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肝胆外科诊疗指南

肝胆外科诊疗指南

肝胆外科诊疗指南
肝胆外科诊疗指南

目录

第一节原发性肝癌..........................................

第二节继发性肝癌..........................................

第三节肝海绵状血管瘤......................................

第四节细菌性肝脓肿........................................

第五节肝包虫病............................................

第六节先天性肝囊肿........................................

第七节肝外伤.............................................. 第二章胆道疾病.................................................

第一节先天性胆道疾病......................................

第二节胆石病..............................................

第三节胆道感染............................................

第四节胆道肿瘤............................................

第五节其他胆道疾病........................................ 第三章胰腺疾病.................................................

第一节胰腺炎症............................................

第二节胰腺囊性病变......................................

第三节胰瘘................................................

第四节胰腺肿瘤............................................

第五节胰腺内分泌肿瘤...................................... 第四章脾脏疾病.................................................

第一节外伤性脾破裂........................................

第二节脾肿大、脾功能亢进症................................

第三节脾囊肿..............................................

第四节脾脏肿瘤............................................

第五节脾脓肿..............................................

第五章门静脉高压症.............................................

第六章腔镜与内镜在肝胆外科的应用...............................

第一节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第二节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

第三节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术..............................

第四节胆道镜..............................................

第七章肝脏移植.................................................

第一章肝脏疾病

第一节原发性肝癌

一、定义

原发性肝癌(primarylivercancer,PLC)是由肝细胞或肝内胆管上皮细胞发生的恶性肿瘤。原发性肝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中位年龄为40~50岁,男女发病比例为2~5:1。我国肝癌年死亡率占肿瘤死亡率的第二位。

二、诊断

1.临床表现

1)病史:慢性肝炎、肝硬化(病毒性、酒精性)病史。

2)症状:

(1)肝区痛:为最常见症状,多为胀痛、钝痛或刺痛;可为间歇性,亦可为持续性。病变侵及横膈或腹膜后时,可有肩背或腰部胀痛。

(2)全身和消化道症状:发热、消瘦、无力、上腹部不适,食欲下降,多为中、晚期表现。

(3)某些全身性反应:是癌组织产生某些内分泌激素物质所引起,如低血糖症、红细胞增多症、类白血病反应、高血钙症等。

(4)肝癌自发破裂出血:突发右上腹疼痛,可有循环系统改变。

3)体征:

(1)肝肿大:中、晚期肝癌最常见的体征。呈进行增大,不规则、质硬、表面凹凸不平结节状,可有压痛。

(2)黄疸:可见于弥漫型肝癌或胆管细胞性肝癌。

(3)自发破裂出血时出现腹膜刺激征。

(4)晚期出现腹水呈进行性增加,恶病质,黄疸多由于胆管受压及肝实质破坏所致。

(5)其它肝实质损害的表现,如皮下出血、肝掌、蜘蛛痣等。

2.辅助检查

1)实验室检查:

(1)肝功能:多呈慢性肝功损害表现。

(2)甲胎蛋白(AFP)测定:是诊断肝细胞癌的相对特异性指标。AFP肝癌诊断标准是:①AFP≥400μg/L,排除活动性肝炎、生殖腺胚胎源性肿瘤及妊娠等;②AFP由低浓度逐渐升高,持续不降;③AFP在中等水平200μg/L持续8周,阳性率70%左右。

(3)HBsAg多为阳性。

2)影像学检查:

(1)超声检查:可显示肿瘤的大小,形态,所在部位以及肝静脉或门静脉内有无癌栓等,能发现直径2cm或更小的病变。

(2)CT检查:可检出直径约1.0cm左右的早期肝癌,应用增强扫描有助于与血管瘤鉴别。碘油CT可提高小肝癌的诊断率。

(3)MRI:对与血管瘤的鉴别诊断优于CT,可行肝静脉、门静脉、下腔静脉及胆道重建成像,显示这些管腔内有无癌栓。

(4)PET:该检查在肝癌和肝局限性增生、肝转移癌的鉴别中仍有一定的困难。

(5)肝血管造影:选择性腹腔动脉和肝动脉造影能显示直径在1cm以上的癌结节,结合AFP检测的阳性结果,常用于小肝癌的诊断,尤其是定位诊断。

3)其他检查:

(1)穿刺行针吸细胞学检查:有确定诊断的意义,常在B声或CT引导下进行。适用于经过各种检查仍不能确诊的患者。

(2)电视腹腔镜检查或剖腹探查。

3.鉴别诊断

1)肝硬化:病程发展缓慢。超声波检查,血清AFP测定,有助于鉴别。

2)肝局灶性结节增生:鉴别困难,病史、CT和MRI对鉴别诊断有帮助,必要时行肝穿刺针吸细胞学检查或剖腹探查。

3)继发性肝癌。

4)肝海绵状血管瘤、肝腺瘤。

5)肝脓肿。

6)肝包虫病。

7)肝癌自发破裂出血应与其他腹腔内出血鉴别。

8)毗邻器官如右肾、结肠肝曲、胃、胰腺等处的肿瘤相鉴别。

【并发症】肝性昏迷、上消化道出血、癌肿破裂出血、继发感染等。

三、分型

1.按大体病理形态分为3型

1)结节型。

2)巨块型。

3)弥漫型。

2.按肿瘤大小分为:

1)微小肝癌:直径≤2cm。

2)小肝癌:直径>2cm,≤5cm。

3)大肝癌:直径>5cm,≤10cm。

4)巨大肝癌:直径>10cm。

3.原发性肝癌的组织病理分型:

1)肝细胞型:最多见,是由肝细胞发生的癌。

2)胆管细胞型:较少见,是由肝内胆管细胞发生的癌。

3)混合型:最少见,具有肝细胞癌及胆管细胞癌两种结构。

【分期】国际TNM分期(国际抗癌联盟和美国癌症联合会,1997):

1)Ⅰ期:T1N0M0。

2)Ⅱ期:T2N0M0。

3)ⅢA期:T3N0M0。

4)ⅢB期:T1N1M0,T2N1M0,T3N1M0。

5)ⅣA期:T4N0M0,T4N1M0。

6)ⅣB期:任何T,任何N,M1。

T-原发肿瘤

Tx:原发肿瘤不能确定。T0:没有原发肿瘤证据。T1:单发肿瘤的最大直径≤2cm,无血管侵犯。T2:单发肿瘤的最大直径≤2 cm,有血管侵犯,或单发肿瘤直径>2cm,无血管侵犯,或多发肿瘤限于一叶,最大直径<2cm,无血管侵犯。T3:单发肿瘤直径>2cm,有血管侵犯,或多发肿瘤限于一叶,直径<2cm,有血管侵犯,或多发肿瘤限于一叶,任何一个最大直径>2cm,有或无血管侵犯。T4:多发肿瘤分布超过一叶或肿瘤侵犯门静脉或肝静脉大分支。

N-区域淋巴结

Nx:区域淋巴结转移不能确定。N0:无区域淋巴结转移。N1:有区域淋巴结转移。

M-远处转移

M0无远处转移。M1有远处转移。

四、治疗

1.非手术治疗

1)化疗:目前常用药物为:氟尿嘧啶、阿霉素、丝裂霉素、顺铂、卡铂等,但疗效逊于肝动脉和(或)门静脉置泵(储药器)化疗,且毒副作用大,已较少使用。也可行栓塞化疗。

2)放射治疗:对于一般情况较好、肝功能尚好,不伴有肝硬化、黄疸、腹水,无脾功能亢进和食管静脉曲张,癌肿局限,尚无远处转移而又不适宜手术或术后复发者,可采用放射为主的综合治疗。

