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五年级下册1-3单元科学教案

五年级下册1-3单元科学教案

五年级下册1-3单元科学教案
五年级下册1-3单元科学教案

第一单元人的一生

1.细胞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初步知道什么是细胞,生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

课前准备

洋葱、镊子。显微镜、滴管、碘酒、吸水纸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谈话:在自然课中,我们已经认识了很多自然事物。其中哪些是有生命的?

植物、动物、人都是有生命的。由于它们都是有生命的,所以把它们归为一类,统称“生物”。植物、动物、人,从外表看是很不相同的,那么它们的身体是否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呢?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这个问题。

二学习新课

1.指导学生认识细胞

分组实验。每个组都有一块洋葱(俗称葱头),用镊子在洋葱表面撕下一层薄薄的膜(教师演示一下),这是洋葱的表皮,观察它是什么样的?

分组观察。

汇报观察结果。

讲述:

用肉眼看,我们只能看出洋葱表皮是一层薄薄的、软软的、近似透明的膜。要看得更清楚,需要通过显微镜来观察。

2. (出示显微镜或图。)显微镜是一种精密的放大仪器,由镜座、镜柱、镜筒、镜头(目镜和物镜)、反光镜、载物台、准焦螺旋等部分构成。

3分组观察。

汇报:你在显微镜中看见了什么?你能在黑板上简单地画一画吗?

讲解:

4学生看洋葱表皮细胞构造图

通过用显微镜观察,我们发现洋葱的表皮并不是像用肉眼看到的那样,仅仅是一层近似透明的薄膜,而是由很多小格子构成的。这些小格子是细长的,两头比较尖,一排排的,排列得很整齐、很紧

密。这些小格子叫做细胞。(板书课题)每一个小格子是一个细胞。

细胞由四部分构成:周围是细胞壁和细胞膜,中间有细胞核,细胞核与细胞膜之间是细胞质。

细胞很小,用肉眼看不见,在显微镜中看到的大约放大了××倍,一小片洋葱表皮由很多很多细胞构成。

4.指导学生认识植物体是由细胞构成的

学生观察图中的植物细胞说说样子

教师小结:通过以上观察,我们知道植物的根、茎、叶等都是由细胞构成的,植物各部分的细胞有大有小,形状不尽相同。

5.指导学生认识动物体、人体也是由细胞构成的

观察图:血细胞肌肉细胞口腔上皮细胞说说样子

教师小结:通过观察,可以知道人和动物的身体也是由细胞构成的,各部分的细胞形状、大小不同。

三总结关于细胞的知识

(1)讨论:通过以上观察,我们知道植物是由细胞构成的,动物是由细胞构成的,人体也是由细胞构成的。根据以上事实,我们可以进一步得出什么结论?(或问:根据以上事实,你能用一句更简单的话来总结吗?)

(2)总结生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生物体的最小单位。每个细胞都是有生命的,有生、有死,能生长、能繁殖,需要不断吸收营养,也要不断向外排出废物。

有些低等生物只由一个细胞构成。大部分生物由很多很多细胞构成。生物的生长发育、衰老死亡都与细胞有关系。例如,植物的生长过程,就是各部分的细胞不断长大的过程;如果人的某个部位的细胞大量坏死了,这个部位的机能就会丧失了。

四布置作业搜集关于细胞的资料。

板书设计:

1细胞

构成生物体

(生长繁殖变化)

课后反思:

本节课对于细胞的观察是非常重要的,要会绘制细胞图,让学生弄清楚显微镜的使用方法也是非常重要的。

2、我从哪里来

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充分认识生命的来之不易,感受父母养育恩情,培养学生感恩父母,珍爱生命的情感。

2. 培养学生勤于思考、乐于探究、善于学习的好习惯。

3、帮助学生了解浅显的生命科学的知识和收集资料、获取信息的技能。

二、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感受生命的来之不易,通过体验母亲辛苦感悟亲情。

2、让学生在课后学会如何搜集、整理、运用资料,以了解生命孕育的过程。

三、活动准备:

1.学生准备:父母结婚的照片,妈妈怀孕时的照片和自己的婴儿照

2.教师准备

(1)了解学生的已有认识和感兴趣的话题。

(2)多媒体课件

(3)挂图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知道我们都是怎样来到这个世界上的吗?学生自由交流讨论,老师作总结:我们是在妈妈的肚子里经过十月怀胎孕育出来的。今天我们就来具体研究一下我们从哪里来。板书课题。

(二)展示资料感受生命来之不易

1. 教师:今天班上的同学们都带来了爸爸妈妈结婚时的照片和妈妈怀孕时的照片,谁来展示一下?

2. 学生展示照片,教师播放胎儿的形成视频。

https://www.doczj.com/doc/0c15538698.html,/programs/view/fMAY6wWyAGM

https://www.doczj.com/doc/0c15538698.html,/play/74NOfruCsgG.html

https://www.doczj.com/doc/0c15538698.html,/video/20091030/100018126.html

3. 教师配合出示各种图片,帮助学生理解。

①各阶段胎儿的图片:一个半月、三个月、七个月、九个月。

②胎盘、脐带图。

4. 通过刚才的资料展示,你有什么想说的?学生自由交流

(三).小游戏,换位思考

1.同学们把自己的书包当成妈妈怀孕时的自己,放在肚子前面,一起做一些日常动作,体会妈妈的辛苦。

2. 学生在老师指导下做动作。吃饭、够东西、低头看脚尖、抬腿上楼梯、弯腰捡东西等动作,做动作时要注意保护肚子里的“小宝宝”。

3. 学生根据感受谈体会。

4.教师总结:我们仅仅做了几分钟的妈妈,可是却已经觉得十分辛苦了,我们的妈妈孕育了我们十个月,在这个过程中该有多么辛苦啊!但是妈妈毫无怨言,即使再辛苦,也是幸福的!此时此刻,你一定有很多话要说给妈妈听吧!那就大声地说出来吧!

5. 学生说心声

播放音乐视频

https://www.doczj.com/doc/0c15538698.html,/u/vw/12957128

(四)升华情感

孩子们,我们要感谢父母给了我们生命,感谢他们把我们抚养长大,也因此我们更要珍爱我们的生命。今天就让我们把自己最真挚的话语写在卡片上,送给自己的父母。(五)课外延伸

为学生播放关于双胞胎和试管婴儿的视频,以作拓展。

https://www.doczj.com/doc/0c15538698.html,/play/74NOfruCsgG.html

https://www.doczj.com/doc/0c15538698.html,/video/20091030/100018126.html

3.人的一生

教学目标

1.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能利用简单的图形、统计等方法整理自己身高、体重等方面的数据;能选这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

2.喜欢大胆想象;尊重证据,愿意合作交流;珍爱生命;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

教学重点

了解人的一生生长的大致过程;了解青少年身体发育的特点;了解青春期的主要身心发展特点,关注个人保健。

活动准备

准备自己不同年龄段的照片

课前观察不同年龄段的人的身体特征,并记录下来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我们人的一生会发生哪些变化?

二.探究人的一生身体发展变化特征

1老师让同学们搜集了一些“人从小到大身体发展变化”的资料,有的同学

还准备了上学以来的体检表。下面请你们小组内交流搜集的资料,看看能从资料中发现什么。

学生小组交流合作,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

2学生汇报:

3教师总结同学们都很善于观察和思考。人出生后,身体逐渐长大,直到长成健壮的成年人,然后人的身体又会逐渐的衰老,直到死亡。这是一个客观规律。一般来说,人的一生要经历发育期(从出生到20岁)、成熟期(20道40岁)、渐衰期(40 到60岁)和衰老期(60 岁以后)等4个发展阶段。从出生到死亡是人一生必然经历的过程。(展示以上4个时期的图片)人的身体特征发育比较缓慢,相邻的两个阶段身体特征没有明显的界限。人的各个发展阶段时间比较长短因人而异。

三.探究青春期身体变化特征

1同学们已经查阅了自己的体检表,从上面的数据你感觉到什么?(生略)是的,很多方面都说明同学们上学已来身体发生了变化。如果利用这些数据制成表格或图形,研究起来就会更明显。想试试吗?你想用怎样的方式研究呢?

2学生交流

统计表研究身高

条形码统计图研究身高

折线图研究体重

3学生绘制并展示图表说发现

4教师介绍青春期。

一些同学已经进入了青春期。有些同学将要进入青春期。青春期是人的身体发展变化最快的时期,人的身高、体重、胸围、肺活量等都增长的很快,而且还有人会长出青春痘,男同学长喉结、长胡子等特征。

5.青春期的卫生保健教育

青春期是人的身体发展变化最快的时期,关系到以后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为了给江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好基础,我们在青春期应该注意什么?

学生交流

应该加强体育锻炼、要注意营养,保证足够的睡眠。不能光吃营养价值高的食物,食物应该多样化,并且不挑食。要应当积极参加集体活动,注意心理健康。

四课堂总结

板书设计

3人的一生

生长发育衰老死亡

青春期

4.我像谁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全面细致地观察人体特征,进一步提高比较分析和推理能力;

2.在观察中培养学生认真求实,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了解什么是人体的遗传和变异现象,并知道遗传和变异是生物界普通存在的生命现象。学生每人准备一面镜子,一张全家福照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游戏出示一学生照片和几组父母照片寻亲活动。说说依据是什么。

2.每个人的长相都有各自的特征,在茫茫人海中,你的特征总是区别于其他人,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指导学生认识什么是遗传和变异

1学生对镜观察自己具有哪些明显的特征,注意提醒学生观察要仔细、全面。

学生汇报观察的结果,要求叙述语言要连贯、有条理,用词恰当。

2结合学生的汇报师总结:象这样如果人体之间的某一特征具有两种明显不同的表现形式,就可以把它作为研究人体遗传现象的素材。

3师发放事先收集的照片,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找出本班同学的父母(本组同学找其他组同学的父母照片)。在活动中,师适当参与小组活动,引导学生充分发挥集体的优势。

学生汇报活动结果,说出你们组是怎么找的,根据哪些特征找的。

4教师说明:早在公元300-400年,古希腊的哲学家们就发现,凡是有亲缘关系的人一般都具有明显相似的特征,因此,人们把子女总是与父母保持着某些相似的特征的现象叫作遗传。

5讨论:人体哪些特征可以遗传?子女与父母长得一模一样吗?引导学生再次观察照片,找一找班级内同学与其父母存在着哪些差异,

6教师总结什么叫变异。

三.指导学生认识遗传和变异是普遍存在的生命现象。

1学生观察各自带的全家福照片,分析自己的哪些特征是从父母那儿遗传来的?哪些特征和父母发生了变异?同时结合课前调查情况将结果填在课本27页的两个表格中。

2学生汇报结果。谈想法

3教师适时小结:遗传和变异生命最基本的特征之一,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生命现象。四认识动物植物的遗传和变异

1出示一组植物、动物图片:比较相同和不同

2. 交流观察发现。

五课堂总结

板书设计

4我像谁

形态特征遗传

生理特征变异

5、生物繁殖新技术

一、教学目标

1.会通过多种渠道、手段搜集信息、交流信息和综合处理加工信息。

2、愿意合作交流;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关心日常生活中的科技新产品、新事物,关注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意识到科学技术的两面性。

3.了解生物繁殖新技术和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科研信息状况,关注与生物繁殖有关的生物技术问题。

二、课前准备

对于生物繁殖新技术方面的资料准备有较大的难度,教师在课前要发动学生广泛阅读各种相关的课外书刊、报纸,积极利用音像资源、计算机软件、网络等现代媒体手段进行图片、文字资料的搜集和整理,为课堂交流活动做好必要的准备。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听说过克隆技术吗?你能说一说克隆技术是怎么回事吗?

