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赴云南省茶叶产业发展情况考察报告

赴云南省茶叶产业发展情况考察报告

赴云南省茶叶产业发展情况考察报告

茶叶是XX市委、市政府规划的特色效益农业11大重点产业之一,是三峡库区和秦巴、武陵两山地区极具潜力的优势产业,为贯彻“XX市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大会”精神,推动茶业振兴发展,10月14-19日,市农委组织茶叶主产区县赴云南考察学习茶业发展经验,谋划效益茶业发展,促进产业振兴。

考察团由市农科院茶叶所、茶业主产区县主管部门、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和市农委特经处、市农技总站相关负责人组成。根据行程安排,先后考察云南省XX市、XX市、西双版纳州,了解云南茶业发展现状,学习云南省茶树良繁体系建设、茶叶标准园创建、清洁加工、品牌打造及市场营销等方面的经验和做法。现将学习考察情况报告如下:

一、云南茶业基本情况

云南是全国产茶大省,共有16个州市100个县(市区)种茶,主要分布于西南部、南部的临沧、普洱、版纳、保山、德宏、红河、文山、大理和东北部昭通等9个州市,全省茶园面积565万亩,全国第一;毛茶产量24.49万吨,产量全国第二;工农业总产值134.39亿元,其中农业产值55.1亿元,加工业产值79.29亿元,培育产值1000万以上企业共99家,其中产值1亿元以上的茶企9家,是云南烟叶、甘蔗、茶叶三大传统特色优势产业中发展最快的产业。

近年来,云南省按照标准化生产、清洁化加工的要求,对产业进行技术改造、扩建或新建茶叶加工厂,强化茶叶质量安全能力。据不完全统计,全省茶叶初制所(厂)5600多个,精制厂1000多个,产能25万吨。生产发展上,依托云南四季如春、茶树生长季长、产量高的独特优势,重点打造名优绿茶、普洱茶、红茶三大茶类,春茶主要生产名优绿茶,夏茶主要生产普洱茶,秋茶主要生产高档红茶,延长了采摘周期、平衡了采摘劳力、提高了毛茶产量、降低了生产成本,形成协调发展格局,有效提高了云茶的竞争力,产业优势得到

进一步增强,国内外知名度不断提高,普洱茶、云南红茶成为云南特色农业的响亮名片。

二、主要经验

1、组织保障有力。云南省委、政府高度重视,省政府第47次常务会议专题研究云南茶业发展工作,出台《云南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茶产业发展的意见》(云政发〔2010〕173号),成立专门机构,统筹协调全省茶业发展,促进了云茶产业跨越式发展。

2、资金保障到位。2011年省级财政统筹安排资金8313万元,扶持龙头企业、中低产茶园改造、原料基地建设、市场拓展等关键环节,带动市(州)、县和企业的更大投入,推进茶业整体升级。

3、技术保障针对性强。以农业部“全国标准茶园创建活动”和中低产茶园改造为契机,通过集成技术、集约项目、集中力量,稳步推进高优茶园建设,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建成无公害茶叶基地500万亩,占总面积88.50%,有机茶园面积31.69万亩,改造中低产茶园56.82万亩,有力地促进了茶叶增产、茶农增收、茶叶增效。

4、着力打造品牌。千方百计塑造企业及产品良好形象,不断加大宣传营销力度,龙头企业品牌效应进一步显现。有9家茶企销售收入上亿元,3家获国家重点龙头企业称号,如重点支持配合云南天士力生物茶科技有限公司打造普洱“天士力帝泊洱生物茶谷”,促进企业跨越式发展。

5、加大市场开拓,不断完善质量标准体系。借展会、推介会、名优茶评优等活动助推产品销售,通过建立直销店、批发市场等,在国内外构建云茶销售网络,创新营销模式,不断完善市场体系。进一步完善茶园管理制度,建立质量安全管理机制,不断提升产品质量,促进了产业良性发展。

三、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1、基础设施滞后、单产效益不高。茶园种植管理水平粗放,全省亩平43.3公斤,

较全国47.4公斤低9.5%;中低产茶园达270万亩,占47.8%;无性系茶园210万亩,仅占总面积的37.17%,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制约了单产效益的提高。

2、加工企业弱小散、茶叶品牌多而杂乱。现有六千多家茶叶生产企业,初制所(厂)就有五千多个,生产规模偏小,如全省普洱茶品牌上千个,但知名的较少。品牌意识淡薄,少数企业和经销商投机取巧,滥用古茶树、茶王茶、乔木茶、野生茶等概念,炒作普洱茶,甚至参杂使假,2007年一度出现虚假繁荣,迄今尚未完全恢复。

3、茶业科技含量低。整个茶产业链投向科技支撑的经费严重不足,良种推广、中低产茶园改造、优质生态茶园的建设以及茶园水利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科技的推广都受到很大的制约。重建轻管、重面积轻科技的问题突出,在茶叶生产加工销售,龙头企业培育、新产品开发等缺乏相应的资金和政策扶持。

四、可借鉴的先进做法

针对产业存在的问题,云南在中低产茶园改造,高优茶园建设,扶持龙头企业,品牌打造,市场开拓,提高科技含量等重点工作上下大力气,促进了云茶产业整体升级。

1、强化支撑保障。为确保“十二五”规划目标的实现。省委、省政府出台系列扶优扶强的政策措施,省农业厅把茶叶产业作为重要的特色优势产业,重点培育产品知名度高、市场影响力大、辐射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重点实施中低产茶园改造、现代茶叶示范区建设、良种苗木繁育体系建设、品牌建设和市场开拓等五大工程。以农业部标准茶园创建为契机,组织实施“十优强县”和“百县百园” 创建工作,分别设立10个强县和11个示范园,规划围绕“十强百园”做、项目围绕“十强百园”下、技术围绕“十强百园”抓、资金围绕“十强百园”投,推动产业发展方式的转变。有效促进茶叶产业加快向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品牌化销售、产业化经营方向发展。

2、加大资金投入和整合力度。云南省财政整合8000多万元资金投入茶叶产业,主

产州市也出台了促进茶叶发展的政策,有效措施推动产业发展。纵观我市茶叶专项资金500万元左右,而市财政和农委还分别有两翼农户万元增收资金、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农机补贴资金、一圈特色农业资金投向茶叶,投资总额不小,但投入分散,没有按照完整产业链谋划产业发展,形成合力。

3、强化基础设施改造和技术培训。云南省以中低产茶园改造为抓手,加强茶园基础设施建设,每年安排50万亩改造任务,对有条件的重点改造区域,通过水利设施配套、道路配套、防护林配套,增强茶园防灾抗病能力,提高茶园的产量、质量和效益。强化了中低产茶园改后管理,加大科学栽培管理技术的推广力度,对38个产茶重点县开展大规模的技术培训。为确保高产稳产目标实现,省农业厅将改造和培训任务分解到各茶叶主产州市,纳入与各州市农业部门签订的目标责任书进行考核,保障各项技术措施落实。

4、抓品牌打造,培育壮大企业。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引导企业注重品牌打造,千方百计塑造企业及产品良好形象,有效提升普洱茶、云南红茶的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勐海茶厂成为继云南下关沱茶(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云南双江勐库茶叶有限责任公司后,全省第3家获得了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称号的云南茶企,销售产值上亿的企业达到9家,而我市迄今尚无1家,差距很大。

5、以市场开拓为核心,努力扩大茶叶消费群体。云南省主动开拓云茶市场,每年举办一届的“中国云南普洱茶国际博览交易会”,提升云茶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以消费拉动产业发展。借助各类媒体加大普洱茶、名优绿茶和滇红茶等产品的宣传推广力度。大力开展对外宣传、推进国际合作,千方百计拓展和开辟国际市场。培植专业化的营销企业,鼓励企业积极探索现代营销方式,加快发展专卖店、专柜、连锁营销及网络营销,建立完善的营销体系,构建多元的营销渠道,建设营销队伍,策划特色鲜明的营销活动。我们都可以借鉴。

6、茶叶产业、茶文化与旅游产业结合和相互促进.如XX市的龙生万亩茶园、茶叶

博物院、西双版纳州的大渡岗茶场等,茶叶基地与旅游景区融为一体,具有丰富而悠远的民族文化、茶文化历史底蕴,是茶马古道的核心区域,通过在茶叶基地建立茶叶博物院、茶文化旅游园区、万亩茶园观景走廊、茶叶产品品鉴、古法制茶展示等形式较好的把茶叶产业、茶文化与旅游产业相结合,起到相互促进的作用。

五、几点建议

1、编制重庆茶业振兴实施方案,规范产业发展行为。按照《重庆茶叶振兴计划》和《XX市特色效益农业规划》确定的目标,制定3-5年的实施方案,明确发展思路、规划布局、重点工作内容、推进方法措施、政策扶持措施,引导优势茶叶向优势区域集中,提高集约化、标准化、现代化水平,增强茶叶综合产能和整体竞争力。

2、加大扶持和整合力度。依托特色效益农业发展契机,设立茶叶专项资金,围绕茶业完整产业链建设,按照统一规划、统一技术规范、统一补贴标准、分部门实施的思路,提出资金整合方案,有效整合市财政、农委、扶贫、国土、移民、林业等相关资金,逐步做到项目围绕《实施方案》下、资金围绕项目投,“同炒一盘菜、各敬各的神”,形成齐抓共管合力,推动产业跨越发展。

3、依靠科技驱动产业发展。我市是全国名优绿茶优势区域,重庆绿茶品质优、效益好,但种类单一,很多茶企一季春茶管全年,夏茶、秋茶利用率不高或弃用,导致茶园采摘量低、采摘人工待业周期长、劳力不稳定,特别是秦巴、武陵高海拔山区开春迟、名优春茶产量低,制约了产业发展。近年我市秀山、武隆变劣势为优势,依托武陵山区垂直气候特点,发开工夫红茶,拓宽了我市茶叶产品类别,延长了采摘周期,增加了茶园单产,提高了采茶农工就业时间和收入,可以积极推进以绿茶为主、兼顾工夫红茶生产,走两条腿发展的路子,延长采期、提高单产、稳定茶农、扩宽市场、增加效益。为此,要强化科技支撑保障,重点在兼用品种培育、栽培制度革新、清洁加工生产、产品调配和产后包装、贮藏保鲜等方