3)生物治疗:主要是免疫治疗。常用的有卡介苗、小棒状杆菌、左旋咪唑、瘤苗、胸腺肽、转移因子、免疫核糖核酸、干扰素、白细胞介素-Ⅱ、淋巴因子激活的杀伤细胞等。

4)中医中药治疗:采取辩证施治、攻补兼施的方法。为其它疗法的补充。

2.手术治疗

1)手术切除

(1)手术适应证:病人情况良好,无严重心、肺、肾功能损害或障碍;肝功能(Child)分级属A~B级;无广泛肝外转移者;肿瘤局限,有切除的可能或尚能行姑息性外科治疗者。

(2)手术禁忌证:有严重心、肺、肾功能障碍,无法耐受手术者;肝功能失代偿,有明显黄疸、腹水者;有广泛肝外转移性肿瘤。

(3)术前准备:全面检查心、肺、肾功能。常规胸片和食管吞钡检查,了解肺内有无转移和胃底食管静脉曲张情况。补充葡萄糖,维生素K等,增加肝脏的储备和耐受手术切除的能力。对ALT异常超过正常两倍以上者应延长术前保肝治疗时间。

(4)手术切除方法:规则性切除包括肝段切除、联合肝段切除、肝叶切除、半肝切除、肝三叶切除,不规则切除包括肿瘤剜出术、楔形切除术。肝切除手

术中一般至少要保留正常肝组织的30%,或硬化肝组织的50%,否则不易代偿。小肝癌可距肿瘤2cm处行根治性局部肝切除术。

(5)术后并发症:出血,肝功能衰竭,胸腔积液,膈下脓肿,上消化道出血,切口感染,切口裂开。

2)肝动脉或门静脉插管化疗:经手术探查发现肿瘤已不能切除者;或做为肿瘤姑息切除的后续治疗,可经胃网膜右动(静)脉或胃右动(静)脉作肝动脉(或门静脉)插管化疗。

3)肝动脉栓塞化疗(TACE):经股动脉插管超选择性肝动脉栓塞化疗。可以反复多次施行。

4)集束电极射频治疗、冷冻、微波治疗等。

5)局部无水酒精注射疗法:在B超、CT引导下经皮穿刺注射无水酒精。适用于肿瘤体积较小而又不能或不愿手术者。一般需重复数次。

6)肝移植(参阅第六章)。

附:射频消融治疗

随着影象学和肿瘤生物学的研究和发展,近年在影象学引导下的肿瘤导向治疗得以迅速发展和普及,如超声引导下的酒精注射、微波、射频(Radio-frequency,RF)消融等。其中射频消融治疗,由于射频发生装置及其电极的改进,使肿瘤的一次性毁损体积更大,对周围正常组织的损伤更小,可多点位同时治疗,大大地缩短了疗程,提高了疗效,减轻了患者的痛苦。

【适应证】不宜手术或各种原因未能手术切除者。

不愿手术或术后复发的小肝癌。

肝癌切除后有残存的小结节。

位于第一、第二肝门区或靠近下腔静脉的小肝癌。

TACE治疗效果欠佳者。

大肝癌肝功能正常,无黄疸及腹水者,配合肝动脉化疗栓塞疗效更佳。

转移性小肝癌,病灶不超过三个。

不愿接受手术治疗的肝血管瘤患者。

【禁忌证】重度黄疸及腹水者。

严重肝肾功能损害者。

巨大肝癌及弥漫性肝癌患者。

持续性发热及恶液质病人及伴有出血性疾病的病人。

安放心脏起搏器者。

孕妇。

【术前准备】

1.血常规、肝肾功能、凝血三项、胸片、心电图(注意有无高血压、心脏病、有无血液系统疾病病史)。

2.术前告知,谈话签字。

3.术前用药术前半小时肌注度冷丁50mg,非那根25mg。

4.术前建立静脉输液通路。

【技术要点】主要三种方法进行射频消融:

1.超声或CT引导下经皮穿刺射频消融。

2.腹腔镜射频消融。

3.开腹射频消融。

临床最常采用超声或CT引导下经皮穿刺射频治疗,这是一种微创技术,术前作B超、CT、MRI 等精确定位。在局麻或硬膜外麻下,局部皮肤切0.5~1.0cm之小切口,在超声或CT引导下经皮穿刺将一枚呈伞形分布的多极射频针插入肝癌瘤体内,并注意避开胆囊、大胆管及血管、胃肠,以免损伤;由于温度迅速升高,蛋白质凝固,在针尖周围形成碳化,导电性下降,阻抗迅速升高,治疗范围下降,因而射频的能量应由小到大序贯治疗,开始能量为20~30w,每分钟升高10w,升高至90w时维持治疗,持续治疗后组织发生凝固坏死,阻抗则升高,计算机控制功率自动降低,阻抗升至最高,功率则降至最低,说明组织已彻底固化消融,即完成1次治疗。

【术后处理】严密观察生命体征。

避免剧烈活动。

抗感染、止血、护肝治疗。

【并发症及其处理】

1.发热是较常见的并发症,多发生在较大的肿瘤,抗感染对症处理。

1)吸收热。

2)感染热:一般体温在38℃左右,亦有达39℃以上。

2.疼痛与消融刺激有关,在靠近肝表面尤其是靠近膈肌的肿瘤治疗时会引起明显的疼痛,并向右肩部放射,有时可持续数日,一般需对症处理。

3.肝功能损害主要是因肝脏组织毁损所致。

4.胆心反射是RFA治疗中常见并发症之一,术中用心电监护可及时发现,应即刻静注阿托品等药物救治。

5.气胸多见于肝膈面顶部的肿瘤,出现气胸时可胸腔穿刺或胸腔闭式引流。

6.消化道穿孔及胆瘘多为慢性穿孔,是较为严重的并发症,尤其是肿瘤靠近脏面时应谨慎,对于这种情况用腹腔镜引导下射频治疗,可避免发生。

第二节继发性肝癌

一、定义

继发性肝癌(secondarylivercancer)又称转移性肝癌。许多脏器的癌肿均可转移到肝,尤以腹部内脏的癌肿如胃癌、结肠癌、胆囊癌、胰腺癌、子宫癌和卵巢癌等较为多见。此外,乳腺、肺、肾、鼻咽等部位的癌肿也可转移到肝脏。

二、诊断

1.临床表现常以肝外原发性癌肿所引起的症状为主要表现,也有部分病人出现了如消瘦、乏力、肝区疼痛、肝区结节性肿块,甚至腹水和黄疸后,原发灶仍不易查出。常无肝病病史。

2.辅助检查

1)实验室检查:血清AFP为阴性,检查肿瘤抗原系列CEA、CA-199等对寻找原发灶有一定帮助。

2)影像学检查:

(1)超声:可表现为低回声、高回声、或无回声,特征性表现是“牛眼症”。

(2)CT:平扫时多呈低密度灶,有出血和钙化时呈较高密度,CT强化扫描时肝动脉期及门静脉期均强化或环形强化。

(3)MRI:T1加权像呈低信号,T2加权像呈中高信号。

3)其他检查:

(1)肝穿刺行针吸细胞学检查:有确定诊断意义,常在B超、CT引导下进行。

(2)电视腹腔镜探查或剖腹探查。

三、治疗

1.非手术治疗全身化疗;放射治疗;免疫治疗;中医中药治疗。

2.手术治疗

1)手术切除:手术切除仍是治疗转移肝癌最有效的方法,只要条件许可尽可能手术切除。

2)肝动脉栓塞化疗:可使肝脏达到最高药物浓度,全身不良反应小,同时还可行肝动脉栓塞,增加化疗效果。最常用的栓塞剂为碘化油。

3)其他治疗:包括微波、射频、氩氦刀、冷冻和无水酒精注射等。适应证:直径小于5cm的单个或多个转移癌,尤其是位置深在,手术困难者;转移性肝癌切除术后复发不宜再次手术者;作为肝动脉栓塞化疗后的补充治疗;由于其他原因而无法手术者。

