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功能基因组学在益生菌的应用

功能基因组学在益生菌的应用

功能基因组学在益生菌的应用
功能基因组学在益生菌的应用

对于乳酸菌的研究已经从最初的形态学研究,发展为细胞水平和分子水平的研究。自2001年完成第一株乳酸菌即乳酸乳球菌IL1403的全基因组测序以来,目前已经公布的测序完成的乳酸菌包括: 嗜酸乳杆菌NCFM /ATCC 700396; 乳酸乳球菌IL1403、长双歧杆菌NCC 2705、植物乳杆菌WCSF1、约氏乳杆菌NCC533以及等。许多与工业生产相关的性状都是由质粒编码的,比如说: 乳糖代谢酶类、蛋白水解酶类、摄取柠檬酸盐的酶、噬菌体抗性、细菌素的生成、多糖的合成、金属离子抗性以及抗生素抗性。

乳酸菌基因组学(比较基因组学和功能基因组学) 在乳品发酵菌种及益生菌方面的应用:

(1) 筛选具有特定胞外多糖特性(如短结构,拉丝状) 及数量的嗜热链球菌;

(2) 对于益生菌来说,其基因组的分析可以将它们的基因特点和益生功能联系起来在分子水平上筛选具特定功效的益生菌菌株;

(3) 进一步探索噬菌体的分子进化规律,阐明乳酸菌抗噬菌体的机制。例如嗜热链球菌对CR ISPR ( clustered regularly interspaced short palin2dromic repeats 呈一定顺序反复规律性出现的基因丛簇) 编码的获得与其抗噬菌体的关系的发现。

基因研究与筛选不同特性的“胞外多糖EPS”相关的嗜热链球菌

研究发现,在酸奶菌种中的嗜热链球菌中都含有一个基因簇: EPS基因簇,它与一种胞外多糖(EPS) 的合成相关,因此被称为EPS基因簇。而对于35株嗜热链球菌的EPS基因簇分析发现:在低“拉丝”结构和短EPS基因之间似乎存在某种特定的联系; 这将为酸奶产黏菌种的筛选和开发提供了理论依据及从分子水平上大规模筛选提供了简单快捷和直观的方法。

乳酸菌的功能基因组学与益生菌菌种特定功效的筛选

功能基因组学Functional genomics的研究又被称为后基因组学,是利用结构

基因组学提供的信息和产物,通过在基因组或系统水平上全面分析基因的功能,使得生物学研究从对单一基因或蛋白质的研究转向对多个基因或蛋白质同时进行系统研究。功能基因组学的研究包括基因功能发现、基因表达分析及突变检测。它采用一些新的技术对成千上万的基因表达进行分析和比较,力图从基因组整体水平上对基因的活动规律进行阐述。嗜酸乳杆菌NCFM是全球第一个完成全基因序列的嗜酸乳杆菌,也是第一个完成基因序列的商业菌株。通过对嗜酸乳杆菌NCFM全基因序列的分析,可以将其基因序列的某些片段与菌株的生物化学,生理特性(如耐酸耐胆汁耐热,抗氧化性,对人体上皮细胞的黏附性,对碳水化合物的利用,其功能性(如调节免疫,抗过敏性,降低食欲等等) 甚至其加工与储存特性(如菌株发酵的条件,冻干条件,储存过程的稳定性) 相联系。鼠李糖乳杆菌Howaru Rhamnosus也是目前研究比较多的、具较强保健功效的益生菌。已证明具有激活免疫,抑制肠道有害菌,调整肠道菌群等功效。对其测序的研究发现其已知基因900多个,其中300多个和益生菌功能有关,对其基因的研究还显示: 该菌株可合成除色氨酸,丙氨酸,苯丙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颉氨酸外的全部氨基酸,可合成叶酸、亚铁原卟啉、维生素B1 等生长因了。

抗噬菌体菌株的筛选研制

嗜热链球菌是工业化应用最重要的乳酸菌之一,它们广泛地用于酸奶和很多种奶酪的生产。由于各个菌株都具有独特的感官和质构特性适合生产不同的发酵产品,这种低G_C革兰氏阳性菌种的很多菌株大规模地用于牛奶发酵。象所有其他的原核生物一样,乳酸菌作为发酵剂生产活菌产品时,也不可避免地存在被其相应病毒—噬菌体所感染的可能乳酸菌被噬菌体攻击后,导致细胞的裂解,发酵过程产酸降低,严重者导致发酵彻底失败,或者导致产品粘度下降或结构粗糙甚至完全没有多糖的产生。因此其系统化地应用相同的嗜热链球菌菌株也受到了削弱。

相应地,近年来对嗜热链球菌噬菌体的广泛和深入研究也成为热点,噬菌体同其他类型病毒一样,对宿主细胞有着很强的依赖性和专一性。乳酸菌类型的纷繁复杂,必然导致了其噬菌体种类的复杂性。最近科学家将噬菌体分为 3 类:Myoviridae、Podoviridae、Siphoviridae,嗜热链球菌中存在的噬菌体多数在形

态上与大肠杆菌噬菌体lambda相似,属于Siphoviridae。根据主要结构蛋白种类及DNA包装模式( cos or pac) 分为两大类。目前,7种嗜热链球菌的噬菌体的完整基因序列已经公开发表,包括cos - 类噬菌体DT1,Sfi19,Sfi21,7201 及pac2类噬菌体O1205,Sfi11,and 2972。科学家经过多年研究发现: 呈一定顺序反复规律性出现的基因丛簇( clusteredregularly interspaced short palindromic repeatsCR ISPR) 及这些相关基因与获得噬菌体抗性的机制相关。细菌能在CR ISPR位置上结合噬菌体衍生序列的短的伸展片断,从而获得噬菌体的抵抗能力。丹尼斯克公司进一步研究了嗜热链球菌通过CR ISPR1的机理获得抗噬菌体能力的有效性及特征。

对于益生菌来说,对于其基因组的分析可以将它们的基因特点和益生功能联系起来,认识它们的代谢过程、生物进化能力、以及在人类健康中所扮演的角色,并可以将促进其益生功能的基因克隆入合适的菌来加以应用,期望可以进一步推动功能性食品的发展。

第八章分子生物学常用技术的原理及其应用及人类基因组学

第八章分子生物学常用技术的原理及其应用及人类基因组学 测试题 一、名词解释 1.分子杂交 2.Southernblotting 3.Northernblotting 4.Westernblotting 5.dotblotting 6.DNA芯片技术 7.PCR 8.功能性克隆 9.转基因技术 二、填空题 1.Southernblotting用于研究、Northernblotting用于研究,Westernblotting用于研究。 2.PCR的基本反应步骤包括、和三步。 3.在PCR反应体系中,除了DNA模板外,还需加入、、和。 4.Sange法测序的基本步骤包括、、和。 5.目前克隆致病相关基因的主要策略有、、。 6.血友病第Ⅷ因子基因的首次克隆成功所采用的克隆策略是,而DMD致病基因的克隆所采用的克隆策略是。 三、选择题 A型题 1.经电泳分离后将RNA转移到硝酸纤维素(NC)膜上的技术是: A.SouthernblottingB.Northernblotting

