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演化经济学的过去、现在和将来 - 中国社会科学院

演化经济学的过去、现在和将来 - 中国社会科学院

演化经济学的过去、现在和将来 - 中国社会科学院
演化经济学的过去、现在和将来 - 中国社会科学院

演化经济学的过去、现在和将来

杨虎涛

文章提要:演化经济学的思想源头可以追溯到达尔文的进化论之前,由于种种原因,经济学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排斥了演化思想。20世纪80年代以来,演化经济学得到了快速发展,但仍面临着诸多困难,如缺乏价格理论、分析框架不统一等。演化经济学将从自然科学中继续汲取营养,完成自己的有机整合。

关键词:演化经济学达尔文主义新古典经济学

罗斯托在晚年时曾对经济学做过这样的总结:“尽管要冒极大的过于简单化的风险,但还是可以说经济学家长久以来分为两派,新牛顿学派和生物学派。”[1]尼古拉斯·乔治斯库·罗根则直接将经济学分为演化的经济学和非演化的经济学,他同时还强调,前者是有人文关怀的,后者是没有人文关怀的。以经济学说史的标准看,这种划分的确有些简单,但它却简洁地描述了经济学多年纷争的实质。马歇尔以来,经济学的主流和非主流基本上可以在演化标准下得到区分,以新古典为内核的主流经济学属于非演化一支,而非主流经济学,尽管各有其非主流的原因,但基本上可归列为演化一支。在20世纪的绝大部分时间里,非演化的新古典经济学一直占有压倒性的优势,但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演化经济学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对主流经济学形成了强有力的挑战。

演化经济学当年为何惜败于新古典经济学?在当前的反击中演化经济学面临着哪些困难?演化经济学将如何实现自己的有机综合?本文拟对演化经济学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做简要阐述。

一、演化经济学的过去——被湮没的黑暗时代

虽然演化二字更多地让人联想到生物学,但事实上经济学中的演化思想远早于甚至启发了达尔文的进化论。斯密关于交换倾向与人类进化关系的猜测至今仍为演化生物学家们着迷,达尔文则称自己从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中直接借鉴了竞争选择的思想,而后期的演化经济学家们则发现,包括弗格森、斯密在内的早期苏格兰哲学家们关于社会秩序的构想中,已经隐藏了典型的“个体群”的思考方式。

不过,演化经济学的正式号角是凡勃伦吹响的。在《经济学为什么不是一门进化的科学》这一开创性的文献中,凡勃伦强调,“近代科学”的特征是追求“累积的因果关系”,而“思考习惯”是经济学中用来说明人类行动以及行动所带来的“经济利害”的中轴。与变化的思考习惯相对应,经济学也应该是进化的,它应当是——“由经济的利害所规定的文化的成长过程的理论”。在凡勃伦看来,包括斯密在内的绝大多数持演化观的经济学家只能算是前达尔文主义,他们以持有本身是“善”的、必然成为“常态”的“自然法则”为中心,根据这种方法,只会产生把现实变化当作是“正常”的发展路径的“超进化论的先入之见”。凡勃伦倡导的是后达尔文式的思考方法,它要求从“产生因果关系的”的累积过程出发来解释变化。

如我们所知,凡勃伦抛出的石块只是引起了旧制度经济学的一阵涟漪,它很快就被新古典经济学的浪潮所掩盖了,而且,这种掩盖如此之长,以致于在20 世纪,对于演化经济学来说,是“黑暗时代”,是“丧失了机会的世纪”。(霍奇逊,2005)这实在是个非常奇怪的现象,因为在19世纪末期,达尔文革命所引发的反本质论思想无论对当时的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都产生了颠覆性影响,它所倡导的一系列理念,如非线性、不可逆等,都使各学科共同体找到了新的发展方向,但经济学却似乎无动于衷。《物种起源》发表于1859年,马歇尔《经济学原理》发表于之后31年——1890年,凡勃伦的呼吁——《经济学为什么不是一门进化的科学?》则发表于1899年,这说明虽然经济

学有充分的时间吸收和消化进化理念,但它仍然放弃了它,转而从在十六、十七世纪就已经成型的牛顿力学体系和数学工具中寻求帮助。被誉为进化革命的达尔文思想促生了地质学、生物学甚至哲学的重大转折,唯独未促使经济学走向演化之路,这实在是一个历史的误会。魏特写道,在19世纪下半叶,在两个不同的学科几乎同时发生了库恩式的“科学革命”,一个是自然史中或科学中的著名的“达尔文革命”,另一个是经济学中的“边际革命”,这种巧合确实是对历史的讽刺,因为不可能再有比这两种革命所追求的目标更对立的了。尼古拉斯·乔治斯库·罗根也评论道,“正当杰文斯和瓦尔拉开始为现代经济学奠基时,物理学一场惊人的革命扫荡了自然科学和哲学中的机械论教条。奇怪的是,‘效用和自私自利的力学’的建筑师,甚至是晚近的模型设计师,看来都没有及时地觉察到这种没落”。[2]这就留给人们一个奇怪的问题:为什么当其他学科都开始抛弃毕达哥拉斯学派的本质论(也称类型论)思考方式时,经济学却将其发展到了极致?或者说,达尔文为什么没有战胜牛顿?

从知识社会学的角度看,任何时代的理论都不可避免地带有“社会构造物”的特征。从思想史的历程考察,在达尔文之前,进化理念已经在各学科中得以普遍提倡与发展,拉普拉斯的天文学、莱尔的地质学、巴尔的胚胎学都蕴涵了进化的思想,而在社会科学领域,孔德、黑格尔和斯宾塞在探询人类经济社会形态变化规律时也都显示出了演化的思想倾向。作为时代的主流思潮,他们的理论对达尔文进化论的形成和传播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他们的社会演化理论中,内蕴着两个关键命题:一是演化是否具有目的和方向?二是人类智力和理性是不是社会进化的决定性因素。在第一个问题上,虽然就目的、方向性的具体观点并不一致,但黑格尔、孔德和斯宾塞都承认社会演化会经历一个从低级到高级的、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存在一个预先的演化顶端,即进步;在第二个问题上,黑格尔和孔德都认为人的理性、知识力量是决定社会进化的关键,斯宾塞也不否认这种力量,只不过他更强调从自然与社会的关联中去思考人类社会进化的动力。

作为时代的产物,达尔文的进化论不可避免地受到这些理论的影响。达尔文虽然挑战了神创论,但他在两个关键的地方态度一直非常含糊:第一个问题同样与目的性和方向性有关,即进化是否具有明确和终极的完美方向。在黑格尔、孔德等人的影响下,当时的各种进化思想都带有鲜明的目的论倾向,进化普遍被理解为是一项既定计划的展开。达尔文也不免受到影响,他始终无法鲜明地对目的论和方向论予以反对,“目的论、方向论、进步这些观念既是达尔文所反对的假设,也是达尔文不由自主地捍卫的假设”。[3]第二个问题则与意识与物质的关系有关。虽然达尔文在1859年就出版了《物种起源》,但当时他并没有将人类本身纳入到这一解释框架中,“没有哪一种观点比认为心灵——无论多么复杂和有力都不过是大脑的产物这——观点更能动摇西方思想最为深刻的传统了……这种观念太异端了”。[4] 12年后,在《人类的由来》中达尔文终于与两千年来的哲学和宗教决裂了,[5]但他仍困惑于人类迥异于其他物种的高度发达的能力是如何形成的这类问题。

这样,尽管达尔文将人从进化树的顶端拉回到普通一枝的位置,但达尔文革命并未解决早期社会进化论中目的性、方向性问题的争论,社会进化理论中的含混之处也并没有因贝格尔号的航行而被廓清。在达尔文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内,进化思想留下的遗产主要包括:被默认的目的性、方向性,存在争论的意识与物质的第一性,未加解释的独特的人类理性、竞争选择,以及自然、社会的二分法。

达尔文之后,人们接纳了进化遗产中最易于接受和理解的部分。人们易于接受人的生物性观念,但也坚信人的智力、心灵的独特性和理性的无边能力;人们易于接受进化的必然性,但也坚信人类对自己的进化有控制和预测能力。在后期的社会进化思想中,进化的目的性、方向性被强化了,它被视为一个有目标的定向的过程,“大多数自然科学家都不希望看到偶然事件,而希望看到包揽一切的规律性,以肯定它们自己的感觉——世界是理性计划好的创造的产物,其结果是出现了一长串的社会达尔文主义,但这些理念却是芜杂的”。[6]这些混乱的、未加整理的社会进化思想也影响到了当时的经济学家,并最终在他们的经济思想中得到折射。正是因为对诸如人类独特理性的来源和智慧能力的边界这类问题的争论没有达成一致性结果,边沁的快乐计算器才得以大行其道,成为早期

边际学派的理论基础;正是因为意识与物质的第一性问题没有得到解决,主观效用价值论才得以发展;正是因为目的性和方向性被默认了,而这一过程又是由人类智力所推进的,迎合人们头脑中潜在的乌托邦想象,才有了假想中的最优均衡态。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是主流经济学宏微观合流并彻底奠定主流地位的时代,也是社会进化理论发生重大转折的时代。社会进化思想中那些将生物规律直接套用到人类社会的相关理论受到普遍置疑,与种族、性别有关联的理念被彻底剔除了,狭隘社会达尔文主义使得人们对进化论在人类事务的应用产生了怀疑甚至是厌恶,并使社会达尔文主义从此背上了恶名。人们正确地意识到生物界的规律不能不加诠释和区分地应用于人类社会,为了避免类似的悲剧发生,进化论从此进入了“谨慎隐喻”的时代,但进步、目的论和理性能力却依然得以保留,并潜在地成为欧洲民族主义和西方中心主义思想的支撑。如此一来,人们正确地泼掉了将生物规律机械套用于人类社会的“脏水”,却也倒掉了人类社会和自然之间联系的“孩子”,并且留下了一些未加清洗的痕迹。方向性、目的性、主观世界的重要性、人类无边的理性以及乌托邦的渴望都在经济学思想中得以继续保存。基于当时的经济学界迫切希望将经济学建成为一门不带传统社会科学色彩的“真科学”的热情,在数学工具和物理学术语的帮助下,在边际学派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古典经济学得以继续发展,而这一时期的演化经济学,则“受到了严厉的批评, 甚至使用‘演化’这个词也要冒声誉受到严重损害的风险”。[7]结合社会进化理论的变化,在某种意义上,新古典不是非演化,而是有目的和方向的演化,是基于完美理性的完美演化的凝固。新古典经济学家暗合社会进化论中的理性、方向和目的,也容纳了进化论中的关键术语——竞争和选择,构建了一个理性的、理想的有必然实现目的的进化。它可以说是演化思想的另外一种变形,它仍然是体现时代思潮的“社会建构物”,也正因如此,才有演化经济学家主张将新古典视为演化经济学的特例。(弗罗门,2003)

