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东亚的佛教寺庙建筑

东亚的佛教寺庙建筑

东亚的佛教寺庙建筑
东亚的佛教寺庙建筑

东亚的佛教寺庙建筑

苏蓉蓉 2004级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学号:20042603059

摘要:佛教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从印度起源后经西域传入中华,以中国为北传佛教的中心,再经中国传到西藏、蒙古、日本、朝鲜等地,而佛教在西藏则形成独树一帜的宗派,对周边地区也有深远影响。随着宗教的传播和成熟,宗教的建筑也与当地风俗结合,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并在历史上几起几落。本文将概述佛教在东亚地区的发展历程,并阐述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的主要分布地区的建筑风格和特色。

关键字:佛教东亚寺庙建筑

1. 佛教在东亚的传播与发展

东亚是指亚洲东部,除我国外,从东到西,还有日本、朝鲜和蒙古三个国家。

佛教发源于印度次大陆,后经南北两个方向向外传播。南传佛教以小乘为主,主要流传于斯里兰卡、泰国、缅甸、老挝、柬埔寨等东南亚各国,其佛教经典属巴利文系统。北传佛教以大乘为主,主要流传于中国、朝鲜、日本等东亚国家以及越南,其经典属汉文系统;其中西藏的佛教,又称为藏传佛教,主要是大乘的密宗,后来发展为喇嘛教,其经典属藏文系统。

2. 中国佛教寺庙建筑

2.1 中国佛教寺庙建筑的历史沿革

中国早期佛寺建筑的布局,大致沿袭印度形式。尔后因融入固有的民族风格,遂呈现新貌。其建材以木为主,多设于平地(如府城市街)或山中。故后世寺院除寺号、院号外,亦附加山号。又有以年号名寺者,如北魏之景明寺、正始寺、唐之开元寺。

此外,寺院若依创设者而分,可分成官寺(由官府所建)、私寺(由私人营造)。若依住寺者而分,乃有僧寺、尼寺之别。若依宗派,则分为禅院(禅宗)、教院(天台、华严诸宗)、律院(律宗)或禅寺(禅宗)、讲寺(从事经论研究之寺院)、教寺(从事世俗教化之寺院)等类。

佛教传入中国,兴建的第一座寺院白马寺是以汉代官署的格局建造的,以后又有不少官僚和富家施舍现成的府邸和私宅为佛寺。所以,中国汉族地区的佛寺在近两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基本继承了中国的建筑传统,以院落形式作为佛寺的布局,即一个个大大小小的四合院串连而成。

洛阳白马寺之后续有建业(南京)建初寺、武昌昌乐寺、慧宝寺、金陵瑞相院、保宁寺、苏州通玄寺、扬州化城寺、四明德润寺等。西晋初年,京洛一带造寺塔图像而礼拜之风盛行,不少达官显贵或舍旧宅,或于各地立寺塔。当时佛教建筑概称为“浮图”。后因高峻层塔渐为寺院的重要象征,“浮图”遂转而专指高塔。

南北朝时,寺院的数目激增。后因北魏太武帝及北周武帝的废佛而遭严重破坏。至隋文帝一统天下,重兴佛寺,始渐恢复旧观。唐代造寺之风益炽。会昌五年(845),武宗毁天下佛寺四千六百所,命二十六万五百位僧尼还俗。至五代,后周世宗于显德二年(955),再次禁止私度僧尼,并废无敕额寺院三千余所。宋代由于禅宗盛行,教寺多改为禅寺,且立五山十刹之制。元明二代为区别寺刹,乃依禅、教、律分成禅寺、讲寺、教寺三类。逮清代,寺院虽多遭战乱所毁,但现存者仍不少。今天全国各地佛教寺院已是随处可见。

2.2 汉传佛教寺院的典型结构

每一座佛教寺院,都由众多高大庄严的殿堂组成。这里以汉传佛教寺院为主,来谈一谈其典型结构。

殿堂是寺院中重要屋宇的总称。殿是供奉佛像供瞻仰礼拜祈祷的地方,堂是僧众说法行道和日常生活的地方。一般的营造原则,是把主要建筑建在南北中轴线上,附属设施安在东西两侧。寺院的主要建筑是: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还有藏经阁(楼)。这些都是坐北朝南的正殿。东西配殿有伽蓝殿、祖师殿、观音殿、药师殿等。寺院的主要生活区常集中在南北中轴线左侧(东侧),包括僧寮(僧人宿舍)、香积厨(厨房)、斋堂(食堂)、库房(办公室)、客堂(接待室)等。旅宿区则常设在中心轴线右侧(西侧),主要是云水堂(上客堂),以容纳四海来者。

山门佛寺大门称“山门”。通常寺院为了避开市井尘俗而建于山林之间,因此称山号、设山门。后世造于平地、市井中之寺院,亦泛称山门。一般有三个门(故又称“三门”),象征“三解脱门”,即“空门”、“无相门”、“无作门”。这三座门常盖成殿堂式,或至少是把中间的一座盖成殿堂,叫“山门殿”或“三门殿”。殿内塑两大金刚力士(属护法神“天龙八部”)像。

由山门往北,第一重殿是天王殿,殿中间供大肚弥勒菩萨(或天冠弥勒),面朝南。弥勒菩萨的背后,供韦驮菩萨(护法神),面向北。两尊菩萨背靠背,中间隔板壁。

弥勒东西两旁供四大天王像。四大天王,帝释之外将,各护一天下,故又称“护世四大天王”,俗称四大金刚。

正殿即大雄宝殿,俗称“大殿”。位于天王殿以北。是供奉佛教的教主——佛陀的大殿。“大雄”,(意谓伟大的英雄)是对佛的尊称,指佛有大力,能降伏“四魔”。佛为大雄,故佛教寺院中供奉佛像的正殿,即称大雄宝殿。因宗派不同,正殿供奉的佛像也有区别。

配殿东配殿一般是伽蓝殿。伽蓝意译“众园”,原指修建僧舍的基地,转而指包括土地、建筑物在内的寺院的总称。伽蓝殿供奉伽蓝神,即守护伽蓝之神,又称守伽蓝神、护伽蓝神、护僧伽蓝神或寺神。依《七佛八菩萨大陀罗尼神咒经》卷四所述,护僧伽蓝神有十八人,一名美音、二名梵音、三名天鼓、四名巧妙、五名叹妙、六名广妙、七名雷音、八名师子音九名妙美、十名梵响、十一名人音、十二名佛奴、十三名叹德、十四名广目、十五名妙眼、十六名彻听、十七名彻视、十八名遍观。此谓之为“十八伽蓝神”。唐、宋代的禅家已有奉祀伽蓝神的风俗。或谓伽蓝堂即是“土地堂”,此盖以土地神为伽蓝守护神而祭祀之,故称土地堂。近世以来,中国佛教界常以关帝(关羽)为伽蓝神。另一说法指伽蓝殿是为纪念对佛教传播有很大贡献的波斯匿王和祇陀太子与孤独长者共同为释迦牟尼佛建筑精舍居住说法一事而设的殿,因此伽蓝殿正中供的是波斯匿王,左方是祇陀太子,右方是给孤独长者,以纪念这三位最早护持佛法、建立伽蓝的善士。

西配殿一般是祖师殿,多为禅宗派系为纪念该宗奠基人而建。正中供禅宗初祖达摩祖师,左侧供六祖慧能大师,右侧供百丈怀海禅师(他是禅宗清规的制定者)。

法堂大殿之后为“法堂”,亦称“讲堂”,是演说佛法、皈戒集会之处,在佛寺中是仅次于大殿的主要建筑。法堂的特点是:除一般性的安置佛像外,在堂中设法座、钟鼓。法座供演说佛法之用。钟在左鼓在右,供上堂说法前击钟鸣鼓所用。法座后挂象征释迦佛说传道的图像。法座之前置讲台,台上供小佛坐像以象征听法诸佛,下设香案。

此外,有的寺院设罗汉堂,有的寺院院中或前后有佛塔,有的寺院还有地藏殿、文殊殿、普贤殿、禅堂(念佛堂)和藏经阁(楼),等等。

中国佛教寺院建筑,体现了追求对称的美学法则,是造型艺术的杰作,它与佛教雕塑、绘画融合在一起,共同推动了佛教艺术的繁荣。

3. 藏传佛教寺庙建筑

藏传佛教寺院建筑艺术,在西藏古代建筑艺术中,最富有民族和时代特色,多依山而建、规模宏大,气势浑厚,工艺精致,金碧辉煌,蔚为壮观。从佛教寺院形成之初,到藏传佛教寺院建筑艺术主体风格的形成,其间大体经历了寺庙、寺院、宫殿与寺院建筑融合的三个发展阶段。模仿吸收印度与中国中原唐朝的建筑布局和模式是早期寺庙建筑的主要特点之一。

3.1 藏传佛教建筑的特色

藏传佛教俗称“喇嘛教”,这是从古印度和中国内地传入西藏地区的佛教密宗与西藏当地的古老宗教融合而成的具有西藏地方色彩的佛教。这种藏传佛教因受中国宗教和印度佛教的影响,所以其文化也就成了藏、汉、印三流的汇融。

这种汇融体现在建筑上则具有很大的综合性。主殿三层的建筑取法,下为西藏式、中为汉式、上为印度式,故名三样式。很显然这种建筑格局是以藏式为基础,既吸收了印度、尼泊尔建筑特点,又参照汉式建筑风格,三位一体。藏式佛寺一般都是规模宏大,气势雄伟,雕梁画栋,极为精巧。布达拉宫就是这种建筑布局的典型代表。

