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基于礼貌原则研究的相关评述趋势探究

基于礼貌原则研究的相关评述趋势探究

基于礼貌原则研究的相关评述趋势探究
基于礼貌原则研究的相关评述趋势探究

基于礼貌原则研究的相关评述趋势探究

资料来源:大学生教育资源

摘要:礼貌原则的研究从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一直受到各领域学者的关注。本文概述了在语用学领域里礼貌原则的研究历史及现状,讨论礼貌原则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指出礼貌原则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与研究人员的预设,语料的真实性,研究过程的布控等方面有着密切关系。本研究希望能够展示出礼貌原则研究现状,并对今后的同类研究有所帮助。

关键词:礼貌原则面子普遍适用性

早期礼貌的研究学者如Lakoff,Brown&Levinson和Leech 主要在语用学范围内研究礼貌现象,寻找具有普遍适用性的礼貌原则。他们以言语行为理论为依据,注重说话人的意图,从普通说话人归纳出具有理性和面子的“典型人”。他们认为不同文化至少在本质上都是统一的,都对什么是礼貌有着共同的理解。因此这些学者尝试从接触到的语料中归纳礼貌原则。

后人针对早期的礼貌原则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如文化制约性、静态化、理想化等问题做了诸多实验性研究,以图突破前人的研究框架,寻求更具活力、更有普遍性适用性的礼貌原则。

一、早期的礼貌原则研究评述

(一)早期的礼貌原则研究概述

礼貌的概念源于美国社会学家Erving Goffman关于“面子”的着作《礼仪的相互作用:面对面的行为论集》。Goffman在书中说到面子是一个人在交往中按照能被其他人接受的方式有效地为自己确立的正面的社会价值,并通过自身社会属性的认可实现自我形象。它是人类行为和自我体现的指导,是一种在社会中自我保护的内在的情感支持。[1人们在日常交际活动中,为了使自己的行为有面子会去做“面子工作’:。“面子工作”是相互的,即一个人要想保全自己的面子首先必须努分保全他人的面子。[~]Goffman认为,这解释了人们在交际中为何礼貌行事。Goffman 对面子的研究激起了礼貌原则的研究浪潮。

1973年,早期研究礼貌原则的学者RobinLakoffE~提出了三个关于礼貌的基本条件1.不要强加于人。2.给他人与选择。3.与对方友善,使对方感觉良好。后人对这三个条件不断地进行质疑、验证和修改。

其中颇有影响力的是GeoffreyLeech的礼貌原则。利奇的礼貌原则包含六大准则:得体准则:慷慨准则:赞扬准则;谦虚准则:赞同准则:同情准则。Fraser认为这些准则注重使交际对象感觉良好219—236,可被视为是Lakoff三个礼貌条件的延展。

Br0wn&Levinson认为,为了建立某种社会关系,人们必须认可并留意交际对象的面子,即他们的公众自我形象、自我感觉。他们认为交际双方必须尊重彼此对自我形象的期待,考虑对方的感受,避免“威胁面子的行为”。当威胁面子的行为无可避免时,

说话者可以通过消极礼貌来减轻自身行为给对方造成的威胁。而所谓的消极礼貌并非不礼貌,而是要尊重听者的独立需求,行为自由,不受他人强迫的消极面子。说话者也可以通过积极礼貌来减轻威胁程度。所谓积极礼貌是指照顾听话者的积极面子,即被他人接受和喜欢,被视为自己人的需求,并使自己的需求得到他人认可https://www.doczj.com/doc/0c18196306.html,。

(二)早期礼貌原则的质疑

早期的礼貌原则研究大多将交际者设定为具有理性和面子的“典型人”,主要从说话人角度探讨如何礼貌地进行言语交际,对后人的礼貌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时至今日,这些礼貌原则俨然成了礼貌研究中不能不提到的经典。然而,这些理论成果虽然有其不可动摇的地位,但仍遭遇了如下几方面的质疑。首先,这些原则是能否冲破文化的限制,真正具有普遍性?其次,有些原则间是否有交叉?其三,这些原则大部分基于句子层面的归纳,而忽略了交际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如语篇、文化、社会背景等,是否过于理想化,能否解释复杂的交际?其四,这些理论从某种程度而言是“静态的、笼统的,而非动态的、实用的”。¨其五,这些理论主要从人际角度研究礼貌,而忽视了一些经验性/文本性的因素,如交际目的、内容、渠道等。

二、近期礼貌原则研究评述

(一)近期的礼貌原则研究概述

鉴于早期礼貌原则研究的不足,近期礼貌原则的研究学者试图从更多的视角,如文化、语言形式、具体言语行为、语境,权势等探索更具有实用性,普遍性的礼貌原则。

1992年,徐盛恒提出了新的礼貌原则,即关注自我,尊重对方、考虑第三方。

1993年,束定芳和王虹提出了赞扬或贬低理论。他们认为是否赞扬或贬低对方/自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交际情境。他们还研究了赞扬/贬低技巧与措词、语义、语气语调之间的关系。

1994年,Ron Scollon和Suzanne W.Sco1lon在Brown&Levinson的面子保全论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礼貌理论。该理论确立了三种礼貌体系,即尊重性礼貌体系,平等性礼貌体系以及层级性礼貌体系,以指导不同场合需求的礼貌。

上述学者结合更多的视角对礼貌原则进行了新的拓展。但他们的研究成果很大程度上是对早期礼貌原则的修补。同早期的学者一样,他们认为礼貌是以意图/规则为基础的,可被预先规定的。

而Bruce Fraser却不赞同这种观点。他认为礼貌只是一种被期待的言语表达效果,其自身无法被传达。他提出了“被期待的礼貌”观点:“礼貌无法被传达,它并非是会话含义,礼貌传达的缺失并不能被视为礼貌态度的缺失……在正常的会话中,礼貌是由与交际相关的社会文化准则传递的。交际者注意到的不是对方言行礼貌的时候,而是当对方违背了相关的社会文化准则的时

