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科技创新下的区域经济增长差异性分析【论文】

科技创新下的区域经济增长差异性分析【论文】

科技创新下的区域经济增长差异性分析【论文】
科技创新下的区域经济增长差异性分析【论文】

科技创新下的区域经济增长差异性分析

摘要:江苏省经济社会发展整体水平较高,改革开放以来其区域经济增长呈现出南快北慢的态势。但是从2006年开始,苏中地区经济增长速度开始超过苏南地区,2008年苏北地区经济增长速度超过苏南地区。但是,江苏省三大区域经济增长差异性依旧十分明显。本文主要从科技创新为视角,对江苏省三大区域经济增长差异性现状进行分析,并明确其主要原因,最后提出相应的对策以缩小江苏省区域经济增长的差异性。

关键词:科技创新;江苏省;区域经济增长;差异性

1.引言

科技创新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首要因素,科技代表先进生产力,其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不断显现。可以将江苏省划分为三大区域,分别是苏南、苏中、苏北,近年来江苏省区域经济增长差异性具有不断明显的趋势。从科技创新视角来看,江苏省区域经济增长差异性与其科技创新能力的差异性呈现出显著的相关性。所以,从科技创新视角对江苏省区域经济增长的差异性及其原因进行分析显得十分必要。同时,

缩小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性是江苏省近年来考虑的关键问题,因此从科技创新投入、科技创新能力等方面出发进一步实现江苏省区域经济增长的协调性显得十分必要。

2.江苏省区域经济增长差异性现状

2019年,江苏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9631.5亿元,同比增长 6.1%。从三个产业来看,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4296.3亿元,同比增长1.3%;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44270.5亿元,同比增长5.9%;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51064.7亿元,同比增长6.6%。江苏省产业结构调整速度不断加快,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为4.3:44.4:51.3。江苏省2019年人均生产总值123607元,同比增长5.8%。江苏省近年来GDP增长变化情况如表1所示:由表1可以看出,江苏省GDP总量呈现出不断增长的趋势,其增速虽然呈现出下降的趋势,但整体仍然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而人均GDP则呈现出明显的增长态势。从江苏省各地级市经济发展情况来看,不管是总量还是增长率都呈现出一定的差异,2019年江苏省各地级市GDP排名及增长情况如表2所示:在江苏省三大区域中,苏南地区包括苏州市、南京市、无锡市、常州市、镇江市5个地级市;苏中地区包括扬州市、泰州市、南通市3个地级市;苏北地区包括徐州市、连云港市、宿迁市、淮安市、盐城市5个地级市。

从三大区域GDP增长情况来看,三大区域的所呈现出的“南快北慢”发展差异性被逐渐打破,虽然增长率的差异性在逐渐缩小,但是必须要充分认识到经济增长总量和基础的差异仍然较为明显,但是这一差异性也呈现出缩小的趋势,三大区域经济发展相对差距在缩小,但是绝对差距仍然较大且具有不断缩小的趋势。

3.科技创新视角下江苏省区域经济增长差异性的原因

科技创新是经济增长的驱动力量,对经济发展起到了关键性的推动作用。江苏省各地区在科技创新层面还存在较大的差异,进而导致三大区域经济增长出现不平衡的问题。根据《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19》结果显示,在72个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排名中,江苏省南京、苏州、无锡、常州市位居前20名,依次为第4、6、11、16名;镇江、南通、扬州、泰州、徐州、盐城、连云港市依次为第21、30、33、36、40、45、56名。南京、苏州、无锡、常州市这4个城市创新能力和科技创新指数排名靠前,这4个城市创新资源丰富、创新生态良好,科技创新有力支撑经济、社会、民生发展,创新成为引领城市发展的第一动力。南京是科教资源富集型城市,拥有的中央级科研机构和高校数量多,人才、智力密集优势明显,原始创新能力较强。无锡、常州则

是典型的产业技术创新型城市,苏州被定义为开放协同创新型城市。由此可以看出,苏南地区的南京、苏州、无锡、常州四市科技创新能力均较强,其GDP总量也保持在较高水平,而苏中和苏北地区的科技创新能力虽然较强,但与苏南地区相比仍然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苏南地区以南京市为例,南京全力实施的创新名城建设战略也转化为强劲动能,科创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同样呈爆发性增长。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南京新增企业8.4万家,其中,科创型企业新增2.4万家,全年高新技术企业同比净增1282家,增幅近70%,增量和增幅均位居全省第一。苏北地区以徐州为例,徐州在《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19》中排名第40位,2018年,徐州被科技部、国家发改委批复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徐州区位优势显著,科教资源丰富,产业优势明显,但创新资源优势还没有完全转化为发展优势。譬如企业创新能力不强。科技型企业规模小、数量少、能力弱,部分企业研发机构硬件设施不足。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还较低,科技资源优势还未真正发挥出来。而苏中各地级市在科技创新层面基本处于中等水平,其科技创新后劲十足,在提升创新服务水平,增强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和转化创新能力以及传统产业升级和智能制造发展等方面还存在很多的问题。从以上江苏省各区域经济增长情况和各地区科技创新能力排行及能力来看,科技创新成为造成江苏省区域经济增长存在差

异性的重要原因,且科技创新所产生的这种作用具有不断加大的趋势,因此要想有效缩小江苏省三大区域经济增长差距,就必须要从科技创新的角度采取相应的策略。

4.科技创新视角下打破江苏省区域经济增长差异性的对策

4.1科学布局科技创新企业

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因此要想借助科技创新手段实现江苏省区域经济的协调增长,就应该实现对科技创新企业的科学合理布局。要根据江苏省三大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和企业的发展情况,对科技创新资源进行科学配置。比如,要继续加大苏南地区科技创新企业的溢出效应和示范效应,强化对苏北地区和苏中地区科技创新企业的带动,比如可以设立科技创新企业子公司等,使得三大区域科技创新企业在数量、创新能力等方面实现协调性,进而可以在强化科技创新带动经济增长的同时有效降低各地区经济增长差异。

4.2强化政府科技创新支持政策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科技创新步伐进一步加

快,其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不断强化,且由于科技创新的集聚效应,使得江苏省各地区经济发展存在较大的差距,比如苏南地区明显强于苏中和苏北地区。所以,政府部门要强化自身职能建设,加强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和引导。一方面,要加强创新资源的投入,通过财政专项资金划拨和拓展融资渠道等方式,为科技创新企业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加速江苏省各地区科技创新产业的均衡发展。另一方面,要强化相关政策的引导,通过制定科技创新发展的引导政策,根据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和贡献度,给予其必要的政策优惠,要引导科技创新更多地融入具有更大发展潜力的产业,以此带动江苏省各地区经济的协调发展。

