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1年骨纤维异常增殖症

2021年骨纤维异常增殖症

2021年骨纤维异常增殖症
2021年骨纤维异常增殖症

骨纤维异常增殖症

欧阳光明(2021.03.07)

骨纤维异常增殖症(Fibrousdysplasia)是一种病因不明、缓慢进展的自限性良性骨纤维组织疾病。正常骨组织被吸收,而代之以均质梭形细胞的纤维组织和发育不良的网状骨骨小梁,可能系网状骨未成熟期骨成熟停滞,开出生后网状骨支持紊乱,或构成骨的间质分化不良所致。

简介

骨纤维组织异常增殖症又名纤维性骨炎,是一种以骨纤维变性为特点的骨胳系统疾病,是否为一真性肿瘤尚无定论。该病好友于儿童及青年,女性较多见,主要有三种类型,①多骨型骨纤维组织异常增殖症;多发于四肢长骨,也伴发于扁平骨(颅骨、骨盆、肋骨等),常多处骨质受累;②单骨型骨纤维组织异常增殖症;多发生于颅面骨,以上颌骨多见,在临床上该型与耳鼻咽喉科关系密切,常被误诊为上顷塞恶性肿瘤。③艾布赖特综合征(Albright’ssyndrome):由多骨型骨纤维组织异常增殖(称播散性纤维性骨炎)、皮肤色素沉着及内分泌障碍(以女子性早熟为突出表现)等症状构成。骨纤维组织异常增殖症为缓慢进行性局部肿块,因肿块压迫邻近器官组织,产生各种机能障碍与畸形,从而出现临床症状: (1)病变在上颌下颁

者,以颜面变形为主要表现。 (2)侵犯鼻窦和鼻腔者,与鼻炎、鼻窦炎症状相似,可出现鼻塞、鼻分泌物增多,重者可致鼻中隔偏曲等。 (3)侵犯颗骨可发生耳后、外耳道局部隆起变形、中耳炎、听力障碍及面瘫等症状。 (4)侵入眶内可出现流眼泪、眼球突出、移位及视力减退、复视等症状,这是由于泪道及眼球受压所致。 (5)侵犯牙槽骨可影响上下牙列正常咬合关系,有时咀嚼时可出现颗领关节疼痛。 (6)侵犯颅内者虽极少见,但因可引起颅内压增高及脑神经受侵症状,对患者危害较大。

骨纤维异常增殖症(Fibrous dysplasia)是一种病因不明、缓慢进展的自限性良性骨纤维组织疾病。正常骨组织被吸收,而代之以均质梭形细胞的纤维组织和发育不良的网状骨骨小梁,可能系网状骨未成熟期骨成熟停滞,开出生后网状骨支持紊乱,或构成骨的间质分化不良所致。本病临床并非罕见,约占全部骨新生物的25%,占全部良性骨肿瘤的7%。单骨型约占70%,多骨型不伴内分泌紊乱者约占30%,多骨型伴内分泌素乱者约占3%。诊断

本病除单骨型早期不易发现外,一般结合病史、部位、体征及影象学检查,多勿须组织学证据即可确诊。

治疗措施

本病尤其是单骨型,主要以手术切除为主,因放疗有诱发恶变可能。

鉴于本病临床进展缓慢,对病变较小或无症状者,可暂不手术,但应密切随访观察。病变发展较快者,伴有明显畸形和功能障碍者,应视为手术指征。根治性切除虽为最佳治疗方法,但有导致功能障碍与美容缺陷之弊。保守的部分切除易于复发,其中单骨型为21%,多骨型可高达36%。手术方法和进路选择,应根据原发部位、侵犯范围和功能损害程度灵活掌握,原则上是尽可能彻底清除病变组织,又能最大限度地保留器官生理功能和美容效果。

手术中,对儿童及病变广泛者,宜采用经口插管全麻。病变局限者亦可在局麻下切除。

手术切口有多种,可以根据病变情况选择应用。①Caldwell-Luc法:适用于病变广泛累及上颌骨、鼻腔、眶下壁、筛窦和蝶窦者;②Weber-Fergusson法:适用于上颌骨、眶下壁、颧骨、硬腭及蝶筛窦广泛受侵的病人。③颅—面联合进路:包括双额瓣或单额瓣+Weber—Fergusson切口,适用于原发于颅前窝底或鼻窦、眶壁并互为侵犯的广泛病变。④Fish法:适用于病变原发于颞骨,外耳道、中耳、内耳、岩骨及颅中窝底受累者。

手术以平凿、圆凿或大刮匙分次切除为好。创面渗血较多,术中宜使用骨蜡止血和给予必要的输血,尤其是儿童更应注意。

手术拟分两期进行。把两期手术要点分别概括为“换头修面”和“换脸整容”。

第一期手术将把病变的头盖骨全部切除,换成钛合金的头盖骨。因为患者现在的头盖骨骨纤维带有病变,单纯把增生的头骨

削薄继续使用,术后很可能会再次增生。此外还要进行颌面部异常骨结构的切除与整复,施行颅眶重建,将突出的眼球回纳,整复畸形外鼻和口唇以及头面部皮肤整形。通过第一期手术,患者五官将基本恢复正常。

第二期手术重点解决面部皮肤颜色不一致的问题,切除面部病变的皮肤,取自体带蒂皮瓣移植,对面部分区整容,使患者面部皮肤颜色基本达到一致。本病手术切除预后良好,故术中对邻接颅底及颅内的重要神经、血管部位病变,不要过份切除,以免发生意外。

普通治疗多采取病段切除后行带血管的骨瓣移植、搔刮后植骨等治疗。但是植骨后由于各种因素影响植骨存活,新植骨与囊壁的融合连接困难,难以修复。多骨型伴病理性骨折治疗就更为困难。中药治疗骨纤维异常增殖症主要是调理内分泌,改善重建微循环,激活成细胞生长。它能使囊腔和弥漫的骨溶解区逐渐修复,骨小梁由稀疏变为致密,骨皮质逐渐增厚。最新应用Ilizarov 技术,病灶段切除,自正常骨组织处延长再生能较快的彻底治疗骨纤维异常增殖症。