藏式佛寺的格局,一般由“扎仓”(经学院)、“拉康”(佛殿)、灵塔殿(保存活佛遗体)组成。其中供僧众念经和供奉像的“扎仓”、“拉康”是整座寺院的主体,矗立于喇嘛教寺院的中心位置,其他建筑,特别是一些低矮的喇嘛住宅,环绕周围,从而使整座寺院主体轮廓十分清晰鲜明。

与汉地佛寺最明显的不同之处,藏传佛寺建筑群并不怎么讲究格局的对称,也没有鲜明的主轴线。它是根据地形较为自由地布置,于不均衡中寻找对称,于变化中寻找协调。藏传佛寺院特别注重渲染藏传佛教的神密色彩,一般通过色彩的对比来突出建筑的神秘感。

藏传佛教的寺院,除了具有前述藏地建筑的特色外,更有以下几点特征:金顶金顶是藏地寺院建筑主要殿堂的标志,它采取梁架式结构,檐四周饰有斗拱,内部立柱支承长额,其上构成梁架,用横梁柱托檩,构成金顶的坡度。

门窗藏族民居的门窗多为长方形,较内地门窗用材小,窗上设小窗户为可开启部分,这种方法能适应藏族地区高寒气候特点,可以防风沙。藏族人民有以黑色为尊贵的习俗,所以门窗靠外墙处都涂成梯形上小下大黑框,突出墙面。考究的住宅和寺院常在土上掺加黑烟、清油和酥油等磨光,使门窗框增加光泽。门窗上的端檐口,有多层小椽逐层挑出,承托小檐口,上为石板或阿噶土面层,有防水及保护墙面、遮阳的作用,也有很好的装饰效果,在西藏的城市住宅和寺院大门经常成为装饰重点,门框刻有细致的边连续三角形几何图案或卷草、彩画等。

梁柱梁柱是藏式建筑中室内装饰的重要部位。柱为木柱,一般无柱础,呈正方形、圆形、八角形以及“亚”字形。寺院和居民中经堂的柱头、柱身常装饰着各种花饰雕镂或彩画,主要图案有覆莲、仰莲、卷草、云纹、火焰及宝轮等等,富有浓厚的宗教色彩。梁上常施彩画,梁头、雀替则多用高肉木雕或镂空木雕花饰,涂重彩、色彩艳丽、浑厚,与室内木柱等连成整体,有一定的艺术效果。

鎏金技术藏族的鎏金技术是驰名国内外的特种工艺技术,有着悠久的历史。著名的大昭寺和布达拉宫以及藏族广大地区寺院的金顶,各种鎏金饰物,如宝塔、

倒钟、宝轮、金盘、金鹿、覆莲、金幢经幡、套兽等,在阳光下光彩夺目,相当具有特色。

彩画、壁画藏族彩画技术运用较广。一类多用于内装修木部,如额枋、柱头、柱身、雀替、椽头、椽枋以及门窗棂和经堂、佛殿、主居室、会客室等天棚线脚等;一类用于壁画上,讲究者常常采用沥粉贴金,位置多见于殿内或灵堂内,以及天井院落两侧或殿前回廊的壁上。藏族的壁画、彩画,绝大部分为宗教内容题材。常见的有释迦牟尼佛和黄教始祖宗喀巴传记、故事画,历代藏王、大师的肖像,四大天王、十八罗汉以及礼佛图等;图案如:西蕃莲、梵文、宝相花、石榴花和八吉祥(海螺、宝伞、双鱼、宝瓶、宝花、吉祥结、胜利幢、法轮)等。它一方面受到尼泊尔和印度犍陀罗、波斯等文化风格影响,结合本民族图腾和苯教的图案发展而成;另一方面又深受汉式绘画风格的影响。

3.2 藏传佛教建筑的代表——布达拉宫

布达拉宫坐落在拉萨市北的玛布日山上。始建于唐代,清顺治二年(1645年)五世达赖喇嘛开始重建,历时五十余年才建成今日规模。布达拉宫东西总长370米,高115.7米,是一座融合宫殿、寺庙、陵墓,以及其他行政建筑在内的综合性建筑。它包括了山上的宫堡群、山脚下的方城和山后的花园三部分。山下方城内布置了地方政府机构、印经院及官员住宅。

宫堡群是由红宫与白宫两大部分组成。红宫位于建筑主体的中央,是达赖从事宗教活动的地方,总高九层,因外墙刷成红色,故名红宫。下四层为地垅墙组成的基础结构,第五层中部是西大殿,为举行大规模宗教仪式和庆典的地方,上部四层建立了五座历代达赖圆寂后保存遗体的灵塔殿和二十余座佛殿。周围有回廊联系,中部空出为天井。红宫的平屋顶上建筑有镏金铜板瓦的歇山式小屋顶,金光闪烁,为布达拉宫增色不少。红宫的东边为白宫,因其墙面刷白而得名。白宫是达赖理政和居住的地方,总高七层,底层为结构层,二层东端为入口,三层为夹层,四层为达赖的主要宫殿,称东大殿,四层以上为中有天井的回廊式建筑,布置有摄政等人的办公处及厨房、仓库等,最高的第七层为达赖居住的东西日光殿。红宫、白宫的前面分别建造了两个广场。在西广场的下边顺山势建一陡峻的高墙,以备节日在墙壁上张挂巨大的佛像织物之用,故称晒佛台。此外,围绕宫堡群的四方建有四座防御性碉堡,以控制周围的形势。布达拉宫建造在山上,其四围房屋随山坡起伏,随宜建造,高大的建筑群与山丘混为一体,成为人造的山岩。山前层层叠起的漫长的石梯,巨大的外墙收分,建筑物立面由上至下逐渐变小的窗口所表现出的韵律感,单纯而丰富的色彩,都渲染出该建筑的浪漫性格。

4. 日本佛教寺庙建筑

佛教经中国和朝鲜传入日本,因此日本的佛教与中国渊源极其深厚,加之日本在隋唐之间,曾多次派遣隋使、遣唐使来中国,把佛教带到日本。日本古寺庙深受唐代中国古建筑的影响,因此也多为唐代建筑风格,日本著名的寺院也主要集中在日本的三大古都京都、奈良和镰仓。现在日本全国各地佛教寺院遍布,僧侣人数相当多。

日本的寺院在长期地发展过程中,将日本的造园技术--“枯山水”手法很好地融合进去。所以,日本的寺院既是佛教场所,又是当地的游览胜地。这些寺院以其本身和所珍藏的文物而成为日本文化重要组成部分。

4.1 日本佛教建筑的历史沿革

日本的建筑在早期模仿中国严格的轴线对称布局,如飞鸟、奈良时代所建的飞鸟寺和四大天王寺都和中国早期的寺院建筑类似,都是在中轴线上依次排列山

门、塔、殿堂等主体建筑.但是这种中式的传统布局在经过日本文化的吸收和消化后,严格的轴线对称布局渐渐消失了,到公元13世纪大多数寺院都采用了非对称布局。飞鸟时代的法隆寺,在建初期是仿制中国的对称布局,但在不断的翻修、改建过程中,原有的对称布局也慢慢消失。

禅宗传入日本后,日本人对宋代禅宗五山十刹的建筑风格极为推崇,在日本大规模仿建,一时间宋式禅寺成为日本建筑的时尚。室町时代,五山十刹宫寺兴起,日本上至宫寺,下至林下诸苑,数以千计的禅寺在建筑结构和风格上均模仿宋代式样,被称为“禅宗样”。

4.2 非对称空间格局

曾以对称为特点而先入为主的中国建筑形式在日本逐渐消匿。在日本的古建筑布局上,已经不再局限于南北轴向布置。当公元670年大火之后重建法隆寺时,建筑师们把一个原供停尸的庙堂合并到金堂的境域之内,并在其旁建了一座塔。到公元773年,在寺院境域内的高地上又增建了一座法华堂。与金堂一样,它是一个单体建筑,拥有早期那种典型的空间分布不匀的柱子,而且它具有古老屋顶模式那种平缓的屋顶、银灰色的瓦和曲线优美的檐口,因而显得更优雅、更漂亮。

在佛寺的建造上保持座东朝西的传统,是有其实用目的的。为了避免下午令人难耐的西晒,所以将建筑物的长边定为东西轴向,起居室朝南或者东南。此外,依据季节调整起居室已成为常规,到了炎热的夏季,人们便搬入房屋阴凉的一面。这种变化最后摆脱了中国模式,超越了轴对称的范围,日本的建筑在尝试中找出了属于自己的不对称的轴向特点。

4.3 精湛的木结构技艺

日本在木结构工程方面的技艺甚至超过了中国。这是由于他们实践的机会很多,往往在地震和台风之后就需要重新建设,同时由于在公元710年将奈良定位永久性首府之前的许多世纪中,天皇宫廷是巡回游动的,所以手工匠人将建筑物的连接部分做得十分精确,既能很好地组合在一起,又便于拆卸和再次安装。

奈良法隆寺,原建于7世纪初,是保留得最完整的日本古木构建筑群,以堂、塔为主。法隆寺以金堂和塔为中心,绕以回廊,以区分佛和俗的世界。其形式以至细部纹样均反映了来自中国南北朝建筑的影响。建筑用料粗壮,金堂的圆柱卷杀明显、柱上置有皿板大斗,用整木刻成云头状的云形斗拱支承着檐口,并采用了勾栏和大字拱等。整个建筑群既雄壮又美丽。

京都的清水寺,建于奈良时代后期。正殿依山而建,前面是由139根粗大圆柱支撑的悬空“舞台”,气势宏伟。木柱等构件不施彩绘,显示出木质本色的自然美。清水寺的建筑特点十分突出,如柱头为小覆盆式,斗拱为偷心造等。