二、演化经济学的现在——繁荣及繁荣背后的困境

然而,尴尬的是,虽然新古典暗合了当时社会思潮中的目的论和理性无边精神,但进化论在科学思考方式上引发的变革又从根本上与之相悖。达尔文革命之后,当时处于主流地位的、源于毕达哥拉斯学派的本质论思考方式就引起了广泛的质疑。本质论坚持的信条是:所有表象上变化的现象均可归入到若干特质恒定的类别中,每一个类别和其他本质截然不同;一切变异是偶然的、相互无关的,基本类型和其所代表的个体之间的差异是完全可以忽视的。时间无涉、种群稳定、可预见性和最优均衡是本质论在自然科学领域中的关键词,如牛顿力学中的质点模型、生物学的神创论等。而进化论则与本质论迥然不同:进化论认为演化动力来自个体差异,这种差异是基础性实在的本身,而不是对不变的基础性实在的偏离。因为演化的绝对性,所以时间是重要的,因为个体变异是动力,所以类型不会是稳定的。很显然,这种反本质论的思考方式与新古典的静态、时间可逆、个体主义都是无法共存的。因此,尽管吸收了目的性、方向性和完全理性,但由于放弃了进化思维的本体论,新古典经济学就像一个奇怪的混和物。

扭曲成型的新古典经济学虽然取得了科学的形式,但隐患却始终未能消除,这使它自诞生之日就不断受到来自各方面的指责和批判。20世纪初期,思维方式的变革已经悄然发生,本质论、机械主义和简单还原主义从那个时候起已经开始被各学科共同体所放弃,物理学中的量子学说取代了经典的牛顿力学体系。20世纪下半叶,复杂性科学所取得的进展更进一步加速了本质论的崩溃,非均衡、非线性的动态系统特征开始成为各类学科共同体新的认识论基础。分子生物学和古生物学的进展使目的论、方向性越来越受到怀疑,行为科学、后弗洛伊德心理学、脑科学诸领域所取得的进步也使新古典的重要基石——完全理性——开始出现松动的迹象。与此同时,对现实经济现象解释力的匮乏也加速了新古典的衰落并与此同时推进了演化经济学的发展:大量的创新行为和报酬递增现象的存在,人类学习和知识积累所展露出的惊人创造力使桑巴特所称的文艺复兴时期以来的积极——理想主义乐观经济学再次出现复兴迹象;经济学很难再将“物质”与“存在”作为唯一的研究对象,而必须转化到“思想”和“生成”的轨道上去,不能再孤立地关注“作为交易者和消费者的人类”,而应该关注“作为生产者的人类”在知识扩展下的无限潜能。[8]简言之,对新古典经济学的

不满与争议已经累积到了一个无法缓和的地步,必须有一个新的理论取而代之。1981年博尔丁的《演化经济学》和1982年纳尔逊和温特的《经济变迁的演化理论》的相继出版,标志着演化思想开始试图走向聚合,以形成一种比较系统的新的经济理论。20世纪80年代后期,布莱恩·阿瑟等人的报酬递增理论也对演化经济学的复兴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1989年,欧洲演化经济学会成立,两年后《演化经济学》杂志创刊,霍奇逊等人旋即提出了演化经济学的纲领,即“接纳新事象、反对还原论(Novelty Embracing, Anti-Reductionism)”,并勾勒了演化经济学的宏微观体系。[9]到目前为止,演化经济学已经出版和发表了大量著作和论文,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从理论意义上说,这种繁荣开辟了一种新的理论进路,代表了回归真实世界的倾向;在实践价值上,演化经济学对技术政策、技术演化、国家创新体系的研究成果尤为突出。

正如魏特(U. Witt) 和霍奇逊所指出的,同意新奇在经济变化中所起的关键作用, 这是演化经济学与新古典经济学在研究纲领上的基本区别,“作为社会经济演化的一个恰当概念,正确地评价新奇的突现及其传播的关键性作用是必不可少的”。[10]在演化经济学家们看来,为解释持久的经济变化过程,生产要素的投入(新古典经济学给定机制下人们通过相互作用所导致的资源配置) 只是必要条件,而充分条件则要来自于新古典经济学假定前提的变化,即新偏好的形成、技术和制度的创新、新商品的出现以及新资源的创造,换言之,它关键性地取决于“新奇的创生”。[11]新奇的创生是永无休止的经济变化的原因,在演化经济学的框架中它被处理为经济系统内生的。因此,如果说新古典经济学是研究存在(being) 的经济学,那么, 演化经济学就是研究生成(becoming) 的经济学。在强调新奇这一关键性纲领的基础上,演化经济学关注的是商品、技术和制度的变化过程,由于商品、技术和制度的不断“刷新”才是经济持续的动力和表现形式,那么重要的是关注它们如何通过个体量的变化传递到实体变化的,例如,商品选择在新古典经济学中表现为消费者理性计算后的结果,但在演化经济学将其区分为厂商选择生产什么,消费者选择买与不买,消费者间和消费者自己选择是否进行更多的购买,个体变化是商品数量的变化,实体变化则是新商品的出现,所有量的变化的积累最终一定会呈现新的商品,即新实体的出现。在这一过程中,再生产(无论是扩散还是厂商再选择)与个体——实体间的过渡成为关键性因素,演化就是从一个旧的实体转化到一个新的实体。它包括两个过程:涌现过程,即新实体的群体数量增加;消失过程,即旧实体的群体数量减少。这种在过程中探寻动力和事物变化的研究,无疑更有利于解释真实经济现象。

复兴的演化经济学与新古典的区别是多方面的。在方法论上,它主张个体群思考,强调个体差异性和群体选择的作用,而不是新古典的原子式同质个人;在研究对象上,它关注时间不可逆世界中的经济进程,而不是新古典的强调结果;在研究方法上,它对经济行为主体和经济活动的“环境”,如制度、习俗、政治格局尤为重视,而不是像新古典那样在静态的假想世界中进行纯粹研究。演化经济学尤其重视学习、认知的过程及其对偏好、行为选择的随机扰动作用。在演化经济学家看来,由于不确定性和新奇事件的存在,经济事件不可能以目的论的方式展开;在各种高度不确定的随机因素扰动下,经济演进过程是非均衡状态,演进过程无法实现最优解,而恰好是这些随机因素扰动决定了系统中不同个体会在期望、偏好、能力、知识存量和认知模式等方面出现差别,从而为经济演化奠定了“变异”的基础。

尽管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展,但以波普尔的“简单的、新的和强有力的”[12]标准评价,演化经济学仍处于一种“繁荣的非主流”境地。总体看,演化经济学当前的发展面临着突出的三大困难:第一,缺乏价格理论。演化经济学不同意主流经济学视价格为市场结果的观点,而是认为价格决定本身是一种习俗和惯例,它体现了权力,并具有连续性,能使市场这种有组织的制度化交易得以持续下去。“一定时期内保持特定水平的价格获得一定的约束力和权威性,社会也会使自己的方式和习惯适应这种价格,因此正是价格在已经建立的社会生活框架中使人们的行为保持了相互的协调一致。”[13]产业结构、文化传统以及权力主体的变化对价格形成的影响被演化经济学置于价格分析的突出地位,这种处理思路使演化经济学很难形成一个像新古典经济学那样的普适性价格理论。因为一旦视价格为一种习俗,演化分析就首先指向价格赖以形成的制度,分析哪些信息和惯例对价格

形成有影响,这决定了演化价格理论只能是特定的,情境化的,每一种理论都与市场结构、商品类型和公司组织形式以及国家和地区的文化特征有关系,它更接近于定价的过程理论,而非可以描述数量变动趋势的价格理论。这种强调定价过程中复杂的社会因素却很难描述变动趋势的做法几乎成为所有制度——历史——社会结构分析的共有缺陷,这种匮乏早年曾经直接导致了旧制度经济学的衰亡,而今天,演化经济学也面临着这种威胁。霍奇逊不得不承认,这一匮乏使演化经济学在批判新古典理论时,只能是“可以理解但却是几乎无效地声称新古典是不现实的”。[14]第二,分析框架的不统一。长期以来,达尔文主义一直是演化分析的基本框架。但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演化经济学阵营对进化论的使用却发生了激烈的争论。霍奇逊和肯德森等人一直都积极倡导普遍达尔文主义,虽然他们承认在性质上,经济与自然这两个系统具有不同的含义,但以一个理论的概括力剔除掉细微的差异之后,所有的经济演化过程无一例外地具有同一的基础性流程,那就是变异、选择和扩散。而以魏特和福斯特为代表的一些经济学家则强烈反对在演化经济学中使用生物学隐喻,魏特则认为,不断地参照生物学的发展去调整演化经济学的结构、观点和内容将给演化经济学穿上不适当的“紧身衣”,应该放弃。他尖锐地指出:“把生物学的思想移植到经济学中来仍然存在着严重的缺陷……关于经济现象如何演化的重要思想是独立地产生于达尔文主义启示之外的。”[15]福斯特和魏特都主张用自组织理论替代达尔文主义, 在他们看来,“自组织理论为演化过程提供了一种抽象的和一般的描述”。[16]

