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中城镇群空间布局研究

关中城镇群空间布局研究

关中城镇群空间布局研究
关中城镇群空间布局研究

第37卷第3期

2008年5月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汉文版)Journal o f Inner M ongo lia N o rmal U niversit y (Natura l Science Editio n)V ol.37N o.3M ay 2008

收稿日期:2007-12-12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0678149);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05XRK010)作者简介:王镇中(1982-),男,陕西汉中人,西北大学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城市与区域空间结构研究.

关中城镇群空间布局研究

王镇中,段汉明

(西北大学城市与资源学系,陕西西安710127)

摘 要:从区域视角出发,运用区域空间结构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分析了关中城镇群空间结构的现状及存在

的问题,认为关中城镇群的空间结构与区域资源、环境、经济、政策等存在互动关系,其形成和发展是自然基础、交

通条件、技术经济、社会政治等诸多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关中城镇群建设对于关中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

城市化进程、减轻环境压力、合理利用资源、提高全省区域竞争力具有显著推进作用.借鉴区域空间布局的相关模

式,指出关中城镇群空间布局模式将由线型向组团状发展,应采取一系列优化调控措施,推进组团状城镇群的发

展,最终实现区域统筹和城乡统筹发展.

关键词:关中;城镇群;地理要素;互动;组团式城镇群

中图分类号:K 9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735(2008)03--0407--05

区域地理要素,是指构成区域地理系统的主要成分或部门,它由社会环境要素和自然环境要素组成,社会环境要素包括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自然环境要素包括地表和气候等.地形地貌、自然资源、气候、水文、人口、文化、交通条件、各经济部门、社会政治等都可以归为区域地理要素.

本文以关中城镇群为研究对象,将关中城镇群与资源、环境、经济作为一个系统,从整体协同的角度,分析了关中城镇群的现状特征和存在问题,研究了关中城镇群与区域资源、环境、经济、政策等区域地理要素的互动关系,提出了关中城镇群空间布局模式的发展趋势,以及优化该模式的措施.

1 关中城镇群空间结构现状及存在问题

1.1 城市等级规模结构不合理

关中城镇群现有特大城市1座(西安),大城市2座(宝鸡、咸阳),中等城市2座(铜川、渭南),小城市3座(兴平、华阴、韩城).各类城市数量比例为1B 2B 2B 3,首位度高达5.58,具有显著的单核式结构特征,形成了以西安为中心的单核发展的城镇群.首位城市西安是陕西乃至西北地区最具潜力的/增长极0,发展优势突出,其他城镇则由于区位及交通条件相对较差,经济基础较弱,发展较为缓慢,使得关中城镇群没能建立起多层级的城镇规模体系,呈现出明显的首位型分布特征.

1.2 城镇空间布局不合理,小城镇规模偏小,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作用不明显

关中城镇群内的西安、咸阳、宝鸡、渭南、杨凌、兴平和华阴7座城市均位于陇海线上,而在宝鸡北部和咸阳西北部的广大区域却没有一座城市[1].在大城市周围、主要交通干线沿线、资源相对丰富的地区,城镇分布较为密集,城市化水平也较高;反之,则城镇分布疏散,城市化水平偏低(图1).

近年来,虽然小城镇数量增加较快,但关中城镇群现有的400余个建制镇中,很多城镇起点较低,尚未摆脱农村生产生活方式的影响,城镇规划、建设、管理尚处于初级阶段,普遍存在规模偏小、工业基础薄弱、环境状况与城镇建设标准差距较大等问题,其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作用并不明显,对所在区域和周边地区所发挥的中心作用不强.

1.3 区域基础设施不完善,城镇空间网络不明显

关中城镇群的基础设施建设虽然已经取得了很大进步,并形成了航空、铁路、公路等较为齐备的交通体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汉文版)第37卷

图1 关中城镇群空间布局现状图系,但与一些发达地区的城市群相比,关中

城镇群的基础设施建设仍将是一个非常漫

长的过程[2].根据2003年统计资料,珠江三

角洲城市群人均道路面积为1.41m 2,道路

长度每万人口达1.95km ,长江三角洲城市

群分别为1.34m 2

和3.03km,而关中城镇

群则分别为1.09m 2和0.70km.可见,关中

城镇群在道路建设等基础设施方面仍需要

继续完善.

关中城镇群内部城镇之间行政联系较

多,而经济联系较少,没有依托中心城市和

区域交通网络形成紧密协作的合理化的城

镇空间网络,整个城镇群处于一种松散状

态,难以发挥整体功能.因此,应根据经济

发展的趋势和交通系统的变化,逐步建立起完善的区域综合交通网络,在此基础上,确定新的发展轴带,建立起较为明显的区域城镇空间网络.

1.4 城镇群空间发展无序,生态环境破坏严重

目前,关中城镇群并未达到成熟发展阶段,在空间发展上存在无序发展与蔓延的状况.在城镇群空间结构上,由于聚集作用的影响,形成了周围县市包围中心城市的格局,这将会制约中心城市合理形态的形成.另外,空间无序增长导致区域间城镇发展无间隙、高密度,城镇沿交通轴连片延伸,城市形态呈同心圆式蔓延,从而产生了严重的交通拥挤、土地与水资源不合理利用、生态环境恶化、生活质量下降等问题[3].

单核心的城镇群空间结构以及规模体系不健全、小城镇不发达的等级规模结构,使关中城镇群的能量高度集中于中心城市,造成中心城市设施超负荷运转,引起城市环境污染、绿地不足、交通混乱等一系列问题.而随着人口的增加、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机动车辆的增加和工业企业的快速发展,能源的消耗量也将迅速增加,会使环境污染问题日趋严重.

1.5 空间经济差异明显,区域整体化观念不强

关中城镇群的城市大都分布在主要交通干线沿线,这种空间布局虽然有利于城镇间物质信息的联系,但也是造成空间经济差异的重要原因.城市大都集中在陇海线两侧,而北部的铜川和韩城两市,因其规模较小,经济实力较弱,不能带动其周边地区城镇的发展,导致地区经济差距越来越大,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也趋于明显[3].

关中城镇群的单核结构以及城镇空间网络的不明显,使得各城镇与区域中心城市之间的相互作用频繁,而各城镇之间的横向联系却很有限,且政治联系多于经济联系,各城市之间存在较为严重的行政区经济分割现象,缺乏整体布局和发展的观念和规划,在发展战略目标上缺乏相互协调,部门分割、地区封锁、行业垄断等问题依然存在,区域内部产业缺乏分工与协作,城市的发展机制亟待创新.

2 区域地理要素对关中城镇群空间布局的影响

2.1 自然地理和资源条件是形成关中城镇群的基础

任何一个城市都是坐落在具有一定自然地理特征的地表上,其形成、建设和发展都与自然地理要素密切相关.地质、地形、地貌、气候、水文、资源等自然地理要素相互交叉组合在一起,构成城市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从总体上影响区域城镇空间格局[1].

从区域城镇的分布与历史发展过程来看,地形、河流、水资源、矿产资源等是城镇分布的基本因素.城市的发展需要良好的地形条件,较大面积的平地可以满足城市建设用地要求,方便对外交通联系,并扩大其腹地.城市的存在和发展离不开水,充足的水资源可以保证城市经济持续发展,而水资源缺乏往往会成为经济发展的失衡条件和制约因素,因此水资源时空分布和水土资源组合是区域城镇空间格局的重要影响因素之#408#

第3期王镇中等:关中城镇群空间布局研究

一.关中城镇群的空间布局具有明显的水资源指向性,城市多集中于水资源较丰富的渭河平原.矿产资源与农业发展则是城镇形成与发展的基础,矿产资源开发一般为点状布局,集中在某些据点,但当矿产资源储量大且成片分布,有利于集中开发时,这些矿产资源开发点就有可能发展为城市.

2.2 交通网络条件是形成关中城市群的纽带

良好的交通条件是现代社会经济正常运行的基础和支撑条件,是区域经济布局合理化的前提,有利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和产业布局在更广大空间上的扩展,有利于促进区域经济贸易联系[4].城市间的距离直接关系到城市间的协作、城镇体系的发展等,因而,区域交通条件对城镇网络的支撑性成为城镇发展与空间格局演变的重要因素.交通发达地区往往经济也比较发达,人口比较集中,城镇吸引范围比较大,从而有可能改变城镇在空间上的分布.关中城镇群由各自孤立的状态发展成为具有相当规模的城镇群体就是伴随着交通网络的建设而进行的.

