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品德学科知识问答题(一至四年级)

品德学科知识问答题(一至四年级)

品德学科知识问答题(一至四年级)
品德学科知识问答题(一至四年级)

品德学科知识问答题(一至四年级)

一年级:

1、妈妈的爸爸叫什么?(外公、姥爷)

2、妈妈这边姊妹的孩子叫什么?(表哥、表姐、表弟、表妹)

3、请列举你家附近春天最先开的几种花的花名。(迎春花、连翘花、玉兰花、桃花、梨花等)

4、请背一首描写春天的古诗或儿歌。(《春晓》、《村居》等)

5、如果在早晨、中午和下午三个不同时间里,在同一地点观察自己的影子,什么时候看到的影子最长?(早晨和下午)什么时候最短?(中午)在不同的时间里观察,影子的方向有变化吗?(有)

6、请列举几种我们这里春季播种的农作物名称。(棉花、玉米、花生等)

7、乳牙一般有多少颗?(20颗),乳牙掉了之后,长出来的牙叫什么牙?(恒牙)它掉了还能再长出来吗?(不能)

8、请说一说,换牙期间应该注意的事项。(不能舔牙、不能咬硬东西、要经常刷牙、漱口、少吃甜食、适量补钙等)

9、请说一说或演示一下正确的刷牙方法。

10、请说一说应该怎样保护眼睛。(经常做眼保健操、看书或写字30分钟后要远望、多吃绿色蔬菜、合理控制用眼时间(一般在1小时以内最佳))

11、请列举我们生活中容易造成的伤害,并选取其中一种说说一旦发生该情况,该怎样做?(摔伤、磕伤、碰伤、惊吓、烫伤等等)

11、炎热的夏天里,进行户外活动或玩耍时要注意些什么?(多喝水、不在艳阳下久待已避免中暑、不做长时间剧烈运动、必要的防晒措施等)

12、夏天为什么容易拉肚子?(吹凉、吃冷饮、生吃食物、不卫生的饮食等)

1、请列举一下你家乡的名胜古迹和美丽传说。(蒲松龄故居、临淄古车博物馆、名相管仲纪念馆、殉马坑、周村古大街等)

2、列举你知道的家乡的物产。(工业陶瓷、生活陶瓷、琉璃、刻瓷、内画、西河煎饼、边河小米、博山酥锅、周村烧饼、周村丝绸、沂源苹果、桓台马踏湖鸭蛋等)

3、说说你认识的植物和动物的名称。各说三个。

4、说说你知道的植物的作用。

5、植树节是哪一天?(3月12日)

6、丢垃圾时要注意哪些问题?(分类丢,有毒有害和玻璃类的要专门放置)

7、少先队队旗上的图案表示什么意思呢?(五角星代表中国共产党,火炬象征光明,红色代表革命胜利)

8、你认为,少先队员应该具备哪些优秀品质?(诚实、勤奋、团结、勇敢、坚强等)

9、你知道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小朋友是怎样过儿童节的?

1、请列举几种良好的生活习惯。(勤洗手、勤洗头、勤洗澡、勤换洗衣服、早睡早起、规律饮食、适量运动等)

2、请列举几种生活中的不良习惯或陋习。(用白纸或报纸包食品、关闭窗户、吸烟、酗酒、随地吐痰、暴饮暴食、晚睡晚起等)

3、你认为,应该怎样对待我们身边的残疾人?(尊重他们,不取笑他们,力所能及帮助他们,为他们提供便利。)

4、你认为应该怎样与邻里相处?(互相尊重、互相帮助,互不影响、经常沟通等)

5、我们在学看平面图的时候,一般怎样来确定方向呢?(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6、画平面图的时候,应该注意些什么?(确定方向,画好图例等)

7、画线路图时应该注意些什么?(标清方向,标出路线中比较有标志性的、醒目的建筑物,街道的名称等)

8、汽车左右两侧的黄灯是什么灯?(方向灯)汽车的红灯是什么灯?(刹车等)汽车的白灯是什么灯?(倒车灯)

9、请说出你家乡的具体名称、位置以及相邻的省或市。

10、列举一下你家乡的风景名胜。

11、请介绍一位你家乡的名人及他的主要事迹。

12、请列举几种你的家乡文化。

13、列举几种你家乡的美食。

1、列举至少几种常用的通信方式。(传真、挂号信、特快专递、电子邮件、电报、移动电话等)

2、说说你知道的古代的通信方式。(驿站传递、风筝传递、信鸽、长跑、烽火台)

3、列举人们常用的大众传媒。(书本、报纸、电视、广播、网络等)

4、你认为什么是诚信?请说一句有关诚信的格言或诚信故事。(诚信即诚实守信。诚实,就是说话真是,待人真诚;守信,就是信守承诺,说到做到。)(言必行,行必果;与朋友交,言而有信。人无信不立。凡出言,信为先。)(曾子杀猪)

5、请说一说,从古到今,做衣服的衣料有哪些发展?(过去用麻、兽皮,后来又用棉、丝绸、帛、绫、罗、缎、纱等,现在除了这些,还有化纤、毛料、纳米、竹纤维等)

6、CHINA是中国的英文名字,同时还有另一个意思,你知道是指的什么吗?(陶瓷)

7、500多年前,谁先后7次率领船队下西洋,带去了中国的陶瓷器和丝绸,开辟了“陶瓷之路”?(郑和)

8、请说一说汉字的演变过程。(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

9、1800多前,谁促进了造纸术的发展和推广?(蔡伦)谁发明了活字印刷术?(毕升)

10、请列举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指南针、火药、造纸术、印刷术)

11、请介绍一下你所了解的至圣先师——孔子。(生活在25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生前广收弟子,教学授徒,曾有弟子3000人,其中72人品行优秀,被后人称为72贤人。《论语》记载了孔子和他弟子们的言行,是后人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材料。其中许多思想对我国乃至世界文化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12、请说几句孔子的名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13、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什么?谁写的?他记载了从黄帝到什么时代多少年间的历史?(《史记》、司马迁、汉武帝时代、3000年)