好,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四课《生物繁殖新技术》。(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课:

活动一:

1、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环节可分为两个层次:

一是小组交流。小组长协调组织组内每位同学都能交流展示自己搜集到的资料信息,在小组内充分交流的基础上由刁、组记录的同学适当进行综合整理。

二是全班交流。各小组选派代表进行班上交流,此时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搜集到的资料形式,为学生提供必备的多媒体传播手段,使学生手中的资料得以尽情展示,提高交流效果。

2、读教科书中的两个资料卡,对于教科书涉及到我国也已掌握了的克隆技术,教学中要根据学生搜集交流的情况教师适当加以补充,以最新确凿信息为佳,便于展示我国在克隆技术领域的研究成果及与世界先进国家的水平比较,切实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

活动二:

1、组织学生讨论克隆技术给人类带来的是福音还是灾难,紧密结合学生前面交流资料的活动,充分发挥学生手头已掌握的资料信息作用,让学生从正反两方面把握克隆技术的利弊,使学生能够全面客观地认识这种技术,初步建立对科学技术研究的正确态度。

2、对于学生讨论中举到的例证和持有的观点,教师要认真倾听,及时加以合理引导。比如学生提到克隆人,教师可以让学生七嘴八舌、各抒己见,但教师小结时一定要指出克隆人是违背人类伦理道德的,无论克隆技术多么发达,克隆出的人也只是同一形体的简单复制,他永远不可能具备克隆本体的道德认识和思想智慧,克隆人并无科学研究价值。活动三:

1、教师放手让学生自主安排活动形式,引导学生热烈交流。

2、教师充实教科书中的两个资料卡的资料后参与学生的交流展示,丰富学生的资料信息,尽量给学生提供植物繁殖新技术这个概念领域的全面阐释。

3、为了突显袁隆平院士的巨大贡献,极有必要交代杂交这种技术以及水稻杂交难度,具体教学中要根据学生资料准备情况适时补充。

(三)、自由活动:

1、让学生根据课堂上掌握的信息选定自己喜欢的话题,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自由畅想,大胆猜测预言。

2、组织讨论,鼓励大家畅所欲言。根据学生的表现给予适当肯定性的表扬,保护孩子们的新奇想法。

(四)、拓展活动:

根据前面交流——讨论——畅想活动,用自己搜集的信息资料办一份手抄报。

四、板书设计

5、生物繁殖新技术

克隆:复制、无性繁殖好处

克隆技术给人类带来的灾难

6、火山

一、教学目标

1、能够收集有关火山的资料;能够模拟火山的形成。

2、知道火山是地球内力作用的结果;了解火山的形成原因。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火山的形成原因。

难点:知道火山是地球内力作用的结果。

三、教学准备

布置学生收集火山的有关资料。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提问:地球的构造分为哪几部分?地球内部有哪些特点?

2、谈话:地球内部的温度很高、压力很大,地壳在不断的运动,会发生什么样的自然现象呢?

3、观看“火山”的现场图片。

4、提问:刚才你看到的是什么自然现象?

5、谈话:关于火山,你想知道哪些问题?请各组讨论后,提出你们组最感兴趣的问题。

6、全班交流:你们组最感兴趣的问题是什么?

7、谈话: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很多,不可能都研究,我们只能选择其中的几个问题来研究好吗?

(二)探究新知

1、火山是怎样形成的?

(1)谈话:我们先来研究火山是怎样形成的。你认为火山是怎样形成的,说说你的想法(学生试答)。

(2)谈话:下面请同学们看图片,看完后,你能不能用自己的话说出火山是怎样形成的。(3)播放课件

(4)小组讨论:火山是怎样形成的?

(5)全班交流、小结

(6)谈话:你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见到过类似火山喷发的现象呢?

(7)谈话:你见过打开啤酒瓶子时的情景吗?啤酒里的泡沫是用一定的压力压到瓶子里去的。我现在就来打开一瓶啤酒,请你们注意观察会发生什么现象。

(8)演示模拟实验:老师打开一瓶啤酒,学生观察。

(9)提问:你看到了什么现象?

(10)讨论:联想火山喷发,说说模拟实验分别代表什么?想一想泡沫喷出的原因是什么?(啤酒瓶子代表地壳,啤酒里的泡沫代表岩浆,打开瓶盖就象地壳里有了裂缝,泡沫喷出就象火山喷发,原因是啤酒内部有压力。)

(11)讲解:地球内部温度很高,有些地方的岩石变成了粥状的岩浆。灼热的岩浆沿着地壳的裂缝或地壳薄弱的地方喷出地表,就是火山喷发。从火山口喷出的物质堆积而成的高地,叫做火山。

2、火山发生时的现象是什么?

火山爆发时现象:

响声(很大)大地(剧烈震动)

浓烟(冲向高空)

灰、石块(落下来)

岩浆(火红)

3、火山与人类的关系是什么?

全班交流(然后出示课件)

五、拓展活动

了解世界著名的火山

六、布置作业

制作一期关于火山的《火山旅游》

7、地震

一、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1.有关地震的文字、图片资料。

2.毛巾(每组两条)、长30厘米直径1厘米的(学生能折断)干木棍(每人一根)。

教师准备:1.地震的视频资料(现象、对比照片)、课件资料(地震成因、前兆、保护、实验要求)

二、教与学的目标

科学探究

1、搜集处理有关地震的信息资料,了解地震这种自然现象的发生不可避免及地震灾害。

2、通过模拟实验和推理想象,自行获取地震的成因的知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让学生了解古代、现代对地震的研究和预测,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关注人类社会的情感。

2、了解地震自救的知识,学会地震自救的方法。

3、培养学生应急自救的适应能力和临危不乱的心理品质。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5.12(带背景图片),看到这个日子,你想起了什么?

(汶川大地震)。

(播放地震现象视频)

2008年5月12号,在四川汶川发生了8级地震,这是继1976年唐山大地震以来又一次在我国发生的大地震。

课件展示:四川地震前后的对比照片和视频。

看完这组照片后你有什么感受?想说些什么?关于地震,有没有问题要提出来?

学生交流感受。

(二)探究新知

1.学生提出问题:地震是怎样形成的?地震前兆?预测?自救?……

2.确定本节课主要研究解决的问题。

3.根据地震现象,研究地震的成因

①观察地震现象

播放地震现象的视频,观察、了解地震现象

结合看到的视频资料和生活中的了解,来谈一谈伴随着地震发生时看到了什么现象?(大地、建筑物在剧烈地晃动……)

是什么力量使这么高大的建筑物晃动甚至倒塌呢?

(来自地球内部的力量、板块碰撞等)。

地壳是有一层一层的岩石组成的,地球内部是不断运动着的。

②研究地震成因

学生猜测。

模拟实验:把毛巾、木棍放好。

出示实验要求:(课件展示)

【用毛巾和木棍来模拟岩石层:

(1)用手按住毛巾的两端向中间挤压,会发现什么现象?

(2)握住木棍的两头用力再用力,观察会有什么现象发生?手有什么感觉?】

实验完成后思考并交流:实验现象说明了什么?然后推理想像地震是怎样形成的?

学生进行实验,汇报实验现象。

课件资料补充:地壳内部是不断运动的,地下的岩层在压力的作用下会发生变形,当受到的力大到岩层不能承受时,就会发生突然的、快速的断裂。岩层断裂所产生的地震波传到地表就会引起地表的振动,这就是地震。

大家想,一个木棍在断裂时都会引起我们手的震动,几千米厚的岩石层在压力作用下发生快速、突然的断裂引起的震动,释放出的能量该是何等的巨大。

世界上百分之九十以上的破坏性地震都是由岩层断裂引起的。

另外,火山喷发会引起地震,过度采矿而造成的地表塌陷也会引起局部地震的发生。(三)科学与生活

1、地震有什么危害?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并汇报。

2、地震有什么好处吗?

(1)地震能缓解地球本身的压力,释放过多能量,保持岩石圈受力平衡。(2)同时地震也会把地下的矿物带到地表,(3)地震还造就了无数奇山异水。

3、预防地震与正确避震

①地震前兆

地震的破坏力巨大,地震的发生也不可避免,我们怎样来对地震进行预测,减少灾难的发生呢?

学生汇报。

(1)地震前地下水、动物、天气都会出现异常现象。(课件展示)

(2)除了观察地震前兆,还有先进的测震仪对地震进行预测。

(课件展示)公元132年东汉时期的科学家张衡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预报地震的仪器――候风地动仪,比欧洲整整早了1700多年。

现在,人们预测地震的仪器越来越先进,日本发明制造的测震仪能在地震发生1分钟前测出,但是1分钟是何等的短暂!希望大家在以后的科学学习中能够做有心人,争取在不远的将来,让预测地震就像天气预报那样平常、准确。

②正确避震

既然地震的发生不可避免,当地震发生时我们该怎样做呢?