关中地区现已形成以陇海铁路和西宝)西潼高速公路为主轴的东西向的交通走廊,并有宝成、侯西、西延、咸铜、宝中等11条铁路干线和108、210、211、310、312等国道以及西铜高速公路和20余条省道,形成了以交通干线为轴线、以西安为中心,以宝鸡、铜川、渭南等城市为次级中心,等级、层次比较分明,分布较为密集的关中城市群体.这一地带向南向北,城市和小城市逐渐稀疏,规模也开始变小.

2.3 区域经济技术发展是促进关中城镇群发展的原动力

城镇的形成和发展是产业逐渐集中和发展的结果,伴随着产业的集中和发展,城镇人口逐渐集中,人口的集中又促进了城镇的进一步发展.新中国成立以后,以大规模工业建设为先导,一批新兴的工业城市在关中地区迅速兴起,余下、虢镇、蔡家坡、兴平、铜川矿区等城镇也因国家重点项目的实施和工业化的迅速发展成为新的工业城市.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商品经济和知识经济对区域空间格局的影响也日渐加深,城镇之间人流、物流、信息流的传输日益频繁,经济联系更为紧密,更多的高科技产业和高级服务业开始向市场前景广大的地区迁移集聚,而区域中心城市则成为新兴产业的孵化地和跨国公司高级管理机构的集聚地.综合性交通走廊的形成和信息业的迅猛发展,以及电子商务的普及,导致城市要素在高密度集聚的同时,空间上也开始向相对松散的郊区和周边城镇扩散,从而使城市的各功能区向综合性、兼容性和多种产业交叉的状态发展,使传统的城镇布局模式发生了根本性变革[5].在区域经济发展这一原动力促进下,关中地区原有的孤立松散型的空间结构被打破,关中城镇群逐渐成型.

2.4 政府宏观政策是促进关中城镇群发展的调控力

政策调控是区域城市空间布局演化的间接动力,它往往通过对区域经济和社会环境的影响而间接作用于城镇群空间[6].国家宏观发展政策对区域内的资源开发、经济发展、人口分布、生态环境维护、生产力布局等均有决定性作用,它既可以促进区域经济高速发展,也可以减缓区域经济发展.

西部大开发是国家21世纪发展的重大战略措施,其实施必将对陕西省社会经济发展和城镇布局产生重大影响.对陕西来说,要依托亚欧大陆桥,发展关中城镇群,努力发挥以西安为中心的关中城镇群的辐射带动作用[7].而/一线两带0建设和区域产业结构的有序演进则是推动关中城市化进程的重要动力机制,将促使城市化模式、城市化地域形态和城市化体系向更高层面转化.在今后的20年里,它将是陕西省城镇体系发展的主轴[8].政府通过一系列政策对关中城镇群的空间布局演化方向、空间拓展规模、空间质量以及发展速度进行人为干预和调控,可进一步优化区域城市空间结构,从而在很大程度上修正或改变空间演化的原有轨迹.3 关中城镇群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3.1 促进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通过发展关中城镇群,关中各城镇可以构成西安的外围,承接西安在技术、产业、资金方面的辐射和扩散,作为其生产与投资基地,形成关中产业带[9].通过关中城镇群建设,可以在西安周围发展一批大中城市,把关中已具备良好基础的中等城市,如宝鸡、咸阳、渭南发展成大城市,依托日渐完善的交通网络,促进关中各城市与西安在产业、投资和技术等方面形成互补与合作.同时,多中心、网络化、协调化的城镇群建设,能使各城镇相互协调、优势互补、错位发展,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产业布局合理协调,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格局.

#409#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汉文版)第37卷

3.2 推进大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

陕西省拥有3500多万人口,却只有13座城市,城市化水平与东部地区相比差距很大.在城市、城市群成为当今新一轮区域竞争的砝码和发展方向时,陕西只有尽快提高城市化水平,才能提高参与竞争的实力[9].关中城市群就可以作为这样一个突破口,通过城镇群的建设,培育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的小城镇,接纳大中城市的产业转移,从而调整区域产业布局,快速推动工业化、城市化进程.

由于关中地区多数农村二、三产业发展相对落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途径有限,造成农村大量劳动力剩余.因此,发展关中城镇群,推动城市化进程,对提高城镇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和促进关中地区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3 提高陕西省的区域竞争力

陕西省地处中国内陆腹地,是中国大西北的门户,被称为西部大开发的桥头堡.然而,据5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发展报告(2005)2006)6,2005年陕西省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总指数仅排名第14位,除科学与技术要素外,其他要素均无比较优势,其中经济实力和产业要素的竞争力明显落后.显然这样的区域竞争力与其桥头堡的地位是不相匹配的.对于陕西来说,要提高其区域竞争力,不仅要进一步强化老的增长极,还必须培养出新的增长极.这就要依托亚欧大陆桥,努力发挥以西安)咸阳都市圈为极化中心的辐射带动作用,发展关中城镇群,培养出新的增长极.

3.4 减轻自然环境压力,有效利用资源

关中地区的生态环境比较脆弱,土地和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较低,因此,通过发展关中城镇群,加速城市化进程,减少农业人口,在总量上可相应减少现有耕地承载的人口数量,促使进城人口腾出的耕地变为迁移生存条件恶劣地区人口的用地,这样,开荒、砍林、滥采资源等破坏生态的行为可得到有效遏制,有利于节约土地和耕地资源[10].

4 关中城镇群空间布局的发展趋势)))组团式城镇群

4.1 组团式的关中城镇群

组团式城镇群是城市结构有序、功能互补、整体优化、共连共享的嵌套体系,是以城乡互动、区域一体化为特征的高级演替形态.组团式城镇群通过水平方向上不同规模城市之间的相互协调和垂直方向上不同等级城市之间的功能互补,使社会经济联动发展,并通过城际作用产生联动效应和更高水平的辐射效应,使城镇群的作用增大,发展成本降低,创新能力增强

.

图2 关中城镇群组团发展趋势图

就目前关中地区发展的趋势和城镇发

展的内在规律而言,城市群将从依赖于交通

干线的线形格局向以产业集群为核心的组

团状格局转变.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经济

发展水平的提高,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中心

城市的功能会发生变化,大规模专业化生产

功能将向外围转移,而产业转移及区域社会

分工会使关中城镇之间的相互联系程度增

强,通过产业之间的前后向联系,各城镇之

间的经济联系将更加密切.在历史文化积

淀、社会经济发展、基础设施日趋完备、城镇

联系日益频繁的基础上,依托西安市的信

息、航天航空、生物和新型医药等产业,宝鸡

市的新型材料、先进制造及机电一体化高新

技术产业,渭南市的化工、有色金属、食品加工业产业,铜川的能源、建材、有色产业,逐步形成以西咸(西安、咸阳)为中心,以宝鸡城镇组团、杨凌城镇组团、铜耀城镇组团、渭华(渭南、华阴)城镇组团为辅助的团状发展格局,促使城镇之间互动发展,促进关中地#410#

第3期王镇中等:关中城镇群空间布局研究 区城镇一体化(图2).

4.2 组团式关中城镇群的优化调控

4.2.1 加快西咸一体化,强化带动作用 西咸一体化不是西安与咸阳之间的行政兼并,也不仅仅是空间上的连接,而是更为广泛的城际合作,两座城市以社会经济共同发展为目标,以产业调整、互补链接为主体,以整体利益、协调发展为纽带,共同打造新的城市品牌,强化对关中城市群的带动作用,力求在全国省会城市、副省级城市中走到发展前列.

4.2.2 建设基础设施,完善交通网络 尽快建成关中地区高速公路环线,即渭南)阎良)三原)礼泉)乾县)法门寺)扶风)汤峪)周至马召)户县余下)洋峪口)长安太乙宫)蓝田)渭南环线.该环线和关中城镇群现有的公路网连为一体,将有力地促进关中城镇群城市和区域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区域经济一体化,为城市空间健康扩展确定主导路径,进而推动关中城市区域化和城市连绵带的形成.

此外,还须加强县乡公路和城镇连接线以及农村公路的建设,完善农村公路配套设施,改善农村公路交通条件,改变农村公路晴通雨阻的局面,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实现城乡互动、城乡统筹发展.