4.3加强科技创新人才的引进

在科技创新过程中,人才占据十分关键的地位,已经成为最为关键的创新资源。所以,在以科技创新为手段缩小江苏省经济增长差异性的过程中,要重视对创新人才的引进。一方面,对现有从业人员进行专业化培训,提升其科技创新意识和能力,在各地区都要建设具有较强创新意识和能力的现代化人才团队,以此发挥人才在科技创新方面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通过实施更大力度的人才引进策略,从海内外各个领域引进一批科技创新型人才,使其快速融入江苏省

各区域内科技创新企业中,充实现有人才团队,以此提升各区域的科技创新能力。

4.4加快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

科技创新在促进区域经济增长过程中主要是通过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实现的,所以要通过全面加快科技创新成果向经济成果的转化来进一步缩小江苏省各区域经济增长的差异性。要在战略新兴领域进行更大规模的科技创新,充分发掘新兴产业的发展潜力,比如要深入拓展军民融合产业的发展。苏中和苏北地区要根据自身科技创新资源和现状,逐渐打造科技成果推广应用及产业化基地,谋求与苏南地区的协同创新。同时,要坚持以新兴产业创新发展和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为主攻方向,实现增量带动和存量提升两方面工作,以此提升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能力。总结虽然江苏省区域经济增长速度近年来呈现出不断缩小的趋势,但是增长总量仍然存在较大的差异,从科技创新角度促进江苏省各区域经济增长的差异性是一项长期有效的策略。从本文的研究来看,应该从科学布局科技创新企业、强化政府科技创新支持政策、加强科技创新人才的引进、加快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等方面出发科学借助科技创新策略促进江苏省区域经济增长的协调性。

参考文献:

[1]郝新东,杨俊凯.科技创新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溢出效应[J].经济界,2020(03)

[2]殷李松,贾敬全.长江经济带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检验[J].统计与决策,2019(08)

[3]陈鹏,张继格.新世纪江苏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经验与启示[J].现代经济信息,2019(10)

[4]王思远.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19(01)

区域经济发展研究论文

东盟区域经济合作发展变化研究 经济贸易系 国际经济贸易实务(物流与报关)1班 2009级 09421107 刘杏铃

发展前景:东盟业已形成的国际经济、政治实力;东盟在亚太国际关系中的独特地位;东盟内部在经济市场化、政治民主化上的改善; 以及东盟艰难跋涉、发展壮大的实践本身等,却为东盟一体化描绘了一幅充满希望的画卷 障碍:东盟的一体化与欧盟的一体化相比,其进程中还存在着社 会制度不同、经济发展水平悬殊、经济结构缺陷等重重障碍. 区域经济一体化被定义为单独的经济整合为较大的经济的一种 状态或过程。也有人将一体化描述为一种多国经济区域的形成,在这个多国经济区域内,贸易壁垒被削弱或消除,生产要素趋于自由流动,以及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过程中,合作、变化、发展的浅析。

东南亚国家自由贸易区经济学家大英帝国经济一体化

三、正文: 东盟区域经济合作发展变化 关于区域经济一体化 一、区域经济一体化概念 虽然区域经济一体化已成为当今国际经济关系中最引人注目的趋势之一,但国内外对经济一体化尚无统一定义。"经济一体化"这个词语的使用是近年出现的。所谓"区域"是指一个能够进行多边经济合作的地理范围,这一范围往往大于一个主权国家的地理范围。根据经济地理的观点,世界可以分为许多地带,并由各个具有不同经济特色的地区组成。但这些经济地区同国家地区并非总是同一区域。为了调和两种地区之间的关系,主张同一地区同其他地区不同的特殊条件,消除国境造成的经济交往中的障碍,就出现了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设想。经济的一体化是一体化组织的基础,一体化组织则是在契约上和组织上把一体化的成就固定下来。 经济一体化具有许多经济方面的优点,重要的有: (一).根据比较优势的原理通过加强专业化提高生产效率; (二).通过市场规模的扩大达到规模经济提高生产水平; (三).国际谈判实力增强有利于得到更好的贸易条件; (四).增强的竞争带来增强的经济效率; (五).技术的提高带来生产数量和质量的提高; (六).生产要素跨越国境; (七). 货币金融政策的合作; (八).就业、高经济增长和更好的收入分配成为共同的目标。 在过去的数十年中,世界经济的一个主要特征就是各国经济的一体化。国际商品和劳务贸易增长速度超过了国内生产总值,各国金融市场之间的联系加强了,跨国流动的人数越来越多,对外直接投资迅速扩大,跨国公司的活动日益频繁。各国政府政策上的变化,特别是放开以前对外国公司封闭的产业,更强更广泛的区域贸易集团化运动,资金流动限制的取消,以及降低关税壁垒的长期影响,认同并强化了一体化的潮流。 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形式 经济一体化的形式根据不同标准可分为不同类别。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巴拉萨把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分为四个阶段: (一)贸易一体化,即取消对商品流动的限制; (二)要素一体化,即实行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 (三)政策一体化,即在集团内达到国家经济政策的协调一致; (四)完全一体化,即所有政策的全面统一。

区域经济学课程论文

中国新型城市化道路的选择 摘要 本文从中国城市化的现状及其面临的问题出发,然后结合区域的“城市性”视角,重新理解城市化的深刻内涵,并提出了两条城市化道路:一是人口转移型城市城市化道路,二是结构转换型城市化道路。最后从中国的国情从发,总结出如今中国城市化发展道路的选择,应是走人口转移和结构转型并存的“双轨”发展的新型城市化道路。 关键字:城市化;区域的“城市性”;新型发展道路 一、中国城市化现状 在2013年末中国人口普查时,我国城市化水平已达到53.73%,虽然城镇常住人口超过农村人口,但是仍有约6.5亿农村人口。将来,根据有关专家的推算,中国将来人口的峰值是达到15亿,达到高峰以后人口就开始逐步递减了,即使中国的人口到2020年,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社会目标实现的时候,我们按照城市化65%的城市化来算,那个时候农村还有5.25亿人口,但是这种大趋势是清楚的,现代化体现在城市化,使全体农村都能够过上现代化的生活方式。 此外,我国提出了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同样的,城市化也应该走新型道路。但是近十年来,从理论研究和实践操作两个方面看,什么是新型城市化道路,如何走新型城市化道路,严格讲来并没有搞清楚,而城市化却在政府主导下快速发展,部分地区已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城市病”。因此,搞清楚什么是新型城市化道路,慎重地选择我国的新型城市化道路,是一个十分紧迫的重大问题。 二、城市化的含义与区域的“城市性” (一)城市化的含义 城市化涉及人口、地理、经济、社会等诸多方面的问题,关于城市化的含义,不同的学科和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解释。可以说,城市化是相关学科都极为关注,而含义或定义又最不统一的概念。