京都金阁寺(又名鹿苑寺)是日本著名寺院之一,临湖而建,景色秀丽。寺的主题建筑是高作三层的金阁,平面方形,上下阁檐为灰瓦覆盖,最上以方形脊座收结,座上立一展翅的凤凰。此阁的上两层柱子、墙壁和斗拱均饰以金箔,光耀夺目。

4.4 “枯山水”与禅宗精神

日本的佛寺建筑不仅在模仿中国建筑的基础上有长足的发展,而且将禅宗思想融入建筑和造园理念中,形成独具风格的日本园林技艺——“枯山水”。

日本造园艺术的“枯山水”是在室町时代禅宗精神广为传播之后,从禅宗冥想的精神中构思出来,在禅的“空寂”思想的激发下,而形成的一种最具象征性的庭院模式,表现“空相”、“无相”的境界。枯山水以石头、白砂、苔藓为主要材料。以砂代水,以石代山,用绵软的白砂和形状各异、大小不等的石头来突

出大自然和生命的主体。《造园记》中规定“在没有池子、没有用水的地方安置石子、白沙造成枯山水,所谓枯山水就是用石头、石子造成偏僻的山庄,缓慢起伏的山峦,或造成山中村落等形象。”以白砂的不同波纹,通过人的联想、顿悟赋予景物以意义,它的美更多的需要靠禅宗冥想的精神构思。因而具有禅的简朴、枯高、自然、幽玄、脱俗等性格特征。它不单是一种表现艺术,更是一种象征的艺术和联想的艺术。如京都龙安寺,在无一树一草的庭园内,经过巧妙的构思,通过块石的排列组合,白砂的铺陈,加上苔藓的点缀,抽象化为海、岛、林,幻化出另一种境界,所以龙安寺也称“空庭”,使人从小空间进入大空间,由有限进入无限,达到一种“空寂”的情趣。

总的来说,东亚地区的佛教寺庙建筑受地理环境和历史因素的影响,主要是以中国为主的汉传佛教,以藏蒙为主的藏传佛教建筑,而日韩则是历史上受中国建筑风格的影响较大但又经过时代的变迁而自成一家的风格。

参考文献:

史向前.佛教从隋唐向宋代的发展[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02)

傅云仙.佛教的传入,兴盛与佛教艺术之演变[J].云南艺术学院学报 , 2004,(04)

徐德龙.南北朝时期寺院及寺院生活特点探析[J].江汉论坛,2003,(07)

楼晓洁.日本佛教发展之研究[J].黔东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01)

曹如姬.山西五台山寺庙建筑布局及空间组织[D]太原理工大学,2005

龚国强.隋唐长安城佛寺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

谢空,李庆红,李峰.中国传统建筑与文化[J]工业建筑,2006,(S1)

范培松.中国寺院形制及布局特点[J]考古与文物,2000,(02)

宿白.隋代佛寺布局[J]考古与文物,1997,(02)

宫学宁.内蒙古藏传佛教格鲁派寺庙——五当召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3

第7课佛教寺院与哥特式教堂教案

佛教寺院与哥特式教堂教案 一:教材分析 (一) 教学目标 通过欣赏佛教寺院与哥特式教堂了解中西宗教建筑艺术的不同艺术风格并领会其中内涵的中西自然观的不同。 (二) 主要知识点 1.佛教建筑的基本布局特点与主要建筑形式 2.西方教堂的罗马式拜占庭式和哥特式的主要特点3.哥特式教堂的主要装饰特点和建筑的象征意义4.佛教寺院与哥特式建筑的比较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结合佛教寺院与哥特式建筑艺术的形式特点及文化理念/,理解东方的“意境美”与“形式美”的含义。提高对我国优秀古代宗教建筑的了解。难点:中西文化观念的差异。二:教学过程 (一) 组织教学 (二)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导入 请学生欣赏一组图片:能不能告诉我, 学生欣赏思考回答 这些建筑你都见过吗?他们属于什么建筑?引出宗教建筑的地位与差异引出课题 中国宗教建筑 (佛教建筑的基本知识 看图片说明佛教建筑在我国的融合看图片说明佛教建筑的形式佛塔与寺院 教师出示南北方不同塔让学生观察分析说明佛塔的特征 教师总结:佛的象征。造型多样(楼阁式塔、四门式塔、单层式塔等),从建筑材料上分有木塔、砖石塔、砖木结合的塔等。早期是佛教的主体建筑,隋唐时期佛殿成为主体建筑,塔被移在殿后或另建塔院。也多与自然环境相结合。北方塔雄伟浑朴南方塔秀丽纤细学生欣赏学生思考回答 中国佛教寺院特征 出示法雨禅寺图片说明寺院位置出示北京雍和宫图片说明寺院格局平面延展的院落式格局 同一国家不同民族文化差异在佛教建筑上的反映 出示不达拉宫与隆兴寺和雍合宫让学生分析异同点 飞檐式雍和宫多民族文化融合教师与学生共同总结 大多与山水相伴,平面延展的院落式格局,安详亲和的环境气氛;再现彼岸世界的宁静与平和。 学生思考回答学生欣赏思考回答 上面我们分析了东方以我国为代表的宗教建筑寺院那西方呢文化观不同 学生思考 又有什么形式感呢?基督教建筑三种形式出示各自图片进行分析罗马式建筑 罗马式教堂采用典型的罗马式拱券结构它的外形像封建领主的城堡,以坚固、沉重、敦厚、牢不可破的形象显示教会的权威。 拜占庭教堂建筑的一大鲜明特点就是对穹顶的普遍使用。整体造形中心突出。在色彩的使用上,即变化又统一,使建筑内部空间与外部立面都显得灿烂夺目。 哥特式“用石头描绘的童话”“用彩色玻璃编绘的神话” 外形高耸、轻盈、空灵、纤瘦,内部是镶嵌画和彩色玻璃画,狭长的大窗子辉煌而神秘。线条轻快的尖拱券,造型挺秀的小尖塔,造成一种向上飞升、令人神往的天国神秘的幻觉。学生欣赏感悟思考回答 佛教寺院与哥特式建筑的比较不同点:选择建造的位置结构布局建造风格

东亚的佛教寺庙建筑

东亚的佛教寺庙建筑 苏蓉蓉 2004级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学号:20042603059 摘要:佛教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从印度起源后经西域传入中华,以中国为北传佛教的中心,再经中国传到西藏、蒙古、日本、朝鲜等地,而佛教在西藏则形成独树一帜的宗派,对周边地区也有深远影响。随着宗教的传播和成熟,宗教的建筑也与当地风俗结合,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并在历史上几起几落。本文将概述佛教在东亚地区的发展历程,并阐述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的主要分布地区的建筑风格和特色。 关键字:佛教东亚寺庙建筑 1. 佛教在东亚的传播与发展 东亚是指亚洲东部,除我国外,从东到西,还有日本、朝鲜和蒙古三个国家。 佛教发源于印度次大陆,后经南北两个方向向外传播。南传佛教以小乘为主,主要流传于斯里兰卡、泰国、缅甸、老挝、柬埔寨等东南亚各国,其佛教经典属巴利文系统。北传佛教以大乘为主,主要流传于中国、朝鲜、日本等东亚国家以及越南,其经典属汉文系统;其中西藏的佛教,又称为藏传佛教,主要是大乘的密宗,后来发展为喇嘛教,其经典属藏文系统。 2. 中国佛教寺庙建筑 2.1 中国佛教寺庙建筑的历史沿革 中国早期佛寺建筑的布局,大致沿袭印度形式。尔后因融入固有的民族风格,遂呈现新貌。其建材以木为主,多设于平地(如府城市街)或山中。故后世寺院除寺号、院号外,亦附加山号。又有以年号名寺者,如北魏之景明寺、正始寺、唐之开元寺。 此外,寺院若依创设者而分,可分成官寺(由官府所建)、私寺(由私人营造)。若依住寺者而分,乃有僧寺、尼寺之别。若依宗派,则分为禅院(禅宗)、教院(天台、华严诸宗)、律院(律宗)或禅寺(禅宗)、讲寺(从事经论研究之寺院)、教寺(从事世俗教化之寺院)等类。 佛教传入中国,兴建的第一座寺院白马寺是以汉代官署的格局建造的,以后又有不少官僚和富家施舍现成的府邸和私宅为佛寺。所以,中国汉族地区的佛寺在近两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基本继承了中国的建筑传统,以院落形式作为佛寺的布局,即一个个大大小小的四合院串连而成。 洛阳白马寺之后续有建业(南京)建初寺、武昌昌乐寺、慧宝寺、金陵瑞相院、保宁寺、苏州通玄寺、扬州化城寺、四明德润寺等。西晋初年,京洛一带造寺塔图像而礼拜之风盛行,不少达官显贵或舍旧宅,或于各地立寺塔。当时佛教建筑概称为“浮图”。后因高峻层塔渐为寺院的重要象征,“浮图”遂转而专指高塔。 南北朝时,寺院的数目激增。后因北魏太武帝及北周武帝的废佛而遭严重破坏。至隋文帝一统天下,重兴佛寺,始渐恢复旧观。唐代造寺之风益炽。会昌五年(845),武宗毁天下佛寺四千六百所,命二十六万五百位僧尼还俗。至五代,后周世宗于显德二年(955),再次禁止私度僧尼,并废无敕额寺院三千余所。宋代由于禅宗盛行,教寺多改为禅寺,且立五山十刹之制。元明二代为区别寺刹,乃依禅、教、律分成禅寺、讲寺、教寺三类。逮清代,寺院虽多遭战乱所毁,但现存者仍不少。今天全国各地佛教寺院已是随处可见。 2.2 汉传佛教寺院的典型结构