候。因此说,礼貌本身无法被传达,而是一种言语表达效果。”许多学者认同Fraser的观点,如Escandell-Vidal和Jary。

王建华对早期的礼貌理论,主要是Leech的“礼貌原则”以及Brown&Levinson的“面子保全论”也有不同看法。他提出了“语用距离原则”,认为话语是否礼貌取决于交际双方所知觉与推定的彼此之间的语用亲密度。王建华认为该原则可以有效地解释几乎所有的日常二元沟通中的礼貌问题。此外,王建华提出了“距离原则决定论”并区分了“语言礼貌”和“话语礼貌”,认为前者是绝对,抽象,无需语境的:而后者是相对、实在、依赖语境的。

侯国金认为王建华对“语言礼貌”和“话语礼貌”的区分并不清楚,并提出了“动态恰当性交际”的观点。他认为礼貌并非恰当性,而是说话人给予与听话人接受的愉悦,有赖于语言或/和语用方式以求取某种交际目的。

(二)近期的礼貌原则研究质疑

近期的礼貌原则研究学者从更多的角度探索礼貌原则,渴望突破前人的理论研究模式和局限,寻求更具普遍性的礼貌原则近期研究学者的尝试使礼貌原则的研究有了更为动态和实用的走向。但是这些新的原则仍然遭遇了如下几方面的质疑:首先,如早期礼貌原则的研究学者一样,近期的学者在进行礼貌原则的预设时忽略了交际者是理性与非理性的辩证统一体,而理想化地预设交际者是理性的,一切言语行为都是理性的。这种理想化的预

设影响到之后研究过程及其成果的信度和效度,自然也摆脱不了“理想化”的质疑声。其次,许多礼貌研究学者在验证礼貌预设时使用的语料是非真实的,人为控制的痕迹也影响了研究成果的可靠性。其三,许多研究者是在自身所处的或者自己所熟悉的文化下预设礼貌原则,并搜集语料。地域文化的限制无法使他们提出的礼貌原则真正冲破文化的界限,具有普遍的适用性。其四,目前国内外大多数的礼貌研究似乎都过于理想化,许多研究者为了满足自己论证观点的需要,在研究步骤、方法、内容等方面均实施了布控,对现实生活中的具体复杂情况却很少给予考虑。其五,假如众多学者提出的礼貌原则都无法冲破文化的界限,那么礼貌是否存在真正意义上的普遍性,或者文化无障碍性?或者,正如有些学者如Fraser所言,礼貌本身无法传达,而只是一种言语表达效果。如果他的观点是正确的话,是否表明礼貌被无法预先规定?礼貌原则的研究是否还应当继续?

礼貌原则研究的学者历经三十多年的探索可谓硕果累累。而随着全球化的加速,更多的研究者加入到了礼貌原则研究的行列,希望能够找到跨越文化障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礼貌交际的金钥匙。本文的评述期待能够呈现出礼貌普遍性原则研究领域的脉络,并对今后的同类研究的思路能有所帮助。

中西方礼貌原则对比分析 语言学

中西方礼貌原则对比分析 不同文化类型中的“礼貌原则”存在着差异,这些差异在礼貌用语中有充分的体现。礼貌是对比语言学中语用对比研究一个不可忽略的问题,在迥异的中西方文化中更是如此。中西方两种文化的礼貌原则有着较大的差异,了解这种差异对我们的现实生活具有指导意义。 一、中西方“礼貌原则”的理论研究 1.西方文化中的礼貌概念 西方“礼貌”理论中较有影响的理论框架当属Brown & Levinson的“面子论”及Leech的“礼貌原则”。两种理论对礼貌的内涵及外延作了较为系统深刻的研究,对不同文化领域的礼貌研究都有一定影响和借鉴意义。Brown&Levinson的“面子”概念建立在Gofman的定义基础上。根据Gofman的理论,面子对每一个人来说是最神圣的、不可侵犯的,对每一个交际者来说是最基本的、不容忽视的。但Brown&Levinson 的面子概念更为具体,他们认为所有理性的社会成员都具有面子。他们根据个人需要把面子分为两类:消极面子(negative face),即个人拥有行动自由、不受干涉的权利;积极面子(Positive face),即个人的正面形象或“个性”包括希望这种自我形象受到赞许的愿望。面子有双层性,而且构成面子的双方面是相互矛盾的。在交往时,一方面我们需要与对方有所关联,或者关注对方,并且要向对方表示出我们的关注。面子的“关联”方面就是积极面子,Levinson把它称之为积极礼貌(Positive politeness)。“积极面子”所常用的语篇方略是:恭听对方谈话,对其表示兴趣,表示与对方有共同之处,相互以名字称呼等。如:“Agree,I have always believed that,too.”另一方面,我们要维护一定的独立性,并且向对方表示我们也尊重他们的独立需求。面子的“独立”方面就是消极面子,Levinson把它称之为消极礼貌(negative politeness)。实施消极面子的方略主要有:最低限度地推测别人的需求和兴趣,不把自己的意见强加于人,给别人以充分选择的余地。比如向别人建议时,可能会说“I’d enjoy going out for coffee,but I imagine you are very busy.”实施消极面子的所用方略的关键是不强加于人,使对方享有充分的自由和独立。在现实生活中,交际行为大都是威胁面子的,有时威胁积极面子,比如对别人的观点看法表示反对,抱怨或指责他人工作干得不好,有时说不敬的话或忌讳语电是对积极面子的威胁,这是因为说话者不顾及他人的社会价值。有时一些行为会威胁消极面子,比如命令、请求等,如果对方按照命令或请求去做,就等于他自己的行为自由受到了阻碍,受到了别人的强加。为了避免或减少对面子的威胁,并使正常交际进行下去,说话者要为自己和对方的面子做出一定的努力,这就是礼貌。 2.中国文化中的礼貌概念