14、请讲一位你知道的古代著名人物的有关情况。

15、万里长城东起什么关?西到什么关?全长多少千米?(东起山海关、西到嘉

峪关,6000多千米)

16、说说你了解的秦始皇兵马俑坑。(位于西安,世界最大的地下军事博物馆,兵马俑制作工艺精湛,造型逼真生动,气势磅礴,雄伟壮观,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17、我国的国粹京剧分为哪些行当?(生、旦、净、末、丑)

18、请列举几位你知道的我国的书画名家。(王羲之、徐悲鸿、齐白石、颜真卿、柳公权等)

19、说说你了解的中医中药。(针灸、按摩、拔罐,望闻问切。神医扁鹊、华佗)

20、2000多年前,谁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发明了“望、闻、问、切”的诊断疾病方法?(神医扁鹊)

21、请列举几个外国朋友喜欢中国文化的事例。(学书法、挑选剪纸、学打中国结、学唱京剧、喜欢穿旗袍、学中国功夫等)

用正、反比例解决问题的知识梳理

用正、反比例解决问题的知识梳理 正反比例应用题是前边归一应用题的又一种解法,学生学习的难点是怎样用比例解决,所以讲新课时,我紧紧抓住什么是正反比例,要研究比例,必须确定两种相关联的量,这两种量可以求出的第三种量是什么,是乘法还是除法,从而确定成什么比例。而学生学习时,从题里找两种相关联的量、找对应数据、判断成什么比例都是难点,所以我为了突破难点。我采用了下面的方法: 一、研讨模式,学会方法。 例1:2个箱子能装24瓶啤酒。照这样,装480瓶啤酒需要几个箱子? 箱子的个数瓶数 2个——————————24瓶 ?个———————————480瓶 瓶数/箱子数=每箱啤酒的瓶数(一定) 解:设装480瓶啤酒需要x个箱子 . 24:2=480:x (略) 例2:一批啤酒用载重8吨的汽车运,需要15辆。如果改用载重10吨的汽车运,需要多少辆? 载重量辆数 8吨—————————15辆 10吨—————————?辆 解:设需要x辆。 10x=8×15 (略) 通过两道例题的学习,归纳出用比例解决应用题的步骤是: 1、找出两种相关联的量;找出题中和这两种量相对应的两组数据。 2、判断这两种量成什么比例?列出数量关系式。 3、设x列出比例式,说一说确定以谁为等量列比例? 4、解比例并检验。 二、变化练习,突破难点。 第一组: 一、装订一种练习本,装订15本,用了480页纸。照这样计算,装订24本,一共要用多少页纸? 二、小明读一本故事书,每天读12页,15天可以读完。如果每天读18页,多少天可以读完? 第二组:用比例解答。 一、明明家用方砖铺地,72块方砖课铺地面18平方米。用同样的方砖铺27平方米的地,需要多少块? 二、铺一个长4米,宽3米得房间要用48块方砖。如果铺长18米,宽12米得多功能教室,要用这样的方砖多少块? 三、学校计划用方砖铺教室地面。如果用边长5分米得,需要360块。如果改用边长6分米的,需要多少块? 第三组: 一、100千克黄豆可以榨出豆油15千克。照这样计算,

三年级奥数-盈亏问题

第4讲盈亏问题 教学目标 本讲主要学习三种类型的盈亏问题: 1. 理解掌握条件转型盈亏问题: 2. 理解掌握关系互换性盈亏问题; 3. 理解掌握其他类型的盈亏问题, 本节课要求老师首先上学生理解盈亏问题其本公式的含义,在通过例题让学生掌握解答应困问题的其本技巧,培养学生的思维分析能力。 经典精讲 盈亏问题,故名思意有剩下就叫盈,不够分就叫亏,不同的方法分配物品时,经常会产程这种盈亏现象。盈亏问题的关键是专注两次分配时盈亏总量的变化。我们把盈亏问题分为三类:“一盈一亏”、“两盈”“两亏”。 1.“盈亏”型 例如:学而思学校四年级基础班的同学分糖果,如果每人分4粒就多9粒,如果每人分5粒则少6粒,问:有多少位同学分多少粒糖果 【分析】由题目条件知道,同学的人数与糖果的粒数不变,比较两种分配方案,第一种没人分4粒就多9粒,,第二种每人分5粒则少6粒,两种不同方案一多一少差9+6=15(粒),相差原理在于两种方案分配数不同,两次分配数之差为15115÷=(位),糖果的粒数为:415969?+=(粒)。 2.“盈盈”型 例如:老猴子给小猴子分桃,每只小猴10个桃,就多出9个桃,每只小猴分11个桃则多出2个桃,那么一共有多少只小猴子老猴子一共有多少个桃子 分析:老猴子的第一种方案盈9个桃子,第二种方案盈2个,所以盈亏综合是9-2=7(个),两次分配之差是11-10-1(个)有盈亏问题公式得,有小猴子:717÷=(只),老猴子有710979?+=(个)桃子。 3.“亏亏”型 例如:学而思学校新近一批书,将它们分给几位老师,如果每人发10本,还差9本,每人发9本,还差9本,第二次就只差2本了呢因为两次分配数量不一样,第一次分配时每人少发一本,也就是共有717÷=(人)书有 710961?-=(本) 。 根据以上具体题目的分析,可以得出盈亏问题的基本关系式: (盈+亏) ÷两次分得之差=人数或单位数