4.2.3 加强多维合作,促进协调发展 城市群带由线状向组团状发展,既是一种空间形态的变化,更是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必然结果.组团状发展是相邻城市产业调整、产业链延续、产业集群的一种社会经济发展过程.其发展机制在于利用中心城市的某种产业优势以及地域空间上的便利条件,强化城城之间、城镇之间、城乡之间的多维合作及经济关联,打破行政壁垒,在平等、协商、协调的基础上,共担风险、优势互补、利益同享,共同在开放的市场及经济运行体系中谋求更大的发展空间.

城际经济合作是我国城市发展的一种新理念.城市作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体,其合作与调整将形成新的以经济社会共同发展为纽带的团状城市联合体,这也是我国在经济、贸易更加开放的格局中,城市及城市联合体谋求更大发展空间、强化市场占有率的有效途径,能有效改变分散的单个城市发展动力不足、产业不成规模、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有限的不利局面,形成区域与城市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4.2.4 转换政府角色,促进区域发展 网络状的城市区域是城市与区域协调发展的最高层次,但要从分散的或线状的发展局面直接迈向网络状是十分困难的,其中以城城合作为基础的团状发展是必不可少的发展步骤和过程,目前政府如何转换角色,从行政的科层体制的运作方式转向城城合作、城镇合作、城乡合作,充分利用资源上的优势,整合城市之间的经济要素,形成产业互补)))产业链延续)))产业集群,引导和促进城市及城乡经济发展,是最关键的环节.

4.2.5 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自然基础,也是社会共同拥有的最大自然遗产.构筑城乡互动、区域一体的组团状城镇群,必须转移农村人口,减少农村人口分散对环境造成的压力.可在秦岭北麓全面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和营造人工林带,治理水土流失,实现山青水绿.在城市内部组织立体绿化,形成乔木、灌木、草地和花卉的全方位绿化格局,实现/给人们提供一个良好的人居环境0的目标,从而使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协调统一,使关中城镇群走上可持续发展的健康轨道[2]

.参考文献:

[1] 杨松茂.发展关中城市群的难点与对策[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03(2):32-35.

[2] 赵西君,刘科伟,高岩辉.关中城镇群发展研究规划设想[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85-88.

[3] 李建伟,许鹏,刘兴昌.关中城市群空间发展研究[J].北京规划建设,2005(6):118-121.

[4] 郑国.关中地区城市空间发展的动力机制研究[D].西安:西北大学城市与资源学系,2002.

[5] 杨忠臣.区域空间布局理论与方法)))以江苏高淳县为例[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2004.

[6] 叶玉瑶.城市群空间演化动力机制初探[J].城市规划,2006(1):61-66.

[7] 张宝通,裴成荣.加快组建大西安发展关中城市群[J].中国城市经济,2004(1):43-45.

[8] 段汉明,陈兴旺./一线两带0建设与关中城镇群双向促进机制研究[J].人文地理,2005(6):78-82.

[9] 张月华.建设关中城镇群、推动陕西工业化城市化进程[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03(4):32-34.

[10] 韩建萍,李秀萍.西部大开发中的城市化问题研究[J].甘肃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1):11-14.(下转第421页)

#411#

第3期王玉山等:濒危植物长叶红砂ISSR 扩增条件的优化与引物筛选

[16] 刘春林,阮颖,官春云,等.油菜籽反应体系的优化[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27(6):432-43.

[17] Bruno W S.H ig h output g enet ic mapping of polyplo ids using PCR -Generated junkers [J].T heor A ppl Genet,1993,86:

105-112.

[18] 张萍,董玉芝,魏岩,等.白梭梭ISSR -PCR 实验反应体系的建立和优化[J].新疆农业大学学报,2005,28(4):11-14.

O ptimizing of ISSR A mplifying Condition and Primers Selection

of Endang ered Plant Reaumur ia trigy na M ax im

WANG Yu -shan,ZH AN G Ying -juan

(College of L if e S ciences and T echnology ,I nner M ongolia N or mal Univer sity ,H uhhot 010022,China)

Abstract :T he ISSR amplification conditions of endangered plant R eaumuria tr ig y na ar e optimized.The influencing factors,including Master M ix concentr ation,DNA templates dosage,prim er dosage on ISSR amplification are tested using sing le facto r method.The optim al ISSR -PCR co nditions in ex periments ar e as fo llow ing :4.5L L Master M ix,20ng templates DNA,0.6L mol/L primers in total 15L L PCR reaction system.Under the optimal reaction system,14ISSR prim ers w ith high stable and repeatable are selected fro m 60primers.85individuals fro m 5populations w er e studied,110loci are detected by 14pr im er s,amo ng them 102w er e poly morphic and polym orphic loci percentag e w as 92.73%.Establishment of the reaction system w ill be the basis for fur ther study on the genetic diversity of R.tr igy na by using ISSR m ar ker.

Key words :endang ered plant;R eaumuria tr igy na ;ISSR;optim ization;primers selection

=责任编辑金淑兰>

(上接第411页)

A Study on City Spatial Struct ure of Guanzhong A gg lomerat ion

WANG Zhen -zhong,DUA N H an -M ing

(D ep ar tment of Ur ban and Resour ces S cience,N or thw est Univers ity ,X i .an 710127,China)

Abstract :From the po int of regional view ,problems of the city spatial structure of Guanzho ng and the interaction mechanism betw een city spatial structure and r esource,environment,econom ic and po litics are analyzed by using the basic theo ries and method of the reg io nal space structure.T he trends of city spatial structure of Guanzhong is from belt agg lom eration to cluster agg lom eration.Som e actions to optimize and adjust sho uld be taken to push the development of cluster agg lomeratio n.

Key words :Guanzhong;ag glo meration;spatial str ucture;inter actio n

mechanism;cluster ag glo meration

=责任编辑金淑兰>#421#

小城镇建设实施方案

小城镇建设实施方案 为加快我乡城镇化建设步伐,充分发挥小城镇在新农村建设中的辐射和带动作用,推动新农村建设迈出实质性步伐,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根据上级要求,结合本乡实际,特制定《八里营乡20XX年小城镇建设实施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XX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坚持正确的发展理念,以加快城镇化水平为工作重点,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和发挥小城镇功能,不断提高小城镇的吸纳力、辐射力和带动力,促进全乡经济社会良性互动,推动全乡新农村建设工作再上新台阶。 二、目标任务 我乡20XX年小城镇建设的主要目标是:通过一年的努力,基础设施得到加强,环境更加优美,人民生活条件得到改善,市场经济秩序得到规范,城镇功能更加完备,吸纳力、辐射力和带动力进一步增强,各项事业健康发展,社会安定有序,人民生活幸福, 20XX年小城镇建设的主要任务是: (一)按照四级水泥路面的标准,于年底前完成本乡五干排南岸四万路至路寨段总长2000米的道路硬化任务,为小城镇建设和市场发展搭建好基础框架。

(二)于6月底前完成八里营集段道大路两侧隔离带安装的安装工作,8月底前完成马路市场的清理,保障道路的畅通。同时搞好八里营集南街商业摊位的规划,组织好广大商户向规划摊位的转移。 (三)做好占地70亩初中新校建设的规划、清障、施工招投标等前期准备和工程建设过程中的协调工作,保证年内顺利开工,力争早日竣工并投入使用。 (四)搞好原棉花加工厂和供销社行政院两处商业市场的规划,力争年内完成规划设计和清障等前期工作。 (五)做好初中新校至八里营集段道路硬化的备土和路基平整等前期准备工作,争取早日予以硬化,方便广大学生到校学习。 (六)健全市场管理长效机制,组织成立市场管理委员会,为维护市场秩序、发挥市场功能、促进市场健康发展提供保障。 三、主要措施 八里营乡党委、政府对小城镇建设高度重视,并针对20XX 年度小城镇建设工作制定了如下措施: (一)全面规划,突出重点。 本着科学发展的标准,重点围绕提升城镇品位,增强城镇功能和作用发挥统筹搞好规划,为小城镇健康发展打好基础。坚持全乡统筹规划,突出集镇建设这一重点,本着既具前瞻性,又便于操作,既坚持高标准,又不脱离实际乡情,切合农村发