面加强科技试验示范和培训推广力度,提高茶叶质量安全水平,提升产业竞争力。

4、推进企业集群发展,培育知名品牌。建议出台鼓励政策,扶持茶企茶叶品牌和市场网络建设,推动我市茶叶产销龙头企业向周边区县扩张,扩大标准化基地规模,力争在本届政府任内扶持2-3家茶企销售额突破1亿元。积极发展茶叶专业合作社,充分发挥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产业服务、行业自律等方面的作用,鼓励龙头企业与合作社构建产销联合机制,推进企业集群发展,提高我市茶叶组织化程度,增强抗御市场风险能力。为了促进吉安地税事业新跨越,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按照“三个比对”中“参照兄弟省市税务部门的工作亮点比对创新”的要求,XX市地税局党组书记、局长刘琼率市局部分科室、直属分局及XX县局负责人等9人,于20**年10月27日至28日赴江苏省XX市地税局学习考察,并看望了在XX市地税局挂职的六名干部。通过XX市地税局的情况介绍、现场演示、实地参观以及互动交流,考察组成员感受很深,触动很大,收获很多,既学到了好的经验,又看到了自身差距,达到了解放思想、开拓视野、增长学识、激发斗志、自我加压、谋划发展的考察目的。现将考察情况报告如下。

一、无锡地税基本情况

XX市地税局组建于1994年9月。XX市是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的前沿阵地,在现代化的建设历程中,无锡地税人以服务和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为已任,以组织收入为中心,兢兢业业为国聚财。2009年,全市地税系统共组织各项收入676.05亿元,比上年增收43.8亿元,增长6.93%,其中,组织入库地税收入457.69亿元,比上年增收43.41亿元,增长10.48%。经过近17年的创业奋斗,实现了无锡地税事业从小到大,从创业到创新的全面、持续、跨越发展,学习型、服务型、法治型地税机关日趋形成。无锡地税人发扬“三个一流”的精神,敢于争创一流,肩负历史使命,已经创造和正在创造新的辉煌。

二、无锡地税工作主要亮点

(一)税源管理方面

自成立以来,XX市地税局把强化税源监控,作为加强税收管理、拉动税收增长的重点环节,狠抓税源管理各项措施的落实,不断创新和完善税源管理举措,有效提高了地方税收的征管质量和效率,税收征管求实创新。为了使征管模式、征管体制、征管方式不断适应无锡经济社会改革开放的需要,自成立以来,地税局先后经历了征管、机构改革数次调整,并根据无锡经济发展工作特点,因地制宜创新征管方式和手段,使税收征管能够不断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通过征管改革与探索,地税人在税收精细化、科学化、规范化管理上开创出了一条前人未走过的新路,为税收的连续高幅增长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1、实行工程项目属地征管,规范行业税收管理。2004 年3月,XX市地税局为了进一步加强对建筑业、房地产业和建设项目的专项管理,实现税源控管,促进税源转化为税收的目标,成立第二税务分局,负责全市市区范围内的各类房地产开发企业(涉外企业除外)的地方税、基金(费)的征收管理,负责全市范围内的各类建筑工程项目有关税收的征收管理。通过建筑工程项目税收属地征收管理的实施,有效防止区域间争抢税源现象。据统计,建筑工程项目税收实施属地征管后,既加强了对建筑工程项目税收的控管力度,又有明显的税收增长效应。2003年当年征收的项目税款同比增长114%,以后的几年当中平均增幅超过30%。2003年国税总局原局长谢旭人在无锡考察时对此给予了充分肯定,并当场指示总局有关部门推广其经验。

2、建立“四位一体”机制,规范化控管重点税源。坚持把重点税源管理作为构建收入增长长效机制的重要内容,建立“分析、评估、巡查、督查”“四位一体”的链式管理制度。一是建立以“分析”为主的预警制度。对重点税源户实行征管资料一户式归集、档案化管理,分户、分行业对重点税源户涉税情况进行分析监控,按月形成专题分析报告。二是建立以“评估”为主的控管制度。加强重点税源纳税异常户监管,组织征管单位对重点税源异常户进行

交叉评估。三是建立以“巡查”为主的检查制度。对重点税源户进行实地调查分析,发现问题且拒不整改的,进行税务核查。四是建立以“督查”为主的监管制度。对重点税源企业,建立财务治理和税收审计相结合的督查监管机制,并加强关联企业的财务审计。建立重点税源户与关联企业交易的税收审计机制,加强对外投资企业和改制、重组企业的财务审计,严防税收流失。

3、深度推进纳税评估,效能化控管日常税源。一是拓展纳税评估视野。建立纳税评估模型和细化的纳税评估指标体系,把行业平均增值率、平均利润率、平均税负、平均物耗能耗等纳入指标体系,具体分析企业相关税种纳税情况与其销售收入、实现增加值、实现利润等指标的对应关系,分析企业纳税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二是拓展纳税评估重点。针对投融资平台快速发展的实际,对无锡新区投融资平台及相关重点企业资本账簿印花税进行专项评估,有效规范了各投融资平台企业的资本核算;针对纳税人进行网络申报纳税易发生的问题,采取“双表比对、机内评估”的办法,及时纠正纳税人误申报现象,开展以“分析比对、排查异常、稳定税负”为主要内容的专项评估,先后对交通运输行业、餐饮住宿行业、建筑行业、广告行业等进行专项评估,将自我评估和交叉评估相结合,以统一调配、统一选案、统一程序为标准,组织开展分局与分局之间的交叉纳税评估,规范企业纳税行为。

4、积极运用科技手段,智能化控管潜在税源。紧紧依托信息化平台建立税源监控体系,有效提高了对潜在税源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水平。一是在税收信息处理环节,开发应用基础数据审计软件,对税源基础信息进行“数据清洗”。加大对税务登记信息、纳税鉴定信息、纳税申报信息、税源管理信息的纠错力度,实行基础数据月清月毕制度。二是在日常管理环节,开发应用税收管理员工作平台。以管理查询、纳税评估、个体税收管理、发票监控和征管质量考核五项功能为抓手,强化税管员作业标准化控制机制。三是在税收执法环节,开发应用税务执法预警监察系统。对各类税收执法过程留下的数据信息自动进行分析比对,

将捕捉到的执法疑点通过综合管理信息系统移送给责任人,由责任人在规定期限内进行整改。

5、构建综合治税网络,社会化控管个体税源。坚持“国地税信息共享、税款委托代征、漏征漏管联合监控”的个体税收征管综合治理思路。通过国地税信息共享,控管国地税共管个体户及其临商开票地税应征税源,委托各乡镇(街道)代征个体及临商开票税款,建立协税护税网络组织,加强漏征漏管税源清查,提高个体税收征收率。在市政府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协税护税的工作意见》后,及时把个体税收、私房出租税收、农村自建房税收、家庭装饰装潢税收等纳入代征范围,明确委托代征主体和职责;并与财政、国税部门联合制定了《关于实施乡镇街道个体及零星税收委托代征的办法》,在全市范围内实施信息共享、联合监管、委托代征,形成了全市个体税收综合治理新格局。为了提高对个体税源的控管效率,开发了个体税收社会综合治理软件系统,实现了国地税个体税收及零星税收同征同管和漏征漏管税源清管的一体化。

(二)税务稽查方面

XX市地税局建局之初稽查工作实行征、管、查一体化管理,稽查局成立后逐步从“二级稽查”向“一级稽查”过渡,最终建立起选案、实施、审理、执行三个环节三分离的税务稽查体系。依法开展日常检查、专项检查和专案检查。依托信息化,创新稽查方法和手段,提高了稽查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在江苏省内率先开发和运用计算机应用软件。主要有以下亮点:

1、稽查查帐软件的运用。这套税务稽查查帐系统是针对税务稽查程序中的稽查实施环节,以企业的涉税电子数据和税务征管部门的征管信息为基础,以税收的政策法规为依据,将税务稽查经验、方法与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相结合,辅助税务稽查人员完成对不同税种稽查实施的先进的、高效的信息化查帐工具。

2、稽查参事团形式。为构建“平等互动、诚信透明、互惠双赢”的新型关系,XX 市地税局成立了由地方政府牵头,地税稽查局承办,各行业纳税人代表、行业协会、政府相关部门及其他社会公众参与的纳税人之家——稽查参事团。借助这一平台,稽查局在稽查预告、稽查选案、稽查审理、稽查服务和行风税纪等方面广泛接受社会各界公开民主评议。从公平企业税负、加强执法透明度、保障纳税人的合法权益、提升稽查部门形象等方面取得良好社会效应,纳税人满意率达到98.5%。

3、稽查选案软件的运用。该软件具有信息采集多元化、涉税分析精确化、案源管理流程化的特点。使选案精准度大为提高,检查提示方向明确,得到了江苏省各级领导的高度肯定。

(三)纳税服务方面

XX市地税局紧紧围绕江苏省局纳税服务工作规划和发展要求,以提升质效、打响品牌、促进和谐为主题,大力推进纳税服务体制、机制、制度创新和品牌建设,不断提高社会满意度和纳税遵从度。

1、拓展“纳税人之家”活动机制。无锡地税创建的“纳税人之家”是由党委政府牵头,检察机关参与指导、地税具体承办,行业协会、商会互动,纳税人参与,以及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社区组织联动的民间非盈利自治组织,这些在无锡地税注册税务登记的企业、个体工商户法人代表以及社会各界热心参与的个人,将具有无锡地税廉政文化特色的公开公正观念、民主法制意识、诚实守信理念传播到了辖区的家家户户、方方面面,是沟通地税与纳税人的一条纽带,不仅满足纳税人获得纳税服务的需要,而且成为推广地税人“聚财为国、执法为民”核心理念的阵地。主要发挥了四项重要职能:一是倡导纳税人依法纳税、守法经营,地税机关依法行政、执政为民;二是畅通地税机关与纳税人之间的交流渠道,提高经济、税源、廉政信息的汇集和处理能力;三是建立面向纳税人的“透明政务”窗口,提供各类政策、

法规咨询;四是强化地税机关的服务意识,为纳税人提供“方便、快捷、周到”服务。具体是通过“纳税人参事团”、“纳税人监督团”、“纳税人资讯团”参与组织活动,紧扣“服务、守信、自律、沟通、共赢”宗旨,实现对税务干部先进性要求、廉政性要求和对广大群众广泛参与性要求的有机统一。通过落实纳税人参事机制、民主评税听证评议机制、资讯服务机制、政策扶持机制、监督评议机制和协同机制等五项机制,促进纳税人之家向功能化、主题化、规范化方向发展。

