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考化学试题常识类知识

高考化学试题常识类知识

高考化学试题常识类知识
高考化学试题常识类知识

高考化学常识类知识汇总

一、现代仪器

1.核磁共振仪:有机物中处于不同化学环境的氢原子种类;

2.红外光谱仪:主要测定有机物中官能团的种类;

3.紫外光谱仪:有机物中的共轭结构(主要指苯环);

4.质谱仪:有机物的相对分子质量,对测定结构也有一定的帮助;

5.原子吸收(发射)光谱仪:测定物质的的金属元素,也可测定非金属元素;

6.分光光度计:测定溶液中物质的成分以含量,重点是测反应速率;

7.色谱分析仪:利用不同物质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中分配比的不同,对物质进行

分离,主要分类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相近的物质,纸层析就是其中的一种;

8.李比希燃烧法:测定有机物中C、H、O、N、Cl的有无及含量,CO2、H2O、N2、HCl;

9.铜丝燃烧法:测定有机物中是否含卤素,火焰为绿色说明含有卤素;

10.钠熔法:测定有机物是否含有X、N、S,NaX、Na2S、NaCN;

11.元素分析仪:测定物质中元素的种类;

12.扫面隧道显微镜:观察、操纵物质表面的原子和分子;

二、化学史

1.道尔顿:提出原子学说;

2.汤姆生:在阴极射线实验基础上提出“葡萄干面包式”模型;

3.卢瑟福:在α粒子散射实验基础上提出“核+电子”模型;

4.波尔:在量子力学基础上提出轨道模型;

5.舍勒:发现氯气;

6.维勒:人工合成尿素;

7.门捷列夫:元素周期表;

三、材料及成分

1.火棉:纤维素与硝酸完全酯化的产物;

2.胶棉:纤维素与硝酸不完全酯化的产物;

3.人造丝、人造毛、人造棉、黏胶纤维、铜氨纤维主要成分都是纤维素;

4.醋酸纤维:纤维素与醋酸酐酯化后的产物;

5.光导纤维:成分为SiO2,全反射原理;

6.Al2O3:人造刚玉、红宝石、蓝宝石的主要成分;

7.SiO2:硅石、玻璃、石英、玛瑙、光纤的主要成分;

8.硅酸盐:水泥、陶器、瓷器、琉璃的主要成分;

9.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氧化铝陶瓷、氮化硅陶瓷、碳化硼陶瓷、光纤等;

具有耐高温、强度大的特性,还具有电学特性、光学特性、生物功能;

10.传统无机非金属材料:水泥、玻璃、陶瓷;

11.新型高分子材料:高分子膜、尿不湿、隐形眼镜、人造关节、心脏补片、

液晶材料等;

12.三大合成材料:合成塑料、合成纤维、合成橡胶;

四、能源问题

1.石油:烷烃、环烷烃、芳香烃的混合物. 石油的分馏是物理变化,

石油的裂化、裂解都是化学变化

2.煤:主要成分是碳. 煤的干馏、气化、液化都是化学变化;

3.生物质能:通过光合作用,太阳能以化学能的形式贮藏在生物质中的能量形式;木材、森林废弃物、农业废弃物、植物、动物粪便、沼气等;

4.新能源:太阳能、风能、潮汐能、氢能、核能;

五、环境问题与食品安全

1.臭氧层空洞:氟利昂进入平流层导致臭氧减少;

2.温室效应:大气中CO2、CH4增多,造成全球平均气温上升;

3.光化学烟雾:NxOy在紫外线作用下发生一系列的光化学反应而生成的有毒气体;

4.赤潮:海水富营养化;

5.水华:淡水富营养化;

6. 酸雨:pH<5.6;

7.室内污染:HCHO、苯、放射性氡、电磁辐射;

8.PM2.5:直径≤2.5μm(2.5×10-6m)能在空中长时间悬浮,颗粒小,表面积大,能吸附大量有害有毒物质(如金属、微生物);雾霾天气的形成于部分颗粒在空气中形成气溶胶有关

9.非法食品添加剂:吊白块、苏丹红、三聚氰胺、硼酸、荧光增白剂、瘦肉精、工业明胶;

10.腌制食品:腌制过程中会产生亚硝酸盐,具有致癌性;

11.地沟油:地沟油中有黄曲霉素,具有致癌性;可以制肥皂盒生物柴油;

10.绿色化学:绿色化学是指化学反应及其过程以“原子经济性”为基本原则,即在获取新

物质的化学反应中充分利用参与反应的每个原料原子,实现“零排放”。绿色化学的目标是研究和寻找能充分利用的无毒害原料,最大限度地节约能源,在化工生产的各环节都实现净化和无污染的反应途径;

六、糖类

1.单糖:丙糖:甘油醛(最简单的糖)CH2(OH)CH(OH)CHO

戊糖:核糖、脱氧核糖;己糖:葡萄糖、半乳糖、果糖;

2.二糖:

分子式名称有无醛基水解产物

蔗糖无葡萄糖+果糖

C11H22O11 麦芽糖有葡萄糖+葡萄糖

同分异构体乳糖有葡萄糖+半乳糖

纤维二糖有葡萄糖+葡萄糖

3.多糖:

①淀粉(C6H10O5)n和纤维素(C6H10O5)n,n值是一个区间,故两者不是

同分异构体,都是混合物;

②判断淀粉水解程度的方法(在酸性条件下水解)

a.尚未水解:先加NaOH中和硫酸,再加入新制氢氧化铜加热,无砖红色沉淀;

b.完全水解:加入碘水,不呈蓝色

c.取两份,一份加入碘水呈蓝色;一份加入NaOH中中和硫酸后,再加入新制氢氧化铜加热,有砖红色沉淀

③人体中无纤维素酶,不能消化纤维素,多吃含纤维素食物可促进肠道蠕动;

七、氨基酸

α-氨基酸:氨基和羧基连在同一个碳上.天然蛋白质水解都生成α-氨基酸;

1.两性:-NH2具有碱性,-COOH具有酸性

固体氨基酸主要以内盐形式存在,所以具有较高的熔沸点,且难溶于有机溶剂;

两个不同的氨基酸缩合形成二肽,有四种不同的产物(两个自身,两个交叉);

2.分离:当氨基酸以两性离子存在于溶液中时,其溶解度最小,而不同的氨基

酸出现这种情况的pH各不相同,故可利用此差异,通过调节溶液的pH值来分离氨基酸;

3.盐析:许多蛋白质在水中有一定的溶解度,溶于水形成胶体;在浓度较高的低盐金属盐(Na2SO4)或铵盐中,能破坏胶体结构而使蛋白质溶解度降低,从而使蛋白质变成沉淀析

出,析出的蛋白质仍具有生物活性;

4.变质:①重金属盐、强酸、强碱、甲醛、酒精等可使蛋白质变性而失去活性,析出的蛋白质不再溶于水;

②当人体误食重金属盐时,可喝大量的牛奶、豆奶、鸡蛋清来解毒;

③酒精消毒是破坏了病毒的蛋白质活性而杀死病毒;

5.颜色反应:①蛋白质遇双缩脲试剂呈玫瑰紫色;

②含苯环的蛋白质与浓硝酸作用生成黄色物质;

③氨基酸遇茚三酮呈紫色;

6.氢键存在:①蛋白质的二级结构;

②DNA双螺旋结构,AT之间两条,CG之间三条;

八、油脂

1.油脂不是高分子,是由高级脂肪酸与甘油形成的酯类;

2.油:不饱和脂肪酸甘油酯,常温液态,如豆油、花生油;能使溴水退色;不能从溴水中萃取溴单质;

3.脂肪:饱和脂肪酸甘油酯,常温固态,如猪油、牛油油;

4.皂化反应:油脂与碱反应生成甘油与高级脂肪酸钠;

5.油脂硬化:不饱和高级脂肪酸甘油酯与氢气反应生成饱和高级脂肪酸甘油酯‘

6:油脂和矿物油不是同一物质,矿物油是烃类;

7.天然的油脂都是混合物;

8.硬水中有较多的Mg2+、Ca2+,会生成不溶于水的(C17H35COO)2Mg和

(C17H35COO)2Ca,使肥皂的消耗量增加,故不宜在硬水中使用肥皂;

9.不饱和脂肪酸甘油酯中的双键会被空气氧化而变质;

10.地沟油和人造奶油都是油脂;

九、化学中的不一定

1. 原子核不一定都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如氢的同位素(11H)。

2. 酸性氧化物不一定都是非金属氧化物。如Mn2O7是HMnO4的酸酐。

3. 非金属氧化物不一定都是酸性氧化物。如CO、NO都不能与碱反应。

4.金属氧化物不一定都是碱性氧化物。如Al2O3是两性氧化物。

5.电离出的阳离子都是氢离子的不一定是酸。如苯酚电离出的阳离子都是氢离子,属酚类,不属于酸。

6.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一定是单质。如金刚石与石墨均由碳元素组成,二者混合所得的物质是混合物;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是单质。

