据。

考察方向:这是哲学史上的一个“对子”。我们要注意分辨哪些哲学观点和现象属于唯物辩证法,哪些属于形而上学。要综合运用这些观点来分析科学发展观和和谐社会两大命题。

(四)人类社会与人类的基本活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实现人生价值)

知能点十七:辩证唯物主义社会历史观

1.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观点。

2.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着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从根本上说,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但它有时会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又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地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3.社会基本矛盾

(1)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A.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从一定意义上说,人类的历史就是生产发展的历史。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决定着社会形态的变革和更替。

B.在生产方式中,生产力是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

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变化发展,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2)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A.经济基础是生产关系的总和;上层建筑包括一定社会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以及社会意识形态。

B.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的状况时,它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它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就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当它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就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当它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则束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社会前进。

4.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方式)

A.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

B.社会发展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实现的。

在阶级社会里,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主要是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的,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但这一矛盾是非对抗性的矛盾,只能通过社会主义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加以解决。改革是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

5.社会历史的主体

(1)人民群众的内涵:

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既包括普遍人,也包括杰出人物。劳动群众是人民群众的主体部分。在我国现阶段,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都属于人民群众的范围。

(2)人民群众的作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3)坚持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方法论)

群众观点: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其基本内容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夺取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也是取得社会主义革命并成功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

考察方向:这部分知识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非常完整,可以用来全面分析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这一历史进程是我党正确运用社会发展规律、推进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过程,是充分发挥人民群众主体作用的过程。再有在改革开放中存在着不同类型的思想意识,既有精华,也有糟粕;存在着传统文化和现代思想的碰撞,对于分析和解决这些问题来说,则可以用到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等观点。

知能点十八: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1.价值、价值观、人生价值观

(1)价值

哲学意义上的价值是指一事物对主体的积极意义,即一事物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属性和功能。

(2)价值观

内涵:人们在认识各种具体事物的价值的基础上,会形成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导向作用: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重大的反作用,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3)人生价值观

人生价值包括两方面,一是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二是社会对个的尊重和满足。

对一个人的价值的评价主要是看他对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的贡献(对广大人民群众的贡献)。

2.价值判断、价值选择及其影响因素

(1)人们对事物能否满足主体的需要以及满足的程度作出判断就是价值判断。在价值判断的基础上进一步作出的选择就是价值选择。

(2)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影响因素

A.人们选择的目标能否实现,实现的程度如何,取决于人们的认识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就必须坚持真理,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B.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随着时空的推移和条件的改变,一定事物的价值以及人们关于它的价值观念也会发生变化,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会因时间、地点和条件的变化而不同。

C.人们的社会地位不同(在阶级社会中,阶级地位不同),需要不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也就不同。

D.人们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对其价值的评价也会不同。

E.人们站在不同的立场上,就会有不同的价值观,就会作出不同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我们要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把献身人民的事业,维护人民的利益作为自己最高的价值追求。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我们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正确性。

(3)坚持集体主义价值观,作出有利于人民群众利益的价值判断和选择

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价值观强调在集体利益的基础上实现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辩证统一。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价值观,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标准。

当个人的利益同人民群众的利益发生冲突时,要自觉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进行选择。当个人的利益与他人利益发生冲突时,要善于从不同角度思考利益,理解和尊重他人的正当选择。当个人的利益与社会、集体和他人没有冲突时,要把个人、集体、社会三者的统一作为自己选择的标准。

3.创造和实现人生价值

(1)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

在社会主义社会,劳动是创造人类美好生活、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积极投身于为人民服务的实践,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也是拥有幸福人生的根本途径。

(2)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

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人们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只有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才能在奉献社会中实现自己的价值。

(3)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

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有正确价值观的指引(树立崇高理想、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

考察方向:人生观、价值观和我们每个人的生活紧密相关,在新教材的高考中成为新的焦点。我们要抓住正确的人生价值观这个核心,来把握整个知能点。现实生活中的多元价值冲突、改革开放和抗震救灾过程中涌现出英模人物、奥运健儿和“神七”科学家等都可能成为命题素材。在日常练习时,还要注意综合探究题中可能出现的给自己编制人生规划的类型题。

