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性格决定命运——论刘邦与项羽的成败

性格决定命运——论刘邦与项羽的成败

性格决定命运——论刘邦与项羽的成败
性格决定命运——论刘邦与项羽的成败

性格决定给命运——论刘邦与项羽的成败

[内容摘要]:

公元前209年,项羽随其叔父项梁在会稽起兵反秦,后经巨鹿一役大破秦军,成为统领各路诸侯的上将军,自封西楚霸王;刘邦壮年时由亭长起兵,不断壮大自身势力,虽多次战败,但最终赢下楚汉战争,并先后消灭四方诸侯,成就汉朝霸业。笔者现就刘邦、项羽二人先天条件及后天性格两方面对其成败进行简要分析比较。

[关键词]:成王败寇;楚汉争霸;性格;成败

第一章刘邦、项羽之先天条件对前期形势的影响

1.1刘邦的起兵劣势

刘邦在起兵初期势单力薄,与各路诸侯相比,军事实力并不占优,分析起来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其出身低微;二是其缺乏优秀的军事才能。

刘邦出生在社会中下层[1],其父亲刘煓尊号太公,在沛郡丰邑务农为生。从现有史料考证,刘煓也并没有出自富贵之家。“六年,高祖五日一朝太公……后高祖朝,太公拥篲迎门却行”[2]。从太公拥篲的行为来看,其成为太上皇后,按照其地位,本应过着极尽奢华的皇家生活,但实际上,其并没有提高所谓的层次,仍然愿意经常拿着扫把扫地,由此可以看出仍保持一个务农者的习惯。可见,刘邦为农民出生,至少并不是大富大贵。刘邦起兵抗秦前,以亭长身份为泗水郡押送徒役到骊山,但在半路趁夜将徒役放走,有十余人愿意跟随他[3]。其后,

刘邦带领这十余人返回沛县,会同沛县官吏萧何、曹参及好友樊哙等人,鼓动百姓杀掉县令,起兵抗秦。刘邦起兵时,跟随他的人多为沛县的低级官吏以及社会地位较低的朋友,其兵力也不超过三千,这在当时战火四起的秦末环境中并没有造成太大的影响。

刘邦起兵后,虽然先后攻下胡陵、丰等地,但其部下雍齿叛变,将丰地降魏。刘邦带兵攻打丰,却先后两次失利。直到其投奔项梁,项梁给他增加了五千兵力及五大夫将十人,才最终依靠人数优势攻下丰[4]。其后,刘邦率军西征,两攻昌邑,虽与彭越、皇欣等人合兵一处,但仍然攻打不下,只能够率军继续绕道西行[5]。后来,刘邦在与秦军的战斗中虽然不断胜利,但大多是依靠张良、郦商等将领,并且很多时候遭遇的秦军皆为残余力量,战斗力极为低下。而在之后的楚汉战争中,刘邦多次经历大败。如彭城之战,刘邦与诸侯联军被项羽打败,军队被杀十万,溺水死亡十万,刘邦仅带数十人逃脱[6];在荥成(荥阳与成皋)对峙阶段,刘邦被困,最后不得不依靠陈平计策,采取反间计迫使项羽谋士范增出走归乡,才狼狈的逃出荥阳,之后又相继两次被项羽夺取成皋[7]。纵观刘邦的军事生涯,不得不说他算不上一位优秀的将领,连刘邦自我评价都说“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8],而韩信则认为刘邦带兵不能超过十万人[9]。由此可见,刘邦其实并不善于带兵打仗,而这在其军事生涯初期,因为手下没有韩信等将领而多次失利不无关系。

1.2项羽的先天优势

项羽跟随其叔父项梁起兵,从会稽初出茅庐到巨鹿大破秦军,势力不断积累扩大,主要依靠两方面优势:一是贵族身份对其起兵带来的积极影响;二是天生

的军事才能帮助其威慑四方。

项羽祖父为楚国名将项燕,其父亲究竟是谁还有待考证,根据浙江《桃溪项氏宗谱》、《缙云项氏宗谱》和江西《庐陵项氏宗谱》三支宗谱记载,项羽之父分别为项超、项渠及项荣,但无论项羽之父为谁,其祖父为项燕是确实无疑的。项燕乃楚国贵族,这为项梁及项羽起兵带来积极影响。可以说,作为名门自后,与刘邦相比较,项氏起兵在起点上就占据了一定的政治高度,这为其顺利起兵并迅速壮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秦二世二年,项梁及项羽率兵八千渡江西进,与陈婴相会。陈婴认为“项氏世代为将,有名于楚,要干大事,非项氏不可”,于是率其军士两万余人归属项梁。其后,项梁率军渡过淮河,英布、蒲将军也率军归附,军队迅速壮大至六七万人[10]。而在项梁死后,宋义被立为上将军,驻安阳四十六日不进。项羽杀掉宋义,众将士一方面被项羽武力所慑服,一方面也不得不承认项氏的地位。此后,项羽在巨鹿大破秦军,一举奠定其霸王地位。

项羽跟随项梁起兵至兵败自杀,共作战八年,经历七十余次战斗,除最后自刎乌江,一生未其败绩。具体表现为从会稽起兵时的单兵作战,到巨鹿之战的以少胜多,再到彭城大捷的三万破五十六万,最后垓下决战初时十万胜韩信的三十万,逃跑时二十八骑的溃围、斩将、刈旗。综合分析,一方面是由于项羽自身武力神勇,另一方面也由于其天生的军事才能。项羽小时候学剑不成,又学兵法,但只是略知一二,又不肯继续学下去[11]。由此可见,项羽其实并未学得多么高明的剑术、武艺乃至兵法,其辉煌的军事生涯大多依靠其天生的神力、勇猛及不可多见的军事才华。先从其天生的勇武来看,项羽身高八尺有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12]。项梁会稽起兵时,依靠项羽一人之力击杀会

稽守通及其门下近百人,使得郡府其余人员皆拜伏不起[13],项梁才顺利举兵。初起兵,项羽便显现出英勇无敌的战神本色。而在巨鹿之战之前,宋义为上将军,但其在安阳停留四十六日不前。项羽杀宋义,并凭其武力让军中将领畏服,成为上将军[14]。为其引领名振千史的巨鹿之战做好铺垫。在巨鹿之战中,项羽部下当阳君、蒲将军二万人渡河作战,但只取得一些小胜利,而众诸侯也是作壁上观,不敢与秦军作战。后来项羽率领大军过河,身先士卒,与秦军大战九次,在一系列的战斗中打败秦将章邯、生擒王离、斩杀苏角,并逼迫涉间自杀。此后,项羽在辕门召见诸侯,众诸侯慑于其武力,皆跪行拜见,不敢仰视项羽[15]。

如果说巨鹿之战是项羽勇武神力的巅峰体现,那么在楚汉战争中的彭城之战及垓下之战,则淋漓尽致的表现出了其天生的军事才华。彭城一役,项羽准确分析形势、把握战机,以轻骑兵三万人奔袭刘邦及诸侯联军五十六万,获得大胜,刘邦诸侯联军被杀十万,溺水淹死十万,刘邦仅率十余人逃走,其父亲及妻子皆被楚军俘获[16]。而在垓下决战,韩信三十万大军竟抵挡不住项羽无粮的十万军,只是靠两翼的救援才取得优势。到了垓下之战尾声,项羽一行二十八人被数千大军围困,虽然兵力悬殊,但项羽仍展示出其过人的军事指挥能力,并凭借卓越的战术斩杀多名汉将及兵士百八十人,而己方仅损失两人[17]。

纵观项羽的军事生涯,可以说,就领兵作战而言,项羽天生具有一股舍我其谁、谁与争锋的慑人气势,但在楚汉战争中,项羽却最终以失败告终,自刎乌江。仔细分析比较,项羽最后的失败与其性格特点具有极为重要的关系。笔者将在下一章对刘邦、项羽二人的性格进行简要的分析比较。

第二章性格差异决定刘邦、项羽二人的成败

俗话说,性格决定命运。抛开主观及感情因素,我们没有权利同时也无法判决一个人的性格是好是坏,这个世界之所以精彩,正是因为人人各不相同,每个人都有他独特的性格特征。我们不能说性格的好坏导致了刘邦、项羽最后的成败,只能暂且这样认为,只是由于性格的差异决定了二人最终的命运。刘邦最后成为一名成功的政治赢家,而项羽却只能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

2.1刘邦的性格形成及特点

从刘邦的简历来看,其起兵抗秦时已经47岁,这是一个性情及人格皆已成熟的年龄。刘邦前47年基本都在沛郡丰邑生活及工作,早年混迹于乡里,直到他壮年,至少也是三十好几岁的时候才当上泗水亭长这样一个小官,而与之打交道的多是当地中低级官吏以及政治社会地位低下的社会闲杂人员。但正是这样的生活阅历,对刘邦的性格进行全方位的打磨,为其最终称霸天下奠定了后天基础。

总体来看,在刘邦身上,对其事业成功带来积极影响的性格特征占据主要地位,并且可以归纳为五项:一是胸怀大志;二是仁爱宽厚,乐于施舍;三是豁达大度,知人善用;四是善于纳谏,当机立断;五是坚韧不拔,屡败屡战。当然,刘邦也具有诸如贪酒好色,贪图享乐等不利于其成就事业的消极性格特征,但综合比较起来,上述五项带有积极影响的性格特点,才真正决定了其与项羽争夺天下的战争形势走向,并逐渐从战争劣势转为优势,最后一举打败项羽,统一天下。