区域经济发展论文产业结构研究论文

区域经济发展论文产业结构研究论文 高等教育对地方区域经济产业结构影响研究摘要:通过对保定市产业结构现状分析,运用结构偏离度方法研究了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之间的关系;通过测算保定市高等教育与产业结构调整的灰色关联系数,分析了高等教育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关联性。结论表明,驻保高校是促进保定区域经济的发展、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的深层次动力,基于此提出了合理发展保定高等教育的建议。 关键词:高等教育;区域经济;产业结构 保定历史悠久,崇尚文化,汇集了河北省大部分高等学校。在“十一五”期间,保定市经济保持了较快的增长势头。但经济发展仍然存在着不平衡现象,各县区存在较大差距。制约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产业结构不合理,因此逐步改善和调整产业结构,对推动经济发展尤其重要。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表明,产业结构的调整必然会带来劳动力结构和技术结构等出现一系列变化,引起劳动力的就业产生新的组合。这些新的经济社会变革又必将促使为其提供智力、人才与科技支撑的高等教育,在教育结构、教学模式、人才培养上作出相应的调整。本文以保定市为例,通过对产业结构与高等教育的关联分析,研究如何发展高等教育来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一、保定市产业结构现状分析 1.保定市产业结构的总体发展分析。2003年以来,保定市三次产业占GDP的比重(见图1)。 从总体趋势来看,2003—2008年这一阶段保定市的产业结构呈

“二、三、一”型,即第二产业占GDP比重最大,第三产业次之,第一产业最小,标志着保定的产业结构向更高阶段迈进了一大步。但根据世界银行钱纳里等经济学家研究,人均GDP 2 000美元以上(1980年,美元),第一、二、三产业生产结构为15.4%、43.4%、41.2%,而保定市2008年第一、二、三产业结构为15.62%、48.31%、36.07%,距此标准尚有差距,有待发展调整。而与发达国家的“三、二、一”型结构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2.保定市产业结构偏离度分析。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其中产业结构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其发展变化客观上要求就业结构与之相适应,产业结构的不断演进和升级也伴随着就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但对于就业结构来说,除产业结构外,还受体制、教育等因素的影响,有时并不表现为与产业结构同步变化,就业结构调整可能滞后于产业结构调整,一般用结构偏离度来表示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这种非同步关系。当结构偏离度等于0时,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关系完全协调,若偏离0越远则意味着结构的偏差越大。根据统计数据,对2003年以来保定市三次产业的结构偏离度进行计算,所得结果(如表1所示)。 由表1可以看出,自2003年以来,第一产业的结构偏离度绝对值很大。这表明,第一产业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很不协调,产业产值份额大于就业份额,具有较强的劳动力吸纳能力,但这种不协调性较为平稳;第二产业的结构偏离度均小于零,说明产值份额小于就业份

区域经济发展分析论文

区域经济发展分析论文 为了形成全国统一大市场,推动地区经济合作,我国政府在“十五”计划中强调,要进一步开放市场,建立和完善全国统一、公平竞争、规范有序的市场体系。打破部门、行业垄断和地区封锁,进一步开放价格,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和结构调整中的基础性作用。通过培育和发展商品市场、资金、劳动力和信息等生产要素市场,推动区域贸易和生产要素的区域合理流动,加快地区产业结构的和合理化调整,为“十一五”计划的完成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我国各区域之间产业优势比较: 东部地区的优势产业:电子工业、汽车制造业、石油化工工业、精密仪器以及通讯设备制造业、轻纺工业等。这些产业明显体现了东部发达地区的资源及技术、劳动力与资本优势,并且具有较高的附加值与较长的产业链,各行业的技术现代化水平较高。 中部地区的优势产业:机械制造业、建材工业、冶金工业以及煤化、盐化、磷化为主的化学工业和钢铁工业等,虽然具有一定的基础优势,也具备一定的发展潜力,但是成长性不高,面临比如发展空间有限、设备老化、附加值不高等发展困难。 西部地区则主要集中于资源相关的产业:电力工业、煤炭工业、石油石化、有色金属、天然气开采、旅游业、畜牧产品,这些产业均为资源型,耗能高、产量大、附加值低,没有形成产业链,多为原材料与初级产品。 东北地区:所谓老工业基地,主要是指在新中国成立前以及20世纪50、60年代(部分为70年代)形成的,国家进行了大量投资、生产规模大、历史上曾对我国经济起到很大作用、做出很大贡献,但现在却表现出产业结构老化、产品不适应市场、技术落后、体制陈旧、产业竞争力下降、陷入整体困境的工业基地。东北三省的原油产量和木材提供量占全国的1/2,商品粮占全国的1/3,汽车产量占全国的1/4,其中重型卡车产量占全国的1/2,造船产量占全国的1/3,钢产量占全国的1/8,重型装备制造业,军用飞机、核潜艇等重要的军品生产任务均在东北。 我国各区域之间的综合比较单位:(万人)

区域经济发展论文

区域经济发展论文 Revised by Jack on December 14,2020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论文 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思考 姓名: 准考证号: 身份证号: 联系电话: 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思考 摘要: 长期和稳定的增长是国家经济政策的重要目标之一。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呈阶梯式增长,引起国际范围的高度关注。与高速经济增长相对应的,是随之而来的增长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十一五”规划强调走自主创新之路,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作为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的战略重点,是针对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现实做出的重要战略部署。解决当前我国经济增长中存在的问题,必须认真分析经济增长的方式和实现条件,根据国情选择切合实际的经济增长道路。 [关键词]:内涵理论增长方式存在问题科技创新结构调整。 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内涵及其理论渊源 理解经济增长的内涵应从增长的机制和路径两个方面进行把握。从增长机制的层面看,经济增长有粗放型经济增长和集约型经济增长之分。从增长路径的层面看,经济增长有外延型和内涵型增长的区别。当前,我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主要是针对经济增长的机制,但也涉及经济增长的路径,两者是有机结合的。

