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道家静坐养生要旨

道家静坐养生要旨

道家静坐养生要旨.txt爱空空情空空,自己流浪在街中;人空空钱空空,单身苦命在打工;事空空业空空,想来想去就发疯;碗空空盆空空,生活所迫不轻松。总之,四大皆空!道家静坐,主在养生;切忌枯坐,趋于寂灭。道家丹鼎派要旨,首在肯定人生可以长生不死;而入门之法,重在修炼。故道家静坐,最要在修炼功夫。修个小乘,可以却病延年;修个中乘,可以返老还童;修个上乘,可以长生不死,也就是可以超凡入圣,超圣入神,超神入化,超化还虚,而达到人天合一之境界。故静坐应以超凡入圣而至天人合一为最高主旨,非徒以却病长生为事也。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此为“万法归宗”之旨要!古谓“道法三干六百门,人人各执一苗根”。三干六百门中,一切有为法、无为法,总以“合于自然”为第一要义。本此拣择,万无一失。
何谓静?一念不生之谓静。何谓坐?寂然不动之谓坐。何谓金?万古不易之谓金。何谓丹?阴阳和合之谓丹。故欲打坐,首须三昧伽跌,正身寂定。欲修静,首须万缘放下,四大全空。待至寂然不动,一念不生时,便可至“虚极静笃”境界。静极一阳生,阳生一分,便阴消一分,及至六爻全阳,便复乾体。人如至老而能保全其纯阳体,便是返老还童功夫。故阳生时,为修金丹大法之下手初基。“长生无妙药,只在一静中”!此为正统坐功,百无一病。
道家重性命双修,形神兼养。其所以重养形者,正如《淮南子》所谓“形者生之舍”、“形备而性命成”也。形之不存,神将焉附?命之不存,性格焉修?故道门虽以养性为宗,养神为首,然却以养形为本,养命为基,方能达到形神合一之境。若本基不固,宗首便无由得立矣。舍此躯壳,欲作仙佛圣人功夫,如何起修?佛家讲“明心见性”,儒家讲“正心尽性”。生之不存,明见正尽,便全无落脚处矣。在此首须切记,养生养形只是手段,是工具,作仙、作佛、作圣人,才是目的,是本旨。
道家养生重三宝。三宝者,精、气、神也。道家长生法要之“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炼虚合道”等一贯工程,总是以此三宝为基础、为材料。精气神三宝寄托于外者,为耳目口三门。《参同契》所谓“耳目口三宝,固塞勿发通。真人沉深渊,浮游守规中”。当静坐修炼时,宜固塞此三宝,令勿发通;外不入内,内自不出。耳多听则摇精,口多说则伤气,目多视则劳神。收视于目,回目光以内视;反听于耳,回耳聪以内闻;缄闭其口,回元气以内营。凝神寂照于丹田,了无杂念,使神气相抱,合乎先天之鸿蒙。将此精气神三

宝调和烹炼,往来升降,发于规中,充于四体,便可证验到内丹之成。
道家炼三宝,下乘炼凡精、凡气、凡神,亦即是后天之精气神;上乘炼元精、元气、元神,亦即是先天之精气神。一般人初步入手工程,只能从前者下手。即是从后天法入先天法,从有为法入无为法。即从前者下手,故精不可漏,气不可漏,神不可漏;精不可伤,气不可伤,神不可伤;精不可摇,气不可摇,神不可摇。此为养形、养命、养寿之三大要素!故修道之士,首宜注重做保精、保气、保神工夫,次宜注重做固精、固气、固神工夫,再宜注重做补精、补气、补神工夫。最后—步,方为化精、化气、化神工夫。中老年人已破体者,即精气神均已多所伤损泄漏者,前三步工夫,尤为紧要。修个小乘以图却病延年者,只做第—、二两步工程,即“保”字工夫与“固”字工夫,即可终生无病、延年益寿矣。修个中乘以返老还童者,便须做到三步工程,即“补”字工夫。务使返还于童贞体、纯阳体,即可百岁犹少年,寿算超常人矣。修个上乘以图长生不死,而抵于“圣神合一”、“天人合—”者。便须做到第四步工程,即“化”字工夫。到此境界,便可形神俱化,与万物为一,与天地同体,与日月同明,而充乎太虚,神玄莫测矣。
养精为养形体之要素,养气为养命之要素,养神为养性之要素。精者体之所成,气者命之所寄,神者性之所托。油尽灯灭,精竭人死,气绝命亡。故道家工夫,最重精与神气,闭塞耳、目、口,叫元气不上泄;寂灭心、意、念,叫元神不外泄;筑固肾部,叫元精不下漏。收视返听,寂心止念,神光全集于内,积气、聚精、凝神,久之即可产生内丹之特殊效验,而为“长生久视”之大药矣。
道家之炼丹,纯以阴阳为用。孤阴不生,独阳不长。而尤须颠倒阴阳方为功,即地天交泰者是。《参同契》所谓“物无阴阳,违天背元”,与“坎男为月,离女为日;日以施德,月以舒光;月受日化,体不亏伤”者是。取坎中之真阳,填离中之真阴,便成纯阳之乾,而为长生之基矣!北宗清修派认为以身中之阴阳交、坎离交,也就是心肾交,即可得采补之功。吾人能使心火中之真阴与肾水中之真阳交媾,便可得阴阳交配、水火既济之功。其中自有妙理,到时自有证验。双修派则认须在彼身中求,《参同契》所谓“同类易为功”者是。
南宗对此一丹程之诀中诀,最不轻传,稍一偏差,便入于左道旁门矣!陆彦孚谓:“道以全神,术以固形。”前者为玉液之事,后者乃金液之功。修命真诀,常能夺造化玄机,非遇大有缘之积德善人,历真均不轻泄。昔陈观