C.WesternblottingD.dotblotting E.insituhybridization 2.不经电泳分离直接将样品点在NC膜上的技术是 A.SouthernblottingB.Northernblotting C.WesternblottingD.Dotblotting E.insituhybridization 3.经电泳分离后将蛋白质转移到NC膜上的技术是 A.SouthernblottingB.Northernblotting C.WesternblottingD.dotblotting E.insituhybridization 4.经电泳后将DNA转移至NC膜上的技术是A.SouthernblottingB.Northernblotting C.WesternblottingD.Easternblotting E.insituhybridization 5.PCR的特点不包括 A.时间短,只需数小时B.扩增产物量大 C.只需微量模板D.用途非常广泛 E.底物必须标记 6.用于PCR的DNA聚合酶必须 A.耐热B.耐高压C.耐酸D.耐碱E.耐低温7.PCR反应过程中,模板DNA变性所需温度一般是A.95?CB.85?CC.75?CD.65?CE.55?C 8.PCR反应过程中,退火温度一般是 A.72?CB.85?CC.75?CD.65?CE.55?C 9.PCR反应过程中,引物延伸所需温度一般是A.95?CB.82?CC.72?CD.62?CE.55?C

益生菌种类及功能

发酵床中常用菌种,目前可以查找到得菌种配方如下: 1、枯草芽孢杆菌菌种50—70%、酿酒酵母菌菌种30—50%。 2。由酵母菌、乳酸菌、放线菌、光合细菌与丝状真菌按比例组合制成发酵剂3、取枯草芽孢杆菌粉末2—4份,植物乳杆菌粉末3-5份,产朊假丝酵母粉末3—5份,白地霉粉末2—4份,米曲霉菌粉末3—5份,充分混匀 4、乳酸菌、芽孢杆菌、光合细菌、酵母菌、放线菌 5。乳酸菌、枯草芽孢杆菌、粪链球菌、纤维素分解菌 发酵床中益生菌得主要作用: 禽类得消化道较短,粪便中约有70%左右得有机物没有被分解,水度大,有机养分高,易变质发臭。益生菌可以将粪便分解成为菌体蛋白,禽类甚至可以采食这些菌体蛋白补充营养,还能提高免疫力、同时,禽类在使用这些菌体蛋白或粪便中未分解得饲料得过程中,垫料中得大量益生菌随之进入禽类得消化道中,这些有益菌中得一些纤维素酶、半纤维素酶类能够分解饲料中得纤维素、半纤维素等。接入菌剂能加快堆肥得升温速度,提高最高温度,加速堆肥中C得下降,促进粪便中生物毒性物质得分解,且可能有利于粪便堆肥中养分得保存与矿化。 ,还发酵床中得益生菌可降低垫料环境得PH值,对粪便降解过程中产生得NH 3 可加速粪便中得碳氮代谢 由于禽只得粪便得到及时分解,加上垫料得吸附作用, 。 禽舍内无粪便污染,也没有氨味得刺激,禽只呼吸道疾病发病率自然而然得降低;消化道环境得改善则直接减少了禽只消化道疾病发病率。 各种益生菌可以明显得增加垫料得酶活性,包括:过氧化氢酶、脲酶、纤维素酶、蛋白酶。 益生菌如乳酸菌会产生生物抗菌素如乳酸链球菌素、过氧化氢、嗜酸菌素等,再加上发酵床高温环境会使有害菌大量死亡或者全部死亡。 益生菌种类: 益生菌种类很多,目前主要有4大类细菌、⑴严格厌氧得双歧杆菌属:该属现有32个种,其中能在肠道内顶置并能用于制备保健食品得双歧杆菌主要有两歧双歧杆菌、青春双歧杆菌、婴儿双歧杆菌、短双歧杆菌与长双歧杆菌5种;⑵耐氧得乳杆菌属:已报道得有56种,常用于肠道微生态制剂得约有10种,有嗜乳酸杆菌、植物乳杆菌、短乳杆菌、干酪乳杆菌与德氏乳杆菌保加利亚种等;⑶兼

益生菌与人体健康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0c4833572.html, 益生菌与人体健康研究 作者:孙小华付英 来源:《中国卫生产业》2015年第21期 [摘要] 益生菌是活的微生物,对人体健康有着重要的作用。它对人体的健康作用逐步被人们验证,功效包括:调节肠道菌群、延缓衰老、减低胆固醇、抑制有害细菌、抗过敏、提高机体免疫力等,此外益生菌安全问题也应引起关注。该研究主要综述了益生菌对人体的健康作用。 [关键词] 益生菌;人体健康;功效 [中图分类号] R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5)07(c)-0162-03 1 益生菌概述 1.1 益生菌定义 益生菌包括各种友好的微生物。从原始社会起,它们就在帮助人类维持生命。但是,直到20世纪初人们才真正认识到它们保护健康的作用。 1908年的诺贝尔医学奖得主俄国科学家EleiMetchn- kioff发现住在里海山脉的保加利亚人寿命都非常长。在研究这些保加利亚人的文化之后,发现了这些人都喝乳酸酒的发酵奶制品,并完成了著作《永不衰老的长寿理论》,为人类认识益生菌的健康功效起到了巨大推动作 用。在他的著作中:他认为摄入大量的益生菌能够减弱有害细菌的危害,甚至可以消除有害细菌,促进健康。WHO给益生菌下的定义是:益生菌是活的微生物,当摄入足够数量时,对宿主起有益健康的作用。 1.2 益生菌种类 目前研究的益生菌包括:乳酸菌、双歧杆菌、酵母菌等。其中研究最多的益生菌是双歧杆菌和乳酸菌。常见双歧杆菌有长双歧杆菌、婴儿双歧杆菌、青春双歧杆菌、短双歧杆菌等。乳酸菌包括干酪乳杆菌、嗜酸乳杆菌、鼠李糖乳杆菌、植物乳杆菌、卷曲乳杆菌、格氏乳杆菌等[1]。与此同时,益生菌对人体健康的功效、作用机理也成为了研究热点。 2 益生菌与人体健康 2.1 改善肠道功能 肠道微生物和肠道屏障可以保证肠道健康。肠上皮由肠上皮细胞吸收,可作为保护人体的屏障,防止有害物质和微生物的侵袭。肠道出现紊乱轻者会引起腹泻、肚疼、甚至危及生命。

