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对《道德形而上学奠基》序言的解读

对《道德形而上学奠基》序言的解读

对《道德形而上学奠基》序言的解读
对《道德形而上学奠基》序言的解读

2012020005马克思主义哲学

对《道德形而上学奠基》前言的解读

摘要:由于休谟的怀疑论导致了关于知识确定性的危机,于是康德开始了他的认识哥白尼革命,并于1781年写出了巨著《纯粹理性批判》。这本书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知识的客观有效性问题,但是,关于道德的问题还没有解决。在《纯粹理性批判》的最后部分已经有了向道德的过渡,康德不打算直接就写《道德形而上学》(1797年写出),还需要作相应的准备。于是有了1785年的《道德形而上学奠基》和1788年的《实践理性批判》。《道德形而上学奠基》是康德最基础和通俗的道德哲学的著作,由于其通俗性,多受重视,适合初学者入手康德的道德哲学。本人初学康德,于是从这本书来进入康德的道德哲学。此文是对《道德形而上学奠基》的前言一个浅显解读,

关键字:《道德形而上学奠基》,道德哲学,前言,解读,康德

一、《道德形而上学奠基》的写作目的

康德受卢梭的影响,要做有利于普通人类的哲学。于是在他完成了认识论的哥白尼革命,一定程度解决了认识论的问题后,开始转向他最关心的道德问题。康德认为,未来的形而上学主要就只有两个方向,一个是自然科学的形而上学,一个是道德形而上学。自然科学的形而上学,康德认为《纯粹理性批判》和《自然科学的形而上学基础》就基本解决了。康德更关心道德问题,因此关于自然科学的问题没有写一本《自然科学的形而上学》,而是马上准备写《道德形而上学》。《道德形而上学奠基》就是在为此做准备,康德说《实践理性批判》和《道德形而上学奠基》差不多,但是有一个重大区别,那就是《实践理性批判》是写实践理性,实践理性和理论理性是同一个理性,重于将两个理性合一。因而单独写《道德形而上学奠基》来讨论实践理性,建立道德的最高原则,为完整的道德形而上学奠定基础。

二、《道德形而上学奠基》的框架结构

这本书的基本框架是前言加三章正文。第一章:从普通的道德理性知识过渡到哲学的道德理性知识;第二章:从通俗的道德哲学过渡到道德形而上学;第三章:从道德形而上学过渡到纯粹实践理性批判。【1】(P1)

在第一章,康德首先从他所认为的那种对于道德性的日常的、前哲学的理解(这反映在那种唯一的、无条件的善的意志的观念之中)入手,进而分析性地推出责任的概念和为责任思想所推动的行为的概念,并以此作为道德价值的居所。

然后,在第二章中,他又从这哲学式的理性行为能力概念出发,同样分析性地推出了绝对命令(定言命令),把它作为合乎责任之行为的规则,并且由此推出意志自律,作为这种行为的最终的可能性条件。

第三章是“康德著作中最为难解的谜之一。其主要目标显然是为前两章所阐明的“道德性的最高原则”建立根据或作出辩护,看来康德也认为这要求一种演绎。。。。。。但对于康德提出的论证的真正结构,仍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事实上,我们不清楚这个演绎是否是对道德律、绝对命令和自由这三者的演绎,甚或它是否可以恰当地被刻画为一个“演绎”,这

都是不清楚的。”【2】(P322)下面的讨论将以《道德形而上学奠基》的前言为主。

三、《道德形而上学奠基》前言解读

(一)道德形而上学的性质及其需要。

1、动机。

“没有上帝和虽不可见却可以希望的世界,道德的壮丽观点将会是羡慕的对象,而不会是现实化的动机了。”【3】(P16)只有三大悬设可以提供道德动机,对事物性质的理解以及原则本身不提供动力。道德行为的纯洁性决定了出于义务的行为才是道德的,道德行为只有对道德的敬重以及未来的配享幸福才能有动力。道德的纯洁性也决定了道德动机只能来自对法则的敬重,以及三大悬设所保证福德一致。

2、道德形而上学之道德理论的必然性。

道德理论分为纯粹的部分(先天的普遍法则,来自理性存在者的普遍概念)与实践人类学的部分(先天的道德性对人类的应用)。实践人类学与实用人类学不同。我总结为:纯粹的,纯粹人类的,非纯粹人类的。对应于:上帝(纯粹理性本身的法则),人(不杀人不说谎等四种义务),人类现象(具体的道德戒令等)。

康德对于各种科学的划分导致困惑,因为他没有成功的区分他在两种意义上使用的“纯粹的”。在主要的意义上,纯粹的等于先验的,与经验的相对。这样,为了排除为它的原则寻找经验的基础,康德断言道德哲学依赖于这纯粹的部分。康德也使用“纯粹的”与“应用的”的相对。而且这两种意思不是同外延的。因为一个纯粹的物理学或纯粹的自然科学不等于一个先验物理学。

关于道德性也有模糊之处,它没有一个非纯粹的(经验的)部分,但有一个非纯粹的(应用的)部分。即道德人类学,这个服从于纯粹的部分。道德的纯粹部分是先验的,理论无法证明。但是道德有经验的应用,在实践上是先验的,在理论上是超验的。在理论上只能证明数学,物理学的科学。(道德性没有事实的经验,但有价值的经验)逻辑是纯粹的形式,与纯粹数学和物理学不一样,逻辑是人类最高的机能,数学与物理是在其之下的。德性---先验但不可认识---没有认识经验---有事实应用的。

先天的包含有经验的概念与纯粹先天的概念。我们知道,经过经验综合后的东西也可以成为分析的,成为先天的。一切变化都是有原因的,变化就是经验的概念。就是非纯粹的命题。(先验的也假设有经验的东西,因为没有经验就没法知晓先验)

康德最初的论断,一个道德原则一定包含绝对必然性,(客观普遍有效性)“一条法则,如果要被看作是道德的,即看作责任的根据,它自身就必须具有绝对的必然性”。【4】(p4)但这绝对必然性的所指与意义是模糊的。它可能指特定的道德戒条,也可以指更一般的道德原则,这道德原则是戒条的基础。它的意义可以被理解成纯粹规定的或标准的,也可以是模式化的。标准的解释是,在道德原则在的每一个可能世界中,它在不允许例外的意义上是绝对必然的。模式化解释是,在全部可能世界中,每一个可设想的世界都包含着能够应对道德需求的理性存在者。

