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西部大开发中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论文

西部大开发中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论文

西部大开发中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论文
西部大开发中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论文

西部大开发中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论文

实行西部大开发战略是我国继二十世纪80年代实施东部大开发战略以来又一项深远的战略部署,也是我国调整经济布局、协调经济发展的重大步骤。在实施西部大开发中,面对脆弱的生态环境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一、西部地区仍处于不持续发展状态中

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我国西部地区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均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成就,但是,如果从可持续发展的视角来考察,不难看出,西部地区仍然处于不持续发展的状态之中。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较高的人口自然增长率。据统计,西部地区的人口出生率明显的比全国高出2.24个百分点,比东部地区高出6.39个百分点,而死亡率仅比全国和东部地区高出0.5和0.7个百分点。与此相适应,西部地区的人口自然增长率比全国高出1.75个点百分,比东部地区高出5.77个百分点。如果从各省、自治区方面来考察,整个西部地区除了重庆、四川和陕西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之外,其它省、区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实践证明,过快和过高的人口增长速度,一方面使得普九教育工作困难重重——因经费和师资紧张而无法推行九年义务制教育;另一方面可能造成“报酬递减和资源过度消耗两种经济后果”。统计显示:现在,我国森林覆盖率为13.4%,人均森林面积仅为0.11公顷/人,而日本的人均森林面积是我国的2倍,美国是我国的12.2倍;世界人均森林面积是我国的8.5倍。在淡水资源方面,就总量而言,中国占世界第6位,达到28万立方米,但是倘若按人口占有量排列,却在第88位。无论从区域面积或人口总量来看淡水资源数量,中国都被列入淡水缺乏的国家之列……。种种迹象表明,中国的人口增长已经接近于资源所能支撑的限度。因此,严格控制人口增长速度乃当务之急。另据统计,东部地区15岁及15岁以上文盲人口占其总人口的比重仅为13.42%,而西部地区则为27.07%,比东部地区高出13.65%。这一方面表明西部地区仍然处于教育的贫困阶段,另一方面也表明其经济发展主要不是依靠科学和技术的进步而实现的,相反,主要是靠经验类的知识(包括大量消耗资源)而推动的。很显然,如果我们不尽快采取措施,努力改变这种不利局面,不仅不利于参与全球经济竞争,而且不利于迎接知识经济,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进一步讲,四个现代化也就无法实

现了。

(二)水资源日渐枯竭。西部地区是长江、黄河的发源地,在历史上,曾经水草丰盛,林木繁茂,经济文化繁荣。但长期以来,由于自然条件变化和经济、社会、历史等方面原因,尤其是毁林毁草开荒,陡坡种粮,造成林草植被减少,水土流失加剧,从而使得这里尤其是西北地区水资源日渐枯竭。统计显示,整个黄河经济带内每年缺水达150亿立方米,虽然通过节水可获得100亿立方米,但仍缺水50亿立方米。1996年黄河断流时间超过150天,断流距离达700km,1997年断流累计达200天以上,下游全部断流。1998年和1999年断流分别达215天左右。全经济带内不仅城市缺水、工业缺水,而且浪费水最严重的农业也整体上缺水。另据统计,位于黄河源头的玛多县,素有“千湖之县”的美称,20世纪80年代有大小湖泊4077个,总面积为1763.8平方千米,但目前已有2017个湖泊干涸。新疆塔里木水系也正在经历支流断流、干流水量减少甚至断流的变化。据科学预测,2010年塔里木地表径流总量将被用完……。由此可见,我们的黄河母亲“奶汁”已不足以养育她脚下的大地和大地上亿万儿女了,“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的气势已经演变为永远的神话。

(三)水土流失问题日益突出。目前全国水土流失面积为360多万平方千米,西部地区约占80%。甘肃的水土流失面积为12.69万平方公里,其中仅黄河流域就有11.25多万平方公里,每年向黄河倾泄泥沙5.18亿吨,约占输入黄河泥沙总量4.4万平方公里,约占陕西总面积的21.4%。陕西黄河中游地区有48个水土流失重点县,是全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方之一。1973年以前,陕西修建水库192座,现已被泥沙淤满的有41座,约占21%,其余的大部分水库有40%的有效库容被泥沙淤积。

(四)沙漠化面积进一步扩大。西北地区是我国沙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区。如果加上内蒙古,这一地区几乎集中了我国90%以上的沙漠化土地。其中,已经沙漠化的土地面积约为16万平方千米,潜在沙化土地面积约15万平方千米。青海省沙化土地约有1亿亩左右。不仅如此,而且每年仍以100万亩的速度继续扩大,目前大约已有5899.5万亩农田、7399.5万亩草场和2000多公里铁路受到沙漠化的严重威胁,仅柴达木盆地的沙漠化土地就有近5000万亩。新疆沙漠面积占我国沙漠总面积的59.05%,达42.1万平方公里。在全区166万平方公里国土面积中,沙漠

面积就占25.4%;在76.48万平方公里平原中,沙漠则占56.4%。据了解,沙漠化扩展最为严重的是塔里木盆地和准葛尔盆地南缘、塔里木河下游地区。在塔里木盆地南缘的和田绿洲,流沙的年南侵平均速度为10米以上,在一些严重地段速度可达每年40米左右。甘肃的沙漠化问题主要集中在河西走廊的三地(酒泉、张掖、武威)两市(嘉峪关、金昌),有各类沙漠化土地503万平方公里,占整个河西走廊土地总面积的18.25%,几乎有总数的一半在酒泉地区。以玉门市为例,20多年来沙漠南移310多公里,沙漠化土地面积近700万亩,并以每年6至10米的速度从北、南、西三面向绿洲侵蚀。世界著名的旅游胜地敦煌市,30年间受风沙危害的农田面积达30万亩。受土地沙漠化影响,草场资源退化十分严重。据统计,目前退化面积已占可利用草场面积的三分之一以上。不仅如此,而且目前仍以年平均2000万亩退化速度继续恶化。在新疆,全区草场退化和沙化面积达7000万亩,退化的草场减产幅度在25%以上,年经济损失约为18亿元;在青海柴达木盆地,目前已有2426万亩草场严重沙化,占退化草场的22%,且沙漠化每年仍以341万亩的速度继续扩展;在甘肃已退化的1.0693亿亩天然草场中,重质退化的草场达331万亩。据中科院兰州沙漠所提供的资料,造成沙漠化面积不断扩大的原因,其中草原过度农垦占25.4%,过度放牧占25.3%,过度采木蕉占31.8%,水资源利用不当占9%,其他原因占8.5%。

(五)环境污染问题日渐突出

1、工业固体物废物污染。据1998年《中国统计年鉴》统计显示,1997年中国县及县以上工业废物产生量达6.58亿吨,比1985年增长25%,综合利用率仅为45.6%。其中,西部地区工业废物产生量达1.26亿吨,占全国的19%,综合利用率仅为31.2%,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4.40个百分点,比东部地区低25.4个百分点,比中部低9.5个百分点。