领导长株潭与中原城市群区域规划

2005年12月第49期 决策信息 领导长株潭与中原城市 城 市 背 景 《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主要内容 《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涉及功能定 位和发展目标、空间组织、土地利用、产业发 展和布局、基础设施、生态建设、空间管治以 及近期重大建设项目等方面。 1.空间组织。包括两个层面的结构,一 是整个区域的城镇空间组织为“冉字型”结 构:以京广铁路、京珠高速、107国道及湘江 生态经济带为主轴;以319国道、320国道 和上瑞高速为两条次轴;以湘乡—韶山公路 和106国道两条辅轴,形成以长沙、株洲、湘 潭为核心和中心结点的放射状城镇布局。二 是城市群核心区空间组织为“一主两副环绿 心”的结构:以长株潭北、西南、东南三个功 能区分别为主、次核心,三市结合部为绿心。“一主两副环绿心”的结构,包括3个主中心 组团、4个次中心组团、15个片区组团和29 个小城镇组团,构成基础设施网络发达、各 类空间协调、生态循环良好的网络型城市化 地域。 2.产业布局。重点建设四带,即湘江生 态经济带、湘江西岸高新技术产业带(包括沿湘江西岸形成以长沙高新区、岳麓山大学城、湘潭大学科技园、湘潭高新技术产业区、 株洲高新区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带)、湘江东部制造业产业带、西部丘陵山区西部生态产业带。同时,对区域影响大的清水塘、下摄司和竹埠港等污染工业区提出了整治的内容和时限要求。 3.基础设施。按照合理布局、 共建共享的要求,对综合交通、能源、供水、污水处理、 防洪排涝、环境资源保护建设制定了有关标准和要求。在尊重三市总规框架的基础上, 突出了对三市规划建设用地外围地区的规 划引导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协调衔接。如从一 体化角度调整长沙总规中的水厂和污水处 理厂的数量和布局,规划长沙的污水厂从 17座减少为7座,并下移暮云水厂。 4.生态建设。从省级政府的事权要求出 发,提出了区域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措施 和监督主体,明确了禁止开发建设区的范 围,划定了生态底线。 内 容 中国城市化正在进入城市群时代 种种迹象显示,在人均GDP突破1000 美元,城市化水平突破40%以后,我国的城 市化正在呈现出许多新的特征,其中很重 要一点,就是城市群战略在城市竞争和经 济竞争中越来越占据着重要位置。自去年 长三角、环渤海都市圈规划上升为国家区 域规划战略试点之后,包括福泉厦城市群、山东半岛城市群、成渝一体化、长株潭、大 沈阳经济区等一大批新兴的城市群区域规 划在过去的一年中迅速成形发展,完成基 本构架。城市群战略已经成为目前我国城 市化过程中的最高战略。有关专家也断言, 中国城市化正在进入一个城市群时代。 仅从经济相对欠发达的中部地区而 言,一场区域规划的浪潮正在 “十一五”规划期起步的前夜阵阵涌起。特别是今年以 来,中部地区原来一些固有的区划、部门和 行业壁垒,正在被经济规律支撑下的城市 一体化各个突破。芜马铜沿江产业带、江西 昌九工业走廊、长株潭一体化、武汉“1+8” 城市圈以及中原城市群,正在按照分工协 调、优势互补的规划,逐步被培育为各地区 域经济的增长极。 10月19日,作为国内首个内陆城市 群区域规划,《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经湖南省政府批准正式公布。11月16日,几易其稿的《中原城市群总体发展规划纲要》 出炉。对比分析上述两个城市群的区域规划的异同,对其他正在编制区域规划的中 部、西部和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一些城市群(带),具有很好的借鉴与参考意义。案例解读: 长株潭区域规划体现五大特色与创新根据湖南省长株潭一体化办公室高级规划师卢庆沙对《长株潭区域城市群区域规划》的解读,该规划具有五大特色与创新:一是对三市城市总体规划进行了整合、提升和凝练,在尊重三市总体规划框架的基础上,突出了三市规划建设用地外围地区的规划引导、基础设施建设协调衔接,对总体规划中考虑不够深入的环节有选择地重点研究;二是作为非法定规划,为完善中长期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及其与空间规划的结合与融合做了有益的尝试,满足了省政府及三市政府对经济社会发展进行空间调控和建立区域协调机制的需求;三是相比于其他类型的规划,更具有宏观性、长远性、战略性的特征,同时兼顾了实用性、 可操作性,注重将区域规划的种种“终极合理目标”转化 为具体可行的“行动过程”;四是明确提出了区域空间开发管制的新内容,管制对象明确,管制要求清晰,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和控制性;五是从省级政府的事权要求出发,提出了区域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措施和监督主体,明确了禁止开发建设地区和划定了生态底线。中原城市群发展规划特别强调郑州中心地位 根据《河南日报》等媒体对《中原城市群总体发展规划纲要》的解读,该规划的一大特点是特别强调省会城市郑州的中心地位。“十一五”时期,省会郑州的地位将得到前所未有的提升。媒体分析指出,在《纲要》中,与郑州有关的关键词特别多。第一个关键词是优先推动郑汴一体化。其重点为推进六个对接:即城市功能对接;城区对接;空间对接;产业对接;服务对接和生态对接。第二个关键词是加快郑洛互 动发展。内容包括形成五条郑洛之间的快速通 道;全面推进郑洛之间的产业布局等。第三个关键词是促进郑新呼应发展。第四个关键词是 密切郑许经济联系。重点加强两市在高新技术 产业、轻工、食品、烟草等领域以及人才、信息 等方面的合作,促进两市协调发展。第五个关 键词是强化郑州的中心城市地位。除了明确郑 州借助“集合城市”的力量,加快形成带动区域 经济发展的动力源和增长极以外,配合《纲 要》,郑州现代物流中心、郑州区域性金融中 心、郑汴洛城市工业走廊、空间布局、生态、交 通等6个专项规划也基本编制完成。 16

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的思考

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的思考 ------产业结构转型与创新发展 姓名:熊志鹏 班级:规划二班 学号:201441020223 指导教师:周华

日期:2019.03 摘要 关中经济带即“一线两带”,“一线”即陇海铁路陕西段沿线;“两带”则为国家级关中高新技术产业带和国家级关中星火产业带。高新区作为高技术及其产业发展的载体、现代产业的基地、参与全球竞争的前沿阵地,已发展成为关中经济带最强劲的经济增长点,对城市和整个区域社会经济各个层面的作用与影响日益突出,不仅体现在规模和数量上,更重要的是在结构和质量上,对于关中产业结构转型和空间重组正在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论文基于关中经济带高新区园区结构及空间分布、产业和经济结构特点的分析,探寻高新区建设带动下的关中产业结构转型与空间重组的方向与态势,对关中经济带进一步发展可能的战略抉择进行分析,提出关中经济带产业转型与空间重组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关中经济带、高新区、转型、对策 1、研究内容与意义 论文以具有代表性的关中经济带作为研究样区,以关中经济带高新区体系作为研究重点,以产业结构转型和空间重组相关理论为支撑,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计算相结合的方法,基于关中经济带高新区园区结构及空间分布、产业和经济结构特点的分析,就高新区建设对区域经济增长、产业转型和空间重组的关系机理与作用效应进行纵深研究,探寻高新区建设带动下的关中产业转型与空间重组的方向与态势,并对关中经济带进一步发展进行“SWOT”决策矩阵分析,提出关中经济

带产业转型与空间重组的对策和建议(图1一l),谋求区域持续发展。以期对新时期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组合、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空间结构的演进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对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作用。 2、产业转型与产业转移 产业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以及产业转移是几个相互关联的概念。产业转型和产业转移既是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也是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表现形式和手段;产业转移与产业转型互相影响,互相促进。 本文认为,所谓产业转型即产业结构重构,本质上并非是简单的某些产业部门比例变化,而是以主导产业部门的更迭为特征的结构上的飞跃式变动,主要包括产业结构高效化和产业结构高度化两方面内容。 产业转移,狭义地说,是指由于空间、土地、劳动力和技术等生产要素在空间上的流动使得产业从经济发达的国家或地区向相对落后的国家或地区转移。广义地说,产业结构转移不单单是一个空间的概念,它还可以表现为资本、土地、劳动力和技术等生产要素在不同产业部门之间的转移,引导产业转型。 区域经济一体化首先实现的是产业结构转型与转移。随着世界一体进程的进展,世界统一市场的不断扩大,以及国际分工体系,包括垂直分工和水平分工体系的形成和完善,产业结构调整也越来越多采取产业转移的方式。这种情形也适用于中国国内,随着改革的深入,国内地区间的市场壁垒正在不断的被打破,使得要素的流动变得通畅起来,国内区域的产业结构调整也越来越多的采取产业转移方式进行。 3、高新区发展阶段及其判定 高新区的阶段发展是指在高新区发展过程存在的较为明显的、其主要特征可

心得体会:长三角的空间布局与功能分工(最新)