运用马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运用马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这门课程的学习,我感受到了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我们大学生成长和长远发展的客观需要,具有很需要的现实意义。从中我学到了很多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扩大了自己的视野,加深了思想认识的深度。在老师的教导下,正确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处理生活实践中的问题。在看待各种现象和问题时,学着去理性思考,并通过现象看到本质,让我了解到事物客观真实的一面。同时,我也认识了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性。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就是围绕着以实际问题为中心开展的。以实际问题为中心,理论联系实际,是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原则。只有以实际问题,才能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实质,不断创新发展的马克思主义,并通过对实际问题的思考提高自我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创新思维的能力。所以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实际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要求。 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科学。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就在于它是时代精神的反映。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指引着无产阶级时代前进,推动文明进步,根本原因就在于它自觉地植根于社会实践的丰厚土壤,不断地从现实生活中吮吸自己的生命之泉,随着时代主题的转换检验、丰富和发展自己,科学地回答了时代在不同阶段提出的根本性的重大问题。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品格,它是随着实践发展而发展的科学。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的观点,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性。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重要的理论品质。 我们可以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实际问题,以下将从国家和自身两种情况举例说明。 一.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的前进方向,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马克思原理在中国运用的体现我们要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伟大实践中,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就必须立足中国国情,坚持与时俱进,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 一是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善于对最鲜活的实践经验作出理论概括,善于用创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科学,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首要的基本观点。马克思主义从诞生之日起,其生命力最深刻的根源和动力就只存在于实践之中。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华民族实现富强、走向复兴的必由之路,也是我们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源泉。这一伟大实践中不断涌现的各种先进典型和成功经验,蕴涵着丰富的思想养分。我们要善于从多彩的实践活动中、从火热的社会生活中、从人民群众的创造中汲取营养,善于把基层党组织和人民群众创造的新鲜经验升华为理论成果,在实践中不断丰富科学理论的内涵。正确的理论不仅来自于实践,而且接受实践检验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我们既要从实践发展的需要出发,对马克思主义科学原理和科学精神进行准确的把握和运用,又要结合新的实践,在回答和解决实际问题中推进理论创新。要坚持把理论学习和研究同推动社会重大现实问题的解决结合起来,同解决关系国计民生的现实矛盾结合起来,同指导实际工作结合起来,努力使理论成果更好地转化为治国理政的方针政策,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 二是坚持立足中国国情,注意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和养分,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民族特色。马克思主义是对世界历史发展规律和趋势的科学把握,具有普遍

六年级数学下册《圆柱解决问题》教案

六年级数学下册《圆柱解决问题》教案六年级数学下册《圆柱解决问题》教案 教材分析: 本节课教材是在学习了圆柱的体积(容积)之后,运用圆柱体内所装的水的体积不变的特征,来求不规则圆 柱的容积,从而向学生参透转化的思想。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比较,掌握不规则物体的体积的计算方法。 2、培养学生观察、概括的能力,利用所学知识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逐步参透转化的数学思想。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比较,掌握不规则物体的体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利用所学知识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逐步参 透转化的数学思想。 教学过程: 一、问题引入 1、提出问题 师:在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时,我们遇到过 求不规则的物体的体积的问题,你们还记得是怎样解决 的吗?

2、揭示课题:解决问题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7 出示例7, (1)读题,理解题意: 条件:瓶子内直径是8厘米,瓶内水高7厘米,瓶子倒置后无水部分的高18厘米的圆柱。 问题:这个瓶子的容积是多少? (2)质疑。 这个瓶子是圆柱吗?怎样求出它的容积? (3)实物演示。 用两个相同的酒瓶,内装同样多的水进行演示。 (4)尝试解决。×(8÷2)2×7+3.14×(8÷2)2××16×(7+18) =1256(cm3) =1256(ml) 答:这个瓶子的容积是1256ml。 2、引导归纳。 求不规则的物体的体积的方法:可以利用体积不变的特性,把不规则图形转化成规则的图形再求容积。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27页的做一做习题。

2、完成练习五的第12、14、15题。 四、分享收获 今天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知识? 五、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 例×(8÷2)2×7+3.14×(8÷2)2××16×(7+18) =1256(cm3) =1256(ml) 答:这个瓶子的容积是1256ml。 教学后记:

人教版2017年六年级下册数学解决问题知识梳理

解决问题知识梳理 一、分数(小数,百分数)应用题 (一)答题技巧: 1、给出的分数前是已知数,就用 (1)数×相应的分数 (2)多几分之几,就用数×(1+分数)表示多的量还有:快、长、高、重、贵、 大、提高、增长…… (3)少几分之几,就用数×(1-分数)表示少的量还有:慢、短、矮、轻、便宜、小、降低、减少…… 2、给出的分数前是未知数,就用(1)数÷相应的分数 (2)多几分之几,就用数÷(1+分数) (3)少几分之几,就用数÷(1-分数) 3、求总的,用除法; 求部分,用乘法。 切记:数和分数一定是相对应的。 (二)习题精选: 1、一份稿件共4500个字,李阿姨打了这份稿件的5 9 ,还剩下多少个字没打? 2、一批书,第一天卖出180本,第二天卖出270本。这是卖出的书是总数的1 3 ,这批书 一共有多少本? 3、某粮店上一周卖出面粉18吨,卖出的大米比面粉多1 6 ,粮店上周卖出大米多少吨? 4、一种电磁炉的售价是320元,比原来降价3 8 ,原来的价钱是多少?

5、胜利小学美术组的人数是科技组的8 9 ,体育组人数是科技组的 4 5 ,美术组有40人,体 育组有多少人? 6、筑路队修筑一段公路,第一天修了全部的3 5 ,第二天修了全部的20%,还剩下140 米没修,这段公路长多少米? 7、实验小学六年级有学生296人,比五年级的学生人数少1 9 ,五年级有学生多少人? 8、小明看一本科技书,第一天看了55页,第二天看了全书的1 3 ,第二天看的页数比 第一天多20%,这本书一共有多少页? 9、一桶油,第一次用去它的1 3 ,第二次用去它的25%,第一次比第二次多用去8千 克,这桶油原来有多少千克?