7.晶体中含有阳离子不一定含有阴离子。如金属晶体中含有金属阳离子和自由电子,而无阴离子。

8.有单质参加或生成的化学反应不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如金刚石→石墨,同素异形体间的转化因元素的化合价没有变化,是非氧化还原反应。

9. 离子化合物中不一定含有金属离子。如NH4Cl属于离子化合物。

10.与水反应生成酸的氧化物不一定是酸酐,与水反应生成碱的氧化物不一定是碱性氧化物。如NO2能与水反应生成硝酸,但不是硝酸的酸酐,硝酸的酸酐是N2O5,Na2O2能与水反应生成NaOH,但它不属于碱性氧化物,是过氧化物。

11.pH=7的溶液不一定是中性溶液。只有在常温时水的离子积是1×10-14,此时pH=7的溶液才是中性。

12.用pH试纸测溶液的pH时,试纸用蒸馏水湿润,测得的pH不一定有误差。

13.分子晶体中不一定含有共价键。如稀有气体固态时为分子晶体,不含共价键。

14.能使品红溶液褪色的气体不一定是SO2,如Cl2、O3均能使品红溶液褪色。

15.金属阳离子被还原不一定得到金属单质。如Fe3+可被还原为Fe2+。

16.某元素由化合态变为游离态时,该元素不一定被还原。如2H2O=2H2↑+O2↑,氢元素被还原而氧元素被氧化。

17.强氧化物与强还原剂不一定能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如浓硫酸是常见的强氧化剂,氢气是常见的还原剂,但可用浓硫酸干燥氢气,因二者不发生反应。

18.放热反应在常温下不一定很容易发生,吸热反应在常温下不一定不能发生。如碳与氧气的反应为放热反应,但须点燃;Ba(OH)2·8H2O与NH4Cl反应为吸热反应,但在常温下很容易发生。

19.含金属元素的离子不一定都是阳离子。如AlO2-、MnO4-。

20. 最外层电子数大于4的元素不一定是非金属元素。如周期表中ⅣA、ⅤA、ⅥA中的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数均多于4个。

21.不能在强酸性溶液中大量存在的离子,不一定能在强碱性溶液中大量存在。如HCO3-、HS-等离子既不能在强酸性溶液中大量存在,也不能在强碱性溶液中大量存在。

22.组成和结构相似的物质,相对分子质量越大,熔沸点不一定越高。一般情况下该结论是正确的,但因H2O、HF、NH3等分子间能形成氢键,熔沸点均比同主族元素的氢化物高。

23.只由非金属元素组成的晶体不一定属于分子晶体。如NH4Cl属于离子晶体。

24.只含有极性键的分子不一定是极性分子。如CCl4、CO2等都是含有极性键的非极性分子。

25.铁与强氧化性酸反应不一定生成三价铁的化合物。铁与浓硫酸、硝酸等反应,若铁过量则生成亚铁离子。

26.强电解质不一定导电;一般强电解质的晶体不导电;

27.强电解质的导电性不一定强于弱电解质;与溶度有关;

28.失去电子难的原子获得电子的能力不一定强。如稀有气体原子既不易失去电子也不易得到电子。

常考知识点的归纳

1.主要成分是纤维素的物质

麻类、棉花、木棉、人造丝、人造毛、人造棉、铜氨纤维等;

干扰项:光导纤维、醋酸纤维、硝化纤维、火棉、胶棉;

2.属于蛋白质,水解得到氨基酸,燃烧有焦羽毛气味

动物毛发角蹄、蚕丝、血红蛋白、酶类、天然皮革;

干扰项:人造奶油;

3.主要成分为油脂的物质

动物油、植物油、地沟油、人造奶油、鱼肝油、脂肪;

干扰项:矿物油;

4.高分子物质

蛋白质、淀粉、纤维素、PVC、PLA、核酸、聚XX;

干扰项:油脂、维生素;

5.能水解,且产物均为葡萄糖的物质

淀粉、麦芽糖、纤维二糖、纤维素;

6.元素定性分析法

李比希燃烧法、钠熔法、铜丝燃烧法、元素分析仪、原子吸收(发射)光谱;

7.测定有机物结构有作用

核磁共振、质谱、红外光谱

8.原子结构模型的建立

①汤姆生:在阴极射线实验基础上提出“葡萄干面包式”模型;

②卢瑟福:在α粒子散射实验基础上提出“核+电子”模型;

③波尔:在量子力学基础上提出轨道模型;

干扰项:道尔顿:只是提出了原子的概念;

布朗运动:只能说明分子作无规则运动;

9.概念

1.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

水、有机酸、无机酸、碱、盐、金属氧化物都是电解质

2.非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和熔融状态下都不能够导电的化合物;

3.强电解质:在水溶液或熔融状态下完全电离的电解质;

强酸:HCl,H2SO4,HNO3,HI,HBr,HClO4等

强碱:KOH,NaOH,Ca(OH)2,Ba(OH)2等可溶性碱

绝大部分盐:CaCl2,CuSO4,Na2CO3,BaSO4,CaCO3等

干扰项:难溶性盐虽然溶解度小,但它是强电解质;

4.弱电解质:在水溶液或熔融状态下部分电离的电解质;

弱酸:HAc,H2CO3,HF,HClO,H2SO3,H2S,H3PO4等;

弱碱:NH3·H2O,Cu(OH)2Mg(OH)2等难溶性碱;

少部分盐:Pb(Ac)2,HgCl2

5.碱性氧化物:能与酸反应,只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

6.酸性氧化物:能与碱反应,只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

理综化学第7题汇总(含解析)

1.(2018·全国II)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碳酸钠可用于去除餐具的油污

B.漂白粉可用于生活用水的消毒

C.氢氧化铝可用于中和过多胃酸

D.碳酸钡可用于胃肠X射线造影检查

【答案】D

【解析】A.碳酸钠水解生成NaOH而导致其水溶液呈碱性,碱性条件下促进油脂水解,从而除去油污,故A正确;

B.当把漂白粉撒到水中时,发生反应Ca(ClO)2+CO2+H2O=CaCO3↓+2HClO,HClO具有强氧化性而杀菌消毒,所以漂白粉可用于生活用水的消毒,故B正确;

C.氢氧化铝属于弱碱,能中和胃酸中的盐酸而降低胃液酸性,所以氢氧化铝可以用于中和过多胃酸,故C正确;

D.碳酸钡能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有毒的氯化钡,但是硫酸钡不溶于稀盐酸、不溶于水,所以应该用硫酸钡而不是碳酸钡作胃肠X射线造影检查,故D错误;

故选:D。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2010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钯催化交叉偶联反应”的研究,采用钯催化剂可将碳原子连接在一起制造新的有机材料,所以钯催化剂能催化所有类型的有机反应

B.把CO中毒的病人放入高压氧仓中解毒,其原理符合勒夏特列原理

C.日常生活中无水乙醇常用于杀菌消毒

D.“绿色荧光蛋白质”是不可降解的高分子化合物,其水溶液有丁达尔效应

【答案】B【解析】A. 催化剂具有专一性,不能催化所有的反应。C. 医学上用于杀菌消毒的是75%的酒精,而不是无水酒精 D. 蛋白质是可降解的高分子化合物。

3.化学与生产、生活、社会密切相关。下列有关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光化学烟雾”、“臭氧层空洞”“温室效应”“硝酸型酸雨”的形成都与氮氧化合物

有关

B.有些肾病患者要定期进行血透,血透的原理是利用渗析的方法净化血液

C.200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华裔科学家高锟,因其在光纤领域取得了卓越贡献。光纤的成分与玛瑙的主成分相同,通常情况下不与强氧化剂和强酸反应

D.建国60周年庆典晚会上,天安门广场燃放的焰火是金属元素魅力的展现

【答案】A【解析】A. 温室效应的形成主要是由于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甲烷、水蒸气等)4.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血红蛋白、牛胰岛素、蚕丝、过氧化氢酶、人造奶油水解均可得到氨基酸

B.金刚石、石墨、碳纳米管、C60均有很高的熔沸点

C.天然气、沼气、酒精、水煤气均属于可再生能源

D.用脱硫处理的煤代替原煤作燃料不能有效减少空气中CO2含量

【答案】D【解析】B. 金刚石为原子晶体熔沸点高,而石墨为过度晶体,碳纳米管和C60为分子晶体不具有高熔沸点。C.天然气是不可再生能源。

5.生活中处处有化学,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天然弱碱性水呈碱性的原因是其中含有较多的Mg2+、Ca2+等离子