本病手术切除预后良好,故术中对邻接颅底及颅内的重要神经、血管部位病变,不要过份切除,以免发生意外。

疾病原因

病因学

骨纤维异常增殖症是一种原因不明的缓慢进展的自限性良性骨纤维组织疾病。病因主要与胚胎原始间叶组织发育异常、感染、外伤、内分泌功能紊乱、微循环障碍有关。但均未证实。目前普遍认为本病不是真性肿瘤。在病变区纤维组织呈分枝状侵蚀破坏,纤维组织从多处侵蚀穿破骨内膜及骨皮质,骨皮质变薄、破坏和缺损,骨皮质膨胀,骨皮质断裂,骨增粗增厚,骨小梁逐渐断裂变得稀疏,骨质丢失,骨质坚度减弱,常因负重,产生弯曲畸形,合并病理性骨折。

病理改变

血管供应变异较大,病变组织大体呈白色、灰白色或苍黄色,比正常骨组织稍软,切割时有含砂感或弹性感,巨大骨损害多从骨髓向外侵蚀和扩展,管状骨和扁平骨的骨皮质仅留两层薄壳,去除外壳如去包膜。镜下见:网状骨骨小梁的大小、形状和分布不一,无规律地包埋于质地疏松或致密的富含细胞和血管的结缔组织中。此组织类似结缔组织化生的结果。骨小梁形态变异较大,多呈球形,在横切面呈曲线形、C形或弓形,边缘不规则,骨细胞腔隙宽阔。骨小梁紧密排列,形成骨网。骨小梁由粗纤维的原骨构成,在偏振光镜下呈网状而非板状。偶见网状骨板状变形,有时见弓状骨小梁环绕一中心血管。多数骨小梁缺乏成骨细胞构成的轮廓。这可与骨化纤维瘤鉴别。

临床表现

临床分类多数作者同意Beleval和Schneider(1954)提出的分类法,即将本病分为三型:①单骨型:单个或多个损害累及一块骨,其中上颌骨发病最多,为64%,下颌骨为36%,颅面骨为10%。②多骨型但不伴内分泌紊乱:多个损害累及一块以上骨骼。在中等度骨骼受累的多骨型中,颅面骨受累的发生率为5%,在骨骼广泛受累的多骨型中,颅面骨受累的发生率为100%。Van Tilburg在复习文献报道的144例病人后发现,单骨型与多骨型在颅面骨中以额骨和蝶骨受累者最多,且常同时受累,其次为筛骨和颞骨。可单侧或双侧同时发病。③多骨型伴有内分泌紊乱:此型与单骨型比例为30∶1。损害散布于多个骨骼,常为单侧分布,伴有较大皮肤色素斑。多见于女性,表现第二性征早熟。

临床表现本病约60%发生于20岁以前,偶见于婴儿和70岁以上老年人。男女发病为1∶2。80%以上表现为病骨区畸形肿胀,发生于面部者表现两侧不对称,眼球移位、突出,鼻腔狭窄,牙齿松动,齿槽嵴畸形,流泪,腭部隆起。随着病变发展可出现头痛和偶尔发生鼻衄。由于原发部位和累及的范围不同,可表现出相应的临床症状。如发生于颞骨,常表现颞骨体积膨大变形,外耳道狭窄,传导性耳聋。有外耳道狭窄者,约16%并发胆脂瘤。有胆脂瘤者,常导致颞颌关节炎、面瘫、迷路炎或颅内并发症,病变累及耳蜗及内听道可产生感音性耳聋。岩骨受侵,易出现颅中窝或颅后窝受累症状。此病可广泛侵入鼻窦、眼眶及颅前窝底,临床呈恶性生长倾向,表现为鼻塞、嗅觉减退、面部不

对称、眼球突出、移位、复视、视力障碍和张口困难等。蝶骨和蝶窦区骨纤维异常增殖,多有较严重的额顶或枕区疼痛。由于蝶窦壁菲薄,病损易向周围结构扩展,累及Ⅱ、Ⅲ、Ⅳ、Ⅴ、Ⅵ等颅神而产生颅神经受损症状与体征。病变较大者可致脑萎缩或产生高颅压症。

辅助检查

检查影象学检查对本病诊断有特殊意义。根据X线表现,本病分为三型:①变形性骨炎型:常为多骨型病变表现,其特点是颅骨增厚,颅骨外板和顶骨呈单侧泡状膨大,骨内板向板障和颅腔膨入,增厚的颅骨中常见局限和弥漫的射线透明区和浓密区并存,这种骨吸收与硬化并存极似Paget变形性骨炎的表现。颅骨扩大和硬化,可从额骨扩大到枕骨。面部受累可导致眶和鼻腔狭窄及鼻窦腔消失,此型约占56%。②硬化型:此型多见上颌肥厚,可致牙齿排列不整,鼻腔、鼻窦受压变小。上颌骨受累多于下颌骨,且多为单骨型。损害呈硬化或毛玻璃样外观。相反,下颌骨损害多见于多骨型,表现为孤立的骨壁光滑且可透过射线。此型约占23%。③囊型:颅骨呈孤立或多发的环形或玫瑰花形缺损,缺损从菲薄的硬化缘开始,其直径可达数厘米。孤立的损害有似嗜酸性肉芽肿,多发的缺损可误认为Hand Schüller Christian 病,偶有数种X线类型出现于同一个体上。此型约占21%。应用CT或MRI检查,能明确病变的位置和范围,且能显示与软组织的联系。定期检查可动态观察病变的发展程度,对选择术式进路、减少并发症和估计预后甚为重要。

检查影象学检查对本病诊断有特殊意义。根据X线表现,本病分为三型:

①变形性骨炎型:常为多骨型病变表现,其特点是颅骨增厚,颅骨外板和顶骨呈单侧泡状膨大,骨内板向板障和颅腔膨入,增厚的颅骨中常见局限和弥漫的射线透明区和浓密区并存,这种骨吸收与硬化并存极似Paget变形性骨炎的表现。颅骨扩大和硬化,可从额骨扩大到枕骨。面部受累可导致眶和鼻腔狭窄及鼻窦腔消失,此型约占56%。

②硬化型:此型多见上颌肥厚,可致牙齿排列不整,鼻腔、鼻窦受压变小。上颌骨受累多于下颌骨,且多为单骨型。损害呈硬化或毛玻璃样外观。相反,下颌骨损害多见于多骨型,表现为孤立的骨壁光滑且可透过射线。此型约占23%。

③囊型:颅骨呈孤立或多发的环形或玫瑰花形缺损,缺损从菲薄的硬化缘开始,其直径可达数厘米。孤立的损害有似嗜酸性肉芽肿,多发的缺损可误认为HandSchüllerChristian病,偶有数种X 线类型出现于同一个体上。此型约占21%。应用CT或MRI检查,能明确病变的位置和范围,且能显示与软组织的联系。定期检查可动态观察病变的发展程度,对选择术式进路、减少并发症和估计预后甚为重要。

