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课时巩固过关练一1.1.1古代中国政治文明的特点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课时巩固过关练一1.1.1古代中国政治文明的特点

课时巩固过关练一古代中国政治文明的特点

(45分钟·100分)

一、选择题(12题,共48分)

1.(2015·怀化二模)下图是西周初期的分封示意图,从图中可以看出,西周建立之初所封诸侯多集中于镐京的东北部、东部、东南部,而统治中心的渭水流域及西面、北面几乎没有。其如此封侯布局的主要目的是( )

A.扩展周王朝的疆域

B.监督商族残余势力

C.利于周朝文化远播

D.防范诸侯割据称雄

【解析】选B。周朝是在灭掉东方的大国商朝后建立起来的,因此分封诸侯的目的主要是加强对旧商势力的管理和控制,不是扩展周王朝的疆域,故A错误、B正确;分封诸侯主要涉及政治领域,与文化传播无直接关系,故C错误;诸侯割据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这是分封制的结果,不是目的,故D错误。

2.(2015·江苏高考·T1)《礼记》记述了贵族朝会的列位礼节:天子南向而立;三公,中阶之前;诸侯,阼阶(东台阶)之东;诸伯,西阶之西;诸子,门东……九夷,东门外;八蛮,南门外。与此相关的政治制度是( )

A.分封制

B.三公九卿制

C.郡县制

D.郡国并行制

【解析】选A。从材料中“贵族朝会的列位礼节”“天子南向而立”、三公、诸侯、诸伯、诸子等次序可知强调的是等级秩序,联系分封制等级森严的特点,确定答案为A。题干中不是讲述三公九卿的内容,B排除;C、D则是地方制度,予以排除。

3.(2015·海南高考·T2)《三国志》称秦始皇“罢侯置守,设官分职,不与古同”。这是指秦朝实行了( )

A.郡县制

B.分封制

C.井田制

D.宗法制

【解析】选A。秦始皇统一六国,废除了原来的分封制,在全国推行郡县制,故A正确;分封制、井田制和宗法制是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故B、C、D均不正确。

4.(2015·太原三模)班固认为汉初分封以“成太宗(汉文帝)之业”,武帝推恩而致“藩国自析”。西汉末年“中外殚微,本末俱弱”,故王莽“生其奸心”。据此推断班固认为( )

A.汉武帝有削藩过度之嫌

B.分封有利于巩固大一统

C.太宗时期实现安平四方

D.外戚专权导致朝野叛乱

【解析】选A。班固这段话的意思是汉初的分封制成就了汉文帝的基业,汉武帝的推恩令分

解了王国势力,导致西汉末年中央和地方势力受到削弱,王莽无所忌惮,产生篡汉之心。由此

看出,班固认为王莽篡汉与汉武帝过于削夺地方势力有关,故A正确。B与题干西汉末年“本

末俱弱”的表述不符;C只是班固的部分认识;题干没有反映外戚专权的信息,故D错误。

5.据《资治通鉴·唐纪八》记载,贞观年间,唐太宗签署了征收十八岁以下体壮者当兵的敕书,

但魏征就是不肯署敕。魏征只是门下省正五品的给事中,居然有权阻止最高指示的下达。这

主要是因为( )

A.门下省参与决策

B.皇帝昏庸大臣操纵朝政

C.门下省可监察政府政令实施

D.分割相权避免君主独裁

【解析】选A。魏征有权阻止最高指示的下达,反映出唐朝三省六部制下,门下省负责审议,

参与决策,故A正确;门下省的设立有利于君主集权,与皇帝昏庸无关,故B错误;门下省负责

审议,不具有监察政府政令实施的职能,故C错误;分割相权的最终目的是君主集权,故D错误。

6.汉代以秩六百石刺史监察二千石郡守;唐代以八品监察御史巡按郡县、察六部(县令从七品,六部尚书正三品);明代十三道监察御史仅为七品。以上材料表明

(

)

A.君主专制制度日趋完善

B.古代监察有“以小驭大”的特征

C.古代监察体系日趋制度化

D.古代的监察制度促进了吏治的发展

【解析】选B。解读题干材料看出,汉、唐、明时期监察官的品级都低于监察对象的品级,故B正确。材料所述的是监察方式的特点,不能体现专制制度的完善、监察体系的制度化和吏治的发展,A、C、D错误。

7.(2015·长春二模)苏轼认为“任人(依靠保举)而不任法,则法简而人重;任法(依靠规则)而不任人,则法繁而人轻。法简而人重,其弊也,请谒公行而威势下移;法繁而人轻,其弊也,人得苟免,而贤不肖均,此古今之通患也”。据此分析实施“任法”制度产生的影响是( )