第一眼看到这个可能是有问题的,因为在考量之下的文本中,康德似乎将绝对必然性归于特定道德命令(injunction),比如撒谎的禁令,而不是原理。此外,这种解读,对于康德所指的必然性是最自然地被用于规定的(标准的)意义,这必然性被使成为(build into)每一个应该要求的部分。然而,这就留下了没有解释的合格者绝对的意思,这意思在这种解读

里将最可能被作为是康德著名的严格主义的表达,那就是,义务不允许有例外的理论。但如果这就是康德的意思,那么他就错误的断言每一个人一定同意,因为共识就是,义务甚至是假设最严格的一种,比如反对撒谎的禁止,在某种情况中允许有例外。(必然性是指保证纯粹的道德性,最纯粹的只存在理念中,并不是说一定不考虑现实,也可以有例外的)绝对必然性的三个意义:一,对于特定的道德规诫是必然的绝对的,不允许有例外。但是事实是有例外的二,范围理论。对于全部理性存在者有效,而不是可设想的存在者三,先验理论,是来自纯粹理性概念的,绝对必然。

3、道德实践的必然性论证

在呈现了他的对于一个道德形而上学之道德理论的必然性的例子后,他又为对于道德实践的必然性论证。尽管人类存在配备有正确的道德原理,因为他们被许多偏好或倾向困扰,所以他们有应用他们进实在的困难。“因为人的意志本身受到那么多爱好的刺激,他虽然有能力产生某种实践的纯粹理性的理念,但要让这理念在他的生命的历程中具体地起作用,却并不那么容易”。【5】(p5)

(1)、道德形而上学不仅是因为思辨的促动而是必然的,而且是因为道德对各种困扰的服从与指导正确道德判断的思路和最高规范的缺乏一样长。

(2)、关于道德上的善,服从道德法则是不够的,而是一定要为这法则的目的而行动。

(3)、另外,符合一致只是很偶然和不确定的,因为不道德的基础也将会产生合乎法则的行动。但经常都是与法则相悖的行为。

感性困扰有:刺激人的欲望,外部的刺激,内心的接受与自发形成反应,感性的反应与知性的反应。生灭门与真如门,感性刺激的接受导致良心堕落,堕入红尘,产生诸多执念,念生则业生,则紧紧受束缚,只有断念,无执着,才能得自在。困扰来于感性的反应,范畴运用(知性的统觉形成一个逐渐变大的系统,人心也陷入越深。因果束缚。自然是来自于知性,来自内心,只要内心排除感性刺激,即可得自在。一切皆空,我心可自由。陷入红尘太深,需要不断的努力才能回复良善状态。现象界也是由我心而生,只不过有客观必然性,无法阻止其产生,但是可以超越它,纵使子弹划过,也可安静的祷告)

但现在道德法则在它的纯粹和真实(这真实是在实践中准确地最在乎的(自由与理性的事实那个是更基本的事实,值得思考?))中的是在纯粹哲学中寻找。“所以这一纯粹哲学(形而上学)就必须走在前面,没有这个形而上学就根本不会有任何道德哲学”。【6】(P6)将这些纯粹原理与经验的原则相混合后的就不值得哲学的名字了(对于从共同理性认识准确地区分它自己,通过它在一单独的科学中阐述的事实,后者仅仅困惑地理解的东西)。依旧不是道德哲学,因为准确地通过这个混合物,它破坏了道德的纯粹并且开始了它目的的反面绝对命令需要我们的行动服从义务并且是出于义务而行动,在被对于他们的出于义务的认识的促进的意义上。问题就是康德在这里似乎进入了循环推理,假设绝对命令是德性的最高原则是在这论证中,即据称意图建立这个结果(假设是最高的原则,但又要建立这结果,前提结果都是它)。然后这个担心是误解,因为断言要是道德上善的,一个行动一定不仅是要服从道德法则,而且一定要是为了法则的目的。这断言不是康德道德哲学的独特的观点。相反,许多(如果不是最多)道德理论都持这样的观点,为了让一个行动拥有道德价值,它不仅一定在给出的环境中做正确的事,而是为正确的理由而作。

任何对实践有效的道德哲学都依赖于纯粹哲学。这就产生了一个难以置信地强结论。一个人要是道德的善的,一定要知道和应用正确的道德理论。也就是只有一个康德式的哲学家才能道德行动。此外这也导致了康德一个中心原则的矛盾。因为这理论认为道德善即善的意志在任何普通成人的能力中,以及每一个这样的存在都拥有德性的正确概念,尽管不是以清晰地已解决的形式的方式。但是如果这样,就要问为什么哲学家要给我们已经拥有的除了它

的。(善的意志)

4、人要研究道德哲学的原因,答案是双重的。

第一、康德绝不认为善的人一定要有完全解决的道德理论,然而他说善的人需要因为上面的理由(偏好的影响)而掌握一些正确的原则。

第二、使这些需要合理的是这假设,即这些原则已经包含在每一个普通成人的知性中之德性概念中,即共同的理性道德知识。

第三、“最后是这个形而上学没有完成而且与假的以及有害的假设相结合,产生了对道德哲学的需要,以作为反对错误的保证而不是作为一个真理(事实)的独立来源。康德也考察了困扰道德的人性中的倾向或偏好。”【7】(P31)

5、写《道德形而上学奠基》为道德单独奠基(在实践理性批判外)理由有三:

一、思辨理性是辩证的,不能奠基。(诉诸于卢梭之普通的人都完全能够认识并应用正确的道德原则)

二、实践理性批判需要展现思辨与实践理性的统一,他们都来自一个原则,只在应用上有不用。尽管康德认为普通的人都能认识并应用,但是还是做了第二批判。在那里,尽管道德法则被视为一个因果法则支配自由意志。但是实践理性提供了内容给作为理智的或本体的因果性之空洞观念。

三、“由于道德形而上学,尽管有吓人的题目,但却能够具有很高程度的通俗性以及对普通知性的适合性”。【8】(P8)所以单独做一个奠基,以使道德形上更容易被理解。但是尽管他采取流行的问题,但是却不被没受过哲学训练的人理解,而是那么受过教育的人。

