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驿路梨花》_模板

《驿路梨花》_模板

《驿路梨花》_模板
《驿路梨花》_模板

《驿路梨花》_模板

教学重点:

1,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的写人方法。

2,作者巧妙的构思。

3,雷锋精神影响。

预习要求:

1,阅读课文理清文章的思路。

2,给下列字注音。

撵驿路陡峭. 竹篾简陋悠闲恍惚修葺

教时安排:

2 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

2,板书课题:《驿路梨花》

解释:驿路

二,明确本课的学习目标:

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

三,学生快速地阅读课文,讨论以下问题:

1.课文中写了哪些人?按照他们出场的顺序列出他们的名字?并说出哪些是直接写,哪些是间接写?

2.这些人为路边小茅屋做了些什么?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呢?谁是小茅屋的主人?

人物事情目的

“我”和老余给房顶加草、挖排水沟向哈尼小姑娘学习

瑶族老人专门送粮食来方便过路人

哈尼小姑娘照料小茅屋向解放军和姐姐学习

(解放军)建造小茅屋向雷锋学习,方便过路人

(梨花)照料小茅屋方便过路人

3,指导学生总结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

明确:

本文通过记叙哀牢山顶,密林深处一座小茅屋的故事,生动地表现雷锋精神在祖国边疆生根,开花的动人情景,歌颂了人民群众助人为乐的精神。

4,按时间顺序说说建造和照料小茅屋的过程。这和课文顺序有何不同?哪种安排材料的顺序比较好?

按时间顺序复述:

十多年前解放军路过这里并建造了小茅屋,方便过路人——哈尼族姑娘梨花照料小茅屋——梨花出嫁后梨花妹妹继续照料小茅屋——瑶族老人借住后送来大米——

疏导:注意课文的注释 1

解释驿路,驿站

解释题意

板书:

总结并明确:

不同民族,不同身份,不同年龄的人,都在雷锋精神的影响下默默地为人民服务,他们都是茅屋的主人。

明确:

疏导:

一开始就知道茅屋的主人的好还是最后知道茅屋主人好?

课文顺序复述:

“我”和老余发现小茅屋——瑶族老人为小屋送米——“我们”一起修葺小茅屋——梨花妹妹照看小茅屋——梨花妹妹说十多年前解放军路过这里并建造了小茅屋——姐姐梨花照料小茅屋

总结第一课时:

思路,基本内容,雷锋精神就像盛开的梨花,绽放在祖国的边疆,

布置课后作业:

1,找出课文中描写梨花的句子,并认真体会它们的作用

2,课文围绕“小茅屋的主人是谁”的问题写了几次误会?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总结:明确:按课文的顺序写比较好。这样写使文章波澜起伏,引人入胜。

明确:倒叙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新课:

1,复习上节课学习的内容:文章的安排材料的顺序;文章的主题;直接写和间接写…… 二,讨论一下一些问题:

1,文章为了吸引读者设置了悬念,找出文中的悬念?

总结,明确:

两次想知道茅屋的主人,三次设置悬念——吸引读者,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2,文章几次写道梨花?哪一次是实写,哪一次是虚写?

这些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总结:赞美雷锋精神,衬托人物心灵的美好。

3,文章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写小茅屋的?茅屋的设施反映了茅屋主人怎样的品质?

由远及近由外到内

4,讨论以诗句结尾的好处

明确:点名中心,赞美雷锋精神。

集体订正

疏导:

1,查字典,了解什么是悬念?

2,老师举例说明悬念。

3,指导学生口头作文,使用设置悬念的方法。

指导:讨论课后练习二的第3题。

指导:讨论课后练习二的第一题

三,总结全文,讨论课后思考题。

教学目的

1.朗读背诵文言课文。

2.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学会翻译文言文。

3.理解作者的政治主张和政治愿望。

4.理解并学习本文议论、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重点难点

1.重点

1)朗读背诵文言课文。

(2) 积累一些文言实同和虚词,学会翻译文言文。

2难点

1)理解作者的政治主张和政治愿望。

2)理解并学习本文议论、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查字典,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崩殂(cu2)疲弊bi4 陛下(bi4)恢弘(hong2)妄自菲薄(fei3bo2)以塞(se4)驽钝(nu3)陟罚(zhi4 臧否(zang1pi3)裨补阙漏(bi4que1)郭攸之(you1)费祎yi1 行阵和睦(hang2)长史(zhang3)猥自(Wei3)夙夜忧叹(su4) 以彰其咎(jiu4)咨诹(zou1)以遗陛下(wei4)斟酌损益(zhen1zhuo2)

2.查字典,参照课文注释,翻译课文。

二、导入

1.作家作品简介

本文选自(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作者诸葛亮181—234,字孔明,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人,是三国时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他年轻时躬耕陇亩,隐居隆中,刻苦攻读史书,常以管仲、乐毅自比。刘备三顾茅庐后,诸葛亮为其真情所动,出山辅助刘备,联吴抗曹,败曹操于赤壁,形成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刘备死后,他受遗诏辅助后主刘禅。

2.关于“表”。

表是古代奏议的一种,用于向君王陈说作者的请求和愿望。诸葛亮这篇表文写于蜀汉建兴(后主刘禅年号)五年p27年)第一次出师伐魏之前。当时蜀汉已从猇亭(现在湖北宜都)战役的惨败中恢复过来,既与吴国通好,又平定了南方的叛乱,所以诸葛亮决定北上伐魏,写这篇表文的目的是,希望刘禅任用贤臣,采纳忠言,赏罚分明,国内政治修明,有一个稳定的战略后方,以实现先帝的‘叫匕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宏大理想。