吾真人口传玉液炼形者数百人,而金液大道,迄未遇一二缘会。修此功诀,不得其人,便易起贪淫之念,为祸不浅,故易获天谴也。《抱朴子》尝渭神仙之至要,在于“宝精、行气、服一大药”三者。吾人之精,至为宝贵,“顺则生人,逆则成仙”。如何逆用?北宗主清修三宝,南宗主双修三宝,用房中之法,还精补脑。至乎行气,其至要者为胎息。服一大药,即指服食金丹。
炼丹之道,开关为先。不打通任督,以行大小周天,则以后工程均无法办。通关之法,自下而上,由后而前,循环不息。此为任督脉通。任督脉通后,再打通八脉,乃较容易事矣。此又有积气开关与聚气开关二法。前者任人可修,任人可成;后者则非得其传,非得其人不可。通关证验,有一次全通者,有须无数次方得全通者,迟速无碍。工程足,精气足,则一次即可全通,否则便须久久历练。
炼丹之道,火候最要。筑基易,开关易,得药易,采药易,惟火候最难。薛紫肾真人所谓“圣人传药不传火,从来火候少人知”者是。火与候,种类繁多,景象各异,用途亦殊。当熏蒸、烹炼、采取、温养之时,俱宜仔细分别认取,遵循准则以为用。静坐以至得火(此指身中真火),则如燃油灯,随时可用,此为起火功。火生起后,绵绵不熄;欲小则为文火,放大则武火。不用之于炼丹,亦可用之以养生,用之以治病。火工起火之后,须明节制火工与止火之法。否则,不但有水枯之敝,且有焚身之害。
全真子有云:“精为命宝,亦为丹本。”在术法中,保精有保精之工,固精有固精之工,补精有补精之工(俗谓添抽工夫,又可分自家补精之工,与被家补精之工,二者截然不同),不漏精有不漏精之工(断淫欲,固为不漏之法门,然在家人岂可全断?行房而不绝,御女而不漏,且纯属自然之事,元丝毫勉强之意,方可谓之道门上乘工诀!若用外功勉强行之,则随入左道旁门矣)。精不漏之外,犹须做到气不漏,神不漏,方为上诀。所谓“大锁金关勒五阙”者是!且也,补气有补气之工,补神有补神之工。不漏之后,方可言采取。采又有清采浊采、内采外采、上采下采之别。且采精有采精之工,采气有采气之工,采神有采神之工,又均有别。凡各工程,均有诀法,诀法虽异,然有一本之道存焉!握其一本,便可贯通万殊。此全属命功范畴,乃金液大还丹之事,历代仙真,绝不轻泄之也。
道法中有顿、渐二门。顿法易成而难修,渐法易修而难成。顿法非明师莫办,渐法无明师亦可。此点,双修之与清修亦然。顿法直修上乘即可兼中下二乘,渐法则须循序自下乘起修,透中乘再入

