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二轮复习 历史笔记 中国近代史

二轮复习 历史笔记 中国近代史

二轮复习 历史笔记 中国近代史
二轮复习 历史笔记 中国近代史

中国近代史

一、概况

1. 三条线索

1. 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

①第一次鸦片战争《南京条约》双半社会开始形成

②第二次鸦片战争《天津条约》《北京条约》双半程度进一步的加深

③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双半程度大大加深

④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丑条约》双半社会最终形成

⑤1901-1949 中国双半社会性质不断深化

2. 中华民族不断抗争与探索的历程

①地主阶级:抵抗派、洋务派

②农民阶级: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

③资产阶级:维新派、革命派、激进派

④无产阶级:领导了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3. 走进近代社会

2. 分期

1.前期:1840-1919 旧民主主义革命

后期:1919-1949 新民主主义革命

(任务:反帝反封建)

2.晚清:1840-1912 封建君主专制

民国:1912-1949 南京临时政府(资产阶级的革命政府)

北洋军阀政府:1919-1927 (大资产阶级:买办资产阶级、官僚

南京国民政府:1927-1949 资产阶级;封建地主阶级)

3. 近代化内容

①1840-1919 发展资本主义经济,追求资本主义民主政治为主要内容

②1919-1949 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4. 必须解决的两大问题

①民族独立——是前提和基础②国家的繁荣富强——是保障和目的

5. 近代化特点

①发展缓慢,艰难曲折(原因:双半社会,受多种势力阻挠,三座大山为主要代表)

②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和实现现代化的目标相互交叉,同步进行

③地区上主要分布在沿海沿江的城市

④集中在工业领域——轻工业,农村农业没发生深刻变化,

⑤欧风美雨的产物,受外来因素影响

6. 中国近代化发展的不利条件

①先天不利:资金不足——没有资本原始积累

技术不足——缺乏科学技术

人才不足——传统的教育方式和培养封建官僚

思想准备不足——传统思想根深蒂固

②三大障碍:官僚主义、封建主义、帝国主义

③缺乏安定的环境(客观)

7. 近代列强对华经济侵略阶段性特征及后果

①1840以前

特征:走私鸦片

后果:白银外流,银贵钱贱,清政府腐败

②1840-1895

特征:商品输出为主,资本输出为辅

手段:开放通商口岸,控制中国海关

后果:自然经济逐步瓦解,使中国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也促进民族资本主义产生③1895-1931

特征:资本输出为主,商品输出为辅

手段:设厂、开矿、筑路、向中国提供开款

后果:进一步控制中国经济命脉,扩大在华政治势力

④1931-1945

特征:军事侵略与经济掠夺相结合

手段:控制中国工矿业,掠夺中国劳动力,掠夺农产品,控制金融

后果:使我国经济遭巨大灾难,破坏民族工业

⑤1945-1949

特征:美国对总过大肆商品输出

后果:给民族工业以毁灭性打击

8. 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的特征

①由被动接受到主动接受(从孙中山辛亥革命开始)

②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器物——制度——思想)

③向西方学习:以欧美为师到以俄为师

④都具有反帝反封建性质

9. 明清之际西学东渐A和清末民初西学东渐B不同

①背景:A欧洲资本主义处于萌芽时期,新航路开辟,扩张能力有限

B工业革命完成后,资本主义发展,扩张能力增强

②地位:A双方地位平等

B中国受侵略,是殖民国家与半殖民地的关系

③内容:A科技

B除科技外,还有制度,思想

④影响:A在少数读书人中传播,未使中国社会发生根本性变革

B传播范围广,社会各阶层都受影响,引发了资产阶级的改良和革命,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10. 中国近代多元化的经济结构及影响

①自然经济:近代占主导地位,但一直在瓦解1840-1956年底

②洋务经济:19C60—90年代

③外资经济:1840-1949 新中国成立后,接收外国资本主义企业

④民族资本主义:19C60.70年代-1956 新中国成立后对其进行赎买

⑤官僚资本主义:1927-1949 新中国成立后对其没收

⑥新民主主义经济:1927-1956

影响:①使中国社会社会性质复杂化,双半社会性质

②使中国主要矛盾复杂化:地主与农民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中国人民与外国侵略者

主要矛盾:民族矛盾——中国与外国

③使中国革命斗争长期化1840-1949

④中国社会的政治力量多元化

11. 近代资产阶级对民主政治制度的探索

①早期维新派主张君主立宪,无实践

②维新变法,康梁维新派主张君主立宪制,失败

③孙中山20C初提出三民主义

④辛亥革命,推翻君主专制,建立民主共和国

⑤1912《临时约法》提出三权分立责任内阁的组织原则

⑥1912 宋教仁,改组同盟会为国民党,筹划国民党组阁限制袁世凯,维护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后被刺杀

⑦1914 袁世凯废《临时约法》立《约法》主张总统制,民国名存实亡

第一阶段1840-1860

阶段特征:中国近代化的孕育时期

政治

1. 鸦片战争

时间:1840-1842

原因:①根本:英国首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资本主义头号强国,在全世界抢占原料和市场

②清政府的腐败落后

③直接:虎门销烟,禁烟运动为英国发动对华战争提供了借口

结果:中英《南京条约》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

*《南京条约》内容

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

割香港岛给英国

允许英国出口货物应缴纳的关税由中英双方协定

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特权、居住及租借地特权

影响: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独立发展的道路被迫中断,并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双半社会开始形成。

2. 第二次鸦片战争

时间:1856-1860

原因:英国的修约要求遭到清政府拒绝

结果:1858《天津条约》1860《北京条约》

内容:增开11口通商;丧失内核航运权

影响:丧失了更多的主权领土

清政府权力结构发生变化

洋务运动,迈出了近代化的第一步

3. 太平天国运动

时间:1851-1864

原因:①鸦片战争后,列强向中国倾销商品,冲击通商口岸及附近地区经济结构,部分手工业者破产

②鸦片输入连年激增,白银外流更为严重

③战费赔款分摊到各省,官吏借机搜刮,吏治腐败

④水旱蝗灾不断,人民生活困苦不堪

⑤洪秀全创立拜上帝会

(①②③④共同导致阶级矛盾激化)

文件:《天朝田亩制度》:空想性、革命性、落后性

《资政新篇》:空想性、革命性、进步性

评价:《资政新篇》是中国最早,也是最完整的资本主义改革方案

未能反映农民阶级最迫切的愿望和要求

缺少必要条件,没有真正实行

失败原因:①根本:农民积极的局限性

②缺少科学理论的指导,不能形成强有力的中央政府

③客观:中外反动势力联合剿杀

性质: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运动

意义:①扫荡了王朝秩序,冲击了旧纲常名教,动摇了清朝统治的政治基础

②反映了新时代特点:A《资政新篇》向西方学习,发展资本主义

B 反侵略性质

经济

1.自然经济逐步瓦解,为新经济因素提供了劳动力市场

2.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利于列强向中国商品输出,破坏自然经济

3.中国经济开始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列强的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

思想: 新思潮萌发(开眼看世界)

原因:①鸦片战争后,西方资本主义对中国的冲击日益加剧

②鸦片战争后,中国与西方的联系扩大

③经世致用思想,为其提供思想基础

目的:维护清王朝的统治,抵御外侮

核心:向西方学习

人物:林则徐——设译馆,《四洲志》介绍外国先进技术

魏源——《海国图志》师夷长技以制夷

意义:启迪一些中国人冲破封建牢笼,学习西方,探究救国救民之道,使“开眼看世界”发展成为一股社会思潮。新在那里:①承认了西方的科技先进,主张师夷长技(过去盲目自大)

②开始寻求救国御侮之道

③开始“开眼看世界”,向西方学习,树立新观念

第二阶段1860-1895

阶段特征:中国近代化的启动

领导阶级:地主阶级

领域:主要集中在经济领域

经济

1. 洋务运动

背景:内忧外患(内:太平天国运动外:列强侵略)

目的:自强求富——根本目的是维护清王朝的封建统治

时间:19C60-90年代

企业:官办军用企业

A 1861 曾国藩安庆内军械所(中国第一家官办军用企业)

B 1865 李鸿章江南制造总局(当时国内规模最大的一所官办军用企业)

民用企业

A 1881 开平煤矿(中国第一个使用机械开采的煤矿)

B 1872轮船招商局上海(中国第一家轮船航运公司)

