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

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

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
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

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是马哲关于世界本质问题的一个基本原理。其内容包括:(1)世界是统一的,即世界的本原是一个;(2)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即世界统一的基础是物质;(3)物质世界的统一性是多样性的统一,而不是单一的无差别的统一,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以具体物质形态的差异性、多样性为前提,而物质形态的差异性、多样性又以它们的客观实在性为基础。

该原理说明,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包括意识现象,归根到底都是物质的表现形态或物质的属性和存在形式;世界上的一切发展、变化和过程都是物质运动的具体表现,其原因在物质世界自身。正如列宁所说:“除了运动的物质以外,世界上什么也没有。”

[编辑本段]

什么是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

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是从物质和意识、统一性和多样性(或共相和殊相)辩证关系的高度对世界本质的根本理解,它是指多样的世界万物是有统一性本质的,这个统一性本质是物质,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的在时间和空间中有规律地永恒运动着的客观实在。

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是人们从哲学基本问题的高度,从一般和个别关系的角度对世界本质的认识,也就是说,在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中包含着两种基本关系,即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一般和个别(或统一性和多样性)的关系。

世界物质统一性的原理包括三个基本观点,世界是统一的,世界统一于物质,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无限多样的统一。

[编辑本段]

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的意识及多样性

1.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是从世界的多样性和统一性关系对世界本质的理解。

世界上的具体事物是千差万别、多种多样的,各有其质的规定各有其存在价值和地位,这是世界的多样性(“多”);千差万别的事物又有其共性,这是世界的统一性(“一”)。辩证唯物主义承认世界具有统一性,有共同的本质,这是一元论。同时认为统一性不能脱离多样性,认为二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统一性是多样性的统一性,统一性离不开多样性;多样性是具有统一性的多样性,受统一性规范,多样性离不开统一性。这就是说多中有一,一中有多;个别中有一般,一般存在于个别之中。统一性使世界具有秩序,多样性使世界充满活力。统一性与多样性的统一、一般与个别的统一就是秩序与活力的统一。有秩序无活力事物是僵死的,有活力无秩序事物是混乱的。我们所追求的理想就是秩序和活力统一的社会。僵死的专制主义和无序的无政府主义是不合乎世界本质的,自由和秩序的统一是理想社会的应有状态,因为它和宇宙的本质(一与多统一)相契合的。法律和其他社会制度应以实现自由和秩序的统一即正义为根本价值目标。

2.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是从物质和意识关系的角度对世界本质的根本理解。

多样性的万物具有统一性本质,那么这个统一性本质是什么呢,是物质,还是意识?这问题又回到了我们在第一章第一节讲“世界观”概念时遇到的问题了。在那里,我们从“黑马”等万物中抽出了万物的最大共性存在,也就是这里所说的统一性东西,那时我们就提出万物的最大共性是物质还是精神的问题,认为这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唯物主义认为万物最大的共性,即统一性的本质是物质,而不是意识。哲学家为什么会对作为万物的最大共性,即“一”有相反的看法,如唯物主义认为“一”是物质,唯心主义认为“一”是精神。原因我们曾讲过一些。这里再指出这一分歧产生的原因:当把“一”看作万物中最低级的东西时,这“一”是物质,当把“一”看作万物中最高级的东西时,这“一”是精神;当把“一”看作抽象思维的内容时,这“一”是物质,当把“一”看作抽象思维水平的标志时,这“一”是精神。唯物主义从低级的(基础的)和内容的角度来理解“一”。所以认为“一”是物质的。这种理解无疑是有它的真理性的。

世界物质统一性的证明

关于世界物质统一性的证明问题,恩格斯说过这样的话:“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而这种物质性不是魔术师的三两句话所能证明的,而是由哲学和自然科学长期的持续的发展来证明的”(《马恩选集》第3券,第83页)恩格斯说明了证明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的长期性和艰巨性,也说明了证明的途径是哲学和科学。我们认为对世界物质统一性的证明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进行。

1.感觉证明。

感觉证明是列宁的思想。列宁说“接受或者抛弃物质概念这一问题,是人对他的感官的提示是否相信的问题。”(《列宁选集》第2卷,第266页)我的感官感觉到火是热的,不是冷的,我相信这一感官提示,就会承认火是客观存在的、物质的。“相信”是个态度问题,所以对世界本质是物质的思想也同“态度”、“信念”有关。“态度”、“信念”是价值,因而唯物主义也和价值有关。

2.实践证明。

人的实践是改造外部对象。在实践中你按外部对象的本性、结构和规律办事,就成功,否则就失败,这证明外部世界的本质是客观的,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的。

3.科学证明。

现代科学研究成果证明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其物质性。现代科学揭示宇宙天体是物质。物理学揭示微观粒子是物质的。生命科学证明生命、人是从无生命的物质发展而来的,精神是人脑的机能。唯物史观证明社会历史的本质是物质的。因而,科学成果证明着世界统一于物质。

4.哲学证明。

世界统一于物质是个哲学命题,哲学是面对整个世界的,而科学是面对局部世界,科学对世界物质统一性的证明只具有部分的、特殊意义。因而对这一原理必须进行哲学证明。哲学证明的主要工具是辩证法。辩证法的特征在于对立中把握统一。我们所能看到的,用科学方法发现的物质形态都是有限的、相对的、部分的、特殊的,我们的感觉和科学能证明它们是物质的,辩证思维能帮助我们把有限上升到无限,把相对上升到绝对,把部分上升到整体,把特殊上升到普遍,从而证明“整个世界”(不是“局部世界”)统一于物质。这样以来唯物论就依赖于辩证法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主要把物质理解为个别的东西,不需要从个别过渡到一般,因而可以不要辩证法,但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共性、一般是客观的、物质的,这就必须要辩证法了,因为要从个别向一般,从有限向无限过渡,这过渡所需之舟就是辩证法。辩证法成为唯物主义的渡河之舟。因而,辩证法本身的合理性和合法性就成了关键性的事了。一般唯物主义要解决精神和物质的关系,辩证唯物主义则要从一般和个别统一的角度解释精神和物质的关系,因而离不开辨证法,反过来说,辩证法主要是与精神和物质关系,一般和个别关系相关。

以上前三点证明都是从特殊的层面对世界物质统一性的证明,最后一点是从普遍与特殊关系上的证明。这些证明从不同的侧面、层面表明了世界统一于物质。

[编辑本段]

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的意义

这一原理具有重要的理论、实践和人生观意义

1.理论意义。

这一原理是辩证唯物主义整个理论大厦的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系列原理、原则都是以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为基础,为中心的。

2.实践意义

1.既然世界统一于物质,那么在实践中就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2.既然世界的统一性是多样性中的统一性,那么在实践中就要把集中统一和灵活多样结合起来,把纪律和个性结合起来,把秩序和自由结合起来,反对专制主义和无政府主义,反对僵化和无序。

3.既然物质是运动的,那么在实践中就要坚持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与时俱进,把发展和稳定统一起来。

4.既然物质运动是在时空中进行的,那么在实践中就要有强烈的时空观念,重视和珍视时空,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作好工作。

5.既然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那么在实践中就要尊重、认识和利用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认真学习和运用科学知识。

3.人生意义

1.冷慧与热慧双举。

既然世界是物质的,那么就要以冷静、清醒、客观的态度对待世界和人生,这种智慧叫冷慧;既然人的意识、精神具有相对独立性,那么应以热烈的情感,创造世界的精神投入实践和生活,实现理想,成全自我这叫热慧。唯物主义给人的是冷慧,物质世界不相信眼泪。唯心主义给人的是热慧,辩证唯物主义在唯物主义基础上把物质决定论和意识能动论统一了起来,其所给予人的启迪就是冷慧和热慧双举。

2.健德与顺德相资。

既然世界是物质的,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那么人要顺应物质世界,要在物质世界面前顺从而不违逆,谦虚而不狂妄,敬畏而不玩世,这叫顺德。既然物质是运动不息,健动不止的,人就要刚健有为,自强不息,建功立业,开物成务,这叫健德。既然物质和运动是统一的,那么人就应顺健相资。《周易》中乾卦的本质是“健”。即“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坤卦的本质是“顺”。“坤,顺也”(《周易·说卦传》)“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3.自由与节制并重。

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物质运动不需要上帝之手推动,这叫“自己运动”。“自己运动”就是自因自本,这一宇宙本质所启示与人的价值理念就是“自由”,人应以自由为至高价值。同时,物质运动又有时空秩序,有自己的空间位置和范围,有自己的时间顺序,不能随便越过时空秩序,这启发人要有所节制。节制为古希腊四大美德之一。物质运动是在时空中进行,因而人要把自由和节制两种价值结合起来。

4.瞬间和永恒互渗。

物质运动在时间上既是有限的,又是无限的,时间是有限性和无限性的统一,有限中包括着无限,无限体现在有限之中。因此,人应在自己的有限生命中追求无限,在瞬间中追求和体验永恒。不应为个体生命在时间上的短暂性和不可重复性而悲观,要认识到有限中有无限,在有限的生命时间中实现永恒价值,追求不朽。离开无限的生命是缺乏意义的空虚的;离开有限生命追求无限和不朽不仅不实际,而具有否定生命走向邪教的危险。

5.奋斗与静穆兼得。

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不舍静,静中含动。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是辩证统一的,这一哲理启迪人们应当兼具两种精神境界,即奋斗境界和静穆境界。奋斗境界由物质的运动属性下惯于人而得。上天之道,於穆不已,人要不断奋斗,在奋斗中提升自我。静穆境界是由物质的相对静止属性下贯于人而得。它要求人要静穆恬淡,怡然自足。“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静穆之境也。奋斗境界中的人如战将,静穆境界中的人如仙佛,各有胜场。前者如鲁迅、毛泽东之人格境界即是,后者如陶渊明、朱光潜、沈从文之人格境界即是。

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对这句话应该怎么去理解?