学生汇报。

当地震发生时最重要的是要保持沉着、冷静,然后再迅速的进行自救。

(四)拓展活动

进行避震演习,教给学生紧急避震常识。

板书设计:

7、地震

形成?预测?自救

8、各种各样的矿物

【教学目标】

1.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能运用简单的工具(放大镜、小刀等)对常见矿物进行观察研究;能倾听和尊重其他同学的不同观点。

2.愿意合作与交流;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

3.知道主要的能源矿产、金属矿产及其提炼物的名称;认识到保护资源的重要性。【教具准备】

有关矿物方面的资料、各种矿物标本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求知欲望

1同学们,我们每天都要吃饭、喝水,那我们用什么来烧水、煮饭呢?(学生说出煤气、煤球炉、木炭等)

2所有的这些都属于能源矿产。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各种各样的矿产》。(师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深入学习了解

1关于能源矿产,你们想了解哪些问题?

生:能源矿产是怎样形成的?能源矿产怎样开发?能源矿产能不能开采完?煤、石油、天然气有没有其他的用途?……

2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的问题,这节课我们就依次来研究好吗?你们打算怎样研究?生:查资料;上网。……

3用你们自己喜欢的方式开始研究吧!

汇报研究结果,小组之间互相补充。

4哪个小组研究了能源矿产怎样开发?生汇报。

5师播放课件:煤井下的今天与昨天。

6看完课件,你有什么想说的?你有什么感受?生谈感受。

7能源矿产是怎样形成的?先看视频,然后讨论煤的形成过程。由此推想,石油和天然气是怎样形成的?

8煤和石油除了可做燃料外,还能做什么?

生查资料,小组讨论和交流。

生汇报。

9我国人口众多,对煤炭、石油的需求量很大,我们该怎么办?

生汇报。

三收获与总结

1这节课你知道了什么?你对你自己的表现满意吗?对大家的表现满意吗?

2课下,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继续研究其他方面的知识。

9、地表的变化

教学目标:

1、能通过观察和调查发现人类的哪些活动起到了改变地表的作用;能将人类各种改造地表的活动进行分类;能设计一个清晰的方式整理辩论或研究的结果;能按照“对保护地表是否有利”的标准对人类影响地表的活动进行分类。

2、能从正反两方面看待人类改造地表的活动。能客观公正地评价与自己持不同看法的同学的观点;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不怕被别人否定。

3、能有根据地痊愈说明人类哪些改造地表的活动是对人类有利的,哪些是不利的。

4、能提出一些对小学生来说切实可行的保护地表的措施。

材料准备:

有关自然力量对地表改变作用的图片和视频资料。

课时安排:安排1课时完成。

教学过程:

一、人类活动改变地表

活动目标:

1、能有计划地调查人类的哪些活动会引起地表形态发生变化。

2、能把调查的结果与其他小组进行交流。

3、能根据本组和其他组的调查结果总结人类哪些活动能使地表发生变化。

4.能按照“对保护地表是否有利”的标准对人类影响地表的活动进行分类。

实施过程:

1、三活动开始前要对本单元前三课的探究内容做一必要的梳理。让学生明确引起地

表缓慢变化的自然力量除流水、风、海浪和冰川外,还有温度、生物的影响等等。在此阶段,让学生在教材的提示下,结合前一阶段的学习,尽可能多地列举一些实例。让学生将想到的自然力量记录下来。在学生举例交流的过程中,引导学生逐渐发现,某种地表形态的改变往往是由多种自然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

2、在学生初步认识到各种自然力量地表的改变作用后,将话题转到人类活动对地表的影响上来。为了使学生的认识更为全面深刻,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周围的环境进行一些实地调查,向当地的老人请教。

3、组织学生活动时,先放手让学生根据自己掌握的资料与同学交流讨论。说一说人类的活动使地表发生了什么变化。

4.在以上活动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将人类改变地表的活动进行分类。在组织学生进行分类结果的交流过程中,注意发现学生的不同观点,根据学生意愿就某一个争议大的问题进行辨论,从而自然进入下一个活动。

二、辩论会

活动目标:

1、能对某种对人类有利的改变地表的行为进行辩论和研究。

2、敢于发表自己观点,不怕被别人否定。

3、能设计一个清晰的方式整理辩论和研究的结果。

4.能把大家研究的结果设计成生动活泼的形式进行宣传。

5.能提出一些对学生来说,切实可行的保护地表的措施。

实施过程:

1、作为上一活动的进一步扩展,本活动在学生对分类结果发生争议的时候自然进行。

2、按照辩论会的一般要求,组织学生就活动2的主题展开辩论在整理正反双方辩论理由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形成自己的观点并记录下来,在辩论会的自始至终,让学生自己确定辩论。

3、鼓励学生将自己的观点向周围的人宣传。最后,让学生阅读科学在线,进一步增强学生关注环境问题的意识,尝试针对不同地表变化问题提出解决的办法和措施。

拓展知识

人类活动改变地表

世界闻名的低地国家荷兰,有将近一半的土地海拔不到一米高,27%在海平面以下。荷兰人民早在13世纪就筑堤造坝,用风力排水,把海滩变成农田,迄今已增辟土地7000平方千米,相当于荷兰全国面积的五分之一。我国在1949年以后,兴建了治理黄河、淮河的大型水利工程,开挖了许多人工河道,修建了许多水库,这些都是人类活动改变地表形态,趋利避害的措施。

10、做一块卵石

教学目标:1、体验科学探究中证据、逻辑推理的重要性;能用简单器材进行卵石形成实验和风化作用的模拟实验。

2、喜欢大胆想象;愿意合作交流;能从欣赏卵石中获得美的体验。

3、了解卵石的形成原因。

教学重点难点:1、卵石的形成原因。2、风化作用对岩石的破坏作用

教学准备:

实验材料:(1)卵石(装在盒子里5、6块)。

(2)分组实验材料(六组):每组小锤1把;酒精灯1;广口瓶(带盖,有水);水槽1(装水);信封2个(一个装2块卵石,一个装1块页岩);稍大砖块1;火柴1盒。多媒体课件:(卵石图片,实验提示,风化作用破坏岩石模拟动画,河流中卵石形成的解说录像,背景音乐)。

教学时间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同学们,今天老师带来一些可以让大家一饱眼福的东西,想看吗?(出示一块卵石),

对,是一块石头(放在展示台上);

(再出示一块),嗯,还是石头(再放在展示台上),

(再取出一块),老师今天带来的都是石头,(边说边取出余下几块),其实,老师课前给每个小组也都准备了两块这样的石头,你们想不想看一看、摸一摸?

生:想

师:那等一会在看、摸的时候,要仔细思考一下,这些石头有什么特点?和普通的石头有什么不同?听明白了吗?

生:听明白了。

师:现在请小组长打开你们面前的信封,大家来看一看、摸一摸、想一想。

生看、摸、想。

师:谁来说一说?

生1说:――。生2――。生3――。(光滑、圆溜、坚硬、近似圆形)

师:知道他们叫什么名字吗?对,叫卵石(板书:卵石),你们在哪些地方见到的卵石?师:对,大自然中有很多的卵石,我们会经常见到卵石,卵石给大自然增添了不少的亮丽与神秘,下面我们就来欣赏欣赏卵石图片(播放课件-精美的卵石图片4-6幅),师:是呀,一块块卵石形态各异,颜色绚丽,带给我们美的享受,你们自己做过卵石吗?有没有想过自己来做一块卵石呢?

生——。

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做一块卵石(板书:做一块――与前边所写“卵石”合成课题)

二、做一块卵石

1、师:你们觉得,我们做一块卵石首先需要什么材料?生―(石头)。

师:这里,老师给你们准备的是砖块,因为石头太坚硬,需要时间太长,我们只要有办法把砖块磨圆,也就证明我们能把石头磨圆。

师:有什么办法让一块石头变成卵石呢?谁有办法?

生:1――。2――。3――。

师:大家想了这么多办法,那么在做的时候,先干什么,再干什么,谁来说一说呀

师:帮助理顺(先使石头破碎,然后磨圆——在地上磨,两块石头互相摩擦,放在有水的瓶子里用力摇晃)。

师:大家觉得我们在做这个实验时,应该注意什么?

生:安全

师:(补充)在每用一种办法前,都先用手摸一下砖块的棱角,注意砖块的前后变化;在做实验的时候,各个小组内要分工明确,积极合作;实验过程中,注意安全。我们要比一比,看哪个小组的同学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做出一块卵石。

师:下面,各小组开始实验。(看到学生敲碎砖块后),

师:同学们停一下,请先用手仔细摸一下碎砖块的棱角,等做好后,再摸一摸,进行比

较。好,请继续进行实验。

生开始分小组实验,师巡视指导,参与到学生中去,及时点拨。(8分钟左右)

师:同学们,还有一分钟实验时间,没做好的小组抓紧时间。

2、汇报展示:各小组展示自己做的卵石,

师:你们的砖块在加工前后有什么变化?

师:你们在做卵石时用到了哪些方法?

(两三小组汇报)组1――。组2 ――。组3――。

师:同学们做得很好,现在你们知道怎样做一块卵石了吗?谁再把这个过程来说一说?(指生回答)

(师相机板书:碎石块-搬运、磨圆-卵石)。

师:我们的卵石就是这样做出来的,那大自然中的卵石又是谁做的?是谁来完成这些工序的呢?请各小组同学讨论一下,看哪个小组的讨论结果最有说服力。

生――讨论(3分钟,师相机点拨:大自然把石块变碎的力量:树、种子、水、温度),小组汇报:――

师:你们说的这些都称为风化作用。

三、做风化作用模拟实验

师:那么到底温度的变化对岩石有没有破坏作用呢?我们能不能也来做一个模拟实验?谁有办法?

生1:――,生2――,生3――。

师:在做实验之前,先请看实验提示:(播放幻灯片):选一块大小合适的石块,用铁夹子夹住。

1 点燃酒精灯给石块加热,在加热过程中最好固定石块的一个部位加热。

2加热一分钟左右,将石块放在水中冷却,然后再加热一分钟左右,再冷却,再加热,反复加热冷却3、4次,注意观察石块的变化。最后再用手掰一掰石块试试。

4、在加热过程中注意不要熄灭酒精灯,实验完毕后再熄灭酒精灯。

5、整个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安全。

(指生读一遍这段提示)

师:现在知道这个模拟实验怎么做了吗?要用哪些器材?