第三节肝海绵状血管瘤

一、定义

肝海绵状血管瘤(cavernoushemangiomaofliver)是肝脏常见的良性肿瘤,中年女性多见,多为单发;左、右肝的发生率大致相等。肿瘤生长缓慢,病程长达数年以上。组织学检查见大量扩张的血管间隙,被覆扁平的上皮细胞,腔隙间隔为纤维结缔组织,根据间隔宽窄,可分为海绵状血管瘤和毛细血管瘤,前者多有血栓形成。

二、诊断

1.临床表现

1)症状:常无明显的自觉症状。压迫邻近器官时,可出现上腹部不适、腹胀、上腹隐痛、嗳气等症状。

2)体征:腹部肿块与肝相连,表面光滑,质地柔软,有囊性感及不同程度的压痛感,有时可呈分叶状。

2.辅助检查

1)实验室检查:可有消耗性凝血功能异常、血小板减少(Kasabach-Merrittsyndrome)。

2)影像学检查:

(1)超声检查:显示肝内均质、强回声病变,边界大多清楚,或病变区内强回声伴不规则低回声,病变内可显示扩张的血窦。

(2)CT检查:平扫见肝内低密度区,轮廓清楚,密度均匀;增强CT呈现边缘强化和结节状强化,“早进晚出”的特点。

(3)MRI:T1图像呈低信号,T2持续时间延长,表现为高信号。

3.鉴别诊断应与原发性肝癌、继发性肝癌、肝脓肿等鉴别。

三、治疗

直径大于8cm或有临床症状者,或可能出现瘤体破裂危及生命者,应该进行手术治疗,手术切除是治疗肝海绵状血管瘤的最有效的方法。可根据病变范围作肝部分切除,血管瘤摘除术或肝叶切除。对直径小于15cm者,也可采用血管瘤捆扎术。病变广泛不能切除者,可行肝动脉结扎加肝动脉栓塞。近年来射频消融应用于肝海绵状血管瘤的治疗。对不能切除而又造成肝功能严重损害的巨大肝海绵状血管瘤可考虑行肝移植术。

第四节细菌性肝脓肿

一、定义

细菌侵入肝脏形成的肝脏化脓性病灶称为细菌性肝脓肿(bacterialliverabscess)。感染来源:①胆道:为细菌性肝脓肿的主要原因;

②门静脉:腹腔内、胃肠道的感染通过门静脉进入肝脏;③肝动脉:全身性或其他部位化脓性疾病菌栓通过肝动脉进入肝脏;④邻近组织器官化脓性炎症的直接蔓延;⑤创伤、异物等所引起者;⑥来源不明者。致病菌多为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厌氧链球菌、类杆菌属等。

二、诊断

1.临床表现

1)病史:应注意询问近期有无全身细菌感染、急性肠道或胆道感染、腹腔

感染、手术及外伤史等。

2)症状:

(1)寒战高热,发热常为驰张热,并伴乏力、纳差、恶心、呕吐。重者出现脓毒症症状。

(2)肝区钝痛,持续性;亦有表现为胀痛、灼痛、跳痛、甚或绞痛者;如脓肿刺激右膈可出现右肩、背痛。重症病人可出现黄疸。

3)体征:

(1)肝肿大并有压痛或肝区叩痛,肝右叶脓肿可使右膈肌升高,或出现反应性右侧胸腔积液,局部皮肤可有凹陷性水肿或局部隆起。

(2)重症患者可出现腹水及脾肿大,贫血。并发胆道梗阻者,可出现黄疸。

2.辅助检查

1)实验室检查

(1)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比例明显增高。

(2)肝功能,血清转氨酶、碱性磷酸酶可轻度升高,胆红素,白蛋白和凝血酶原时间可有改变。

2)影像学检查

(1)B超:边界不清,形态不规则,内部有反射性光团的液性暗区。能分辩直径2cm的脓肿病灶,阳性率80%。还可明确脓肿部位、大小、距体表深度。可作为首选的检查方法。

(2)X线:肝影增大,产气细菌感染或与支气管穿通的脓肿内可见气液面,右膈肌抬高,活动受限或胸腔积液。

(3)CT:肝内单一或多个低密度影,无强化。

3)其他检查必要时B超定位引导下行诊断性穿刺。穿刺液做细菌涂片检查和培养,抗生素敏感试验。

3.鉴别诊断

1)阿米巴性肝脓肿。

2)右膈下脓肿。

3)肝内胆管结石合并感染。

4)伴癌性高热的肝癌。

三、治疗

1.非手术治疗

1)全身性支持疗法。应积极补液,纠正水、电解质紊乱,给予大量维生素B、C、K,反复多次输入少量新鲜血液和血浆,纠正低蛋白血症,改善肝功能,增强机体抵抗力。

2)早期、足量、联合应用敏感抗菌药物。选用对需氧菌和厌氧菌均有效的抗生素。待细菌培养报告后,根据药物敏感试验结果进行调整。通常要求静脉应用抗生素14天,而后酌情改用口服。

3)中药治疗。治疗原则:泻火解毒,托里透脓。方药有:黄连解毒汤和大柴胡汤加减(黄岑15g黄柏15g柴胡20g大黄10g枳实15g赤芍10g半夏10g败酱草10g蒲公英10g),确诊后开始复用,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用。

2.手术治疗

1)切开引流。常用的手术方法有以下几种:

(1)经腹腔切开引流术。

(2)腹膜外脓肿切开引流术。

2)肝叶切除术。适用于:

(1)慢性厚壁脓肿,脓腔难以塌陷者。

(2)肝脓肿切开引流术后,留有死腔和窦道长期不愈、流脓不断者。

(3)合并某肝段胆管结石,肝萎缩失去正常生理功能者。

(4)肝左外叶内多发脓肿致使肝组织严重破坏者。

3)B超引导下经皮肝穿刺抽脓或脓肿置管引流术。此法简便、创伤小,疗效也满意,尤其适用于年老体弱及危重患者。

4)腹腔镜直视下脓肿切开置管引流。

附:阿米巴肝脓肿

阿米巴肝脓肿(amebicliverabscess)是在肠道阿米巴感染的基础上,溶组织阿米巴原虫侵入肝脏所引起的,是肠阿米巴病最多见的并发症。阿米巴原虫经结肠溃疡侵入门静脉所属分支而进入肝内。阿米巴性肝脓肿多为单发,首选非手术治疗,以抗阿米巴药物(甲硝唑、氯喹、依米丁)治疗和反复穿刺吸脓以及支持疗法为主。手术切开引流的适应证:①经抗阿米巴药物治疗及经穿刺引流后高热不退;②脓肿穿破入胸腔或腹腔,并发脓胸及腹膜炎。

第五节肝包虫病

一、定义

肝包虫病(hydatiddiseaseofliver)又称肝棘球蚴病(echinococcosisofliver),是细粒棘球绦虫(Echinococcusgranulosus)的蚴(棘球蚴)寄生在肝脏所致的一种寄生虫病,我国西北及西南畜牧地区多见。少数是由泡状棘球蚴(alveolarhydatid)感染所致的泡状棘球蚴病。

二、诊断

1.临床表现

1)病史:牧区居住史或与狗、羊等动物有密切接触史。

2)症状:早期症状不明显。后期可出现上腹部胀满感、轻微疼痛、压迫邻近脏器的症状。病程中常有过敏反应史如皮肤瘙痒、荨麻疹。继发感染时表现为胸痛、腹痛、高热寒战。囊肿破裂可致过敏性休克。

