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三章-管理伦理与企业社会责任教学内容

第三章-管理伦理与企业社会责任教学内容

第三章-管理伦理与企业社会责任教学内容
第三章-管理伦理与企业社会责任教学内容

课时安排:3

教学方法与手段:多媒体授课主题辩论

教学目的与要求:

在掌握管理道德概念的基础上,掌握影响管理者道德的因素以及提升管理者道德的途径;在明确社会责任概念的基础上探讨企业是否应该承担社会责任。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 四种道德观

2. 影响管理者道德的因素;

3. 提高员工道德素质的途径;

4. 社会责任的含义及两种社会责任观;

难点:

1.结合实际理解影响管理者道德的因素及其提高员工道德素质的途径;

2. 论述你对企业是否应当承担社会责任的看法。

复习思考题:

1. 四种道德观

2. 影响管理者道德的因素;

3. 提高员工道德素质的途径;

4. 社会责任的含义及两种社会责任观;

5. 论述你对企业是否应当承担社会责任的看法。

基本教学内容:

一、管理道德

二、社会责任

管理道德包括两层意思:一是组织管理者的道德;二是管理组织的道德。管理者的道德是管理组织道德的核心和基础。组织的社会责任是组织道德的一个重要体现,尤其是在知识经济的今天,社会对组织应该承担它的社会责任的强烈意愿的形势下,组织的社会责任独立于管理者道德,而成为管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

第一节管理道德

一. 道德的定义

道德:指那些用来明辨是非的规则或原则。(善恶、良心、公正、诚信和勤奋等)二. 四种道德观

在商业道德方面有以下四种观点:

(一)道德的功利观:决策要完全依据其后果或结果作出。一个管理者认为,解雇20%的组织员工是正当的,因为这将提高余下的80%的员工的待遇和工作保障,同时有利于组织的长远发展。——道德功利观

(二)道德的权利观:决策要在尊重和保护个人基本权利的前提下作出。一个管理者认为,组织员工告发他们的雇主违法行为时,应当对他们的言论自由加以保护。

(三)公平理论道德观:要求管理者公平地实施规则。

(四)综合社会契约理论观:要求决策人在决策时综合考虑实证(是什么)和规范(应该是什么)两方面的因素。

练习:下列观点属于哪种类型的道德观?

1、美国纽约地铁工人为了维护自身的权利而举行了大规模的罢工,造成了整个纽约市整个交通系统的瘫痪,也给各行各业的生产带来的损失。

一方:工人应该为了自己的权利而进行罢工。

另一方:工人罢工对社会造成了不良影响和巨大损失,因此工人不应当进行罢工。

他们分别输入哪种类型的道德观?

2、一个管理者决定向新来的员工支付比最低工资高一些的工资,因为他认为最低工资不足以维持该员工的基本生活。

3、一个管理者在作决策时,既考虑决策是否适合社会公众和组织墨守的契约,又会考虑决策在实践中的具体影响和效果。

三.影响管理者道德的因素

(一)管理者道德发展阶段。

西方道德心理学家经过实验发现,人们的道德发展可以归纳为三个发展阶段:

经过研究发现,大部分成年人处于第四个阶段上,他们被束缚于遵守社会准则和法律。

罗宾斯指出:一个管理者达到的阶段越高,他就越倾向于采取符合道德的行为。如:处于第三阶段上的一位管理者,可能制定将得到周围的人们支持的决策;处于第四阶段的管理者,将寻求制定尊重组织规则和程序的决策;处于第五阶段的管理者,更有可能对他们认为错误的组织行为提出挑战。

(二)管理者道德行为的个人特征:个人早期形成的相对稳定的个人价值准则和道德规范,即关于对与错、善与恶、勤奋与懒惰、公平与偏倚、诚信与虚假等基本信条的认识。衡量个人特征的两个变量:自我强度和控制中心。

(三)管理者的自我强度与自我控制的能力(控制中心)

自我强度:是衡量个人自信心强度的一种个性变量。

控制中心:是衡量人们相信自己掌握自己命运程度的个性特征。控制中心分为内在和外在两个方面。具有内在控制中心的人,自信能控制自己的命运,故其更可能为自己的行为后果负责;而外在控制中心的人则常常听天由命,很少对自己的行为后果负责。

(四)管理组织的结构变量:好的组织结构有助于管理者道德行为的产生。因此应该制定严格的、正式的规则和制度以降低组织结构的模糊性。

(五)管理组织的文化氛围:组织文化的内容和强度也会影响道德行为。最有可能产生高道德标准的组织文化是那种有较强的控制能力以及具有承受风险和冲突能力的组织文化。

例如:强生公司有一种长期承诺为顾客、雇员、社会和股东履行义务的强文化。当1982年和1986年,有毒的泰诺胶囊杂货商店货架上被发现时,美国各地的强生公司的雇员甚至

在强生公司还未发表有关中毒事件的生命之前,就自动地将这些产品从商店撤走了。(这与2006年发生的SK-Ⅱ事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六)道德问题的强度(重要性程度)

影响管理者道德行为的最后一个因素是——道德问题本身的特征。主要有以下六个特征:

1. 某种道德行为对受害者的伤害有多大?使1000人失业的行动比仅使10人失业的行动损害更大。

2. 有多少人认为这种行为是邪恶的?

3. 行为实际发生并造成实际伤害的可能性有多大?把枪卖给有组织的强盗,比卖给一位守法的公民具有更大的危害性。

4. 在行为和其预期后果之间的时间间隔有多长?减少目前退休人员的退休金,比减少目前年龄在40~50岁的雇员的退休金的后果更严重。

5. 你觉得行为的受害者与你挨得多近?自己的亲戚被解雇,比远在他方的不认识的人解雇对你内心造成的伤害更大。

6.道德行为对有关人员的影响的集中程度如何?

综上所述,受伤害的人数越多,越多的人认为一种行为是邪恶的,行为发生并造成实际伤害的可能性越高,行为的后果出现的越早,观测者感到行为的受害者与自己挨的越近,对有关人员的影响越集中,问题强度就越大。

四. 提高员工道德素质的途径

1. 挑选高素质道德的员工。社会中的每个人处于不同的道德发展阶段并拥有不同的个人价值体系和性格,一个组织的招聘和挑选员工时,应该通过笔试、面试和背景测试等手段,剔除那些道德上不符合要求的求职者。当然,这也是很难保证低道德的人不被录用。

2. 建立道德准则体系。道德准则体系是一个组织基本价值观和它希望员工遵守的道德规则的正式文件。如“八荣八耻”是中国共产党和政府为提升中国民众的道德水准而确立的道德准则。

3. 管理者以身作则,在道德方面领导员工。高层管理者是奠定组织文化基调的关键人物。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就是这个道理。

4. 设定明确和现实的工作目标。目标不仅要明确,还应该现实,否则会使员工产生“为达目的而不择手段”的背离道德的行为。

5. 对员工进行道德教育。道德培训和教育能够提原员工的道德发展水平和标准。培训和教育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如研讨会、专题讨论会或者竞赛的方式等。讨论的题目也是多种多样的,如西特公司有这样一个讨论的题目:当你成功地为一位日本客户完成了一笔复杂的交易后,他送给你一个价值不菲的花瓶作为答谢。你此时面临着道德困境:接受它显然是违反公司规定的,拒绝它,又是对日本客户的不敬。你将怎么做?

6. 对工作绩效进行全面评价。一个组织如果想使它的管理者坚持高的道德标准,就必须在绩效评价过程中包含多个方面的内容。如我国对政府官员的评价体系,由于内容过于狭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