上乘。途有远近,时有久渐,果无二致。道法中又有显、密二宗,清修为显宗,双修为密宗;性功为显宗,命功为密宗。惟此系就道门中人而言,在外视之,则丹鼎派之道法,均属密宗。所谓显宗者,乃密中显;所谓密宗者,则为密中密也。
初习静坐,妄心最难除,杂念最难去,燥气最难平。治之之法,存真心所以去妄心,存正念所以去杂念,存元气所以去燥气。心死则神话,念止则神灵,气平则神安。三者下手法,总在“制心一处”!心止于规中曰凝神,念息于规中曰净意,气归于规中曰调息。神凝则心定(心动则神疲),意净则念止(念长则意乱),气伏则息澄(息粗则气浮)。如是则自可由神气相抱、心息相依之境,而入于无心、无念、无意、无息之大定境界中矣。潜心于渊,则心不外驰;意不牵事,而火不动于中。凝神于规,则神不外游;机自息于物,而欲不摇其精。神气精,长养于内,圣胎自成,此静坐养生之初法也。
静坐之功效,旨在能却病延年。三丰有云:“保身之道,以安心养肾为主。心能安,则窝火不外荧;肾能养,则坎水不外蹦。火不外荧,必无神摇之病,而心愈安。水不外蹦,必无精泄之思,而肾愈澄。肾澄则命火不上冲,心安则神火能下照。神气精交凝,结为胎息,可以却病,可以延年。”又云:“却病之术,有行动之法。虚病宜存想收敛,固秘心志,内守工夫以补之。实病宜按摩导引,外发工夫以散之。热病宜吐故纳新,口出鼻入以凉之。冷病宜存气闭息,用意生火以温之。此四法,可为治病捷径,胜服草木金石之药远矣。”此二则,极简要而彻精微。惟静坐丹法,共有九候三关:至初关三候之功,即可治百病;至中关六候之关,即可万病不生,返老还童;及至最后关上达九候之境者,则已跻入圣登真之境矣。故凡习静坐而仍生疾病者,绝不能言有功夫也。打坐则实在打坐,做功夫则未也。故不打坐则已,打坐则须死心塌地做功夫,不可以此为名也。
静坐修丹,成年人体与童真体有别。成年人类皆为已破漏之躯,精气已损,须先修补工,以补离成乾,返还其童真体,然后再着上功。童真体毫无泄漏,并未破乾成离,无须作取坎境离之补工,只做一段纯阳上功即足。故二者修为法与下手法,亦均有异。
静坐修丹,一般常言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庶不知三者下手法,系以炼气为首。其诀在以炼气补形、炼形补精为第一环。炼气补精、炼精补气为第二环。炼气补神、炼神补精为第三环。炼气化神、炼神还虚为第四环。炼虚合道、参道入真为第五环。此为青城派祖师罕传之天机活法也。古真谓

:“气是添年药,心为使气神!”入手总以气为主。迄至气用先天真一之气,而不用凡气,即呼吸之气。精用先天真一之精,而不用凡精,即交感之精。神用先天真一之神,而不用凡神,即后天之识神。则为上上修玄法矣!

第一步:行补身漏法——得却病延年之果。
一、诚意存于下丹田。二、极力遏止杂念。三、用目内视下丹田。四、不可过于着意。五、不见效验不止。六、不可强调呼吸,须一任其自然。七、不可著意,亦不可无意。八、无念无思。九。回诚去杂。十、再检点诚意。
(甲)补身之理:人在母胎,以灵性一点,受母体气血生育,十月胎足.分离母体.遂有人形。由一岁至十六岁,阳气充足,丹田气满。有时气到阳关,外肾感发,即有情欲之思。一与妇人交合,于是十余年之元阳,遂至遗漏。此漏既开,最难复闭,为日渐久,则身体所生之精液,多由此窍遗漏,(精液一去,元气随之)故成为败絮其中之躯壳。风雨摧残,寒暑凌逼.疾病感染,丧亡渐至,此人之所以不能长生也。需补身之理,既如上述,于是补身之法尚焉。其法行于既漏之身,将所漏之窍,复行塞闭,并将已漏之精,再行补足,及至精满气足,补功已毕,即神爽体健,百病不侵,延年益寿,不求自得,此为修真中之第一步也。
(乙)补身之诀:凡为既漏之身,情欲一动,则身中精气,随情欲直奔阳关,于是外肾暴举,即顺行其生物之规道,此亦天理自然,为造化之机,非人故欲如此也。学习静坐,第一要注重精气,不使外泄,乃能补得身体,故静坐时,先须定其姿势(再详),次将诚意存于下丹田,一也。极力遏止杂念,二也。用目内视即所谓“回光返照”下丹田,三也;但不可过于着意,只下丹田时时有知觉即已,四也。初入坐时,即抱定此旨,坚心做去,不见效验不止,五也。初学静坐,呼吸自然不匀,但不可强调呼吸,及使心气不得自然(注意),但能常将诚意存于下丹田,呼吸之气,自能渐深渐匀,六也。静坐时,不可过于着意,亦不可一时无意,七也。着意即落于“有”,无意即落于“空”,皆非道也(注意),须设想一切皆“无”,即自己身体,亦不自觉其“有”,惟有一点诚意,存于下丹田,不偏不倚,无念无思,方合于静坐之道,八也。初习静坐,凡以上之要道,往往一时不能做到,不妨渐渐而来(注意),有时杂念忽起,是即诚意已驰(注意),宜再速收诚意于下丹田,则杂念自灭矣,九也。有时忽见人物花草诸幻像,是即诚意已冥(注意),宜再检点诚意,则其像自消矣,十也。初学静坐,时间以半点钟