胸怀大志是刘邦事业成功的基本前提。刘邦素有大志。他年轻时曾仰慕魏公子信陵君无忌,很想成为他的门客[18],可以看出年轻时刘邦很想成为信陵君那

样的人。后来他服役时看见秦始皇出巡,又羡慕的说道“大丈夫该当如此”[19]。而当时刘邦只是一介亭长,只能管辖十里之内的事务,距离秦始皇之一统宇内的地位相差何止十万八千里,但他却绝不自卑,发出“该当如此”的感慨,可见刘邦其实并不安于只做一介亭长。在芒砀山,刘邦将所有的徒役都放走,并称自己也要远远的逃走[20],一方面表现出他的仁爱,另一方面也看出他的确不在意亭长的小职位。此外,刘邦在家不事劳作[21],有人说这是刘邦懒惰的表现,但若结合刘邦的远大心志来看,不如说刘邦不愿意将精力花费在下地劳动这样的事情之上。相较而言,他似乎更愿意结交各种朋友,并将大部分时间消耗在与人打交道上,这为他以后事业的发展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由此可见,如果刘邦没有一颗做皇帝的心,那么他从生到死可能只是一介平民,那么便没有后来的楚汉战争,也就没有他建立的大汉王朝。

仁爱宽厚乐于施舍使其打下牢固的群众基础。刘邦“仁而爱人,喜施”[22]。从他当亭长在芒砀山释放徒役开始,到进入关中与民约法三章,再以汉王身份入陕安抚百姓,以及安抚楚地民众等等举措进一步证实刘邦的宽厚仁爱[23]。而他得到的回报则是士兵们的死心塌地,以及百姓们甘愿献出牛羊酒食以供其官兵食用,最重要的是,四方民心归附后,愿意投汉军打仗的人也越来越多,这使得刘邦在多次战败后,依旧能够召集兵力重新再来。这也成为刘邦能够屡败屡战的重要因素之一。而刘邦这些仁爱举措,与近两千后的中国共产党之群众路线有异曲同工之处。历史再一次证明,只有打牢了群众基础,才能够更广泛的开展革命事业。

豁达大度知人善用使其拥有重要的人才保障。刘邦当了皇帝后,总结为什么

能取得天下时,认为是用对了张良、萧何以及韩信三个人[24]。正是因为刘邦宽厚仁慈,豁达大度,能以诚待人,所以张良、韩信、萧何等在刘邦处于绝对劣势时愿意为之鞠躬尽瘁。虽然萧何、韩信曾说刘邦好侮慢人,周昌也曾当面骂刘邦如桀纣,但如果不是因为刘邦的宽厚,萧何、韩信及周昌等人敢当面指责刘邦吗?不得不说,刘邦确实具有超常的人格魅力。而能用人的基础是能知人,张良以太公兵法说他人皆不懂,说刘邦而见用;韩信数以奇策于项羽而不见用,说刘邦而立下伟业;萧何乃沛县一小吏,刘邦对他言听计从,东征时委以据守关中之重任。其他如曹参陈平等人杰,刘邦皆能拔举于细微之中,我们不得不佩服刘邦的知人之明。出身平民,三十多岁才做个亭长,却能知任天下那么多人杰,也许正如项羽有天生的战神之才一样,刘邦有天生的知人之明。作为君王,他不必有某一方面特别突出的才能,但一定要有知人之明;他不必能想出好的计谋,但一定要能知道谁的计谋好。“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而这位伯乐如果是君王,他就能发现天下的千里马,尽用天下贤才。

善于纳谏当机立断是其把握机会的重要契机。刘邦在面对起兵还是不起兵的选择上,冒着失败后将被诛杀全家的风险选择了带兵反秦。在其后的政治斗争以及战争中,刘邦既能够善于纳谏、从善如流,一旦确定了行动方针,又能够立即实不打折扣的实施。在楚汉战争中,刘邦本来准备印制大印封六国后代诸侯,但张良力劝,刘邦及时醒悟,并立即下令销毁大印,避免了处于政治的风口浪尖[25];刘邦带兵进入咸阳,准备留宿宫中,张良樊哙及时阻止他,刘邦才命令把财宝入库,并驻军霸上[26]。如果不是如此,按照项羽的性格,一定会强攻刘邦,那时项羽兵40万,而刘邦不过10万兵,一旦开战,必定导致灭顶之灾。此后,

刘邦继续采纳张良、萧何等人的意见,采取受汉王之封、划分鸿沟追击楚军等等重大措施,终于在垓下围困项羽,一举将其打败,成就汉朝霸业。

坚忍不拔屡败屡战是其事业成功的根本保证。不在失败中成功,就在失败中灭亡。楚汉战争中,刘邦在与项羽的直接较量中,几乎全部败北,在彭城一战中,刘邦差点丢掉自己的性命,最后他为了逃命,还亲手将自己的父亲妻儿扔下马车[27]。但就是这样一个在战场上屡战屡败的人,却在每次失败后能够重新站立起来,继续鼓起勇气与项羽进行斗争。而正是依靠这种坚忍不拔的性格,终于赢得了最后的胜利。可以说,正是这种屡败屡战的坚强性格,为刘邦取得最后的胜利提供了强大的精神保障。

2.2项羽性格形成及特点

项羽出身名门之后,从小跟随其叔父项梁长大,基本没有独自面对残酷社会带来的诸多考验及磨难。项羽跟随项梁起兵时不过才24岁,虽然与刘邦一样素有大志,但却有志大才疏之嫌。虽然在那个时代的战场上,项羽几乎无人能敌,但战争只是政治的一部分。项羽在前期几乎赢下了所有的战斗,但在与刘邦的政治斗争中却逐渐失利,最后被多方诸侯围困垓下,取得人生中唯一一次战斗失利,最终自刎而死。而导致项羽在政治上逐渐失势的最大原因,莫过于依附在他身上那些不利于政治斗争的性格。综合分析起来,项羽的性格可以归纳为:一是心怀大志;二是残忍暴戾,不得人心;三是刚愎自用,不善用人;四是感情用事,目光短浅;五是自恃孤傲,直率脆弱。项羽在秦末乱世当中依靠勇冠三军的武力及天生的军事才能取得上将军的地位,并自封西楚霸王,但先天的勇武和军事才能并没有帮助其取得最后的成功,政治才能的缺乏导致他必要会输掉最后的战争。

心怀大志是其取得西楚霸王地位的源动力。年轻时的项羽和其叔父项梁看见秦始皇出行的场面,面对万千仪仗、凛凛威风,其脱口而出“彼可取而代之”[28],正是在这种大志之下,项羽跟随项梁东征西站,后在项梁死后独自扛起反秦大旗,并依靠强大的勇力震慑各路诸侯,自封为西楚霸王。只有拥有了一颗“彼可取而代之”的心,才能够在乱世扛起反秦大旗,称霸天下。然而,在他称霸天下之后,却因为性格因素,慢慢的将自己推向末路。

残忍暴戾不得人心使其丧失立国之本。巨鹿之战是项羽人生事业的顶峰,此后,项羽走的一直是下坡路,而新安坑杀降卒便是下坡的开始。这事看似不得已,其实是项羽不能约束诸侯之兵和安抚秦之降卒所致,更深层的原因是项羽本性残暴。项羽所过之处无不残灭,襄城屠城便是一例。项羽坑杀降卒失去的不仅是二十多万军队,更是秦地父老乃至天下百姓的心。这之前义帝身边的老将们就认为项羽太残暴,而力主刘邦入关破秦。此外,项羽屠咸阳,杀降王子婴,烧秦阿房宫,火三月不灭[29],更让他失掉民心,丧失立国之本。

刚愎自用不善用人让其孤立无助。刘邦在评价项羽时这样说,“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30],范增是项羽主要的谋士,被项羽尊为“亚父”,多次为项羽出计,在乱世中让项羽取得霸主地位。然而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刘邦谋士陈平略施小计,项羽就就开始怀疑和疏远范增,并拒绝采纳其正确建议,最终导致范增终郁郁出走,客死途中。而项羽不仅失去了一个诛杀刘邦的机会,更是失去了对其事业极为重要的肱骨之臣。此外,被后世称为“兵仙”的韩信开始本来是在项羽帐下听用,但却只做到执戟郎中,负责殿门的警卫工作[31]。韩信最终投奔刘邦,官拜大将军,此后成为项羽的劲敌。由以上两个例子

可见,项羽只一味相信自身具备的武力,而不善于使用手下的人才,最终导致手下能人逐一流失,甚至成为他的敌人,加速了自身的灭亡。

感情用事优柔寡断导致屡失良机。项羽性格易怒,做事对人多凭自身喜怒。项羽在听闻刘邦攻破咸阳后,大怒,之后听闻“沛公欲王关中”,再次大怒。当其听说刘邦兼并关中后,亦是大怒。愤怒导致冲动,项羽攻打襄城,久攻不下,最终攻下襄城后,怒而屠城,对城中人民进行坑陷杀害[32],显露出其残暴的一面,进而失掉民心。项羽的感情用事还表现在他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之后,韩生劝说项羽凭借关中的险要肥沃建都关中,但项羽怀念江东,并称“富贵不归故乡,如衣锦夜行”,韩生因此骂他“楚人沐猴而冠”,项羽怒而将其斩杀[33]。这件事表现出项羽做事靠的是自身的喜怒,怀念江东则听不进谏言,一旦愤怒则立即杀人。好感情用事的人,始终成不了政治上的赢家。