2、深化服务规范。认真贯彻江苏省局统一的办税服务厅服务内容、服务标准、业务流程、职责要求和形象标识要求,建立信息化实时监测平台,提高窗口服务质量,加强服务过程监控,明确责任追究办法;加强导税台和自助区建设,完善大厅值班长制度,有效指引和分流人员;创设综合性全职能窗口;强化办税厅窗口人员业务培训和礼仪培训,开展服务技能岗位练兵活动。落实“窗口受理、内部流转、限时办结、窗口出件”的“一站式”服务,使纳税人在办税服务厅能够方便、快捷地办理所有涉税事项;落实全程服务、预约服务、延时服务、首问责任制等办税服务制度,实现阳光服务。

3、优化服务流程。集中梳理税收业务流程,统一涉税事项办理环节及时限要求,对外公开承诺,实施办税业务标准化作业;进一步深化税收行政审批权改革,探索改审批制为备案制的改革试点;进一步推行“免填单”服务,应用免填单电子影像管理系统,扩大免填单的事项范围和表证单书种类,大幅压缩办税时间,减轻纳税人负担。

4、强化四项辅导。一是强化新办企业宣传咨询辅导。根据行政服务中心每月新办企业统计户数,在规定的时间内,搞好新办企业应知应会入门辅导,发放《办税指南》,税管员要逐户作好《日常巡查表》台账登记。二是强化规范化宣传咨询辅导。通过每月《无锡税苑》、《信息公开快报》、地税网站、《12366热点问题集粹》、“三报两台”、12366热线、纳税人电子服务中心等载体及时向纳税人通报最新税收政策及征管措施,形成既有咨询平台,

又有咨询载体的规范化咨询服务新格局。三是强化个性化差别化宣传咨询辅导。针对不同纳税人的特点和需求,对新办企业、大企业大项目、申报征收异常企业、税收优惠受惠企业提供差别化、个性化服务。四是强化社会化补充的宣传咨询辅导,积极构建纳税服务志愿者队伍,为社会各界尤其是弱势群体和特殊困难人士提供涉税事务的志愿服务。

5、完善三项机制。一是完善纳税服务绩效评价机制,明确责任主体以及责任追究的具体内容,采取定期考核与定量考核相结合的方式,综合评价纳税服务工作。二是完善纳税服务督查通报制度,对纳税服务各项目标任务、重点难点工作的完成进度情况、重要会议和领导批示等贯彻落实情况实施定期督查通报。三是完善服务效能社会评价制度,建立服务质量纳税人回访制度,定期通过面访、电话采访、网上调查、暗访、委托中介机构等形式,深入纳税人当中听取意见和建议,了解纳税人真实需求,客观评估纳税服务的社会成效。

奥地利、希腊、瑞士三国政府对保障公众健康投入很大,医疗卫生支出都达到了gdp10%左右(奥地利为10%,希腊9.3%,瑞士11%),接近我国的2倍,医疗保障水平很高,公民看病就医负担较轻,没有看不起病现象。同时也感到,三国政府都面临着医疗费用增长过快,政府财政支出压力加大,特别是希腊在这次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受债务危机的影响,卫生事业发展更是举步维艰。经验弥足珍贵,教训不可重蹈。我国正处于深化医改攻坚克难的关键阶段,需要充分汲取他国的经验和教训,立足国情和改革实际,探索用中国式的办法破解医改这个世界性难题。

一、三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基本情况

(一)建立了保障基本、覆盖人人的医疗保障体系网

全民医保制度是奥、希、瑞三国医疗卫生制度的基石,都有上百年的建设发展历史,制度框架完善,管理运行机制健全,在维护公众健康、保障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方面发挥着基础性作用。

1、奥地利医疗保险制度。奥地利早在1887年就推进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是世界上仅次于德国第二个建立医疗保险制度的国家。目前,参保人群的覆盖率已经达到了99%以上。

奥地利医疗保险是根据职业群体或行业特点设定的,按工人、职员、官员、军人、农民、公务员等分类,每个群体都有专门的保险公司经办服务,经办管理的机构比较多,全国800多万人口,各种保险管理机构就有22家。这种制度的好处是可以针对不同群体及职业特点量身定做服务项目,缺点是保险大数法则的优势难以充分发挥。我们考察的奥地利铁路和高山医疗保险机构,就是专门为铁路工人建立的,保险项目适应铁路职业的特殊性,但筹资的总规模只有5.29亿欧元,据了解很容易出现基金亏损。

奥地利医保制度对每个群体设定的筹资标准是不同的。总的原则是,收入越高,缴费标准也高。比如,艺术家、律师等高收入群体,所缴保费最高,为其工资的9.1%,全部自己承担;公司职员的保费是7.5%,单位和个人各缴3.75%;农民的保费标准为7.6%,但规定了上限,每月不超过328欧元,相对其他群体所缴保费是低的。所有参加社会医疗保险的家庭,如果月收入低于国家规定的贫困标准,可申请减免保费。奥地利医保制度实行一人入险,全家随保。比如一个4口之家,只有一人工作,收入较低,缴纳的保费不仅少,其他3口人也一起享受,确保了制度的全覆盖。

奥地利医疗保险建立了集预防、治疗、康复三位一体的服务模式,特别是高度重视疾病预防工作,把关口前移到健康或亚健康人群,目的是让参保人少生病、不生病,保险公司少花钱、不花钱。这种理念代表着现代健康保险的发展趋势。上世纪70年代,奥就规定医疗保险公司每年为18岁以上公民免费提供一次健康检查。意外伤害保险公司负责人告诉我们,除了健康体检之外,他们还要求15人以上企业必须专门设立或聘请一位医生作为健康咨询顾问,150人以上企业每年组织一次意外灾害知识培训。对长期暴露于高温下的建筑工人免费发放遮阳镜。这些小举措,使奥地利每年意外工伤保险理赔率降到了10%以下,既赢得

了参保人的信赖,也使保险公司获得了很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奥地利允许保险公司举办医疗机构。比如,铁路和高山建筑保险公司下属就有皮肤、眼科、理疗等专科医院,为铁路职工既防病,又治病,还提供康复理疗。据了解,奥地利几乎每家保险机构都根据参保人的健康状况、发病特点建立了专科医院。

2、瑞士的医疗保险制度。瑞士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设计与欧洲国家有所不同,是由商业保险公司经办管理。商业保险公司可以从基金中抽取不超过5%的比例用于人员工资和机构运行,但不得从中获利。如果每年基金有结余,也不能给员工发福利,只能把结余的基金转到第二个年度,用于参保患者。商业保险公司营利都是从开发的商业健康保险项目中获得。瑞士全国总共有61家医疗保险公司经办社会保险,80%人口由10家最大的保险公司管理。

瑞士医保基金筹集完全由个人承担,每个人的缴费标准也不是根据其收入水平确定的。保险公司对保费设定不同的档次,每个档次报销的起付线标准有所差别。选择缴费档次高的,报销的起付线就低,反之就高;此外在每年的体检项目、药店购药报销比例方面也有所区别,但不管选择哪个档次,在公立医院住院治疗,享受的服务和费用报销标准都是相同的。参保人根据自己收入水平和身体状况选择不同的档次。一般来说,年轻人患病的机率小,就选择较低的档次,年龄大的就选择高的档次。联邦公共卫生局一位40岁的官员告诉我们,瑞士医保缴费设定了300瑞郎、500瑞郎、1000瑞郎、1500瑞郎和2500瑞郎五个档次,她选择了每月缴纳500瑞郎的保费档,每年看病费用累计超过500瑞郎后才能报销,免费体检也只能选择500瑞郎以下项目,得了感冒到药店买药完全自费。在瑞士,缴费负担较重的家庭可以向政府申请补贴,资金由联邦和州政府共同分担,联邦补54.2%,州为45.8%,每年申请缴费补贴的人数约占全国人口的1/3。瑞士联邦公共卫生局负责审核缴费标准,并对医保公司运营情况进行监管,每年年初61家医疗保险公司都要到联邦公共卫生局申报医保筹资标准,经同意后才能向所在地居民征收保费。瑞士每个公民每年用于缴纳医疗保险费用约为

2400—3600瑞士法郎,相对比较昂贵,但他们认为花钱买了一个好制度,得到了物有所值的服务。

瑞士医保对参保人群看病费用报销设定了起付线,对超过起付线以上医疗费用并不是全部报销,个人需要自付一部分,比例约为10%,但对个人负担总费用进行封顶,每年累计不超过700瑞郎。据介绍,这样做既能确保每个人不会因为看病增加家庭负担,也可以促使每个人对自己的健康负责。我国基本医疗保险虽然也设定了封顶线,但不是对个人自付部分进行封顶,而是对报销的医疗费用进行封顶,这加重了群众看病负担,也是医疗保险经办机构没有动力提高经办运行效率的重要原因。

3、希腊的医疗保险制度。希腊全国健康医疗保险基金会共37个,主要有四类:一是社会保险协会(ika),是希腊最大的社会保险组织,覆盖人群主要是蓝领和白领阶层,人数占全国人口的45%。二是全国农业劳动者保险协会(oga),覆盖人群主要是农业工人及农场主,人数占3.2%。三是全国手工业者协会(oaee),覆盖人群主要是自雇佣者、个体开业者,人数占9.3%。四是全国商业人员保险协会(opad),覆盖人群主要是军人、公务员及其家庭成员,人数占3.47%。经营医疗保险的机构都是非营利性组织,每年可以从基金中提取2%的管理费用于人员工资和机构运转。

希腊的医疗保险筹资与我国医疗保险筹资类似,对农民主要依靠政府投入,个人缴很少一部分。在职人员主要依靠社会筹资,个人缴纳2.55%,雇主分担5.1%。退休人员需要支付退休金的4%。但与我国不同的是,农民和退休工人保障标准与职工之间的差距由政府给予补齐,确保了参保人统一的标准,同样的待遇。

总体感觉是,奥、希、瑞在医疗保险制度建设方面有许多共同的特点:一是立法强制。三个国家在医保制度建设中,都是先自愿,运行一定时期后,政府立法进行强制,确保了制度全覆盖和可持续。奥地利在1873年兴起社会合作保险,1887年立法建立社会保障制度。