3)体征:上腹部类圆形肿块,表面光滑,边界清楚,质坚韧有弹性感,随呼吸上下移动,叩之震颤即包虫囊肿震颤征;压迫胆道,引起阻塞性黄疸;囊肿压迫门静脉和下腔静脉可出现腹水、脾大和下肢浮肿等。

2.辅助检查

1)实验室检查

(1)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升高。

(2)包虫囊液皮内实验(Casoni试验):阳性率可达90%~93%,泡状棘球蚴病阳性率更高。

(3)补体结合试验:阳性率为80%~90%,若棘球蚴已死或包虫囊肿破裂,则此试验不可靠。

(4)间接血凝法试验:阳性率为81%,摘除包囊一年以上,常转为阴性。

2)影像学检查:

(1)B超:液性暗区,边缘光滑,界限清晰,外囊壁肥厚钙化时呈弧形强回声并伴有声影,有时暗区内可见漂浮光点反射。

(2)CT:可明确显示囊肿大小、位置等。

3.鉴别诊断肝包虫病应与右肾积水、肝脓肿、胆道结石、胆囊积水、非寄生虫性肝囊肿等鉴别。泡状棘球蚴病应注意与肝癌鉴别。

【并发症】囊肿破裂、继发感染

三、分型

1.细粒棘球蚴病常见。

2.泡状棘球蚴病少见。为囊实混合性包块,应与肝海绵状血管瘤、特别是肝癌相鉴别。

四、治疗

1.非手术治疗不能外科手术治疗或术后复发经多次手术不能根治的棘球蚴,可试用阿苯达唑(400~600mg/次,每日3次,21~30天为一疗程)、吡喹酮或甲苯嘧唑等药物治疗。

2.手术治疗为主要治疗手段。

1)手术原则:彻底清除内囊,防止囊液外溢,消除外囊残腔和预防感染。

(1)包虫内囊摘除术。

(2)肝切除术。

2)肝切除术的适应证:

(1)单发囊肿体积巨大、囊壁坚厚或钙化不易塌陷,局限于半肝内,而且病侧肝组织已萎缩。

(2)限于肝的一叶、半肝内的多发性囊肿和肝泡状棘球蚴病者。

(3)引流后囊腔经久不愈,遗留瘘管。

(4)囊肿感染后形成厚壁的慢性囊肿。

3)术后并发症

(1)胆漏。

(2)继发性棘球蚴病。

(3)遗留长期不愈的窦道。

第六节先天性肝囊肿

一、定义

先天性肝囊肿(congenitalcystofliver)是较常见的肝脏良性疾病,指肝内出现单发或多发的囊性病变,又称真性囊肿。

二、诊断

1.临床表现

1)病史:多见于40~50岁病人,生长缓慢。

2)症状:早期无自觉症状,囊肿增大到一定程度时可出现胃肠道压迫症状。如出现囊内出血、囊肿破裂、感染则可有腹痛、发热。

3)体征:上腹部无痛性囊性包块。压迫胆道可有黄疸。

2.辅助检查

1)实验室检查:囊肿较大时可出现转氨酶升高,血清胆红素升高;继发囊内出血、感染时,白细胞升高等。

2)影像学检查:

(1)B超为首选的检查方法。可发现直径>1cm的囊肿,确定病灶的大小、数量、部位。

(2)CT:对肝囊肿定位、与周围结构的关系优于超声。

3.鉴别诊断应与肝包虫囊肿、肝脓肿鉴别。

三、分型

分单发性和多发性。多发性肝囊肿又称多囊肝(polycysticdiseaseofliver)。

四、治疗

1.非手术治疗无临床症状及肝功能损害者B超定期复查。

2.手术治疗囊肿过大并伴临床症状者应手术治疗。

1)剖腹手术:囊肿切除、囊肿开窗术、肝叶切除术。

2)腹腔镜手术:适于囊肿位置较为浅表者。

3)穿刺抽液及硬化剂注射法:在B超引导下进行。单纯穿刺抽液易复发,囊内注射硬化剂(多采用无水酒精)可提高疗效。如囊液混有胆汁,提示囊肿与胆管相通,不宜注射硬化剂。