影响:①客观上为民族资本主义产生提供了条件

②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培养了一批先进人才,推动了近代化

③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

④没有使中国走向富强的道路

失败原因:①根本:没有触动封建制度

②缺少一个强有力的领导核心,力量分散

③外国对中国的阻挠,垄断技术

④顽固派的破坏和阻挠

2. 民族工业产生

原因:①主要: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提供了劳动力市场

②外资企业的刺激

③洋务运动的诱导

时间:19C70年代

地区:沿海沿江地区

企业:上海发昌机器厂、广东继昌隆缫丝厂、天津贻来牟机器磨坊

影响: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产生,为早期维新思想产生提供了条件

政治

1. 第二次鸦片战争

利于列强商品输出,破坏中国自然经济

2. 甲午中日战争

原因:①根本:明治维新日本资本主义经济发展,需要市场原料

②侵略中国蓄谋已久,明治维新后,确立了侵略扩张的“大陆政策”

③为摆脱经济危机,转移民众注意力

④导火线:朝鲜东学党起义

结果:中国战败,签订《马关条约》

*《马关条约》内容

割地:中国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赔款:赔偿日本军费2亿两白银

开口:开放重庆等地为新的通商口岸

设厂:允许日本在华设厂,表明日本公开资本输出

影响:(中国)①使帝国主义侵略中国进入到资本输出为主的新阶段

②民族危机加深,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③各阶层展开了救亡图存的斗争

④清政府开始军事改革,边练新军

⑤双半社会大大加深

(日本)①促进了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为其提供原料、资本、市场

②日本的国际地位提高

思想文化

地主阶级洋务派:中体西用

时间:19C60年代

背景:内忧外患

目的:维护清王朝统治

含义:在维护自己封建制度和纲常名教的前提下学习西方

代表:冯桂芬

影响:掀起了洋务运动;冲击了传统观念,保守的观念,为西学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早期维新派资产阶级

原因:①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②西方资产积极思想的传入

③洋务运动的弊端使一些人认识到只学技术不够,还应学习西方制度思想,从洋务派中分离出来。主张:改良政治,君主立宪制

主张:王郑观应《盛世危言》

评价:①对知识分子把注意力由工商科技转移到政治制度方面立了启蒙作用

②没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

社会生活

1. 生活方式——西化

表现:①服装:西装;②食:西式餐馆;

③娱乐:1872《申报》——近代中国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报纸

原因:①西方物质文明的冲击

②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民主进步思潮产生

影响:物质文化水平提高,改善人民生活,思想观念变化,价值观念变化

局限:变化只局限在通商口岸及沿海地区,内地和农村变化不大

2. 教育

起步:洋务运动①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培养科技人才、翻译人才、军事人才

京师同文馆是第一所新式学堂

②创办近代海军

*新旧学堂比较

目的:(新)培养有用人才

(旧)培养封建官僚

内容:(新)西方的格致之学

(旧)儒家的四书五经

作用:(新)推动中国近代化发展

(旧)成为皇帝奴仆,培养旧官僚

3. 交通运输

①1872 上海轮船招商局——标志中国新式水运业的诞生

②1881 开平——胥各庄铁路——中国自建的第一条铁路

③1909 京张铁路——中国自行设计施工的第一条铁路

④1918 航空业起步

⑤1896 “大清邮政局”成立

⑥1920 中国首次参加万国邮联大会

⑦1877 福建巡抚在台湾架设第一条电报线,成为中国自办电报的开端

影响:促进了经济发展;使人们生活丰富;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加强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第三阶段:1895-1927

阶段特征:整体发展阶段

突出领域:政治

领导阶级:民族资产阶级

政府更替:1895-1912 清末

1912-1927 民国:南京临时政府/北洋军阀政府

经济

1. 民族工业得到长足发展

①19C末,民族工业初步发展

原因: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实业救国热潮

列强资本输出,进一步破坏中国自然经济

影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登上历史舞台,掀起维新变法运动

②一战期间,民族工业黄金时期

原因:①一战爆发,列强无暇东顾

②辛亥革命民族资产阶级地位提高

③民国政府出台一系列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政策

④群众性的反帝爱国斗争

⑤政府倡导使用国货

⑥实业救国热潮

影响: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无产阶级力量壮大,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以及中共成立提供了阶级条件。

2. 外国资本主义在中国进行资本输出

政治:全方位波浪式

1. 戊戌变法——中国政治近代化的开始

背景:①(经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②(政治)民族资产阶级壮大登上历史舞台

③(思想)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广泛传播

④(组织)1895年,强学会;

1898年,保国会——具有资产阶级政党性质,宣传维新变法

⑤(时代)民族危机加深

意义:①(思想)宣传维新思想,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是一场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

②(政治)一场爱国的政治运动

③(性质)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

失败原因:①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资产阶级力量不强

②以慈禧为首的顽固势力阻挠

③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且皇帝不代表资产阶级利益

④袁世凯叛变革命

教训:在双半社会资产阶级改良运动行不通

2. 辛亥革命——中国政治近代化的里程碑

背景:①(经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②(政治)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③(思想)资产阶级西方民主革命思想广泛传播,与中国实际结合——三民主义

④(组织)革命派成立组织领导革命:1894兴中会;1905同盟会

⑤(时代)民族危机

⑥(军事)同盟会成立后,革命派发动多次武装起义

结果:①推翻帝制。成立中华民国

②《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近代中国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国家临时大法

③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标志辛亥革命失败

失败的判断依据:未改变双半社会性质;为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

失败原因:①(根本)民族资产阶级发展不充分,民族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妥协性

②中外反动势力联合剿杀

教训:在双半社会下的中国,资产阶级共和国道路行不通

意义:①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创建了亚洲第一个资产经济民主共和国,颁布《临时约法》,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

②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3. 五四运动

背景:(经济)资本主义发展

(政治)无产阶级力量壮大

(思想)新文化运动

(时代)一战期间,日本加紧侵略中国,北洋政府卖国激化社会矛盾

(外部)十月革命

(导火线)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

意义:①是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爱国主义是主旋律

②是一场广泛传播民主和科学的新文化运动,体现了鲜明的民主和科学精神

③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体现了追求真理勇于解放的精神

④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曙光喷薄欲出

4. 新民主主义革命(1919-1927)

①中共成立

条件:(经济)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阶级)无产阶级力量壮大

(思想)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

(组织)共产党早期组织成立

(外部)共产国际帮助

纲领:最高纲领(中共一大制定):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废除私有制,直至消灭阶级差别民主革命阶段纲领/最低纲领(二大):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主义,反对军阀

中心任务:开展工人运动

②工人运动

领导:1921年8月,中国劳动组织书记部成立,是党领导工人运动的最高机构

事件:工人运动高潮以香港海员罢工为起点,以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被镇压告结束

教训:中共认识到必须团结广大农民,民族资产阶级,建立统一战线,才能取得革命胜利

③国民大革命

A国共合作实现

条件:工人运动的教训(必要)

中共二大确立建立民主联合战线的方针

国民党是一个真正的民主革命派,双方有合作基础

孙中山愿意与中共合作,国共合作成为可能

标志:1924国民党一大

意义:国民大革命蓬勃发展

B北伐战争:1926从珠江流域打到长江流域

C失败

标志: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汪精卫发动“七一五”反革命政变(最终标志)

失败原因:①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

②中共年轻幼稚缺乏经验,

③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

④中外反动势力联合剿杀

意义: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势力

为中共领导新的革命奠定了基础,有了自己的武装力量,发动了群众党员增多

教训:无产阶级必须掌握革命领导权,必须掌握武装,坚持武装斗争

思想:传统文化向近代文化的转型;向西方学习由器物深入到制度思想

1. 维新思想

原因:①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②西学大量涌入

③民族危机加深

主张:以启蒙思想、进化论为基础,主张维新变法,君主立宪

代表:①康有为《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

特点:把西学中的有关政治学说与儒家经史相融合。

作用:托古改制,传播西学,为维新变法提供合乎传统文化价值的理论依据,对当时思想界产生巨大影响。

②梁启超《变法通议》

特点:主张民主提出变法的必要性

③谭嗣同《任学》

特点:批判传统封建礼教

④严复《天演论》

特点:阐述西方进化论思想,并将其引入人类社会

论战:围绕维新变法这一时代主题,维新派与顽固势力、洋务派进行了思想交锋

内容:要不要维新变法;要不要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制度;要不要“废八股”,提倡西学,改革教育体制

