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医内科 感冒

中医内科 感冒

中医内科 感冒
中医内科 感冒

感冒是由风邪侵袭人体引起的常见外感热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尤以冬春两季为多见。临床以

头痛、鼻塞、喷嚏、流涕、咽痒咳嗽、发热恶寒等为主要证候特点。病情有轻重不同,轻者俗称

伤风,重者称为重伤风。若病情较重,且在一段时间内广泛流行,证候相类似者,称为时行感冒。西医的上呼吸道感染、流行性感冒等,可参考本病辨证治疗。

感冒的诊断要点

?多有起居不当,寒温失调,劳累汗出当风、受凉遇冷的病史。尤其是季节转换、寒暑交接的期间,有众多类似症状的患者发病。

?主要证候表现为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头痛、全身不适、发热恶寒等。

?一般传变较少,病程3~7日可痊愈。

?本病应注意与温病相鉴别。一般感冒发热多不高或不发热,温病必有发热甚至高热;感冒服解表药后,多能汗出身凉脉静,温病汗出后热虽暂降,但脉数不静,身热旋即复起,且见传变入里的证候。

感冒的辨证分析

感冒是由风邪侵袭所致。风为百病之长,不同季节之时邪伴随风邪,兼挟致病,如兼寒、兼热、兼暑湿等。风性高扬,人体肺为五脏六腑之华盖,最易受邪。风邪袭人,多从皮毛、口鼻而入,内归于肺。肺主呼吸,开窍于鼻,外合皮毛,故风邪乘之,肺卫首当其冲。肺卫失和,营卫不调,遂见恶寒发热、头痛、全身不适等卫表见证;肺气失宣,气道不畅,则鼻塞、流涕、喷嚏、咳嗽等肺经见证。另外,素体阳虚者,.易感受风寒之邪,素体阴虚者,易感受风热之邪,虚人感冒也是常见的临床证候。总之,感冒的主要病变部位在肺卫,一般实证多见,体虚感受风邪者则易见虚实挟杂证候。

感冒总的治疗原则是疏风解表,宣肺透邪为主。临床上可结合具体证候表现,分别兼以散寒、泄热、化湿、益气、养阴等,遣方用药分别治疗。

感冒的辨证论治

风寒感冒型

【证见】鼻塞声重,喷嚏,流清涕,喉痒咳嗽,痰白稀薄;重者恶寒发热,头痛身痛,无汗,小便清。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紧。

【治法】辛温解表,宣肺散寒。

【方药】

1.主方葱豉汤(葛洪《肘后备急方》)加味

处方:葱白6条,豆豉12克,杏仁10克,苏叶12克,防风10克,荆芥10克、苍耳子8克,炙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2剂。

若头痛身痛甚者,加羌活9克,独活9克。恶寒、无汗而发热明显者,加麻黄9克,石膏20克,柴胡10克。咳嗽甚者,加前胡10克,桔梗8克,麻黄9克。

2.中成药

(1)荆防败毒散,每次3克用温开水冲服,每日2~3次。

(2)柴麻解表丸,每次温开水送服1丸,每日2-3次。

3.单方验方

(1)感冒合剂(赖天松等《临床奇效新方》)

处方:芥穗10克,羌活10克,白芷10克,板蓝根30克,前胡12克,杏仁12克,黄芩10克,淡豆豉30克。将诸药先用温水浸泡15分钟,微火煎约20分钟,水煎2次,每次煎取药液150—200毫升,分2—4次服,每日1剂。

(2)麻苏饮(漆浩《良方大全》)

处方:麻黄9克,苏叶9克,杏仁12克,桂枝6克,香附6克,羌活6克,大枣3枚,生姜6克,甘草6克。水煎2次分2次服,每日l剂。

风热感冒型

【证见】发热微恶风,或有汗出,头痛,鼻塞涕浊,咽喉肿痛,口于而渴,咳嗽痰黄粘稠。舌尖边红,舌苔薄黄,脉浮数。

【治法】辛凉解表,宣肺泄热。

【方药】

1.主方银翘散(吴鞠通《温病条辨》)加减

处方:金银花15克,连翘12克,薄荷9克,荆芥8克,淡豆豉9克,桔梗8克,牛蒡子10克,竹叶9克,芦根12克,黄芩10克,甘草6克。

若头痛甚者,加桑叶10克,菊花12克。咳嗽甚者,加杏仁12克,前胡10克。痰稠难咯者,加贝母9克,瓜蒌仁12克。咽喉肿痛者,加马勃9克,玄参18克,岗梅根18克。壮热、口渴、心烦、汗多者,加石膏30克,天花粉15克。若夏秋季挟感暑邪者,去荆芥、豆豉,无汗加香薷10克,有汗加青蒿12克,并可分别选用鲜荷叶、西瓜翠衣、六一散等。若兼感湿邪,头重肢倦、脘痞胸闷、恶心欲呕者,酌加藿香10克,佩兰lO克,通草8克。

2.中成药

(1)银翘解毒丸,每次温开水送服1-2丸,每日2~3次。

(2)羚翘解毒丸,每次温开水送服2丸,每日2~3次。

3.单方验方

(1)清解宣肺汤(李振琼等《奇效验秘方》)

处方:板蓝根20克,蒲公英20克,金银花12克,连翘12克,陈皮6克,前胡9克,桔梗12克,杏仁12克,茯苓15克,生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1~2剂。

(2)清解汤(漆浩《良方大全》)

处方:生石膏20克(先煎),板蓝根15克,芦根12克,玄参12克,白芍12克,连翘12克,橘红6克,薄荷9克,黄芩9克,紫苏叶9克。水煎2次分2次服,每日1剂。

(3)银连汤(漆浩《良方大全》)

处方:金银花20克,连翘15克,鸭跖草20克,板蓝根10克,桔梗10克,甘草6克。水煎2次分2次服,每日1剂。

气虚感冒型

【证见】多见素体气虚者,恶寒发热,头痛鼻塞,咳嗽痰白,倦怠无力,气短懒言。舌淡苔白,脉浮无力。

【治法】益气解表。

【方药】

1.主方参苏饮(陈师文等《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加减处方:党参12克,茯苓20克,紫苏叶12克,葛根30克,前胡10克,桔梗8克,陈皮9克,枳壳8克,法半夏10克,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1—2剂。

若动则汗出或自汗多者,加北芪15克,白术9克,防风10克。若发热较高者,加柴胡10克,黄芩12克,青蒿12克。

2.中成药人参败毒丸,每次姜汤送服3~6克,每日1-2次。

3.单方验方参附再造丸加减(赖天松等《临床方剂手册》)