基于礼貌原则研究的相关评述趋势探究

基于礼貌原则研究的相关评述趋势探究 资料来源:大学生教育资源 摘要:礼貌原则的研究从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一直受到各领域学者的关注。本文概述了在语用学领域里礼貌原则的研究历史及现状,讨论礼貌原则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指出礼貌原则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与研究人员的预设,语料的真实性,研究过程的布控等方面有着密切关系。本研究希望能够展示出礼貌原则研究现状,并对今后的同类研究有所帮助。 关键词:礼貌原则面子普遍适用性 早期礼貌的研究学者如Lakoff,Brown&Levinson和Leech 主要在语用学范围内研究礼貌现象,寻找具有普遍适用性的礼貌原则。他们以言语行为理论为依据,注重说话人的意图,从普通说话人归纳出具有理性和面子的“典型人”。他们认为不同文化至少在本质上都是统一的,都对什么是礼貌有着共同的理解。因此这些学者尝试从接触到的语料中归纳礼貌原则。 后人针对早期的礼貌原则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如文化制约性、静态化、理想化等问题做了诸多实验性研究,以图突破前人的研究框架,寻求更具活力、更有普遍性适用性的礼貌原则。 一、早期的礼貌原则研究评述 (一)早期的礼貌原则研究概述

礼貌的概念源于美国社会学家Erving Goffman关于“面子”的着作《礼仪的相互作用:面对面的行为论集》。Goffman在书中说到面子是一个人在交往中按照能被其他人接受的方式有效地为自己确立的正面的社会价值,并通过自身社会属性的认可实现自我形象。它是人类行为和自我体现的指导,是一种在社会中自我保护的内在的情感支持。[1人们在日常交际活动中,为了使自己的行为有面子会去做“面子工作’:。“面子工作”是相互的,即一个人要想保全自己的面子首先必须努分保全他人的面子。[~]Goffman认为,这解释了人们在交际中为何礼貌行事。Goffman 对面子的研究激起了礼貌原则的研究浪潮。 1973年,早期研究礼貌原则的学者RobinLakoffE~提出了三个关于礼貌的基本条件1.不要强加于人。2.给他人与选择。3.与对方友善,使对方感觉良好。后人对这三个条件不断地进行质疑、验证和修改。 其中颇有影响力的是GeoffreyLeech的礼貌原则。利奇的礼貌原则包含六大准则:得体准则:慷慨准则:赞扬准则;谦虚准则:赞同准则:同情准则。Fraser认为这些准则注重使交际对象感觉良好219—236,可被视为是Lakoff三个礼貌条件的延展。 Br0wn&Levinson认为,为了建立某种社会关系,人们必须认可并留意交际对象的面子,即他们的公众自我形象、自我感觉。他们认为交际双方必须尊重彼此对自我形象的期待,考虑对方的感受,避免“威胁面子的行为”。当威胁面子的行为无可避免时,

合作原则与礼貌原则在语言交际中的关系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operation Principle and Politeness Principle in Verbal Communication Abstract: Cooperation principle, a center major theory in pragmatics, is proposed by Oxford linguist philosopher H. P. Grice, but cooperation principle itself converses endless to consummate. Sometimes, because of politeness and different occasions, people violate cooperation principle, which leads to the produce of 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 English famous linguist G. N. Leech proposed politeness principle theory, and thought politeness principle and cooperate principle may mutually make up for the profit, and politeness principle may save cooperate principle. Key words; Cooperation principle, politeness principle, 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 relations Introduction: The cooperation principle explained the relations between the words’ literal significant and its practical significant and how the 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 is produced, but cooperation principle had not explained why people did have to violate the conversation criteria to implicitly, indirectly express our own intention. In order to make up this kind of insufficiency, G. N. Leech put up with politeness principle to “rescues” the cooperation principle. This article will introduce the relations between cooperation principle and politeness principle, with the insufficiency of cooperation principle as well as the daily conversation which actually observe politeness principle but violate cooperation principle to achieve arts of speaking. ⅠCooperation principle and politeness principle In daily life, people don’t usually say things directly, but tend to imply them. In Grice’s theory, the two participants of the conversation communicate with each other smoothly because they keep some basic principles, which make them cooperate with each other and understand each other. Our talk exchanges do not normally consist of a succession of disconnected remarks, and would not be rational if they did. They are characteristically, to some degree at last, cooperative efforts; and each participant recognizes in them, to some extent, a common purpose or set of purpose, or at least a mutually accepted direction.(胡壮麟,2006,P191)In other words, we seem to follow some principle like the following: “Make your conversational contri bution such as is required, at the stage at which it occurs, by the accepted purpose or direction of the talk exchange in which you are engaged.” To specify the cooperation principle, Grice introduced four categories of maxims as follow: QUANTITY:

《合作原则、会话含义及礼貌原则》

合作原则、会话含义及礼貌原则 摘要:“合作原则”(cooperative principle)是美国哲学家Grice 提出的一套假想的原则,合作原则这条根本原则可以具体体现为四条准则,即数量准则,质量准则,关联准则和方式准则。但是在实际的日常生活中人们并不总是遵循这四条准则,其实也就是因为对合作原则下的这四条准则的违反才产生了“会话含义”(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但是Grice 并没有解释人们为什么要违反“合作原则” (cooperative principle)。在此之后,Leech 又提出了“礼貌原则”(politeness principle),作为对合作原则的补充。Leech 认为在日常会话中,人们往往因为遵守礼貌原则而违反了合作原则。但是实际上,人们并不总是因为礼貌才违反合作原则的。 关键词:合作原则;会话含义;礼貌原则 一.合作原则和它的四个准则 合作原则(cooperative principle)是Grice1967年在哈佛大学的一次演讲中提出的,他认为,合作原则是一切成功的语言交际活动的基础,所以我们可以这样认为,所有参加交谈的人在他们进行交谈活动时采取的是合作的态度。 首先让我们来搞清楚什么是合作原则。它是一套设想的准则,如果在交谈过程中交谈双方都希望更好的理解对方的话语意思,就得遵循合作原则,Grice把它具体化为四条准则。 质量准则(quality maxim)——也就是说要尽量说真话 (1)不要说自己认为是不真实的话; (2)不要说缺乏足够证据的话 例1: A:你认为他适合做这个工作吗? B:当然了,完全适合。 数量准则(quantity maxim) A:使自己所说的话达到现时的交际目的所要求的详尽程度; B:不能使自己所说的话比要求的更详尽。