(二)普遍实践哲学和流行道德哲学

1、普遍实践哲学

普遍实践哲学理论最好的被阐述出来,一个行为者有义务的必须的去选择似乎是一个行为者所能够的最好的可用的选择,在一个给出的时间中,全部事情被考虑。但也一定要注意到,选择最好的可能的行动与避免不好的选择的义务性的力量,简明地被表达在鲍姆嘉通的名言中“趋善避恶”,这力量是与奖惩相联系的概念相联系的,反映了普遍实践哲学的来源。

只要真正的义务被关切,沃尔夫学派的基础概念是完善。沃尔夫在本体论及实践的意义上去解释它。前者是后者的关键。本体论意义上,一个事物的完善就在于它的杂多部分的和谐,他们的功能一起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实践完善的观点就来源于这个概念对人类意志的应用。于是他定义实践完善为全部即每一个意志与其它人的相和谐,不会与其他人相矛盾。他也解释完善为人类行为的最终目的。使我们和我们的条件更完善,避免变差。

心灵的全部内容都是认识的,于是增加心灵的完善就是要增加它的认识能力,这就包括了把困惑的不明白的变成明白的清晰的。因此增加心灵认识真正善的能力,也就是增加了完成它的能力。因此完成善的主要障碍就是善的观念的不明白。按照天性生活,以获得你的完善。这是斯多噶的原则,也是鲍姆嘉通的原则。

普遍实践哲学有三个原则:

第一原则、趋善避恶,没有说清楚善的性质,只说做善的善,同义反复

第一原则、趋善避恶第二原则尽可能追求完善

第三原则、按照天性生活,就是按照法则生活

沃尔夫派自由观点总共有两点,即“感性的任意与自由的任意,分别与它们对应的推动力为感觉的或理智的,二者相反,没有相容的空间。而康德的人类意志是感性的以及理智的,被感性影响而不是决定。沃尔夫派观点是决定论的,所以康德与其差异为部分的和全面的原

因。”【9】(P46)

自由如果不被限制在某些有条件的使用规则之下,那么他可能是最令人害怕的存在。因为它是完全不被规定的,违反道德也是自由的一个实践。所以自由需要限制,但是能够限制它的只有自由自身。唯一自由能限制自己的就是服从于人类的根本的目的。人类意志能够被强迫仅仅在比较的意义上才是。按照康德,意志是不能被强制的,只有自由本身才能限制自身。

沃尔夫派认为每一事情都打开了刺激的重要性,没有为独立于推动力的具有自发性的自由意志留下空间。尽管其学派的行为者可能能够抵抗相当大的物理痛苦,但这是被以这行为者模式的术语来理解,这行为者是这么专心在极乐的思想中,他把现在的痛苦当作无。这是实践自由,没有上升到最纯粹的先验自由。

一个被拷问者供出所被需要的信息,是按照一定原则行动的,停止痛苦比坚持守密和信仰更有价值。行为者本身可能不会形成,但他确实有这样一个行动的原则。这就是为什么康德称被强迫仅仅是相对的意义,而不是严格意义上的。

“普遍实践哲学没仔细考虑实践概念的起源,是先天的还只是后天,还是经验的比较。它只重视种属,重视一般,而忽略了差异,即先天与后天。逻辑从先验认识原则或条件中抽象出来,就像普遍实践哲学从道德形而上学原则或条件中抽象出来。”【10】(P60)

2、流行道德哲学

流行是指一般能理解的,至少是有文化的能理解,而不是广泛的人。理性批判的哲学是不可能通俗流行的。结果倒是可以,第一因的东西没法简化的。

哲学有两种阐明的方式:学术的和流行的。有两个论断:(1)、唯有学术的步骤适合想要处理逻辑规则的认识作为科学的那些人。流行的适合那些不把逻辑当科学研究,仅仅是使用它启发理解。(2)、前者是后者的基础。一个人能清晰阐明一些东西以流行的方式,就能更彻底的阐明。阐明与方法,阐明的方式变了,那么认识的方法也会变。科学认识一直在变化,认识方法也一直变。对于科学来说学术术语不可排除的,所以对于科学,流行的方式来表现是不可能的。科学对于方法的需要强加了某些限制在阐明的方式上。

然而,一个道德形而上学不是一个先验的批判。相反,康德认为每个人都有在一定意义上配备了这样一个形而上学。即德性基本原则是被包含在普通人类理性中。似乎这可以流行地阐明。但每个东西都转向这样一个问题,是否一个道德理论获得了康德所考量的真的流行性而不是他控告流行道德哲学的混杂物。这就意味着真正的争议是关于方法。而不是按照康德理解的流行道德哲学表现的模式。

流行道德哲学的方法论与内容。“四主德,智慧、正义、勇气、节制。四人性:好奇心,好交际,宽厚(慷慨,有雅量),秩序感。”【11】(P62)人性(心灵或灵魂)有两种作用,思考和欲求,美德来自于这两种性质,然后两种完善。按照普遍实践哲学的观点。意志,是心灵关于最好选择的洞察。另一种表达,只有一种心灵性质:智慧。如对什么事有害的或危险的正确认识构成勇气,对欲望对象的正确认识构成节制。

天生的好的能力或特性与坏的不值得道德赞扬,只是钦佩的对象。区分美德与天生的礼物或天赋。(哲学研究的本性,人性是一种理想的应该的,人应该是善的,本质本性都是应该的,理想的东西,即是物自体的东西,都是努力去说不能说说不清的东西。人毕竟是要发展要前进。天生的东西都是,即物理天生的东西不是道德的对象,,哲学追求的是应该追求的,而不是本性怎么样,所以萨特存在先于本质。)

美德或道德,一部分是天生的,一部分是取决于我们自己的。美德的内容是模糊的。实际行动中,是不可能分离出使高兴的成分,从天生的产物中,试图这么做有扭曲美德的危险。本性的美德是不能否定的,是自然倾向,性格,是人性。天生的美德是发展,而不能创造。

所以古代人包括cicero 避免这个形而上学问题的混乱,并且概括值得赞扬的每个东西,以定义美德来使高贵和美化人类天性。

两个流行道德哲学的特征:1、经验主义,破坏了康德认为必然的先天道德理论,康德主张不仅需要分离德性的先天方面从每一个经验中或道德人类学中,而且前者是德性的必然部分。2、幸福论,美德和方便或适宜是不冲突的。这两个特征既是相容的,又是逻辑上独立的。

