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同步小测新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同步小测新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同步小测新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同步小测新人教版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一、选择题

1.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是唐末农民大起义领袖黄巢的诗句。唐末农民起义()

A. 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

B. 推翻了唐朝的统治

C. 平定了安史之乱

D. 形成了藩镇割据局面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黄巢起义攻入长安,建立政权,给唐朝统治以致命打击,但是后来起义遭到了联合镇压,没有将唐朝统治推翻;平定安史之乱的是唐朝政府,不是黄巢起义;形成了藩镇割据局面是安史之乱后出现的局面;BCD均不符合题意,故选A。

2.下列不属于安史之乱爆发原因的是()

A. 唐玄宗不理朝政,任用奸臣

B. 各地节度使势力膨胀

C. 政治腐败,享乐之风盛行

D. 唐玄宗励精图治,锐意改革

【答案】D

3.唐朝的灭亡是一个过程,下列与唐朝的灭亡无关的是()

A. 安史之乱对经济造成了极大的破坏

B. 藩镇割据的态势愈演愈烈

C. 科举制的创立

D. 唐末农民起义沉重打击了唐朝的统治

【答案】C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后期,统治腐朽,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的态势越来越严重,中央已无力控制藩镇,人民赋税沉重,生活困苦,又遇到连年的灾荒,爆发了大规模的起义,起义军在黄巢的领导下,攻入长安,建立政权,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对经济造成了极大的破坏,907年,朱温建立后梁政权,唐朝灭亡,科举制的创立与唐朝的灭亡无关。故选C。

4.唐宪宗提高宰相的权威,平定藩镇的叛乱,致使“中外咸理,纪律再张”,出现“唐室中兴”的盛况。唐朝藩镇割据形成的原因是()

A. 镇压农民起义

B. 中央放权

C. 镇压安史之乱

D. 分封制的实行

【答案】C

5.“安史之乱”结束了盛唐的神话,强大的帝国从此走下坡路,一去不回头。往昔的繁华,成为回忆。这场近八年的内乱带来的影响不包括()

A. 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

B. 北方地区遭到浩劫

C. 给唐朝的统治以致命的打击

D. 逐渐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

【答案】C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分析可知,安史之乱持续八年之久,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唐朝的国势由盛转衰;唐朝中央权力衰微,安史的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黄巢领导的唐末农民起义,给唐朝的统治以致命的打击。故选C。

6.下列不属于安史之乱爆发原因的是()

A. 唐玄宗不理朝政,任用奸臣

B. 各地节度使势力膨胀

C. 政治腐败,享乐之风盛行

D. 唐玄宗励精图治,锐意改革

【答案】D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开元末年之后,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廷日趋腐败,社会上的各种矛盾尖锐,边疆形势也日趋紧张,各地节度使逐渐集军权、行政权和财权于一身,势力膨胀,安禄山一身兼任范阳等三地的节度使,担负东北地区防御重任,逐渐扩张势力。755年,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唐玄宗励精图治,锐意改革不是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故选D。

7.隋唐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繁荣与开放的时期,使我国封建社会达到顶峰。此后出现了国家分裂、政权并立的()

A. 秦汉时期

B. 南北朝时期

C. 五代十国时期

D. 宋元时期

【答案】C

8.五代政权中,他被称为“五代第一明君”,堪称照耀黑暗时代的一颗璀璨明星,他的努力为结束全国分裂割据的局面奠定一定基础。“他”是()

A. 朱温

B. 李煜

C. 赵匡胤

D. 柴荣

【答案】D

【解析】依据课本所学,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周世宗柴荣被后人称为“五代第一明君”,他虽然只活了39岁,执政也只短短5年半,却创造了辉煌的业绩。D符合题意;ABC不合题意。由此分析可知ABC不合题意,选择答案D。

9.如下图诗句反映的史实是( )

A. 秦朝暴政

B. 赤壁之战

C. 贞观之治

D. 安史之乱

【答案】D

10.领导农民起义,给唐朝以致命打击的是()

A. 李渊

B. 黄巢

C. 陈胜

D. 吴广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中的关键信息“唐朝”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后期,统治腐朽,人民赋役繁重,又遇到连年的灾荒,人民无以为生,终于爆发了农民大起义,起义军在黄巢的率领下,转战南北,兵攻入长安,建立政权,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故选B。

11.“渔阳颦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紧急的战报打破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歌舞升平。促使唐朝形势急转直下的是()

A. 黄巾起义

B. 玄武门之变

C. 陈桥兵变

D. 安史之乱

【答案】D

【解析】结合苏溪知识可知,唐玄宗统治后期,发生了安史之乱。安史之乱是唐朝由强盛到衰落的转折点。A发生在东汉末年,玄武门之变使唐太宗登上帝位,陈桥兵变使赵匡胤建立北宋。故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

12.下列关于“五代十国”这一时期叙述错误的是()

A. 开国君主都是掌握兵权的武将

B. 北方政权更迭,政局动荡不安

C. 南方政局稳定,经济有一定发展

D. 后唐是这一时期最后一个灭亡的政权

【答案】D

二、非选择题

1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自高宗永徽以后,都督带使持节者,始谓之节度使,然犹以名官。景云二年(717年),以贺拔迁嗣为凉州都督、河西节度使。由此而后,接乎开元,朔方、陇右、河东、河西诸镇,皆置节度使……既有其土地,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赋,以布列天下。

——《新唐书》卷五十

材料二至如谋于汉者,昔其臣也,公实弃之;兵于汉者,亦其将也,公不庸之。故曰:“得人者昌,失人者亡。”

——[唐]李观《项籍故里碑铭序》

(1)根据材料一思考,节度使为一级官职始于何时?节度使有什么权力?请举一例证明节度使威胁中央集权的史实。

(2)材料二提出“得人者昌,失人者亡”的观点,试结合唐代前期百余年用人方面的史实加以说明。

(3)综合上述材料,关于选人用人方面,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答案】 (1)始于唐朝。自行委派官吏;不向中央交纳赋税;军队不听中央调遣。唐玄宗时期,节度使安禄山和史思明拥兵自重,并发动叛乱。

(2)唐太宗重用魏征、房玄龄、杜如晦,虚心纳谏,调整统治政策,出现了“贞观之治”的局面;武则天重视人才,任用贤臣,使社会经济继续发展;唐玄宗在开元年间,重视官员的选拔与考核,任用姚崇、宋璟等人为相,出现了“开元盛世”的局面;唐玄宗统治后期,任人唯亲,酿成“安史之乱”。

(3)要任用德才兼备、敢言直谏者;任人唯亲,姑息养奸,则危害严重。

14.阅读下列材料:

“自高宗永徽以后,都督带使持节者,始谓之节度使,然犹以名官。景云二年(717年),以贺拔迁嗣为凉州都督,河西节度使。由此而后,接乎开元,朔方、陇右、河东、河西诸镇、皆置节度使……既有其土地,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赋,以布列天下

——《新唐书》卷五

回答:(1)节度使为一级官职始于何时?

(2)节度使有什么权力?

【答案】(1)始于唐朝。

(2)自行委派官吏;不向中央交赋税;军队一听中央调遣;节度使职位传子或部将。

七年级下学期历史期中模拟试卷

一、选择题

1.结束了南北朝长期分裂的局面,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大趋势的是

A.隋的统一 B.唐的统一

C.宋的统一 D.元的统一

2.历史小短剧《赶考途中》是这样设计的:“时间:××地点:科举考试的路上人物:张公子和书童旁白:张公子带着书童张二,去和州府……”该剧所反映的这一现象最早应该开始于

A.秦朝 B.西汉

C.隋朝 D.唐朝

3.学习隋唐史后,同学们进行主题演讲,你认为能准确概括这段历史基本特征的是

A.文明初露曙光 B.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C.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D.封建国家陷入危机

4.下列不是隋朝灭亡原因的是

A.隋文帝厉行节俭 B.隋炀帝不恤民力

C.隋炀帝纵情享乐,奢侈无度 D.隋炀帝的残暴统治

5.“吾为官择人,唯才是与,苟或不才,虽亲不用……如其有才,虽仇不弃”,反映了唐太宗

A.勤于政事 B.善于纳谏

C.节俭治国 D.重视人才

6.被郭沫若评价为“政启开元,治宏贞观”,为后来开元盛世局面奠定基础的是哪位皇帝

A.武则天 B.唐太宗

C.唐玄宗 D.唐高祖

7.盛唐气象主要体现在如下哪些方面

①经济繁荣②民族交往与交融③开放的社会风气④多彩的文学艺术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8.唐朝堪称世界工艺珍品的陶瓷制品是()

A.青瓷 B.白瓷 C.青花瓷 D.唐三彩

9.唐朝某高僧到达天竺后,遍访有名的佛教寺院,并在佛教圣地那烂陀寺游学,成为著名的佛学大师。这个高僧是

A.玄奘 B.唐三藏

C.悟能 D.悟空

10.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局面,统一了中原和南方地区的朝代是

A.北宋 B.南宋

C.辽 D.元朝

11.北宋时,“状元登第,虽将兵数十万,恢复幽蓟,凯歌而还,献捷太庙,其荣亦不及矣”。这反映了当时政府

A.渴望夺回幽蓟地区 B.崇武抑文

C.委派文官主持军务 D.重文轻武

12.下列少数民族与其建立的政权搭配错误的是

A.鲜卑族——辽 B.党项族——西夏

C.女真族——金 D.蒙古族——元

13.如果你在百度搜索中输入以下几个关键词:精忠报国、抗金名将、莫须有,搜索出的历史人物应该是A.霍去病 B.岳飞

C.卫青 D.蒙恬

14.“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该诗反映的时代应该是A.唐 B.北宋

C.南宋 D.南唐

15.小明同学选用宋代众多图片进行研究性学习。你认为他研究的主题是

A.农业经济的发达 B.海外贸易的兴盛

C.民族政权并立 D.商品经济的繁荣

16.“开封店铺林立,屋宇雄壮,门面广阔,望之森然。每一交易,动即千万,骇人听闻”,临安“万物所聚,诸行百市”这种城市繁荣场景反映的是

A.秦朝 B.汉朝

C.宋朝 D.唐朝

17.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贵族为主建立的全国性统一的王朝是

A.清朝 B.元朝

C.宋朝 D.辽朝

二、综合题

18.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朝户数在639年(唐太宗贞观13年)达300万户,705年有615万户,740年(唐玄宗开元28年)为841户,754年有918万户。

