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一历史下册第一单元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同步练答案解析

初一历史下册第一单元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同步练答案解析

初一历史下册第一单元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同步练

一、单项选择题

1. 唐朝的开放与包容、兼收与并蓄,成就了唐文化的多元与辉煌。下面能佐证当时中外文化双向交流的是()

①和亲结盟②鉴真东渡③玄奘西行④遣唐使来访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反映唐朝兼收并蓄外来文化,双向交流的史实。四个选项中,②③④三项都属于唐朝兼收并蓄外来文化,双向交流的史实,①和亲结盟反映唐朝的民族关系。故答案选C。

2.下列人物中,对中外文化交流作出杰出贡献的是

①李冰

②李春

③玄奘

④鉴真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答案】D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玄宗时期,鉴真应日本学问僧的邀请,去日本弘扬佛法,六次东渡,历尽艰辛,到达日本后受到朝野的热烈欢迎,并主持设计了唐招提寺。唐太宗时期的玄奘西行,是为了去天竺求取佛经。李冰是都江堰的修建者,李春是赵州桥的修建者。③④符合题意,故选D。

3.在唐朝对外交往中,与“遣唐使”、“鉴真东渡”等历史信息相关联的交往对象(国家)是( )。

A. 天竺

B. 新罗

C. 波斯

D. 日本

【答案】D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考察唐朝对外友好往来的中日友好交往的史实,分析题目,找到关键信息词句“与“遣唐使”“鉴真东渡”等历史信息相关的交往对象(国家)是”,鉴真是唐朝的和尚,他不畏艰险,东渡日本,讲授佛学理论,传播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促进了日本佛学、医学、建筑和雕塑水平的提高,受到中日人民和佛学界的尊敬。日本也曾排除遣唐使来到中国,学习中国的文化,至今日本的某些建筑还有唐朝的风格,日语也是根据中国文字的偏旁创造的。所以答案选D

【考点】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下册?繁荣与开放的社会?对外友好往来。

4.下列建筑中能体现中日文化交流的是()

A. 唐招提寺

B. 敦煌莫高窟

C. 那烂陀寺

D. 麦加清真寺

【答案】A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玄宗时期,鉴真应日本人邀请,六次东渡,才到达日本。其在日本十年,辛勤不懈地传播唐朝文化,精心设计唐招提寺,佛殿式样优美,至今犹存,被日本视为艺术明珠。因此,唐招提寺能体现鉴真向日本传播佛教文化做出的重大贡献。A项符合题意;敦煌莫高窟是隋唐时期开凿的,B项不合题意;那烂陀寺是唐代时天竺的一座寺院,是天竺佛教的中心,玄奘曾在此游学。C项不合题意;麦加清真寺是伊斯兰交的第一大圣寺,坐落在今天沙特阿拉伯麦加城中心。D项不合题意。由此可知BCD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A。

5.要想了解7世纪中亚、印度半岛以及我国新疆地区的历史状况,可以阅读()

A. 《金刚经》

B. 《大唐西域记》

C. 《西游记》

D. 《史记》

【答案】B

【解析】

此题考查玄奘西行的相关知识点。贞观后期,玄奘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后,他以亲身见闻写成《大唐西域记》,成为研究中亚、印度半岛以及我国新疆地区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等状况的重要典籍,故选B。【考点】人教版七年级下·繁荣与开放的社会·玄奘西行

6.唐朝对外交往比较活跃,与亚欧各国的友好交往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盛况。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A. 对外交流非常便利

B. 唐朝经济繁荣,文化昌盛

C. 唐朝采取开放的对外政策

D. 唐朝制度先进,疆域广大

【答案】B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唐朝时期,政治清明,经济繁荣,文化发达,交通便利,唐帝国闻名世界,唐朝通过陆路,海陆积极对外交往,引起了各国对唐帝国的向往和敬仰,唐朝和亚非欧各国的友好交往达到前所未有的盛况,B项符合题意;ACD项也不同程度促进了对外交往发展,但根本原因是唐朝综合实力的强大,不合题意。由此可知ACD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B。