小学数学论文-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通用版

小学数学论文-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通用版 陶行知说过:“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要体现生活性,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出发,让学生亲自经历将实际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正所谓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因此,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积极为学生营造一个可以体验的环境,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把“数学世界”融入到“生活世界”里,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一、从生活导入,感受数学的存在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的内容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学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因此,教师要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中入手,把数学教学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学生能感受到生活中到处都存在着有趣的数学问题,这样,他们就会自觉探索,兴致勃勃地进入新课的学习之中。 例如,在学习“平均分”一课时,我说:“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些小礼物,要送给你们。请动手把糖果分给小组里的每一位同学,要求把糖果分完。”(每一组的糖果的数量不相同)学生们听到这个都热情高涨,跃跃欲试。接下来我让各小组动手操作,并观察各小组分的结果,发现了什么?从观察中我们发现有些组分得同样多,你们能给这样的分法取个合适的名称吗?从而得出:像这样每份同样多叫做平均分。(板书课题)这样让学生在分糖果的情境中自主发现平均分,让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与自己的生活密切相关,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学起来就更加亲切,印象深刻了。 二、创设课堂生活化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美国教育家布朗认为:“讲授不应是试图将抽象的数学概念、方法与一开始的意义环境相分离,学习的环境应放在真实问题的背景中,使它对学生有意义。”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景,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好办法。 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结合教学内容,捕捉生活中充满趣味的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的发现欲望和好奇心。 1.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发现欲望。例如,在课堂上运用实物、挂图、多媒体等来学习“圆的认识”这节课时,可以出示四幅挂图,上面分别画

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知识点整理《解决问题》

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知识点整理《解决问题》 ★应用题: ①已知条件里知道了其中一部分和另一部分;求总数;用加法计算。 问题里常见的关键字:一共、共、总的、原有等。 ②已知条件里知道了总数和其中一部分;求另一部分;用减法计算。 问题里常见的关键字:还剩、还有、应找回等。 ★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少几?(用减法)小花有12个苹果;小芳有7个苹果;小花比小芳多几个? 12-7=5(个) 口答:小花比小芳多5个. 小花有12个苹果;小芳有7个苹果;小芳比小花少几个?(用减法) 12-7=5(个) 口答:小芳比小花少5个. ★选择有效信息;排除干扰信息。 解决问题相应两个条件和一个问题。 小明家有14只鸡和5只鸭。公鸡有6只;母鸡有几只? 分析:两个条件是14只鸡和公鸡有6只。 问题是:母鸡有几只?

干扰信息:5只鸭。 14-6=8(只) 口答:母鸡有8只。 ★解决问题 (1)买一块橡皮和一支铅笔;一共要付()角。 (2)用1元钱买一把小刀;应找回()角。 (3)买一支自动笔和一把直尺;一共要付()钱。 (4)1元钱正好可以买()和()。 本册教材的所有解决问题类型: 1.求和、求总数。(用加法) 如:梨有24个;苹果有30个;一共有几个? 2.求剩余。(用减法) 如:树上有16只小鸟;飞走了4只;还剩几只? 又如:停车场有36辆车;开走一些后还剩9辆;开走了几辆?2.求相差。(用减法) 如:红花有32盆;黄花有9盆;红花比黄花多几盆?(或黄花比红花少几盆?) 3.求原来。(用加法) 如:体育室借出18根绳子;还有7条;原来有几条绳子?

4.求其中一部分。(用加法) 如:我俩共摘了43个松果;你摘了20个;我摘了几个? 5.买东西。(两样物品共计用加法、找回用减法) 如:玩具汽车要56元;塑料娃娃8元;买这两样共要多少钱?东东付了70元钱;还能找回几元? 6.求比一个数少几。(谁比谁少几只?记得都用减法)如:大猫钓了23条鱼;小猫钓的比大猫少10条;小猫钓了几条? 7.求比一个数多几。(谁比谁多几只?也是都用减法)如:比赛中一班得了41分;二班比一班多得5分;二班得了几分? 9.排除多余条件 如:红红买了15本课外书和13个笔记本;其中有7本故事书;其他类的书有几本? 10.连加连减 如:妈妈买来24个梨;上午吃了5个;下午吃了6个;还剩几个? 又如:有两层书架;第一层有16本书;第二层比第一层多8本;两层共有多少本? ★解决连加问题: 3个同学一起折小星星;每人折了6个;他们一共折了多少个小星星?

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学数学就是为了能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数学是人们用来解决实际问题的,其实数学问题就产生在生活中。比如说,上街买东西自然要用到加减法,修房造屋总要画图纸。类似这样的问题数不胜数,这些知识就从生活中产生,最后被人们归纳成数学知识,解决了更多的实际问题。 我曾看见过这样的一个报道:一个教授问一群外国学生:“12点到1点之间,分针和时针会重合几次?”那些学生都从手腕上拿下手表,开始拨表针;而这位教授在给中国学生讲到同样一个问题时,学生们就会套用数学公式来计算。评论说,由此可见,中国学生的数学知识都是从书本上搬到脑子中,不能灵活运用,很少想到在实际生活中学习、掌握数学知识。 从这以后,我开始有意识的把数学和日常生活联系起来。有一次,妈妈烙饼,锅里能放两张饼。我就想,这不是一个数学问题吗?烙一张饼用两分钟,烙正、反面各用一分钟,锅里最多同时放两张饼,那么烙三张饼最多用几分钟呢?我想了想,得出结论:要用3分钟:先把第一、第二张饼同时放进锅内,1分钟后,取出第二张饼,放入第三张饼,把第一张饼翻面;再烙1分钟,这样第一张饼就好了,取出来。然后放第二张饼的反面,同时把第三张饼翻过来,这样3分钟就全部搞定。 我把这个想法告诉了妈妈,她说,实际上不会这么巧,总得有一些误差,不过算法是正确的。看来,我们必须学以致用,才能更好的让数学服务于我们的生活。 数学就应该在生活中学习。有人说,现在书本上的知识都和实际联系不大。这说明他们的知识迁移能力还没有得到充分的锻炼。正因为学了不能够很好的理解、运用于日常生活中,才使得很多人对数学不重视。希望同学们到生活中学数学,在生活中用数学,数学与生活密不可分,学深了,学透了,自然会发现,其实数学很有用处,可以解决生活中的许多问题.

