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牙周病学整理重点

牙周病学整理重点

牙周病学整理重点
牙周病学整理重点

第二章牙周组织的部分结构及作用:

牙周组织由牙龈、牙周膜、牙槽骨、牙骨质

牙龈:1、游离龈:正常深度为1.8MM

2、附着龈:正常附着龈宽度范围为1~9MM

3、龈乳头:位于邻近两牙间隙的牙龈

牙周膜:将牙固定在牙槽窝内,抵抗和调节牙所承受的咀嚼压力具有悬韧带的作用,又称牙周韧带

牙槽骨:全身骨骼系统中代谢和改建最活跃的部分。牙骨质:参与了使牙稳固于牙槽窝内、承受和传递(牙合)力的生理功能,还参与牙周病的发生和修复,它的新生也来源于牙周膜细胞,故也可将其视为牙周组织的一种组成部分。

掌握正常牙龈的生物学特性。

1.牙龈上皮(gingivalepithelium):复层鳞状上皮,表面有角化。

2.龈沟上皮(salcularepithelium)

n 复层鳞状上皮,无角化,有钉突;

n 与结合上皮有明显分界;

n 抵抗机械力能力弱;

n 固有层常见白细胞浸润。

3.结合上皮(junctionalepithelium):牙龈上皮附着在牙表面的带状上皮

n 无角化鳞状上皮,无钉突。

n 细胞长轴与牙面长轴平行。

n 炎症刺激可出现钉突。

结合上皮超微结构:

n 高尔基体发达、粗面内质网和线粒体丰富。

n 张力细丝较少,桥粒少,细胞外间隙增大。n 龈沟底部细胞中含溶酶体较多。

n 更新细胞向牙表面移动、脱落至龈沟。

结合上皮

n 附着方式:与牙以半桥粒形式结合

n 位置:增龄变化随年龄增长向根方移动n 作用:封闭牙周间隙

n 注意手术和修复体不应损伤结合上皮

牙周膜中成纤维细胞的功能

答:成纤维细胞(又称为牙周韧带细胞,periodontalligamentcellPDLC)是牙周膜中最常见的细胞,呈卵圆形或细长形,排列方向与主纤维平行,并伸有伪足。该细胞的主要功能是合成胶原,同时具有吞噬并经酶的水解而降解陈旧胶原纤维的能力。故此胶原纤维受成纤维细胞的调节。大量实验结果显示,成人牙周膜中的成纤维细胞是一群异质性的细胞。体外培养的牙周膜成纤维细胞至少存在两种表型:成纤维细胞表型和成骨细胞表型。成纤维细胞表型细胞具有较强的合成胶原的能力,成骨细胞表型细胞能发育为成骨细胞或成牙骨质细胞。在一生中,成纤维细胞不断形成新的主纤维、牙骨质,并改建牙槽骨。

掌握釉牙骨质界结合方式;牙骨质的吸收和修复。

釉牙骨质界结合方式:1.牙骨质覆盖牙釉质2.牙骨质与牙釉质端端相接3.牙骨质与釉质不相接

牙骨质的吸收:牙骨质常发生轻微的吸收,在已萌出或未萌出的牙均可发生,但只有达到严重程度是才能在X线片上显现。牙骨质吸收的部位大部分位于根尖1/3区,其次为根中1/3区,颈部1/3少见。吸收的深度大多仅局限于牙骨质而不累及牙本质。牙骨质发

生吸收可能由于局部或系统的原因,或者无明显的病因(如特发性牙骨质吸收)。在局部因素中,牙骨质吸收主要发生于牙合创伤、畸形治疗、再植牙、移植牙以及牙周炎或其他根尖周病变。

牙骨质的修复:牙骨质的新生有赖于牙周膜中的细胞分化出成牙骨质细胞,在原有的牙根表面成层地沉积新的牙骨质。同时新形成的牙周膜纤维也埋入新牙骨质中,重新在新形成的牙骨质中建立功能性关系。牙骨质新生在活髓牙和死髓牙上均可发生。在牙周炎病变的愈合过程中,这种功能是形成牙周新附着所必需的。但牙骨质的新生需要有活力的结缔组织存在,若上皮增殖进入吸收的牙骨质区域,牙骨质的新生将不再发生。