自持孤傲直率脆弱最终导致死亡。项羽死时31岁,他24岁跟随项梁起兵,他在起兵在跟随项梁左右,几乎没有经历过较大的挫折,起兵后依靠自身勇武和天生的军事才华,几乎战无不胜。并且,贵族的身份似乎也让他不能够失败,一旦失败就“无颜面对江东父老”,在项羽看来,一旦失败就没有面子继续活在这世上,只能够选择死亡。与此同时,项羽直到死前都不肯承认失败和死亡是由他自己一手造成,他悲歌慷慨,“时不利兮骓不逝”[34]。他那样孤傲,将一切失败的原因都归于天意。可是,历史昭示了他们成败的原因。

2.3刘邦、项羽性格差异比较以及最终造成的结果

在上一节,笔者简要的归纳总结了刘邦与项羽的几点性格特点,这几点性格特点对二人事业的成败产生了一定程度,甚至是极为重要的影响。现就对二人的

性格进行简单的比较分析。

刘邦与项羽二人虽都有大志但心态不同。面对秦始皇出游,刘邦发出的感叹是“大丈夫该当如此”,而项羽则说的是“彼可取而代也”。相较而言,刘邦表现得更为谦逊、低调,而项羽表现出来的则是冲动、不顾后果,这与二人的年龄、阅历不无关系,或者说,他们之间的战争似乎从一开始就已经注定了结局。

刘邦的宽厚仁爱与项羽残忍暴戾影响人心向背。“水可载舟,亦可覆舟”,民心如水,只有得民心才可得天下。刘邦懂得这个道理,所以他的行为表现出宽厚、仁爱,几乎每到一处都采取惠民措施,深得民心。但是项羽似乎从来没有考虑过这些问题,他一路杀伐,战功标榜,但是他又坑士卒、屠城掠宝,让百姓失望之极,最终也理所当然的失去了天下,成为政治、军事上的失败者。

刘邦的知人善用与项羽的刚愎自用影响人才的归属。俗话说,“千里马常有,伯乐不常有”,刘邦并没有特别突出的才能,如果非说要有,那么就是他善于知人、用人。先是萧何一路跟着他,然后刘邦又将张良收入帐下,接着又拜韩信为将,他从一个低级官吏起兵,逐渐收入各路人才,不断壮大;相反,项羽虽然战无不胜,但他太过于迷信自己的武力,从而让拥有帅才的韩信郁郁出走,让大师级别的智囊范增含恨离去,之后英布又被策反,最终导致他势单力薄,成为最后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刘邦善纳谏言与项羽好感情用事影响战争形势。在知人善用的基础上,刘邦总是善于采纳身边谋士的计策,从而采取相对争正确的措施,所谓集思广益是也,从而步步为营,将政治、军事优势逐步向己方扭转;而项羽好感情用事,他一次又一次因个人喜好而拒绝采纳范增、韩生等人的计策,屡次错过杀刘邦、建国都

的良机,“千里之堤,溃于蚁穴”,项羽将自己手里掌握的优势一点一点丧失掉,最终丧失了整个天下。

刘邦的坚忍不拔与项羽的脆弱孤傲造就最后胜利的归属。天底下没有谁会不经历失败就能走向成功,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勇气面对失败。刘邦是这样一个大勇的人,虽然他有过怕丢命不惜舍弃自己家人的举动,但是在失败面前,他一次又一次的战了起来,甚至越挫越勇;而项羽,面对四面楚歌的时候,惊恐不已,逼得虞姬自杀,而面对滔滔江水,项羽害怕过河见到江东父老,也选择了自杀。也许,脆弱的项羽只能够在战场上生存,只能够在叔父项梁的庇佑下生存,项梁一死,项羽的悲剧就已注定。

综上所述,如果按照成王败寇的标准来衡量,那么“性格决定命运”这句话真是刘邦与项羽二人一生的完美注脚。虽然项羽人生开局具有同时代人物无可比拟的优势,但是在漫长的政治、军事斗争中,如果不努力经营,再雄厚的资本也将逐渐耗尽。一个伟大的人物必然具有伟大的性格,刘邦即是如此。虽然有时候我们总是愿意去发现刘邦身上那些诸如贪酒好色的毛病、去记住项羽表现出的英雄气概,但是当我们站在历史的河岸边,仔细审视,就会发现,一个人只有具备了优秀的性格,才能将人生推向所能达到的巅峰,对我们任何一个普通人来说,亦是如此。

参考文献

[1]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长春出版社,2013年:第51页;

[2]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长春出版社,2013年:第77页;

[3]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长春出版社,2013年:第54页;

[4]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长春出版社,2013年:第57页;

[5]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长春出版社,2013年:第58页;

[6]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长春出版社,2013年:第43页;

[7]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长春出版社,2013年:第70-71页;

[8]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长春出版社,2013年:第76页;

[9]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长春出版社,2013年:第204页;

[10]班固《汉书?项籍传》,三秦出版社,2008年:第43页;

[11]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长春出版社,2013年:第27页;

[12]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长春出版社,2013年:第28页;

[13]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长春出版社,2013年:第29页;

[14]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长春出版社,2013年:第31页;

[15]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长春出版社,2013年:第32页;

[16]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长春出版社,2013年:第43-44页;

[17]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长春出版社,2013年:第47页;

[18]司马迁?《史记?张耳陈余列传》,长春出版社,2013年:第215页;

[19]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长春出版社,2013年:第53页;

[20]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长春出版社,2013年:第54页;

[21]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长春出版社,2013年:第52页;

[22]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长春出版社,2013年:第52页;

[23]班固?《汉书,高帝纪》,三秦出版社,2008年:第7-9页;

[24]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长春出版社,2013年:第75-76页;

[25]司马迁?《史记?留侯世家》,,长春出版社,2013年:第128页;

[26]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长春出版社,2013年:第63页;

[27]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长春出版社,2013年:第43-44页;

[28]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长春出版社,2013年:第28页;

[29]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长春出版社,2013年:第41页;

[30]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长春出版社,2013年:第76页;

[31]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长春出版社,2013年:第186页;

[32]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长春出版社,2013年:第34-36页;

[33]班固?《汉书,高帝纪》,三秦出版社,2008年:第49-50页;

[34]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长春出版社,2013年:第46页;

《刘邦和项羽》读后感

《刘邦和项羽》读后感(自写) 彭菊花 今天读了《刘邦和项羽》的故事。这本书主要讲了汉朝时期,刘邦和项羽在推翻秦二世以后,争抢天下的历史故事。最后刘邦战胜项羽,被迫杀了虞姬,在乌江率领24人与刘邦百万大军决一死战,自杀而亡。 读了这个历史故事,我十分为项羽感到惋惜——凭项羽的实力,本来可以大胜刘邦,成为一代霸主,可是他却犯了两个致命的错误。 第一就是项羽心太软了,他原本可以在准备万分齐全的“鸿门宴”中杀了刘邦。当时刘邦知道自己的实力是打不过项羽的,非常识时务的把关中王的位置让了出来,说:“我也不知道自己会先进入关中,本应该是你项羽先进入关中。”然后又说起当初他和项羽一起起义的事。项羽听了刘邦的回忆,相信刘邦不会和他争夺天下,一时心软,放了刘邦。可是他却万万没想到的是刘邦会在他与齐军对战之时偷袭自己,毫无准备地展开了他与刘邦的对战。 第二就是项羽不善于发现人才,刚愎自用。原本韩信是投奔项羽而来,可是项羽一点都没有关注,没发现韩信是个大人才,只给他当了个守门官。韩信三番五次劝告他,他都置之不理。最后韩信放弃项羽,被迫投奔了刘邦。韩信在萧何的推荐之下成了大将军,在韩信的帮助之下,刘邦杀了项羽,统一了天下,成为了天下霸主。 要是项羽能早点明白这两点,一定能打败刘邦,统一天下,一改历史。可惜他致死还是没有明白。同样,在我的教学管理之路上也时刻要牢记不能犯这两个错误。 第一、班级管理不能心太软,班级常规要狠抓。由于我担任的是小学教师的工作,小学生年级小,刚上岗位的时候总觉得他们还小,经常性会“有法不依”。因此孩子在低段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到了高年级后习惯很难改正过来。因此,我认为在班级管理上不能心太软,要“严”。 严肃纪律,学生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需要严格的纪律作保障,有好的纪律,才能形成良好的班风。 首先班级要有健全的规章制度,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班级公约,公约要设计到各个方面(比如卫生习惯,学习习惯,出勤等),使学生的行为有