四年级数学盈亏问题

盈亏问题一、考点、热点回顾 在日常生活中常有这样的问题:一定数量的物品分给一定数量的人,每人多一些,物品就不够;每人少一些,物品就有余。盈亏问题就是在已知盈亏的情况下来确定物品总数和参加分配的人数。 解答盈亏问题的关键是弄清盈、亏与两次分得差的关系。 盈亏问题的数量关系是: (1)(盈+亏)÷两次分配差=份数 (大盈-小盈)÷两次分配差=份数 (大亏-小亏)÷两次分配差=份数 (2)每次分的数量×份数+盈=总数量 每次分的数量×份数-亏=总数量 二、典型例题 例1、一个植树小组植树。如果每人栽5棵,还剩14棵;如果每人栽7棵,就缺4棵。这个植树小组多少人一共有多少棵树 例2、学校将一批铅笔奖给三好学生。如果每人奖9支,则缺45支;如果每人奖7支,则缺7支。三好学生有多少人铅笔有多少支

例3、学校给一批新入学的学生分配宿舍。如果每个房间住12人,则34人没有位置;如果每个房间住14人,则空出4个房间。求学生宿舍有多少间住宿学生有多少人 三、课堂练习 1、幼儿园把一些积木分给小朋友,如果每人分2个,则剩下20个;如果每人分3个,则差40个。幼儿园有多少个小朋友一共有多少个积木 2、某校安排宿舍,如果每间6人,则16人没有床位;如果每间8人,则多出10个床位。问宿舍多少间学生多少人 3、将月季花插入一些花瓶中,如果每瓶插8朵,则缺少15朵;如果每瓶改为插6朵,则缺少1朵。求花瓶的只数和月季花的朵数。 4、美术小组的同学分发图画纸。如果每人发5张,则少32张;如果每人发3张,则少2张。美术小组有多少名同学一共有多少张图画纸 5、一些少先队员到山上去种一批树。如果每人种16棵,还有24棵没种;如果每人种19棵,还有6棵没有种。问有多少名少先队员有多少棵树 6、杨老师将一叠练习本分给同学。如果每人分7本还多7本;如果每人分8本则正好分完。算一算有几个学生这叠练习本一共有多少本 7、某校有若干个学生寄宿学校,若每一间宿舍住6人,则多出34人;若每间宿舍住7人,则多出4间宿舍。问宿舍有多少间寄宿学生有多少人 8、育才小学学生乘汽车去春游。如果每车坐65人,则有15人不能乘车;如果每车多坐5人,恰好多余了一辆车。问一共有几辆汽车有多少学生 四、课后练习

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数学就是为了能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数学是人们用来解决实际问题的,其实数学问题就产生在生活中。比如说,上街买东西自然要用到加减法,修房造屋总要画图纸。类似这样的问题数不胜数,这些知识就从生活中产生,最后被人们归纳成数学知识,解决了更多的实际问题。 我曾看见过这样的一个报道:一个教授问一群外国学生:“12点到1点之间,分针和时针会重合几次?”那些学生都从手腕上拿下手表,开始拨表针;而这位教授在给中国学生讲到同样一个问题时,学生们就会套用数学公式来计算。评论说,由此可见,中国学生的数学知识都是从书本上搬到脑子中,不能灵活运用,很少想到在实际生活中学习、掌握数学知识。 从这以后,我开始有意识的把数学和日常生活联系起来。 有一次,妈妈烙饼,锅里能放两张饼。我就想,这不是一个数学问题吗?烙一张饼用两分钟,烙正、反面各用一分钟,锅里最多同时放两张饼,那么烙三张饼最多用几分钟呢?我想了想,得出结论:要用3分钟:先把第一、第二张饼同时放进锅内,1分钟后,取出第二张饼,放入第三张饼,把第一张饼翻面;再烙1分钟,这样第一张饼就好了,取出来。然后放第二张饼的反面,同时把第三张饼翻过来,这样3分

钟就全部搞定。我把这个想法告诉了妈妈,她说,实际上不会这么巧,总得有一些误差,不过算法是正确的。看来,我们必须学以致用,才能更好的让数学服务于我们的生活。 数学就应该在生活中学习。有人说,现在书本上的知识都和实际联系不大。这说明他们的知识迁移能力还没有得到充分的锻炼。正因为学了不能够很好的理解、运用于日常生活中,才使得很多人对数学不重视。希望同学们到生活中学数学,在生活中用数学,数学与生活密不可分,学深了,学透了,自然会发现,其实数学很有用处,可以解决生活中的许多问题.

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仙桃特校刘钊 知识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之中。数学也是,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它源于生活,又广泛应用于生活。学数学就是为了能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数学是人们用来解决实际问题的,其实数学问题就产生在生活中。比如说,我们买东西自然要用到加减法。还有几何,三角形、正方形。生活中所包含的数学实知识在是太丰富了,这些知识就从生活中产生,最后被人们归纳成数学知识,解决了更多的实际问题。 一、联系实际,提高学生的数学意识。 数学在生活中处处可见,把孩子们也有的生活体验和学数学联系起来,不仅生动、深刻,而且能大大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如:学习了时间,让学生思考你的一天;学习了图形的知识后,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说明为什么车轮的形状是圆的,方的和三角形的行不行?为什么?还可以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哪里见到过这些图形。通过了解数学知识在实际中的广泛运用,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看问题,用数学头脑想问题,增强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二、活中的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 例如,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两位小青年来到卖螃蟹的王大爷跟前问:"螃蟹一斤多少钱?"王大爷说:"一斤30元。"甲青年说:"我喜欢吃身子,只有一半应按15元一斤算。"乙青年说:"我喜欢吃爪子,也应按15元一斤算。"于是王大爷就把螃蟹分下来卖给了他们,回家的路上,王大爷仔细一算才发觉上了当,请你们用数学知识来解释一下王大爷为什么上当了?被这问题引发了好奇心,由好奇引发需要,因需要而进行了积极思考,这样,既培养了动手能力、预算能力、社会能力,又十分有效地巩固了所学的数学知识。