浅谈语用学中的礼貌原则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0c18196306.html, 浅谈语用学中的礼貌原则 作者:蔡诗萌 来源:《青年生活》2019年第14期 摘要:礼貌,是人类为维系社会正常生活而要求人们共同遵守的最起码的道德规范,它是人们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相互交往中逐渐形成,并且以风俗、习惯和传统等方式固定下来。Leech (1983)在其《语用学原则》中提出了礼貌原则,用以解释在语言使用中合作原则难以解释的语言现象。 关键词:礼貌原则;六大准则;面子原则 1 引言 礼貌是人们在交流过程中和谐相处的信念和行为。礼貌作为人类活动的重要标准,也制约着语言活动。然而,语用学中的礼貌原则有其独特的内涵。礼貌原则是由英国著名语言学家利奇提出的。他指出,在交流过程中,人们应该关心彼此的感情,并以含蓄的方式表达情感,而不是直接伤害对方的感情。同时,他提到了礼貌原则的六条准则。因此,本文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引言。正文部分分析了利奇的礼貌原则、六条准则以及对礼貌原则的评论,最后一部分是对文章的总结。 2 利奇的礼貌原则 礼貌是一个总括性术语,用于描述人际关系因素和影响语言互动形式和功能的语言选择。在著名的英国语言学家利奇之前,没有人从修辞学的角度研究过言语交际,他开创了这个领域。他指出,一般语用学包含两大修辞原则,人际修辞和话语修辞,礼貌原则在人际修辞中起着重要作用( Leech,1983 : 15-17 )。具体来说,有六条准则,每一个都包含另外两个标准。 2.1策略准则 (1)让他人的损失最小化 例如,在西方公共场所,不难发现这样的标志“请勿在这里吸烟,谢谢”。与“严禁吸烟,违者将被罚款人民币200元”的标志相比,前者减少了对他人的伤害,并慷慨地尊重他人,体现了策略准则中尽量减少对他人伤害的原则。 (2)尽量加大他人的利益

用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分析《士兵突击》选段'

用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分析《士兵突击》选段 摘要:本文使用语用学上的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对《士兵突击》中的选段进行简要的语用分析,揭示该作品语言中的语用特点在烘托人物性格方面的作用。 关键词:合作原则;礼貌原则;士兵突击 一. 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 合作原则最初是由Grice提出的。Grice认为人们在交际过程中必须要遵循一般的原则——合作原则,即根据目前交际的目的或方向,使谈话始终符合交际的需要(何自然,陈新仁,2004:32)。在合作原则之下,Grcie 细分出了体现合作交际的四条准则,共九条次则,即:(1)质的准则:努力使你说的话真实。A. 不要说你认为是假的话。B不要说你认为缺少足够证据的话。(2)量的准则:A话语应包含有满足交际所需的信息。B话语不应包含超过交际所需的信息。(3)关系准则:要有关联。(4)方式准则:说话要清楚明白。A避免晦涩B避免歧义C要简练D要有条理。 根据Grice的理论,这四条准则是合作原则的基本准则。然而,在日常交际中,很多时候说话人并不完全遵循合作原则的这四条基本的准则,却照样可以顺利地完成交际,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这是因为人们在违反合作原则时为了达到礼貌的目的遵循了另一种原则,使自己的话语带有一种特殊的含义,实现特殊的交际目的。这就是 Leech 在后来的研究中从修辞学和语体学的角度提出的礼貌原则。 根据Leech 的理论,礼貌原则是对合作原则的补充。礼貌是人类文明的标志,是人类社会活动的一条重要准则。作为一种社会活动,语言活动也同样受到这条准绳的约束。因此礼貌原则是增加和维护交际双方和睦关系的一种原则。Leech提出了制约人们言语交际的六

礼貌用语礼貌原则开题演讲稿

国外有不少学者对跨文化交际中礼貌用语的使用有过研究。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首先由Brown&Levinson发表《语言运用中的普遍问题:礼貌现象》。80年代,英国语言学家利奇对交际活动中的礼貌原则进行了归纳和分类中国学者中,礼貌研究的代表人物主要是徐盛桓和顾曰国。徐盛桓提出礼貌原则的新构想。1992年,顾曰国总结了中国文化礼貌中的四个基本要素,即尊敬他人、谦虚、态度热情和温文尔雅;归纳了与汉语言文化有关的五条礼貌准则。1997年,蒋玉新提出,正是文化差异导致了行为举止、问候语、社会价值观等方面的差异。2002年,戈玲玲认为语用失误主要源自不同的文化背景。 本选题在以往研究范围的基础上,基于礼貌原则的理论研究,将英汉礼貌用语进行对比研究,旨在探究跨文化交际中礼貌用语使用失误的内在原因,以礼貌原则的视角探究中西方礼貌用语的文化差异和语用差异,这样即可以更透彻的了解中国文化,也有助于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 本选题侧重对礼貌用语的概念,分类和使用不当的原因进行阐述、对比,以英汉礼貌用语为主要研究对象,运用对比分析的研究方法,具体分析英汉礼貌用语在内涵,使用方法,文化背景上的差异,结合Grice的合作原则,Leech的礼貌原则和顾曰国的中国礼貌研究等相关理论,和一些跨文化交际双方礼貌用语使用失误进行典型案例分析。重点在于运用语言学和语用学理论以及礼貌原则的视角来解决跨文化交际中的实际问题。 本选题的难点在于相关资料过多,礼貌用语产生的背景过于复杂,交际失败案例过于零散,归纳总结时稍有难度。本选题注重实用性,但是理论到实际是有一定的差距和难度。相关理论相对抽象,用来指导实践并不具备直观性。