从经济增长机制看,相对于资源的使用,存在着“粗放”型增长和“集约”型增长。“粗放”或“集约”概念,起初应用于资本主义农业生产中,后来才扩大到生产和国民经济增长中。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分析资本主义农业中的级差地租时,就阐述了“粗放耕作”和“集约化耕作”两种农业生产方式,以此将“粗放经营”和“集约经营”区别开来。地看,可耕地扩展的有限性,是促成农业部门从“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的重要经济条件。从这个意义上说,关注经济增长的质量和内容,从来就是与资源有限性直接相关的。 当代意义上的“粗放型”和“集约型”概念,是扩展了整个国民经济意义上的不同增长方式。粗放型增长由于具有低质低效的增长特性,依赖于生产要素的扩张,而生产要素的扩张主要是在规模、数量、产值、速度和投入等方面,较少重视质量、效益和效率。集约型增长由于具有高质高效的增长特性,依赖于现有生产要素效率的提高。提高生产要素效率主要是依托于科技进步、节约能源投入、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和管理水平,并在生产要素效率提高的前提下,提高经济效益,增强产品竞争力,同时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程度。 从经济增长的路径看,经济增长总是表现为生产成果数量上的增长,生产成果的数量增长取决于生产规模的扩大,而生产规模扩大的原因和表现形式又是不同的,因而经济增长有“外延式”和“内涵式”之分。马克思在分析社会资本的扩大再生产时,针对固定资本折旧费用于扩大再生产的使用问题指出,折旧费既可以用来扩大规模,也可以用来改良机器,提高生产效率,“如果生产场所扩大了,就是在外延上扩大;如果生产资料效率提高了,就是在内涵上扩大。”可见,经济增长所依赖的生产能力提高可以通过两种方式达到,一是更多地利用资源以扩大生产能力;二是提高生产效率以提高生产能力。除了通过将固定资本折旧基金用于“外延式”或“内涵式”扩大生产这一路径外,还可以通过新增投资用于建立新企业或扩大与改造旧企业,前者为“外延式”,后者为“内涵式”,

论文:区域经济区位优势分析--以唐山为例【摘要】

标题:区域经济区位优势分析——以唐山为例 英文标题:The analysis of the regional economic advantages——For example in Tangshan 内容摘要:唐山,是一座具有百年历史的沿海重工业城市。唐山市地处环渤海湾中心地带,南临渤海,北依燕山,东与秦皇岛市接壤,西与北京、天津毗邻,是联接华北、东北两大地区的咽喉要地和极其重要的走廊。唐山市是河北省经济中心,同时也是未来发展前景最好的一个城市。唐山市是我国京津唐大都市圈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我国重要的新型高科技工业基地和环渤海地区中心城市,中国海运中心之一和东北亚重要城市,著名的现代化生态城市,现代化国际性港口大城市。唐山市已经成为河北经济中心随着环渤海经济圈的逐步建立和完善,唐山的经济影响力将逐步扩大,经济地位必定更重要。唐山地区是河北省经济发展相对发达的地区,也是河北省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增长极。 英文摘要:Tangshan, is a historic city with a history of one hundred years coastal heavy industry. Tangshan is located in the center of the Bohai gulf,the south is the Bohai sea, the north is Yanshan mountain, east is Qinhuangdao, the west is borders with Beijing and Tianjin, Tangshan is connecting north, northeast two regions throat and extremely important corridor. Tangshan is economic centre in Hebei province, is also one of the best future prospects city. Tangshan is our country Beijing TangJin metropolitan important component,and is also China's important new high-tech industrial bases and link Bohai sea area center city, China shipping centers and northeast Asia major cities, famous modern ecological city,modern international port cities. Tangshan has become Hebei economic center as the Bohai economic rim gradually established and perfected, Tangshan influence economies will gradually expand, economic status is surely more important.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Hebei Tangshan area is relatively developed area in Hebei province, is also one of the important growth pole in fast development.

区域经济学毕业论文题目

毕业论文(设计) 题目 学院学院 专业 学生姓名 学号年级级指导教师 教务处制表 二〇一五年九月二十日

一、论文说明 本团队专注于原创毕业论文写作与辅导服务,擅长案例分析、编程仿真、图表绘制、理论分析等,论文写作300起,所有定制的文档均享受免费论文修改服务,具体价格信息联系,同时也提供对应的论文答辩辅导。 二、论文参考题目 区域经济学硕士毕业论文 在区域经济合作下培育国家竞争优势研究 区域经济非均衡增长与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重新选择 中日与东亚区域经济合作研究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模式探究 改革开放以来福建区域经济差异及其对策研究 我国区域经济治理模式研究 东西部区域经济合作研究 区域经济法制规制研究 从区划经济到区域经济 论世界经济区域一体化与APEC的发展 区域科技创新与吉林经济发展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历史演变与现实选择 民营企业、专业市场与区域经济增长间互动关系分析 环渤海地区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战略研究 香港在中国区域经济合作中的定位 城市经济区域理论及其发展研究 区域经济发展的路径选择 区域外向型经济发展研究 区域优势论与我国参与区域性国际经济合作的战略选择 东亚区域经济合作与我国的战略对策 “增长极”理论影响下的我国西部区域经济政策 区域经济地理的结构演进与思维特征