高中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知识点

高中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 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第一课:美好生活的向导 1、哲学智慧的产生与起源:(1)哲学源于生活。①哲学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②在一定意义上,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2)哲学指导生活。①哲学就是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哲学是现世的智慧,是“文化的活的灵魂”。②哲学的任务就在于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2、哲学的本义:爱智慧或追求智慧 3、哲学的任务: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变化与发展,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4、什么是哲学: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5、世界观、方法论的含义和关系:(1)a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b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 区别: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关系:一般说来,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着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不存在脱离世界观的方法论,也不存在脱离方法论的世界观。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2)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

论。,不存在脱离世界观的方法论,也不存在脱离方法论的世界观。(3)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4)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 1、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它包括哪些内容? 含义: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即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内容:①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②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 2、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①哲学的基本问题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②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 3、哲学的两大基本派别是什么?他们的根本分歧是什么? 两大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根本分歧 ....:围绕物质和意识谁是本原的问题展开。 4、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 唯物主义:物质是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唯心主义:意识是本原,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5、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的不同回答。

218届生活与哲学唯物论高考题真题再现

2015-2017年唯物论(探索世界) 高考题真题再现 一、选择题 1.(2015?全国I 卷)21、安全生产是生产发展的底线。缺乏安全意识是最大的安全隐患,麻痹大意往往导致生 产事故频发,从哲学上看,安全意识 之所以成为安全生产的关键,是因为: ①人的意识决定了实践发展的方向和进程 ②人的意识影响实践发展的趋势 和结果 ③人的意识是促成实践中的矛盾 转化的重要条件 ④人的意识不同,实践结果的性质就会不同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2.(2015?江苏卷)24.世间万物,变动不居。“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这说明 ①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②一切要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③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④要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3.(2015?江苏卷)29.《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七十八条规定:“人民法院认定证人证言,可以通过对证人的智力状况、品德、知识、经验、法律意识和专业技能等的综合分析作出判断。”之所以这样规定,是因为 A .意识具有自觉选择性 B .意识是主观的也是不真实的 C .主观与客观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D .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 变化而变化 4.(2015?上海卷)24. 下列属于意识能动性的有 A 、人口结构变化、老龄化趋势导致储蓄、消费结构变化 B 、生命科学领域的创新理论推动农业基础科学研究发展 C 、面临低碳经济的冲击,全球资源、能源需求将趋于减少 D 、国际经济秩序处于新的转型期,全球经济的复杂性上升 5.(2015?天津卷)9、漫画《塑造》所蕴含的哲理是 A .认识的对象具有多重属性 B 、认识受主体自身状况的影响

2014高考《生活与哲学》最新易错点分析

2014高考《生活与哲学》最新易错点分析 第一单元 1.世界观揭示了事物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提醒:哲学揭示了事物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世界观是 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2.哲学来源于人们形成的世界观。(提醒:哲学来源于实践。) 3.哲学是包罗万象、凌驾于一切科学之上的科学。(提醒:哲学有科学与非科学之分,哲学不是包罗万 象的和凌驾于一切科学之上的。) 4.哲学是从某方面反映人们对客观世界和人生价值认知的科学。(提醒:哲学有科学与非科学之分,并 且哲学的研究对象是整个世界及人与世界的关系。) 5.哲学与具体科学是整体与部分、多数与少数的关系。(提醒:哲学与具体科学是共性与个性、普遍性 与特殊性、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 6.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依据。(提醒:哲学基本问题还为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 论提供依据。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依据。) 7.哲学的基本问题就是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提醒:二者不能等同。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 存在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而不是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包括以下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物质决定意识,二是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8.追求物质利益就是唯物主义,崇尚精神生活就是唯心主义。(提醒:应弄清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各自 的根本观点,不可把哲学中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庸俗化。) 9.真正的哲学是对问题的高明认识和解决问题的巧妙方法。(提醒: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哲 学不提供解决问题的具体办法。) 10.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后,就出现了唯物论和唯心论的对立。(提醒:马哲产生前就存在了。) 11.任何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上的精华。(提醒:只有真正的哲学才是自己时代精神上的精华。) 12.物质决定意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首要的和基本的问题。(提醒:实践的观点才是。) 13.承认物质决定意识就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提醒:承认物质决定意识是唯物主义,但不一定是辩 证唯物主义。) 第二单元 14.自然界及其规律是客观的,社会发展规律和人的思维规律是主观的。(提醒:任何规律都是客观的。) 15.顺从自然是防灾减灾的根本出路。(提醒:防灾减灾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不能只 是顺从自然。) 16.自然界的事物是按自己的意志行事的。(提醒: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有其客观规律。) 17.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使事物处于显著的变化之中。(提醒: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运动 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不一定是显著的变化。) 18.运动是有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相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绝对的。(提醒:运动是绝对的; 静止是相对的。) 19.认识和改变规律是克服困难的条件。(提醒:规律是客观的,可以认识利用但不可以改变。) 20.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总是统一的。(提醒:应该把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统一起 来,但二者并不总是统一的。) 21.规律有好坏之分,是永恒不变的、无条件的。(提醒:规律是客观的、物质的,没有好坏之分,当客 观物质发生变化时,规律也会发生变化;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有条件的,要在运动中把握规律。) 22.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和基础。(提醒:颠倒了二者的关系。) 23.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认识和改造规律。(提醒: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但不能改造规律。) 24.意识是大脑的机能。(提醒: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25.正确的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错误的意识、神话、传说是人创造出来的。(提醒:无论是正 确意识还是错误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26.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提醒:不同的意识有不同的反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 27.意识的能动作用表现在意识是物质的反映,意识对物质起反作用。(提醒:“意识是物质的反映”应为“意