B.食用地沟油对人体的危害极大,原因主要是里面含有黄曲霉素和甘油三酯

C.地球上CH4、CO2等气体含量上升容易导致温室效应,进而引发灾难性气候

D.保鲜膜、一次性食品袋的主要成分是聚氯乙烯

【答案】C【解析】A.含有较多的Mg2+、Ca2+离子水叫“硬水”。

B. 地沟油的主要成分仍然是甘油三酯,但在炼制过程中,动植物油经污染后发生酸败、氧化和分解等一系列化学变化,产生一些具有刺激性气味的醛、酮、内酯和过氧化物等物质,这些物质具有致癌作用。地沟油还含有大量细菌、真菌等有害微生物,会引起恶心、呕吐等一系列肠胃疾病。同时,砷、铅严重超标,易引发贫血、中毒性肝病等症状。最为严重的是黄曲霉素、苯并芘含量超高,这两种毒素都是强致癌物质,黄曲霉素的毒性是砒霜的100倍,很容易导致胃、肠、肾、乳腺、卵巢等部位癌肿。D保鲜膜、一次性食品袋的主要成分是聚乙烯。

6.下列和化学有关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多肽、油脂、纤维素、淀粉、蔗糖和葡萄糖在一定条件都能发生水解反应,且产物都是葡萄糖

B.牙膏中含有甘油,起到保持湿润的作用;添加的二氧化硅则用于增强牙膏的摩擦作用和

去污效果

C.拉瓦锡发现的质量守恒定律、阿伦尼乌斯创立的电离学说、波尔提出的氢原子模型都对化学学科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D.同位素示踪法、利用核磁共振技术检测化学反应的中间体等方法是研究化学反应历程的重要手段

【答案】A【解析】A.多肽水解产物为氨基酸,油脂水解产物为丙三醇和高级脂肪酸,蔗糖水解产物为葡萄糖和果糖。葡萄糖不能发生水解

7.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2011年5月1日开始,市场上禁止销售添加了增白剂的面粉。过氧化苯甲酰是一种常用的面粉增白剂,过氧化苯甲酰是一种有机物

B.制造水泥、普通玻璃、漂白粉和炼铁过程中均使用了石灰石作为原料

C.有一种新发现的固态碳,这种碳的结构称为“纳米泡沫”,外形类似海绵,密度小有磁性。这种碳与金刚石的关系是同素异形体

D.氯化钙及氯化镁等“化冰盐”是冰融化成水的反应催化剂,在雪地里加入化冰盐可快速消除冰雪

【答案】D【解析】D. 氯盐类融雪剂的融雪原理是:氯盐类融雪剂溶于水(雪)后,其冰点在零度下,如,氯化钠融雪剂(食盐主要成分)溶于水后冰点在-10℃,氯化钙在-20℃左右,醋酸类可达-30℃左右。盐类的溶解需要吸热以外,还有一个作用就是使盐水的凝固点降低,因此在雪水中溶解了盐之后就难以再形成冰块。

8.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氟氯烃为一类含有氟和氯的有机物,是制冷效果佳的制冷剂,但他会破坏臭氧层,科研人员正在研发环保型的替代产品以减少氟氯烃的使用量

B.近代化学之父道尔顿,发现并用实验证明了电子的存在,提出了“葡萄干面包式”原子结构模型

C.钢筋混凝土、玻璃钢、石棉瓦、碳纤维增强陶瓷都是常见的复合材料

D.人们应用原电池原理,制作了多种电池,但废旧电池会对生态环境和公众健康造成危害,所以废旧电池必须回收利用

9.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2012年,随着两会顺利召开,保障房建设成为热点。住宅建设离不开硅酸盐材料,工业玻璃、水泥、陶瓷都要使用石灰石做原料

B.去年底,世界气候大会在南非德班召开。开发新型能源是践行低碳生活的有效途径之一,生物质能是指来源于动植物及其加工产品所储存的能量

C.近年食品安全倍受关注,某媒体披露“皮革奶”事件。有不法厂商将皮革下脚料水解后掺入奶粉以提高奶粉中蛋白质的含量。动物皮革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皮革奶”灼烧时有烧焦羽毛的气味

D.“光化学烟雾”“臭氧层空洞”“温室效应”“硝酸型酸雨”的形成都与氮氧化合物有关

【答案】C【解析】A.必修一79~80页。B. 生物质能来源于植物及其加工产品所贮存的能量10.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A.杭州从3月开始,首先在全国公布空气中的PM2.5。PM2.5是指空气中细颗粒物直径≤2.5 pm的颗粒物。

B.道尔顿、汤姆生、卢瑟福和门捷列夫等对原子结构模型的建立均作出了卓越的贡献C.月球上的主要矿物有辉石[CaMgSi2O6]、斜长石[KAlSi3O8]和橄榄石[(Mg,Fe)2SiO4]等,它们均属于硅酸盐

D.石油分馏、煤的气化、海水晒盐、花生中提取花生油等过程都是物理变化

2019年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

如对你有帮助,请购买下载打赏,谢谢! 2019年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 整理人董营涛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意象繁多,“柳”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个。“柳”作为一种文学意象出现,最早见于《诗经·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大量运用柳意象的,是六朝时期。自诗歌兴盛的唐代起,柳意象所负荷的涵义更加丰富和深刻。 柳的意象在古典诗词中往往运用“杨柳”一词来表现,如“曾栽杨柳江南岸,一别江南两度春”(白居易),“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欧阳修)。那么,“杨柳”与“柳”到底是什么关系? 有人认为“杨柳”是杨树与柳树的合称。但从植物学分类中分析,杨树与柳树外形区别很大,杨树叶圆、树高、枝挺,绝无柳的“依依”“袅袅”之态。“杨柳”合称一说,实在不妥。有人认为古诗词中的“杨柳”都是指柳树。理由是民间传说隋炀帝天性爱柳,下江都时将汴河两岸全栽上了柳,因炀帝姓杨,于是“御笔赐柳姓杨”。但此事发生于隋代,即使此传说确凿,“杨柳”一词早在先秦时期的《诗经》中即已出现,故此据不足为证。翻阅相关资料典籍,我们发现,在古代“杨”“柳”是同义的。因此,古代文学作品中,杨与柳经常换用。 “柳”是中国古代诗歌中出现频率极高而且寓意丰富的意象。它经过长期的历史文化积淀而形成,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初春时节,柳树的枝条上就已绽出了粒粒新芽。柳树早早地将春的讯息传递给人,也带来了春的喜悦。王维《田园乐(其六)》:“桃红复合宿雨,柳绿更带朝烟。”用桃红、柳绿与烟雨描摹了一幅生机盎然的春景图。 自汉代以来,“折柳”之风俗流行开来。因“柳”与“留”谐音,“丝”与“思”谐音,故古人借“柳”传达送别之人对离人的无限相思之情。古人喜欢种柳,无论家中庭院,还是河畔池边,遍植柳树。故“柳”常作故乡的象征,寄寓着人们对家园故土的眷念和对家的依

高考化学常识题常考点大全

高考化学常识题常考点 现行高考说明中要求学生了解生活中得一些化学现象,并且对有些现象能加以解释。下面根据教学大纲与教材,搜集体现渗透于生活中、生产得化学50例,以期对学生复习备考有实实在在得帮助。 1、在山区常见粗脖子病(甲状腺肿大),呆小病(克汀病),医生建议多吃海带,进行食物疗法。上述病患者得病因就是人体缺一种元素:碘。 2、用来制取包装香烟、糖果得金属箔(金属纸)得金属就是:铝. 3、黄金得熔点就是106 4、4℃,比它熔点高得金属很多.其中比黄金熔点高约3倍,通常用来制白炽灯泡灯丝得金属就是:钨。 4、有位妇女将6、10克得一个旧金戒指给金银匠加工成一对耳环。她怕工匠偷金或掺假,一直守在旁边不离开。她见工匠将戒指加热、捶打,并放人一种液体中,这样多次加工,一对漂亮得耳环加工完毕了.事隔数日,将这对耳环用天平称量,只有 5、20克.那么工匠偷金时所用得液体就是:王水。 5、黑白相片上得黑色物质就是:银。 6、很多化学元素在人们生命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缺少它们,人将会生病.例如儿童常患得软骨病就是由于缺少:钙元素。 7、在石英管中充入某种气体制成得灯,通电时能发出比萤光灯强亿万倍得强光,因此有“人造小太阳”之称。这种灯中充入得气体就是:氙气. 8、在紧闭门窗得房间里生火取暖或使用热水器洗澡,常产生一种无色、无味并易与人体血红蛋白(Hb)结合而引起中毒得气体就是:CO。 9、地球大气圈得被破坏,则形成臭氧层空洞,致使作为人们抵御太阳紫外线伤害得臭氧层受到损坏,引起皮肤癌等疾病得发生,并破坏了自然界得生态平衡。造成臭氧层空洞得主要原因就是:冷冻机里氟里昂泄漏。10、医用消毒酒精得浓度就是:75%. 11、医院输液常用得生理盐水,所含氯化钠与血液中含氯化钠得浓度大体上相等.生理盐水中NaCl得质量分数就是:0、9%. 12、发令枪中得“火药纸”(火子)打响后,产生得白烟就是:五氧化二磷。 13、萘卫生球放在衣柜里变小,这就是因为:萘在室温下缓缓升华。 14、人被蚊子叮咬后皮肤发痒或红肿,简单得处理方法就是:擦稀氨水或碳酸氢钠溶液. 15、因为某气体A在大气层中过量累积,使地球红外辐射不能透过大气,从而造成大气温度升高,产生了“温室效应”。气体A为:二氧化碳. 16、酸雨就是指pH值小于5、6得雨、雪或者其她形式得大气降水。酸雨就是大气污染得一种表现。造成酸雨得主要原因就是:燃烧燃料放出得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造成得。 17、在五金商店买到得铁丝,上面镀了一种“防腐”得金属,它就是:锌。 18、全钢手表就是指它得表壳与表后盖全部就是不锈钢制得.不锈钢锃亮发光,不会生锈,原因就是在炼钢过程中加入了:铬、镍。 19、根据普通光照射一种金属放出电子得性质所制得得光电管,广泛用于电影机、录相机中。用来制光电管得金属就是:铯。 20、医院放射科检查食道、胃等部位疾病时,常用“钡餐”造影法.用作“钡餐”得物质就是:硫酸钡. 21、我国世界闻名得制碱专家侯德榜先生,在1942年发明了侯氏制碱法。所制得得碱除用在工业上之外,日常生活中油条、馒头里也加入一定量这种碱。这种碱得化学名称就是:碳酸钠。 22、现代建筑得门窗框架,有些就是用电镀加工成古铜色得硬铝制成,该硬铝得成分就是:Al 一Cu一Mg-Mn-Si合金.