鉴别诊断

在诊断过程中应注意与下列疾病鉴别:

骨化纤维瘤

近年已明确该病与骨纤维异常增殖症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疾病。前者临床呈缓慢生长,为孤立的损害,侵犯下颌骨多于上颌骨,偶见于额骨和筛骨。女多于男,好发于15~26岁,X线呈轮廓清晰而膨大透明的外观,其中心部呈斑点状或不透明。镜下,以纤维骨的纤维成分为主,不规则的骨小梁杂乱地分布于纤维基质中,并构成网状骨的中心,但在板状骨的外围与咬合缘有成骨细胞。

嗜酸性肉芽肿

为一良性孤立的非肿瘤性溶骨损害,起源于网状内皮系统。常见于额骨、顶骨和下颌骨。多发于30岁以前,男性居多。在组织学上,由浓密的泡沫组织细胞组成,伴有不同数量的嗜伊红细胞和多核巨细胞。组织细胞核含有小囊,嗜伊红细胞含有细小的空泡,巨细胞为郎罕型和异物型。这些细胞呈灶性集聚。Gardner综合征

此综合征为侵犯上下颌骨、颅骨和偶见于长骨的多发性骨瘤,伴有肠息肉、皮样囊肿、纤维瘤和长骨局灶性波纹状骨皮质增厚。

巨型牙骨质瘤

通常累及下颌骨全部,可致骨皮质膨大,X线检查表现为浓密的块状堆积体。常起于遗传,在组织学上未发现感染源。

外生性骨瘤

副鼻窦恶性肿瘤及囊肿等,均应注意鉴别,以防误诊。

多骨型骨纤维异常增殖症

还应与甲状腺功能亢进、paget病、神经纤维瘤病及颌骨肥大症等相鉴别。

疾病预防

本病目前病因不明,尚无有效的预防措施,故早诊断早治疗是本病的防治关键。

2021年骨纤维异常增殖症

骨纤维异常增殖症 欧阳光明(2021.03.07) 骨纤维异常增殖症(Fibrousdysplasia)是一种病因不明、缓慢进展的自限性良性骨纤维组织疾病。正常骨组织被吸收,而代之以均质梭形细胞的纤维组织和发育不良的网状骨骨小梁,可能系网状骨未成熟期骨成熟停滞,开出生后网状骨支持紊乱,或构成骨的间质分化不良所致。 简介 骨纤维组织异常增殖症又名纤维性骨炎,是一种以骨纤维变性为特点的骨胳系统疾病,是否为一真性肿瘤尚无定论。该病好友于儿童及青年,女性较多见,主要有三种类型,①多骨型骨纤维组织异常增殖症;多发于四肢长骨,也伴发于扁平骨(颅骨、骨盆、肋骨等),常多处骨质受累;②单骨型骨纤维组织异常增殖症;多发生于颅面骨,以上颌骨多见,在临床上该型与耳鼻咽喉科关系密切,常被误诊为上顷塞恶性肿瘤。③艾布赖特综合征(Albright’ssyndrome):由多骨型骨纤维组织异常增殖(称播散性纤维性骨炎)、皮肤色素沉着及内分泌障碍(以女子性早熟为突出表现)等症状构成。骨纤维组织异常增殖症为缓慢进行性局部肿块,因肿块压迫邻近器官组织,产生各种机能障碍与畸形,从而出现临床症状: (1)病变在上颌下颁

者,以颜面变形为主要表现。 (2)侵犯鼻窦和鼻腔者,与鼻炎、鼻窦炎症状相似,可出现鼻塞、鼻分泌物增多,重者可致鼻中隔偏曲等。 (3)侵犯颗骨可发生耳后、外耳道局部隆起变形、中耳炎、听力障碍及面瘫等症状。 (4)侵入眶内可出现流眼泪、眼球突出、移位及视力减退、复视等症状,这是由于泪道及眼球受压所致。 (5)侵犯牙槽骨可影响上下牙列正常咬合关系,有时咀嚼时可出现颗领关节疼痛。 (6)侵犯颅内者虽极少见,但因可引起颅内压增高及脑神经受侵症状,对患者危害较大。 骨纤维异常增殖症(Fibrous dysplasia)是一种病因不明、缓慢进展的自限性良性骨纤维组织疾病。正常骨组织被吸收,而代之以均质梭形细胞的纤维组织和发育不良的网状骨骨小梁,可能系网状骨未成熟期骨成熟停滞,开出生后网状骨支持紊乱,或构成骨的间质分化不良所致。本病临床并非罕见,约占全部骨新生物的25%,占全部良性骨肿瘤的7%。单骨型约占70%,多骨型不伴内分泌紊乱者约占30%,多骨型伴内分泌素乱者约占3%。诊断 本病除单骨型早期不易发现外,一般结合病史、部位、体征及影象学检查,多勿须组织学证据即可确诊。 治疗措施 本病尤其是单骨型,主要以手术切除为主,因放疗有诱发恶变可能。

浅谈骨纤维异常增殖症

骨纤维异常增殖症 一、引起骨纤维异常增殖症的原因 骨纤维异常增殖症是一种原因不明的缓慢进展的自限性良性骨纤维组织疾病。 骨纤维异常增殖症病因主要与胚胎原始间叶组织发育异常、感染、外伤、内分泌功能紊乱、微循环障碍有关,但均未证实。 目前普遍认为本病不是真性肿瘤,在病变区纤维组织呈分枝状侵蚀破坏,纤维组织从多处侵蚀穿破骨内膜及骨皮质,骨皮质变薄、破坏和缺损、骨皮质膨胀、骨皮质断裂、骨增粗增厚、骨小梁逐渐断裂变得稀疏,骨质丢失、骨质坚度减弱、常因负重,产生弯曲畸形,合并病理性骨折。 二、骨纤维异常增殖症病理改变 血管供应变异较大,病变组织大体呈白色、灰白色或苍黄色,比正常骨组织稍软,切割时有含砂感或弹性感,巨大骨损害多从骨髓向外侵蚀和扩展,管状骨和扁平骨的骨皮质仅留两层薄壳,去除外壳如去包膜。 镜下见:网状骨骨小梁的大小,形状和分布不一,无规律地包埋于质地疏松或致密的富含细胞和血管的结缔组织中,此组织类似结缔组织化生的结果,骨小梁形态变异较大,多呈球形,在横切面呈曲线形、C形或弓形,边缘不规则,骨细胞腔隙宽阔,骨小梁紧密排列形成骨网,骨小梁由粗纤维的原骨构成,在偏振