7.下列关于鉴真和玄奘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都是隋朝的僧人②都在唐朝的对外交往中有重大贡献③都为完成自己的使命历尽艰辛④都

有一种顽强的毅力和百折不挠的精神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 ①③④

【答案】A

【解析】

依据课本所学,唐玄宗时,鉴真接受日本学问僧的邀请,决心东渡日本弘扬佛法。鉴真六次东渡才到日本,在日本鉴真除讲授佛经,还详细介绍中国的医药、建筑、雕塑、文学、书法、绘画等技术知识,对中日经济文化交流做出了杰出贡献;唐朝高僧玄奘,从长安出发,历经艰险,前往天竺学习佛经。玄奘是第一个系统地把天竺佛教、历史、地理、风土人情等记录下来并介绍到中国的人。由此可知:鉴真和玄奘都是僧人,都生活于唐代,对佛教深有研究;都对唐与邻邦的友谊和文化交流做出巨大贡献;都为完成自己的使命出生入死,历尽艰辛;都有一种顽强的毅力和百折不回的精神。②③④正确,A项符合题意;①是错误的,BCD三项不合题意。由此可知BCD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A。

8.唐朝贞观初年,高僧玄奘西行前往印度取经。印度在当时被称为()

A. 波斯

B. 大食

C. 大秦

D. 天竺

【答案】D

【解析】

依据课本所学,唐朝时中国同天竺交往频繁,最杰出的使者是高僧玄奘,贞观初年玄奘从长安出发,曾历尽千辛,前往天竺,研习佛法,带回佛经,还以亲身见闻写成了《大唐西域记》,这部书,成为研究中亚、印度半岛以及我国新疆地区历史和佛学的重要典籍,促进了中印文化交流。唐朝时印度半岛被称为天竺。D 项符合题意;唐朝时波斯指的是伊朗,A项不合题意;大食指的是阿拉伯帝国,B项不合题意;罗马被称为大秦,C项不合题意。由此可知ABC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D。

9.某校七年级(1)班本月负责学校文化长廊的黑板报设计,他们选定的主题是“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并拟定了如下四个标题,请你帮他们指出哪一项是不恰当的()

A. 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成亲

B. 鉴真东渡日本传播佛教

C. 玄奘西行天竺取经

D. 日本派遣唐使来华

【答案】A

【解析】

本题是否定式的选择题。依据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唐朝的中外交往”,结合课本所学,7世纪时期,唐太宗将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文成公主入藏,密切了唐朝与吐蕃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属于唐代民族交往的史实。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成亲不属于“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A项符合题意;鉴真东渡日本、玄奘西游天竺取经、日本派遣唐使来华三者都属于唐朝对外交往的具体体现。BCD三项不合题意。由此可知BCD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A。

10. (2015·江苏泰州)2015年5月14日,中印两国领导人共同参观了西安大慈恩寺。习近平主席向印度总理莫迪赠送中文和印地语的《大唐西域记》等礼品,莫迪回赠了释迦牟尼舍利罐的复制品等。上述内容涉及的古代宗教是()

A. 佛教

B. 道教

C. 基督教

D. 伊斯兰教

【答案】A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佛教有关知识的识记。佛教起源于公元前6世纪的古代印度,离现在约有二千六百年的历史。相传,佛教的创始人乔达摩·悉达多,后来人们尊称他为释迦牟尼,意思是“释迦族的圣人”。佛教反对婆罗门教僧侣的特权地位,宣传“众生平等”,认为每个人都可以靠自己的修行得道。所以此题选A。【考点】人教新课标九年级上册·古代文明的传播与发展·古代科技与思想文化

11.小华同学开展了以“中华文明和世界文明的相互影响”为主题的研究性学习。以下能纳入研究的史实有

()

①马可·波罗来华②鉴真东渡③玄奘西行④迪亚士航海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 ②③④