2、水污染。1997年全国废水排放总量为416亿吨。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为227亿吨,生活污水排放量为189亿吨。工业废水排放量中,县及县以上工业为188.33亿吨,其中有一半以上是由西部工业排放的。其中,西部地区工业废水排放达标量仅占工业废水排放总量的50.50%,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1.3个百分点;工业废水处理排放达标量仅占其工业废水排放总量的22%,比全国平均水平低6.5个百分点。

3、空气污染。据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提供的数据,以宜宾、贵阳、重庆为代表的西南高硫煤地区的城市受二氧化硫污染较为严重,而甘肃、新疆、陕西的大部分地区及青海、宁夏的部分地区总悬浮颗粒物污染较为严重。大量二氧化硫排放的后果是形成酸雨,引起土壤、水体酸化,危害植物生长和人体健康,损害建筑设施。

面对这样的情况,可持续发展的本质由过去强调人和自然的对立变为经济社会和自然环境协调发展为目标,从而把经济发展推向一个新的发展水平。我国已将其作为国家发展战略并制定了相应的行动议程加以落实,这是党和国家从我国国情出发的一个重大决策,西部大开发无疑要坚持这一策略。

二、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一)解放思想,树立长远、整体观念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思想基础。西部大开发,给广大西部地区干部群众带来了一次新的思想解放的机遇。长期以来,东部地区较西部地区而言,思想解放相对滞后,观念陈旧、保守,在西部大开发的热潮中,不仅仅是要解放思想,敢想敢干,而且需要牢牢记住,东部地区“先开发、后治理”和西部历史上滥伐乱采带来的教训,牢固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观念,警惕那种贪图一时经济的高速发展而采取的“杀鸡取卵”式经营所带来的危害。表现在思维方法上,要改变过去那种先局部分析,而后综合的方法,转变成“系统分析法”,把西部大开发当成一个整体来对待,从整体与部分相互依赖、相互结合,相互制约的关系中,揭示西部大开发的总体特征和运动规律,追求整体和长远效益。

(二)制定西部大开发的有关法律是可持续发展的法律依靠。最近,不断有专家、学者呼吁设立西部大开发方面的法律。纵观西方各国,在促进落后地区经济发展过程中,也都颁布了相应的法律。如美国,1961年和1965年分别颁布了《地区再开发法》和《公共工程和经济开发法》,明确规定,联邦政府应提供帮助困难地区发展的必要的公共设施,根据该项法律规定,经济开发管理者从1966年到1991年,对欠发达地区的8100多个公共项目提供了43亿美元的财政援助;德国于1969年颁布了《改善区域经济结构共同任务法》。1990—1995年五年间,东西部经济发展差距缩小了1/3;日本在1950年制定了《国土综合开发法》,以后又陆续制定了一系列关于促进后进地区振兴的法律,关于国家的大型区域开发项目的专

项法律,对日本经济的整体发展起到了有力的促进作用。我国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悬殊很大,有必要通过国家法律强制手段,促进西部地区开发。

(三)制定西部大开发的相关政策是可持续发展的政策保证。政策保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国家要给西部地区倾斜政策。在改革开放以后,国家对区域经济发展政策作了重大调整,我国区域发展的重点转向东南沿海,国家实行了促进东南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的一系列优惠政策,从而使东南沿海地区经济获得了高速发展。关于西部大开发,国家已经出台和还将出台一系列的优惠政策,主要的应当包括财政政策、税收优惠政策、投资政策等等;二是西部地区应当制定相应的配套政策,以便更好的消化和吸收国家政策,主要应当包括产业政策、投资政策、财税政策、金融政策等等。

(四)搞好环境保护,注意生态平衡,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自然基础。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1997年8月,江泽民总书记做出了“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西部地区”的重要批示;1999年江泽民在西安又一次谈到生态环境问题:“改善生态环境,是西部地区的开发建设必须首先研究和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如果不从现在起,努力使生态有一个明显的改善,在西部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任务就会落空。”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对经济发展所造成的直接或间接损失是十分惊人的。根据国内外有关机构的初步估算,仅1997年我国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造成的直接和间接损失达GDP的6%左右;目前我国正在进行的三河三湖等重点污染区域及部分城市大气污染的治理,所要投入的资金已数倍甚至数十倍于以上地区污染企业效益的总和。从环境保护的大局来看,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不仅是西部地区得以良好发展的前提和条件,而且关乎到全国的生态环境,近年来的许多自然灾害,都和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的破坏有关。西部地区是我国重点的生态屏障,但西部地区生态环境久遭破坏,制约着该地区经济的发展。因此,改善生态环境,防治环境污染,遏止生态环境破坏,可确保西部地区经济的协调高效运行。

(五)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是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基础。良好的基础设施是经济发展的基础,我国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西部尤其落后。根据世界经济论坛和瑞士国际管理学院1997年关于国际竞争力的报告,在影响我国竞争力的八个因素中,基础设施最差。在46个参评国家中排第40位,其中包括邮电通讯、计算机网络、

信息技术等基础设施。而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在全国总体排名最后。良好的基础设施所发挥的功能是使企业能以较低成本在当地进行生产,同时非常便利地与外界市场、供给者联系。相对于总产业来说,有较高的公共基础设施投资比率的区域经济,都有着更高的劳动生产率增长。随着西部大开发的到来,西部的公路、铁路、航运、通讯、水力、电力等基础设施承受量必然增加,现有的承载水平远远不够,因此,要实现西部大开发的可持续发展,就要大力加强西部的基础设施建设,消灭西部经济发展中的“瓶颈”。

(六)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是可持续发展的根本。西部地区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主要有矿产、光热水土、电力和旅游。以新疆为例,已发现的矿种就有九大类、129种,其中有43个矿种储量在全国前10位。还有新疆的石油、内蒙古的煤炭、陕西的天然气、西藏、青海的地热,以及整个长江、黄河上游和雅鲁藏布江水的水电资源都有着巨大的开发前景。西部地区还是我国唯一尚存大面积可开垦土地的地区。丰富的自然资源是西部地区发展得天独厚的物质基础,问题是一定要注意合理发开,充分利用,才能开创出广阔的发展前景。对于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一是要有计划地开采。绝大多数自然资源是不可再生的,我们不仅要考虑到当代发展的需要,而且还要考虑到后代发展的需要,不能“爷爷吃了孙子的饭”;二是要注意开采的严格管理和统筹规划,严防乱开滥采;三是要进行保护。我国的森林资源由于乱采滥伐和“毁林造田”,森林面积在急剧缩小,引发了许多自然灾害,现在有些地方已采取了“封山育林”的措施,就是一种有效的保护方法。

(七)调整产业结构,构建适合西部地区实际的产业布局,是可持续发展的长远之计。区域的产业结构,一是要适合当地的自然资源状况,以使地方自然资源优势能最大程度地发挥为基本原则;二是产业结构的升级,随世界范围内的科学技术发展,淘汰已经落伍的产业,寻求新的替代产业;三是发展良好产业,尤其是主导产业,促使产业之间相互补充、利用协调发展。西部地区的产业,应充分利用其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自然旅游资源,以解放初期所形成的重工业基地和五、六十年代所建成的军事工业为依托,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