三、正课

1.朗读课文,注意语音正确,节奏分明,语气流畅,感情充沛。

2.请学生翻译第一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中道】中途

【崩殂]死。崩,古代指皇帝的死亡。殂,死亡。

【疲弊】人力疲劳,物力缺乏。

【诚]实在,确实。

【秋]这里是“时”的意思。

【盖]发语词,有“因为是”“原来是”的意思。

【殊遇】特别厚待。

【遗德】遗留的美德。

【妄自菲薄]过分地看轻自己。

3。请学生翻译第2段。

【一体]指国家的官员。

【为忠善者]尽忠做好事的人。

【昭]显示,表明。

【平明之理】公平严明的治理。

4.请学生翻译第3段。

【良实]善良的人,诚实的人。形容词用作名词。

【是以]以是,因此。【愚]古时自称,我。

【广益]更多的益处、成效。

5.请学生翻译第4段。

【晓畅]通晓,精通。

【行阵]队伍,指军队。

【优劣]指才能高的人,才能低的人。形容词用作名词。6.请学生翻译第5段。

【亲]亲近。形容词用作动词。

【远]疏远。形容词用作动词。

【所以】表示与动作行为有关的原因,可译为“…的原因”。【兴隆]兴旺发达。

[倾颓]倾覆衰败。

【未尝]没有一次。

【痛恨]痛心遗憾。

[计日而待]计算着时间而到来。指为期不远。

7.请学生翻译第6段。

【躬]亲自。

【苟全]苟且保全。

【闻达]闻名作官。

【由是]因此。

【感激】感动、激动。

[驱驰]快跑,喻奔走效劳。

[有]通“又”,表余数。

8.请学生翻译第7段。

【托付不效]托付的事情未能办到。

【三军]指全军。【庶】差不多。

【职分]职责。

9.请学生翻译第8~9段。

【效]重任。

【不效]不能实现。

【兴德]发扬美德。

【察纳]观察采纳。

【不胜】不尽。

【涕零】流下眼了。

10.朗读课文,要求朗朗上口。

四、小结

1.古今词义

痛恨

古义:痛心遗憾。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今义:非常恨。

布衣

古义:贫民百姓。臣本布衣。

今义:布的衣服。

卑鄙

古义:身份低微,出身鄙野。先帝不以臣卑鄙。

今义:(语言、行为)恶劣;不道德。

感激

古义:感动,激动。由是感激。

今义:因对方的好意或帮助而对他产生好感。

2.一词多义

重任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实现、完成不效则治臣之罪。

感激

感动,激动由是感激。

感谢。臣不胜受恩感激。

3.词性活用

光名词用为动词发扬光大以光先帝遗德。

恢弘形容词用为动词发扬扩大恢弘志士之气。

良实形容词用为名词善良诚实的人。此皆良实。

优劣形容词用为名词才能高的和才能低的优劣得所。亲形容词用为动词亲近亲贤臣。

远形容词用为动词疏远远小人。

奸凶形容词用为名词奸邪凶顽的人攘除奸凶。

慢形容词用为动词怠慢则责攸之。讳、允等之慢。4.通假字

阙通缺缺点稗补阙漏。

有通又表余数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5.虚词

介词把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介词因先帝不以臣卑鄙。

连词表目的来,用来以光先帝遗德。

连词表结果以致以塞忠谏之路也。

连词表时间以受命以来。

五、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一。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一、给下列多音多义字注音或组词。

1.薄()

(妄自菲薄)

2.塞()

(以塞忠谏之路)

3.行

(行阵)

(性行淑均)

4.否()

(陟罚臧否)

5.遗()

(以遗陛下)

二、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益州疲弊2.盖追先帝之殊遇3,恢弘志士之气4.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5.先帝不以臣卑鄙6.由是感激

三、翻译下列文言句子。

l,庶竭驾钝,攘除奸凶。

2.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3.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第二课时

一、预习

1.朗诵课文,熟读成诵。

2.思考课后练习,对课文内容和写作特色质疑。

二、导入

上节课我们已翻译了课文,疏通了文意。这节课我们将深入探究课文主要内容和主要写作特色。

三、正课

1.朗诵课文,尽量背诵。

2.提问:文章开句就提到“先帝”刘备,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因为蜀国是先帝创下的基业,是“北定中原”“恢复汉

一、导入新课

古今中外许多诗人作家,对“路”都有过精彩的描写,同学们是否记得一些?屈原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辛弃疾有“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诗句,鲁迅也有“其实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富于哲理的名言。人们常常把人的一生比作走一条路,把人生的选择比作对路的选择。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也是写“路”的诗。

二、作者简介

罗伯特·弗罗斯特(1874—1963),美国诗人。

三、讲读全诗

1.请同学们反复读几遍全诗,思考诗中的“路”有什么含义?

明确:诗的表面是写自然界的道路,实则借写自然界的路来表达诗人对人生之路的思考。这里其实运用的是文学艺术上常用的象征手法。

2.什么是象征?象征跟比喻有什么区别?

明确:所谓象征,就是在文学作品中,明写甲事物,借写甲事物暗示乙事物,但甲事物本身作为一种表现手段,一种具体形象,也要求给予充分注意。比喻,用有类似点的事物来比拟想要说的事物,以便表达得更加生动鲜明。

象征是一种谋篇立意的手法,比喻则是一种修辞手法。象征一般要统摄全篇,而比喻只在个别语句、语段中起作用。

3.全诗共5小节,请同学们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小节的意思。

明确:伫立(思索)——决定(选择)——选择之后的怅惘——多年后的回顾、叹息。

4.诗人虽然写了自己所选择的路,但重点都放在未选择的路上。诗题也表明了这一点。既然是选择,为什么重点又写未选择呢?

明确:其实未选择也就是选择。选择的路一步步变为现实,而生活中许多人往往对现实不满,总觉得还有其它的可能,才更加产生了对未选择的怀恋,悔意由此而生,忧郁因此而起。这正是人之常情,正是人生的真实写照。

5.学了这首诗,你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呢?

明确:答案不求一致。譬如:人只能选择一条人生之路,必须慎重;人生道路的选择,不要随波逐流,而要经过自己的思考,作出独立自主的选择。

板书设计

未选择的路

弗罗斯特

伫立(思索)——决定(选择)——选择之后的怅惘——多年后的回顾、叹息

点击浏览该文件

驿路梨花优秀教学设计

驿路梨花 【教学目标】 1.理清篇章结构。 2.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3.理解小说的叙述手法及表达效果。 4.多角度分析小说的主题。 【教学重难点】 1.重点:人物形象分析; 2.难点:小说深厚的思想内蕴分析。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新课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驿路梨花》,是一篇小说,作者是彭荆风。(板书标题、作者。) 二、问题探讨(一):结构分析 阅读小说,首先要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本文以“我们”的行止和见闻为主线。按照你的理解,本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各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全文以“我”和老余的见闻为主线展开情节,可分五部分: 第一部分(1~8自然段),从开头到“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我”和老余在梨树林中发现小屋; 第二部分(9~12自然段),从“老余打着电筒走过去”到“可能是一位守山护林的老人”,小屋帮助“我们”解除了饥饿疲劳; 第三部分(13~27自然段),从“正说着”到“哈尼小姑娘在梨花丛中歌唱”,“我们”和老猎人之间的误会;瑶族老人述说小屋主人名叫梨花; 第四部分(28~36自然段),从“第二天早上”到“常来照管这小茅屋”,写“我们”遇到梨花妹妹,梨花妹妹讲出小屋的来历;

第五部分(37自然段),从“我望着这群”到篇末,点名主题,收束全篇。 三、问题探讨(二):人物分析 课文中写了哪些人他们出场的顺序是怎样的他们为路边小茅屋做了些什么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呢文章在刻画这些人物是采用了怎样的手法 ①课文中写的人物及其出场顺序是:“我”和老余、瑶族老人、一群哈尼小姑娘、(解放军)、(梨花)。 ③课文对“我”和老余、瑶族老人、一群哈尼小姑娘的言行举止相貌进行了直接的描写,而解放军和梨花则是通过哈尼小姑娘(梨花妹妹)讲述出来的,属间接描写。 【作业布置】 将小说中哈尼族姑娘梨花妹妹讲述的“梨花姑娘”的故事写成一篇完整的文章。要求:根据原文增加具体的细节和情景,更为生动形象地表现梨花姑娘的美好品格;不少于600字。【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阅读小说,自然要重视情节、人物、环境等三个要素,也要分析小说的主题和艺术手法。本节课的主要就是分析这篇小说的主题思想和叙述手法。 二、问题探讨(一):主题思想分析 本文的主题思想是什么可以从哪些方面来分析 本文通过记叙哀牢山顶密林深处一座小茅屋的故事,具体生动地表现雷锋精神在祖国边疆生根开花的美好情景,歌颂了助人为乐的精神。 1.本文的标题“驿路梨花”是由结尾的诗句“驿路梨花处处开”演化而来。“梨花”是一语双关,字面上指驿路上的梨花,实则指“梨花”其人、“梨花”精神。作者运用象征手法,以洁白如雪、不虚浮、不艳丽的梨花形象,象征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