——冻国栋:《中国人口史》第二卷

(1)材料一中的人口出现了怎样的变化?请写出变化的原因。

材料二: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唐·杜甫《忆昔》

(2)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写出唐太宗和唐玄宗统治时期分别出现的盛世局面。

(3)材料二诗歌的作者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代。结合所学,请写出标志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事件。19.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朝的民族政策,有利于唐政权与周边各少数民族建立良好的关系,加速了民族交融。唐朝是民族交融的又一次高峰,而这首先表现为民族血缘的交融……唐朝皇室与少数民族联姻成为平常事。”

——摘编自郑师渠《中华民族精神研究》

(1)依据材料一,请写出一个“唐朝皇室与少数民族联姻”的历史事件,并回答唐朝实行了怎样的民族政策?

材料二:

(2)依据材料二,请写出并立(同时存在)的3个政权名称。

材料三:“它结束了唐末以来国家分裂的政治局面,拆除了宋、辽、西夏、吐蕃等各政权并立以来的此疆彼界,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何瑞军《大统一对少数民族发展的积极影响》

(3)依据材料,结合所学,请写出文中的“它”是哪个朝代?“它”的统一有什么意义?

20.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请判断并写出图一、图二是哪个朝代的农具?它们对农业会产生怎样的影响材料二:

(2)请写出图中宋代海外贸易的两个大商港(港口)

(3)请依据所学,解释为什么宋代的海外港口主要集中在南方?

参考答案

1.A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581年杨坚建立隋朝,589年隋灭陈,统一全国,终结了自西晋灭亡以来民族政权南北分立局面,并为盛世唐朝奠定基础。A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A。

点睛:抓住题干关键词“结束了南北朝长期分裂的局面”是解题的关键,589年隋灭陈,统一全国,终结了自西晋灭亡以来民族政权南北分立局面,并为盛世唐朝奠定基础。

2.C

【解析】依据题干信息:“科举考试”可知,科举制最早应该开始于隋朝。隋文帝时期以分科考试选拔官员,隋炀帝时设立进士科,科举制正式产生。C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C。

点睛:抓住题干关键词“科举考试”是解题的关键,隋文帝时期以分科考试选拔官员,隋炀帝时设立进士科,科举制正式产生。

3.C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隋唐时期国力强盛,统治者采取开放国门的政策,国际间和国内各民族的交往日益繁荣,“繁荣与开放”确地概括了这一时期的基本特征。C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C。

4.A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隋文帝厉行节俭,励精图治,他统治时期出现了“开皇之治”的盛世局面,A项符合题意;隋炀帝不恤民力、纵情享乐,奢侈无度,由于其残暴统治,隋二世而亡。由此分析BC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A。

5.D

【解析】依据题干信息:“吾为官择人,唯才是与、虽亲不用……如其有才,虽仇不弃”可知,此内容反映了唐太宗重视人才。唐太宗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他认识到,只有虚心纳谏,才能避免因君主个人的失误而导致王朝灭亡,他重用贤才,鼓励臣下直言,并能从谏如流。D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D。

点睛:抓住题干关键词“吾为官择人,唯才是与、虽亲不用……如其有才,虽仇不弃”是解题的关键,唐太宗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他认识到,只有虚心纳谏,才能避免因君主个人的失误而导致王朝灭亡,他重用贤才,鼓励臣下直言,并能从谏如流。

6.A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国号为周,她统治时期大力发展科举制度,创立殿试,选拔人才;继续推行贞观以来减轻人民负担的政策和措施,重视发展生产,为后来开元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她得统治被称为政启开元,治宏贞观。A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A。

7.A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国力强盛,被誉为“贞观之治”;唐玄宗时唐代经济达到极盛,称为“开元盛世”;唐代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鉴真东渡”“玄奘西行;唐代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民族交往与交融;文学艺术丰富多彩。仔细审查①②③④符合题意,故此题选A。

8.D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唐朝的制瓷艺术。阅读题文可知,题文要你选出唐朝堪称世界工艺珍品的陶瓷制品的选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三彩是我国唐朝创制且闻名于世的陶器艺术珍品。选项中D符合题意,故选D。A错误,商朝时期就有烧制原始青瓷的瓷窑;B错误,白瓷最早出现于北朝;C错误,元朝时才出现青花瓷。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繁荣与开放的社会?“开元盛世”

9.A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唐太宗时期玄奘西游天竺求取佛经,遍访有名的佛教寺院,并在佛教圣地那烂陀寺游学,成为著名的佛学大师。A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A。

10.A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北宋,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局面,统一了中原和南方地区。A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A。

点睛:抓住题干关键词“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局面”是解题的关键,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北宋,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局面,统一了中原和南方地区。

11.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北宋的社会生活。上述材料反映了当时政府重文轻武的国策,士人受到社会普遍尊重,故选D。

12.A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契丹族阿保机建立辽,A项符合题意;党项族元昊建立西夏;女真族建立金;蒙古族忽必烈建立元。由此分析BC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A。

13.B

【解析】依据题干信息:“精忠报国、抗金名将、莫须有”可知,此内容反映的是岳飞。金军南下攻宋,给人民带来了很大灾难。岳飞坚持抗金,精忠报国符合南宋人民渴望生活安定、发展经济的要求,是符合广大人民利益的,但是被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陷害。D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D。

14.C

【解析】依据题干信息:“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可知,该诗反映的时代背景是这首诗讽刺了南宋统治者偏安一隅,苟且偷安,不思国仇家恨的精神状态。C 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C。

15.D

【解析】依据题干图片信息:第一副图片是清明上河图,它描绘了东京汴河沿岸的风光和繁华景象,反映了北宋商业的繁荣。题干第二幅图片是交子,在宋代,随着商业的繁荣、贸易规模的不断扩大,传统的金属铸币不能满足商业的需要,北宋四川地区出现了纸币,它极大地方便了商业贸易;第三副图片是南宋海

船,说明南宋对外贸易发达,货郎图也表明宋代贸易繁荣。所以四幅画反映的是宋代商业繁荣。D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D。

16.C

【解析】依据题干信息:“开封店铺林立,屋宇雄壮,门面广阔,望之森然。每一交易,动即千万,骇人听闻、临安“万物所聚,诸行百市””可知,开封是北宋的都城,城市繁荣;临安是南宋的都城,“万物所聚,诸行百市”反映了南宋商业繁荣。C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C。

17.B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1271年忽必烈建立元朝,定都大都,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贵族为主建立的全国性统一的王朝。B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B。

18.(1)变化:人口增长较快较多。原因:国家政策鼓励,经济发展,社会安定等等皆可。言之成理即可(2)唐太宗:贞观之治,唐玄宗:开元盛世

(3)由盛转衰的历史事件:安史之乱

【解析】(1)第一问依据材料信息:“唐太宗贞观13年达300万户,705年有615万户,740年唐玄宗开元28年为841户,754年有918万户”可知,唐代人口增长较快较多;第二问开放性题目,国家政策鼓励,经济发展,社会安定等;

(2)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国力强盛,被誉为“贞观之治”;唐玄宗时唐代经济达到极盛,称为“开元盛世”;

(3)第一问依据所学可知,杜甫生活在唐代由盛转衰的时代;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安史之乱以后,外地将领拥兵自重,在军事、财政、人事方面不受中央政府控制,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安史之乱标志唐朝由盛转衰。

19.(1)联姻事实:文成公主入藏,金城公主入藏,唐与吐蕃和亲等,均可。民族政策:开明

平等。

(2)宋、夏、辽等

(3)朝代:元朝。历史意义:结束分裂,促进民族交融,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等。

【解析】(1)第一问依据所学可知,唐太宗时期文成公主入藏,唐玄宗时期金城公主入藏,唐与吐蕃和亲等;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唐代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2)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建立宋朝,定都汴京;960年,阿保机称皇帝,建立契丹政权,定都上京临潢府,后来改国号为辽; 1038年元昊建立西夏;宋、夏、辽并立;

(3)第一问依据材料信息:“它结束了唐末以来国家分裂的政治局面,拆除了宋、辽、西夏、吐蕃等各政权并立以来的此疆彼界”可知,元朝结束了唐末以来国家分裂的政治局面;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1279年元朝统一全国,结束了唐末以来国家分裂的政治局面,促进民族交融,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等。20.(1)唐,提高生产力,促进农业(经济)发展之意即可。

(2)广州、泉州。

(2)南方经济超过北方,经济重心南移,南宋政权在南方等。

【解析】(1)依据所学可知,唐朝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改进,发明并推广了一些重要的生产工具,图示曲辕犁就是其中之一。还有灌溉工具筒车;曲辕犁设计精妙,轻便灵巧,操作时可自如地控制入土深浅,回转省力,适于精耕细作,大大提高了耕作的效率和质量;

(2)依据材料图片信息可知,宋代海外贸易的两个大商港是广州、泉州;