【答案】A

【解析】

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在元世祖在位时来到中国。他在中国居住了十几年,著有著名的《马可·波罗行纪》。马可·波罗来华, 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鉴真东渡日本,促进了中日经济文化交流。玄奘西行天竺,促进了中印经济文化交流。④迪亚士航海属于新航路的开辟,不符合“中华文明和世界文明的相互影响”的主题,所以答案是A。

【考点】人教新课标九年级上册·古代文明的传播与发展·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

12.复旦大学钱文忠教授在讲述唐朝对外关系时说:“一个伟大僧人西行取经的传奇故事,一条由信念、坚持和智慧浇铸而成的求知之路,一个民族胸襟开阔、海纳百川的真实写照。”这位“伟大僧人”是

A. 释迦牟尼

B. 玄奘

C. 鉴真

D. 郦道元

【答案】B

【解析】

依据课本所学,贞观初年,僧人玄奘从长安出发,西行天竺,求取佛经。他一路上历经艰辛,到达天竺以后,玄奘寻师访友,研习佛法,获得了极大的声誉;中华文化积极吸收印度的佛教文化,体现了中华民族海纳百川的开阔胸襟。B项符合题意;释迦牟尼出生于尼泊尔境内,是佛教创始人,A项不合题意;鉴真是到日本宣传佛经,宣传中国的文化,不是“求知之路”,C项不合题意;郦道元是北魏杰出的地理学家,D 项不合题意。由此可知A CD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B。

13. 某历史兴趣小组进行研究性学习,收集到一些资料。下面这组图片资料体现的主题是()

A. 唐朝的经济繁荣

B. 明朝的科技成就及影响

C. 古代经济重心南移

D. 古代的对外友好交往

【答案】D

【解析】

依据已学知识可知,在西汉张骞通西域的基础上,开创了丝绸之路。古代的“丝绸之路”,从长安出发,经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运到西亚,再转运欧洲。“丝绸之路”成为横穿欧亚的陆上交通要道。明朝前期郑和奉命七次下西洋,彰显了中国对外开放的精神。唐朝时,鉴真东渡日本,玄奘西游天竺取经,体现了唐朝开放的对外政策。所以组图片资料体现的主题是古代的对外友好交往,故D项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故应选D。

14.玄奘西行是古代中印两国人民友好交往的见证,他游学、研习的内容主要涉及的宗教是()

A. 基督教

B. 伊斯兰教

C. 道教

D. 佛教

【答案】D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唐朝对外交往有关知识的认识。唐朝时,把印度称为天竺。中国与天竺交往频繁,玄奘西游天竺取经,著有《大唐西域记》一书,是研究中亚、印度半岛以及我国新疆地区历史和佛学的重要典籍。玄奘游学、研习内容主要涉及的宗教是佛教,因为古代印度是佛教的发源地,故选D。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繁荣与开放的社会·对外友好往来

15.我国古代文化辉煌灿烂,下列各项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①《资治通鉴》②《水经注》③《大唐西域记》④《史记》

A.③④②①

B.③①②④

C.④③①②

D. ④②③①

【答案】D

【解析】

依据课本所学,生活在北宋的司马光,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史学家,他编写的《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的通史巨著。《资治通鉴》成书于北宋;郦道元是北魏杰出的地理学家,他写的《水经注》,是一部综合性的地理学专著;贞观后期,玄奘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以亲身见闻写出了《大唐西域记》。故《大唐西域记》成书于唐朝;司马迁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他生活在汉武帝时代,他编写了《史记》,故《史记》成书于西汉。按时间顺序排列④②③①,D项符合题意。由此可知ABC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D。

1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日本留学生阿倍仲麻吕随遣唐使来到长安,此后长期生活在中国。他精通中国文化,在唐朝做官,还取汉名晁衡。他与大诗人李白、王维是亲密的朋友,至今仍流传着他们之间唱和的诗句。晁衡归国途中,误传他遇难,李白为此写了《哭晁卿衡》的悼念诗:“日本晁衡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