按照已经提到的在与普遍实践哲学分析的联系中,天性的概念(象完善的概念一样)和斯多亚格言(一个人应该按照本性生活)不适合去提供作为康德的道德原则。(P66)对于康德,不是关于天性的理论形而上学,而是一个道德形而上学,道德原则是来源于一个一般理性行为者的概念,而不是人类天性的经验概念。

四、结语

康德的道德思想复杂深邃,并且看似矛盾重重。结合阿利森的书再看《道德形而上学奠基》前言,尽管字数不多,但是细读下去,内容十分丰富。前言往往包括了一些作者的思想精华,需要细细挖掘。本文谈不上什么深刻解读,只是拾人牙慧,真正解读,还需要贯通康德的整个庞大哲学,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4】【5】【6】【8】(德)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奠基》,杨云飞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7

【2】(美)亨利·E·阿利森,《康德的自由理论》,陈虎平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9 【3】【7】【9】【10】【11】(United states)Henry E.Allison,《Kant’s Groundwork for the Metaphysics of morals A Commentary》,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Uress,2011

电路分析基础试题大全及答案

训练一 “电路分析基础”试题(120分钟)—III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个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 案的号码填入提干的括号内。每小题2分,共40分) 1、图示电路中电流i等于() 1)1A 2)2A 3)3A 4)4A 2、图示单口网络的短路电流sc i等于()1)1A 2)1.5A 3)3A 4)-1A 3、图示电路中电压u等于() 1)4V 2)-4V 3)6V 4)-6V 4、图示单口网络的开路电压oc u等于()1)3V 2)4V 3)5V 4)9V 7AΩ 2Ω 1 Ω 4 i 6V Ω 2 Ω 4 sc i Ω 2 Ω 4 + _ Ω 2 Ω 2 - 2V + - 10V + u - + Ω 1Ω 2 6V + _ 3V + _ + - oc u

5、图示电路中电阻R 吸收的功率P 等于( ) 1)3W 2)4W 3)9W 4)12W 6、图示电路中负载电阻 L R 吸收的最大功率等于( ) 1)0W 2)6W 3)3W 4)12W 7、图示单口网络的等效电阻等于( ) 1)2Ω 2)4Ω 3)6Ω 4)-2Ω 8、图示电路中开关断开时的电容电压)0(+c u 等于( ) 1)2V 2)3V 3)4V 4)0V 3V Ω 2+_ R Ω 1A 3Ω 3+ _ 6V 5:1 L R Ω 4- + i 2a b 4V Ω 2+ _ Ω 2+ - c u +_ 2V =t F 1

9、图示电路开关闭合后的电压)(∞c u 等于( ) 1)2V 2)4V 3)6V 4)8V 10、图示电路在开关断开后电路的时间常数等于( ) 1)2S 2)3S 3)4S 4)7S 11、图示电路的开关闭合后,电感电流)(t i 等于() 1)t e 25- A 2)t e 5.05- A 3))1(52t e -- A 4) )1(55.0t e -- A 12、图示正弦电流电路中电压)(t u 的振幅等于() 1)1V 2)4V 3)10V 4)20V Ω46V Ω 2+ _ Ω 2+ - c u 0=t F 1- +1u 1 2u + - Ω 2+ _ Ω2+ - =t F 1F 25A Ω 20=t i 1H s 10+ _ + _ u 1H s u F 25.0V t t u s )2cos()(=

电路分析基础习题和答案解析

电路分析基础 练习题 复刻回忆 1-1 在图题1-1所示电路中。元件A 吸收功率30W,元件B 吸收功率15W,元件C 产生功率30W ,分别求出三个元件中得电流I 1 、I 2 、I 3。 解 A,A,A 1-5 在图题 。 解 A,V 1-6 在图题1-6所示电路中,求电压U 。 解 , 1-8 解 电阻功率:W, W 电流源功率:, W 电压源功率:W, W 2-7 电路如图题2-7 解 V A A A 2-9 电路如图题2-9 解 从图中可知,2Ω与3Ω并联, 由分流公式,得 A 所以,有 解得 A 2-8 电路如图题2-8所示。已知,解 KCL: 解得 mA, mA 、 R 为 k Ω 解 (a)由于有短路线,, (b) 等效电阻为 2-12 电路如图题2-12所示。求电路AB 间得等效电阻。

解 (a) (b) 3-4 用电源变换得方法求如图题3-4所示电路中得电流I 。 解 或由( A,A, A 所以 A 4-3 用网孔电流法求如图题4-3 解 显然,有一个超网孔,应用KVL 即 电流源与网孔电流得关系 解得: A,A 电路中各元件得功率为 W,W, W,W 显然,功率平衡。电路中得损耗功率为740W 。 4-10 用节点电压法求如图题4-10所示电路中得电压。 解 只需列两个节点方程 解得 V ,V 所以 V 4-13 电路如图题4-13所示,求电路中开关S 打开 与闭合时得电压。 解 由弥尔曼定理求解 开关S 打开时: V 开关S 闭合时

5-4 用叠加定理求如图题5-4所示电路中得电压U 。 解 应用叠加定理可求得 10V 电压源单独作用时: 5A 电流源单独作用时: 电压为 5-8 图题5-8所示无源网络N 外接U S =2V , I S =2A 时, U S =2V ,I S =0A 时, 响应I =5A 。现若U S =4V,I S =2A 时,则响应I 为多少? 解 根据叠加定理: I =K 1U S +K 2I S 当U S =2A 、 I S =0A 时 I =5A ∴K 1=5/2当U S =2V 、 I S =2A 时I =10A ∴K 2=5/2 当U S =4V 、 I S =2A 时 响应为 I =5/2×4+5/2×2=15A 5-10 求如图题5-10 解 用叠加定理求戴维南电压 V 戴维南等效电阻为 5-16 用诺顿定理求图题5-16示电路 中得电流I 。 解 短路电流 I SC =120/40=3A 等效电阻 R 0=80//80//40//60//30=10Ω 5-18 电路如图题5-18所示。求R L 为何值时 解 用戴维南定理有,开路电压: V 戴维南等效电阻为 所以,R L =R 0 = 4、8Ω时,R L 可获得最大功率, 其最大功率为 5-20 如图题5-20所示电路中,电阻R L 可调,当R R =? 解:先将R L 移去,求戴维南等效电阻: R 0 =(2+R)//4 Ω 由最大传输定理: 用叠加定理求开路电压: 由最大传输定理: , 故有 U S =16V 6-1 参见图题6-1:(a)画出ms ;(c)求电感提供最大功率时得时刻;(d)求ms 时电感贮存得能量。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第一部分 前 言)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第 一部分前言) 第一部分前言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20世纪中叶以来,数学自身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与计算机的结合,使得数学在研究领域、研究方式和应用范围等方面得到了空前的拓展。数学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探求客观世界的规律,并对现代社会中大量纷繁复杂的信息作出恰当的选择与判断,同时为人们交流信息提供了一种有效、简捷的手段。数学作为一种普遍适用的技术,有助于人们收集、整理、描述信息,建立数学模型,进而解决问题,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

