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80例结直肠癌病理研究分析

80例结直肠癌病理研究分析

80例结直肠癌病理研究分析
80例结直肠癌病理研究分析

80例结直肠癌病理研究分析

摘要】目的:观察和探讨80例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以及近年来的变化

趋势。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80例结直肠癌患者,分析其临

床病理特征,包括发病年龄、病变部位和病理类型等。结果:60~69岁和70~

79岁为结直肠癌高发年龄段(P<0.05);直肠是最常见的发病部位;腺癌是主要

的病理类型,其中以中分化腺癌为主。随着年龄的增加,高分化腺癌的构成百分

比呈明显上升趋势,低分化腺癌的构成百分比呈明显下降趋势(P<0.05),中分

化腺癌的变化趋势不明显。结论:通过对80例结直肠癌患者病理研究,得出结

直肠癌的高发年龄段为60~79岁。随着年龄的增加,结直肠癌的恶性程度有所

下降。

【关键词】结肠癌;病理特征;发病部位;年龄

结直肠癌的好发年龄为60~65岁,结直肠癌如能早期治疗,治愈率非常高。第一期结直肠癌经手术完全切除者,治愈率可高达90%以上。但结直肠癌的症状

很容易被误以为是痔疮而忽略,许多病例是因为肠阻塞才被发现。结直肠癌的治

疗仍以手术切除为主,但随着医疗科技的进步,治疗的方针朝向对病人伤害最少、尽量保留原有器官功能为最高原则。在治疗前要仔细评估病人的年龄及当时身体

状况,还有疾病的期别、肿瘤大小及肿瘤长的位置,以选择合适的治疗计划。手

术切除会因为肿瘤长的位置而对身体有不同层面的影响[1]。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到2014年12月我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80例结直肠癌患者,分析其临床病理

特征,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及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到2014年12月我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80例结直肠

癌患者,分析其临床病理特征,男48例,女32例,80例结直肠癌患者平均发病年龄为(65.3±3.2)岁。

1.2方法

主要对结直肠癌的发病年龄、病变部位和病理类型进行研究。结直肠癌的诊

断以术后病理检查为依据。

1.3统计学处理

采用数理统计软件SPSS19.0对收集的数据进行整理与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

用表示,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表示,进行卡方检验,P<0.05显着差异具

有统计意义。

2结果

60~69岁和70~79岁为结直肠癌高发年龄段(P<0.05);直肠是最常见的

发病部位;腺癌是主要的病理类型,其中以中分化腺癌为主。随着年龄的增加,

高分化腺癌的构成百分比呈明显上升趋势,低分化腺癌的构成百分比呈明显下降

趋势(P<0.05),中分化腺癌的变化趋势不明显。

3讨论

结直肠癌的可能致病因素,已经有许多的临床验证其相关性了:家族史:罹

患结直肠癌患者的一等亲家属,会比没有这样家族史的人高出2~4 倍的罹病率;家族性腺瘤性瘜肉症(FAP,Familial Adenomatous Polyposis)[2]:这类的疾病属

于显性遗传,通常在青春期之后,腺瘤性瘜肉慢慢长大,细胞会分化不良,最后

结肠癌病理知识

病理 (一)大体形态分型 1、肿块型结肠癌 2、浸润型结肠癌 3、溃疡型结肠癌 1、肿块型(菜花型、软癌)肿瘤向肠腔内生长、瘤体较大,呈半球状或球状隆起,易溃烂出血并继发感染、坏死。该型多数分化较高,侵润性小,生长较慢,好发于右半结肠。 2、侵润型(缩窄型、硬癌)肿瘤环绕肠壁侵润,有显著得纤维组织反应,沿粘膜下生长,质地较硬,易引起肠腔狭窄与梗阻。该型细胞分化程度较低,恶性程度高,出现转移早。好发右半结肠以远得大肠。 3、溃疡型肿瘤向肠壁深层生长并向肠壁外侵润,早期即可出现溃疡,边缘隆起,底部深陷,易发生出血、感染,并易穿透肠壁。细胞分化程度低,转移早。就是结肠癌中最常见得类型,好发于左半结肠、直肠。 (二)组织学分型 1、腺癌大多数结肠癌就是腺癌,约占四分之三,腺癌细胞可辨认,排列成腺管状或腺泡状,按其分化程度可分为三级,Ⅲ级分化最差,细胞排列为片状或索条状。 2、粘液癌癌细胞分泌粘液,在细胞内可将细胞核挤到一边(状似戒指,有称作印戒细胞癌),在细胞外可见间质内有粘液以及纤维组织反应,癌细胞在片状粘液中似小岛状。分化低,予后较腺癌差。 3、未分化癌癌细胞小,形状与排列不规则,易侵入小血管及淋巴管,侵润明显。分化很低,愈后最差。 (三)临床分期

Ⅰ期(Dukes A期):癌局限于肠壁内 A0期:癌局限于粘膜 A1期:癌局限于粘膜下层 A2期:癌侵及肠壁肌层未穿透浆膜 Ⅱ期(Dukes B期):癌侵润至肠壁外 Ⅲ期(Dukes C期):伴有淋巴腺转移 C1期:近处淋巴转移(肠旁) C2期:远处淋巴转移(系膜) Ⅳ期(Dukes D期):已有远脏转移 (四)扩散转移 1、大肠癌扩散得特点一般沿肠管横轴呈环状侵润,并向肠壁深层发展,沿纵轴上下扩散较慢,且累及肠段一般不超过10公分。癌侵及浆膜后,常与周围组织、邻近脏器及腹膜粘连。 2、结肠癌得淋巴转移淋巴转移一般依下列顺序由近而远扩散,但也有不依顺序得跨越转移。 (1)结肠淋巴结位肠壁脂肪垂内。 (2)结肠旁淋巴结位邻近结肠壁得系膜内。 (3)系膜血管淋巴结位结肠系膜中部得血管旁,也叫中间淋巴结组。 (4)系膜根部淋巴结位结肠系膜根部。 癌肿侵入肠壁肌层后淋巴转移得机率增多,如浆膜下淋巴管受侵,则淋巴转移机会更大。 3、血行转移一般癌细胞或癌栓子沿门静脉系统先达肝脏,后到肺、脑、骨等其它组织脏器。血行转移一般就是癌肿侵犯至毛细血管小静脉内,但也有由于体检时按压瘤块、手术时挤压瘤体所致,甚至梗阻

