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论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论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论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论文

浅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

摘要:政治文化研究热潮的兴起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而我国对此问题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时间虽不长,但已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文化。政治文化并不是政治与文化的简单组合,而是一种社会意识,是一定社会政治实践的产物。随着我国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的发展,国内学术界掀起了探讨中国政治文化研究的热潮,在研究中国传统与近代政治文化和西方政治文化的基础上,逐步确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是与我国所处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紧密相连的,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和影响,我国的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总体水平还不是很高,在很多方面还尚未完善,还处于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中。因此,现阶段,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建设,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需要每代人不断地去完善。

关键词:特色;政治文化;社会主义政治文化

一、政治文化的内涵

政治文化作为政治学领域中的重要分支,兴起于20世纪50、60年代,最早提出“政治文化”概念的是美国政治学家阿尔蒙德。1956年,阿尔蒙德在《政治学杂志》上发表了《比较政治体系》一文,首次使用了“政治文化”的概念,并对这一概念作了初步的阐释。阿尔蒙德认为,政治文化是政治体系表现出来的特定的政治行为模式,从个人的角度看就是个人对政治行为和政治评价的主观倾向。

在随后的深入研究中,于1978年,阿尔蒙德在《比较政治学》第二版中,进一步明确提出:“政治文化是一个民族在特定时期流行的一套政治态度、信仰和感情。这种政治文化是在该民族的历史和现在社会经济、政治活动进程中形成的。人们在过去的经历中所形成的态度类型对未来的政治行为有着重要的制约作用。”①

下面来看看我国学者对政治文化概念所做的解释。大致看来,可以分为三种观点。第一种是广义的观点,认为政治文化作为一种系统结构,不仅包括政治心理、政治思想、政治价值,而且还包括制度层面的文化,即政治制度。第二种是中义的观点,这也是我国学者普遍赞同的观点,其观点是把政治文化作为政治系统的主观方面,包括政治心理、政治思想、政治价值三方面。第三种是狭义的观点,认为政治文化只研究政治体系的心理层面,包括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态度、价值取向等。结合上述三种观点和中外学者的观点,可以把政治文化定义为:政治文化是政治系统的主观方面,是政治共同体成员在长期社会经济、文化和政治生活中积淀形成的,持久影响人们政治倾向与政治行为的政治心理、政治价值、政治思想的总和。②

政治文化作为政治学领域中一个崭新的概念,其作用和影响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还会充分地发挥出来,其自身的发展目标就是引导普通民众充分而广泛地参与政治过程。

二、中国政治文化的发展

政治文化理论自20世纪50年代创立之后,至70年代达到兴盛,而我国对政治文化的关注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的发展,国内学术界掀起了探讨中国政治文化研究的热潮,很多学者开始借助西方政治文化的基本理论,来认知中国政治文化与西方政治文化相比具有不同的特点,并在总结中国传统与近代政治文化经验的基础上,来进一步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

(一)中国传统政治文化

①阿尔蒙德等著,《比较政治学》,曹沛霖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到29页。

②吴志华主编,《政治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205页。

与西方政治文化相比,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具有不同的特点。这主要是因为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主要受儒家思想的影响,而西方政治文化讲究的是“君权神授”,那种宗教神权观念成为至上的政治统治力量。在古老中国,尤其是封建社会时期,儒家思想一直占主导地位,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具有积极的作用。但是按照辩证法的观点,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既要看到好的一面,又要看到不好的一面。那么在对待儒家思想上,就要既看到积极的一面,也要看到消极的一面。在中国封建时代,由于长期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人们往往总是把自己的思维视野囿于儒家经典之内,并且还把圣人之言、经传所云视为人的政治行为的规范和治理国家的准则。儒家思想对于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来说,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使传统得到最大限度的保留,但同时由于同样的原因,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也相应地缺少变革的机制。

(二)中国近代政治文化

由于鸦片战争的失败,中国的一些开明人士看到了中国社会发展方面的不足之处,于是开始正视西方列强的文化,引入西学。从19世纪60年代末到19世纪末期,中国维新自强,开始了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但是当时学到的只是西方列强的表面炫目的东西,即技术、军事、工业等方面,而在社会制度、伦理方面则还认为中国居上,对自身内在腐朽的东西仍加以保持。这就造成了初衷在于爱国,结果却是误国;夙愿在于发展,结构却是倒退;本意在于富强,结果却是贫弱。直到中日甲午战争失败,再一次的失败,才给中国近代知识分子以更大的教训。因为残酷的现实证明,如果只单纯地学习西方文化的表层部分,并不能使处于落后状态的中国强大起来,只有从根本上改变过去的那种腐朽的政治体制和社会机制,才有可能摆脱落后的局面。因此,中国近代政治文化,只有当人们内在的观念转变了,才能带来人们政治主体行为的根本性变化。

(三)中国现代政治文化

现阶段,我国的政治文化是与我国所处的历史阶段紧密相连的。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方面,我国已进入社会主义历史时期,因此占主导的政治文化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之上的、与人民当家作主相适应的、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本质的、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其核心理念是人民当家作主,其最高的政治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在本质上,它具有其它类型的政治文化不可比拟的优越性,是一种最新类型的政治文化。另一方面,由于我国的特殊国情,我国的社会主义是脱胎于经济、政治、文化不发达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决定了我国现在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其基本状况是:生产力比较落后,文化教育水平不高,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封建主义、资本主义的腐朽思想还有相当影响。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总体水平还不是很高,在很多方面尚不完善,还处于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之中。