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一、基本理念 1.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数学模型可以有效地描述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数学为其他科学提供了语言、思想和方法,是一切重大技术发展的基础;数学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像力和创造力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3.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

课程标准

2012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最新修订版】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最新修订版】 注:凡是加粗的部分,均是课程标准(修订稿)新改动的,或增或删,或调或整合。 第一部分前言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培养和造就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为适应和满足社会进步与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语文教育必须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评价目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改革,应以马克思主义和教育科学理论(调换词序)为指导,总结我国语文教育的成败得失,借鉴国外母语教育改革的经验,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努力建设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语文课程。语文课程应为提高学生道德品质(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发挥积极的作用。一、课程性质与地位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同时,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和谐发展。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而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 语文课程还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

《语文课程标准》第一部分前言学习提纲

《语文课程标准》第一部分前言学习提纲 1.什么是语文课程? 答:语文课程标准从课程性质角度对“语文”进行了简要的说明: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 2.如何理解《语文课程标准》中的“语文素养”? 答:《语文课程标准》中的“语文素养”是指学生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听说读写能力修养,以及在语文方面表现出来的文学、文章等学识修养和文风、情趣、价值观等人格修养。 基础教育课程标准中的“语文素养”是针对中小学生而言的,这些素养要求体现在课程标准的总目标及学段目标内容里。《语文课程标准》中的“语文素养”是人的整体素质在语文方面的体现,既包含了在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交流能力方面的要求,也包含了对人心理素质和人文修养的要求。不只是技能性的要求,还有整体素质的要求。比如小学生识字写字,既是一种能力训练,又是文化熏陶,还是一种习惯、修养的养成。

3.《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目标要打好哪“三个基础”? 答:第一,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 第二,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 第三,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 4.如何理解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之间的关系? 答:课程目标是课程本身要实现的具体目标。课程内容是按照课程目标选择和组织的课程基本材料,是课程目标的具体体现。语文课程目标是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设计。三者相互渗透,融为一体。目标的设计着眼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形成了语文课程的“总目标”。为了使课程目标能够进一步具体化,以指导教材编写和教学实践,课程目标九年一贯整体设计。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之下,按1~2年级、3~4年级、5~6年级、7~9年级四个学段,分别提出“学段目标与内容”,体现语文课程的整体性和阶段性。各个学段相互联系,螺旋上升,最终全面达成总目标。因此,语文课程标准中的“学段目标”就是所谓的“内容标准”,它具体规定了各学段课程的内容和要求。 5.如何定位语文课程的功能?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前言部分测试题答案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前言部分测试题答案 一、填空题(20分) 1.(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2.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 3.课程目标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设计,三者相互渗透,融为一体。 4.(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是语文课程本性、本质、本位的回归。 5.《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主要涵盖(课程理念)、(课程目标)、(实施建议)三个部分。 6.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7.学段目标与内容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五个方面提出要求。 二、判断(20分) 1.语文学习应注重听说读写的相互联系。(√) 2.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 3.语文课程应注重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注重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 4.语文课程标准九年一贯整体设计。(√) 5.“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达到“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要求之一。(×) 6.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就要求我们应该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还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7.语文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 8.语文课程的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9.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该有助于自主学习方式的形成。(×) 10.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之下分别提出了“学段目标与内容”体现了语文课程的整体性。(×)

电路分析基础练习及答案

电路分析基础试题库汇编及答案一.填空题(每空1分) 1-1.所谓电路,是由电的器件相互连接而构成的电流的通路。 1-2.实现电能输送和变换的电路称为电工电路;实现信息的传输和处理的电路称为电子电路。 1-3.信号是消息或信息的表现形式,通常是时间的函数。 2-1.通常,把单位时间内通过导体横截面的电荷量定义为电流。 2-2.习惯上把正电荷运动方向规定为电流的方向。 2-3.单位正电荷从a点移动到b点能量的得失量定义为这两点间的电压。 2-4.电压和电流的参考方向一致,称为关联参考方向。 2-5.电压和电流的参考方向相反,称为非关联参考方向。 2-6.若P>0(正值),说明该元件消耗(或吸收)功率,该元件为负载。 2-7.若P<0(负值),说明该元件产生(或发出)功率,该元件为电源。 2-8.任一电路中,产生的功率和消耗的功率应该相等,称为功率平衡定律。 2-9.基尔霍夫电流定律(KCL)说明在集总参数电路中,在任一时刻,流出(或流出)任一节点或封闭面的各支路电流的代数和为零。 2-11.基尔霍夫电压定律(KVL)说明在集总参数电路中,在任一时刻,沿任一回路巡行一周,各元件的电压代数和为零。 2-12.用u—i平面的曲线表示其特性的二端元件称为电阻元件。 2-13.用u—q平面的曲线表示其特性的二端元件称为电容元件。 2-14.用i— 平面的曲线表示其特性的二端元件称为电感元件。 u(t),与流过它的电流i无关的二端元件称为电压源。 2-15.端电压恒为 S i(t),与其端电压u无关的二端元件称为电流源。 2-16.输出电流恒为 S 2-17.几个电压源串联的等效电压等于所有电压源的电压代数和。 2-18.几个同极性的电压源并联,其等效电压等于其中之一。 2-19.几个电流源并联的等效电流等于所有电流源的电流代数和。