辨证唯物主义是在唯物主义的基础上更结合现实,科学等方面,探索出的一种延伸,世界的物质性也就是说世界是可知的,是人生的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也正是因为辨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的的形成,才使世界认定了唯物主义的思想。

认识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对客观世界的能动的反映。认识的对象是普遍联系的、充满矛盾的、永恒运动变化和发展着的客观世界。认识的主体是物质世界自身发展的最高产物——人类。人类在自己的思维和意识中能够正确认识客观世界。不可知论把思维、意识同客观存在绝对对立起来,认为世界是不可认识的或不可能完全认识的。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理论。思维和意识都是人脑的产物,而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自然界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因此,人脑的产物归根结柢亦即自然界的产物,并不同自然界的其他联系相矛盾。在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中包含着思维和存在统一的原理,即世界可知性的原理。社会实践是对不可知论的最有力的驳斥。当人们能够根据某一客观过程所需要的条件使这一过程产生出来,并使它为人们的目的服务时,就证明了人们确实认识了这一过程。

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劳动实践使猿脑变成了人脑,从而创造了认识的物质器官。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客观世界不能自然地满足人的生活和发展的需要,为了生存和发展,人必须改造客观世界,而为了成功地改造世界必须正确地认识世界。恩格斯说:"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 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505页)。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并必须回到实践以满足实践的需要,因此实践又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和最后归宿。实践扩大了人们的视野,使人们接触和感知越来越多的现象,为认识提供了可能。只有通过改造客观事物的实践活动才能拨开笼罩在事物表面的现象的迷雾而暴露事物的本质。洞察事物本质的理论思维能力是在人类长时期的实践发展的历史中形成和提高的。人类在实践中不断地创造出各种仪器,扩大和增强了人感知现象的能力,大类还在实践中创造了电子计算机作为人们理论思维的得力助手。正是实践才使人类有了动物所没有的认识能力,离开了实践既无法感知事物的现象也无法理解事物的本质,因而也不可能有认识及其发展。实践又是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即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一、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1. 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总结以往唯物主义哲学对物质范畴探索的成果的基础上,利用生产和科学发展的新成就,以辩证的思维方法,对物质范畴作出了科学的概括和规定。恩格斯指出:“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这说明,物质这个概念是一种哲学的抽象,物质不是指某个或某些物,而是“各种物的总和”。列宁指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这说明,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却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惟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这就是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基本观点。

2. 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建立具有非常重要的哲学意义

(1)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彻底驳斥了唯心主义和二元论。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客观存在的。这个观点坚持了物质是世界的本原,坚持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彻底唯物主义立场,同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

(2)高度概括了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惟一特性,从而提出了哲学的物质范畴同自然科学物质结构理论之间的辩证关系。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惟一特性。这就把哲学的物质概念同具体的物质形态、物质结构区别开来,指出它们所具有的共同本质和普遍属性——客观实在性,从而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

(3)坚持了辩证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可知论,驳斥了不可知论。

指出了物质能够被人的意识所反映、所认识,是可知的。这就坚持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

二、辩证唯物主义的运动观

1. 运动的含义及其和物质的关系

(1)运动是物质固有的属性和存在方式,是指宇宙间所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从简单的位置移动到复杂的人类思维活动乃至社会运动,都是物质运动的表现。

(2)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二者是不可分割的。这一观点包含两方面的含义:①物质是运动的物质,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无一不是处在运动中,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②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运动必定是物质的运动。

2. 运动的基本形式及相互关系

按照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顺序把物质运动分为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物运动和社会运动五种基本形式。各种运动形式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互相转化,简单和低级的运动形式是复杂的高级运动形式的基础,了解低级运动形式有助于解释高级运动形式的起源和特点,研究高级运动形式有助于理解低级运动形式的性质和特点。

3. 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关系

(1)静止的含义

我们所说的静止,指的是相对静止,是物质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一般指以下两种形态:①相对于一定的参照系,事物的空间位置相对不变;②事物处于量变阶段,保持质的稳定性,呈现出相对静止的状态。

(2)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关系

运动是物质固有的属性和存在方式,静止是物质运动的特殊状态。

①运动和静止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两种状态,二者同时存在。静止是运动的必要条件,是认识和区分事物的基础,运动打破静止使事物向前发展,没有运动就没有相对静止。

②运动和静止互相渗透,一切事物的运动都是“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③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二者在一定条件下能互换位置,相互转化。

4. 物质运动的规律性

规律就是物质运动过程中自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联系。规律和物质一样,具有不依赖人的主观意识的客观性,因而又叫客观规律。任何人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任何一条客观规律,如果违背了客观规律,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人具有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这叫做人的主观能动性。人们可以并且能够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实践去探索、认识并掌握客观规律。人一旦掌握客观规律后,就能够运用客观规律,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以满足人的需要。

主观能动性亦称“自觉的能动性”,指主观对客观的能动作用,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有目的、有计划、积极主动的活动和能力。

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人的活动都是有意识的活动,只有那种按照客观规律去改造世界的活动才是真正的自觉活动。人们的目的必须以客观事物的规律为基础,脱离或违背客观规律的目的不能有效地指导人们的自觉活动。

第二,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实质就是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在实践基础上的互相转化。

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世界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有一定客观规律的。这一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和运动观,深刻阐明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是对无限多样和永恒运动着的整个世界的根本观点和总的看法,是对整个世界的普遍本质和共同基础的科学反映,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也是我们从事一切实际工作的立足点。既然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归根到底都统一于物质,物质世界是人们认识、改造的惟一的现实世界,那么,我们不论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和任何条件下,也无论从事何种工作,都必须毫无例外地、

坚定不移地从客观物质世界及其运动规律出发,按照世界的本来面貌去认识世界,尊重实际,尊重客观规律。总而言之,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第二节物质的根本属性——运动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一成不变的事物,只有永恒运动着的物质。

一、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唯物主义所说的运动,与具体科学和日常生活所说的运动有一定的区别,后者往往是指某种具体形态或某种特殊的运动,

而哲学的运动概念则是指一般意义上的变化。

运动和物质是不可分割的。这一观点包含两个方面的意思:

第一,物质是运动的物质。

整个物质世界,无一不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之中。物质世界的一切都在运动变化着,并且只有在运动中,才能存在,才能表现出自己是什么。世界上没有脱离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自身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第二,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世界上也没有脱离物质的运动。宇宙间发生的一切运动、变化和过程,都有其物质主体。机械运动的主体是宏观物体,分子是热运动的主体,有机生命体是生命运动的主体,一定生产方式中的人是社会运动的主体,思维运动的主体则是人脑这种特殊物质。物质世界中的一切运动都是物质的运动。没有运动的物质和没有物质的运动是同样不可想象的。

二、运动的特殊状态——静止

物质世界处在永恒的运动变化中,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这就是运动的绝对性,或者叫做绝对运动。但是,我们平时往往说某个东西是静止不动的,这又是怎样一回事呢?

1.静止的含义。

我们所说的静止,指的是相对静止,是物质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一般而言,静止主要是指这样的一些特殊状态:

(1)相对于一定的参照系,事物的空间位置相对不变。

(2)事物处于量变阶段,保持质的稳定性,呈现出相对静止的状态。例如,一个生命有机体在其死亡之前,仍然是这个生命有机体,而不是别的什么,我们说这个生命有机体处于静止状态;封建社会没有被资本主义社会取代之前,它仍保持着封建社会的性质,我们说这个社会处于质的相对稳定亦即静止状态。

从概念上,我们可以看到,相对静止,并不是不动,而是我们忽略其某些相对的运动。例如:我坐在椅子上,相对来说,我们认为椅子没有动,但实际上,椅子随着地球的自转一直在转动。再如,我们说小李没有变。实际上,他的外貌特征可能没有变化,但是他的身体内部不停的进行着新陈代谢,血液等在不停的进行循环运动。所以,相对静止只是运动的某些特殊状态。

2.相对静止与绝对运动的关系。

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而运动则是绝对的和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是统一的,是相互区别又相互

联系的。

(1)运动和静止互相依赖。

没有静止,也就没有事物的相对稳定,因而也就不可能存在任何事物及其运动;同样,静止也离不开运动,静止只是事

物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2)运动和静止相互渗透。

在事物总的运动过程中,包含着某种运动形式的稳定,运动中包含着静止;事物的相对静止,并不是绝对不动,只是个别运动形式的稳定,而事物仍存在于运动过程中,静止也包含着运动。

3.相对静止的意义。

既然事物一直在动,我们为什么要研究相对静止呢?事实上,我们承认相对静止,正确理解物质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

相对性的辩证统一,对于我们的认识和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

(1)相对静止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因为事物只有保持相对静止、平衡和稳定,才能在内部进行分化和必要的量变准备,实现由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的转化。例如,人类社会的发展需要与自然界保持生态平衡。事物在绝对运动,不停的变化,成为具体物质形态产生的根源;相对静止则是物质存在和分化的条件。二者的统一,正表明物质世界的无限多样和丰富多彩。