(生答):岩石、火柴、酒精灯、铁夹子、水槽。

现在,请组长带一名同学上来取你们要用的实验材料。

生分小组实验,师参与,相机点拨:(反复加热、冷却的过程中,石块会裂缝或者破碎、掉落)。

实验完毕,要求组长熄灭酒精灯,不要再碰仪器。

师:你们有什么发现?

生汇报。

师:这就说明温度的变化会对岩石造成破坏,那么大自然中有没有这种变化呢?

生:冬季、白天岩石缝隙中流进融化的雪水,晚上水结冰,岩石缝隙增大。

师:大自然中还有哪些情况会对岩石造成破坏?(播放课件-植物、温差对岩石的破坏)师:正是因为有风化作用,高山上的很多岩石就会破碎,滚落下来,岩石从山上滚落下来又是怎样变成卵石的呢?

生思考回答:河水搬运、冲刷;石块碰撞、摩擦,最后变成卵石。

师:那么,大自然中的卵石到底是怎样形成的,现在哪位同学能比较完整地说一下呢?生说:风化-岩石破碎-河水搬运-冲刷、摩擦、碰撞-磨圆-卵石

师:(播放卵石形成过程的课件)

四、拓展活动:

师:我们这节课自己动手做了一块卵石,更加体会到了大自然的神奇巨大的力量,正是这些力量经过几千年、几万年甚至几十万年造就了这些千姿百态、色彩眩目的美丽的卵石。

(师播放海边的卵石图片)

师:大家在课下可以继续研究一下,在河道、海边的卵石再过几千年、几万年甚至几十万年以后又会变成怎样呢?

板书设计:

10、做一块卵石

岩石-风化-碎石块-碰撞、磨圆-卵石

11、摆的秘密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认识摆动,知道单摆摆动的规律——同一个摆摆动的快慢是一定的;摆动的快慢与摆锤的轻重无关,与摆线长短有关,摆线短的摆动得快。

2.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应用对比实验的方法研究单摆摆动的规律)和归纳概括能力(从反复实验的数据中归纳、概括单摆摆动的规律)。

3.使学生体会到:人只有认识了自然规律,才能更好地利用自然规律。

教学准备

1.分组实验材料:

(1)支架:在铁架台或木支架的横梁上安一个挂钩。

(2)能制作摆的材料:细线、钩码;能改变摆锤重量的橡皮泥等。(注意可以用两个摆线不同的单摆来探究摆的快慢与摆线长短是否有关,但是不能用两个单摆来探究是否与摆锤重量有关,因为这样会有误差。因此本节课你可以指导学生用同一个摆来探究,即用改变摆绳长短或增加摆锤重量的做法来研究)

(3)计时用的表

2.演示材料:带摆的钟。

3.挂图或投影片:摆钟、杂技演员荡秋千。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情境引入:春天春暖花开,是户外运动的大好时节,看小朋友们来到了户外,她们在干什么呢?图上的小朋友是怎样摆动的?能用手势表示吗?

2、联系生活: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像秋千一样来回的运动呢?(摆钟、微风吹拂下的门牌……)

3、老师总结:同学们,早在四百多年前,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结果他发现了吊灯摆动的秘密。那么吊灯摆动有什么规律?伽利略发现了什么秘密呢?这就是这一节课我们要共同研究的的问题:摆的秘密(板书课题)

二、实验探究

教师引出问题:同学们,你想不想像伽利略一样来观察摆、研究摆,看它到底藏着什么样的秘密呢?

(一)动手制摆,研究摆的组成

(1)学生按要求做摆。同学们,请你们利用手中的材料,每两个同学一组制作一个摆,一边做一边想,摆由几部分组成?

(2)展示摆。(现成的,钩码)

(3)研究摆的组成。

同学们做了许多摆,非常好,下面请同学们研究一下摆由及部分组成?(学生研究,汇报)

教师总结:摆有两部分组成,上面的这根线叫摆线,下面悬挂的重物叫摆锤,拿起摆锤,拉直摆线,手轻轻一松,摆锤摆出去,再摆回来,往返一次叫摆动一次,来咱们一起数一数。

(二)合作玩摆,探究摆的规律

实验一:探究同一个摆的摆动规律

我们知道了什么是摆动一次,我们来玩一玩,数一数,填一填,发现摆有什么秘密?(提出要求:每两个同学为一组,一个计时,一个计数,看看你们制作的这个摆,在10秒钟内能摆动几次?)

(1)学生按要求玩摆,作实验记录。

(2)汇报,展示实验报告。你们发现同一个摆在一定时间内摆动的次数有什么规律?(3)小结:你和大科学家伽利略得出的结论是一样:同一个摆,摆动的快慢是一定的。真棒!同学们不仅具有科学家的实事求是的精神,还能在动手实验中得出正确的结论。实验二、探究影响摆摆动快慢的因素

1、总结现象,发现问题

比较各小组实验记录提出问题:为什么同样是10秒钟,各小组的摆摆动的快慢不同呢?

2、鼓励学生猜想:

你认为摆动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呢?

3、指导设计实验方案

学生按要求分组确定研究的方向(摆线长短或者摆锤重量),并研究制定实验方案(制定方案时提醒学生要研究一个因素,首先要确定,哪个因素是不变的,用什么方法来改变另一个因素)。

各小组交流达成共同的研究共识,设计共同的研究方案。

3、学生汇报交流方案。

教师要选取两个不同研究方向(研究摆线长短或者摆锤重量)的实验方案来汇报指导,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明确实验中的变量和定量。

4、分组实验,探寻规律。

提出实验要求:

①合理分工,1人做摆,1人计时,1人记录,其他同学数数。

②边实验,边做好记录。

③实验后共同分析收集的数据,交流发现。

(1)学生按要求实验、记录。

(2)汇报实验结论。怎么做的?发现了什么?得出什么结论?

(3)教师小结

刚才同学们通过实验发现摆动快慢与()有关,与()无关(教师板书)。

四、巩固运用

小明家有一个大摆钟,摆钟就是根据同一个摆,摆的快慢是一定的道理制成的。摆可以带动表针走。可是,钟表每天都慢几分钟,怎么办呢?如果走快了,怎么办?你知道调哪吗?

指导学生解决

五、拓展延伸

这一节课我们认识了摆,并且通过实验知道了摆摆动的快慢与摆线长短有关,即:……,与摆锤重量无关。同时你们有没有发现:一个摆先是静止的,后来摆动起来,摆动一段时间后,又慢慢静止下来,这又是什么原因呢?下一节课我们继续来研究。

12、钻木取火

一、学习目标:

1、科学探究目标:能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钻木取火的原理作假设性解释;能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并能用简单的器材做简单的模拟试验;能利用互联网中的百度搜索及其他信息源获得相关信息。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想知道,爱提问,喜欢大胆想象;尊重证据;愿意合作交流;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意识到科学技术会给人类与社会发展带来好处,也可能产生负面影响,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

3、科学知识目标:知道钻木取火的道理,了解人类用火的历史;初步认识机械能可以转化为热能。

二、学习重、难点:

重点:其他形式的能量也可以转换成热能。

难点:调查和说明生活中哪些器件和设备中存在热能与其他能量之间的转换。

教学之前通过百度搜索查阅了“钻木取火”的相关教学材料,从百度文库了解钻木取火的原理(https://www.doczj.com/doc/0c15538698.html,/view/72872.htm),从百度视频中了解钻木取

火的方法(https://www.doczj.com/doc/0c15538698.html,/v?ct=301989888&rn=20&pn=0&db=0&s=8&word=%D7% EA%C4%BE%C8%A1%BB%F0&fr=ala0),从百度视频中感受机械能转化成热能的实例(http:/ /https://www.doczj.com/doc/0c15538698.html,/show/1/72/f71d8a3c2ad13730.html)以加深学生的印象,给学生以直观感受。

三、学具准备:木板,砂纸,铁丝,手钻,火柴等。

四、教学方法:

引导,总结归纳,实验探索法,信息搜集法。

五、学法

猜想,交流,表达,倾听,合作,实验探索,信息搜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观看视频资料,肯尼亚玛莎部落钻木取火的视频(https://www.doczj.com/doc/0c15538698.html,/v_show/ id_XMzQ4MzM0OTky.html)引起学生对钻木取火探究的兴趣。

2、展示一些古代人钻木取火的图片,讲述相关的故事。(https://www.doczj.com/doc/0c15538698.html,/i?tn=baiduimage&ct=201326592&lm=-1&cl=2&word=%D7%EA

%C4%BE%C8%A1%BB%F0)知道我们的祖先很早就会用火了,增强国自豪感。

二、认识钻木取火的道理

1、提出问题:“你知道钻木取火是怎么回事吗?你能用能量转化的观点解释其中的道理吗?”

2、引导学生进行猜想与假设。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将自己课前搜集的资料进行交流。在对资料进行整理、分类后,组织学生在全班进行交流和展示。引导学生利用获取的资料解决前面提出的问题,用能量转化的观点尝试解释“钻木取火”的道理。

3、学生通过实验验证猜想。教科书为我们提供了四幅实验情境图,第一幅是两个学生合作,用手钻钻木;第二幅是一个学生正在搓手;第三幅是一个学生用砂纸打磨铁条;第四幅是在黑板上摩擦火柴。你们可以任选一个实验去做,如果有时间,最好都做一遍。。

4、学生交流验证情况,展示验证成果。

通过实验学生可以发现,用手钻钻木、搓手,用砂纸打磨铁条,在黑板上擦火柴等都可以产生热。

5.小结:

教师展示钻木取火的道理:网址是(https://www.doczj.com/doc/0c15538698.html,/view/72872.htm) 燃烧需要两个条件:一是有足够的氧气;二是达到可燃物燃点的温度。

钻木的时候因为摩擦会产生热量,当这种热量积累到一定温度,就会达到木屑的燃点,因为大气中本来就有足够的氧气,所以就点着火苗了……因此,钻木取火的实质是摩擦生热,从能量转化的角度来说,钻木取火的过程是机械能转化为热能的过程。(必要的板书)

三、生活中有哪些机械能转化成热能的现象

1、钻木取火的道理是摩擦生热或者机械能转化为热能。生活中机械能转化成热能的现象有很多(引导学生看课本插图)。第一幅图展示的是一卡通正在玩滑梯,“屁股好热”暗示因摩擦而生热;第二幅图是工厂车间内工人师傅用切割机切割金属,火星四溅;第三幅图是商场电梯扶手因摩擦而发热;第三幅图第四幅图展示的是飞机降落时,轮胎与地面剧烈摩擦而产生火花;第五幅图是载人航天返回舱进入大气层后与大气摩擦生热燃