作物基因组学前沿与应用

作物基因组学前沿与应用 Crop genomics: advances and applications 摘要:一些重要作物模式基因组测序的完成和进行高通量重测序的能力为提高对植物驯化历史的理解以及加快作物改良提供机遇。而这些数据以及新一代实验和计算方法正在改变作物比较基因组学。作物改良的未来将集中在个体植物基因组的比较,最好的手段可能在于结合运用新的遗传图谱构建策略与进化分析方法来指导和完善遗传变异的发掘与利用。这里我们回顾这些已然出现的策略与深刻见解。 一些重要作物和模式植物模式基因组测序的完成可能有助于实现长期存在的大大加快作物改良的植物基因组学研究要求(fig.1)。早在上世纪60年代末期,就已实现了对一个植物基因组分子标记的开发,但是最近几十年较易检测的分子标记数目存在分辨率较低的限制,而这些问题可以通过实验遗传学方法或者比较遗传学方法解决。仅仅几年前,高密度的遗传图谱需要对几千个标记进行费时费力地检测。实验群体通常会受限于两个亲本间的简单杂交;更详尽的研究设计可能提供对农学上重要突变遗传分布的评定,但相关种质中突变频率受到标记技术和用于区分多亲本分布的分析方法所限制。对群体间分子标记频率的分析,从而鉴定重要功能突变的比对方法已经提出,但是由于群体间预期的等位基因较高变异频率的存在,使得发掘研究的大量位点间重要功能突变显得相当的困难。 目前,已经报道了一些作物的模式基因组,并且在那些具有较大基因组的作物中引用取得进展。此外,已经报道了其他一些模式植物系统的模式基因组,包括拟南芥和短柄草。比较基因组学——传统上被认为是相关物种间同线性(基因顺序)的分析和序列的比对,目前由于报道的模式基因组数目的急速增加,源于高通量重测序的序列多样性的估计,大量缺失插入以及拷贝数变异(CNVs)基因组分布的鉴别,以及新一代实验和比较方法的出现而被重新定义。从遗传图谱的构建到进化分析,作物改良的未来将主要围绕着个体植物基因组间的比较。如果我们要继续提高作物产量,同时最低程度地减少农业生产对环境的影响,以面对不断增长的人口和变化的气候,那么最大限度地利用这些基因组数据对作物改良就显得至关重要了。 在这篇综述里,首先指出作物比较基因组学的挑战,这些挑战包括植物基因组的复杂结构以及在一些作物品种中发现的高水平核苷酸和结构的多样性。然后讨论了解驯化的重要性,因为一个作物的起源和种群分布影响着农艺性状的遗传基础和全基因组核苷酸多样性的方式。我们对农艺性状遗传学的理解由于基因组数据而发生根本性的变化。高密度的遗传标记正在被用于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WASs),也可以应用到基因组选择中。对农艺性状的了解同样因为新一代的多亲本遗传图谱构建群体而得到提高。正如我们所讨论的那样,更高通量的重测序技术和标记基因型分析将会使新的作物改良方法成为可能,比如对有害突变的鉴别与选择性剔除。 植物基因组学的挑战 应用在植物中的基因组学研究工具通常会开发和测试其在哺乳动物或者其他模式生物中数据,比如果蝇和小鼠,但是植物基因组的规模和动态性增加或者加剧在其他模式生物中面临的挑战。相对于哺乳动物来说,植物倾向于拥有大量

基因组学对我们的影响

基因组学对我们的影响 基因组学是研究生物基因组和如何利用基因的一门学问。用于概括涉及基因作图、测序和整个基因组功能分析的遗传学分支。该学科提供基因组信息以及相关数据系统利用,试图解决生物,医学,和工业领域的重大问题。基因组研究应该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以全基因组测序为目标的结构基因组学和以基因功能鉴定为目标的功能基因组学,又被称为后基因组研究,成为系统生物学的重要方法。 基因组是1924年提出用于描述生物的全部基因和染色体组成的概念。1986年由美国科学家ThomasRoderick提出的基因组学是指对所有基因进行基因组作图(包括遗传图谱、物理图谱、转录本图谱),核苷酸序列分析,基因定位和基因功能分析的一门科学。自从1990年人类基因组计划实施以来,基因组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已发展成了一门生命科学的前沿和热点领域。 现在广泛公布的人类以及一系列其他生物体的基因组序列为我们描绘出了最基础的生物学以及生物医学信息。这些仍然很难破译的密码包含了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的的全部遗传指令信息,而这一信息又是揭开生物系统复杂性所必需的。阐明基因组的结构以及确定大量编码元素的功能可以建立基因组学与生物学的联系,从而加速我们对所有生命科学领域的探索。 把基于基因组的知识转化为人类健康的福祉,人类基因组测序,以及基因组学其他最近及预期的研究成果,极大地有助于我们了解遗传因素在人类健康和疾病中的角色,精确确定非遗传因素,并迅速将

新发现用于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美国国家研究院在其为HGP的最初远景规划中清楚地表明,人类基因组序列将改善人的健康状况,而它后来的五年计划也再一次明确了这一观点。但是这一点怎样才能实现还未得到更清晰的说明。随着HGP最初目标的完成,现在正是广泛发展和应用基因组战略改善人类健康、并预见和避免潜在伤害的时机。鉴定基因和路径在健康和疾病中的角色,测定它们与环境因素之间的关系;发展、评价以及应用以基因组为基础的诊断方法来预测对疾病的易感性,预测药物反应,疾病的早期诊断,疾病在分子水平上的精确分类;开发和应用促进基因组信息转化成治疗进步的方法。 促进基因组学的应用,最大程度地发挥效益,将危害降到最低基因组学通过学术研究和政策讨论一直处于对科学技术对社会的冲击进行严密关注的最前沿。如上文所述,基因组学主要能够造福于健康方面,但是除此之外,基因组学还能在社会其他领域有贡献。就像HGP和相关研究在基础生物学和健康方面开拓的新领域,同时为研究社会问题创造了机会,甚至可以使我们更全面地了解如何定义自己和他人。 在未来的几年内,社会不仅会为基因组学引起的无数的问题而探讨,而且还必须制定和贯彻相应的政策来解决它们。除非研究能够给出可信的数据和严格的方法作为决断的依据,否则这些政策就将是错误的,还可能会给我们大家带来潜在的危害。要想获得成功,这个研究就必须包含发展概念上的工具和共享语言的“基础”调查,和更多使用这些工具来探索制定适当的综合不同的观点的公共政策的“应用

