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由零分作文看部分作文的道德缺失

由零分作文看部分作文的道德缺失

由零分作文看部分作文的道德缺失

作者:张家岭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10年第12期

“零”与“零分”就其数学意义来说常表示没有数量,甚至还可以向下推衍出负的量;于生活中,通常也用来表示一种决然的否定,比如零容忍,或直接说“零分”,都表示没有丝毫的可取之处。当“零分”与“作文”结合,就是对作文的零容忍,或者说是对作文价值的彻底否定。

最初,零分作文是零星的;但是,这几年零分作文却从全国各地中考、高考卷中源源不断地涌现,甚至今年汕头一市竟然出现了700多篇中考零分作文(E度作文网),呈现井喷之势。这不能不让人内心充满忧虑。到底是什么出了问题,导致零分作文的出现呢?或者,换句话说什么原因使我们会对这些作文零容忍,彻底否定它们在写作上的价值呢?

我们不得不问:零分作文究竟否定了什么?

一把脉问诊:“我”的缺失使作文内容非道德

事实上,必须得承认的客观事实是没有一个学生念完初中或者高中所有课程,他的写作能力还会是零分——还根本不会写作。所以,零分对作文而言,否定的似乎应当不是学生写作能力本身,而是依附于作文写作活动存在的其他因素。那么是什么决定了这些作文得零分?

以例来说,如2010年湖北高考零分作文《站在历史天空下的幻想——高考感怀七十二韵》,山东高考零分作文《托尔斯泰放了个屁》等,这类作文中作者以泄愤式的辱骂来代替考场中面对作文试题的无能,一些辱骂、诅咒已经是令人发指,表达中露骨地显示出作者道德修养与道德感的缺失,这使得文字的表达非道德化,写作能力此时已经成为非道德表达的借具。这样的能力和作文就显然被异化,成为公序良俗的离经叛道者,甚至有违法律。我们从中读不到正确的“我” (正确的作者),零分作文的出现也就无法避免了。也就是说,原因几乎都不会是因为少字、偏题、走题或者语句不通,部分同学作文道德缺失的痛苦纠结,最终让他们进行着不合乎道德要求的表达,从而摧毁了正确的作文表达诉求,严重干扰了作文写作,作文被非道德化。

非道德的作文里作者已经失去了“我”,作文内容里“无我“。

“无我”就是作文内容里作者自我形象正确认知的错位或缺失;具体点说,指文章内容里没有一个积极的作者,缺乏作者真诚、深挚、积极的生活体验与反思,不能形成作者积极的“自我认知”。作文写作,不管题材为何,反映的都是作者对生活的体验与认知,“我”的缺失实质就是内容有违道德规范,它反映出作者自我形象认知的错误。

内容的非道德化总是和作文主题的非道德化或者非道德倾向相联系,错误的认知观和非道德的主题使文中宣扬的内容“非道德化”,不再符合人们对生活的道德认知,作文内容成为丑陋

行为、甚至是有违法律的罪恶行径的直接展示,这样的作文只是成为把非道德的事件作为重点内容进行的炫耀式表达,作者认知上的非道德倾向明显,这时,文中的“我”已是“错误的我”,不是合乎道德价值判断的“正确的我”。而作文里,道德缺失的“无我”是作文得零分的根本原因。

二病因探究:非道德素材的客观存在和不客观不严肃的作文态度

1社会生活中非道德类素材的客观存在

社会总是在不断进步,但并不意味生活中有违道德甚至法律的事件就会完全消失,一些非道德的事件和现象是客观存在于我们生活中的。尤其是现阶段我们大力进行经济建设的同时,人们的思想意识受市场经济及众多外来和传统文化中不健康因素的影响。呈现出多样性,在居主导地位的合道德价值观外,少数人滋长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错误的价值观,表现在各个行业里从而出现一些有违道德法律的负面人物和事件。它们与主流生活事件一起,以自身的客观存在构成生活环境影响着人们,尤其是信息流通如此便捷的今天,我们不可能对学生的生活进行隔离——况且这也不需要、不科学。因为今天人的成长更需要完全的环境。

所以,零分作文从这一层面来说,它的产生是有其社会根源的。个人的生存和学习离不开社会,个人只能存在于社会之中。每个个体道德观念的形成必然会受到他生活环境的影响。“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马克思),问题就在于我们生活的社会大环境下存在一个个有所迥异的小环境,这种差异可以是地区的,可以是社区的,可以是邻里的,可以是家庭的,还可以是流通的信息所构建的种种信息环境——它们往往能够放大许多事件,这些众多的“小”生活圈最密切的包裹着我们的学生,谁又能保证其中不存在些许瑕疵而又给一些学生深刻印象,甚至学生已深受其害?

从伦理学角度看,个人是道德活动的主体,社会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社会也会对个人的道德活动产生影响。但是,非道德素材甚至小环境的存在,并不能给零分作文存在以合道德性——从本质上说,它们都是道德缺失的——它们不代表整个社会。

所以,引导学生懂得如何处理个人与社会(包括小环境)之间的关系,以建立符合整个社会进步的道德认知是目前教育的一个重点问题。

2缺乏完整的视野与驾驭问题索材的能力,导致认识的非道德

内容“无我”作文的产生大多是因一些学生面对丰富而又复杂的生活,在选材时缺少思考,不能够全面完整地掌握作文素材,更缺乏深入剖析,在内容的价值判断与取向上缺乏考量,从而使素材的选择片面化,甚至走向极端,不再合乎客观的原则。而学生的写作能力往往又不能自觉地合理驾驭“非道德”的素材,于是一旦轻易涉及,合乎道德的价值判断就容易缺失,作文就表现为只是片面记录这类事件的“实录”,或者为泄愤式的表达,而缺失对内容的正确认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