不礼貌原则综述

不礼貌原则综述 不礼貌现象,和礼貌现象一样,也是我们沟通的一种非常重要的语用现象。尽管与礼貌现象相比,之前的研究忽略了不礼貌现象。在某种程度上,无论在国外还是国内仍然有不少相关的研究发现,并且当今关于不礼貌现象的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是一篇关于不礼貌现象研究的文献综述,作者旨在从以下几部分展示一个关于不礼貌现象研究清晰的轮廓:不礼貌的定义,不礼貌策略及其回应策略,国内外不礼貌研究的领域。同时,从该文献综述中可以看出,目前国内外对该话题的研究已取得不少成果,但仍有进一步研究的空间。 不礼貌是日常言语交际中普遍存在的现象,被认为是交际策略之一。像礼貌原则一样,不礼貌原则也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由于不礼貌原则的重要性,本文将对国内外不礼貌原则的研究进行回顾并提出进一步的发展空间。 1不礼貌的定义 对“不礼貌”定义并不容易,研究者之间也没有统一的定义。这是因为不礼貌本身与许多因素密切相关,如社会基本准则、社会阶层、社会权力、不同的文化背景等。Watts(2003:9)指出,“...不礼貌是过去、目前乃至将来都有争议的术语。”Culpeper(1996)结合了Goffman(1967)和Brown & Levinson(1987)的观点,试图将“礼貌”的反面“不礼貌”定义为“使用旨在产生相反效果的策略,即社会中断的策略”。随后,Culpeper(2003)将不礼貌定义为“一种旨在攻击面子,从而导致社会冲突和不和谐的交际策略”。此后学者对不礼貌提出了不同的定义。 Mills(2005)提出,在一些谈话中,不礼貌行为是违反社会行为规范的。Bousfield(2008)提出,“不礼貌是礼貌的对立面,而不是试图减轻面子威胁行为,不礼貌是一种故意进行的口头威胁行为。” 在中国,关于不礼貌的研究尚且不多。主要有以下学者试图定义“不礼貌”。杨子和于国栋(2007)把言语不礼貌的话语定义为直接或间接损害了他人面子的话语,在交际中会引起受话人以及第三者尴尬、不愉快等。李元胜(2006)把不礼貌解释为在一定条件下违背了语言规范下的话语,从而产生正面和负面的交际价值”。丁崇明(2001)以反复的形式分析了不礼貌的话语。他指出,重申不同于重复,有其自身的特点。重申并不总是带来不礼貌的语用效果,因为它们与提问者的心理期望和社会因素密切相关。 从以上的研究者们的定义来看,近二十年来,中外学者对“不礼貌”的研究越来越重视。 2不礼貌策略 随着对不礼貌研究的深入,学者们提出了与布朗和莱文森的礼貌策略相平行

(完整版)合作原则与礼貌原则之间的关系

试论会话中合作原则与礼貌原则之间的关系 一.会话中的合作原则 会话含义理论是理解自然语言的一种学识,它是由格莱斯于1967年在哈佛大学的讲座中提出。这个理论提出,谈话的参与者都必须有把谈话进行下去的愿望。所谓成功的言语交际需要会话双方互相合作互相配合,要求每一个交谈参与者在整个交谈过程中,所说的话符合这一次交谈的目标或方向。正是交谈者的这种配合,使得他们能够持续地进行有意义的语言交际。交谈者在交际中所遵循的那些原则和准则就是所谓的“合作原则”,即Cooperative Principle,简称CP。 合作原则又可以具体体现为四条准则 1)质量准则( The Maxim of Quality): A.不要说自已认为是不真实的话。 B.不要说自己缺乏足够证据的话。 2)量的准则( The Maxim of Quantity): A.使自己所说的话达到(交谈的现实目的)所要求的详尽程度。 B.不能使自己所说的话比所要求的更详尽。 3)关联准则( The Maxim of Relation): 说话要贴切。 4)方式准则(The Maxim of Manner) 表达要清楚 A.避免晦涩的词语 B.避免歧义

C.说话要简要(避免赘述) D.说话要有条理 但是,后来人们发现,在实际交往中,人们不可能时时刻刻都遵循这四条准则,甚至有时是故意违反这些准则。那么我们就可以从人们故意违反这些准则中来,探究隐含在语言之下的那些言外之意,有时会达到幽默的效果,有时却会引起听者的误解,以至于有时说话者不得不额外的注以解释。例如在(1)对话中: 女孩:我漂亮吗? 男孩:你带眼镜的时候很漂亮。 在这个对话中女孩所期待的回答是:是的,你很漂亮。这样也遵守了合作原则。但偏偏男孩没这样回答,也就是说他违反了合作原则,所以令女孩产生了误解,她完全有理由这样想:“那就是说我不带眼镜的时候很丑了”。而男孩为了不让女孩误解,赶紧接着说“你不带眼镜的时候更漂亮。”以此来消除前句话有可能带来的负面的效果。 例(2)He is a machine. (3) Tom has wooden ears. 上面这两句话都违背了质量准则里的第一条,因为人不可能是机器,人的耳朵也不可能是木制的。但是我们却可以从中推导出特殊的会话含义。比方说,说他是个机器,可能是想描述“他工作努力”,“他只知道干活”,“他不理解女孩的心”等,视具体情景而定。而(3)则可能说他对音乐,或其他的能用耳朵来听的东西没有鉴赏能力等等。 (4)A: Where does John live?