(八)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提供可持续发展的智力支持。西部大开发,不是一

朝一夕的事情,而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我国广大西部地区,人口占全国的1/4,但整体教育科技水平落后,人口整体文化技术素质偏低。据第三次人口普查的资料表明,每千人中文盲北京为125人,广东为168人,而四川为237人,贵州323人,云南339人,西北地区这个比例更高。加之八十年代初以来的“孔雀东南飞”给西部地区造成的人才流失,使西部地区人才资源雪上加霜。人口的教育水平低,严重地影响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使西部地区形成教育与经济发展的恶性循环。改革开放以来,西部地区人口受教育程度有明显提高,但整体水平仍远远落后于东部地区,纵观当今世界发展的格局,经济的发展靠科技、科技的发展靠教育,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经济的发展需要愈来愈多的高素质人才,这一问题,只能通过教育来解决。因此,广大西部地区,要舍得在教育上投资,以增强经济发展的科技含量和后劲。

(九)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是可持续发展战略得以实现的稳定条件。西部地区地广人稀,是少数民族聚居区,在国家稳定、民族团结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位置,西部大开发,更离不开一个边防巩固、国家稳定、社会安定的环境条件。东西部地区间及西部地区内部收入差距拉大迫切要求我们创造一个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障体的重点在于医疗、意外、养老及失业保障。西部大开发其实也是一次大改革、大变革。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下岗、失业等现象。因此,在社会保障体系中,特别强调要有失业保险,这将是保障社会经济成长过程中的极为重要的一环。其功能在于维持失业者的最低购买力及生活水准,凭借保险给付代替劳动所得,减轻生活困苦,接受再培训,适应产业变更的需要。实现社会保障体系的途径,应当以社会保险、商业保险相辅相承,共同发展。

尽管西部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但无论如何人类经济建设不能超越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因此,要顾及人和资源的公平,实行可持续发展的总目标。西部大开发是全国经济结构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化建设长远发展的重要举措,西部的开发与建设在可持续发展原则指导下,一定会与全国人民一道共同走向繁荣与昌盛。

中央西部大开发工作会议的主要精神

中央西部大开发工作会议的主要精神 7月5日至6日,中央召开了西部大开发工作会议,会议系统的回顾和总结了西部大开发巨大成就和丰富经验,全面分析了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面临的新形势、新机遇和新挑战,深刻阐述了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大意义。同时,对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作出了全面部署,明确了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总体要求、基本思路、战略重点和政策措施,指明了西部大开发的方向。 重要经验: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全面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各族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必须坚持改革开放,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必须坚持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走共同富裕道路。 总体战略定位:西部大开发在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总体战略中具有优先位置,在促进社会和谐中具有基础地位,在实现可持续发展中具有特殊地位。 指导思想:新形势下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进一步加大投入、强化支持,以增强自我发展能力为主线,以改善民生为核心,以科技进步和人才开发为支撑,更加注重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提升发展保障能力;更加注重生态环境保护,着力建设美好家园和国家生态安全屏障;更加注重经济结构调整和自主创新,着力推进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更加注重社会事业发展,着力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民生改善;更加注重优化区域布局,着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更加注重体制机制创新,着力扩大对内对外开放,推动西部地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和社会

和谐稳定,努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 总体目标:可概括为“上三个大台阶”,即:今后10年,西部地区综合经济实力上一个大台阶(初步规划到2015年西部地区经济生产总值比2008年翻一番,经济增长速度保持在10个百分点以上),基础设施更加完善,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形成,建成国家重要的能源基地、资源深加工基地、装备制造业基地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上一个大台阶,基本公共服务能力与东部地区差距明显缩小;生态环境保护上一个大台阶,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得到遏制。到2020年,西部地区基本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 六项重点工作: 一是坚持夯实基础,进一步提升发展保障能力。要加快构建功能配套、安全高效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和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加快形成连通内外、覆盖城乡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加强水利建设规划,推进油气管道和电网建设,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着力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 二是坚持协调发展,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要大力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深入实施以市场为导向的优势资源转化战略,推进自主创新,努力形成传统优势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协调发展新格局。 三是坚持为民谋利,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西部大开发的首要目标,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加快社会建设,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服务体系,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积极发展文化事业。 四是坚持改革开放,进一步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

安康地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规划纲要完整版

安康地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规划纲要 标准化管理处编码[BBX968T-XBB8968-NNJ668-MM9N]

安康地区计划局(2000年7月) 在世纪之交,全国进入实施第三步战略目标的大背景下,党中央总揽全局,审时夺势做出了实施西部大开发的重大战略决策。这是安康加快发展面临的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根据国家和省上关于实施西部大开发的基本指导思想,给合安康地区经济发展现状、市场需求预测、资源开发潜力和经济发展要求,特提出安康地区实施西部大开发规划纲要。 一、安康在西部大开发中的独特地位和市场条件 (一)优势条件和独特地位 安康地处我国西部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生物、矿产、水力、旅游等资源十分丰富。几十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二十年来的发展,特殊气候、地理、地貌造就的三大资源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开发,经受了市场的考验,形成了以自然资源开发为主导的区域特色经济模式。依据自然和历史形成的相对优势以及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重点,从陕西、西北和西部的全局看,我区立体性的气候,多样性的资源,在西部大开发中具有顺应市场需求的多元化优势条件,这些优势条件不仅是独特的,而且是不可替代的。 1、安康是西北少有的亚热带资源区,是西部多样性生物、矿产资源的密集区。全区汇集各类经济植物3000多种,树种2000多种,药源种类1300多种,动物430余种,是陕西及西北重要的林特产品和中药材基地,大宗的茧丝、生

漆、茶叶、烤烟、药材、木材在全省及西部市场占有一定份额,资源加工产品如丝绸、绞股蓝总甙、葛根素、薯蓣皂素药品、精制茶、魔芋和富硒食品在西部、全国及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全区已发现各类金属、非金属矿产65种,探明有工业开采价值的32种,其中汞、锑、铅、锌、黄金、重晶石、毒重石、瓦板岩、水泥灰岩储量居全国或全省前列。这些资源大多数是国家急需的战略性资源,也是市场前景看好的资源。目前开发利用程度低,极具开发潜力。 2、安康是陕西乃至西北独有的水资源密集区。全区年总水量252亿立方米,人均自产径流量3964立方米,是全省的2.6倍,全国的1.5倍。汉江水质好,流量大,为国家和陕西南水北调工程的主要水源地。汉江干流和九条支流水能蕴藏量469万千瓦,可开发量263万千瓦。规划的汉江梯级开发共7座电站,6座在安康境内。已建成安康、石泉两座,装机98.5万千瓦。在水资源短缺的大西北和极度缺水的陕西,宝贵的水资源优势,不仅是大开发的“瓶颈”性资源,也是建立水产业不可替代的资源,同时由于秦巴汉水形成的自然风光旅游资源更具开发潜力。水资源的开发是安康、陕西大开发的关键、潜力和希望所在。 3、安康是区域性的交通枢纽,东西南北大开发的区位承接地。铁路、公路、水运、航空,构成了安康便捷的立体交通。西康、阳安、襄渝三条电气化铁路交汇安康,贯穿区内7个县市,2000年完成阳安线扩能,襄渝铁路扩能即将开工,316、210两条国道横贯境内,区内“三横六纵”公路网络基本形成;汉江航运规划最大可通行500吨级船舶,安康港是西北最大的内河港口;扩建后的安康机场复通西安航线。随着西康铁路建成通车,阳安、襄渝铁路扩能,西安—安康—重庆高等级公路的建设和汉江航道开发整治,安康连接东西、沟