最新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全)

最新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全) 荆州市西门小学毛新艳 第一单元沉和浮 1、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判断物体沉浮有一定的标准. 2、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过程与方法: 1、对物体沉浮做出预测,并用实验验证,做好记录. 2、学会用切分和叠加物体的方法研究沉浮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用实验验证猜想,能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教学重点】 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实验:水槽1个,大小相近的砖块、木块和塑料块各一 主问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以改变吗? 【教学过程】 一、观察物体的沉浮: 1、谈话: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下沉的,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上浮的呢?(预设:在自由发表的前提下,及时抓住学生的错误概念或不完整表述,引发认知冲突,激发探究沉浮的兴趣.) 2、把砖块和木块分别轻轻放入水里,观察它们在水中的沉浮情况. 操作过程:把水槽放在展示台上.出示砖块,轻轻从水面放入水中,观察它的下沉过程,板书:沉.再出示木块,同样轻轻从水面放入水中,观察它的沉浮情况,板书:浮. (活动要点:规定放物体的操作要求,确定判断沉浮的标准.) 3、把塑料块轻轻放入水里,观察它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操作过程:先猜测塑料块的沉浮.再根据操作要求轻轻放入水中,观察它的沉浮情况,板书:浮. 二、观察更多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1、教师从小袋子取出7种物体,分别是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 2、以小石块为例,讨论完成教材第2面表格的前面2行“预测”、“理由”的填写,并建议沉浮可用往上或往下的箭头符号来表示. 3、学生独立完成其他物体的“预测”、“理由”这2行表格的填写. 4、组织交流: 把我们的预测与实验结果相比较,预测正确的有哪些,预测不正确的有哪些? 整理自己的预测理由,想一想物体的沉浮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呢?(随机罗列各因素,如体积大小、轻重、形状、材料、是否空心等,以备后面活动中进行探究.) 5、还可以按教材第2面的卡通人物对白,试试其他身边的小物体的沉浮,对影响沉浮的因素作进一步的思考.

五年级科学下册全册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五年级科学下册全册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五年级科学下册全册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第一单元沉和浮 一、填空 1、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不同的物体在水中(沉浮)不同,判断物体沉浮有一定的标准。 2、(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重量和体积),沉浮状况不改变。物体的沉浮与自身的(重量)和(体积)都有关。 3、(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如果(体积)相同,(重)的物体容易沉;如果(重量)相同,(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潜水艇)应用了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原理),它可以用改变自身的重量改变沉浮。 4、我们把物体在水中排开水的体积叫做排开的水量。改变物体(排开的水量),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能发生改变。钢铁制造的船能够浮在水面上,原因在于它(排开的水量很大)。 、相同重量的橡皮泥,(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越容易浮,它的(装载量)也随之增大。 6、把小船和泡沫塑料块往水中压,手能感受到水对小船和泡沫塑料块有一个(向上)的力,这个力我们称它为(水的浮力)。 7、(上浮物体)和(下沉的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们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弹簧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 8、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

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9、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时就(上浮);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小于重力)时就(下沉);浮力(等于)重力, 物体就浮在水面上。 10、当液体中溶解了(足够量)的其它物质时,如盐、糖、味精等,有可能会使马铃薯浮起。死海淹不死人就是因为海水里溶解了大量的(盐)。(不同液体)对物体的浮力作用大小不同。 11、比(同体积)的水(重)的物体,在水中(下沉),比同体积的水(轻)的物体,在水中(上浮);比同体积的液体(重)的物体,在液体中(下沉),比同体积的液体(轻)的物体,在液体中(上浮)。 12、一块木头重N,小明用了3N的力把木头压入了水中,这时木头受到的浮力是8N。 13、橡皮、小石块、木块、泡沫、回形针等物体,在水中沉的物体有橡皮、小石块、回形针,在水中浮的物体有木块、泡沫。 14、科学和技术紧密相连,它们为人类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1、一个物体重0g,用弹簧秤测出它受到的浮力是60g,这个物体会上浮。一个物体重100g,用弹簧秤测出它受到的浮力是80g,这个物体会下沉。 16、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构成它们的材料和液体的性质有关。 17、液体的性质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一定浓度的液体才能改变物体的沉浮。 18、测量比较液体密度的仪器叫比重计。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下册各单元知识点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下册各单元知识点 第一单元沉和浮 一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1、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判断物体沉浮有一定的标准。只要物体不沉入水底,就说明这个物体是 浮的。 2、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它们的轻重、体积大小没有关系,沉浮状况不改变。如:一 块完整的橡皮放在水中是沉的,切四分之一放入水中还是沉的。一个苹果是浮的,切二分之一还是浮的。一个回形针是沉的,两个串在一起还是沉的。一块木块是浮的,分成一半还是浮的。 二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 1、对于不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我们在判断在水中的沉浮时,往往采取改变一个因素、控制其它因到 素不变的的方法来研究。对于不同种材料制成的物体,大小相同判断轻重,轻的容易浮重的容易沉。 轻重相同看大小,大的容易浮小的容易沉。(体积大、重量小的物体容易浮;体积小、重量大的物体容易沉。) 2、小瓶子和潜水艇都是在体积不变下通过加减水改变轻重来实现沉浮的。 3、潜水艇既能在水面上航行,又能在水下航行。潜艇有一个很大的压载舱。打开进水管道,往压载舱 里装满海水,潜艇会下潜,打开进气管道,用压缩空气把压载舱里的海水挤出舱外,潜艇就开始上浮。 4、潜水艇是通过改变(自身的重量)来控制沉浮的,潜水艇应用了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原理)。 三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 1、我们把物体在水中排开水的体积叫做排开的水量。 2、改变物体排开的水量,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能发生(改变), 3、一块橡皮泥放入水中是沉的,你有办法让它浮起来吗? (做成空心)、(做成船形)、(做成碗形)、(做成花瓶形)等。 4、相同重量的橡皮泥,做成不同形状后,(排开的水量)越大,就越容易(浮)。 5、为什么铁块在水中是沉的,而钢铁造的大轮船却能浮在水面上? 答:因为把钢铁做成轮船的形状,会大大增加轮船排开的水的体积。 6、总结:各种形状的实心橡皮泥在水中是沉的,要让橡皮泥浮起来,可以在大小不变下改变重量,如 挖空成船或碗形。重量不变的下改变大小,如做成空心的各种形状。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和它所排开的水量有关。排开的水量指物体在水中排开的水的体积,也指物体与水相接触的体积。全部沉入水里的物体排开的水量就是物体自己的体积,浮在水面上的物体排开的水量指物体在水下面部分的体积。铁制的大轮船能浮在水面上,因为它排开的水量特别的大。 四造一艘小船 1、相同重量的橡皮泥,(浸人水中的体积越大)越容易浮,它的(装载量)也随之增大。 2、要用橡皮泥造一只装载量比较大的船,一是重量不变的前提下造得尽量大,使船排开的水量大,二 是做些船舱,放物品时使船身保持平稳。 五浮力 1、把泡沫塑料块等往水中压,手能感受到水对泡沫塑料块有一个向(上)的力,这个力我们称它为水 的(浮力)。可以用(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 2、放在水面上的物体,都会受到水的(浮力),浮在水面上的物体,浮力等于重力。下沉的物体在水 中也受到(浮力)的作用,沉在水底的物体,浮力小于重力。浮力和重力的方向(相反),浮力向(上),重力向(下)。 3、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时就(上浮);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小于重力)时就 (下沉);浮在水面的物体,浮力(等于)重力。 4、测量泡沫在水中受到的浮力,用测力计拉住绳子通过底部滑轮让泡沫沉入水底,浮力=拉力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全部教案

教科版修订版五年级下册教材目录 第一单元沉和浮 1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2 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 3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 4 造一艘小船 5浮力 6 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 7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 8 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 第二单元热 1热起来了 2给冷水加热 3 液体的热胀冷缩 4 空气的热胀冷缩 5金属热胀冷缩吗 6 热是怎样传递的 7 传热比赛 8 设计制作一个保温杯 第三单元时间的测量 1 时间在流逝 2 太阳钟 3 用水测量时间 4 我的水钟 5 机械摆钟 6 摆的研究 7 做一个钟摆 8 制作一个一分钟计时器 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 1 昼夜交替现象 2 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 3 证明地球在自转 4 谁先迎来黎明 5 北极星“不动”的秘密 6 地球在公转吗 7 为什么一年有四季 8 极昼和极夜的解释

第一单元沉和浮 1、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判断物体沉浮有一定的标准。 2、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过程与方法: 1、对物体沉浮做出预测,并用实验验证,做好记录。 2、学会用切分和叠加物体的方法研究沉浮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用实验验证猜想,能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教学重点】 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实验:水槽1个,大小相近的砖块、木块和塑料块各一。 小组实验一:水槽1个,物体7种(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实验记录表(教材第2面)。 小组实验二:水槽,萝卜,橡皮(与实验一共用),小刀1把,回形针10枚,木块3块,实验记录表(教材第3面)。 【教材处理】 教材第2面两个地方出现“泡沫塑料块”,在仔细研读教材和教师用书的基础上,我认为应把演示实验中的“泡沫塑料块”改为“塑料块”,把学生实验中的“泡沫塑料块”改为“泡沫块”。 【教学过程】 一、观察物体的沉浮: 1、谈话: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下沉的,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上浮的呢?