是继续沿用达尔文主义还是用自组织理论取而代之? 这是演化经济学必须面临的问题。福斯特和魏特等反对者之所以强调要疏离达尔文主义,一方面是担心出现牛顿力学束缚新古典经济学那样的局面,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自组织理论能提供更接近“科学”形式的路径;但霍奇逊和肯德森等人之所以在承认自然和经济的区别之后仍坚持使用达尔文主义,不仅仅是坚信演化哲学的普适性,更为重要的是,自组织理论有可能使形式化和模型化再度泛滥在演化经济学中,而这一点则正是他们长期以来反对的。对于一个系统的理论而言,仅确定“新奇”这一核心还远不足以支撑起整个体系,对基本分析框架的分歧只会导致演化经济学呈现一种无序的、众说纷纭的状态。

第三,层级融合困难。演化分析反对简单还原主义,认为个体和群体、微观和宏观之间不能简单加总或还原;在多层级的经济系统中,每一层级的个体群都构成下一层级的环境,其本身又受到上一层级个体群的影响,只有清晰地揭示它们之间复杂的利益冲突和相互作用,才能正确地认识演化动力和演化方向。演化经济学家认为,传统的个人主义和整体主义的二分法无法为演化分析提供支持,演化中的层级问题必须通过宏微观回馈环来反映,只有这一概念才能包容演化实体(微观=个人行为和知识)与总经济过程(宏观=经济整体)之间存在的随机关系。

在宏微观回馈环中,首先需要确定不同层级中具有共同“质”的要素,其次要对不同层级间要素的相互作用机理进行说明。演化经济学将同“质”要素确定为知识,个人、企业组织和产业被视为知识的不同载体,知识存量和结构的变化构成经济系统运动的原动力,实践性的生产知识和主体对经济环境中的机会和约束的理解,即相对主体而言的世界状态知识,这些要素协同演进,从而在不同层面上表现出经济的变迁。但如何揭示各层级中知识要素的相互作用则成为演化经济学家深感棘手的难题,“演化经济理论研究的困难主要是由于他们试图解释经济体系中所应用的知识的内生转变”。[17]因为分布在不同层级的知识在属性上存在着差异,认知、惯例和预期在不同层级上具有不同的形式和性质,(比如,在组织内部,个人知识和组织知识的含义、表达形式及扩散方式就不一样。)而它们的演化又相互关联,这样,不同层级间知识要素的联系和过渡就成为一个尤其困难的问题,它既包括同一层级内的,又包括多层级间的,不仅有横向的、同时段的作用,还有纵向的、历时的作用,唯有将这些复杂的作用方式揭示出来,演化过程才能立体化、动态化和清晰化,而不是漫无边际和大而无当的。正如皮里坎指出的那样,多层次组织诚然是生物学和经济学相互连接的唯一框架,但由于人类个体比氨基酸分子复杂得多和更具异质性,因此与组织复杂性相近、数量相同而且同质的行为主体相比,高度的差异质量性使组织过程问题变得更为复杂,这是为什么大多数经济学家都只是研究单一层次组织的原因。(皮里坎,2004)

三、演化经济学的将来

量子论的提出者普朗克曾说过,科学是内在的整体,它被分解为单独的部门不是取决于事物的本质,而是取决于人类认知能力的局限性。实际上存在着由物理到化学,通过生物学和人类学到社会科学的连续的链条,这是一个任何一处都不能被打断的链条。[18]演化经济学倡导真实全面地解释经济现象的理论取向,无疑对经济学的发展具有非常积极的促进作用,但还原真实的过程也是学科通融的过程,遇到种种困境在所难免。当前演化经济学遇到的种种困难,所折射的也是普朗克所说的这种人类认知能力的局限性。当前,演化经济学在“整合”方面进行的主要努力集中在两个方面:第一,寻找坚实的自然科学基础。演化经济学家奉行的原则之一——“累积因果”注定了它将取得比传统经济学更为广阔的分析领域,与此同时也决定了它需要比传统经济学更为坚实的自然科学基础。20世纪90年代以来,演化经济学中的学科交融其倾向日趋明显,一些自然科学领域的研究成果为演化经济学理解经济现象提供了新的依据,尤其在理性、非理性、交换倾向、利他行为等传统经济学的“软肋”问题上,来自脑科学、古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的新进展为演化经济学开辟了新的分析进路。例如,在解释人类合作起源的问题上,演化心理学家约翰·图比和克斯迈德斯提出了这样的观点,即人类存在一种惩罚性的道德感,或者激情,它造成的惩罚足够强烈,使免费搭车者难以获得比合作者更高的适存概率。经济学家赫伯斯·金迪斯等人则通过计算机仿真模拟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即人类在进化过程中必须获得可遗传的、利他的情感因素,这是合作形成和社会起源的关键。芝加哥大学的莱恩小组则提供了生物学证明,他们的研究表明,基因、环境、生物的行为心理结构,以及生物社会的组织结构是共生演化的。[19]

另一重要的启发则来自以色列科学家哈伊姆·奥菲克的研究。他证明,人类进化尤其是脑进化的持续动力来自交换活动,在持续的历史进程中,交换和脑进化扮演着互激式的角色,脑进化产生的一系列后果扩大了人类交换范围,日趋复杂化的交换活动又反过来影响了脑的进化,并导致了社会秩序的出现和发展。奥非克强调,只有当分工结构和参与实体被适当地置于接受自然选择的状态中,分工才可以进化,而这种分工进化又会反过来刺激人脑的进化,这在史前期是完全成立的,在史后的7000多年尤其是工业革命以来的200多年时间里,市场选择的力量越来越强,而自然选择的力量开始逐步减弱,但两者的指向却是一致性的,那就是人类知识和认知的进化,因为脱离了认知水平的发展,分工深化无从谈起。奥菲克关于脑进化的思路,为演化经济学提供的认知论意义在于:如果人脑是经由一个连续的过程进化而来的,那么作为脑进化之意识形式的认知水平,就是一个伴随人类进化过程而不断进化的产物。这其中的引申意义在于:我们怎样思考,我们就有怎样的未来,因为我们自己的演化受到我们自身创造物的影响。在人类掌握了调控和引导自身社会的知识能力之后,由人类改变的社会反过来也会影响人类进化本身。长期以来,主流经济学蔑视演化经济学的主要一点,就是认为它过于倾向于“人文”而没有“科学”,因此加里·贝克尔才不屑地评论道:“对于解释行为问题,这些看似诱人的新观点尤其没用。”[20]因此,借鉴这些自然科学的最新成果并将其融合在演化经济学体系中,无疑对增强演化经济学的科学性大有裨益。

第二,寻找新的理论工具。尽管对新古典经济学存在诸多不满,但演化经济学家对新古典形成过程中数学工具的贡献却看得很清楚。对于解决价格难题、层级融合这类问题,仅有新的理念是不够的,它必须要得到一种合适的工具。新工具必须能满足演化经济学的基本纲领,并能拓展分析的领域,它依赖的基础不能像新古典那样脱离现实。演化经济学家曾试图用进化博弈论来完善自己的工具箱,但它仍不能完全符合“演化”之所需,虽然相对于纳什均衡, 进化稳定策略把均衡看作是调整过程的产物而不是某种突然出现的东西, 因而它在一定程度上能使博弈过程动态化, 但它关注的焦点仍是均衡选择,且学习过程中仍需对理性给予足够的假设。

当前,另一个新的工具——多元代理模型正在引起演化经济学家的注意,这一模型与新古典经济学采用的数学工具有明显的区别。新古典的微观模型是“代数型的”,其典型就是阿罗和德布鲁的均衡模型,生产可能性集合被假设为闭的和凸的,但没有给出任何具体的特性,然而在非常广义的不动点定理的帮助下,却证明出了均衡的存在。多元代理模型则与之不同,每一个代理人都具有非

常具体的行为规则集合,给定任何情况,一个具体的代理人行为就能够得以确定。在这个意义上讲,多元代理模型是“数值型的”,任何代理人的行为都可以从相应的条件集合中进行数值化的计算。多元代理模型在以下三个方面能很好地满足“演化”分析的需要:第一,模型能够涵盖不同代理人的多元性,而无需脱离实际地用同质性假设去回避问题。在新古典经济学的均衡理论模型中,每一个代理人可能有不同的特征,但在细节化分析中,比如要分析一个变量的增量变化会给均衡带来什么样的变化,却必须假定代理人都是同一类型的,如果不这样处理,就很难对这一模型发生的变化进行数学分析。而在多元代理模型中,这一过程是通过计算机进行数值化运算的,代理人的不同特征不会阻碍这一过程的运算,这就将差异性包容在模型中了;第二,在多元代理模型中,路径依赖能被很好地包容,代理人每一次行为的结果都反映在下一步过程之中,由市场匹配规则(market-matching rule)用来确定下一步的起始状态。这种“时期分析”在没有计算机的时代是很难完成的,这一处理使极大化或均衡不再成为必要,从而从新古典理论框架下获得了自由。这样,借助于多元代理模型,演化经济学的关键性命题——变异、选择和复制都能被包容。当然,多元代理模型也存在一些困难,例如,在多样化处理时,对每一个代理人数据的输入时间如何确定的问题,即频率和时间的处理的问题,这将关系到演化的展开过程。但总体而言,多元代理模型为超越均衡理论框架提供了一个有力的工具。演化经济学家期望,运用多元代理模型实验方法,可以得到纯理论推理所难以得到的许多种类的知识,多元代理模型可能成为经济学迈入新时代的启动器。[21]寻找坚实的自然科学基础和适当的工具将有助于解决演化经济学当前面临的诸多困难。比如,在框架问题上,自组织理论和达尔文主义的分歧将随着演化经济学家对生物学认识的加深而逐步消除。当前,生物学家对基因层次上的选择存在自组织过程这一点已逐步形成了共识,综合进化论所强调的共生演化也暗示了自组织过程与达尔文的变异、复制与选择是可以兼容的。在层级融合问题上,演化心理学和脑科学的进一步发展必定能为人类解释复杂的知识问题提供更多的依据。只要继续保持学科的开放性,困扰演化经济学家的知识层级问题也会逐步得到解决,而价格理论中定价过程和价格数量变化也存在通过多元代理模型来获得双向突破的可能性。

在演化视野下,演化经济学将时间纬度拓展到了极大,并开始关注人的类存在这样的命题。可以说,演化经济学和主流经济学的交锋,实际上是“人文”经济学和“科学”经济学的交锋,借助于“惟有变是永恒的”这一理念,借助于开放式的学科态度,演化经济学能否在“科学”经济学和“人文”经济学之间拓展出第三条道路,我们将拭目以待。

责任编辑:孙晶

作者:杨虎涛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武汉 430073)

[1]迈克尔·曾伯格:《经济学大师的人生哲学》,商务印书馆,2002年,第313页。

[2]Georgescu-Roegen, N., The Entropy Law and the Economic Proce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71, P.2-3.