益生菌的功能和作用

益生菌是什么呢?就是细菌,在我们的人体表面和各种腔道中存在着大量的细菌,大约400~500多种,100~200万亿只,把这些细菌都刮下来,拿去称重,有1~2公斤。当然这其中99%是对人体有益的,我们称之为益生菌;如:乳杆菌、键球菌、双歧杆菌等。益生菌在人体肠道内是从新生儿的定殖,到儿童期的渐增,到成年的定型,到中老年期的渐减至死亡的消失。所以专家认为:体内菌是我们身体“器官”的一部分。 总的来讲益生菌在人体中起了以下七种功能:1、形成生物屏障,阻止害菌的入侵和感染;如今我们是生活中的空气已经严重被污染,时刻威胁着我们的健康,而益生菌就在我们人体的表面及腔道器官中就起了第一道防线的作用。 2、帮助消化、吸收、代谢各种营养素,如:蛋白质、糖、纤维、微量元素等;蛋白质是由20种氨基酸组成,其中9种氨基酸是人体无法自体合成,必须通过食物中摄取,称之为必须氨基酸,人体中缺乏了这些必须氨基酸就无法存活,可这些氨基酸必须通过肠道中的有益菌才能吸收转换,所以人体不能缺少这些益生菌;有进就要有出,排便是人生存中非常重要的一件生理活动,但没有膳食纤维就无法排便,膳食纤维要发挥作用的前提是要分解为最少份子,它才能吸水来刺激肠道的蠕动,分解膳食纤维的工作就是有益生菌来完成的。 3、合成营养素,胆固醇的应用转换及脂质代谢。维生素:维持生命的无素,已知的14种维生素,人体缺一不可,其中凝血维生素:VK及维生素B族都是要靠肠道中的益生菌合成;现今社会人的饮食

中含有大量的胆固醇,如不被转换利用,将会引发人类的头号杀手心脑血管疾病,胆固醇的转换利用就是有益生菌完成的。 4、净化胃肠环境,保护肝、心、肾脏等。人体有毒素有两种来源,一个是外源性的,一个内源性的,为论哪种大部分都是在肠道中产生的,并通过小肠吸引到血中,通过血液送到各器官中,从而伤害到各器官,然而如果肠道中的益生菌足够的话可以杀死有害菌,分解毒素从而起到保护肝、心、肾等器官。 5、安定肠道PH值及使蠕动功能活性化。人体肠道各段的PH都是不同的,各段肠道内的益生菌分泌出不同的PH值以维持肠道的不同功能。 6、分解有害与致癌物质,预防癌芽细胞萌生。来自食物和空气中的毒素、致癌物质、自由基是人体患癌的定时炸弹,首先益生菌可在肠道中杀死、分解这些毒素及致癌物质,并可提高人体免疫力,活化免疫细胞以起到抗自由基,杀死癌胚芽细胞作用。 7、分泌酵素、激活酵素。酵素是什么呢?它不是药也不是补品,是我们人体内本来就有的重要营养物质。酵素在化学上称为“催化酶”,每一种生化应都要有特定的酶来催化完成,人体是最精密的化学工厂,每分每秒都有6000多种生化反应在进行着,相对应的必须要有6000多种酵素来催化完成,而人体自身只能合3000多种,近3000种的酵素必须通过外界的摄取和益生菌的分泌,当人体中的酵素不足时轻着生病,重着死亡。酵素对人起的重大作用可以体现在以下几点:①消化、吸收食物与营养素。脂肪分解酵素、淀粉分解酵素、

《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

《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 论文编写指南 一、栏目设置与文体风格 本刊设置固定栏目和随机栏目。固定栏目常设研究论文(Articles)和研究报告(Research Report),发表最新的原始研究成果。随机栏目根据稿源可能设研究资源(Resources)、数据分析(Analysis)、技术主题(Technology feature)和评述与展望(Reviews and Progress)等栏目,还可能设置刊登有关科学新闻、科技简讯、专利、短评和书评等方面的栏目。本刊在栏目设置和文体格式上参照国际著名周刊《自然》及《自然生物技术》的刊发形式。以下就研究论文(Articles)、研究报告(Research Report)、评述与展望(Reviews and Progress)和研究资源(Resources)的文体格式做出说明,其它类型的详细的文体格式及其定义请向编辑部索取或从本刊网站下载。 1研究论文(An Article) 报道相对比较完整、全面的原始研究工作,其结论代表着一个重要问题的认识上有了实质性进展,并且具有及时而深远的影响。论文篇幅要求在8个印刷页面以上,由作者自由投稿,同行评审。 2研究报告(Research Report) 简洁报道有重要结果的原始研究工作,其重要性意味着本研究结果使其它领域的科学家也有兴趣。论文篇幅要求在6个印刷页面左右,由作者自由投稿,同行评审。 3评述与展望(Review and Progress) 对某一研究领域中最新研究进展进行权威的、公平的、学术上的回顾、鉴定和评述。论文篇幅要求在8个印刷页面以上,由作者自由投稿,同行评审。 4研究资源(A Resource) 对现有数据(如由各种阵列技术或者高通量研究平台所提供的基因组学, 转录组学或蛋白质组学的数据包)进行新分析,或描述由比较分析技术得出引起广大读者注意的重要新结论而获得的新数据。论文篇幅要求在6个印刷页面左右,由作者自由投稿,同行评审。 二、论文写作的基本要求 1题目与标题 论文题目要紧扣主题。务求简明、新颖,有足够的信息,能引起读者的兴趣,不用副标题,一般不超过25个汉字或英文单词。中英文题目应对应一致,顶格书写。避免在题目中使用不常用的缩写词。 2作者与单位 署名应限于参加本工作并能解答论文中有关问题者,必须注明通讯作者及其电子邮箱。中国作者英文名用汉语拼音,姓和名的首字母大写,双名不用连字号隔开;外国作者按其习惯书写,名用缩写,字母间加缩略点。作者下面一行书写作者的工作单位、城市名及邮政编码。工作单位的英文翻译应按照所在单位官方公布的为准。

基因组学与蛋白质组学

《基因组学与蛋白质组学》课程教学大纲 学时: 40 学分:2.5 理论学时: 40 实验学时:0 面向专业:生物科学、生物技 术课程代码:B7700005先开课程:生物化学、分子生物 学课程性质:必修/选修执笔人:朱新 产审定人: 第一部分:理论教学部分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 《基因组学与蛋白质组学》是随着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结构生物学、晶体学和计算机技术等的迅猛发展而诞生的,是融合了生物信息学、计算机辅助设计等多学科而发展起来的新兴研究领域。是当今生命科学研究的热点与前沿领域。由于基因组学与蛋白质组学学科的边缘性,所以本课程在介绍基因组学与蛋白质组学基本基本技术和原理的同时,兼顾学科发展动向,讲授基因组与蛋白组学中的热点和最新进展,旨在使学生了解现代基因组学与蛋白质组学理论的新进展并为相关学科提供知识和技术。 二、课程的目的与教学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基因组学与蛋白质组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主要研究方法和技术以及生物信息学和现代生物技术在基因组学与蛋白质组学上的应用及典型研究实例,熟悉从事基因组学与蛋白质组学的重要方法和途

径。努力培养学生具有科学思维方式、启发学生科学思维能力和勇于探索,善于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通过学习提高自学能力、独立思考能力以及科研实践能力,为将来从事蛋白质的研究奠定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三、教学内容与课时分配 第一篇基因组学