掌握正常牙槽骨的X线像。

牙槽骨在X线片上的影像比牙密度稍低。上牙槽骨密质骨薄,松质骨多,骨小梁呈交织状,X线片显示为颗粒状影像。下牙槽骨密质骨厚而松质骨少,骨小梁呈网状结构,牙间骨小梁多呈水平方向排列,而根尖部有时见放射状排列,骨髓腔呈三角形或大小不等的圆形低密度影像。牙槽骨的正常高度应达到牙颈部。

固有牙槽骨在X线片上呈围绕牙根连续的致密白线,称硬骨板。

第三章牙周病的分类和流行病学

(一).掌握牙周病的流行情况,牙周病的危险因素。牙周病的流行情况:

1、牙龈炎可从3到5岁开始发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其患病率和严重性也逐渐增加,青春期达高峰;

2、青春期后,牙龈炎的患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缓慢下降;

3、牙周炎主要发生在成年以后,患病率和严重性最年龄增长而增加,35岁以后患病率明显增高,50到60岁达高峰。

?牙周病的危险因素:

①口腔卫生情况:牙菌斑,牙石量与牙周病有极明显的正相关;

②年龄:老年人的牙周附着丧失重于年轻人,单纯的牙龈炎多见于年轻人和儿童;

③性别:一般男性重于女性;

④种族:牙周病虽为全球的疾病,但其中青少年牙周炎有较明显的种族倾向,黑人患病率较高;

⑤社会经济状况:高收入和受教育程度高者,患病率较低;

⑥某些全身疾病:如糖尿病;

⑦吸烟者的病情重;

⑧某些微生物感染等。

第四章牙周病的病因学

(一)掌握牙病的生态系;牙周病的发病因子。

牙周生态系:牙周正常菌群之间以及它们与宿主之间的相互作用。当正常菌群失调,或微生物和宿主失去平衡时则变得有害,表现在:导致内源性感染;为外源性感染提供条件;致敏宿主,造成牙周组织破坏。牙周病的发病因子:引起牙周组织破坏的因素有很多,但概括起来分为局部因素和全是因素两大类。局部因素中,牙菌斑及其产物是牙周病最主要的病因,是引起牙周病必不可少的始动因子。

(二)掌握菌斑的定义及分类,牙菌斑的生态系,菌斑微生物作为牙周病始动因子的证据。

菌斑:是指粘附在牙齿表面或口腔其他软组织上的微生物群。它是由大量细菌、细胞间物质、少量白细胞、

脱落上皮细胞和食物残屑等组成。不能用漱口或用水冲洗的方法去除。

分类:龈上菌斑和龈下菌斑(包括附着性龈下菌斑,非附着性龈下菌斑)。

牙菌斑的生态学:是指牙菌斑内细菌之间以及与宿主之间的相互作用。

菌斑微生物作为牙周病始动因子的证据:实验性龈炎观察。流行病学调查。机械除菌或抗菌治疗效果。动物实验研究。宿主免疫反应。

(三)掌握牙周病的局部促进因素。

(1)牙石:牙石表面常形成未钙化的菌斑,刺激牙龈造成炎症,且牙石的粗糙表面和多孔性结构也易吸附大量的细菌毒素,促进龈炎的发生。

(2)解剖因素:某些牙体和牙周组织的发育异常或解剖缺陷,常成为牙周疾病发生的有利因素,或加重牙周病的进程。包括牙解剖因素:根分叉,根面凹陷,颈部釉突和釉珠,腭侧沟,牙根形态异常,冠根比例失调。骨开裂或骨开窗。膜龈异常。

(3)牙齿位置异常,拥挤和错頜畸形

(4)其它诱病因素;充填体悬突,修复体的设计,修复体的材料,正畸治疗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