处方:党参12克,桂枝6克,羌活8克,防风10克,紫苏叶10克,桔梗8克,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1-2剂。

阴虚感冒型

【证见】多见于素体阴虚者,头痛身热,微恶风寒,无汗或微汗,头晕心烦,口渴咽干,手足心热,干咳少痰。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养阴解表。

【方药】

1.主方葳蕤汤(俞根初《通俗伤寒论》)加减

处方:玉竹18克,葱白6条,豆豉12克,薄荷9克,桔梗6克,白薇10克,大枣5枚,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1~2剂。

若恶寒较重、无汗者,加荆芥9克,紫苏叶9克。咳嗽咽干、咳痰不爽者,加牛蒡子10克,瓜蒌皮12克,玄参15克。心烦口渴较甚者,加竹叶10克,天花粉15克,芦根12克。

2.中成药青蒿鳖甲片,每次白薇煎汤送服4—6片,每日3次。

3.单方验方

(1)加味新订青银汤(曾德环等《中国秘方验方精选》)

处方:青蒿5克,银柴胡10克,桔梗8克,连翘12克,金银花10克,西洋参12克,石斛15克。水煎服,每日1~2剂。

(2)蓝地汤(赖天松等《临床奇效新方》)

处方:板蓝根50克,生地黄50克,麦冬20克,知母20克,桑叶20克,桔梗15克,蝉蜕10克,鱼腥草15克,甘草6克。水煎2次分2次服,每日1—2剂。

感冒的其他疗法

1.敷贴疗法取大蒜2枚捣汁拌面粉做成圆锥状,塞人鼻孔(两侧交替),每次留塞15—20分钟,每日4.5次。具有祛风散寒、宣肺通窍的功效,适用于风寒感冒。

2.外治法取葱白、生姜各30克,食盐5克,共捣成糊状,加入适量白酒调匀,用纱布包好,涂擦胸背、肘胭窝及手足心。一般有解表散邪的功效,涂擦后15分钟左右会有汗出,感冒诸症可以解除。

3.饮食疗法取苏叶3-6克,生姜3克,洗净切碎,放人茶杯内,冲人沸水200~300毫升,加盖泡10分钟,再放人红糖15克搅匀,趁热饮用。具有解表散邪的功效,适用于感冒初起,恶寒、无汗、头痛者。

中医内科学整理(必背)

一、感冒寒荆热银署新加,阴葳气参寒热解 1风寒束表:辛温解表,宣肺散寒-荆防达表汤或荆防败毒散(荆防) 2风热犯表:辛凉解表,宣肺清热-银翘散或葱豉桔梗汤(银) 3暑湿伤表:清暑祛湿解表-新加香薷饮(薷)4气虚感冒:益气解表-参苏饮(参苏) 5阴虚感冒:滋阴解表-加减葳蕤汤(葳)二、咳嗽寒三热菊燥桑杏,湿陈热清肝火泻,凉燥杏苏肺阴沙 外感咳嗽 1风寒袭肺: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三拗汤合止咳散(拗+咳) 2风热犯肺:疏风清热,宣肺化痰-桑菊饮(菊)3风燥伤肺:疏风清肺,润燥止咳-桑杏汤(杏)内伤咳嗽 4痰湿蕴肺:健脾燥湿,化痰止咳-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二+三) 5痰热郁肺:清热肃肺,化痰止咳-清金化痰汤(清金) 6肝火犯肺:清肺平喘,顺气降火-加减泻白散合黛蛤散(白+黛) 7肺阴亏耗:滋阴润肺,止咳化痰-沙参麦冬汤(沙) 三、哮病哮冷射干热定喘,寒包青石风痰亲,肺脾六君肾生地,还有虚哮平喘本 发作期 1寒哮:宣肺散寒,化痰平喘-射干麻黄汤或小青龙汤(射) 2热哮:清热宣肺,化痰定喘-定喘汤或越婢加半夏汤(定) 3寒包热哮:解表散寒,清化痰热-小青龙加石膏汤或厚朴麻黄汤(小龙+石) 4风痰哮:祛风涤痰,降气平喘-三子养亲汤(三子) 5虚哮:补肺纳肾,降气化痰-平喘固本汤 (平固) 缓解期 6肺脾气虚:健脾益气,补土生金-六君子 汤(六) 7肺肾两虚:补肺益肾-生脉地黄汤合金水六君煎(脉地+金水)四、喘证寒喘麻黄里热石,热桑浊陈气郁五,肺虚生脉肾虚匮,正虚喘脱参附汤 实喘 1风寒壅肺:宣肺散寒-麻黄汤合华盖散(黄+盖) 2表寒肺热:解表清里,化痰平喘-麻杏石甘汤(麻甘) 3痰热郁肺:清热化痰,宣肺平喘-桑白皮汤(桑皮) 4痰浊阻肺:祛痰降逆,宣肺平喘-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二+三) 5肺气郁痹:开郁降气平喘-五磨饮子(五磨) 虚喘 1.肺气虚耗:补肺益气养阴—生脉散合补肺汤 2.肾虚不纳:补肾纳气—金匮肾气丸合参蛤散 3.正虚喘脱:扶阳固脱,镇摄肾气—参附汤送服黑锡丹配合蛤蚧粉 五、肺痈肺痈初起银翘散,痈苇溃梗复清肺 1初期:疏风散热,清肺化痰-银翘散 (银) 2成痈期:清肺解毒,化瘀消痈-千金苇茎汤合如金解毒散(千+如) 3溃脓期:排脓解毒-加味桔梗汤(桔) 4恢复期:清养补肺-沙参清肺汤或桔梗杏仁煎(沙清)或(桔杏) 六、肺痨肺痨阴月火合气阴保真阴阳造 1 肺阴亏损:滋阴润肺-月华丸 2虚火灼肺:滋阴降火-百合固金丸合秦艽鳖甲散 3气阴耗伤:益气养阴-保真汤或参苓白术散4阴阳两虚:滋阴补阳-补天大造丸