大肠癌病理研究分类

全国大肠癌病理研究统一规范 全国大肠癌病理研究统一规范 (第二版草案) 全国大肠癌病理研究协作组 二 O O 二年 前言 受全国大肠癌病理研究协作组的委托,浙江医科大学大肠癌病理研究组于81年负责起草全国大肠癌病理研究统一规范,并于81年9月在福州市举行的第一次全国大肠癌病理研究专业会议上,经来自全国各地的百余名病理学专家学者认真讨论,并吸纳了部分国内著名的从事大肠癌外科的专家的意见,制订了本规范。自“规范”公布之日起,全国各地从事大肠癌临床及病理学研究工作者均参照本规范进行分类,评价其预后,在学术交流中有了共同的语言和统一的标准。20余年来,它对我国大肠癌的研究起了积极地促进作用。 随着科学研究的进展和学科的不断发展,有必要将原“规范”作进一步的修改和补充。受中国抗癌协会大肠癌专业委员会的委托,我们对原“规范”进行了认真讨论,并对有关内容作出修改。诚恳希望全国各地从事大肠癌病理与临床研究的专家学者给予热情的关注,并提出宝贵的批评和建议,以便使修改后的新“规范”能更好地适应该学科的发展。 中国抗癌协会大肠癌专业委员会病理研究协作组 许敬尧执笔 2002年8月于杭州 目录 大肠癌手术切除标本的处理及取材规格 大肠癌的大体类型及标准 大肠癌的组织学类型及标准

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 大肠癌的病理分期 大肠癌标本的其它组织学观察项目及标准 大肠癌病理诊断模式 大肠神经内分泌肿瘤的分类及标准 大肠腺瘤及息肉的分类及标准 肛管及肛缘肿瘤及瘤样病变 规范纲要 大肠癌手术标本的处理及取材规格△注:前哨淋巴结 ㈠、标本固定 ㈡、观察与记录 ㈢、取材方法 大肠癌的大体类型及标准 ㈠、早期大肠癌的大体类型(包括原位癌及粘膜下层癌) 息肉隆起型(Ⅰ型):又分Ip型及Is型 表浅型(Ⅱ型) 扁平隆起型(Ⅱa型),平坦型(Ⅱb型),凹陷型(Ⅱc型)混合型(即Ⅱa+Ⅱc型) ㈡、进展期大肠癌的大体类型 1、隆起型(外生性/蕈状) 2、溃疡型(内生性/溃疡性) 3、浸润型(弥漫浸润/革袋样) 大肠癌的组织学类型及标准 ㈠、乳头状腺癌 ㈡、管状腺癌: 高分化 中分化 低分化

80例结直肠癌病理研究分析

80例结直肠癌病理研究分析 摘要】目的:观察和探讨80例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以及近年来的变化 趋势。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80例结直肠癌患者,分析其临 床病理特征,包括发病年龄、病变部位和病理类型等。结果:60~69岁和70~ 79岁为结直肠癌高发年龄段(P<0.05);直肠是最常见的发病部位;腺癌是主要 的病理类型,其中以中分化腺癌为主。随着年龄的增加,高分化腺癌的构成百分 比呈明显上升趋势,低分化腺癌的构成百分比呈明显下降趋势(P<0.05),中分 化腺癌的变化趋势不明显。结论:通过对80例结直肠癌患者病理研究,得出结 直肠癌的高发年龄段为60~79岁。随着年龄的增加,结直肠癌的恶性程度有所 下降。 【关键词】结肠癌;病理特征;发病部位;年龄 结直肠癌的好发年龄为60~65岁,结直肠癌如能早期治疗,治愈率非常高。第一期结直肠癌经手术完全切除者,治愈率可高达90%以上。但结直肠癌的症状 很容易被误以为是痔疮而忽略,许多病例是因为肠阻塞才被发现。结直肠癌的治 疗仍以手术切除为主,但随着医疗科技的进步,治疗的方针朝向对病人伤害最少、尽量保留原有器官功能为最高原则。在治疗前要仔细评估病人的年龄及当时身体 状况,还有疾病的期别、肿瘤大小及肿瘤长的位置,以选择合适的治疗计划。手 术切除会因为肿瘤长的位置而对身体有不同层面的影响[1]。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到2014年12月我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80例结直肠癌患者,分析其临床病理 特征,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及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到2014年12月我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80例结直肠 癌患者,分析其临床病理特征,男48例,女32例,80例结直肠癌患者平均发病年龄为(65.3±3.2)岁。 1.2方法 主要对结直肠癌的发病年龄、病变部位和病理类型进行研究。结直肠癌的诊 断以术后病理检查为依据。 1.3统计学处理 采用数理统计软件SPSS19.0对收集的数据进行整理与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 用表示,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表示,进行卡方检验,P<0.05显着差异具 有统计意义。 2结果 60~69岁和70~79岁为结直肠癌高发年龄段(P<0.05);直肠是最常见的 发病部位;腺癌是主要的病理类型,其中以中分化腺癌为主。随着年龄的增加, 高分化腺癌的构成百分比呈明显上升趋势,低分化腺癌的构成百分比呈明显下降 趋势(P<0.05),中分化腺癌的变化趋势不明显。 3讨论 结直肠癌的可能致病因素,已经有许多的临床验证其相关性了:家族史:罹 患结直肠癌患者的一等亲家属,会比没有这样家族史的人高出2~4 倍的罹病率;家族性腺瘤性瘜肉症(FAP,Familial Adenomatous Polyposis)[2]:这类的疾病属 于显性遗传,通常在青春期之后,腺瘤性瘜肉慢慢长大,细胞会分化不良,最后

大肠癌的病理分期

大肠癌的病理分期 Dukes所提出的大肠癌分期至今仍被广泛采用,对预后的判断不亚于TNM分期系统。全国大肠癌病理学研究协作组综合国内各家意见,以Dukes分期作为基本框架,制订出我国大肠癌病理分期系统,经实践证明据有临床实用价值。 ㈠、Dukes分期系统列表如下: Dukes A 期-----癌肿未穿出肌层,无淋巴结转移。 A1期----即早期大肠癌(但不包括伴有淋巴结转移的病例)。 A2期----癌肿侵入浅肌层,但未累及深肌层。 A3期----癌肿已侵入深肌层,但未穿出深肌层。 Dukes B 期-----癌肿已穿出深肌层,侵入浆膜层、浆膜外或直肠周围组织,但无淋巴结转移。Dukes C期-----癌肿已发生淋巴结转移(包括早期大肠癌伴淋巴结转移的病例)。 Dukes D期-----癌肿已发生远隔器官的转移(肝,肺等) 根据目前的研究与应用进展,大肠癌的病理分期,正在由TNM分期逐步取代Dukes分期之势,但不少年资较高的病理学家及外科学专家仍习惯于Dukes分期系统,现将两种分期系统均列出,供协作组成员共同讨论后,再行取舍。 ㈡、结直肠肿瘤的TNM分期 TNM分类 T 原发肿瘤 TX原发肿瘤不能被确定 T0 无原发肿瘤的依据 Tis原位癌:上皮内的或固有膜的浸润 T1肿瘤侵犯粘膜下层 T2肿瘤侵犯固有肌层 T3肿瘤穿透固有肌层与浆膜下层,或者进入无腹膜覆盖的结肠周围或直肠周围组织。 T4肿瘤直接累犯其它器官或结构和/或穿透腹膜脏层 N 区域淋巴结 NX区域淋巴结不能被确定 N0无区域淋巴结转移 N1区域淋巴结转移1至3颗 N2区域淋巴结转移4颗或更多 M 远处转移 MX远处转移不能被确定 M0无远处转移 M1有远处转移 TNM分期 0 期Tis N 0 M0 Ⅰ期T1 N0 M0 T2 N0 M0 Ⅱ期T3 N0 M0 Ⅲ期T任何N1 M0 T任何N2 M0 Ⅳ期T任何N任何M1