我眼中的刘邦

中国近代史纲要论文 ----我眼中的刘邦 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这是汉高祖刘邦的《大风歌》,如果说项羽的《垓下歌》体现的是失败者的悲哀,那么刘邦的《大风歌》则体现的是胜利者的悲哀,彼时的刘邦刚刚平定了英布之乱,在得胜还军途中,路过沛县,邀集故人饮酒。酒酣时刘邦击筑,同时唱了这首歌。《大风歌》显示了刘邦为胜利兴奋欢乐同时内心深处隐藏着深刻恐惧悲哀的矛盾心情。历史上对《大风歌》的评价颇高,《大风歌》被誉为“千古人主第一词”,而其作者刘邦也是中华五千年文明中一个耀眼的传奇。 记得高中时自己写过一篇作文,当时的主题思想就是“刘邦是个小人,项羽是个英雄,英雄败在了小人的手里”。后来又看了一些资料,觉得历史的功过是非,并不能简单地用英雄小人之说去评判。刘邦身上有太多可说的东西,虽然有些时候他做的事情很不地道,但是他身上还是有很多很多东西值得后人学习。 我眼中的刘邦,就是一个做帝王的料子。人们给他总结了他身上太多的第一,不过在我看来,这些东西都是浮云,谁没有个什么第一次,说他是第一个由平民登上帝位的皇帝,严格意义上,刘邦应该算是历史上第四个皇帝吧,这样一说,我觉得这个第一显得有那么一点可笑,只是有些人口中的噱头而已。不过,值得关注的是刘邦由平民登上帝位这个事情,刘邦的经历很传奇,这个传奇并不是像他身上的其他那些传奇例如说出生传奇、喝酒传奇、面相传奇一样,那些都是不实的,只是为了让别人臣服自己,给自己捏造出来一些异象,让百姓相信自己是上天认可的皇帝。他的经历传奇缘于巧合和他自身的巧妙结合。可以说,刚开始刘邦之所以会登上历史舞台,是被逼的,是一步一步被逼上这条路的。最初,作为泗水亭亭长的刘邦要押送一批犯人去骊山修秦始皇陵,刚出发没多久,就有“骊山徒”逃跑,行至丰邑西边的大湖“丰西泽”时,逃亡已过半。按照这个速度,到不了骊山,人就跑光了。依照秦朝严苛的律法,身为亭长的刘邦只有死路一条,于是刘邦就在“丰西泽”把剩下的“骊山徒”全都释放了,自己也准备逃跑。他的纵徒之举得到了盛赞,十几位壮士愿意跟着他干,于是他们就在芒砀山正式落草了。刘邦在“丰西泽”纵徒时还是个人被迫反秦,结果陈胜吴广起义,全国掀起了一场反秦风暴,刘邦就从被迫反秦变为自觉参加起义,摇身一变就变成了义军领袖,可以说刘邦本人是没有起义的思想的,只是历史恩赐了他,给了他机会,他也适时地抓住了这个机会,才成就了后来的他。 人们对刘邦褒贬不一,对他的鄙夷因为他的心狠,他的流氓本色,他的背信弃义。 彭城战败时,刘邦落荒而逃,在奔逃途中遇到自己的儿女,于是放到车上同

性格决定命运——论刘邦与项羽的成败

性格决定给命运——论刘邦与项羽的成败 [内容摘要]: 公元前209年,项羽随其叔父项梁在会稽起兵反秦,后经巨鹿一役大破秦军,成为统领各路诸侯的上将军,自封西楚霸王;刘邦壮年时由亭长起兵,不断壮大自身势力,虽多次战败,但最终赢下楚汉战争,并先后消灭四方诸侯,成就汉朝霸业。笔者现就刘邦、项羽二人先天条件及后天性格两方面对其成败进行简要分析比较。 [关键词]:成王败寇;楚汉争霸;性格;成败 第一章刘邦、项羽之先天条件对前期形势的影响 1.1刘邦的起兵劣势 刘邦在起兵初期势单力薄,与各路诸侯相比,军事实力并不占优,分析起来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其出身低微;二是其缺乏优秀的军事才能。 刘邦出生在社会中下层[1],其父亲刘煓尊号太公,在沛郡丰邑务农为生。从现有史料考证,刘煓也并没有出自富贵之家。“六年,高祖五日一朝太公……后高祖朝,太公拥篲迎门却行”[2]。从太公拥篲的行为来看,其成为太上皇后,按照其地位,本应过着极尽奢华的皇家生活,但实际上,其并没有提高所谓的层次,仍然愿意经常拿着扫把扫地,由此可以看出仍保持一个务农者的习惯。可见,刘邦为农民出生,至少并不是大富大贵。刘邦起兵抗秦前,以亭长身份为泗水郡押送徒役到骊山,但在半路趁夜将徒役放走,有十余人愿意跟随他[3]。其后,

刘邦带领这十余人返回沛县,会同沛县官吏萧何、曹参及好友樊哙等人,鼓动百姓杀掉县令,起兵抗秦。刘邦起兵时,跟随他的人多为沛县的低级官吏以及社会地位较低的朋友,其兵力也不超过三千,这在当时战火四起的秦末环境中并没有造成太大的影响。 刘邦起兵后,虽然先后攻下胡陵、丰等地,但其部下雍齿叛变,将丰地降魏。刘邦带兵攻打丰,却先后两次失利。直到其投奔项梁,项梁给他增加了五千兵力及五大夫将十人,才最终依靠人数优势攻下丰[4]。其后,刘邦率军西征,两攻昌邑,虽与彭越、皇欣等人合兵一处,但仍然攻打不下,只能够率军继续绕道西行[5]。后来,刘邦在与秦军的战斗中虽然不断胜利,但大多是依靠张良、郦商等将领,并且很多时候遭遇的秦军皆为残余力量,战斗力极为低下。而在之后的楚汉战争中,刘邦多次经历大败。如彭城之战,刘邦与诸侯联军被项羽打败,军队被杀十万,溺水死亡十万,刘邦仅带数十人逃脱[6];在荥成(荥阳与成皋)对峙阶段,刘邦被困,最后不得不依靠陈平计策,采取反间计迫使项羽谋士范增出走归乡,才狼狈的逃出荥阳,之后又相继两次被项羽夺取成皋[7]。纵观刘邦的军事生涯,不得不说他算不上一位优秀的将领,连刘邦自我评价都说“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8],而韩信则认为刘邦带兵不能超过十万人[9]。由此可见,刘邦其实并不善于带兵打仗,而这在其军事生涯初期,因为手下没有韩信等将领而多次失利不无关系。 1.2项羽的先天优势 项羽跟随其叔父项梁起兵,从会稽初出茅庐到巨鹿大破秦军,势力不断积累扩大,主要依靠两方面优势:一是贵族身份对其起兵带来的积极影响;二是天生

与项羽有关地成语3个故事大全

项羽是我国历史上极富传奇色彩的英雄人物,和他有关的许多事迹后来逐渐演化为成 语,如:十面埋伏、四面楚歌、无颜见江东父老、破釜沉舟、作壁上观、称王称霸、人为刀 俎,我为鱼肉、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楚河汉界、沐猴而冠、拔山盖世、取而代之、楚河汉 界、妇人之仁、背水一战、破釜沉舟等等,另外还有一些与之有关的成语。在一人身上发生 这么多的成语故事,实属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本章我们辑录了与项羽有关的32个成语, 配以32个成语故事,从另一个角度,凸显项王的武圣本质。 一、项羽事迹演化而成的成语及故事 1.万人敌 【解释】指兵法,也可指勇力可敌万人。 【出处】《史记·项羽本纪》:“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 【成语故事】 项籍年轻时,学习文字知识没学成,就去学剑,又没学成。项梁很生他的气。项籍说:“学文字能够记写自己的名姓就行了,学剑只能对抗一个人,不值得学,我要学习‘万人敌’。” 于是项梁就教项籍兵法。项籍很高兴,略微知道其中的意思,又没学完。 项梁曾经因罪案受牵连,和项籍一起逃到吴中郡。吴中郡有才能的士大夫,本事都比不上项梁。每当吴中郡有大规模的徭役或大的丧葬事宜时,项梁经常做主办人,并暗中用兵法部署组织宾客和青年,借此来了解他们的才能。项籍身高八尺多,力量能举起大鼎,才气超过常人,即使是吴中的子弟,全都畏惧项籍了。 项羽学剑不成,却成了中国五千年公认第一的猛将;学兵没有学完,却成了战无不胜的军事奇才,所谓的“兵仙”韩信,在楚汉相争四年中一直不敢与其正面交锋,最后该下一役,在楚军无援军、无冬衣、无粮草、无归路的情况下,以60万大军围歼10万楚军,才将项羽主力击溃。项羽不学的是僵死的知识,他爱研究的是实用的兵法。 2.取而代之 【解释】指夺取别人的地位而由自己代替。现也指以某一事物代替另一事物。 【出处】《史记·项羽本纪》:“秦始皇帝游,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籍长八尺余,,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 【成语故事】 项籍小的时候因为项梁的官司,随之逃到吴中郡。秦始皇游览会稽郡渡浙江时,项梁和项籍一块儿去观看。 项籍说:“那个人,我可以取代他!”只此一语,就表现出项羽的宏伟大志和英雄气概。 项梁急忙捂住他的嘴,说:“不要胡说,要满门抄斩的!” 但项梁却因此而感到项籍很不一般。项籍身高八尺有余,力大能举鼎,才气超过常人,即使是吴中当地的年轻人也都很惧怕他了。

高中议论文作文:项羽VS刘邦

项羽VS刘邦 当虞姬横刀,将一朵生命之情绽放成矛尖锋刃的湛蓝。我看到鲜红鲜红的血流过雪白雪白的颈。壮士掩面,乌骓悲鸣。 鲁迅说成功是把好的东西包装给人看,而失败是把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于是,项羽便成了最伟大的《毁灭的艺术》。“曾是气吞残虏!”他的英勇是无人企及的神话。釜破舟沉,是他无畏的誓言。“何弊之乘”的果敢,“挡我者死”的豪迈。几千年后似乎还可以听到他圆睁环眼倒竖钢髯的一声断喝。乌骓马来往奔突,每一个轮回的拼杀都像是一条法力无边的咒语,使尸堆成山,使血流成河。那杆长矛挑起了几多秦国虎狼之将的尸首,几千年后壁上清吟之时还自滴着秦兵的黑血! 然而,项羽胜不了刘邦。因为他,还有诚信、义气。 “竖子不足与谋!”范增如是说。当楚强汉弱之时,诛刘邦之机会何止千万。然而他没有。“不可沽名学霸王。”毛泽东说他沽名钓誉,我没有看到,我只看到他的果敢。“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他直言不讳,面对的还是刘邦。于是曹无伤被诛,如此天下谁人再敢助楚?他以为楚河汉界便是界限,殊不知刘邦有心明修栈道,暗渡陈仓!韩信谓刘