第一章绪论(1学时) 第一节基因组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 第二节基因组学发展的历程; 第三节基因组学的分子基础; 第四节基因组学的应用前景。 本章重点: 1. 基因组学的概念及主要任务; 2. 基因组学的研究对象。 本章难点: 1.基因组学的应用及发展趋势; 2.基因组学与生物的遗传改良、人类健康及生物进化。建议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和讨论 思考题: 查阅有关资料,了解基因组学的应用发展。 第二章人类基因组计划(1学时) 第一节人类基因组计划的诞生; 第二节人类基因组研究的竞赛; 第三节人类基因组测序存在的缺口; 第四节人类基因组中的非编码成分; 第五节人类基因组的概观; 第六节人类基因组多样性计划。 本章重点: 1. 人类基因组的研究; 2. 人类基因组多样性。 本章难点: 人类基因组序列的诠释。 建议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和讨论 思考题:

益生菌的主要功能

?对抗肠道致病菌,抑制肠内腐败 益生菌在肠道进行发酵,分解糖类,产生乳酸或醋酸,使肠内环境保持酸性,因而抑制腐败菌的增生。 ?帮助消化 许多菌种可以产生消化酵素,帮助分解我们吃下去的食物。 ?改善腹泻 抗生素相关性腹泻(AAD):是由于服用抗生素导致肠内菌群紊乱,抗生素在大量扑杀坏菌的同时,也大量扑杀了益菌。因此可采用益生菌制剂来恢复肠道正常菌群,透过改善肠道屏障功能和免疫刺激作用来健全保护机制,透过合适的、恰当的免疫反应来维护宿主健康,临床上也达到良好的效果。 ?改善乳糖不耐症 益生菌会消化乳糖及某些种类的纤维质。一些乳糖不耐症患者喝牛奶容易有胀气、肠胃不舒服等症状,益生菌可先把乳糖或寡糖分解成小分子,等于把人体难以消化的物质先进一步消化;所以乳糖不耐症的患者喝优酪乳等奶制品比较不会发生肠胃不适等症状,因为其中所含的益生菌已先降低了奶类本身的乳糖含量,益生菌在肠胃道中生存,又可降低喝其他奶制品时因乳糖产生的不适。 ?降低血清中的胆固醇浓度 益生菌能使有害的低密度脂蛋白降低,使有益的高密度脂蛋白上升。抑制肝胆固醇生成、促进体内胆固醇的排泄,并借由益生菌本身的同化作用,将肠道内的胆固醇同化,组成益生菌体的细胞膜或细胞壁内,达到降低胆固醇的效果。 ?降血压 经发酵牛奶之蛋白质会被乳酸菌分解成具有抑制Angiotensin-I Conver-ting Enzyme (ACE)活性的多肽,具有降低血压的效果。 ?改善免疫功能及提升抵抗力 过敏性疾病是一种免疫疾病,是人体内的免疫功能失调,出现不平衡的状况。有过敏体质的人,当过敏原进入体内,会诱发身体免疫系统朝第二型T细胞(TH2)免疫反应,T细胞会释放细胞间白素4、5、9、13,让免疫B细胞制造更多免疫球蛋白E(IgE),黏附在肥大细胞上,再遇过敏原时,过敏原会黏附在免疫球蛋白E上,共同作用后,肥大细胞会释放发

益生菌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益生菌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益生菌可以被称作是一个“古老而新兴”的概念。人类早在上百年前就开始食用酸乳、奶酪等含益生菌的食品,但益生菌及其产生的益生元成分的功能却一直未引起人们的注意。在近30年来,人们才逐渐认识到益生菌、益生元及含有这类物质的产品对人们的保健功能,随之而来的是对益生菌的广泛研究,和其在各种产品中的广泛使用。益生菌作为促进人类健康的物质,其功能是多方面的。它不仅直接体现在对产道微生态的改善,也能有效降低血脂、血糖,预防“三高”,还可综合调节人体免疫功能,间接地起到预防癌症的作用。以下我们就来看一下益生菌在不同方面的作用。 1、益生菌维护肠道健康的作用 益生菌对人体健康最直接,也是最突出的作用表现在其对人体肠道微生态的改善。益生菌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维护者人体肠道的健康。 .益生菌的定植拮抗作用 益生菌能与致病菌竞争消化道上皮的附着位点。抑制致病菌在肠道内的定植或增殖。例如双歧杆菌通过脂壁磷酸粘附于肠上皮细胞表面,竞争性抑制肠道内源性及外源性潜在致病菌对肠上皮细胞的粘附、定植,从而起到定植拮抗作用。 益生菌还能与有害菌竞争营养物质,在营养物质有限的情况下,通过竞争性地消耗潜在致病菌的营养素,限制有害菌的生长。 .益生菌产生抗菌物质 乳酸菌在体内发酵乳糖,产生大量的乳酸乙酸,可降低肠道局部pH 值,改善微生态环境,抑菌或杀死肠道内的大肠菌、沙门菌、链球菌等;同时,低pH 值有利于肠道蠕动,维持正常生理功能,阻止致病菌的定植。乳酸菌产生的组织酸对革兰氏阴性菌作用更明显;乳酸菌本身还有抑制病原体复制的作用; 还有一些益生菌可产生具有广谱抗菌作用的物质,如:细菌素、过氧化氢、亲脂分子、二乙酰、二氧化碳和乙醛等,这些物质对肠道内的大肠杆菌、沙门菌和链球菌等均有抑菌或杀菌作用。 净化肠道微环境 枯草芽孢杆菌可在大肠中产生氨基氧化酶、氨基转移酶及分解硫化物的酶,可将臭源吲哚化合物完全氧化,将硫化物氧化成无臭无毒物质,从而降低血液及粪便中有害气体的浓度。 另外,需氧型益生菌进入消化道后,生长繁殖消耗肠道内大量氧气,使局部环境的氧分子质量浓度降低,氧化还原电势下降,使需氧型致病菌得不到足够氧气而大幅度下降,起到防止人患病的作用。 2、益生菌对“三高”的预防 益生菌和由益生菌产生的益生元类物质能够通过调整肠胃功能,调节人体对食物中糖分、脂质等物质的吸收,进而调节人体血糖、血脂,预防高血压、高血糖和高血脂等疾病的发生。 .益生菌对高血压的预防 近来很多研究表明: 益生菌食品确实能起到一定程度上控制血压升高的效果。从啤酒酵母和瑞士乳杆菌发酵乳中分离出来的肽类物质具有抑制血管紧张素转移酶I(ACE)活性的作用。这种物质可以干扰肾素的作用,一定程度上抑制ACE的活性,以起到降血压的作用。 .益生菌对高血脂的预防 当前诸多研究表明,益生菌可以有效降低体内胆固醇的含量。 肠胃中胆固醇的溶解度取决于胆盐的溶解度,胆盐经水解后溶解度下降,从而致使胆固醇也一同沉淀下来,增加了胆酸和胆固醇的排出量,减少小肠对胆酸的重吸收进而减少血清