高中政治生活与哲学框架

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第一框世界的物质性 1.自然界的物质性哲理 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 2.世界的物质性哲理 6个 3.物质和运动的关系哲理 第二框认识运动把握规律 4.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关系哲理 辩证唯物论 5.规律的客观性普遍性哲理 6.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哲理 第一框意识的本质 7.意识的本质 第五课把握思维的奥妙 8.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哲理 第二单元探究世界与追求真理 3个第二框意识的作用 9.意识的能动作用哲理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怎样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 认识论第一框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1.实践的含义、特征哲理: 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 (实践观) 2.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哲理 5个 第二框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3.真理的客观性哲理 (真理观) 4.真理的具体性和条件性哲理 5.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哲理 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哲理 2.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哲理 第一框社会发展的规律 3.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哲理与社会发展的规律哲理(两对矛盾,两条规律。)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 5个 4.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的哲理 (历史观、社会发展观) 5.改革的哲理 7个第二框社会历史的主体6.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哲理(社会历史的主体哲理) 群众观2个 7.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哲理 第四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历史唯物主义、唯物史观) 13个 1.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哲理 第一框价值和价值观 5.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哲理 2个 2.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客观依据哲理 第十二课实现人生的价值第二框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3.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基本特征哲理 6个 3个 4价值冲突及评价标准的哲理 第三框价值的创造与实现 5.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哲理 人生价值观哲理 6.实现人生价值的方式或途径哲理(如何实现人生价值?启示?) 2个

必修4《生活与哲学》知识点整理汇总

必修4《生活与哲学》核心知识点归纳 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1、哲学智慧的产生与起源: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 界的思考。 2、哲学的本义:爱智慧或追求智慧 3、哲学的任务: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变化与发展,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4、什么是哲学: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1)世界观、方法论的关系: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2)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 (3)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4)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 论的指导。 5、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它包括哪些内容?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内容:①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问题。②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 6、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①哲学的基本问题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②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 7、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 唯物主义:物质是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唯心主义:意识是本原,物质依赖于意识,意识决定物质。 8、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及其合理性、局限性: 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即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 主义。 理解:①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合理性——否认世界是神创造的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坚持了唯物主义 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正确。局限性——这些观点是一种可贵猜测,没有科学依据;它把物质归结为 具体的物质形态(金、木、水、火、土、气) ②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合理性——在总结自然科学成就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局 限性:它把物质归结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原子的属性就是物质的属 性,因而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威信注意等局限性。 ③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正确地揭示了物质世界基本规律,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要 求,反映了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它是现时代的思想智慧,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 论,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思想武器。 9、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主观唯心(我、吾、人、心、感觉、感知、知觉) 客观唯心(上帝、神、理、理性、绝对精神) 10、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从属于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斗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的两大基本派别 11、哲学与经济政治的关系:哲学是经济、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 12、为什么真正的哲学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①正确地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②牢牢把握了时代的脉搏③正确地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时间经验和认识成果。

哲学生活知识点上部分2020年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知识点总结:

生活与哲学 1.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1)哲学是什么 哲学与世界观和方法论 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 (1)区别、 ①含义不同、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哲学就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 ②世界观人人都有,而哲学只有经过系统学习的人才能掌握。 ③一般人的世界观往往是自发的、零散的、缺乏理论论证的,而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有一套理论体系。 (2)联系、 哲学以世界观为内容和基础,没有世界观就没有哲学,世界观以哲学为最高表现,二者不能截然分开。 整个世界包括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客观世界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主观世界指人的意识领域。 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 (1)区别、含义不同。世界观是指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人们用这种观点作指导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就成为方法论。方法论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根本观点。 (2)联系、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不存在脱离世界观的方法论,也不存在脱离方法论的世界观。 世界观与方法论和哲学的关系 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我们可以说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又是关于方法论的学问。 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1)区别、

①哲学是人类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的各种知识进行概括、总结和反思的一门学问。具体科学揭示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和奥秘,哲学则对个别的规律和特性进行新的概括和升华,从中抽象出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 ②哲学与具体科学是一般和个别、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2)联系、 ①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那种把哲学看作“科学之科学”,认为哲学可以取代具体科学的看法是错误的。 ②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任何轻视哲学,否认哲学对具体科学的指导作用的看法,都是错误、有害的。 哲学与时代精神 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正确地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牢牢的把握了时代的脉搏,正确地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 哲学的作用 (1)哲学与我们的生活的关系、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2)哲学具有的作用。 ①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②从哲学的本义、爱智慧或追求智慧。哲学就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 ③真正的哲学可以使我们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地变化与发展,用睿智的眼光看待生活和实践,正确对待社会进步与个人发展,正确对待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正确对待进与退、得与失、名与利,从而为生活和实践提供积极有益的指导。 ④从哲学的任务上看,哲学能在人类生活的路途上点起前行的明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3)真正的哲学对社会变革的作用 ①体现在可以通过对社会的弊端,对旧制度和旧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 ②可以预见和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提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指引人们追求美好的未来;动员和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物质力量。 ③总之,任何反映时代的历史人物和客观要求的哲学,都可以成为这一时代社会变革的先导,推动时代的步伐,指导社会的变革。

高中政治生活与哲学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1.哲学与世界观、具体科学: (1)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2)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 (3)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4)①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 ②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2.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①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②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 两大阵营 唯物主义:物质是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即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意识是本原,物质依赖于意识,意识决定物质。 (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即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唯物论 物质观 1、物质的含义: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2、世界的物质性原理: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这要求我们要用物质的观点看问题。 3、运动 (1)含义: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2)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①世界的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中,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②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3)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①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和永恒的;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形态,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和暂时的; ②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③反对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相对主义和诡辩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 4、规律 (1)规律的含义: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2)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①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②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中都普遍遵循其固有规律。 (3)方法论:①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而不能违背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违背规律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天道酬勤系列之《生活与哲学》知识点整理篇

天道酬勤政治宝典之哲学篇 哲学生活知识点归纳 第一至三课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1、生活处处有哲学 (1)、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2)、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3)、哲学总是自觉或不自觉的地影响着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 2、什么是哲学?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哲学又是关于方法论的学问.一句话,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3、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 区别: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联系:一般说来,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反映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不存在脱离世界观的方法论,也不存在脱离方法论的世界观。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4、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区别:具体科学揭示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某一领域的规律和奥秘;哲学是对个别规律和特性进行概括和升华,从中抽象出整个世界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 联系:(1)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 (2)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5、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即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它有两个方面内容:(1)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划分唯物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2)思维和存在是否有同一性的问题?(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依据) 6、什么是唯物主义?什么是唯心主义? 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世界本原,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派生。 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世界的本原,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意识决定物质,物质依赖意识。 7、什么是辩证法?什么是形而上学? 辩证法主张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形而上学主张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8、真正的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1)它可以通过对社会弊端、旧制度、旧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 (2)它可以预见和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提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指引人们追求美好的未来;动员和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的物质力量。 9、马克思主义哲学: 是科学的世界观和科学的方法论;是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精神武器。马克思主义哲学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史上伟大的变革。 第四课探索世界的本质 1、世界的物质性原理 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是物质的。意识是物质的派生。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认识和客观实际相符合。 2、什么是物质?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它概括了宇宙间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而不是指某一具体的物质形态。) 3、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1)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主体)。 (3)离开运动谈物质和离开物质谈运动,都是错误的。 4、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1)区别: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 (2)联系: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3)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运动而否认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5、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