(2)相对静止是人们认识事物的必要条件。

因为事物有相对静止,事物才具有确定的性质和形态,这样事物才能区分开来,在一定条件下,此物就是此物,而不是他物。只有承认和肯定相对静止,我们才能具体认识和区分事物,对事物及其运动进行定量的分析。

(3)相对静止是测量运动的尺度。

没有相对静止,也就无所谓动。不了解相对静止也就无法了解运动。运动和静止总是相互依赖的。也只有承认和肯定物质的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我们才能够因势利导,改造事物。否则,我们就既不可能认识世界,也不可能改造世界。形而上学割裂物质运动和静止的辩证统一,否认绝对运动而只承认静止,就会导致不变论;而只承认运动,否认相对静止,也就

否认事物之间的差别性,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要善于把握事物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关系,正确处理社会变革与社会稳定的关系,注意政策的连续性,要反对保守僵化和迷信“运动”这两种错误倾向。

三、物质运动的基本形式

物质运动的具体形式是多种多样的。物质运动形式的多样性主要表现在:物质运动具有不同的主体、不同的过程、不同

的形式和不同的结果,从而表现为不同的规律性。

根据当前科学水平已经达到的认识,可以把无限多样的物质运动形式,按照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顺序分为五种基本形式:即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物运动和社会运动。每一种基本运动形式又可划分为许多具体的运动形式。

随着实践与科学的发展,人们将发现更多的新的物质运动形式。

各种物质运动形式之间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

1.各种运动形式之间是相互区别的。

不同的运动形式有不同的物质基础和特定的运动规律,即每一种运动形式都有自己特殊的运动规律。既不可把低级运动形态拔高为高级运动形式,也不可把高级运动形式归结为低级运动形式。例如社会运动与生物运动是有本质区别的,而有人就混淆这一点,把阶级社会的阶级斗争看成是生物界“弱肉强食”的生存竞争,从而粉饰了阶级斗争,是十分错误的。

2.各种运动形式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和相互转化的。

首先,低级运动形式是高级运动形式的基础,高级运动形式是从低级运动形式发展而来的。其次,高级运动形式包含低级运动形式。这种包含不是低级运动形式的机械相加和简单重复,起支配作用的高级运动形式,使其所包括的低级运动形式具有某些新的内容和特征。第三,各种运动形式同时并存、相互制约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例如,物体摩擦生热、生电、发光,就是机械运动转化为物理运动。但是要注意,尽管各种运动形式可以相互转化,但运动的能量是守恒的。即:运动和物质一样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只能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物质运动形式是多样性的统一,它揭示出物质运动由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的生生不息的永恒的过程。物质运动的具体形态和具体形式是有生有灭的,而整个物质世界和物质运动则是一个由一种物质形态转化为另一种物质形态、一种运动形式转化为另一种运动形式的永恒的、不灭的过程。物质和物质运动同样是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的,这就是物质不灭和物质运动不灭的原理。

四、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

我们明确了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问题是我们如何判断一个事物在运动、变化?一般来说,我们会说它变老了、变高了等等。事实上,无论我们如何表达,我们都是从时间和空间上对一个事物的变化进行描述。那么,什么是时间和空间?任何物质的运动都是一个过程,时间就是表明一事物和另一事物,一运动过程和另一运动过程依次出现的先后顺序,表明一事物存在或一运动过程进行的持续性的久暂。即:时间是物质运动的持续性和顺序性。时间的特点是一维性,即只能按照一个方向加以

量度。我们常说“光阴一去不复返”,就是这个意思。

另一方面,对于一个具体事物来说,都有长度、宽度、高度,都有一定的体积和规模,我们把它叫做空间。即空间指的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广延性、并存性。物质的上下、前后、左右都和其他事物发生距离、排列顺序或位置的空间联系。空间的特

性是三维性,即长、宽、高。

时间和空间是客观的,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无限的,作为物质存在形式的时间和空间也是无限

的。面对无限的宇宙,我们有什么理由不珍惜我们有限的生命?

第四节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

一、自然界的物质性

科学的发展成果证明我们周围的世界是统一的物质世界。天文学和天体进化的理论、物质结构的理论、生命起源、生物进化和分子生物学的理论、人类社会生产方式的理论等,对于证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都是有重要的意义。

天文学和天体演化理论揭示的客观事实,证明了宇宙天体的物质性。地球及地球所在的太阳系、银河系都不过是普通的天体;目前观测所及的总星系这个100亿光年以上的空间区域,也不过是天体系统中一个较大的物质层次,根本不存在什么上帝、神的天上世界。现代天文学对陨石的化学成分的研究和登月取回的岩样分析,证明地球与一切观察所及的其它天体都是由相同的化学元素构成的,这也说明了天体是物质的东西。

自然科学关于物质结构的理论证明了一切物体的微观结构具有共同性,即人们认识到的物体都是由分子构成的,而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原子则是由电子、质子、中子和其它基本粒子组成,这些基本粒子也都是客观实在的。基本粒子也有其内部结构,基本粒子家族成员还会增加,但不管人们在这方面的认识有什么突破,不管成员增加多少,其所发现的新结构都是物质的不同层次,都是物质实体,都是客观实在。物质结构的理论证明了世界是物质的世界。

生命起源的学说证明了生命物质是由无生命物质转化而来的。据发现的生物化石分析,估计生命起源于33~35亿年前。生命的起源是通过化学的途径实现的。生命完全是物质自身发展产物,是由无机物发展为简单有机物,由简单有机物发展成包括蛋白质和核酸等生物大分子的复杂有机物,再由高分子有机物发展成具有新陈代谢机能的蛋白体(原始生命)。生物进化的理论说明了自然界现存的各种物种都是由少数原生生物长期发展而来的,说明了生物体是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过程。现代分子生物学,标志着人们对生物的认识进入到分子水平,从更深的层次上揭示了生命物质具有共同的组成,共同的化学反应,共同的遗传密码,为生命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提供了有力的证明。

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人类社会不同于自然界的特点在于它是人类活动的产物,而人类的活动是受目的意识支配的。人类社会这种特殊的存在形式并不是非物质的存在,而是客观物质世界的高级运动形式,是物质世界运动多样性的体现,是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社会是由人组成的,人是从类人猿进化而来的;随着人类的出现,便产生了人类意识。人虽然是生物进化的结果,但人类的本质却不是他的生物本质,也不是由精神活动决定的,而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也就是说,人虽然是社会活动的主体,但社会的本质却不是由人决定的,尤其不是由人的意志决定的。社会的发展虽然有着人的思想、意识的特色,但它不是没有客观物质基础的,这种客观基础就是人类活动的物质环境和条件,就是实践,首先是物质生产实践,因为人是通过实践活动来建立社会和创造历史的,正如马克思所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社会实践是理解社会运动的客观物质性的关键。只有从“ 物质实践”出发,才能科学说明人类社会这一特殊的物质运动。

人类社会的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生产劳动,它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方面的内容。这两个方面虽然都有人的意识参与其中,但它们都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独立存在的物质力量和物质关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构成一定社会的生产方式,它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人们的社会关系是复杂的、多方面的,但从基本类型上看可以划分为物质的社会关系和思想的社会关系两大类。社会的思想关系是在社会的物质关系的基础上确立的,“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这就是说,人类社会历史的前提是“生产物质生活本身”,一旦停止了生产,人类就要灭亡,社会也就不复存在。生产意味着人们借助于一定的物质手段,有目的、有计划地向自然界索取物质生活资料,它体现了人类同自然界之交易所发生的一种特殊关系。但是,“他们如果不以一定方式结合起来共同活动和互相交换其活动,便不能进行生产。为了进行生产,人们便发生一定的联系和关系;只有在这些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的范围内,才会有他们对自然界的关系,才会有生产。”

具体说来,为了进行生产获取生活资料,人们必须确立一定的形式占有生产资料,必须确定不同的人们在生产中的不同地位及其相互关系,必须确立产品的某种分配方式。人们在生产中所发生的这些方面的联系和关系,就成了社会的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是一种现实的经济关系,是人们之间的一种物质利益关系。而人们之间的思想关系,是在经济关系的基础上,为了经济利益而产生和存在的。一定的思想关系反映某种特定的生产关系,并且竭力为确立和巩固这种生产关系服务,以保证社会生产和生活的顺利进行,使人们的特定经济利益得到满足。

经济利益关系表明生产关系是一种物质关系。生产关系作为社会的物质关系,其物质性的深刻含义不在于人是物质的实体,而是在于这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客观实在性,它为人所感知,但不依赖于人们的意识而存在。具体表现在:首先,每一代人在进入社会生活时,都必须接受并置身于某种既成生产关系之中,这是不由任何人的主观意愿选择的。其次,生产关系的体系,在现实社会生活中表现为人的活动和相互关系的一系列事实,即“过日子,经营事业,生儿育女,生产物品,交换产品等等,这些事实形成事件的客观必然的链条、发展的链条”。这个链条的存在、性质以及各个环节之间的联系等等,不仅不依赖于人们的意识,而且也永远不会为人们的意识完全把握。再次,生产关系的改变,也不以在其中活动着的人们的意志为转移,人们甚至不能意识到自己的活动会对生产关系的变化产生什么样的影响,生产关系的变化有自己固有的客观规律性,人们可以认识和运用这种规律,却不能改变或者违背这种规律。总之,一切社会关系统一于物质的社会关系--生产关系。人类社会就是以生产关系为基础,包括着多方面社会生活和社会关系的有机统一体,是特殊的物质客体。