心得体会:长三角的空间布局与功能分工(最新) 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是差异化、高效率、可持续的一体化,各地区发挥所长、塑造特色,形成多元化分工协作,是差异化和一体化的基础,是高效率一体化的关键,是可持续一体化的前提。分工协作的集聚范围效应和产业链协同效应,可以形成发展合力,实现资源配置效率的最大化。同时,高效率高密度增长又需要控制在资源环境可承载的范围内,突破极限将会使区域发展条件恶化。为此,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的空间格局,宜打破沪苏浙皖的行政边界局限,按照资源环境承载力和主体功能区圈定重要的点、轴、带、圈,促进国土空间的有序开发与保护,促进产业创新的合理分工与融合。 上海是最重要的服务中心,未来要增强上海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以及科创等“五大中心”功能和服务辐射能级,提升上海全球资源配置能力,更好地发挥其在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中的龙头作用,引领长三角成为全国最具影响力和带动力的强劲增长极。为此,上海需要加快金融市场、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领域的开放,推动全球功能性机构高度集聚,形成全球城市金融体系、贸易投资网络、航运资源配

置的重要枢纽。全面培育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强化科技创新的前瞻布局和融通发展,使上海成为全球学术新思想、科学新发现、技术新发明、产业新方向的重要策源地。积极塑造具有全球影响的文化中心,深度挖掘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资源,使上海成为传统与现代、人本与科技、精英与大众、全球与地域等各种形态的文化交融地。 沪宁杭合甬沿线地区,是长三角发展密度、高度、强度均最大的城市连绵地带,应该是长三角最重要、最显著的创新服务中枢走廊和改革开放的先锋地区。沪宁杭合甬沿线地区应进一步串联上海全球科创中心、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以及X、杭州、宁波、苏州、无锡等创新型城市,打造沪宁合杭甬大“Z”字型创新服务中枢走廊。依托中心城市沿线集聚的优势,深化改革开放,优化营商环境,强化城市综合服务质量和集成商功能,提高对创新发展和高质量发展的服务能力,提升融合创新、生产和市场的集成功能。作为长三角集聚最高端要素、汇集最优秀人才、实现最高产业发展质量的核心承载区域,辐射带动长江经济带和中西部地区发展。 沿江沿海沿湾先进制造业提升区,要充分利用港口资源和综合交通走廊功能,发挥制造业基础好、后备空间相对充裕的优势,促进制造业集聚发展,打造若干科技创

灵溪镇小城镇规划分析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宏观经济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发达地区的小城镇建设在经过一段时间的高速发展后,已经走上调整战略、集约发展的道路,优化空间结构,完善城市功能。如何面对新的发展机遇,加快小城镇建设,我国的小城镇建设中又存在什么问题?如何解决?下面,仅以灵溪镇为例,谈谈对小城镇规划建设的认识 关键字: 自然概况 浙江省温州市苍南县灵溪镇[2]位于浙闽交界处鳌江流域,是浙江省最南端的一个县城集镇,位于苍南县中心偏北。北离温州市区83公里,南距福建省福鼎市32公里。灵溪镇风光秀丽,四季分明,气候宜人,土壤肥沃,属中亚热带温润季风气候区,海拔高度在63-400米之间,年平均气温17.8℃,年平均降水量1737毫米。灵溪地理条件优越,其西南距闽东地区仅16公里,北上83公里即温州市区,西依玉苍山,东濒东海,周边与浙江的平阳、文成、泰顺三县和福建省的福鼎相毗邻,是浙江的南大门。 人文概况 全镇面积达88.5平方公里,总人口22.6万人,下辖9个办事处、112个行政村、24个居民区,当地语言为闽南语。1981年苍南从平阳分析出来并确定灵溪为县城后,灵溪人民充分利用浙闽边界的地理优势,发挥县城的集聚效应,依靠优惠政策,吸引大量人才和资金,城镇建设日新月异,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灵溪镇基础设施日臻完善,镇属三座水利发电站和一个3.5万伏变电站,工业企业有电力、建筑、砂石建材、藤编、玻璃纤维、茶叶、制衣、光学、包装印刷、化工等。城镇建设 灵溪镇内公共设施、社会事业齐全完备,工、商、运、建、服五业全面发展。文化卫生事业发展迅速,镇内有1所卫生院,具备较高的医疗服务水平;1所中学,10所小学;全镇电视、通讯、交通事业十分发达,有线电视、程控电话村村通;程控电话、手机可直拔国内外;320国道、梨温高速公路均从镇内经过。农民人均人收入达到了3662元,获得江西省文明镇的光荣称号,丁洲村荣获省创建文明村镇工作先进单位称号。镇内实现了水泥路环绕主干道,城镇主要街道道路硬化率达到90%。 2004年,该镇饶北河以西约7.2 平方公里被市政府规划定为上饶市城东新区,上饶新火车站就坐落在该镇境内,给该镇带来历史性发展契机。2005 年,灵溪镇党委、政府提出“接轨城区,融入都市,打造生态东郊镇,建设文明新花园”的发展定位,引领全镇干部群众以只争朝夕的精神迈上灵溪发展的新征程。灵溪镇内公共设施、社会事业齐全完备,工、商、运、建、服五业全面发展。文化卫生事业发展迅速,镇内有1所卫生院,具备较高的医疗服务水平;1所中学,10所小学;全镇电视、通讯、交通事业十分发达,有线电视、程控电话村村通;程控电话、手机可直拔国内外;320国道、梨温高速公路均从镇内经过。农民人均人收入达到了3662元,获得江西省文明镇的光荣称号,丁洲村荣获省创建文明村镇工作先进单位称号。镇内实现了水泥路环绕主干道,城镇主要街道道路硬化率达到90%。 一、小城镇发展的有利条件 政策条件:中共中央已经把小城镇建设作为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五大战略之一,指出小城镇要合理布局,科学规划,重视基础设施建设,注意节约用地和保护环境,明确了今后小城镇建设发展的方向。同时,小城镇规划建设工作已经引起了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并从不同程度和不同角度上意识到,我市要实现现代化,只有城区现代化是不够的,其与周边小城镇的现代化息息相关,没有周边小城镇的现代化,我市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加快小城镇建设,将成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的增长点。 产业条件: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客观要求大力发展小城镇,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一些原来布局在城市中的传统产业今后将主要向小城镇转移;随着农村产业的集约化经营和生产效率的提高,一些老的村镇企业及新建企业将会集中布局在小城镇;随着土地管理工作趋于严格,过去“遍地开花”式的企业布局方式将逐步改善;随着小城镇经济的发展,有越来越多的外来人口涌入,这群人的户籍安置、转化政策将直接影响企业的生存发展、第三产业的服务对象和居住人口的结构,并进一步扩大了小城镇住房与用地规模、基础设施配套等需求。 交通条件:灵溪镇建设发展的有利条件相对较多。如灵溪镇离市区为8公里,北与311高速公路连接,320国道穿境而过,依托上饶市这个区域中心城市,信息来源渠道多,人才多且引进容易,资金引进比较方便,随着今后市区自来水厂等基础设施的东迁及新火车站的北移,这些都为灵溪镇的建设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二、小城镇的规划建设及规划管理中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1)城镇建设质量不高。灵溪镇依托320国道建设,在国道两侧各建一排两至三层高的门面房,造成“一条街两层皮,鸭舌帽子一样齐”。背后的街区多是原有的耕田,是城?是村?概念模糊,发展模式不清晰。 (2)市政公共设施不完善,欠帐过多。镇区没有完善的道路体系,公共服务设施也不完善,绿化水平低,缺乏公共绿地。 (3)规划管理中的有关小城镇建设的法规不健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在小城镇建设中违法批地、违章建筑案例仍然存在。 (4)城镇体系建设的观念尚未确立,规划起点低,缺乏通盘考虑。受本土观念的影响,规划的立足点在本镇域,建设与布局各自为政,很难使有限的资源发挥其最大效能。 (5)城镇规模偏小。如灵溪镇,镇区人口219万,全镇人口2.万人,即使全都住到镇区上,也因其规模小,只能搞小而全:“一条商街,一处公园,一所中学,一家卫生所…”,虽已铺马路,装路灯,搞绿化…,有城市外观,却无城市生活内在魅力和气氛。人气不旺,行人稀落,夜幕未垂,店门早闭,毫无诱发消费之氛围。 (6)发展建设不当对一些重要生态功能用地造成破坏;是灵溪镇发展环境管理跟不上,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导致污染加剧;灵溪镇周边农村生产和生活污染依然严重,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灵溪镇环境质量的改善;