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小学科学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第一课什么叫机械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够通过分析,区分简单机械和复杂机械。能够通过对比,认识机械的作用。能够在提示下调动生活经验对概念的外延进行搜索。 知识与技能: *知道什么是机械和机械的作用。知道简单机械与复杂机械的区分。知道复杂机械是由简单机械组成的,复杂机械又叫做机器。知道人类很早就开始制造和使用机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到机械是我们创造和使用的,科学在不断发展。为人类祖先知道和使用机械的历史感到自豪。勇于探索和发现工具中隐含的科学道理。 。 教学重点: 知道什么是机械和机械的作用。知道简单机械与复杂机械的区分。知道复杂机械是由简单机械组成的,复杂机械又叫做机器。知道人类很早就开始制造和使用机械。 教学材料 起子、刀、蔬菜、盒子 教学步骤

教学步骤互动性质学生/教师互动的目 的 集中话题1、问学生提到机械,想到了什么? 2、学生交流。 3、出示一个有螺丝的盒子。 4、问学生,有人可以帮我打开吗? 5、出示起子。 6、出示一根蔬菜,让学生帮忙弄 成小片。 7、出示刀。 让学生知道生活离不开机械。 探索和调查 1、师告知,其实刚才我们用的起 子、刀就属于机械。 2、出示P2的图,让学生说说, 哪些是机械。 3、你觉得什么样的东西可以称为 机械? 4、出示机械的概念。(降低工作 难度) 5、再看P2图,哪些是机械。 6、讲简单机械和复杂机械的概念。 7、请同学说有区分图中的简单机 械和复杂机械。 1、首先眼降低大家 对机械的神秘感,不要觉 得机械离生活很遥远。 2、分几步理请机械概 念。并巩固。 3、从年代上体现机械 的不断进步。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期末试卷(附答案)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期末试卷(附答案) 一、填空题:(8分) 1、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物体受到的重力时就上浮,()时就下沉,浮在水面的物体,浮力()重力。 2、在阳光下,把一根木棒竖直插在地面上,随着时间的的变化,影子的()、()都会慢慢地发生变化。 3、地球转动时,地轴始终倾斜着指向()。 4.潜水艇是用改变自身的()来改变沉浮的。 5、()是历史上证明地球自转的关键性证据。 二、判断题:(7分) 1、让沉在水底的回形针浮起来的方法可以在水中加盐。() 2、人们发现天上的星星每天围绕着北极星顺时针旋转。() 3、烘干能使马铃薯上浮的液体,最后得到的白色粉末肯定是盐。() 4、货船从长江进入大海,船身会上浮一些。() 5、乒乓球凹进去了,放在热水里泡一泡会重新鼓起来,是由于塑料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6、恒星的周年视差,也能够证明地球在不停地自转。() 7、正在上浮的泡沫塑料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 三、选择题:(6分) 1、要使橡皮泥在水中浮起来,下列做法错误的是()。 A、做成空心的 B、削掉一半 C、绑在木块上 2、有摆锤的钟每天都要走快几秒钟,为了使它走得准时,应该( )。 A、每天拨动指针 B、增大摆长 C、减小摆长 3、一个1牛顿的钩码,挂在弹簧测力计上,当钩码浸入在水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是0、87牛顿,这个钩码受到的浮力是多少牛?() A、1牛 B、0、87牛 C 、0、13牛 4、大小不同的同一种石块,完全浸入水中,哪块石块受到的浮力大?() A、大石块 B、中石块 C、小石块 5、下面的方法中,()的方法会使冰块溶化得更快。 A、用扇子扇 B、用棉花包住冰块 C、用塑料袋包住冰块 6、在“谁先迎来黎明”的模拟实验中,围成一圈的同学代表( ) A、太阳 B、地球 C、地球自转轨道 四、问答题:(4分)

五年级下科学教案

第一单元沉和浮 1、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教学目标 1、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判断物体沉浮有一定的标准。 2、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过程与方法: 1、对物体沉浮做出预测,并用实验验证,做好记录。 2、学会用切分和叠加物体的方法研究沉浮变化。 教学重点: 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教学过程 一、观察物体的沉浮: 1、师: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下沉的,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上浮的呢? 2、把砖块和木块分别轻轻放入水里,观察它们在水中的沉浮情况。 出示砖块,轻轻从水面放入水中,观察它的下沉过程 3、把塑料块轻轻放入水里,观察它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操作:先猜测塑料块的沉浮。再根据操作要求轻轻放入水中,观察它的沉浮情况。 二、观察更多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1、教师从小袋子取出示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 2、以小石块为例,讨论完成教材第2面表格的前面2行“预测”、“理由”的填写,并建议沉浮可用往上或往下的箭头符号来表示。 3、学生独立完成其他物体的“预测”、“理由”这2行表格的填写。 4、组织交流:物体的沉浮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呢?(体积大小、轻重、形状、材料、是否空心等。) 三、观察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1、教师出示小刀,演示切分方法;切分萝卜、橡皮切成四分之一、八分之一大小,还会沉吗?推测把它切得更小会怎样。 推测:成四分之一、八分之一大小的萝卜、橡皮,还会浮吗?推测把它们切得更小会怎样。 2、学生完成教材第3面的记录表“预测”、“理由”这两列。 3、小组领小刀,实验操作,记录实验结果并思考其中的原因。 4、组织交流:通过以上实验,我们可以得到什么结论? 5、出示回形针和木块,引导思考: 一枚回形针在水中是沉的,把两枚回形针穿在一起,还是沉的吗?把更多的回形针穿在一起,放入水里,是沉还是浮? 一块木块在水中是浮的,用透明胶带把两块木块粘在一起??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沉与浮教学设计 1、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判断物体沉浮有一定的标准。 2、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过程与方法: 1、对物体沉浮做出预测,并用实验验证,做好记录。 2、学会用切分和叠加物体的方法研究沉浮变化。 教学重点 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实验:水槽1个,大小相近的砖块、木块和塑料块各一。 小组实验一:水槽1个,物体7种(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实验记录表。 小组实验二:水槽,萝卜,橡皮(与实验一共用),小刀1把,回形针10枚,木块3块,实验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观察物体的沉浮: 1、谈话: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下沉的,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上浮的呢? 2、把砖块和木块分别轻轻放入水里,观察它们在水中的沉浮情况。 3、把塑料块轻轻放入水里,观察它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二、观察更多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1、教师从小袋子取出7种物体,分别是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 2、以小石块为例,讨论完成教材第2面表格的前面2行“预测”、“理由”的填写,并建议沉浮可用往上或往下的箭头符号来表示。 3、学生独立完成其他物体的“预测”、“理由”这2行表格的填写。小组领实验器材,分工合作,进行实验观察,完成实验记录表。 4、组织交流:把我们的预测与实验结果相比较,预测正确的有哪些,预测不正确的有哪些? 整理自己的预测理由,想一想物体的沉浮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呢? 三、观察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1、小组整理实验材料,留下水槽、萝卜、橡皮,装好另外几种物体放置一边,教师出示小刀,演示切分方法,引导思考: 橡皮在水中是沉的,把橡皮切成一半大小,还会沉吗?推测把它切得更小会怎样。 萝卜在水中是浮的,把萝卜切成一半大小,还会浮吗?推测把它们切得更小会怎样。

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概念集锦

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概念集萃 沉与浮单元概念 1、比同体积的液体重的物体,在液体中下沉,比同体积的液体轻的物体,在液体中上浮。 2、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重量和体积,沉浮状况不改变。 3、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如果体积相同,重的物体容易沉, 轻的物体容易浮;如果重量相同,体积小的容易沉,体积大的容易浮。 4、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5、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于物体受到的重力时就上浮,小于重力时就下沉。浮在水面的物体,浮力等于重力。 6、橡皮在水中是沉的,把橡皮切成四分之一大小放入水中就是沉的。 7、萝卜在水中是浮的,把萝卜切成四分之一大小放入水中也是浮的。 8、一枚回形针在水中是沉的,把两枚回形针穿在一起放入水中也是沉的。 9、一块泡沫塑料在水中是浮的,把两块泡沫塑料粘在一起放入水中是浮的。 10、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它的轻重、大小无关。 11、相同重量的橡皮泥,做成体积较大的形状容易浮在水面上。 12、我们把物体在水中排开水的体积叫做排开的水量。 13、改变橡皮泥的形状,可以改变它在水中的沉浮。 14、物体在水中排开的水量越少,受到的浮力越小。排开的水量越多,受到的浮力越大。 15、用一定量的橡皮泥造船,把船造得大些,装载得货物就多。 16、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是向上的。 17、当小船漂浮在水面静止时,它受到的浮力等于它受到的重力。 18、浮力的方向与重力的方向相反。 19、物体在水中受到浮力的大小,主要与物体排开的水量有关。 20、漂浮在水面的泡沫,被拉入水中后,泡沫塑料受到的浮力=拉力+重力。 21、将铁块放入水中时,因为铁块重力大于浮力,所以沉在水底。 22、在水中搬石头比在陆地上搬石头要省力。 23、体积相同的铁块和铜块,因为排开的水量相同,所以它们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相同。 24、把大小不同的石块浸没在水中,它们受到的浮力有大小。 25、马铃薯在不同的液体中受到的浮力大小是不同的。 26、除了盐水外,其他液体也能使马铃薯浮起来。 27、水里只要溶解了其他物质,马铃薯不一定能浮起来。 28、烘干能使马铃薯上浮的液体,最后得到的白色粉末不一定是盐。 29、钩码在不同液体中受到的浮力是不一样的。 30、马铃薯比同体积的清水重,所以马铃薯在清水中会沉。 31、马铃薯比同体积的浓盐水轻,所以马铃薯在浓盐水中会浮。 32、如果1立方厘米的某物体的重量为1克,那么它在浓盐水中就会上浮。 33、比重计是一种能够比较每立方厘米液体轻重的仪器。 34、同体积的马铃薯、清水和浓盐水相比,最重的是浓盐水。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第一单元沉和浮 1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2 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 3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 4 造一艘小船 5浮力 6 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 7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 8 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 第二单元热 1热起来了 2给冷水加热 3 液体的热胀冷缩 4 空气的热胀冷缩 5金属热胀冷缩吗 6 热是怎样传递的 7 传热比赛 8 设计制作一个保温杯 第三单元时间的测量 1 时间在流逝 2 太阳钟 3 用水测量时间 4 我的水钟 5 机械摆钟 6 摆的研究 7 做一个钟摆 8 制作一个一分钟计时器 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 1 昼夜交替现象 2 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 3 证明地球在自转 4 谁先迎来黎明 5 北极星“不动”的秘密 6 地球在公转吗 7 为什么一年有四季 8 极昼和极夜的解释