中国结直肠癌诊疗规范(最新版)

中国结直肠癌诊疗规范(最新版) 我国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保持上升趋势。2018年中国癌症统计报告显示:我国结直肠癌发病率、死亡率在全部恶性肿瘤中分别位居第3及第5位,新发病例37.6万,死亡病例19.1万。其中,城市远高于农村,且结肠癌的发病率上升显著。多数病人在确诊时已属于中晚期。 通过筛查可以预防和早期诊断结直肠癌。根据广州、上海、天津、北京对全市50岁以上及高危人群的结直肠癌筛查,结果显示结直肠癌发病率持续升高,通过筛查提高了早期诊断率,降低了死亡率。主要方法包括根据年龄、家族史、粪便潜血检查等筛选出高风险人群,继而进行内镜筛查。 结直肠癌诊疗过程可能涉及手术、化疗、放疗、影像学评估、病理学评估、内镜等诊疗手段。研究表明,多学科综合治疗协作组(MDT)模式可改善结直肠癌诊疗水平。为进一步规范我国结直肠癌诊疗行为,提高医疗机构结直肠癌诊疗水平,改善结直肠癌病人预后,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特制定本规范。 1 诊断 1.1 临床表现早期结直肠癌病人可无明显症状,病情发展到一定程度可出现下列症状:(1)排便习惯改变。(2)大便性状改变(变

细、血便、黏液便等)。(3)腹痛或腹部不适。(4)腹部肿块。(5)肠梗阻相关症状。(6)全身症状:如贫血、消瘦、乏力、低热等。 1.2 疾病史和家族史结直肠癌发病可能与以下疾病相关:溃疡性结肠炎、结直肠息肉、结直肠腺瘤、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血吸虫病等,应详细询问病人相关病史。 遗传性结直肠癌发病率约占结直肠癌总体发病率的6%,应详细询问病人相关家族史:林奇综合征(Lynch syndrome)、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等。 1.3 体格检查(1)一般状况评价、全身浅表淋巴结特别是腹股沟及锁骨上淋巴结的情况。(2)腹部视诊和触诊,检查有无肠型、肠蠕动波,腹部是否可触及肿块;腹部叩诊及听诊检查了解有无移动性浊音及肠鸣音异常。(3)直肠指检:对疑似结直肠癌者必须常规作直肠指检。了解直肠肿瘤大小、形状、质地、占肠壁周径的范围、基底部活动度、肿瘤下缘距肛缘的距离、肿瘤向肠外浸润状况、与周围器官的关系、有无盆底种植等,同时观察有无指套血染。(4)三合诊:对于女性直肠癌病人,怀疑肿瘤侵犯阴道壁者,推荐行三合诊,了解肿块与阴道后壁关系。 1.4 实验室检查(1)血常规:了解有无贫血。(2)尿常规:观察有无血尿,结合泌尿系影像学检查了解肿瘤是否侵犯泌尿系统。(3)大便常规:注意有无红细胞、白细胞。(4)粪便隐血试验:针对消化道少量出血的诊断有重要价值。(5)生化、电解质及肝肾功能等。(6)结直肠癌病人在诊断、治疗前、评价疗效、随访时必须检测

结肠癌病理知识

病理 (一)大体形态分型 1.肿块型结肠癌 2.浸润型结肠癌 3.溃疡型结肠癌 1.肿块型(菜花型、软癌)肿瘤向肠腔内生长、瘤体较大,呈半球状或球状隆起,易溃烂出血并继发感染、坏死。该型多数分化较高,侵润性小,生长较慢,好发于右半结肠。 2.侵润型(缩窄型、硬癌)肿瘤环绕肠壁侵润,有显著的纤维组织反应,沿粘膜下生长,质地较硬,易引起肠腔狭窄和梗阻。该型细胞分化程度较低,恶性程度高,出现转移早。好发右半结肠以远的大肠。 3.溃疡型肿瘤向肠壁深层生长并向肠壁外侵润,早期即可出现溃疡,边缘隆起,底部深陷,易发生出血、感染,并易穿透肠壁。细胞分化程度低,转移早。是结肠癌中最常见的类型,好发于左半结肠、直肠。 (二)组织学分型 1.腺癌大多数结肠癌是腺癌,约占四分之三,腺癌细胞可辨认,排列成腺管状或腺泡状,按其分化程度可分为三级,Ⅲ级分化最差,细胞排列为片状或索条状。 2.粘液癌癌细胞分泌粘液,在细胞内可将细胞核挤到一边(状似戒指,有称作印戒细胞癌),在细胞外可见间质内有粘液以及纤维组织反应,癌细胞在片状粘液中似小岛状。分化低,予后较腺癌差。 3.未分化癌癌细胞小,形状与排列不规则,易侵入小血管及淋巴管,侵润明显。分化很低,愈后最差。 (三)临床分期 Ⅰ期(Dukes A期):癌局限于肠壁内

A0期:癌局限于粘膜 A1期:癌局限于粘膜下层 A2期:癌侵及肠壁肌层未穿透浆膜 Ⅱ期(Dukes B期):癌侵润至肠壁外 Ⅲ期(Dukes C期):伴有淋巴腺转移 C1期:近处淋巴转移(肠旁) C2期:远处淋巴转移(系膜) Ⅳ期(Dukes D期):已有远脏转移 (四)扩散转移 1.大肠癌扩散的特点一般沿肠管横轴呈环状侵润,并向肠壁深层发展,沿纵轴上下扩散较慢,且累及肠段一般不超过10公分。癌侵及浆膜后,常与周围组织、邻近脏器及腹膜粘连。 2.结肠癌的淋巴转移淋巴转移一般依下列顺序由近而远扩散,但也有不依顺序的跨越转移。 (1)结肠淋巴结位肠壁脂肪垂内。 (2)结肠旁淋巴结位邻近结肠壁的系膜内。 (3)系膜血管淋巴结位结肠系膜中部的血管旁,也叫中间淋巴结组。 (4)系膜根部淋巴结位结肠系膜根部。 癌肿侵入肠壁肌层后淋巴转移的机率增多,如浆膜下淋巴管受侵,则淋巴转移机会更大。 3.血行转移一般癌细胞或癌栓子沿门静脉系统先达肝脏,后到肺、脑、骨等其它组织脏器。血行转移一般是癌肿侵犯至毛细血管小静脉内,但也有由于体检时按压瘤块、手术时挤压瘤体所致,甚至梗阻时的强烈蠕动皆可促使癌细胞进入血行。