【免费下载】新课程标准

2012《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 赵耀莹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2《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 一、前言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定稿)》(以下简称《标准》)是针对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教育制定的。根据《义务教 育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要求,《标准》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宗旨,明确数 学课程的性质和地位,阐述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提出 数学课程目标与内容标准,并对课程实施(教学.评价.教材编写) 提出建议。 《标准》提出的数学课程理念和目标对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 程与教学具有指导作用,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活动的组织应当遵 循这些基本理念和目标。《标准》规定的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是义 务教育阶段的每一个学生应当达到的基本要求。《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在实施过程中,应当遵照《标准》的要求,充分考虑学生发展和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个性差异,因 材施教。为使教师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有关的目标和内容,以利于教 学活动的设计和组织,《标准》提供了一些有针对性的案例,供教 师在实施过程中参考。 二、设计思路 (一)关于学段

为了体现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整体性,《标准》统筹考虑了九 年的课程内容。同时,根据儿童发展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将九年的 学习时间具体划分为三个学段:第一学段(1-3年级).第二学段 (4-6年级).设计思路 (二)关于目标《标准》提出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总体目 标和分学段目标,并从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等四个方面具体阐述。《标准》用了“了解(认识).理解.掌握.运用”等认知目标动词表述知识技能目标的不同水平。一句“基本理念”,数学学习必须注重过程,标《准》使用“经历(感受).体验(体会).探索”等认知过程动词表述学习活动的不同程度。使用这些动词进行表述是为了更准确地刻画上述四个方面的具体目标。在《标准》中,这些动词的具体含义如下。了解(了解认识):从具体事例中 知道或举例说明对象的有关特征;根据对象的特征,从具体情景中 辨认或者举例说明对象。理解:描述对象的特征和由来,阐述此对 象与相关对象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掌握:在理解的基础上,把对象 用于新的情境。运用:用已掌握的对象,选择或创造适当的方法。 经历(感受):在特定的数学活动中,获得一些感性认识。体验 (体会):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认识或验证对象的特征,获得经 验():验。探索:独立或与他人合作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发现 对象的特征及其与相关对象的区别和联系,获得理性认识。 综合与实践 综合与实践“综合与实践”是以一类问题为载体,学生主动参

《电路分析基础》作业参考解答

《电路分析基础》作业参考解答 第一章(P26-31) 1-5 试求题1-5图中各电路中电压源、电流源及电阻的功率(须说明是吸收还是发出)。 (a )解:标注电压如图(a )所示。 由KVL 有 故电压源的功率为 W P 302151-=?-=(发出) 电流源的功率为 W U P 105222=?=?=(吸收) 电阻的功率为 W P 20452523=?=?=(吸收) (b )解:标注电流如图(b )所示。 由欧姆定律及KCL 有 A I 35 152==,A I I 123221=-=-= 故电压源的功率为 W I P 151151511-=?-=?-=(发出) 电流源的功率为 W P 302152-=?-=(发出) 电阻的功率为 W I P 459535522 23=?=?=?=(吸收) 1-8 试求题1-8图中各电路的电压U ,并分别讨论其功率平衡。 (b )解:标注电流如图(b )所示。 由KCL 有 故 由于电流源的功率为 电阻的功率为 外电路的功率为 且 所以电路的功率是平衡的,及电路发出的功率之和等于吸收功率之和。 1-10 电路如题1-10图所示,试求: (1)图(a )中,1i 与ab u ; 解:如下图(a )所示。 因为 所以 1-19 试求题1-19图所示电路中控制量1I 及电压0U 。 解:如图题1-19图所示。 由KVL 及KCL 有 整理得 解得mA A I 510531=?=-,V U 150=。

题1-19图 补充题: 1. 如图1所示电路,已知 , ,求电阻R 。 图1 解:由题得 因为 所以 2. 如图2所示电路,求电路中的I 、R 和s U 。 图2 解:用KCL 标注各支路电流且标注回路绕行方向如图2所示。 由KVL 有 解得A I 5.0=,Ω=34R 。 故 第二章(P47-51) 2-4 求题2-4图所示各电路的等效电阻ab R ,其中Ω==121R R ,Ω==243R R ,Ω=45R ,S G G 121==, Ω=2R 。 解:如图(a )所示。显然,4R 被短路,1R 、2R 和3R 形成并联,再与5R 串联。 如图(c )所示。 将原电路改画成右边的电桥电路。由于Ω==23241R R R R ,所以该电路是一个平衡电桥,不管开关S 是否闭合,其所在支路均无电流流过,该支路既可开路也可短路。 故 或 如图(f )所示。 将原电路中上边和中间的两个Y 形电路变换为?形电路,其结果如下图所示。 由此可得 2-8 求题2-8图所示各电路中对角线电压U 及总电压ab U 。 题2-8图 解:方法1。将原电路中左边的?形电路变换成Y 形电路,如下图所示: 由并联电路的分流公式可得 A I 14 12441=+?=,A I I 314412=-=-= 故 方法2。将原电路中右边的?形电路变换成Y 形电路,如下图所示: 由并联电路的分流公式可得 A I 2.16 14461=+?=,A I I 8.22.14412=-=-= 故 2-11 利用电源的等效变换,求题2-11图所示各电路的电流i 。 题2-11图 解:电源等效变换的结果如上图所示。 由此可得 V U AB 16=A I 3 2=

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 题目:****课程标准 适用专业 1、前言 1.1课程性质 主要包括该门课程的地位、功能及与其它课程的关系等内容 1.2设计思路 指本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主要包括项目课程设计的总体思路、该门课程设置的依据、工作任务的结构模式、课程内容的确定依据(如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高职院校学生的认知特点、相应的职业标准)、活动设计的目的、课时安排说明(含总课时安排和各部分的课时分配,要指明是建议课时)、学习程度用语说明等部分 2、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的描述要具体明确 文字表述可分两段,第一段为总体描述,即课程对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学生学习该门课程后应达到的预期结果。第二段具体说明学生应达到的职业能力目标(用黑点分开) 为了使课程目标的表述能够明确,尽量不要使用“知道”、“了解”、“懂得”、“熟悉”之类的动词,否则所述的课程目标就会非常模糊。建议采用“能或会+程度副词+操作动词+操作对象”的格式,如“能熟练使用500MAX线机进行**疾病的X线检查” 3、课程内容和要求 根据专业课程目标和涵盖的工作任务要求,确定课程内容和要求,说明学生应获得的知识、技能与态度。为使课程内容与要求表述清晰明确,并具有可操作性,建议采用“能或会+动作要求+操作动词+操作对象”的格式,如:“能熟练操作500MA X线机” 活动设计指以典型产品或服务为依托,指明实施该部分课程内容所要设计的活动类型。建议 4、实施建议 4.1教材编写 必须依据本课程标准编写教材。充分体现任务引领、项目导向的课程设计思想。教材要体现先进性、通用性、实用性。反映新技术、典型产品或服务的选择要科学,活动设计要具体、可操作性。 4.2教学建议 要体现课程在教学方法上的特殊性 4.3教学评价 主要指学生学业评价。突出阶段评价、目标评价、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评价。关注评价的多元性,体现不同课程评价的特殊性。 4.4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小学美术新课程标准(第一部分前言)