城市公共设施空间布局规划分析

城市公共设施空间布局规划分析 摘要在城市规划建设中,公共设施规划是十分重要的核心内容,通过多城市公共设施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布局,能够实现城市土地资源动态平衡。本文首先对城市公共设施规划布局内容进行介绍,然后对城市公共设施规划布局的理念进行分析,并对具体的规划布局要点进行深入研究。 关键词公共设施;住宅;交通 前言 近年来,社会经济发展迅速,城市建设规模也在逐渐扩大,城市公共设施日渐增多,在提升城市居民生活水平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城市公共设施包括体育馆、医院、社会福利配套设施等等,只有对城市公共设施进行合理的空间布局规划,才能够推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1 城市公共设施规划布局分析 在城市公共设施的规划建设中,应该加快公共设施共享,扩大建设规模,积极推进交通设施、通信设备等基础项目建设,构建城乡一体化公共服务设施体系,以促进城乡协调发展。通过应用科学的空间适宜性评价方式,对城市公共设施进行规划分析,可对公共设施布局规划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在具体的布局规划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对于城市生态环境、经济发展、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另外,对于城市公共设施的空间布局规划形式,还需要进行适宜性评价分析,综合考虑城市已有工程项目对于土地资源的利用情况,对公共设施的空间布局进行引导。在具体的分区引导过程中,需要将城市建设用地分为现有的建设用地、新增建设用地以及择机建设用地这三种[1]。 2 城市公共设施规划布局理念 2.1 细分公共物品属性 政府部门是提供城市公共服务的唯一主体,在各类城市公共设施规划建设中,施工成本比较高,建设规模比较大,并且施工工期较长,很难获得收益,因此,私人或者企业往往不会投资建设公共设施。现如今,我国经济体制发生变革,公共设施也逐渐被细分为纯公共设施、混合型公共设施以及市场化公共设施,由于投资建设方式发生了变化,因此,公共设施决策、投资和管理也发生了分离。基于此,在城市公共设施空间布局规划中,应该注意以下两点:第一,在对公共设施用地进行规划布局时,应该优先对纯公共设施进行规划布局,比如对于文化馆、博物馆,可优先布局,而对于电影院以及其他娱乐设施,则可交给市场规划。第二,对于公共物品以及市场化物品,需要注意协调好二者在城市空间的布局形式,如图1所示。

“关中城市群”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您要打印的文件是:“关中城市群”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打印本文 “关中城市群”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作者:李 钒 侯远志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447 摘 要:在城市群的建设过程中存在着城市规模不合理、管理体制不顺、城市群内部结构不完善等问题,应从建立协调沟通的政策体系和政府服务体系、构建高效的基础设施、完善城市布局、促进城市群中各城市之间的优势互补和协调发展等方面加以改善。 关键词:关中城市群,川渝城市群,城市布局 一、关中城市群的现状分析 “关中城市群”是指以西安为中心、以陇海铁路和301国道线为一线、以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技术及星火产业为特点的产业经济体系为两带的“一线两带”的关中经济区,包括5个地级市、3个县级市、1个示范区、34个县和16个市辖区。城市群以西安为中心的“米”字型公路主骨架正在高级化,并且所有重要市镇均有主干公路相连。 “关中城市群”的经济规模在陕西省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2006年GDP达2 517.59亿元,占陕西省的70.38%。“关中城市群”的科技实力十分雄厚,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西安市的综合科技实力在全国仅次于北京、上海,排在第3位,其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众多,科研人员多达六、七十万。“关中城市群”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带已初具规模,高新区的发展在区域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显著(如表1、表2所示)。 二、“关中城市群”与“川渝城市群”的对比分析 就整个西部而言,已形成规模的城市群有两个:“关中城市群”和“川渝城市群”。“川渝城市群”是以重庆、成都两市为中心,包括自贡市、泸州市、德阳市、绵阳市、遂宁市、内江市、乐山市、南充市、眉山市、宜宾市、雅安市、广安市、资阳市等14个地级市和渝西经济走廊等县市。从城市等级体系来看,除了成都和重庆为特大城市外,自贡、绵阳、南充为大城市,雅安、资阳为小城市,其他城市为中等城市。重庆市是全国四大直辖市之一,升为直辖市后其城市规模迅速扩大,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对周边的辐射力也在增强。成都市是四川省的省会城市,城市发展也较快,这就使得这一城市群的整体发展水平较高,经济实力相对较强。这两大城市群同属西部,但其发展状况、经济增长率以及经济竞争力却有较明显的差异。 (一)“关中城市群”与“川渝城市群”的对比分析 如表3所示,这两大城市群从地缘状况来看有很多相似之处:(1)无论是“关中城市群”还是“川渝城市群”都是中国交通的枢纽地带,是陆上、水上、空中联系的重要纽带。(2)从国家政策方面来看,二者都是响应“西部大开发”的口号加速发展,在政府的政策、资金等方面都享有特殊的优惠。(3)从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来看,“关中城市群”的问题主要集

关中城市群

关中城市群: 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促进可持续发展 本报记者刘晓辰 西安是关中城市群的“龙头”,经济总量占到关中地区的一半左右。 资料图片 从地图上看,陕西很像一个跪着的兵马俑,关中地区著名的“八百里秦川”好像缠绕在兵马俑身上的一条腰带,以西安市为中心,由咸阳市、宝鸡市、铜川市、渭南市以及杨凌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组成的关中城市群就在这里。 有着丰富历史文化底蕴的关中城市群,被国家西部大开发“十一五”规划列入“关中—天水经济区”,成为西部大开发的“重点开发”区域。这里集聚着陕西全省62.6%和西北地区25%的人口,创造了陕西全省63.9%和西北地区26%的生产总值。但与东部发达地区相比,关中地区目前的经济密度并不高,只有长三角的13.5%、珠三角的7.4%,开发潜力很大。专家认为,加快关中城市群建设,有利于发挥其自身优势,也有利于促进西部地区开发的合理布局,提高资源的空间配置效率。 陕西省政府提出,“要站在历史文化的至高性、科教的领先性、地域的枢纽性和战略的安全性的角度,谋划关中城市群的发展,加速推进关中城市群崛起,加快全省城镇化进程。”陕西省长袁纯清告诉记者,作为全省社会经济发展的先导区和核心区,关中城市群地区规划期内要在西部地区达到两个率先: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率先完成工业化和城市化。 龙头舞起

西咸一体化构筑大引擎 在古都咸阳采访,一条名叫“世纪大道”的路被屡屡提及。这条今天看起来再普通不过的路,却记载着当时咸阳市委、市政府解放思想,主动向西安靠拢的重大举措。时任咸阳市长、现任陕西省副省长李堂堂说,过去咸阳在发展城市经济时总是希望向西挺进,避开东面的西安,后来市委、市政府改变了思维方式,决定向东借力,与西安共享雄厚的科技和人力等资源,以求形成合力,共同壮大。 此后,陕西省委、省政府提出了“西(安)咸(阳)经济一体化”的战略构思,两市决策层对此渐成共识。2004年,西安咸阳的合作备忘录正式签署。其中提及的“整合资源”、“信息共享”、“错位发展”等思路,均在近几年的合作中有所体现。 有分析认为,关中城市群的总体发展不够协调,主要表现在中心城市西安对外较弱、对内偏强。以2006年为例,西安市的经济总量占到关中地区的51%。专家认为,这种“外弱内强”的不协调,是关中城市群城镇体系不健全的表现,它使得城市间的辐射受阻,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城市群聚集作用的发挥。因此,关中城市群的建设一要做大做强龙头城市,对外增强竞争力;二要迅速发展二、三线城市,对内渐成协调发展格局。 陕西省委常委、西安市委书记孙清云认为,西咸一体化的根本目的在于以区域协调提升区域核心竞争力,最终实现城市群的集约发展。关中城市群提高竞争力的关键是做强做大核心城市,增强辐射力、影响力和带动力。所以当前最重要、最现实、最具有可操作性的就是要提升西咸经济一体化水平,尽快形成功能合理分工,资源合理配置,产业相互协调,资金互为融通,技术相互渗透,人才互为流动的关中城市群的“大核心”,实现关中城市群由“小西安”向“大西安”转变,通过“西咸经济一体化”,辐射关中城市群。 咸阳市委书记千军昌对记者说,西咸一体化绝对不是两个城市简单相加,必须站在科学发展的高度上审慎布局、充分规划,全盘运作、推动发展,坚持“提升境界、敞开胸怀、主动对接、实现双赢”的方针。 2004年,实施西咸一体化的具体措施出台,“八同”(规划同筹、交通同网、信息同享、市场同体、产业同布、科教同兴、旅游同线、环境同治)成为西安咸阳两市的流行词汇。西安市长陈宝根说,两市在城市发展定位、渭河流域综合治理、西安轨道交通预留咸阳出口、330千伏高压走廊以及产业协作布局等重大问题上,进行了充分的沟通。到2010年,两市将共同完成15个道路对接项目,其中投资10亿元以上的机场中线等6个道路项目已经基本建成通车。 随着交通线路等基础设施的对接,两市“市场同体”进展迅速,3年来已有上百家西安企业进入咸阳投资,咸阳承接西安城市外溢功能的效应