[3]彼得·狄肯斯:《社会达尔文主义——将进化思想和社会理论联系起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48页。

[4]斯蒂芬·杰·古尔德:《自达尔文以来》,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年,第7页。

[5]达尔文在M笔记中写道,柏拉图在《斐多篇》中说,我们想象的理念来自预先存在的灵魂,而不是来自经验——然而预先存在的是猴子。转引自斯蒂芬·杰·古尔德:《自达尔文以来》,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年,第9页。

[6]Bowler,The non darwinian revolution:reinterpreting a historical myth,baltimore,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88,P.56.

[7]G. M. Hodgson ( ed. ) , The Foundation of Evolutionary Economics : 1890 -1973. VoL.1 Edward Elgar , 1998,P.143.

[8]Erik s Reinert,Evolutionary Economics and Income Inequality ,Edward Elgar,2004,P.226.

[9]这一体系的构成是:第一层级是习俗起源、微观层次的个人认知、学习过程与预期的形成,到第二层级的技术变

迁、产业演化、劳动力市场的自组织,第三层级的总量关系与社会经济体系的制度分析,最后,通过制度的相关性与总量表现之间的关系分析扩展到长期历史的解释与推测。

[10]U. Witt , Evolution as the Theme of a new Heterodoxy in Economics. In U. Witt ( ed. ) , Explaining Process andChang : Approaches to Evolutionary Economics ,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 1992 ,P.12.

[11]U. Witt , Evolutionary Economics : An Interpretative Survey. In K. Dopfer ( ed. ) , EvolutionaryEconomics : Program and Scope ,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 2001 , P.49.

[12]Popper, K.R. The Open Society and Its Enemies. London: Routledge and Kegan Paul.1945,P.347.

[13]马克R.图尔:《价格决定的制度主义理论》,载霍奇逊主编:《制度与演化经济学现代文选:关键性概念》,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27页。

[14]G.M.霍奇逊著:《现代制度主义经济学宣言》,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第22页。

[15]魏特:《演化经济学:一个阐释性评述》,载《演化经济学——纲领与范围》,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42页。

[16]U. Witt , Self organisation and Economics——What Is New ? Structural Change and Economic Dynamics ,1997(8),P.489-507.

[17]E. S. Andersen , Evolutionary Economics :Post schumpeterian contributions , Pinter Publishers Ltd.,1994, P.13.

[18]普朗克:《世界物理图景的统一性》,转引自黎鸣:《试论唯物辩证法的拟化形式》,《中国社会科学》1981第3期。

[19]参见《科技日报》2006年8月17日。

[20]G.M.霍奇逊著:《现代制度主义经济学宣言》,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第140页。

[21][日]盐泽由典:《21世纪的演化经济学:一个宣言》,《政治经济学评论》2006年第2期。

过去现在未来哲理句子

过去现在未来哲理句子 1、对过去视而不见的人,对未来将是盲目的。 2、耶稣曾经用极度强硬的方式坚持过许多次:“如果你不痛恨你的父亲或母亲,你就无法来追随我。”这句话听起来非常的严苛,他是慈悲的化身,他就是爱,你几乎难以想象这会是耶稣说出来的话语。他为什么要说这样严苛的话语呢?事实上,他的意思是你要放掉所有与性有关的连结。耶稣以一种象征性的方式在说:“你要超越性的中心。”一旦你超越了性,你马上就脱离了与过去的连结,也不再与未来有连结。作者:奥修出处:能量脉轮书 3、记忆的夜 时间从指尖下划过 暗淡的时光 凌乱的心情 未来在时空外等待 过去过去

现在现在 心入眠 4、情侣间最矛盾的地方就是幻想彼此的未来,却惦记着对方的过去。 5、他掉在两个世界里他意识到自己正望着面前柜台玻璃的脸左眼追忆过去右眼害怕的凝望未来--黑暗的错误的破灭的未来吊在光明和黑暗之间在尖酸的嘲讽和信仰之间作者:卡森·麦卡勒斯出处:心是孤独的猎手 6、每个圣人都有过去每个罪人都有未来。作者:奥斯卡·王尔德 7、我们这一生,要走很多条路,有笔直坦途,有羊肠阡陌;有繁华,也有荒凉。无论如何,路要自己走,苦要自己吃,任何人无法给予全部依赖。没有所谓的无路可走,即使孤独跋涉,寂寞坚守,只要你愿意走,踩过的都是路。你以为走不过去的,跨过去后回头看看,也不过如此。不回避,不退缩,未来终将到来。 8、愿你们每天都愉快地过着生活,不要等到日子过去了才找出它们的可爱之点,也不要把所有特别合意的希望都放在未来。作者:居里夫人 9、回忆已是过去式,旋转的秒钟才是现在时,昨天的太阳晒不干今天的衣服,加油吧,那才是未来。

中国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历史小论文。

一戏曲以窥中国文化 举世闻名的四大发明,悠扬悦耳的戏剧,韵味十足的书画,独特的建筑,优美的诗词,这些都是祖先留给我们的丰厚遗产。中国各个时期的科技文化,既保持与发扬了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继承与发展了前代成就,又借鉴、吸纳了异域文化的成果,包容了本国各族的文化,同时又为世界文化和后世文化发展作出了贡献。今天的中国依然身处于传统文化的影响之中。今天的文化继承和发展了传统文化,但是传统文化也面临着在新时代的转换。只有不断适应时代的发展,跟随历史的潮流,传统文化才能延续下去并发扬光大。 我透过戏曲一窥中国传统文化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戏曲指的是中国传统的戏剧。戏曲的内涵包括唱念做打,综合了对白、音乐、歌唱、舞蹈、武术和杂技等多种表演方式,不同于西方将歌剧、舞剧、话剧。古典戏曲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她以富于艺术魅力的表演形式,为历代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而且,在世界剧坛上也占有独特的位置,与古希腊悲喜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剧。 中国戏剧的历史十分悠久。戏曲的形成,最早可以追溯秦汉时代。但形成过程相当漫长,到了宋元之际才得成型。成熟的戏曲要从元杂剧算起,经历、明、清的不断发展成熟而进入现代,历八百多年繁盛不败,如今有360多个剧种。中国古典戏曲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曾先后出现了宋元南戏、元代杂剧、明清传奇、清代地方戏及近、现代戏曲等四种戏曲模式。 说到戏曲就不得不说中国的国粹京剧了。自清代前期起,戏曲舞台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主要表现为戏曲的民间化和通俗化。先是昆曲、高腔折子戏的盛行,后是地方戏的兴起。从此,戏曲舞台不再是传奇戏的天下,昆曲与高腔有了来自民间的竞争者。戏曲的表演场所也由厅堂亭榭变为了茶肆歌台。乾隆五十五年,即公元1790年,为庆祝乾隆的八十寿辰,三庆班进京献艺,。徽调以其通俗质朴之气赢得了京城观众的欢迎,从此在京城扎下了根。继徽班进京之后,湖北汉调艺人也于道光年间(1828年前后)进京与徽班艺人同台献艺,他们同徽调艺人一样唱皮黄腔,只是更具湖北风格。京剧形成后不久,即迎来了它的第一个繁盛期,时间在清同治、光绪年间。当时出现了一批优秀的京剧演员并在此时引起了宫廷官方的喜爱。宫内优厚的物质条件促进了它艺术上的成熟。世纪初的新思潮极大地促进了京剧艺术的发展,京剧又迎来了它的第二个繁盛期。这一时期京剧的繁荣主要表现在优秀京剧演员的层出不穷上。而且,这个时期也是京剧流派产生最多的时期,旦行的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荀(慧生);生行的余(叔岩)派、马(连良)派、麒(麟童)派;净行的金(少山)派、郝(寿辰)派、侯(喜瑞)派、丑行的萧(长华)派等。每个流派的创始者拥有一批数量可观的剧目,所以这个时期也是京剧文学的繁荣期。这个时期一直持续到了20世纪40年代末。 “有心托市,无人问津” 京剧是中华文化之集大成者,是中华文化的标志,是“国粹”。但京剧艺术古老的形式和缓慢的节奏已经不太适合当代人的审美情趣,创作题材单一和缺乏新意,使得近20年来上演的京剧剧目中,传统题材仍占据主导,“老戏老演、老

人教版必修3 历史:第三单元 探究活动课 中国传统文化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教案设计

探究活动课中国传统文化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历史小论文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介绍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传统思想在现代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延续及其影响,让学生了解文化的继承性。 分析传统文化的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解析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知道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传统文化对社会与人的发展的积极作用,而一成不变的传统文化则会起阻碍社会进步、妨害发展的消极作用。 明确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有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克服传统文化的消极作用,才能兴旺发达的道理;阐述继承传统文化,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的正确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2.能力目标 感受中国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和传统思想等在现实生活中的深远影响,认识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 培养分辨传统文化中精华与糟粕的能力,通过对“传统文化对社会与人的发展的作用”,以及“继承传统文化、发挥传统文化积极作用的正确态度”的分析,尝试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赏析生活中的传统文化,分析当代中国传统文化对社会的进步和人的发展的积极作用,领悟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激发学生热爱传统文化、学习传统文化、继承传统文化的热情。树立正确“看待传统文化价值的态度”。 【教学重点】 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 【教学难点】 传统文化在今天的影响 【教学准备】 相关图片资料 【教学过程】