2020高中化学必备知识点 高考化学选择题答题技巧

2020高中化学必备知识点:高考化学选择题答题技巧 化学在巧在猜,不在磨,反应式都背下来,剩下的就是用巧劲猜,总共18个短周期元素,再就考个铁锌锰铜银,溴碘有机物,没别的什么,实验都要看一遍,难题都先写下方程式再做。 化学选择题向来可用技巧不多,因为题目多是“下列选项正确(错误)的是”,“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并且基本考查课本知识点,故而所谓的技巧并不多。然而近几年的高考趋势发生了一些变化,化学命题趋于广泛,特别是计算题,不需要同学们精确计算,只需要同学们正确的解析题意。这就造成,化学计算型选择题所提供的解题的思路也随之开阔。 近几年高考化学试题的第I、II卷中都设置了一些可通过速解、巧解能完满作答的题目。在这方面,I卷中的数据运算题目更为突出。题目中虽然给出了有关的数据,但并不需对这些数据一步一步地进行计算,而是题干对它们的巧解来考查考生的思维的敏捷性。 例题1、在一定体积的密闭容器中充入 3L气体R和5L气体Q,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反应2R(g)+5Q(g)=4X(g)+nY(g)反应完全后,容器温度不变,混合气体的压强是原来的87.5%,则化学方程式中的n值是() A、2 B、3 C 、4 D、5 思维:我们知道87.5%比1小,所以左边系数相加必须大于右边系数相加,满足条件只有A。 例题2、已知二氯苯的同分异构体有3种,则四氯苯的同分异构体有() A、2种 B、3种 C、4种 D、5种 思维:苯环有6个取代位置,四氯苯相当于二氯苯,也是3个 例题3、38.4g铜跟适量的浓HNO3反应,铜全部作用后,共收集到气体22.4L(标况),反应消耗的HNO3的物质的量可能是() A、1.0mol B、1.6mol C、2.2mol D、2.4mol 思维:因为气体有可能是NO和NO2,正常的解法是,列出两个反应式,然后列方程组计算。其实不必,我们完全可以假定全部生成的是NO计算出消耗量,假定全部是NO2,计算出消耗量,答案就在两个数值之间。选C。或者直接列总方程式计算,也快捷的多。

高考化学选择题答题方法与知识点总结

高考化学选择题答题方法与知识点总结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高三化学选择题备考策略与方法指导 2

13 元素周期律 与元素周期 表——元素 推断 化学实验方 案的评价 溶液中的离 子平衡—— 离子浓度、 平衡常数 溶液中的离 子平衡—— 稀释曲线的 理解 化学实验的 操作、现象 与结论 一、有关化学与社会、生活、技术类选择题 1.PM2.5 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也称为可入肺颗粒 物。受PM2.5污染的空气不一定是胶体。 2.一级能源与二级能源 一级能源是指在自然界中能以现成形式提供的能源,例如:天然气,煤,石油,水能,太阳能,风能;二级能源是指需要依靠其他能源(也就是一级能源)的能量间接制取的能源,例如:电能,一氧化碳等。 3 环境问题污染物 酸雨SO 2 (主要)及NO x 光化学烟雾NO x及碳氢化合物 臭氧层空洞氟氯代烃及NO x 水体富营养化含氮、磷的化合物 温室效应CO 2及H 2 O、CH 4 等烃类化合物 白色污染有机难降解塑料 废电池重金属盐 4.STSE 5.解答STSE试题时应注意的问题 (1)注意回归生活:掌握蛋白质的盐析与 变性,维生素C的还原性,聚乙烯和聚氯 乙烯的区别。 (2)了解环保知识:酸雨是指pH<5.6的 降水而非pH<7的降水;CO 2 既不会导致 酸雨,也不属于大气污染物,是引起“温 室效应”的气体。 (3)掌握元素化合物的性质和用途:如氯 水的性质、漂白粉的作用、明矾净水原 理、纯碱的工业制备等。 6、化学基本概念较多,许多相近相似的概念容易混淆,且考查时试题的灵活性较大。如何把握其实质,认识其规律及应用?主要在于要抓住问题的实质,掌握其分类方法及金属、非金属、酸、碱、盐、氧化物的相互关系和转化规律,是解决这类问题的基础。 3

高考化学试题常识类知识

高考化学常识类知识汇总 一、现代仪器 1.核磁共振仪:有机物中处于不同化学环境的氢原子种类; 2.红外光谱仪:主要测定有机物中官能团的种类; 3.紫外光谱仪:有机物中的共轭结构(主要指苯环); 4.质谱仪:有机物的相对分子质量,对测定结构也有一定的帮助; 5.原子吸收(发射)光谱仪:测定物质的的金属元素,也可测定非金属元素; 6.分光光度计:测定溶液中物质的成分以含量,重点是测反应速率; 7.色谱分析仪:利用不同物质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中分配比的不同,对物质进行 分离,主要分类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相近的物质,纸层析就是其中的一种; 8.李比希燃烧法:测定有机物中C、H、O、N、Cl的有无及含量,CO2、H2O、N2、HCl; 9.铜丝燃烧法:测定有机物中是否含卤素,火焰为绿色说明含有卤素; 10.钠熔法:测定有机物是否含有X、N、S,NaX、Na2S、NaCN; 11.元素分析仪:测定物质中元素的种类; 12.扫面隧道显微镜:观察、操纵物质表面的原子和分子;

二、化学史 1.道尔顿:提出原子学说; 2.汤姆生:在阴极射线实验基础上提出“葡萄干面包式”模型; 3.卢瑟福:在α粒子散射实验基础上提出“核+电子”模型; 4.波尔:在量子力学基础上提出轨道模型; 5.舍勒:发现氯气; 6.维勒:人工合成尿素; 7.门捷列夫:元素周期表; 三、材料及成分 1.火棉:纤维素与硝酸完全酯化的产物; 2.胶棉:纤维素与硝酸不完全酯化的产物; 3.人造丝、人造毛、人造棉、黏胶纤维、铜氨纤维主要成分都是纤维素; 4.醋酸纤维:纤维素与醋酸酐酯化后的产物; 5.光导纤维:成分为SiO2,全反射原理; 6.Al2O3:人造刚玉、红宝石、蓝宝石的主要成分;

