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重视外周血管疾病的早期识别与综合防治(完整版)

重视外周血管疾病的早期识别与综合防治(完整版)

重视外周血管疾病的早期识别与综合防治(完整版)
重视外周血管疾病的早期识别与综合防治(完整版)

重视外周血管疾病的早期识别与综合防治(完整版)

摘要

外周血管疾病(PVD)指除心脑血管之外的所有周围血管疾病。近年来随着社会的老龄化和人们饮食结构的变化,PVD发病率逐年增高,常见的有动脉性疾病如主动脉瘤或夹层、颈动脉狭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等,以及静脉性疾病如下肢深静脉血栓、慢性下肢静脉功能不全等。PVD早期往往无症状或仅有轻微症状,如不重视进入进展期则严重影响患者健康,因此根据临床表现、体格检查以及辅助检查早期识别并进行综合防治,十分重要。

外周血管疾病(peripheral vascular diseases,PVD)指除心脑血管之外的所有周围血管疾病,系全身性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的一部分。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美国PVD患者达1 200万,全世界2亿[1]。近年来,随着全球老龄化、人均寿命提高以及人们饮食结构变化,发病率逐年增高。PVD的早期常无症状或仅有轻微症状,如不重视进入进展期则严重影响患者的健康,甚至导致死亡。因此,对于PVD的预防与早期识别尤为重要。目前我国在防治PVD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如临床医生对PVD的认识不够,对高危人群筛查不足,疾病早期诊断检出率低,随访登记制度不健全等,导致我国的PVD治疗效果不令人满意。

一、PVD的分类

PVD主要分为动脉性疾病和静脉性疾病两大类,主要的病理改变包括狭窄、闭塞、扩张、血栓形成以及静脉瓣膜关闭不全等,依病变血管的具体部位产生不同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常见的动脉性疾病包括主动脉瘤或夹层、颈动脉狭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等,常见的静脉性疾病包括下肢深静脉血栓、慢性下肢静脉功能不全等。

二、PVD的危险因素

PVD首要的危险因素是患者年龄,无论是动脉性疾病还是静脉性疾病,>60岁者的患病率均显著上升,是≤60岁者的2~5倍,并随着年龄递增[2]。除年龄因素外,PVD的动脉性疾病大多由于动脉粥样硬化造成,与心脑血管疾病如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基本相同,主要包括: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俗称"三高")、男性和吸烟等[3]。PVD的静脉性疾病主要由于血栓形成或静脉高压导致,根据Virchow理论,血栓形成有3要素,即①静脉血流淤滞,如患者长期卧床等;②血管壁损伤,如骨折、手术造成静脉壁损伤等;③血液高凝状态,如大型手术后血液高凝、先天性抗凝血酶或抗凝蛋白缺乏、妊娠或长期口服避孕药等[4]。因此,在基层卫生医疗机构诊疗过程中,如发现患者年龄较高,同时合并各种危险因素时,应警惕患者发生PVD的可能。

三、PVD的诊断

PVD的诊断主要根据相关的临床表现、体格检查以及辅助检查。

(一)临床表现

PVD的早期往往无明显临床症状,很多患者即使血管存在50%~75%的狭窄,仍没有任何临床表现,或仅仅产生轻微的非特异性症状,如偶发的头晕或下肢轻度麻木不适等。出现典型症状就诊时,疾病大多已进入到进展期,影响患者的生命质量。

根据PVD的症状,首先可以初步判断是动脉性疾病还是静脉性疾病。

动脉性PVD最常见的症状是疼痛,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狭窄或闭塞性病变导致远端肢体缺血疼痛,而动脉瘤压迫周围组织可引起胀痛,疼痛往往是动脉性PVD的首发症状。动脉瘤或夹层破裂时可引起突发撕裂样疼痛,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可引起下肢缺血,典型症状为间歇性跛行,随着缺血程度的加重,进而出现静息痛、足趾溃疡甚至坏疽。