小城镇建设调研报告

小城镇建设调研报告 加快小城镇建设,是推进城镇化进程,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措施。今年以来,本人就**镇小城镇建设情况进行了深入调研,现将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镇位于县城西南部,镇政府驻地距县城18公里,是山东省政府首批命名的中心镇。人口5.1万人,面积92平方公里,耕地4200公顷,小城镇建设区面积为3.6平方公里。辖2个居委会,23个村委会,共25个行政村。 近年来,**镇结合本地实际、科学规划、高标准建设,以工业化的理念来经营小城镇,努力推进小城镇建设,提高小城镇品位,塑造小城镇特色,加快了构筑农村新型城镇体系步伐。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注重编制规划,促进了小城镇建设健康有序发展。**镇以工业强镇为基础,大力加快小城镇建设,镇政府于2000年聘请山东省城镇规划设计院的专家对**的村镇体系、城镇镇区、基础设施进行高标准、高起点规划。小城镇建设区面积为3.6平方公里,工业经济园区占地2000亩。2000年9月份又聘请临沂市规划设计院对镇驻地作出详细规划,做到近期建设与远期目标协调一致,同时对沿街建筑物进行单体设计,规划面积15万平方米,规划覆盖率达到35%。2006

年,又聘请市规划专家对工业区进行详细规划,总规划面积94.2公顷,在规划中利用道路将园区划分为6个板块。镇居住区详细规划由县村镇规划设计室设计完成,总规划面积为5.8平方公里,详细规划覆盖率为85%。 (二)加大投入,全面推进小城镇建设进程。一是基础设施建设,镇驻地规划有二纵三横六条道路,均已全部硬化,有沿街楼2700间,今年新建商住楼1栋,沿街楼19座。二是“绿化、美化、亮化”工程。近年来,先后投资350万元对小城镇环境进行综合整治,全镇共安装路灯200盏,绿化面积16000平方米。其中今年栽植绿化苗木500余株,投资80万元对广场花园及周围道路两侧进行绿化,为镇村居民提供了良好的生活环境。 (三)强化管理,营造了小城镇发展的良好环境。在制定优惠政策的同时,小城镇的管理得到进一步加强,主要呈现三个特点:一是完善了管理制度。分别制定了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办法、环境卫生管理办法等规范性文件,使小城镇管理初步纳入规范化轨道;二是加强了建设管理。本着合理布局,有序开发的原则,严格建设程序,从批地到设计、建筑实行“一条龙”管理,高起点、高标准建设小城镇。三是加强了环境治理。以镇村环境综合整治为总抓手,加快建设规范有序、卫生整洁、优美和谐的镇村环境,推进城镇建设步伐。先后投资180余万元,上了叉车、垃圾运输车,设置了288

2020年关于小城镇建设思考

2020年关于小城镇建设思考 本文是关于2020年关于小城镇建设思考,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全省领导干部会议,市委八届九次全会,发出了一个强烈的信号,和谐创业,加速崛起已经成为省市的发展主题、工作主线、民意主流;也带给我们一个深刻的启示,发展是崛起之本,创业是发展之源,和谐是创业之基。同时也向我们提出了一个新任务,在认清当前干事、创业、发展的新形势下,引领全民和谐创业,实现富民强县。要实现这个目标,有方方面面的工作要去做,有许许多多的问题要解决。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解决我县富余劳动力特别是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和创业问题。我县经过这几年的高速发展,社会、经济各方面获得了长足发展和进步,但是由于我县基础薄,起点低,仍然是一个农业大县。农业人口仍占据主要地位。这些人的就业、创业问题没有解决,富民强县就无从谈起。而要解决这个问题,要做的一个基础性工作就是加快小城镇建设。 加快小城镇建设有利于转移农村剩余劳力,使农业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农村剩余劳动力滞留在有限的土地上,即使土地回报率很高,收入总量也难以有较大增长。要富裕农民,必须减少农民。小城镇地处农村,农民进入小城镇,比进入大中城市的社会成本要低的多。促进农业人口转为城镇人口,即减轻了大中城市的压力,又有利于城镇化的长远发展。 加快小城镇建设有利于促进农业产业化和乡镇企业的发展,加快农业现代化和城镇工业化进程。一方面,随着农民不断向小城镇转移,土地经营规模不断扩大,有利于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推动农业先进科学技术的运用和普及,促进农业转向集约化经营,促进乡镇企业的发展,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另一方面,小城镇建设可拉动建材、建筑、家电、家具等行业发展。人口的集中使乡镇企业产品有更多的销路,从而促进企业的发展,而企业发展的同时又为城镇居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加快小城镇建设有利于第三产业的发展,从而创造新的就业岗位。XX年我县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民生产总值比重为23.7%。造成我县第三产业发展缓慢的直接原因就是我县城市化水平低,不能为第三产业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条件和相应的产业载体。没有城镇,就没有人口的聚集,也就没有第三产业的

加快推进小城镇建设与发展

加快推进小城镇建设与发展 市委六届九次全会,讨论研究了小城镇建设问题。最近,市委、市政府又通过下发了《关于加快推进小城镇建设的若干意见》,并专题召开全市小城镇建设工作会议,对新一轮小城镇建设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全市各级各有关部门必须认真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统一思想,把握关键,形成合力,狠抓落实,通过卓有成效的工作,开拓我市小城镇建设与发展的新局面。 小城镇是一定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聚集地和辐射场,是沟通城乡的连接体和中转站,是促进农村向城市转化的带动轴和过渡带。加快推进小城镇建设,是立足中国国情,整体提升城镇化水平的重要途径,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战略举措,是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是融入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实现##加快崛起和更大跨越的迫切要求。 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小城镇建设的决策部署,必须把握好五个关键:一是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坚持以规划为龙头,用高起点、高标准的规划引导小城镇建设与发展。二是重点突破,梯次推进。优先发展县城区,加快发展县域次中心,逐步发展一般乡镇。三是产业支撑,特色

带动。把培育壮大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作为小城镇建设的核心任务来抓,切实增强小城镇内生动力和集聚辐射能力。四是大胆改革,勇于创新。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突破体制机制障碍,走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小城镇发展道路。五是统筹兼顾,协调发展。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统筹推进小城镇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 小城镇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加快推进小城镇建设,是一件关系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大事。各级各有关部门都要从全局的、战略的、发展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快推进小城镇建设的重大意义,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各司其职,密切协作,真抓实干,攻坚克难,把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落到实处,为早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为##的加快崛起和更大跨越做出积极贡献。