病理学之大肠癌病理分期

医学知识 医学基础知识重点:病理学之大肠癌病理分期 2015-05-06 11:53:04| 医疗卫生人才网 推荐:中公医学网医疗卫生考试网 病理学属于医学基础知识需要掌握的内容,中公卫生人才招聘考试网帮助大家梳理病理学知识-大肠癌病理分期。 大肠癌病理分期(Dukes分期) 1.A期 癌组织直接侵入粘膜下层或肌层,但未穿透肌层,也未累及淋巴结。 2.B期 癌组织已超过肌层,扩延到肠周组织,但仍未累及淋巴结。 3.C期 除有上述改变外,癌已发生淋巴结转移。 4.近几年又有将A期进一步划分,A1期为早期大肠癌。在C期之后增加了D期,此期有远隔器官的癌转移。 例题: 大肠癌Dukes病理分期,下列哪项错误的? A.B期,癌肿组织超出浆膜层,但无淋巴结转移 B.A期,癌肿限于粘膜层,未超出浆肌层 C.D期,癌肿已有远处转移 D.C期,癌肿超出浆膜层,且有淋巴转移 E.晚期可出现腹水 正确答案:E 四君子汤为补气之祖方,首载于《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三(新添诸局经验秘方),实为《圣济总录》卷八十“白术汤”之异名。本方为补气的基本方,后世诸多补气健脾方剂,大都

由此衍化而来。 本文立足于考证四君子汤及其衍化方的源流关系,探讨其组方配伍,采取“以功用类方”的方法,选择符合四君子汤“补气健脾”功用和配伍用药特点的方剂,作为四君子汤衍化方。通过检索古今文献,从与四君子汤制方立论比较吻合的300余首方剂中,选择24首为代表方剂,按功用特点将其分为12类进行研究。本文对四君子汤及其衍化方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分析,并对其现代临床应用作了简要总结,以期掌握四君子汤及其衍化方的变化规律,拓展其应用范围,提高临床选用成方和创制新方的水平。 四君子汤为补气之祖方,首载于《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三(新添诸局经验秘方),实为《圣济总录》卷八十“白术汤”之异名。本方为补气的基本方,后世诸多补气健脾方剂,大都由此衍化而来。 本文立足于考证四君子汤及其衍化方的源流关系,探讨其组方配伍,采取“以功用类方”的方法,选择符合四君子汤“补气健脾”功用和配伍用药特点的方剂,作为四君子汤衍化方。通过检索古今文献,从与四君子汤制方立论比较吻合的300余首方剂中,选择24首为代表方剂,按功用特点将其分为12类进行研究。本文对四君子汤及其衍化方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分析,并对其现代临床应用作了简要总结,以期掌握四君子汤及其衍化方的变化规律,拓展其应用范围,提高临床选用成方和创制新方的水平。 四君子汤为补气之祖方,首载于《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三(新添诸局经验秘方),实为《圣济总录》卷八十“白术汤”之异名。本方为补气的基本方,后世诸多补气健脾方剂,大都由此衍化而来。

《结直肠癌诊疗规范2017版》.doc

中国结直肠癌诊疗规范(2017 年版) 2017-12-18xinxinyel...转自全看的见 国家卫生计生委《中国结直肠癌诊疗规范(2017 版)》专家组名单 总顾问:孙燕 顾问:郑树,万德森 组长:顾晋,汪建平 外科组 组长:顾晋,汪建平,张苏展,蔡三军 组员:于跃明,王锡山,兰平,许剑民,邱辉忠,宋 纯,柳建忠,张忠涛,徐忠法,贾宝庆,梁小波,傅传刚,裴海平,潘志忠,燕锦 (按姓氏笔画为序) 内科组 组长:沈琳,徐瑞华,李进 组员:巴一,邓艳红,白春梅,白莉,刘云鹏,陶敏,徐建明,袁瑛 (按姓氏笔画为序) 放疗组 组长:李晔雄,章真 组员:王仁本,朱莉,李永恒,金晶,高远红,蔡勇 (按姓氏笔画为序) 病理组 组长:梁智勇 组员:李挺,邱志强,金木兰,笪冀平,盛伟琪,薛卫成 (按姓氏笔画为序)

影像组 组长:孙应实 组员:王屹,周智洋 (按姓氏笔画为序) 秘书组 组长:彭亦凡,王晰程 组员:刘骞,周炜洵,张江鹄,练磊,张晓燕 (按姓氏笔画为序) 中国结直肠癌诊疗规范(2017 年版) 一、概述 我国结直肠癌( Colorectal cancer,CRC )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保持上升趋势。 2015 中国癌症统计数据显示 :我国结直肠癌发病率、死亡率在全部恶性肿瘤中均位居第 5 位,其中新发病 例37.6 万,死亡病例 19.1 万。其中,城市地区远高于农村,且结肠癌的发病率上升显著。多 数病人发现时已属于中晚期。 为进一步规范我国结直肠癌诊疗行为,提高医疗机构结直肠癌诊疗水平,改善结直肠癌病人预后,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特制定本规范。 二、诊断技术与应用 (一)临床表现 早期结直肠癌可无明显症状,病情发展到一定程度可出现下列症状: 1.排便习惯改变; 2.大便性状改变(变细、血便、黏液便等); 3.腹痛或腹部不适; 4.腹部肿块; 5.肠梗阻相关症状; 6.贫血及全身症状:如消瘦、乏力、低热等。

结直肠癌最新进展及诊断思路

结直肠癌最新进展及诊断思路 一、疾病概述结直肠癌在世界范围内是第三位常见的恶性肿瘤,年发病率约100万人,年死亡约50万人。结直肠癌局我国恶性肿瘤发病率的第三位,发病率为29/10万,死亡率居第五位,死亡率为14/10万。结直肠癌的好发部位按发生率降序排列,依次为直肠、乙状结肠、盲肠、横结肠和肠曲、升结肠和降结肠。结直肠的发病与饮食习惯相关。高脂、高蛋白、低纤维素饮食能增加结直肠癌的风险。在20%-30%的结直肠癌患者中,遗传因素起着重要作用。结直肠癌患者的家族成员发生结直肠癌的风险增高。慢性溃疡性结肠炎、家族性结肠息肉、遗传性腺瘤病患者,发生结直肠癌的概率增高。结直肠癌的治疗采取多学科综合治疗,主要的治疗手段包括手术、放疗、细胞类药物治疗和分子靶向治疗。二、临床线索诊断结直肠癌的临床线索主要包括临床表现和高危因素等方面1、临床表现结直肠癌的临床表现包括:大便带血、大便变细或变形、腹泻、便秘或腹泻便秘交替、腹痛、腹部肿块、肠梗阻、肠穿孔、肠传孔、消瘦、乏力、贫血,以及局部浸润、淋巴结和血行转移引起的表现其中右半结肠癌常表现为腹痛,腹部肿块,以及乏力、消瘦、贫血等全身症状。而左半结直肠癌以便血、大便习惯改变、肠梗阻为多见。2、高危因素病史中应特别关注饮食习惯、