希腊是1932年国民议会通过建立ika法案。瑞士是1996年全民公决通过了健康保险法。二是保障基本。政府组织建立医疗保险制度的根本目的是保障公民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这种“保基本”不是按照病种的大小,也不是花费医疗费用的多少,而是根据疾病治疗的需要,因病施治。在奥地利,公民在公立医院看病,基本医保几乎全报,到私立医院看病,需要同基本医保协商后报销部分项目,比公立医院要低很多。所以奥地利1/3公民购买了私营的补充保险,这样生病时可以到私立医院享受单间病房等非基本的服务。瑞士把医院分为普通病房、准私人病房和私人病房,基本保险仅允许患者使用普通病房。三是管办分开。三个国家普遍是联邦政府统一制定参保政策,并进行有效的监管,具体经办交由社会。四是有序竞争。三个国家都规定参加社会保险是每一个公民的义务,但进入哪一种公司则由个人选择。瑞士公民选择在哪家保险公司入保,一年内可以自由更换两次。另外,经办机构之间也进行竞争。瑞士原有经办管理医疗保险机构100多家,通过竞争,优化重组减为61家。近年来,一些政党多次提议把61家合并为一,以便在更大范围内实现互助共济,但全民公决都没有通过,老百姓认为一家经办容易形成垄断,多家经办可以进行竞争,提升服务效率,获益的是参保人。

(二)建立了政府主导、公私并举的医疗服务体系

奥地利有公立医院132家,私立医院135家,公私几乎各半。公立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完全是各州政府履行的职责,每个州州长直接对医院负责,医生和护士的收入也由各州政府与医院院长决定。奥地利对医疗服务体系建设严格控制,规定医院的选址、专科服务范围以及每个医院的床位总数,如果违反了规划,联邦政府将取消对医院的财务补助。公立医院的运行,40%来源于财政补贴,50%来源于医保基金。我们考察的维也纳多瑙公立医院,政府财政补助达到了50%。奥地利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呈金字塔型,处在塔尖的医院主要是教学医院,重点负责全国疑难杂症、科研教学等任务。医院接收的患者除急诊外,一般要经过家庭

医生(gp)转诊,但患者亦可不经过gp直接到医院。据了解,奥地利正考虑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使小病尽可能在基层解决,从而节约医疗费用。

同样,瑞士医疗服务体系建设、运行和监管,州政府也起关键作用,建多少公立医院和私立医院完全由州政府决定。2012年,瑞士全国有298家医院,其中包括148家公立医院,150家私人医院。公立医院运行的费用由州政府承担,购买大型设备,需要专门申请。政府对公立医院运行费用的投入不是直接预算拨款,而是与医保的按病种付费相结合,医院每治疗一个疾病,医保付55%,州政府就相应补贴45%。这种做法有效地调动了公立医院服务的积极性,是对公立医院补偿的新探索,值得借鉴。瑞士公立医院医生工资水平是政府参照公务人员工资标准制定的。医生如果不满意,可以到私立医院执业,或者开私人诊所。所以,瑞士近60%的医生自开诊所,门诊医疗服务大部分也是由私人医生提供。全科医生都是私人开业。

希腊医疗服务体系分为三类,一类是政府举办,包括100家公立医院、300家初级卫生保健中心和2500家农村医疗机构,类似于我国的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二类是社会保险机构举办,包括5家医院和300家专科医院。三类是私立机构,包括218家医院和400家诊疗中心。政府负责公立医院建设和人员工资,运行费用通过医保补偿。

(三)建立了多方参与、严格管控的药品流通体系

奥地利的药品有1.5万种,其中约8000种是处方药,其余为非处方药。8000种处方药中只有4200种列入了医保报销目录。奥地利药品价格由卫生部负责制定,为最高限价,支付价格由医保公司和医疗机构协商决定。2003年,奥地利联邦卫生部与药厂、销售商、药剂师和医生等各相关方进行谈判,推进药品改革,改革的焦点是控制成本、分类管理,具体是建立“盒子制度”:红盒,主要包括所有新药,严格管控,医生使用必须得到总医师批准;绿盒,主要是医保目录内药,价格参照欧盟平均价,医生可以自由使用;淡黄色盒,特殊使

用的药,对医生开处方的行为进行监督;黄色盒,重要的特殊治疗药,需要得到总医师的批准;无颜色盒,主要是预防药、避孕药,不予报销。

瑞士的处方药由联邦药品管理委员会同制药企业协商定价。新的药品研制出来后,制药企业根据研发和制造成本及市场情况,提出意向价,联邦药品管理委员会统筹考虑药品成本、替代药品价格、药品疗效、社会公众承受能力等因素,对新药是否允许纳入联邦医疗保险药品目录以及新药的市场销售价格作出裁定。处方药品由联邦政府统一定价,药品批发企业只能获取6—8%的配送服务费,其净利润不到1%。药品零售企业按照政府统一定价出售药品。对非处方药,政府只是规定一个指导价格。近年来,瑞士医疗费用支出上升加快主要是非处方药价格上涨造成的。

(四)建立了协调有序、高效运转的灾难应急救治体系

三国都高度重视灾难应急救治工作。奥地利在内务部专门成立组织协调机制,制定了完善的应对重大灾害灾难应急处置预案,特别是在交通不便地区以及事故多发地都建立了移动式战地医院,每个城市大的综合医院都设有直升飞机停机坪,全国形成了空陆一体的快速救援体系。我们考察的维也纳救援俱乐部有着120年的历史,成立之初主要依靠救护车,1984年开始装备直升飞机,在全国设有16个直升飞机救援网点,接到求救后,救援飞机3分钟即可启动,15分钟到达事故地点,30分钟可以把伤员送到任何一个指定的救治地点。直升飞机配备3名人员,其中一名为有经验的医生,机上急救设备齐全。这家俱乐部每年出机救援1.5万次,减少了350多人的死亡病例发生。据介绍,在奥地利像这样的救援机构全国有15个左右。奥地利各大医院平时非常注重加强灾难救治处置的应急训练,每个医院都预留手术室,时刻准备应对各种突发事件的发生。我们感觉到,奥地利对每一个人的生命都高度珍惜,政府每年财政直接投入占到应急救治总费用的30%以上。

中国茶叶场的发展现状及未来分析范文

中国茶叶市场的发展现状与未来分析 世界茶叶80%产在亚洲。中国、印度、斯里兰卡、肯尼亚和印度尼西亚五大产茶国的茶叶产量占世界茶叶总产量80%。中国茶叶产量从2000年的67.6万吨增长到2005年的93.4万吨,增长了38.1%。茶叶产值从2000年的90亿元,增长到2005年的155亿元,增长了72.2%,是世界发展最快的国家,并且在2005年,我国茶叶产量超过印度,重新夺回第一大产茶国地位,实现了以吴觉农为代表的近代茶人为之奋斗的目标。 一、推动茶产业发展的因素。 当前,我国茶叶产量、国内销售、茶叶出口都处于历史最好的水平。主要得益于地方政府资金支持,茶叶企业改革不断深入,新的资本进入,茶叶新技术在茶叶生产中得到广泛应用,以及茶叶新产品的开发等,这些都为我国茶叶产业注入新的活力。 1、政策的支持。 近年来,各级政府对茶叶产业给予了高度重视,加大了对茶产业的投入,并且通过科技创新、结构调整、大力拓展国内外市场等措施,促进了我国茶产业的发展。在西部开发、扶贫政策和退耕还林等政策和资金的扶持下,各主要产茶省都发展了相当数量的新茶园。茶农在茶叶良好经济效益促进下,生产积极性不断高涨,并且加大了对老茶园的改造力度,淘汰了一些生产效益低的茶园。我国茶园面积由2000年的108.9万公顷,增加到2005年的130万公顷,增长了19.4%。近年来新发展的茶园基本上按照规范化要求进行建设的,生产能力高、茶园投入力度大,从而使得我国茶叶产量保持较快速度增长。 2、企业的多元化。 茶叶放开经营后,我国茶叶企业发生结构性变化,大多数国有加工、流通茶叶企业实现了股份化、民营化转制。北京张一元茶叶有限公司是北京市第一家实行改制的“老字号”茶叶企业,改制后的股本为3000万,国有(企业)参股20%,10%社会法人股,主要是两家上游生产企业,其他70%职工股。改制后企业的机制变活了,企业有了自主权,有了资金积累,通过几年来的运作,张一元的年销售量每年均以30%以上的速度增长。茶叶产业的发展,也吸引国内大的集团纷纷进入茶叶领域,云南制药企业盘龙云海和云南白药集团已经开始涉足茶产业。白药集团认为普洱茶的发展过程与云南白药的发展过程极为相似,初期都是小家小户分散式生产,后来随着工艺技术改进,规模化生产成为必然。云南澜沧江啤酒集团也把开发茶产品作为今后重要的发展目标之一。与此同时,个体私营

赴云南省茶叶产业发展情况考察报告

赴云南省茶叶产业发展情况考察报告 茶叶是XX市委、市政府规划的特色效益农业11大重点产业之一,是三峡库区和秦巴、武陵两山地区极具潜力的优势产业,为贯彻“XX市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大会”精神,推动茶业振兴发展,10月14-19日,市农委组织茶叶主产区县赴云南考察学习茶业发展经验,谋划效益茶业发展,促进产业振兴。 考察团由市农科院茶叶所、茶业主产区县主管部门、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和市农委特经处、市农技总站相关负责人组成。根据行程安排,先后考察云南省XX市、XX市、西双版纳州,了解云南茶业发展现状,学习云南省茶树良繁体系建设、茶叶标准园创建、清洁加工、品牌打造及市场营销等方面的经验和做法。现将学习考察情况报告如下: 一、云南茶业基本情况 云南是全国产茶大省,共有16个州市100个县(市区)种茶,主要分布于西南部、南部的临沧、普洱、版纳、保山、德宏、红河、文山、大理和东北部昭通等9个州市,全省茶园面积565万亩,全国第一;毛茶产量24.49万吨,产量全国第二;工农业总产值134.39亿元,其中农业产值55.1亿元,加工业产值79.29亿元,培育产值1000万以上企业共99家,其中产值1亿元以上的茶企9家,是云南烟叶、甘蔗、茶叶三大传统特色优势产业中发展最快的产业。 近年来,云南省按照标准化生产、清洁化加工的要求,对产业进行技术改造、扩建或新建茶叶加工厂,强化茶叶质量安全能力。据不完全统计,全省茶叶初制所(厂)5600多个,精制厂1000多个,产能25万吨。生产发展上,依托云南四季如春、茶树生长季长、产量高的独特优势,重点打造名优绿茶、普洱茶、红茶三大茶类,春茶主要生产名优绿茶,夏茶主要生产普洱茶,秋茶主要生产高档红茶,延长了采摘周期、平衡了采摘劳力、提高了毛茶产量、降低了生产成本,形成协调发展格局,有效提高了云茶的竞争力,产业优势得到