(3)依据所学可知,宋代南方经济超过北方,经济重心南移,南宋政权在南方等。

七年级下学期历史期中模拟试卷

一、选择题

1.“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唐代诗人评价的是()A.大禹治水 B.隋朝造船业 C.隋朝统一 D.隋朝大运河

2.现今,国家公务员招考一般采用笔试和面试相结合的方式。下列皇帝中亲自出题面试,首开殿试之举的是()

A.隋炀帝 B.唐太宗 C.武则天 D.唐玄宗

3.“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分别是唐代的两个治世,这两个治世出现时在位的皇帝是()

A.唐高祖唐太宗 B.唐太宗唐玄宗 C.武则天唐玄宗 D.唐太宗武则天

4.“翻倒,翻倒,喝得醉来吐掉。转来转去自行,千匝万匝未停,停未?停未?禾苗待我灌醉。”唐朝徐来军的这首“调笑令”反映的是什么工具()

A.水排 B.翻车 C.筒车 D.耧车

5.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是( )

A.安史之乱 B.朋党之争 C.藩镇割据 D.宦官专政

6.下列内容中,是鉴真和玄奘的共同之处的是()

①都是唐朝僧人;②都有一种顽强的毅力和百折不挠的精神;③都为完成自己的使命历尽艰辛; ④都在唐朝对外交往中有重大贡献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7.7.唐朝灭亡后,北方黄河流域先后出现了五个政权(即“五代”),按先后顺序排列这五个政权正确的是()

A.后梁、后汉、后唐、后周、后晋 B.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

C.后晋、后梁、后周、后汉、后唐 D.后周、后汉、后晋、后唐、后梁

8.2008年奥运会吉祥物福娃应用了中国传统艺术的表现方式,展现了中国的灿烂文化。下图中,福娃欢欢的头部纹饰源自敦煌壁画中火焰的纹样,假如你想欣赏更多的敦煌壁画,应该去

A.甘肃省

B.河南省

C.陕西省

D.四川省

9.下列四幅两宋与辽、西夏、金并立示意图中,哪一幅是错误的

10.“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它最早出现于

A.北宋、东京 B.北宋、四川

C.南宋、临安 D.南宋、广州

11.杜甫的“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的诗句反映了唐朝的( )

A.经济繁荣 B.政治清明

C.对外开放 D.文化昌盛

12.“杯酒释兵权”是下列哪位皇帝的作为?

A.唐高祖

B.宋太祖

C.宋真宗

D.宋高宗

13.宋史记载:“国家根本,仰给东南。”这一现象说明了()

A.国家重点支持东南沿海的开发 B.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

C.东南沿海一带农民赋税负担沉重 D.政治中心转移到南方

14.14.宋金议和后双方的分界线是()

A.淮水至大散关一线 B.长江至大散关一线

C.汉水至大散关一线 D.黄河至大散关一线

15.(题文)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全国统一的政权时()

A.秦朝 B.金朝 C.元朝 D.清朝

16.下列不属于忽必烈即位后采取的措施有()

A.广开言路 B.整顿吏治 C.注重农桑 D.改用汉姓

17.元朝剧作家关汉卿的代表作是()

A.《牡丹亭》 B.《望卢山瀑布》 C.《金刚经》 D.《窦娥冤》

二、综合题

18.读下图回答问题

(1)图中人物是,他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全国的少数民族政权朝。

(2)为加强对全国广大地区的统治,中央政府建立了制度。

(3)为进一步加强对澎湖和琉球的管辖,政府还专门设置了什么机构?

(4)唐朝时期唐和吐蕃之间关系友好,已“合同为一家”了。这一时期,为加强对吐蕃地区的管理,中央设置了什么机构?这一机构的设置有什么重要意义?

19.“……大宋皇帝谨致誓书于大契丹皇帝阁下:共尊诚信,虔奉欢盟,以风土之宜,助军旅之费,每岁以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更不差使臣专往北朝,只令三司搬差人送至雄州交割……”

(1)上述材料史称什么?

(2)当时的“大宋皇帝”是谁?

(3)上述“誓书”的签订产生了什么影响?

(4)历史上把材料中宋朝给辽国的“每岁以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称做什么?类似的情况还发生在北宋和哪个少数民族政权之间?

20.“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达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

——唐朝文学家皮日休。

(1)这句话说的是一条什么河?哪位皇帝在位时开凿的?

(2)材料中的涿郡、江都在今天什么地方?

三、简答题

21.与宋朝同时代并立的民族政权有哪几个?建立少数民族政权的首领都是谁?

22.安史之乱的影响?

23.科举制是选拔官吏的制度,这种制度何时由谁创建?最初设立的科目是?

24.唐玄宗即位后,重用贤能,在贤相姚崇和宋璟的辅佐下,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有?

参考答案

1.D

【解析】依据题干信息:“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结合所学可知,为了加强南北经济交通,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605年隋炀帝命人开凿大运河。D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D。

点睛:抓住题干关键词“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是解题的关键,为了加强南北经济交通,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605年隋炀帝命人开凿大运河。

2.C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科举考试的相关知识点。阅读题文所给提示信息:皇帝中亲自出题面试,首开殿试之举。因为武则天特别重视科举,曾一连几天在洛成殿亲自测试贡举人,并曾命令把在吏部复试者的名字糊掉而进行暗考,开了后世“殿试”和“糊名”的先河。只有选项C符合题意,故选C。

考点:人教版七年级下·繁荣与开放的社会·科举制的创立

3.B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国力增强,被誉为“贞观之治”;唐玄宗前期的年号是开元,唐玄宗统治前期,重用贤能,大力整顿吏治,对军事、财政制度进行改革等,取得显著成效。唐玄宗统治前期,政局稳定,经济繁荣,被誉为“开元盛世”。B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B。

4.C

【解析】依据题干信息:“转来转去自行,千匝万匝未停,停未?停未?禾苗待我灌醉。”可知,此内容反映的是唐代发明的灌溉工具---筒车,C项符合题意;水排是的东汉的鼓风冶铁工具;翻车是汉代灌溉农田用的龙骨水车;耧车是播种工具。由此分析AB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C。

点睛:抓住题干关键词“禾苗待我灌醉、唐朝”是解题的关键,唐代发明的灌溉工具是筒车。

5.A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唐朝安史之乱以后,外地将领拥兵自重,在军事、财政、人事方面不受中央政府控制,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唐朝由盛转衰。A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A。

6.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唐朝对外友好往来。鉴真和玄奘都是唐朝僧人,他们都为完成自己的使命出生入死,历尽艰辛,都有一种顽强的毅力和百折不挠的精神;鉴真东渡日本,玄奘西游天竺,他们都在唐朝对外交往中有重大贡献。①②③④符合题意,故选A项。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繁荣与开放的社会·对外友好往来

7.B

【解析】从公元907年朱温灭唐到960年北宋建立,短短的五十四年间,中原相继出现了梁、唐、晋、汉、周五个朝代,史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合成五代。由此可知,AC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B。8.A

【解析】

根据题干信息“敦煌壁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敦煌莫高窟坐落的在甘肃敦煌的鸣沙山崖壁上,有一千多个洞窟,里面塑造了神态各异的佛像,绘制着金碧辉煌的壁画,因此想欣赏更多的敦煌壁画,应该去甘肃省;只有选项A符合题意,故选A。

9.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两宋与辽、西夏、金并立的历史准确识记。依据已学知识可知,辽朝,又称契丹国,是中国历史上由契丹人建立的的一个封建王朝,在北宋的东北,与北宋并立。1125年金灭辽,后又灭北宋。金是女真族建立的政权,与南宋对峙。辽不可能与南宋并立,故选D。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

10.B

【解析】

试题分析: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交子,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纸币的出现,有利于商业的发展。

考点:纸币的出现

点评:此题考查了学生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属于基础题。

11.A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的是开元盛世的相关史实。根据所学知识,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明显增加,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稻米流脂粟米,公私仓廪俱丰实”的诗句反映了唐朝“开元盛世”的经济繁荣。故选A。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下册·繁荣与开放的社会·开元盛世

12.B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宋太祖赵匡胤自己是黄袍加身的武将出身,因此对武将集团相当顾忌,实行重文轻武的国策。后世的赵氏王朝也继承了这一传统。宋太祖“杯酒释兵权”,解除朝中大将的兵权,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控制对军队的调动,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B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B。点睛:抓住题干关键词“杯酒释兵权”是解题的关键,宋太祖“杯酒释兵权”,解除朝中大将的兵权。13.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查的是经济重心的南移。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南移的趋势,到南宋时完成。所以答案选B

考点: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下册?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经济重心的南移。

14.A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宋金议和后双方的分界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141年,宋金达成和议,规定南宋向金称臣;东起淮水,西至大散关一线为界,以北为金统治区,以南为宋统治区;南宋向金送纳

岁币。只有选项A符合题意,故选A。

15.C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1271年忽必烈建立元朝,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全国统一的封建政权,C项符合题意;清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二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全国统一的封建政权;秦朝、唐朝是汉人建立的政权。由此分析AB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C。

16.D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孝文帝改革的措施有改用汉姓,D项符合题意;广开言路、整顿吏治、注重农桑属于忽必烈即位后采取的措施。由此分析ABC不合题意,故此题选D。