高二地理优秀教案 1.3 区域发展差异 第2课时 南方与北方及西部大开发

1.3 区域发展差异第2课时南方与北方及西部大开发学案 (湘教版必修3) [学习目标]1.了解我国南方和北方地划分及区域发展差异.2.理解并掌握我国西部大开发地范围及意义. 一、南方与北方 1.划分界线:①秦岭—淮河一线. 2.区域差异 南方和北方在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因此二者具有不同地发展优势、存在问题和发展方向. 北方南方 优 势 自然 条件 跨越暖温带、中温带和寒温带,②平 原面积广阔,森林、③煤炭、石油、 ④铁矿等资源丰富 跨越⑤亚热带及少部分⑥热带地区, 热量丰富,⑦水分充足,⑧有色金属 矿产、生物资源、⑨水力资源等相当 丰富 社会 经济 条件 是我国主要地⑩重工业地区和?能源 基地 ?轻纺工业和?有色金属工业发达, ?外向型经济发展迅速 存在问题 ?水资源不足,黄土高原?水土流失 严重等 洪涝灾害、环境污染、山地丘陵区地 形破碎等 发展方向 调整?产业结构、扩大?对外开放、 改善生态环境 大力加强?外向型经济建设,同时注 意环境保护 二、西部大开发 1.目地:缩小?地区差异,加速西部地区地○21社会经济发展. 2.范围:西部地带地1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中部地带地○22内蒙古自治区和东部地带地○23广西壮族自治区. 3.背景 (1)优势:自然资源、○24矿产资源、油气资源、○25水能资源、○26土地资源等丰富. (2)劣势:○27基础设施落后,○28人才、技术、○29资金匮乏. 4.意义 ? ? ? ? ?缩小我国东部与西部地带之间地发展差距 推动○30区域经济地协调发展 实现全国各族人民地共同富裕 加强○31民族团结 保持社会稳定与○32边疆安全 扩大国内市场需求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5.结果:将西部地带地资源优势变为○33经济优势,将○34潜在优势变为现实优势. 探究主题一我国地南、北方差异

关于西部大开发的意义

关于西部大开发的意义 摘要:为了促进社会经济全面协调发展,中国政府于2000年开始实施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难度最大的西部大开发战略,以确保西部近4亿人民过上富裕生活。而人文环境的建设将是这个宏伟战略的重点和基础,也是一个难点。人文环境是社会本体中隐藏的无形环境。人文精神缺席的西部大开发可能会落入乌托邦计划。西部大开发的难题在于“人、自然、经济”三元关系的问题,西部大开发的人文精神需要普及化、大众化,这就需要创新教育体制,开辟社会化教育渠道。只有把西部大开发中的人文环境建设问题处理好,西部大开发战略才能得以顺利展开. 关键词:西部;大开发;人环境;意义 正文: 在中国发展的战略棋盘中,西部的发展极为重要。我国西部国土面积占全国的56%,人口占全国的22.8%,实施西部大开发,是实现全国现代化必不可少的前提。 改革开放至今,沿海地区发生了巨大变化,西部地区也在加速发展。然而,由于西部的特殊条件,东西部的差距仍在扩大。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适时提出西部大开发,正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要求,也是在新世纪实现我国现代化战略目标的必然抉择。 西部大开发是一项规模宏大的系统工程,需要有全新的发展思路和总体规划。国家提出西部开发要以基础设施建设为基础,以生态环境保护为根本,以经济结构调整、开发特色产业为关键,以依靠科技进步、培养人才为保障,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以繁荣经济、使各族人民

共同富裕为出发点,在总体规划下,今年将在西部地区新开工10大工程,继而循序渐进,遵循经济规律实施,避免一哄而起。 本文的“人文环境”可以定义为一定社会系统内外总体的表现。从整体意义上说,人文环境是西部大开发的基础,人文环境状况是控制西部大开发深入持久发展的瓶颈,人文环境的建设是西部开发工程大厦的社会地基也是其拱心石。把人文环境建设摆到基础性地位上来,有广泛的依据,也有其重要意义。 (一)西部大开发中人文环境建设的历史意义 我们应当从历史实践出发,尊重历史的必然性,始终遵守历史统一的原则。从中西历史比较来看,没有文艺复兴、人文主义运动创造的人文环境,就很难培植出西方近化自然科学和近代社会文化转型;15世纪中叶之前,中国的科学技术在世界上长期处于领先地位,为什么1600年-1900年之间中国却变得大大落后于西欧呢?根本原因在于我们停留在过去人文观念上无所事事、缺乏创新。处于中西盛衰消长之际的明代是关键时期。当时人文新陈状况如何呢?明代思想家中王阳明的影响最为著名,但他与同时代的西方人文主义大师比起来显得未免寡浅。明朝历史上出现过一些个性化、异端化倾向颇重的思想家,但他们的思想种子最终的结局象当时资本主义的萌芽一样不能形成气候。因此传教士传到中国的科学、西学终究未能很快地长成参天大树、长成森林。两相对照,我们可以说没有人文精神创新的引导及其肥沃士壤,就没有社会历史的进步;如果我们漠视进步的人文精神与历史发展之间的规律,西部大开发就将步入实践的误区。

学习西部大开发精神心得体会范本

学习西部大开发精神心得体会 为全面认真学习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文件精神,本人紧密联系本职工作实际,书写阅读笔记,理论实践相结合,吃透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的内涵,以确保本人在新一轮实施西部大开发活动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做出应有的贡献。 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重要任务,事关各族群众福祉,事关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事关国家**久安,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今后10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全党全国一定要从大局出发,深刻认识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奋力将西部大开发推向深入,努力建设经济繁荣、社会进步、生活**、民族团结、山川秀美的西部地区,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是党中央、国务院在世纪之交作出的重大决策,是贯彻落实邓小平同志“两个大局”战略构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生动而具体的实践,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10年来,党中央、国务院确**部大开发的指导思想、战略目标、主要任务、方针政策,西部地区广大干