光镜下呈网状而非板状,偶见网状骨板状变形,有时见弓状骨小梁环绕一中心血管,多数骨小梁缺乏成骨细胞构成的轮廓,这可与骨化纤维瘤鉴别。 三、骨纤维异常增生症有哪些症状? 骨纤维结构不良也称骨纤维异常增生症,是一种骨内纤维组织呈局限性或广泛性异常增大的病变。有单发性和多发性两种,多发性病变常合并皮肤色素沉着和内分泌障碍。 骨纤维异常增生症最常见的症状是骨缺损。早期大多无症状,逐渐出现疼痛、肿胀、功能障碍和病理性骨折,并可出现多种肢体畸形,如髋内翻、膝内翻、膝外翻等。 多发性骨纤维异常增生症,还伴有以下症状: ①皮肤色素沉着:为棕黄色皮肤色斑,边缘不规则,边界清楚,大小不等,不隆起。 ②性早熟:多见于女性,婴幼儿期即出现不规则阴道流血,并有第二性征出现。 ③广泛骨质变化:可侵犯全身各骨,并出现各种畸形。 四、什么叫骨纤维异常增殖症 什么是骨纤维异常增殖症?骨纤维异常增殖症是一种病因不明,缓慢进展的自限性良性骨纤维组织疾病,正常骨组织被吸收,而代之以均质梭形细胞的纤维组织和发育不良的网状骨骨小梁,可能系网状骨未成熟期骨成熟停滞,出生后网状骨支撑紊乱或构成骨的间质分化不良所致。

骨纤维异常增殖症的临床X线表现

骨纤维异常增殖症的临床X线表现 骨纤维异常增殖症系正常骨组织逐渐被异常增生的纤维组织所代替的一种疾病,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明了,多认为由原始间叶组织发育异常,骨内纤维组织异常增生所致。武警兵团指挥部医院近年共收治骨纤患者5例,均为男性,年龄最大19岁,最小15岁,平均17岁。其中有1例患者伴骨折,其余4例均无明显外伤史来院拍片偶然发现。 1 典型病例 例1患者男19岁,自述训练后感右膝关节不适,在单位卫生队理疗效果不佳,查体:右胫骨上段局限突起,触及较硬轻度压痛,关节活动自如,实验室检查:WBC7.6×109/LN 0.68 L 0.32 RBC:3.8×1012/L;X线检查:右胫骨近端,可见囊状膨胀透亮区,边缘较清晰,可见环形硬化带,局部骨皮质变薄,囊内可见斑点状致密影。X线意见:不排除骨纤维异常增殖症。手术取局部骨质送病检,患处清创引流。病理检查:多处取材改变相似,由新生骨小梁及纤维组织呈漩涡状、束状排列,核分裂像少见。符合骨纤维结构不良。 例2患者男,17岁,打篮球时被同伴撞击胸部疼痛剧烈,查体:胸廓对称,左侧胸壁锁骨中线外两指处,局部略隆起,压痛明显。听诊呼吸音清晰,心脏各瓣膜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胸片示:左侧第九前肋增宽呈膨胀性改变,前段骨皮质不连续,位置尚可,其内密度增高如磨玻璃样,上下缘不光滑,相邻肋间隙略变窄,双侧肋隔角锐利,膈肌光滑,心影外形不大,X线意见:左侧第九前肋骨纤维异常增殖症伴骨折。后该患者住院经手术切除送病理检查,多处取材改变相似,符合骨纤维结构不良。 2 讨论 骨纤维异常增殖症系Weil氏1922年首先发现的,亦称为骨纤维结构不良、内纤维性变、骨纤维瘤等[1]。本病就诊年龄为3~60岁,其中11~30岁的70%,男多于女,国内统计骨纤维恶变率占2%~5%[2],病变早期可无任何症状,病程较缓慢数年致数十年不等,发病越早症状越明显,可引起肢体的延长或缩短,成年后进展缓慢基本稳定,如此时生长加快,疼痛剧烈,应注意恶变的可能,如侵犯颅面骨常表现为头颅或颜面不对称、突眼等,称为“骨性狮面”,还可有头痛,鼻塞以及嗅觉、听力和视力减退等症状[3]。本病的诊断主要依靠X线检查,术后病检为确诊的依据。X线表现可归纳为以下五种改变:①囊性膨胀改变:可为单囊或多囊膨胀,常表现为骨皮质变薄,外突,外缘光滑,边界清楚,无骨膜增生;②磨玻璃样改变:多见于长管状和肋骨,主要是指囊状膨胀性改变中的密度均匀增高,如磨玻璃状,病理上为网织骨,是本病的特征性表现;③丝瓜络样改变:常见于肋骨、股骨和肱骨,患骨膨胀增粗,皮质变薄甚至消失。骨小梁粗大扭曲,颇似丝瓜瓤;④虫噬样改变:此型常与丝瓜络样改变同时存在,病变呈多发的点状溶骨性骨破坏,边缘锐利如虫噬一样,有时酷似溶骨性转移瘤;⑤硬化改变:以成年人多见,可能为广泛的修复性纤维化骨形成所致,病变较稳定,未见有恶变报告,常见于肋骨,长管骨少见。骨纤可有骨骼畸形和病理骨折等并发症的出现,前者常见于骨盆及下肢骨。后者以股骨多见,可反复、多次骨折,更

骨化性纤维瘤和骨纤维异常增殖症

骨化性纤维瘤和骨纤维异常增殖症 骨化性纤维瘤ossifying fibroma,OF 骨纤维异常增殖症fibrous dysplasia,FDOF和FD正常骨结构消失,代之增生的纤维组织及新生成熟/不成熟的骨组织。 OF-板层骨小梁,在小梁外围可见骨母细胞及不等量的破骨细胞围绕。OF中成骨细胞镶边现象明显多于FD。FD-编织状骨小梁,且骨小梁边缘无骨母细胞及破骨细胞。 颅(颌)面骨两者在密度上没有太大差别,其不同的生长方式和病灶边界是两者的主要区别点。 OF表现为以髓腔为中心向四周膨胀性生长,单骨受累,边界清楚。FD多为髓腔的弥漫性闭塞膨大,常多骨受累,病变区与正常骨质区移行,无明确边界。 四肢骨OF和FD影像学表现相似,鉴别较困难,其好发部位、病灶边缘和范围大小是影像学上主要的区别点,有时常需结合病理作出诊断。 OF表现为胫骨前侧皮质内向髓腔内外膨胀生长,范围相对较局限的破坏区,内可见不均匀钙质样高密度,边界清楚。FD的典型表现为髓腔内囊状膨胀性改变,呈磨玻璃样密度,边界不清,病变范围较广泛,承重患骨常合并骨折和弯曲变形。单骨局灶性FD以股骨近段多见,病变伴有清楚的硬化缘,内含毛玻璃样密度和絮状骨化影为其特征。FD(骨纤维