中国寺院布局

中国佛教寺院布局杂说 2011-02-28 18:27:58来自: 广志(talkbox: ratmickey) 佛教是属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三教之一,深受古时皇家的重视和推崇,所以寺院的布局和供奉佛位是有讲究的,大致是按照古代皇家建筑风格及方位来安排. 通常的寺院是坐北朝南,三门向南开,但也有说法,寺院不能太正对南向,有点偏 东或偏西的那种向南方向.布局基本上是天王殿,中间供奉弥勒菩萨,以布袋笑弥勒见多.四天王左东南、右西北(以弥勒为准,左即东方)。 弥勒菩萨的背后是供奉韦驮菩萨。以天王殿作为主线,纵线对正,接下来就是主殿——大雄宝殿,主要供奉释迦牟尼佛,当然也有寺院供奉法身毗卢遮那佛,释迦牟尼佛的左右一般供奉东方药师佛、西方阿弥陀佛。或者禅宗道场就干脆供奉释迦牟尼佛粘花像,左右迦叶尊者和阿难尊者。大雄宝殿的左右两旁一般是十八罗汉,左9尊右9尊。 释迦牟尼佛的背后,一定是供奉观音菩萨见多,称海岛观音,左右善财童子和东海龙女。观音大士身后配有罗汉或者三十二应身图。 接下来是法堂和藏经阁,两者可以上下两楼,或者相互连接都可以。上述的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藏经阁都在一条纵线上。 横线主要是在天王殿和大雄宝殿之间,设立左右钟鼓楼,左钟楼(东边),右鼓楼(西边),一般钟楼下或供奉地藏菩萨,鼓楼下或供奉伽蓝菩萨(现关公像)。也有的寺院将钟鼓直接设立在大雄宝殿之中。但大致的布局就是如此。 以“寺”为名 东汉明帝时,释摩腾自西域用白马驮经,初宿洛阳鸿胪寺,于是以“寺”名之,创立“白马寺”。“寺”在白马寺创立之前,为官署之名,后来凡是僧众所居处,皆以“寺”为名。 在中国佛教寺庙的建筑中,殿堂是寺院建筑的主体。殿是供奉安置佛像以供礼拜

中国古代建筑寺庙

永宁藏传佛教——扎美寺的兴建与风格 摩梭地区现存的最大藏传佛 教寺院落是永宁的扎美寺。永宁 距宁蒗县城93公里,下车后,沿 永宁街北行2公里,就能发现位 于公路左侧的扎美寺。扎美寺是 宁蒗彝族自治县藏传佛教(黄教) 寺院。它东面与噶木山遥相对应, 建于明朝嘉靖年间,最初是格鲁 派(白教)寺院,到清雍正年间 改为格鲁派(黄教)寺院。 建筑雄伟壮丽,藏式庙宇分正殿、偏殿、禅房等。寺庙外围有东、西、南三扇门。正殿流光溢彩、气势恢弘,有三丈金佛通连偏殿,满寺佛光辉映、气势非凡。寺内壁画极富艺术性,各种宗教题材的绘画另人目不暇接,虽年代久远,但仍色调浓烈,充 满了浓郁的印藏风格。

喇嘛教传人永宁的时间约700年。传说在元朝时期,曾有一个喇嘛化身来到永宁,询问现在喇嘛寺所在位置的地名,当他听到那里的地名喊为扎美柯时,他感叹地说,这里修建一个喇嘛寺将是多么好,因为他用藏语翻译用藏语翻译即为无敌之意。扎美寺的寺址是在明代宗祖师噶玛巴活佛所选。 因现在寺庙所在位置地名叫扎美柯,背依之山"增米瓦"亦与藏语"无法丈量之山"相同,寺旁村庄"巴搓古"又与藏语"巨大之汇集"同意。后来就在这里修建了喇嘛寺,这寺的藏名为塔洛扎美归,后来就称为扎美寺,据说这座寺庙曾被烧毁,其后又重建。摩梭原始宗教受到削弱,无形中被排斥,喇嘛教占了上风,在永宁坝摩梭人中,到民主改革时达巴所剩无几,只是江边一带还有二十几个。有些达巴经已被佛经代替。 摩梭喇嘛的活动中心:黄教喇嘛教在永宁扎美寺,白教喇嘛在永宁者波萨迦寺和蒗蕖萨迦寺。大殿面积约200平方米,是众喇嘛聚集从事佛教活动的主要场所。正殿及偏殿的屋脊上,都有金顶,屋檐四周,挂着风铃,壁上有精美的壁画,殿内共有大大小小几万尊佛像,为四川乡城藏人所塑。左偏殿里,塑有一尊高约3丈的土塑镀金弥勒佛巨像,形象表现出总在教导沸法的姿势,像内充满藏文经典。大殿周围,有一排排小土砖房和木棵房,是喇嘛们来进行佛事活动时住的。喇嘛寺的总面积为400亩,还有寺院土地数百亩。

藏族寺庙建筑艺术特色风格

大昭寺 西部游社区:https://www.doczj.com/doc/0c9628124.html, 由于寺院在藏族社会中所占的特殊地位,使得它在建筑上具备许多特点。 寺庙要进行很多宗教活动,而修习经论仍是一项主要活动。一座寺庙,类似一所佛教大学。哲蚌寺内有教学、教仪、教务、杂务四大部分,下设三所显宗学院,一所密宗学院。这些经学院,藏语称扎仓,隶属于寺庙最高管理机构“机康”。扎仓建筑由经堂、佛殿和前院组成,并附设供应喇嘛饮食茶水的大灶房和辩论经典的辩经场。扎仓下面,设若干个康村,康村是寺庙的基层学经僧团,其建筑称扎夏,由僧舍、厨房、小经堂、内院辨经场、各种库房组成。建筑一般为回字形内院式,层高以三至四层居多,有的高达五至六层。寺庙一级的大殿,称措钦,即大集会殿的意思,其形制与扎仓相同,机康均设在二层。哲蚌寺措钦大殿的经堂面积达2000余平方米,可容纳万余僧人诵经。

色拉寺 西藏建筑以藏传佛教建筑的成就最高。公元7世纪,西藏高原出现了吐蕃王国,随着与内地及南亚关系的发展,佛教也在此时从印度和中原传人。 佛教传人以前,西藏原已有一种原始宗教苯教,以后融入佛教之中,加上带有后期印度教因素的印度佛教密宗的强烈影响。使以后发展成熟的西藏佛教带有很强的神秘色彩,与内地佛教明显不同,特称为藏传佛教,俗称喇嘛教,庙宇则称喇嘛庙,佛塔称喇嘛塔。 藏传佛教寺庙可分藏式、藏汉混合式和汉式三种。在西藏及其毗邻省分,几乎全是藏式:内蒙以藏式为主的藏汉混合式最多,也有少数汉式;北京、承德和五台山的喇嘛庙,则大都是汉式或以汉式为主的藏汉混合式。 藏式喇嘛庙又可分建在平地的和建在山麓的两种,以后者居多。平地寺庙常取接近于规整对称的方式,作为构图中心的主体大殿形象最为突出;山麓地带的取自由式布局、没有总体轴线也没有事先规划,仍都遵循着一些布局的规则,如寺庙多北负山坡,南向平地,在后部高处安置体量高大色彩鲜丽的经堂和佛殿,其外安排活佛府邸,在外三面围以大片低矮小院,居住一般僧人。一座大寺,多是在几十年的发展中逐渐完备。 西部游社区:https://www.doczj.com/doc/0c9628124.html,

佛教文化考试试题参考以及答案

1.佛教:佛教是人类历史上的重大社会现象,是包括教主、教义、教徒组织、清规戒律、仪轨制度和情感体验等复杂内容的综合体,也是由佛教徒及其组织、佛教思想文化和佛教仪式制度三种基本要素构成的系统结构。佛教既是一种信仰实践,又是一种社会力量,同时也是一种文化现象。 佛教文化:是随着佛教发展而形成的历史积淀,是一种历史积淀的宗教文化现象。 2.四吠陀:①《梨俱吠陀》: 含有1017篇长短不一的祭祀圣歌,其中仅十分之一是关於一般世俗的,十分之九皆是宗教的,尤以“礼敬太阳神歌”为最重要,乃为婆罗门僧侣朝夕祷颂的一首。其内容成立的时代不一,最迟则为西元前一千年顷编集而成,此一《吠陀》乃为考察雅利安人最古状态的唯一资料。 ②《莎摩吠陀》: 计收圣歌1549首,为婆罗门僧侣於酒祭时所唱者。 ③《夜柔吠陀》: 此与《莎摩吠陀》大致相同,是教导如何施行祭礼者,所不同的,大部分为《梨俱吠陀》中,尚未出现的独创祭词。 ④《阿闼婆吠陀》: 内容分二十卷,包括731首圣歌。此系雅利安人与印度原居民族接触之后,吸收其若干信仰的要素而后集成,故其多属神咒,为控制神鬼之法,仅少数为歌颂上帝之诗,所以多含迷信色彩。 3.五戒十善:五戒:不杀生戒、不偷盗戒、不邪淫戒、不妄语戒、不饮酒戒。 十善:它是以三种身业、四种语业及三种意业所组成的。又称十善道、十善业道、十善根本业道或十白业道。即: 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恶口、不两舌、不绮语、不贪欲、不嗔恚、不邪见。 4.三武一周:指的是北魏太武帝灭佛、北周武帝灭佛、唐武宗灭佛,加上后周世宗时的灭佛则合称为“三武一周”。北魏时佛教都十分兴盛,大批田产及劳动都佛寺管理,国家的财富大批流入佛寺之中。北魏太武帝在位期间锐志武功,统一长江以北。他初崇佛教,后因受道士寇谦之等的影响,转奉道教,并亲受符箓,于440年改年号为太平真君。认为佛教系“西戎虚诞”,“为世费害”。北周武帝时期僧徒滥杂,寺庙多币,蛊害百姓社会。北魏末年,佛徒人数有二百万,寺院三万余所,占北魏人口十五份一,佛徒侵占农田,不劳而获,又可逃避租税力役。北周武帝尊崇儒家。安史之乱后,藩镇连年混战,均田制破坏,中央财政日匮,百姓之赋役相对加重,由是百姓借寺院以逃税者渐多。唐代寺院拥有大量土地,贵族扩充庄园,多与寺院僧人相结,加重了国家的负担。唐武宗尚未即位时,已偏好道术。唐武宗为了整顿朝纲、收复失地、稳定边疆,在日益偏信道教的同时,开始了对佛教的整顿。建德三年(574)五月他所召集的佛道辩论会上,经道安、甄蛮、智炫等人的揭发,使周武帝认识到道教的教义虚妄和迷信方术,所以连道教一并罢黜。但他采取了比较温和的态度,没有杀人;对高僧