驿路梨花优秀教学设计(教案)

驿路梨花优秀教学 设计(教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驿路梨花 【教学目标】 1.理清篇章结构。 2.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3.理解小说的叙述手法及表达效果。 4.多角度分析小说的主题。 【教学重难点】 1.重点:人物形象分析; 2.难点:小说深厚的思想内蕴分析。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新课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驿路梨花》,是一篇小说,作者是彭荆风。(板书标题、作者。)二、问题探讨(一):结构分析 阅读小说,首先要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本文以“我们”的行止和见闻为主线。按照你的理解,本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各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全文以“我”和老余的见闻为主线展开情节,可分五部分: 第一部分(1~8自然段),从开头到“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我”和老余在梨树林中发现小屋; 第二部分(9~12自然段),从“老余打着电筒走过去”到“可能是一位守山护林的老人”,小屋帮助“我们”解除了饥饿疲劳; 第三部分(13~27自然段),从“正说着”到“哈尼小姑娘在梨花丛中歌唱”,“我们”和老猎人之间的误会;瑶族老人述说小屋主人名叫梨花;

第四部分(28~36自然段),从“第二天早上”到“常来照管这小茅屋”,写“我们”遇到梨花妹妹,梨花妹妹讲出小屋的来历; 第五部分(37自然段),从“我望着这群”到篇末,点名主题,收束全篇。 三、问题探讨(二):人物分析 课文中写了哪些人他们出场的顺序是怎样的他们为路边小茅屋做了些什么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呢文章在刻画这些人物是采用了怎样的手法 ①课文中写的人物及其出场顺序是:“我”和老余、瑶族老人、一群哈尼小姑娘、(解放军)、(梨花)。 ③课文对“我”和老余、瑶族老人、一群哈尼小姑娘的言行举止相貌进行了直接的描写,而解放军和梨花则是通过哈尼小姑娘(梨花妹妹)讲述出来的,属间接描写。 【作业布置】 将小说中哈尼族姑娘梨花妹妹讲述的“梨花姑娘”的故事写成一篇完整的文章。要求:根据原文增加具体的细节和情景,更为生动形象地表现梨花姑娘的美好品格;不少于600字。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阅读小说,自然要重视情节、人物、环境等三个要素,也要分析小说的主题和艺术手法。本节课的主要就是分析这篇小说的主题思想和叙述手法。 二、问题探讨(一):主题思想分析 本文的主题思想是什么可以从哪些方面来分析

【课文解读】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4课《驿路梨花》

一、作者简介 彭荆风,1929年生,江西萍乡人,作家。1955年出版短篇小说集《边寨亲人》。与人合写电影文学剧本《边寨烽火》与《芦笙恋歌》,“文革”后出版作品有长篇小说《鹿衔草》,中篇小说《蛮帅部落的后代》《爱与恨的边界》,短篇小说集《驿路梨花》等。 二、背景资料 《驿路梨花》是彭荆风于1977年秋写的,当时,党中央重新提出要学习雷锋精神,作者记忆的闸门也被叩开了,他想起了许许多多边疆地区的朴实的人和事,想起了那深山大岭里供旅人方便的小茅屋,想起了默默为茅屋打柴、背水的哈尼族人,以及为了后来的旅客,临行前都要给小茅屋做点事的先行者。想起这些,一股无形的力量迫使彭荆风拿起笔来,写就了《驿路梨花》。 三、理解词义 1.修葺:修理房屋。葺,用茅草覆盖房顶。 2.折损:因过分尊重使人承受不起,客套话。 3.驿路:这里指过往行人所走的道路。 4.迷茫:广阔而看不清楚。 5.恍惚:不真切,不清楚。 6.简陋:简单粗陋不完备。 7.延伸:延长伸展。 四、课文分段 第一部分(1—9):写“我”和老余在焦急地赶路之时发现了小茅屋。 第二部分(10—12):“我们”投宿小茅屋,猜测小茅屋的主人是谁。 第三部分(13—27):写瑶族老人述说小茅屋的主人是梨花。 第四部分(28—37):写梨花妹妹讲述小茅屋的来历,引用诗句点题。 五、问题归纳 1.开篇的自然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本题运用自然环境描写作用分析法。“挨”“延伸”“消失”由近及远,描写出了山峦的层叠和一望无际;“迷茫的暮色”又表明“我们”行进山中已经到了傍晚时候。这样描写山峦,表明时间,衬托出“我们”的

焦急心情,为下文“小屋”的出现作铺垫。 2.“我们”首先看到了小屋的什么情况?产生了什么疑问?这起着什么作用? “我们”首先看到小屋“没有灯也没有人声”,不禁产生了“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的疑问,设置出了第一个悬念。 3.小茅屋的主人为过路人准备了哪些必需品?从中可以看出主人具有怎样的品质? 本题运用人物形象五分析法。床、水、干柴、米、盐等。从中可以看出主人热情周到、乐于助人的品质。 4.第12段两人的对话有什么作用? 本题运用语言描写作用分析法。两人的对话既表现出对这家主人的感激之情的深厚,又在行文上照应前文设置的悬念;“可能”表现老余语气的不肯定,又深化了前文设置的悬念。 5. 24段语言属于什么记叙顺序?在行文上起着什么样的作用? 插叙。表现出小屋帮助了很多行路的人,意义重大;终于打听出小屋主人名叫梨花,既表现了老人非常感激小屋主人的心情,又在行文上照应前面设置的悬念,似乎已经解开了这个悬念。 6.如果把“多好的梨花啊”改为“多好的姑娘啊”,表达效果一样吗? 不一样,赞美“梨花”这位姑娘,又会使人与自然界的梨花联系起来,增强了美感。 7.写“我”的梦境有什么作用? 以自然美衬托人物美,使自然界的梨花与人物梨花相映生辉,表现出了梨花姑娘的无限美丽。情深才会成梦,看到梨花姑娘的梦境描写,表现了“我”对她的衷心赞美。 8.说说“闪出”这一动作描写的表达效果。 本题运用关键词语表达效果法。“闪出”写出了哈尼小姑娘们动作的轻快、活跃,与她们的年龄特征相吻合,体现了她们活泼、快乐的特点。 9.结尾处引用“驿路梨花处处开”诗句,有何作用? 本题运用引用作用分析法。引用诗句,寓意双关,点明文章的主题,赞扬了世代相传的雷锋精神。 10.小说怎样结束全篇?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 是以姑娘和梨花并提、引用诗句来结束全篇的。“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洁白的梨花”并提,互相辉映,以梨花衬托小姑娘,赞美学习雷锋、照管小屋、帮助路人的小姑 娘,宛如洁白的梨花,心灵纯真美好。引用陆游“驿路梨花处处开”的诗句结尾,既照应题目,更表明“处处”都有这样美如梨花、助人为乐的小姑娘,学习雷锋之花开遍了神州大地,大大开拓了作品的境