A.克服人情干扰,选拔德才兼备者为官

B.能够克服人情干扰与规则约束的矛盾

C.扩大统治基础,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D.规则过于僵化,难以选拔有才者为官

【解析】选C。根据材料“而贤不肖均,此古今之通患也”可知“任法”制度并不能保证选拔官员德才兼备,故A错误;材料主要讲述的是“任人”制度和“任法”制度的优缺点,并没有探讨如何克服人情干扰与规则约束的矛盾,故B错误;“任法”制度即依据规则选拔人才,可以抵制私下求官风气,它打击了任人唯亲及注重门第的世家大族,从长远来看,有利于中央集权、扩大统治基础,故C正确;规则过于僵化,难以选拔有才者为官,材料无从体现,故D错误。

8.据《宋史》卷一六二《职官志》记载:“宋初,循唐、五代之制,置枢密院,与中书对持文武二柄,号为‘二府’。……中书、枢密院既称‘二府’,每朝奏事,与中书先后上殿。”枢密院的设立( )

A.加强了宰相的权力

B.沿袭唐末五代制度

C.反映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D.与“中书”互相依赖

【解析】选B。枢密院与中书“对持文武二柄”是削弱宰相权力的表现,故A错误。题干材料没有体现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关系、枢密院与中书之间依赖关系的信息,故C、D错误。枢密院虽然与中书分掌军事和行政,但从奏事时上殿的先后看出,中书的地位还是高于枢密院,这

体现了唐末政治制度的遗风,结合材料中“宋初,循唐、五代之制”可知,B正确。

【拓展延伸】唐朝和北宋宰相分权制的不同

唐宋时期都实行宰相分权制,但有所不同。唐朝是按流程分权,即中书省草拟文件→门下省审核通过→尚书省具体执行。宋朝则是按部门分权,即宰相执掌行政权、枢密院执掌军政权、三司使执掌财政权。

9.清代学者赵翼提到:“宋开国时,设官分职,尚有定数。其后荐辟之广,恩荫之滥,杂流之猥,祠禄之多,日增月益,遂至不可纪极。”而明清时则可通过“捐纳”,即向政府交纳钱粮获得做官资格。以上现象最能体现出( )

A.冗官现象在古代长期存在

B.科举制不断受到现实冲击

C.中央集权制度存在着漏洞

D.从宋朝开始官僚政治衰落

【解析】选B。解读材料看出,宋代和明清时期,可以通过恩荫、捐纳等方式来做官,说明科举制受到现实的冲击,B正确。“冗官现象”“开始衰落”等结论在材料中均没有体现,故A、D 错误。材料没有涉及中央集权制度,故C错误。

10.有学者在研究元朝历史时,引用了下面的材料: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之于内地。该学者引用这些材料主要是为了说明( )

A.元朝推行民族平等政策

B.边疆地区经济得到发展

C.元朝沿用唐朝“羁縻”政策

D.元朝加强对边疆的管辖

【解析】选D。材料中“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之州……今皆赋役之,比之于内地”的意思是,原来唐朝推行安抚政策的岭北、辽阳等边疆地区,元朝也同内地一样征收赋役,说明元朝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故D正确。A、B、C材料中均未涉及。

11.(2015·临川三模)隋唐时期在中央设中书省,元朝在中央也设立了中书省,它们之间的不同在于( )

A.前者下设六部管理全国政务,后者专管佛教和藏族地区事务

B.前者为削弱相权,加强皇权而设,后者则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而设

C.前者标志着封建政治制度的成熟,后者标志着专制制度达到顶峰

D.前者仅为中央决策机构,后者还是管理部分地区的行政机构

【解析】选D。隋唐时期下设六部管理全国政务的是尚书省,元朝专管佛教和藏族地区事务的机构是宣政院,A错误;元朝为加强对地方控制而设的是行省,故B错误;专制制度达到顶峰的标志是清朝设立军机处,故C错误;隋唐时期中书省作为三省之一,负责决策。元代中书省是最高行政机构,同时还管辖河北、山西、山东等地区,故D正确。

12.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明代还是在制度之下由皇帝来当宰相。宰相废了,而宰相的职权则由皇帝兼……明代制度还是和过去大体相似的。清代就更超越了这一限度……清代行政反而成了私下的秘密,自然比尚有制度可循的内阁制又大大进了一步。”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明朝设立的内阁制是对宰相制的继承

B.内阁是公开行政,军机处是私密行政

C.军机处的设置是古代政治的巨大变革

D.内阁与军机处的设立加强了君主专制

【解析】选C。由题干材料中“明代制度还是和过去大体相似的……清代……自然比尚有制度可循的内阁制又大大进了一步”可知,作者强调清代制度比明代更进了一步,C理解正确。明代内阁制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制度,A中“继承”的表述错误。B、D表述虽然正确,但与作者的主旨不一致。