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试题及详细解析

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试题及详细解析 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 论述类文本阅读 一、现代文阅读(共6题;共54分) 1.(2018·卷)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诸子之学,兴起于先,当时一大批富有创见的思想家喷涌而出,蔚为思想史之奇观。在狭义上,诸子之学与先时代相联系;在广义上,诸子之学则不限于先而绵延于此后中国思想发展的整个过程,这一过程至今仍没有终结。 诸子之学的在品格是历史的承继性以及思想的创造性和突破性。“新子学”,即新时代的诸子之学,也应有同样的品格。这可以从“照着讲”和“接着讲”两个方面来理解。一般而言,“照着讲”,主要是从历史角度对以往经典作具体的实证性研究,诸如训诂、校勘、文献编纂,等等。这方面的研究涉及对以往思想的回顾、反思,既应把握历史上的思想家实际说了些什么,也应总结其中具有创造性和生命力的容,从而为今天的思考提供重要的思想资源。 与“照着讲”相关的是“接着讲”。从思想的发展与诸子之学的关联看,“接着讲”接近于诸子之学所具有的思想突破性的在品格,它意味着延续诸子注重思想创造的传统。以近代以来中西思想的互动为背景,“接着讲”无法回避中西思想之间的关系。在中西之学已相遇的的背景下,“接着讲”同时展开为中西之学的交融,从更深的层次看,这种交融具体展开为世界文化的建构与发展过程。中国思想传统与西方的思想传统都构成了世界文化的重要资源,而世界文化的发展,则以二者的互动为其重要前提。这一意义上的“新子学”,同时表现为世界文化发展过程中创造性的思想系统。相对于传统的诸子之学,“新子学”无疑获得了新的涵与新的形态。 “照着讲”与“接着讲”二者无法分离,从逻辑上说,任何新思想的形成,都不能从“无”开始,它总是基于既有的思想演进过程,并需要对既有思想围进行反思批判。“照着讲”的意义,在于梳理以往的思想发展过程,打开前人思想的丰富容,由此为后继思想提供理论之源,在此意义上,“照着讲”是“接着讲”的出发点。然而,仅仅停留在“照着讲”,思想便容易止于过去,难以继续前行,可能无助于思想的创新。就此而言,在“照着讲”之后,需要继之以“接着讲”。“接着讲”的基本精神,是突破以往思想或推进以往思想,而新的思想系统的形成,则是其逻辑结果。进而言之,从现实的过程看,“照着讲”与“接着讲”总是相互渗入:“照着讲”包含对以往思想的逻辑重构与理论阐释,这种重构与阐释已

高考理综化学知识点归纳整理

1 高中化学所有知识点整理 一.中学化学实验操作中的七原则 掌握下列七个有关操作顺序的原则,就可以正确解答“实验程序判断题”。 1.“从下往上”原则。以Cl2实验室制法为例,装配发生装置顺序是:放好铁架台→摆好酒精灯→根据酒精灯位置固定好铁圈→石棉网→固定好圆底烧瓶。 2.“从左到右”原则。装配复杂装置应遵循从左到右顺序。如上装置装配顺序为:发生装置→集气瓶→烧杯。 3.先“塞”后“定”原则。带导管的塞子在烧瓶固定前塞好,以免烧瓶固定后因不宜用力而塞不紧或因用力过猛而损坏仪器。 4.“固体先放”原则。上例中,烧瓶内试剂MnO2应在烧瓶固定前装入,以免固体放入时损坏烧瓶。总之固体试剂应在固定前加入相应容器中。 5.“液体后加”原则。液体药品在烧瓶固定后加入。如上例中浓盐酸应在烧瓶固定后在分液漏斗中缓慢加入。 6.先验气密性(装入药口前进行)原则。 7.后点酒精灯(所有装置装完后再点酒精灯)原则。 二.中学化学实验中温度计的使用分哪三种情况以及哪些实验需要温度计 1.测反应混合物的温度:这种类型的实验需要测出反应混合物的准确温度,因此,应将温度计插入混合物中间。 ①测物质溶解度。②实验室制乙烯。 2.测蒸气的温度:这种类型的实验,多用于测量物质的沸点,由于液体在沸腾时,液体和蒸气的温度相同,所以只要测蒸气的温度。①实验室蒸馏石油。②测定乙醇的沸点。 3.测水浴温度:这种类型的实验,往往只要使反应物的温度保持相对稳定,所以利用水浴加热,温度计则插入水浴中。 ①温度对反应速率影响的反应。②苯的硝化反应。 三.常见的需要塞入棉花的实验有哪些 需要塞入少量棉花的实验: 热KMnO4制氧气 制乙炔和收集NH3 其作用分别是:防止KMnO4粉末进入导管;防止实验中产生的泡沫涌入导管;防止氨气与空气对流,以缩短收集NH3的时间。 四.常见物质分离提纯的10种方法 1.结晶和重结晶:利用物质在溶液中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较大,如NaCl,KNO3。

完整版高考化学一轮复习氮及其化合物 知识点及练习题及答案

完整版高考化学一轮复习氮及其化合物知识点及练习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 1.碳跟浓硫酸共热产生的气体X和铜跟浓硝酸反应产生的气体Y同时通入盛有足量氯化钡溶液的洗气瓶中(如图装置),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洗气瓶中产生的沉淀是碳酸钡 B.洗气瓶中产生的沉淀是硫酸钡 C.在Z导管出来的气体中没有二氧化碳 D.在Z导管口排出无色气体 【答案】B 【详解】 C与浓硫酸共热反应生成CO2、SO2和H2O,产生的气体X中含CO2、SO2;Cu与浓HNO3反应生成Cu(NO3)2、NO2和H2O,气体Y中含NO2;将X、Y同时通入足量BaCl2溶液中,发生的反应有3NO2+H2O=2HNO3+NO、3SO2+2HNO3+2H2O=3H2SO4+2NO、 H2SO4+BaCl2=BaSO4↓+2HCl。 A. 根据上述分析,洗气瓶中产生的沉淀是BaSO4,CO2与BaCl2溶液不反应,A项错误; B. 根据上述分析,洗气瓶中产生的沉淀是BaSO4,B项正确; C. CO2不能被BaCl2溶液吸收,从Z导管出来的气体中含CO2,C项错误; D. 反应中有NO生成,在Z导管口NO遇空气中氧气变为红棕色的NO2气体,D项错误;答案选B。 2.用右图所示装置进行下列实验,实验结果与预测的现象不一致的是 ①中的物质②中的物质预测①中现象 A淀粉碘化钾溶液浓硝酸无明显现象 B酚酞溶液浓盐酸无明显现象 C氯化铝溶液浓氨水有白色沉淀

A.A B.B C.C D.D 【答案】A 【详解】 A.硝酸具有挥发性,挥发出的硝酸进入淀粉KI溶液,硝酸具有强氧化性,可以将KI氧化为I2,I2遇淀粉变蓝色,故A错误; B.浓盐酸具有挥发性,挥发出的HCl进入酚酞溶液,酚酞溶液在酸性条件下不变色,故B 正确; C.浓氨水具有挥发性,挥发出的氨气溶于氯化铝溶液,一水合氨与氯化铝反应生成氢氧化铝白色沉淀,故C正确; D.饱和氯水挥发出氯气,氯气与湿润红纸条接触,氯气水反应生成HClO,HClO具有漂白性,使湿润红纸条褪色,故D正确; 故答案为A。 3.起固定氮作用的化学反应是 A.雷雨时空气中的 NO转化为NO2B.N2与H2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NH3 C.用NaOH吸收NO2和NO D.工厂用NH3催化氧化制NO 【答案】B 【详解】 A.NO转化为NO2不是固氮作用的反应,选项A错误; B.N2与H2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NH3,是由单质氮气转化为氨气,符合氮的固定的定义,选项B正确; C.用NaOH吸收NO2和NO不是固氮作用的反应,选项C错误; D.用氨气转化为NO不是固氮作用的反应,选项D错误; 答案选B。 4.下列气体中,不能用浓硫酸干燥的是() A.CO2B.N2C.SO2D.NH3 【答案】D 【详解】 A. 浓硫酸不和二氧化碳反应,因此可以干燥,A不符合题意,A不选; B. 浓硫酸不和氮气反应,因此可以干燥,B不符合题意,B不选; C. 浓硫酸具有强氧化性,不可以干燥室温下能和浓硫酸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的气体例如硫化氢、碘化氢等,但二氧化硫和浓硫酸不能反应,故浓硫酸能干燥二氧化硫,C不选; D. 浓硫酸具有酸性,不可以干燥碱性气体氨气,D符合题意,D选;

高考化学第一题-化学基本常识的归纳

高考化学第一题综合体相关知识归纳 1、熟知元素周期表、空气成分比例、地球元素排名。 2、葡萄糖的检验方法有:(1)在碱性、加热的条件下,与银氨溶液反应析出银。该反应被称为葡萄糖的银镜反应。(2)在碱性、加热的的条件下,与新制氢氧化铜反应产生砖红色沉淀(Cu2O)。 3、葡萄糖为人体提供能量的化学方程式:C6H12O6+6O2 6CO2+6H2O。 4、淀粉是一种多糖,分子式(C6H10O5)n,其水解的最终产物为葡萄糖,其化学方程式为:(C6H10O5)n(淀粉)+nH2O nC6H12O6(葡萄糖)。 5、淀粉的检验:加碘水(I2)变成蓝色。 6、棉花、麻的成分为纤维素,其分子式为(C6H10O5)n,是一种多糖,其水解的最终产物为葡萄糖。 7、油脂的主要成分为高级脂肪酸甘油酯,是单位质量提供热量最多的物质。 8、油脂在酸性或酶的作用条件下水解生成高级脂肪酸和甘油;在碱性条件下水解生成高级脂肪酸盐和甘油,油脂的碱性水解又称为皂化反应。 9、氨基酸的通式为,分子中所包含的官能团有氨基(—NH2)和羧基(—COOH)。 10.羊毛、蚕丝属于蛋白质。鉴别真丝的简单方法:灼烧有烧焦羽毛气味[来源:学科网ZXXK] 11 .蛋白质的盐析是指向蛋白质溶液中