14.驿路梨花 优秀教案

14 《驿路梨花》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中记叙的顺序;学习作者精巧的构思。 2.体会文章以花喻人,寓人于花的象征手法。 3.学习茅屋的主人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 【教学重点】 1.学习课文中记叙的顺序;学习作者精巧的构思。 2.学习茅屋的主人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 【教学难点】 体会文章以花喻人,寓人于花的象征手法。 【课文导入】 陆游有诗“驿路梨花处处开”,是梨花的美景引起了诗人的诗兴;而作家彭荆风在哀牢山的大山深处,也看到了梨花盛开的情景,在这里,他不但看到了美景,而且深受感动。他到底经历了一件什么事情?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小说《驿路梨花》。 【课堂环节导航】 一、出示目标 1.学习课文中记叙的顺序;学习作者精巧的构思。 2.体会文章以花喻人,寓人于花的象征手法。 3.学习茅屋的主人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 二、资料链接 1.作者简介:彭荆风,1929年生,江西萍乡人,作家。1955年出版短篇小说集《边寨亲人》。与人合写电影文学剧本《边寨烽火》与《芦笙恋歌》,“文革”后出版作品有长篇小说《鹿衔草》,中篇小说《蛮帅部落的后代》《爱与恨的边界》,短篇小

说集《驿路梨花》等。 2.背景透视:《驿路梨花》是彭荆风于1977年秋写的,当时,党中央重新提出要学习雷锋精神,作者记忆的闸门也被叩开了,他想起了许许多多边疆地区的朴实的人和事,想起了那深山大岭里供旅人方便的小茅屋,想起了默默为茅屋打柴、背水的哈尼族人,以及为了后来的旅客,临行前都要给小茅屋做点事的先行者。想起这些,一股无形的力量迫使彭荆风拿起笔来,写就了《驿路梨花》。 3.相关资料:哈尼族大多居住在海拔800至2500米的山区,主要从事农业,梯田稻作文化尤为发达。千百年来,面对高山峡谷的生存空间,哈尼人民创造、总结出一套垦种梯田的丰富经验。他们根据不同的地形、土质修堤筑埂,利用“山有多高,水有多高”的自然条件,把终年不断的山泉溪涧,通过水笕沟渠引进梯田。到了初春,形状各异的大小梯田盛满清泉,在明媚的阳光下,山风微吹,波光粼粼;三四月间,层层梯田青翠欲滴,宛如一块块绿色壁毯;夏末秋初,稻谷成熟,放眼望去,一片金黄。这简直就是一幅变化奇巧、简朴秀美的水墨画。 三、预习反馈 1.读一读字音,注意读准字音。 2.写一写字形,指导学生识记生字。 3.记一记词义。 四、初读感知 (一)带着问题读课文。

驿路梨花

驿路梨花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理清文章的线索,说出作者在顺叙中运用追溯往事这种写法的作用。 2、找出文中写梨树林和梨树花的语句,指认实写和虚写的句子,说明其作用。 3、熟记有关字词的音、形、义 【重点知识及能力讲解】 本文从“我”和老余第一天傍晚投宿写到第二天早晨,其间借人物语言两次追溯往事:一是借瑶族老人之口讲哈尼族姑娘梨花帮助过路人,二是借梨花妹妹之口讲解放军造茅屋及姐姐梨花照料小茅屋。这种在顺叙中追溯往事的写法使得文章悬念迭起,波澜起伏,收到了强烈的艺术效果。 【难点知识及能力讲解】 文中三次提到梨花,前后照应,也是本文的线索。开头的实写烘托出不平常的小茅屋,创设了优美的意境;中间写梦中的梨花,虚实映衬、交相生辉;结尾再次人花相映,歌颂了雷锋精神已在边区发扬光大,完成了主题的升华。 ●预备训练 一、根据注音写汉字 竹miè() niǎn()走 huǎnghu() jǐ()子花bàn()修qì() 二、根据意思写词语或解释词语 1、山势坡度很大,直上直下的。() 2、广阔而看不清楚() 3、闲适而自得() 4、光亮而透明() 5、修qì: 6、修长: 7、香气四溢.: 8、huǎnghu: ●课堂达标训练 一、指出下列各组拼音中错误的一项,并订正 1、A、驿(yì)路 B、晶莹(yín) C、陡峭(qiào) D、溢(yì)()() 2、A、竹篾(miè) B、简陋(luò) C、迷茫(máng) D、菌(jīn)()() 3、A、瑶(yáo)族 B、相衬(chǜn)C、恍(huǎng)惚 D、麂(jǐ)()() 二、填空 1、《驿路梨花》作者。他在本文的结尾引用了代著名诗人的诗句:“”,这句话在结构上起作用,在内容上起作用。 2、本文在结构文章,编织故事上的最大特色是;从结构上看,课文是按顺序组织材料的,但从来看,课文又是按倒叙组材的。 3、如何在顺叙中追溯往事?文章是借人物语言来达到这一目的的。 一是借之口讲述 二是借之口讲述 这样文章结构紧凑,容量很大而文字节省。

七年级 语文《驿路梨花》

【本讲教育信息】 一. 教学内容: 《驿路梨花》 二. 教学重点: 1. 了解本文的叙述顺序。 2. 学习本文围绕“谁是小茅屋的主人”巧设悬念的构思方法。 三. 教学难点: 1. 理解文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2. 了解本文以花喻人、以花喻雷锋精神的写作手法。 【学习提示】 一. 基础知识及其运用: 1. 给加点字注音: 陡峭(qiào)着急(zháo)露宿(lù)喷香(pèn) 菌子(jùn)麂子( jǐ) 撵走(niǎn)修葺(qì)花丛(cóng )2. 根据注音写汉字: 晶yíng(莹)bì(避)风yì(驿)路立jí(即) 竹miè(篾) 火táng(塘) 打rǎo(扰) 香气四yì(溢) 3. 形似字注音组词: 篾(miè)竹篾莹(yíng)晶莹 蔑(miè) 蔑视营(yíng)军营 葺(qì)修葺拢(lǒng)聚拢 茸(róng)茸毛扰(rǎo)打扰 4. 解释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修葺:修理房屋。葺,用茅草覆盖房顶。 折损:因过分尊重使人承受不起,客套话。 驿路:这里指过往行人所走的道路。 迷茫:广阔而看不清楚。 恍惚:不真切,不清楚。 简陋:简单粗陋不完备。 延伸:延长伸展。 二. 文学常识:

彭荆风,1929年生,江西萍乡人,作家。1952年开始在报刊发表作品,1955年出版短篇小说集《边寨亲人》。1956年与人合写电影文学剧本《边寨烽火》与《芦笙恋歌》,文革后出版作品有长篇小说《鹿衔草》,中篇小说《蛮帅部落的后代》《爱与恨的边界》《绿色的网》,短篇小说集《驿路梨花》等。 三. 课文讲解: 全文从结构上可以分为五部分: 第一部分:(1—8)写我们深山行,在梨树林中发现茅屋。 文章开头描写山的高、多、险,为后文“我”和老余天黑后找不到住处的焦急心情作铺垫。他们该怎么办呢?读到这里我们也不禁为他们担心。“看,梨花! ”老余叫了起来。梨花出现说明离人家就不远了。梨花给人带来希望和安慰。作者对梨花林进行了诗情画意的描写。有人家么?这里设了第一个悬念。很快就看见了一座小茅屋,可它的主人是谁呢?作者设了第二个悬念。很自然地引入下文。 第二部分:(9—12)我们投宿小茅屋,猜测小茅屋的主人。 这部分对小茅屋的环境描写,足见主人的热情周到。我们在感激主人的同时自然地想到:主人是谁呢?这是第三个悬念。 第三部分:(13——27)写瑶族老人述说小茅屋的主人是梨花。 我们以为瑶族老人就是小茅屋的主人,可他却回答不是,又一个悬念产生了。老人说有一个叫梨花的哈尼小姑娘是主人。于是作者便梦见梨花在梨树林中漫步。 第四部分:(28—36)写梨花妹妹讲述小茅屋的来历。 在我们修葺小茅屋时来了一群哈尼小姑娘。原来小茅屋是解放军叔叔为方便过路人建造的,梨花来照料小茅屋,梨花出嫁后由梨花妹妹等哈尼小姑娘接管照料。到底谁是小茅屋的主人呢?这层层悬念我们应该解开了——凡是照料过小茅屋的人都是小茅屋的主人。 第五部分:(37)引用诗句点题。“驿路梨花处处开”,意思是雷锋精神处处发扬光大。结构上照应了题目,内容上深化了中心。结尾再一次写到梨花,是以花喻人,以花喻雷锋精神,给人以无限美的感受。 写作特点: 1. 构思新颖。作者在行文构思上巧设悬念,以“谁是小茅屋的主人”为悬念,推进情节的发展,引人入胜。 2. 结构巧妙。小说以“我”和老余的见闻为线索,采用顺叙方式组织材料,通过人物的叙说把十几年的事情浓缩在一晚一晨之间,也就是顺叙之中有插叙。这样就显得全文结构紧凑。 3. 以花喻人,以花喻精神。作者三次描写梨花,第一次描写梨花,因为它给人以希望,同时又衬托了小茅屋的温馨。第二次梦见梨花,是虚写,人与花交相辉映,以梨花的洁白衬托人物美丽的心灵。第三次写到梨花,花与人结合在一起,以大自然之美衬托人物精神之美,可谓新颖别致,匠心独运,堪称是寓情于景之妙笔。 【模拟试题】(答题时间:40分钟) 一. 基础知识及其运用 1. 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 A. 驿路(yì)骚动(sāo )枉然(wǎng) B. 简陋(lòu) 曲折(qǔ) 无碍(ài ) C. 广袤(mào)菌子(jūn) 外敷(fū) D. 含混(hǔn) 露宿(xǐu) 寂寥(liáo)

【初中语文】驿路梨花教案及备课资料 人教版

第14课驿路梨花 教学目的: 1.了解作者,积累相关语言。 2.了解记叙顺序与设置悬念的手法。 3.理解作者在文中表现的对雷锋精神的传承与发扬。 教学时间: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目的 1.了解作者,积累相关语言。 2.理清结构,基本理解文意,了解写作顺序。 教学内容与步骤 情景激趣: 彭荆风(1929——),靠自学成为作家。解放前只读过初中两年就因家贫失学,进报社当学徒、校对、记者、副刊编辑,在云贵高原各少数民族地区工作过多年,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离开文坛22年,“文革”中坐牢7年。 《今夜月色好》获全国第八届优秀短篇小说奖;报告文学《解放大西南》获第五届鲁迅文学奖(2007—2009)。 1952年开始发表作品。大多描写边疆战斗生活和少数民族风俗人情,具有鲜明的边疆特色,受到好评。 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是他1977年写作的表现边疆少数民族风俗人情的佳作。 探究生趣 第一步,泛读课文。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用[ ]标出倒叙的内容,用()标出插叙的内容,用波浪线标出设置悬念的内容,用序号标出意义段,用着重号标出表现主旨的语句,批注自己的阅读体会,列出不懂之处。 在阅读的过程中,校正读音,积累语言: 迷茫(mímáng):①广阔而看不清的样子。②形容生活或者工作不知道该如何进展,没有方向感。 恍惚(huǎng hū):①精神不集中,神志不清。②指神思不定、慌乱无主。 修葺(xiūqì):修理(建筑物)。 晶莹(jīng yíng):形容光亮而透明,多数是指露珠等球型物体。晶:光亮透明。莹:光亮透明。 驿路(yìlù):驿道。 指导学生理解课文的结构 学法指导:理解文章整体结构,要注意通过文章的结构特色、文中提示思路的词语或句子加以理解。小说的一般结构方式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 1.抽同学叙述课文的主要内容: 2.请同学们划分段落,概括大意:

驿路梨花

《驿路梨花》 教学目标: 1.学习略读, 快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理解“梨花”的象征意思和作用。 2.理清文章思路,体会构思巧妙,设置悬念、误会使故事情节一波三折的写法。 3. 体会文章描写的朴实民风,在阅读文章的基础上,能对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 4. 培养学生修身正己的公德意识。 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首先欣赏一首诗,说一说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闻武均州报已复西京 南宋陆游 白发将军亦壮哉,西京昨夜捷书来。 胡儿敢作千年计,天意宁知一日回。 列圣仁恩深雨露,中兴赦令疾风雷。 悬知寒食朝陵使,驿路梨花处处开。 这首诗最后一句“悬知寒食朝陵使,驿路梨花处处开。”是说,可以预料到来年寒食节,祭扫宋先帝陵墓的使者,将通过梨花盛开的驿道而到达洛阳。表达了陆游听到收复西京的消息,异常高兴的心情。作家彭荆风借用这首诗的诗句“驿路梨花处处开”写了篇散文《驿路梨花》,今天我们学习这篇文章,探究彭荆风要通过“驿路梨花处处开”表达怎样的情感? 二、出示学习目标 三、汇报自学,展示自我

1、关于梨花的诗句 鸳鸯被里成双夜,一树梨花压海棠。(苏东坡.)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 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白居易)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苏东坡) 红袖织凌夸柿蒂,青旗沽酒趁梨花。(李商隐) 砌下梨花一堆雪,明年谁此凭栏杆?(杜牧) 2、雷锋精神 雷锋(1940-1962),中国家喻户晓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楷模;他作为一名普通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在他短暂的一生中却助人无数。毛泽东主席于1963年3月5日亲笔为他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并把3月5日定为学雷锋纪念日;一部可歌可泣的《雷锋日记》令读者无不为之动容。“雷锋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学习。 3、读准下面重点词语的字音: 着(zháo)急露(lù)宿喷(pèn)香菌(jùn)子 麂( jǐ)子撵(niǎn)走修葺(qì)花丛(cóng) 晶莹(yíng)避(bì)风驿(yì)路立即(jí) 竹篾(miè) 火塘(táng) 打扰(rǎo)香气四溢(yì) 4、理解下面词语的意思: 修葺:修理(建筑物)。葺,修理、修建。 折损:因过分尊重使人承受不起,客套话。 驿路:这里指过往行人所走的道路。 迷茫:广阔而看不清楚。 恍惚:不真切,不清楚。 香气四溢:指香气浓郁,向四面飘散。