肠道疾病史和结直肠癌家族史。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结直肠癌的诊断需要结合详细病史、全面体检、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病理学或细胞学。确诊依赖于病理学检查。纤维结肠镜检查是诊断结肠癌的重要方法。纤维结肠镜可以通过肉眼进行形态学诊断,并进行活检。钡剂灌肠是诊断结直肠癌诊断的传统方法,目前虽在一定程度上为内镜检查所取代,但仍是主要诊断方法之一。其在病灶定位上具有优势,但易漏诊较小的肿瘤。CT仿真结肠镜检查无创伤性,相对简单安全,适用于无法接受结肠镜检查的患者,尤其是恶性肿瘤引起肠腔狭窄的患者,具有优势,但无法取得病灶组织进行病理检查。腔内B超、CT、MRI 适用于明确肿瘤的局部浸润、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可完善结直肠癌的分期。诊断结直肠癌的病理标本主要包括纤维结肠镜活检标本和手术患者的术后标本。细胞学检查适用于早期病变,或狭窄部位活检有困难时。肿瘤标志物在结直肠癌诊断中的作用见后述。四、肿瘤标志物的临床应用结直肠癌的肿瘤标志物包括CEA和CA199等,其中最广泛应用的是CEA。由于CEA在结直肠癌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不够理想,并且结直肠癌在无症状人群中的发病率不高,因此目前不推荐采用肿瘤标志物进行结直肠癌的筛查。(1)预后判断多项研究表明,手术前的CEA水平与预后相关,并且在一些研究中是独立于分期的预后因素。包括14项研究的系

直肠癌的病理与防治综述

直肠癌 直肠癌(carcinoma of rectum)是乙状结肠直肠交界处至齿状线之间的癌,是消化道常见的恶性肿瘤,占消化道癌的第二位。中国人直肠癌与西方人比较,有三个流行病学特点:①直肠癌比结肠癌发生率高,约1.5:1;②低位直肠癌所占的比例高,约占直肠癌的65%~75%;绝大多数癌肿可在直肠指检时触及;③青年人(<30岁)直肠癌比例高,约10%~15%。直肠癌根治性切除术后的总的5年生存率在60%左右,早期直肠癌术后的5年生存率为80%~90%。同时由于消化道缝合器的应用,使许多原来需作肠造口的直肠癌病人免去了人工肛门的苦恼,提高了病人的生活质量。 病因与病理 1、病因直肠癌的发病原因尚不清楚,其可能的相关因素如本章上节所术,包括:饮食及致癌物质,直肠慢性炎症,遗传易感性,以及癌前期疾病如家庭性肠息肉、直肠腺瘤,尤其是绒毛状腺瘤。 2、大体分型也可区分为肿块型、浸润型、溃疡型三型。(1)溃疡型:多见,占50%以上。形状为圆型或卵圆形,中心陷凹,边缘凸起,向肠壁深层生长并向周围浸润。早期可有溃疡,易出血,此型分化程度较低,转移较早。 (2)肿块型:变称髓样癌、菜花型癌。向肠腔内突出,肿

块增大时表面可产生溃疡,向周围当润少,预后较好。(3)浸润型癌:变称硬癌或狭窄型癌。癌肿沿肠壁浸润,使肠腔狭窄,分化程度低,转移早而预后差。 3、组织学分类 (1)腺癌:结、直肠腺癌细胞主要是柱状细胞、粘液分泌细胞和未分化细胞,进一步分类主要为管状腺癌和乳头状腺癌,占75%~85%,其次为粘液腺癌,占10%~20%。①管状腺癌:癌细胞呈腺管或腺泡状排列。根据其分化程度可分为高分化腺癌、中分化腺癌和低分化腺癌。②乳头状腺癌:癌细胞排列组成粗细不等的乳头状结构,乳头中心索为少量血管间质。③粘液腺癌:同分泌粘液的癌细胞构成,癌组织内有大量粘液为其特征,恶性程度较高。④印戒细胞癌:肿瘤由弥漫成片的印戒细胞构成,胞核深染,偏于胞浆一侧,似戒指样,恶性程度高,预后差。⑤未分化癌:癌细胞弥漫呈片或呈团状,不形成腺管状结构,细胞排列无规律,癌细胞较小,形态较一致,预后差。 (2)腺鳞癌:亦称腺棘细胞癌,肿瘤由腺癌细胞和鳞癌细胞构成。其分化多为中度至低度。腺鳞癌和鳞癌主要见于直肠下希和肛管,较少见。 结、直肠癌可以在一个肿瘤中出现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组织类型,且分化程度并非完全一致,这是结、直肠癌的组织学特征。