我国油茶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

我国油茶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 摘要:发展油茶产业对于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维护国家粮油安全、推动山区综合开发有着重要意义。近年来随着国家政策的不断出台和资金投入的不断加大,我国油茶产业快速发展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通过对我国油茶资源分布、种质资源、经营模式、加工利用、经济效益等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我国油茶产业发展的对策措施,研究结果可为指导我国油荼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的思路。 关键词:油茶产业;现状;问题;对策 油茶(Camellia oleifera)为常绿小乔木或灌木,是我国特有的木本食用油料树种,有2000多年的栽培和利用历史,与油橄榄、油棕、椰子并称为世界四大木本油料植物,与乌桕、油桐和核桃并称为我国四大木本油料植物,主要分布在我国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油茶产业是个古老而新兴的产业,一直处于起伏不定的发展过程,近年来,随着我国食用油供需矛盾的日益突出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油茶的价值得到了重新认识,带来了油茶产业发展的一个新机遇。2006年,国家林业局专文下发了《国家林业局关于发展油茶产业的意见》,鼓励扶持发展油茶产业。2009年国务院批准的《全国油茶产业发展规划 (2009--2020)》(以下简称《规划》)出台后,油茶产业步入快速发展的轨道。 1油茶产业发展的背景及意义 改革开放后,通过科技进步和大力发展生产力, 中国已在很大程

度上实现并保障了粮食安全,但反差很大的是,食用油供需矛盾突出,始终无法实现自给自足。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食用植物油进口国, 每年需从国外进口占国内总需求60%多的食用油以弥补缺口。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粮油供求面临一系列制约因素:人口越来越多,城镇人口快速增加,直接推动了粮油需求总量的刚性增长;耕地越来越少,到2007年底已降为1.2亿hm2,遏制耕地减少趋势的压力十分巨大;消费结构不断升级,人们由过去主要吃粮向吃更多的肉蛋奶、由吃普通油向吃高档油的方向转变;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业受自然灾害影响很大;农业生产成本不断提高、比较效益不断降低,提高农民发展粮油生产的积极性面临新的困难。从国际上看,随着石油价格的变动和粮食需求的增长,粮食危机的困局在持续演化,粮食安全面临的不确定性在增加。这对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构成极大威胁,维护粮食安全已成为世界各国高度关注的重大战略问题。 自我国加入WTO后,国内许多食用油品不同程度地受到市场冲击,但茶油产业却迎来一个极好的发展机遇,出现了恢复性的增长。中国耕地资源刚性短缺,扩大草本油料植物种植必然会与粮争地,进而危及我国粮食安全。发展木本粮油则不存在这个问题,不仅不占用耕地,还可以腾出更多的耕地资源来种植其他农作物,从而大大缓解耕地的压力。同时, 发展油茶生产,对于改善我国生态环境、分流农村剩余劳力、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农村群众脱贫致富步伐, 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都具有积极的作用。 2油茶产业现状

产业发展调研报告3篇

产业发展调研报告3篇 一、粗略看前景,抉择之路乐观 (一)较大的市场蛋糕。近年来,随着农机购置补贴逐年增加,以及市场内在需求的拉动,农机行业行情持续看涨。XX年全国农机工业总产值达3382.4亿元,是XX年的3倍;据预测,XX年将达4000亿元以上。我市正在申报“中国微耕机之都”,现有相关生产企业100家左右,年产量100余万台,XX年实现产值50亿元;按规划,XX年产值将突破500亿元。武陵山区农机化程度普遍较低(如我县虽为国家农业机械化示范县,但XX年底农机综合水平也仅为44.01%)。经调查,我县周边27个市县(重庆市6个、贵州省10个、湖南省8个、湖北省3个)XX年有农业机械约70万台,初步估计5年内市场需求将达100万台以上,市场空白至少在30万台、60亿元以上。此外,本地区规模性农机生产企业、销售企业都较少,区域外企业也尚未有效渗透, XX年地区农机工业产值为10.9亿元,仅占全国的0.38%,可谓一块“处女地”,为本地企业发展留足了成长空间和时间。 (二)难得的发展机遇。随着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步伐加快,农村劳动力持续向非农产业转移(每年外出务工人次全国约1.5亿人、我市约700万人、我县约20万人),农村劳动力短缺越演愈烈,农机的大规模使用有其强大的内生动力。同时,规模化、集约化的农业发展道路已成必然,提升机械化普及率从而提

升劳动生产率成为国家保证粮食安全的重要途径。近年来,国家出台相关扶持政策,对农机具生产、购置、更新等方面的政策补贴和税收减免力度空前,一般情况为每台机器补贴总价的30%(总补贴额不超过5万元)。重庆市作为老工业基地,由摩托车行业拓展而来的农机企业特别是微耕机企业发展较好,明确提出打造全国最大的小型农机装备制造基地和小型农机产品集散中心,极大地刺激了农机市场,也为我县农机产业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撑。 (三)可贵的区域优势。仅就小范围特别是武陵山区而言,我县在农机产业发展方面的优势比较明显。从交通区位方面看:我县地处渝、鄂、湘、黔4省市边区武陵山中心腹地,500公里半径内有4个省会城市、10多个地级城市和200余个县市;渝怀铁路、渝湘高速及国道319线、326线贯穿县境,是我市东南门户对外开放的桥头堡。从政策支持方面看:武陵山扶贫攻坚和我市关于五大功能分区的战略中,都将机械工业列为区域重点支持产业,农机发展契合政策。同时,我县农机产业园被定位为“重庆现代农业装备产业基地”,其发展得到市政府的认可和大力支持,就县级层面来说这在周边区县是绝无仅有的。另外,我市体制机制优势突出,比如对农机的补贴方面,对相同农机,我市的补贴标准为35%左右、湖南为17%左右、贵州仅为15%左右。从产业基础方面看:我县农机产业在规划、招商引资等方面已顺利起步:就产业规划而言,按“园中园”思路将农机产业园布局于县工业园区内,规划占地1500亩,为武陵山区规模最大、规格最高;就招商

茶叶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范本

Record the situation and lessons learned, find out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form future countermeasures.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 茶叶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编号:FS-DY-20697 茶叶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河姆渡遗址7000多年前的原始茶、田螺山遗址出土的6000多年前的人工栽培茶遗存、世界上第一部茶书《茶经》唯一命名的古名茶——“瀑布仙茗”、源于北宋的我国最早的白茶——“四明十二雷”、以及最近在余姚瀑布岭发现的百年树龄古茶树,等等,这些无不说明余姚是中国乃至世界茶饮、茶事、茶文化的源头之一,在茶叶产业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但从我市茶叶产业的发展现状来看,与曾经拥有的历史地位还不相当,甚至已落后于茶叶产业的后起之秀——新昌、宁海等。为此,我们组织调研组对我市茶叶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听取了市农林局关于全市茶叶产业发展情况的先容,并赴河姆渡镇、鹿亭乡、梁弄镇、大岚镇等茶叶主产乡镇实地调研,考察了部分茶叶生产企业,征求了市茶文化促进会的意见。现将有关情况综合如下: 一、基本情况

我市茶叶产业主要分布在四明山及其周边的山区、半山区,涉及18个乡镇(街道),约有茶农10万人。现有茶园面积6万亩,其中:无性系良种茶园1.71万亩,已建成无公害茶、绿色食品、有机茶生产基地1.8万亩,产区规模在全省产茶县(市)中居中等偏上水平。全市现有各类茶厂200余荚冬其中:精制茶厂42荚冬已完成改造并达到qs标准的企业42家。 全市现有名优茶品牌20余个,主要品牌为瀑布仙茗、四明龙尖和宁波白茶。恢复于上世纪90年代初的历史名茶“瀑布仙茗”,先后获得了宁波市名牌产品、宁波市八大名茶、省名牌产品、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地理标志产品,其制作技艺已被列为宁波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现有生产成员单位28荚冬基地覆盖全市。四明龙尖为新创名茶,是宁波市着名商标。我市是宁波白茶的原创地和主要产区,产量占宁波白茶总产量的50%以上。 XX年,全市实际计产茶园面积5.6万亩,总产量6317吨,产值1.135亿元。其中名优茶367吨,产值7372万元,分别占全市茶叶总产量的5.8%和产值的65%。珠茶产量5730

浅析茶产业发展现状与前景

浅析茶产业发展现状与前景 近年来,XX镇党委、政府以“农业富、旅游兴、生态美”为主题,积极探索符合XX实际的特色集镇建设路子,着力实施“六项行动计划”,大力夯实农村基础设施;着力培育发展农村新产业,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经过多年发展,XX镇茶叶种植面积已超过1.8万亩,可实现年产值1.5亿元。如今,XX镇茶文化为主要特色的集镇品味不断提升,社会经济效益日益凸显,茶叶产业已跃居“三大产业”(茶产业、养殖业、蔬菜产业)之首,成为全镇第一大支柱产业。当前,如何加快茶产业发展,促进茶产业提质增效,对茶产业、茶经济、茶文化的协调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发展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基本概况 XX镇位于XX县东部,距县城40公里,南连A镇,西邻B 镇,北抵C镇、D镇,全镇总面积70.4平方公里,辖岚丰、XX、高果、茅岗、和平、XX等6村(社区)42个村民组,共4801户、17557人。XX镇地处中、低、丘地带,海拔为820-1112.6米之间,镇址XX街海拔924.3米,全镇平均海拔910米,最高点XX社区尖峰顶海拔1112.6米,最低处XX村小龙洞海拔820米,地貌属黔北高原边缘的低山丘陵地带,地表岩石主要以碳酸