点睛:抓住题干关键词“不属于忽必烈”是解题的关键,孝文帝改革的措施有改用汉姓;广开言路、整顿吏治、注重农桑属于忽必烈即位后采取的措施。

17.D

【解析】试题解析:本题考察关汉卿及作品《窦娥冤》,在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14课灿烂的宋元文化,第二子目宋词和元曲内容中,元朝剧作家关汉卿的代表作是《窦娥冤》。元朝戏剧空前发达,出现了元曲。元曲由杂剧和散曲组成。关汉卿是元朝剧作家中最优秀的一位。《牡丹亭》是明朝戏剧家汤显祖的代表作,通过神奇的爱情故事,有力地批判了吃人的封建礼教。《金刚经》史唐朝标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故选D项。

考点:关汉卿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察了关汉卿及作品《窦娥冤》,还可从作者、年代考察。

18.(1)忽必烈元

(2)行省制度

(3)澎湖巡检司

(4)宣政院标志着西藏正式成为中央政府直接管辖下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

【解析】(1)第一问依据所学可知,图中人物是忽必烈,他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全国的少数民族政权元朝;

(2)依据所学可知,为加强对全国广大地区的统治,中央政府建立了行省制度;

(3)依据所学可知,元朝设置澎湖巡检司管辖台湾地区,这是历史上中央王朝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

(4)第一问依据所学可知,为加强对吐蕃地区的管理,元朝中央设置了宣政院管理西藏;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宣政院设置,标志着西藏正式成为中央政府直接管辖下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

19.(1)《澶渊之盟》

(2)宋真宗

(3)此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着和平局面。

(4)岁币西夏

【解析】(1)依据材料信息:“大宋皇帝谨致誓书于大契丹皇帝阁下”可知,此内容反映的是1005年的《澶渊之盟》;

(2)依据所学可知,签订“澶渊之盟”时的皇帝是宋真宗;

(3)依据所学可知,“澶渊之盟”签订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着和平局面;

(4)第一问依据所学可知,宋朝给辽国的“每岁以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称做岁币;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宋夏和议后,北宋给西夏岁币。

20.(1)大运河隋炀帝

(2)北京,江苏扬州

【解析】(1)第一问依据材料信息:“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达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可知,此内容反映的是隋代大运河;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605年隋炀帝命人开凿大运河;

(2)依据所学可知,隋朝大运河北抵涿郡,南到余杭,以洛阳为中心。涿郡是今天的北京,江都是今天的江苏扬州。

21.辽阿保机,西夏元昊,金阿骨打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916耶律阿保机建立辽, 1125 金联合北宋灭辽;北宋960赵匡胤建立北宋, 1127 金灭北宋;1038元昊建立西夏,1224 蒙古灭西夏。1115年阿骨打建立金,与宋朝同时代并立的民族政权有辽、西夏、金;

22.持续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唐朝的中央权力衰微,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755---763年唐代爆发安史之乱。持续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唐朝的中央权力衰微,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23.隋朝,隋炀帝,进士科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隋文帝废除选官制度,改以考试选官,隋炀帝时创立进士科,科举制诞生;唐太宗、武则天完善了科举制。

24.整顿吏治,裁减冗员;发展经济,改革税制;注重文教,编修经籍。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唐玄宗即位后,重用贤能,在贤相姚崇和宋璟的辅佐下,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整顿吏治,裁减冗员;发展经济,改革税制;注重文教,编修经籍,唐玄宗统治前期唐代达到鼎盛。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知识点汇总及同步课时作业

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知识点1 安史之乱 1.背景 ( 1 )开元末年以后,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日趋腐败。社会上的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边疆形势也日趋紧张。 ( 2 )各地的节度使逐渐集军权、行政权和财权于一身,势力膨胀。中央与地方的力量对比失去平衡,形成外重内轻的局面。 2.爆发:755年,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 3.过程:安史叛军从河北大举南下,先攻占东都洛阳,又攻下潼关,逼近长安。唐玄宗仓皇逃往四川,太子李亨北上灵武,被拥立为帝,即唐肃宗。唐朝将镇守西北地区的精兵悉数内调,并在北方少数民族军队的援助下,反击叛军。安史叛军接连内乱,最终于763年被平定。 4.影响 ( 1 )持续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 2 )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 ( 3 )唐朝的中央权力衰微,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知识点2 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 5.黄巢起义 6.唐朝灭亡:907 年,朱温建立了后梁政权,唐朝至此灭亡。 知识点3 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7.含义:唐朝灭亡后,北方黄河流域先后出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政权,南方地区出现吴、南唐、吴越、前蜀、后蜀、楚、闽、南汉、南平九个政权,再加上北方割据太原的北汉,史称“五代十国”。 8.社会状况:北方地区政权更迭,战事不断,政局动荡不安。南方地区,政局相对稳定,经济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一定的发展。 9.评价 ( 1 )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它们的开国君主都是掌握兵权的武将。( 2 )五代十国时期,虽然政权分立,但长期政治统一的历史影响和各地经济发展的密切联系,使统一始终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教案

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唐朝的灭亡。 教学难点:唐朝的衰亡原因;五代十国形成的原因和影响。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提出问题:同学们还记得在“盛唐气象”中我们提及过的“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的诗句吗? 这句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副社会安定、经济繁荣的盛世局面,但是同学们知道这首诗其实还有后半段吗?“岂闻一绢直万钱,有田种谷今流血。”意思是安史之乱后,田园荒芜,物价昂贵,一绢布匹居然要卖到万贯钱。大家想知道究竟发生了哪些事情使唐朝发生了如此大的变化吗?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安史之乱 1.学生探讨:安史之乱爆发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唐玄宗像 答案提示:(1)开元末年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日趋腐败。(2)社会矛盾尖锐,边疆形势紧张。(3)节度使势力膨胀,形成外重内轻的局面。(4)安禄山担任三个边地的节度使,逐渐扩张势力。 2.史料解读。 材料:安禄山兼三大兵镇独掌15万的兵力,拥兵边陲,其手下骁勇善战,甚获玄宗宠信,引来宰相杨国忠忌恨。两人因而交恶,而唐玄宗又对此不加干预。安禄山久怀异志,加上手握重兵,就以讨杨之名举兵叛唐。 3.教师结合材料和课本讲述安史之乱的基本情况。 (755年,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唐玄宗逃往四川,太子李亨被拥立为帝,即唐肃宗。唐朝内调西北地区精兵,并在北方少数民族军队的援助下,于763年平定了叛乱。) 4.读教材,学生回答:安史之乱的影响。

答案提示: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目标导学二:黄巢起义和唐朝的灭亡 1.学生读教材和图,抢答黄巢起义的背景和结果。 答案提示:(1)背景:唐朝后期,统治腐朽,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的态势日益严重,相互之间发生兼并战争。人民赋役繁重,生活困苦。 (2)结果:起义军虽然一度攻占了长安,最终却被原为农民起义军将领的朱温,与其他藩镇联合镇压了。 2.教师讲述:唐朝灭亡的基本情况。 (朱温陆续兼并了北方的大小割据势力。907年,朱温建立了后梁政权,唐朝灭亡。) 目标导学三: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1.史料解读。 材料:五代十国,包括五代与十国等众多割据政权,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政权分立时期,自唐朝灭亡开始,至宋朝建立为止;也可以定义为到宋朝统一十国剩余政权为止。 2.根据课本知识和材料,抢答五代十国的历史根源。 答案提示:唐末藩镇割据。 3.结合教材,概括五代十国的历史影响。 答案提示:北方战事不断,政局动荡不安。南方地区政局相对稳定,经济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一定的发展。五代十国时期,虽然政权分立,但长期统一的历史影响和各地经济发展的密切联系,使统一始终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 三、课堂总结 唐朝盛极一时,最后因为唐玄宗的奢侈腐化而导致了王朝的衰败和接下来一百多年的混乱,我们应该从唐玄宗前后半生的所作所为中得到有益的启示,无论何时何地,都应该戒骄戒躁,始终如一。 3板书设计 4教学反思 本课主要再现了唐朝由盛世到衰败的过程,重点是识记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难点是如何让学生在探究学习中得出正确的教训和人生观。在本课中,充分展示了唐玄宗统治后期的腐化,和其带来的严重后果,以此启发学生,让他们拥有正确的人生观。另外,要让学生明白五代十国虽然混乱不已,但其中仍然孕育着统一的因素,使其领悟到统一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夙愿。

部编版七下历史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知识点

部编版七下历史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知识点一、安史之乱 1.背景:开元末年以后,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日趋腐败。边将安禄山一身兼任范阳等三地的节度使,担负东北地区防御重任,逐渐扩张势力。 2.爆发:755年,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 3.影响: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唐朝的中央权力衰微,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二、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 1.原因: (1)唐朝后期,统治腐败,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的态势越来越严重,而且相互之间发生兼并战争,中央已无力控制藩镇。 (2)人民赋役繁重,生活困苦,又遇到连年的灾荒,无以为生。 2.黄巢起义:起义军在黄巢的率领下,转战南北,并攻入长安,建立政权,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 3.唐朝灭亡:907年,朱温建立了后梁政权,唐朝至此灭亡。

三、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1.含义:唐朝灭亡后,北方黄河流域先后出现五个政权,南方地区出现九个政权,再加上北方割据太原的北汉,史称“五代十国”。 2.评价: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虽然政权分立,但长期政治统一的历史影响和各地经济发展的密切联系,使统一始终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 【同步练习】 1、下列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标志着唐朝由盛转衰的事件是() A.“贞观之治” B.黄巢起义 C.安史之乱 D.鉴真东渡 2、五代十国时期,北方黄河流域的“五代”不包括下列哪一个政权() A.后梁B.后唐 C.后周D.后蜀 3、唐朝政局可用下图表示,图中“?”处应为()