至一点钟为宜。静坐日久.以一点钟至两点钟为宜。若不觉其苦,再延长时间,亦无不可。功纯则效速,功少则效缓,自择可也。古人静坐,每日以子午卯酉四次,约三月之久,即可将补身功夫完满(注意)。惟因身体有强弱之不同,行法有得当与否,所以成效有迟有速也。静坐一月之久,即觉心气平静,呼吸自和,渐而下丹田微觉震动,渐而胸中热液下降下丹田,渐而下田温暖,渐而震动,传及全身,达于四肢,渐而督脉血液,由背后起,过玉枕、上田、明堂、鹊桥、重楼,达于黄庭。
此系血液流通,与阳精过关入黄庭事不同,要明白心领。渐而全身血液,能随意聚于下丹田(意存则气血来潮,意散则气血分散。静坐日久,方能使全身气血,听命如意)。渐而下田异常温热,而内肾如汤煎,睾丸通过热气,渐而目前发光如电。渐而华池玉液盈溢,渐而脑后震响,渐而血脉畅通,渐而外肾不举,渐而阳关紧闭,复返童身,气足体轻,目朗耳聪,百病不侵,延年之果得矣。

第二步:行换身法——以成长生不死之果。
十一、紧闭阳关,不使阳气外泄。十二、紧闭谷道,不使阳气外泄。十三、意导阳气,使通过尾闾(第一关)。十四、返诚于下丹田,以生化其气。十五、再意导阳气,通过尾闾。十六、意导阳气,使通过夹脊关(第二关)。十七、仍返诚于下丹田,以待气通。十八、再意导之。十九、意引阳气,使通过玉枕关(第三关)。二十、仍返诚于下丹田,以待其机。二十一、引阳气,抵于黄庭。二十二、一意绵绵,永存不散。二十三、片刻不可驰放诚意。
(甲)换身之理:迨至精气满足,下田真阳之气.必自寻道路,延注他方.故起下田,循下鹊桥,入尾闾,透三关,经上田,至明堂,渡上鹊桥,下重搂,抵黄庭,经循督任冲三脉,渐渐分润全身,灌溉百骸,于是身体之阳气渐增,阴气渐灭,近者六七月,远则九十月,即可阳气充满全体,肌肉发生光泽,神清食减,遂至大定。
此时之身体,气为阳气,血为阳液,骨内为阳质,风雨不能侵,寒暑不能入,长生之体,于以成矣。丹经所渭过关服食者,正此事也。惟以尚非不坏之体,因其仍为有形,有坏之可能性也。欲求永远克却轮回,当于此第二步完毕,再进第三步工程而后可。
(乙)换身之诀;补身已毕,是时一团阳气,聚满下田,昼夜温暖如阳春之日,丹经谓之大药,是为外丹。有此情况,仍宜照旧静坐,不可略有欣喜成效之念。及至阳气满足,丹田不能容纳,其如火珠之气,即而他方寻觅窍道,上冲则有心脏压迫,不得伸张,于是下奔阳