第一部分前言 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美术教育在提高与完善人的素质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作用。尤其是美育列入教育方针以后,美术教育受到了空前的重视,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进入了重要的发展时期。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还有许多不能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地方,如课程综合性和多样性不足;过于强调学科中心,过于关注美术专业知识和技能;在一定程度上脱离学生的生活经验,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影响了美术教育功能的充分发挥,制约着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事业的发展。因此,必须通过课程改革,促进美术教育在我国基础教育体系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为国家培养全面发展的现代公民。 《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的制订,力求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以学习活动方式划分美术学习领域,加强学习活动的综合性和探索性,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关联,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提高想像力和创造力,提高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增强对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热爱及责任感,发展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 一、课程性质与价值 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全体学生必修的艺术课程,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美术课程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审美能力 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需要人的丰富而高尚的情感与之平衡。因为情感性是美术的一个基本品质,也是美术学习活动的一个基本特征,所以美术课程能陶冶学生的高尚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增强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及责任感,并培养他们尊重和保护自然环境的态度以及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 (二)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 美术是人类文化最早和最重要的载体之一,运用美术形式传递情感和思想是整个人类历史中的一种重要的文化行为。在现代社会中,随着信息化进程的加快,图像作为一种有效而生动的信息载体,越来越广泛地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通过对美术课程的学习,有助于学生熟悉美术的媒材和形式,理解和运用视觉语言,更多地介入信息交流,共享人类社会的文化资源,积极参与文化的传承,并对文化的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三)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感知觉是思维的必然前提。形象思维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在学校体系中,大多数课程都是建立在抽象符号的基础上,而美术课程则更多地让学生接触实际事物和具体环境,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从而向思维提供丰富的营养。美术课程能逐步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思维水平。 (四)形成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技术意识 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精神是社会成员最重要的心理品质之一。美术教

2016小学数学课程标准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2016)

2016小学数学新课标内容 一、前言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定稿)》(以下简称《标准》)是针对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教育制定的。根据《义务教育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要求,《标准》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 践能力为宗旨,明确数学课程的性质和地位,阐述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提出数学课程目标与内容标准,并对课程实施(教学.评价.教材编写)提出建议。 《标准》提出的数学课程理念和目标对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与教学具有 指导作用,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活动的组织应当遵循这些基本理念和目标。《标准》规定的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每一个学生应当达到的基本要求。《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在实施过程中,应当遵照《标准》的要求,充分考虑学生发展和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个性差异,因材 施教。为使教师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有关的目标和内容,以利于教学活动的设计和 组织,《标准》提供了一些有针对性的案例,供教师在实施过程中参考。 二、设计理念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学与人类的活动息息相关,特别 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学更加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各个 方面。数学作为对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不仅是自然 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基础,而且在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所必备的基本 素养。数学教育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要使学生掌

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科学推理和创新思维方面的功能。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具有公共基础的地位,要着眼于学生的整体素质的提高,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发展。课程设计要满足学生未来生活.工作和学习的需要,使学生掌握必需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抽象思维和推 理能力,培养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都要得到发展;要符合数学科学本身的特点.体现数学科学的精神实质;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和心理特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在呈现作为知识与技能的数学结果 的同时,重视学生已有的经验,让学生体验从实际背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构建数学模型.得到结果.解决问题的过程。为此,制定了《标准》的基本理念与设计 思路。 基本理念 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课程内 容既要反映社会的需要.数学学科的特征,也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它不仅包 括数学的结论,也应包括数学结论的形成过程和数学思想方法。课程内容要贴近 学生的生活,有利于学生经验.思考与探索。内容的组织要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 关系,直观与抽象的关系,生活化.情境化与知识系统性的关系。课程内容的呈 现应注意层次化和多样化,以满足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数学活动是师生共同参与.交往互动的过程。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学生是数 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与引导者。数学教学活动必须激发学生

电路分析基础答案一

电路基础试题一 一.简答题: 1. 图示电路,已知U S1=12V ,US 2=3V ,R 1=3Ω,R 2=9Ω,R 3=10Ω,求U ab 。(5分) Uab=12V 2. 已知:U1=12V , U3=16V , R1=2Ω, R2=4Ω,R3=4Ω, R4=4Ω, R5=5Ω, IS=3A 求I=?(5分) 解:I= – 0.2A 3. 图示电路,若2V 电压源发出的功率为1W ,求电阻R 的值和1V 电压源发出的功率(5分) 解:R=2Ω,P=0.5W 4. 利用叠加定理求图示电路的电压U 。(5分) 1V + - + U -

解:U=6V 5. 图2所示电路,已知A t t i V t t u s )60cos(24)(,)cos(2100)(?-==ωω,求电 压源发出的平均功率。(5分) P=400W 二.综合计算题: 解: 2、用节点法求图示电路中的u (15分) 解:u=-3V 1.用网孔法求解 i 1, i 2 , i 3 (15分) 11223312303565350323535350l l l l l i A i i A i i A i i i A =-===-==+=-

解: 解:U=16V 3.电路如图所示,开关在t =0时闭合,闭合前电路已处于稳态,已知U 1=6 V ,U 2=10V ,R 1=3k Ω,R 2=6k Ω,R 3=2k Ω,C =1μF ,求开关闭合后的i 2(t )(15分) 4.用等效电源定理(戴维南、诺顿定理)求电压U (15分) 5.求电路各支路的复功率。(15分) o o 236(37.1)1001882j 1424 VA S =∠-?∠=-发2*2*111236()768j 1920 VA 10j 25S U Y ===++吸2*22 1113j3345 VA S U Y ==-吸310271(),062t i t e A t --=-≥

