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化-第一章-傅妍芳
- 格式:ppt
- 大小:4.67 MB
- 文档页数:48
《全球变化》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全球变化 / Global Change课程编码:12014007 课程类型:专业选修课课程性质:专业主干课适用范围:06地理科学学时数:36 其中:实验/实践学时:课外学时:学分数: 2 先修课程:自然地理学考核方式:考查制定单位:广州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制定日期:2006年执笔者:千怀遂审核者:林媚珍一、教学大纲说明(一)课程的地位、作用和任务全球变化是目前全人类对地球知识关注的焦点,它是一种新的地球观,以地球系统的概念为基础,从整体上研究地球系统在各个时间尺度上随时间的变化,集中研究那些把系统中所有部分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并导致系统发生变化的过程和机制。
人类活动导致的全球变化及人类对全球变化的适应受到特别的关注。
狭义理解的全球变化主要是指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
该课程阐述了地表自然环境在历经了漫长的演化过程后,随着人类的出现和人类文明的高度发展,受到的人类活动深刻影响。
阐明人类赖以生存的地表环境的自然演化过程、全球环境的控制因子(太阳辐射、大气、海洋、冰川等)的相互作用机理及其反馈机制、环境变化对人类社会已经或可能造成的影响和人类在发展过程中如何实现人类与自然协调相处等重大科学问题。
(二)课程教学的目的和要求通过课程的学习,使同学了解在全球尺度上的由于自然和人为原因造成的环境变化问题的实质以及人类如何应对全球环境变化问题,帮助学生从时间维认识地理环境的过程、区域特征的形成以及人地关系等问题,使学生建立起地理科学是时空耦合的综合科学的观念。
增强学生关注地球、关注环境和从整个地球系统认识环境变化的意识。
(三)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课程的主要教学方法包括课堂讲授与自学讨论。
课堂讲授部分全部使用多媒体技术授课。
(四)课程和其它课程的联系本课程的先修课程包括自然地理学和地质学基础。
并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生态学基础。
(五)教材与教学参考书教材:张兰生、方修琦、任国玉,全球变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一版。
全球变化什么是全球变化全球变化学是研究地球系统整体行为的一门科学。
它把地球的各个层圈(如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作为一个整体,研究地球系统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变化规律和控制这些变化的原因和机制,从而建立全球变化预测的科学基础,并为地球系统的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全球变化科学的产生和发展是人类为解决一系列全球性环境问题的需要,也是科学技术向深度和广度发展的必然结果。
自从人类诞生以来,我们就在不断的适应、影响、改造自然。
一般的讲这个过程被分为四个阶段:1、原始社会被动的在适应自然的改变,逐水草而居。
2、奴隶封建社会农耕文明出现,初步的改造自然环境(十分微弱),定居文明。
3、工业社会生产力水平极大的提高,开始了对自然的大规模改造以进一步的寻求发展。
环境破坏严重。
4、现代社会认识到了环境的重要性,开始寻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道路。
近几年,随着越来越多的气候问题的出现,探讨全球变化原因和影响的机构也开始显得重要起来。
其中最为著名的是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
它是由世界气象组织(WMO)及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于1988年联合建立的政府间机构。
其主要任务是对气候变化科学知识的现状,气候变化对社会、经济的潜在影响以及如何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的可能对策进行评估。
它的工作是为政治决策人提供气候变化的相关资料,但IPCC本身不做任何科学研究,而是检查每年出版的数以千计有关气候变化的论文,并每五年出版评估报告,总结气候变化的“现有知识”。