部群众抓住机遇、振奋精神、奋发努力,东中部地区积极鼓励、支持、引导各方面力量广泛参与和支持西部大开发,全党全国共同创造了西部大开发生机勃勃的良好局面,在西部这片广袤的热土上谱写出新的辉煌篇章。这10年,是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对国家贡献最突出的10年。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不仅有力促进了西部地区发展,使西部大地焕发出勃勃生机,而且为全国发展开辟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实践充分证明,中央关于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大决策是完全正确的,西部大开发工作是卓有成效的。 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践中,我们积累了重要经验,得到了宝贵启示,概括起来说,主要是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全面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各族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必须坚持改革开放,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必须坚持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走共同富裕道路。这些重要经验和宝贵启示,对进一步推进西部大开发具有重大意义,一定要深刻认识和充分运用,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 当前,国际国内环境继续处在深刻复杂变化之中,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艰巨繁重,我国发展面临的新机遇新挑战都很突出,西部大开发面临的新机遇新挑战也都很突出。虽然西部大开发取得了巨大成就,但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发展水平的差距仍然较大,西部地区仍然是我

全面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全面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一、背景资料: 1.中国西部是指西南五省市(四川、云南、贵州、西藏、重庆)西北五省市(山西、甘肃、青海、新疆、宁夏)和内蒙古、广西以及湖南的湘西、湖北的恩施两个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组成,被称为“10+2+2”。面积为 685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71.4%;人口3.64亿,占全国的28.6%;国内生产总值18245亿元,占全国17.1%。西部地区与蒙古、俄罗斯等14个国家接壤,陆地边疆线长达1.8万余公里,约占全国陆地边境线的91%;与东南亚许多国家隔海相望,有海岸线1595公里,约占全国海岸线的1/10。 2.西部地区资源丰富,市场潜力很大。改革开放以来,面貌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由于历史、社会、自然条件等原因,经济相对落后。1988年邓小平针对中国发展不平衡的特点,提出了“两个大局”的战略构想:一是沿海地区要加快对外开放,较快地发展起来,从而带动内地的发展,内地要顾全这个大局;一个是沿海地区发展到一定时候,要拿出更多力量帮助内地发展,沿海地区也要顾全这个大局。1999年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做出了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三年来,经共同努力,西部大开发有了一个良好开局,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生机勃勃的局面。投资和经济快速增长,青藏铁路、西气东输、西电东送、水利枢纽、交通干线建设等大工程全面启动,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力度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明显加强,农民生产生活条件逐步改善,科教和人才开发力度加大,改革开放步伐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不断推进。 3.实践证明,西部大开发有利于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有利于经济结构的战略调整,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有利于改善各族人民生活,实现共同富裕;有利于改善全国的生态环境;有利于建立全国统一市场;有利于扩大开放,更好地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有利于增进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和边疆稳定。 4、2002年10月11日国务院西部大开发领导小组第二次会议在北京召开,朱镕基总理在会上强调指出,西部大开发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把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放在首位,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把西部大开发扎扎实实推向前进。 5.江泽民主席在十六大报告中提出,要打好基础,扎实推进,重点抓好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争取在十年内有突破性进展。要积极发展有特色的优势产业。发展科技教育,培养用好人才。国家加大支持力度。改善投资环境。西部要增强自我发展能力,走出一条加快发展的新路。 为促进地区协调发展,在提出西部大开发任务的同时,十六大对东部和中部也分别提出了新的要求。还对一些特殊地区,如东北地区、革命老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等加大支持力度。加强东、中、西部地区交流与合作,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二、考点 1、西部大开发,必须加强法制建设。 2、西部大开发的必要性。 3、西部大开发坚持怎样的发展战略 4、西部地区如何进行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 5、在西部开发的过程中,青年学生应如何做。 初二: 1、经济建设离不开法律,说明推进西部大开发,必须加强法制建设。 2、“依法保护人类共有的家园”和“基本国情”知识,说明西部地区如何进行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

西部大开发对民族地区发展的作用

西部大开发对民族地区发展的作用 【摘要】西部大开发的宏观经济环境,为民族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不竭动力,也为民族关系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内在动力和良好的外部环境条件,它 从多角度、多层面对西部乃至全国的民族经济和民族关系的发展产生 积极的影响。本文围绕这一主题来论证西部大开发对民族地区发展所 产生的作用。 【关键词】西部大开发、民族、经济 我国的西部民族众多、地域广袤,在长期的历史变迁中孕育了灿烂的文化。西部文化具有地域性、多元性和原生态性,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给西部民族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抓住有利机遇,不断整合西部民族文化资源,对于推动西部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西部大开发的历史动因问题: 第一,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的最主要原因是经济原因。改革开放至今,沿海地区发生了巨大变化,西部地区也在加速发展。然而,由于西部的特殊条件,东西部的差距仍在扩大。另一方面,西部巨额的社会需要与因购买力极低而导致的极有限的市场需求不匹配,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东南地区产品的内销。因此,不论是为了东部的再发展,还是为了缩小差距使西部人民生活水平提高,都必须进行西部大开发。 第二,社会原因。一方面西部的社会秩序开始不稳定,另一方面西部人大批涌入东部,给东部的社会稳定也带来一定的影响。于是在经济差异的基础上形成了社会文明的极大差异。所以必须让西部贫困落后地区富起来。 第三,环境原因。经研究,人们发现环境问题的根源在于西部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而恶化的原因在于过度开发。过度开发的原因一是因为穷,二是因为科技不发达。西部老百姓只有通过对自然矿产资源和能源的大规模的初级开发来获取利益,既没有能带来收益,而且是环境更加恶化。 二、西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西部大开发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和坚强领导下,在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下,民族地区各族干部群众艰苦奋斗、开拓创新,各项事业取得了显著成绩。西部大开发的十年,是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最快,人民群众受惠最多,城乡面貌变化最大的时期。 (一)综合经济实力大幅跃升。 民族地区(指5个自治区和云南、贵州、青海3个多民族省)生产总值由1999年的7743亿元增加到2008年的3062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了1.8倍,年均增长11.9%。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由1999年的4293元提高到2008年的

西部大开发学习总结报告

西部大开发学习总结报告 根据校党委关于开展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大学习活动的通知精神和要求,我院党总支高度重视、积极行动、统筹安排、认真组织,保证了大学习活动的有效开展,较好地完成了阶段性学习任务。小结 一、抓组织领导,保证大学习活动及时有效地全面展开 一是及时成立学院大学习活动领导小组。8月31日下午,学院召开党政联系会议,在认真学习领会宁大党发(xx)55号文件精神的同时,及时成立了由总支书记任组长、院长和副书记任副组长、班子成员、各系(部、办)主任为成员的学院大学习活动领导小组,明确教职工与学生大学习活动的具体负责人,指定了专职信息员。 二是快速制定出台学院大学习活动工作计划。8月31日会后,大学习活动领导小组根据学校文件精神,按照学院研究讨论的意见,结合学院本学期中心工作,快速制定出台了《教职工大学习活动工作安排》和《学生大学习活动工作安排》,对学习的时间地点、学习形式、主要内容以及要达到的目的都做了明确的规定,既结合实际,又体现了较强的可操作性。 二、抓具体落实,保证大学习活动扎实有效地循序推进