中医内科 感冒

感冒是由风邪侵袭人体引起的常见外感热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尤以冬春两季为多见。临床以 头痛、鼻塞、喷嚏、流涕、咽痒咳嗽、发热恶寒等为主要证候特点。病情有轻重不同,轻者俗称 伤风,重者称为重伤风。若病情较重,且在一段时间内广泛流行,证候相类似者,称为时行感冒。西医的上呼吸道感染、流行性感冒等,可参考本病辨证治疗。 感冒的诊断要点 ?多有起居不当,寒温失调,劳累汗出当风、受凉遇冷的病史。尤其是季节转换、寒暑交接的期间,有众多类似症状的患者发病。 ?主要证候表现为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头痛、全身不适、发热恶寒等。 ?一般传变较少,病程3~7日可痊愈。 ?本病应注意与温病相鉴别。一般感冒发热多不高或不发热,温病必有发热甚至高热;感冒服解表药后,多能汗出身凉脉静,温病汗出后热虽暂降,但脉数不静,身热旋即复起,且见传变入里的证候。 感冒的辨证分析 感冒是由风邪侵袭所致。风为百病之长,不同季节之时邪伴随风邪,兼挟致病,如兼寒、兼热、兼暑湿等。风性高扬,人体肺为五脏六腑之华盖,最易受邪。风邪袭人,多从皮毛、口鼻而入,内归于肺。肺主呼吸,开窍于鼻,外合皮毛,故风邪乘之,肺卫首当其冲。肺卫失和,营卫不调,遂见恶寒发热、头痛、全身不适等卫表见证;肺气失宣,气道不畅,则鼻塞、流涕、喷嚏、咳嗽等肺经见证。另外,素体阳虚者,.易感受风寒之邪,素体阴虚者,易感受风热之邪,虚人感冒也是常见的临床证候。总之,感冒的主要病变部位在肺卫,一般实证多见,体虚感受风邪者则易见虚实挟杂证候。 感冒总的治疗原则是疏风解表,宣肺透邪为主。临床上可结合具体证候表现,分别兼以散寒、泄热、化湿、益气、养阴等,遣方用药分别治疗。 感冒的辨证论治 风寒感冒型 【证见】鼻塞声重,喷嚏,流清涕,喉痒咳嗽,痰白稀薄;重者恶寒发热,头痛身痛,无汗,小便清。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紧。 【治法】辛温解表,宣肺散寒。 【方药】 1.主方葱豉汤(葛洪《肘后备急方》)加味 处方:葱白6条,豆豉12克,杏仁10克,苏叶12克,防风10克,荆芥10克、苍耳子8克,炙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2剂。 若头痛身痛甚者,加羌活9克,独活9克。恶寒、无汗而发热明显者,加麻黄9克,石膏20克,柴胡10克。咳嗽甚者,加前胡10克,桔梗8克,麻黄9克。 2.中成药

中医内科学(感冒)模拟试卷5

中医内科学(感冒)模拟试卷5 (总分:72.0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 A1型题(总题数:16,分数:32.00) 1.发热,微恶风,肢体酸痛沉重,口干不欲饮,小便短少,治疗应选用 (分数:2.00) A.银翘散 B.麻黄汤 C.参苏饮 D.新加香薷饮√ E.荆防败毒散 解析: 2.感冒风寒束表证的代表方是 (分数:2.00) A.荆防达表汤√ B.葱豉桔梗汤 C.新加香薷饮 D.参苏饮 E.加减葳蕤汤 解析: 3.表虚自汗,易伤风邪者,宜常用的方剂是 (分数:2.00) A.玉屏风散√ B.补肺汤 C.防风汤 D.参苏饮 E.加减葳蕤汤 解析: 4.气虚感冒见恶寒重,发热轻,四肢欠温,脉沉细无力者,当选用的方剂是 (分数:2.00) A.参苏饮 B.加减葳蕤汤 C.再造散√ D.右归丸 E.麻黄附子细辛汤 解析: 5.治疗阴虚感冒,应首选 (分数:2.00) A.杏苏散 B.桑杏汤 C.加减葳蕤汤√ D.参苏饮 E.葱豉汤 解析: 6.恶寒重,发热轻,头痛,鼻塞流清涕,周身酸楚疼痛,舌苔薄白而润,脉浮紧。治疗应首选(分数:2.00) A.三拗汤 B.藿香正气散

D.荆防败毒散√ E.新加香薷饮 解析: 7.下列哪项不属于风热犯表证的病机(分数:2.00) A.风热犯表 B.热郁肌肤 C.卫表失和 D.腠理闭壅√ E.肺失清肃 解析: 8.风热袭表,肺气不宣者的代表方剂是(分数:2.00) A.竹叶石膏汤 B.黄芩滑石汤 C.葛根解肌汤 D.银翘散 E.葱豉桔梗汤√ 解析: 9.哪项不属于暑湿伤表证的病机 (分数:2.00) A.暑温伤表 B.湿热伤中 C.热郁肌肤√ D.表卫不和 E.肺气不清 解析: 10.暑湿伤表证的代表方剂是 (分数:2.00) A.新加香薷饮√ B.羌活胜湿汤 C.三仁汤 D.黄芩滑石汤 E.藿香正气散 解析: 11.下列哪项属于气虚感冒的脉象 (分数:2.00) A.脉细数 B.脉浮数 C.脉浮紧 D.脉浮而无力√ E.脉濡数 解析: 12.气虚感冒的代表方剂是 (分数:2.00) A.参苏饮√ B.柴葛解肌汤 C.玉屏风散

(完整版)中医内科学整理(必背)