第一单元沉和浮 1、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判断物体沉浮有一定的标准。 2、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过程与方法: 1、对物体沉浮做出预测,并用实验验证,做好记录。 2、学会用切分和叠加物体的方法研究沉浮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用实验验证猜想,能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教学重点】 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实验:水槽1个,大小相近的砖块、木块和塑料块各一。 小组实验一:水槽1个,物体7种(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实验记录表(教材第2面)。 小组实验二:水槽,萝卜,橡皮(与实验一共用),小刀1把,回形针10枚,木块3块,实验记录表(教材第3面)。 【教材处理】 教材第2面两个地方出现“泡沫塑料块”,在仔细研读教材和教师用书的基础上,我认为应把演示实验中的“泡沫塑料块”改为“塑料块”,把学生实验中的“泡沫塑料块”改为“泡沫块”。 【教学过程】 一、观察物体的沉浮: 1、谈话: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下沉的,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上浮的呢? (预设:在自由发表的前提下,及时抓住学生的错误概念或不完整表述,引发认知冲突,激发探究沉浮的兴趣。) 2、把砖块和木块分别轻轻放入水里,观察它们在水中的沉浮情况。 操作过程:把水槽放在展示台上。出示砖块,轻轻从水面放入水中,观察它的下沉过程,板书:沉。再出示木块,同样轻轻从水面放入水中,观察它的沉浮情况,板书:浮。 (活动要点:规定放物体的操作要求,确定判断沉浮的标准。) 3、把塑料块轻轻放入水里,观察它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操作过程:先猜测塑料块的沉浮。再根据操作要求轻轻放入水中,观察它的沉浮情况,板书:浮。 (说明:若选择的是高密度的塑料块,可能会出现塑料块的大部分浸入水中,可指出只要物体的一部分露出水面,就说明是浮的。限于学生的认知能力,暂时回避“悬浮”概念。) 二、观察更多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1、教师从小袋子取出7种物体,分别是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 2、以小石块为例,讨论完成教材第2面表格的前面2行“预测”、“理由”的填写,并建议沉浮可用往上或往下的箭头符号来表示。 3、学生独立完成其他物体的“预测”、“理由”这2行表格的填写。 4、小组领实验器材,分工合作,进行实验观察,完成实验记录表。

最新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科学复习资料(全)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科学复习资料(全) 第一单元 1、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判断物体沉浮有一定的标准。 2、(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重量和体积),沉浮状况不改变。 3、物体的沉浮与自身的(重量和体积)都有关。 4、(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如果(体积)相同,(重)的物体容易沉;如果(重量)相同,(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 5、(潜水艇)应用了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原理)。 6、改变物体(排开的水量),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能发生改变。 7、钢铁制造的船能够浮在水面上,原因在于它(排开的水量很大)。 8、相同重量的橡皮泥,(浸人水中的体积越大)越容易浮,它的(装载量)也随之增大。 9、(科学)和(技术)紧密相连,它们为人类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10、把小船和泡沫塑料块往水中压,手能感受到水对小船和泡沫塑料块有一个(向上)的里,这个力我们称它为(水的浮力)。 11、(上浮物体)和(下沉的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们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 12、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物体(浸人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13、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时就(上浮);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小于重力)时就(下沉);浮在水面的物体,浮力(等于)重力。 14、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构成它们的(材料)和(液体的性质)有关。 15、(液体的性质)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 16、(一定浓度)的液体才能改变物体的沉浮,这样的液体有很多。 17、(不同液体)对物体的浮力作用大小不同。 18、比(同体积)的水(重)的物体,在水中(下沉),比同体积的水(轻)的物体,在水中(上浮)。 19、(比同体积的液体重)的物体,在液体中(下沉),比同体积的液体轻的物体,在液体中上浮。 第二单元热 1、有多种方法可以(产生热)。 2、加穿衣服会使人体感觉到热,但(并不是衣服)给人体(增加了热量)。 3、水受热以后(体积会增大),而(重量不变)。 4、水受热时体积膨胀,受冷时体积缩小,我们把水的(体积)的这种变化叫做(热胀冷缩)。 5、(许多液体)受热以后体积会变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 6、物体由冷变热或由热变冷的过程中会发生(体积)的变化,这可以通过我们的(感官)感觉到或通过(一定的装置和实验)被观察到。 7、(气体)受热以后体积会胀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

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

苏教版《科学》五(下)教案 第1单元神奇的机械 1-1什么叫机械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能分析比较简单机械和复杂机械;●能通过对比,认识机械的作用;●能够在教师或同伴提示下调动生活经验,对概念的外延进行搜索。 知识与技能:●知道什么是机械,了解机械的作用;●知道简单机械与复杂机械的区别;●知道复杂机械是由简单机械组成的,复杂机械又叫机器;●知道人类很早就开始制造和使用机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机械是我们人类创造和使用的,意识到科学在不断发展进步;●为人类祖先制造和使用机械的历史感到自豪;●勇于探究和发现工具中隐含的科学原理。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大力士”赛事1:请三名学生做如图滑轮拔河的比赛,同学预测结果,之后通过观看比赛结果引入本节课要学习的知识“什么是机械”。 二、探究新知 (一)感知机械: 1.请学生出示课前填写好的有关机械的表格,并且以小组为单位简要汇报搜集到各种机械。 2.教师出示简单工具实物及图片,请学生判断这些工具是否属于机械。 (二)说明机械的含义: 1.学生达成共识,明确以上出示的简单工具都是机械。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感兴趣的简单工具讨论:这些工具主要是哪些部分在工作,给我们带来什么方便,记录并汇报。 3.揭示机械的概念,并说明简单机械与复杂机械的区别与联系。 (三)揭示机械的作用: 1.“大力士”赛事2:请两位学生进行如图转球棒比赛。请学生预测结果,并尝试讨论教学导入环节中的比赛与这次赛事中的机械所起的作用。 2.以小组为单位选择教师提供的工具做使用与不用机械的对比活动,体会机械给人类带来的益处。讨论机械的哪些部分降低了工作难度,进一步揭示机械的作用。 (四)介绍古代机械: 1.教师出示几组古代简单机械图片及金字塔建造图片,讲解古代人类制造、使用机械的悠久历史。 2.启发学生分析古代工具是如何降低工作难度,让学生感受先人的智慧。 三、拓展活动 布置任务: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观察或者调查生活当中还有哪些装置也属于简单机械,方便了我们的生活。 1-2怎样抬高讲台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能够搜集生活中应用杠杆原理的事例说明杠杆的作用;●会做杠杆原理的探究实验,并根据数据对杠杆原理进行解释。

五年级科学下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运动和力 第一课时我们的小车 教学目的: 1、通过用垫圈拉动小车,引导学生认识“重力”。 2、指导学生知道足够的拉力能够使静止的物体运动起来,拉力越大,物体 运动得越快。 3、指导学生学会安装用重力拉动小车的装置。 教学重点、难点:知道拉力大小与小车运动快慢的关系。 教学准备:学生材料袋、车的图片、记录本。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提问:你们玩过玩具小车吗?玩过你们自己做的小车吗?你们在玩 小车时,有过什么发现? 2、谈话:虽然玩具小车和真正的车有很大的不同,但是都包含着很多 相同的科学道理。在这个单元,我们要用不同的方法使小车运动起 来,研究有哪些力影响它的运动,怎样影响它的运动。我们还要用 学到的知识和方法,设计和制造我们心中的赛车。 二、探究过程 1、认识各种车。 ·师:人类早在几千年前就发明了车,现在我们的生活已经离不开车了。你知道哪些种类的车? ·出示一些车的图片或影像资料,请学生辨认并讲述,老师进行一些补充介绍。 ·介绍香港太平山的缆车。 2、安装一个小缆车。 (1)让学生提提重物、用手掂书包、背书包等活动感受物体都有一个向下的压力,这就是重力。 (2)师:我们可以利用重力来拉动小缆车吗?看看桌上的材料,它们分别有什么用?

(3)分组安装,用垫圈把小车拉动,反复试几次。(教师巡视指导) (4)提问:你们认为是什么力使小车运动的?(垫圈的拉力、重力、重力产生的拉力) 3、探究拉力大小与小缆车运动的关系。 (1)师:各组的小缆车都在拉力的作用下运动起来了,但我发现各组 的小车快慢不一样,请你们推测一下,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2)推测:用手拉缆绳,使小车动起来,先估计最少用多少个垫圈可 以拉动小车,再推测拉力大小怎样影响小缆车的运动,把推测的结果 记录在表格中。 (3)小组讨论,汇报设计的实验方法。 提问:你们打算怎样用实验来验证推测是否正确呢? (4)分组实验、记录,教师巡视。 (5)汇报、分析实验结果:从记录表中你们发现拉力大小和小车快慢有什么关系? 三、小结: 一定的拉力能够使静止的物体运动起来,拉力越大,物体运动得越快。 四、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科学复习资料全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科学复习资料(全) 1、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判断物体沉浮有一定的标准。 2、(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重量和体积),沉浮状况不改变。 3、物体的沉浮与自身的(重量和体积)都有关。 4、(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如果(体积)相同,(重)的物体容易沉;如果(重量)相同,(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 5、(潜水艇)应用了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原理)。 6、改变物体(排开的水量),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能发生改变。 7、钢铁制造的船能够浮在水面上,原因在于它(排开的水量很大)。 8、相同重量的橡皮泥,(浸人水中的体积越大)越容易浮,它的(装载量)也随之增大。 9、(科学)和(技术)紧密相连,它们为人类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10、把小船和泡沫塑料块往水中压,手能感受到水对小船和泡沫塑料块有一个(向上)的里,这个力我们称它为(水的浮力)。 11、(上浮物体)和(下沉的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们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

12、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物体(浸人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13、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时就(上浮);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小于重力)时就(下沉);浮在水面的物体,浮力(等于)重力。 14、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构成它们的(材料)和(液体的性质)有关。 15、(液体的性质)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 16、(一定浓度)的液体才能改变物体的沉浮,这样的液体有很多。 17、(不同液体)对物体的浮力作用大小不同。 18、比(同体积)的水(重)的物体,在水中(下沉),比同体积的水(轻)的物体,在水中(上浮)。 19、(比同体积的液体重)的物体,在液体中(下沉),比同体积的液体轻的物体,在液体中上浮。 第二单元热 1、有多种方法可以(产生热)。 2、加穿衣服会使人体感觉到热,但(并不是衣服)给人体(增加了热量)。 3、水受热以后(体积会增大),而(重量不变)。