基因组学研究的应用前景

基因组学研究的应用前景摘要:基因组学是一门研究基因组的结构,功能及表达产物的学科,基因组的结构不仅是蛋白质,还有许多复杂功能的RNA,包括三个不同的亚领域,及结构基因组学,功能基因组学和比较基因组学。近几年,基因组学在微生物药物,细菌,病毒基因,营养基因方面都有进展,其前景是光明的。 关键词:基因研究未来结构 一、微生物药物产生菌功能基因组学研究进展 微生物药物是一类化学结构和生物活性多样的次级代谢产物,近年来多个产生菌基因组序列已经被测定完成,在此基础上开展的功能基因组研究方兴未艾,并在抗生素生物合成,形态分化,调控,发育与进化及此生代谢产物挖掘等方面有着新的发现,展现出广阔的研究前景,青霉素及其衍生的《》内酰胺类抗生素极大地改善了人类的卫生保健和生活质量,并促进研究人员不断对其工业生产菌株类黄青霉进行遗传改良和提高其产量,从而降低生产成本。经过60年的随机诱变筛选,当前青霉素产量至少提高了三个数量级,同时,青霉素的生物合成机理也得到了较为清晰的阐述,其pcbAB编码的非核糖体肽合酶ACVS~DPcbc编码的异青霉素N合成酶IPNS位于细胞质中,而苯乙酸COA连接酶PenDE编码的IPN酰基转移酶位于特殊细胞器一微体中。 研究发现,青霉素合成基因区域串联扩增,产黄青细霉胞中微体含量增加都可显著提高青霉素产量。然而随机诱变筛选得到的黄青霉工业菌株高产的分子机制尚不明确。为此,2008年荷兰研究人员联合国美国venter基因组研究所对黄青霉wisconsin54—1225进行了基因组测试和分析,并进一步利用DNA芯片技术研究了wisconsin54—1255及其高产菌株DS17690在培养基中是否添加侧链前体苯乙酸情况下的转录组变化,四组数据的比较分析发现,有2470个基因至少在其中一个条件下是差异表达的,根据更为严格的筛选标准,在PPA存在的条件下,高产菌相比测序菌株有307个基因转录是上调的,和生长代谢,青霉素前体合成及其初级代谢和转运等功能相关,另有271个基因显著下调,主要是与生长代谢及发育分化相关的功能基因。 二、乳酸菌基因组学的研究进展

基因组学与生物信息学教案

《基因组学与生物信息学》教案 授课专业:生物学大类各专业 课程名称:基因组学与生物信息学 主讲教师:夏庆友程道军赵萍徐汉福

课程说明 一、课程名称:基因组学与生物信息学 二、总课时数:36学时(理论27学时实验9学时) 三、先修课程:遗传学、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 四、使用教材: 杨金水. 基因组学.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张成岗. 贺福初, 生物信息学方法与实践.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五、教学参考书: T.A.布朗著,袁建刚译著,基因组(2rd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沈桂芳,丁仁瑞,走向后基因组时代的分子生物学,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5. 罗静初译,生物信息学概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六、考核方式:考查 七、教案编写说明: 教案又称课时授课计划,是任课教师的教学实施方案。任课教师应遵循专业教学计划制订的培养目标,以教学大纲为依据,在熟悉教材、了解学生的基础上,结合教学实践经验,提前编写设计好每门课程每个章、节或主题的全部教学活动。教案可以按每堂课(指同一主题连续1~2节课)设计编写。教案编写说明如下: 1、编号:按施教的顺序标明序号。 2、教学课型表示所授课程的类型,请在相应课型栏内选择打“√”。 3、题目:标明章、节或主题。 4、教学内容:是授课的核心。将授课的内容按逻辑层次,有序设计编排,必要时标以“*”、“#”“?” 符号分别表示重点、难点或疑点。 5、教学方式既教学方法,如讲授、讨论、示教、指导等。教学手段指教科书、板书、多媒体、模型、 标本、挂图、音像等教学工具。 6、讨论、思考题和作业:提出若干问题以供讨论,或作为课后复习时思考,亦可要求学生作为作业 来完成,以供考核之用。 7、参考书目:列出参考书籍、有关资料。 8、日期的填写系指本堂课授课的时间。

基因组学的重要性在健康管理中的应用

健康风险评估(health risk appraisal, HRA)是一种方法或工具,用于描述和评估某一个体未来发生某种特定疾病或因为某种特定疾病导致死亡的可能性。这种分析过程目的在于估计特定时间发生的可能性,而不在于做出明确的诊断。健康风险评估师对个人的健康状况及未来患病和/或死亡危险型的量化评估。包括健康状态、未来患病/或死亡危险、量化评估3个关键词。 目录 健康风险评估的历史 健康风险评估的原理与技术 1. (一)问卷 2. (二)风险的计算 3. (三)评估报告 健康风险评估的种类与方法 1. (一)一般健康风险评估 2. (二)疾病风险评估 3. (三)疾病风险评估与健康管理策略 健康风险评估的历史 健康风险评估的原理与技术 1. (一)问卷 2. (二)风险的计算 3. (三)评估报告 健康风险评估的种类与方法 1. (一)一般健康风险评估 2. (二)疾病风险评估 3. (三)疾病风险评估与健康管理策略 展开 健康风险评估的种类与方法 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健康风险评估可进行多种分类。如,按应用的领域区分,健康风险评估可分为:1)临床评估,包括体检、门诊、入院、治疗评估等;2)健康过程及结果评估,包括健康状态评估、患病危险性评估、疾病并发症评估及预后评估等;3)生活方式及健康行为评估,包括膳食、运动等的习惯评估;4)公共卫生监测与人群健康评估,从人群的角度进行环境、食品安全、职业卫生等方面的健康评估。 从评估功能的角度,常见的健康风险评估种类及方法如下: (一)一般健康风险评估 即前面所述,通过问卷、危险度计算和评估报告3个基本模块进行的健康风险评估(health risk appraisal, HRA)。