异常增殖症): 正常的骨组织被异常增生的不成熟网织骨及纤维组织所取 代的一种良性疾病。可发生于全身任何骨骼,最常见于四肢长骨、肋骨、颅面骨(颅底骨)。包括单骨型、多骨型和Albright 综合征(多骨型伴内分泌紊乱,女性,常见为性早熟和皮肤牛奶色素斑)。 X线: 因纤维组织增生程度、骨样组织、新生骨小梁含量及成熟程度分五型:磨玻璃型、囊肿型、丝瓜瓤型、虫蚀型、硬化型,可以一种类型为主,多种并存。常表现为膨胀性囊状透亮区,骨干常增粗、变形,边缘可硬化,骨皮质菲薄,外缘光滑,内缘稍毛糙,在囊状透亮区中或边缘常有索条状骨纹及斑点状毛玻璃样致密影。可有病理性骨折及周围软组织水肿。CT: 内含高于肌肉的软组织密度和斑点状、絮状钙质样高密度影,反映增生的纤维组织和纤维组织化骨。 MRI: T1WI均匀低信号,有坏死出血为高信号。T2WI信号可变,T2WI低信号说明有大量骨小梁形成;病灶坏死液化则为长 T1长T2;钙化、骨化则信号较低;如T2WI呈高信号,其 内有散在的成骨细胞,说明病变代谢活跃。增强扫描一般均有不同程度的强化。OF(骨化性纤维瘤/骨纤维结构不良):

颅骨骨纤维异常增殖症_图文(精)

骨纤维异常增殖症。 【病理改变】 血管供应变异较大,病变组织大体呈白色、灰白色或苍黄色,比正常骨组织稍软,切割时有含砂感或弹性感,巨大骨损害多从骨髓向外侵蚀和扩展,管状骨和扁平骨的骨皮质仅留两层薄壳,去除外壳如去包膜。镜下见:网状骨骨小梁的大小、形状和分布不一,无规律地包埋于质地疏松或致密的富含细胞和血管的结缔组织中。此组织类似结缔组织化生的结果。骨小梁形态变异较大,多呈球形,在横切面呈曲线形、C形或弓形,边缘不规则,骨细胞腔隙宽阔。骨小梁紧密排列,形成骨网。骨小梁由粗纤维的原骨构成,在偏振光镜下呈网状而非板状。偶见网状骨板状变形,有时见弓状骨小梁环绕一中心血管。多数骨小梁缺乏成骨细胞构成的轮廓。这可与骨化纤维瘤鉴别。 【影像学表现】 影象学检查对本病诊断有特殊意义。根据X线表现,本病分为三型:①变形性骨炎型:常为多骨型病变表现,其特点是颅骨增厚,颅骨外板和顶骨呈单侧泡状膨

大,骨内板向板障和颅腔膨入,增厚的颅骨中常见局限和弥漫的射线透明区和浓密区并存,这种骨吸收与硬化并存极似Paget变形性骨炎的表现。颅骨扩大和硬化,可从额骨扩大到枕骨。面部受累可导致眶和鼻腔狭窄及鼻窦腔消失,此型约占56%。②硬化型:此型多见上颌肥厚,可致牙齿排列不整,鼻腔、鼻窦受压变小。上颌骨受累多于下颌骨,且多为单骨型。损害呈硬化或毛玻璃样外观。相反,下颌骨损害多见于多骨型,表现为孤立的骨壁光滑且可透过射线。此型约占23%。③囊型:颅骨呈孤立或多发的环形或玫瑰花形缺损,缺损从菲薄的硬化缘开始,其直径可达数厘米。孤立的损害有似嗜酸性肉芽肿,多发的缺损可误认为Hand Schüller Christian病,偶有数种X线类型出现于同一个体上。此型约占21%。应用CT或MRI检查,能明确病变的位置和范围,且能显示与软组织的联系。定期检查可动态观察病变的发展程度,对选择术式进路、减少并发症和估计预后甚为重要。 【鉴别诊断】 1.骨化纤维瘤近年已明确该病与骨纤维异常增殖症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疾病。前者临床呈缓慢生长,为孤立的损害,侵犯下颌骨多于上颌骨,偶见于额骨和筛骨。女多于男,好发于15~26岁,X线呈轮廓清晰而膨大透明的外观,其中心部呈斑点状或不透明。镜下,以纤维骨的纤维成分为主,不规则的骨小梁杂乱地分布于纤维基质中,并构成网状骨的中心,但在板状骨的外围与咬合缘有成骨细胞。 2.嗜酸性肉芽肿为一良性孤立的非肿瘤性溶骨损害,起源于网状内皮系统。常见于额骨、顶骨和下颌骨。多发于30岁以前,男性居多。在组织学上,由浓密的泡沫组织细胞组成,伴有不同数量的嗜伊红细胞和多核巨细胞。组织细胞核含有小囊,嗜伊红细胞含有细小的空泡,巨细胞为郎罕型和异物型。这些细胞呈灶性集聚。 [体会] 本病例符合第3种情况--囊型:颅骨呈孤立或多发的环形或玫瑰花形缺损,缺损从菲薄的硬化缘开始,其直径可达数厘米。孤立的损害有似嗜酸性肉芽肿。我们仔细观察可以发现除了颅骨呈孤立环形玫瑰花形骨缺损外,病侧的颅骨尚有广泛增厚,板障消失,似有磨砂玻璃样的改变,这一点是其它疾病所不能解释的。传统的X线检查一些征象可能随着CT、MR的检查增多,其表现可能会多样化,还有一些不被我们认知的影像学表现需要去拓宽思路。