作用:(政治)推动了戊戌变法运动

(思想)使维新思想冲破了重重阻挠顽强的传播开来,形成一次影响深远的思想解放运动,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2. 民主革命思想(资产阶级革命派)

(论战:革命派与保皇派的论战)

旧三民主义

背景:①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②西学大量涌入

③民族危机加深

④把西方思想与中国实际结合

内容: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

①民族主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评价:(积极)提出推翻满洲封建统治

(消极)没有明确提出反帝

②民权主义:创立民国(三民主义的核心)

评价:反映了资产阶级在政治上的愿望和要求

③民生主义:平均地权,核定地价,逐步实现土地国有

评价:不能彻底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彻底解决农民土地问题,具有空想性评价:①推动辛亥革命的爆发

②反映了资产阶级在政治经济上的愿望和要求

③没有彻底反帝,没有彻底的土地纲领

新三民主义

时间:1924年国民党一大

发展:明确了反帝反军阀的主张;民生主义添加了节制资本;确立了三大政策

核心: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

3. 民主和科学思想(资产阶级激进派)

背景:(经济)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政治)民族资产阶级要求实行民主政治

(思想)袁世凯为复辟帝制,掀起“尊孔复古”思潮;西方思想大量传入

兴起: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

代表:陈独秀、李大钊、蔡元培、胡适、鲁迅、刘半农

指导思想:西方的民权平等思想和达尔文的进化论

中心:北大(原因:蔡元培兼容并包的治学理念)

内容:①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与民心愚昧

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③提倡新文学,发对旧文学

发展:①提倡教育平民化

②十月革命后,于1918年开始传播马克思主义

影响:(消极)对东西方文化存在绝对肯定与绝对否定

脱离工农群众

(积极)思想解放

4. 初具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宣传马克思主义

①1918 李大钊《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

②1919 李大钊《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第一次较为系统的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学说

③1920 陈望道译《共产党宣言》(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产生中国共产党)

5. 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①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中共二大指定的最低纲领)

②国共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社会生活

①衣食住行渐趋西化

衣:中山装、旗袍;食:中西大餐;

住:居住大院(北)里弄住宅(南);

行:火车航空轮船

②断发不缠足(具有政治色彩)

原因:受西方自由平等思想影响;辛亥革命

③风俗:A民国之初,废除跪拜、作揖等礼节,代之以鞠躬、握手

体现简化礼仪,自由平等的风尚

B婚姻风俗变革

C19C中期开始,西方文明、卫生、简介的丧葬礼仪引起国人注目

④娱乐:电影出现,19C末传入中国

A 1905《定军山》中国第一次尝试拍摄电影

B 1913《难夫难妻》中国第一部故事影片

C 1931《歌女红牡丹》中国第一部有声影片

⑤教育:1905 废科举,设学部,教育体制近代化

1912 民国实行国民教育

1915 新文化运动,教育平民化

第四阶段:1927-1949

阶段特征:曲折前进

重点领域:政治

政治:由实现资产阶级民主共和过渡到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1. 1927-1937(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土地革命时期/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工农武装割据时

期)

①井冈山道路

实践:走出中国革命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全国政权

A南昌起义

意义:打响了中国共产党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建立人民军队的开始。

B八七会议

内容:确立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

C秋收起义

文家市会议:转变方针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

D井冈山根据地

理论:《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②红军长征

原因:王明左倾错误;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时间:1934年10月——1936年10月

事件遵义会议时间地点:1935年1月贵州遵义

内容:纠正了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左倾错误,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意义: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是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八一宣言:提出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

③西安事变

原因:①(根本)日本侵略中国,民族危机加深,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②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感召

③全国抗日救亡运动高涨

④蒋介石西安督战

结果:和平解决

意义:为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实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和全民族抗日局面的最终形成打

下了重要基础。

2. 1937-1945 抗日战争时期

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标志:1937年9月国民党发表《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蒋介石讲话,事实上承认中国共产党的合法地位标志国共第二次合作实现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背景: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西安事变原因②③

意义:全面抗战的开始

②两个战场(配合)

国民党——正面战场

防御阶段——日本将主要力量集中在正面战场

四大会战:A淞沪会战:粉碎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梦想

B太原会战

C徐州会战:李宗仁台儿庄大捷

D武汉会战:消耗日军,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结果:重要城市相继失守

僵持阶段——日本对其进行政治诱降

汪精卫:投降日本

蒋介石:为投降日本,但积极反共消极抗战

共产党——敌后战场

防御阶段: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第一块:晋察冀)

僵持阶段——日本将主要力量集中在敌后战场,进行扫荡

共产党及人们反扫荡

③抗战胜利

原因: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和全民族抗日局面的形成(根本保证)

②世界反法西斯各国的支援(外部条件)

意义:①百年来中国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反侵略斗争

②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

③壮大了共产党的实力,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④收回宝岛台湾

3. 1945-1949解放战争时期

①两个命运两种较量:中共争取民主和平的斗争

A中共七大:建立民主联合政府;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B国民六大:一党独裁,发动内战

C重庆谈判:原因:蒋介石内战准备不充分,拖延时间;迫于舆论压力;欺骗民众

毛泽东揭穿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尽可能争取和平

结果:《双十协定》民主建国,召开政协会议

D政协会议:内容:通过了有利于人民的决议。

②解放战争

A 1946.6——1947.6 战略防御,粉碎敌人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山东陕北)

B 1947.6——1948.9 战略反攻,将战争由解放区引到国统区,三路大军挺进中原,

敌我力量对比发生变化

C 1948.9——1949.1 战略决战,三大战役——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

三大战役结果:东北全部解放,华北及长江中下游以北地区,除少数据点外,全部解放D 1949.4.21 渡江战役4.23 解放南京,标志国民党政府在中国大陆统治结束

经济

民族工业——曲折(19C60.70——1956年底)

官僚资本——膨胀(1927——1949)

外国资本——势力扩张(1840——1949)

新民主主义经济——发展(1927——1956年底)

思想: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1. 1925——1927

毛泽东发表《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阐述了无产阶级领导权思想,农民问题的重要地位,标志毛泽东思想的萌芽

2. 1927——1934

毛泽东发表《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在理论上论证了中国革命道路,标致毛泽东思想形成

3. 1940

毛泽东发表《新民主主义论》

解决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党的领导阶级、革命目标革命前途等一系列重大问题

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发展,成熟

4. 1945 中共七大

正式确立毛泽东思想为中共指导思想

5. 1949 七届二中全会

工作重心斩一刀城市,转移到恢复和发展生产力方面,并提出革命胜利后由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的总任务6.(以下为建设时期)

1953 过渡时期总路线“一化三改造”

1956 中共八大,正确分析国内主要矛盾,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

1953-1956 三大改造

1956 《论十大关系》

1957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

1957 反右派斗争扩大化

1958 八大二次会议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

1966-1976 文革

二轮复习 历史笔记 中国近代史

中国近代史 一、概况 1. 三条线索 1. 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 ①第一次鸦片战争《南京条约》双半社会开始形成 ②第二次鸦片战争《天津条约》《北京条约》双半程度进一步的加深 ③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双半程度大大加深 ④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丑条约》双半社会最终形成 ⑤1901-1949 中国双半社会性质不断深化 2. 中华民族不断抗争与探索的历程 ①地主阶级:抵抗派、洋务派 ②农民阶级: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 ③资产阶级:维新派、革命派、激进派 ④无产阶级:领导了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3. 走进近代社会 2. 分期 1.前期:1840-1919 旧民主主义革命 后期:1919-1949 新民主主义革命 (任务:反帝反封建) 2.晚清:1840-1912 封建君主专制 民国:1912-1949 南京临时政府(资产阶级的革命政府) 北洋军阀政府:1919-1927 (大资产阶级:买办资产阶级、官僚 南京国民政府:1927-1949 资产阶级;封建地主阶级) 3. 近代化内容 ①1840-1919 发展资本主义经济,追求资本主义民主政治为主要内容 ②1919-1949 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4. 必须解决的两大问题 ①民族独立——是前提和基础②国家的繁荣富强——是保障和目的 5. 近代化特点 ①发展缓慢,艰难曲折(原因:双半社会,受多种势力阻挠,三座大山为主要代表) ②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和实现现代化的目标相互交叉,同步进行 ③地区上主要分布在沿海沿江的城市