基于能值分析的区域海洋环境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 绿色物流与区域经济发展互动关系研究 区域经济有序程度的微观度量 中国财政分权机制对区域经济的影响 酒嘉区域经济一体化红利效应 主导行业与区域经济发展——大成集团研究 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政治因素影响研究 环北部湾区域经济合作模式研究 国内新兴财经报纸区域经济报道研究 市场与行政双重逻辑下的区域合作制度变迁 成都市区域经济差异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区域经济战略与对策研究 博弈论在区域经济合作中的运用研究 我国区域金融发展的对策研究 云南乡村区域中心发展模式研究 从区域经济发展看区域金融的政策选择——西南地区经济发展的区域金融政策选择 中国区域经济差异与国民经济发展 实现行政区经济向经济区经济的转变 区域经济发展与环境治理的评价与应用 区域经济差异及协调发展研究 重庆三峡库区腹地经济合作的构想 中国区域经济增长收敛性的实证研究 我国区域经济增长差异的实证分析 区域经济公正探析 中国区域经济收敛性问题的实证研究(1978~2004) 公路运输与区域经济梯度发展的协调性研究 盐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现状及对策思考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其他论文文档]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文献综述(1)论文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文献综述(1)论文 【论文摘要】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总体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鉴于此在国家整体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国内外的专家学者进行了大量的理论研究和具体实践,使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内容和形式不断更新,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和与时共进的特征。 关键词】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1 引言。 1958 年美国发展经济学艾伯特·赫希曼在《经济发展战略》一书中率先提出“发展战略”这一概念,重点讨论发展中国家如何利用自己的潜力、资源与环境,谋求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自20 世纪60 年代开始,联合国先后制定了60 年代、70 年代、80 年代三个10 年的“国际发展战略”,它使得“发展战略”一词逐渐越出以发展中国家为研究对象的范围,也广泛运用于发达国家。 2 国外研究现状。 2. 1 理论贡献。 (1)区域平衡增长论。 均衡增长的主要涵义是指国民经济中各个行业和部门相互协调、共同增长。主要包括赖宾斯坦(H. Leibenstein)的临界最小努力命题论、纳尔森( R. R. Nelson)的低水平 陷阱论、罗森斯坦和罗丹( P. N. Rosenstein- Rodan)的大推进论,以及纳克斯(R. Nurkse)的贫困恶性循环论和平衡增长理论。 (2)区域不平衡增长论。 区域不平衡增长论认为增长过程在实质上是不平衡的。其代表理论有佩鲁(Perour)的 增长极发展理论、缪尔达尔(Gunnar Myrdal)的循环累积因果理论和赫希曼(A. O. Hi rschman)的依附理论。 (3)区域阶段发展论。 倒U 型理论(Reversed U - Shaped Theory) 1965 年,美国经济学家威廉姆森( J. G. Williamson)把库兹涅兹的收入分配倒U 型 假说应用到分析区域经济发展方面,提出区域经济差异的倒U 型理论。他通过分析24 个 国家的国际横截面数据和10 个国家的时间序列数据,认为国内不同发展阶段区域不平等 的变化趋势,地区间收入差异的长期变动趋势大致呈倒U 型。 (4)钟型发展理论( Bell Shaped Theory)

2021年区域经济学毕业论文题目

毕业论文(设计) 欧阳光明(2021.03.07) 题目 学院学院 专业 学生姓名 学号年级级 指导教师 毕业教务处制表毕业 二〇一五年九月毕业二十日 一、论文说明 本团队专注于原创毕业论文写作与辅导服务,擅长案例分析、编程仿真、图表绘制、理论分析等,论文写作300起,所有定制的文档均享受免费论文修改服务,具体价格信息联系,同时也提供对应的论文答辩辅导。 二、论文参考题目 区域经济学硕士毕业论文 在区域经济合作下培育国家竞争优势研究 区域经济非均衡增长与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重新选择

中日与东亚区域经济合作研究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模式探究 改革开放以来福建区域经济差异及其对策研究 我国区域经济治理模式研究 东西部区域经济合作研究 区域经济法制规制研究 从区划经济到区域经济 论世界经济区域一体化与APEC的发展 区域科技创新与吉林经济发展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历史演变与现实选择 民营企业、专业市场与区域经济增长间互动关系分析 环渤海地区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战略研究 香港在中国区域经济合作中的定位 城市经济区域理论及其发展研究 区域经济发展的路径选择 区域外向型经济发展研究 区域优势论与我国参与区域性国际经济合作的战略选择 东亚区域经济合作与我国的战略对策 “增长极”理论影响下的我国西部区域经济政策 区域经济地理的结构演进与思维特征 区域循环经济模式研究 基于能值分析的区域海洋环境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绿色物流与区域经济发展互动关系研究

区域经济有序程度的微观度量 中国财政分权机制对区域经济的影响 酒嘉区域经济一体化红利效应 主导行业与区域经济发展——大成集团研究 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政治因素影响研究 环北部湾区域经济合作模式研究 国内新兴财经报纸区域经济报道研究 市场与行政双重逻辑下的区域合作制度变迁 成都市区域经济差异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区域经济战略与对策研究 博弈论在区域经济合作中的运用研究 我国区域金融发展的对策研究 云南乡村区域中心发展模式研究 从区域经济发展看区域金融的政策选择——西南地区经济发展的区域金融政策选择 中国区域经济差异与国民经济发展 实现行政区经济向经济区经济的转变 区域经济发展与环境治理的评价与应用 区域经济差异及协调发展研究 重庆三峡库区腹地经济合作的构想 中国区域经济增长收敛性的实证研究 我国区域经济增长差异的实证分析 区域经济公正探析