《驿路梨花》教学设计

《驿路梨花》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理解梨花的深刻含义。 过程与方法 掌握基本的快速阅读法,弄清文章巧妙的构思。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悟以梨花为代表的青年一代的优秀品质,弘扬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 教学重点:文章的写人技法。 教学难点:对小屋主人和文章中心的理解。 教学方法:朗读法、品析法、合作交流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春天一到,万物复苏,百花竞放。不必说鲜艳如火的桃花,也不必说粉红似霞的杏花,单是那洁白胜雪的梨花,就能引起人们的无边遐思。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倾其笔力,大绘春花,曾留下许多不朽的篇章。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当代著名作家彭荆风的——《驿路梨花》。 二、简介作者 彭荆风,当代作家。他的小说、散文和电影剧本,多以边防军民的生活和斗争为题材。作品有《边塞烽火》《芦笙恋歌》《鹿衔草》等。 三、释题导思 1.文章的题目出自哪里? 出自陆游的诗句“悬知寒食昭陵使,驿路梨花处处开” 2.什么是“驿路”?文中指什么? 古时专为传递政府文书而开辟的交通大道,沿途设有换马或休息的驿站。文中指高山之中过往行人所走的道路。 四、默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在哀牢山深处,在人迹罕至的茂密树林里,一片美丽的梨花掩映着一座小草房,它的主人是谁?它见证了怎样的一个美丽故事?下面让我们一边默读文章,一边勾画出本文写到了哪些人物?这些人为小茅屋做了些什么? 1.我和老余投宿、修葺小茅屋 2.瑶族老人借住、照看小茅屋 3.哈尼小姑娘照料小茅屋 4.解放军建造小茅屋 5.梨花姑娘照料小茅屋 (二)还是这些内容。如果按照时间先顺序概述,应该怎么说? 十几年前解放军路过这里学雷锋建起小茅屋,哈尼小姑娘梨花照料小茅屋,梨花出嫁后,梨花妹妹接着照料小茅屋,瑶族老人借住并送米,“我们”路过住宿。 (三)这篇文章所写的故事时间跨度大,前后延续了十多年,作者为什么不按时间顺序写? 如果按时间顺序写就太平淡了,也不吸引人。 六、跳读课文,理清思路 俗话说,“文似看山不喜平”(板忆并画山的简笔画)如果大山没有峰棱,没有起伏,就不会有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千古诗句。一篇好的文章有曲折、有悬念才能吸引人,才是好的文章。在这篇文章中,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二次误会、三个悬念。 (一)二个误会 误会1:我们认为瑶族老人是“主人”时,他说不是 误会2:我们和瑶族老人认为哈尼小姑娘是主人,然而又不是 (二)三个悬念 悬念1:“我们”正焦急时发现小茅屋,却没有人,没有灯。“我们”产生这样的疑问:“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 悬念2:“我们认为瑶族老人是主人”。而老人说:“我不是主人”。到底谁是主人呢? 悬念3:当“我们”要感谢哈尼小姑娘时,她说:不要谢我们,房子是解放军叔叔盖的。解放军叔叔为什么盖房子呢? (三)究竟谁是房子的主人呢? 凡照料过小茅屋的,具有助人为乐的精神的后来人,都属于小茅屋的主人。 七、精读课文,体会情感 结合全文,不难发现作者写此文是为了赞美木屋主人,可在行文中却时时突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驿路梨花》优秀教案

《驿路梨花》教学设计 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 (1)在诵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2)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讨论,分析、解决疑难问题。 (3)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景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 2、教材分析 《驿路梨花》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材第三册第二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文章通过记叙发生在哀牢山路边一所小茅屋的故事,讴歌了以梨花为代表的青年一代的优秀品质,生动地表现了雷锋精神在少数民族地区生根、开花、不断传扬的动人情景,歌颂了各族人民助人为乐的高尚品质。 3、学情分析 学生对记叙文的基础知识有了较全面的掌握,对学习记叙文的方法也有了一定的积累。因此我强调课前预习,课上以学生阅读、讨论、感悟为主,教师适当地引导、点拨,帮助学生完成重难点的突破。 教学目标 1、掌握略读法,快速找出故事中的人、物、事。 2、细读课文,能够理清文章的结构特点,并说出“梨花”在文中的含义。 3、深化文章主题,联系实际,说说你对“功德”这个概念的想法。 评价任务 1、针对目标1设计3个问题,让学生速读课文,围绕谁是小木屋的主人写了哪些人、物和事件,说出文章构思特点所表达的效果。考察学生速读提炼文章主要内容和理解课文结构特点的能力。

2、针对目标2设计1贯穿全文的文眼“梨花”,对三处描写的“梨花”段落进行朗读和研读,能说出“梨花”的不同含义,考察学生理解课文思想内涵的能力。 3、针对目标3,设计一个课外延伸范文,强化学生的速读能力,结合课文主题,联系实际,提升学生对社会“公德”的了解,进一步深化主题,感悟人间真情。 教学过程: 环节一:教师美语导入新课 同学们,历经了一冬的阴霾,终于迎来了万物复苏,百花竞放的春天。不必说鲜艳如火的桃花,也不必说红粉似霞的杏花,单是那洁白胜雪的梨花,就能引起我们无边的遐思。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倾其笔力,大绘春花,曾留下许多不朽的篇章。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当代著名作家彭荆风的──《驿路梨花》。 环节二:自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问题一:什么是驿路。文中有几处描写梨花的段落,分别在哪里?请结合课下注释明确题意,速读课文,抓住文眼。(评价学生定向搜集信息的能力) 活动:学生速读课文,3分钟动笔画出描写梨花的段落。 第一处:4─6自然段,(文章的开头) 第二处:27自然段,(文章的中间) 第三处:37自然段,(文章结尾) 问题二:文章是怎样来描写驿路上的梨花?哪些是实写,哪些是虚写(评价学生对文章中主要内容和虚实描写手法的了解)第一处:实写;第二处;虚写; 第三处;望梨花(实写)想梨花诗句(虚写) 活动: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同桌讨论完成。 环节三:细读课文,把握文章的结构特点,理解“梨花”含义 (一)一写梨花 活动:齐读1-3段,了解故事背景,师读4─6段学生闭目体味 问题一:月光下的梨树林,觉得这里的景色怎样?在这诗一般的美妙环境中,我和老余有心思赏花吗?我们为什么着急?在这种状况下,我们急需打一个地方留宿,找到没有?是什么?这房子有人吗?谁的房子呢?(教师一连串的问题,旨

《驿路梨花》

《驿路梨花》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本篇顺叙故事波澜起伏、运用插叙表明原委和间接描写人物的写作方法。 2.体会本篇巧妙标题的深刻含意。 3.学习优秀人物向雷锋学习。 教学设想: 本篇不是从解放军盖起小屋、梨花姑娘照料小屋写起顺叙出十多年的时间跨度、直接描写解放军和梨花姑娘,而是集中在一个夜晚和早晨,按“我们”宿在小屋的得解除饥饿疲劳和见闻顺序,组织材料,结构篇章,间接描写解放军和梨花姑娘,叙中融情,叙后抒情,抒情结尾;其中两段具有插叙作用的人物语言,表明小屋的建造者和照料者,并在叙写所见所闻当中,先设置出一个悬念,穿插两个误会,步步深化悬念,最后彻底解开悬念;从而体现出了作者构思谋篇的匠心,构成了波澜起伏的故事情节和回环递进的结构形式,有力地表达了赞美青年一代学习雷锋、心灵纯美的主题。引导学生体会这种艺术形式的表现力量,达到教学目的。 本篇以“驿路梨花”为题,一语双关,譬喻恰切,形象鲜明,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引导学生在分析作品基础上体会标题含意,培养鉴赏能力。 本篇安排两个课时进行教学。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把握故事梗概,理清篇章结构,分析梨花树林中发现小屋。 教学过程: 1.由新单元教学的开始,引出《驿路梨花》(板书课题)。 2.要求学生阅读预习提示,初步了解本篇;参看注释阅读课文,理解词、句意、全文大意。 3.引导学生读准字音。 驿:篾:陋:撵:麂:葺: 4.指定学生朗读课文。 要求读音准确,缓急得当。 5.引导学生把握故事梗概,理清篇章结构。 (1)本篇的核心事物是什么?直接描写并贯穿全篇的是什么人?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本篇的核心事物是小屋,直接描写并贯穿全篇的人物是“我们”。 (2)依据“我们”的行止和见闻,本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各主要写出了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可以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从开头到“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主要写“我们”在梨树林中发现小屋;第二部分,从“老余打着电筒走过去”到“可能是一位守山护林的老人”,主要写小屋帮助“我们”解除了饥饿疲劳;第三部分,从“正说着”到“哈尼小姑娘在梨花丛中歌唱”,主要写瑶族老人述说小屋主人名叫梨花;第四部分,从“第二天早上”到“常来照管这小茅屋”,主要写梨花之妹讲出小屋的来历;第五部分,从“我望着这群”到篇末,热情赞美,结束全篇。 6.引导学生分析第一部分(板书:梨树林中发现小屋)。 (1)本篇开篇怎样写出了什么?写这些起着什么作用?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 第14课 驿路梨花