高二政治生活与哲学知识点总结归纳

生活与哲学知识点总结归纳 (1)哲学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注意:此处不能改成科学。只能是学问) 一.含义: (2)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或关于世界观的学说) (3)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与总结。(注意:具体科学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之间关系不能等同) 二.产生:(1)产生于人们实践活动中;(1)源于人们对世界的追问和对实践的反思 三.哲学的功能:指导人们正确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注意:哲学有正确与错误之分。只有正确的哲学才能让人们正确的认识与改造世界) (1)哲学与世界观:①区别:a 、含义不同: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及根本观点 b 、世界观人从都有,哲学并非人人都有;c 、世界观是不自觉的、不系统的,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 四.哲学、世界观、方法论的关系: ②:联系:哲学是对世界观进行系统化、理论化而形成的思想体系。(世界观和哲学一样有正确与错误之分) (2)世界观与方法论:一般来说,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注意:在解题时时要注意世界观与方法论对应正确) 五.哲学同具体科学关系:1.区别:具体科学揭示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和奥秘(强调具体); 哲学则对具体科学进行新的概括和总结,从中抽象出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强调抽象、一般)。 2.联系:(1)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 (2)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六.哲学基本问题:1.是什么:(思维与存在关系问题)具体包括:(1)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以此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 (2)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问题。(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以此划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2.为什么:(1)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首先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遇到的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2)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的问题。它贯彻哲学始终。 1.唯物主义:(1)基本观点:物质是本原,意识是派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2)三种基本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 七.哲学两大派别:2.唯心主义:(1)基本观点:意识是本原;先有意识后有物质;意识决定物质。 (2)两种基本形态: 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等夸大为万物的本原,认为人的主观精神,决定客观事物乃至整个世界) 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如上帝、鬼神、理念等看作世界的主宰与本原,它决定着客观事物的存在和发展)。 哲 学

2019年全国高考最新《生活与哲学》知识点归纳(修订版)

( 。 2019 年最新全国高考《生活与哲学》知识点完整归纳 《生活与哲学》分为三大部分:总论、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 总论:1、2、3 课 辩证唯物主义:唯物论(4、5 课);认识论(6 课);辩证法(7、8、9、10 课) 历史唯物主义:(11、12 课) 第一部分:总论(1、2、3 课) 1、哲学的产生 (1)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2)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2、哲学与人们的生活的关系: (1)哲学的本义:爱智慧或追求智慧。 (2)哲学源于生活,又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3)其任务是:寻找光明,在人类生活的路途上点起前进的明灯,指导人们正确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3、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 (1)世界观的含义: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2)方法论的含义:人们在世界观指导下,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论。 (3)二者的辩证关系: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4)哲学的概念(世界观角度):哲学是哲学家依据一定的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把不自觉的、不系 统的世界观加以系统化、理论化而形成的思想体系。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4、哲学与世界观、方法论的联系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也是关于方法论的学说,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哲学强调世界观和方法论 的系统化、理论化。 5、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相互区别:(1)具体科学揭示的是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和奥秘;(2)哲学揭示的是整个世界共同的、普遍的性 质和规律。 相互联系: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 指导。 6、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包括哪两个内容?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物质(存在)和意识(思维)的关系问题。 (2)包括两方面的内容:①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这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②思维和 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3)依据:①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遇到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②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的、必须回答的问 题。③贯穿哲学发展过程的始终,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它们对其他问 题的回答。 7、哲学上的两个对子: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哲学的两大阵营,基本派别,二元论属于唯心主义) 根本分歧:物质和意识谁是世界的本原 基本观点: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本原,意识决定物质 基本形态: 唯物主义分为三种,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分为两种,主观唯心主义(人的意识)、客观唯心主义(客观精神) (2)辩证法和形而上学(P14)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根本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法认为世界是联系的、发展的、矛盾的,主张用联 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形而上学认为世界是孤立的、静止的,否认矛盾,用孤立的、静止的、片 面的观点看问题。 (3)在哲学史上,一直存在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个对子” 但二者的地位是不同的,后 者总是从属于前者。辩证法和形而上学要么与唯物主义结合,要么与唯心主义结合。哲学的基本派别只有唯物主义