一、感冒 寒荆热银署新加,阴葳气参寒热解 1风寒束表:辛温解表,宣肺散寒-荆防达表汤或荆防败毒散(荆防) 2风热犯表:辛凉解表,宣肺清热-银翘散或葱豉桔梗汤(银) 3暑湿伤表:清暑祛湿解表-新加香薷饮(薷) 4气虚感冒:益气解表-参苏饮(参苏)5阴虚感冒:滋阴解表-加减葳蕤汤(葳)-------------------------------------------------------- 二、咳嗽 寒三热菊燥桑杏,湿陈热清肝火泻,凉燥杏苏肺阴沙 外感咳嗽 1风寒袭肺: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三拗汤合止咳散(拗+咳) 2风热犯肺:疏风清热,宣肺化痰-桑菊饮(菊) 3风燥伤肺:疏风清肺,润燥止咳-桑杏汤(杏) 内伤咳嗽 4痰湿蕴肺:健脾燥湿,化痰止咳-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二+三) 5痰热郁肺:清热肃肺,化痰止咳-清金化痰汤(清金) 6肝火犯肺:清肺平喘,顺气降火-加减泻白散合黛蛤散(白+黛) 7肺阴亏耗:滋阴润肺,止咳化痰-沙参麦冬汤(沙) -------------------------------------------------------------------- 三、哮病 哮冷射干热定喘,寒包青石风痰亲,肺脾六君肾生地,还有虚哮平喘本 发作期 1寒哮:宣肺散寒,化痰平喘-射干麻黄汤或小青龙汤(射) 2热哮:清热宣肺,化痰定喘-定喘汤或越婢加半夏汤(定) 3寒包热哮:解表散寒,清化痰热-小青龙加石膏汤或厚朴麻黄汤(小龙+石) 4风痰哮:祛风涤痰,降气平喘-三子养亲汤(三子)5虚哮:补肺纳肾,降气化痰-平喘固本汤(平固) 缓解期 6肺脾气虚:健脾益气,补土生金-六君子汤(六) 7肺肾两虚:补肺益肾-生脉地黄汤合金水六君煎(脉地+金水) --------------------------------------------------------四、喘证 寒喘麻黄里热石,热桑浊陈气郁五,肺虚生脉肾虚匮,正虚喘脱参附汤 实喘 1风寒壅肺:宣肺散寒-麻黄汤合华盖散(黄+盖) 2表寒肺热:解表清里,化痰平喘-麻杏石甘汤(麻甘) 3痰热郁肺:清热化痰,宣肺平喘-桑白皮汤(桑皮) 4痰浊阻肺:祛痰降逆,宣肺平喘-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二+三) 5肺气郁痹:开郁降气平喘-五磨饮子(五磨) 虚喘 1.肺气虚耗:补肺益气养阴—生脉散合补肺汤 2.肾虚不纳:补肾纳气—金匮肾气丸合参蛤散 3.正虚喘脱:扶阳固脱,镇摄肾气—参附汤送服黑锡丹配合蛤蚧粉 -------------------------------------------------------------------------------------------------- 五、肺痈 肺痈初起银翘散,痈苇溃梗复清肺 1初期:疏风散热,清肺化痰-银翘散(银)2成痈期:清肺解毒,化瘀消痈-千金苇茎汤合如金解毒散(千+如) 3溃脓期:排脓解毒-加味桔梗汤(桔)4恢复期:清养补肺-沙参清肺汤或桔梗杏仁煎(沙清)或(桔杏) --------------------------------------------------------------------------------------------------- 六、肺痨 肺痨阴月火合气阴保真阴阳造 1肺阴亏损:滋阴润肺-月华丸

(完整版)中医内科学(必考知识点)

1、感冒的基本病因——风邪。 2、“风者百病之始也”——出自《素问·骨空论》 3、‘感冒’一词——出自北宋《仁斋直指方》 4、‘辛温’与‘辛凉’的立论——出自《丹溪心法》 5、感冒与风温的鉴别特征——前者少传变、热度低。后者传变、热度高、汗后热复。 6、感冒与咳嗽的病机鉴别——感冒:肺气失宣、卫表不和。咳嗽:肺气上逆。 7、感冒与咳嗽的小病历鉴别特征——有表证则属于感冒。 8、‘咳嗽’一词——出自《内经》。 9、“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出自《素问·咳论》。 10、“咳嗽之要……一曰外感,一曰内伤……”出自《景岳全书》。(此立论首先提出者——明·张介宾) 11、咳嗽——是中医内科的单一病种,也包括西医多种疾病的症状。 12、内伤咳嗽的基本病理因素(病理产物性病因)——痰;火。(注意与脏腑失调病因相区别。) 13、明确‘哮’与‘喘’的鉴别——始于《医学正传》明·虞抟。提出“哮以声响言,喘以气息言。”的鉴别特点。14、“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射干麻黄汤主之”。——出自《金匮要略》。——是论述‘哮病’的内容(干扰答案常见‘咳嗽’、‘咳喘’、‘哮喘’)

15、‘哮喘’——始见于《丹溪心法》。提出“哮喘专主于痰”。 16、哮病的病机特征——宿痰伏肺(夙根学说),外邪引动。 17、哮与喘的关系——哮必兼喘,喘未必兼哮。 18、哮与喘的鉴别:(哮多兼喘;喘未必哮)(哮分寒热;喘分虚实。)哮:病名;声响;阵发;呼吸有声;R↑;突然、反复发作喘:症状;气息;持久;呼吸困难;R↑↑;陈旧、持续发作(急、慢性、迁延性) 19、哮病的治疗原则——发时治标(祛痰理气);缓时治本(扶正祛邪)。 20、哮病——多责之于肺、脾、肾。喘病—多责于肺、肾。 21、喘病的虚实鉴别: 实证:邪气壅肺;痰浊阻滞。肺气上逆。气急声高、有力、深长;呼出为快; 虚证:肺肾不足;气失摄纳。肺气上逆。气怯声低、无力、短促;深吸为快; 22、喘病——始见于《内经》。“肺高则上气肩息”——《灵枢》。‘上气’指喘证症状。 23、“实喘者有邪,邪气实也;虚喘者无邪,元气虚也。”——出自《景岳全书》。 24、“在肺为实,在肾为虚。”——指喘证病机。出自《临证指南医案》(清·叶天士)

中医内科学——感冒

中医内科学——感冒 细目一:概述 一、感冒的概念及源流 1.感冒的概念 感冒是感受触冒风邪而导致的常见外感疾病,病情轻者多为感受当令之气,称为伤风、冒风、冒寒;病情重者多为感受非时之邪,称为重伤风。在一个时期内广泛流行、证候相类似者,称为时行感冒。临床表现以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脉浮为其特征。 2.感冒的源流 早在《内经》即已有外感风邪引起感冒的论述,如《素问·骨空论》说:“风者百病之始也,……风从外人,令人振寒,汗出头痛,身重恶寒。” 汉代张仲景《伤寒论》论述太阳病时,以桂枝汤治表虚证,以麻黄汤治表实证,提示感冒风寒有轻重的不同,这为感冒的辨证治疗奠定了基础。 感冒病名则出自北宋《仁斋直指方》。 元·朱丹溪《丹溪心法》提出本病病位在肺,治疗应分立辛温、辛凉两大法则。 明清对虚人感冒也有进一步的认识,提出扶正达邪的治疗原则。至清代,随着温热病学说的兴起与发展,不少医家逐渐认识到本病之发生与感受时行之气相关。 二、感冒与西医病名的关系 凡普通感冒(伤风)、流行性感冒(时行感冒)及其他上呼吸道感染而表现感冒证候者,皆可参照本篇内容进行辨证论治。 细目二:病因病机 一、感冒的常见病因 外因为六淫、时行病毒侵入人体,以风邪为主,可兼寒热暑湿等。与体质不强,或生活起居不当等有关。 二、感冒的病机及转化 感冒的病位在肺卫;基本病机为六淫入侵,卫表不和,肺气失宣。因病邪在外、在表,故尤以卫表不和为主。病理性质属表实证,但有寒热之分。若感受风寒湿邪,则皮毛闭塞,邪郁于肺,肺气失宣;感受风热暑燥,则皮毛疏泄不畅,邪热犯肺,肺失清肃。如感受时行病毒则病情多重,甚或有变生他病者。在病程中且可见寒与热的转化或错杂。 细目三:诊断和类证鉴别 一、感冒的诊断要点 1.初起以卫表及鼻咽症状为主,可见恶风或恶寒、鼻塞、流涕、多嚏、咽痒、咽痛、周身酸楚不适等,或有发热。由于风邪兼夹病邪的不同,还可见胸闷、恶心、脘痞、纳呆、便溏、咽干、少痰等症。 2.时行感冒多呈流行性,在同一时期发病人数剧增,且病证相似,多突然起病,恶寒、发热(多为高热)、周身酸痛、疲乏无力,病情一般较普通感冒为重。