总之,政治文化的发展,取决于社会客观条件,其中包括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状况、政治体系的性质和公民的文化政治素质等各个方面。同时,也要看到,如果没有人们的主观努力,政治文化的创新与发展也是无法实现的。政治文化的发展是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双向投入的结果。

三、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特征是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决定的,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本质的,是以人为本的政治文化,是一个开放的政治文化,是一项伟大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每代人去不断地完善,并代代相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建设的目标就是要实现政治文化的现代化,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使广大民众都能广泛地参与进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内容就是要坚持和发展马克思理论。马克思主义是世界历史上迄今为止最先进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反映着人类发展的本质和规律,代表着历史发展的方向,也代表着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马克思主义作为一个开放的理论体系,与我国的革命

和实践相结合,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正所谓,“伟大的实践需要伟大的理论”。这表明马克思主义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在我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仍将继续发挥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的作用。但同时我们也必须立足于新的现实,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防止思想僵化,克服教条主义。

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建设,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当前,需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建设:

第一,加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为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建设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一方面,可以为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发展提供物质基础;另一方面,能够为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传播提供有效的现代化工具。例如交通、广播、网络等大众传媒,有助于在全社会范围内倡导和宣传社会主义政治文化,使全体人民确立主人翁意识、广泛参与意识等,从而推动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发展和现代化的实现。

第二,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为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建设提供现实的政治前提。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发展水平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建设有着直接的关系。首先,要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以法治代替人治,为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建设提供体制条件。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就必须坚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必须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同时,还要加强对执法活动的监督,确保法律的严格实施;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全民的法律素质,从而促进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发展。其次,要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将公民权利法律化、制度化,为人民群众参政议政提供重要的法律保障和制度保障,这是培育人民群众的民主意识和参与意识的制度基础。目前,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需要健全各项民主制度,尊重和保障人权,扩大人民群众的政治参与,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权利,并且对所在基层组织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实行民主自治。再次,还要建立健全廉洁、高效、透明的行政管理体制。防治腐败、提高效率,接受社会监督,从而提高政府的公众形象,增强公民对政府的信心和信任,从而为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优化创造条件。

第三,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建设创造良好的文化条件。精神文明的提高,首先,要提高全民族的教育水平和文化素质,那么就要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使全体人民能够接受良好的教育,提高素质,发展自我。其次,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就是从根本上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指导,坚持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原则,引导人们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现阶段,我国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就是要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此外,还要培养和弘扬民族精神,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从而为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建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第四,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使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发展具有强有力的政治保证。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因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和风险,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把全国各族人民紧紧团结和凝聚在党的周围。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无疑为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建设、市场经济建设、民主政治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政治保障和方向指导。

第五,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建设的根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要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就要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

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才能巩固全党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理想。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政治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调动广大人民的主动性、积极性,更加自觉地推动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发展与繁荣。

第六,正确对待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与西方政治文化。政治文化具有历史继承性,因此,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建设不能完全脱离传统的政治文化,尽管在一定程度上传统政治文化与现代政治文化存在着矛盾和冲突,但对传统政治文化不能一概否定,而应要有正确的态度。我国传统政治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但同时又精华与糟粕并存,这就要做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从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建设的现实需要出发,做出取舍。不仅对待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如此,对待西方政治文化也应如此。由于经济、政治、人文等多方面的不同,中国政治文化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对其“全盘西化”或“全盘否定”都是不科学的,也是不明智的。对待西方政治文化,应把握两个原则:一是区分本质,二是符合国情。因此,对待西方政治文化既不能照抄照搬,也不能闭关锁国,而应取其所长,补己之短,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文化。

总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需要各个方面共同努力、共同缔造。

参考文献:

[1] 孙荣编:《政治学教程》,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7.

[2] 吴志华编:《政治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3] 朱日耀等编:《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现代思考》,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90.

[4] 李会欣、陈静编:《政治学》,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

[5] 楚树龙、唐虹编:《政治学概论》,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第4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第4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文化制度以及文化发展道路的基本内容。 2﹒把握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意义、任务和要求。 3﹒认识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意义和途径。 4﹒认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意义和任务。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概述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中国共产党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又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发展者,始终高度重视文化建设的重要作用,不断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1﹒文化和文化建设 文化是人类在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每一个社会都有与其相适应的文化,并随着物质生产的发展而发展。一般来说,文化主要是指精神文化生产能力和精神产品,包括哲学社会科学、文学艺术、新闻舆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社会思想以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也包括科学技术、语言文字等非意识形态部分。 文化建设,就是围绕一定目标任务并体现一定价值取向的文化发展活动。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其目的是更好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体现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指导思想。其内容主要包括: 一是关于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思想。在当代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最根本的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和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继承和创新相统一,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在全社会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二是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是兴国之魂。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建设全过程,贯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领域,体现到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各方面,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在全党全社会形成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规范。 三是关于文化建设根本目的的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发挥人民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坚持文化发展为了人民、文化发展依靠人民、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四是关于促进文化发展的思想。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要坚持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文化产业,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正确把握文化产品的意识形态属性和商品属性的关系,正确处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要不断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坚