再如,购物之前,让孩子解决问题,按照价格,我们怎样最省钱?请大家设计一种你认为最好的方案。设计完后,师生一起将不同方案公布于众,进行比较选优;最后选出一种都认为最好、最省钱的方案。这种数学能力考查活动,既培养了孩子科学理财的意识,又拓宽了知识面。 三、加强操作,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理论与实际往往有很大差距,要想使所学到的知识能真正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必须加强实际操作,培养把所学知识运用于生活实际的能力。如,在学习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及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后,我出示了一张三房一厅的新房图,让孩子们算算这房子的实际居住面积?计算中会遇到未直接告知的数据,应怎么样处理?还可以让孩子们回家测算下自己家的实际居住面积,自己住的房间大小。在这样的测算过程中,既激发了兴趣,有培养了实际测量,计算的能力,让孩子们在生活中学,在生活中用,高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再如,教学《人民币的认识》一课时,可以利用日常时间设定情景,让孩子学习,在区域活动中设立“生活广场”让幼儿在活动中模拟联系数与量的匹配,学生进入到生活广场,主要是要学生用自制的钱去模拟买东西、找钱等。孩子们积极性很高,平时买东西一直是生活中经常碰到的事情,在学习数与量的匹配后,并逐一对应和检验。到上新活动时,把活动中遇到的问题,在新活动中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了问题,从而找到了符合自己需要的买卖的方式。个个充满了自豪感,脸上都流露出成功的喜悦,让数学回归到生活中,在生活中操作、训练、学习。 面对实际问题,学生往往不能从数学角度进行分析并探索解决方案。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只靠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把数学由课内延伸到课外,逐步培养学生用数学来认识事物,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同时给学生创造更多的机会,使之能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

解决问题的策略知识点

《解决问题的策略》知识点 《解决问题的策略》知识点 解决问题的策略知识点 1、已经两个数的和(即两个数一共是多少),两个数的差(即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多少),求这两个数。(线段图记在头脑里) 解法: ①(和-差)÷2=小的数小的数+差=大的数 ②(和+差)÷2=大的数大的数-差=小的数 注:3个以上的数也是这样的道理,就是想办法使它们一样多,然后同理可求。 2、已经两个数的和(即两个数一共是多少),大数拿8个(假设)给小数,这样两个数一样多,求这两个数。(线段图记在头脑里) 首先明确:大数拿8个给小数是大数比小数多8个吗?不是,大数应该比小数多2倍的8个(也就是多2×8=16个),只有这样拿8个给小数,自己还有一个8,两个数,才会一样多。(请注意和两个数的差区别开来) 练习题 1. 口算。 120×3=()170×4=() 39+45=()86×10=() 2. 小青买了一本《安徒生童话》,他每天看的页数同样多,4天看了60页。 (1)他一个星期可以看多少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本书共195页,小青需要用多少天看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 口算。 120×3=( 360 )170×4=( 680 ) 39+45=( 84 )86×10=( 860 ) 2. 小青买了一本《安徒生童话》,他每天看的页数同样多,4天看了

60页。 (1)他一个星期可以看多少页? 60÷4=15(页)15×7=105(页) (2)这本书共195页,小青需要用多少天看完? 195÷15=13(天)

四年级盈亏问题

四年级盈亏问题 一、专题介绍 人们在分东西的时候,经常会遇到剩余(盈)或不足(亏),根据分东西过程中的盈或亏所编成的应用题叫做盈亏问题。解题的关键在于确定两次分配数之差与盈亏总额(盈数+亏数),求解盈亏问题的总公式: 具体问题中有不同的表达形式: 1、一盈一亏: 2、两盈: 3、两亏: 二、例题 例1、新学期开始了,老师领来作业本,如果每人发4本,则还剩57本;如果每人发6本,则少31本。问有多少个同学?有多少本练习本? 例2、少年宫参加无线电小组的同学如果分成12个小组,则多16人;如果分成14个小组,则少8 人。求每组多少人,共有多少人? 例3、学校买来若干本连环画,分给美术组同学。如果每人分5本,则少4本;如果每人分7本,则少24本。求参加美术组有多少人?有多少本连环画?

例4、用一块布给小朋友做儿童服。如果裁8件,则多14米布;如果裁10件,则多4米布。这块布有多少米? 例5、幼儿园老师把一堆苹果分给小朋友。如果每人分5个,则少4个;如果每人分3个,正好分完。一共有多少个小朋友?有多少个苹果? 例6、同学们去划船,如果每只船坐4人,则少3只船;若每只船坐6人,还有2人留在岸边。有多少个同学去划船?共租了多少只船? 例7、有一个班的同学去划船。他们算了一下,如果增加一条船,正好每条坐6人;如果减少一条船,正好每条坐9人。问这个班有多少个同学? 例8、某学校安排学生宿舍。如果每间宿舍住6人,则有34人没住处;如果每间住7人,则多出4个房间。问学校有多少间宿舍?寄宿的学生有多少人? 例9、几个老人去赶集,半路买来一堆梨,一人一个多1个,1人两个少两个。问有几个老人几只梨?

如何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精选.