1.让学生课前预习教材并发现问题,搜集有关中秋节等中国传统节日和文化的由来及特点的相关资料。 2.思考教材中的“探究活动” 讲授新课 师: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关于文化传播的相关内容,了解到文化传播在促进中外文化继承与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今天我们将一起继续学习和探究新的内容: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传统文化的继承。 在进入新课之前让同学们看几幅图片,看看有没有同学了解这些传统文化的来源,知道它有哪些特点。 问题探究: (1)你知道它们的由来吗? (2)你能列举出传统文化的哪些特点? 一、传统文化面面观 展示图片:针灸京剧书法和绘画 师问:我们能否运用以上事例,进一步探讨传统文化有哪些特点? 学生讨论后,教师归纳: 传统文化是: 1.历史上沿传下来的民族文化,产生于过去,打上了历史的烙印; 2.本土文化,是人们长期共同生活的积淀,带有自己民族的特色, 3.既存在于历史中,也存在于现实中; 4.渗透在现实生活中的各个领域。 师设问:通过以上事例的分析,能不能概括出“传统文化是怎样形成的?” (学生探讨,可以分小组讨论) 学生讨论后,教师归纳:传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并保留在一个民族的现实生活中。其形成过程说明文化具有继承性。没有文化的继承,就没有文化的积累。从传统文化的多方面影响,我们可以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继承性。 结论:文化具有继承性。 传统文化包含的内容是广泛的,下面我们从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传统思想等方面,一起来感受我们生活中的传统文化。 1.传统习俗 师问:我国传统习俗你知多少?你知它们的由来和演变吗?

计算机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计算机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内容提要: 从上世纪四十年代开始,计算机的发展可谓是翻天覆地,突飞猛进,回首它的庞大沉重的过去,见证它迅速蜕变的成长历程,感叹它日新月异的现在,再让我们憧憬它辉煌绚丽的未来。 第一代计算机体积大,耗电大,可靠性差,维修复杂,价格昂贵,故障多;第二代计算机主要用于商业,政府机关,大学教学,而并没有普及;第三代计算机微型化和专业化,智能化,操作简易,价格便宜,每秒运算速度超过100万次;现在呢?已然是第四代了,普遍采用大规模集成电路,在性能上产生质的飞跃,进一步开拓了计算机的应用领域。在未来呢,第五代,第六代,第n代的计算机将以怎么样的新面貌创造更多的奇迹呢?我们都在想像都在期待。 关键字:计算机,过去,未来,现在,智能化,专业化,人性化 1、计算机的过去 印象中,过去的计算机就是笨重和庞大的代名词,用专业一点的说法:体积庞大、占地面积170多平方米、重量约30吨,功耗大、消耗近100千瓦的电力、故障率较高,运算速度为每秒1~2万次左右。显然,这样的计算机成本很高,使用不便。技术在它起步的时候总是有点寒碜,有这样那样的缺点,这样才迫使科学家们及更多的人去为之奋斗研究,改进它,完善它。随着时间向前推进的步伐,社会在不断进步,计算机也不

断迎来它更新换代的一个又一个高潮,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发明,使电子计算机不断向着小型化、微型化、低功耗、智能化、系统化的方向更新换代。20世纪90年代,电脑向“智能”方向发展,制造出与人脑相似的电脑,可以进行思维、学习、记忆、网络通信等工作。 也许我们还不知道过去的计算机研究者们,他们付出了多么艰辛的努力,有帕斯卡、莱布尼茨、巴贝奇、阿达、冯·诺依曼等等。 2、计算机的现在 现在的计算机我们每天都有在感受,触摸,使用,学习,享受,虽然说我们手里的这一台崭新的的计算机在昨天还是最新款,今天就变成了过时的机器了。这也正说明了计算机在当今时代发展的是多么的迅速。如今,计算机笔记本化,微型化,专业化,每秒运算速度超过100万次,不但操作简易、价格便宜,而且可以代替人们的部分脑力劳动,甚至在某些方面扩展了人的智能。于是,今天的微型电子计算机就被形象地称做电脑了。所以,电脑一定是计算机,但计算机不一定是电脑。以前的庞大机器就不能称之为电脑了。 如今,我们都已经成为“电脑一族”了。计算机的触角深入生活的每一个部分,每一个角落。娱乐:看电影,电影院转移到了一个更小的屏幕上;听歌,不需要收音机和磁带;看书,电子书在一步步威胁着印刷的生存。交流:QQ,MSN,人人,论坛,微博,数不清的交流软件,还有视频功能,不仅让鸿雁传书的浪漫褪色,更让电话都望尘莫及。学习:资料,数不清的信息,搜索的方便程度,远程学校,让学习实现电子化。连上课的课件都要用计算机来呈现,传统的黑板粉笔式教学又将何去何从呢?

中国的过去现在与未来__-历史小论文。

中国文化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戏曲以窥中国文化 249班王祥 举世闻名的四大发明,悠扬悦耳的戏剧,韵味十足的书画,独特的建筑,优美的诗词,这些都是祖先留给我们的丰厚遗产。中国各个时期的科技文化,既保持与发扬了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继承与发展了前代成就,又借鉴、吸纳了异域文化的成果,包容了本国各族的文化,同时又为世界文化和后世文化发展作出了贡献。今天的中国依然身处于传统文化的影响之中。今天的文化继承和发展了传统文化,但是传统文化也面临着在新时代的转换。只有不断适应时代的发展,跟随历史的潮流,传统文化才能延续下去并发扬光大。我透过戏曲一窥中国传统文化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一、“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戏曲指的是中国传统的戏剧。戏曲的内涵包括唱念做打,综合了对白、音乐、歌唱、舞蹈、武术和杂技等多种表演方式,不同于西方将歌剧、舞剧、话剧。古典戏曲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她以富于艺术魅力的表演形式,为历代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而且,在世界剧坛上也占有独特的位置,与古希腊悲喜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剧。 中国戏剧的历史十分悠久。戏曲的形成,最早可以追溯秦汉时代。但形成过程相当漫长,到了宋元之际才得成型。成熟的戏曲要从元杂剧算起,经历、明、清的不断发展成熟而进入现代,历八百多年繁盛不败,如今有360多个剧种。中国古典戏曲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曾先后出现了宋元南戏、元代杂剧、明清传奇、清代地方戏及近、现代戏曲等四种戏曲模式。 说到戏曲就不得不说中国的国粹京剧了。自清代前期起,戏曲舞台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主要表现为戏曲的民间化和通俗化。先是昆曲、高腔折子戏的盛行,后是地方戏的兴起。从此,戏曲舞台不再是传奇戏的天下,昆曲与高腔有了来自民间的竞争者。戏曲的表演场所也由厅堂亭榭变为了茶肆歌台。乾隆五十五年,即公元1790年,为庆祝乾隆的八十寿辰,三庆班进京献艺,。徽调以其通俗质朴之气赢得了京城观众的欢迎,从此在京城扎下了根。继徽班进京之后,湖北汉调艺人也于道光年间(1828年前后)进京与徽班艺人同台献艺,他们同徽调艺人一样唱皮黄腔,只是更具湖北风格。京剧形成后不久,即迎来了它的第一个繁盛期,时间在清同治、光绪年间。当时出现了一批优秀的京剧演员并在此时引起了宫廷官方的喜爱。宫内优厚的物质条件促进了它艺术上的成熟。 二十世纪初的新思潮极大地促进了京剧艺术的发展,京剧又迎来了它的第二个繁盛期。这一时期京剧的繁荣主要表现在优秀京剧演员的层出不穷上。而且,这个时期也是京剧流派产生最多的时期,旦行的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荀(慧生);生行的余(叔岩)派、马(连良)派、麒(麟童)派;净行的金(少山)派、郝(寿辰)派、侯(喜瑞)派、丑行的萧(长华)派等。每个流派的创始者拥有一批数量可观的剧目,所以这个时期也是京剧文学的繁荣期。这个时期一直持续到了20世纪40年代末。 二、“有心托市,无人问津” 京剧是中华文化之集大成者,是中华文化的标志,是“国粹”。但京剧艺术古老的形式和缓慢的节奏已经不太适合当代人的审美情趣,创作题材单一和缺乏新

过去现在和将来的名言警句

过去现在和将来的名言警句 ●假如你希望现在与过去不同,请研究过去(斯宾诺沙) ●如今逗乐我们的一切都曾是某种危急关头(弗吉妮亚·伍尔夫) ●不要等到日子过去了才找出它们的心爱之点(法国) ●不要埋首于远昔的过去,把握现在吧(德国) ●不要让昨天占用今天的时间(美洲) ●好汉不夸当年勇 ●毋为已消逝之年华叹息,须正视匆匆溜走的时光(欧洲) ●一切过去了的都会变成亲切的思念(普希金) ●观往知来 ●最可怕的是看见你过去憎恨的一切披着将来的外衣又回到你面前(让·罗斯唐) ●过去属于死神,将来属于你自己(英国) ●“过去”是我们临终的母亲,其实不是已经死亡的事物。我们的将来不断使她出现在我们的心灵中(梅瑞狄斯)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应展望将来,莫留恋过去(拉丁美洲) ●记住昨天,假如不是为了激励明天的进取,那就莫如忘却 ●将来现在将来,于现在有意义,才于将来会有意义(鲁迅) ●将来走到我们中间,为了能在它发生之前很久就先行改变我们(里尔克)

●对于将来的真正大方在于向现在献出一切(法国) ●为着后来的回忆,小心着意地描绘你现在的图画 ●追上将来,抓住它的本质,把将来转变为现在(苏联) ●创造明天的是今天,创造将来是眼前,当你痴痴地坐等将来的时候,将来就从你的懒惰的双手中畸形丑恶地走出来(克劳塞维茨) ●把每时每刻都用在自己的事业上的人,对他来说都是足够的原因(塞涅卡) ●时间的步伐有三种:将来姗姗来迟,现在像箭一般飞逝,过去永远静立不动(席勒) ●在无论何时,现在只是一个交点,为过去与将来相遇之处,我们对于二者都不能有什么架打。不能有世界而无传统,亦不能有生命而无活动(蔼理斯)