邦不善用兵而善用将,他的心计,他的丢诚弃信便是他的武器。而这居然比项羽的宝马刀还要锋利。然而刘邦不足以与他相比;刘邦是君主,而项羽,是英雄!于是他英雄的起事,英雄的南征北战,英雄的失败。当楚歌的韵律从四面八方像魔音一般折磨他的灵魂,面对嘶鸣的乌骓和似水的虞姬,他的眼泪磨蚀他的伟岸。“虞姬虞姬奈若何?”于是在乌江,他完成了一曲悲怆的生命赞歌。 当拔山举鼎的传奇褪色成一页泛黄的史册,与斜阳下汉家的小儿稚嫩的传唱“大风起兮云飞扬”,他终于远去,留下一个顶天立地的背影。也许项羽做了鬼雄,跨着随他投江而死的乌骓。 于是,他不朽,项羽最终还是战胜了刘邦,以他的诚信,刺刘邦于后人的口碑之下! QQ1311852628

鸿门宴中的刘邦和项羽

鸿门宴中的刘邦和项羽 刘、项同为楚军将领,在项梁任统帅期间,两人曾有并肩作战的经历。他们曾一同攻秦于城阳、濮阳、定陶、雍丘、陈留等地,协同作战期间,两军将士之间彼此都很熟悉,刘、项的融洽关系也由此而奠定。项梁败死后,刘、项相约退保彭城,拱卫楚都。在这种重大战略决策关头,两人进退一致,足见相互间非常默契。按刘邦的说法,他与项羽有兄弟之约,[1]时间应该是在两人退保彭城之后,也只有在这个短暂时期,两人才有机会相聚在楚怀王心的朝中。之后不久,两人就分别踏上灭秦之路,直到鸿门宴时才重新见面。由于两军经常合作,刘、项对对方的部属大概也不陌生。鸿门事件就是由刘邦部下曹无伤的密报而引发,曹与项或原本认识。而在日后的楚汉战争中,刘邦溃败,眼看就要被楚将丁公活捉,情急之下,刘邦开口讨饶,丁公也就放刘邦一条生路。[2]项羽失势后,楚军将领包括项氏族人成批投奔刘邦,靠的正是这种彼此捻熟的老关系。刘项间的上述渊源是广为人知的,但两人间另有一要害关系恐怕容易被忽略,即刘邦是从秦嘉、景驹部投靠项梁的,靠着项氏的兵源支持才得以羽毛丰满,终成气候。[3]到鸿门事发时,虽然这段早期经历已成为历史,但在实力声望都远远超出乃叔的项羽心目中,这种早期形成的关系基调已在无形中决定了刘项关系的未来形式。而鸿门宴的发生与结局,基本上就是这种基调的偏离与回归过程。 鸿门宴之前,项羽已发布命令,要剿灭刘邦。从表象上看,是曹无伤搬弄是非,说刘邦欲王关中。殊不知这正是项羽的一块心病。按楚怀王心“先入定关中者王之”的灭秦号令,[4]刘邦确实有在关中称王的权利,而这正是项羽所不愿意看到的局面、所不能容忍的事实。项羽率领楚军精锐在黄河以北降服了秦军野战主力,令天下诸侯归心。鸿门事发时,项羽集楚国上将军及诸侯上将军于一身,而身为楚将的刘邦也名正言顺地归其领导。如果让旧秦的关中之地这个最大的战利品如约落入刘邦之手,就意味着项羽的战功要大打折扣,意味着项羽的宏图大志(详见后文)要成为泡影。对此,项羽显然不会甘心。在与秦军决战前,项羽杀了惧敌畏战的楚上将军宋义,自命为假上将军。当时他的部下都说:“立楚国者,将军家也。”[5]此话正中项羽心态。日后,分封天下时,项羽声称:“怀王者,我家项梁所立耳。”[6]完全一副唯我独尊的派头。作为项氏利益的当然代理人,项羽决不会听任靠项氏发迹的刘邦称王关中。所以,他一听曹无伤的告密,便勃然动怒,下令“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7]其实质是,刘邦当时的地位及行事方式已大大偏离了刘对项的从属关系。在这种前提下,刘项之间原本存在的战友情份及融洽关系都挽救不了冲突的爆发。 面对项羽行将动武的危急局面,刘邦也猛然醒悟到自己与项氏之间存在着的微妙关系。在他托项伯转告项羽的言辞中,就有“臣之不敢倍德也”[8]之辞,似指这种深层关系。可见这种关系确实存在,刘项二人彼此心照不宣。在双方力量对比不变的情况下,项羽发出了要求遵从历史的信号,刘邦除了屈服之外,别无选择。站在项羽的立场,因为刘邦听懂了项羽的信号并遵从之,刘项关系算是基本理顺。在此前提下,再谈杀掉刘邦,则既非项羽所愿,也为情势不容。 二、形势转换及刘邦的对策 刘邦的屈服非常明智,他与项羽力量悬殊过大,而且刘邦的“王关中”企图确实犯了众怒。军事解决了章邯部后,项羽统率的诸侯联军已将关中视为囊中之物。刘邦先取关中对联军的这种良好自我感觉无疑是一场毁灭性打击。如刘邦不肯将关中之地拱手相让,联军上下将同仇敌忾,必灭刘而后甘。这就是鸿门宴之前的联军心态及刘邦的处境。 曹无伤的告密并非凭空捏造。楚怀王心的号令天下皆知,刘邦入主咸阳后,又将怀王之令告布秦人,以安民心。不仅如此,刘邦还企图独占关中,他派出兵将扼守函谷关,阻止诸侯军队进入,然后又招募秦人从军,使其军力从破武关前的数万人,增至十万人,企图以力抗拒诸侯。[9]到了项羽击破函谷关,兵临城下欲以武力解决时,刘邦才不得不收敛起王关

我心中的项羽(作文20篇)

我心中的项羽(作文20篇) 自古英雄气短,儿女情长。在人们说你是暴君的时候,他们却没想到你的温柔。当日霸王别姬,千古流传。你的柔情分明千古流芳,人们却还是昧着良心说你的残暴。其实他们不配说你。身处乱世,要么杀人,要么被杀。想必没有谁愿意被别人操控命运吧。那为何又要责怪你呢为你的柔情不平。 最终,你还是顺了天下人的意。你败了,为了你的江东父老为了天下人,你彻彻底底的败了。无数人嘲笑你输不起。千万人责怪你不东山再起。他们不懂,不懂啊。其实,你无比勇敢。为什么打仗为天下安宁。那战争又带给了人们什么动荡不安。难道要说我为了天下百姓而祸害苍生这不是很可笑吗仅有真正的大丈夫才能做到这样的胸怀天下。所以你不懦弱,相反你无比伟岸。 时光匆匆流逝。项羽,尽管你已化为了一片尘埃,但你的男儿气概,你的英雄本色会一向延续。人们对你的误解终将随风而去,剩下的将是不朽的传奇。项羽,我敬重的真英雄! 我心中的项羽作文(六): 英雄从茫茫人海中,莽莽尘土中走来,他昂首走过,留下的是或深或浅的脚印,留下的是或清晰或模糊的身影,留下的更有后人不断的景仰与溢美之词! 纵观历史,英雄万千,风流无数,但谁有他说出彼可取而代也的

豪迈,谁有他釜底抽薪的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气魄,谁有他的铮铮铁骨更具柔情。他,就是西楚霸王项羽。 我,喜欢他不久,却又是那么深,那么深……。 他仿佛就是生而为英雄的。他的气魄,他的性情,他的行为,无不显露着英雄本色。想代替秦王,说出彼可取而代也不正显现着他的大志吗果断斩宋义,不正是他识时机而为吗破釜沉舟,不是因他魄力大吗不肯过江东,他只为一个愧字,够仁义。他那铮铮铁骨下,却有柔情万千,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一个威慑天下的英雄在穷途末路之时,最痛惜的莫过于爱马美人,他的豪情万丈,他的柔情万千,怎能不令人敬佩霸王别姬,不正是这段悲壮历史中一段感人伤情吗 乌江自刎,中原一败势难回,很多人认为这是英雄人生的败笔,一代风云人物落得如此下场。 可,又有谁曾想过,项羽,他用死保住了自我的一世英名,他用死诠释了英雄的真谛。这一刎,留下了无法挽回的遗憾,却更是英雄气质的升华! 他的气魄,他的率性,他的宁死不回头,让古今多少人为之倾倒啊!这样一个有情有义的人,历史上又有几个呢 霸王倒下了,可他身后还有茫茫的一片天地……那落日浑圆,很大,很大,落一地绚烂…… 英雄倒下的是躯体,前进的是灵魂,中断的是人生旅程,不朽的