材料二鉴真俗姓淳于,扬州人,14岁出家。鉴真年轻时在长安、洛阳游学,后来主持扬州大明寺,是唐朝著名高僧。由于受航海技术等条件的限制,鉴真先后五次东渡均未成功,自己也因患眼疾双目失明。但他矢志不渝,终于第六次东渡成功。这一年,鉴真已经66岁。

材料三玄奘从天竺带回佛经657部,经过二十余年的努力,共翻译出75部1 335卷,约1 300多万字。玄奘还把自己西行途中的见闻口述下来,由弟子整理成书。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遣唐使”指的是什么?为什么会出现“遣唐使”?“遣唐使”的出现有什么影响?(2)材料二中鉴真东渡的目的地是哪里?从材料二的内容可以看出,鉴真拥有哪些优秀的精神品质值得我

们学习?鉴真的东渡有什么影响?

(3)材料三中的“天竺”指的是今天的什么地方?根据玄奘的口述,由其弟子整理而成的是哪一部著作?概述这一著作的内容和价值。

(4)三则材料反映了什么现象?

【答案】(1)“遣唐使”指的是唐朝时期日本派遣到中国的使节。日本派“遣唐使”来中国的目的是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日本派出的“遣唐使”有十几批,他们吧唐朝先进的制度、天文历法、文字、典籍、书法艺术、建筑技术等传回日本,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日本。有远大的理想;为了实现理想,不辞辛劳,不畏艰险,百折不挠。

鉴真在日本传授佛经,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3)今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等国。《大唐西域记》。记载了玄奘所经历和周游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山川风物及社会习俗,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

(4)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频繁。

【解析】

(1)结合所学可知,唐朝时期,中国和日本的交流非常频繁,为了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日本派遣使节到中国,当时称为“遣唐使”;唐朝在当时文化影响力巨大,日本遣唐使到中国的主要目的是学习唐朝的先进文化;日本派出的遣唐使有十几批,最多的一次有500多人。遣唐使回国后,受到重用,他们以唐朝的制度为模式进行政治改革,参照汉字创制了日本文字,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2)结合所学可知,唐玄宗时期,鉴真应日本僧人邀请,东渡日本,宣扬佛法;依据材料二“由于受航海技术等条件的限制,鉴真先后五次东渡均未成功,自己也因患眼疾双目失明。但他矢志不渝,终于第六次东渡成功。”鉴真东渡历经艰险,屡遭挫折依旧没有放弃,由此可知:鉴真有远大的理想。为了实现理想,不辞辛劳,不畏艰险,百折不挠,坚韧不拔;鉴真在日本十年,辛勤不懈地传播唐朝的文化。传授佛经,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3)依据课本所学,唐朝时中国同天竺交往频繁,天竺是今天印度半岛,指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等国。唐朝高僧玄奘,贞观初年玄奘从长安出发,曾历尽千辛,经过4年的长途跋涉到达天竺,研习佛法,变访天竺的名寺。十多年后,玄奘携带大量的佛经回到长安,为中国佛教的发展做出贡献。根据他的口述,由

弟子记录成书的《大唐西域记》;这部书,成为研究中亚、印度半岛以及我国新疆地区历史和佛学的重要典籍,促进了中印文化交流。

(4)依据材料一二反映的唐朝与日本的交往:日本派遣唐使来中国,中国高僧东渡日本;材料三反映了唐朝与天竺的交往。由此得出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频繁。

【点评】(1)问的“遣唐使”是关键提示信息,以此结合课本所学可确定答案;(2)问“鉴真东渡”是提示信息,结合所学可知鉴真东渡日本;第二小问通过材料二相关文字“由于受航海技术等条件的限制,鉴真先后五次东渡均未成功,自己也因患眼疾双目失明。但他矢志不渝,终于第六次东渡成功。”确定鉴真坚持不懈的精神;(3)问通过“天竺”结合所学知识就可确定答案;(4)问是需要分析三则材料放映的内容,唐朝与日本、天竺的往来交流等,找出其共同点即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