生活与哲学第三单元知识点

《生活与哲学》第三单元重点知识点总结 第七课 1.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总特征。 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 2.联系的含义。 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注意】 (1)联系既包括事物之间的联系,也包括事物内部的联系;即外部联系和内部联系。 (2)联系是不是单向的,而是诸要素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3)不能把哲学上的联系为生活中的“联系”,二者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3. 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 ★(1)联系的普遍性 【原理】:联系是普遍的,任何事物都处在相互联系之中。 ①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 ②每一个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③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方法论】:联系的普遍性要求我们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 【注意】 ①“任何事物都处在联系之中”不等于“任何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因为联系既是普遍的,又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②普遍联系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具体联系是相对的,有条件的。二者关系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2)联系的客观性。 【原理】:联系是客观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自在事物的联系与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 【方法论】: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我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疑点】 为什么人为事物的联系也是客观的?(了解) ①人为事物的联系以自在事物的联系为基础; ②人为事物的联系只有通过实践这一客观物质性的活动才能形成; ③人为事物的联系形成后便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 不能认为人们建立具体的联系是对联系客观性的否定。人们建立具体的联系是从联系的客观内容和客观条件出发的,并不是主观的臆造一些联系;并且,新的联系一旦建立,同样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可见,人们建立具体的联系,不是对联系客观性的否定,而是对它的利用。 ★(3)联系具有多样性、条件性。 【原理】:联系具有多样性、条件性。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的。 【方法论】: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4. 说明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 强调整体 【原理】: 相互区别:整体是事物的全局和发展的全过程,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 相互联系:部分是整体的部分,离开了整体,部分就不能成为部分。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到部分。 【方法论】:我们应当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

2018届生活与哲学唯物论高考题真题再现(可编辑修改word版)