静脉性PVD最常见的症状是肿胀,无论是血栓形成导致血管闭塞或是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导致血液反流,均会造成静脉回流受阻引起肢体肿胀。突发性单侧肢体肿胀常见于急性深静脉血栓形成,而慢性肢体肿胀常见于慢性静脉功能不全。长期静脉高压进而引起肢体皮肤营养性改变,出现色素沉着、脂质硬化甚至静脉性溃疡。

(二)体格检查

体格检查是诊断的重要依据之一,有助于初步判断或排除PVD。目前临床上大多只进行胸腹部查体,对周围血管的查体有所疏忽。由于PVD的早期症状不典型,故对于年龄较大、合并多种危险因素的患者,应进行系统的周围血管检查,以助于早期识别PVD。

血压测量时应测量双上肢,如存在双侧血压不一致,压差>20 mmHg(1 mmHg=0.133 kPa)时,需注意存在主动脉夹层或锁骨下动脉狭窄的可能。对于肢体的检查主要包括皮温、皮色、有无肿胀、压痛、感觉功能和运动功能,应注意双侧肢体的对比,远端动脉搏动情况是判断是否存在动脉狭窄或闭塞最直接的方法,如双侧足背动脉搏动良好,可基本排除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因此,熟练掌握周围血管查体的操作方法,有助于早期识别疾病和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三)辅助检查

辅助检查主要是影像学检查,包括多普勒超声、计算机断层动脉造影(computed tomographic angiography,CTA)、核磁共振动脉造影(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

多普勒超声是最常用的筛查方法,具有无创、简便、可重复、无辐射等优

点,可用于动脉性PVD有无狭窄、闭塞或者扩张的判断,静脉性PVD有无血栓形成或者反流的判断,尤其对上、下肢血管检查的准确率达80%以上[5],但患者肥胖、严重的血管钙化等因素可能影响检查的准确率。CTA 是诊断与术前评估的重要检查方法,可以完整地显示血管走形、病变情况及其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对于PVD诊断的准确性高达90%,对超声筛查无法明确或可疑的患者应行CTA检查[6]。MRA与CTA相似,但是MRA 显示血管的图像清晰度不如CTA,对血管狭窄程度可能存在夸大,不如CTA准确,此外有放置了心脏起搏器的患者不能行MRA检查的问题,故临床上不如CTA常用[7]。DSA目前仍是诊断的"金标准",准确率高达95%,但随着其他检查准确率的提高,DSA已较少用于单纯诊断,多用于行DSA造影同期腔内治疗时[8]。

四、PVD的治疗

PVD的治疗主要包括控制危险因素、病因治疗、对症治疗和手术治疗。

无论是动脉性PVD还是静脉性PVD,患者大多合并多种危险因素,因此,首要的治疗是控制危险因素,对于"三高"患者控制血压、血糖、血脂,对于吸烟患者劝导其戒烟,对于术后患者指导其早期下床活动等。

动脉性PVD最主要的病因是动脉硬化,常用药物是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文献报道可以有效降低心血管疾病导致的不良事件[9],但对于高龄患者应警惕出血风险。静脉性PVD的病因治疗主要针对

静脉血栓,常用药物包括低分子肝素、华法林以及新型抗凝药如利伐沙班。低分子肝素药效稳定但需皮下注射,一般在患者住院期间使用;华法林需要根据血液检测指标调整药物剂量,对于口服华法林的患者应指导其至少每个月检测一次出凝血功能,防止出血性并发症;新型口服抗凝药疗效与低分子肝素相当,且药物浓度稳定、出血风险小,已有逐渐取代华法林的趋势[10]。

对症治疗主要针对患者疼痛或肿胀等相关症状,对动脉性PVD可适当使用扩张血管的药物,如西洛他唑、前列地尔、沙格雷酯等,可以部分改善患肢疼痛发凉症状;对于静脉性PVD,使用促进血液回流药物如黄酮类、七叶皂苷类等,能缓解静脉高压,有效改善患肢肿胀、乏力等症状[11]。