浅析语用学中的礼貌原则

浅析语用学中的礼貌原则 摘要:本文主要从语用学的角度对语言交际中的礼貌现象进行了研讨,以旨更全面地向读者展示语用礼貌观。本文共分四部分:(1)礼原则的由来;(2)礼貌原则的解析;(3)礼貌策略;(4)礼貌原则的应用。加深对礼貌原则的理解可以有助于提升自身的语用能力。 关键词:语用学礼貌原则教学应用 一.礼貌原则的由来 (一)礼貌的界定。 在众多关于礼貌的各种文献中,围绕“礼貌”一词进行的研究主要有五个方面,具体如下: (1)礼貌是人们在交际中的一种现实目的(Politeness as areal-world goa1)。人们在说话过程中运用礼貌原则的目的就是取悦他人。 (2)礼貌是一种敬重(Politeness as the deference)。 (3)礼貌是一种语体(Politeness as the register)。语体是指“与社交语境有关的系统化变体”(Lyons,1977)。或者指在一定场合下人们说话或写作时的语言变化(Holliday,1978)。 (4)礼貌是一种话语表层现象(Politeness as an utterancelevel phenomenon)。该观点认为,礼貌是一种表层语法编码,该观点主要是离开语言运用的实际环境去研究礼貌问题。 (5)礼貌是一种语用现象(Politeness as a pragmatic phi—nominee)。该观点在语用学界已经成为人们的一种共识(Thomas,1995)。总之.在语用学领域,人们关心的不是说话人是否真正对他人友善,而是他说了什么,以及他的话语对听话人产生了什么影响。把礼貌看成敬重、语体,是一种社会语言学现象,不属于语用学的范围,而把礼貌看成一种话语表层现象,就是脱离了语境去谈礼貌,这是一种超理想化的理论,因为语言形式是和语境、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的关系紧密联系的。(二))礼貌原则提出的必要性。 在英语语用学习领域中,提及言语行为理论(Speech ActTheory).人们会很自然地联想到美国语言哲学家格赖斯(H.P.Grieve)的会话含义学说(Convocational Implicate),即为了保证会话的顺利进行,谈话双方必须共同遵守一些基本原则,尤其是用来解释会话结构的“合作原则”(Cooperative Principle)。合作原则和四项有关质量、数量、相关、方式的次准则(Quantity,Relation,Manner)用以指导说话人和听话人如何成功地进行会话。不论他们遵循或是违背这项原则,都会产生会话含义,也就是一种特殊的非自然意义。 在合作原则中.Grieve指出谈话的双方必须怀着一个相同的愿望,且双方的话语能相互理解,共同配合。然而,谈话的一方若未能遵守“合作原则”,并非为了说谎或是出于故意,有时他可能由于礼貌或语境的需要。说了一些违反合作原则的话。当另一方觉察到对方的话没有遵守合作原则时,他就迫使自己越过对方话语的表面意义去设法领会说话人话语中的弦外之音。寻求说话人在什么地方体现着合作原则,由此产生会话含义,也就是一种特殊的非自然意义。后来学者们注意到.谈话双方不遵守合作原则有时是出于礼貌上的需要.所以在讨论合作原则的同时,应充分考虑礼貌原则(Politeness Principle)。语言学家利奇(G.N.Leech)曾指出,礼貌原则完善了会话含义学说,解释了合作原则无法解释的现象,因此,礼貌原则和合作原则是互为益补的关系,用Leech的话说,礼

礼貌原则在汉语中的应用

礼貌原则在汉语中的应用 摘要:礼貌原则是一套规约人们日常行为的准则.礼貌原则也是语用能力的一种。加深对礼貌原则的理解可以有助于提升自身的语用能力。该文章就是从语用学的角度对礼貌原则进行了浅析。 关键词:语用学礼貌原则 礼貌原则在汉语里有什么体现呢,可以从积极礼貌语言、消极礼貌语言和隐性礼貌语言这几个方面来分析。 一、积极礼貌语言 积极礼貌就是讲话人在表达难以避免的有损面子的话语时,采取补偿行动,对受话人的积极面子(即希望受到恭维和赞扬)加以保护。在语言交际活动中,批评、埋怨、取笑、反驳、挑战等都有可能损害受话人的积极面子,道歉、认错等则有可能损害说话人的积极面子。这时候往往要采用积极礼貌语言手段对受话人的面子加以保护。通常一下几种体现: 1、赞扬:对受话人的某些方面例如服饰、物品、兴趣、爱好等表示特别赞赏,使之感到脸面光彩,从而乐于为你效劳。例如向人借东西时这样说:“哟,你做的这个新发型真好看!……能把你的自行车借我一下吗?”这样就比较容易奏效。

2、体贴:对受话人的愿望、需要等表示特别的关心和体贴,使之感到十分亲切,从而愉快地接受邀请或建议。例如邀请别人进餐时说:“哎,你不是挺喜欢吃酸菜鱼的吗?前面有一家川味馆,咱们去尝尝吧。” 3、暄叙:通过尽情叙谈的方法表示非常乐意与对方交谈,使之感到你将其视为亲密的朋友。例如,对初次来访的客人说:“来来,你看我家,客厅乱成了什么样子!椅子没放好,沙发上全是书,小孩子的玩具到处乱丢,先到书房坐坐吧。”这样很容易消除客人的拘束感。 4、昵称:用比较亲密的称呼来拉近距离,打动对方,使之满足自己的请求或按照自己的希望去做。例如,向年长者问路,称对方为“同志”肯定不如称“老大爷”、“老大娘”的效果好。不过要注意,对文化层次和地位较高的人这种方法不太适宜。 5、重复:对对方的话语或者话语中的核心词语进行重复,以表示赞成、同情、感慨等。例如: 甲:刚才进校门时摔了一跤,真倒霉! 乙:刚才摔跤了?没伤着吧?这场雨真够呛! 6、善意谎言:为使对方面子上过得去或不使对方为难撒一些善意的小谎,说一些言不由衷或违背事实的话。例如:

从合作原则到礼貌原则

2008年第43 期周刊摘要:“合作原则”(cooperative principle )是美国哲学家Grice 提出的一套假想的原则,合作原则这条根本原则可以具体体现为四条准则,其实也就是因为对合作原则下的这四条准则的违反才产生了“会话含义”(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但是Grice 并没有解释人们为什么要违反“合作原则”(coop -erative principle )。在此之后,Leech 又提出了“礼貌原则”(po -liteness principle),作为对合作原则的补充。但实际上,人们并不总是因为礼貌才违反合作原则的。 关键词:合作原则会话含义礼貌原则一、合作原则和它的四个准则 合作原则(cooperative principle )是Grice1967年在哈佛大学的一次演讲中提出的,他认为,合作原则是一切成功的语言交际活动的基础,所以我们可以这样认为,所有参加交谈的人在他们进行交谈活动时采取的是合作的态度。 合作原则是一套设想的准则,如果在交谈过程中交谈双方都希望更好地理解对方的话语意思,就得遵循合作原则,Grice 把它具体化为四条准则。 1.质量准则(quality maxim )—— —也就是说要尽量说真话(1)不要说自己认为不真实的话。(2)不要说缺乏足够证据的话。2.数量准则(quantity maxim ) (1)不能使自己所说的话比要求的更详尽。 (2)使自己所说的话达到现时的交际目的所要求的详尽程度。 3.关联准则(relation maxim) 要保证你说的每一句都和所进行的谈话是关联的,你所说的话和你们正在讨论的话题有紧密的联系,如果对方问你一些中国的事情,你就不应该告诉对方美国的事。 4.方式准则(避免赘述)(manner maxim)(1)说话要清晰明了,有所指。 (2)不要使自己的谈话含糊不清,模棱两可,从而难于理解。在这四个准则中,前三个是规定说话的内容的,最后一个是规定说话的方式的,质量准则规定说话的真实性,数量原则要求在交谈中所传递的信息的适中性,关联原则要求说话要切题,而方式准则要求说话要简洁和有条理。在这四个准则中,关联准则是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合作原则就要求每一个说话人的话语都应该是切题的,同时也是和对方所说的话相关联的。只有这样语言交际才能进行下去。 二、对合作原则的违反以及会话含义的产生 但是在实际的语言交际中,人们并不总是遵循合作原则的四个准则,甚至在有些情况下,人们还会故意违反这些准则,比如说故意说谎,拐弯抹角的说话,把本来简单的事说得很复杂,等等。那么,人们故意违反这些原则肯定有其他的意图,也就是说,在字面意义下,肯定还有更深的隐含的意义,这就是“会话含义”(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在这些情形下,交谈双方都应该从对方的话语的字面含义中推导出他的真实意图,也就是要明确对方的“会话含义”,只有这样语言交际才能顺利地进行下去。对合作原则的四个准则的违反的具体情形。 1.对质量准则的违反 人们违反质量准则总是采取说谎的方式,有时候说话者也利用暗喻、反语、夸张等修辞手法来表达他们的真实意图,所以在语言交际中,字面意义和隐含意义经常是完全不同的,有时甚至是完全相反的。 例5:(1)有人背叛了你,你对他的行为非常气愤,当你谈起他时,你会说,“我还从来没见过这么好的朋友”,在这里你用的就是“反语”修辞格。 (2)“你去哪里了?我等了你几个世纪了”,“几个世纪”用的就是夸张的修辞格。 2.对质量准则的违反 例6:A :约翰什么时候到?B :明天某个时间到。 这里A 并没有给B 提供约翰到达的准确时间,这个说法隐含着或者B 并不清楚约翰到底什么时候到,或者B 不想告诉A 约翰到达的准确时间。 3.对关联准则的违反 例7:A :你知道这个词的意思吗?B :你不是有词典吗? A 的意思是,你能告诉我这个词的意思吗?但是 B 并没有用一个陈述句来回答B 的问题,相反,B 用了另外一个问句拒绝了A 的请求。 4.对方式准则的违反 例8:A :我们给孩子们搞点东西吃吧? B :好的,但是我反对给孩子们吃 C —H —O —C —O —L —A —T —E 这是夫妻之间的谈话,B 本来应该直接把“chocolate ”这个词整个直接读出来,但是他没有这样做,而是故意地把这么长的一个单词一个一个字母读出来,他采用这种说话方式是为了避免孩子们听出来他们是在谈论“chocolate ”。 三、对合作原则的违反和对礼貌原则的遵守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推导出另外一个问题,那就是:“为什么人们总是用间接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真实意图呢?”Grice 提出了合作原则并指出对合作原则的违反就产生了会话含义,但是Grice 并没有解释清楚为什么人们要违反合作原则。后来Leech 从修辞和语义的角度提出了“礼貌原则”,作为对Grice 合作原则的补充,Leech 认为,在语言交际中,人们为了礼貌才违反了合作原则,Leech 的礼貌原则有以下六条: 1.得体准则,又叫圆通准则(tact maxim )①尽量使他人受损最小。②尽量使他人受惠最多。 2.慷慨准则,又叫大方准则(generosity maxim )①尽量使自己受惠最少。②尽量使自己受损最大。 3.赞誉准则,又叫赞许准则。(approbation maxim)①尽量缩小对别人的贬损。②尽量夸大对别人的赞扬。 4.谦虚准则,又叫谦逊准则。(modesty maxim)①尽量缩小对自己的赞扬。②尽量对夸大对自身的贬损。 (皖西学院外语系,安徽六安 237012) 从合作原则到礼貌原则 田灵枝 ○外语教学与研究 111

礼貌原则研究评述

礼貌原则研究评述 摘要:在本文中作者论述了两个问题。其一,语用学领域里礼貌原则的研究历史及现状,讨论礼貌原则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其二,。Leech认为人们在会话中常常在违反合作原则的同时遵守礼貌原则。本文作者通过自身收集的生活实例 ,证明人们违反合作原则并非都是出于礼貌的心理。 关键词:礼貌原则面子普遍适用性 早期礼貌的研究学者如Lakoff, Brown & Levinson和Leech主要在语用学范围内研究礼貌现象,寻找具有普遍适用性的礼貌原则。他们以言语行为理论为依据,注重说话人的意图,从普通说话人归纳出具有理性和面子的“典型人”。他们认为不同文化至少在本质上都是统一的,都对什么是礼貌有着共同的理解。因此这些学者尝试从接触到的语料中归纳礼貌原则。后人针对早期的礼貌原则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如文化制约性﹑静态化﹑理想化等问题做了诸多实验性研究,以图突破前人的研究框架,寻求更具活力﹑更有普遍性适用性的礼貌原则。 一、早期的礼貌原则研究评述 (一)早期的礼貌原则研究概述 礼貌的概念源于美国社会学家Erving Goffman 关于“面子”的著作《礼仪的相互作用:面对面的行为论集》。Goffman 在书中说到面子是一个人在交往中按照能被其他人接受的方式有效地为自己确立的正面的社会价值,并通过自身社会属性的认可实现自我形象。它是人类行为和自我体现的指导,是一种在社会中自我保护的内在的情感支持。人们在日常交际活动中,为了使自己的行为有面子会去做“面子工作”。“面子工作” 是相互的,即一个人要想保全自己的面子首先必须努力保全他人的面子。Goffman认为,这解释了人们在交际中为何礼貌行事。 Goffman对面子的研究激起了礼貌原则的研究浪潮。1973年,早期研究礼貌原则的学者Robin Lakoff提出了三个关于礼貌的基本条件:1.不要强加于人。 2.给他人与选择。 3.与对方友善,使对方感觉良好。后人对这三个条件不断地进行质疑﹑验证和修改。其中颇有影响力的是Geoffrey Leech的礼貌原则。利奇的礼貌原则包含六大准则:得体准则;慷慨准则;赞扬准则;谦虚准则;赞同准则;同情准则。Fraser 认为这些准则注重使交际对象感觉良好,可被视为是Lakoff 三个礼貌条件的延展。Brown&Levinson认为,为了建立某种社会关系,人们必须认可并留意交际对象的面子,即他们的公众自我形象﹑自我感觉。他们认为交际双方必须尊重彼此对自我形象的期待,考虑对方的感受,避免“威胁面子的行为”。当威胁面子的行为无可避免时,说话者可以通过消极礼貌来减轻自身行为给对方造成的威胁。而所谓的消极礼貌并非不礼貌,而是要尊重听者的独立需求,行为自由,不受他人强迫的消极面子。说话者也可以通过积极礼貌来减