文化与经济政治完整教案

第一课文化与社会 第二框《文化与经济、政治》教学设计 政治科组:冯小茹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认识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2)理解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及其在国际竞争中的重要地位。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及比较分析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不同性质的文化对政治、经济和社会的作用不同,我们要自觉掌握先进的、健康的文化,抵制落后的、腐朽的文化. (2)懂得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努力学习,将来为增强综合国力贡献力量. 二、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说明现代社会中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的意义。 2、教学难点:文化在综合国力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 三、教和学的方法 1、教法:情境教学法。创设教学情境,学生自主探究。 2、学法:探究式学习,合作交流式学习,体验式学习。 四、课时 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上一节课一起体会了文化的魅力。(简单复习,引导学生回忆旧内容)。我们知道,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那么,他们之间有没有一些微妙的关系呢?我们今天就要揭开这层面纱。 (二)讲授新课 1、相互影响:在经济的基础上 材料导入、启发: 材料一:《功夫熊猫2》在继《功夫熊猫1》取得不错的成绩后推出的,今年暑假也就是刚过去的暑假上映。《功夫熊猫2》创下了北美票房1.6亿美元,全球票房5.98亿美元。《功夫熊猫》成为了中国文化在世界传播的最佳载体。 材料二:《喜羊羊与灰太狼》,随着“做人要做喜羊羊,嫁人要嫁灰太狼”的口号在成年人的世界流传开来,这只“羊”的市场价值超过了10个亿,可以说是中国有史以来最值钱的动漫形象。 材料三:古代的皇帝虽然能够整天载歌载舞,却无法看电视、玩电脑,为什么呢?这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结课论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结课论文

高铁:“中国制造”新名片 摘要 长久以来中国制造都只停留在大量低端的劳动密集型的粗加工或组装领域,如今高速列车这一类中国制造的产品正在从质上改变中国制造的内涵。中国高速铁路的建设始于2004年的中国铁路长远规划,短短的十多年间,不仅使中国高铁实现从无到有的突破,更是打造出一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和使用中国标准的中国高铁品牌。与国际同行相比,中国高铁不仅运营规模大,而且还具有系统技术全面、造价低、建设速度快等优势,成为“中国速度”“中国制造”的新名片,一再让世界惊叹。中国发展高铁,走的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之路,这表明我国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并不是闭门造车,而是坚持自主发展、开放合作的原则。高铁产业的发展为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构建“中国制造2025”宏伟蓝图提供了一个范本。

本文所述中国高铁包含了两个概念,即中国高速铁路(CHSR)和中国高速列车(CRH)。通常提到中国高铁,大家的眼球只着眼于既美观有富有科技感的动车组上,然而事实上构建中国高铁这一庞大体系需要高速列车和高速铁路这两个元素相辅相成,在二者的建设和制造上都提出了极高的要求。高速铁路建设和高速列车制造都是“中国制造”在高端领域的代表之作,其迅速发展彰显中国的工业实力,也体现了中国在追赶世界制造强国上的不懈努力。 多方引进 1978年邓小平访日期间,曾经乘坐日本新干线的高速列车。在车上,一名日本记者采访他乘坐此车的感受,邓小平回答说:“感觉到快。有催人跑的意思。我们现在更适合坐这个车了。”随后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如火如荼的进行,不得不说在我们身后正是有新干线这样的国外领先科技催着中国人往前跑,投身于祖国的“四化”事业。 但是中国并不急于求成,而是经过多年的技术储备,在意识到自身有足够的技术储备时,方才开始自己的高铁计划。很多人认为中国高速铁路起源于2004年以来的技术引进,却不知道中国第一条高铁是1999年开工、2003年建成的秦沈客专;动车组的研制则更早,“蓝箭”、“中原之星”、“中华之星”都是鼎鼎大名。 中国高铁大量引进技术始于2004年,在全国铁路大提速的背景下,铁道部面向全球进行了高速铁路技术的招标。德国西门子、法国阿尔斯通、加拿大庞巴迪和日本川崎重工相继入围。中国高铁于是走上了和当年汽车产业类似的通过“市场换技术”的方式发展道路,这些外资巨头与中国国有企业成立合资公司,并和铁道部及相关国企签署技术转让协议和采购合同。 中国看重的是技术转让,因此不得不支付大量的专利费。2004年7月,铁道部为时速200千米动车组项目第一次招标,德国西门子公司开出了天价:每列原型车的价格3.5亿元人民币,技术转让费3.9亿欧元。虽然此次西门子公司并未中标,但也可以看到在技术引进过程中我们不得不面临外国的漫天要价。在接下来的几年间,中国企业从外方合作伙伴处进口了各种原型车,而支付的各项专利费用合计至少有几十亿人民币。 消化吸收