骨纤维异常增殖症

骨纤维异常增殖症 骨纤维异常增殖症(Fibrousdysplasia)是一种病因不明、缓慢进展的自限性良性骨纤维组织疾病。正常骨组织被吸收,而代之以均质梭形细胞的纤维组织和发育不良的网状骨骨小梁,可能系网状骨未成熟期骨成熟停滞,开出生后网状骨支持紊乱,或构成骨的间质分化不良所致。 简介 骨纤维组织异常增殖症又名纤维性骨炎,是一种以骨纤维变性为特点的骨胳系统疾病,是否为一真性肿瘤尚无定论。该病好友于儿童及青年,女性较多见,主要有三种类型,①多骨型骨纤维组织异常增殖症;多发于四肢长骨,也伴发于扁平骨(颅骨、骨盆、肋骨等),常多处骨质受累;②单骨型骨纤维组织异常增殖症;多发生于颅面骨,以上颌骨多见,在临床上该型与耳鼻咽喉科关系密切,常被误诊为上顷塞恶性肿瘤。③艾布赖特综合征(Albright’ssyndrome):由多骨型骨纤维组织异常增殖(称播散性纤维性骨炎)、皮肤色素沉着及内分泌障碍(以女子性早熟为突出表现)等症状构成。骨纤维组织异常增殖症为缓慢进行性局部肿块,因肿块压迫邻近器官组织,产生各种机能障碍与畸形,从而出现临床症状: (1)病变在上颌下颁者,以颜面变形为主要表现。(2)侵犯鼻窦和鼻腔者,与鼻炎、鼻窦炎症状相似,可出现鼻塞、鼻分泌物增多,重者可致鼻中隔偏曲等。(3)侵犯颗骨可发生耳后、外耳道局部隆起变形、中耳炎、听力障碍及面瘫等症状。(4)

侵入眶内可出现流眼泪、眼球突出、移位及视力减退、复视等症状,这是由于泪道及眼球受压所致。(5)侵犯牙槽骨可影响上下牙列正常咬合关系,有时咀嚼时可出现颗领关节疼痛。(6)侵犯颅内者虽极少见,但因可引起颅内压增高及脑神经受侵症状,对患者危害较大。 骨纤维异常增殖症(Fibrous dysplasia)是一种病因不明、缓慢进展的自限性良性骨纤维组织疾病。正常骨组织被吸收,而代之以均质梭形细胞的纤维组织和发育不良的网状骨骨小梁,可能系网状骨未成熟期骨成熟停滞,开出生后网状骨支持紊乱,或构成骨的间质分化不良所致。本病临床并非罕见,约占全部骨新生物的25%,占全部良性骨肿瘤的7%。单骨型约占70%,多骨型不伴内分泌紊乱者约占30%,多骨型伴内分泌素乱者约占3%。 诊断 本病除单骨型早期不易发现外,一般结合病史、部位、体征及影象学检查,多勿须组织学证据即可确诊。 治疗措施 本病尤其是单骨型,主要以手术切除为主,因放疗有诱发恶变可能。 鉴于本病临床进展缓慢,对病变较小或无症状者,可暂不手术,但应密切随访观察。病变发展较快者,伴有明显畸形和功能障碍者,应视为手术指征。根治性切除虽为最佳治疗方法,但有

骨纤维异常增殖症

骨纤维异常增殖症 Modified by JACK on the afternoon of December 26, 2020

病因病理: 骨纤维异常增殖症又称骨纤维结构不良,可能与胚胎原始间充质发育异常有关。组织学检查可见病灶主要为成熟程度不同的纤维组织和新生的骨组织所组成。 临床表现: 一般在幼年时期发病,至儿童或青少年时才出现症状。病变发展缓慢,病程可达数十年,成年后病灶有自行静止或痊愈趋势。最常见的症状为局部畸形或伴有疼痛。根据受犯骨的多少和有无骨骼系统以外的症状,临床上分为三型:(1)病变仅侵犯一骨者为单骨型;(2)病变侵及多骨者为多骨型,最常见;(3)除了骨骼病变外,还有皮肤棕色色素沉着、(女性多见)和骨骼发育、成熟加速。血磷、血钙和血碱性磷酸酶一般均正常。 影像学表现: 1.病灶多发生于四肢长骨,尤以股骨和胫骨为多见,其次为肋骨、颅面骨、骨盆和手、足小骨,而脊柱较为少见。 线上,病灶的密度常有差异,取决于病理成分,病灶如主要为纤维组织常表现为囊状透光区;如主要为砂砾样钙化新生骨者常呈磨砂玻璃状;如新生骨钙化较多时则表现为一片明显的增白区。每一病灶,可以上述表现按不同比例组合出现。 3.位于长、短管状骨和肋骨的病灶多发生于骨干或骨骺端,病骨膨胀而变粗大,常呈单房透明或磨砂玻璃状,范围较大,其中可有致密骨嵴沿骨长轴方向

走行向内凸出,使病灶呈不完全的分房状如“丝瓜囊”。有时在病灶内可见或大或小的片状钙化影。 4.位于颅底骨和面骨的病灶以硬化型多见,表现为骨密度均匀增高,骨质增厚,与正常骨分界可清楚不清。 鉴别诊断: 需与其他骨膨胀性囊样病变如骨巨细胞瘤、内生性软骨瘤、骨血管瘤鉴别。 下面我就单纯性骨纤维异常增殖症的鉴别诊断做下总结并再发几张图片 骨囊肿?早期骨囊肿虽可显一些不规则小梁,但晚期随着囊内骨质吸收液化骨小梁亦消失。骨纤维增殖症的囊状透亮区内充盈纤维组织及钙化不良的骨组织,故其x线透亮度不如骨囊肿明显。又骨囊肿易见于骨干与骨骨骺板板相邻近的部位,而后随着骨骺的成长才逐渐移向骨骺方向。囊肿常为中心性,对骨干形成一致性对称性膨胀。囊肿多发生在20岁以下者。 内生软骨瘤?常见于手、足小骨的多发性病变,如此病累及长骨骨干则可显出多房性透亮区。生软骨瘤病灶内常见不规则钙化。 非骨化性纤维瘤的x钱象与骨纤维异常增殖症相类似,但前者的透亮象并非为毛玻璃样,且常为单发病灶。

颅面骨骨纤维异常增殖症的CT影像诊断简析(精)