④集中在工业领域——轻工业,农村农业没发生深刻变化, ⑤欧风美雨的产物,受外来因素影响 6. 中国近代化发展的不利条件 ①先天不利:资金不足——没有资本原始积累 技术不足——缺乏科学技术 人才不足——传统的教育方式和培养封建官僚 思想准备不足——传统思想根深蒂固 ②三大障碍:官僚主义、封建主义、帝国主义 ③缺乏安定的环境(客观) 7. 近代列强对华经济侵略阶段性特征及后果 ①1840以前 特征:走私鸦片 后果:白银外流,银贵钱贱,清政府腐败 ②1840-1895 特征:商品输出为主,资本输出为辅 手段:开放通商口岸,控制中国海关 后果:自然经济逐步瓦解,使中国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也促进民族资本主义产生③1895-1931 特征:资本输出为主,商品输出为辅 手段:设厂、开矿、筑路、向中国提供开款 后果:进一步控制中国经济命脉,扩大在华政治势力 ④1931-1945 特征:军事侵略与经济掠夺相结合 手段:控制中国工矿业,掠夺中国劳动力,掠夺农产品,控制金融 后果:使我国经济遭巨大灾难,破坏民族工业 ⑤1945-1949 特征:美国对总过大肆商品输出 后果:给民族工业以毁灭性打击 8. 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的特征 ①由被动接受到主动接受(从孙中山辛亥革命开始) ②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器物——制度——思想) ③向西方学习:以欧美为师到以俄为师 ④都具有反帝反封建性质 9. 明清之际西学东渐A和清末民初西学东渐B不同 ①背景:A欧洲资本主义处于萌芽时期,新航路开辟,扩张能力有限 B工业革命完成后,资本主义发展,扩张能力增强 ②地位:A双方地位平等 B中国受侵略,是殖民国家与半殖民地的关系 ③内容:A科技

中国近代史纲要笔记整理

中国近代史纲要 主讲——冯聚才 第一讲近代中国的危机与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一、近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中国跨入近代的状态:——“三条线的交叉” 封建社会的衰落期、清王朝的衰落期、和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2、近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 (1)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年6月——1842年8月,资本主义的英国发动了第一场侵华战争,结果:清王朝战败,被迫签订了第一批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及其附件《虎门条约》、《五口通商章程》,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从此,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一个享有独立主权的国家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走上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畸形发展道路。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中国逐渐开始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正因为如此,鸦片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史的起点。(典型人物:林则徐) (2)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年——1860年,英法两个资本主义国家发动侵华战争,迫使清政府在1858年签订了中——英法俄美《天津条约》,1860年签订中-英法俄美《北京条约》,这些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程度。 (3)中法战争:1884年-1885年,法国发动侵华战争,结果: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在中国近代史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清政府表现的软弱进一步助长了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气焰。

(4)甲午中日战争:1894年—1895年,日本挑起对华战争,清王朝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进一步地加深了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程度。 (5)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年6月,西方八个国家联手发动了侵略中国的战争,由于清王朝的不堪一击,北京沦陷,被迫在1900年9月签订了中国历史上最为屈辱的《辛丑条约》,标志着中国基本上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与主要矛盾 (1)特点:(1)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日益成为通知中国的决定性力量,帝国主义是近代中国的一切灾难和祸害的总根源; A、中国的封建势力是近代中国最黑暗、最反动的势力,是近代中国走向现代化的主要障碍; B、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基础被破坏,但封建剥削制度的根源依然存在; C、民族资本主义有了一些发展,但始终没有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要形式; D、近代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表现出极端的不平衡; E、近代中国人民经济上的贫困和政治上的不自由在世界史上是少有的。 帝国主义侵华的手段:军事侵略、政治控制、经济掠夺、文化渗透(二)、主要矛盾:近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之后其主要矛盾也发生了变化,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中国人民

《中国近代史纲要》复习资料

《中国近代史纲要》复习资料 一 .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原因有四: (1)战争后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由一个落后封闭但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沦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中国的发展方向发生变化,战前中国是一个没落的封建大国,封建制度已经腐朽,在缓慢地向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如果没有外来势力干扰,中国最终也会向西方大国那样发生资产阶级革命成为资本主义国家;而鸦片战争后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不可能获得正常发展,中国也就不可能发展为成熟的资本主义社会,而最终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3)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战前中国的主要矛盾是农民阶级与封建地主阶级的矛盾,而战后主要矛盾则包括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矛盾及中华民族与外国殖民侵略者的矛盾,也就是社会主要矛盾复杂 化。 (4)是革命任务发生变化,原先的革命任务是反对本国封建势力,战后则增加了反对外国殖民侵略的任务,革命的性质也由传统的农民战争转为旧民族主义革命。 二 .怎样认识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社会性质、两大历史任务及其相互关系? (1)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 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是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中国近代社会的两对主要矛盾是互相交织在一起 的,而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 (2)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 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近代以来中国在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的入侵及其与中国封建主义势力相结合的条件下,逐步形成的一种从属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畸形的社会形态。 鸦片战争前的中国社会是封建社会。鸦片战争以后,随着外国资 本-帝国主义的入侵,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独立的中 国逐步变成半殖民地的中国;封建的中国逐步变成半封建的中 国。 (3)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 第一,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第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 裕。 (4)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的相互关系: 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这两个历史任

中国近代史纲要笔记:抗战胜利及其意义_毙考题

下载毙考题APP 免费领取考试干货资料,还有资料商城等你入驻 邀请码:8806 可获得更多福利 中国近代史纲要笔记:抗战胜利及其意义 中国近代史纲要是考研政治中比较重要的一部分,小编整理中国近代史纲要笔记,帮助大家梳理本科目重点,把握知识框架。下面是中国近代史纲要笔记之抗战胜利及其意义部分: 中国近代史纲要笔记:抗战胜利及其意义 1.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结束,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也胜利结束:日本天皇和政府以及日本大本营的代表在东京湾美军军舰密苏里号上签署向同盟国的投降书。 2.中国政府在台湾举行受降仪式。9月3日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根据波茨坦公告,台湾和澎湖列岛由中国收回。这成为抗日战争取得完全胜利的重要标志。 3.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第一,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第二,世界反法西斯力量对中国的援助。 4.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第一,是近代历史上一次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第二,捍卫了主权和领土完整;第三,弘扬了中国精神;第四,对世界各国夺取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维护世界和平产生影响。 5.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第一,共产党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第二,中国人民的民族觉醒、民族团结和英勇抗争是决定性因素;第三,国际力量的帮助也很重要。 为什么说共产党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①共产党将马列主义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②共产党是引领全民族走向抗战胜利的一面旗帜。③积极倡导、促成、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成为凝聚全民族力量的组织者和鼓舞者。④共产党坚持全面抗战路线。⑤共产党人以富于献身精神的爱国主义,不怕流血牺牲的模范行动,支撑起全民族救亡图存的希望,成为夺取胜利的民族先锋。 6.抗日战争胜利的经验:第一,人民的团结是力量源泉;第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精神动力;第三,提高综合国力是基本保证;第四,中国人爱好和平,反对战争,但不惧怕战争;第五,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捍卫自己生存的权利。 考试使用毙考题,不用再报培训班

关于近代史的读书笔记

关于近代史的读书笔记 一应当重视中国近代政治史的研究 中国近代政治史的研究,在一段时间里,相对而言,显得有些被冷落。20世纪80年代以来,先是中国近代文化史研究的兴起,并成为热点。当时回顾过去中国近代史的研究,着重在革命史、政治史,觉得有拓宽领域的必要,于是文化领域受到人们的关注。但是在“文化热”中,又出现贬政治史的现象,有的研究者认为政治史的研究是浅层次的、表像的,只有文化的研究才进入到历史的深层,才是中心。随后,中国近代社会史也引起学者们的兴趣,对它的研究方兴未艾。但是,也出现与”文化热”中类似的说法,贬抑政治史的研究,甚至有主张用社会史取代历史的。这些说法是否确切,是值得推敲的。我虽是研究中国近代文化史,但并不认为文化是历史的中心。在同白寿彝教授的一次谈话中,曾经谈到什么是历史的中心的问题。白先生认为:历史主要是写政治,政治是历史的脊梁,经济虽是基础,但要受政治的制约,文化更要受政治的制约,文化不能作为历史的中心。话虽不多,却很精辟。 美国著名学者塞缪尔·亨廷顿在前几年曾发表《文明的冲突》一文,引起了国际上强烈的反应。这篇文章认为未来国际冲突不是经济的、意识形态的冲突,而是西方文化和儒学文化、伊斯兰文化的冲突。显然,这是把文化作为社会的