关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问题

关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问题 一、什么是政治文明 1.政治文明概念 政治文明指人类社会政治生活的进步状态,是人类在政治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文明成果,包括政治思想、政治文化、政治传统、政治结构、政治活动和政治制度等方面的有益成果。政治文明的核心内容是民主发展的积极成果。 人类社会是经济、政治和文化形态的有机统一体,人类文明也是由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有机构成的统一体。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有益成果,表现为物质生产方式和经济生活的进步即物质文明,在政治实践活动中的有益成果,表现为政治生活的进步即政治文明,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中形成的有益成果,表现为精神生活的进步即精神文明。一定的政治文明建设以一定的物质文明为基础,以一定的精神文明为条件,同时又影响和决定着一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方向和进程。(摘自《党的十六大报告学习辅导百问》,党建读物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314页) 2.政治文明概念辨析 政治意识与政治文明政治文明包含政治意识文明、政治制度文明和政治行为文明等,是母概念与子概念的关系。 制度文明与政治文明制度文明中的政治制度文明属于政治文明,但制度文明中的经济制度、文化制度文明则不好放入政治文明之中。 政治文明与法治文明法治是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标志,但不等于全部政治文明,不能以法治文明取代政治文明。 精神文明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在上层建筑中属于意识形态领域,但上层建筑中还有政治制度和政治设施等。 政治文化与政治文明政治文化是个中性词,并不表示价值内涵,即不表示政治文化的进步与否;而政治文明是一个褒义词,表明政治进步状态。 (参见:虞崇胜:《政治文明概念辨析》,《理论前沿》,2002年第4期。)3.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与社会主义公有制相适应的一种政治文明,在价值选择上,否定了那种崇尚强权、表现剥削、张扬两极分化的政治理念,以社会公正、社会公平、社会共同富裕为鲜明的价值倾向;在政治文明的主体地位上,否定了社会政治生活中少数人对于多数人的专政,确保了占人口绝大多数人的统治地位;在政治文明的发展趋势上,以其对以往旧的政治活动原则和政治运行格局的极大批评勇气,和对新的政治文明构成的极大创造精神,展示了其远大发展前景。 (参见:高健生:《政治文明:20世纪社会主义的实践思考》,载《马克思主义研究》2001年第2 期) 二、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概念的提出及其意义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概念的提出 2001年1月10日,江泽民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直接使用了政治文明概念。他说,:“法治属于政治建设、属于政治文明,德治属于思想建设、属于精神文明”。 2002年,他在“5.31”讲话中进而明确提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论文

浅析改革开放 贺海兵农业水土工程6班1008280946 摘要:改革开放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中国开始实行的改革经济政策、对外开放的政策。改革开放包括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中国的对内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开始实行“家庭联产土地承包责任制”,拉开了我国对内改革的大幕;对外开放是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中国的强国之路,是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本文讨论了改革开放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影响,以及现实社会存在的问题,并对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进行了简单的思考 一改革开放的背景 改革开放的实质,其实就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进一步解放人民思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改革——必经之路 一、当年国家的现状需要改变。 文化大革命”给国家留下了严重的局面:生产力发展缓慢,人民温饱没有解决,科技教育落后……这种局面不改变不行。怎样改变?答案只有一个:改革。 二、中国需要第二次革命。 新中国成立,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但新中国成立以后模仿苏联建立起来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已严重阻碍了我国生产力的发展。中国需要第二次革命,解放生产力。这种局面不改变不行。怎样改变?答案只有一个:改革。 三、社会主义制度需要自我完善和发展。 社会主义社会的各个历史阶段,都需要根据经济发展的要求,适时地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使社会主义制度充满生机和活力。生机和活力哪里来?答案只有一个:改革。

四、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有新思路。 新思路就是建立和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新思路在哪里?答案只有一个:改革。 开放---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七十年代末,冷战的阴霾就要散开,意识形态的对抗被社会经济发展取代成为时代发展主题,经济社会全球化成为时代趋势,要想发展就必须融入经济社会全球化以跟上时代步伐。 二改革开放取得的成就 改革开放的30年,是中国经济迅速蓬勃的30年!幢幢高楼拔地而起,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1978年到2006年间,中国经济总量迅速扩张,国内生产总值从3645亿元增长至21,0871亿元,增长近60倍!中国的经济成就不仅写在了中国历史之上,也在世界历史上刻下了辉煌的一页,过去25年全球脱贫所得成就中,近70%的成就归功于中国! 改革开放的30年,是中国社会和谐稳定的30年!自粉碎“四人帮”以后,中华民族犹如钢铁长城一般坚不可摧!97年香港回归,99年澳门回归;1998年面对南方历史罕见的特大洪水,2003年面对让人闻风丧胆的非典疫情,2008年面对十几个省份百年不遇的冰雪灾害,中华儿女众志成城,手挽手将一个个磨难阻击在脚下! 改革开放的 30年,是教育事业稳步发展的30年!1983年,邓小平同志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对世界,面对未来!高考制度恢复之初,全国有570万人参加高考,却仅录取27万名;而到2007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报名人数达到1010万,录取新生达567万名!伴随着教育规模的发展,更有越来越多的中华儿女在世界高精尖人才中占据着日益重要的位置! 改革开放的30年是中国航天事业不断创新的30年!从1979年远程火箭发射试验成功,到2003年“神五”升天,首次载人航天飞行成功,再到2005年神舟六号载人航天卫星顺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文终极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浅谈新形势下中国农民的机遇与挑战 班级:中特9班 学号:SX1603122 姓名:李轶锟 签名:

浅谈新形势下中国农民的机遇与挑战 李轶锟 摘要: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中国的农业生产在世界占有重要地位,建国以来,我国农业生产的物质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生产水平持续提高。新中国农业经济60年的变革与发展,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业经济模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业经济模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组成部分,中国农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复杂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环境下,中国农民也将面临一系列机遇与挑战。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业,中国农民,机遇与挑战 引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反映先进生产力发展规律及其成果的文化,是源于人民大众实践又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文化,是继承人类优秀精神成果的文化,具有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必然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功崛起,避免了苏东剧变的多米诺骨牌效应祸及中国,并以自己的经验和做法,深化了人们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2] 而中国农业的大力发展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具有重大的贡献。[3] 摘取一段我认为很有意义的话: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农业发展道路,不仅决定着农业自身的现代化进程,而且也决定着整个社会的现代化进程。在世界现代化的历史潮流中,每个国家都无法回避地要对自己的农业发展道路做出选择。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探索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农业发展道路。考察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农业发展道路的历史,无论对中国共产党的建设,还是对中国农业现代化建设,以及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4] 。 1百业农为本,农兴百业兴 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农业以及中国农民,为国家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可谓百业农为本,农兴百业兴。 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要实现工业化,建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农业几乎成为了工业化起步所需资本积累的唯一来源。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形成的资本积累,推动着工业化稳步前进。1952-1997年,农民以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为国家工业化提供资金累积12641亿元,平均每年274.8亿元(孔祥智,何安华,2009)。农民的劳动力贡献也是工业发展资本积累的重要

政治制度建设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政治制度建设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一.前言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政治制度创新、政治观念变革和政治行为调整等各个方面,而制度建设的任务显得尤为重要。正如党的十六大报告所指出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要着重加强制度建设,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这里表达的一个重要思想就是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必须着重加强制度建设,从制度上解决问题。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成功实践,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大价值和深远意义。政治制度建设不仅塑造了稳定有序的利益格局,而且规范了社会成员的交往行为,在创设制度性成果、发展制度性规范、更新制度性功能方面有利于维护社会生活的安定和谐。这充分地说明了政治制度建设作为政治文明的内在要求,在理论和现实的双重层面上同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密切联系,并构成了政治建设的核心内容。 二.政治制度建设的基本含义 政治制度作为人类交往的产物和实践性结果,既是学术界探讨和研究的热点问题,也在现实生活特别是在政治实践领域之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一般来说,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层面对政治制度进行分析。从广义的层面理解,政治制度是同政治现象或人类政治生活密切相关的制度; 属于社会制度、经济制度及文化制度范畴的某些具体制度,在一般意义上也可以被不同程度地视为政治制度。从狭义的层面理解,政治制度不仅与政治现象或政治生活直接相关,而且同政治研究的根本问题和核心概念存在密切联系。从这两个层面理解政治制度,一方面可以避免对政治制度作出过于宽泛的界定,不必将政治制度这一概念漫无标准地加诸过多现象; 另一方面可以为政治研究的权力分析提供更为有限且具体的对象,使政治制度理论的建构具有合理的基础成分。 政治制度建设是人类社会生活在政治领域之中以创设制度性成果、发展制度性规范、更新制度性功能为主要目标和形式的实践性活动,它在建立政治制度、完善政治制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课程论文