关,直冲外肾,外肾即有感触。此时宜紧闭阳关,不使外泄,此十一也。阳关既闭,则冲过下鹊桥,转奔谷道。此时宜紧闭谷道,免泄其气,此十二也。因谷道既闭,则冲至尾闾穴外。此时当以意引导之,使其通过尾闾关,此十三也。(尾闾本为阳气所经之旧道,因阳关一开,精气外泄,已久不经尾闾穴,故此穴久塞矣)。然有时火候(功)不足(诚意如火,一心意所到,即是火,丹经之火候,即诚意之作用也)。阳气不充,行至尾闾,力不能通,可不必强其过,仍返诚意于下丹田,照旧静坐,生化其气,此十四也。待气机再动,如火珠之势,又至尾闾,仍以意引导,使其通过,此十五也。一次或数次,必有通过之期,及至通过尾闾,此团热力,又至夹脊关,仍求通过,此乃第二关,此十六也。能通则过之,否则仍返诚意于下田,照旧静坐,以待气充,此十七也。再以意引导之,此十八也。既过夹脊,此团热气,则又行至玉枕关,此所谓第三关也。此时仍以意引之,使其通过玉枕,而入上田,此十九也,能通则过之.否则,仍返诚意于下田,以待其机,仍照前二关法行之,此二十也。三关既通,再引此团热气,经明堂,过上鹊桥,由口之左右谷,直下重楼,抵于黄庭,此二十一也。(阳气过穴,即奔鼻孔为通气之所,阳气有时由此泄漏,故上鹊桥之左右,下鹊桥之前后,皆为危险之境,注意!注意!)由下丹田、阳关、下鹊桥、谷道、尾闾、夹脊、玉枕、上丹田、明堂,以讫黄庭,为任督两脉全通.过关服食之功已毕。(丹经所谓阳气下重楼、黄庭为服食。)当另改坐功,与前不能同矣。(至此为行大周天火候之时期矣)静坐之法,以过关服食为主要关键,至此大道已得其半,是时只宜一意绵绵,永存不散,此二十二也。不特静坐之时如是,即行走、饮食、睡卧之时,片刻不可驰放诚意。因诚意一散,阳气即不发。亦如炉鼎煮水,火旺则气旺,火灭则气无。以诚意喻火,非妄立之说也。丹经有曰:“水怕干(水指精气)火怕寒(火指诚意)”。此二十三也。过关服食为补身换身交替时期。过关服食之后,即当时时存意,使元阳祖气,时时发生,由总脉分入支脉,由支脉分入全身,日日灌溉滋补,则身中之阴气,时时减少,阳气日渐充盈,待阳气布满全身。肌肉筋骨,皆已变化,自然不食不饥,不饮不渴,渐而厌弃世味,渐而体发异香,渐而不冷不热,渐而无睡眠,渐而静中气停,遂至大定。此为换身功夫完满。

第三步:行出神法——以成脱胎之果。
二十四、诚意寂照中下二田,以补胎气之不足。二十五、已至出神期

之现象。二十六、移神上田,设想由泥丸宫,上升空际。二十七、如不能出时,仍返照中下田,以待其机。二十八、阳神一出,随即收回。以收养育之功。二十九、再行调神出壳。三十、日日训练,存神上田。三十一、抱道潜默,谨慎涵养。三十二、阳神出游,逐步由近而远。
(甲)出神之理:换身功夫既毕,即能绝食入定,入定之时,明明朗朗只有一团性气,即内丹也。内丹者,亦即阳神.是所谓“真吾”者也。见此一物,方为见性,方为认识自己。然此阳神,系由祖气养成。身中祖气亦长养阳神。亦如妇人之气血长养婴儿情形相似。不过婴儿在女人胎中长成人形,是为顺生;阳神在男人身中长成仙体,是为逆化。婴儿出生,阳神出壳,皆自然之理也。迨至阳神一出,是为第三步功夫已至,正果已得,大事已成(丈六金身)。上不受阴阳造化之作弄,下不受刀兵水火之灾危。飞升可至九天之上,瞬息可行万里之遥,光华与日月并明,寿命与太空同久,聚则成形,散则成气,神通广大,变化莫测矣。然犹有第四步功夫。不可不于百尺竿头,再进一步,以求毫无遗憾。
(乙)出神之快:换身功夫已毕,精气充满全体,得至大定时期。大定者,即是虚空一片,呼吸皆停之期也。是当调神出壳,勿久羁于体中,亦即是长养完毕,须要出壳,此实自然之事,故不必顾虑其不出壳,亦不必谋其出壳。盖阳神不纯,无论何法,亦不能使之出于体外,是以出神时期,仍以诚意一点返照中下二田,使阳气发生,以补胎神之不足,此二十四也。胎神气足,明明朗朗,如月在中天(但有一毫混浊,即是胎神不全)坐中忽有如雪花形象,纷纷飞舞于目前,即是出神时期至矣,此二十五也。此时即当移神上田,设想自己由泥丸官上升空际,此二十六也。经屡屡设想与意导之,能出则出,如不能出,仍宜近照中下二田,再候其机,此二十七也。机致一到,仍如法以意导引,久之自可出神。阳神已出,是即身外有身,名之曰法身,万劫不坏之体也。到此地步,方为功成名就,无轮回之苦,永作无上之真人矣。虽然,出阳神不可就此飞升,仍宜施行养育之功,故阳神一出,随即收回,此二十八也。收回之后,再行调神出壳,此二十九也。日日如此训练,久之即得自用;但此时静坐之功,惟存神上田而已,此三十也。阳神出体之后,即有许多神通,万不可因此欣喜,外露光芒,宜抱道游然,谨慎涵养,此三十一也。即阳神出壳,起出亦不可远。先出一二步,即行收回,再出二十步,即行收回,由近而远,日渐为之,无失迷之患,此三十二也。如此训练三