中心,是起决定作用的。不论是历史上还是现实社会中,文化无疑有其应有的作用,但它不居于中心地位,不起决定作用。就现实国际社会而言,首要的是经济、政治利益,美国向他国推销其价值观、文化,也是为了实现其经济、政治利益。海湾战争,其根本因素也不是所谓伊斯兰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冲突。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这篇文章的基础上撰成《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对他在“文章中提出的问题提供一个充分的、深刻的和更详尽论证的解答”。尽管他在书中仍然力图说明根本因素是伊斯兰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冲突,但也不能不承认“海湾战争是冷战后文明间发生的第一次资源战争”。他说:“最关键的问题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储备,将由依靠西方军事力量保护其安全的沙特政府和酋长国政府控制,还是由有能力并有可能利用石油武器反对西方的独立的反西方政权的控制?西方未能推翻萨达姆·侯赛因,却获得了某种使海湾国家在安全上依赖西方的胜利。战争之前,伊朗、伊拉克、海湾合作委员会和美国曾为获取对海湾地区的影响展开了竞争。战争之后,波斯湾变成了美国的内湖。”[1]这里认为这场战争的关键是争夺对“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储备”的控制权,“战争之后,波斯湾变成了美国的内湖”,都说到了实质所在。同是伊斯兰文化的国家,为了石油、战略地位等经济的、政治的利益,彼此之间可以打起仗来,也可以支持、参与美国组织的对伊拉克

【高中】中国近代史复习笔记

中国近代史 1840--1949 第1课 中国近代史综述 一些宏观理论与概念 一、研究中的两大范式 1、“革命史范式”将中国近代史视为西方殖民入侵。把中国变为殖民地和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过程。 2、“现代化范式”认为改革或革命是中国实现现代化的手段,中国近代史是“多点一线”,生产发展、技术救国、阶级斗争、政治革命、制度变革、思想冲突、文化变迁等“多点”都汇聚成了“现代化”这条主线。近年来高考命题常着眼于此挖掘史实,体现命题的时代特色,需要引起注意。 二、革命史范式的时间线索 三、革命史范式的主要问题 1、社会性质: 2、主要矛盾: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民族矛盾) ,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阶级矛盾) 。 ☆1901年后两大矛盾趋于合流;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阶级矛盾为主要矛盾;抗日战争时期民族矛盾为主要矛盾。 3、革命对象:三座大山(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 革命任务 社会矛盾社会性质 鸦片战争后 鸦片战争前 封建社会 地主阶级—农民 阶级(封建主义-人民大众)反封建主义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外国资本主义-中华民族封建主义——人民大众 反侵略反封建

4、革命性质: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 5、历史主题: 改变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联合统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制度,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改变中国经济技术落后的面貌,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的富裕,这也是近代中国面临的两大任务。 四、基本线索 1、屈辱沉沦史:西方列强侵华,与中国封建统治者互相勾结,使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如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甲午战争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抗争探索史:中国人民一方面进行反侵略反封建的抗争(抗争史),另一方面积极探索争取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近代化)的道路(探索史)。 如太平天国运动、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抗战属于抗争史的内容;而维新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工农武装割据等属于探索史的内容。 五、晚清民国纪年 1、晚清年号:乾隆 1736——1796 嘉庆1797——1820 ?道光 1821——1850 咸丰 1851——1861 ?同治1862——1874 光绪 1875——1908 ?宣统1909——1911 2、中华民国政府 南京临时政府(1912-1913) 北洋军阀政府(1913-1928) 南京国民政府(1927-1949) ?民国纪年法转换公元纪年法的方法: ?民国纪年法年份+1911=公元纪年法年份 ?例如:民国8年就是8+1911=1919年,五四运动

中国近代史纲要复习资料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复习 By:●潘赫??? 单选题 上编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夜 综述风云变幻的八十年 1.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是(B) A.封建社会B.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C.半资本主义社会D.资本主义社会 2.中国近代史的起点是(A) A.第一次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3.近代中国人数最多的被剥削阶级是(A) A.农民阶级B.工人阶级C.小资产阶级D.无产阶级 4.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最主要的矛盾是(D) A.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B.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C.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D.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 5.我国与列强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是(C) A.《北京条约》B.《马关条约》C.《南京条约》D.《天津条约》 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1.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大规模的反侵略武装斗争是(B) A.太平天国农民战争B.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C.中日甲午战争D.义和团运动 2.列强未能瓜分中国的最根本原因在于(C) A.列强之间的矛盾B.国际舆论谴责列强侵略中国C.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反侵略斗争D.中国的实力 3.被称为“中国近代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是(A) A.林则徐B.魏源C.郑观应D.康有为 4.“师夷长技以制夷”这一思想出自(B) A.《资政新篇》B.《海国图志》C.《天演论》D.《盛世危言》5.近代以来中国反侵略战争失败的最根本原因在于(C) A.帝国主义的强大B.经济技术的落后C.社会制度的腐败D.中国军队军事素质差

第二章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1.近代中国第一个比较系统地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是(C) A.《海国图志》B.《天朝田亩制度》C.《资政新篇》D.《四洲志》2.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D) A.富国强兵B.均贫富、等贵贱C.维新变法D.中体西用 3.戊戌维新运动是一次(A) A.资产阶级改革运动B.资产阶级革命运动C.地主阶级改良运动D.工人运动 4.洋务派首先兴办的是(C) A.民用工业B.新式学堂C.军用工业D.新式农场 5.戊戌维新运动中维新派主张建立的政治制度是(B) A.封建君主制B.君主立宪制C.民主共和制D.议会民主制 6.提出“三纲四维之道不可变",ldquo;择西学之可以补吾阙者用之"的主张是nbsp; (B) A.维新派B.洋务派C.革命派D.立宪派 第三章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1.近代中国第一个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全国性政党是(B) A.兴中会B.中国同盟会C.华兴会D.中国国民党 2.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法典是(A) A.《中华民国临时约法》B.《五五宪草》C.《中华民国约法》D.《变法通议》 3.下列不属于三民主义内容的是(D) A.民族主义B.民权主义C.民生主义D.民主主义 4.革命派与改良派论战的焦点是(B) A.要不要向西方学习B.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C.要不要推翻帝制,实行共和D.要不要社会革命 5.标志着20世纪中国第一次历史性巨变的重大事件是(C) A.新文化运动B.中国共产党的创立C.辛亥革命D.五四运动 中编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1 9 1 9—1 9 4 9) 综述翻天覆地的三十年 1.1919—1949年,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必须实现的首要任务是(A) A.反对帝国主义B.反对封建主义C.反对官僚资本主义D.反对民族资本主义 2.1919—1949年,中国社会经济生活中依旧占优势的是(C) A.外国资本主义经济B.民族资本主义经济C.封建经济D.官僚资本

《中国近代史纲要》笔记

第一讲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 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概念和形成。 (一)概念:一种社会发展形态——特殊的,过渡性的 半殖民地:从政治上概括——是封建国家遭受西方资本主义的侵略而形成的政权的性质,形式上是一个独立的国家,而实质上丧失独立,由西方列强实行间接统治。 半封建:从经济上概括——是封建国家遭受西方资本主义侵略,形成的社会经济形太。表面上,封建经济遭到破坏,资本主义在中国有了一定的发展,但又能成为社会经济的主要方式。 (二)概念的形成和提出 提出:《帝国主义论》——1905.列宁——半殖民地——》首次用其指称近代中国 《德国的革命与反革命》——1851.恩格斯——》半封建 毛泽东1939年12月《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对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做了系统的,科学的论证,标志其概念的正式形成。 (三)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过程 四条绞索,五次斗争——概括 四条绞索:(1)1840——1842第一次鸦片战争及《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1865——1860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第二批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加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进程。 (3)1894_1895中日甲午战争及《马关条约》的签订,中国进一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4)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及《辛丑条约》的签订,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最终形成 问题:1、为什么说独立的中国逐步变成了半殖民地的中国? 1)国家主权遭到严重破坏。 ①领土②司法③关税④贸易自主权⑤片面最惠国待遇⑥允许传教士进人内地⑦允许外国公使驻扎北京。 2)清政府开始沦为洋人的朝廷 ①“北京政变”后,清政府开始与外国列强勾结②“总理各国事物衙门”成立 2为什么说封建的中国逐步变成了半封建的中国? 1)中国成为列强的商品倾销市场和原料供应基地 2)列强在华经济势力加强。 1、经营商业与轮船航运业。 2、开办工矿企业 3、开设银行。 3)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1 中国农村逐步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的市场体系 2 东南沿海一带开始畸形繁荣 3 租界开始出现 4)大批华工被虐卖出国。