(完整版)2017数学新课程标准

2017数学新课程标准 第一部分前言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学与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息息相关,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学更加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数学作为对于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不仅是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基础,而且在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特别是20世纪中叶以来,数学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在许多方面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推动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教育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更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理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课程性质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是培养公民素质的基础课程,具有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数学课程能使学生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义务教育的数学课程能为学生未来生活、工作和学习奠定重要的基础。 二、课程基本理念 1.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课程内容要反映社会的需要、数学的特点,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它不仅包括数学的结果,也包括数学结果的形成过程和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课程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的实际,有利于学生体验与理解、思考与探索。课程内容的组织要重视过程,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要重视直观,处理好直观与抽象的关系;要重视直接经验,处理好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课程内容的呈现应注意层次性和多样性。 3.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数学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使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 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同样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 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处理好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

电路分析基础试题大全含答案

试题库 薛永培作 “电路分析基础”试题(120分钟)—III 单项选择题(在每个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号码填入提干的括号内。每小题2分,共40分) 图示电路中电流i 等于( 2 ) 1)1A 2)2A 3)3A 4)4A 2、图示单口网络的短路电流sc i 等于(1 ) 1)1A 2)1.5A 3)3A 4)-1A 3、图示电路中电压 u 等于(2 ) 1)4V 2)-4V 3)6V 4)-6V 4、图示单口网络的开路电压oc u 等于( 1 ) 1)3V 2)4V 7A Ω2Ω 1Ω4i 6V Ω2Ω 4sc i Ω 2Ω 4+ _ Ω 2Ω 2- 2V + - 10V + u -+ Ω 1Ω 26V + _ 3V + _ + -oc u

3)5V 4)9V 5、图示电路中电阻R吸收的功率P等于( 3 )1)3W 2)4W 3)9W 4)12W 6、图示电路中负载电阻 L R 吸收的最大功率等于( 3 ) 1)0W 2)6W 3)3W 4)12W 7、图示单口网络的等效电阻等于( 1 )1)2Ω 2)4Ω 3)6Ω 4)-2Ω 8、图示电路中开关断开时的电容电压 ) 0(+ c u 等于( 2 ) 1)2V 2)3V 3)4V 4)0V 3V Ω 2 + _ RΩ 1 A 3 Ω 3 + _ 6V 5:1 L R Ω 4 - + i2 a b 4V Ω 2 + _ Ω 2 + - c u+ _ 2V 0=t F 1

9、图示电路开关闭合后的电压 ) (∞ c u 等于( 4 ) 1)2V 2)4V 3)6V 4)8V 10、图示电路在开关断开后电路的时间常数等于( 2 )1)2S 2)3S 3)4S 4)7S 11、图示电路的开关闭合后,电感电流 )(t i等于(3) 1) t e2 5- A 2) t e5.0 5- A 3) ) 1(52t e- - A 4) ) 1(55.0t e- - A 12、图示正弦电流电路中电压 )(t u 的振幅等于(4) 1)1V 2)4V 3)10V 4)20V Ω 4 6V Ω 2 + _ Ω 2 + - c u 0=t F 1 - + 1 u 1 2u + - Ω 2 + _ Ω 2 + - 0=t F1 F 2 5A Ω 2 =t i 1H s 10 + _ + _ u 1H s u F25.0 V t t u) 2 cos( )(=

课程标准范文模板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 第一部分前言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 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示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 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造就现代化社会所需的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面对社会发展的需要, 评价目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改革, 应以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 总结中国语文教育的成改得失, 借鉴各国母语教育改革的经验, 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 努力建设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语文课程, 在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等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 一课程性质与地位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它课程的基础, 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 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 一)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 必须面向全体学生, 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 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语, 丰富语言的积累, 培养语感, 发展思维, 使她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 使她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二) 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 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 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 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 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 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 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 无时不有。因而, 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 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语文课程还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 在教学中特别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 三)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

电路分析基础习题及答案

电路分析基础 练习题 @ 微笑、敷衍心痛。 1-1 在图题1-1所示电路中。元件A 吸收功率30W ,元件B 吸收功率15W ,元件C 产生功率30W ,分别求出三个元件中的电流I 1 、I 2 、I 3。 解 61=I A ,32-=I A ,63=I A 1-5 在图题1-5所示电路中,求电流I 和电压U AB 。 解 1214=--=I A ,39442103=?+?+=AB U V 1-6 在图题1-6所示电路中,求电压U 。 解 U +?-=253050,即有 30=U V 1-8 在图题1-8所示电路中,求各元件的功率。 解 电阻功率:12322 3=?=ΩP W , 82/422==ΩP W 电流源功率:0)6410(22=--=A P , 4141-=?-=A P W 电压源功率:2021010-=?-=V P W , 4)221(44=-+=V P W 2-7 电路如图题2-7所示。求电路中的未知量。 解 1262=?=S U V 3 4 9122==I A 112/12/33===S U P I A 3/1313/420=++=I A Ω==121123R Ω===13 36 3/13120I U R S eq Ω 3 2 - + - +V 50 A 3 U 3W 123=P

2-9 电路如图题2-9所示。求电路中的电流1I 。 解 从图中可知,2Ω与3Ω并联, 由分流公式,得 1123553 I I I =?= 11 1 3==I A 所以,有 131321+=+=I I I I 解得 5.01-=I A 2-8 电路如图题2-8所示。已知213I I =,求电路中的电阻R 。 解 KCL :6021=+I I 213I I = 解得 451=I mA, 152=I mA. R 为 6.615 45 2.2=?= R k Ω 解 (a)由于有短路线,Ω=6AB R , (b) 等效电阻为 Ω=+ =++=1.15 .25 .15.01//)1//11(1//1AB R 2-12 电路如图题2-12所示。求电路AB 间的等效电阻AB R 。 解 (a) Ω=+=++=75210//10)8//82//(6//6AB R (b) Ω=+=++=612//62)104//4//(64//4AB R 3-4 用电源变换的方法求如图题3-4所示电路中的电流I 。 1Ω Ω6Ω610Ω B I 6 I 12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