益生菌对人体的作用

益生菌对人体的作用 益生菌是一类对宿主有益的活性微生物,人体、动物体内有益的细菌或真菌主要有:酪酸梭菌、乳酸菌、双歧杆菌、嗜酸乳杆菌、放线菌、酵母菌等。益生菌是定植于人体肠道、生殖系统内,能产生确切健康功效从而改善宿主微生态平衡、发挥有益作用的活性有益微生物的总称。 1、益生菌有缓解乳糖不耐症状,促进机体营养吸收的作用:益生菌有助于营养物质在肠道内的消化。它能分解乳糖成为乳酸,减轻乳糖不耐症。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不仅可以产生各种维生素如维生素B1、B 2、B6、B12、烟酸和叶酸等以供机体所需,还能通过抑制某些维生素分解菌来保障维生素的供应。另外,双岐杆菌还可以降低血氨改善肝脏功能。 2、益生菌有整肠作用,调整微生态失调,防治腹泻:益生菌活着进入人体肠道内,通过其生长及各种代谢作用促进肠内细菌群的正常化,抑制肠内腐败物质产生,保持肠道机能的正常。对病毒和细菌性急性肠炎及痢疾,便秘等都有治疗及预防作用。益生菌和很多慢性胃炎,消化道溃疡等消化道疾病有密切的关系。一部分的益生菌能抗胃酸,粘附在胃壁上皮细胞表面,通过其代谢活动抑制幽门螺旋杆菌的生长,预防胃溃疡的发生。 3、益生菌能代谢产物产生生物拮抗,增强人体免疫力:益生菌可产生有机酸、游离脂肪酸、过氧化氢、细菌素抑制其它有害菌的生长;通过“生物夺氧”使需氧型致病菌大幅度下降,益生菌能够定殖于粘膜、皮肤等表面或细胞之间形成生物屏障,这些屏障可以阻止病原微生物的定殖,起着占位、争夺营养、互利共生或拮抗作用。并可以刺激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功能,提高自然杀伤(NK)细胞的活性,增强肠道免疫球蛋白IgA的分泌,改善肠道的屏障功能。 4、益生菌对高血压的效果:乳酸菌产生的某些物质如γ-氨基丁酸(GABA)具有降低血压的功效。还有一部分的益生菌能特异分解乳蛋白(酪蛋白),产生具有抑制引起血压上升的酶(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CE)活性的多肽(如VPP和LPP)。常期饮用含有这种活性多肽的酸奶有防止高血压的效果。 5、益生菌有预防阴道感染的作用:不少益生菌有酸化泌尿生殖道的作用。它可以通过降低pH值来抑制有害细菌的生长。还可以通过与有害细菌竞争空间和资源而遏制它们。 6、益生菌有缓解过敏作用:过敏是一种免疫疾病,是人体内免疫功能失调出现不平衡的状况。有过敏体质的人当外来物质或生物体刺激免疫系统产生免疫球蛋白(IgE)数量过多,使其释放出一种叫组织胺的物质从而引发过敏症状。益生菌疗法是目前国内外流行辅助治疗

基因组学的重要性在健康管理中的应用

基因组学的重要性在健康管理中的应用

健康风险评估(health risk appraisal, HRA)是一种方法或工具,用于描述和评估某一个体未来发生某种特定疾病或因为某种特定疾病导致死亡的可能性。这种分析过程目的在于估计特定时间发生的可能性,而不在于做出明确的诊断。健康风险评估师对个人的健康状况及未来患病和/或死亡危险型的量化评估。包括健康状态、未来患病/或死亡危险、量化评估3个关键词。 目录 健康风险评估的历史 健康风险评估的原理与技术 1. (一)问卷 2. (二)风险的计算 3. (三)评估报告 健康风险评估的种类与方法 1. (一)一般健康风险评估 2. (二)疾病风险评估 3. (三)疾病风险评估与健康管理策略 健康风险评估的历史 健康风险评估的原理与技术 1. (一)问卷 2. (二)风险的计算 3. (三)评估报告 健康风险评估的种类与方法 1. (一)一般健康风险评估 2. (二)疾病风险评估 3. (三)疾病风险评估与健康管理策略 展开 健康风险评估的种类与方法 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健康风险评估可进行多种分类。如,按应用的领域区分,健康风险评估可分为:1)临床评估,包括体检、门诊、入院、治疗评估等;2)健康过程及结果评估,包括健康状态评估、患病危险性评估、疾病并发症评估及预后评估等;3)生活方式及健康行为评估,包括膳食、运动等的习惯评估;4)公共卫生监测与人群健康评估,从人群的角度进行环境、食品安全、职业卫生等方面的健康评估。 从评估功能的角度,常见的健康风险评估种类及方法如下: (一)一般健康风险评估 即前面所述,通过问卷、危险度计算和评估报告3个基本模块进行的健康风险评估(health risk appraisal, HRA)。

环境基因组学的研究进展及其应用

环境基因组学的研究进展及其应用 贾海鹰 张徐祥 孙石磊 赵大勇 程树培* (南京大学,环境学院,南京,210093) E-mail(jhy194@https://www.doczj.com/doc/0c4833572.html,) 摘 要:本文系统地介绍了环境基因组学的基本概念、研究的主流技术平台及其在环境污染控制、健康风险检测与评价等方面地应用,并阐明了环境基因组学与生物信息学两者之间的关系。环境基因组学在分子水平上揭示了环境污染物与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为检测、控制环境污染维护环境健康注入了新的活力。 关键词:环境基因组学 生物信息学 健康风险评价 环境污染 环境健康 1.引言 2003年4月14日,人类基因组计划(Human Genome Project)顺利完成。HGP成功地绘制出了遗传图谱、物理图谱、序列图谱和转录图谱4张图谱。这标志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所有目标全部实现。至此,HGP的研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已从结构基因组学研究时代进入了功能基因组(后基因组)时代[1-2],因此也就有了“人类后基因组计划”。HGP正朝着生物信息科学、计算机生物技术、数据处理、知识产权及社会伦理学研究等多方面发展,对生命科学、环境科学、医疗卫生、食品制药、人文科学各领域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环境基因组学(environmental genomics)是在人类基因组基础上发展的功能基因组内容之一,由基因组学和环境科学交叉融合而成,是一个近期发展起来的新型边缘学科,是基因组学技术和成果在环境污染保护与控制和生态风险评价中的应用,在其发展的短短的几年时间内已渗透到环境科学研究的各个研究领域并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2.环境基因组学的概念与定义 至今,国内外学者对环境基因组学还没有统一明确的定义。但是,大多数学者认为,环境基因组学(environmental genomics)的概念与毒理基因组学(toxicogenomics)密切相关。自从1999年Nuwaysir等[3]首次提出毒理基因组学概念至今,在短短的八年的时间里这一概念不断地发展和完善着。目前人们普遍采纳的定义有两种,一种是美国国家毒理学规划机构给出的定义[3]:毒物基因组学是研究外来化学物对基因活性和基因产物的影响及相互作用的科学;另一种是由世界卫生组织给出的定义[3],认为毒物基因组学是一门与遗传学、基因组水平上RNA表达(转录组学) 、细胞和组织范围的蛋白表达(蛋白质组学)、代谢谱(代谢组学) 、生物信息学和常规毒理学结合,以阐明化学物作用模式和基因-环境相互作用的潜在意义的科学。1998年4月4日,美国国会顾问环境卫生科学委员会正式投资专项基金进行环境基因组计划研究,其目的是专门研究与环境相关疾病的遗传易感性,寻找对化学损伤易感的基因,鉴定对环境发生反应基因中有重要功能的多态性,并确定它们在环境暴露引起疾病的危险度方面的差异;在疾病流行病学中研究基因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从而改善遗传分析技术,优化研究设计,建立样品资源库,把公用的多态性应用于社会、法律和伦理学[4-7]。2001年,Miller 提出环境基因组(Environmental Genomics)是在人类基因组(HGP)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后 - 1 -