社会生产关系的确立最终取决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状况。社会生产力是人们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从自然界获得物质资料的现实的物质力量。生产过程就是劳动者运用劳动资料作用于劳动对象,从面获得物质资料的过程。可见,构成生产力的是人与物两方面,生产力就是在物的要素的基础上,在人的要素的主导作用下形成的征服自然的社会现实力量。生产力之所以是物质力量,还在于任何生产力都是一种既得力量。人们不能自由选择自己的生产力,任何世代所面临的生产力都是以往的人们活动的产物,是人们实践能力的结晶。每一代都继承前一代人获得的生产力,并在自己的生产活动中有所发展和变革,人类生产活动的这种连续性,形成了人类的历史联系,人类社会的历史首先是生产力发展的历史。社会生产关系的变化和变更是由生产力的发展而引起的,不同性质的生产关系是适应于不同状况的生产力而建立起来的。所以,生产力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根源,人类的发展“是由物质力量即生产力的发展所决定的”。人类的社会生产实践有力地揭示,人类社会是以生产方式(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为基础的物质统一体。

三、意识对于物质的依赖性

自从有了人类和人类社会之后,世界上就出现了一种特殊的现象

--意识现象。意识现象虽然明显具有不同于物质现象的特点,但它却不是可以离开物质而独立存在的某种“绝对观念”、“客观精神”,而是一种特殊物质(人脑)的属性和机能,本质上是人脑对物质的反映,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意识具有对于物质的绝对依赖性。

首先,意识现象的出现离不开自然物质的进化。科学已经证明,意识是人类特有的心理现象,它是在自然物质长期的演化过程中一步一步地实现的。自然界的物质从无机物发展到有机物,从低级生物发展到高级动物,最后出现了人类。与此相适应,物质的反映特性也从无机物的简单反应特性发展到低级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再发展为动物的感觉和心理。只是由于人具有高度组织化的完善的大脑,以及在大脑指挥下复杂的神经系统,能够接受外部世界的各种信息,并进行加工处理、改造制作,才具有意识这种高级的反映特性。

其次,意识现象的出现也离不开人类的社会实践。社会运动是人类的物质运动形式,它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即人类是通过改造自然界以获取物质生活资料来求得生存和发展,而不是单纯地适应自然界。为此,人类就必须以群的方式建立起一定的社会联系,就必须深入了解、把握客观世界的本质和规律,以及自身对待外界的内部状态(情感、意志),以便有效的从事实践活动。同时,也只有在实践中,才有可能在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进行广泛的物质、能量、信息交换,扩大和丰富人脑的反映对象和反映内容,发展人的意识能力。可见,离开人类社会和人类的物质性活动--实践,意识既不能产生,也不能发展。

再次,意识过程依赖于人脑的物质运动过程。意识作为人的心理过程,其物质基础在于人脑的生理过程。脑科学已经证明,人的意识过程总是伴随着人脑物理的、化学的以及生物的运动过程,而且可以用科学仪器测出人脑在进行不同意识活动时伴随着的不同物质运动情形。

再其次,意识的传播依赖于一定的物质载体。意识作为个体内部的东西,要与他人进行交流,要成为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留存下来,就需要借助于语言和文字使其“物化”为可以感知和接收的东西。而语言和文字都是具有实在形式的物质,它们都是在社会实践中适应意识的产生和发展的需要而出现的,并成为意识的强大推动力和物质外壳。

最后,意识的作用受物质运动及其规律的制约。基于自然界的长期的进化,在社会实践中产生的人类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即指导人们有效地进行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但是,意识要能够发挥这种作用,它必须正确地反映客观实际及其运动规律,必须通过人类实践的中介作用,还必须凭借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否则,意识不能发挥作用。

总之,意识,无论从其起源、本质还是作用上说,都是离不开物质、依赖于物质、受物质制约的。意识归根到底也是统一于物质的。

四、世界统一于物质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运动观和时空观以及对自然界、人类社会的客观物质性和认识,和对意识对于物质的依赖性的认识,构成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它包含着两方面的意义:其一,世界有统一的基础;其二,这个基础是物质的。在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体系中,世界的统一性和世界的物质性是紧密联系着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是肯定世界统一性的一元论,是坚持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的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

在世界的物质统一性问题上,马克思主义哲学同唯心主义、二元论都是根本对立的。一切唯心主义哲学都坚持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认为精神对于物质来说是本原的,因而断言世界统一于精神(不论是客观唯心主义所说的宇宙精神,或者是主观唯心主义所说的“

我”的精神)。也有一些人采取折衷主义的手法,提出“世界统一于存在”的命题(例如杜林),而“存在”是既可以归结为物质也可以归结为精神的含糊不清的概念。

现代西方哲学家中的存在主义也把世界的统一性归结为“ 存在”,进而把“存在”归结为人的存在,并由此推导出整个世界的存在。存在主义所说的人的存在,既不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现实的人,也不是有血有肉的自然的人,而是人的一种单纯的主观性。这种主观性是超出感觉和理性的一种心理本能活动,即非理性的意志,它创造了人的本质,也创造了世界的一切。

二元论否认世界的统一性,认为世界有两个本原,一个是物质,一个是精神,二者是各自独立的实体,彼此平行地发展,不分先后,不相依赖。二元论的观点是根本错误的,它肯定精神不依赖于物质而独立存在,这本身就是唯心主义的观点;它虽然承认物质是独立的本原,但在说明物质和精神关系时又把精神说成是唯一具有能动性的力量,并用神把物质和精神两个独立“本原”结合起来。所以,二元论的观点不仅在逻辑上自相矛盾,而且最终必然倒向唯心主义。

现代西方科学哲学家波普提出“世界1、2、3”的理论,认为世界的发生是:先有“世界1”,即“物理状态世界”,包括自然界的物质,一切生物,以至人脑;然后才有“世界2”,即“客观知识世界”,包括语言、科学、艺术、道德等人类创造的文化世界。由此提出了许多值得研究和探讨的问题,如精神与脑过程究竟是什么关系,科学理论究竟是怎么样发生的,等等。但是在世界的统一性问题上,波普企图使哲学摆脱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一元论与二元论的对立,而以关于“世界1、2、3”相互关系的论述,取消世界的本原和基础的问题,则是不正确的。波普强调“世界1、2、3”都是实在的用以取代物质和精神的第一性和第二性、本原和派生的关系,这显然是违背唯物主义的,也同时他自己所主张的“世界1、2、3”的发生顺序相矛盾。至于把“

世界3”即“客观知识世界”看作是客观的、存在于物质世界观的精神世界之外、同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并列的第3“世界”,实质上就是认为意识的东西不是物质的产物,不是物质的反映,而不依赖于物质、在物质之外、同物质不相干的实体。可见,在世界的统一性问题上,多元论同二元论的实质是一样的。

肯定物质是世界的本原,主张世界统一于物质,这是一切唯物主义的共同点。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于世界统一性问题的理解,又同旧唯物主义有着根本区别。在哲学史上,世界统一于物质的思想很早就出现了。这个问题的实质,就是通过世界的多样性、可变性探求其单一性、永恒性,从而揭示世界万物的本质。前面已经说过,古代许多唯物主义者,分别提出了一种或几种具体的“物”作为世界的“

始基”,认为万物由它产生,最后又复归于它。近代唯物主义者依据自然科学的研究成果,把构成物质的原子当作世界的共同基础。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他们虽然实质上主张物质是世界的本质,但还不能科学地揭示世界万物的共同本质,不能正确地说明意识的物质根源,他们把事物的成毁仅仅看作是“始基”之物或元素的聚散离合,把事物的差异看作是“始基”之物或元素的成分多少、粗细、疏密以及结合方式的不同,认为世界万物只有量的差别没有质的不同,从而把世界的统一性理解为死板的机械统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依据实践经验、科学成果以及哲学发展的资料,运用辩证思维的方法,充分论证了世界的物质本质,明确地提出了世界之统一于物质是多样性的统一,是包含着质的差异的统一,是运动、发展的统一,把世界的物质统一性的原理变成为科学的哲学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作为世界统一基础的物质,决不能归结为某种“始基”之物,“一”寓于“多”之中,但不是“多”中的某一个或某几个,而是“多”的共同本质。世界上多种多样的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性不在于它们由某种共同的“始基”之物或某种共同的结构层次所组成,而在于它们共同具有客观实在性,即它们都是不依赖于人们的意识而存在,又可以为人们的意识所反映的东西。世界上任何事物和现象,都不过是物质及其特性、关系: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意识是人脑对物质的反映,规律是运动着的物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宇宙间唯一真实地存在着的就是物质及其特性、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又认为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包含着质的差异的统一。决不能把这种统一只看作存在着共同的组成元素成份,共同的原始结构。自然科学关于物质结构理论的发展,不断的证实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但都不是最终地描述了这种统一性,不能等同于这种统一性。马克思主义哲学还认为,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运动的、发展的统一,而不是静止的、僵死的统一。自然界从无机物到高级动物之间是互相联系的,人类社会也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一切事物和现象之间都普遍地相互联系着,人类社会是从自然界发展而来的,人的思维是自然界和社会发展的产物。正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了运动发展,使整个世界成为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具有共同的运动发展的规律。