中医内科学-腹痛教案

中医内科学教案讲授课程:中医内科学 授课专业:中西医结合临床本科 授课年级:授课教师:

病历一: 一患者三年来有胃痛史,经常服用某老中医中药而缓解。某晨患者感腹痛,自服“十香肚痛散”一支,痛稍缓解,旋即疼痛,下午二时疼痛加剧,请老医生出诊,诊后认为就是“胃肠积火、腑气不通(患者二天未大便)”,用调胃承气汤加味,一剂药后疼痛加剧。其家人请老医生复诊,答曰:需二、三剂才能见效,不用焦急。当夜十一时,病人汗出淋漓,腹痛翻滚,急往某医院外科急诊,诊为“弥漫性腹膜炎、中毒性休克”。经剖腹见:胃内容物、药液漏入腹腔,穿孔处在十二指肠球部。经抢救转危为安,40天后痊愈出院。 2、腹痛与胃痛及其它内科病症中出现得腹痛症状相鉴别。 (1)腹痛与胃痛:部位、兼症、联系 (2)腹痛与痢疾:里急后重,下痢赤白脓血。 (3)腹痛与霍乱:吐泻交作。 (4)腹痛与积聚:腹中包块。 (5)腹痛与鼓胀:外形胀大,脉络显露。 四、腹痛得辨证及治疗要点。 1、辨证要点: (1)辨腹痛性质: ①辨虚实 ②辨寒热 ③辨气滞 ④辨血瘀 ⑤辨伤食痛 (2)辨腹痛部位(大腹、脐腹、胁腹、少腹、小腹) 2、治疗要点 (1)“通”则不痛:腑以通为顺,以降为与。 如何理解“通”法: 《医学真传》说:“夫通则不痛,理也。但通之之法,各有不同,调气以与血,调血以与气,通也;下逆者使之上行,中结者使之旁达,亦通也,虚者助之使通,寒者温之使通,无非通之之法也。若必以下泄为通,则妄矣。” (2)审证求因,辨证用药:明辨寒热虚实。 (3)标本兼治:通非通下,不可单纯泻下,辅以理气通导之品;不可过用香燥,中病即止;虚痛宜温中补虚,益气养血。 (4)久痛入络:加辛温活血剂。 五、分证论治 讲授方法:结合临床讲解。 讲授内容: (1)寒邪内阻 主症:腹痛急迫、剧烈、拘急,得温痛减,遇寒更甚。 兼次症:恶寒身蜷,手足不温,口淡不渴,小便清长。 舌苔白腻。脉沉紧。 治法:温里散寒,理气止痛。 方药:良附丸合正气天香散。 高良姜、干姜:温中散寒; 乌药、香附、陈皮、紫苏:理气止痛。 临床应用: 寒气上逆,腹中雷鸣切痛,呕吐者,以附子粳米汤温中降逆; 内外皆寒,腹中冷痛,身体疼痛者,以乌头桂枝汤温里散寒; 寒滞肝脉,少腹拘急冷痛者,以暖肝煎暖肝散寒;10min 25min

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感冒)(20201101101959)

感冒感冒是感受触感冒风邪引起的以鼻赛、流涕、喷嚏、咳嗽、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等为主要症状的疾病。病位主要在上焦肺卫,由于外感风邪或时行外邪客于肺卫,引起肺卫功能失调,肺失宣肃而发病,一般病程为3-7 日,在整个病程中少传。相当于西医的上呼吸道感染、流行性感冒等疾病。 1 诊断与鉴别诊断 1.1 诊断要点 1.1.1 有鼻塞流涕、喷嚏、咽痒或痛、咳嗽等肺气失于宣肃的临床表现;有恶寒发热、无汗或少汗、头痛、肢体酸楚等卫表不和的症状。 1.1.2 男女老幼均会患,四时皆有,以冬春季节为多见,具有一定的传染性。 1.1.3 理化检查:可见血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偏低,中性粒细胞减少,淋巴细胞相对增多。 1.2 鉴别诊断与风温的早期鉴别。感冒发热大多不高,或不发热,以解表宣肺之药即可汗出热退身凉,多不传变。风温病势急骤,寒战发热甚至高热,汗出后热虽暂降,但脉数不静,身热旋即复起,或伴咳嗽胸痛,头痛较剧;且多有传变,由卫而气,入营入血,甚则见邪入心包,见神昏、谵语、惊厥等 症状。 2 辩证论治

感冒的病位在于肺卫,辩证属于表实证。根据病邪的性质,应用解表达邪的方法。风寒证治以辛温发汗;风热证治以辛凉清解;暑湿杂感者,又当清暑祛湿解表;虚体感邪则应扶正与解表并施。 2.1 风寒证 证候: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身疼,鼻塞流清涕,喷嚏,舌苔薄白,脉浮紧或浮缓。 病机:机体感受风寒之邪,外束肌表,卫阳被郁,清阳不展,络脉失和,肺气不宣。 治法:辛温解表。 方药:荆防败毒散加减。 荆芥10g,防风10g,天花粉15g,羌活6g,独活6g, 前胡 10g,桔梗6g,甘草6g,川芎10g,柴胡10g o 加减:表寒重者,加麻黄6g,桂枝6g,以疏散风寒;鼻塞流涕重者,可加辛夷包煎6g,苍耳子6g以疏风通窍。 2.2 风热证 证候:发热较重,微恶风,头胀痛,鼻塞流黄涕,咽痛咽红,咳嗽,舌边尖红,苔白或黄,脉浮数。 病机:风热邪气犯表,热郁肌腠,卫表失和;风热上扰。 肺失清肃。 治法:辛凉解表。方药:银翘散或桑菊饮加减。 金银花10g,连翘12g,荆芥8g,牛蒡子10g,薄黄后下6g,淡豆鼓6g,竹叶10g,桔梗6g,甘草6g。