例如,1990年、1995年和2001年和2007年,IPCC相继四次完成了评估报告,这些报告已成为国际社会认识和了解气候变化问题的主要科学依据。
IPCC下设三个工作组和一个专题组:第一工作组评估气候系统和气候变化的科学问题。
第二工作组评估社会经济体系和自然系统对气候变化的脆弱性、气候变化正负两方面的后果和适应气候变化的选择方案。
第三工作组评估限制温室气体排放并减缓气候变化的选择方案。
全球变化生态学古松南开大学1.1课程主要内容概述1、到目前为止,二氧化碳在大气中的浓度约为〔〕。
A、百分之四B、千分之四C、万分之四D、十万分之四正确答案:C2、对全球生态变化影响较大的圈层主要有〔〕个。
A、2B、3C、4D、5正确答案:D3、生态学主要研究〔〕之间的关系。
A、生物和资源B、人类和资源C、生物和环境D、人类和环境正确答案:C4、全球生态变化极易导致生态入侵现象的出现。
〔〕正确答案:×5、全球变化与每个人的利益都息息相关。
〔〕正确答案:√1.2全球变化研究的兴起1、从狭义上来讲,全球变化主要是指〔〕的变化导致全球气候全景的变化。
A、土壤B、生物C、水体D、大气正确答案:D2、最早提出大陆漂移学说的人是〔〕魏格纳。
A、法国人B、英国人C、美国人D、德国人正确答案:D3、海底扩张学说提出于〔〕。
A、20世纪60年代B、20世纪50年代C、20世纪40年代D、20世纪30年代正确答案:A4、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地球系统科学开始将地球作为整体性的内容作为研究。
〔〕正确答案:×5、太阳辐射到达地球后,约有47%会被散射或反射到宇宙中。
〔〕正确答案:×1.3地球气体成分的变化1以下气体中不属于温室气体的是〔〕。
A、二氧化碳B、一氧化二氮C、甲烷D、氩气正确答案:D2、国际保护臭氧层日是〔〕。
A、9月13日B、9月14日C、9月15日D、9月16日正确答案:D3、臭氧层的问题最早提出于〔〕。
A、1840年B、1912年C、1974年D、1993年正确答案:C4、所谓的臭氧层空洞其实是臭氧层变薄,而非真正的消失。
〔〕正确答案:√5、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来源主要是化石燃料的燃烧及海洋的释放。
〔〕正确答案:×1.4温室效应与土地退化1、全球每年约有〔〕平方公里耕地变为沙漠。
A、5000-7000B、7000-9000C、50000-70000D、70000-90000正确答案:C2、在人类释放的二氧化碳气体中,现阶段只查明了约〔〕二氧化碳的去向。
学 术 论 坛211科技资讯 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DOI:10.16661/ki.1672-3791.2017.28.211对《全球变化》课程教学的几点认识①柳艺博(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应用气象学院 江苏南京 210044)摘 要:伴随以全球变暖为标志的全球变化问题成为关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热点议题,越来越多的高等学校开设了《全球变化》课程。
本文在介绍全球变化的科学内涵、全球变化的重要性以及全球变化课程的主要内容基础上,从教学内容、教学理念、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等方面提出全球变化课程教学中的几点认识。
该文对于推动高校相关专业开展全球变化课程教学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全球变化 课程教学 能动性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7)10(a)-0211-02①作者简介:柳艺博(1982,8—),男,汉族,河北石家庄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资源环境遥感和全球变化生态。
自1983年“全球变化”概念首次提出以来,全球变化研究发展迅速,在30多年间取得了巨大的研究进展。
人类全球变化的认识无论从广度还是深度上都有根本性的变化。
以全球变暖为标志的全球变化问题已成为关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国际热点议题,越来越多的高等学校开设了《全球变化》课程。
全球变化相关课程正在由专业选修课向学科前沿课、学科交叉课以及专业核心课程和通识课程发展,课程内容、教学大纲、教学方法等都在不断的更新完善。
本文在介绍全球变化的科学内涵、重要性基础上谈了对《全球变化》课程教学几点思考,以期为高校全球变化教学提供参考。