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的理论反映了客观世界真实的辩证图景。这种理论不是靠感性直观和推想,或者直接搬用自然科学的成果得出来的,但它又没有脱离人们的感性知识和自然科学发展的材料,它是从这些知识和材料中抽象出来的正确的哲学结论。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的提出和深化,对它的正确理解和充分证明,都同自然科学和哲学的发展分不开。正如恩格斯深刻指出“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是在于它的物质性,而这种物质性不是魔术师的三两句话所能证明的,而是由哲学和自然科学的长期的和持续的发展来证明的”。

自然科学对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所提供的证明,不只是某一项科学定理、定律、公式或结论,而是科学成果的总和,以及科学发展的总趋势。首先,自然科学发展的成果提供了系统的材料,彻底推翻了“神”或“绝对精神”的存在,说明了我们的周围世界是一个统一的物质世界。天体起源和演化理论证明,宇宙中的一切天体都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物质客体,它们各有自己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光谱分析表明,构成各种天体的化学元素大体相同。牛顿力学证明,天体之间的联系和作用,共同遵循万有引力定律。物质构造的理论说明,一切物体的微观结构具有共同性。质量和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证明,物质能够依一定规律由一种形态转化为另外一种形态 , 但不论怎样转化,其总的质量和能量是不变的。生命起源学说证实生命物质是由非生命物质转化来的。生物进化论描述了生物体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过程。古脊椎动物学和人类学的研究,正在越来越细致地展示劳动使猿转变到人的具体历史。相对论证明了物质同其存在形式--运动、时空的不可分割联系。分子生物学在更深刻的程度上说明了生命是按照特殊方式进行的新陈代谢的物质过程。现代人脑科学正在从细胞和分子水平上揭示意识的物质机制。这些都说明,世界上的一切现象都是同物质及其特性、关系联系着,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统一的基础。其次,自然科学的发展趋势,也正有力地证实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大统一场的理论正在力图向人们揭示,自然界具有共同的结构和相互作用的规律,可以用统一的理论、公式加以描述。系统论阐明,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由一定要素按照一定结构组成的系统,每一个系统都是一个有机整体。控制论阐明一切控制系统都是通过信息变换过程和反馈来实现的。信息论阐明事物和现象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关系表现出一定的信息,信息作为物质的反映特性,是一切现实存在着的物质所共有的。在控制论和信息论的基础上出现了思维模拟新技术,它证明了机械的、物理的运动形式的某些特点和规律,也为人的心理过程、思维活动所包含。耗散结构理论证明了自然界的发展一旦形成耗散结构,就会在与周围环境的物质、信息、能量交换中产生自组织过程,人类社会正是这种过程合目的性的高级发展。总之,科学发展的综合趋势,表明自然科学正在更系统深入地揭示物质世界各个领域之间的共同性,有力地证明着世界本来就是一个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不仅为自然科学发展所证明,而且也为哲学的发展所证明。哲学发展的历史表明,二元论否认世界统一性是一种理论上的不彻底、逻辑上的自相矛盾,这种哲学最终倒向主张世界统一于精神的唯心主义,就是无异于宣告了世界的统一性是否认不了的。哲学发展的历史又表明,唯心主义关于世界统一于精神的结论不仅违反科学的事实,而且理论上也提不出任何可靠的论据。自从马克思主义哲学把唯物主义的原则贯彻于社会历史领域,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以后,唯心主义理论,包括它关于世界统一于精神的结论就彻底破产了。哲学发展的历史还表明,旧唯物主义哲学把世界看作统一于物质的某种形态或结构,也是错误的,经不起科学发展的检验,缺乏哲学的抽象。哲学发展的历史,推翻了否认世界统一性的观点,又否定了世界统一于精神的观点,也克服了世界统一于物质的具体形态和结构层次的观点的局限,这就从排除对立的、不同的观点的角度论证了世界统一于物质(客观实在性)的原理。

对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的自然科学证明和哲学证明是紧密结合的。具体科学所提供的是确凿的事实,哲学所把握的是无限的整体世界。离开了具体科学材料和哲学思维都不能把握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只有把二者结合起来,才能使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得到有力的证明。哲学从具体科学的大量而可靠的材料中概括和总结出世界物质统一性的原理,并加以哲学论证;然后又在具体科学的发展中不断得到检验,使这

个原理进一步得到确认。但是,这决不是等于说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仍然是一个尚未证明的命题。它是一个已经确证了的,又需要不断发展和持续证明的真理。

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是全部马克思主义哲学大厦的基石。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系列原理、原则都是以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为其基本前提的,例如,唯物辩证法的规律和范畴反映的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运动规律和普遍联系,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反映的是人类认识统一的物质世界的本质和规律,辩证唯物主义的历史观反映的是基于经济活动的社会本质和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等等。离开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辩证法、认识论和历史观将陷入唯心主义。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也是我们从事一切实际工作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既然世界是独立于意识之外的统一物质世界,那么,我们在任何时候、任何条件下,无论从事什么工作,都应该毫无例外地按世界的本来面目去认识它,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既然世界的统一性是多样性的统一,那么,我们就要在实践活动中把普遍与特殊、一般与个别结合起来,在“ 一”中看到“

多”,在“多”中看到“一”,把真理同具体实际结合起来;既然物质运动以时间、空间作为存在形式,那么,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就随时要有时空观念,注意把握物质运动的时空条件,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把工作做好;既然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我们在认识和实践中就要尊重客观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总之,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这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是我们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中得出的最重要的结论。

坚持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就是一切从客观存在着的事实出发,从中引出事物固有的客观规律性,作为我们工作和实践的指导,有效的进行改造世界的活动。这是我们党从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出发,依据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一贯倡导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和最根本的思想方法、工作方法。这条思想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一切工作的准则。有的人认为,根本不可能按照世界本来面目认识世界,不可能从实际出发和实事求是,因为各个不同主体认识中的“事实”、“实际”是根本不同的。这种观点混淆了客观世界本身与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的界限,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有真理和谬误、正确和错误、全面和片面之分,但人们面对的是同一个客观世界,人们的认识通过实践的检验、校正,可以不断地纠正错误,逐步地逼近客观对象,做到按客观世界的本来面目认识世界,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具有重要意义。第一,它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是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坚持它,不仅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也坚持了党性和党的优良传统。第二,它是我们坚持、贯彻执行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不动摇的保证,也是我们抓住有利时机,加快改革步伐,加速现代化建设的思想武器,因为只有从实际出发,依据我国国情制定的方针和计划,才能在实践中取得成功,得到效益。第三,我们党的历史经验证明,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我们的革命和建设事业就会取得胜利,否则,革命和建设就会受到挫折、甚至失败。

试述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及其意义

试述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及其意义 原理: ①承认世界统一性,坚持一元论,反对二元论 ②认为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反对唯心主义一元论 ③认为世界的统一是物质的无限多样性的统一,是一中有多,多中有一 意义 理论意义 这一原理是辩证唯物主义整个理论大厦的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系列原理、原则都是以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为基础,为中心的 实践意义 ①既然世界统一于物质,那么在实践中就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的思想路线。 ②既然世界的统一性是多样性中的统一性,那么在实践中就要把集中统一和灵活多样结合 起来,把纪律和个性结合起来,把秩序和自由结合起来,反对专制主义和无政府主义,反对僵化和无序。 ③既然物质是运动的,那么在实践中就要坚持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与时俱 进,把发展和稳定统一起来。 ④既然物质运动是在时空中进行的,那么在实践中就要有强烈的时空观念,重视和珍视时 空,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作好工作。 ⑤既然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那么在实践中就要尊重、认识和利用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认真学习和运用科学知识 人生意义 ①冷慧与热慧双举。既然世界是物质的,那么就要以冷静、清醒、客观的态度对待世界和 人生,这种智慧叫冷慧;既然人的意识、精神具有相对独立性,那么应以热烈的情感,创造世界的精神投入实践和生实现理想,成全自我这叫热慧。唯物主义给人的是冷慧,物质世界不相信眼泪。唯心主义给人的是热慧,辩证唯物主义在唯物主义基础上把物质决定论和意识能动论统一了起来,其所给予人的启迪就是冷慧和热慧双举。 ②健德与顺德相资。既然世界是物质的,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那么人要顺应物质世界, 要在物质世界面前顺从而不违逆,谦虚而不狂妄,敬畏而不玩世,这叫顺德。既然物质是运动不息,健动不止的,人就要刚健有为,自强不息,建功立业,开物成务,这叫健德。既然物质和运动是统一的,那么人就应顺健相资。《周易》中乾卦的本质是“健”。 即“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坤卦的本质是“顺”。“坤,顺也”(《周易·说卦传》)“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③自由与节制并重。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物质运动不需要上帝之手推 动,这叫“自己运动”。“自己运动”就是自因自本,这一宇宙本质所启示与人的价值理念就是“自由”,人应以自由为至高价值。同时,物质运动又有时空秩序,有自己的空间位置和范围,有自己的时间顺序,不能随便越过时空秩序,这启发人要有所节制。 ④瞬间和永恒互渗。物质运动在时间上既是有限的,又是无限的,时间是有限性和无限性 的统一,有限中包括着无限,无限体现在有限之中。因此,人应在自己的有限生命中追求无限,在瞬间中追求和体验永恒 ⑤奋斗与静穆兼得。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不舍静,静中含动。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是

世界的物质性原理方法论

辩证唯物主义——唯物论 1、世界的物质性原理方法论 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2、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方法论 (1)物质决定意识原理及方法论: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2)意识能动作用原理及方法论 (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 (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①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②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 要求我们要重视意识的能动作用,自觉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意识。 3、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及方法论(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规律是客观的,普遍的。 (1)要求我们必须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一旦违背客观规律,必然受到规律的惩罚。(2)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3)要求我们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 4、怎样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1)我们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 (2)要求我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 (3)要求我们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4)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世界的统一性原理及方法论