浅析哥特式教堂的风格和意义

浅析哥特式教堂的风格和意义 经过了这些日子的学习,我对建筑概论也有了一定的认识与了解。由于我在xxx大学选择的是土木工程专业,所以我选择了这门选修课——建筑概论与赏析,它与我的专业是有很大联系的。 关于建筑,我们知道:建筑是人类从事各种活动的主要场所。在如今社会呢,各种因素都与人类的建筑活动密切相关。社会在发展,建筑也在发展和进步。不管是东方还是西方的建筑都有他各自的建筑风格和文化意义。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去研究去体味的。对于一个建筑我们不仅要知道它的结构,材料和建筑过程,我们还应该感性地去看待它,去了解它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意义。 针对这门课,我想论述一下“哥特式大教堂”——西方的一种很伟大也很普遍的建筑风格。 1、哥特式教堂的起源 先说一下它的起源吧。西方文化幸运的在各个时代都能开创出政治、经济、哲学及艺术上辉煌的高潮就如20世纪初现代物理学的推进,17世纪音乐及艺术的发展以及15世纪文艺复兴的蓬勃发展。12世纪时的法国就曾完美地聚合创造出哥特式大教堂,可以说是建筑领域里最伟大的成就之一。一开始仅是对罗马式建筑进行适度但实际的改进,而这些早期哥特时期的教堂成功地演变为13世纪哥特式盛期的结构以及其后15世纪“辐射式”及16世纪“火焰式”等充满激情的教堂。没有任何一种建筑样式像哥特式建筑那样快速又广泛地扩展。 2、哥特式教堂的文化、政治意义 当然,就哥特式教堂会在那个时候在法国兴起,也有它一定的文化、政治等上的意义。当时经过阿拉伯人转译后的希腊哲理最终传入西方文化的中心,一种全新的氛围——探究真理的自由风气,在卓越的宗教思想和重视实效的对人类及自然的探究之间的平衡——导致哥特式教堂出现了。身为那个新时代的一份子,会以一种值得探究的态度审视其自身以及周围世界,同时又不失去对宗教的深刻笃信,而对于周遭可见世界的理解则成为理解伟大上帝更好的途径。这些教堂也反映了这种新精神。另一方面,哥特式教堂庄严巨大的结构象征了新的幸福生活,并反映出世俗的财务充分满足宗教目的的繁荣景象。

中国古代佛教寺院的主要建筑设计特点是什么

中国古代佛教寺院的主要建筑设计特点是什么 类型:根据已知的历史文献、考古发掘和实物材斜,大体可将流行于我国中土的佛寺划分为以佛塔为主和以佛教为主的两大类型。 特点:从构造的角度,中国古代寺院建筑的特点可以归纳为7项: ①使用木材作为主要建筑材料,创造出独特的木结构形式,以此为骨架,既达到实际功能要求,又创造出优美的建筑形体以及相应的建筑风格。②保持构架制原则。③创造斗栱结构形式。④实行单体建筑标准化。⑤重视建筑组群平面布局⑥灵活安排空间布局。⑦运用色彩装饰手段 从传统文化的角度可以概括为5个方面:①很少真正的建筑学理论。。②儒家传统的礼制思想是指导建筑创作的主要思想,而以风水堪舆之说作为补充。③充满了中国人现实主义的处世态度。。④标准化的建筑个体要通过建筑空间的组合来表达个性,建筑群体的布置是传统建筑艺术的精髓,处处反映着时间和空间结合的理性思维方式和人与自然的亲和关系。⑤以象征主义手法表现特定的主题 1、中国古建筑以木材、砖瓦为主要建筑材料,以木构架结构为主要的结构方式。 此结构方式,由立柱、横梁、顺檩等主要构件建造而成,各个构件之间的结点以榫卯相吻合,构成富有弹性的框架。中国古代木构架有抬梁、穿斗、井干三种不同的结构方式。抬梁式是在立柱上架梁,梁上又抬梁,所以称为"抬梁式"。宫殿、坛庙、寺院等大型建筑物中常采用这种结构方式。穿斗式是用穿枋把一排排的柱子穿连起来成为排架,然后用枋、檩斗接而成,故称作穿斗式。多用于民居和较小的建筑物。井干式是用木材交叉堆叠而成的,因其所围成的空间似井而得名。这种结构比较原始简单,现在除少数森林地区外已很少使用。木构架结构有很多优点,首先,承重与围护结构分工明确,屋顶重量由木构架来承担,外墙起遮挡阳光、隔热防寒的作用,内墙起分割室内空间的作用。由于墙壁不承重,这种结构赋予建筑物以极大的灵活性。其次,有利于防震、抗震,木构架结构很类似今天的框架结构,由于木材具有的特性,而构架的结构所用斗拱和榫卯又都有若干伸缩余地,因此在一定限度内可减少由****对这种构架所引起的危害。"墙倒屋不塌"形象地表达了这种结构的特点。 2、中国建筑的平面布局具有一种简明的组织规律 就是以"间"为单位构成单座建筑,再以单座建筑组成庭院,进而以庭院为单元,组成各种形式的组群。就单体建筑而言,以长方形平面最为普遍。此外,还有圆形、正方形、十字形等几何形状平面。就整体而言,重要建筑大都采用均衡对称的方式,以庭院为单元,沿着纵轴线与横轴线进行设计,借助于建筑群体的有机组合和烘托,使主体建筑显得格外宏伟壮丽。民居及风景园林则采用了"因天时,就地利"的灵活布局方式。 3、中国古代建筑造型优美 尤以屋顶造型最为突出,主要有庑殿、歇山、悬山、硬山、攒尖、卷棚等形式。 庑殿项也好,歇山顶也好,都是大屋顶,显得稳重协调。屋顶中直线和曲线巧妙地组合,形成向上微翘的飞檐,不但扩大了采光面、有利于排泄雨水,而且增添了建筑物飞动轻快的美感。 4、中国古代建筑的装饰丰富多彩

寺院建筑特点与布局形式研究初探

寺院建筑特点与布局形式研究初探 —以广仁寺、瞿昙寺、西宁东关清 真大寺为例 摘要:宗教寺院建筑是我国建筑组成中的重要一部分,也是体现中国古典建筑风格最为突出的建筑。国内藏传佛教寺院和清真寺的建筑与特色在很大程度上借鉴了中国古典传统建筑风格与特色,同时兼容藏地建筑风格与国外建筑特色。藏传佛教寺院大都按一定规制修建,以满足各种宗教礼仪的要求,从建筑群的选址到整体布局,都渗透着藏民族传统的审美理想,贯穿着佛陀世界的精神追求。而清真寺,则是伊斯兰教的象征。清真寺的群体建筑是伊斯兰建筑艺术的最高体现,它是伊斯兰精神最集中的物质凝结。它们就有独特的建筑特色,很高的历史、文化、社会价值,研究重视该类建筑,对于城市的改造与保护,继承建筑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宗教寺院藏传佛教寺院清真寺建筑风格与特色建筑文化 正文:宗教寺院都是一个膜拜的场所,是人们通过行使宗教礼仪表达宗教信仰的地方。不同的宗教信仰,具有不同的膜拜方式,那么不同的宗教建筑就会有建筑氛围、建筑布局形式。下面就以广仁寺、瞿昙寺、西宁清真寺为例,分别说明藏传佛教寺院建筑与清真寺建筑风格与特点。 广仁寺始建于清道光年间(1821—1850),占地面积三千六百平方米,有殿堂房舍五十余间。全寺有院落三重。第一进院落中有钟楼、

鼓楼,主殿为天王殿;第 二进院落的主殿为文殊 殿,又叫宗喀巴大师殿; 第三进院落的主殿叫大 佛殿,又叫弥勒殿。这三 重院落的两旁是二层楼 房,为接待四方信徒之处 所。所以,广仁寺规模虽不大,布局却很严谨,中轴线分明,左右配房对称,秩序井然。院内苍松翠柏,花草葱茏,十分清幽宜人。寺内供奉的佛像、所藏经典、僧众修持都依承藏传佛教,是一座具有汉族地区寺院建筑特色的喇嘛教寺庙。院内建筑建筑形式风格形似唐风,装饰华丽。 瞿昙寺是青海乐都南山地区最大的寺院,瞿昙寺占地面积2.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万平方米。全寺共有三个院落,建筑布局为前、中、后三进院落,是一座明代汉 式宫廷建筑风格的古寺,整个寺 院依山傍水,高低错落,气势宏 伟。瞿昙寺的汉式建筑风格十分 典型,在类型众多的藏传佛教寺 院中独树一帜,实际也是清代北 京和承德等地大量兴建的汉式藏传佛教寺院的先声。从山门起的中轴线上依次为金刚殿、瞿昙寺殿、宝光殿和隆国殿。各殿依山就势逐层