1 全球变化的科学内涵全球变化被界定为由自然和人为因素引起的、影响地球系统功能的全球尺度的变化[1]。
全球变化跨越了不同的时间尺度,在空间上既包括发生在全球尺度上的系统性变化,也包括由局地尺度上相同类型的变化累加而成的累积性变化。
气候变化是全球变化最重要的表现之一,但全球变化不仅仅是全球气候变化或者全球变暖,其内涵比气候变化丰富的多[2]。
1【单项选择题】以下地区中不属于水资源严重缺乏地区的是()。
A、澳大利亚西北部B、南美洲北部C、美国西部D、中亚地区我的答案: B 得分:分2【单项选择题】受人类砍伐和火灾的影响,过去一万年中地球丛林面积减小了()。
A、九分之一B、七分之一C、五分之一D、三分之一我的答案: D 得分:分3【判断题】物种灭绝是人类出生此后才开始的。
()我的答案:×得分:分4【判断题】 20 世纪末处于灭绝边沿的哺乳动物超出了400 种。
()我的答案:√1【单项选择题】地球人口从50 亿增添到 60 亿用了()年时间。
A、8 年B、10 年C、12 年D、14 年我的答案: C 得分:分2【单项选择题】我国沿海海平面近50 年来均匀以每年()的速度上涨。
A、1-3 毫米B、5-8 毫米C、1-3 厘米D、5-8 厘米我的答案:A得分:分3【判断题】我国正在踊跃开发可重生能源,估计2020年重生能源占到一次性能源的15%左右。
()我的答案:√得分:分4【判断题】垃圾已经无孔不入,在太空轨道上已经有超出7000 个直径在10 厘米以上的废物碎块在高速运动。
()我的答案:√1【单项选择题】生物圈的厚度大概为()。
A、30 米B、300 米C、 3000 米D、30000 米我的答案: D 得分:分2【单项选择题】与外界只有能量而没有物质互换的系统是()。
A、孤立系统B、关闭系统C、开放系统D、群系统统我的答案: B 得分:分3【判断题】大陆上地壳的均匀厚度约为35 公里,大海上均匀仅为5-8 公里。
()我的答案:√得分:分4【判断题】地表系统指地球表面上、下拥有必定厚度的范围,包含高空但不包含内部。
()我的答案:×1【单项选择题】盖亚假说中提出Gaia 系统中最重要的是()。
A、水B、土壤C、植物D、微生物我的答案: D 得分:分2【单项选择题】土壤根源于()。
A、荒漠B、大气C、岩石D、大海我的答案: C 得分:分3【单项选择题】盖亚假说主要重申的是()。
全球变化一、全球变化概述世界人口的激增和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使得人类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速度改变着生存环境。
由于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城市化所导致的大气及水体污染、土地退化、乃至气候的变化从局域扩展至全球范围。
这些由于人类活动直接或间接造成的,出现在全球范围内的,异乎寻常的人类生态环境的变化,就是当今科学界,各国政府及公众广泛关注的全球环境变化或简称全球变化。
人类的生态环境包括地圈、生物圈、水圈、和大气圈。
能量和物质在各圈内部及其之间的流通及交换赋予整个环境系统某些反馈和调节的特点,并维系着系统的平衡与稳定。
以大气组分而言,除非巨大的地质变化,大气中各主要气体及微量气体之间的比例基本保持常量。
一般认为,工业革命之前生物圈尚未受到全球范围的巨大干扰,其初级生产力和呼吸处于平衡及稳定状态。
英国科学界J.E.Lovelock认为地球系统具有一种能力,即当受到干扰后能通过自我调节恢复到稳态。
换言之,地球系统具有趋稳特性。
这就是通常所描述的自调节稳态。
当人为的或自然的干扰在强度、范围和持续时间上超过某一阈值,便可能影响甚至破坏这种稳态,造成全球范围的环境变化。
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持续上升便是由于人类社会大量消耗化石能燃烧、破坏植被致使大量二氧化碳释放到大气中的结果。
迄今为止的全球变化研究是以气候变化为核心展开的,概括地说,目前的全球变化研究是关于区域及全球气候变化趋势、原因、机制和效应的研究。
从历史记录中寻求气候变化的证据并根据气候系统的运行规律预测未来气候的特征一直是气候学家关注的焦点,也是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
全球变暖最早引起人们对气候变化的广泛关注。
全球变暖是指地球表层大气、土壤、水体及植被温度年际间缓慢上升。
目前对全球变暖的理论解释是所谓的“温室效应”假说。
即大气中对长波辐射具有屏蔽作用的温室气体浓度增加使较多的辐射能被截留在地球表层耳导致温度上升。
最重要的温室气体包括二氧化碳、甲烷、氧化氮和谈氟氯烷等,期中二氧化碳的作用约占全部温室气体作用的5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