一、选择题2015-2017 年唯物论(探索世界)高考题真题再现 C. ③→①→④→② D. ①→④→②→③ 8.(2016 课标Ⅱ22)在长征途中,毛泽东非常重视情报工作,及时掌握敌方的部署与动向, 1.(2015?全国I 卷)21、安全生产是生产发展的底线。缺乏安全意识是最大的安全隐患,麻痹大意往往导致生产事故频发,从哲学上看,安全意识之所以成为安全生产的关键,是因为: ①人的意识决定了实践发展的方向和进程 ②人的意识影响实践发展的趋势和结果 ③人的意识是促成实践中的矛盾转化的重要条件 ④人的意识不同,实践结果的性质就会不同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2.(2015?江苏卷)24.世间万物,变动不居。“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这说明 ①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②一切要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③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唯心主义的观点④要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3.(2015?江苏卷)29.《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七十八条规定:“人民法院认定证人证言,可以通过对证人的智力状况、品德、知识、经验、法律意识和专业技能等的综合分析作出判断。”之所以这样规定,是因为 A.意识具有自觉选择性B.意识是主观的也是不真实的 C.主观与客观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D.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 4.(2015?上海卷)24. 下列属于意识能动性的有 A、人口结构变化、老龄化趋势导致储蓄、消费结构变化 B、生命科学领域的创新理论推动农业基础科学研究发展 C、面临低碳经济的冲击,全球资源、能源需求将趋于减少 D、国际经济秩序处于新的转型期,全球经济的复杂性上升 5.(2015?天津卷)9、漫画《塑造》所蕴含的哲理是 A.认识的对象具有多重属性 B、认识受主体自身状况的影响 C、意识是移入人脑的客观存在 D、意识足对客观存在的正确反映 6.(2015?重庆卷)4.科幻文学的最大魅力不是描写 发生的事情,也不是描写未来可能发生的事情,而是描写 永远不可能发生的事情,科幻文学 A.虚构的世界是现实世界发展的最高阶段 B.扩展了人类的想象力,体现了意识活动的创造性 C.任意想象,不符合现实生活,是唯心主义的表现 D.描写永远不可能发生的事情,缺乏社会实践基础 7.(2015?福建卷)34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下列能正确反映意识产生的历史演进顺序的选项是 ① 滴水穿石② 根系沃土③ 敬德保民④犬吠非主 A. ①→②→④→③ B. ②→①→④→③根据敌我双方力量的变化,寻找敌方薄弱环节,灵活调动军队,四渡赤水,终于摆脱了敌兵的围追堵截。毛泽东用兵如神的奥秘在于 ①重视调查研究,依据不断变化的情况决定军事部署 ②把对战争规律的真理性认识作为军事行动的出发点 ③善于在瞬息万变的战场形势中掌握和利用战争规律 ④认识到红军将士的主观能动性在战争中起决定性作用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 ③④ 9.(2016 上海24)曾几何时,崇山峻岭原始森林变成了延绵不绝的“光头山”。四川人民经过十几年的苦心经营,再现了满目苍翠的浩瀚林海,建成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生态屏障的建成折射出当地人民 A.秉持绿色生态理念,发挥人定胜天的气概 B.把握事物发展规律,预见生态变化的趋势 C.保护生态环境的活动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 D.在尊重客观规律基础上努力改造生态环境 10..(2016 课标Ⅱ23)《韩非子·说林上》记载:一年春天,管仲跟随齐桓公去打仗,冬天返回时迷失了路。管仲说:“老马之智可用也。”于是,他们让老马在前面走,军队在后面跟着,果然顺利地找到了返回的路。下列观点正确的是 ①老马的识途功能的客观实在性取决于人的发现 ②正确认识老马识途的功能是解决迷路问题的关键 ③用老马找到返回的路体现了人的意识活动的能动性 ④老马之“智”与人之“智”归根到底都源于实践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1.(2016 课标Ⅲ23)中国旧体诗多以中原及其周边地区的生活为题材。进入近代,随着人员交往、文化交流的增多,中国旧体诗出现了反映西方社会生活的内容,如“地冷宜亲火,楼高可摘星”反映伦敦的阴冷气候和城市风貌;“开函喜动色,分明是君容”反映照片给远方亲人带来的喜悦。从中国旧体诗内容的变化可以看出 ①意识内容的变化本质上是人的反映方式的变化 ②没有被反映者就不可能有任何意识的内容 ③有什么样的意识内容就有什么样的反映对象 ④意识内容的变化根源于社会生活实践的变化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2.(2016 江苏26)俗话说:“人闲百病生。”医学研究表明,适度的紧张有益于健康激素的分泌,这种激素能增强身体的免疫力,抵御外界的不良刺激和疾病的侵袭。这说明 A.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变化之中 B.没有人脑就不可能有人类意识的产生 C.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控制作用 D.物质是能够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13、(2017 江苏卷)25. 20 世纪80 年代初,法国科学家首次用实验证实了“量子纠缠”现象的存在。科学家们设想,如果把“量子纠缠”原理用于通信,将极大提高通信的安全保密程度。为此,我国积极开展相关应用研究,并于2016 年8 月成功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量子通信卫星。这表明()

2020年高考政治《生活与哲学》选择题必背87条

2020年高考政治《生活与哲学》选择题必背87条 你不勇敢,没有人会替你坚强。 专题一物质和运动 1.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2.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3.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4.离开物质谈运动是唯心主义观点,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形而上学的观点。 5.规律不能被改变、消灭、创造。 6.人可以创造物质的具体形态,但不能创造物质。 专题二物质和意识 1.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物质具有决定作用,意识具有反作用;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2.意识既可以正确反映客观存在,也可以错误反映客观存在。 3.意识是人脑在客观存在的反映,并不意味着这种反应是被动的反映,而是能动的反映。 3.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4.正确的意识和错误的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5.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没有人脑就没有意识。人工智能本质上是对人脑的模仿,不具有主观能动性。 6.物质可以脱离意识而独立存在,意识必须依赖于物质。 7.意识不具有直接现实性。意识具有目的性、主动创造性、自觉选择性。 8.正确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对事物发展起阻碍作用。 9.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 10.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11.人可以通过实践把观念的存在变成现实的存在。 专题三实践和认识的关系 1.实践决定认识。 2.认识的来源只有一个,即实践,获得认识的途径有两个: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 3.实践和认识的主体都是人。 4.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科学理论都不能成为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 5.实践是认识的目的,改造世界是认识的目的。 6.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 7.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能动性、客观物质性、社会历史性。 专题四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生活与哲学》知识点归纳(最新版)