中国近代史纲要复习资料简答论述题

《中国近代史纲要》复习资料(简答/论述题) 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简答题 1、中国封建社会末期的社会危机的表现? 清朝乾隆后期也出现前朝的“周期律”,开始由盛而衰。其表现有五个方面,期中三个方面是前所有的,如,政治上,中央集权强化,官制废弛,官僚整体性腐败腐化。经济上,土地兼并严重,地租高利贷加重,无地少地农民增加,农民生活困苦不堪。军事上,军力衰败,军备废弛。八旗军、绿营兵腐化无战斗力。思想文化上,带着满族异族统治的味道,大兴文字狱,压制异端,万马齐喑。对外关系上,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几乎处于与世隔绝状态。 清朝的危机其实与前面各个封建王朝一样,出现了改朝换代的迹象,但历史已经没有给中国建立另一个封建王朝的机会。大的世界参照系已经变了,西方资本主义的到来,将改变中国命运。2、为什么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从1840年至1949年,中国逐步形成并加深地演变为为半殖民地办封建状态。 首先,半殖民地化了。这是从政治主权角度看。主权受侵犯,领土完整遭破坏,成了有其名无其实的国家。 其次,半封建化了。这是从经济基础和经济解构角度看。(1)封建时代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商品经济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中国农业经济成为依附于世界资本主义市场的一个部分。(2)在西方资本主义的刺激下,中国城乡资本主义成产关系出现并有所发展。 3、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有哪些? (1)资本帝国主义掌控中国经济和政治命脉,决定并支配中国。 (2)中国封建势力已经与侵略者勾结一体,是列强压迫中国人民的社会基础和统治支柱。(3)自然经济虽遭破坏,但地主土地所有制仍存。 (4)中国资本主义虽然产生并有一定发展,但始终软弱,没有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体。(5)中国的政治经济发展极不平衡,中国内部不统一。这与资本—帝国主义争斗和间接控制、与中国地方性农业经济基础上的地方割据、中国地域广大等有关。 (6)中国人民政治权力和生活极端贫困化。 4、近代中国人民反对外国侵略斗争屡遭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1840-1919年的反外来侵略斗争均告失败,原因是: (1)社会制度的腐败。这是根本原因。清政府统治在进入近代以后,社会制度未变,更腐败。(2)经济技术落后是中国人民反侵略战争失败的有一个重要原因。 论述题 1、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及其殖民扩张对中国的威胁? (1)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及其工业革命的发生。 (2)资本主义与扩张的必然联系。 2、近代中国社会的两大矛盾及其关系?

中国近代史专题复习之中国近代思想变迁

中国近代史专题复习之中国近代思想变迁 专题概述 鸦片战争以来,面对西方侵略者坚船利炮的挑战和国家的衰败,中国的有识之士不断探索强国御侮之道。林则徐、魏源等清朝爱国官员开始开眼看世界,关注时局,探索新知,萌发了“向西方学习”,寻求强国御侮之道的新思想。从此,向西方学习成为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一浪高过一浪。 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师夷长技以自强”,到维新变法、辛亥革命,追求君主立宪、民主共和,再到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和科学、接受马列主义;从学造器物、仿行制度到提倡思想改造,不断探求强国之路。“西学东渐”下的近代思想始终结合救亡图存和近代化两大时代主题。近代中国经历了学习西方的探索过程,也展现了思想解放潮流的渐进过程。 考向预测 1、主干知识:中国近代三大阶级(地主阶级、资产阶级、无产阶级)及资产阶级三 大阶层(维新派、革命派、激进派)向西方寻求救国之道的思想演变阶段历程,中西方制度,文化碰撞中形成的重大理论成果,思想解放与中国近代化的相互关系均是高考命题关注的重点。 2、基本概念:能否正确理解洋务派、顽固派、“中体西用”、“维新派”、“革命派”、“保皇派”、“激进派”、“西学东渐”等概念或专有名词事关本专题得分效率,应下功夫理解。 3、史观:本专题涉及的内容既体现了中国在政治思想领域的近代化历程,也体现了中西方文明冲突融合对中华文明进步发展的影响,也给命题留下广阔的空间。 4、现实问题的历史思考:本专题暗含“思想解放和与时俱进”的社会热点,复习时要注

意相关知识的训练。 核心知识一中国近代三大阶级向西方寻求救国之道的思想演变历程 知识结构 重点强调 一、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的特征 1、探索具有广泛性:近代前期的地主阶级、农民阶级、民族资产阶级中的许多政治 派别都进行了各种各样的探索活动。 2、具有普遍向西方寻求真理的特点(义和团例外):这是因为外国的侵略不仅打开了 中国的大门,也开阔了人们的眼界,从闭关锁国和妄自尊大的陈腐观念中解脱出来,看到了西方的先进与中国落后的现实。 3、爱国性: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主题是救亡图存,为了民族独立、 民主和富强,学习西方与抵制侵略、启蒙和救亡相联系,体现了强烈的反专制反侵略的爱国性质。 4、继承性和发展性: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器物” 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不断深化的过程。各种思想主张或理论成果都是在前人思想的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而来的。 5、由被动到主动:国人向西方学习的历程,经历了由被动接受(如新思想的萌发、 洋务运动)到主动选择(如辛亥革命)的过程,维新变法昙花一现,辛亥革命成果落空,最终先进的知识分子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拯救国家民族、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 二、近代中国人学西方不断深化的过程 1、学技术、器物:学军事、工业技术,如新思想萌发时期的林则徐、魏源的主张,洋务运动的兴起,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产生

中国近代史纲要复习资料

近代史纲要 1.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1)社会性质发生变化:中国由封建国家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2)社会阶级:战前中国社会两大阶级: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战后出现新兴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工人) (3)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战前中国的主要矛盾为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战后占支配地位的矛盾是a.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b.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4)革命任务:战前革命任务为反对本国封建势力,战后则增加了反对外国殖民侵略的任务;革命性质由传统的农民战争转为同民族主义革命。 2.如何看待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 (1)西方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造成中国近代的贫穷与落后。 ①近代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发动一系列侵略战争,迫使中国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勒索大量战争赔款,直接割占中国大片领土。设立租界,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列强严重破坏了中国领土完整。严重破坏了中国的主权。 ②列强通过公使驻京直接向清政府发号施令,通过领事裁判权破坏中国司法主权,通过控制中国海关直接干预中国内政外交,他们还扶植收买代理人,共同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反封建斗争,从而把中国当权者变成自己的代理人和驯服工具。 ③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的特权,迫使中国开放通商口岸,通过协定关税,使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被宰割的地位,同过大规模的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使中国逐步沦为外国侵略者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掠夺地,并操纵了中国的主要经济命脉。 ④列强还对中国进行文化渗透,一些传教士披着宗教的外衣,进行侵略活动,他们还宣扬“种族优劣论”,“黄祸论”,目的是为了帝国主义侵略有理论制造舆论。 所以,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本国封建势力对人民的压迫,是中国落后、贫困的根本原因。 (2)第二,西方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组滞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虽然,列强在侵华的时候也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把西方资本主义的及其技术带入中国,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生。但是,其主观上并不希望中国成为独立自主富强的近代化国家。因此,总是千方百计的压制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阻挠和破坏中国社会的进步。历史证明,只有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在中国的统治,中国才有可能走上独立富强的道路。 3.怎样认识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 (1)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是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2)中国近代社会的两对主要矛盾是相互交织在一起的,而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 4.如何理解历史赋予近代中国的两大任务及其相互关系? (1)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 (2)第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是互相区别又紧密联系的。