盐岩和砂岩为主。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量充沛,年降水量900-1100mm,无霜期320天,年均总日照时数为1112小时,年平均温度15℃,全年主导风为东北方向,风力多为1-4级。镇内有水库两座,马桥水库135万立方米,穿洞水库240万立方米,另有丰富的地下水为全镇部分村镇提供人畜饮水。土地类型为山地黄壤和黄色石灰土,PH值偏酸性,为茶叶的健康生长及优良品质提供了优良的环境保障。 通过多年努力,XX镇以“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作为引领发展的理念,坚持走“农业富镇”发展之路,立足镇情实际,大力实施农业板块经济,大力发展山地高效生态农业,以打造“省级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为平台,大力发展优势主导产业,通过招商引资引进了贵州XX贡茶茶业公司发展贡茶产业,打造茶旅休闲产业,建成了万亩茶叶产业基地,按照“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互联网+农业”的生产经营模式着力打造山地高效生态农业,有效带动农民增收。 二、发展现状 (一)布局合理,基地建设强力推进。XX镇总体规划编制于2011年,规划期限为20年,即2011年~2030年。集镇规划总面积3平方公里,近期规划集镇人口5000人,远景规划集镇人口9000人,人均城镇建设用地80.24平方米。《规划》将XX

云南茶叶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A.云南茶叶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1、茶叶产业快速发展,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茶叶是我省传统产业,全省16个州市129个县市区中,有15个州市110多个县市区产茶。主要集中在文山、红河、临沧、思茅、版纳、保山、德宏、大理等州市。茶叶产业已成为一些州市的支柱产业之一,也是贫困山区、少数民族脱贫致富解决温饱的不可替代产业。“十五”以来,各地都十分重视良种推广,普洱茶和名优绿茶发展迅速,特别是2005年以来,通过加速市场营销,普洱茶的市场需求加大,促进了茶叶生产发展,农业产值迅速增长的同时,工业加工附加值大幅增加。2005年,全省茶园面积297万亩,比2004年增加10万亩,增长3.5%;全省茶园投产面积251万亩, 比2004年增加15万亩,增长6.4%;茶叶总产量11.2万吨,比2004年增长17.9%,其中普洱茶产量5.2万吨;茶叶总产值75亿元,比2004年增加33亿元,增长78.6%,其中普洱茶39亿元;茶叶农业产值26亿元,增长36.8%,其中普洱茶9亿元;茶农从事茶叶生产的人均收入达93元。 2、原料资源非常丰富,种质优势十分明显 在目前世界上已发现的山茶属茶组植物中的47个种和3个变种中,云南就有35个种和3变种,其中云南独有的有26个种和2个变种。云南省有地方茶树品种199个,其中有性系良种153个,无性系良种49个,有5个国家级良种(勐库大叶茶、勐海大叶茶、凤庆大叶茶、云抗10号、云抗14号),14个省级良种(云抗43号、长叶白毫、云抗27号、云抗37号、云选九号、73-8号、73-11号、76-38号、佛香1号、佛香2号、佛香3号、云瑰、云梅、矮丰)。目前生产上应用的有云抗10号、云抗14号、长叶白毫、雪芽100、矮丰、清水3号、凤庆3号、凤庆9号等品种。 云南是发展无公害茶和有机茶的好地方。全省茶区主要分布在西南部和南部高原山区,

黄冈市茶叶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

黄冈市茶叶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 黄冈市是湖北省乃至全国的主要茶叶生产区之一,目前存在茶叶总规模大,企业规模小,经营分散,发展不平衡,整体水平偏低等问题。本文主要就黄冈市茶叶生产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可持续发展对策等方面进行了介绍和经验总结。 标签:茶叶现状对策 茶叶是黄冈市的主要经济作物之一,已成为黄冈市当前效益农业的主要发展支柱产业。具有显著特色和地域优势的黄冈茶产业已成为黄冈市部分山区、半山区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切实解决“三农”问题,最终实现农民增收,发展黄冈市茶叶经济已迫在眉睫。 一、黄冈市茶叶生产现状 1、黄冈市茶叶总规模大,企业规模小,经营分散 黄冈市位于湖北省东部,大别山南麓,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光、热、水资源丰富,雨量充沛,日照时间长,湿度大,无霜期长,适合茶树生长。黄冈市产茶历史悠久,在唐代黄冈就有宫廷贡品茶,宋代朝廷在蕲州就设有专营茶叶的机构。改革开放以后,黄冈市委、市政府提出大力发展茶叶经济,现在黄冈市七县二市一区均产茶叶,茶园面积共计30万亩,从事茶叶生产、加工、销售的人员达50余万人,茶叶总产量6500吨,总产值5亿元。今天,黄冈市正发展成为湖北乃至全国的主要茶叶生产区之一。 在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导的农业生产体制下,黄冈市的茶叶产业资源被分配到从事茶叶生产、加工、销售的几千余家企业,企业规模普遍较小,80%从事生产的茶叶企业,茶园面积在500亩以下,产值在10万元以下,有近一半面积的茶园在农户手中,从事加工的茶叶企业平均年生产能力在1000公斤以下,销售以个体户零售为主,经营分散,缺乏具有影响力大,知名度高的茶叶企业。 2、黄冈市茶叶发展不平衡,整体水平偏低 茶叶产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入世对茶叶产业的发展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使黄冈市茶叶产业得到较快发展。目前部分地方实行“公司+基地+农户”和“公司+农户”的管理运作模式,发展壮大了一批茶叶企业,使他们生产的茶叶占据了黄冈30%以上的市场份额,主导着黄冈市高档茶叶的生产消费市场。尽管如此,黄冈茶叶企业的发展仍不平衡,整体水平偏低,80%以上的茶叶企业的生产销售人员是以农村务农的农民为主,文化素质普遍低下,缺乏技术骨干,难以接触先进技术和先进管理理念,管理粗放,产品技术含量低,故导致黄冈茶叶在低附加值产业链上徘徊。

产业发展调研报告范文4篇

产业发展调研报告范文4篇 根据河南省南阳市委、市政府关于做大做强黄牛产业的指示精神,由南阳市畜牧局、南阳市黄牛协会、南阳市黄牛科技中心组成的联合调研组于XX年春,先后到邓州、唐河、新野、方城等县市区实地考察了黄牛养殖户、养殖场和加工企业,广泛听取了农户、经纪人、企业经理、科技工作者以及县、乡、村领导对黄牛产业发展的经验、意见、建议和发展对策。并在此基础上,经调研组反复讨论、修改,形成这份调研报告,就我市目前黄牛产业的特点、问题及今后一定时期内的发展对策提出了构思,谨供参阅。 1、目前我市黄牛产业的特点 南阳牛是勤劳智慧的南阳劳动人民千百年来精心培育而成的一个优秀的地方品种。XX年底,存栏160.1万头,出栏91.9万头,年产牛肉13.1万t,产值达50.8亿元,占畜牧业产值27.7%。南阳牛在南阳畜牧业经济乃至整个农村经济中,均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具体表现有六大特点: 1.1、南阳牛的肉用性能已接近国际平均水平 南阳牛经过这些年的系统选育和品种改良,一是它的体型已发生了大的变化,已由原来的役用体型,接近肉用牛的体型;二是规模养殖场的育肥牛日增重一般在0.8一1.5kg之间,已接近国际肉用牛的日增重;三是经过科学育肥后的牛屠宰率达到55-65%,净肉率达到45-55%,已达到国际肉牛的标准。综上所述,南阳牛的肉用性能总体已接近国际肉牛的平均水平。 1.2、南阳牛的用途已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昔日养牛为耕田的现象已基本不复存在。从调研看,南阳牛由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前的使役为主,九十年代的役肉兼用,到目前平均每头成牛年耕役时间不足半月,并主要作为辅助动力,有些地方的黄牛已“不会”耕田。基本上完成了由生产资料向生活资料的转变,南阳牛的用途已完成了历史性的转折。 1.3、规模饲养成为发展的主流

茶叶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茶叶产业发展情况的调 研报告 文件排版存档编号:[UYTR-OUPT28-KBNTL98-UYNN208]

关于茶叶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河姆渡遗址7000多年前的原始茶、田螺山遗址出土的6000多年前的人工栽培茶遗存、世界上第一部茶书《茶经》唯一命名的古名茶——“瀑布仙茗”、源于北宋的我国最早的白茶——“四明十二雷”、以及最近在余姚瀑布岭发现的百年树龄古茶树,等等,这些无不说明余姚是中国乃至世界茶饮、茶事、茶文化的源头之一,在茶叶产业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但从我市茶叶产业的发展现状来看,与曾经拥有的历史地位还不相当,甚至已落后于茶叶产业的后起之秀——新昌、宁海等。为此,我们组织调研组对我市茶叶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听取了市农林局关于全市茶叶产业发展情况的先容,并赴河姆渡镇、鹿亭乡、梁弄镇、大岚镇等茶叶主产乡镇实地调研,考察了部分茶叶生产企业,征求了市茶文化促进会的意见。现将有关情况综合如下: 一、基本情况 我市茶叶产业主要分布在四明山及其周边的山区、半山区,涉及18个乡镇(街道),约有茶农10万人。现有茶园面积6万亩,其中:无性系良种茶园万亩,已建成无公害茶、绿色食品、有机茶生产基地万亩,产区规模在全省产茶县(市)中居中等偏上水平。全市现有各类茶厂200余荚冬其中:精制茶厂42荚冬已完成改造并达到qs标准的企业42家。 全市现有名优茶品牌20余个,主要品牌为瀑布仙茗、四明龙尖和宁波白茶。恢复于上世纪90年代初的历史名茶“瀑布仙茗”,先后获得了宁波市名牌产品、宁波市八大名茶、省名牌产品、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地理标志产品,其制作技艺已被列为宁波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现有生产成员单位28荚冬基地