二、非选择题(2题,共52分)

13.( 2015·乌鲁木齐一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自变法以来,侵略所得的土地,大抵直隶君主,大的置郡,小的置县,郡县的长官都非世职,也无世禄。始皇沿着成例,每灭一国,便分置若干郡。……既吞并了六国,秦遂成为一个纯粹郡县式的大帝国。于是始皇分全国为三十六郡,每郡置守,掌民政;置尉,掌兵事;置监狱史,掌监察。这种制度是仿效中央政府的。

——张荫麟《中国史纲》材料二可以作为一个标志性事件的,是1620年的“五月花事件”。经过讨论通过了一项公约,就是《五月花公约》,它是一个民主集体的雏形,大家共同服从于某些条例、某些规则,然后选出一个人来管事。这样就开始了在这块大陆上的生存和开发。……在和英国打的时候,十三个邦(州)联合起来,等到把英国打败后,各自还是分散治理。1777年召开“大陆会议”,通过了《邦联条款》,宣布结成“永久性的同盟”,名称叫“美利坚联邦”(中文译作“美利

坚合众国”)。各邦(州)仍保有自己的独立自主权,随着时间的推移,问题越来越复杂,有些人就主张应该建立一个强有力的政府,管理这个联邦。于是1787年各邦代表举行了一次有名的会议,史称“联邦制宪法会议”。

——资中筠《美国十讲》(1)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成为“郡县式的大帝国”与美国举行“联邦制宪法会议”的社会背景。(12分)

(2)根据材料一、二,说明秦“帝国”与“美国”政治制度在建立过程中的不同特点及本质区别。(16分)

【解析】第(1)题第一问,由材料一中“秦……侵略所得的土地”“大抵直隶君主,大的置郡,小的置县,郡县的长官都非世职,也无世禄”“既吞并了六国”等信息,从政治局势、政治制度及经济实力等角度分析;第二问,由材料二中“等到把英国打败后,各自还是分散治理”“各邦(州)仍保有自己的独立自主权”等信息及邦联制在经济上的弊端等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局势、政治制度和经济状况等角度分析。第(2)题第一问,从专制与民主、历史传统、制度的主要来源、完成统一独立的方式等多方面提取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分析各自特点。第二问,应从政权性质角度说明。

答案:(1)秦:战国长期分裂,战争频繁;周朝的分封制、宗法制等遭到破坏;秦国通过变法实力强大。(6分)

美国:政治上是松散的联盟,州权较大;各地骚乱、社会动荡加剧;财政不统一,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影响。(6分)

(2)不同:秦“帝国”:通过兼并战争完成统一;沿用秦国的制度;中央政府在全国推行新制度。(6分)

美国:拥有民主式的自治传统;在反抗英国殖民统治过程中建立国家;通过协商制定宪法确立新制度。(6分)

区别:秦“帝国”,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美国,联邦制共和政体(或民主共和政体)。(4分) 14.为预防和治理腐败,古代中国做了有益的探索。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简上载有秦朝“为吏之道”,严格规定了官吏的行为规范,包括“五善”“五失”。唐太宗曾重视对大臣的廉政教育:“朕终日孜孜,非但忧怜百姓,亦欲使卿等长守富贵。”

——吴宗国主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材料二自秦汉起,各级官员均由国家任命,无论是各地贤能被征辟或举荐到中央当官,或原在京畿居住者被外放到各地当官,大多存在有异地仕宦解决住所的需要。因此,由国家向赴任

官员提供住房,大约也就在秦汉之际逐渐趋向制度化。……官吏住所内的一应家具杂用亦由机关按入住者的身份提供。……另外,官员调任或退休时,所有家具杂用,都要按清单归还。

——完颜绍元《古代怎样解决官员住房问题》根据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预防和治理腐败的主要措施及特点,并谈谈自己的认识。(24分)

【解析】第一问,由材料一中“规定了官吏的行为规范”“重视对大臣的廉政教育”和材料二中“由国家向赴任官员提供住房”概括,涉及官员教育、物质利益调整等方面。第二问,在前一问的基础上,从制度法规和思想教育两个方面概括。第三问,可以从中国古代反腐败的目的、意义等角度评价,并注意反腐败对现实生活的意义。

答案:主要措施:规范为官行为;进行廉政教育;实行官员住房制度。(6分)

特点:制度法规与思想教育相结合。(4分)

认识:规范行为和廉政教育有利于约束官员的为官行为和提高官员的防腐意识;实行官员住房制度,可以消除官员的后顾之忧,养成廉洁奉公的风气。尽管出发点都是维护统治阶级的长治久安,但仍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14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