高中美术鉴赏《心灵的慰藉和寄托——宗教建筑》教案

高中美术鉴赏《心灵的慰藉和寄托——宗教建筑》 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对宗教的性质有一些感性的认识。 2、过程和方法:进一步学习欣赏建筑艺术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了解并感受宗教建筑的历史文化价值,正确对待宗教艺术。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1、进一步学习欣赏建筑艺术的方法,着重了解建筑是如何体现 一定的思想观念,以及三大宗教建筑的主要特征。 2、帮助学生树立正确对待宗教艺术的态度和价值观。 难点:解决对宗教的认识,以及与宗教建筑相关的历史文化知识。 教法选择:举例法、讲解法。 学法选择:讨论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图片等。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回顾中国的宫殿建筑——故宫建筑群和天坛,它的形式是为王权 服务的。这一讲,我们来赏析为宗教服务的建筑——宗教建筑。 (板书课题:心灵的慰藉和寄托——宗教建筑)

世界三大宗教——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其影响深远。宗教对于一时还找不到正确出路的广大人民群众,是一种重要的精神支柱,它寄托着人们的理想和幻想。在世界三大宗教盛行的年代里,世界各国建造了一大批宗教建筑。 (二)结合课件讲授新课: 1、佛教建筑 概述:佛教的概况。 结合教材中的讲述,介绍印度《桑奇大塔》和《婆罗浮屠》。 引导学生与中国佛塔进行比较,归纳、总结特色:对称、多种造型手法的综合运用等。并了解建筑是如何体现一定的思想观念。 2、基督教建筑 概述:基督教的概况。基督教的教堂集欧洲中世纪美术制大成。它先后创造了拜占庭式、罗马式和哥特式三种建筑风格。其中哥特式教堂建筑式西方建筑史上的一个高峰。 哥特式建筑的代表作:《夏特尔主教堂》、《兰斯主教堂》和《科隆主教堂》。 学生围绕这几个代表作欣赏,分组讨论:哥特式建筑的特点是什么? 讨论指出:哥特式建筑的总体风格特点是:空灵、纤瘦、高耸、尖峭。它们直接反映了中世纪新的结构技术和浓厚的宗教意识。尖峭的形式,是尖券、尖拱技术的结晶;高耸的墙体,则包含着斜撑技术、扶壁技术的功绩。而那空灵的意境和垂直向上的形态,则是基督教精神内涵的最确切的表述。高而直、空灵、虚幻的形象,似乎直指上苍,启示人们脱离这个苦难、充满罪恶的世界,而奔赴“天国乐土”。(课件展示) 这种风格所表述的这些宗教意识以及所显示的技术成就,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具体地感受到。首先是外部造型。哥特式建筑特别是教堂,外观的基本特征是高而直,其典型构图是一对高耸的尖塔,

中国寺庙建筑设计布局

中国寺庙建筑设计布局 曲阜市中源古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佛教是属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三教之一,深受古时皇家的重视和推崇,所以寺院的布局和供奉佛位是有讲究的,大致是按照古代皇家建筑风格及方位来安排. 通常的寺院是坐北朝南,三门向南开,但也有说法,寺院不能太正对南向,有点偏东或偏西的那种向南方向.布局基本上是天王殿,中间供奉弥勒菩萨,以布袋笑弥勒 见多.四天王左东南、右西北(以弥勒为准,左即东方)。 弥勒菩萨的背后是供奉韦驮菩萨。以天王殿作为主线,纵线对正,接下来就是主殿——大雄宝殿,主要供奉释迦牟尼佛,当然也有寺院供奉法身毗卢遮那佛,释迦牟尼佛的左右一般供奉东方药师佛、西方阿弥陀佛。或者禅宗道场就干脆供奉释迦牟尼佛粘花像,左右迦叶尊者和阿难尊者。大雄宝殿的左右两旁一般是十八罗汉,左9尊右9尊。 释迦牟尼佛的背后,一定是供奉观音菩萨见多,称海岛观音,左右善财童子和东海龙女。观音大士身后配有罗汉或者三十二应身图。 接下来是法堂和藏经阁,两者可以上下两楼,或者相互连接都可以。上述的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藏经阁都在一条纵线上。 横线主要是在天王殿和大雄宝殿之间,设立左右钟鼓楼,左钟楼(东边),右鼓楼(西边),一般钟楼下或供奉地藏菩萨,鼓楼下或供奉伽蓝菩萨(现关公像)。也有的寺院将钟鼓直接设立在大雄宝殿之中。但大致的布局就是如此。以“寺”为名 东汉明帝时,释摩腾自西域用白马驮经,初宿洛阳鸿胪寺,于是以“寺”名之,创立“白马寺”。“寺”在白马寺创立之前,为官署之名,后来凡是僧众所居处,皆以“寺”为名。 在中国佛教寺庙的建筑中,殿堂是寺院建筑的主体。殿是供奉安置佛像以供礼拜祈祷的处所,堂是供僧众说法行道和日常起居的地方。下面将就普通常见寺庙的格局作些介绍。 布局 院落式的寺院布局,一般是座北面南,从山门(寺院正门)起沿一条南北向中轴线,由南向北每隔一定距离布置一座殿堂,周围用廊屋或楼阁把它围绕起来。中轴线上由南向北的主要建筑依次是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大殿之后是法堂或藏经楼(阁)或毗卢阁、观音殿。大雄宝殿前,左右配殿有枷蓝殿、祖师堂(或观音殿、药师殿等)相对。寺院的主要生活区常集中在主轴线东侧,包括僧房(居室)、香积厨(厨房)、斋堂(饭堂)、职事堂(库房)、荣堂(接待室)等。接待四方之来者的客房特设在中轴线西侧。 山门 佛寺的大门称为“山门”。由于“天下名山僧占多”,寺院多在山林之处,所以得名。山门一般有三个门,象征“三解脱门”即空门、无相门、无作门。中间一

(整理)寺庙布局.

寺庙布局.txt如果青春的时光在闲散中度过,那么回忆岁月将是一场凄凉的悲剧。杂草多的地方庄稼少,空话多的地方智慧少。即使路上没有花朵,我仍可以欣赏荒芜。以“寺”为名东汉明帝时,释摩腾自西域用白马驮经,初宿洛阳鸿胪寺,于是以“寺”名之,创立“白马寺”。“寺”在白马寺创立之前,为官署之名,后来凡是僧众所居处,皆以“寺”为名。 在中国佛教寺庙的建筑中,殿堂是寺院建筑的主体。殿是供奉安置佛像以供礼拜祈祷的处所,堂是供僧众说法行道和日常起居的地方。下面将就普通常见寺庙的格局作些介绍。 布局 院落式的寺院布局,一般是座北面南,从山门(寺院正门)起沿一条南北向中轴线,由南向北每隔一定距离布置一座殿堂,周围用廊屋或楼阁把它围绕起来。中轴线上由南向北的主要建筑依次是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大殿之后是法堂或藏经楼(阁)或毗卢阁、观音殿。大雄宝殿前,左右配殿有枷蓝殿、祖师堂(或观音殿、药师殿等)相对。寺院的主要生活区常集中在主轴线东侧,包括僧房(居室)、香积厨(厨房)、斋堂(饭堂)、职事堂(库房)、荣堂(接待室)等。接待四方之来者的客房特设在中轴线西侧。 山门 佛寺的大门称为“山门”。由于“天下名山僧占多”,寺院多在山林之处,所以得名。山门一般有三个门,象征“三解脱门”即空门、无相门、无作门。中间一座常建成殿堂式。叫山门殿或三门殿。殿内塑两大金刚力士像,如同两个门卫护持寺院。 天王殿 进了山门往北,第一重殿是天王殿。在天王殿前两侧有钟楼和鼓楼。天王殿中间供坐北面南的大肚弥勒佛。东西两旁分塑四大天王像,弥勒佛背后神龛内供韦驮菩萨像。 大殿 天王再往北是“大雄宝殿”,俗称“大殿”,为寺庙的主殿、正殿。“大雄”是梵文筏那摩那的汉译,是对佛祖释迹牟尼的尊称,指佛有大力,能伏“五阴魔”、“烦恼魔”、“死魔”、“天子魔”等四魔。 常见的供奉释迦牟尼佛有三种姿势:一种称“成道像”,结跏趺坐(两腿交叉,双脚放在相对的大腿上,足心向上),左手横放在左脚上,名为“定印”,表示禅定的意思;右手直伸下垂,名为“触地印”,表示释迦成道前,为了众生而牺牲自己,这一切唯有大地能够证明。再一种为“说法像”,结跏趺坐,左手横放在左脚上,右手向上屈指作环形,名为“说法印”。还有一种立像,左手下垂,名“与愿印”,表示能满足众生愿望;右手屈臂向上伸,名“施无畏印”,表示能解除众生苦难。 还有的是“三佛同殿”。一种是供“三身佛”,“三身”指三种佛身。中尊为“法身佛”名“毗卢遮那佛”,指体现了佛法的佛本身。左尊为“报身佛”,名“卢舍那佛”,指经过修习而获得佛果之身。右尊为“应身佛”,即是释迦牟尼佛,指佛为度脱世间众生需要而现之身,特指释迦的生身。 又一种为供“横三世佛”。这里的“世”指三个空间世界,以其同时存在,所以叫“横三世”。正中为本尊释迦牟尼佛;左侧为左手持钵(表示盛甘露),右手持药丸的药师佛;右侧为阿弥陀佛。 另一种为供“竖三世佛”。这里的“世”、指因果轮回迁流不断的个体一生中存在的时间。三世指过去(前世、前生)、现生(现世、现生)、未来(来世、来生)三世。在佛像中的位置是:正中为现在佛,即释迦牟尼佛。左侧为过去佛,即燃灯佛。佛经说他生时身边一切光明如灯,