手术治疗包括传统手术和腔内介入两大类,传统手术主要是针对病变血管,通过内膜剥脱、旁路转流、人工血管置换等方式,保持血管血流通畅,疗效肯定,但手术往往需要全身麻醉,创伤较大,尤其对于高龄患者,围手术期并发症率和病死率较高。腔内介入是通过微创的方式,利用球囊扩张、支架植入等手段从腔内恢复正常血流,创伤小、安全性高,并且随着近年来介入技术和器械的发展,通畅率也逐渐增高,已成为PVD的首选手术方式。

五、PVD的基层防治

PVD的基层防治包括:筛查、预防、早期识别、早期诊断和随访。

筛查指对普通人群进行一些简单的检查,如动脉搏动触诊、多普勒超声检查等,帮助判断是否存在PVD的可能,以及是否需要进一步行CTA等检查。由于PVD的患病率随着年龄明显上升,所以>60岁者为筛查重点人群,至少每年进行一次颈动脉与下肢、动静脉超声检查;对于合并多种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者,可每半年进行一次超声检查;对于既往超声检查已发现动脉斑块形成,但狭窄程度<50%者,需每3个月至半年进行一次超声复查[12]。如无进行血管超声检查的条件,下肢可以通过查体如足背动脉搏动作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筛查方法,而颈动脉由于查体阳性率很低,则建议患者至上级医院行超声检查。

早期识别指在PVD病程早期通过临床表现、查体和辅助检查检出PVD,可通过进一步检查确诊,完成早期诊断,进而通过早期治疗改善症状、延缓疾病进展。早期识别的关键在于对PVD认识的提升,通过患者临床表现和体征,如双上肢血压不一致、间歇性跛行、肢体肿胀等PVD典型症状,及早警惕患者存在PVD的可能,通过体检和超声检查及时做出诊断,在超声检查显示不清、无法明确诊断时,可转诊至上级医院完善CTA检查。

随访指定期跟踪观察,密切注意患者病情变化,发现问题可及时干预。无论是对于保守治疗患者还是手术后患者,PVD的随访都十分重要。对于超声筛查或早期识别存在PVD的患者,需在控制危险因素和药物治疗的同时密切随访;而对于已经行手术治疗的PVD患者,更需积极随访,确保

其血管通畅。对于手术后的PVD患者至少每3个月进行一次随访,包括症状、体征和超声检查,如发现症状复发、动脉搏动消失或超声检查提示血管狭窄,应警惕疾病进展,需通知患者尽快至血管外科专科就诊,以免病情恶化。

目前,大部分基层医疗机构尚未对PVD进行随访管理,如能同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在社区的管理,建立相关的管理机制,筛查、控制高危因素及定期随访,对于PVD的预防与及早发现、延缓病情进展等,均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六、需警惕的高危PVD

高危PVD指具有较高危险性、短时间内可能引起严重后果、甚至威胁患者生命的PVD,需要提高警惕。一旦怀疑患者可能存在高危PVD,如有条件应尽快明确诊断,做出相应紧急处理后转诊至上级医院;如无条件进一步完善检查,即需直接转诊至上级医院。高危PVD主要包括主动脉瘤和主动脉夹层。

(一)主动脉瘤

主动脉瘤是由于动脉壁的病变或损伤,导致主动脉壁局限性或弥漫性扩张或膨出,最常见的主动脉瘤是腹主动脉瘤(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AAA),临床上AAA累及的部位一般是肾动脉水平以下的腹主动脉和髂

动脉。

AAA是最容易漏诊的PVD之一,大部分患者缺乏明确临床症状,有些患者仅表现为脐周或腰背部疼痛,症状缺乏特异性。随着动脉瘤增大,少数患者会有腹部搏动性肿块,但大部分患者查体无任何阳性体征。当AAA 增长到一定程度后会发生破裂,引起腹腔内大出血,患者往往短时间内出现休克,死亡率高达70%~80%[13]。当患者突发腹部剧痛或腰背部撕裂样疼痛时,排除了常见急腹症后,应警惕是AAA先兆破裂的可能。