基因组学复习资料整理

基因组学 1. 简述基因组的概念和其对生命科学的影响。 基因组:指一个物种的全套染色体和基因。广义的基因组:核基因组,线粒体基因组,叶绿体基因组等。 基因组计划对生命科学的影响: ①研究策略的高通量,彻底认识生命规律:基因组研究高通量,研究手段和 研究策略的更新,加强了生命科学研究的分工与协作,从不同层次深入研究生命现象。 ②促进了相关学科的发展:分子生物学遗传学生物信息学生物化学细胞生 物学生理学表观遗传学等 ③物种的起源与进化: Ⅰ.重要基因的发掘、分离和利用:遗传疾病相关基因,控制衰老的基因,工业价值的细菌基因,重要农艺性状基因等。 Ⅱ.充分认识生命现象:基因的表达、调控,基因间的相互作用,不同物种基因组的比较研究,揭示基因组序列的共性,探讨物种的起源和进化。 ④伦理学法律问题:伦理问题,知识产权问题,法律问题,社会保险问题。 2. Ac/Ds转座因子 Ac因子有4563bp,它的大部分序列编码了一个由5个外显子组成的转座酶基因,成熟的mRNA有3500bp。该因子本身的两边为11bp的反向重复末端(IR),发生错位酶切的靶序列长度8bp。Ds因子较Ac因子短,它是由Ac因子转座酶基因发生缺失而形成的。不同的Ds因子的长度差异由Ac因子发生不同缺失所致。 Ac/Ds因子转座引起的插入突变方式:玉米Bz基因是使糊粉层表现古铜色的基因,当Ac/Ds转座插入到Bz基因座后,糊粉层无色。当Ac/Ds因子在籽粒发育过程,部分细胞发生转座,使Bz靶基因发生回复突变,从而形成斑点。 Ac/Ds两因子系统遗传特点: 1)Ac具有活化周期效应,有活性的Ac+因子被甲基化修饰后会形成无活性的ac-因子,反之无活性的ac-因子去甲基化成有活性的Ac+因子。 2)Ac与Ds因子有时表现连锁遗传但更多表现独立遗传。 3)Ac对Ds的控制具有负剂量效应。 4)Ac/Ds可引发靶基因表现为插入钝化、活性改变、表达水平改变和缺失突变等。 5)Ds的结构不同,插入同一靶基因的位点可能不同,形成的易变基因的表型也不同。(分子生物学79-81) 3. 正向遗传与反向遗传 正向遗传学研究指从突变体开始的遗传学研究,关心的问题是突变体表型的变化是由哪一个基因功能丧失后引起。 反向遗传学研究指从基因序列开始的遗传学研究,关心的问题是基因功能丧失后会使植物的表型产生什么样的变化。

倍顿:正确认识益生元和益生菌

倍顿:正确认识益生元和益生菌 你了解益生元和益生菌吗?你知道给宝宝补充益生菌的重要性吗?下面让倍顿的营养专家带你一起来认识益生元和益生菌吧! 益生菌 益生菌是一类对宿主有益的活性微生物,是定植于人体肠道、生殖系统内,能产生确切健康功效从而改善宿主微生态平衡、发挥有益作用的活性有益微生物的总称。益生菌存在于地球上的各个角落,能改善宿主微生态平衡而发挥有益作用,达到提高宿主健康水平和健康状态的活菌制剂及其代谢产物。 益生菌的作用 1、益生菌有缓解乳糖不耐症状,促进机体营养吸收的作用:益生菌有助于营养物质在肠道内的消化。它能分解乳糖成为乳酸,减轻乳糖不耐症。 2、维持肠道正常功能。益生菌有整肠作用,调整微生态失调,防治腹泻,益生菌活着进入人体肠道内,通过其生长及各种代谢作用促进肠内细菌群的正常化,抑制肠内腐败物质产生,保持肠道机能的正常。对病毒和细菌性急性肠炎及痢疾,便秘等都有治疗及预防作用。 3、益生菌能代谢产物产生生物拮抗,增强人体免疫力:益生菌可产生有机酸、游离脂肪酸、过氧化氢、细菌素抑制其它有害菌的生长;通过“生物夺氧”使需氧型致病菌大幅度下降,益生菌能够定殖于粘膜、皮肤等表面或细胞之间形成生物屏障,这些屏障可以阻止病原微生物的定殖,起着占位、争夺营养、互利共生或拮抗作用。 4、益生菌对高血压的效果:乳酸菌产生的某些物质如γ-氨基丁酸(GABA)具有降低血压的功效。 5、缓解宝宝过敏,降低过敏相关疾病的发生率,益生菌能调节体内免疫球蛋白抗体,达到缓解过敏的症状。

益生元 益生元是一种膳食补充剂,通过选择性的刺激一种或少数种菌落中的细菌的生长与活性而对寄主产生有益的影响从而改善寄主健康的不可被消化的食品成分。成功的益生元应是在通过上消化道时,大部分不被消化而能被肠道菌群所发酵的。最重要的是它只是刺激有益菌群的生长,而不是有潜在致病性或腐败活性的有害细菌,最基本的益生元为碳水化合物。益生元作用 1、减轻便秘。很多益生元都是在大肠中发酵的碳水化合物。通过发酵产生肠气体来增大肠体积从而缩短了消化物在肠中的逗留时间。便秘是由消化物在肠中逗留时间太长而引起的。经过时间短了自然有助于抵抗便秘。除此之外,许多碳水化合物可以增加肠的水分含量,酸的分泌可以刺激肠蠕动。这些同样可以减少消化物经过肠的时间。 2、降低肠 pH 值。主要是由于新产代谢来自从蛋白质发酵向更多碳水化合物发酵的改变。一些肠道疾病如节段性会肠炎和 IBS的特征都是有过高的肠 pH 值。降低 pH 从而可以降低这些疾病的发生。这是有益于病人的。低的肠 pH 值也可以刺激肠蠕动从而抵制致病细菌。 3、恢复肠细菌平衡。益生元可以帮助肠在经过抗生素,腹泻,压力或其它药物(非抗生素类)的干扰后恢复肠内细菌平衡。通过对某特定菌群的选择性的刺激而使平衡恢复。可能发生在很多种不同菌群上。这种刺激可以是直接的或是间接的,这种情况下,选择性刺激和新陈代谢的改变都起到作用。 4、完善婴儿肠菌落。四岁以下儿童的肠菌落很不稳定。许多口入致病菌都可以干扰微生物菌落。可以稳定菌落的物质可被认为是益生元。一些研究指出有些商业化的单糖可以改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