哲学原理及方法论总结 第一部分辩证唯物主义(包括唯物论、认识论、辩证法) 唯物论 1、自然界的物质性原理【重点掌握】 [原理]: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 [方法论]:我们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时候,务必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1)唯物论: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要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2)辩证法:联系—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发展—可持续发展战略,量变—适度开发,矛盾—一分为二地看待人对自然的影响。(3)价值观: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和科学发展观,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 2、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及方法论 [原理]: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也具有客观物质性;人的意识一开始也就是社会的产物,它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方法论]:世界的物质性原理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相符合. 3、物质决定意识原理及方法论 [原理]: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的时候,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错误倾向]:反对不从实际出发的主观主义,反对本本主义(教条主义)、经验主义。 4、意识能动作用原理及方法论【重点掌握】 [原理](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人的意识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以认识之物。 (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1)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歪曲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2)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 [方法论]:要求我们一定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错误倾向]:反对否认意识能动作用的形而上学观点和片面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 5、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重点掌握】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第一部分:辩证唯物论 一.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辩证唯物主义物质概念、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原理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也具有客观的物质性。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他是劳动中伴随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方法论】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认识和客观实际相符合。 二.★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 【原理容】规律是指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具有不可抗拒性。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没有规律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1)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一旦违背规律,人们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2)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三.★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容】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它既不能被创造或和改造,也不能被消灭。但人在规律面前又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四.意识的能动作用 【原理容】(1)人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因此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计划性,自主选择性,主动创造性。(2)人的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1.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有指导作用。(即正确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阻碍作用)。2.人的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即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 【方法论】这就要求我们一定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五.物质决定意识原理 【原理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 六.★物质与意识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作用。正确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又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七.★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的基本要求:①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要尊重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找出规律作为我们行动的规律。②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③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④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无所作为的思想。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练习题。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练习题。 判断题。 一、世界统一于存在。 错误。第一。这是一个折中主义的命题,他否认了世界统一于物质,实际上是唯心主义观点。 第二世界的统一性问题是关于世界有无共同的本原问题。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以外,没有别的东西。唯心主义者认为世界统一于精神。 第三世界统一于存在的存在是一个不确定的概念,它作为思维的对立面,是物质的存在,单独的存在概念既可以是物质的存在,也可以是精神的存在。可见把存在作为世界统一的基础,混肴了唯物主义的对立,实际上宣扬的是精神的存在,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二尊重客观规律,就会妨碍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错误。第一,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违背客观规律,必然在实践中遭到失败。 第二,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正确发挥主观的东西,必须你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又必须以发挥主观能动性为必要条件。 第三,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统一,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把革命精神和科学态度结合起来,反对否认客观规律的唯意志

论,又反对否认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机械论和宿命论。 简答题什么叫运动?说明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运动是标志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和过程的变化的哲学范畴。物质世界处在永恒的运动变化,发展之中。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物质与运动不可分。第一,物质是运动的物质,人们认识物质,就是认识物质的各种各样的运动形式。设想不运动的物质就会导致形而上学。第二,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一切运动的主题和客观基础。设想离开物质的运动必然倒向唯心主义。 什么是意识的能动性,如何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 意识的能动性是人类所特有的,通过实践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意识活动的目的性和计划性。dr具有主动的创造性第三,对客观世界的改造作用。第一次对人体生理活动的调节和控制作用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条件是第一,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第二,积极参加社会实践,这是实现意识能动作用的唯一途径。第三,必须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论述题。试着分析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的原理,分析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 一、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 哲学上的二元论和多元论根本否认世界的统一性。它们认为,世界有着互相平行,各自独立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本原。 哲学上的一元论则坚持世界的统一性,认为世界万事万物有着共同的本原。在一元论中,又存在着唯心主义一元论和唯物主义一元论的对立。 唯物主义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即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现代唯物主义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 列宁的物质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列宁物质定义的意义: 第一,列宁的物质定义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同二元论和唯心主义一元论划清了界线。 第二,这一定义坚持了彻底的可知论和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 第三,这一定义坚持了辩证的、历史的物质观,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特别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 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是物质的存在方式,是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运动是一般的变化。 第一,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没有不运动的物质。 第二,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静止,是标志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处于暂时稳定和平衡状态的哲学范畴,从哲学上讲,静止就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它有二种基本情形: 一是指没有发生相对位置的移动。 二是指没有发生质变。 静止和运动的关系: ①、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 ②、绝对运动中存在着相对静止,相对静止中存在着绝对运动。 承认相对静止的意义: 第一,静止是运动的量度,不了解静止,也就无法了解运动。 第二,不了解相对静止,就不可能理解物质的多样性。 第三,只有承认事物的相对静止,才能认识和利用事物。 时间是物质运动的持续性和顺序性。时间的特点是一维性。 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广延性或伸张性,是指物体的位置、规模和体积。空间的特点是三维性。 时间和空间与物质运动是不可分性: 物质运动离不开时间和空间,离开时间和空间的物质运动是无法存在的。 时间和空间离不开物质运动,离开物质运动的时间和空间是不存在的。 时间和空间的绝对性,是指时间和空间作为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方式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们的时空观念不过是客观存在的时间和空间的反映。 时间和空间的相对性,是指时间和空间作为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方式的客观具体性,它因物质具体形态和运动形式的不同而不同,其具体特性又是可变的和有条件的,人们对此的时空

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

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 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概括来说可以分为三大块去解释:①世界的物质性;②事物的普遍联系与永恒发展;③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接下来就以这三部分来讨论。 一、世界的物质性。 物质及其存在形式。世界是物质的世界,对物质的正确理解是我们认识和把握世界本质和规律的前提。一切唯物主义哲学都是从这一前提出发,把物质范畴作为自己理论的基石。从古到今,唯物主义对物质概念的理解,经历了从朴素到科学,从片面到比较全面的认识过程。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以近代科学为基础,把物质等同于科学发现的物质结构层次——原子,虽然使唯物主义对物质概念的理解建立在自然科学发展的基础上,但却不理解哲学物质概念与自然科学关于具体的物质形态和物质结构的概念之间共性与个性的关系,既经不起自然科学进一步发展的检验,也经不起唯心主义的进攻。 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恩格斯说:“运动,就它被理解为物质的存在方式、物质固有属性这一最一般的意义来说,涵盖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从单纯的位置变动直到思维。实践是自然存在与社会存在区分和统一的基础。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统一。世界统一于物质,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原理哲学的基石。 二、事物的普遍联系与永恒发展 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

的总观点,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和发展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事物的普遍联系有一系列的特点:首先,联系具有客观性;其次联系具有普遍性;再次联系具有多样性;最后联系具有条件性。事物的永恒发展,事物的相互联系包含事物的相互作用,而相互作用必然导致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事物相互作用之间的结果,是使事物原有的状态和性质发生程度不同的变化。事物的联系和发展是通过一系列基本环节得以实现的。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有三种情形:一是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二是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三是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性质。事物发展过程中量变和质变及其相互转化,事物发展过程当中的肯定和否定及其相互转化。 三、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的认识方法。唯物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的统一,客观辩证法指客观事物或客观存在的辩证法,即客观事物以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形式呈现出的各种物质形态的辩证运动和发展规律,主观辩证法是指人类认识和思维运动的辩证法,即以概念作为思维细胞的辩证思维运动和发展规律。唯物辩证法是伟大的认识工具,矛盾分析法是根本的认识方法,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而且要以辩证唯物

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 学习思考引导 【学习目标】 通过本章的学习,把握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掌握世界统一于物质的观点、物质决定意识的观点、事物矛盾运动规律的观点,并能基本掌握唯物辩证法体系,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不断提高运用唯物辩证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重点】 △世界统一于物质 △物质决定意识 △事物发展的两大特征:普遍联系、永恒发展 △唯物辩证法体系的三大规律 △唯物辩证法体系的五个环节或范畴 △唯物辩证法是根本方法 【学习难点】 ◇哲学的基本问题 ◇物质的概念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 ◇事物矛盾运动规律 ◇否定之否定规律 【学习背景建议】

○了解由于对物质与意识第一性的争议,衍生出的不同哲学派别 ○了解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范畴理论具有的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意义 ○根据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找出相应的案例 ○根据事物的发展与联系,找出相关的案例 课外形成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 1. 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 A. 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B. 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的问题 C. 理论和实践的关系问题 D.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问题 2. 一寺院门口挂着旗幡,山风吹过,旗幡飘动。一和尚说是幡动,另一和尚说是风动。惠能说,不是幡动,不是风动,仁者心动。惠能的观点是()。 A. 唯物主义 B. 辩证法 C. 主观唯心论 D. 客观唯心论 3. 在当今社会,创意产业越来越受到重视,人们认识到,创意可以变成财富。创意产业的繁荣说明了()。 A. 精神的力量可以代替物质的力量 B. 时代的发展也可以使精神具有第一性 C. 精神的力量可以变成物质的力量 D. 先有精神,后有物质 4. 依据对思维和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哲学上可以划分()。 A. 唯心论和唯物论 B.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C. 具体科学和哲学 D. 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5.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A. 客观实在性 B. 可知性

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精)