一是分类动员部署,迅速在全院掀起了大学习活动高潮。8月31日下午,院党总支中心组召开集中学习会,对中央和自治区西部大开发会议精神进行了专题学习;学生召开全体党员、学生干部和学生代表参加的大学习动员部署会,领导小组副组长许义泉在大会上做了动员讲话。9月1日下午,学院召开了教职工大学习活动动员大会,传达学习了中央、自治区西部大开发会议精神,对教职工开展大学习活动进行了动员部署,并组织学院领导班子和正高职称教师参加了学校召开的大学习活动动员大会。至此,我院的大学习活动正式拉开了帷幕。 二是结合实际,有的放矢设计活动载体,9月3日组织全体学生党员、学生干部以及学生代表深入学习了xx、xx以及xx副总理在中央西部大开发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和《****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若干意见》。9月8日组织全体学生党员、学生干部以及学生代表围绕西部大开发、宁大要争先这一主题进行了讨论,同学们都能踊跃发言,对宁大响应西部大开发战略纷纷发表自己的观点,也都表示通过大学习活动,使自己对西部以及宁大未来十年的发展充满了信心,一定要珍惜大学学习宝贵的时间,提升综合素质,塑造健康人格,争取在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中一展宏图,实现人生价值和目标。 9月14日院党总支召开中心组学习会,对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进行专题学习。结合学习,对学院 xx 发展规划再次进行了认真的研讨。9月15日下午,教职工和学生分党支部组织观看了《西部新十年》的视频,使大家对西部大开发过去十年的巨大变化有了一个全面的了解,对党中央、国务院实施的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决策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的

安康地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规划纲要

安康地区计划局 (2000年7月) 在世纪之交,全国进入实施第三步战略目标的大背景下,党中央总揽全局,审时夺势做出了实施西部大开发的重大战略决策。这是安康加快发展面临的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根据国家和省上关于实施西部大开发的基本指导思想,给合安康地区经济发展现状、市场需求预测、资源开发潜力和经济发展要求,特提出安康地区实施西部大开发规划纲要。 一、安康在西部大开发中的独特地位和市场条件 (一)优势条件和独特地位 安康地处我国西部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生物、矿产、水力、旅游等资源十分丰富。几十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二十年来的发展,特殊气候、地理、地貌造就的三大资源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开发,经受了市场的考验,形成了以自然资源开发为主导的区域特色经济模式。依据自然和历史形成的相对优势以及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重点,从陕西、西北和西部的全局看,我区立体性的气候,多样性的资源,在西部大开发中具有顺应市场需求的多元化优势条件,这些优势条件不仅是独特的,而且是不可替代的。 1、安康是西北少有的亚热带资源区,是西部多样性生物、矿产资源的密集区。全区汇集各类经济植物3000多种,树种2000多种,药源种类1300多种,动物430余种,是陕西及西北重要的林特产品和中药材基地,大宗的茧丝、生漆、

茶叶、烤烟、药材、木材在全省及西部市场占有一定份额,资源加工产品如丝绸、绞股蓝总甙、葛根素、薯蓣皂素药品、精制茶、魔芋和富硒食品在西部、全国及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全区已发现各类金属、非金属矿产65种,探明有工业开采价值的32种,其中汞、锑、铅、锌、黄金、重晶石、毒重石、瓦板岩、水泥灰岩储量居全国或全省前列。这些资源大多数是国家急需的战略性资源,也是市场前景看好的资源。目前开发利用程度低,极具开发潜力。 2、安康是陕西乃至西北独有的水资源密集区。全区年总水量252亿立方米,人均自产径流量3964立方米,是全省的2.6倍,全国的1.5倍。汉江水质好,流量大,为国家和陕西南水北调工程的主要水源地。汉江干流和九条支流水能蕴藏量469万千瓦,可开发量263万千瓦。规划的汉江梯级开发共7座电站,6座在安康境内。已建成安康、石泉两座,装机98.5万千瓦。在水资源短缺的大西北和极度缺水的陕西,宝贵的水资源优势,不仅是大开发的“瓶颈”性资源,也是建立水产业不可替代的资源,同时由于秦巴汉水形成的自然风光旅游资源更具开发潜力。水资源的开发是安康、陕西大开发的关键、潜力和希望所在。 3、安康是区域性的交通枢纽,东西南北大开发的区位承接地。铁路、公路、水运、航空,构成了安康便捷的立体交通。西康、阳安、襄渝三条电气化铁路交汇安康,贯穿区内7个县市,2000年完成阳安线扩能,襄渝铁路扩能即将开工,316、210两条国道横贯境内,区内“三横六纵”公路网络基本形成;汉江航运规划最大可通行500吨级船舶,安康港是西北最大的内河港口;扩建后的安康机场复通西安航线。随着西康铁路建成通车,阳安、襄渝铁路扩能,西安—安康—重庆高等级公路的建设和汉江航道开发整治,安康连接东西、沟通南北的交通枢纽地位将更加突出。安康地处中西部结合部,位于西北、西南和关中、成渝、江汉三大经济区的交汇地段,又处陇海、黄河、长江三大经济带的融接区间,是秦

2019学生学习西迁精神心得体会精选3篇

2019学生学习西迁精神心得体会精选3篇西迁精神是今天的我们正在学习的,这种精神是今天的我们所缺少的,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未来将会挑起祖国的大梁,需要好好学习这些精神,并将这些精神好好发扬。下面给大家带来的是2019学生学习西迁精神心得体会精选3篇。 有一种初心,穿越历史云烟,却日久弥新,永发生机;有一件往事,已随历史远去,却行迹留痕,永恒怀念;有一种精神,经历时代风雨,却日臻厚醇,永放光芒;有一种力量,穿透历史时空,却百折不挠,永远向前。 在那个时代发展却又弥漫着战争后的硝烟的中国,他们一群人迈着朝气稳实的步伐,唱着欢快而又激人上进的歌曲,来到了祖国的西北部。他们不畏艰辛,艰苦奋斗,甚至于奉献了自己的青春年华,致力于祖国西北开发。 如今我们国家已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踏上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让中华民族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实现了几千年来伟大的中国梦,洗刷了近代西方列强奴役中华民族的屈辱,扬起了实现富强民主文明中华的风帆。鸦片战争以来的中国近当代史,就是一部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突出主题的波澜壮阔的奋斗史,我们中华民族为何能崛起?正是因为我们伟大的中国人民,