直肠癌规范病理诊断的现状和难点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12年9月第32卷第9期 专家论坛 文章编号:1005-2208(2012)09-0714-03 直肠癌规范病理诊断的现状和难点 顾 晋 【摘要】规范化的病理诊断对直肠癌的预后判断十分重要。回顾当前我国直肠癌的诊治过程,可以发现对标准化规范化的病理学评估仍然存在着问题,包括:(1)术前的病理学评估。(2)早期癌的局部切除适应证。(3)环周切缘问题。(4)侧方淋巴结清扫。(5)全直肠系膜切除淋巴结清扫的数量问题。 【关键词】直肠癌;病理学中图分类号:R6文献标志码:A Advancements and challenges in standardized pathologic assessment in rectal cancer GU Jin.Peking University Cancer Hospital &Institute,Beijing 100142,China Abstract Pathologic assessment is essential for accurate staging and predicting patients ’outcomes for rectal cancer. There will be several challenges for standardized pathologic assessment in China,including:(1)Preoperative pathological evaluation .(2)indication of local excision on early stage rectal cancer.(3)CRM assessment .(4)lateral node dissection for advanced low rectal cancer.(5)number of nodes harvest for TME.This manuscript aims to describe the pat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challenges on rectal cancer treatment.Keywords rectal cancer;pathology 外科医生应该了解直肠癌规范的病理学概念,包括规范的病理学诊断,这对指导手术后的辅助化疗、放疗等都有着重要的意义。这方面其实已经超越了临床病理学的范畴,是外科医生应该掌握的重要知识。 本文仅就直肠癌的病理学诊断规范以及难点谈谈个人的意见。 1重视术前的病理学活检 由于直肠癌的特殊解剖学位置,美国国家癌症综合网(National Comprehensive Cancer Network,NCCN )的“直肠癌诊疗指南”和我国卫生部《结直肠癌诊疗规范》都明确指出,要在行外科手术以前进行术前的病理学活检。虽然该做法已经被外科医生所接受,但是,临床医生是否对活检的病理学诊断结果做了认真分析,值得商榷和关注。 其中最主要的难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1 病理活检的结果要紧密结合术前的临床分期 目前 外科医生在行直肠癌手术前都要做临床病理学活检。但是,因为有时取材本身的问题,对得到的病理学结果要认真分析。特别是诊断“早期癌”或“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时,一定要结合临床的术前评估,以免误把进展期直肠癌当作早期癌而进行局部切除。有时候,“早期癌”或“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诊断受到取材因素的影响,取材过浅可能是造成这个诊断的主要原因之一。对于直肠癌的术前临床分期,规范的诊断手段是盆腔MRI 和经直肠的超声诊断。在临床实践中经常看到,MRI 和直肠内超声诊断病人为cT3或cT4,但病理学活检报告“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因此,必须全面分析检查结果,严格的规范临床术前分期,方能对病理学活检做出正确的判断。1.2 病理活检的结果可能改变对病人的治疗策略 对于 一些低位的直肠肿瘤,特别是直肠和肛管交界的恶性肿瘤,病理学活检的结果非常重要。因为,对于一个病理学诊断为“鳞癌”的低位直肠病灶,病变可能不是直肠的腺上皮来源,而是肛管鳞状上皮来源的鳞癌。众所周知,直肠癌和肛管鳞癌的治疗策略是有显著区别的。对于低位直肠癌,术前的规范治疗以及外科手术是正确的治疗选择;而对于肛管的鳞癌,首选的治疗方法是放化疗,而非腹会阴联合切除术[1]。因此,对于发生于肛管部位的病灶,必须先做临床病理学检查,做出组织学的判断,方可根据病理类型选择治疗方法。 2“早期”直肠癌局部切除中的病理学问题 早期直肠癌行局部切除具有严格的适应证。但是,目前临床上存在非常普遍的情况是没有对直肠癌进行正确客观地临床分期,即行局部切除。而且切除的手术后标本没有规范地送到病理科进行客观的评价,以致病人的治疗受到影响。2.1 术前评估与早期切除 早期直肠癌行局部切除的术 前评估至关重要。术前行盆腔MRI 和经直肠的超声检查对术前评估是必要的。同时,肝脏的超声或CT 检查以及胸部的必要检查可以除外远隔转移。按照NCCN 指南,直肠癌的局部切除仅限于T1期,肿瘤直径<3cm或<1/3周,切缘>3mm,肿瘤距肛门<8cm,分化程度好且没有区域淋巴结转移和远隔转移的病人。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肿瘤医院结直肠外科,北京100142E-mail:zlguj@https://www.doczj.com/doc/0c2386389.html, · ·714

中国结直肠癌诊疗规范(2017年版)

中国结直肠癌诊疗规范(2017年版) 一、概述 我国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保持上升趋势。2015 中国癌症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结直肠癌发病率、死亡率在全部恶性肿瘤中均位居第5 位,其中新发病例37.6 万,死亡病例19.1 万。其中,城市地区远高于农村,且结肠癌的发病率上升显著。多数病人发现时已属于中晚期。 为进一步规范我国结直肠癌诊疗行为,提高医疗机构结直肠癌诊疗水平,改善结直肠癌病人预后,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特制定本规范。 二、诊断技术与应用 (一)临床表现 早期结直肠癌可无明显症状,病情发展到一定程度可出现下列症状: 1.排便习惯改变; 2.大便性状改变(变细、血便、黏液便等); 3.腹痛或腹部不适; 4.腹部肿块; 5.肠梗阻相关症状; 6.贫血及全身症状:如消瘦、乏力、低热等。 (二)疾病史和家族史 1.结直肠癌发病可能与以下疾病相关:溃疡性结肠炎、结直肠息肉、克罗恩病(Crohn Disease)、血吸虫病等,应详细询问病人相关病史。 2.遗传性结直肠癌发病率约占总体结直肠癌发病率的6%左右,应详细询问病人相关家族史:林奇综合征(Lynch Syndrome)、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milial adenomatous polyposis,FAP)、黑斑息肉综合征(Peutz-Jeghers Syndrome)等。 (三)体格检查 1.一般状况评价、全身浅表淋巴结特别是腹股沟及锁骨上淋巴结的情况。2.腹部视诊和触诊,检查有无肠型、肠蠕动波、腹部叩诊及听诊检查了解有无移动性浊音及肠鸣音异常。 3.直肠指检:凡疑似结直肠癌者必须常规作肛门直肠指检。了解直肠肿瘤大小、大体形状、质地、占肠壁周径的范围、基底部活动度、肿瘤下缘距肛缘的距离、肿瘤向肠外浸润状况、与周围脏器的关系、有无盆底种植等,同时观察有否指套血染。 (四)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了解有无贫血。 2.尿常规:观察有无血尿,结合泌尿系影像学检查了解肿瘤是否侵犯泌尿系统。 3.大便常规:注意有无红细胞、白细胞。 4.粪便隐血试验:针对消化道少量出血的诊断有重要价值。 5.生化、电解质及肝肾功能等。 6.结直肠癌病人在诊断、治疗前、评价疗效、随访时必须检测CEA、CA19-9;有肝转移病人建议检测AFP;疑有腹膜、卵巢转移病人建议检测CA125。(五)内镜检查 直肠镜和乙状结肠镜适用于病变位置较低的结直肠病变。 所有疑似结直肠癌病人均推荐全结肠镜检查,但以下情况除外:

大肠癌病理分析

大肠癌病理分析 肺癌现位于男女两性恶性肿瘤死亡的首位,在诸多致病因素中吸烟仍为主要致病因素,而且与吸烟量和持续年限密切相关。肺癌发病隐匿并且为全身性疾病,即使是早期病变亦存在微小转移灶;明确诊断(病理或细胞学)及分期(全面分期检查后)对制定正确的治疗方法及判断病情发展均至关重要。下面郑州希福中医肿瘤医院带领大家了解大肠癌的病理。 大肠癌的大体分型 1、早期大肠癌癌肿限于大肠粘膜层及粘膜下层者称早期大肠癌,一般无淋巴结转移,但其中癌肿浸润至粘膜下层者,有5%~10%病例出现局部淋巴结转移,根据肉眼观察早期大肠癌分为3型。 (1)息肉隆起型:外观可见有局部隆起的粘膜,有蒂或亚蒂或呈现广基3种情况。此型多为粘膜内癌。 (2)扁平隆起型:粘膜略厚,近乎正常,表面不突起,或轻微隆起,似硬币样。 (3)扁平隆起伴溃疡;如小盘状,边缘隆起而中心凹陷。仅见于粘膜下层癌。 2、晚期大肠癌系指癌组织侵犯在粘膜层以下,直至浆膜层者。肉眼观察分为3类。 (1)肿块型:主要向腔内生长,呈球状或半球状,表现有多数小溃疡,易出血。此型浸润性小,淋巴转移发生较迟,预后较好。 (2)溃疡型:初起为扁平状肿块,以后中央部坏死,形成大溃疡,边缘外翻呈蝶形,表面易出血、感染。 (3)浸润型:癌组织主要沿肠壁浸润生长,有明显纤维组织反应,引起肠管狭窄和肠梗阻,淋巴转移较早,预后较差。

大肠癌的组织学分型 一般分为腺癌、粘液癌及未分化癌。 1、腺癌癌细胞排列呈腺管状或腺泡状。根据其分化程度,按Broder法分为Ⅰ~Ⅳ级,即低度恶性(高分化)、中等恶性(中分化)、高度恶性(低分化)和未分化癌。本型较多见。 2、粘液癌癌细胞分泌较多粘液,粘液可在细胞外间质中或集聚在细胞内将核挤向边缘,细胞内粘液多者预后差。 3、未分化癌癌细胞较小,呈圆形或不规则形,呈不整齐的片状排列,浸润明显,易侵入小血管及淋巴管,预后差。 以上是大肠癌的病例分析,明确诊断(病理或细胞学)及分期(全面分期检查后)对制定正确的治疗方法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结肠癌诊疗指南

直肠癌规范化诊疗指南(试行)

1范围 本指南规定了直肠癌的规范化诊治流程、诊断依据、诊断和鉴别诊断、治疗原则及治疗方案。 本指南适用于农村重大疾病医疗保障工作定点医院对直肠癌的诊断和治疗。 2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 直肠系膜:指的是在中下段直肠的后方和两侧包裹着的,形成半圆,厚1.5~2.0cm的结缔组织,内含有动脉、静脉、淋巴组织及大量脂肪组织,上自第3骶椎前方,下达盆膈。 3缩略语 下列缩略语适用于本指南。 3.1TME:(total mesorectal excision)全直肠系膜切除术 3.2CEA:(carcinoembryonic antigen)癌胚抗原

4诊治流程图

5诊断依据 5.1病因 直肠癌的发病原因尚未完全阐明,导致发生的原因可归纳为:5.1.1环境因素 饮食习惯、肠道细菌、化学致癌物质、土壤中缺钼和硒。 5.1.2内在因素 基因变异、腺瘤、血吸虫性结肠炎、慢性溃疡性结肠炎。 5.2高危人群 5.2.1有便血、便频、大便带粘液、腹痛等肠道症状的人。 5.2.2大肠癌高发区的中、老年人。

5.2.3大肠腺瘤患者。 5.2.4有大肠癌病史者。 5.2.5大肠癌患者的家庭成员。 5.2.6家族性大肠腺瘤病患者。 5.2.7溃疡性结肠炎患者。 5.2.8Crohn病患者。 5.2.9有盆腔放射治疗史者。 5.3临床表现及体征 5.3.1症状 主要表现为直肠刺激症状:便频、里急后重、肛门下坠、便不尽感、肛门痛等。大便表面带血和/或粘液,严重时有脓血便。根据临床表现出现的频度,直肠癌临床表现依次以便血、便频及大便变形多见。 5.3.2直肠指诊 凡遇到患者有便血、直肠刺激症状、大便变形等症状均应行直肠指诊。检查时动作要轻柔,切忌粗暴,要注意有无肿物触及,肿瘤距肛门距离、大小、硬度、活动度、粘膜是否光滑、有无压痛及与周围组织关系、是否侵犯骶前组织。如果肿瘤位于前壁,男性必须明确与前列腺关系,女性患者需做阴道指诊,查明是否侵犯阴道后壁。指诊检查完毕应观察指套有无血迹。 5.4辅助检查 5.4.1内镜检查

CSCO结直肠癌诊疗指南(2019word版)

CSCO诊疗指南证据类别

注释: A.结直肠癌的诊治应重视多学科团队(multidisciplinary team,MDT)的作用,推荐有条件的单位将尽可能多的结直肠癌患者,尤其是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的诊疗纳入MDT的管理。 B.MDT的实施过程中由多个学科的专家共同分析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病理和分子生物学资料,对患者的一般状况、疾病的诊断、分期/侵犯范围、发展趋向和预后作出全面的评估,并根据当前的国内外治疗规范/指南或循证医学依据,结合现有的治疗手段,为患者制定最适合的整体治疗策略。 C.MDT 原则应该贯穿每一位患者的治疗全程。 D.MDT 团队应根据治疗过程中患者机体状况的变化、肿瘤的反应而适时调整治疗方案,以期最大幅度地延长患者的生存期、提高治愈率和改善生活质量。

影像学诊断的更多具体内容详见“影像学检查附录” A.患者存在临床显性肠梗阻,鉴于结肠镜检查前肠道准备会加剧梗阻或造成穿孔,原则上禁止行结肠镜检查。临床疑似或诊断肠梗阻患者不建议钡剂灌肠检查。