(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案

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学分析? 代十国的发展演变过程中,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唐玄宗后期统治的腐败;唐朝的灭亡 教学难点:唐朝的衰亡原因;五代十国形成的原因和影响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玄宗幸蜀图》图)讲述杨贵妃 的死:唐玄宗一众到了马嵬坡(今陕西兴平市西北 23里)途中将士饥疲,六军愤怒,陈玄礼认为杨国 忠作乱才导致安禄山谋反,请李辅国转告太子想杀 杨国忠的意图。这时吐蕃使者正率领20多人围堵杨 国忠,抱怨没食物。有官兵喊:“杨国忠与胡虏谋反!” 杨国忠骑着马逃到西门,被众人杀死肢解,头被枪 挑着竖在驿站门口。陈玄礼及韦谔请求玄宗杀死杨 贵妃。高力士劝说玄宗保军心安定,杀死杨贵妃。 玄宗忍痛命令高力士在佛堂缢死杨贵妃。此后,玄 宗入蜀。后世史家认为“马嵬之变“是一场“有计 划的兵变“。这就是《玄宗幸蜀图》的历史背景,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唐朝由盛世到衰败的过程,以 从中汲取教训。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安史之乱 (一)背景(原因): (多媒体展示唐玄宗的画像)学生探讨:安史之乱 爆发的历史背景? 答案提示:1.开元末年唐玄宗 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日益腐败。2.社会矛盾 尖锐,边疆形势紧张。3.节度使势力膨胀,形成外 重内轻。4.安禄山担任三个边地的节度使,逐渐扩 张势力。 (二)过程 (多媒体展示以下列材料)史料解读 安禄山兼三大兵镇独掌15万的兵力,拥兵边 陲,其手下骁勇善战,甚获玄宗宠信,引来宰相杨

国忠忌恨。两人因而交恶,而唐玄宗又对此不加干预。安禄山久怀异志,加上手握重兵,就以讨杨之名举兵叛唐。 1.(多媒体出示问题:安史之乱的基本过程)教师讲述:安史之乱的基本情况。 (755年,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763年被平定) 2.(多媒体出示问题:安史之乱的影响)读教材,学生回答:安史之乱的影响 答案提示: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目标导学二黄巢起义和唐朝的灭亡 1.(多媒体展示黄巢起义图)学生读教材和图,抢答黄巢起义的背景和结果 答案提示:背景:唐朝后期,统治腐朽,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的态势日益严重,相互之间发生兼并战争,人民赋役繁重,生活困苦。 结果:起义军虽然一度攻占了长安,最终却被原为义军将领的朱温,与其他藩镇联合镇压了起义。 2.(多媒体出示问题:唐朝灭亡的基本情况)教师讲述:宋朝建立的基本情况?(朱温陆续兼并了北方的大小割据势力,907年,建立了后梁政权,唐朝灭亡。) 目标导学三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1.(多媒体展示以下材料)史料解读 材料:五代十国,包括五代与十国等众多割据政权,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时期,自唐朝灭亡开始,至宋朝建立为止;也可以定义为到宋朝统一十国剩余政权为止。 2.(多媒体出示问题:五代十国的历史根源)根据课本知识,抢答五代十国的历史根源 答案提示:唐朝藩镇割据。 2.(多媒体出示五代十国的地图,提出问题:五代十国的历史影响)五代十国的历史影响? 答案提示:北方战事不断,政局动荡不安。南方地区政局相对稳定,经济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一定的发展。五代十国时期,虽然政权分立,但统一始终是一个必然趋势。 三、课堂总结 唐朝盛极一时,最后因为唐玄宗的奢侈腐化而导致了王朝的衰败,和接下来几百年的混乱,我们应该从唐玄宗前后半生的所作所为中得到有益的启示,无论何时何地,都应该戒骄戒躁,始终如一。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本课主要再现了唐朝由盛世到衰败的过程,重点是记诵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难点是如何让学生在探究学习中得出正确的教训和人生观。在本课中,充分展示了唐玄宗统治后期的腐化,和其带来的严重后果,以此启发学生,让他们拥有正确的人生观。在就是认识到五代十国虽然混乱不已,但其中仍然孕育着统一的因素,从而意识到,统一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宿愿。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案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唐玄宗统治后期朝政腐败,酿成“安史之乱”的情况;知道唐末农民起义及唐朝的灭亡、中国进入纷乱的“五代十国”时期等史实。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唐玄宗统治后期朝政腐败的了解,认识到治理国家要完善人才选拔制度,用人要德才兼备的重要性;通过思考“强盛的唐朝为什么会爆发安史之乱”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唐末农民起义的爆发也是唐朝政治腐败的结果;理解出现“五代十国”纷乱局面中的统一因素,认识到国家民族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教学重点】 安史之乱、五代十国。 【教学难点】 “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及影响、认识到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以及藩镇割据的概念及其所造成的危害。理解五代十国时期存在的统一因素。 【教学准备】 唐朝安史之乱、反映安史之乱的诗歌及五代十国形势图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提问上节内容,突出“中外文化交流”。 二、导入新课 唐朝有一位著名的诗人,写了一首《忆昔》诗,称赞“开元盛世”,同学们还记得这位诗人的名字吗?(杜甫)大家还记得这首诗的内容吗?(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答得很好。尽管这首诗不无溢美之处,但大体上还是符合事实的。这么一个难得的盛世局面,到了天宝年间竟从顶峰急剧地跌落下来。唐朝由盛而衰,从衰落到灭亡。这些就是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内容。

杜牧《过华清宫绝句》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总结:朝政腐败,预伏着危机。 2.安史之乱:让学生看《安史之乱》示意图。 让学生说出安史之乱的时间、叛军将领。 简单概括安史之乱的根本原因:唐玄宗后期政治腐败,内部兵力空虚。直接原因:节度使势力日益强大。 3.安史之乱的重要影响:藩镇割据 (1)安史之乱持续八年之久,对社会经济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地方上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2)教师可补充介绍:玄宗时,边境共设10 个节度使。安史之乱期间和以后,唐朝增设了许多节度使。不少节度使管辖的地区,名义上是唐朝的藩镇,实际上是割据势力。“虽称藩臣,实非王臣”。藩镇之间、藩镇和中央之间,不断争战,一直持续到唐朝灭亡。藩镇割据局面,严重削弱了唐朝后期的统治力量。 三、讲授新课 (一)安史之乱 1.引述白居易《长恨歌》中的诗句,讲唐玄宗宠爱杨贵妃、不理朝政。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2.注意讲清藩镇割据的概念;结合《敦煌壁画中的节度使出行图》,加强形象记忆。 3.评价唐玄宗 学生讨论后得出:唐玄宗统治前期,重用贤人,励精图治,锐意改革,使政治清明、社会安定、人民安居乐业、经济空前发展,把唐朝推向全盛,出现开元盛世的局面,这是他的功绩。而唐玄宗统治后期,却重用奸臣,贪图享乐,荒于朝政,导致安史之乱,国家日趋衰落,这又是他无可争辩的过失。所以,唐玄宗有功有过。但总起来说,唐玄宗应该是一位有作为的皇帝。 经验教训:完善人才选拔制度,用人要德才兼备,任人唯亲,姑息养奸,危害严重。 4.想一想,“安史之乱”这场战乱给人民造成了什么样的灾难? (二)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 1.唐朝后期政治腐败:藩镇割据,混战不已;宦官专权,把持朝政。 2.黄巢起义:

安史之乱与唐朝灭亡 教学设计

安史之乱与唐朝灭亡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涉及到三目:安史之乱、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安史之乱的爆发,使唐朝由盛世太平的局面走向衰败分裂的局面。其原理是藩镇得到加强,开始拥兵自重,独霸一方。安史之乱→藩镇割据→五代十国。在本课中,充分展示了唐玄宗统治后期的腐化,和其带来的严重后果,五代十国虽然混乱不已,但其中仍然孕育着统一的因素,从而意识到,统一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宿愿。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简述安史之乱的过程与影响,分析安史之乱的原因; 2、知道相继存在于黄河流域的五代政权和十国政权的大致区域; 3、探究安史之乱、藩镇割据、五代十国局面之间的联系。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分析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了解安史之乱的影响,帮助学生运用历史史料的方法学习历史; 2、通过阅读课文和独立思考,知道五代十国,了解五代十国时期中国的政治局面。对历史现象进行初步的归纳、概括和比较。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安史之乱,藩镇割据揭露地主阶级腐朽反动的本性,并说明这一切正是唐朝国势衰落的原因; 2、理解五代十国统一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也认识到当今反腐的必要性。 教学难重点 【教学重点】 安史之乱和唐末农民战争;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教学难点】 安史之乱的原因及影响。 课前准备 学生搜集唐朝末年的资料,并加以整理;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多媒体出示唐朝著名诗人杜甫的《忆昔》和《垂老别》,尽管《忆昔》这首诗不无溢美之处,但大体上还是符合事实的。《垂老别》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冈峦。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则描述了唐朝后期的战乱、萧条。这么一个难得的盛世局面,到了天宝年间竟从顶峰急剧地跌落下来。唐朝由盛而衰,从衰落到灭亡。这些就是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内容。 讲授新课 一、安史之乱 1、据多媒体材料并结合教材分析安史之乱的原因 材料一“安史之乱”前节度使的分布情况 材料二唐代张萱《虢国夫人游春图》 总结得出:(1)天宝年间,唐玄宗逐渐荒于政事,任人唯亲,政治日益黑暗。 (2)节度使权力逐渐扩大,掌握了军权,且兼管辖区的行政和财政,势力极度膨胀,最终造成唐王朝“外重内轻”的局面。 2、安史之乱的概况:让学生看《安史之乱》示意图。 让学生说出安史之乱的时间、叛军将领。 简单概括安史之乱的根本原因:唐玄宗后期政治腐败,内部兵力空 虚。直接原因:节度使势力日益强大。 3、安史之乱的重要影响: 出示材料材料一:“宫室焚烧,十不存一。百曹荒废,曾无尺椽,中间畿内,不满千户。井邑榛荆,豺狼所嗥。既乏军储,又鲜人力。东至郑、汴,达于徐方,北自覃怀,经于相土,人烟断绝,千里萧条”。 ——(后晋)刘昫等撰: 《旧唐·郭子仪列传》 材料二:安、史乱天下,至肃宗大难略平,君臣皆幸安,故瓜分河北地,付授叛将,护养孽萌,以成祸根。乱人乘之……效战国……一寇死,一贼生,讫唐亡百余年,卒不为王土。——(北宋)欧阳修、宋祁撰: 《新唐书·藩镇魏博列传》 材料三图片:比较安史之乱前、后期藩镇割剧势力的发展 分析总结: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案)(zxls_20170509151647)