颅面骨骨纤维异常增殖症的CT影像诊断 摘要:目的探讨颅面骨骨纤维异常增殖症的CT影像特点,提高其诊断精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经手术或活检病理证实的骨纤维异常增殖症的临床、病理及影像特点。结果单骨型6例(26%),多骨型17例(74%);绝大多数骨纤维异常增殖症的影像表现为多形态改变,主要包括:磨玻璃样增白伴膨胀改变;膨胀囊状改变伴磨玻璃样密度;仅2例表现为弥漫性硬化改变。其中合并病理骨折1例,Albfight综合症1例。正确诊断21例(91.3%),误诊2例。结论颅面骨骨纤维异常增殖症的影像表现有一定特征性,CT检查对其诊断、鉴别及指导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骨纤维异常增殖症;颅面骨;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骨纤维异常增殖症(fibrous dysplasia of bone,FDB为正常骨组织由异常增生的纤维组织所代替,是一种进展缓慢的良性骨纤维组织疾病,又称骨纤维结构不良。其在全身骨骼均可发病,颅面骨为好发部位。笔者搜集了23例2002-2009年间经手术或活检病理证实为骨纤维异常增殖症的资料,回顾性分析其CT影像表现,并与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对照,旨在加强认识及提高诊断精确性。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23例全部经病理证实,其中男15例,女8例,年龄4-62岁,平均22岁,30岁以下者约占86%。病程:3个月-26年。实验室检查:血磷、血钙及血清碱性磷酸酶均在正常范围内。临床表现:主要有局部疼痛不适、渐进性膨隆、硬块、肿胀或变形;面部患病者呈不同程度的非对称性畸形,多伴有鼻塞、嗅觉减退及视力和听力下降等;1例眼球

轻度突出;2例张口受限;5例无明显症状,首次因外伤或其他疾病检查发现。23例患者中17例为手术病理证实,6例为穿刺活检病理证实。 1.2 检查方法 CT设备:使用GE Hispeed Nxi及Somatom Plus 4螺旋CT,常规扫描,层厚根据病灶部位分别选择10—3mm不等,部分图像行1.25 mm薄层重建后,作多方位多平面重组(MPR后处理。矩阵为512×512。 2 结果 2.1 临床分型及发病情况单骨型6例:下颌骨3例,颧骨2例,上颌骨1例;多骨型17例:患者病变涉及2块或多块骨,其中1例合并病理骨折,1例伴有同侧下肢骨多发病灶、背部褐色斑及性早熟诊断为Albfight综合症。 2.2 CT表现绝大多数病例的影像表现为多形态改变,包括1)磨玻璃样增白伴膨胀改变13例:见于颅穹窿骨及面骨,表现为骨质膨大、增厚,正常层次结构消失,代之以半透明状磨玻璃样密度影,CT值 205-310Hu (图1);个别病例还伴有边界清楚的类圆形高密度硬化灶,直径1-4cm不等;2)膨胀囊状改变伴磨玻璃样密度8例,均为多骨型病例,表现为均匀囊状膨胀或骨体膨大伴局限囊样和泡状低密度(图2),CT值57-123 Hu,大多同时伴有磨玻璃样改变;3)弥漫性硬化改变2例,见于蝶骨及颧骨,表现为骨质轻度膨大、呈均匀一致的高密度改变。 图1:左上颌骨骨纤维异常增殖症。A.CT轴位图像;B、C冠状位及矢状位MPR图像;显示左侧上颌骨骨质膨大、增厚、密度增高呈磨玻璃样改变,左侧上颌窦腔明显变小。图2:骨纤维异常增殖症(多骨型)。A.CT轴位图像;B、C冠

颅面骨骨纤维异常增殖症的CT影像诊断简析

颅面骨骨纤维异常增殖症地影像诊断 摘要:目地探讨颅面骨骨纤维异常增殖症地影像特点,提高其诊断精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例经手术或活检病理证实地骨纤维异常增殖症地临床、病理及影像特点.结果单骨型例(),多骨型例();绝大多数骨纤维异常增殖症地影像表现为多形态改变,主要包括:磨玻璃样增白伴膨胀改变;膨胀囊状改变伴磨玻璃样密度;仅例表现为弥漫性硬化改变.其中合并病理骨折例,综合症例.正确诊断例(),误诊例.结论颅面骨骨纤维异常增殖症地影像表现有一定特征性,检查对其诊断、鉴别及指导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骨纤维异常增殖症;颅面骨;体层摄影术;线计算机 骨纤维异常增殖症( ,)为正常骨组织由异常增生地纤维组织所代替,是一种进展缓慢地良性骨纤维组织疾病,又称骨纤维结构不良.其在全身骨骼均可发病,颅面骨为好发部位.笔者搜集了例年间经手术或活检病理证实为骨纤维异常增 殖症地资料,回顾性分析其影像表现,并与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对照,旨在加强认识及提高诊断精确性. 材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本组例全部经病理证实,其中男例,女例,年龄岁,平均岁,岁以下者约占.病程:个月年.实验室检查:血磷、血钙及血清碱性磷酸酶均在正常范围内.临床表现:主要

有局部疼痛不适、渐进性膨隆、硬块、肿胀或变形;面部患病者呈不同程度地非对称性畸形,多伴有鼻塞、嗅觉减退及视力和听力下降等;例眼球轻度突出;例张口受限;例无明显症状,首次因外伤或其他疾病检查发现.例患者中例为手术病理证实,例为穿刺活检病理证实. 检查方法设备:使用及螺旋,常规扫描,层厚根据病灶部位分别选择—不等,部分图像行.薄层重建后,作多方位多平面重组()后处理.矩阵为×. 结果 临床分型及发病情况单骨型例:下颌骨例,颧骨例,上颌骨例;多骨型例:患者病变涉及块或多块骨,其中例合并病理骨折,例伴有同侧下肢骨多发病灶、背部褐色斑及性早熟诊断为综合症. 表现绝大多数病例地影像表现为多形态改变,包括)磨玻璃样增白伴膨胀改变例:见于颅穹窿骨及面骨,表现为骨质膨大、增厚,正常层次结构消失,代之以半透明状磨玻璃样密度影,值(图);个别病例还伴有边界清楚地类圆形高密度硬化灶,直径不等;)膨胀囊状改变伴磨玻璃样密度例,均为多骨型病例,表现为均匀囊状膨胀或骨体膨大伴局限囊样和泡状低密度(图),值,大多同时伴有磨玻璃样改变;)弥漫性硬化改变例,见于蝶骨及颧骨,表现为骨质轻度膨大、呈均匀一致地高密度改变.