中医内科学感冒

第一节感冒 感冒是感受触冒风邪或时行病毒,引起肺卫功能失调,出现鼻塞,流涕,喷嚏,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等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外感疾病。感冒又有伤风、冒风、伤寒、冒寒、重伤风等名称。 感冒为常见多发病,其发病之广,个体重复发病率之高,是其它任何疾病都无法与之相比的。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以冬春季为多。轻型感冒虽可不药而愈,重症感冒却能影响工作和生活,甚至可危及小儿、老年体弱者的生命,尤其是时行感冒暴发时,迅速流行,感染者众多,症状严重,甚至导致死亡,造成严重后果。而且,感冒也是咳嗽、心悸、水肿、痹病等多种疾病发生和加重的因素。故感冒不是小病,须积极防治。中医药对普通感冒和时行感冒均有良好疗效,对已有流行趋势或流行可能的地区、单位,选用相应中药进行预防和治疗,可以收到显著的效果。 早在《内经》已经认识到感冒主要是外感风邪所致。《素问·骨空论》说:“风从外人,令人振寒,汗出,头痛,身重,恶寒。”汉《伤寒论》已经论述了寒邪所致感冒的证治,所列桂枝汤、麻黄汤为感冒风寒轻重两类证候的治疗作了示范。隋《诸病源候论·风热候》指出;“风热之气,先从皮毛人于肺也。??其状使人恶风寒战,目欲脱,涕唾出,??有青黄脓涕”,已经认识到风热病邪可引起感冒并较准确地描述其临床证候。《诸病源候论》所指的“时气病”之类,应包含有“时行感冒”。至于感冒之病名,则首见于北宋《仁斋直指方,诸风》篇,兹后历代医家沿用此名,并将感冒与伤风互称。元《丹溪心法,伤风》明确指出本病病位在肺,治疗“宜辛温或辛凉之剂散之”。明《万病回春·伤寒附伤风》说:“四时感冒风寒者宜解表也”。清代不少医家已认识到本病与感受时行病毒有关,《类证治裁·伤风》就有“时行感冒”之名。《证治汇补·伤风》等对虚人感冒有了进一步认识,提出扶正祛邪的治疗原则。 感冒有普通感冒与时行感冒之分,中医感冒与西医学感冒基本相同,普通感冒相当于西医学的普通感冒、上呼吸道感染,时行感冒相当于西医学的流行性感冒,故西医感冒可参考本节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 1.六淫病邪风寒暑湿燥火均可为感冒的病因,因风为六气之首,“百病之长”,放风为感冒的主因。六淫侵袭有当令之时气和非时之气。由于气候突变,温差增大,感受当令之气,如春季受风,夏季受热,秋季受燥,冬季受寒等病邪而病感冒;再就是气候反常,春应温而反寒,夏应热而反凉,秋应凉而反热,冬应寒而反温,人感“非时之气”而病感冒。 淫之间可单独致感冒,但常常是互相兼夹为病,以风邪为首,冬季夹寒,春季夹热,夏季夹暑湿,秋季夹燥,梅雨季节夹湿邪等。由于临床上以冬、春两季发病率较高,故而以夹寒、夹热为多见而成风寒、风热之证。 2.时行病毒时行者指与岁时有关,每2—3 年一小流行,每10 年左右——大流行的邪气;病毒者指一种为害甚烈的异气,或称疫疠之气,具有较强传染 性的邪气。《诸病源候论·时气病诸候》:“因岁时不和,温凉失节,人感乖戾之气而生病者,多相染易”,即指时行病毒之邪。人感时行病毒而病感冒则为时行感冒。

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感冒)

感冒 感冒是感受触感冒风邪引起的以鼻赛、流涕、喷嚏、咳嗽、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等为主要症状的疾病。病位主要在上焦肺卫,由于外感风邪或时行外邪客于肺卫,引起肺卫功能失调,肺失宣肃而发病,一般病程为3-7 日,在整个病程中少传。相当于西医的上呼吸道感染、流行性感冒等疾病。 1 诊断与鉴别诊断 1.1 诊断要点 1.1.1 有鼻塞流涕、喷嚏、咽痒或痛、咳嗽等肺气失于宣肃的临床表现;有恶寒发热、无汗或少汗、头痛、肢体酸楚等卫表不和的症状。 1.1.2 男女老幼均会患,四时皆有,以冬春季节为多见,具有一定的传染性。 1.1.3 理化检查:可见血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偏低,中性粒细胞减少,淋巴细胞相对增多。 1.2 鉴别诊断与风温的早期鉴别。感冒发热大多不高,或不发热,以解表宣肺之药即可汗出热退身凉,多不传变。风温病势急骤,寒战发热甚至高热,汗出后热虽暂降,但脉数不静,身热旋即复起,或伴咳嗽胸痛,头痛较剧;且多有传变,由卫而气,入营入血,甚则见邪入心包,见神昏、谵语、惊厥等症状。 2 辩证论治感冒的病位在于肺卫,辩证属于表实证。根据病邪的

性质,应用解表达邪的方法。风寒证治以辛温发汗;风热证治以辛凉清解;暑湿杂感者,又当清暑祛湿解表;虚体感邪则应扶正与解表并施。 2.1 风寒证证候: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身疼,鼻塞流清涕,喷 嚏,舌苔薄白,脉浮紧或浮缓。 病机:机体感受风寒之邪,外束肌表,卫阳被郁,清阳不展,络脉失和,肺气不宣。 治法:辛温解表。方药:荆防败毒散加减。 荆芥10g ,防风10g ,天花粉15g,羌活6g ,独活6g , 前胡 10g ,桔梗6g ,甘草6g ,川芎10g ,柴胡10g 。 加减:表寒重者,加麻黄6g ,桂枝6g ,以疏散风寒;鼻塞流涕重者,可加辛夷包煎6g ,苍耳子6g 以疏风通窍。 2.2 风热证 证候:发热较重,微恶风,头胀痛,鼻塞流黄涕,咽痛咽红,咳嗽,舌边尖红,苔白或黄,脉浮数。 病机:风热邪气犯表,热郁肌腠,卫表失和;风热上扰。肺失清肃。 治法:辛凉解表。 方药:银翘散或桑菊饮加减。 金银花10g ,连翘12g ,荆芥8g ,牛蒡子10g ,薄黄 后下6g,淡豆鼓6g,竹叶10g,桔梗6g,甘草6g。 加减:咳嗽较重,可加桑叶12g ,杏仁8g 以化痰止咳;里热