《生活与哲学》知识点归纳 《生活与哲学》分为三大部分:总论、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 总论:1、2、3课 辩证唯物主义:唯物论(4、5课);认识论(6课);辩证法(7、8、9、10课) 历史唯物主义:(11、12课) 第一部分:总论(1、2、3课) 哲学的产生 (1)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2)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2、哲学与人们的生活的关系: 哲学的本义:爱智慧或追求智慧。 哲学源于生活,又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其任务是:寻找光明,在人类生活的路途上点起前进的明灯,指导人们正确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3、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 (1)世界观的含义: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2)方法论的含义:人们在世界观指导下,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论。 二者的辩证关系: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哲学的概念(世界观角度):哲学是哲学家依据一定的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把不自觉的、不系统的世界观加以系统化、理论化而形成的思想体系。(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4、哲学与世界观、方法论的联系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也是关于方法论的学说,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哲学强调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系统化、理论化。 5、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相互区别:具体科学揭示的是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和奥秘;(2)哲学揭示的是整个世界共同的、普遍的性质和规律。 相互联系: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6、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包括哪两个内容?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物质(存在)和意识(思维)的关系问题。 (2)包括两方面的内容:①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这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②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7、哲学上的两个对子: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哲学的两大阵营,基本派别,二元论属于唯心主义) 根本分歧:物质和意识谁是世界的本原 基本观点: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本原,意识决定意识 基本形态: 唯物主义分为三种,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特征:三个统一);

2018年高考生活与哲学试题第二单元考试题汇编

2018年高考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考试题汇编 第二单元探索世界和追求真理 辩证唯物论 1、(北京卷.26)万古奔腾的长江,孕育着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为全面展示新时代长江的自然风貌和文化景观,多位艺术家深入长江流域采风,创作了巨幅长卷《长江万里图》,该作品雄浑磅礴、风光万千,画出了一条中国人心中砥砺奋进的文化长河,《长江万里图》的创作(A) ①体现了自然性与人文性的统一②说明时代精神是艺术创新的源泉 ③体现了创作者为祖国河山立传的文化自信④说明客观真实是评价艺术作品的根本标准 A.①③ B.①④ C.② ③ D.②④ 2、(江苏卷.25)在今天这样一个工业文明的时代,传统手工艺仍然有其独特的价值,它不仅可以通过动手重新唤醒人们手脑心的整合协调能力,而且可以强化国人内心深处对于自身文化传统的守护感和参与感。由此可见(B) A.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B.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C.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D.意识具有目的性和自觉选择性 3、(天津卷、4).天津市蓟州区的郭家沟,东临梨木台、西邻九山顶,以前主要靠种庄稼,村民收入不高。后来,随着乡村旅游的升温,当地依托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开展旅游精品村建设,请专家对村子进行规划,提升改造农家乐,吸引来大量游客,实现了村民增收致富。郭家沟的成功转型表明(D) A.专家正在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主体力量 B.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C.一个地方的自然条件对经济发展起决定作用 D.科学发展要从实际出发,发挥自身优势顺应市场需求 4、(海南卷.2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20分) 海南省因改革开放而生,也因改革开放而兴。1988年,党中央着眼于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批准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支持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指导意见》,对推动海南深化改革做出全面部署,提出了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目标,强调要坚持把实体经济作为发展经济的着力点,紧紧围绕提高供给体系质量,支持海南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培育新动能。30年来,海南省切实履行党中央、国务院赋予的历史使命,大胆创新、奋勇拼搏,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成就,把海南岛发展成为我国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 (1)结合材料并运用意识能动性原理,说明海南改革开放取得重大成就的原因。(8分) 【参考答案】意识具有能动性,既能动地反映客观世界,又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中央关于海南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部署,符合海南发展的实际,反映人民群众期盼,指导海南改革开放不断深入;海南人民抓住机遇,艰苦奋斗,推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5、(全国卷Ⅲ.22)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从认识论看,提出上述创新性重大论断表明(A) ①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越来越深化 ②改革发展的实践的自觉性、创造性不断增强 ③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可以超越具体条件的限制 ④认识的发展是一个不断用用新认识否定、代替已有认识的过程 A.①② B.①③ C.② ④ D.③④ 6、(江苏卷.27)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广泛普及,各类新型地图产品层出不穷,从事地图服务的单位也由传统的地图出版社向一般出版社、导航电子地图服务提供商、互联网企业等延伸,迫切需要对相关法律法规加以修订。材料告诉我们(B)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