佛教建筑风格以塔庙为主

佛教建筑风格以塔庙为主 塔庙,以塔为中心,周围建以殿堂、僧舍。塔中供奉着舍利、佛像等,是寺院的中心建筑。唐代以后,佛塔多建寺前、寺后或另建塔院,形成了以大雄宝殿为中心的佛寺结构。寺院坐北朝南,主要殿堂依次分布在中轴线上,层次分明,布局严谨。 宋代时,禅宗兴盛,形成了“伽蓝七堂”制度,七堂指佛殿、法堂、僧堂、库房、山门、西净、浴室。规模较大的寺院还有讲堂、禅堂、经堂、塔、钟楼等。建于山上的佛寺也依此而建。 明清以来,佛寺建筑格局已成定式,一般在中轴线上由南向北依次分布着山门殿、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藏经楼、毗卢阁、观音殿。大雄宝殿是佛寺的主体建筑,东西两侧的配殿为钟楼与鼓楼,伽蓝殿与祖师堂,观音殿与药师殿相对应。大的寺院有五百罗汉堂、佛塔等建筑。中轴线东侧分布僧房、香积厨、斋堂、职事堂等,是寺内僧人的起居生活区;现在寺院对外开放后,生活区一般都后移,或在寺院后侧重建。中轴线西侧主要为禅堂、接待室等,是前来挂单僧人修行之所,现在也基本上对外开放,有的辟为文物陈列室、佛经流通处。 基督教建筑风格以教堂为主 教堂的建筑风格主要有罗马式、拜占庭式和哥特式三种。罗马式教堂是基督教成为罗马帝国的国教以后,一些大教堂普遍采用的建筑式样。它是仿照古罗马长方形会堂式样及早期基督教“巴西利卡”教堂形式的建筑。巴西利卡是长方形的大厅,内有两排柱子分隔的长廊,中廊较宽称中厅,两侧窄称侧廊。大厅东西向,西端有一半圆形拱顶,下有半圆形圣坛,前为祭坛,是传教士主持仪式地方。后来,拱顶建在东端,教堂门开在西端。高耸的圣坛代表耶稣被钉十字架的骷髅地的山丘,放在东边以免每次祷念耶稣受难时要重新改换方向。随着宗教仪式日趋复杂,在祭坛前扩大南北的横向空间,其高度与宽度都与正厅对应,因此,就形成一个十字形平面,横向短,竖向长,交点靠近东端。这叫做拉丁十字架,以象征耶稣钉死的十字架,更加强了宗教的意义。

图解中国寺庙布局

图解中国寺庙布局 寺庙建筑 一、寺庙朝向: 中国大部分寺庙都是坐北朝南的。只有个别的寺庙朝向特殊:如: ①杭州金山寺的山门面朝正西; ②西藏大昭寺向西,小昭寺向东。 ③北京的大觉寺向东。 下面不做特殊说明,默认寺庙朝向为:坐北朝南。 二、寺庙大概布局 大雄宝殿为寺庙中心主体建筑。 依次为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毗(pí)卢殿或藏(zàng)经楼(阁)、方丈室等。 (1)三门: 佛寺一般多建于山上,所以寺院的外门叫“山门”。又称“三门”,一般由并列的三扇门组成。中间一扇大门,两旁两扇小门。即“空门、无相门、无作门”,总称“三解脱门”。(中门:空门;东:无相门;西:无作门)

许多寺院将山门建成殿堂式,至少中间那座大门盖成殿堂式,叫“山门殿”。殿内塑有两尊金刚力士像,形貌雄伟,怒目相向,手持金刚杵以镇慑妖魔鬼怪。左边的力士怒目张口,右边的力士怒颜闭唇。 在后期的某些中国佛寺内,金刚力士又换成了“哼哈二将”,那是受神魔小说《封神演义》影响的缘故。(闭嘴吧的是“哼”将,张嘴巴的是“哈”将) 寺院的门槛绝对不要踩,非常罪过。 进寺院时,走哪个门就看你在哪个门的位置了,一般不走中间门而走边门表示谦卑、不贡高我慢。在左边就走左门,先迈左脚;在右边就走右门,先迈右脚。进寺礼拜或参观一般以顺时针方向走就可以。因为在古印度以顺时针右绕为吉祥。 (2)钟楼、鼓楼: 进山门之后,有钟、鼓二楼相对。左(东)为钟楼,右(西)为鼓楼。一般早晨先敲钟,以鼓相应;傍晚则先击鼓,以钟相应。 钟楼悬有洪钟。有的寺院钟下供奉地藏(zàng)菩萨,道明为其左胁侍,闵公为其右胁(xié)侍(shì)。 鼓楼置有大鼓。有的寺院供有伽(qié)蓝神关羽,关平为其左胁侍,周仓为其右胁侍。

2012中外建筑史自考试题及答案

2012中外建筑史自考试题及答案 一、单选题 1。故宫太和殿的屋顶形式是C A。庑殿顶B。歇山顶C。重檐庑殿顶 D。重檐歇山顶 2。下列中国古代城市中规模最大的是B A。北魏洛阳B。唐长安C。元大都 D。明北京 3。《营造法式》的作者是A A。李诫B。宇文恺C。李春 D。计成 4。隋文帝开皇二年开始营造的都城是D A。长安B。建康C。洛阳D。大兴 5。清代故宫内三殿指的是C A。含元殿、宣政殿、紫宸殿 B。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 C。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 D。奉天殿、华盖殿、谨身殿 6。我国现存最大的唐代木建筑是A A。五台山佛光寺大殿 B。五台山南禅寺大殿 C。天津蓟县独乐寺 D。山西大同善化寺大雄宝殿 7。西安荐福寺小雁塔佛塔所属的类型是D A。喇嘛塔B。金刚宝座塔C。楼阁式塔D。密檐塔 8。下列园林中地处江苏扬州的是B A。拙政园B。个园C。留园D。寄畅园

9.斗拱在清代建筑中称为C A。举折B。铺作C。科D。栿 10。南京中山陵的设计者是A A。吕彦直B。董大酉C。梁思成D。徐敬直 11。下列建筑中不属于十大工程的是C A。人民大会堂B。钓鱼台国宾馆C。全国政协礼堂D。北京火车站 12。古埃及古王国时期的陵寝建筑代表作是A A。吉萨金字塔群 B。漫渡好特普三世墓 C。卡纳克阿蒙神庙 D。阿布辛波石窟庙 13。下列建筑中地处雅典卫城的是B A。阿丹密斯神庙 B。伊瑞克提翁神庙 C。天后赫拉庙 D。军功庙 14。圣索菲亚大教堂属于D A。文艺复兴建筑 B。罗马式建筑 C。哥特式建筑 D。拜占庭建筑 15。下列建筑中不属于哥特式教堂的是C A。亚民主教堂 B。韩斯主教堂

中外建筑史自考试题及答案

2012中外建筑史自考试卷及答案 一、单选题 1。故宫太和殿的屋顶形式是C A。庑殿顶B。歇山顶C。重檐庑殿顶 D。重檐歇山顶 2。下列中国古代城市中规模最大的是B A。北魏洛阳B。唐长安C。元大都 D。明北京 3。《营造法式》的作者是A A。李诫B。宇文恺C。李春 D。计成 4。隋文帝开皇二年开始营造的都城是D A。长安B。建康C。洛阳D。大兴 5。清代故宫内三殿指的是C A。含元殿、宣政殿、紫宸殿 B。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 C。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 D。奉天殿、华盖殿、谨身殿 6。我国现存最大的唐代木建筑是A A。五台山佛光寺大殿 B。五台山南禅寺大殿 C。天津蓟县独乐寺 D。山西大同善化寺大雄宝殿 7。西安荐福寺小雁塔佛塔所属的类型是D A。喇嘛塔B。金刚宝座塔C。楼阁式塔D。密檐塔 8。下列园林中地处江苏扬州的是B A。拙政园B。个园C。留园D。寄畅园

9.斗拱在清代建筑中称为C A。举折B。铺作C。科D。栿 10。南京中山陵的设计者是A A。吕彦直B。董大酉C。梁思成D。徐敬直 11。下列建筑中不属于十大工程的是C A。人民大会堂B。钓鱼台国宾馆C。全国政协礼堂D。北京火车站 12。古埃及古王国时期的陵寝建筑代表作是A A。吉萨金字塔群 B。漫渡好特普三世墓 C。卡纳克阿蒙神庙 D。阿布辛波石窟庙 13。下列建筑中地处雅典卫城的是B A。阿丹密斯神庙 B。伊瑞克提翁神庙 C。天后赫拉庙 D。军功庙 14。圣索菲亚大教堂属于D A。文艺复兴建筑 B。罗马式建筑 C。哥特式建筑 D。拜占庭建筑 15。下列建筑中不属于哥特式教堂的是C A。亚民主教堂 B。韩斯主教堂