农民的喜乐与哀愁——农村的发展与问题 摘要:自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以来,政府已经实行了取消农业税、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全面覆盖农村社会养老制度等一系列政策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但对于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关键词:农民,农村,农业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人们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地提高。农业和农村为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在这一发展过程中,农业和农村发展滞后,城乡差距拉大。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阶段发展所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自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以来,政府已经实行了一系列政策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取消农业税 取消农业税,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对农民的一种解放。在我国,农业征税、缴税成本太大,这种成本有时候甚至超过了税收本身。以农业税为载体,派生出从农民、农村、农业摄取剩余的税费的品种多得令人眼花缭乱。农业税的取消,使这种到处向农民伸手的体制得到了根本性的改变;更为重要的是,现行的农村税制,是在城乡二元结构下设立的。这种两线并行的税制结构,再加上城乡发展水平的不平衡,对中国农民形成了极不公平的税收负担。我国由7%的主税及其20%的附加合成的农业税税率达8.4%。据了解,对特定人群进行税收,这种情况只有在中国才存在。因此,取消农业税政策的提出,更多的是一种制度性的变化,是中央对城乡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平衡政策做出的重大调整,是对农民在税负上与城市居民平等地位的恢复。 取消农业税,也是改革开放带来的一项巨大成果。四百亿的农业税虽然只占国家税收总额的百分之二点几,但今后这笔税收不但没有了,国家还要从财政中拿出一笔钱来支付农村基层的财政开支,这在以前即使想做也是难以做到的。因此,农业税的取消,一方面意味着我国经济结构在升级的过程中,农业的比重正在逐步降低;另一方面,也表明我国目前已完全具备了取消农业税而不至于影响国家全局发展的经济能力。 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进行了重大改革,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但是,受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制约,目前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主要还是为城镇居民设计,广大农村还实行家庭保障为主,农民医疗费用完全靠个人支付,经济负担较重,许多农民小病拖、大病扛,因病制贫、因病返贫现象较为突出。这不仅严重威胁着农民的身心健康,也严重影响了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由于农民缺少医疗保障, 看病的支出基本上都是自己负担, 一次大病就可能花掉一个家庭一年甚至两年的收入, 遇上大病, 往往需要借债度日。据国务院研究中心2003 年对118 个村的医疗卫生状况的调查, 在所调查的贫困户中, 约41% 是由于疾病导致了家庭贫困, 其中东部地区50% 左右是由于疾病陷入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第五,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发展的主导力量和根本保证。政党是现代政治生活的核心力量。体现时代进步的政治的领导,是政治文明发展的主导力量,也是政治文明顺利发展的根本保证。因为,先进的、强大的政党能够以其有效的执政,推进社会经济、文化的繁荣和政治文明的发展,并提供和创造政治文明的发展所需要的安定的政治局面和良好的社会环境。在社会主义国家,马克思主义政党处于执政地位。体现时代先进性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发展的主导力量;代表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和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先进性与执政有效性的有机统一,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发展的必然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根本目的,就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类的最终解放,而马克思主义政党作为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其宗旨和承担的历史使命体现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根本目标,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朝着人类前进方向发展的根本保证。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发展的物质基础,体现时代先进性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代表了社会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在社会主义国家,党通过其强有力的领导及其有效的执政,努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先进生产力提供发展动力,从而从根本上推动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发展。在社会主义社会,以马克思主义为行动指南的执政党,承担着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历史使命,其本质就是代表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先进的政治文化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底蕴和精神内核。马克思主义是人类文明的积累和发展的结晶,它并没有抛弃资产阶级时代最宝贵的成就,相反地却吸收和改造了两千多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的一切有价值的东西。江泽民指出:一百多年来,没有哪一种理论、学说能像马克思主义那样保持勃勃生机,对推动社会进步起那样巨大的作用。(注:江泽民:《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143页。) 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用科学世界观武装起来的党,代表了先进意识形态和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党的领导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提供了思想指导和主导性动力,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朝着人类社会前进方向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高度的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核心。马克思主义政党作为无产阶级的先锋队,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这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本质特征和宗旨所决定的,它没有自身的特殊利益,一切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江泽民指出:共产党执政就是领导和支持人民掌握管理国家的权力。(注:江泽民:《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9页。)坚持党的领导,就是为了要保证广 大人民当家作主,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人民的整体利益和意志需要其先锋队进行概括和表达,党的执政地位和领导核心作用,能够有效地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从而保证了人民民主实践的正确方向和有效性。党的领导是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资源,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保障。忠实实践三个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体现了进代的先进性,坚持和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是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内在主导性力量和根本保证。三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实现了人类政治文明演进中的革命性变革,在我国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作为现代政治文明的先进形态具有如下基本特征:第一,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人类政治文明的高级形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专业:音乐与舞蹈学姓名:马政学号:Y161340427 摘要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 中国立足本国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致力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 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形成了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 科学发展观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本文进一步诠释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 社会主义所坚持的原则的重要性,简要的说明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 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内容,本人希望通过不断学习 能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更加深刻的认识。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名词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从初中开设政治课 开始一直延续到高中、大学,我们都不断地对这一重要理论概念进行学习。经过 半个学期的学习,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概念的认识更加深刻、清晰,下面 我就其大致思想及自己的认识进行一些说明: 首先我要说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党的领导人把马克思主义 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基本国情紧密联系的基础上提出和发展起来的,是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 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它是不 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重大思想是由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 平首先提出的。自从邓小平同志在中共十二大开幕词中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 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以来,中共十三大、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十七 大都始终强调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其概念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第九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的选项中,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请将所选项的字母写在每小题后的括号内。 1、下列两者实质上是一致的是() A、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B、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C、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D、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2、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的核心内容是() A、社会主义 B、爱国主义 C、集体主义 D、马克思主义 3、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用来审视文化领域的各项工作,统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是() A、马克思主义 B、毛泽东思想 C、邓小平理论 D、“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4、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起着主导作用,居于决定性的支配地位的是() A、思想道德建设 B、教育科学文化建设 C、思想建设 D、道德建设 5、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是() A、集体主义 B、爱国主义 C、社会主义 D、为人民服务

6、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坚持的方向是() A、为党的工作服务,为经济发展服务 B、为政治稳定服务,为经济发展服务 C、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D、为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 7、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是() A.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 B.发展教育和科学 C.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 D.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8、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 A、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 B、思想保证的重要标志 C、文化发达的重要标志 D、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9、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是() A、理想建设 B、道德建设 C、教育科学文化建设 D、思想道德建设 10、现阶段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是() A、实现祖国统一 B、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族、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文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是一个伟大民族的象征,也是一个民族凝聚力的源泉,在当今,文化愈来愈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标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其中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必须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大发展大繁荣。 当今世界,国内外局势发生了空前剧烈的变化,全球化、信息化、市场化、文化商业化,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中。文化的碰撞、交流、融合对人类的作用,可能超越军事、政治、经济、意识形态乃至民族与国家。我们应当以全球化为背景和观照,加强文化建设的自觉性与责任心,在与不同文化和文明的交流对话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综合国力的激烈竞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都需要大力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就是以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为指导,着力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公民,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主要任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主要任务,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弘扬培育爱国主义、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都是为了引