由于腹腔内肠道气体的干扰,B超对于AAA的诊断价值有限,大部分患者通过CT检查发现,CTA对AAA诊断与术前评估有重要价值,是目前首选的检查方法,可以全方位显示动脉瘤与近、远端血管及肾动脉的空间关系,测量动脉瘤长度与尺寸,指导腔内治疗时覆膜支架的选择。

AAA是否需要手术治疗,取决于动脉瘤的直径,直径<4 cm的AAA破裂风险不足1%,一般随访即可,每半年至一年行CTA检查;直径4~5 cm 的AAA处于临界值,破裂风险为0.5%~5%;直径>5 cm的AAA破裂风险上升至3%~15%,需要接受手术治疗。此外,随访过程中如发现动脉瘤直径增长速度>1 cm/年也需要手术治疗[14]。腔内介入治疗通过双侧股动脉入路,将覆膜支架固定于腹主动脉内壁,从腔内将AAA与血流隔绝,称为AAA腔内覆膜支架隔绝术,可在局部麻醉下进行,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率与死亡率低,已成为AAA治疗的首选手术方式。

(二)主动脉夹层

动脉血流将主动脉内膜撕裂,进入动脉壁中层形成血肿,并进一步撕裂动脉壁向远端延伸,从而引起主动脉真假腔分离的病理改变,称为主动脉夹层,临床上最常见的是胸主动脉夹层。

主动脉夹层是最容易误诊的PVD之一,导致误诊的原因是临床表现多样,患者可出现胸部或背部撕裂样疼痛,夹层累及颈动脉时可出现偏瘫、昏迷、意识模糊等症状;累及内脏动脉时可出现肠缺血坏死、肾功能不全、肝功能损害的症状;累及下肢动脉时可出现下肢急性缺血症状;一旦夹层破裂,会引起大出血,患者死亡率>60%[15]。由于表现多样,在患者突发胸痛排除急性心肌梗死时需怀疑是否存在主动脉夹层;对于不明原因腹痛、肠梗阻缺血坏死、下肢突发缺血等情况,也需警惕是否存在主动脉夹层。一旦怀疑主动脉夹层,应立即行CTA检查,尽早明确诊断、及时治疗。

主动脉夹层首要治疗是控制血压与疼痛,防止夹层进一步扩大或破裂。手术治疗的目的是切除或封堵主动脉内膜破口,防止夹层破裂导致大出血。对于累及升主动脉的夹层手术多由心脏外科医师施行,可行主动脉弓人工血管置换术;对于累及降主动脉的夹层可通过腔内介入行主动脉夹层覆膜支架腔内隔绝术。

综上,PVD包括动脉与静脉多种疾病,临床症状表现多样且复杂,上述的主动脉瘤和主动脉夹层是最凶险的PVD,除此之外常见的PVD还包括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慢性下肢静脉功能不全、颈动脉狭窄等。PVD防治重在加强筛查与预防、早期识别、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通过提高基层卫生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对PVD的认识,针对PVD进行规范化、标准化的预防与治疗,并建立登记随访制度,一定可以提高我国对于PVD的诊疗水平,使患者获得满意效果。