知识目标:了解作者,积累词语,初步感知文章的内容。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理清文章写作顺序的能力。 思想教育:教育学生感受作品中体现的爱心。 教学重难点 1.了解作者,积累词语,初步感知文章的内容 2.理清文章写作的顺序 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喜欢春天吗?(喜欢)春天一到,万物复苏,百花竞放。不必说鲜艳如火的桃花,也不必说红粉似霞的杏花,单是那洁白胜雪的梨花,就能引起人们的天边遐思。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倾其笔力,大绘春花,曾留下许多不朽的篇章。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当代著名作家彭荆风的──《驿路梨花》二、资料助读 彭荆风,男,汉族,1929年11月22日出生,祖籍江西萍乡,195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原就职于成都军区创作室,任主任,职称文学创作一级,1956年加入江西省作协。1956年9月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90年退休。 其长篇报告文学《解放大西南》获第五届鲁迅文学奖,短篇小说《驿路梨花》入选中国初中学生课本。 作者从1950年春,随军进入云南以来,三十多年大部分时间都在那里生活。作者写《驿路梨花》是在被迫搁笔多年后的1977年秋。那时,党中央重新提出了学习雷锋。他想起了边疆许许多多朴实的人和事,想起了曾经见过的那深山大岭里的小茅屋,默默为茅屋打柴、背水的哈尼族人,以及为了后来的旅客,临行前都要给小茅屋做点事的先行者。想起这些,一种想用文笔描述那和谐过去的创作愿望也油然而生。这篇对善良、朴实、美好歌颂的《驿路梨花》,也是让人们用过去与“文革”对比,以鞭笞丑恶。 三、预习检测 1.生字注音 陡峭.(qiào)竹篾.(miè)撵.走(niǎn)麂.子(jǐ) 恍惚 ..(huǎng hū)修葺.(qì)菌.子(jūn) 2.生词注解 驿路:又叫“驿道”,古时为传递政府文书而开辟的交通大道,沿途设有换马或休息的驿站。这里指过往行人所走的道路。 迷茫:广阔而看不清的样子。 恍惚:仿佛;近似。 修葺:修理(建筑物)。葺,修理、修建。 折损:因过分尊敬使人承受不起,客套话。 照管:照看,对某个东西或物体进行管理,照顾。 四、合作探究 (一)整体感知 1.引导学生把握故事梗概,理清篇章结构。

驿路梨花 优秀教学设计(教案)

《驿路梨花》教学设计 【教学思想】 《驿路梨花》是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中的第二篇课文,文章以梨花为线索,以物喻人的形式,在寻找小茅屋主人的曲折情节中,再现了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热情好客,乐于助人的纯朴民风,讴歌了以梨花为代表的青年一代的优秀品质。语文教学专家吕志范在《一个老教师的话》中有这样一段话:“课堂教学是一种特殊艺术。因为,它要创造某种意境,氛围和格调——境;它要表露某种情感,情绪,情趣——情;它要传递某种意念,思想,观点,法则——意,它要培养某种应用、操作、实践能力——能;它要进行某种习惯,方法,技巧的指导——法。”的确,一节好的语文课不应仅仅是一节课它更应该是一种高雅的艺术,《驿路梨花》处处彰显着美,眼前的梨花林美,边疆的梨花姑娘美,“乐于助人”的梨花精神更美,因此本篇文章在教学时要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梨花的不同层次的美,在感受美的同时受到情感的熏陶,掌握一定方法和技巧,从而提升语文素养。 【教学目标】 1、学习略读的方法,粗知故事梗概。掌握“驿路、撵、迷茫”等生字词。 2、细读课文,分析、理解“梨花”在文中的不同含义及作用。 2、引导学生联系实际,感悟助人为乐的朴实民风,提高自我的公德意识。 【教学重点】 细读课文,分析、理解“梨花”在文中的不同含义及作用。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联系实际,感悟助人为乐的朴实民风,提高自我的公德意识。 【教学方法】 略读、创设情境读、交流讨论、点拨追问 【教具使用】 ppt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读诗句初步感受梨花之美 投影:“梨花雪压枝,莺啭柳如丝。”

——温庭筠 “雪作肌肤玉作容,不将妖艳嫁东风。” ——雷渊 “柳色黄金嫩,梨花白雪香。” ——李白 交流:读完这些诗句,你觉得诗人笔下的梨花给你带来什么样的感觉? 明确:梨花清纯、玉洁,白得无瑕,如雪一般晶莹,美而不娇,秀而不媚,倩而不俗。 设计理念: 课堂导入的作用在于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和情感,启发和引导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用最短的时间进入到课堂教学最佳状态中去。恰到好处的一些诗文名句,不但能够很快地渲染一种诗情画意的典雅气氛,而且能创设“先声夺人”的审美情境,让课堂充满诗情画意,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二、略读课文,感知梨花美 1、齐读课题,会写“驿”字,知道驿路的意思。 投影:古时传递政府文书等用的道路,沿途设有换马或休息的驿站,这里指过往行人所走的道路。 (学生上黑板写“驿”这个字,其余学生在本子上写,教师适时点拨“马”作为部首时最后一笔横变为提) 设计理念: 字词不但是语文基础的一部分,是学生提高自我修养的一个重要手段,更是提高学生领悟中华文化一个最具体最直接的载体。因此,语文教学应重视学生的字词积累。 2、略读课文,找找在这驿路上都有哪些人,又发生了什么事呢?在这条驿路上“梨花”也多次出现,找找文中描写梨花的句子。