浅析项羽与刘邦的失败与成功的原因

浅析项羽与刘邦的失败与成功的原因 [摘要]:项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位著名的悲剧英雄,而刘邦是历史上的胜利者。本文将着重从多方面阐述二者的失败与成功的原因。 [关键词]:项羽“失败”英雄,道德;功业;刘邦 [正文] 综观项羽,应该说是个有勇有谋、有情有义的伟丈夫。尽管项羽失败的原因值得人们深思,但作为一个政治上的失败者,千百年来项羽却被人们反复吟唱、深切怀念,这除了他的英勇而外,还与他纯朴、真挚、重义、深情,顶天立地的人格魅力密不可分。项羽是失败的英雄,关于他失败的原因,后人的观点莫衷一是。我认为项羽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刚愎自用 项羽性格中的一个致命弱点就是刚愎自用。这样的性格特征曾使项羽在反秦战争中不畏强敌, 以少胜多, 但也使项羽在楚汉战争中失误连连。项羽的刚愎自用主要表现在用人方面非亲即故、生性多疑。项羽出身于楚国贵族。祖父项燕是楚国名将, 因与秦将王翦战败而自杀。秦灭楚时, 项羽年仅十岁, 由叔父项梁抚养长大。之后, 项羽随叔父流落到吴中避难国破家亡的悲痛, 在项羽幼小的心灵中埋下了仇恨暴秦的种子, 同时也培养了他根深蒂固的宗族亲情意识。在后来的统兵生涯中, 用人非亲即故就是这种宗亲情感的表现, 也导致了项羽忽视其他人才在政治和军事斗争中的作用。 二、过分崇尚武功 通观..史记.. 项羽本纪.., 我们不难发现, 项羽骁勇善战, 英勇无畏。从举事吴中开始项羽就叱咤风云, 所向披靡,而巨鹿和彭城两战, 更是他事业发展的顶峰。这些无疑显示出项羽的豪气、胆略和神勇。但是他过分崇尚武功, 迷信武力可以征服一切, 不懂得约束自己, 缺少谋略, 最终即葬送了自己的争霸事业。首先, 过分崇尚武功, 使得项羽在楚汉战争中忽视了其它斗争手段。项羽天生具有过人的军事才能, 而且在大大小小的战争中无不显示了这种天分和能力。但是项羽过分迷信武力, 轻视了学习, 从小叔父项梁让他学剑、学书法、学兵法, 他都半途而废。因此, 这也导致后来项羽在楚汉战争中只知斗勇而不知斗智。[1] 三、政治幼稚 :冲动轻信, 不辨真伪 1,.灭秦之后, 他放弃关中四塞之地而东归四战之地的彭城, 这个决定使得项羽日后无论在政治经济还是军事上都陷入了被动和不利的局面 2. 项羽的冲动轻信在鸿门宴前后表现得十分明显。当他进入函谷关听曹无伤说.. 沛公欲王关中..时便立即.. 大怒.., 下令发兵攻打刘邦, 但由于项伯的劝告、刘邦的辩解最终却取消了进攻计划。可见, 项羽最初决定要.. 击破沛公军..的计划显然是一时冲动所致, 发兵与否并没有经过仔细斟酌。[2] 四:失败是历史的必然 分封体现了当时人们共同的心理愿望。一方面,从国家政权出现之日起,一直到秦灭六国之前,中国人一直习惯于裂土封侯的分封制。另一方面,认为秦王统一六国是符合当时人们的愿望的观点。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知道,起义胜利后,项羽实行分封是必须的。但如何处理在秦末起义中重新称王的六国君王后裔,与起义军战功卓著人员的关系就成为一个非常棘手、敏感的政治问题。项羽的分封遭到了六国君王后裔、新封王以及该封而未封人的共同反对。分封刚过,田荣即于前206 年5 月反于齐地,逐田都,杀田市, 自立为齐王。接着彭越、陈余等也相继起来反对项羽。一时间诸侯混战遂起。刘邦乘项羽征讨田荣等人之机,北定关中,消灭“三秦”势力,又极力笼络诸方力量,遂在公元前202 年12 月,围困项羽于垓下(今安徽灵壁。项羽力战而脱,遂至乌江(今徽和县东北),因见大势已去,自刎而死。总之,当时情况下项羽不分封是不可能的,分封,又必然遭到多方

性格决定命运——论刘邦与项羽的成败

性格决定命运——论刘邦与项羽的成败

性格决定给命运——论刘邦与项羽的成败 [内容摘要]: 公元前209年,项羽随其叔父项梁在会稽起兵反秦,后经巨鹿一役大破秦军,成为统领各路诸侯的上将军,自封西楚霸王;刘邦壮年时由亭长起兵,不断壮大自身势力,虽多次战败,但最终赢下楚汉战争,并先后消灭四方诸侯,成就汉朝霸业。笔者现就刘邦、项羽二人先天条件及后天性格两方面对其成败进行简要分析比较。 [关键词]:成王败寇;楚汉争霸;性格;成败 第一章刘邦、项羽之先天条件对前期形势的影响 1.1 刘邦的起兵劣势 刘邦在起兵初期势单力薄,与各路诸侯相比,军事实力并不占优,分析起来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其出身低微;二是其缺乏优秀的军事才能。 刘邦出生在社会中下层[1],其父亲刘煓尊号太公,在沛郡丰邑务农为生。从现有史料考证,刘煓也并没有出自富贵之家。“六年,高祖五日一朝太公……后高祖朝,太公拥篲迎门却行”[2]。从太公拥篲的行为来看,其成为太上皇后,按照其地位,本应过着极尽奢华的皇家生活,但实际上,其并没有提高所谓的层次,仍然愿意经常拿着扫把扫地,由此可以看出仍保持一个务农者的习惯。可见,刘邦为农民出生,至少并不是大富大贵。刘邦起兵抗秦前,以亭长身份为泗水郡押送徒役到骊山,但在半路趁夜将徒役放走,有十余人愿意跟随他[3]。

其后,刘邦带领这十余人返回沛县,会同沛县官吏萧何、曹参及好友樊哙等人,鼓动百姓杀掉县令,起兵抗秦。刘邦起兵时,跟随他的人多为沛县的低级官吏以及社会地位较低的朋友,其兵力也不超过三千,这在当时战火四起的秦末环境中并没有造成太大的影响。 刘邦起兵后,虽然先后攻下胡陵、丰等地,但其部下雍齿叛变,将丰地降魏。刘邦带兵攻打丰,却先后两次失利。直到其投奔项梁,项梁给他增加了五千兵力及五大夫将十人,才最终依靠人数优势攻下丰[4]。其后,刘邦率军西征,两攻昌邑,虽与彭越、皇欣等人合兵一处,但仍然攻打不下,只能够率军继续绕道西行[5]。后来,刘邦在与秦军的战斗中虽然不断胜利,但大多是依靠张良、郦商等将领,并且很多时候遭遇的秦军皆为残余力量,战斗力极为低下。而在之后的楚汉战争中,刘邦多次经历大败。如彭城之战,刘邦与诸侯联军被项羽打败,军队被杀十万,溺水死亡十万,刘邦仅带数十人逃脱[6];在荥成(荥阳与成皋)对峙阶段,刘邦被困,最后不得不依靠陈平计策,采取反间计迫使项羽谋士范增出走归乡,才狼狈的逃出荥阳,之后又相继两次被项羽夺取成皋[7]。纵观刘邦的军事生涯,不得不说他算不上一位优秀的将领,连刘邦自我评价都说“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8],而韩信则认为刘邦带兵不能超过十万人[9]。由此可见,刘邦其实并不善于带兵打仗,而这在其军事生涯初期,因为手下没有韩信等将领而多次失利不无关系。 1.2 项羽的先天优势 项羽跟随其叔父项梁起兵,从会稽初出茅庐到巨鹿大破秦军,势力不断积累扩大,主要依靠两方面优势:一是贵族身份对其起兵带来的积极影响;二是天

【课外阅读】项羽与刘邦

【课外阅读】项羽与刘邦 在中国,政治眼光与英雄气概被认为不可兼得的二种人类属性,一个人要么有政治眼光,要么有英雄气概。亚里斯多德说人都是政治动物,其实不一定。一般认为,有政治眼光的人都喜欢刘邦,有英雄气概的人都喜欢项羽。有人被问及,耍了小聪明,回答说两个都喜欢,他就好象既有政治眼光也有英雄气概。中国历史上,不知道有多少对项羽与刘邦,但并不一定是政治眼光总胜过英雄气概。 一、楚河汉界 小时候行棋,楚河汉界,就是刘邦与项羽的鸿沟。行棋畔(用一半棋纸范围的一种走法)时,总要力图控制楚河汉界。棋不需走了,二千多年前已有个结局,那就是四面楚歌,刘邦象司马懿帷幄中背后的那八只字:肃清万里,齐总八荒。将项羽赶至乌江,结果无脸见江东父老的项羽饮剑自尽。朝代也叫做汉,民族也叫做汉,图腾也叫龙,其实都是刘邦胜了的结果。由于楚败汉胜,中国便成就了一种汉文化。滚滚乌江水,滔滔千层浪。而其实,楚脉仍在,楚辞,楚人的血性的豪情及英雄气概,如一曲千年长歌,余韵至今。 二、楚辞汉赋 项羽是个诗人。楚辞可能不但源于屈原宋玉,更可能在项羽手中得以风发。“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若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他仗剑仰天,郁闷,欲喷薄压抑不住的郁闷。悲怆的绝唱环绕着虞姬的优美身姿,楚歌在军营飘荡, 战士无语凝噎,连乌骓也低下了曾经勇敢的头,发出低沉的呜咽。所以司马迁比较给面子,也按照实际情况,因为项羽已布法令并控制了中国,把他做为皇帝看待。而且不客气的排在刘邦前面。 刘邦也是个诗人。公元前一九六年,他象金圣叹说人生三十三快之一一样,回到故乡,欢饮十数日。一天酒酣,刘邦创作了《大风歌》,还慷慨起舞,伤怀泣下。“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面对同学,老乡,亲朋好友,有的是政治的意气。司马迁拔高项羽,实际上是对刘邦有意见。将他排在项的后面,被后世人非议,但足见他的胆略见识。政治有什么用,英雄意气才会传承千古。 汉楚文脉其实是有着极大的分歧的。汉代表北方,楚代表南方,北方严谨重分析,南方活泼爱思辩,如《论语》和《庄子》的区别就十分明显。楚辞,从屈原宋玉东方朔甚至纪晓岚,都在书写一种狂楚的性灵恬现的瑰丽画卷。至到现在,仍可代表中国文学的半壁江山。汉赋,千金难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汉文学也代表一种实务和厚重的姿态,建安风骨,魏武神篇,都属于这个范畴。《骓逝》是楚辞在战场上血浓于水的无声演译,而《大风歌》则是汉赋在华丽宫苑中的无病呻吟,少年不知愁滋味,为著新词强说愁。如果可以选择,我宁终生读楚辞。 三、楚气汉风 项羽的四叔问他学什么,他一下子就说了,学万人敌。《史记》载: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而刘邦呢,他只是个县政府里的公安局长,但也有大度。《史记》载: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及壮,试为吏,为泗水亭长,廷中吏无所不狎侮。好酒及色。常从王媪、武负贳酒,醉卧。刘邦透过人群看见秦始皇,然后说:“大丈夫当如此。” 所以刘邦有远大的志向不拘小节,但行为不端,好鬼好色。而项羽则重学