中国传统文化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中国传统文化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历经五千年沧桑岁月,中华民族经历了战和更替、聚散分合、对峙与融汇,却始终不曾割断共同的文化传统。民族,而且越是历经磨难,遭遇坎坷,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的和对中华文明的越是增强。千百年来,对国家统一的不懈追求日渐发展成为中华民族高于一切的政治理想和。而造就中国历史这一鲜明特征的重要因素,不能不说是“”文化观念的潜移默化影响所致。它像一根坚韧的将中国境内各民族联系、团结在一起,逐渐形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并日见巩固。我们今天从历史的角度考察中国统一大势的形成、巩固和发展这一历史现象,就不能不充分认识到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在实现国家统一过程中的特殊地位与重要作用。 追求“”的价值观是奠定和强化国家统一的牢固基石 对于国家统一大势的形成与发展的意义,首先在于“”价值观长期以来深入人心,从而使统一成为人们所普遍认同的理想政治秩序。 早在,中华民族随着内部凝聚力的不断增强,就初步形成了“大一统”观念。《·》中的“溥天之下,莫非王土;,莫非”,就表达了这种思想倾向和价值取舍。而战国时代“九州说”与“五服说”的盛行,则反映出人们的大一统观念进一步走向成熟。正如有的学者所指出:“众口言九州的情景,反映了九州观念普遍流行于先秦社会。……九州就是中国,九州的完整代表着中国的完整”(:《“体国经野”:试古代的王朝》,《二十一世纪》2000年8月号)。在出现这种追求统一的思想趋向不是偶然的,而是有其历史必然性。当时,西周社会创立的遭遇到根本性的冲击,早期初始形态的“一统”格局趋于瓦解,天下缺乏合法一统的政治秩序,结果导致,混战绵延,因而人们渴望重新实现政治上的统一,建立起合理合法的政治秩序。这一点在当时大多数思想家的学说中都得到了充分的反映。虽然他们在追求统一的方式上存有歧见,但天下必须“定于一”则是普遍的共识。譬如,法家主张“事在四方,要在中央”(《·扬权》);提倡“尚同”,“天子唯能一同天下之义,是以天下治也”(《墨子·尚同上》);儒家强调“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孟子·》),并憧憬着“四海之内若一家”(《》)的局面。这些思想充分反映了“大一统”观念已成为人们普遍的和,并发展成为观念的一个重要内容。正是具备着这样的思想基础,当统一条件基本具备之时,才会由秦国通过战争的手段,横扫六合,六国,使这种政治理想变成了现实,“,”,建立起多民族的统一的国家;才会有继秦而起的两汉大统一,出现汉武帝在“文”中所描绘的那幅国家“大一统”的理想图画:“四海之内,莫不为郡县,八蛮,咸来贡职。与天无极,人民,永得。”(《后汉书·祭礼志》注引《风俗通》)

我们祖国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我们祖国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六(2)班吴子捷 我们的祖国拥有着其他国家未曾获得过的悠久历史,从三皇五帝到新中国的成立,已经过去了悠悠的几千年的漫长时间,在这段时间里,我们的中华民族饱经风雨,经历了无数的沧桑巨变,创造了无数的辉煌,收到了无数的侵略,但我们的祖国,我们的民族用我们独有的精神,坚持到了今天,开创了我们今天的新中国。 在过去的几千年时光中,虽然我们的祖国一直处在奴隶制和封建制度的控制之下,但还是获得很多的辉煌和成就,让所有的人类为之惊叹,为世界的今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发展。 在三皇五帝的时期一直流传着神农氏尝百草、黄帝战蚩尤、大禹治水、尧舜让禅的佳话。商代的盘庚迁都,周代的姜太公钓鱼,春秋战国的长勺之战、卧薪尝胆、周游列国、南门立木、田忌赛马、完璧归赵、窃符救赵、围魏救赵、荆轲刺秦王激励着无数的后来之士。秦时的破釜沉舟,汉时的张骞出使西域、飞将军李广、苏武牧羊、司马迁写史记、昭君出塞、投笔从军、张衡发明地动仪、医圣张仲景,三国时桃园三结义、三顾茅庐、煮酒论英雄、官渡之战、神医华佗、七步成诗,两晋时的闻鸡起舞已经吟唱了几千年。隋代的李春修建赵州桥,让我们见证了古人的精湛技艺;唐代的贞观之治、开元盛世,让当时的中国成为了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宋代的包青天、活字印刷术、资治通鉴,让我看到了当时的文化,韩世忠、岳飞,体现了宋代将领的爱国之心,李清照、辛弃疾、文天祥将宋代的诗词流传于天下;元代的成吉思汗开创了当时最大的帝国,天文学家郭守敬、纺织家黄道婆、书画家赵孟頫、作家关汉卿,体现了元代中国的发展;明代的郑和下西洋讲古中国的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于谦、戚继光、袁崇焕又是一代爱国名将,徐霞客、李时珍编写明代的游记和医术;清代的康熙乾隆又创出一番新盛世。 这些过去的辉煌见证了我们祖国的过去,但我们也不能忘记过去的耻辱,鸦片战争、火烧圆明园、日本的侵略、南京大屠杀让我们铭记,成为了我们心中的一次惨痛的记忆,成了中国历史上最为惨痛的一页。 我们祖国的现在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悠悠的五千年已经过去,从1949年10月1日开始,我们的伟大祖国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这个新时代给我们的人民,我们的祖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富足和安定,让历尽沧桑的中国人民真正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 在这个美丽的新时代中,我们的祖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伟大发展,从而成为了这个世界上的泱泱大国,站立在了世界的屋脊之上,站立在了世界民族之林,让我们的祖先,为我们这一群炎黄子孙感到骄傲,感到自豪,感到无比的光荣,无比的欣慰。 在这个科技发达的新时代,我们完成了我们祖先一直梦想的事,我们拥有了属于自己的飞机、坦克、战舰,拥有了核弹、原子弹、卫星,杨利伟叔叔这些伟大的航天员们,代表着我们的祖国,我们的人民,第一次飞上了太空,第一次走进了太空,第一次将我们中华人民共

2020幼儿园大班综合-过去现在和将来(四篇)

教学资料参考范本 幼儿园大班综合-过去现在和将来(四篇)目录: 幼儿园大班综合-过去现在和将来一 幼儿园大班综合-配菜肴二 幼儿园大班综合-铅笔盒三 幼儿园大班综合-闻风而动四 - 1 -

幼儿园大班综合:过去现在和将来 设计思路:随着时间的临近,大班的学习生活即将画上句号,上周孩子们与家长共同参观了盛大花园小学,那美丽的园舍,鲜艳的红领巾、绿领巾都一一让孩子们向往,他们迫不及待地想要成为一名小学生,同时他们又非常舍不得离开生活了四年之久的同伴和老师。虽然,孩子们已经有了自主意识,但在活动中还是会显现出时间观念比较淡薄,做事拖拉的情况。如何增强孩子的时间观念,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是幼小衔接的重要内容之一,对孩子将来的成长都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为此我设计了本次活动,通过过去现在和将来三个阶段的比较,让孩子感受的成长经历,体会现在的成长变化,从而感同身受要珍惜时间,在此基础上,引发幼儿思考怎样合理在好自己的时间,改变家长要“我”做什么,而成为“我”要做什么。短短的三十分钟里,孩子们并不可能完全掌握其中的内涵,好习惯是日积月累的,因此,活动后将在学习性的区域中以“安排的时间表合理吗”开展个别化的活动,并围绕珍惜时间开展“课间十分钟”、“一分钟能干什么”集体活动,以次激发孩子,为将来顺利适应小学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活动目标: 1、通过观看录像、照片回忆过去,感受自己已长大,即将成为一名小学生。 2、再看看说说中体会时间的宝贵,从而懂得要珍惜时间,做事不拖拉,。活动准备:幼儿过生日照片一套、活动vcd、故事背景图、日程设计表活动过程:一、我们的过去:1、前几天,我在整理教室的时候,发现了一张vcd,我们一起来看看里面有什么内容?(幼儿观看)2.讨论:你看到了录像里有谁呀?这是你们什么时候的活动录像呀?和现在比起来,有哪些不一样的地方?(引导幼儿说出自己的成长变化)3、还有几天就是***小朋友的生日了,他又会有什么变化呢?(欣赏一组照片)提问:***小朋友过了几个生日?看了照片,你对他几岁生日印象最深?想一想,你还记得自己小时候过生日时的样子?那么你们还能不能回到小时候了呢?4、小结:时间是不停的向前走,过去的时间已经回不去了,以前我们是什么也 2 / 8

《过去、现在和将来的我》作文指导教学设计

《过去、现在和将来的我》作文指导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观察自己过去和现在的照片,想象将来,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并通过互相交流,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 课前准备: 同学们准备一张自己小时候的照片,一张不久前拍的照片或拿一面小镜子。教学流程: 一、出示照片,激趣导入: 1、(出示照片)同学们,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位小朋友,你们想和他认识,和 他交朋友吗? 2、看到这个小弟弟,你们觉得他是怎样的孩子,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从外貌、衣着、姿态、表情观察,交流) 3、同学们,你们在一天天的长大,每天都有新的变化,如今,这位小弟弟也长大了,快来看看他现在的样子(出示照片)。 4、那我们来问问刘航宇同学,这两张照片是你什么时候照的? 5、同学们,我们根本想象不出刘航宇小时候是那个样子,几年的时间长大了,那再过十年呢?是啊,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这节课我们就通过照片或镜子来观察自己,再插上想象的翅膀看看十年后自己会变成什么样子。 (板书:过去、现在和将来的我) 二、细读要求,明确任务: 1、(课件出示)作文要求 2、刚才我们看到照片时,你们都先观察的是什么?(眼、嘴、脸……)这些都是人物的什么?(板书:外貌) 3、每个人的外貌都有各自的特点,要想向别人介绍自己,首先要抓住自己的外貌特点来介绍。下面我们来看这段话对人物外貌的描写(课件出示片段) 这里都写了人物的什么?这都是对外貌的描写。 4、下面我们积累一些描写外貌的词语(课件出示词语),学生读。 我们也用这些词语来介绍一下自己的外貌吧! ①学生练说②指名说③评议 5、介绍自己除了外貌,还可以介绍自己的性格。(板书:性格)