心血管疾病防治基本知识

全面认识高血压 ——主讲人:祁阳县中医院心血管科主任、副教授周桃元 【主持人】世界心脏联盟将每年9月的最后一个星期日定为“世界心脏日”。5月17日是世界高血压日,今年的主题是“知晓你的高血压”。高血压是心脑血管病的主要危险因素。高血压,就在我们身边。我国高血压已突破3.3亿,其中1.38亿患者不知道自己患有高血。所以我们一起来全面认识高血压。今天我们请到了权威专家,来自祁阳县中医院心血管科的副教授周桃元主任,周主任您好。 [周桃元简介] 周桃元,男,1965年2月出生,汉族,中共党员,毕业于中医药大学,本科学历,科副主任医师,1989年7月参加工作,现任祁阳中医院心血管科主任,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委员、省中医心血管科学会委员及永州心血管科学会委员。曾在湘雅医院进修心血管科一年,每年都参加国家级或省级学术会议2-3次,毕业后一直从事科临床工作,能熟练运用中西医结合理论诊治各种心血管科疾病及急危重症病人的救治。在国家级及省级刊物上发表医学论文十七篇。 [周主任] 主持人好,大家好。 【主持人】周主任,心血管病作为危害人类健康的“第一杀手”已波及全球,防治心血管病的关键是哪种疾病? [周主任] 是高血压病。高血压是威胁人类健康的隐形杀手!全世界每年有1200万人死于跟高血压有关的疾病。 ?每100个脑出血病人中有93人患高血压 ?每100个脑梗塞病人中有86人患高血压 ?每100个冠心病人中有50~70人患高血压。 【主持人】高血压总是悄无声息地损害我们的健康,早期患者并

无明显的不适感,因此高血压患者并不重视,我国的高血压现状怎样? [周主任] 我国高血压现状非常令人担忧,可以概括为:三高、三低、三误区。 三高:患病率高(11.26%);死亡率高(41%);致残率高。 三低:知晓率低(35.6%);治疗率低(17.1%);控制率(4.1%)。 三个误区:不愿意服药;不难受不服药;不按病情服药。 【主持人】什么是血压? [周主任]血液要想在全身流动就需要有压力,血压就是指血液在流动时对血管壁产生的压力。 【主持人】高血压表现多样化,有的毫无症状,甚至有的人一生都无症状。怎样知道自己患了高血压?高血压的标准是多少? [周主任] 诊断高血压时要确诊血压值,通常是用三次非同日同时的平均血压,也就是说测三天不同时辰的三个血压值,取其平均值。量血压时要注意在安静状态下,室温不要太高,也不能太低,一般在20C。左右,要以右手为准,取坐位,当然必要时可以测立位,甚至下肢血压。高血压病患者早期可以没有任何症状,偶于体检时发现血压升高,有些高血压病患者早期可有头痛、头昏、心悸、耳鸣等症状,少数患者则在出现心、脑、肾等并发症后才发现。高血压的诊断标准为收缩压≥140 mmHg或(和)舒压≥90mmHg。24小时动态血压测定:24小时平均血压≥130/80mmHg,白天≥135/85mmHg,夜间≥125/75mmHg. 血压高低与症状不成正比,有无症状都要常规测血压。 【主持人】哪些人易患高血压? [周主任]有以下情况的人,患高血压病的危险大:吸烟、饮酒过量、焦虑、不经常活动、肥胖、摄入盐和脂肪过多,胆固醇高,糖尿病患者、有高血压家族史。

中国心血管病预防指南(2017年度)(二)

中国心血管病预防指南(2017)(二) 三、心血管病一级预防的具体措施心血管病导致的过早死亡绝大多数是可预防的。预防策略包括由医疗机构为慢病患者及高危个体提供的从筛查到诊断、治疗和管理的医疗服务,也包括由全社会共同参与的,不仅慢病患者与高危个体,而且全体居民都可以受益的生活方式干预。健康的生活方式不仅能够预防或推迟心血管病的发生(一级预防),而且能够和药物治疗协同作用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复发(二级预防)。 1.生活方式干预:心血管病的一级预防是针对尚未发生心脑血管疾病的人群采取的干预措施。这些干预措施通常指改变不健康的生活习惯,例如,戒烟,减少钠盐摄入量,限制有害使用酒精,增加体力活动和控制体重及合理膳食等,同时配合药物控制代谢性危险因素(血压、血脂及血糖异常)的水平。目的是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及其他相关疾病的发生。这些生活方式干预措施对于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二级预防同 样重要。但每个患者执行的方式和力度要由医生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决定。1.1戒烟及预防青少年吸烟:大量的研究表明,无论主动吸烟或是被动吸入二手烟,吸烟量和心血管病、肿瘤或慢性呼吸道疾病的发病和死亡风险呈显著正关联。队列研究证据显示,戒烟者发病和死亡风险显著低于持续吸烟者。无论何时戒烟都会获益。越早戒烟,获益越多。我国是