《中国近代史》读书笔记

《中国近代史》读书笔记 最近读了蒋廷黻先生的《中国近代史》,感悟颇多,对这段历史产生了许多新的认识。在读之前,我先给自己设置了两个疑问:中国共产党建立新社会之前,任何一个人或是组织能否改变旧中国的命运?若不能,为什么呢?若是中国共产党的努力失败,抑或者根本未曾出现,是否必然还会有另一个组织来完成相同的伟业?简而言之,呼啸的历史巨轮滚动之方向,究竟是早已设定好,还是碰巧转向既定的方向?带着疑惑,我翻开了《中国近代史》的扉页。 蒋先生其实早已看的明白:日本、俄罗斯、土耳其无一不是通过改革而国力强大,不至受到外国凌辱。而中国于人于地,均不在他国之下,“我民族何以遇着空前的难关呢?”“我们是落伍了!”因此“近百年的中华民族根本只有一个问题,中国人能近代化吗?”数言之间,总论已为全书、为中国近代史定下了基调,中国近代史根本只是无数尝试近代化的先知与更多被触动的既得利益者之间的战争史。 这场战争始于鸦片战争,这一战打开了中国紧闭了百年的国门,打开了中国近代史的序幕。就鸦片战争而言,对于英国,工业革命成功之后走向扩张之路,她的发展必得经由向外输出货物换取金银以充国力之路。因此,中国这个巨大的市场迟早是要打开的。而18世纪末期英国在印度半岛取得统治性地位之后,对于她而言这一战的客观条件也已成熟。对于清政府,于外交、海关、法权的处置都不甚合理,同时鸦片这样一种商品是她所万万不能接受的,而禁言行为种种总欠考虑。于是战端骤起,于是签下了《南京条约》。 依我看来,鸦片战争之必然远大于偶然。其时中国早已落后于西方诸强之后,仍不自知;而西方诸强纷纷完成了近代化进程,由于资本主义产业内部的自身要求,必然是想要走向同英国一般向欠发达地区输出产品以换取硬通货扩大再生产之路。即使战事不以鸦片起也难保其他缘故。贪婪是永远无法满足的。禁烟未错,单看禁烟之手段和方法又是否错了?似乎也没错。那为何结果却差之千里呢?旧时代已发展到极致的中国不堪近代世界洪流一次又一次的冲击,改变是唯一的出路,屈辱的历史是历史的契机,历史巨轮开始缓缓转动。 而此中的林则徐注定是一个悲剧,后人永远只记住他是勇敢禁烟,英勇剿夷的民族英雄,在琦善这类抚夷派小人的衬托下身影无比高大。真实的林则徐绝不希望如此。觉悟后的他突破了传统,在思想上也转为积极的形态,为魏源、为后人毕竟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材料。然这积极性终被他自己的士大夫情结所埋没,可惜!可叹!就剿夷和抚夷而言,剿夷难道“夷”能剿尽吗?抚夷难道“夷”的要求有能力一直抚下去吗?既然不能,那剿夷作甚?抚夷作甚?是为了给民族的发展和振兴的时间与空间啊!殊途同归,奈何走错了方向,错过的时间再也追不回了,非痛不知醒,人又有谁能免俗呢? 随后粉墨登场的代表人物当属洪秀全与曾国藩。洪秀全本是一介布衣,屡试不第,最终选择打着耶稣教的幌子建立反政府武装。农民起义按蒋先生的说法已是旧社会的“老圈套”了,而洪秀全的太平天国的最大特点即是借助了上帝神化了自己。此举看似新颖,其实西方的上帝只是一个幌子,与陈胜吴广时期的“大胜王”别无二致。所谓“天人合一”,其实却是为了利用底层民众的无知,无知则无畏,无畏则大事可期也。除了宗教这个利器之外,洪秀全还抓牢了种族这个武器,看来现在所倡之中华民族观念当时并未确立,汉族自命,排满者前赴后继,洪也不过借助这一方法团结大多数底层的民众而已。但其实作为他的追随者,与之前的“圈套”无二,真正向往的是他“有田共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的“施政纲领”。而他的最终失败缘于改革的失败,他未能将所描绘的愿景转化为现实,太平天国的分崩离析也只是早晚之事。然而他究竟是不愿,还是不能?我们无从猜测,只是以我所见,他可能觉得实现这个理想的效益远低于宗教革命、种族革命,但却没想到因此从可能的正统掉落至流寇。 与洪秀全对应的自然是曾国藩。他从埋首的古籍中走出,践行着其所学所想,不失为一位大

中国近代史纲要复习资料

中国近代史纲要复习资料 1.鸦片战争后中国在政治经济上发生了哪些变化?你怎样看待这种变化 a.在政治上: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中国人民开始了反对外国侵略者,同时反对本国封建统治者的斗争。(中国在领土、关税、贸易、司法等方面的主权遭到破坏,主权不再完整。) b.在经济上:中国的自然经济开始瓦解,逐步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1)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农村家庭手工业纷纷破产,农产品商品化程度与城乡商品交换得到发展。 (2)外国商品在中国市场倾销,中国逐步成为外国资本主义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逐步卷进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面对内忧外患,清政府中的一些地主阶级洋务派开始了洋务运动,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洋行大量增加、买办和买办化的商人出现。中国开始有部分商人、手工业者投资办厂,中国出现了本国的民族资本主义新经济。 看法:虽然促进了中国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的过渡,有利于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但一系列不平等的条约,在一定程度有阻碍了中国的发展,是人民背负了沉重的负担。 2. 如何看待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的侵略? 西方列强入侵使广大的中国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剥削了中国的利益,破坏了中国的历史文物,但客观上有促进了中国的进步,打破了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使中国经济融于世界之中(被迫融入),这有利于新经济的衍生与发展。

3.洋务运动(代表人物,指导思想,评价等) a.洋务派的代表人物: 中央是以奕昕、文祥为代表的满族官员。 地方是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为代表的汉族官员。 b.洋务运动主要内容: ①以“自强”为口号创办军事工业; ②以“求富”为口号,创办民用工业; ③创办近代海军; ④创力新式学校,选送留学生 c.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d.评价: (1).洋务使中国迈出了现代化的第一步,在器物层面上接受外来文明总比固步自封要进步,应该充分肯定它的积极作用。 (2).洋务运动的第一目的是练兵利器镇、压人民,维护清王朝的统治,所以是一场反动运动,应该全盘否定。 (3).洋务运动是一场不涉及政治体制的变革,不可能达到自强的目的。中国真正要自强,不能走洋务运动的老路,但洋务运动毕竟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所以他有消极影响的同时也有积极的作用。 4.戊戌变法以及维新运动失败的原因. ①民族资产阶级缺乏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勇气; ②把希望完全寄托在没有实权的皇帝身上,脱离了广大人民群众;

中国近代史相关笔记

第五讲洋务运动和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 洋务运动第一阶段的成就 1861年经恭亲王提议,在北京设立总理衙门,在天津和上海设立通商大臣署衙1862年经恭亲王提议,在北京设立同文馆。李鸿章在上海设立三个洋炮局,另命属下向英国军官学习操用火炮,向德国军官学习操用步枪。 1863年李鸿章在上海开办外语学堂(广方言馆)。李泰国-阿思本船队抵达。曾国藩派容闳前赴美国购买机器。 1864年李鸿章在苏州开设一个小型洋炮局。广州开办一所外语学堂(同文馆)1865年曾国藩和李鸿章在上海开设江南制造局,附设一个翻译馆。 1866年左宗棠在福州城外的马尾开设福州船政局,从法国购买机器。附设一个船政学堂,内分前后两堂:前堂专授法语和造船,后堂专授英语和航海。1967年李鸿章开设金陵机器制造局。崇厚开设天津机器局。 1868年派遣使团前往列国,以蒲安臣为“办理各国中外交涉事务大臣”,协助满汉使臣。 1870年李鸿章将天津机器局扩充为四个厂。 1871年筹划在大沽修筑一个西式炮台。 1872年经曾国藩和李鸿章提议,派遣三十多名少年学童赴美国留学。1872-1881年间,共有120名学童分四批被派遣留洋。李鸿章派官佐赴德国留学。 李鸿章奏请开设铁矿。 第一阶段 1、这一阶段自强显著的特征是强调军工企业。军工企业的性质与作用。 首先,洋务派创办的这些军工企业,完全采取官办的型式,具有浓厚的封建性原因在于:第一,其经费主要由政府从关税、厘金、军饷中拨付;其产品不是商品,不参加市场交换,而由政府调拨使用;其经营,是为了追逐利润,而是为了维护统治。 第二,经营管理腐败。各个厂局大体采用封建衙门式的经营管理,总办、、会办、帮办、提调若干人,而具体办事者为委员、司事,官府习气十足,生产效率低,产品成本高,非生产性的开支大。 第三,这些军工产业成了创办它们的外省督抚们权力的根基,带有强烈的地方和“封建”气息。在各个地区性集团之间,几乎没有什么合作和协调。 其次,它们均为“官办”企业,虽保留着老式的行政管理程序,但从事新式生产。第一,采用大机器生产,集中了一大批技术工人,这些工人是从不同地方招募而来,技术人员和工人的工资,按技术高低分别领取不等量的工资,第二,洋务运动的后期,由于经费短缺,企业生产的产品,逐渐具有商品的性质,在一定程度上受价值规律的影响 总之,这些军工企业,具有一定的封建性,但已经是资本主义性质的企业了。不是单一的,而是混和的。对照太平天国的诸匠营和百工衙,性质是完全不一样的