我心中的项羽(作文16篇)(优秀版)

《我心中的项羽》 我心中的项羽作文(一): 我眼中的项羽 项羽,在我眼中是一位英雄。天生神力。吴中子弟皆惮之其志向博大高远,一日始皇帝游会稽,项羽脱口而出这个人能够取而代之呀。其叔项梁因此奇之。气候,举拳而起,从者云集,破釜沉舟救越破秦,令诸侯莫敢仰视,及自封西楚霸王,众王反叛,更见其骁勇;讨伐手东西,往来翕手,未知疲倦,他很讲信用,只因允诺项伯善待刘邦的进言,他不顾亚夫示之者三于鸿门宴上放走了罗网中的刘邦;当吴江自刎时,他拒绝登上乌江亭长的救生船,而对身后的丛林干戈。他应对死亡,气概何其豪迈,真正的勇士是无法被震摄的,英雄项羽最终自刎死掉了。 说到项羽,有生而发的一种敬畏和同情之感。不知为什么,刘邦和项羽之间,我更倾慕于项羽,他的神武可谓气吞山河;他的感情,可为缱绻动人,大师,结局究竟是悲凉的,项英雄最终自刎乌江,秀丽的虞姬亦是随风而逝。带给人是无限的惆怅和悲凉。 他也是一位柔情似水的英雄,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霸王别姬的故事,无不体现到项羽柔情的一面。自古英雄爱江山,也爱美人,项羽是爱江山还是爱美人我认为他既爱江山,也爱美人。爱景山,他有南征北战,陶醉于西楚霸王的宝座;爱美人,他才随身不离虞姬。许多人觉得,项羽不就应因为美色在四面楚歌时,不开个例会,但试问,面临生死以别的边缘,谁不珍惜与爱人共度的时光,何况项羽身后有个如此乖巧的女子,难怪得到如此欢心。这处于项羽的柔情,他的重情义。 项羽对士兵的友善,对部下的关系,同甘共苦的精神。历代是多少帝王所能做到的,又是多少现代人能顾及的。无良商贩为了私欲,剥削员工的事例比比皆是。为什么不能学习一下他的精神呢。 两军交战,拼死一搏,所当所迫,所击者服,未尝败北,这十二个字在项羽本纪里,项羽对自己的评价。项羽的一往直前,誓死如归的精神。如果能在如今社会中发扬,那么会多好。地震当中的,官员也秉持着这种精神,那么我想也不至于有那么多的伤亡人员。这为破釜沉舟勇往直前的前秦功臣让我感动。 项羽,他让我叹息,让我感慨,让我伤感。他的血性和柔情,让我挥之不去,咏之不足。他虽然像流星,在历史长河中一闪而过,但他却成了一个文化符号,被人们无数次的所评价着。

项羽论文

项羽论文 韩信挡水破敌兵相关:韩信齐国项羽韩信原来是在项羽手下当小兵的,得不到重用。过了不久,他就跑到了刘邦那里。刘邦很器重他,封他为大将军,经常让他带兵打仗。有一次,刘邦派韩信去攻打齐国。韩信的军队很快攻下了齐国的许多城镇。齐王吓坏了,急忙派人向项羽求救。项羽派大将龙且(ju)率领二十万大军来到齐国,和齐国的军队一起抵抗韩信。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相关:暗渡陈仓栈道诸侯国公元前206年春,项羽凭借军事上的优势,企图独霸天下,自封为西楚霸王。他把全国分为十几个诸侯国,给各诸侯封立王号,分配领地。在这些诸侯中,项羽最不放心的就是刘邦,于是把偏远的地方分给刘邦,并封为汉王。这样,刘邦不得不远离都城。接着,项羽又将关中分为三部分,设立三个诸侯王,用来监视刘邦。《项羽之死》教学设计免费阅读收费下载相关:教学设计项羽中国古代诗歌[教材简析]1.《项羽之死》选自于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选》第四单元自主赏析部分。这篇文章记叙了项羽这位悲剧英雄最完美的落幕,表现了他失败时的英雄气概。既有霸王别姬的铁骨柔情,又有东城快站的骁勇善战,还有乌江自刎的知耻重义。2.本文的语言文字难度不大,故事性强,因此在学生自主掌握字词、疏通语句的基础上,引导他们深入理解和把握文章所描绘的艺术形象,获得审美感受。[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分析人物形象,培养阅读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屌丝何以击垮高富帅免费阅读免费下载相关:家庭背景个人魅力集团力量就家庭背景、集团力量和个人魅力而言,刘邦和项羽都是

不可同日而语的。因此属丝刘邦能够逆袭成功,建立帝业,实在让人觉得匪夷所思。总的来说,项羽能力很强,而且非常勇敢。刘邦手下有一个叫楼烦的神箭手,在两军对垒的时候,连连射死了好几位项羽的兵将。鸿门宴项羽为何不杀刘邦——从项羽心理谈起免费阅读收费下载相关:鸿门宴项羽刘邦鸿门宴上,项羽居于绝对的强势地位,但他并未杀了弱势的刘邦。因此,千百年来,项羽一直承担着"刚愎自用""妇人之仁""优柔寡断""目光短浅""有勇无谋""沽名钓誉"的骂名,教学参考书也大都持有这样的观点。但笔者不能同意,以为颇有厘清之必要。《鸿门宴》中的情商教育免费阅读免费下载相关:《鸿门宴》情商教育楚汉战争“鸿门宴”是楚汉战争的重要转折,项羽拥兵四十万却由主动转为被动,刘邦不过十万兵马,最终灭楚称帝。刘项成败原因何在?刘邦说:“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项羽与怀王:项羽政治品格的历史分析——以王夫之为中心免费阅读收费下载相关:项羽背约放弑从先秦至汉初,不存在后人所理解的君臣尊卑之道,君尊臣卑以君守君道为前提,不能以厚实的君尊臣卑观念衡量项羽与怀王的关系。怀王排抑项羽在先,项羽独立发展在后,以当时君臣权利和义务衡量之,项羽没有绝对服从怀王的义务。古今学者对项羽放逐义帝而后弑之、背怀王之约的理解并非历史的真实。刘邦对项羽的批评正体现了项羽政治品格的光明磊落。霸王别姬:项羽弃军而逃的真相相关:《霸王别姬》中国历史霸王别姬的故事家喻户晓,但千百年来很少有人对

刘邦和项羽的领导力分析

刘邦和项羽的领导力分析 一本《史记》,浓缩了三千年的历史。此前,虽然其中的故事总是耳熟能详,但从未以领导力的观点去仔细研读过。根据张老师的提示,又重读《项羽本纪第七》、《高祖本纪第八》两卷,结合领导力课程中学习到的框架去分析揣摩,确实收获良多,有了更多的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的领导力学问绝对不弱于西方的理论,可能缺少总结和提炼的缘故吧,让我们的知识传承缺少了一些系统性。 读这两卷书,其实不只看到刘邦和项羽的领导力行为,还有其他许多人的行为也值得我们去深入的分析和思考。但是由于篇幅有限,在这里就只能重点讨论刘邦和项羽了。 我们来分析一下刘邦和项羽的异同点。 首先,作为一个领导者,必须胸有大志。无论是项羽的“彼可取而代也”还是刘邦的“大丈夫当如此也”都体现了这一点。作为一个领导者,首先要有高成就导向,这是一个领导者成功的一个非常关键的内激因素。只有具备强烈的动机,才能激励一个管理者不断向前进,寻求突破。 其次,一个领导者要具备“大义名分”。这点在中国的管理中尤其重要。项梁和项羽的立楚怀王以收民望和刘邦的斩白蛇起义,都是在做这方面的工作。作为一个领导者,要想有影响力,首先有“大义名分”,他的权力来源首先要来自于职位权力中的法定权利。只有权力来源是合法的,才能有感召力,才能凝聚人心。在这个方面,当项羽杀义帝时,已经丧失了这个大义名分,我认为这是项羽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之一。 作为一个领导者,刘邦和项羽的相同点还有很多,篇幅所限就不分析了,这里重点分析二人领导力的方面的差异,并由此总结二人成败的原因。 首先,我认为二者最大的差异在于用人。刘邦可以说是知人善任,而项羽在这方面的差距就太大了。在用人方面,刘邦所说的一段话可以成为经典:“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餽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从这段话可以看出,刘邦首先有自知之明,其次有识人之明,更重要的是,他能够放权,发挥人才的最大作用,从而使之辅佐自己取得成功。因此,在他身