世界上吸烟人口最多的国家。由于吸烟导致的健康损失和经济损失也最大。因此预防青少年开始吸烟及帮助吸烟者戒烟是预防心血管病及其他慢性病的重要措施。在医疗服务机构帮助吸烟者戒烟对于预防与控制心血管病非常重要。医护人员应帮助患者了解吸烟的危害,戒烟的步骤,可能面临的困难及克服的方法,必要时提供戒烟药物治疗并约患者定期复诊。同时邀请患者家人或朋友参加门诊谈话,帮助患者建立一个良性的支持环境。医学专业机构除帮助患者戒烟外,更应督促并支持各级政府制定有效的控烟法规为公众创造无烟环境,宣传吸烟的危害,防止青少年吸烟。1.2减少钠盐摄入量:人群观察性研究发现膳食钠盐摄入量和高血压,心血管病死亡及疾病负担相关联。随机对照的临床试验显示减少钠盐摄入量可以降低血压。而高血压是心血管病最主要的可预防可控制的危险因素,长期维持健康的血压水平可以有效地预防心血管病的发生。中国人群钠盐摄入量普遍较高(平均10.5 g/d),特别是北方人群,远高于WHO(5 g钠盐/d)或我国营养学会(6 g钠盐/d)的推荐量。应鼓励患者实施减盐措施。减少烹调用盐,选购含盐量低的食物,尽量少食或避免高盐食物。让患者明白即使钠盐摄入量不能立即达到推荐的水平,长期努力逐渐减少钠盐摄入量也可以有效地减少发生心血管病的风险。全球慢病防控目标要求到2025年人群钠盐摄入量应较2010年减少30%。同时观察性研究

寒冷应激与心血管疾病

寒冷应激与心血管疾病 1 寒冷与心血管流行病学 据WHO 2011年统计,全世界每年约有1710万人死于心血管疾病,占全部死亡人数的29%。研究证实气温与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呈U型关系,寒冷地区气温每降低一摄氏度,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就增加1%。中国北方寒冷地区因其地理位置和特殊的寒地气候,是心血管系统疾病高发区。 2 寒冷应激与适应性产热 适应性产热(Adaptive thermogenesis),为机体处在低温寒冷环境时进行的产热反应,以达到平衡体温及能量的作用。游离脂肪酸及葡萄糖被氧化形成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H)及黄素腺嘌呤二核苷酸(FADH2),并将电子传递给电子传递链。辅酶Q将电子从复合物I及II传递给复合物IV,最终传递给氧分子。同时,泵出到线粒体外的质子使得线粒体膜电位升高。生理情况下,质子通过F0/F1-ATP酶重新进入到线粒体中,促进ADP和Pi合成ATP。在寒冷应激时,质子经解偶联蛋白(uncoupling protein, UCP)途径进入到线粒体中,并产生大量热量保持机体体温恒定。机体长期处在寒冷应激,细胞产生大量活性氧(ROS)引起氧化应激,同时,持续的寒冷应激导致ATP合成不足(图1)。 3 寒冷应激与高血压 高血压是冠心病、外周血管疾病、脑卒中及心衰等心血管疾病的明确的危险因素。高血压的发病除与遗传因素密切相关外, 环境因素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一些环境因素如寒冷、饮食等对血压有显著的影响。流行病学资料表明:冬季是心脑血管事件的好发季节,冬季平均收缩压比夏季高5 mmHg;高血压的患病率冬季为33.4%,夏季降至23.8%;且冬季降压药敏感性较夏季低;我国北方地区地处寒地,其高血压的患病率约为40%,几近我国高血压的患病率的2倍。 对寒地的高血压人群及寒冷应激高血压大鼠的研究发现有以eNOS表达减少为主要表现的内皮功能障碍。血管内皮细胞处于易损的功能性界面,是“内皮-高血压-心血管事件链”的始动因子和载体。寒地冬季时间长达3-4月,研究显示持续的寒冷应激可诱导交感神经活性增高,激活RAS系统。 4 寒冷应激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 根据《中国卫生统计年鉴2008》提供的数据,2007年中国城市居民冠心病