B.患者不具备条件,或拒绝全结肠镜检查,或结肠镜不能检查全部结肠,建议清洁肠道后腹部/盆腔增强CT行结肠检查。 C.鉴于颈胸部淋巴结等诊断与鉴别诊断需要,推荐增强胸部CT;强调高空间分辨率重建图像诊断和鉴别诊断结肠癌肺转移瘤。 D.患者存在静脉造影的禁忌证,建议腹/盆腔增强MRI 加非增强胸部CT。 E.CT不能确诊肝转移瘤时,或肝转移瘤存在手术切除机会时,建议行腹部MRI,且包含T2 加权,DWI 加权以及多期T1 加权增强成像序列,用于确定肝转移瘤数目、大小及分布;有条件者可行肝脏细胞特异性造影剂增强MRI,该方法有助于检出1cm 以下病灶。 F.有条件者可行肝脏超声造影或术中超声造影,进一步明确诊断肝脏转移瘤。 G.临床怀疑转移但其他影像检查无法确诊、或重大治疗决策前,PET/CT可用于发现可能存在的转移灶,从而避免过度治疗;但不推荐PET/CT 作为结肠癌诊断的常规检查。 影像学诊断的更多具体内容详见“影像学检查附录” A.患者存在临床显性肠梗阻,鉴于结肠镜检查前肠道准备会加剧梗阻或造成穿孔,原则上禁止行结肠镜检查。临床疑似或诊断肠梗阻患者不建议钡剂灌肠检查。 B.患者不具备条件,或拒绝全结肠镜检查,或结肠镜不能检查全部结肠,建议清洁肠道后腹部/盆腔增强CT行结肠检查。 C.鉴于颈胸部淋巴结等诊断与鉴别诊断需要,推荐增强胸部CT;强调高空间分辨率重建图像诊断和鉴别诊断结肠癌肺转移瘤。 D.患者存在静脉造影的禁忌证,建议腹/盆腔增强MRI 加非增强胸部CT。 E.CT不能确诊肝转移瘤时,或肝转移瘤存在手术切除机会时,建议行腹部MRI,且包含T2 加权,DWI 加权以及多期T1 加权增强成像序列,用于确定肝转移瘤数目、大小及分布;有条件者可行肝脏细胞特异性造影剂增强MRI,该方法有助于检出1cm 以下病灶。 F.有条件者可行肝脏超声造影或术中超声造影,进一步明确诊断肝脏转移瘤。 G.临床怀疑转移但其他影像检查无法确诊、或重大治疗决策前,PET/CT可用于发现可能存在的转移灶,从而避免过度治疗;但不推荐PET/CT 作为结肠癌诊断的常规检查。 H.尽管不能作为诊断的客观依据,强调临床医生对所有怀疑直肠癌患者行肛门指诊。 I.强烈推荐盆腔MRI为直肠癌患者诊断方法;对于直肠系膜筋膜(Mesorectal Fascia,MRF)的判断,盆腔高分辨率MRI是最优方法。直肠癌临床T分期诊断,直肠内置超声及MRI

CSCO结直肠癌诊疗指南(2019word版)

CSCO诊疗指南证据类别 CSCO诊疗指南推荐等级

1、结直肠癌诊疗总则 结直肠癌得MDT诊疗模式 注释: A、结直肠癌得诊治应重视多学科团队(multidisciplinary team,MDT)得作用,推荐有条件得单位将尽可能多得结直肠癌患者,尤其就是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得诊疗纳入MDT得管理。 B、MDT得实施过程中由多个学科得专家共同分析患者得临床表现、影像、病理与分子生物学资料,对患者得一般状况、疾病得诊断、分期/侵犯范围、发展趋向与预后作出全面得

评估,并根据当前得国内外治疗规范/指南或循证医学依据,结合现有得治疗手段,为患者制定最适合得整体治疗策略。 C、MDT 原则应该贯穿每一位患者得治疗全程。 D、MDT 团队应根据治疗过程中患者机体状况得变化、肿瘤得反应而适时调整治疗方案,以期最大幅度地延长患者得生存期、提高治愈率与改善生活质量。 2、结直肠得诊断原则 2、1无症状健康人群得结直肠癌筛查

2、2、1结肠癌得诊断 注释: 影像学诊断得更多具体内容详见“影像学检查附录” A、患者存在临床显性肠梗阻,鉴于结肠镜检查前肠道准备会加剧梗阻或造成穿孔,原则上禁止行结肠镜检查。临床疑似或诊断肠梗阻患者不建议钡剂灌肠检查。 B、患者不具备条件,或拒绝全结肠镜检查,或结肠镜不能检查全部结肠,建议清洁肠道后腹部/盆腔增强CT行结肠检查。 C、鉴于颈胸部淋巴结等诊断与鉴别诊断需要,推荐增强胸部CT;强调高空间分辨率重建图像诊断与鉴别诊断结肠癌肺转移瘤。 D、患者存在静脉造影得禁忌证,建议腹/盆腔增强MRI 加非增强胸部CT。 E、CT不能确诊肝转移瘤时,或肝转移瘤存在手术切除机会时,建议行腹部MRI,且包含T2 加权,DWI 加权以及多期T1 加权增强成像序列,用于确定肝转移瘤数目、大小及分布;有条件者可行肝脏细胞特异性造影剂增强MRI,该方法有助于检出1cm 以下病灶。 F、有条件者可行肝脏超声造影或术中超声造影,进一步明确诊断肝脏转移瘤。 G、临床怀疑转移但其她影像检查无法确诊、或重大治疗决策前,PET/CT可用于发现可能存在得转移灶,从而避免过度治疗;但不推荐PET/CT 作为结肠癌诊断得常规检查。

《中国结直肠癌早诊早治专家共识》(2020)要点

《中国结直肠癌早诊早治专家共识》(2020)要点 结直肠癌是我国常见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呈逐年攀升趋势,严重危害人民身体健康。早期诊断与早期治疗是改善结直肠癌患者预后、减轻人群疾病负担的关键所在。但目前我国结直肠癌患者早期诊断及治疗率偏低,积极推动规范的结直肠癌早诊早治是进一步改善我国结直肠癌患者预后的关键。 一、结直肠癌的流行病学趋势 结直肠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其新发病例数在全世界男性、女性中分别排名第3位及第2位,死亡病例数在全世界男性、女性中分别排名第4位及第3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生活方式的改变,尤其是膳食结构的改变,我国结直肠癌的发病率日渐增高,已跃居城市恶性肿瘤发病率第2位(33.17/10万),死亡率第4位(15.98/10万),农村地区恶性肿瘤发病率(19.71/10万)和死亡率(9.68/10万)第5位。 二、结直肠癌的筛查和早期诊断 1. 结直肠癌筛查的可选方法: 目前的筛查方法列举如下。

基于粪便检测的方法包括粪便免疫化学测试(FIT)和多靶点粪便检测。FIT 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结直肠癌早期筛查技术,推荐筛查周期为1年1次。不再推荐化 学法粪隐血试验用于结直肠癌早期筛查。多靶点粪便检测是利用粪便DNA 检测技术检测粪便中肠道肿瘤脱落细胞的特异性标志物。推荐应用于无症状人群结直肠肿瘤早诊筛查,筛查周期为3年1次或1年1次。粪便检测阳性者应行肠镜检查,有异常发现者应取组织活检以明确诊断。 肠镜包括纤维结肠镜/乙状结肠镜和硬质直肠镜。结肠镜检查是发现肠道肿瘤最敏感的检查方法,同时可以明确病理诊断。推荐有条件地区采用 规范化全结肠镜检查行早期结直肠癌的筛查,尤其对于高危人群。 直肠肿瘤在我国患者中的比例高,直肠指诊可有效检查低位直肠肿瘤,推荐体检人群行直肠指诊。但是,直肠指诊对于直肠肿瘤的筛查价值不明确。 【推荐筛查方法】: A.免疫化学法粪便隐血检测,推荐筛查周期为1年1次;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