区域经济论文

滦南县经济问题研究 姓名:姚雪莲 学号:20080203015 班级:08政教 摘要:扼山傍海,力挽狂澜,国宝之地,厚土藏金;凤凰展翅九万里,试看天下谁能敌?本文着重论述自然环境,自然资源得天独厚的滦南如何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和三年大变样中实现腾飞! 关键字:滦南经济三年大变样 正文: 一、滦南概况 滦南县隶属河北省唐山市,总人口 58万人。滦南县南临渤海,背靠京津,位于环渤海和环京津交融地带。境内唐港高速公路横穿东西,蛇港铁路纵贯南北,沿海公路、平青乐公路与102、105国道相连,县乡公路四通八达;境内曹妃甸深水大港正加紧建设,水陆交通便捷畅通。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使滦南正在与京津唐秦等大中城市融为一体,成为“大北京”城市圈和沿海经济开发带前沿。 滦南县北依燕山,南临渤海。国土面积1270平方公里,耕地110.5万亩,全县辖594个行政村,总人口数56.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52万人。是国务院确定的第一批沿海对外开放县和河北省首批小康县。 滦南县得山海之利,资源广博,物产丰富,素有冀东“三米之乡”(海米、大米、花生米)的美称。东部壤区为滦河冲积平原的肥沃土壤,西北部沙区饲草饲料资源丰富,南部沿海渔业生产发达,中部为稻米的生产地,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农业生产格局。在农业发展的同时,滦南县农村非农产业异军突起,以钢锹、再生棉、草制品加工、木材加工等为主体的特色经济镇、特色经济村迅速崛起,并形成了一批年产值5000万元以上的骨干产业,成为农村经济的新“亮点”。 二.优越的自然环境及自然资源 (一)矿物资源。本县的矿物资源主要有铁、煤和石油。 铁矿分布在马城、多余屯一带,埋藏地下,属于滦县司营铁矿体的延伸。煤矿颁布在青坨营、小水坡一带,属于开滦煤矿的延伸石油主要分布在南堡、高尚堡、柳赞一带沿海及渤海湾浅海,这里在构造上属南堡凹陷区。已发现储油构造,油、气集聚量达4.10亿吨,其中陆上有2.05亿吨,海上有2.05亿吨,已开采,并伴有天然气产生。。 (二)水资源。本县可利用的地下水资源,主要是全淡水区,面积915.7平方公里。地下水可利用量,主要来自大气降雨的补给。全县多年平均大气降雨入渗补给量为1.183亿立方米。按不同水文年计算,当频率为50%降雨年份时,入渗补给量为1.123亿立方米;频率为75%降雨年份时,入渗补给量为0.865亿立方米。地下水的另一大资源是来自滦河、滦乐及滦柏输干渠的侧向补给。全县地下水侧向补给量为0.7亿立方米,咸水区深层淡水多年平均侧向补给量为0.03亿立方米。全县多年平均地下水可利用量为1.913亿立方米,其中频率为50%降雨年份,地下水可利用量为1.853亿立方米;频率为75%降雨年份,地下水可利用量为1.595亿立方米。 (三)土地资源。全县总面积1270平方公里,折合190.5万亩。其中,耕地110万亩。潮间带土地资源丰富,潮间带又名海涂、海滩、滩涂。是潮涨淹没,潮退露出的地方,是介于海洋与陆地之间的过渡地带。根据潮间带的潮位,可分为高潮带、中潮带、低潮带三个潮位带。由于受冲淤、潮汐等方面的影响,潮间带是一个极为活跃的地带。本县潮间带土地资源极其丰富,滩涂辽阔泥泞,一望无际,宽达几公里至十数公里。全县潮间带64.55万亩,可以开发利用的30万亩,已开发15万多亩,对虾贝类养殖面积分别达到5万亩和7万亩。 (四)海洋生物资源。滦南县海洋生物资源十分丰富,主要有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底栖生物、游泳生物和潮涧带生物。浮游植物分布在本县沿海并具有一定数量的是浮游硅藻类,主要有中肋骨条藻、棱曲舟藻、圆筛藻和有槽直链藻。浮游动物占居主导地位的种类有桡足类的中华蜇水蚤、纺千多元锤水蚤属、真刺唇角水蚤、拟长腹剑水蚤、毛颚类的强壮箭虫和原生动物的夜光虫。在全年密度比例中,这些种类所占比例较大。本县沿海沿岸沟叉较多、地形复杂,曹妃殿一带沿岸陡直水深,5-10米等深浅范围狭窄,底质

区域经济论文(区域经济发展论文)

区域金融与区域经济互动机制研究 摘要:基于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这一当前的热点问题,文章旨在构建二者之间的统一性互动框架,以便为后续研究提供理论基础。论文从区域性层面,基于系统性视角,并考虑到区域经济内部的协调发展,构建了区域金融与区域经济之间的E-C-F互动框架,包括了区域金融子系统、区域经济子系统、二者之间的互动关联三个部分。基于区域金融子系统具有内外两个层次的内容,其二者之间的互动关联也构成了两个层次,即外层的模式互动,内层的结构依赖和协调机制。 关键词:区域金融;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互动机制 前言: 自20世纪60年代末,以Rnymond W.Goldsmith,Gur-ley.J.G和Shaw,E.S.,Ronaldl.Mckinnon 等为代表的金融发展理论创立以来,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之间关系就一直是学术界和执政者关心的热点,学者们通过大量的实证研究针对不同的数据也得出了诸多不同的结论。当前的大量研究表明区域金融和经济之间的确存在复杂的非线性关联,但是文献多专注于二者之间的某一侧面展开,例如或者关注于银行的作用、或者关注金融的深化程度;另外当前研究多注重宏观经济层面,而对于区域性的金融和经济之间的关联性还需更深入的研究;再者当前对于二者之间的关联大都关注金融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而对经济的协调发展的促进研究不多。所以本文将从系统性的角度,从区域性层面,全面分析二者之间的关系,并加入区域金融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促进关系,从而构建二者之间的互动关联模型。 一、区域金融与区域经济的E-C-F互动框架模型 系统论、自组织理论等在经济领域的深入应用,使区域经济及其金融体系这一自组织系统协调发展的整体目标、内部构件间相应的演化规律紧密地联系起来,为金融行业科学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供了保障。自组织理论由耗散结构理论、协同学、超循环理论和突变论组成,大致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主要用科学理论与方法研究复杂系统的形成、演化与消亡的规律,为研究经济系统的协调发展的机制和规律、描述其运行状态提供了理论和方法上的依据。基于耗散结构理论中,区域经济应从其特定突变项目努力从事物的横向和纵向的关联上去发掘和拓展突变项目的积极效果。协同学是研究不同事物共同特征及其协同机理,而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就是要通过经济子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使系统发展具有自主性,保证区域经济各系统的开放性,通过人为控制发挥其子系统作用的最大化,使自组织效果达到最佳。系统理论“整体大于部分之和”为区域经济和区域金融提供了整体视角,为正确认识协调发展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及性质,制定协调发展战略,实现协调发展的目标提供了方法论依据。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理论既是传统观念在现代经验下的一种新应用,更是源自近些年来系统论、自组织理论等在经济领域的深入发展。协调发展理论出现的宏观背景是城乡差距、区域差距、部门差距、行业差距等不断的拉大,直接影响到社会的和谐相容度。因为和谐相容度不仅与人们绝对收入水平相关,更取决于收入水平之间的差异程度。微观的理论背景为当前全球化促进的市场竞争的加剧,以及企业所面临的资源稀缺程度加重、环境不确定性提高、企业成员的主体意识与企业价值观的背离不时加剧等,其中最重要的一个背景,就是与资金紧密相连的金融业的发展,而在协同理论的支撑下,区域经济、区域金融,可以构成一套完整的自组织系统,使其整体目标与其内部构件以及相应的演化规律紧密地联系起来,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在科学优化方法下的实现提供了保障。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将区域金融和区域经济看成两个开放的子系统,即区域经济子系统(以字母E代替)、区域金融子系统(以字母F代替),根据现有金融发展理论和区域经济