3个项羽的故事

3个项羽的故事 第一个故事、霸王别姬 垓下之围后,项羽战败回营,汉军围困楚军,而到了晚上,刘邦使出四面楚歌的计策,让人在楚军营外唱楚歌,当听到汉军四面大营皆有楚歌声,项羽大惊:“难道汉军已占了楚地么?为何楚人这么多呢?”在满腔愁绪下,于是他起身在帐中饮酒。项羽有位很受他宠爱的妃子,叫虞姬,经常跟着他;还养了一匹骏马,名字叫乌骓,是项羽日常的骑乘。酒过三巡后,项羽感慨良多,于是作歌唱道:“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我的力量能拔起大山啊,我的气概能压倒当世,时势不利啊,乌骓也不再飞驰,乌骓不再飞驰啊!我该拿它怎么办?虞姬啊虞姬啊,我该拿你怎么办?!),意向虞姬道别,歌唱了数阕。虞姬也和道:“汉兵已略地,四面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汉兵已经得到了楚地,四面都是楚歌声,大王的意气已经尽了,我靠什么活在世上呢?这曲歌罢,虞姬凄然自刎,项羽也流下热泪,左右侍从都不敢抬头看他,这就是历史上的“霸王别姬” 第二个故事、巨鹿之战 项羽带领的以楚军为首的各诸侯义军与秦军的大部队在巨鹿(今河北平乡)进行的一场战役。最终项羽无比勇武,楚军士气大涨,带领的义军以少胜多,大败秦军,秦朝大受损失。而项羽也在此战中破釜沉舟,扬名立万,并由此确立了他在各路义军中占据的领导地位。锯鹿

之战代表了秦末农民大起义走向最后胜利的关键性战争,同时这场战争也是中国历史上十分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之一,为彻底埋葬秦王朝的统治埋下了伏笔。 第三个故事、鸿门宴 公元前206年,项羽率大军入关进驻鸿门,和范增商议好方法准备消灭刘邦。经项羽叔父项伯的调解,刘邦只带着一百多的随从,骑马去鸿门去拜见项羽,项羽设宴相待。席间项羽谋士范增依计行事,命项庄舞剑,借此找机会想刺杀刘邦。项羽始终犹豫不决,不够坚定,而项伯见势不妙,也拔剑起舞掩护刘邦.而刘邦则乘机入厕,成功在樊哙等掩护下逃回大本营.

项羽专题论文

课程名称:百家讲坛汉代风云人物之项羽 班级:机械116 学号:201105010626 姓名:翟匡飚 论文要求: 1、列举本学期所学通识教育讲座的5个专题的题目(每个10分) ①:自毁长城 ②:生死决战 ③:荥阳会战 ④:霸王别姬 ⑤:四面楚歌 2、叙述某个专题的具体内容,并谈谈个人的心得体会。(不少于1500字) (专题内容占20分,心得体会占30分) 四面楚歌 2000多年前的乌江边,霸王项羽,怀着壮志未酬的悔恨之情倒了下来。那边的胜者刘邦终于在这一刻结束了楚汉分割天下的局势,打下了这片得之不易的江山。项羽最终败给了刘邦,而且败得很惨,本来“胜败乃兵家常事”,再说“人生自古谁无死”,死不足惜,败也未必可耻,可偏偏项羽败给了刘邦,便让人想不通,因为项羽是英雄刘邦是无赖、项羽是贵族刘邦是流氓,结果人模狗样的刘邦当了皇帝,而项羽却在乌江边拔剑自刎,乌江畔流传着霸王边下的慷慨悲歌,也留下了“四面楚歌”、“霸王别姬”、“无颜见江东父老”等脍炙人口的成语,刘邦与项羽,在历史的烽火台上演绎着可歌可泣的楚汉战争。 项羽和刘邦原来约定以鸿沟(在今河南荣县境贾鲁河)东西边作为界限,互不侵犯。后来刘邦听从张良和陈平的规劝,觉得应该趁项羽衰弱的时候消灭他,就又和韩信、彭越、刘贾会合兵力追击正在向东开往彭城(即今江苏徐州)的项羽部队。终于布置了几层兵力,把项羽紧紧围在垓下(在今安徽灵璧县东南)。这时,项羽手下的兵士已经很少,粮食又没有了。夜里听见四面围住他的军队都唱起楚地的民歌,不禁非常吃惊地说:“刘邦已经得到了禁地了吗?为什么他的部队里面楚人这么多呢?”说看,心里已丧失了斗志,便从床上爬起来,在营帐里面喝酒;并和他最宠爱的妃子虞姬一同唱歌。唱完,直掉眼泪,在旁的人也非常难过,都觉得抬不起头来。一会,项羽骑上马,带了仅剩的八百名骑兵,从南突围逃走。边逃边打,到乌江畔自刎而死。因为这个故事里面有项羽听见四周唱起楚歌,感觉吃惊,接看又失败自杀的情节,所以以后的人就用“四面楚歌”这句话,形容人们遭受各方面攻击或逼迫的人事环境,而致陷于孤立窘迫的境地。 项羽从一个西楚贵族崛起,占据先天优势,却失败与后天的斗争,最后导致四面楚歌的局面,而

刘邦项羽分析

一代王者,威加四海;一世英雄,气盖寰宇 ——浅析《史记》对项羽与刘邦的人物形象的塑造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以人物为中心的伟大的历史著作,同时是我国第一部以人物为中心的伟大的文学著作。从历史的角度讲,《史记》开创了我国古代两千多年纪传体的历朝“正史”的先河;从文学的角度讲,《史记》第一次运用丰富多彩的艺术手法,给人们展现了丰富多彩、各具个性的历史人物。《史记》“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司马迁《报任安书》)司马迁在这一百三十篇中刻画了帝王将相、谋臣策士、游侠商贾等不同阶层、不同类型的众多人物形象,在这一百多个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的人物中,或许这两位人物是最让人记忆深刻,不能忘怀的——西楚霸王项羽、汉之高祖刘邦。 在《史记》中,司马迁运用多种艺术表现手法来更充分、集中地刻画历史人物形象,较完整地写出人物一生的命运,赋予了历史人物鲜明的个性特征。在太史公的笔下,我们看到的项羽、刘邦,虽然同为那个时代的风云人物,却具有着迥然不同的人物性格以及人物命运——沛公刘邦,机智果断,能屈能伸,贪财好色,狠毒阴险,最后威加海内,成就一代宏业;西楚霸王项羽,率直磊落,勇武过人,刚愎自用,寡谋轻信,最后自刎乌江,失去一生霸业。太史公以细腻的笔触精致地雕琢刻画出了两人复杂的人格特征。 司马迁在刻画人物时,善于将人物置身于尖锐的矛盾冲突中,通过他们各自的行为显现个性特征。如在《鸿门宴》中通过展现紧张、复杂的矛盾冲突,揭示了项羽与刘邦两人的不同性格。先看项羽,当曹无伤派人将刘邦“欲王关中”的野心告诉给项羽时,项羽大怒,准备“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可是在鸿门宴上,刘邦将事先准备好的一席温顺言语对项羽讲过之后,他不但不杀刘邦,而且竟然说出“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幼稚、轻信,缺乏最起码的政治斗争的意识,是个莽撞汉。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樊哙进来保护刘备,进来后“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这种剑拔弩张的情势,项羽丝毫没有看出来,反而称赞樊哙是个壮士,并赐给酒食。再看刘邦,当得知项羽要来攻打时,虚心听取了张良的建议,想利用项伯度过难关。刘邦问张良何以与项伯有故,了解关系的深浅,考虑是否靠得住。接着又问项伯的年纪,想出一套逢迎项伯的办法。精细老练、会拉拢人、会利用人,表现出刘邦机智权变的性格。刘邦鸿门宴脱险后,立即诛杀了内部的叛徒曹无伤;可是,项羽对项伯的通风报信、吃里爬外的做法不闻不问,表明两个人政治警觉的差异。通过这个戏剧性的情节,成功地展示了项羽和刘邦两个历史人物的个性:一个豪爽、无谋和轻敌;一个机智、老练和精细。 《史记》善于通过一些细节琐事展示人物性格,看似闲笔,但却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如在《鸿门宴》中,“项王、项伯东向坐,范增南向坐,刘邦北向坐,张良西向侍”的座次,表现了项羽自高自大、目空一切的性格弱点。又如在韩信平定齐国后,派人向被敌围困的刘邦请求封他为假齐王时,刘邦很生气,《史记》记载:“汉王大怒,骂曰:…吾困于此,旦暮望若来佐我,乃与自立为王!?”可是,当张良、陈平一蹑其足,他立刻就醒悟过来了,马上话锋一转,“因复骂曰:…大丈夫定诸侯,即为真王耳,何以为假!?”“复骂”得多么妙,一点痕迹都没有。但诚如清代何焯所说:“人见汉王转换之捷,不知太史公用笔入神也。他人不过曰…汉王怒,良平谏,乃许之。?”正是太史公对这两个细节的客观描述,显示出了刘邦的头脑机警;也表现出了刘邦的雄才大略。这也恰恰正是他最后能战胜项羽、统一中国的才识和性格上的原因。 通过人物的对话和独白,成功地显示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如《高祖本纪》写刘邦与项羽对峙于荥阳时,项羽的部下一箭射中了刘邦的胸口,而刘邦当时竟“乃扪足曰:虏中吾趾!”这生动刻画了刘邦那种聪明绝定,那种像是条件反射一样迅捷而自然的随机应变,同时又是“恢宏大度”、好骂人、好调笑的性格。又如写刘邦和项羽都看到秦始皇出行的场景,项羽在观看秦始皇渡浙江时,脱口而出说:“彼可取而代之也”,显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