(课件出示词语)我是一个()的小()孩。 6、(课件出示两段话)学生读。 这两段话都是运用了先概括后具体的方法写的,中心句是哪一句? 7、每个人都有各自的爱好,(板书:爱好)比如:(课件出示词语)指名读。 8、如果把这几样都一一介绍出来,我相信同学们一定会猜出你是谁的。 9、下面欣赏一篇例文(课件出示) (现在的我)找出外貌、性格、爱好的段落。 外貌在文章的开头,性格和爱好在文章的中间,最后总结结尾。 三、观察照片,介绍交流: 1、下面我们也像这样来说一说过去的自己或现在的自己 2、①学生自己练说②同桌说③指名说④评议 3、根据自己说的写下来。 四、课堂总结 要想介绍自己,我们只要做到(课件出示总结语)。 板书: 过去、现在和将来的我 (开头)外貌 (中间)性格 (中间)爱好 结尾:简洁明了

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历史小论文

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历史 小论文 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

一戏曲以窥中国文化 举世闻名的四大发明,悠扬悦耳的戏剧,韵味十足的书画,独特的建筑,优美的诗词,这些都是祖先留给我们的丰厚遗产。中国各个时期的科技文化,既保持与发扬了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继承与发展了前代成就,又借鉴、吸纳了异域文化的成果,包容了本国各族的文化,同时又为世界文化和后世文化发展作出了贡献。今天的中国依然身处于传统文化的影响之中。今天的文化继承和发展了传统文化,但是传统文化也面临着在新时代的转换。只有不断适应时代的发展,跟随历史的潮流,传统文化才能延续下去并发扬光大。 我透过戏曲一窥中国传统文化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戏曲指的是中国传统的戏剧。戏曲的内涵包括唱念做打,综合了对白、音乐、歌唱、舞蹈、武术和杂技等多种表演方式,不同于西方将歌剧、舞剧、话剧。古典戏曲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她以富于艺术魅力的表演形式,为历代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而且,在世界剧坛上也占有独特的位置,与古希腊悲喜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剧。 中国戏剧的历史十分悠久。戏曲的形成,最早可以追溯秦汉时代。但形成过程相当漫长,到了宋元之际才得成型。成熟的戏曲要从元杂剧算起,经历、明、清的不断发展成熟而进入现代,历八百多年繁盛不败,如今有360多个剧种。中国古典戏曲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曾先后出现了宋元南戏、元代杂剧、明清传奇、清代地方戏及近、现代戏曲等四种戏曲模式。 说到戏曲就不得不说中国的国粹京剧了。自清代前期起,戏曲舞台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主要表现为戏曲的民间化和通俗化。先是昆曲、高腔折子戏的盛行,后是地方戏的兴起。从此,戏曲舞台不再是传奇戏的天下,昆曲与高腔有了来自民间的竞争者。戏曲的表演场所也由厅堂亭榭变为了茶肆歌台。乾隆五十五年,即公元1790年,为庆祝乾隆的八十寿辰,三庆班进京献艺,。徽调以其通俗质朴之气赢得了京城观众的欢迎,从此在京城扎下了根。继徽班进京之后,湖北汉调艺人也于道光年间(1828年前后)进京与徽班艺人同台献艺,他们同徽调艺人一样唱皮黄腔,只是更具湖北风格。京剧形成后不久,即迎来了它的第一个繁盛期,时间在清同治、光绪年间。当时出现了一批优秀的京剧演员并在此时引起了宫廷官方的喜爱。宫内优厚的物质条件促进了它艺术上的成熟。世纪初的新思潮极大地促进了京剧艺术的发展,京剧又迎来了它的第二个繁盛期。这一时期京剧的繁荣主要表现在优秀京剧演员的层出不穷上。而且,这个时期也是京剧流派产生最多的时期,旦行的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荀(慧生);生行的余(叔岩)派、马(连良)派、麒(麟童)派;净行的金(少山)派、郝(寿辰)派、侯(喜瑞)派、丑行的萧(长华)派等。每个流派的创始者拥有一批数量可观的剧目,所以这个时期也是京剧文学的繁荣期。这个时期一直持续到了20世纪40年代末。 “有心托市,无人问津” 京剧是中华文化之集大成者,是中华文化的标志,是“国粹”。但京剧艺术古老的形式和缓慢的节奏已经不太适合当代人的审美情趣,创作题材单一和缺乏新意,使得近20年来上演的京剧剧目中,传统题材仍占据主导,“老戏

幼儿园科学活动《我的过去、现在和将来》优秀教案设计

幼儿园科学活动《我的过去、现在和将 来》优秀教案设计 目标:1、了解过去、现在和将来的时间概念,感知时间的流动性。 2、对自己的将来进行大胆想象。 活动准备:幼儿小时候的照片和现在的照片各一张,幼儿小时候的衣服若干;每位幼儿一张与照片一样大的图画纸。 活动过程: 一、引题: 师:今天,老师准备了许多衣服,想请小朋友试一试,穿一穿?哪位小朋友愿意来呀? 二、请一幼儿穿小时候的衣服进行展示。 1、小朋友觉得这个小朋友穿起来好看吗?为什么? 2、我们来问问这个小朋友穿这件衣服有什么感受?舒服吗?为什么? 3、为什么小时侯的衣服现在不能穿呢? 总结:原来这些都是小朋友小时侯穿的衣服,小时侯的小朋友个子小,现在小朋友个子长大了,过去和现在的个子是不一样的,所以小时候的衣服就不能穿了。 三、出示幼儿小时侯的照片和现在的照片,进行对比,

观察。 师:今天,老师不仅准备了小朋友的衣服,还准备了小朋友的照片,小朋友想看吗? 1、出示小朋友小时候的照片,让幼儿猜猜他是谁?(2—3个幼儿) 2、将现在的照片与过去的照片进行对比,让幼儿说说哪里不一样?(形态、个子) 3、请小朋友自己上来拿照片与其他幼儿进行交流。 4、请幼儿说说小的时候会做什么?现在能做什么? 总结:小朋友小时候还要妈妈抱着,妈妈喂饭,现在的小朋友能做的事情可多了,会唱歌;会跳舞;会画画……过去和现在一样吗? 四、鼓励幼儿大胆想象自己的将来 1、现在的小朋友已经比小时候能干多了。小朋友想想自己将来会是什么样的?准备干什么?(幼儿说) 2、请幼儿画未来 3、帮助幼儿将三张照片按顺序贴在生长树上。 4、请幼儿与其他幼儿交流 五、比较幼儿园的过去和现在 1、出示幼儿园过去的照片,让幼儿猜猜这是哪里? 2、师告诉幼儿,让幼儿比较过去和现在的样子 总结:时间在悄悄的流动,小朋友随着时间慢慢在变,

过去,现在和将来(Past,Now And Future)

过去,现在和将来(Past,Now And Future) 过去,现在和将来(Past,Now And Future)过去,现在和将来(Past,Now And Future) 过去,现在和将来(past,now and future) long long ago, many families had three or four children. they couldn't look after everyone well, so the children must do everything by themselves. they were too poor to go to school. some of them liked learning, but they had to go to find jobs to make money. since they were children, they could do lots of difficult things like their parents. sometimes they even did better than them! but now, many families have only one child and they regard their child as a pearl. they did everything for the children. every day, when the child gets up, their parents help him to make the room clean. they also get breakfast ready for their child. when the child is free, they can sleep or do other things, but they needn't do any housework. so many children can't cook; wash their clothes, some don't even know how to clean the floor. that's too bad.in the future, many families will have computers. we can work on the computer instead of

过去、现在、未来名言警句

过去、现在、未来名言警句 ●如果你希望现在与过去不同,请研究过去(斯宾诺沙) ●如今逗乐我们的一切都曾是某种危急关头(弗吉妮亚·伍尔夫) ●不要等到日子过去了才找出它们的可爱之点(法国) ●不要埋首于远昔的过去,把握现在吧(德国) ●不要让昨天占用今天的时间(美洲) ●好汉不夸当年勇 ●毋为已消逝之年华叹息,须正视匆匆溜走的时光(欧洲) ●一切过去了的都会变成亲切的怀念(普希金) ●观往知来 ●最可怕的是看见你过去憎恶的一切披着未来的外衣又回到你面前(让·罗斯唐) ●过去属于死神,未来属于你自己(英国) ●“过去”是我们临终的母亲,并不是已经死亡的事物。我们的未来不断使她出现在我们的心灵中(梅瑞狄斯)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应展望将来,莫留恋过去(拉丁美洲) ●记住昨天,如果不是为了激励明天的进取,那就莫如忘却 ●将来现在将来,于现在有意义,才于将来会有意义(鲁迅) ●未来走到我们中间,为了能在它发生之前很久就先行改变我们(里尔克) ●对于未来的真正慷慨在于向现在献出一切(法国) ●为着后来的回忆,小心着意地描绘你现在的图画 ●追上未来,抓住它的本质,把未来转变为现在(苏联) ●创造明天的是今天,创造将来是眼前,当你痴痴地坐等将来的时候,将来就从你的懒惰的双手中畸形丑陋地走出来(克劳塞维茨) ●把每时每刻都用在自己的事业上的人,对他来说都是足够的原因(塞涅卡) ●时间的步伐有三种:未来姗姗来迟,现在像箭一般飞逝,过去永远静立不动(席勒)

●在无论何时,现在只是一个交点,为过去与未来相遇之处,我们对于二者都不能有什么架打。不能有世界而无传统,亦不能有生命而无活动(蔼理斯)