年,阳神乃得练达。纵横行千万里,亦无虑矣。此后或隐居名山,行九年面壁之功,或混俗世间,救济一切,以积功德,以大光前程。

第四步:行还虚之法——以成虚无合真之果。
三十三、仍当静坐,无偏无倚。二十四、渐而专待一片清虚,与太空冥合。三十五、渐而真与虚无冥合。三十六、直至无可虚无,方至其极。
(甲)还虚之理:阳神养成,性命即为了当,无生死之患。修炼至此,如停止不前,是未尽其道也。阳神之为物,系人之灵性与祖气所合成者也,虽为气体,较一切后天有形之物,自更精粹;然犹有气性,仅限于祖气界内,不能超入虚无之境,而与原始真空合体。佛法广大无边,老子在三十三天之上,皆喻“道”之极也。吾人修真,当于出神之后,除乳哺三年,尚须九年面壁。务使气性全消,而与太空合体,直至太空即为吾体,吾体即是太空。远在祖气界外,造极“虚无原始”,方为至矣尽矣。不然,是即孙悟空一个筋头,打了十万八千里,仍不出如来佛掌中也。
(乙)还虚之诀:阳神既出体矣,修炼之事已毕。其实不然,凡由静坐而至出阳神者,系以法造成,为时太速。其往日之习性,恐难绝灭,即有不坏之身,尚无不迁之性,是了命而未尽性也。故于出神之后,仍当静坐。此时之坐法,体态仍旧,惟持阳神一点之灵存于上田,无偏无倚,允执厥中,此三十三也。渐而“中”亦不执,“法”亦无有,专持一片清虚与大空冥合,此三十四也。渐而太空亦无,真与虚无冥合,此三十五也。虚之又虚,无之又无,无无直至无可虚无,方至其极,此三十六也。是时虚无即是本性,本性合于虚无,灵体精纯,则又在“祖气”之上矣。行道至此,谓之无上之上,立身至此,谓之无前之前,到尽头,真正功圆果而满矣。

附录道语名词小释
三田、三关、三脉、二桥、明堂、重楼、阳关、谷道、涌泉,皆血液、精气流通之窍道,静坐虽是清静无为之事实,庄子所谓无为无不为也。静中大有作用,非槁木死灰之比。
一、上田:即泥丸宫,脑之府也。二、中田:即肺下胸间也。三、下田:即脐下也。四、尾闾:在背后脊柱之尾端。五、夹脊:在脊柱之中间。六、玉枕:在脑之后。七、任脉:为前身之总脉,起下齿,终丹田。八、督脉:后身之总脉,起下丹田,终上齿。九、冲脉:身中之总脉,起舌尖,终下田。
十、上(鹊)桥:即两鼻孔之间也。十一、下(鹊)桥:即阳关谷道之间也。十二、明堂:在两眉之间。十三、重楼:在咽喉之段。十四、阳关:外肾之精道。十五、谷道:肛门

之口。十六、涌泉:两脚之底。十七、华池;舌下也。十八、黄庭:腹中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