重庆市地理--城市空间布局

重庆市地理--城市空间布局 (2007-08-14 14:41:54) 标签: 分类:专业资料汇总-规划建筑 学习公社 重庆市地理 城市 空间布局 我国城市空间空间结构研究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将城市作为区域中的一个点,研究城市与整个区域的空间组织关系,主要指区域城镇体系的研究,研究的内容有区域城镇体系的城市化水平、规模等级结构、职能结构以及空间结构发展变化等,即传统的“一化三结构”研究;另一部分是将城市作为一个面,研究其内部空间结构形态,主要包括城市内部土地利用、CBD、郊区化、城市边缘区、城市形态结构眼花以及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等等。 (一)重庆市的城镇体系从重庆陪都10年来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 1.陪都十年计划 重庆在1946年4月,在《陪都十年建设计划草案》,提出了疏散市区人口,降低人口密度发展卫星城镇的设想,在渝中半岛以外规划了弹子石、沙坪坝、铜元局等12个卫星市,香国寺、杨家坪、新桥等18个卫星镇和五里店、歇台子、九龙坡等12个预备卫星市镇。 2.重庆城市初步规划 解放后的第一个城市总体规划《重庆城市初步规划》。城市用地继续“大分散、小集中、梅花点状”的布局原则,强调将工业在更大范围内分散,规划了市中区、大杨区、大渡口区、沙磁区、中梁山区、江北工业区、弹子石工业区、南坪工业区、李家沱—道角工业区等9个片区,在外围规划了北碚、歇马、西彭和南桐4个卫星城。 3.98版总规 规划继续沿用“多中心组团式”的布局结构,在主城(大于过去的母城)内规划了渝中、大杨石等12个组团。提出组团与组团之间以河流、绿化和山体相分隔,既相对独立,又彼此联系,使每个组团内的工作、生活用地大体做到就地平衡。规划提出要进一步强化城市多级中心的结构体系,设立观音桥、南坪、沙坪坝和大杨石四个城市副中心,强调每个组团应完善组团中心和社区中心。规划突破了中梁山和铜锣山两山屏障,在主城外围地区规划了鱼嘴等11个组团,作为与主城密切联系的独立新城,是主城用地结构的延伸和发展。 4.2005-2020年版总规 在重庆市历次总体规划中,“多中心、组团式”是一贯坚持并得到高度评价的城市空间结构发展策略。多中心组团式的城市结构,既顺应了重庆城市发展的自然条件特征,又是一种可持续的城市发展形态。这种城市形态是城市集中与分散的有机统一,它将特大城市分解为一系列较为独立,有完善的生产和生活设施的组团,大部分人的日常活动都能在组团内完成,同时通过增设城市副中心,减小城市规模扩张后对城市中心的压力。 从上面的四个发展历程可以知道:重庆卫星城――大分散、小集中、梅花点状――多中心组团式,目前重庆的发展以多中心组团式发展为主。 (二)城镇发展战略目标 建设以重庆都市圈为核心,万州、涪陵、黔江、永川、江津、合川、南川、长寿、开县为地区中心城市的“一心多极网络式”现代化城镇体系。努力推进城市化进程。 到2020年,逐步形成由特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小城镇组成的、层次分明、规模适度、功能合理的长江上游现代化城镇群。 城市化道路

港口在城市中的规划布局特点.

港口在城市中的规划布局特点: 港口规划是根据港口远景可获吞吐量的规模而确定的港口水域、陆域以及营运条件等规划。一般需要在流域航运或海运规划的基础上进行。 港口在城市中的位置:港址选择是应从港口和城市两方面考虑。从港口角度必须考虑的因素有:一自然条件:包括水深、冲淤、风浪、潮汐、地质、地貌等。二技术条件:按港口规模、性质的要求,分析设计与施工技术上的可行性。三经济性分析:比较投资,运营费用的经济合理性,近远期的效益如何结合等。 港址选择的指导思想是从城市的全局出发,合理地安排好港、城关系:一港址与其他岸线使用的单位的关系协调,如港口、工业、生活等岸线的全面安排。二港口与城市位置关系的协调,如与港口工业等地区的关系。三港口的集疏运组织条件,如港口出入航道的距离。四有关城市总体布局的其他因素。如环境影响和保护。 港口作业区的布置应满足如下原则:一客运码头要接近城市中心地区,使游客有方面的交通条件。二件杂货作业区一般应设在离城市较近,具有深水和中等水的岸线段,以适于件杂货船舶停泊以及有关业务部门联系。三集装箱码头宜邻近件杂货区,要求有较大水深和较大的陆域面积。四为当地服务的作业区应尽量接近城市仓库区,与生产加工、生活消费地点保持短捷的运输距离。五散货作业区应布置在城市常年主导风向的下风位置,防止对城市生活居住区污染。六油码头对水深要求高,设独立的储存系统,有严格的防火和防止油污染水域的要求。七木材作业区要有宽广水域。八在国际贸易港口城市中,涉外区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港口的用地功能布局:保证临水生产用地、港区、生活居住用地各有岸线;对外交通用地与各组成部分联系方便;生活居住用地与生产用地长边相邻;城市交通组织区分生活性与交通性,分别组成各自的网络。仓库用地按其类型分别接近其服务对象。 BRT。公共交通优先。(分析,策略) BRT(Bus Rapid Transit)“巴士快速公交系统”。BRT利用改良型的公交车辆运营在公交专用道上,在道路时空分配上给于适当的优先权,兼具轨道交通容量大,速度快和常规公交灵活方便特性的一种新型公共交通方式。 公共交通优先:政府部门在综合交通政策上确立公共交通优先发展的地位,在规划建设上确立公共交通优先安排顺序;在资金投入、财政税收上确立公共交通优先的倾斜做法;在道路通行权上确立公共交通优先的权利。 一般来说,公共交通优先战略包含两个基本方面:一是对公共交通的扶持;二是对其他方式(主要是小汽车)的限制。对公共交通的扶持是公交优先战略的主要方面,包括:一是经济上对公交的扶持,在财政、税收等方面向公交倾斜;二是道路使用与管理上对公交的优先;三是城市规划上对公交场站用地,特别是道路规划上对公交行驶、设站、换乘等方面的优先考虑。对低效交通方式的限制是公交优先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购置限制。使用限制。城市中心或拥挤地区停车限制等。此外还有限制加引导的措施。 《雅典宪章》即国际建筑协会在雅典会议上制定的一份关于城市规划的纲领性文件——“城市规划大纲”。它集中反映了当时“新建筑”学派,特别是柯比西埃的观点。 城市要与其周围影响地区成为一个整体来研究。城市规划的目的是解决居住、工作、游息与交通四大功能活动的正常进行。并认为:居住问题为人口密度过大、缺乏空地及绿化、生活环境质量差、公共设施少且分布不合理等。工作问题是由于工作地点在城市中无计划的布置,远离居住区,从而造成过分拥挤而集中的人流交通。游息问题是大城市缺乏空地、城市绿地面积少且位置大多偏于郊区。针对交通恶化问题,靠局部的放宽改进道路并不能解决问题,须从整个道路系统的规划入手,考虑适应机动交通发展的全新道路系统。

2020最新小城镇建设调研报告

2020最新小城镇建设调研报告 全省领导干部会议,市委八届九次全会,发出了一个强烈的信号,和谐创业,加速崛起已经成为省市的发展主题、工作主线、民意主流;也带给我们一个深刻的启示,发展是崛起之本,创业是发展之源,和谐是创业之基。同时也向我们提出了一个新任务,在认清当前干事、创业、发展的新形势下,引领全民和谐创业,实现富民强县。要实现这个目标,有方方面面的工作要去做,有许许多多的问题要解决。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解决我县富余劳动力特别是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和创业问题。我县经过这几年的高速发展,社会、经济各方面获得了长足发展和进步,但是由于我县基础薄,起点低,仍然是一个农业大县。农业人口仍占据主要地位。这些人的就业、创业问题没有解决,富民强县就无从谈起。而要解决这个问题,要做的一个基础性工作就是加快小城镇建设。 加快小城镇建设有利于转移农村剩余劳力,使农业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农村剩余劳动力滞留在有限的土地上,即使土地回报率很高,收入总量也难以有较大增长。要富裕农民,必须减少农民。小城镇地处农村,农民进入小城镇,比进入大中城市的社

会成本要低的多。促进农业人口转为城镇人口,即减轻了大中城市的压力,又有利于城镇化的长远发展。 加快小城镇建设有利于促进农业产业化和乡镇企业的发展,加快农业现代化和城镇工业化进程。一方面,随着农民不断向小城镇转移,土地经营规模不断扩大,有利于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推动农业先进科学技术的运用和普及,促进农业转向集约化经营,促进乡镇企业的发展,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另一方面,小城镇建设可拉动建材、建筑、家电、家具等行业发展。人口的集中使乡镇企业产品有更多的销路,从而促进企业的发展,而企业发展的同时又为城镇居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加快小城镇建设有利于第三产业的发展,从而创造新的就业岗位。XX年我县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民生产总值比重为23.7。造成我县第三产业发展缓慢的直接原因就是我县城市化水平低,不能为第三产业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条件和相应的产业载体。没有城镇,就没有人口的聚集,也就没有第三产业的发展。 近年来,我县在小城镇方面取得不少成绩,像x、y、z、m 四重镇建设和发展可以说是成绩显著,有目共睹,积累了许多方法和经验。我们先来看看李渡的城镇建设: x镇在城镇建设方面走在全县的前列.x镇,镇域总面积约40平方公里,镇域总人口49829人.XX年国内生产值33亿元,工农业总产值9.42亿元,区域财政收入205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669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