中国心血管病预防指南(2017)发布

中国心血管病预防指南(2017)发布 心血管病死亡率、发病率及患病率持续增长,已经给我国带来了沉重的社会及经济负担。与此同时,面对心血管病高发的严峻形势,国内外心血管病预防工作也取得了许多进展。为此,我们参考国内外最新临床研究证据,吸取国内外最新相关指南,在2011 年《中国心血管病预防指南》的基础上更新了内容,发表为《中国心血管病预防指南(2017)》,以便更好地指导我国临床心血管病的预防工作。本指南涵盖我国心血管疾病负担、基于中国特色的心血管病风险评估、心血管病一级预防的具体措施、心血管病及冠心病等危症人群的二级预防等内容,本文仅就二级预防的部分内容进行阐述,感兴趣读者可订阅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8 年第一期。心血管病及冠心病等危症人群的二级预防一、卒中二级预防(一)危险因素控制推荐意见如下:(1)缺血性卒中或TIA 患者,发病数天后如果收缩压》140 mmHg或舒张压》90 m m H g ,应启动降压治疗;推荐收缩压降至140 mmHg 以下,舒张压降至90 mmHg 以下。由于低血液动力学原因导致的卒中或TIA 患者,应权衡降压速度与幅度对患者耐受性及血液动力学影响。(2)对于非心原性缺血性卒中或TIA 患者,无论是否伴有其他动脉粥样硬化证据,推荐高强度他汀类药 物长期治疗以减少卒中和心血管事件的风险。推荐LDL-C 降至1.8

mmol/L (70 mg/dl )以下。(3)缺血性卒中或TIA 患者发病后均应接受空腹血糖、HbA1c 监测,无明确糖尿病病史的患者在急性期后应常规接受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来筛查糖代谢异常和糖尿病。对糖尿病或糖尿病前期患者进行生活方式和(或)药物干预能减少缺血性卒中或TIA 事件,推荐HbA1c 治疗目标(二)口服抗血小板药物在非心原性缺血性卒中/TIA 二级预防中的应用推荐意见如下:(1)对非心原性栓塞性缺血性卒中或TIA 患者,建议予口服抗血小板药物而非抗凝药物预防卒中复发及其他心血管事件的发生。(2)阿司匹林(50~325 mg/d)或氯吡格雷(75 mg)单药治疗均可作为首选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单药抗血小板治疗的最佳剂量为75~150 mg/d。阿司匹林(25 mg)+缓释型双嘧达莫(200 mg)2次/d 或西洛他唑(100 mg)2 次,均可作为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的替代治疗药物。(3)发病24 h 内,具有卒中高复发风险 (ABCD2评分》4分)的急性非心原性TIA或轻型缺血性卒中患者(NIHSS评分W 3分),应尽早给予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21 d,应严密观察出血风险,此后可单用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作为缺血性卒中长期二级预防一线用药。(4)发病30 d 内伴有症状性颅内动脉严重狭窄(狭窄率70%~99% ) 的缺血性卒中或TIA 患者,应尽早给予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90 d。此后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单用均作为长期二级预防一线用药。(5)伴有主动脉弓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证据的缺血性卒中或