5、《唐朝衰亡与五代十国》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简述安史之乱的过程与影响,分析安史之乱的原因。 (2)知道相继存在于黄河流域的五代政权和十国政权的大致区域。 (3)探究安史之乱、藩镇割据、五代十国局面之间的联系。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分析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了解安史之乱的影响,帮助学生运用历史史料的方法学习历史。 (2)通过阅读课文和独立思考,知道五代十国,了解五代十国时期中国的政治局面。对历史现象进行初步的归纳、概括和比较。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能够对历史现象进行初步地分析评价,使学生对历史人物正确褒贬。 【教学重点】 安史之乱五代十国 【教学难点】 安史之乱的原因既影响。 【教学方法】 本课时所使用的教学方法有:讲述法、讨论法、阅读指导法等。 学习方法有:学生分组合作法、自主探究法等。 【课前准备】 学生搜集唐朝末年的资料,并加以整理;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材料引入: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反映唐朝的强盛。再引入: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馀家,世乱各东西。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贱子因阵败,归来寻旧蹊。人行见空巷,日瘦气惨凄。但对狐与狸,竖毛怒我啼。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品读唐朝诗人杜甫的《忆昔》《无家别》两首诗,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变化呢?请学习

第五课。见第2张PPT。 2、讲授新课: 本课共学习个板块:安史之乱 五代十国 第一篇章:安史之乱 课件展示:安史之乱的背景。地方:节度使势力膨胀,形成内轻外重之势。 中央:唐玄宗统治后期,政治黑暗腐败。见第6张PPT。 过渡:下面我们一起具体分析。 课件展示:唐玄宗宠幸杨贵妃,从此荒废朝政。他重用宦官高力士,又把朝政交给口蜜腹剑的李林甫,还提拔杨贵妃的堂兄杨国忠担任宰相。这些人把持大权,营私舞弊,排斥贤能之人,致使朝政黑暗腐败。见第7张PPT。 课件展示:开元末年以后,各地的节度使(原为军事统领,后成为地方最高军政长官)逐渐集军权、行政权和财权于一身,势力膨胀。中央与地方的的力量对比失去平衡,形成外重内轻的局面。边将安禄山一身兼任范阳等三地的节度使,担负东北地区防御重任,逐渐扩张势力。见第8张PPT。 师:安史之乱的基本情况。755年,安史叛军从河北大举南下,先后攻占东都洛阳,又攻下潼关,逼近长安。唐玄宗仓皇逃往四川,太子李亨北上灵武,被拥立为帝,即唐肃宗。唐朝将镇守西北地区的精兵悉数内调,并在北方少数民族军队的援助下,反击叛军。安史叛军接连内乱,最终于763年被平定。见第9张PPT。 师:安史之乱的影响:比较安史之乱前后藩镇割剧势力说明——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见第10张PPT。 课件展示:背景:唐朝后期,统治腐朽,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的态势日益严重,相互之间发生兼并战争,人民赋役繁重,生活困苦。见第11张PPT。 结果:起义军虽然一度攻占了长安,最终却被原为义军将领的朱温,与其他藩镇联合镇压了起义。见第12张PPT。 过渡:藩镇割据造成国家分裂呢?让我们进入第二篇章:五代十国。 第二篇章:五代十国 师:唐朝灭亡——农民起义军将领的朱温,投降唐朝后,被封为节度使,与其他藩镇联合镇压了黄巢起义。朱温逐渐控制朝政,陆续兼并了北方的大小割据势力。907年,朱温建立了后梁政权,唐朝至此灭亡。见第14张PPT。 教师提问:比较五代十国前后期形式,回答五代包括哪五个朝代?十国包括哪十个政权?见第15张PPT。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课后练习: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1.唐朝朝政日趋腐败是在() A.唐太宗统治初年B.唐太宗统治末年 C.唐玄宗统治初年D.唐玄宗统治末年 2.唐朝时,集军权、行政权和财权于一身的地方最高军政长官是() A.郡守B.县令 C.节度使D.刺史 3.安史之乱导致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其爆发的主要原因是() A.皇帝荒废朝政B.发生严重灾荒 C.杨贵妃得宠D.农民负担过重 4.安史之乱后,北方地区“人烟断绝,千里萧条”。这反映了安史之乱() A.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 B.使唐朝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C.使边疆将领的权力日益加强 D.使唐朝中央权力日益衰微 5.“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是唐末农民大起义领袖黄巢的名句。黄巢领导的这次起义() A.推翻了唐朝的统治 B.平定了安史之乱 C.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 D.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 6.下列五代的政权中,废掉唐朝皇帝而建立的是() A.后梁B.后周 C.后晋D.后汉 7.藩镇割据是唐朝末年形成的一大恶瘤。下列历史现象的产生与这一“恶瘤”密切相关的是() A.安史之乱B.黄巢起义 C.五代十国D.宦官专权 8.唐朝灭亡后,中国历史进入政权分立的五代十国时期。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 B.“五代”先后出现在黄河流域,都城都设在东京(开封) C.“十国”是指唐朝灭亡后在南方地区出现的十个政权 D.“五代”是指先后出现的后梁、后唐、后汉、后晋、后周五个政权 9.《旧唐书》中描绘唐朝某一时期出现了“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贡赋不入于朝廷。虽称藩臣,实非王臣也”的局面。这一局面形成于() A.唐玄宗统治前期 B.武则天统治时期 C.安史之乱后 D.黄巢起义时 10.“朱李石刘郭,梁唐晋汉周。都来十五帝,播乱五十秋。”这首诗描述的是() A.战国时期B.三国时期 C.两晋时期D.五代十国 1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玄宗骄奢,宠爱贵妃,不理政事,重用奸相,朝政腐败。玄宗时,边境设有10个节度使。他们不仅是军事长官,还掌握财政大权。最终导致安史之乱的爆发。 材料二唐末土地兼并严重,全国半数以上农民失掉土地沦为逃户。873年遇到大旱灾,许多地方秋粮颗粒无收,百姓吃草根树叶糊口,官府却照旧催逼赋税。 材料三安史之乱历经八年,给社会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相争,唐朝一步步走向衰亡。 (1)结合材料一,说说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答出两点,4分) (2)根据材料二,归纳唐末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1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安史之乱;唐朝的灭亡。 教学难点: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和影响;五代十国形成的原因和影响。 2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岂闻一绢直万钱,有田种谷今流血。 同学们还记得在“盛唐气象”中我们提及过的“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的诗句吗? 这首诗的前半段向我们展示了一幅社会安定、经济繁荣的盛世景象,但同学们知道这首诗的后半段吗?“岂闻一绢直万钱,有田种谷今流血”意思是安史之乱后,田园荒芜,物价昂贵,一绢布匹居然要卖到万贯钱。曾以繁荣和开放著称的唐王朝为什么会走向衰亡?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安史之乱 1.指导学生阅读“安史之乱”一目,并回忆第2课中的“开元盛世”相关内容,找出形容唐玄宗前期、后期统治表现不同的关键词。 提示:前期:稳定政局、励精图治、重用贤能;后期:追求享乐、任人唯亲。 2.唐玄宗用人标准发生了什么变化?这种变化导致了什么后果? 提示:通过比较可以知道安禄山等节度使势力发展与唐玄宗的识人用人有密切关系。玄宗后期,重用善于逢迎的李林甫,任用番将安禄山等掌管重兵,种下了安史之乱及藩镇跋扈的祸根。李林甫死后,杨国忠代为右相,他身兼40余职,妒贤嫉能,结党营私,生活奢侈。其所作所为,引起公愤。故安禄山以诛杨国忠为名起兵。 3.材料展示 材料一: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杜甫 隋唐以来,河北幽州一带民族杂居,契丹、奚、突厥等族的习尚与汉不同,当地官员虐待少数民族,实行高压政策。 材料二:开元以后,在边防普遍设立节度使制度,他们的权力越来越大,至于“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兵甲,又有其财赋”。 4.阅读教材并结合材料,分析安史之乱的爆发还有哪些原因。 提示:(1)社会矛盾尖锐,边疆形势紧张。(2)节度使势力膨胀,形成外重内轻的局面。 5.指导学生课前搜集有关安史之乱的史实,了解学习安史之乱发生的时间、人物、主要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案