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 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是马哲关于世界本质问题的一个基本原理。世界是统一的,即世界的本原是一个;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即世界统一的基础是物质;物质世界的统一性是多样性的统一,而不是单一的无差别的统一,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以具体物质形态的差异性、多样性为前提,而物质形态的差异性、多样性又以它们的客观实在性为基础。 原理说明 该原理说明,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包括意识现象,归根到底都是物质的表现形态或物质的属性和存在形式;世界上的一切发展、变化和过程都是物质运动的具体表现,其原因在物质世界自身。正如列宁所说:“除了运动的物质以外,世界上什么也没有。” 什么是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 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是从物质和意识、统一性和多样性(或共相和殊相)辩证关系的高度对世界本质的根本理解,它是指多样的世界万物是有统一性本质的,这个统一性本质是物质,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的在时间和空间中有规律地永恒运动着的客观实在。 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是人们从哲学基本问题的高度,从一般和个别关系的角度对世界本质的认识,也就是说,在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中包含着两种基本关系,即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一般和个别(或统一性和多样性)的关系。 世界物质统一性的原理包括三个基本观点,世界是统一的,世界统一于物质,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无限多样的统一。 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的意识及多样性

1.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是从世界的多样性和统一性关系对世界本质的理解。 世界上的具体事物是千差万别、多种多样的,各有其质的规定各有其存在价值和地位,这是世界的多样性(“多”);千差万别的事物又有其共性,这是世界的统一性(“一”)。辩证唯物主义承认世界具有统一性,有共同的本质,这是一元论。同时认为统一性不能脱离多样性,认为二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统一性是多样性的统一性,统一性离不开多样性;多样性是具有统一性的多样性,受统一性规范,多样性离不开统一性。这就是说多中有一,一中有多;个别中有一般,一般存在于个别之中。统一性使世界具有秩序,多样性使世界充满活力。统一性与多样性的统一、一般与个别的统一就是秩序与活力的统一。有秩序无活力事物是僵死的,有活力无秩序事物是混乱的。我们所追求的理想就是秩序和活力统一的社会。僵死的专制主义和无序的无政府主义是不合乎世界本质的,自由和秩序的统一是理想社会的应有状态,因为它和宇宙的本质(一与多统一)相契合的。法律和其他社会制度应以实现自由和秩序的统一即正义为根本价值目标。 2.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是从物质和意识关系的角度对世界本质的根本理解。 多样性的万物具有统一性本质,那么这个统一性本质是什么呢,是物质,还是意识?这问题又回到了我们在第一章第一节讲“世界观”概念时遇到的问题了。在那里,我们从“黑马”等万物中抽出了万物的最大共性存在,也就是这里所说的统一性东西,那时我们就提出万物的最大共性是物质还是精神的问题,认为这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唯物主义认为万物最大的共性,即统一性的本质是物质,而不是意识。哲学家为什么会对作为万物的最大共性,即“一”有相反的看法,如唯物主义认为“一”是物质,唯心主义认为“一”是精神。原因我们曾讲过一些。这里再指出这一分歧产生的原因:当把“一”看作万物中最低级的东西时,这“一”是物质,当把“一”看作万物中最高级的东西时,这“一”是精神;当把“一”看作抽象思维的内容时,这“一”是物质,当把“一”看作抽象思维水平的标志时,这“一”是精神。唯物主义从低级的(基础的)和内容的角度来理解“一”。所以认为“一”是物质的。这种理解无疑是有它的真理性的。 总之,世界万物是有统一性的,统一性的本质是同意识相对立的物质。这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对世界本质的根本理解。 世界物质统一性的证明 关于世界物质统一性的证明问题,恩格斯说过这样的话:“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而这种物质性不是魔术师的三两句话所能证明的,而是由哲学和自然科学长期的持续的发展来证明的”(《马恩选集》第3券,第83页)恩格斯说明了证明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的长期性和艰巨性,也说明了证明的途径是哲学和科学。我们认为对世界物质统一性的证明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进行。

世界统一于存在

世界统一于存在 错误。这是一个折中主义的命题,他否认了世界统一于物质,世界上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1.世界的统一性问题,是关于世界有无共同的本原问题。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唯心主义认为世界统一于精神。 2.世界统一于存在的“存在”,是一个不确定的概念。它作为“思维”的对立面,是物质的存在,单独的“存在”概念,既可以是物质的存在,也可以是精神的存在。 可见,把“存在”作为世界统一的基础,混淆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实际上宣扬的是精神的存在,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一、归纳: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哲学依据: 1、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正确的意识对人们改造客观世界起促进作用,推动事物的发展。 2、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的辩证关系 3、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4、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5、世界是永恒发展的

6、矛盾即对立统一,主要矛盾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以人为本) 7、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8、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在于资本是否移动,固定资本有机器厂房设备,都不在短期内消耗掉,需要多次转移价值,时间长。 流动资本则有原材料,劳动力,原材料价值在生产中一次性转移,时间短。 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分在于资本是否增长,增加,不变资本说明资本只能转移,没有新的价值生成,比如原材料和机器都是这样。可变资本是指资本可以增加,可以有新的价值生成,主要是劳动力,因为劳动者创造了新的价值。 剩余价值概念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概念,认为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就是剩余价值的生产,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

世界物质性原理

世界物质性原理 【原理内容】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方法论】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例词:根据…作出…;立足于… 实例:个人、国家或政府根据实际情况作出正确的决定、决策、路线、方针、政策等 规律的客观性与普遍性原理 【原理内容】规律具有客观性、普遍性。 【方法论】 (1)必须遵循规律,按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 (2)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例词:规律、科学安排 实例:改造自然、环境问题、低碳经济、工程建设、航空飞船、农业工业的发展 意识的能动作用原理 【原理内容】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正确的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推动作用,错误的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阻 碍作用。 【方法论】要求我们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例词:学习、运用科学理论、制定合理计划、提出目标、在**指导下、借鉴经验。 实例:树立正确的金钱观、消费观、就业观、价值观;弘扬航天精神、感动中国人物的感人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正确的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推动作用,错误的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阻碍作用。 【方法论】一方面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另一方面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 的思想意识 例词:根据…作出…;立足于… 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整体和部分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 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 【方法论】我们应当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同时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例词:个人与国家、社会,整体与局部、中央与地方 实例: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民族利益与中华民族利益、中央与地方、区域发展与国家发展、城乡经济发展等

试述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及其意义

试述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及其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世界的本源是物质,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辩证唯物主义关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包括三个方面的基本内容:①世界是统一的世界。世界的本质只有一个,而不是多个;世界上的各种事物和现象是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这种一元论哲学同主张物质和精神都是世界本原的二元论划清了界限。②世界统一于物质。唯物主义和唯物主义都承认世界的统一性,都是一元论哲学。但唯心主义主张世界统一于精神,而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根源于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时间、空间是物质运动存在的基本形式;规律是物质运动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客观存在的反映。总之,万物统一于物质。③物质世界的统一性是无限多样的统一。物质世界的具体形态无限丰富多样,但本质上是共同的,都统一于物质。 世界是物质的,而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而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而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又有某种相对静止。时间和空间都是物质运动的形式。而物质、运动、时间、空间具有内在的统一性。从根本上讲世界上除了物质,什么都没有。一切事物现象的共同本质和本原是物质。 综上所述,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在内的整个世界,其真正统一

性在于它的物质性。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社会运动也是物质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人的实践活动依赖于客观世界,客观世界的规律制约着人的实践活动。 (2)世界统一于物质的原理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实践意义。 ①这一原理告诉人们,世界上的一切现象,都可以从物质运动中获得解释和说明。坚持这种观点,就可以有力地批判和抵制一切唯心主义,树立起真正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②这一原理是我们从事一切工作的立足点,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我们在实践中必须坚持一切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遵循客观规律性去改造世界,而绝不能从主观想象和本本条文出发。

第二章《世界统一于物质》习题集

第二章世界统一于物质 四、简答题(每题8分。) 1、简述辩证唯物主义的运动观。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形式。物质作为客观实在是通过运动表现出来的,并通过运动分化出不同的具体物质形态而为人们所认识。运动是物质本身所固有的属性,物质运动是由其自身的矛盾所决定的。 肯定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并不否认在绝对的运动中存在着某种相对静止状态。相对静止和绝对运动有其内在的一致性,相对静止不是不运动,而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特殊表现。 2、简述辩证唯物主义的时空现。 (1)时间、空间的定义。时间、空间是与物质运动不可分割的两个概念。在对时间、空间的认识上,也一直存在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斗争,这种斗争首先表现在时间、空间的定义上。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时间和空间就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时间是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和顺序性,它的特点是一维性或不可逆性,亦即时间只能沿着过去、现在、将来的方向进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广延性,表示物体的体积、形态、位置和排列次序等等。空间的特点是三维性,即任何物体都有长、宽、高三个方向。 (2)时空与物质运动的关系。时间、空间和物质运动不可分割。一方面,运动的物质离不开时间和空间,任何事物、现象及其运动变化,都要经历时间和空间的变化。离开了时间和空间的物质运动既无法存在也无法理解;另一方面,时间和空间也不能离开运动着的物质,