语言学合作原则的运用

语言学合作原则的运用

合作原则、会话含义及礼貌原则在语言学中的应用 摘要:“合作原则”(cooperative principle)是美国哲学家Grice 提出的一套假想的原则,合作原则这条根本原则可以具体体现为四条准则,即数量准则,质量准则,关联准则和方式准则。但是在实际的日常生活中人们并不总是遵循这四条准则,其实也就是因为对合作原则下的这四条准则的违反才产生了“会话含义”(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但是Grice 并没有解释人们为什么要违反“合作原则”(cooperative principle)。在此之后,Leech 又提出了“礼貌原则”(politeness principle),作为对合作原则的补充。Leech 认为在日常会话中,人们往往因为遵守礼貌原则而违反了合作原则。但是实际上,人们并不总是因为礼貌才违反合作原则的。 关键词:合作原则;会话含义;礼貌原则 一.合作原则和它的四个准则 合作原则(cooperative principle)是Grice1967年在哈佛大学的一次演讲中提出的,他认为,合作原则是一切成功的语言交际活动的基础,所以我们可以这样认为,所有参加交谈的人在他们进行交谈活动时采取的是合作的态度。 首先让我们来搞清楚什么是合作原则。它是一套设想的准则,如果在交谈过程中交谈双方都希望更好的理解对方的话语意思,就得遵循合作原则,Grice把它具体化为四条准则。 质量准则(quality maxim)——也就是说要尽量说真话 (1)不要说自己认为是不真实的话; (2)不要说缺乏足够证据的话 例1: A:你认为他适合做这个工作吗? B:当然了,完全适合。 数量准则(quantity maxim) A:使自己所说的话达到现时的交际目的所要求的详尽程度; B:不能使自己所说的话比要求的更详尽。 也就是说,数量准则规定,我们向对方传递的信息只能是对方想得到的,不能多也不能少,不要说对方不想听到的。 例2:

从礼貌原则分析《飘》中人物性格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培根《论读书》多种译本的比较 2 Cultural Approaches to the C-E Translation of Chinese Brand Names 3 论格列佛人物形象在《格列佛游记》中所起的讽刺效果 4 论《纯真年代》的女性意识 5 永不凋落的玫瑰—从女性主义分析《红字》中的海斯特 6 罗伯特?弗罗斯特田园诗歌意象的象征意义 7 《双城记》中的象征手法分析 8 初中英语词汇教学 9 On Hybridization in Translation of Culture-loaded Lexemes in Moment in PekingThe Duality of Life and Death——An Analysis on Virginia Woolf’s Mrs. Dalloway 10 《黑暗之心》的人性探究 11 从女性主义视角解读《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黛西 12 人性的扭曲,堕落与回归——希刺克厉夫的人性简析 13 The Research of the Idea of Contradiction in Songs of Innocence and Experience 14 文档所公布均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原创Q 805 990 74 9 15 透过《老人与海》看海明威的人生哲学 16 Women in the Civil War: A Comparative Study of Cold Mountain and Gone with the Wind 17 从生态视野解读狼图腾 18 论《天路历程》的批判精神 19 试论爱伦?坡的作品在当时遭受非议的必然性 20 空间介词在英汉时间表达中的隐喻性用法对比研究 21 探讨英语翻译教学中的问题及改进 22 跨文化视野下的中国形象——以好莱坞电影为例 23 论叶芝诗歌中的女性面具 24 顺从还是叛逆——解读《汤姆叔叔的小屋》中的基督教义精神 25 由英汉委婉语的对比研究来看中西文化的差异 26 由《麦琪的礼物》看欧亨利写作特色 27 《贵妇的画像》的过渡性特征的分析研究 28 《老友记》中幽默的翻译 29 A Comparative Study of Cultural Factors in Two English Versions of Kong Yiji—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kopos Theory 30 论“美国梦”对美国文学的影响

对于美剧《生活大爆炸》的合作原则 礼貌原则研究

Co-operative principle and Politeness Principle analysis on American sitcom big bang theory Abstract This paper entitled “Co-operative principle analysis on american sitcom big bang theory” discusses the analysis with the reference to linguistic theories, especially theories of pragmatics involving the cooperative principle in the overwelmingly popular american sitcom big bang theory. First, the survey of Grice’s cooperative principle in pragmatics is mentioned as the theory foundation of this paper,which includes four maxims within. The maxims of conversation are respectfully the maxim of quality, the maxim of quantity, the maxim of relevance and the maxim of manner. And Leech’s Politeness Principle. Then, brief introduction of american sitcom is the next part. From the point of historical and contemprary view. Finally, comes the analysis of big bang theory (season4,episode8 and episode 9) with the reference of the cooperative principle theory in pragmatics. Literature view Pragmatics In 1962, John Austin(1962) published his book 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 in Oxford. In 1970, John Searle (1970) published Speech Acts.The titles of these two publications, in themselves, highlight this fact: word and action are the one. An important approach to the act of speech lies in questioning not only what is said, and the manner in which it is said explicitly, but also what is left unsaid or said ambiguously, irrelevantly, indirectly. The latter is sometimes as effective as or even more effective than what is said plainly and clearly. The speaker’s intention and the effects of his words are subtler if we differntiate between what is apparent, immediate and what is effective but implicit, reflecting the speaker’s deep and true intentions. That gives rise to new discipline that often involves the inference of the meaning between the line, behind the line and beyond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