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安史之乱的过程、原因、影响; (2)了解藩镇割据;宦官专权; (3)唐末农民起义原因、简单经过及历史作用; (4)五代十国的史实。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唐朝由盛转衰的原因、过程、影响的分析,获取有效历史信息,培养学生观察力和想象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安史之乱,藩镇割据揭露地主阶级腐朽反动的本性,并说明这一切正是唐朝国势衰落的原因。 (2)理解五代十国统一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也认识到当今反腐的必要性。 【教学重点】 安史之乱和唐末农民战争;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教学难点】 安史之乱的过程和藩镇割据的概念 【教学方法】 本课时所使用的教学方法有:讲述法、讨论法、阅读指导法等。 学习方法有:学生分组合作法、自主探究法、资料研习法等。 【课前准备】 学生搜集唐朝末年的资料,并加以整理;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以最近热播的电视剧《大唐荣耀》为导入点,男女主人公在乱世中挣扎,当时的乱世是怎么爆发起来的?PPT展示出大唐荣耀的剧照和安禄山、史思明的相片,引出安史之乱。 2、讲授新课:

本课共学习个板块:安史之乱 五代十国 第一篇章:安史之乱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书本23-24页,思考 ①安史之乱出现的原因? ②安史之乱过程? ③安史之乱影响? PPT出示材料 材料一:天子骄于佚乐而用不知节,大抵用物之数,常过其所入。 ——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五一《食货志一》 材料二: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 ——白居易《长恨歌》 材料三:(天宝元年)李林甫为相,凡才望功业出己右及为上所厚、势位将逼己者,必百计去之;尤忌文学之士,或阳与之善,啖以甘言而阴陷之。世谓李林甫“口有蜜,腹有剑。” ——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一五《唐纪三一》 结合以上材料,说一说唐玄宗统治后期的统治情况 学生结合书本讨论,教师总结:(1)开元末年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日益腐败。 课件展示:开元末年以后,各地的节度使(原为军事统领,后成为地方最高军政长官)逐渐集军权、行政权和财权于一身,势力膨胀。中央与地方的的力量对比失去平衡,形成外重内轻的局面。边将安禄山一身兼任范阳等三地的节度使,担负东北地区防御重任,逐渐扩张势力。 教师引导:还有哪些原因? 学生结合书本,小组讨论回答: (2).社会矛盾尖锐,边疆形势紧张。 (3).节度使势力膨胀,形成外重内轻。 材料:安禄山兼三大兵镇独掌15万的兵力,拥兵边陲,其手下骁勇善战,甚获玄宗宠信,引来宰相杨国忠忌恨。两人因而交恶,而唐玄宗又对此不加干预。安禄山久怀异志,加上手握重兵,就以讨杨之名举兵叛唐。 教师引导:安史之乱的大致情况怎么样? 学生结合书本回答 (1)755年,安禄山、史思明发动叛乱 (2)763年,安史之乱被平定 教师结合地图讲述大致过程。 教师引导:结合材料并阅读P24,说说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什么样的灾难?给唐朝社会带来怎样的影响?

第五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知识梳理

第五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知识梳理 一.安史之乱 1.背景: (1)唐玄宗统治后期,朝政日趋腐败,社会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边璐形势曰趋紧张。 (2)各地的节度使逐渐集军权、行政权和财权于一身。 (3)中央与地方的力量对比失去平衡,形成外重内轻的局面。 2.爆发:755年,安禄山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3.概况: (1)从河北南下,攻占洛阳、淹关,逼近长安。 (2)唐玄宗逃往四川,太子李亨被拥为帝。 (3)将镇守西北地区的精兵悉数内调,并在北方军队的援助下,于763年,叛军被平定。 4.影响:(1)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 (2)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 (3)唐朝的中央权力衰微,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局面。二.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 1.黄巢起义:(1)背景。①唐朝后期,统治腐朽,中央无力控制藩镇。 ②人民赋役繁重,生活闲苦。 (2)过程:起义军在黄巢的率领下,转战南北,攻人长安,建立政权。 (3)影响:给唐朝的统治以致命的打击。 2.唐朝灭亡:

(1)时间907年。 (2)概况:被朱温建立的后梁亡。 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1.五代: 唐朝灭亡后,在北方黄河流域先后出现的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政权。 2.十国: 南方地区出现的吴、南唐、吴越、前蜀、后蜀、楚、闽、南汉、南平九个政权,加上北方割据太原的北汉。 3.评价: (1)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它们的开国君主都是掌握兵权的武将。 (2)虽然政权分立,但统一始终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 知识拓展 黄巢起义的历史意义。 ①历时10年,波及大半个中国,是我国历史上一次大规模的农民战争,流动作战是它的突出特点。 ②它瓦解了唐朝的统治(是瓦解不是推翻),沉重打击了封建地主阶级。 ③唐末农民起义的反封建斗争水平,比以前的农民起义有所提高。它首次提出了平均的思想,反映了广大农民均田、均产的要求。 五代十国时期,南方经济获得发展的原因。 ①南方局势相对稳定,战争较少;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一、学习目标: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知道“安史之乱”导致唐朝由盛转衰;知道唐朝灭亡后 五代十国的局面。 二、重点难点:安史之乱;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 三、教学方法 问题提示与自学讨论相结合。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由导言导入 一、安史之乱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找出安史之乱爆发的背景、时间、影响。 1.背景:开元末年以后,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日趋腐败。边将安禄山一身兼 任范阳等三地的节度使,担负东北地区防御重任,逐渐扩张势力。 2.爆发:755年,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3.影响:对社会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 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唐朝的中央权力衰微,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二、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找出黄巢起义的背景、过程、结果。 1.原因: (1)唐朝后期,统治腐朽,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的态势越来越严重,而且相互之间发生兼并战争,中央已无力控制藩镇。 (2)人民服役繁重,生活困苦,又遇到连年的灾荒,无以为生。 2.过程 黄巢起义:起义军在黄巢的率领下,转战南北,并攻入长安,建立政权,给唐朝统治以致命 的打击。 3.唐朝灭亡:907年,朱温建立了后梁政权,唐朝至此灭亡。 三、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1.含义:唐朝灭亡后,北方黄河流域先后出现五个政权,南方地区出现九个政权,再加上 北方割据太原的北汉,史称“五代十国”。 2.实质: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 3、影响:北方政权更迭,战事不断,政局动荡不安。 四、小结:唐朝曾经鼎盛一时,但到了唐玄宗时期,他为富庶繁荣所陶醉,骄奢之心日益增长,早期的勤政纳谏作风逐渐退化,晚节不保,用人不当,直接导致了唐朝政局由盛而衰的 转折变化。 作业:写本课知识点 反思:1、在课堂上遇到突发问题的时候,不要一味打断、扑灭学生的参与热情,否则没人 再举手,没人再想说。思想形成的过程本身就是师生交流、思维碰撞的过程。解决学生突发 问题的办法贵在教师的引导,改变教师满堂灌的方式,加强对相似概念的分析、比较、鉴别,并通过提供材料和途径的方式让学生参与其中,体会自我搜集材料,认识历史人物和事件的 乐趣,从而提高学生在历史课上的积极性。

教师原创】部编历史七下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知识点

1安史之乱 背景:唐玄宗追求享乐,朝政腐败。节度使权力膨胀。 ※时间:755年 ※借口:安禄山借口朝廷有内奸,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了叛乱。 结果:唐玄宗逃跑,李亨北上灵武被拥护为帝,即唐肃宗。在西北少数民族军队的援助下,反击叛军,安史叛军763年被平定。 ※安史之乱的影响:持续八年的安史之乱,社会经济遭到破坏,尤其是北方遭到浩劫。唐朝国势由盛转衰,矛盾尖锐。中央权力衰弱,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 2黄巢起义和唐朝灭亡 ※起义背景:唐朝后期,统治腐朽,宦官专权,藩镇割据严重。人民赋税繁重,生活困难。 ※起义领导人:黄巢 起义发展:攻入长安,建立政权。给唐朝以致命的打击。 ※起义结果:朱温联合其他藩镇镇压了黄巢起义,907年朱温建立后梁政权,唐朝灭亡。 3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五代:黄河流域出现的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政权。 十国:南方地区出现的吴、南唐、吴越、前蜀、后蜀、楚、闽、南汉、南平几个政权,再加上北方的北汉。 ※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的藩镇割据局面的延伸。 五代十国时期,虽然政权分立,但统一始终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 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课前预习 1、开元末年以后,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日趋腐败。社会矛盾尖锐,边疆形势日益紧张。各地的逐渐集军权、行政权和于一身,势力膨胀,形成的局面。 2、年,安禄山和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安史叛军从河北大举南下,先攻占东都洛阳,又攻下潼关,逼近长安。唐玄宗仓皇逃亡四川,太子李亨北上灵武,被拥立为帝,即。唐朝将镇守西北地区的精兵悉数内调,并在北方少数民族军队的援助下,反击叛军。安史叛军接连内乱,最终于年被平定。 3、持续八年之久的,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唐朝的国势从此,各种矛盾越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资料讲解

第6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知识与能力】 了解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和背景;了解黄巢起义和唐朝灭亡的基本史实;把握五代十国形成的原因和特点。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唐玄宗统治前期和后期的比较,让学生体会一个人的所作所为将直接导致不同的后果,培养学生对比辨析、以史为鉴的学习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比,认识到统治者个人的作为,将直接影响历史发展的轨迹,甚至导致一个王朝, 一个国家的衰亡,让学生从中吸取教训。 2.从唐末藩镇割据到五代十国的发展演变过程中,让学生理解维护国家大一统的重要性。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唐玄宗后期统治的腐败;唐朝的灭亡 教学难点:唐朝的衰亡原因;五代十国形成的原因和影响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播放视频《霓裳羽衣舞》片段 《霓裳羽衣舞》这是唐代宫廷著名的舞蹈,传说是唐玄宗李隆基所作,由他宠爱的贵妃杨玉环作舞表演。正当玄宗和杨贵妃流连于骊山华清宫的富丽,沉湎于《霓裳羽衣曲》乐曲声中,这歌舞升平的盛世繁华之中却潜伏着一场深刻的危机。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第六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二、讲授新课 (板书)第6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板书)一安史之乱与藩镇割据 唐玄宗统治前期,励精图治,使唐王朝社会经济和国势达到极盛时期。但在这殷富繁荣的背后,却潜伏着一场祸乱。 1、安史之乱 提出问题:结合材料,说说唐玄宗统治后期的统治情况? 出示材料: 材料一:天子骄于佚乐而用不知节,大抵用物之数,常过其所入。 ——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五一《食货志一》 材料二: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姊妹弟