导和激励全体人民的创造精神和创造活力充分迸发,努力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百年梦想,自强不息,使得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从历史的发展来看,那么,二十一世纪的主流可能是文化的竞赛,只有着眼于整个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才能在新的国际经济政治和文化格局中取得有利于中华民族和人类进步事业的发展地位。 中国文化有无比丰厚的历史积淀,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实基础,是繁荣文化事业的有利条件。因此,在改革开放大潮中,为了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我们的公民必须有效地提高个人的自身素质和修养。这就要求我们认真学习政治理论知识和业务知识,提高自己政治素质和理论水平,提高认识生活和把握生活的能力。从而更好的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而努力奋斗。 吴奎莲于2014年11月13日凌晨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计划生育国策的实施,到20世纪末,人口老龄化问题开始突出起来,中国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逐渐向社会养老方式转变。作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基础,居家养老服务一直是中国养老服务发展的核心和重点,也是解决中国养老问题的重要举措。居家养老服务是指政府和社会力量依托社区,为居家的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康复护理和精神慰藉等方面服务的一种服务形式。[1]本文拟对中国居家养老服务的发展历程作一梳理,以期审视中国居家养老服务的发展状况。 一、居家养老服务理念的初步变化和政策的逐步发展 (一)居家养老服务理念的初步变化

第二章__政治文化与政治制度

第二章政治文化与政治制度 一、令人深思的个案 1、托克维尔:美俄对比 2、南北美对比—美国的独特—强大 3、关于墨西哥移植美国联邦宪法 4、关于利比利亚 历史:9~10世纪,靠近撒哈拉沙漠中、西非地区的部分居民移居谷物海岸(即今利比里亚)。15世纪下半叶,葡萄牙人来此贩卖奴隶,随后荷、英、法、德等殖民者相继侵入。1821年12月,美国兴起废奴运动,把美国黑人送回非洲,普罗维登斯岛就是19世纪初首批美国黑人移民登陆的地方,1824年命名为利比里亚(自由之城)。1838年成立利比里亚联邦,由“美国殖民协会”派任总督。1847年7月26日宣告独立,建立利比里亚共和国,号称非洲第一个共和国。另一黑人移民区于1854年2月4日建立马里兰共和国,1857年并入利。1860年,美国黑人移民建立真正独立党,并自1869年起执政百余年。1980年4月12日,土著克兰族人塞缪尔·多伊军士长率领17个士兵发动政变,结束美国黑人移民后裔的统治,建立军政府,并于1985年当选总统。1989年12月,流亡国外的前政府官员查尔斯·泰勒率全国爱国阵线武装攻入利境,利陷入长达7年的内战。1990年8月,利成立“全国团结临时政府”,索耶出任总统。1994年,利成立国务委员会,由主席和数位副主席集体行使总统权力。1996年8月,在西非国家经济共同体斡旋下,利交战各派就停火、解除武装和举行大选达成一致。1997年7月19日举行大选,在武力支持下,泰勒当选总统。2003年8月,迫于内外压力,泰勒向副总统布拉移交权力,并流亡尼日利亚,利内战结束。10月,利各派组成以布赖恩特为主席的全国过渡政府。2005年10月利举行总统选举,团结党领袖瑟利夫女士当选。 政体:泰勒执政后,对内实行独裁统治,利国内局势一直动荡不安。自2002年底起,利反政府武装“利比里亚人和解与民主联盟”(简称利民联)加大对首都蒙罗维亚的攻势。2003年6月,利民联和另一支反政府武装“利比里亚民主运动”(简称利民运)与利政府在加纳首都阿克拉签署停火协议。8月11日,迫于内外压力,泰勒总统向副总统布拉移交权力,流亡尼日利亚。布拉就任临时总统。8月18日,布拉政府与利民联、利民运和各政党社团共同签署《阿克拉和平协定》,并于10月中旬组建全国过渡政府。 全国过渡政府执政以来,大力推进和平进程,积极配合联合国利比里亚特派团落实“解除武装、复员、重返和融入社会计划”,加紧重建军队和警察等安全系统,努力恢复国民经济。2004年10月,利解武和复员工作结束。目前,利政局总体趋于稳定。 瑟利夫总统就任后,致力于推进和平进程,积极寻求外援,努力发展基础设施和社会公共事业,全面开展恢复重建。2011年11月,瑟利夫再次当选总统。2012年1月16日,瑟宣誓就职。 5、关于意大利南北美改革

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基本途径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这是我们党继十五大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之后,在社会主义政治建设方面又一重大举措。 “政治文明”的概念,马克思曾经使用过。但是,由于历史条件的局限,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们不可能详细论述未来社会主义社会政治文明究竟是怎样的。在社会主义思想史上,是中国共产党根据人类文明演进的规律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创造性的提出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要领和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科学命题。这表明,我们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认识,在不断深化的基础上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十六大以前,我国从理论和实践上,都使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大概念反映人类文明建设的成果和目标。在十六大报告、党章和相关文件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概念。政治文明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是一个相互依存的整体。三者互制互动、协同发展,共同推动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其中物质文明是基础,政治文明是核心,精神文明是灵魂。