中国近代史纲要-重点知识点整理(黄金笔记)

《中国近代史纲要》考试要点资料整理 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选择题: 1、清朝唯一盛世时期是康乾盛世。 2、1640 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资本主义的发展突出表现在工业革命的爆发上。 3、所谓的殖民地是指商品倾销市场、廉价劳动力、廉价原料的供应地和自由投资市场。 4、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主要有军事侵略、政治控制、经济掠夺、文化渗透。 5、1840年,英国发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国战败。1856 年,英法国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发动了著名的“火烧圆明园”;1900 年,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并签订《辛丑条约》 6、中国割让香港岛给英国是在中英《南京条约》中规定的。 7、割占中国最多的帝国是俄国,赔款最多的是《辛丑条约》。 8、1894 年日本发动甲午战争后签订的《马关条约》允许日本在中国设厂,各国开始大规模的对华进行 资本输出。 9、中国革命的主力军是农民阶级。中国民族资产的特性是革命性、软弱性或妥协性。 10、中国第一次大规模的反侵略武装斗争是广州三元里人民斗争。 11、鸦片战争战死虎门的将领是关天培,镇南关大捷的指挥大将是冯子材,甲午中日战争中战死的爱国 将领有邓世昌、林永升、丁汝昌、刘步蟾。 12、要求中国实行门户开放政策的是美国,列强不能灭亡和瓜分中国的根本原因是中国人民进行了不屈 的反侵略斗争。 13、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是林则徐,他编写了《四洲志》,魏源的《海国图志》是在综合了世界各国历史,地理及对外政策后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严复翻译了《天演论》。 简述题: 1、简述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特点? 在经济上,封建土地所有制占主导地位;在政治上,实行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在文 化上,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在社会结构上,是族权和政权相结合的封建宗法等级制度;中国封建社会的 主要矛盾是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 2、为什么说1840 年第一次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第一次鸦片战争以中国失败而告终,主权独立受到侵犯,领土完整遭到破坏,中国逐渐沦入国家主 权受制于外国列强的半殖民地社会;鸦片战争后,随着五口通商和西方商品在中国的倾销,促使中国传 统的封建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3、简述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是什么? 资本帝国主义成为支配中国的决定性力量;中国封建势力成为外国列强压迫、奴役中国人民的社会 基础和统治支柱;封建剥削制度封建地主的徒弟所有制在广大地区保持着;中国资本主义没有成为中国 社会经济的主体;近代中国各地区经济、政治和文化和发展是及不平衡的;人民毫无政治权利和生活的 极端贫困化。 4、简述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动? 旧的封建统治阶级——地主阶级继续拥有大量的土地;旧的被统治阶级——农民阶级仍是近代中国 社会人数最多的被剥削阶级;中国资产阶级分为官僚买办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两部分。 5、简述中国工人阶级为何具有无产阶级的特点? 深受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和资产阶级三重压迫和剥削,革命性最强;人数虽少,但相对集中,便于

《中国近代史纲要》复习资料_(选择题)_2(4)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复习选择题(单、多) 选择题 上编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夜 综述风云变幻的八十年 1.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是(B) A.封建社会B.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C.半资本主义社会D.资本主义社会 2.中国近代史的起点是(A) A.第一次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3.近代中国人数最多的被剥削阶级是(A) A.农民阶级B.工人阶级C.小资产阶级D.无产阶级4.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最主要的矛盾是(D) A.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B.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C.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D.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 5.我国与列强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是(C) A.《北京条约》B.《马关条约》C.《南京条约》D.《天津条约》 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1.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大规模的反侵略武装斗争是(B) A.太平天国农民战争B.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C.中日甲午战争D.义和团运动 2.列强未能瓜分中国的最根本原因在于(C) A.列强之间的矛盾B.国际舆论谴责列强侵略中国C.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反侵略斗争D.中国的实力 3.被称为“中国近代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是(A) A.林则徐B.魏源C.郑观应D.康有为 4.“师夷长技以制夷”这一思想出自(B) A.《资政新篇》B.《海国图志》C.《天演论》D.《盛世危言》 5.近代以来中国反侵略战争失败的最根本原因在于(C) A.帝国主义的强大B.经济技术的落后C.社会制度的腐败D.中国军队军事素质差 第二章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1.近代中国第一个比较系统地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是(C) A.《海国图志》B.《天朝田亩制度》C.《资政新篇》D.《四洲志》 2.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D)

中国近代史纲要复习笔记

中国近代史纲要复习笔记 中国近代史始自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爆发,止于1949年南京国民党政权覆亡历经清王朝晚期、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时期、北洋军阀时期和国民政府时期 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是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 从1919年"五四"运动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是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 第一单元: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1、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 19世纪上半期,为了开辟中国市场,推销工业品,掠夺廉价的工业原料。 向中国走私鸦片的直接原因:为了扭转贸易逆差。 2、虎门销烟: 经过:1839年,林则徐被道光帝派往广州进行禁烟,进行暗访密查,缉拿烟贩,收缴鸦片。6月在虎门海滩销毁鸦片,(意义):这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对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领导这场斗争的林则徐,成为民族英雄,这次活动成为鸦片战争的导火线。 评价林则徐: 是我国的民族英雄,道光时奉命为钦差大臣,领导了虎门硝烟并取得胜利,后被遣戍伊犁,写下了“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悲壮诗句。被称为中国近代“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3、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1842年 (意义):鸦片战争以后,《南京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启示: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家,从此开始了屈辱的历史,事实说明了“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我们只要发愤努力,振兴中华,才能使我国自立由于世界。 4、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 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英法联军为进一步打开中国的市场, 启示:这是人类文明历史上的一次浩劫。充分暴露了侵略者野蛮、凶残的本质,有力的驳斥了所谓欧洲人是“文明人”,中国人是“野蛮人”的谬论。 客观原因:1856年,英国提出修改中英《南京条约》,但遭清政府的拒绝.英国借此挑起了第二次鸦片战争,这次英法联军出兵侵略中国,美俄是帮凶.虽然第二次鸦片战争与鸦片无关,但其实质与鸦片战争一样,因此叫第二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战败后,清朝廷被迫于1858年先后与俄(6月13日)、美(6月18日)、英(6月26日)、法(6月27日)签订《天津条约》,与沙俄签订《瑷珲条约》共割占了中国东北和西北领土一百五十多万平方公里(沙俄是割占我国领土最多的国家)。其中《瑷珲条约》是割占我国领土最多的条约。 1860年,英法联军再度攻占天津,一路烧杀抢劫,咸丰帝逃往承德避暑山庄,让他的弟弟恭亲王奕欣担任议和大臣,留守北京。接着英法联军洗劫并焚毁了北京西郊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圆明园,占领了北京。并强迫清政府签定《北京条约》。 5、左宗棠收复新疆: 原因:19世纪60年代,中亚地区浩罕国阿古柏入侵新疆,1971年俄国出兵侵占伊犁,中国西北边境出现危机。为加强西北边疆的管理和防务,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设立行省。 认识:左宗棠收复新疆,粉碎了英俄分裂中国的阴谋,巩固了祖国西北边防,维护了祖国统一,功垂青史,是我国的民族英雄。(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弟子满天山——左宗棠) 6、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年 (邓世昌在黄海海战中牺牲,是我国的民族英雄,不畏强暴、英勇作战、不怕牺牲)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失败后,与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地化程度。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