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 ——白居易《长恨歌》讲解:1、玄宗怠政---天宝年间,玄宗渐生骄侈之心。他不再似当年那样关心政事,勤勉治国,勃勃进取了,而一心要作纵欲享乐的“太平天子”。自杨贵妃入宫后,玄宗整日与贵妃饮酒作乐,过着“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的生活。 材料三:(天宝元年)李林甫为相,凡才望功业出己右及为上所厚、势位将逼己者,必百计去之;尤忌文学之士,或阳与之善,啖以甘言而阴陷之。世谓李林甫“口有蜜,腹有剑。” ——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一五《唐纪三一》 (板书)2、任用奸相 玄宗将国家大事交给“口密腹剑”的奸相李林甫和不学无术的外戚杨国忠,据《资治通鉴》记载李林甫有四项奸邪作恶的“本领”:“媚事左右,迎合上意,以固其宠”;“杜绝言路,掩蔽聪明,以成其奸”;“妒贤嫉能,排抑胜已,以保其位”;“屡起大狱,诛逐贵臣,以张其势”。他独揽朝政19年,残害忠良,堵塞言路。朝廷腐败日甚一日,国家祸患日迫一日。 材料四:开元以后,在边防普遍设立节度使制度,他们的权力越来越大,至于“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兵甲,又有其财赋”。 材料五:天宝元年(742年),边军不断增加,达到四十九万人,占全国总兵数百分之八十五以上,其中又主要集中在东北和西北边境,仅安禄山所掌范阳等三镇即达十五万人。 唐自睿宗开始,就在边地设立节度使。天宝年间,边境10个节度使共拥兵49万。善于逢迎献媚,深得玄宗信任的安禄山一身兼领平卢、范阳和河东三镇,管辖着今北京、河北、山西以及辽宁、山东、河南的部分地区,拥有15万铁骑。他依仗自己势力,趁唐朝政治腐败,内地兵力空虚,于755年11月,以讨杨国忠为名,在范阳发动叛乱,企图夺取唐中央政权。后来其部将史思明也起兵反唐。史称“安史之乱。” 唐朝内地多年无战事,士兵无训练,兵器多朽烂。一时有变,各地猝不及防。起初,叛军连连得手,很快攻下唐东京洛阳。756年正月,安禄山在洛阳自称大燕皇帝。接着西下潼关,直逼长安。唐玄宗携杨贵妃,杨国忠和皇亲贵臣趁夜出城逃奔川中。走到马嵬驿(今陕西省兴平县西),愤怒的士兵杀死杨国忠,并包围驿馆,玄宗被迫忍痛缢死贵妃,继续西逃。 (板书)2、. 唐朝衰落

2017_2018学年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同步小测新人教版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一、选择题 1.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是唐末农民大起义领袖黄巢的诗句。唐末农民起义() A. 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 B. 推翻了唐朝的统治 C. 平定了安史之乱 D. 形成了藩镇割据局面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黄巢起义攻入长安,建立政权,给唐朝统治以致命打击,但是后来起义遭到了联合镇压,没有将唐朝统治推翻;平定安史之乱的是唐朝政府,不是黄巢起义;形成了藩镇割据局面是安史之乱后出现的局面;BCD均不符合题意,故选A。 2.下列不属于安史之乱爆发原因的是() A. 唐玄宗不理朝政,任用奸臣 B. 各地节度使势力膨胀 C. 政治腐败,享乐之风盛行 D. 唐玄宗励精图治,锐意改革 【答案】D 3.唐朝的灭亡是一个过程,下列与唐朝的灭亡无关的是() A. 安史之乱对经济造成了极大的破坏 B. 藩镇割据的态势愈演愈烈 C. 科举制的创立 D. 唐末农民起义沉重打击了唐朝的统治 【答案】C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后期,统治腐朽,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的态势越来越严重,中央已无力控制藩镇,人民赋税沉重,生活困苦,又遇到连年的灾荒,爆发了大规模的起义,起义军在黄巢的领导下,攻入长安,建立政权,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对经济造成了极大的破坏,907年,朱温建立后梁政权,唐朝灭亡,科举制的创立与唐朝的灭亡无关。故选C。 4.唐宪宗提高宰相的权威,平定藩镇的叛乱,致使“中外咸理,纪律再张”,出现“唐室中兴”的盛况。唐朝藩镇割据形成的原因是() A. 镇压农民起义 B. 中央放权 C. 镇压安史之乱 D. 分封制的实行 【答案】C

5.“安史之乱”结束了盛唐的神话,强大的帝国从此走下坡路,一去不回头。往昔的繁华,成为回忆。这场近八年的内乱带来的影响不包括() A. 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 B. 北方地区遭到浩劫 C. 给唐朝的统治以致命的打击 D. 逐渐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 【答案】C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分析可知,安史之乱持续八年之久,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唐朝的国势由盛转衰;唐朝中央权力衰微,安史的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黄巢领导的唐末农民起义,给唐朝的统治以致命的打击。故选C。 6.下列不属于安史之乱爆发原因的是() A. 唐玄宗不理朝政,任用奸臣 B. 各地节度使势力膨胀 C. 政治腐败,享乐之风盛行 D. 唐玄宗励精图治,锐意改革 【答案】D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开元末年之后,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廷日趋腐败,社会上的各种矛盾尖锐,边疆形势也日趋紧张,各地节度使逐渐集军权、行政权和财权于一身,势力膨胀,安禄山一身兼任范阳等三地的节度使,担负东北地区防御重任,逐渐扩张势力。755年,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唐玄宗励精图治,锐意改革不是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故选D。 7.隋唐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繁荣与开放的时期,使我国封建社会达到顶峰。此后出现了国家分裂、政权并立的() A. 秦汉时期 B. 南北朝时期 C. 五代十国时期 D. 宋元时期 【答案】C 8.五代政权中,他被称为“五代第一明君”,堪称照耀黑暗时代的一颗璀璨明星,他的努力为结束全国分裂割据的局面奠定一定基础。“他”是() A. 朱温 B. 李煜 C. 赵匡胤 D. 柴荣

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教案

【课标要求】 知道安史之乱导致唐朝由盛转衰;知道唐朝灭亡后五代十国的局面。 【学习目标】 ①知道安史之乱的过程,分析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了解安史之乱的影响。 ②知道黄巢大起义,了解黄巢起义爆发的原因和影响。 ③直到唐朝灭亡的史实。 ④知道五代十国,了解五代十国时期中国的政治局面。 【学习重点】 安史之乱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教材解读】 知识点一安史之乱 1、爆发原因: (1)政治腐败:开元末年以后,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日益腐败。 (2)社会矛盾尖锐:社会上的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边疆形势也日益紧张。 节度使,官名。节度使相当于现在的军区书记和司令职位。至玄宗开元、天宝间,北方逐渐形成平卢、范阳、河东、朔方、陇右、河西、安西四镇、北庭伊西8个节度使区,加上剑南、岭南共为10镇,始成为固定军区。节度使受命时赐双旌双节,得以军事专杀,行则建节,府树六纛(大旗),威仪极盛。节度使集军、民、财三政于一身,又常以一人兼统两至三镇,多者达四镇,威权之重,超过魏晋时期的持节都督,时称节镇。于是外重内轻,到天宝末酿成安史之乱。 (3)节度使势力膨胀:各地的节度使逐渐集军权、行政权和财权于一身,势力膨胀。中央与地方的力量对比失衡,形成外重内轻的局面。边疆安禄山一身兼任范阳等三地的节度使,担负东北地区防御重任,逐渐矿长势力。 2、时间:755—763年 3、经过:

(1)755年,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与步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叛军从 河北大举南下,先后攻克东都洛阳、潼关,逼近长安。唐玄宗逃往四川。(2)太子李亨北上灵武,被拥立为帝,即唐肃宗。 (3)唐军在北方少数民族军队的援助下,反击叛军,安史叛军接连内乱,763年最终被平定。 4、影响: (1)经济方面:持续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对社会经济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 (2)政治方面: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唐朝的中央权力衰微,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了繁镇割据的局面。 知识点二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 1、黄巢起义 (1)爆发原因:唐朝后期,统治腐朽,宦官专权,繁镇割据的态势越来越严重;藩镇之间发生兼并战争,中央已经无力控制藩镇;人民赋役繁重,生活困苦,又 遇到连年的灾荒,无以为生。 黄巢出身盐商家庭,善于骑射,粗通笔墨,少有诗才,黄巢五岁时候便可对诗,但成年后却屡试不第。王仙芝起义前一年,关东发生了大旱,官吏强迫百姓缴租税,服差役,百姓走投无路,聚集黄巢周围,与唐廷官吏进行过多次武装冲突。 (2)经过:起义军在黄巢的带领下,转战南北,并攻入长安,建立政权。(3)影响:给唐朝统治者以致命打击。 2、唐朝灭亡 (1)背景:原为农民起义军将领的朱温,投降唐朝后,被封为节度使,与其他藩镇联合镇压了黄巢起义。朱温逐渐控制了朝政,陆续兼并了北方的大小割据势力。 (2)灭亡:907年,朱温建立了后梁政权,唐朝至此灭亡。 知识点三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