时间和空间是以运动着的物质为其实在内容的,是随着物质运动的变化而变化的,如同没有离开时间、空间的物质一样,也没有离开物质的时间和空间,它们是不可分割的。 3、简述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1)发现人类社会的物质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大贡献。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之前,唯物主义者对人类社会的认识都是唯心主义的。这一方面是因为社会历史条件的局限;另一方面是因为人类社会是个特殊的“客观实在”,它的存在状况要比自然现象复杂得多。自然现象都是无目的的“自然力量”相互作用的结果,没有人的行为的参与。社会现象都是同人相关的,人是社会活动的主体,而人的活动都是有目的、有意识的。这一特殊性使人们误认为精神、意识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和动力,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 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能够发现人类社会的物质性,创立历史唯物主义,根本的原因是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历史观,从而发现劳动是人和人类社会产生的决定性环节。而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2)人类社会物质性的特殊标志就是生产方式所体现的物质性。物质生产是社会历史的发源地,物质生产包括生活资料的生产和生产资料的生产。生产方式就是指劳动者和劳动资料即生产资料的相结合的特殊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生产方式构成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的基础;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和性质;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形态的更替。生产方式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人类社会的物质性标志着社会与自然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1-世界的物质性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讲三个问题: 1、世界是什么 2、世界怎么样 3、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一、世界是什么 (一)世界观与哲学基本问题 1、世界观与方法论 ●含义 哲学是世界观。所谓世界观,是从总体上把握现实世界中人与自然、社会之间的关系,是对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它包含了自然观、历史观和人生观。 哲学又是方法论。所谓方法论,是关于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最根本方法的理论。 ●关系 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两者之间的关系是既对立又统一,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二者的区别如上所述,二者的联系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另一方面,一定的方法论又体现着一定世界观并反过来影响世界观。 2、哲学基本问题 “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223页)哲学基本问题又可以表述为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它包括两个方面: 第一方面,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何者为第一性问题。又可称之为世界本原问题。对这一方面问题的不同回答,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派别。凡是认为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物质是世界本原,物质决定精神,精神是由物质派生的属于唯物主义派别;凡是认为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精神派生的,世界本原是精神的则属于唯心主义派别。 第二方面,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是否具有同一性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反映存在,世界是否可以认识的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为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第一,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首先必须回答的问题。 第二,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唯心主义认为:精神是世界的本原,是第一性的,精神派生物质。 客观唯心主义:物质世界是由某种非人类、超自然的“客观精神”派生的。 主观唯物主义:人的意识是世界的本原,客观世界是人的意识的产物。 第三,对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的回答,是研究和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 第四,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也是人类从事一切社会实践的基本问题。 3、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 (1)什么是物质 ·涵意 列宁:“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

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

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 原理说明 该原理说明,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包括意识现象,归根到底都是物质的表现形态或物质的属性和存在形式;世界上的一切发展、变化和过程都是物质运动的具体表现,其原因在物质世界自身。正如列宁所说:“除了运动的物质以外,世界上什么也没有。” 统一性原理 世界物质统一性的原理包括三个基本观点,世界是统一的,世界统一于物质,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无限多样的统一。 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是从物质和意识、统一性和多样性(或共相和殊相)辩证关系的高度对世界本质的根本理解,它是指多样的世界万物是有统一性本质的,这个统一性本质是物质,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的在时间和空间中有规律地永恒运动着的客观实在。 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是人们从哲学基本问题的高度,从一般和个别关系的角度对世界本质的认识,也就是说,在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中包含着两种基本关系,即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一般和个别(或统一性和多样性)的关系。

双重涵义编辑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概念是从《反杜林论》哲学篇里恩格斯的一个著名论断中概括出来的。恩格斯的论断汉译为:“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是在于它的物质性”。 在哲学史上,世界的统一性和世界的物质性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统一性(Unity)是相对于多样性(Variety)而言的,物质性(Materiality)是相对于精神性(Spirituallity)而言的。 在辨证唯物主义理论体系中,世界的物质性和世界的统一性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两个概念。世界的物质性 (Materiality of World)是指在物质和意识两大类现象的关系中,物质决定精神,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统一性(Unity of World)绝不仅仅是肯定“精神统一于物质”,而且进一步强调世界上无限多样的事物通过具体的相互联系而构成统一的整体。世界的物质性决定了世界的统一性,世界的统一性反映了世界的物质性。“世界的物质统一性(Material unity of World)”是综合反映世界的物质性、统一性义以及二者之间关系的唯物辨证法范畴,它具有双重涵义: ①世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世界; ②物质世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第一重涵义侧重于世界的物质性,是关于世界统一性

理论联系实际,谈一谈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的认识

理论联系实际,谈一谈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的认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和多样性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及其意义。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物质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自然界的物质性与人类社会的物质性。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它把实践作为考察精神和物质关系问题的基础,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高度统一,是唯物主义发展的最高形态。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革命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哲学,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有机地统一起来的科学世界观。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恩格斯说:“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是在于它的物质性”。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意识是高度发展的物质——人脑的机能,是客观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反映。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世界是按照它本身所固有的规律运动、变化和发展的,“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它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事物矛盾双方又统一又斗争,促使事物不断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因此,事物的矛盾规律,即对立统一的规律,是物质世界运动、变化和发展的最根本的规律。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是客观物质世界的运动京戏化在人脑中的反映。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既唯物地又是辩证地解决了人的认识的内容、来源和发展过程的问题。它认为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可以变成物质,而这种主观和客观辩证统一的实现都必须通过实践。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认识来源于实践,又转过来为实践服务。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这就是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能动地改造世界的无限发展的过程。因此,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辩证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就座,是无产阶级政党中战略和策略的理论基础,是无产阶级和主大革命人民科学地认识世界和革命地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辩证唯物主义 马克斯、恩格斯所创立的关于用辩证方法研究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的

马原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和发展规律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物质性,普遍联系和发展规律;) 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 第一部分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 (一)世界观和哲学基本问题 一、哲学(系统化理论化世界观)和哲学的基本问题: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 两大类现象: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 两大类活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①意识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究竟谁是世界的本源,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 ②我们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对于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是怎样的?思维能否认识或反应存在的问题。哲学史上的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可知论和不可知论;有神论和无神论;辩证法和形而上学(联系孤立、发展静止、内部矛盾)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社会历史观 (二)物质的客观实在性 什么是物质?什么是意识?坚持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有何意义? 答: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 坚持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的意义:坚持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将有助于我们从根本上去思考和理解并且解决问题。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不仅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物质,运动,时间,空间具有内在的统一性。人的实践活动依赖于客观世界,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制约着人的实践活动。我们通过实践改造世界,就是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通过一定的物质手段作用于客观世界。人们要取得实践的成功和胜利,就必须正确认识客观实际的发展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这也就是坚持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所以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意识与物质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 意识和物质的关系:意识从本质上来看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但又不是物质本身,意识的特殊的物质——人脑机能的属性,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即意识具有能动性。 意识与物质的辩证关系原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一,意识决定于物质,它要求我们坚持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一切从实际出发。 第二,意识的能动性要求我们,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在坚持求实的科学精神的同时,要有高度的革命和工作热情。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 ⑴(列宁)物质的概念: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通过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和反映; ⑵物质是世界唯一的本源,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

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

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即世界统一的基础是物质;物质世界的统一性是多样性的统一,而不是单一的无差别的统一,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以具体物质形态的差异性、多样性为前提,而物质形态的差异性、多样性又以它们的客观实在性为基础。世界统一于物质,那么在实践中就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是马哲关于世界本质问题的一个基本原理。世界是统一的,即世界的本原是一个;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即世界统一的基础是物质; 该原理说明,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包括意识现象,归根到底都是物质的表现形态或物质的属性和存在形式;世界上的一切发展、变化和过程都是物质运动的具体表现,其原因在物质世界自身。正如列宁所说:“除了运动的物质以外,世界上什么也没有。” 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是从物质和意识、统一性和多样性(或共相和殊相)辩证关系的高度对世界本质的根本理解,它是指多样的世界万物是有统一性本质的,这个统一性本质是物质,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的在时间和空间中有规律地永恒运动着的客观实在。 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是人们从哲学基本问题的高度,从一般和个别关系的角度对世界本质的认识,也就是说,在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中包含着两种基本关系,即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一般和个别(或统一性和多样性)的关系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是客观物质世界的运动京戏化在人脑中的反映。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既唯物地又是辩证地解决了人的认识的内容、来源和发展过程的问题。它认为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可以变成物质,而这种主观和客观辩证统一的实现都必须通过实践。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认识来源于实践,又转过来为实践服务。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这就是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能动地改造世界的无限发展的过程。因此,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真理的客观性,不仅在于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而且在于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只有实践才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客观标准。实践成为检验真理性的标准,是由真理的本质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应该是能把主观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对照,从而确定认识是否符合客观实在的东西。而唯一能够满足这个要求的,便是人们的社会实践。因此,通过实践检验人的认识是否与客观实在相符合,才能使真理具有客观的确定性,经得起反复检验。人们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直接地把指导实践的认识同实践产生的客观结果相比较对照,使真理获得现实的证据。 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是要由哲学和自然科学的长期的和持续的发展来证明的。首先是自然科学的长期和持续的发展的证明。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世界统一于物质的论断是在自然科学发展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另一方面,现代自然科学的新发展和新成就也在不断提供新的证明。例如现代自然科学所发现的微观宇宙和宏观宇宙,都无例外地是一种物质存在的方式。其次,世界统一于物质还有赖于哲学的证明。这是因为一切自然科学的证明虽然是必要的,但自然科学不论怎样发展,它所提供的证明只能是个别的、部分的、相对的;而世界是整体、是永恒的、绝对的,因此必须借助于正确的理论思维即哲学,从个别上升到一般,把部分与整体、相对和绝对、暂时和永久辩证地统一起来,方能使世界统一于物质的原理得到证明。无论是自然科学的证明还是哲学的证明,都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