中国饮食文化的过去、现在和将来

饮食文化概论论文 《中国饮食文化的过去、现在和将来》 摘要:中国饮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历经几千年而生生不息如此博大的饮食文化最初源自以食为天的儒家饮食思想、养生为尚的道家饮食思想和茹素修行的佛家饮食思想随着儒释道三教的合一,逐渐出现了饮食思想的认同中国饮食文化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出现流变与分期,最终形成中国以八大菜系为主、各地方特色菜系蓬勃发展的繁荣局面进入新社会之后,对于饮食,由原来的解决温饱上升到"吃档次",再上升到"吃稀奇",在吃遍天下之后,饮食进入了另一种境界,增加了各种文化内涵,并且由于外来饮食的引入,出现了中外饮食交融的现象在将来,饮食将朝向三个发展方向:一个是实惠,一个是品位,一个是古怪。 关键词:饮食思想源头、流变、分期、八大菜系、现状、前景 中国历经上下五千年的文明,饮食文化也经久不衰、历久弥新,随着中华民族的繁盛进入现代,成为中华民族引为骄傲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重要载体,为世界越来越多的国家、民族、地区认同、接受,被公认为人类饮食文化中的重要体系之一。 1中国饮食文化的过去 1.1饮食思想的源头 一种文化的形成必定有一种思想的支撑,饮食文化也不外乎如此支撑中国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的思想有三个主要源头,它们分别是儒家的饮食思想、道家的饮食思想和佛家的饮食思想。 1.1.1以食为天--儒家的饮食思想 早在春秋战国时代,中华民族的先圣就已经对饮食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孟子说,“食、色,性也”《礼记·礼运》中说,“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食和性不仅是人类本能的欲望,而且是天下之大欲,这一‘大'字,把饮食提高到了至上的地位”[1]在儒家的饮食理论中,饮食不仅是满足口腹之欲的需求,更重要的是与天理相通,《左传》中“民之所欲,天必从之”,表现出人欲和天理相应的必然性到汉代董仲舒天人合一思想的深化,使这一观念系统化。 在儒家的饮食思想中,饮食即是天理这一观念发展到极致的表现形式是,“民以食为天”的广为流传,这使人人与之不可分离,而又习已为常的饮食被推崇为天理,进入至高无上的信念,高度凝炼地表述了民食即天理的伦理观念这一观念在中国流传广泛,真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从传授农艺的《劝农书》“民为邦本,食为民天”到户户持有的家训“食为民天,

小学数学《过去现在和将来》练习题

过去现在将来 例题: 1、兄弟两个现在年龄之和是48岁,当哥哥像弟弟现在这么大时,哥哥的年龄是当时弟弟年龄的3倍,设哥哥像弟弟这么大时,弟弟的年龄为“1”,哥哥年龄为“3”.(画图) 2、兄弟现在两个年龄之和是24岁,当哥哥像弟弟现在这么大时,哥哥的年龄是当时弟弟年龄的3倍.请问:哥哥现在多少岁? 3、徒弟问师傅多少岁,师傅说:“当我像你这么大时,你刚4岁;当你像我这么大时,我已经49岁了.”请问:今年师傅多少岁? 4、哥哥对弟弟说:“你长到我这么大的时候,我恰好获得博士学位;我在你这么大的时候,你刚刚上幼儿园.”已知哥哥和弟弟现在的年龄和为44岁,哥哥获得博士学位时的年龄是弟弟上幼儿园时年龄的10倍,请问:哥哥获得博士学位时的年龄是多少岁?

练习: 1、当哥哥的年龄是弟弟现在的年龄时,哥哥的年龄是弟弟的3倍,当弟弟的年龄是哥哥现在的年龄时,他们两人的年龄和是48岁,弟弟现在多少岁? 2、哥哥现在的年龄是弟弟当年年龄的3倍,哥哥当年的年龄与弟弟现在的年龄相同,哥哥与弟弟现在的年龄和是30岁,哥哥现在多少岁? 3、甲对乙说:“当我的岁数是你现在的岁数时,你才5岁.”乙对甲说:“当我的岁数是你现在的岁数时,你将50岁.”那么今年甲多少岁? 4、小鲸鱼说:“妈妈,我长到您现在这么大时,您就31岁了!”鲸鱼妈妈说:“我像你这么大时,你只有1岁.”鲸鱼妈妈现在多少岁? 5、甲对乙说:“你长到我这么大的时候,我恰好当上村长;我在你这么大的时候,你刚刚上小学.”已知甲和乙现在的年龄和为48岁,甲当上村长时的年龄是乙上小学时年龄的7倍,请问:乙刚上小学时多少岁? 6、文雯对旦旦说:“你长到我这么大的时候,我正好评为教授;我在你这么大的时候,你刚刚上中学.”已知文雯和旦旦现在的年龄和为55岁,文雯评为教授时的年龄是旦旦上中学时年龄的4倍,请问:旦旦现在多少岁?

中国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中国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菲律宾《当代亚洲》杂志第36卷第4期(2006年)刊登了美国著名左翼学者詹姆斯?彼得拉斯题为《中国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从半殖民地到世界大国?》的文章,认为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大国对中国的政策未来十年中将迎来一次质变: 为了防止全球贸易体系的重大危机、中国的社会动荡以及美国的严重衰退或中美的军事对抗,跨国公司将从局部控制中国转向通过发动一场全方位的经济进攻全面控制中国:控制银行和金融体系;控制关键的生产资料部门;控制中高端的国内消费市场;增加文化、娱乐、宣传和商业市场的份额。 这样中国成为一个“世界大国”的努力将会遭遇失败。相反,中国将变成帝国主义大国控制和争夺的对象,后者将利用政治精英、军队、学生等等激烈争夺对中国的控制权,中国国家性质和政权将被迫改变。文章主要内容如下。 一、方法论和概念的说明 在计算中国的出口、投资、生产、融资和进口等时,几乎所有的学者、记者、顾问和国际金融机构的官员都把中国企业和外资企业混在一起。此外,他们普遍忽视了如下事实:外资企业增长越快,它们占中

国出口(和进口)的份额、利润和对中国经济新增长部门的控制就越强。自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及深化和扩大它的自由化战略以来,这种状况尤为真实。 外资企业的增长意味着中国的投资、贸易、出口、融资、定位和决策越来越由跨国公司的全球需要决定,这些公司都得到了其母国的支持。随着跨国公司的增加,它们对经济增长动力部门的影响也在增强。相反,中国国家对经济的影响力和影响范围却在逐步缩小。更重要的是,就战略增长部门与国家之间的关系而言,跨国公司的增多很可能改变国家的本质,使中国减少“中国性”和更加迎合跨国公司的战略。 如果我们把跨国公司看作是主要帝国(美国、日本和欧盟)的延伸,视为帝国嵌入中国经济中的前哨或飞地,我们就应该把它们的扩张视为帝国增长的一部分。这将降低中国经济表现的级别。 这表明,关于中国是否拥有挑战美国、欧盟和日本的实力的争论可能建立在一个错误的前提上。 中国实力的增长是建立在如下观念之上的:在全融、制造和出口等战略部门中,由中国所有和控制的经济单位比帝国的跨国公司和国际投资机构增长得更快。正如我们在下文将证明的那样,数据并不支持这样一种假设。

自我透视我的过去现在及未来

自我透视—我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人格结构简单地说就是指人与人之间在心理与行为上的个体差异。目前,心理学家们已经建立了众多的人格结构的理论体系,但从其理论渊源和基本观点上,我们可以发现八个主要的人格心理学理论体系,这就是古典精神分析理论,新精神分析理论,特质论,生物学论,行为学习论,交互作用论,人本主义论和认知论。本文作者运用八个人格理论体系中的某些理论对自己进行人格特征分析,并结合例子做详细的阐述。 气质对自己的影响分析: 首先用物质流派来分析一下自己的气质特征,特质是决定个体行为的基本特性,是人格的有效组成元素,也是测评人格所常用的基本单位。人格特质在时间上具有稳定性,在空间上具有普遍性。具有同一特质的人,对不同的情境会做出类似的反应。课上讲到,人的气质类型分为多血质、抑郁质、黏液质和胆汁质。根据对这几种特质类型的了解,我觉得自己是比较倾向于粘液质类型的,因为我在生活中是一个坚持而稳健的辛勤工作者,行动缓慢而沉着,严格恪守既定的生活秩序和工作制度,主要表现是:态度持重,交际适度,不作空泛的清谈,不常常显露自己的才能,感情丰富,稳重含蓄,能够镇静地处理各种突发事件;有时候显得被动,但大多数时候是主动的,积极应对生活中的各种事件;做事谨慎,不允许让自己犯多少错误,比较有思想,看待事物以辩证思想,能够比较成熟地处理各种事情。

喜欢和平宁静的生活,不太喜欢竞争,虽然自己从小到大一直处于与他人竞争状况长时间坚持不懈。气质是个人生来具有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属于人格中的先天倾向,因此,我觉得自己的气质更多的是来源于先天即遗传基础。 环境对自己人格的影响: 分析了自己的气质之后再来说明自己的人格特征,人格的形成除了气质、体制等先天禀赋作基础外,社会环境的影响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我想用性格最容易来说明一个人的人格,它是人格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个人有关社会规范、伦理道德方面的各种习性的总称,是不易改变的、稳定的心理品质。后天环境对人格的形成至关重要,下面就来说明我的成长环境对我人格的影响:我从小生活在农村,闻到的是农民那纯朴的气息,这也决定了我“老实、善良”的性格;乡下的生活比较艰苦,也锻炼了我的吃苦能力和坚强的毅力。从小父亲爱赌博,母亲和姐姐怕我也染上这个坏习惯,因此,对我管教有加,教我做人的道理,要我有大志,受他们教育的影响,我讨厌赌博、抽咽等恶习,她们的教育对我良好习惯的养成有重要作用。学校教育对人格的形成和定型有深远的影响,学校德育使学生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我以前所的初中、高中师资质量都很好,他们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训练我们习惯于系统的、有明确目的的学习,克服学习中的困难,培养了我们坚定、顽强等性格特征。我初中的英语老师,她在课堂上是我的老师,在生活中是我的朋友,在学习上她要求我上进,不断给我鼓励,在生活上对我很关心,是她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