4)多囊肝造成肝功能失代偿者可行肝移植手术。

第七节肝外伤

一、定义

肝外伤(livertrauma)在腹部外伤中仅次于脾外伤。可由各种外力所致。由于肝脏血供丰富,具有重要而复杂的生理功能,往往伤情复杂,病死率高。

二、诊断

1.临床表现主要是腹腔内出血及腹膜刺激征。

1)病史:外伤史,应注意受伤的时间、方式、暴力大小、方向、部位等。

2)症状:

(1)肝脏浅表裂伤临床表现较轻,仅有右上腹部疼痛。

(2)中央型肝挫伤或贯通伤,可有剧烈腹痛、恶心,呕吐,甚至低血压、休克表现,病情变化快。

(3)肝脏严重破碎或合并肝门大血管、下腔静脉破裂者,可短期内大出血死亡。

(4)肝包膜下血肿或深部血肿,主要表现为肝区胀痛,若血肿与胆道相通,可有胆道出血症状。巨大血肿长期存在可发生感染而形成脓肿,出现相应临床症状。血肿若破裂可有腹腔内出血症状。

(5)注意伴发损伤的相应表现。

3)体征:

(1)休克表现:血压不稳或血压下降,脉搏细速、出冷汗等。

(2)腹肌紧张,腹部压痛或肝区叩痛明显,有血肿形成时肝肿大或上腹部肿块。

2.辅助检查

1)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血色素下降、白细胞升高、血液浓缩。肝功:转氨酶升高等。

2)影像学检查:

(1)B超:首选。

(2)CT:是闭合性肝外伤最有价值的诊断方法。

(3)ERCP:可排除胆道损伤。

3)其他检查:

(1)诊断性腹腔穿刺和灌洗:最常用且简单、快捷的诊断方法,无器官特异性。

(2)腹腔镜探查:可准确诊断,避免不必要的剖腹手术,对伤情较轻的裂伤进行同期处理或指导进一步的外科处理。

3.鉴别诊断应注意与脾破裂、大血管破裂以及空腔脏器破裂等鉴别。

三、分型

1.按致伤原因分为开放性肝外伤:由刀、剑刺伤、枪弹伤、弹片伤等所致,其中散弹猎枪所致较一般枪伤重。

闭合性肝外伤:由钝性外力如打击、挤压、车祸、爆震伤、高处跌伤等原

因使肝直接遭受到冲击或间接对冲所致,腹部并无伤口沟通。

2.按病理形态分为

1)Moynihan闭合性肝外伤分类:(见图1)

肝包膜下血肿:肝实质表面破裂,包膜完整,可形成包膜下巨大血肿。

肝裂伤(真性破裂):最常见,肝实质及包膜均裂伤,血液和胆汁可流入腹腔。按程度可再分为肝实质挫裂伤,肝实质离断伤,肝实质毁损伤。

中央型:深部实质裂伤,可伴或不伴包膜裂伤。常常伴有肝动脉、门静脉、肝静脉或肝内胆管损伤,造成出血,胆汁漏,继发感染。

图1

A、肝包膜下血肿;

B、肝实质挫裂伤;

C、肝实质离断伤;

D、肝实质毁损伤;

E、肝中央裂伤。

2)Corica分类:

(1)单处裂伤。

(2)多处裂伤。

(3)星芒状裂。

(4)爆裂伤。

(5)包膜下血肿。

3.1989年美国创伤外科协会(AAST)制定的肝外伤标准化分级(表1)

表1肝损伤分级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