自古就有一股感天动地的精神,有着不屈不挠的勇气,一代一代前赴后继为中华振兴而坚挺的脊梁,在历史洪流中屹立不倒,在艰难险阻的考验下奋勇向前。 建国初期,国家经济刚刚复苏,百废待举,广袤的大西北亟待开发,需要大量的财力物力,急需众多的科技人才。上海交大的科技人才们,胸怀国家大局,为了祖国的前途,响应党的号召,甘愿舍弃,东部大都市优越的物质生活条件,拖家带口,毅然决然,挺近大西北,将上海交大西迁西安。 “向科学进军,建设大西北”,迁校之初蒙受三年自然灾害到“文化革命”十年动乱,任何风风雨雨坎坷曲折,都不能阻挡交大前进的步伐。老交优良校风学风得以保持发扬,教育教学质量有了新的提高,人才培养规模进一步扩大。迁校最初10年间,输送人才即达万人之多,接近解放前53年毕业生总数两倍。科学研究迅速发展,涌现出许多人才。在当时那个条件艰苦的大西北,他们依旧奋勇前行为祖国出一份力,并衍生出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西迁精神!这一精神财富是我们民族再腾飞,实现伟 __梦的强大内驱力。我们不管身在何处,都要珍爱这一宝贵的精神财富,身体践行,将其发扬光大。 当前,国内外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前景十分光明,挑战也十分严峻。我们大家一定要登高

学习西部大开发的感想

对西部大开发的认识和心得 前几日我们上了一堂形势理论课,课程的主题是关于西部大开发的内容。在课程的开始老师问了一个问题——谈谈你对西部的认识。对于这个问题,下面的同学显得有些迷茫。对自己来说,“西部”这个词汇并不陌生,但是对于它的严格概念及确切范围却很模糊。虽然之前对西部大开发略有关注,但还是没有从心底真正关心过经济相对欠发达的这个地区。所以,经过老师的讲解和PPT的放映,整堂课下来我收获了很多。 西部大开发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项政策开始实施,目的是“把东部沿海地区的剩余经济发展能力,用以提高西部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巩固国防。西部大开发的范围包括陕西省、甘肃省、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四川省、重庆市、云南省、贵州省、西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等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3个少数民族自治州,面积为685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71.4%。2002年末人口3.67亿人,占全国的28.8%。西部地区自然资源丰富,市场潜力大,战略位置重要。但由于自然、历史、社会等原因,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二,不到东部地区平均水平的40%,迫切需要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于是国务院西部开发办于2000年3月正式开始运作,这项伟大的工程也随之拉开序幕。 西部大开发是我国发展的宏伟蓝图的重要部分之一,从21世纪开始这个重大的战略部署和决策所要达到的目标是: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奋斗,到21世纪中叶全国基本实现现代化时,从根本上改变西部地区相对落后的面貌,建成一个经济繁荣、社会进步、生活安定、民族团结、山川秀美、人民富裕的新西部。2000年到2010年是西部基础建设的阶段,为以后西部更加繁荣的伟业做铺垫。中间二十年在前段基础设施改善、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制度建设成就的基础上,进入西部开发的冲刺阶段,巩固提高基础,培育特色产业,实施经济产业化、市场化、生态化和专业区域布局的全面升级,实现经济增长的跃进。后二十年中,在一部分率先发展地区增强实力,融入国内国际现代化经济体系自我发展的基础上,着力加快边远山区、落后农牧区开发,普遍提高西部人民的生产、生活水平,全面缩小差距。 青藏铁路的建设是我们所耳熟能详的事件,也是西部大开发的标志性工程,这一项重大举措为推动西部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起着不可磨灭的作用。2000年6月29日青藏铁路全线正式开工。这条铁路长达 1118 公里,纵贯了青海、西藏两省区而成为沟通西藏、青海与内地联系的具有战略意义的大通道。另外,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等工程进展也都十分顺利,这些都是西部大开发的基础建设和改造,此工程的第二阶段也即将开始,而这些艰巨的任务需要国家和建设者共同的努力。 实施西部大开发以来,西部发展形势良好,这表现在:经济增长快、发展质量好、综合实力提高显著、城乡面貌变化大、人民群众得到实惠多等。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显著加强、产业结构调整和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初见成效、科技教育和人才培养等社会事业加快发展、体制机制创新和对内对外开放不断加强,这些都能够说明西部大开发取得了重大成效。到目前为止,西部大开发也只是一个奠定基础的阶段。 西部大开发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因为加速西部地区发展,是缩小地区差

继续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发改委)p讲解

作者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西部开发司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是党中央、国务院总揽全局、面向新世纪作出的重大决策,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要组成部分。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 10年来的实践表明,坚定不移地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 保持西部地区繁荣、发展、稳定, 事关各族人民群众的福祉, 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事关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西部大开发 10年来成就巨大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在规划指导、政策扶持、资金投入、项目安排、人才交流等方面不断加大对西部地区的支持力度,中央财政对西部地区转移支付累计达 3万多亿元,中央财政建设资金累计投入 7300多亿元。目前,西部大开发的政策效应逐步显现,西部地区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各方面建设都取得了巨大成就。 综合实力大幅提升, 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西部地区生产总值从 2000年的1.67万亿元增加到 2008年的 5.83万亿元,年均增长 11.7%;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由4624元增加到 1.6万元,年均增长 10.5%;地方财政本级收入由 1127亿元增加到5159亿元, 年均增长 19.6%;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由 6111亿元增加到 3.59万亿元,年均增长 23.4%。西部地区经济增长速度快、持续时间长、稳定性好,经济总量和人均水平都实现了大跨越,为全国经济发展提供了支撑、作出了贡献。 西部大开发基础不断夯实,西部地区自我发展能力显著增强。 10年来,针对基础设施落后、生态环境脆弱等制约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环节,国家加大投入力度,累计新开工西部大开发重点工程 102项,投资总规模达 1.7万亿元,青藏铁路、西气东输、西电东送、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等一批重点工程相继建成、发挥效用,西部地区发展的硬件设施得到极大改善。特色优势产业、重点区域快速发展。能源及化学工业、优势矿产资源开采及加工业、特色农牧产品加工业、装备制造业、高技术产业、旅游产业发展势头良好,涌现出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名优品牌和企业集团。重点经济区加快发展,正形成引领和带动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高地。成渝经