《驿路梨花》特级教师教学实录

《驿路梨花》教学实录 时间:一课时 上课,师生问好。 师:同学们,假如你正走在望不到尽关的深山老林里,此时,你已精疲力竭,干渴难熬。要是能有水喝该多好呀!就在这时——你突然发现前硕不无这处不一口井,于是甩掉包裹,不顾一切的奔了过去。——哇,一竹筒清凉的甘泉就放在井边。正当你低关喝水时。却发现旁边写有这样几句话:“这是一筒引水,请将它放在汲水器里,打上水后再渴。别忘了留下引水再离去,否则,后面垢人就喝不到水了。”一边是解渴的清泉,一边是为了后人的方便,此时此刻,筋疲力尽的你会怎么选择? 生:我选择后者,因为做人不能只想自己。 (其他学生也踊跃发言表示要选择后者) 师:说的真好。从这几个同学垢发言中,我看到了咱班同学朴实、美好的心灵。老师很感动,因为大家懂得做从之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个故事,题目是《驿路梨花》,是当代作家彭荆风写的。我们来看一下这是一个什么故?故事中的人们是怎么做的。 (板书:驿路梨花一个故事) 师:首先请大家明确两个学习重点:1、学习本文精巧的构思;2、学习文中主人公助人为乐的优秀品质。(板忆:1、精巧构思;2、助人为乐)

师:请同学们听老师朗读课文,整体感知后用自己的话把课文里的故事概述下来。(师配乐背诵全文)(一生复述) 师:这们同学的语言很简练。还是这些内容。如果按照时间先顺序概述,应该怎么说? 生:十几年前解放军路过这里学雷锋建起小茅屋,哈尼小姑娘梨花照料小茅屋,梨花出嫁后,梨花妹妹接着照料小茅屋,瑶族老人借住并送米,“我们”路过住宿。 师:语言更简练。老师有个问题这篇文章所写的故事时间跨度大,前后延续了十多年,作者为什么不按时间顺序写? 生:我认为如果按时间顺序写就太平淡了,也不吸引人。 师:对。俗话说,“文似看山不喜平”(板忆并画山的简笔画)如果大山没有峰棱,没有起伏,就不会有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千古侍句。在我国古代,如果有人因为一篇好文章考取了状元,人们就说是天上的“文曲星”下凡。这里的“文曲”大家明白吗?“曲”就是曲折、起伏、有悬念才吸引人,才是好的文章。在这篇文章中,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军——二次误会、三个悬念。请同学们快速读课文,先找出无次误会,看一看在哪些段落中。 (板书:二次误会三个悬念) 生读课文。 生:第一次误会在13和14两段,第二次误会在30——32段。 师:请读一下吧。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下册《驿路梨花》 (18)

《驿路梨花》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理解梨花的深刻含义。 过程与方法: 掌握基本的快速阅读法,弄清文章巧妙的构思。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悟以梨花为代表的青年一代的优秀品质,弘扬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对文中以花喻人的技法理解。 教学难点:理解本文中心思想及茅屋主人是谁这一悬念。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春天一到,万物复苏,百花竞放,洁白的梨花开满山头的时候,引起了人们的无边遐思。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倾其笔力,大绘春花,曾留下许多不朽的篇章。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当代著名作家彭荆风的——《驿路梨花》 (二)解题

阅读题目,讨论解析“驿路梨花”的含义,自由发表见解。 教师明确: 驿路——文中指过往行人所走的道路。 梨花——梨树开的花。 驿路梨花——行人道旁开着洁白的梨花。 (三)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书中出现了哪些人物?(按书中出场顺序) 明确:我和老余——瑶族老人——哈尼族小姑娘——解放军——梨花。 2.这些互不相干的人物是通过什么而有的交集? 明确:一间小茅屋。 3.这些人与小茅屋关系是怎样的? 明确: 我和老余、瑶族老人——客人 哈尼小姑娘和梨花——照料者 解放军——建造者 4.如果按照实际人物出现的时间顺序来排列,应该是怎么样的?你觉得怎样的顺序好?为什么? 明确: (1)解放军——梨花——哈尼族小姑娘——瑶族老人——我和老余(2)文中的顺序更好: 从时间上以倒叙的方式,使得小说的故事情节层层推展,产生层

层误会和悬念,让情节更加的曲折生动、一波三折。 教师追问:那么文中产生了什么样的误会和曲折? 明确:围绕“谁是小茅屋的主人”产生了两个误会,三个悬念。(四)思考探究 1.谁才是小茅屋的真正主人? 学生讨论发表见解,教师明确: 小茅屋的“主人”,指对小茅屋有着拥有权和使用权的人,而在文中,解放军修建小茅屋的目的是为了方便过路的行人,而照料它的人又是自发的,所以我们难以找到它真正的主人,若要勉强找出它的主人,那么应该就是“传承了它的人”。 2.小茅屋是怎么建造出来的?(起因、经过、结果)在文章的哪个部分? 明确:文中第33自然段。 起因:解放军在树林里淋了雨。 经过:为了方便路人盖了一间小茅屋。 结果:梨花深受雷锋精神的感动,常常照料小茅屋。 结论: 小茅屋是解放军叔叔为了方便路人,学习雷锋助人为乐的精神而建造的。 3.通过阅读33自然段,解放军和梨花是直接出现在我们面前吗? 明确:梨花和解放军没有直接出现,是通过一段回忆间接描写出来的。 也就是说,这段回忆运用了插叙的记叙顺序。

驿路梨花教学设计

14《驿路梨花》教学设计 一、通过略读课文来复述课文主要内容。 二、学习本文综合运用顺序、插叙的叙述方法,找出文中设置的误会和悬念,分析理解作品精巧的构思及其表达效果。 三、体会课文讴歌助人为乐的高尚品德,揭示雷锋精神经久不衰、正在人民群众中代代相传的主题。 本文进一步学习略读的阅读方法,粗知文章梗概。能力的养成,需要略读实践,要求用5分钟时间略读,复述故事以及筛选主要内容。本文综合运用了顺序和倒叙的记叙顺序,要在学习过程中有意识地去分析插叙的作用。另外,小说围绕“小茅屋的主人到底是谁”发生了两次误会,三次悬念,理解“设疑——释疑——引出新悬念”的巧妙构思及作用效果。最后,找出文中描写梨花的句子,分析理解标题“驿路梨花”的妙处。这样,就顺理成章地理解了本文歌颂助人为乐的精神,揭示雷锋精神代代相传的主题。 课时安排:1课时。 一、学生利用参考书或互联网,查找资料,了解作者彭荆风及本文写作背景。 二、学生扫清字词障碍,略读课文,圈点勾画主要信息以及阅读体会。 同学们是否有过这样的生活体验:当我们到了一处偏远的地方游玩,就在 我们玩得很尽兴,但却很疲乏和饥饿的时候,天已经不知不觉地暗了下来的时候,我们最渴望的是什么呢?——就是有一处休息的地方。刚才我们所说的这种情况与今天要学习的课文《驿路梨花》中“我和老余”的遭遇就很相似,那么他们遭遇的问题是否得到了圆满的解决了呢?下面我们就走进这篇课文。 教学活动一:略读课文,整体感知 任务与意图 略读课文,围绕“谁是小茅屋的主人” 概括本文有哪些人?做了什么事? 过程与方法 【学法指导1】略读:侧重观其大略,粗知文章的大意。略读时可以根据一定的目的或需要,确定阅读重点,其他部分的文字则可以快速阅读。另外,还需注意在阅读文章的基础上,对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强迫自己在规定时间内按要求读完一篇文章,开始时阅读速度每分钟400字,以后逐步提高。 明确:“我”和老余发现小茅屋——瑶族老人为小屋送米——“我们”一起修葺小茅屋——梨花妹妹照看小茅屋——梨花妹妹说十多年前解放军路过这里并建造了小茅屋——姐姐梨花照料小茅屋。所有为小茅屋做过好事的人都是小茅屋的主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