区域经济的论文范文2篇

区域经济的论文范文2篇 区域经济的论文范文一:区域经济发展中公路运输的重要作用 公路交通是众多运输方式中的一种,公路运输与空运、航运以及铁路运输相比,其所占的比重更大,特别是在内陆地区,空运成本非常高,内河缺乏,铁路运输非直达,公路运输方式成本相对较低,并且随着公路建设进程的加快,公路运输已经成为最有效、最直接的运输方式。根据相关统计,发达国家公路运输里程在各种交通运输综合比例的60%以上,并且公路运输对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文章针对区域经济发展中公路运输作用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1公路运输对区域经济的影响 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的交通运输行业和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构建了健全和完善的交通网络,交通运输能力显著提高。公路交通运输具有直达运输、适应性强、机动灵活、用户操作方便、资金投入少以及周转快等优点,在交通运输行业占据着很大的比例。但是,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人们逐渐地向城市靠拢,更多的家庭购买了小汽车、机动车,并且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种需求不断增加,城市交通客货运输量显著增加,导致城市交通运输不能够满足人们的实际需求。我国许多城市对于土地使用和交通运输的利用尚不完善,

并且尚未创建健全的交通管理体制,导致公路交通存在严重的拥堵现象,交通事故频发。因此,通过对城市土地资源、公路交通运输行业进行规划和完善,能够满足人们对交通运输的实际需求,并带动公路沿线的经济发展,进而推动整个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 2公路运输与区域经济的相关性分析 以某个区域生产总值作为评价区域经济的指标,采用全社会货运量、全社会客运量以及公路里程作为评价公路运输发展状况的指标,以此对区域经济和公路运输的相关性进行定量分析。相关性分析是研究随机变量关系的统计方法之一,以此统计实务之间的关系。根据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全社会货运量和地区生产总值的相关系数为0.890,并且根据相关性分析结果,全社会货运量和地区经济存在很强的正相关性;根据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全社会客运量和地区生产总值的相关系数为0.981,并且根据相关性分析结果,全社会客运量和地区经济存在较强的正相关性;根据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公路里程和地区生产总值的相关系数为0.980,并且根据相关性分析结果,公路里程和地区经济存在较强的正相关性。 3公路运输在区域经济中的作用 3.1微观角度 3.1.1激活公路沿线资源公路交通对于改善和激活沿线资源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土地资源与旅游资源,按照区位理论,交通运输可以改变区域的区位,在没有修建公路时,土地资源、旅游资源等不能和其他资源相匹配,一旦改善公路交通,能够实现上述资源的有效结合,将潜在的价值转化成市场价值,推动地区经济的发展。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论文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论文 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思考 姓名: 准考证号: 身份证号: 联系电话:

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思考 摘要: 长期和稳定的经济增长是国家经济政策的重要目标之一。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呈阶梯式增长,引起国际范围的高度关注。与高速经济增长相对应的,是随之而来的增长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十一五”规划强调走自主创新之路,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作为实现“十一五”规划发展目标的战略重点,是针对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现实做出的重要战略部署。解决当前我国经济增长中存在的问题,必须认真分析经济增长的方式和实现条件,根据国情选择切合实际的经济增长道路。 [关键词]:内涵理论增长方式存在问题科技创新结构调整。 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内涵及其理论渊源 理解经济增长的内涵应从增长的机制和路径两个方面进行把握。从增长机制的层面看,经济增长有粗放型经济增长和集约型经济增长之分。从增长路径的层面看,经济增长有外延型和内涵型增长的区别。当前,我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主要是针对经济增长的机制,但也涉及经济增长的路径,两者是有机结合的。 从经济增长机制看,相对于资源的使用,存在着“粗放”型增长和“集约”型增长。“粗放”或“集约”概念,起初应用于资本主义农业生产中,后来才扩大到工业生产和国民经济增长中。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分析资本主义农业中的级差地租时,就阐述了“粗放耕作”和“集约化耕作”两种农业生产方式,以此将“粗放经营”和“集约经营”区别开来。历史地看,可耕地扩展的有限性,是促成农业部门从“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的重要经济条件。从这个意义上说,关注经济增长的质量和内容,从来就是与资源有限性直接相关的。 当代意义上的“粗放型”和“集约型”概念,是扩展了整个国民经济意义上的不同增长方式。粗放型增长由于具有低质低效的增长特性,依赖于生产要素的扩张,而生产要素的扩张主要是在规模、数量、产值、速度和投入等方面,较少重视质量、效益和效率。集约型增长由于具有高质高效的增长特性,依赖于现有生产要素效率的提高。提高生产要素效率主要是依托于科技进步、节约能源投入、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和管理水平,并在生产要素效率提高的前提下,提高经济效益,增强产品竞争力,同时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程度。 从经济增长的路径看,经济增长总是表现为生产成果数量上的增长,生产成果的数量增长取决于生产规模的扩大,而生产规模扩大的原因和表现形式又是不同的,因而经济增长有“外延式”和“内涵式”之分。马克思在分析社会资本的扩大再生产时,针对固定资本折旧费用于扩大再生产的使用问题指出,折旧费既可以用来扩大企业规模,也可以用来改良机器,提高生产效率,“如果生产场所扩大了,就是在外延上扩大;如果生产资料效率提高了,就是在内涵上扩大。”可见,经济增长所依赖的生产能力提高可以通过两种方式达到,一是更多地利用资源以扩大生产能力;二是提高生产效率以提高生产能力。除了通过将固定资本折旧基金用于“外延式”或“内涵式”扩大生产这一

区域经济学论文 区域经济发展论文

区域经济学论文区域经济发展论文 对推动国内产业转移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思考 摘要:产业转移是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重要途径。在分析国内产业转移的趋势和特征的基础上,探讨了目前国内产业转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推动国内产业转移与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思考。 关键词:国内;产业转移;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经过改革开放三十二年的发展,中国经济已经进入一个快速增长期。然而,在经济快速增长时,由于中国幅员辽阔、区域分化明显,各区域之间的经济差距也在逐渐拉大,表现较为显著的就是各区域产业结构的分化严重。国内产业转移没有跟上经济发展的脚步。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对区域协调发展高度重视。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采取有力措施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逐步缩小东中西部地区间的经济发展和收入差距。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指出,要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温家宝总理2011年3月5日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强调,要“加快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推动产业转型升级”[1],为中国产业结构调整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指明了方向。推动国内产业转移,特别是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有利于将中西部地区的资源、能源、劳动力、市场等方