科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复习资料大全

科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复习资料大全 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 第一单元沉和浮 1、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判断物体沉浮有一定的标准。 2、(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重量和体积).沉浮状况不改变。 3、物体的沉浮与自身的(重量和体积)都有关。 4、(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如果(体积)相同.(重)的物体容易沉;如果(重量)相同.(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 5、(潜水艇)应用了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原理)。 6、改变物体(排开的水量).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能发生改变。 7、钢铁制造的船能够浮在水面上.原因在于它(排开的水量很大)。 8、相同重量的橡皮泥.(浸人水中的体积越大)越容易浮.它的(装载量)也随之增大。 9、(科学)和(技术)紧密相连.它们为人类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10、把小船和泡沫塑料块往水中压.手能感受到水对小船和泡沫塑料块有一个(向上)的里.这个力我们称它为(水的浮力)。 11、(上浮物体)和(下沉的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们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 12、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物体(浸人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13、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时就(上浮);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小于重力)时就(下沉);浮在水面的物体.浮力(等于)重力。 14、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构成它们的(材料)和(液体的性质)有关。 15、(液体的性质)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一定浓度)的液体才能改变物体的沉浮.这样的液体有很多。

16、当液体中溶解了(足够量)的其它物质时.如盐、糖、味精等.有可能会使马铃薯浮起来。死海淹不死人就是因为海 水里溶解了大量的(盐)。 17、(不同液体)对物体的浮力作用大小不同。 18、比(同体积)的水(重)的物体.在水中(下沉).比同体积的水(轻)的物体.在水中(上浮)。 19、(比同体积的液体重)的物体.在液体中(下沉).比同体积的液体(轻)的物体.在液体中(上浮)。第二单元热 1、有多种方法可以(产生热)。我们可以通过运动、多穿衣服、吃热的食物、靠近热源等方法来保暖。 2、加穿衣服会使人体感觉到热.但(并不是衣服)给人体(增加了热量)。 3、水受热以后(体积会增大).而(重量不变)。 4、水受热时体积膨胀.受冷时体积缩小.我们把水的(体积)的这种变化叫做(热胀冷缩)。 5、(许多液体)受热以后体积会变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 6、物体由冷变热或由热变冷的过程中会发生(体积)的变化.这可以通过我们的(感官)感觉到或通过(一定的装置和实验)被观察到。 7、(气体)受热以后体积会胀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 10、有些固体和液体在一定条件下是(热缩冷胀)的.例如(锑)和(铋)这两种金属就是热缩冷胀的。 11、热是一种(能量)的形式.热能够从物体(温度较高)的一端向(温度较低)的一端传递.从温度高的物体向温度低的物 体传递.直到两者温度相同。 12、热传递主要通过(热传导)、(对流)和(热辐射)三种方式来实现。 13、通过(直接接触).将(热)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传递到另一部分的传热方法叫(热传导)。 14、(不同材料)制成的物体.(导热性能)是不一样的。像(金属)这样(导热性能好)的物体称为(热的良导体);而像(塑料、木头)这样(导热性能差)的物体称为(热的不良导体)。热的不良导体.导热(慢).散热(慢).可以(减慢)物体热量的散失。热 的良导体.导热(快).散热(快)。铁是热的(良导体).空气是一种热的(不良导体)。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新部编本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新版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教科版修订版五年级下册教材目录 第一单元沉和浮 1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2 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 3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 4 造一艘小船 5浮力 6 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 7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 8 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 第二单元热 1热起来了 2给冷水加热 3 液体的热胀冷缩 4 空气的热胀冷缩 5金属热胀冷缩吗 6 热是怎样传递的 7 传热比赛 8 设计制作一个保温杯 第三单元时间的测量 1 时间在流逝 2 太阳钟 3 用水测量时间 4 我的水钟 5 机械摆钟 6 摆的研究 7 做一个钟摆 8 制作一个一分钟计时器 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 1 昼夜交替现象 2 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 3 证明地球在自转 4 谁先迎来黎明 5 北极星“不动”的秘密 6 地球在公转吗 7 为什么一年有四季 8 极昼和极夜的解释

第一单元沉和浮 1、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判断物体沉浮有一定的标准。 2、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过程与方法: 1、对物体沉浮做出预测,并用实验验证,做好记录。 2、学会用切分和叠加物体的方法研究沉浮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用实验验证猜想,能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教学重点】 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实验:水槽1个,大小相近的砖块、木块和塑料块各一。 小组实验一:水槽1个,物体7种(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实验记录表(教材第2面)。 小组实验二:水槽,萝卜,橡皮(与实验一共用),小刀1把,回形针10枚,木块3块,实验记录表(教材第3面)。 【教材处理】 教材第2面两个地方出现“泡沫塑料块”,在仔细研读教材和教师用书的基础上,我认为应把演示实验中的“泡沫塑料块”改为“塑料块”,把学生实验中的“泡沫塑料块”改为“泡沫块”。 【教学过程】 一、观察物体的沉浮:

最新人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全册 共65页)

最新人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全册共65页) 第一单元沉和浮 1、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判断物体沉浮有一定的标准。 2、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过程与方法: 1、对物体沉浮做出预测,并用实验验证,做好记录。 2、学会用切分和叠加物体的方法研究沉浮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用实验验证猜想,能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教学重点】 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实验:水槽1个,大小相近的砖块、木块和塑料块各一。 小组实验一:水槽1个,物体7种(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实验记录表(教材第2面)。 小组实验二:水槽,萝卜,橡皮(与实验一共用),小刀1把,回形针10枚,木块3块,实验记录表(教材第3面)。 【教材处理】 教材第2面两个地方出现“泡沫塑料块”,在仔细研读教材和教师用书的基础上,我认为应把演示实验中的“泡沫塑料块”改为“塑料块”,把学生实验中的“泡沫塑料块”改为“泡沫块”。 【教学过程】 一、观察物体的沉浮:

1、谈话: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下沉的,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上浮的呢? (预设:在自由发表的前提下,及时抓住学生的错误概念或不完整表述,引发认知冲突,激发探究沉浮的兴趣。) 2、把砖块和木块分别轻轻放入水里,观察它们在水中的沉浮情况。 操作过程:把水槽放在展示台上。出示砖块,轻轻从水面放入水中,观察它的下沉过程,板书:沉。再出示木块,同样轻轻从水面放入水中,观察它的沉浮情况,板书:浮。 (活动要点:规定放物体的操作要求,确定判断沉浮的标准。) 3、把塑料块轻轻放入水里,观察它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操作过程:先猜测塑料块的沉浮。再根据操作要求轻轻放入水中,观察它的沉浮情况,板书:浮。 (说明:若选择的是高密度的塑料块,可能会出现塑料块的大部分浸入水中,可指出只要物体的一部分露出水面,就说明是浮的。限于学生的认知能力,暂时回避“悬浮”概念。) 二、观察更多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1、教师从小袋子取出7种物体,分别是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 2、以小石块为例,讨论完成教材第2面表格的前面2行“预测”、“理由”的填写,并建议沉浮可用往上或往下的箭头符号来表示。 3、学生独立完成其他物体的“预测”、“理由”这2行表格的填写。 4、小组领实验器材,分工合作,进行实验观察,完成实验记录表。 5、组织交流: 把我们的预测与实验结果相比较,预测正确的有哪些,预测不正确的有哪些? 整理自己的预测理由,想一想物体的沉浮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呢?(随机罗列各因素,如体积大小、轻重、形状、材料、是否空心等,以备后面活动中进行探究。)

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必考知识点

新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期末复习知识点 第一单元沉和浮 1、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判断物体沉浮有一定的标准。 2、(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重量和体积),沉浮状况不改变。 3、物体的沉浮与自身的(重量和体积)都有关。 4、(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如果(体积)相同,(重)的物体容易沉;如果(重量)相同,(体积小)的物体 容易沉。 5、(潜水艇)应用了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原理)。 6、改变物体(排开的水量),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能发生改变。 7、钢铁制造的船能够浮在水面上,原因在于它(排开的水量很大)。 8、相同重量的橡皮泥,(浸人水中的体积越大)越容易浮,它的(装载量)也随之增大。 9、(科学)和(技术)紧密相连,它们为人类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10、把小船和泡沫塑料块往水中压,手能感受到水对小船和泡沫塑料块有一个(向上)的力,这个力我们称它为 (水的浮力)。 11、(上浮物体)和(下沉的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们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测力 计)测出浮力的大小。 12、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物体(浸人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13、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时就(上浮);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小于重力)时就(下沉); 浮在水面的物体,浮力(等于)重力。 14、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构成它们的(材料)和(液体的性质)有关。 15、(液体的性质)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 16、(一定浓度)的液体才能改变物体的沉浮,这样的液体有很多。 17、(不同液体)对物体的浮力作用大小不同。 18、比(同体积)的水(重)的物体,在水中(下沉),比同体积的水(轻)的物体,在水中 (上浮)。 19、(比同体积的液体重)的物体,在液体中(下沉),比同体积的液体轻的物体,在液体中上浮。 一、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生活中的许多物体如回形针、橡皮、小石块在水中是沉的,泡沫、带盖的塑料空瓶在水中是浮的。由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它们自身的大小、轻重无关。如一个回形针是沉的,两个串在一起还是沉的。一块木块是浮的,分成一半还是浮的。 二、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 对于不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我们在判断在水中的沉浮时,往往采取改变一个因素、控制其它因到素不变的的方法来研究。对于不同种材料制成的物体,大小相同判断轻重,轻的容易浮重的容易沉。轻重相同看大小,大的容易浮小的容易沉。小瓶子和潜水艇都是在体积不变下通过加减水改变轻重来实现沉浮的。 三、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 各种形状的实心橡皮泥在水中是沉的,要让橡皮泥浮起来,可以在大小不变下改变重量,如挖空成船或碗形。重量不变的下改变大小,如做成空心的各种形状。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和它所排开的水量有关。排开的水量指物体在水中排开的水的体积,也指物体与水相接触的体积。全部沉入水里的物体排开的水量就是物体自己的体积,浮在水面上的物体排开的水量指物体在水下面部分的体积。铁制的大轮船能浮在水面上,因为它排开的水量特别的大。 四、造一艘小船 要用橡皮泥造一只装载量比较大的船,一是重量不变的前提下造得尽量大,使船排开的水量大,二是做些船舱,放物品时使船身保持平稳。 五、浮力 用手将一块泡沫向下压时,会感到有个向上的力,这个力是浮力。浮在水面上的物体,浮力等于重力、沉在水底的物体,浮力小于重力。测量泡沫在水中受到的浮力,用测力计拉住绳子通过底部滑轮让泡沫沉入水底,浮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