中国茶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

中国茶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 【摘要】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始于21世纪初。新能源汽车作为国家重点支持的新兴产业,历经十余年,无论是从技术,还是从产业化进程来看,目前都不是十分成熟,消费短期内可能很难显著增长。尽管政府出台一系列鼓励政策对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来说是一个重要机会,但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推广仍然进展缓慢。本文主要以北京地区新能源汽车(主要是商用轿车)为研究对象,实地考察新能源汽车的销售情况和与政府的协商状况,同时用计量经济学的方法研究影响电动汽车购买的因素,对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推广进展缓慢的主要原因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对新能源汽车未来的发展作出合理展望。 【关键词】新能源汽车市场推广未来展望 一、新能源汽车的政策背景 早在2001年,我国启动了“863计划”新能源汽车(特别是电动汽车)重大专项,设计的电动汽车包括3类:纯电动、混合动力和燃料电池汽车,并以这三类电动汽车为“三纵”,多能源动力总成控制、驱动电动、动力蓄电池为“三横”,建立“三纵三横”的开发布局,基本跟上了全球的步伐,大体站到了世界同一起跑线。自此之后,我国陆续出台了大量产业相关政策,将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提上了日程,这在我国汽车史上还是头一次。自2004年起,在国家的长远规划和能源政策中,新能源汽车产业和技术的发展被多次强调。从2005年开始,我国政府出台了优化汽车产业结构,促进发展清洁汽车、电动汽车政策措施,明确了2010年电动汽车保有量占汽车保有量的5%~10%;2030年电动汽车保有量占汽车保有量50%以上的发展目标。 2006年财政部针对实施新消费税政策时明确规定:对混合动力汽车等具有节能、环保特点的汽车将实行一定的税收优惠。2007年12月18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了《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07年本)》。在新目录中,最引人关注的就是新能源汽车正式进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鼓励产业。很多电动汽车关键零部件的开发及制造,都已列入了国家鼓励范围,享受鼓励政策。 2008年8月31日,在2008(首届)中国绿色能源汽车发展高峰论坛上,科技部部长首次提出了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明确目标:到2012年,国内将有10%新生产的汽车是节能与新能源汽车。 2009年,我国新能源车的发展被放到了非常重要的高度,政策支持力度前所未有。几乎每个月甚至每周都在出台政策和制度保证电动汽车更好和更快发展。 2010年是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里程碑,世界主要经济体相继推出一系列优惠政策,旨在促进新能源汽车的产业化进程,以抢占产业制高点。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也进入实质性政策扶持阶段。该阶段不仅把试点范围进一步扩大到

产业发展现状的调研报告范文

产业发展现状的调研报告范文 产业发展现状的调研报告范文一 市位于河西走廊中部,南靠祁连山与青海毗邻,北依巴丹吉林沙漠和XX区毗邻。辖甘州、临泽、高台、山丹、民乐、肃南一区五县,总面积4.2万平方公里,130万人,耕地380万亩,园地41万亩,林地560万亩,草地3034万亩。滋润张掖的我国第二大内陆河黑河,发源于祁连山北麓,流经青海、甘肃、内蒙古三省区和酒泉卫星发射基地,干流全长928公里,流域面积14.3万平方公里。地处黑河中游的XX市集中了全流域95 %的耕地、91 %的人口,黑河水造就了金张掖的辉煌。2011年实现农业增加值71.55亿元,总量位居全省第一。 与此同时,XX市沙漠化土地面积1082万亩,占总土地面积的17.2%,其中流动沙丘222万亩,半固定沙丘202万亩,固定沙丘71万亩,戈壁503 万亩,风蚀残丘53万亩,潜在沙丘31万亩。XX市60个乡镇中有43个乡镇、50多万农民分布在沙漠沿线。土地沙漠化、沙尘暴、干热风等灾害性天气对农牧业生产和经济社会发展影响很大。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过程中,XX市上下按照中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沙产业理论,以构建生态经济大市为统领,把防沙治沙与发展沙产业结合起来,积极探索统筹生态建设与现代农业相生相伴的耦合体系,南保青龙涵水源,中护湿地建绿洲,北锁黄龙固风沙,大力发展沙产业,沙产业开发成果丰硕。 一、成果及特点

(一)坚持规划先行,稳步发展沙产业。按照多采光、少用水、新技术、高效益的沙产业理论,市委、市政府先后制定了《XX市沙产业开发总体规划》等一系列文件,并把发展沙产业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计划。80年代以来,市上领导先后带领市、县、乡村各级领导干部分赴内蒙、宁夏和武威等周边地区,学习借鉴沙产业开发的先进经验,广开视野,抓点带面,整体推进。经过多年坚持不懈努力,目前已形成了XX区石岗墩、民乐六坝、山丹清泉和东乐、临泽新华和板桥、高台骆驼城、肃南许三湾为代表的14个沙产业开发典型。昔日寸草不生的茫茫戈壁XX区石岗墩滩,目前有年金龙、甘霖、飞龙等10多家企业进行开发建设,形成了集高效节水示范、生态防护林建设、优质牧草种植、苗木繁育、综合养殖、农副产品加工、旅游观光为一体的经济开发区;XX县骆驼城是新开发的移民乡,过去这里大部分是沙漠戈壁,从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陆续进行了移民和农业综合开发,全部村民都是从本县外乡和外地迁移而来,1984年建乡,全乡农户来自5省8区26县市,辖13个村80个合作社3561户,12432人,可用耕地面积5.8万亩。2011年粮食总产量达到2778.6万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达6345元。特色产业有玉米制种、油料、苹果、葡萄、梨、加工番茄、辣椒干以及孜然、柴胡、黄芪、甘草等中药材;地处巴丹吉林沙漠边缘的肃XX县明花乡许三湾,上世纪80年代末打出了第一口深水井后,肃XX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把明花区许三湾荒漠治理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90年正式列入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进行开发。20多年来,来自肃XX县南部干旱山区

乡镇茶叶产业发展状况调研报告范本

Screen and evaluate the results within a certain period, analyze the deficiencies, learn from them and form Countermeasures.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 乡镇茶叶产业发展状况调研报 告

编号:FS-DY-24416 乡镇茶叶产业发展状况调研报告 茶叶是**乡重要的传统优势产业。为加快茶叶产业发展,全面提高茶叶产业的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推进茶叶向良种化、产业化、标准化、品牌化迈进。我们对**茶叶产业发展问题进行了调研,形成调研报告如下: 一、**茶叶产业发展具有较好的基础和条件。 **乡境内自然条件优越,适宜茶树生长,茶树品种资源丰富,**乡位于盈江县西北部,属地带。乡境内山峦重叠,沟谷纵横,地势起伏较大,主要以山地丘陵、小坝子为主,平均海拔1760米。国土总面积22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23004亩(水田7160亩,旱地18488亩),森林面积138235亩。**乡是盈江县茶叶的重要产地,现全乡已建立完善的茶叶种植、加工、营销和技术推广体系,已积累丰富的茶叶生产经验,已实现传统生产工艺向现代生产工艺转变,已创制出“**山”茶叶品牌及系列产品,XX年授予州政府接待专用茶

叶称号。XX年末,全乡茶叶初制所7个,精制茶厂1个,茶叶精制生产线2条,精制生产能力3 万公斤,茶叶科技队伍15人。茶叶面积10776亩,产量107万公斤,产值542万元,农民茶叶收入235元。产量、产值、茶农收入比“十五”末分别增长33%、76.3%和58%。 二、茶叶是促进**乡山区、半山区、民族贫困地区广大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骨干产业。**乡茶叶涉及面广、影响力大、茶叶遍及全乡所有村组,茶叶生产、加工、流通从业人员6500人,占全乡总人口61%。茶叶发展村社中30%的农民家庭收入主要来自茶叶。 三、**乡茶叶产业发展已出现良好态势。全乡规模连片茶园10776亩,规模经营面积100亩以上的有1家。茶叶加工企业实力逐渐增强。有机茶无性系良种无公害茶生产基地步伐加快,全乡已建立3652 亩无性系良种茶叶基地,XX 年新植茶园352亩,XX年新植1400亩,XX年新植2350亩,XX年新植1426亩。 四、**乡茶叶产业发展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xxx”以来,**乡茶叶产业发展速度虽然较快,但发展中仍存在下列问题:

2020茶叶行业现状及前景趋势

2020年茶叶行业现状及 前景趋势 2020年

目录 1.茶叶行业现状 (5) 1.1茶叶行业定义及产业链分析 (5) 1.2茶叶市场规模分析 (7) 1.3茶叶市场运营情况分析 (7) 2.茶叶行业存在的问题 (10) 2.1茶叶单产低 (10) 2.2劳动效率低 (10) 2.3组织化程度低 (10) 2.4茶叶的标准化程度低 (11) 2.5缺乏龙头企业 (11) 2.6行业服务无序化 (12) 2.7供应链整合度低 (12) 2.8基础工作薄弱 (12) 2.9供给不足,产业化程度较低 (13) 3.茶叶行业前景趋势 (14) 3.1茶叶正在回归日常饮品的属性,自饮茶展现出新的增长潜力 (14) 3.2消费习惯随消费群体的分化进一步细分,多元化的消费观念成为茶 叶消费的新趋势 (14) 3.3创新产品和新的茶叶衍生品,将进一步满足不断分化的消费需求14 3.4品牌内涵变得更加重要,符合消费者感知且独具特色的品牌将崭露

头角15 3.5产业规模化是趋势 (16) 3.6发展空间广阔 (16) 3.7消费需求多元化 (16) 3.8更加注重产品质量与品牌 (17) 3.9电商成为茶叶重要销售渠道 (18) 3.10用户体验提升成为趋势 (18) 3.11行业发展需突破创新瓶颈 (18) 4.茶叶行业政策环境分析 (20) 4.1茶叶行业政策环境分析 (20) 4.2茶叶行业经济环境分析 (20) 4.3茶叶行业社会环境分析 (20) 4.4茶叶行业技术环境分析 (21) 5.茶叶行业竞争分析 (22) 5.1茶叶行业竞争分析 (22) 5.1.1对上游议价能力分析 (22) 5.1.2对下游议价能力分析 (22) 5.1.3潜在进入者分析 (23) 5.1.4替代品或替代服务分析 (23) 5.2中国茶叶行业品牌竞争格局分析 (23) 5.3中国茶叶行业竞争强度分析 (24)

云南茶叶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云南茶叶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及现状分析: 1、茶叶产业快速发展,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茶叶是我省传统产业,全省16个州市129个县市区中,有15个州市110多个县市区产茶。主要集中在文山、红河、临沧、思茅、版纳、保山、德宏、大理等州市。茶叶产业已成为一些州市的支柱产业之一,也是贫困山区、少数民族脱贫致富解决温饱的不可替代产业。“十五”以来,各地都十分重视良种推广,普洱茶和名优绿茶发展迅速,特别是2005年以来,通过加速市场营销,普洱茶的市场需求加大,促进了茶叶生产发展,农业产值迅速增长的同时,工业加工附加值大幅增加。2005年,全省茶园面积297万亩,比2004年增加10万亩,增长3.5%;全省茶园投产面积251万亩, 比2004年增加15万亩,增长6.4%;茶叶总产量11.2万吨,比2004年增长17.9%,其中普洱茶产量5.2万吨;茶叶总产值75亿元,比2004年增加33亿元,增长78.6%,其中普洱茶39亿元;茶叶农业产值26亿元,增长36.8%,其中普洱茶9亿元;茶农从事茶叶生产的人均收入达93元。 2、原料资源非常丰富,种质优势十分明显 在目前世界上已发现的山茶属茶组植物中的47个种和3个变种中,云南就有35个种和3变种,其中云南独有的有26个种和2个变种。云南省有地方茶树品种199个,其中有性系良种153个,无性系良种49个,有5个国家级良种(勐库大叶茶、勐海大叶茶、凤庆大叶茶、云抗10号、云抗14号),14个省级良种(云抗43号、长叶白毫、云抗27号、云抗37号、云选九号、73-8号、73-11号、76-38号、佛香1号、佛香2号、佛香3号、云瑰、云梅、矮丰)。目前生产上应用的有云抗10号、云抗14号、长叶白毫、雪芽100、矮丰、清水3号、凤庆3号、凤庆9号等品种。 云南是发展无公害茶和有机茶的好地方。全省茶区主要分布在西南部和南部高原山区,