如何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学教学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表现在是否培养了学生的数学能力,而数学能力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又表现在学生能否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如何使学生“领悟”出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能用数学眼光去观察生活实际,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应成为每位数学教师重视的问题。新编数学教材从概念的形成、方法的归纳、知识的运用等方面已为这方面的教学创造了很好的条件。但如何运用这些条件,创造性地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使数学教学更贴近生活实际,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要我们不断实践和探索的。学习是为了应用。因此,教师应联系实际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下面就谈谈这方面的体会。 1.联系实际,增强学生的数学意识 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后,可以让学生观察生活中哪些地方运用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学习了圆的知识,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说明为什么车轮的形状是圆的,三角形的行不行?为什么?还可以让学生想办法找出面盆底、锅盖等的圆心在哪里。通过了解数学知识在实际中的广泛运用,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看问题,用数学头脑想问题,增强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2.创设情境,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生掌握了某项数学知识后,可以有意识地创设一些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的环境。例如,学了“按比例分配”的知识后,让学生帮助算一算本住宅楼每户应付的电费;学了“利息”的知识后,算一算自己在“新星小银行”存储的钱到期后可以拿到多少本息等。 在学了百分比的知识后,我和学生做了一个游戏,方法是:在一个布袋里放6个同样的小球,分别标上1~6六个数字,老师和学生轮流每次从袋中摸出2个小球,如果球上两数相加和为偶数,学生赢,加起来和为奇数,教师赢。比赛结果教师赢的次数多,然后引导学生讨论,并把各种情况一一列出,得知,和为偶数的有6种情况,和为奇数的有9种情况,老师赢的可能性占60%,学生赢的可能性占40%,所以老师赢的次数多。最后还指出,街头巷尾的有些赌博活动,“坐庄”者使的就是这种骗术,不要轻易上当受骗。 3.加强操作,培养能力 要把课堂上所学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往往被错综复杂的生活现实所难住。这就要加强实践操作,培养把所学知识运用于生活实际的能力。例如,教了“比和比例”后,我有意把学生带到操场上,要学生测量计算操场边的水杉树高。水杉高参天,如何测量?多数同学摇头,少数几个窃窃私语,提出爬上去量,但是两手抱树怎么量?有人提议拿绳子,先用绳子量树,下树后再量绳子。这可是个好办法,可又无枝可攀,如何上去?教师适时取来一根长2米的竹竿,笔直插在操场上。这时正阳光灿烂,马上出现了竹竿的影子,量得这影子长1米。启发学生思考:从竿长是影子的2倍,你能想出测树高的办法吗?学生想出:树高也是它的影长的2倍。(教师补充“在同一时间内”。)这个想法得到肯定后,学生们很快从测量树影的长,算出了树高。接着,教师又说:“你们能用比例写出一个求树高公式吗?于

四年级数学 盈亏问题应用题

第七讲盈亏问题应用题 在日常生活中常常要分配东西,已知两种分配方案,按一种方案分配,东西有余(称作“盈”),而按另一种分配,东西不足(称作“亏”)。求参加分配的人数及被分配的总量,这种问题被称为“盈亏问题”,这是一类典型问题,有很好的对应方法。 盈亏问题的基本解法是:两次分配结果差(总差额)÷两次分配数的差=份数

第1节加、减法中的简便运算 【例1】猴大王对优秀小猴奖励桃子,每只好小猴奖给12个桃,桃子总数不够,有只好小猴得不到桃;改为每只好小猴奖给10个桃,桃子有余,余出的桃还可奖励3只好小猴。问有多少好小猴及多少个桃? 【例2】用绳子测一口井的深度,绳子两折时,多余60厘米,绳子三折时,还差40厘米,求绳子和井深。 【例3】植树节,老师给学生分树苗,分组去种树苗,每组3人,则多出20人,每组5人,则正好分完,问:一共分了多少组,学生有多少人? 【例4】幼儿园万老师给小朋友分苹果,每人分3个,正好分完,每人分5个,少18个。则有多少个苹果?分给几个小朋友?

1、(1)学校春游,租了几条船让学生们划。如果每条船坐3人,就有16人没船划,如果每条船坐5人,则有一条船上差4人。问共有学生多少人?共租了多少条船? (2)新学期,老师为四(一)班同学们买回一些练习本,如果每个同学4本还剩下35本,如果 每个同学6本,则又少了47本。老师一共买回了多少练习本?这个班有多少同学? 2、(1)小朋友分苹果,每人分18个,还多出2个,每人分20个,就有一位小朋友没分到苹果。问共有多少小朋友?共有多少个苹果? (2)用一根绳子测游泳池水深,绳子两折时,余6米,绳子三折时,还差4米。求绳子和游 泳池水深。

解决问题的策略及找规律知识结构梳理

解决问题的策略知识梳理 四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列表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经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学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实际问题中的信息,分析数量关系,寻求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初步体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相关信息的作用。 2. 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经验。 四年级(下册)解决问题的策略——画图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在解决有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用画示意图的方法整理信息,能借助所画的示意图分析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确定解决问题的思路。 2. 让学生在对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反思中,感受用画示意图的方法整理信息的价值,体会画图整理信息是解决问题的一种常用策略。 3. 让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强化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成功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五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一一列举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用列举的策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能通过不遗漏,不重复的列举找到符合要求的所有答案。 2.使学生在对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的反思和交流中,感受“一一列举”的特点和价值,进一步发展思维的条理性和严密性。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信心。 五年级(下册)解决问题的策略—倒推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用“倒推”的策略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并能根据实际的问题确定合理的解题步骤,从而有效地解决问题。 2.使学生在对自己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不断反思中,感受“倒推”的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进一步发展分析、综合和简单推理的能力,发展数学应用意识。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六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替换