加入某些浓的无机轻金属盐(如:NaCl 、(NH4)2SO4、Na2SO4)后,蛋白质发生凝聚从溶液中析出的过程。盐析是一个可逆过程。利用该反应可以进行蛋白质的分离和提纯。 12.能使蛋白质发生变性有铜盐、钡盐等,误食重金属离子后应喝大量牛奶解毒。 13.人体有8 种氨基酸自身不能合成,称为必需氨基酸。 14.维生素按照其不同的溶解性,分为脂溶性维生素(如维生素A、D、E 和K)和水溶性维生素(如维生素C、B 族)。 15.维生素C 又称抗坏血酸,是一种水溶性维生素,具有酸性和还原性,广泛存在于新鲜水果和绿色蔬菜中。 16.碘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有“智力元素”之称。其中一半左右集中在甲状腺内。在食物中,海带、海鱼等海产品中含碘最多。加碘盐中添加的是碘酸钾(KIO3)。 17.铁是人体中必需微量元素中含量最多的一种。缺铁会发生缺铁性贫血。含铁较多的食物有动物内脏、动物全血、肉类、鱼类、蛋类等。 18、食物的酸碱性是按食物代谢产物的酸碱性分类的。酸性食物所含元素C、N、S、P 等非金属元素举例富含蛋白质的物质如:肉类、蛋类、鱼类碱性食物K、Na、Ca、Mg 等金属元素举例蔬菜、水果等。 19、正常情况下,人体血液的pH 总保持弱碱性范围(7。35~7。45)。长期以来,我国居民由于摄入蔬菜水果偏少,一般尿液偏酸性。

2019年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精选

2019年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精选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古代对吏治问题的思考和探索从来没有停止过。在春秋战国诸子百家中,儒、法、道各派皆有其特色鲜明的吏治理论和方案。 儒家以“君权神授”和“以德配天”理论为政府权力的合法性进行解释,并从人性善的前提出发,对权力行使者寄予“自我良善”的期待。对待吏治,儒家遵循着伦理学的思路:择贤人执政并以德礼约束官员。儒家相信人的道德自觉和内心的自我约束,希望通过对权力执掌者的道德引导和改造,实现权力的正义本性。孔子有关君子、圣贤的人格理想和追求首先是针对执政者提出的,其“庶人之礼”与“士人之礼”的区别,同样意在给权力执掌者提出更高的道德性要求。 在儒家的社会等级理论中,统治者阶层优越的地位要与其重大的伦理责任相对应:士者为仕,不仅要自己修身以成仁,还要为“一国兴仁”,为“天下兴仁”“泽加于民”。儒家的吏治思想内涵存在于其博大的“仁学”理论体系中,这一理论所构建的道德价值体系和价值标准,为权力执掌者的自我约束提供了标准和依据,其反复强调和敦促统治者以德修己的理念,对吏治产生了积极影响。 与儒家“伦理学”思路不同,法家从“人性自利”的观点出发,强调君主运用“法”“术”相结合的手段控制驾驭百官。法家批判儒家喻君臣为父子的亲情谎言,而以“上下一日而百战”来解读现实中的政治关系,在“君臣利异”及“坏人”假设的前提下,主张对臣下

全面防范、制约。韩非子认为为人君而要等待臣下忠其心、诚其意、不反叛,必将陷于被动;对待臣子,君主唯有主动出击,科之以法、驭之以术,方可立于不败。因而,以法律制约权力,是法家吏治思想的核心:严明赏罚,奖功罚过——广泛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及时发现、处罚官吏的违法行为,督促官吏尽职守法。在以法治吏的同时,为君主者还必须懂得和善于运用权术——暗中试探、观察、发现、控制、打击臣下的种种不轨行为,以非常手段实现权力控制。法与术相互配合,构成法家吏治主张的主体框架。 在吏治问题上,道家对现实中政府权力及制度的合法性心存质疑:“大道废,有仁义”“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在道家看来,圣人及其礼法制度都是失道的产物,它们的存在和正当性于天道无据,甚至是违反天道的结果。在道家观念中,政治实为“恶之源”,只有最大限度地限制政府作为,实现权力谦抑,才能矫治天下乱象。在现实的吏治问题上,道家的贡献如下:主张“为治之本,务在于安民”的权力价值取向,为吏治的开展提供前提和方向;以“守道”“无为”为权力运行法则,借此批判现实政府的扰民之政,主张废止“损不足以奉有余”的“恶法”;以效法天道、抱朴守真、崇俭寡欲等修身理论告诫天下人秉持中和,克服贪欲和自我膨胀,对执掌权力的官员来说,以上告诫无疑具有特别的意义。 (摘自孙季萍《封建帝制下吏治的努力与无奈》)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2020年高考化学选择题答题方法和知识点总结

2020年高考化学选择题答题方法和知识点总 结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高三化学选择题备考策略与方法指导 2

13 元素周期律 与元素周期 表——元素 推断 化学实验方 案的评价 溶液中的离 子平衡—— 离子浓度、 平衡常数 溶液中的离 子平衡—— 稀释曲线的 理解 化学实验的 操作、现象 与结论 一、有关化学与社会、生活、技术类选择题 1.PM2.5 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也称为可入肺颗粒 物。受PM2.5污染的空气不一定是胶体。 2.一级能源与二级能源 一级能源是指在自然界中能以现成形式提供的能源,例如:天然气,煤,石油,水能,太阳能,风能;二级能源是指需要依靠其他能源(也就是一级能源)的能量间接制取的能源,例如:电能,一氧化碳等。 3.常见的环境问题及它们对应的污染物 环境问题污染物 酸雨SO2(主要)及NO x 光化学烟雾NO x及碳氢化合物 臭氧层空洞氟氯代烃及NO x 水体富营养化含氮、磷的化合物 温室效应CO2及H2O、CH4等烃类化合物 白色污染有机难降解塑料 废电池重金属盐 4.STSE解题“四步曲”(如右图) 5.解答STSE试题时应注意的问题 3

(1)注意回归生活:掌握蛋白质的盐析与变性,维生素C的还原性,聚乙烯和聚氯乙烯的区别。 (2)了解环保知识:酸雨是指pH<5.6的降水而非pH<7的降水;CO2既不会导致酸雨,也不属于大气污染物,是引起“温室效应”的气体。 (3)掌握元素化合物的性质和用途:如氯水的性质、漂白粉的作用、明矾净水原理、纯碱的工业制备等。 6、化学基本概念较多,许多相近相似的概念容易混淆,且考查时试题的灵活性较大。如何把握其实质,认识其规律及应用?主要在于要抓住问题的实质,掌握其分类方法及金属、非金属、酸、碱、盐、氧化物的相互关系和转化规律,是解决这类问题的基础。 4

【张梅高考化学】高中生必会的75道化学常识题讲义

一、选择题题型强化练-第7题 考点一化学与中华传统文化 化学高考试题与中华传统文化 1.从古文、诗词或谚语等节选,考查物质的性质判断和原理分析。要求考生从古代书籍文字中,找到有关的化学信息,在阅读中将基本信息提取出来,并与化学基础知识紧密联系。 2.从古文诗词等节选,考查化学实验,要求把原文读懂,认真思考每步操作过程,与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对接,从实作答。 3.结合古代化学成就,考查其中涉及的化学变化、化学常识和基本原理。要求将古代化学成就用现代化学学科语言准确表达出来,找出所涵盖的化学变化及化学原理。 借助传统文化考查化学知识,既能考查考生对化学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还能考查考生提取信息和应用信息解决问题的推理能力与判断能力。顺利解答这类题目需要考生掌握扎实的化学知识和理论,另外还需要考生具备一定的文言文功底,好的文言文功底有助于传统文化的“文献”翻译,便于题目的理解。 题组一传统文化描述型 1.(2018·山西孝义高三下学期考前热身训练)《新修本草》是我国古代中药学著作之一,记载药物844种,其中有关于“青矾”的描述:“绛矾,本来绿色,新出窟未见风者,正如瑠璃…烧之赤色…”据此推测,“青矾”的主要成分为() A.CuSO4·5H2O B.FeSO4·7H2O C.KAl(SO4)2·12H2O D.Fe2(SO4)3·9H2O 2.(2018·吉林白城高三教学质量检测二模)《本草图经》中关于绿矾的分解有如下描述:“绿矾形似朴消(Na2SO4·10H2O)而绿色,取此一物置于铁板上,聚炭,封之囊袋,吹令火炽,其矾即沸,流出,色赤如融金汁者是真也。”对此段话的说明中肯定错误的是() A.绿矾的化学式为FeSO4·7H2O B.绿矾分解过程中没有发生电子的转移 C.“色赤”物质可能是Fe2O3 D.流出的液体中可能含有硫酸 3.(2018·湖南岳阳第一中学高三能力测试)化学与生活、社会发展息息相关。下列说法不正