面的优势,与东部沿海地区的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方面的优势有效结合起来,实现优势互补,促进东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时期是中国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国内产业转移是实现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迫切需要。为此,积极引导中国的产业转移,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成为中国经济持续协调发展的重要课题。 一、国内产业转移的趋势和特征 产业转移是在市场资源供给或产品需求条件发生变化后,某些产业通过生产要素的流动,从一个地区转移到另一个地区的经济行为和过程,是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重要途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利用得天独厚的政策和区位优势,抓住港澳台地区产业转移的机遇,大量承接和发展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的加工业,技术密集型产业和资本密集型产业呈快速发展态势,不仅有力地推动了当地经济发展,而且成为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目前,国内产业转移的总体趋势和特征是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趋势将继续得到加强,东中西部地区产业转移的规模不断扩大。随着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省份向中西部地区欠发达省份转移,东部地区产业结构的升级,传统制造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中部和西部一些省份的工业能力明显增强。并呈现以下趋势与特征:一是在经济区域之间的“大梯度转移”(即东部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如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区位选择规模情况(见下页表1);二是在各行政省份之间的“小梯度”转移(即东部发达地区向东部欠发达地区转移)。如广东

农村与区域发展论文区域经济发展论文: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文献综述

农村与区域发展论文区域经济发展论文: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文献综述 【摘要】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总体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鉴于此在国家整体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国内外的专家学者进行了大量的理论研究和具体实践,使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内容和形式不断更新,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和与时共进的特征。 【关键词】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1 引言。 1958 年美国发展经济学艾伯特·赫希曼在《经济发展战略》一书中率先提出“发展战略”这一概念,重点讨论发展中国家如何利用自己的潜力、资源与环境,谋求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自20 世纪60 年代开始,联合国先后制定了60 年代、70 年代、80 年代三个10 年的“国际发展战略”,它使得“发展战略”一词逐渐越出以发展中国家为研究对象的范围,也广泛运用于发达国家。 2 国外研究现状。

2. 1 理论贡献。 (1)区域平衡增长论。 均衡增长的主要涵义是指国民经济中各个行业和部门相互协调、共同增长。主要包括赖宾斯坦(H. Leibenstein)的临界最小努力命题论、纳尔森( R. R. Nelson)的低水平陷阱论、罗森斯坦和罗丹( P. N. Rosenstein- Rodan)的大推进论,以及纳克斯(R. Nurkse)的贫困恶性循环论和平衡增长理论。 (2)区域不平衡增长论。 区域不平衡增长论认为增长过程在实质上是不平衡的。其代表理论有佩鲁(Perour)的增长极发展理论、缪尔达尔(Gunnar Myrdal)的循环累积因果理论和赫希曼(A. O. Hirschman)的依附理论。 (3)区域阶段发展论。 倒U 型理论(Reversed U - Shaped Theory) 1965 年,美国经济学家威廉姆森( J. G. Williamson)把库

区域经济发展论文

又好又快的发展扬州旅游业随着我国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旅游业逐渐成为服务业的新支柱产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日益提高,旅游业对其它产业的投资拉动效应越来越受到各方瞩目。目前,我国各省、区、市都在积极发展本地旅游业,旅游业已成为重要的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对于城市经济发展、劳动力就业、城市形象、产业结构优化、国际交流与合作、市民素质的提高、环境与社会和经济的协调发展等方面发挥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尽管扬州市旅游业发展已经取得良好成绩,但是比照同类城市特别是一些新兴旅游城市,还存在问题。 \ 面对问题和挑战的同时,我们也面临着更多的机遇。要抓住大力发展旅游业的契机,用抓招商引资、城市建设的力度来推进扬州旅游产业的大发展。 (一)全力打造具有核心影响力的旅游项目。 为集中力量,确保核心品牌项目顺利实施,投、融资更加便捷,建议由政府主导,组建旅游发展(开发)有限公司,将旅委行政职能之外需要市场化运作的职能,如旅游发展融资、项目开发、市场营销等,通过旅发公司实行企业化运作,推行旅游资源与项目开发等一体化管理。要在认真调研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扬州旅游发展方向和重点,本着“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原则,因势利导,从扬州优势旅游资源中提炼出具有代表性、唯一性和较强竞争力的核心资源,倾全力打造出极具影响力的旅游核心品牌。创新扬州文化载体,

打造旅游精品,增强游客参与度,突出体验性。 1、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国际知名旅游开发商来扬州投资,建设具有高度体验性游乐项目。少年儿童是消费的热点群体,儿童的消费在家庭起到牵引作用,一人出动,全家甚至多家出行,吸引少年儿童或青少年眼球就需要有新、奇特的游乐参与体验项目。游乐项目要具有一定的科技含量和趣味性,特别注重开发00后项目及一年四季活动的开发及游乐项目推陈出新。 2、开发扬州工艺参与性和体验产品。天下玉,扬州工。扬州玉器,扬州剪纸不仅是扬州的特产,也是传播扬州文化媒介,可以通过这两种工艺品展现扬州风土人情,地方特色, 传递友情、爱情、亲情。举办玉器个性化设计、扬州剪纸设计大赛等主题活动。激活扬州工艺文化,设计参与扬州工艺文化体验活动方案,每年按季度定期举办玉器、剪纸等工艺活动,根据需求个性化订制,开发大众产品,让普通民众走进并了解扬州玉器,鉴赏玉器,乐活生。举办国际剪纸论坛、峰会,研究创新扬州工艺,开发扬州工艺新产品,让扬州工艺在创新中继承和发展。 3、发展商务旅游。招引国际知名公司来扬州设立公司、或分公司,吸引重大体育、文化、文艺赛事来扬州举办。投资成立专业会展公司;立足现有酒店,开发商务旅游产品和服务,加强进行VIP和管家式服务的专业培训,吸引培养专业会展人才,完善商务旅游配套设施建设,包括业务培训、拓展培训、禅宗体验等项目开发和推介。实施会展奖励政策。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