中国寺庙与外国教堂的对比

中国寺庙与外国教堂的对比 中国宗教性地方建筑主要有佛教建筑、道教建筑、及少数民族宗教建筑。寺庙建筑是中国古典代表建筑之一,它起源于封建社会人们对于神权的崇拜。宗教建筑一直是建筑界长盛不衰的话题,相对于外国教堂类宗教建筑保存完好而言,中国的寺庙类宗教建筑则显得有些日暮西山。 简介 中国庙宇: 庙宇,供奉神佛或历史上名人的处所。庙宇在中国乡土建筑中占有较重要地位,庙宇结构有三个主要部分:即台基、主体与屋顶。中国庙堂木料结构之因素:木柱、楣梁、正梁、横梁和支柱均披露可见。 寺院:寺院是出家人进行宗教活动的场所,是佛教信徒顶礼膜拜的地方,也是出家僧众修行的所在,后来逐步发展为具有多种综合功能的建筑群。寺院最早起源于佛教的发源地----印度,在印度佛陀时代,最初称寺院为“精舍”。寺院在中国就是佛教传教的场所,是外来文化。佛教大约在汉代传入中国。也就是在那个时候中国便有了寺院这种建筑。 道观:道观是道士修炼的地方。道观是要保持的清静、整洁和庄严。修道的方法众多,就是求“清静无为”、“离境坐忘”安静自然为本。道观照古人由右自左的书写方式,应为观道。道观是道士修炼的地方,在什么地方修建道观和修道是紧密相连的。道教的基本信仰是“道”,认为“道”是“虚无之乐,造化之根,神明之本,天地之元”,宇宙、阴阳、万物都是由它化成的。道教信仰中与“道”并提的是“德”,道教经书中解释为:“道之在我者就是德。”《自然经》中说:“德言得者,谓于道果。”所以道教规定信徒要“修道养德”,相信修道可以摆脱尘世的疾苦烦扰,生活安乐,这是一种精神修炼,目的是追求在心理上、精神上达到清静无为的出世境界。因此道教徒把“修道”放在首位。 教堂:教堂是欧洲人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的部分。因此教堂遍布城乡各地,成为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历史久远。到欧洲,到德国,教堂是必须参观的,也是值得参观的。教堂是基督教(天主教,新教,东正教)。等举行弥撒礼拜等宗教事宜的地方,按照级别分类有主教坐堂,大教堂(大殿),教堂,礼拜堂等。世界现今前三大教堂是罗马教廷:圣彼得大教堂,米兰大教堂,塞维利亚大教堂,全世界共有1,520座宗座圣殿,其中大部分分布在欧洲,特别是在意大利。 异:佛教起源于古印度,东汉永平年间传入中国。传入之初,寺院建筑参照印度佛寺模式,以塔为中心,四周建有殿堂。晋唐以后,殿堂逐渐成为主要建筑,塔被移于寺外。寺院主要殿堂比较规范,依次为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毗卢殿或藏经楼、方丈室等。东侧有僧房、香积厨、斋堂、职事房、茶堂、延寿堂等。西侧多为接待云游僧人的禅堂等。一些大寺院,门前还有放生池。 俗话说:“天下名山僧占多”。许多寺院都在深山密林中,所以第一道门便称“山门”,而三、山音近,故此一般山门又由三道门组成,象征佛教的空门、无相门、无作门的“三解脱门”。天王殿内,两旁四大天王,中为袒胸露腹的大肚弥勒佛。 佛教最早是沿着古丝绸之路传入的,丝绸之路既是一条古代的贸易通道,同时也是一条文化交流之道,所以中国早期的石窟寺也随着佛教的流布出现在这条古道的沿途。石窟是开凿在山崖壁上的石洞,是早期佛教建筑的一种形式。分布在中国从北到南广大地区的佛教石窟寺,不仅记录了中国佛教发展历史,这些石窟里大量的壁画、雕塑以及其他文物还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化和艺术。

佛教寺庙布局常识

佛教寺庙布局常识 一、寺庙朝向:中国大部分寺庙都是坐北朝南的。只有个别的寺庙朝向特殊:如:①杭州金山寺的山门面朝正西;②西藏(zàng)大昭寺向西,小昭寺向东。③北京的大觉寺向东。下面不做特殊说明,默认寺庙朝向为:坐北朝南。 二、寺庙大概布局 大雄宝殿为寺庙中心主体建筑。依次为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毗(pí)卢殿或藏(zàng)(zàng)经楼(阁)、方丈室等。 (1)三门: 佛寺一般多建于山上,所以寺院的外门叫“山门”。又称“三门”,一般由并列的三扇门组成。中间一扇大门,两旁两扇小门。即“空门、无相门、无作门”,总称“三解脱门”。(中门:空门;东:无相门;西:无作门)许多寺院将山门建成殿堂式,至少中间那座大门盖成殿堂式,叫“山门殿”。殿内塑有两尊金刚力士像,形貌雄伟,怒目想向,手持金刚杵以镇慑妖魔鬼怪。左边的力士怒目张口,右边的力士怒颜闭唇。在后期的某些中国佛寺内,金刚力士又换成了“哼哈二将”,那是受神魔小说《封神演义》影响的缘故。(闭嘴吧的是“哼”将,张嘴巴的是“哈”将)寺院的门槛绝对不要踩,非常罪过。进寺院时,走哪个门就看你在哪个门的位置了,一般不走中间门而走边门表示谦卑、不功高我慢。在左边就走左门,先迈左脚;在右边就走右门,先迈右脚。进寺礼拜或参观一般以顺时针方向走就可以。因为在古印度以顺时针右绕为吉祥。

(2)钟楼、鼓楼: 进山门之后,有钟、鼓二楼相对。左(东)为钟楼,右(西)为鼓楼。一般早晨先敲钟,以鼓相应;傍晚则先击鼓,以钟相应。钟楼悬有洪种。有的寺院钟下供奉地藏(zàng)菩萨,道明为其左胁侍,闵公为其右胁(xié)侍(shì)。鼓楼置有大鼓。有的寺院供有伽(qié)蓝神关羽,关平为其左胁侍,周仓为其右胁侍。 (3)天王殿: 较大的佛寺都有天王殿。进山门之后,两旁的钟楼、鼓楼和中间的天王殿构成寺庙的第一重院落。天王殿有三个重要元素:弥勒佛、四大天王、韦驮菩萨。 ①、弥勒佛 天王殿正中为袒胸露腹的大肚弥勒佛,这是释迦牟尼佛的既定接班人(“竖三世”里的“未来佛”,正确的应该叫“弥勒菩萨”才对。因为他还没有接班,所以还没有成“佛”)。 ②、四大天王 弥勒佛的两侧有四大天王护卫(注:不是四大金刚啊,)佛教里的四大天王和《封神榜》里的不一样,佛教的四大天王不叫魔礼青,魔礼海,魔礼红,魔礼寿。他们分别是:东方持国天王:身青色,名提多罗吒(zhā),手拿宝珠,有的说拿大刀,有的说拿琵琶。统率毗(pí)舍阇(dū)(癫狂鬼)。西方增长天王:身紫色,有的说青色,名毗(pí)流驮(tuó)迦(jiā),手拿金刚杵(chǔ),有的说拿剑,统率鸠(jiū)盘荼(tú)和饿鬼。南方广目天王:身肉色,名毗(pí)流博叉,手持龙(好像也有持蛇的),统率臭饿鬼。北方多闻天王:身青黑色,名毗

美术《佛教寺院与哥特式教堂》教案、教学设计

《佛教寺院与哥特式教堂》——教学设计 课题:佛教寺院与哥特式教堂 课时:1 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欣赏佛教寺院与哥特式教堂,使学生掌握中西 宗教建筑的基本特点,从而对宗教建筑有一些感性的 认识。 方法与过程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根据所学内容描述中 西方宗教建筑的特点,进一步学习欣赏建筑艺术的方 法。 情感与态度目标:感受宗教建筑的特有魅力,让学生关注宗教在生活 中的影响,并能正确对待宗教艺术。 教学重点:中国佛教建筑的基本特点与功能的关系;西方哥特教堂建筑的基本特点与功能的关系。 教学难点:把对中西宗教建筑的布局形式、建筑形式特点的理解,上升到对建筑的精神性、历史文化品格的把握。

教学过程分析: 导入:音乐能带给我们精神上的愉悦,根据学生对音乐的喜爱程度,以一段宗教音乐的形式的导入本课的学习,学生听完之后都能想到什么?宗教总是依附于某种形式而存在,比如依附于音乐的形式而存在称为佛教音乐,当佛教依附于建筑形式时,我们这种建筑称为寺院,也就是佛教建筑,在西方这种宗教建筑称为教堂。紧接着出示青岛关于宗教建筑的图片,学生根据平常的游览介绍你所去过的宗教建筑是什么样的,根据学生的讲解进而提出几个问题,带着这几个问题师生将一同感受和领略宗教建筑的魅力,从 而引出本课的课题:佛教寺院与哥特式教堂。 讲授新课: 1. 知识认知 (1).通过印度最早的佛教寺院那烂陀寺与我们平时见到的佛教寺院建筑相比,其风格上借鉴了我们本土的什么建筑?学生根据之前的课程学习总结出借鉴了宫殿建筑的风格形式,那么在建筑布局上

是否也采用了中国宫殿的布局呢?通过知识回顾的形式进行,紧接着,以湛山寺的平面示意图为例,分析寺院里的建筑是如何安排的?师生边欣赏边分析,总结出佛教寺院——湛山寺的布局以及内部建筑安排。 (2).中国大部分的佛教建筑都是借鉴宫殿风格形式布局的,有没有不同于这种建筑布局的佛教建筑——布达拉宫,师生共同分析出 藏传佛教建筑的布局特点。 (3).除了佛教寺院,还有一种宗教建筑不得不提,它是佛教的标志性建筑,“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浮屠指的是——佛塔。佛塔从印度传入到中国来,结合我们本土的楼阁式建筑,形成了多种多样的佛塔。从山西应县木塔、历程四门塔、河南嵩岳寺塔这几处具有 代表性的佛塔建筑中,分析这些佛塔的特点。 (4).西方教堂建筑的发展演变有着怎样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三个时期——拜占庭式、罗马式、哥特式。通过对比分析出这三个时期的教堂建筑的特点。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