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解题技巧(附:2019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真题及点评)

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解题技巧 (附:2019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真题及点评)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常用的六种方法和七类陷阱 1.六种方法 客观选择题的选项设置,命题人一般不会照抄原文语句,而是要“换一种方法”。正是在“换”的过程中,命题人有意地用了一些方法,改变了原意,以此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 命题人设置客观选择题的错误选项常用以下六种方法: (1)删:删减。删减句子而改变句意,最常见的是删减定语、状语,修饰成分的删减就意味着语义的改变,有可能是内容的扩大,也有可能是对内容的曲解。 (2)添:添加。添加定语或状语,造成对内容的曲解。 (3)调:调换。调换词语或句子顺序,从而改变句意。 (4)改:改变。改变说法,或换用别的词语代替,造成似是而非。比如因果颠倒、主客体颠倒、部分涵盖全体、整体替代局部、现实代替猜测…… (5)漏:遗漏。看似是保留原文词句,但结合题干来看只是强调了问题的某一方面,而有意漏掉了另一方面。这种选项有很大的迷惑性,须多加留意。 (6)凑:拼凑。将意义有关或无关的几个词语(句子)杂糅凑合而造成错误,或者将望文生义的几个义项强加进去,干扰判断。 2.七类陷阱 选择题主要考查考生处理信息的能力,考题设置选项时,往往具有迷惑性,仅仅理清了文章思路还不够,只有掌握了命题的设错规律,才能更准确地识破选项陷阱,排除错误选项。因此了解错误选项的干扰类型,是提高答题准确率的关键。 一般而言,选项设置的陷阱类型主要有“以偏概全”“混淆时态”“因果混乱”“混淆是非”“偷换概念”“无中生有”“张冠李戴”七种。考生应掌握识破这七类陷阱的方法。 (1)以偏概全 命题者设计选项时故意增删、改动文中表示范围限制或表示程度轻重的词语干扰考生,主要包括以部分代整体(或以整体代部分)、以个别代一般(或以一般代个别),以特殊代普遍等。从而使考生作出错误的判断。 (2)混淆时态 命题者故意把原文中尚未确定或还未实现的设想或推测说成既成事实,主要是指已然与未然、或然与必然。“已然”是事物已经成为事实的状态或属性,“未然”是事物尚未成为事实的状态或属性。命题者故意把“尚未发生的事情”转述为“既成事实”,或者把“或然”即“可能是”转述为“必然是”,也可能反之。 (3)因果混乱 因果混乱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因果颠倒,指选项在因果(或条件)关系上,故意把原材料中的“因”(或条件)变成“果”,或把“果”变成“因”(或条件)等。还有一种情况是强加

高考化学重要知识点详细全总结

高 中 化 学 重 要 知 识 点 一、俗名 无机部分: 纯碱、苏打、天然碱、口碱:Na2CO3小苏打:NaHCO3大苏打:Na2S2O3石膏(生石膏):CaSO4.2H2O 熟石膏:2CaSO4·.H2O 莹石:CaF2重晶石:BaSO4(无毒)碳铵:NH4HCO3 石灰石、大理石:CaCO3生石灰:CaO 食盐:NaCl 熟石灰、消石灰:Ca(OH)2芒硝:Na2SO4·7H2O (缓泻剂) 烧碱、火碱、苛性钠:NaOH 绿矾:FaSO4·7H2O 干冰:CO2明矾:KAl (SO4)2·12H2O 漂白粉:Ca (ClO)2、CaCl2(混和物)泻盐:MgSO4·7H2O 胆矾、蓝矾:CuSO4·5H2O 双氧水:H2O2皓矾:ZnSO4·7H2O 硅石、石英:SiO2刚玉:Al2O3 水玻璃、泡花碱、矿物胶:Na2SiO3铁红、铁矿:Fe2O3磁铁矿:Fe3O4黄铁矿、硫铁矿:FeS2铜绿、孔雀石:Cu2 (OH)2CO3菱铁矿:FeCO3赤铜矿:Cu2O 波尔多液:Ca (OH)2

和CuSO4石硫合剂:Ca (OH)2和S 玻璃的主要成分:Na2SiO3、CaSiO3、SiO2过磷酸钙(主要成分):Ca (H2PO4)2和CaSO4重过磷酸钙(主要成分):Ca (H2PO4)2天然气、沼气、坑气(主要成分):CH4水煤气:CO和H2硫酸亚铁铵(淡蓝绿色):Fe (NH4)2 (SO4)2溶于水后呈淡绿色 光化学烟雾:NO2在光照下产生的一种有毒气体王水:浓HNO3与浓HCl按体积比1:3混合而成。 铝热剂:Al + Fe2O3或其它氧化物。尿素:CO(NH2) 2 有机部分: 氯仿:CHCl3电石:CaC2电石气:C2H2 (乙炔) TNT:三硝基甲苯酒精、乙醇:C2H5OH 氟氯烃:是良好的制冷剂,有毒,但破坏O3层。醋酸:冰醋酸、食醋CH3COOH 裂解气成分(石油裂化):烯烃、烷烃、炔烃、H2S、CO2、CO等。甘油、丙三醇:C3H8O3 焦炉气成分(煤干馏):H2、CH4、乙烯、CO等。石炭酸:苯酚蚁醛:甲醛HCHO 福尔马林:35%—40%的甲醛水溶液蚁酸:甲酸HCOOH 葡萄糖:C6H12O6果糖:C6H12O6蔗糖:C12H22O11麦芽糖:C12H22O11淀粉:(C6H10O5)n 硬脂酸:C17H35COOH 油酸:C17H33COOH 软脂酸:C15H31COOH 草酸:乙二酸HOOC—COOH 使蓝墨水褪色,强酸性,受热分解成CO2和水,使KMnO4酸性溶液褪色。 二、颜色 铁:铁粉是黑色的;一整块的固体铁是银白色的。Fe2+——浅绿色Fe3O4——黑色晶体Fe(OH)2——白色沉淀Fe3+——黄色Fe (OH)3——红褐色沉淀Fe (SCN)3——血红色溶液 FeO——黑色的粉末Fe (NH4)2(SO4)2——淡蓝绿色Fe2O3——红棕色粉末FeS——黑色固体 铜:单质是紫红色Cu2+——蓝色CuO——黑色Cu2O——红色CuSO4(无水)—白色CuSO4·5H2O ——蓝色Cu2 (OH)2CO3—绿色Cu(OH)2——蓝色[Cu(NH3)4]SO4——深蓝色溶液 BaSO4、BaCO3、Ag2CO3、CaCO3、AgCl 、Mg (OH)2、三溴苯酚均是白色沉淀 Al(OH)3白色絮状沉淀H4SiO4(原硅酸)白色胶状沉淀 Cl2、氯水——黄绿色F2——淡黄绿色气体Br2——深红棕色液体I2——紫黑色固体 HF、HCl、HBr、HI均为无色气体,在空气中均形成白雾 CCl4——无色的液体,密度大于水,与水不互溶KMnO4--——紫色MnO4-——紫色 Na2O2—淡黄色固体Ag3PO4—黄色沉淀S—黄色固体AgBr—浅黄色沉淀 AgI—黄色沉淀O3—淡蓝色气体SO2—无色,有剌激性气味、有毒的气体 SO3—无色固体(沸点44.8 0C)品红溶液——红色氢氟酸:HF——腐蚀玻璃 N2O4、NO——无色气体NO2——红棕色气体NH3——无色、有剌激性气味气体 三、现象: 1、铝片与盐酸反应是放热的,Ba(OH)2与NH4Cl反应是吸热的; 2、Na与H2O(放有酚酞)反应,熔化、浮于水面、转动、有气体放出;(熔、浮、游、嘶、红) 3、焰色反应:Na 黄色、K紫色(透过蓝色的钴玻璃)、Cu 绿色、Ca砖红、Na+(黄色)、K+(紫色)。 4、Cu丝在Cl2中燃烧产生棕色的烟; 5、H2在Cl2中燃烧是苍白色的火焰; 6、Na在Cl2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 7、P在Cl2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色烟雾; 8、SO2通入品红溶液先褪色,加热后恢复原色; 9、NH3与HCl相遇产生大量的白烟;10、铝箔在氧气中激烈燃烧产生刺眼的白光; 11、镁条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刺眼白光,在CO2中燃烧生成白色粉末(MgO),产生黑烟; 12、铁丝在Cl2中燃烧,产生棕色的烟;13、HF腐蚀玻璃:4HF + SiO2 =SiF4 + 2H2O 14、Fe(OH)2在空气中被氧化:由白色变为灰绿最后变为红褐色; 15、在常温下:Fe、Al 在浓H2SO4和浓HNO3中钝化; 16、向盛有苯酚溶液的试管中滴入FeCl3溶液,溶液呈紫色;苯酚遇空气呈粉红色。 17、蛋白质遇浓HNO3变黄,被灼烧时有烧焦羽毛气味; 18、在空气中燃烧:S——微弱的淡蓝色火焰H2——淡蓝色火焰H2S——淡蓝色火焰 CO——蓝色火焰CH4——明亮并呈蓝色的火焰S在O2中燃烧——明亮的蓝紫色火焰。 19.特征反应现象: 20.浅黄色固体:S或Na2O2或AgBr 21.使品红溶液褪色的气体:SO2(加热后又恢复红色)、Cl2(加热后不恢复红色) 22.有色溶液:Fe2+(浅绿色)、Fe3+(黄色)、Cu2+(蓝色)、MnO4-(紫色) 有色固体:红色(Cu、Cu2O、Fe2O3)、红褐色[Fe(OH)3] 黑色(CuO、FeO、FeS、CuS、Ag2S、PbS)蓝色[Cu(OH)2] 黄色(AgI、Ag3PO4)白色[Fe(0H)2、CaCO3、BaSO4、AgCl、BaSO3] 有色气体:Cl2(黄绿色)、NO2(红棕色) 四、考试中经常用到的规律:

2020高考化学化工流程试题知识点总结

2020高考化学化工流程试题知识点总结 知识归纳 无机化工流程题的特点: 规律:主线主产品、分支副产品、回头为循环。 核心考点:物质的分离操作、除杂试剂的选择、生产条件的控制。 1. 流程的呈现主要有以物质转化为主线,以操作过程为主线,甚至有时候会以设备为主线。 2. 这类题常围绕以下几个知识点进行设问:

⑴反应速率与平衡理论的运用 反应物颗粒大小:反应速率、原料的利用率等 温度:反应速率、物质的稳定性、物质的结晶等 ⑵氧化还原反应的判断、化学方程式或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⑶利用控制pH分离除杂; ⑷化学反应的能量变化; ⑸实验基本操作:除杂、分离、检验、洗涤、干燥等; ⑹流程中的物质转化和循环,资源的回收和利用; ⑺环境保护与绿色化学评价。 一、原料处理的方法和作用 对原料进行预处理的常用方法及其作用: 1. 粉碎、研磨:减小固体的颗粒度,增大固体与液体或气体间的接触面积,加快反应速率。 2. 水浸:与水接触反应或溶解。 3. 酸浸:通常用酸溶,如用硫酸、盐酸、浓硫酸等,与酸接触反应或溶解,使可溶性金属离子进入溶液,不溶物通过过滤除去。近年来,在高考题出现了“浸出”操作。在化工生产题中,矿物原料“浸出”的任务是选择适当的溶剂,使矿物原料中的有用组分或有害杂质选择性地溶解,使其转入溶液中,达到有用组分与有害杂质或与脉石组分相分离的目的。 4. 浸出率:固体溶解后,离子在溶液中含量的多少(更多转化)。 5. 灼烧:除去可燃性杂质或使原料初步转化,如从海带中提取碘时的灼烧就是为了除去可燃性杂质,将有机碘转化为碘盐。

6. 灼烧、焙烧、煅烧:改变结构和组成,使一些物质能溶解;并使一些杂质在高温下氧化、分解,如煅烧高岭土和石灰石。 二、掌握核心化学反应 1. 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化工生产将原料转变成产品的过程,也是物质经历相互转化的过程。理解物质之间的转化关系,就要用到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相关知识。一般围绕铁、铜、铝、镁、氯、硫、磷、硅等元素的单质或化合物的工业制备来进行命题,需要掌握这些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知识 2. 还要掌握有关化工生产的知识,熟悉的有纯碱工业、氨工业、硅单质的制备、氯碱工业、海水中提取镁、海水中提取溴等; 3. 化学反应原理:化工生产中把原料转变成产品的过程就是化学反应的过程,从化学反应原理的角度选择原料、控制条件和选择设备等,是化工生产的基本思路。化学反应原理的相关知识包括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电化学、化学热力学等,做到能综合运用这些知识分析化工生产中化学反应的情况。 ①调节溶液的pH值:使某些离子转变为沉淀而达到分离的目的,抑制某些离子的水解,防止某些离子的氧化等。在题目中常以表格形式给出信息。 例如:已知下列物质开始沉淀和沉淀完全时的pH如下表所示 若要除去Mn2+溶液中含有的Fe2+,应该怎样做? 提示:先用氧化剂把Fe2+氧化为Fe3+,再调溶液的pH到3.7。

高考化学推断题专题整理(精)

高考化学推断题专题整理(精)

化学推断题专题 高考化学推断题包括实验推断题、有机物推断题和无机物推断题,它对考生的思维能力和知识网络构造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即要求考生有较深厚的化学功底,知识网络清晰,对化学的所有知识点(如元素、化合物的性质了如指掌。 一、找到突破口进行联想:推断题首先要抓住突破口,表现物质特征处大都是突破口所在,所以考生在掌握化学知识概念点上,要注意总结它的特征。在推断题的题干中及推断示意图中,都明示或隐含着种种信息。每种物质都有其独特的化学性质,如物质属单质还是化合物,物质的颜色如何,是固体、液体还是气体,有怎样的反应条件,反应过程中有何现象,在生活中有何运用等,同时还要注意表述物质的限制词,如最大(小、仅有的等。考生看到这些信息时,应积极联想教材中的相关知识,进行假设重演,一旦在某一环节出错,便可进行另一种设想。 二、在训练中找感觉:一般而言,推断题的思维方法可分三种:一是顺向思维,从已有条件一步步推出未知信息;第二种是逆向思维,从问题往条件上推,作假设;第三种则是从自己找到的突破口进行发散推导。解推断题时,考生还可同时找到几个突破口,从几条解题线索着手,配合推断。可以说化学推断题没有捷径可谈,它需要考生在训练中总结经验、寻找规律,发现不足后再回归课本,再进行训练,螺旋上升。如此而为,做推断题便会有“感觉”。 无机推断题既能考查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的综合应用,又能对信息的加工处理、分析推理、判断等方面的能力加以考查,因此此类题型应是考查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的最佳题型之一。 无机物的综合推断,可能是对溶液中的离子、气体的成分、固体的组成进行分析推断,可以是框图的形式,也可以是文字描述的形式(建议考生有时可以先在草稿纸上把文字描述转换成框图形式,这样可以一目了然。不管以哪种方式出题,解题的一般思路都是:迅速浏览→产生印象→寻找突破口→注意联系→大胆假设→全面分析(正推和逆推→验证确认。解题的关键是依物质的特性或转移特征来确定突破口(题眼,顺藤摸瓜,进而完成全部未知物的推断。因此首先应熟练掌握各种常见元素及其

历年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分类大全 详解

论述类文本阅读全国卷高考真题集 2017年课标卷一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气候正义是环境主义在气候变化领域的具体发展和体现。2000年前后,一些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开始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进行伦理审视,气候正义便应运而生。气候正义关注的核心主要是在气候容量有限的前提下,如何界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主要表现为一种社会正义或法律正义。 从空间维度来看,气候正义涉及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也涉及一国内部不同区域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气候变化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公平原则应以满足人的基本需求作为首要目标,每个人都有义务将自己的“碳足迹”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比如说,鉴于全球排放空间有限,而发达国家已实现工业化,在分配排放空间时,就应首先满足发展中国家在衣食住行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基本发展需求,同时遇到在满足基本需求之上的奢侈排放。 从时间维度上来看,气候正义涉及当代人与后代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代际权利义务关系问题。这一权利义务关系,从消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如何约束自己的行为来保护地球气候系统,以将同等质量的气候系统交给后代;从积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为自己及后代设定义务,就代际公平而言,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在代际分配问题上应实现代际共享,避免“生态赤字”。因为,地球这个行星上的自然资源包括气候资源,是人类所有成员,包括上一代、这一代和下一代,共同享有和掌管的。我们这一代既是受益人,有权使用并受益于地球,又是受托人,为下一代掌管地球。我们作为地球的受托管理人,对子孙后代负有道德义务。实际上气候变化公约或协定把长期目标设定为保护气候系统免受人为原因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导致的干扰,其目的正是为了保护地球气候系统,这是符合后代利益的。至少从我们当代人已有的科学认识来看,气候正义的本质是为了保护后代的利益,而非为其设定义务。 总之,气候正义既有空间的维度,也有时间的维度,既涉及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也涉及代际公平和代内公平。因此,气候正义的内涵是:所有国家、地区和个人都有平等使用、享受气候容量的权利,也应公平地分担稳定气候系统的义务和成本。 (摘编自曹明德《中国参与国际气候治理的法律立场和策略:以气候正义为视角》)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为了应对气候变化,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提出了气候正义。 B.与气候变化有关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实际上就是限制排放的问题。 C.气候正义中的义务问题,是指我们对后代负有义务,而且要为后代设定义务。 D.已有的科学认识和对利益分配的认识都会影响我们对气候正义内涵的理解。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从两个维度审视气候正义,并较为深入地阐述了后一维度的两个方面。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