闽北茶产业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

闽北是福建省的主要茶产区,茶类繁多,有绿茶、乌龙茶、红茶、白茶、花茶五大茶类。武夷大红袍、肉桂、闽北水仙、正山小种红茶、蒸青绿茶、政和大白茶、闽北茉莉花茶等名扬海内外。茶业是我市的传统农业主导产业,也是重要的民生产业,在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积极探索茶叶发展中存在的难题,做大做强闽北茶产业,倍受政府及农民的关注,对闽北知名度的提高、影响力的扩展、竞争力的提升和贸易流量的扩大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闽北茶产业发展现状 (一)闽北茶叶生产的发展 闽北是乌龙茶的起源地,产茶历史悠久,盛产乌龙茶、绿茶、红茶、白茶、茉莉花茶等五大茶类,南平十个县(市、区)均产茶。2011年,南平市茶叶种植面积53.6万亩,较2000年增加2.18万亩,增长4.2%;总产量51000吨,其中绿毛茶21280吨,红毛茶5997吨,乌龙茶19960吨。受近年茶叶市场价格一路上扬的影响,2005-2011年,全市茶叶总产量增加16518吨,增长47.9%,年均增加2753吨,增长6.7%;茶叶产值屡创新高,2011年茶叶产值达22.95亿元,年平均增幅高达39.4%。

表一 1978—2011年南平市茶叶生产情况 单位:万亩、吨、 (注:以上数据源于统计年鉴) (二)闽北茶叶加工业的发展 多年来,南平市委、市政府对茶叶产业化高度重视,认真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化茶业富民战略,以“稳定、品牌、诚信、文化”为主线,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保护品牌为重点,以练好内功为契机,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大力推进茶业产业化进程,使茶产业呈现出生机勃勃的兴盛局面。 1、茶叶产业化格局逐步形成 “武夷岩茶热”的持续升温,进一步提高了闽北茶叶的社会知名度和市场影响力,使乌龙茶成为企业投资的热点,

工业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工业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按照建设“四个中心”国家战略的要求,落实发展海洋经济城乡 规划的总体规划,将港口充分依托洋山国际深水港和浦东国际航空港 两大国际性枢纽港的优势,延伸和拓展浦东开发开放的经济社会效应,准确把握在新轮发展的战略地位,积极贯彻宏观调控宏观政策的各项 政策措施,充分体现区位实力,培育和发展主导产业,加快产业转型 步伐,壮大主导产业,提升产业集聚度,提升产业能级。加快经济的 发展,就是要以加快优势产业的发展为基础,形成产业细化优势 明显集群度高的产业布局,共同推进经济圈产业发展的竞争力。 年工业产业发展的发展现状分析 年,规模以上工业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664.7亿元。其中七 大重点行业:电子信息业占总产值的11.2%,医药及医疗器械制造业占2.8%,汽车制做及其零部件制造业占13.3%,装备业占51.3%。从行业 本人类看,通用专用运输设备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64.6亿元;金属制品业完成产值38.2亿元;电气机械通信设备计算机 仪器仪表等制造业完成工业全面完成总产值139.6亿元,比上年增长78.5%,其中电子信息业基本完成工业总产值82.9亿元,同比增长155.0%。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实现达至工业总 产值47.2亿元,占全区工业的7.1%,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4.7亿元; 通用专用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交通管理完成工业总产值164.6亿元,比上年增长38.0%,其中汽车制造制造及零部件汽车配件制造业完成172.4亿元,比上年增长1倍多;生物制药医药及医疗器械制造 业完成18.3亿元,比上年增长34.6%。全区工业实现利润41.0亿元,电子信息业占4.1%,医药及医疗制造业占3.0%,汽车制做及其零部件 制造业占19.4%,电气机械及器制造业占到22.3%。从主营业务收入收 入看,四大重点产业共实现493.6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总 收入总数的74.2%。其中电子技术业占11.1%,医药及医疗制造业占 0.2%,汽车制做及其零部件制造业占12.1%,装备业占50.9%。

关于我茶叶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关于我市茶叶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赵银海 河姆渡遗址7000多年前的原始茶、田螺山遗址出土的6000多年前的人工栽培茶遗存、世界上第一部茶书《茶经》唯一命名的古名茶——“瀑布仙茗”、源于北宋的我国最早的白茶——“四明十二雷”、以及最近在余姚瀑布岭发现的百年树龄古茶树,等等,这些无不说明余姚是中国乃至世界茶饮、茶事、茶文化的源头之一,在茶叶产业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但从我市茶叶产业的发展现状来看,与曾经拥有的历史地位还不相称,甚至已落后于茶叶产业的后起之秀——新昌、宁海等。为此,我们组织调研组对我市茶叶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听取了市农林局关于全市茶叶产业发展情况的介绍,并赴河姆渡镇、鹿亭乡、梁弄镇、大岚镇等茶叶主产乡镇实地调研,考察了部分茶叶生产企业,征求了市茶文化促进会的意见。现将有关情况综合如下: 一、基本情况 我市茶叶产业主要分布在四明山及其周边的山区、半山区,涉及18个乡镇(街道),约有茶农10万人。现有茶园面积6万亩,其中:无性系良种茶园1.71万亩,已建成无公害茶、绿色食品、有机茶生产基地1.8万亩,产区规模在全省产茶县(市)中居中等偏上水平。全市现有各类茶厂200余家,其中:精制茶厂42家,已完成改造并达到QS标准的企业42家。 全市现有名优茶品牌20余个,主要品牌为瀑布仙茗、四明龙尖

和宁波白茶。恢复于上世纪90年代初的历史名茶“瀑布仙茗”,先后获得了宁波市名牌产品、宁波市八大名茶、省名牌产品、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地理标志产品,其制作技艺已被列为宁波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现有生产成员单位28家,基地覆盖全市。四明龙尖为新创名茶,是宁波市知名商标。我市是宁波白茶的原创地和主要产区,产量占宁波白茶总产量的50%以上。 2008年,全市实际计产茶园面积5.6万亩,总产量6317吨,产值1.135亿元。其中名优茶367吨,产值7372万元,分别占全市茶叶总产量的5.8%和产值的65%。珠茶产量5730吨,产值3783万元。名优茶平均价格达到每公斤200.8元,最高的黄金芽每公斤8000元。全市茶园平均亩值2026.8元,其中白茶最高亩值超2万元。在茶叶出口加工方面,出口珠茶加工量近3万吨,出口货值4亿元。大岚镇作为全市最大的茶叶主产乡镇,1.8万亩茶园为全镇农民提供了近50%的收入来源。 二、存在问题 1、企业散小弱,发展后劲不足。我市名优茶品牌多而杂,茶叶企业普遍规模较小,大的三、五吨,小的只有几百斤,产值上百万元的企业属凤毛麟角,除“瀑布仙茗”等个别品牌外,绝大多数茶叶品牌知名度低、缺乏市场认可,单体实力普遍不强,缺少具有行业影响力和产业示范带动作用的龙头企业。多数珠茶厂产品结构类同,销售价格低、利润薄,在煤、电、采摘等环节生产成本不断提高的情况下,勉强维持经营,无力扩大再生产。

云南普洱茶市场分析

普洱茶是我国独有的茶叶品种,深受国内外消费者的喜爱;同时,普洱茶也是云南少数民族地区重要的经济作物,发展普洱茶生产有利于云南茶叶结构调整和茶农收入增加。2007 年至今,在经受全球金融危机的考验后,中国茶叶种植面积持续扩大,产量、产值稳步提高,内销和外销市场同步上扬,社会产业和金融资本持续流入茶叶行业。其间,普洱茶市场却与中国茶产业整体走势相左。自2007 年中价格泡沫破裂后,普洱茶产业经过为期两年的探底与整理,在部分生产企业和渠道商家不懈推广的努力下,尤其是通过品饮的推广与正确的消费引导,普洱茶市场培育成效显现,普洱茶生产开始稳步回升,自2009 年起逐渐复苏。而2010 年春夏的大旱使得普洱茶春季原料减少,又再次引发市场对普洱茶的密切关注。 2011年,国际、国内宏观经济环境更加纷纭复杂,CPI 指数不断攀升,同时食品安全问题日益受到关注、通胀压力加大。值此2011年普洱春茶上市之际,面对整个行业的稳步复苏,夯实产业基础、积极培育市场、树立消费信心、促进市场稳步前行,已经成为当前普洱茶产业今后可持续发展的又一个新的重大命题。以此为契机,为统一思想、形成共识,正确引导今后全国普洱茶生产、流通与消费走向,中国茶叶流通协会组织普洱茶行业龙头企业及相关行业社团组织,认真分析当前的局势,形成如下分析报告。 一、普洱茶产销现状 (一)生产 根据云南省农业厅提供的数据:2010 年,云南全省茶园面积达560 万亩,比2009 年的534 万亩增加26 万亩,增幅为4.87%;投产面积达到403 万亩,同比增加45 万亩,增幅为12.57%;茶叶总产量为20.73万吨,同比增加2.43万吨,增幅为13.29%。普洱茶产量为5.08万吨,增幅为12.9%。分析表明,2010年虽然云南茶园总面积在连年增加后放缓,但投产茶园的增幅却保持在两位数的水平,2010 年云南省投产茶园占茶园总种植面积的71.97%。近几年,新增的茶园陆续进入投产期,使得云南省茶叶总产量以两位数的增幅快速增长。但云南茶叶单产不高,按投产面积计算,2010 年云南省的单产是51.4 公斤/亩,全国平均单产是62.5 公斤/亩,总体效益还有待于提高。 在经历了2007 年非理性激增后,2008年产品库存压力偏大,消费信心不足,价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