四年级下册数学盈亏问题经典题思维训练-数学试题

四年级下册数学盈亏问题经典题思维训练-数学试题 1、用一根绳子绕树2圈,余3米,如果绕树4圈,则差5米。树一周长是多少米?绳子长多少米? 2、幼儿园小朋友分苹果,如果每人分6个,多4个苹果,如果每人分7个那么差3个,问有多少个小朋友?有多少个苹果? 3、把一袋分给小朋友,如果每人分2颗,则多了12颗,如果每人分4颗,则多了2颗,有小朋友几人?有多少颗糖? 4、同学会去划船,如果每条船坐5人,则3人没船划,如果每条船坐6人,则多出一条船,共有几条船?有几个同学? 5、用一根长绳测量井的深度,如果绳子两折时多5米,绳子三折时差2米。求绳子长度和井深? 6、小明从家到校,如果每分钟走50米,则要迟到3分钟,如果每分钟走60米,则早到2分钟。小明家到学校有多远? 7、某工厂要在计划的时间内完成一批零件的生产任务,若每小时生产30件,则差15件不能完成任务,若每小时生产35件,就可以超额25件完成任务。问计划时间是多少小时?这批零件有多少件? 8、紧急救援中心要运一批生活用品到地震灾区,如果每辆车装3吨,这批货物就有2吨运不完,如果每辆车再装1吨,装完这批货物后还可以装其他货物1吨。这批货物有多少吨? 1、用一根绳子绕树2圈,余3米,如果绕树4圈,则差5米。树一周长是多少米?绳子长多少米? 3+5=8米……总差额;4-2=2圈……测量圈数差额 8÷2=4米……树一周的长度;2×4+3=11米……绳子长度 2、幼儿园小朋友分苹果,如果每人分6个,多4个苹果,如果每人分7个那么差3个,问有多少个小朋友?有多少个苹果? 4+3=7个……总差额;7-6=1个……每人差额 7÷1=7人……人数;6×7+4=46个……苹果数 3、把一袋分给小朋友,如果每人分2颗,则多了12颗,如果每人分4颗,则多了2颗,有小朋友几人?有多少颗糖? 12-2=10颗……总差额;4-2=2颗……每人差额 10÷2=5人……人数;5×2+12=22颗……糖的数量 4、同学会去划船,如果每条船坐5人,则3人没船划,如果每条船坐6人,则多出一条船,共有几条船?有几个同学? 3+6=9人……总差额;6-5=1人……每船差额 9÷1=9条……船数;5×9+3=48人……同学数 5、用一根长绳测量井的深度,如果绳子两折时多5米,绳子三折时差2米。求绳子长度和井深? 2×5+3×2=16米……总差额;3-2=1折……测量差额 16÷1=16米……井深;2×16+5×2=42米……绳子的长度 6、小明从家到校,如果每分钟走50米,则要迟到3分钟,如果每分钟走60米,则早到2分钟。小明家到学校有多远?

(完整word版)如何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如何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平果县协力初级中学韦志敏 数学源于现实,寓于现实,并用于现实。数学教学的大众化目的,在于使学生获得解决他们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的数学问题能力和可以用数学解决的其它问题。简言之,就是运用“数学化”的思维习惯去描述、分析、解决问题。 那么我们认识一下学习主体(小学生):①学生不是一张白纸,他们有着丰富的日常生活体验和现实知识积累。这其中包含大量的数学活动经验和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②每个学生都有各自生活环境、家庭教育,从而导致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策略。③我们的小学生有扎实的数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但是,缺乏数学与社会、数学与实际的联系。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引出数学知识的学习,而且还要引导学生善于把课堂中书本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要使数学课堂注入新的生命力,就要积极倡导“贴近生活,联系实际”的知识题材,加强数学知识发生、发展、解决问题过程的教学,并要引导学生通过小课题(如购房问题、租车中的数学问题、互赠节日礼品、操场之谜等)学习和实践活动,来认识日常生活中的数学,体验数学的作用,同时培养学生用数学去描述理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把所学的知识和思维方法迁移到解决实际问题中来,形成解决具体实际问题的有效策略和能力,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那么,教师可以从哪些方面去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呢? 一.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解决数学问题 小学生经过课堂学习能够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但是这些实际问题已经经过数学处理,各种条件与问题都比较明显,然而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并非如此容易,因此要多联系生活实际,从学生遇到的疑惑、矛盾入手,引出新知识的实际问题或情境。 1、在学生学习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与面积后,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练习:把学生带到学校大操场的一块空地上,让学生在这块空地上设计一个面积是30平方米的花坛,可以有多种设计方案。学生对这道题积极性十分高,他们几人一组,一边测量一边设计,显得十分投入,最后竟设计出十几种图形优美、很有创意的花坛。在这一活动中,教师把教学过程看作问题解决过程,在教学时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景。学生在解决这一问题时,先要对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公式这一知识重新进行组合,有一个新的认识,然后要对分割法、平移法、面积相加减等方法进行选择,看哪些方法更适合于设计,方式得到扩展。这样,在设计过程中,既解决了沉重的基础知识复习(长方形面积公式的计算),有拓宽了长方形的知识(计算简单的组合图形),更为重要的是,在设计中,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获得了一次难得的实践锻炼的机会。

最新小学三年级解决问题及策略基础部分知识梳理教案

学生姓名:年级:科目: 授课日期:月日上课时间:时分------ 时分合计:小时 教学目标1、让学生初步体会从条件开始想起分析数量关系,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并能运用这一方法,正确解答简单的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主动运用有关策略解决问题的意识,进行有条理和富有个性地思考,并清楚地表达问题的大致过程的能力。 重难点导航1、掌握从条件想起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方法。 2、将本课学习的策略内化成自己的问题解决策略。 教学简案:(一)解决问题的策略——从条件出发(二)分情况解决问题的策略 授课教师评价:□准时上课:无迟到和早退现象 (今日学生课堂表□今天所学知识点全部掌握:教师任意抽查一知识点,学生能完全掌握现符合共项)□上课态度认真:上课期间认真听讲,无任何不配合老师的情况 (大写)□作业完成达标:全部按时按量完成所布置的作业,无少做漏做现象审核人签字:学生签字:教师签字: 备注:请交至行政前台处登记、存档保留,隔日无效(可另附教案内页)大写:壹贰叁肆签章:

(一)解决问题的策略——从条件出发 1、“从条件想起”的思考方法。 要善于发现已知条件的数量关系,由“能够求出什么”逐步推理出需要解决的问题。例如,李老师买了3盒钢笔,每盒10支,买的圆珠笔比钢笔多18支。李老师买了多少支圆珠笔?由“3盒钢笔,每盒10支”可以算出钢笔的支数;再联系“圆珠笔比钢笔多18支”,就可以算出圆珠笔的支数。 2、思考步骤 (1)要弄清题中每个条件的含义,看清要求的问题。 (2)可以从条件开始想起,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3)可以列式计算,也可以列表找出答案。 注意:合理使用列表、画图等方法帮助思考。 【典型例题】 1、养殖场有鸡200只,鸭比鸡少30只;,鹅有多少只?(补充合适的条件并解答) 2、根据已知条件提出不同的问题并解答。 (1)4个苹果500克,一个梨比一个苹果重20克。 ①; ②。 (2)买了3盒钢笔,每盒10支,买的圆珠笔比钢笔多18支 ①; ②。 3、根据问题补充条件,并列式计算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