中医内科学重点疾病辩证论治

中医内科学 一、感冒 风寒束表:辛温解表-荆防达表汤or荆防败毒散 风热犯表:辛凉解表-银翘散or葱豉桔梗汤 暑湿伤表:清暑祛湿解表-新加香薷饮 气虚感冒:益气解表-参苏饮 阴虚感冒:滋阴解表-加减葳蕤汤 二、咳嗽 1.外感咳嗽 风寒袭肺证: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三拗汤&止嗽散 风热犯肺证:疏风清热、宣肺止咳-桑菊饮 风燥伤肺证:疏风清肺、润燥止咳-桑杏汤 2.内伤咳嗽 痰湿蕴肺证:燥湿化痰、理气止咳-二陈平胃散&三子养亲汤 痰热郁肺证:清热肃肺、豁痰止咳-清金化痰汤 肝火犯肺证:清肺泻肝、顺气降火-加减泻白散&黛蛤散 肺阴亏耗证:滋阴润肺、止咳化痰-沙参麦冬汤 三、喘证 1.实喘 风寒壅肺证:宣肺散寒-麻黄汤合华盖散 表寒肺热证:解表清里,化痰平喘-麻杏石甘汤 痰热郁肺证:清热化痰,宣肺平喘-桑白皮汤 痰浊阻肺证:祛痰降逆,宣肺平喘-二陈汤&三子养亲汤 肺气郁痹证:开郁降气平喘-五磨饮子 2.虚喘 肺气虚耗证:补肺益气养阴-补肺汤&生脉散 肾虚不纳证:补肾纳气。肾阳虚-金匮肾气丸&参蛤散。肾阴虚-七味都气丸&生脉散正虚喘脱证:扶阳固脱,镇摄肾气-参附汤送服黑锡丹,配合蛤蚧粉 四、哮病 1. 发作期 冷哮证:宣肺散寒、化痰平喘-射干麻黄汤or小青龙汤 热哮证:清热宣肺、化痰定喘-定喘汤or 越婢加半夏汤 寒包热哮证:解表散寒,清化痰热-小青龙加石膏汤or厚朴麻黄汤 风痰哮证:祛风涤痰,降气平喘-三子养亲汤 虚哮证:补肺纳肾,降气化痰-平喘固本汤 2. 缓解期 肺脾气虚证:健脾益气,培土生金-六君子汤 肺肾两虚证:补肺益肾-生脉地黄汤&金水六君煎 五、心悸 心虚胆怯证:镇惊定志、养心安神-安神定志丸 心血不足证:补血养心、益气安神-归脾汤 心阳不振证:温补心阳、安神定悸-桂甘龙牡汤&参附汤 水饮凌心证:振奋心阳、化气利水、宁心安神-苓桂术甘汤 阴虚火旺证:滋阴清火、养心安神-天王补心丹&朱砂安神丸 瘀阻心脉证:活血化瘀、理气通络-桃仁红花煎&桂甘龙牡汤 痰火扰心证:清热化痰、宁心安神-黄连温胆汤 六、胸痹 心血瘀阻证:活血化瘀,通脉止痛-血府逐瘀汤 气滞心胸证:疏肝理气,活血通络-柴胡疏肝散 痰浊闭阻证:通阳泄浊,豁痰宣痹-瓜蒌薤白半夏汤&涤痰汤 寒凝心脉证:辛温散寒,宣通心阳-枳实薤白桂枝汤&当归四逆汤 气阴两虚证:益气养阴,活血通脉-生脉散&人参养荣汤 心肾阴虚证:滋阴清火,养心和络-天王补心丹&炙甘草汤 心肾阳虚证:温补阳气,振奋心阳-参附汤&右归饮

中医内科辨证要点

感冒 临床特征—鼻塞、流涕、咳嗽、喷嚏、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脉浮。 病机重点—卫表不和 风寒感冒:辛温解表、宣肺散寒-荆防败毒散加减或葱豉汤加味 风热感冒:辛凉解表、清肺透邪-银翘散加减 暑湿感冒:清暑祛湿解表-新加香薷饮 气虚感冒:益气解表-参苏饮加减 阴虚感冒:滋阴解表-加减葳蕤汤化裁 寒包火(表寒里热):解表清里-双解汤 咳嗽 病机—邪犯于肺,肺气上逆,冲激声门 外感咳嗽 1)风寒咳嗽: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三拗汤合止咳散加减 2)风热咳嗽:疏风清热、宣肺止咳-桑菊饮加减 2)风燥咳嗽:疏风清肺、润燥止咳-桑杏汤加减 内伤咳嗽 1)痰湿蕴肺:燥湿化痰、理气止咳-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加减 2)痰热郁肺:清热化痰、肃肺止咳-清 金化痰汤加减 3)肝火犯肺:清肺泻肝、化痰止咳-黄 芩泻白散合黛蛤散 4)肺阴亏耗:养阴清热、润肺止咳-沙 参麦冬汤加减 哮证 关键—痰伏于肺病位—肺关系脾肾 肝心 1)寒哮:温肺散寒、化痰平喘-射干麻 黄汤 2)热哮:清热宣肺、化痰定喘-定喘汤 3)寒包热哮:解表散寒,清化痰热—小 青龙加石膏汤、厚朴麻黄汤加减 4)浊哮:化浊除痰、降气平喘—二陈汤 合三子养亲汤 5)风哮:疏风宣肺、化痰平喘—华盖散 缓解期 1)肺虚:补肺固卫—玉屏风散 2)脾虚:健脾化痰—六君子汤 3)肾虚:补肾摄纳—金匮肾气丸或七味 都气丸 喘症 外因六淫外邪侵袭,内伤为饮食不当、 情志所伤、劳欲久病病位—肺肾涉及肝脾 实喘 1)风寒闭肺:宣肺散寒-麻黄汤 2)表寒里热:宣肺泄热-麻杏石甘汤 3)痰热遏肺:清泄痰热-桑白皮汤 4)痰浊阻肺:化痰降逆-二陈汤合三子 养亲汤 5)肝气乘肺:开郁降气平喘-五磨饮子 6)水凌心肺:温阳利水,泻壅平喘—真 武汤葶苈大枣泻肺汤 虚喘 1)肺气虚:补肺益气-补肺汤合玉屏风 散 2)肾虚:补肾纳气-金匮肾气丸合参蛤 散 3)喘脱:扶阳固脱,镇摄肾气—参附汤 加紫石英、灵磁石、沉香、蛤蚧等 肺胀 病位—肺,影响脾肾,后期及心 1)外寒里饮:温肺散寒、涤痰降逆-小 青龙汤 2)痰浊阻肺:化痰降逆-二陈汤合三子 养亲汤 3)痰热郁肺:清肺化痰、降逆平喘-越 婢加半夏汤 4)痰蒙神窍:涤痰、开窍、熄风-涤痰 汤、安宫牛黄丸或至宝丹 5)肺肾气虚:补肺纳肾、降气平喘-补 虚汤合参蛤散 6)阳虚水泛:温肾健脾、化饮利水-真 武汤合五苓散 痰饮