骨纤维异常增殖症的影像学表现

骨纤维异常增殖症的影像学表现 目的探讨骨纤维异常增殖症的影像学表现。方法回顾11例骨纤维异常增殖症的影像学表现,其中11例均行X线检查,8例行CT检查并进行三维重建,3例行MRI检查。结果骨纤维异常增殖症的影像学表现复杂,表现多种多样,其分为三型:变形性骨炎、硬化型、囊型。结论本病的影像学表现对本病的诊 断及治疗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骨纤维异常增殖症(FDB)又称骨纤维结构不良、纤维囊性骨炎,是一种以骨纤维异常增殖变性为特征的生长发育性骨病,占良性骨病变的12%。笔者收集 本院2000~2010年经临床或病理证实、资料完整的FDB 11例,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11例,男8例,女3例,年龄3~43岁。发病部位:单骨型6例,其中股骨2例,肱骨、桡骨、上颌骨、蝶骨各1例;多骨型3例,肋骨2例,跖、趾1例。11例病变部位均有疼痛不适,局部畸形隆起3例,2例合 并病理性骨折。 1.2 方法11例患者均行X线平片检查,所用设备为富士CR,X摄影系统(CAPSULA X+DryPix4000);其中8例行CT检查,所用设备为西门子SENSATION64层螺旋CT;3例行MRI检查,SYMPHONG P-SPRINT1.5T超导磁共振,1例行增强扫描。 2 结果 2.1 X线表现病灶密度常有差异,根据其病理成分,将FDB分为4肿类型,可单独存在也可混合存在。(1)囊状改变(本组6例)。单囊表现为边缘硬化而清晰的透亮区,骨皮质轻度膨胀变薄,外缘较光整,内缘呈波浪状或较粗糙,囊内可见少量斑点状致密影;多囊则呈多个大小不等的囊状透光区,其中可见条状 骨纹和斑点状钙化影,病灶边缘硬化(图1~3)。(2)磨玻璃样改变(本组

骨纤维异常增殖症的X线与CT表现分析

【摘要】目的分析骨纤维异常增殖症的x线与ct表现。方法 48例骨纤维异常增殖症患者,均采用x线与ct检查,观察其表现情况。结果 6例患者为多骨多病灶, 32例单骨单病灶,10例单骨多病灶。通过x线片和ct上检查表现为髓腔呈磨玻璃样密度改变、骨质广泛增生改变、骨干增粗、变形,髓腔呈丝瓜肉样改变、虫蚀样改变、皮质变薄,呈膨胀性骨质破坏,无骨膜反应及软组织肿块。结论骨纤维异常增殖症的影像学表现较明显, x线片对于整体病情显示较清晰, ct则对于疾病内部结构、范围等效果明显,特别是较复杂的部位ct 的优势更多,可作为临床首选诊断方法。 【关键词】骨纤维异常增殖症;x线;ct表现 doi:10.14163/https://www.doczj.com/doc/0c3436857.html,ki.11-5547/r.2016.19.063 骨纤维异常增殖症是骨肿瘤疾病,主要是骨内形成增生的成纤维细胞和化生性骨[1]。目前医学界尚未得知其发病原因,临床诊断一般采用x线片和ct进行检查, x线片能显示出疾病的整体情况,而ct对于复杂结构的内部情况、相互关系等更有优势[2]。本文研究x 线片和ct检查在骨纤维异常增殖症检查中的作用,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选择2008年5月~2014年6月来本院治疗骨纤维异常增殖症的患者48例,均经过手术病理检查确诊为骨纤维异常增殖症。临床表现:36例患者病变部位出现疼痛不适症状;15例患者出现肢体运动障碍、跛行症状;13例患者患处出现膨隆且畸形症状;11例患者出现伴皮肤色素沉着、性早熟症状;10例患者出现骨性狮面、听视力下降现象;12例患者出现无自觉症状。患者中男34例,女14例;年龄7~68岁,平均年龄(34.1±11.4)岁;病程28 d~7年,平均病程( 2.94±1.61)年。 1. 2 检查方法 48例患者均采用x线与ct检查。x线检查中36例患者取正侧位摄x线平片, 8例患者肋骨取正斜位摄片, 4例患者骨盆取正位摄片。采用ct扫描检查时,要调整层距、层厚,测量ct值,多方位观察。所有患者均进行实验室血钙、磷及碱性磷酸酶检查,其中27例患者未出现碱性磷酸酶稍增高现象,其余患者均出现碱性磷酸酶稍增高现象。 2 结果 2. 1 发病部位患者中有6例患者为多骨多病灶:其中2例患者为双侧股骨上段及髂骨同地受累、2例患者为前颅窝及额骨受累、1例患者为面颅各骨受累、1例患者为脑颅骨与面颅骨同时受累;32例患者为单骨单病灶:其中 19例为股骨、5例为肱骨、6例为胫骨、2例为肋骨, 11例患者伴病理性骨折;10例患者为单骨多病灶:其中 4例为肱骨、6例为肋骨。 2. 2 ct表现有4例患者ct表现为广泛性骨质硬化增生,病变区内正常的腔、管、道、孔变形缩小甚至闭塞。有7例患者ct表现为患骨膨胀增粗,其内可见粗大的骨嵴,无骨膜反应,无软组织肿块影。有16例患者ct表现为磨玻璃样改变,病变区ct值95~431 hu,内有斑点样高密度影。有21例患者ct表现为囊状膨胀性骨质破坏,破坏区ct值38~75 hu,周围骨皮质变薄、连续,其中有4例患者骨皮质断裂。 2. 3 x线表现在36例患者取正侧位摄x线平片中,有10例患者x线表现为骨皮质变薄,囊状膨胀性改变;有6例患者x线表现为磨玻璃样改变;有8例患者x线表现为丝瓜瓤样改变;有3例患者ct表现为虫蚀样改变;有4例患者 x线表现为广泛增生性改变;5例患者x线表现为混合型改变;有6例患者伴病理性骨折。①有2例患者发生于头颅骨的主要表现为外板和板障骨质膨大、增厚且呈囊状改变;有5例患者颜面骨或颅底骨主要表现为局限或广泛性增大、增生硬化改变;有3例患者为合并虫蚀样骨质破坏改变。②有3例虫蚀样改变的患者表现为多个溶骨性骨质破坏区,边缘锐利如虫蚀样。有2例表现为双侧股骨中上段及髂骨膨胀,呈磨玻璃样、溶骨性、条索状改变。有2例患者表现为长管状骨表现为囊状骨质破坏,骨皮质变薄,髓腔增宽,甚至出现部分缺损;有3例患者表现为病灶上、下方皮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