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发展状况和进步程度,制约并影响着政治文明的发展状况和进步程度;而政治文明的发展状况和进步程度,又对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发展和进步产生巨大的反作用。不仅如此,物质文明和精神的许多成果,往往要以政治这一制度化、组织化、程序化程度极高的形式体现出来。从这个意义上讲,政治文明能够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发展提供法律和制度保障。也就是说,在整个文明系统中,政治文明发挥着引导、规范和保证的功能。 政治文明本身是一个由政治意识文明、政治制度文明、政治行为文明构成的三维结构的整体。政治意识文明为政治制度文明提供理论支撑,同时是政治行为文明的指南;政治制度文明是政治意识文明发展的结果,是政治主体在政治行为模式上的组织化、程序化安排;政治行为文明是政治意识文明和政治制度文明的集中体现,政治行为文明程序不断提升和进步,能够给政治意识文明和政治制度文明的发展提供丰富的政治资源。通过三方面的交互作用,人类的政治文明才呈现出不断由低级向高级形态演化的过程。 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目标是建成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应该指出:高度的民主政治制度和体制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核心,绝大多数人享有政治权利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本质内容,先进的政治文明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文

目录 论文摘要 (2)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含义 (3) 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任务 (3) (一)思想道德建设 (4) (二)社会主义教育科学文化建设 (4) 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意义 (5) (一)理论意义 (5) (二)实践意义 (5) 四、如何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6) 参考文献 (8) 摘要 社会主义文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需要,是全面实施党和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是维护我国文化安全的需要。建设什么样的文化,坚持什么样的文化前进方向,是一个政党在思想上、精神上的一面旗帜。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和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背景下,面对各种思想文化互相交织、互相激荡的复杂局面,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势在必行。 关键词:文化建设、社会主义、重要性。 今年十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了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并将加强文化建设列入十二五规划的重要篇幅,充分说明:文化对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至关重要。人类文明进步的历史也充分表明,没有先进的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全民族创造精神的充分发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本文也将浅谈如何加强社会主义文化的建设。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含义

2014研究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文实践报告

编号: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实践教学调研报告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的科学内涵 所属专业 姓名学号 实践主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 调研时间2014.09.23 调研地点 马克思主义学院 2014年9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的科学内涵 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重要构成部分。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集中体现。因而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准确把握其科学内涵,对于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新局面,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创新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是内容丰富的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是包括邓小平经济理论、三个代表经济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经济思想的科学理论体系。它高度地概括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生产、分配和交换等主要环节,以及基本制度、经济体制、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等各个方面,系统地回答了经济上相对落后的中国如何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一系列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这一理论至少包括以下内容:社会主义经济本质的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中国特色的经济发展理论;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的理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①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中,邓小平经济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础性部分。所谓基础性,就是说这一理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和经济理论体系的形成做出了创造性的独特贡献,搭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的基本架构,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理论基石,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形成了社会主义本质论、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战略论、社会主义经济改革动力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等一系列重大理论,这些重大理论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科学方法。 “三个代表”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的开创性部分。所谓开创性,就是说这一思想面向新世纪,着眼当代世界的新变化和当代中国的新发展,在邓小平经济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了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实现了我们党指导思想上的与时俱进。“三个代表”思想顺应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科技信息化的发展潮流,顺应国内、国际经济发展的趋势,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作为根本出发点,进一步拓宽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视野,引领我们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新局面。 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经济思想,坚持以邓小平经济理论和“三个代表”经济观点为指导,准确把握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后的世界大势和我国的经济发展变化,顺应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提出以人为本、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构

怎样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性质、特征、形态和目的

怎样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性质、特征、 形态和目的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维系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纽带.同时也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能够为一个国家的发展和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点.中国的国体是无产阶级专政,社会主义是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上的,物质决定意识,社会主义文化也是为无产阶级服务的.我认为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性质,即无产阶级创造的,同时服务于无产阶级的文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有如下几个特征,先进性、民族性、人民性、科学性、创新性以及时代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具有先进性, 首先它的领导力量具有先进性。中国共产党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既是政治的先锋队,也是文化的先锋队。我们党始终站在时代前列,引领文化的发展进步。其次它的内容具有先进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作为首要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根本标识。再次,它的指导思想具有先进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而马克思主义是一种与时俱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具有民族性. 我国的历史文化传统源远流

长、博大精深,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次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最独特的精神标识。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持.大力发展民族文化,对于增强中华民族的自信心、凝聚力具有重要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坚持立足当代又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既立足本国又充分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是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具有人民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以人民为文化创造的主体,充分尊重和发挥人民群众文化创造积极性,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目标,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不断进行文化创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具有科学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科学发展的理念贯穿到工作的各个方面. 在文化建设过程中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尊重文化发展规律,提高文化建设科学化水平,不断加强科学文化建设. 作为上层建筑重要组成部分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正确地反映了自然和社会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坚持了同自然观、社会观中一切非科学的文化思想进行坚决斗争的立场,为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提供了理论依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具有创新性,文化引领时代风气之先,最需要高扬创新的旗帜. 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要求,也是促进文化事业繁荣昌盛的强大动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要求深化改革文化管理体制,这是文化事业繁荣和发展的根本出路。改革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