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意义

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意义 我国西部占了国土三分之二的面积,也是我国少数民族居住最多的地区,因而,其在我国的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正如前主席胡锦涛所说,西部地区繁荣、发展、稳定,事关各族群众福祉,事关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因此,实行西部大开发,是一个全局性的发展战略,有着极其深远的经济、政治、社会等方面的战略意义。 一、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是确保我国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选择。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一直是跛足前行,西部大部分的国土不能得到有效开发。区域经济的理论告诉我们,地区之间的发展水平处于相对平衡状态时,经济的总体发展效应才能进入最佳状态,否则低水平的地区将会制约高水平的地区的经济的发展,从而制约全国的发展水平,对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产生消极影响。事实上,东西部差距日益扩大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继续向前发展的极大障碍,既制约了全国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的进程,又破坏了国民经济的整体统一性,对国民经济的良性循环极为不利。因而,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是确保我国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选择。 首先,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将提高西部城镇和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变潜在的消费需求为巨大的有效需求,以扩大国内市场的规模和容量,增强经济增长的需求拉动,进而带动和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其次,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将把西部地区具有的资源丰富、劳动力充裕、投资成本低廉等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把西部地区的发展潜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推动国民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增强经济发展的后劲,实现国民经济的良性循环,使社会生产力水平再上一个新台阶。 总之,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不仅有利于振兴西部地区经济,更重要的是,它是实现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二、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是保持社会稳定、民族团结和边疆安全的迫切要求。 我国西部地区与周边十多个国家接壤,边境线长,聚居的少数民族比较集中。由于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缓慢,造成我国贫困人口中,绝大部分集中在这一地区,东西之间贫富差距异 常之大、社会公平目标被损失太多。这种极不平衡的状态,会引起落后地区人民强烈不满情绪,激化民族矛盾,很容易演化为严重的政治稳定和社会稳定问题乃至中国整个战略上失衡。东西差距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问题无疑已动摇了我国的稳定性目标,这是不容我们忽视的严峻现实。要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关键是国家应当把解决东西部地区差距放在重要位置,并通过强有力的宏观观调控措施逐渐缩小这种差距, 促进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西部大开发战略正是适应了这一需要。 通过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振兴西部地区经济,帮助少数民族群众告别贫困,实现各民族 的共同富裕和共同繁荣,只有这样才能让西部各民族都感受到社会主义祖国的整体利益和每个民族利益的一致性,才能使少数民族从自身获得的实惠中感受到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优越性,进而使他们自觉自愿地拥护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拥护社会主义制度,从根本上巩固和 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的新型民族关系,实现各民族大团结和民族地区的稳定。 总而言之,西部大开发加快了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从而实现各民族共同进步、共同发展、共同繁荣,增强整个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有利于维护民族团结和保证社会的长治久安。 三、实施西部大开发是改善全国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急切要求。

西部大开发基本理论问题研究

目录 一、西部大开发简介 (2) (一)西部大开发是面向21世纪的一项大战略、大政策 (2) (二)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意义 (3) (三)西部大开发的突出成绩 (4) (四)关于做好2012年西部大开发工作的举措 (5) 二、西部大开发的理论基础 (5) (一)经济发展战略调整的决策依据 (6) 1.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理论 (6) 2.产业布局的资源差异与分工协作理论 (6) 3.产业梯度发展理论 (6) 4.可持续发展理论 (6) 5.对外开放与国家经济安全理论 (6) 6.先富与共富理论 (6) (二)制度创新理论成为确立西部大开发核心内容的依据 (7) 1.西部大开发存在着三个不同层次的开发 (7) 2.西部大开发的重点 (7) (三)“大推进”理论成为大规模开发西部的重要理论依据 (7) (四)城市化理论和发展极理论成为西部城镇建设的理论依据 (7) 三、展望 (7)

西部大开发基本理论问题研究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取得了巨大成就,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但同时东西部经济发展的反差也日益突出。世纪之交,我国政府提出和启动西部大开发战略,它对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增进民族团结,保持社会稳定和巩固边防,实现我国现代化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西部大开发战略意义突出成绩理论依据展望 Abstract: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our country has made great achievements in the overall national strength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but the contrast of the east-west economic development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prominent. At the turn of the century, our government put forword and start the western development strategy, it is to promote coordinated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promoting national unity and maintaining social stability and consolidating border defense, to realize China's modernization has far-reaching historical and realistic significance. Keywords: The develoment of the western,Strategic significance ,Outstanding achievements,Theoretical basis,Outlook. 一、西部大开发简介 西部大开发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政府的一项政策,目的是“把东部沿海地区的剩余经济发展能力,用以提高西部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巩固国防。”2000年1月,国务院成立了以朱镕基总理任组长、温家宝副总理任副组长、国务院和中央19个相关部委主要负责人参加的西部地区开发领导小组。经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之后,国务院西部开发办于2000年3月正式开始运作。2012年2月,国家发改委官员对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进行解读,明确了战略部署的基本思路。 西部大开发的范围包括陕西省、甘肃省、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四川省、重庆市、云南省、贵州省、西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3个少数民族自治州,面积为685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71.4%。由于东西部地区发展差距的历史存在和过分扩大,以成为一个长期困扰中国经济和社会健康发展的全局性问题。支持西部地区开发建设,实现东西部地区协调发展,是我们党领导经济工作的一条重要方针,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西部大开发是中共中央贯彻邓小平关于我国现代化建设“两个大局”战略思想、面向新世纪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大战略部署。[2] (一)西部大开发是面向21世纪的一项大战略、大政策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西部发展,逐步缩小各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最终达到各地区经济普遍繁荣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既是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要求,亦是国民经济持续协调发展的内在需要。 西部大开发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按照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两个大局”的思想,开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重要战略部署。邓小平同志曾指出:“沿海地区要加快对外开放,使这个拥有两亿人口的广大地带较快地先发展起来,从而带动内地更好地发展,这是一个事关大局的问题。内地要顾全这个大局。反过来,发展到一定的时候,又要求沿海拿出更多力量来帮助内地发展,这也是个大局。那时沿海也要服从这个大局。”对于什么时候、在什么基础上把支持与促进西部地区发展,实施西部大开发提到日程上,邓小平

云南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云南省政府关于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 若干意见 改革开放以来,我省的投资环境不断得到改善,对外对内开放取得了显著成效,有力地推动了云南经济社会的发展。但目前的情况与新形势的要求,特别是与西部大开发的要求还很不适应。为了进一步改善、优化投资环境,提高我省的对外对内开放水平,吸引更多的国内外资金、技术、人才和管理经验参与云南的开发和建设,实现我省在西部大开发中确定的三大战略目标,特提出如下意见。 一、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的指导思想 (一)进一步改善我省投资环境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为动力,全党动员,全社会参与;依照国家法律法规,从我省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低层次的实际出发,坚持“发展才是硬道理”、“三个有利于”的标准,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步伐,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改善政务管理,为外来投资者提供更加优惠的政策和条件,提供更加优良的服务,推出更加有吸引力的项目,使云南省成为中国西部投资环境最好的省份之一。 二、最大限度地放宽对外来投资的各种限制 (二)外来投资企业在云南省投资的领域和行业除国家明令禁止的范围外不受限制。允许外来投资企业(指在云南省设立的外商投资企业、港澳台侨投资企业和省外来滇投资企业。下同) 对云南珍稀生物资源进行培育性开发;充分用好国土资源部授权云南省的试点政策,鼓励外来投资企业对矿产资源进行勘探、开采和加工;鼓励利用国内外资金、先进技术改造传统产业;鼓励外来投资企业投资服务贸易领域,包括进出口贸易、商业零售、信息、金融、保险、旅游、运输、律师、会计以及文化、教育、体育、医疗等领域,其中,属于国家允许在沿海地区进行利用外资试点的,云南省可参照进行试点。 (三)外来投资者在云南省投资设立企业的条件、经营地域和持股比例不受限制。放宽外来投资者(指省外和境外的企业和个人,下同)进入种植业、水利、基础设施、制药、矿业、商业零售、旅游等领域设立企业的条件;外来投资者持股比例的上限,由合资各方根据项目实际情况商定;外来投资者以专利和高新技术进行投资,其所占股份比例可适当放宽;外来投资企业在云南省内跨地域依法开展经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