中医内科学-腹痛教案

中医内科学教案 讲授课程:中医内科学 授课专业:中西医结合临床本科 授课年级:授课教师:

病历一: 一患者三年来有胃痛史,经常服用某老中医中药而缓解。某晨患者感腹痛,自服“十香肚痛散”一支,痛稍缓解,旋即疼痛,下午二时疼痛加剧,请老医生出诊,诊后认为是“胃肠积火、腑气不通(患者二天未大便)”,用调胃承气汤加味,一剂药后疼痛加剧。其家人请老医生复诊,答曰:需二、三剂才能见效,不用焦急。当夜十一时,病人汗出淋漓,腹痛翻滚,急往某医院外科急诊,诊为“弥漫性腹膜炎、中毒性休克”。经剖腹见:胃内容物、药液漏入腹腔,穿孔处在十二指肠球部。经抢救转危为安,40天后痊愈出院。 2、腹痛与胃痛及其它内科病症中出现的腹痛症状相鉴别。 (1)腹痛与胃痛:部位、兼症、联系 (2)腹痛与痢疾:里急后重,下痢赤白脓血。 (3)腹痛与霍乱:吐泻交作。 (4)腹痛与积聚:腹中包块。 (5)腹痛与鼓胀:外形胀大,脉络显露。 四、腹痛的辨证及治疗要点。 1、辨证要点: (1)辨腹痛性质: ①辨虚实 ②辨寒热 ③辨气滞 ④辨血瘀 ⑤辨伤食痛 (2)辨腹痛部位(大腹、脐腹、胁腹、少腹、小腹) 2、治疗要点 (1)“通”则不痛:腑以通为顺,以降为和。 如何理解“通”法: 《医学真传》说:“夫通则不痛,理也。但通之之法,各有不同,调气以和血,调血以和气,通也;下逆者使之上行,中结者使之旁达,亦通也,虚者助之使通,寒者温之使通,无非通之之法也。若必以下泄为通,则妄矣。” (2)审证求因,辨证用药:明辨寒热虚实。 (3)标本兼治:通非通下,不可单纯泻下,辅以理气通导之品;不可过用香燥,中病即止;虚痛宜温中补虚,益气养血。 (4)久痛入络:加辛温活血剂。 五、分证论治 讲授方法:结合临床讲解。 讲授内容: (1)寒邪内阻 主症:腹痛急迫、剧烈、拘急,得温痛减,遇寒更甚。 兼次症:恶寒身蜷,手足不温,口淡不渴,小便清长。 舌苔白腻。脉沉紧。 治法:温里散寒,理气止痛。 方药:良附丸合正气天香散。 高良姜、干姜:温中散寒; 乌药、香附、陈皮、紫苏:理气止痛。 临床应用: 寒气上逆,腹中雷鸣切痛,呕吐者,以附子粳米汤温中降逆; 内外皆寒,腹中冷痛,身体疼痛者,以乌头桂枝汤温里散寒; 寒滞肝脉,少腹拘急冷痛者,以暖肝煎暖肝散寒;10min 25min

中医内科学――咳嗽(精)

安装后删除suh7中医内科学——咳嗽细目一:概述一、咳嗽的概念及源流 1.咳嗽的概念咳嗽是指肺失宣降,肺气上逆作声,咯吐痰液而言,为肺系疾病的主要证候之一。分别言之,有声无痰为咳,有痰无声为嗽,一般多为痰声并见,难以截然分开,故以咳嗽并称。 2.咳嗽的源流咳嗽病名最早见于《内经》,该书对咳嗽的成因、症状、证候分类、病理转归及治疗等问题作了较系统的论述。如《素问?宣明五气》篇说:“五气所病……肺为咳。” 对咳嗽病因的认识,《素问?咳论》篇指出咳嗽系由“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以从其合也”,“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咳嗽候》有十咳之称。明?张介宾将咳嗽分为外感、内伤两大类,《景岳全书》指出:“咳嗽之要,止惟二证。何为二证?一曰外感,一曰内伤而尽之矣。”至此,咳嗽的辨证分类渐趋完善,切合临床实用。二、咳嗽与西医病名的关系咳嗽既是独立性的病证,又是肺系多种疾病的一个症状。本篇所论重点是以咳嗽为主要表现的一类疾病,现代医学中急慢性支气管炎、部分支气管扩张症、慢性咽炎等可参考本篇辨证论治。其他疾病如肺痈、肺痿、风温、肺痨等兼见咳嗽者,须参阅有关篇章辨证求因,进行处理。细目二:病因病机一、外感咳嗽与内伤咳嗽的病因外因:六淫之邪,侵袭肺系。常以风为先导,或夹寒,或夹热,或夹燥,表现为风寒、风热、风燥相合为病。内因:脏腑功能失调,内邪干肺。分其他脏腑病变涉及于肺和肺脏自病。他脏及肺有饮食不调、情志不遂。肺脏自病者,常因肺系疾病迁延不愈,阴伤气耗。二、外感咳嗽与内伤咳嗽的病机及转化咳嗽病变主脏在肺,与肝、脾有关,久则及肾。基本病机为邪犯于肺,肺气上逆。病理性质:外感咳嗽属于邪实,有风寒袭肺、风热犯肺、风燥伤肺之分。且可发生演变转化。如风寒化热、风热灼津化燥、肺热蒸液成痰等。内伤咳嗽,属邪实与正虚并见,病理因素主要为“痰”与“火”。痰有寒热之别,火有虚实之分;痰火可互为因果。虚实之间有先后主次的不同。他脏及肺者,多因实致虚。如肝火犯肺,气火炼液为痰,灼伤肺津。痰湿犯肺者,久延则肺脾气虚,气不化津,痰浊更易滋生。甚则病及于肾,不能主气、纳气。肺脏自病者,多因虚致实。如肺阴不足,阴虚火炎,灼津为痰;肺气亏虚,气不化津,津聚成痰。病理演变:外感咳嗽与内伤咳嗽可相互为病。外感咳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