2008心血管疾病防治指南和共识

心血管疾病防治指南和共识20082008 (所有资源所有资源均均来自网络来自网络)) H oover 整理整理 目录目录 1.1.急性冠脉综合征非血运重建患者的抗血小板治疗的中国专家共识急性冠脉综合征非血运重建患者的抗血小板治疗的中国专家共识急性冠脉综合征非血运重建患者的抗血小板治疗的中国专家共识((草稿草稿)) (2) 2.2.苯磺酸氨氯地平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建议书苯磺酸氨氯地平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建议书苯磺酸氨氯地平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建议书 (12) 3.3.血脂康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血脂康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 (21) 4.4.中国心血管医生临床戒烟实践共识中国心血管医生临床戒烟实践共识 (29) 5.5.动脉功能无创检测临床意义评价中国专家共识动脉功能无创检测临床意义评价中国专家共识动脉功能无创检测临床意义评价中国专家共识 (37) 6.6.超声心动图临床应用价值中国专家共识超声心动图临床应用价值中国专家共识超声心动图临床应用价值中国专家共识((初稿初稿)) (44) 7.7.新型的调脂植物药新型的调脂植物药新型的调脂植物药——多廿烷醇临床应用的中国专家共识多廿烷醇临床应用的中国专家共识 (57) 8.8.老年高血压的诊断与治疗老年高血压的诊断与治疗2008中国专家共识要点中国专家共识要点 (64) 9.9.急性急性ST 段抬高心肌梗死溶栓治疗的中国专家共识段抬高心肌梗死溶栓治疗的中国专家共识((修订版修订版)) (72) 10.10.ACC/AHA/HRS 2008ACC/AHA/HRS 2008年心脏节律异常械治疗指南年心脏节律异常械治疗指南((待整理待整理)) (8080)

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及治疗

心脑血管疾病 就就是心脏血管与脑血管得疾病统称。也被称为“富贵病”得“三高症"。60岁以上老年人中40%~45%患有高血压得同时还患有高血糖或高血脂,根据卫生部2007年统计数字显示,据国外得资料显示,50%左右得糖尿病人都合并有高血压、高血脂等多种老年疾病。心脑血管疾病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复发率高,并发症多”即“四高一多"得特点,目前,我国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已经超过2。7亿人!我国每年死于心脑血管疾病近300万人,占我国每年总死亡病因得51%。基本信息 就诊科室 心内科 多发群体 50岁以上中老年人 常见病因 高血压,血液黏稠,吸烟,血管壁平滑肌细胞非正常代谢 常见症状 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 传染性 无 目录 1病因介绍 2临床表现 3疾病检查 4诊断方法 5治疗方法 6病情现状 7预防护理 8饮食保健 折叠编辑本段病因介绍 心脑血管疾病就是全身性血管病变或系统性血管病变在心 脏与脑部得表现。其病因主要有4个方面:①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性小动脉硬化、动脉炎等血管性因素;②高血压等血流动力学因素;③高脂血症、糖尿病等血液流变学异常;④白血病、贫血、血小板增多等血液成分因素。相关危险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1、高血压 长期高血压可使动脉血管壁增厚或变硬,管腔变细,进而影响心脏与脑部供血、高血压可使心脏负荷加重,易发生左心室肥大,进一步导致高血压性心脏病、心力衰竭。当血压骤升时,脑血管容易破裂发生脑出血;或已硬化得脑部小动脉形成一种栗粒大小得微动脉瘤,当血液波动时微动脉流破裂而造成脑出血;或高血压加快动脉硬化过程,动脉内皮细胞受到损伤,血小板易在伤处聚集,又容易形成血栓,引发心肌梗死或脑梗死。 2.血液黏稠 现代生活节奏紧张,家庭、事业得压力越来越大,人们得情绪也愈来愈不稳定;同时,过量饮酒、摄入太多食物脂肪、缺少必要得运动,加之生活环境得污染,空气中得负离子含量急剧下降,摄入体内得

心血管疾病患者冬季五项注意

心血管疾病患者冬季五项注意 医学指导:全军心血管内科研究所、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心血管内科耿召华副教授 栏目主持:记者黎奎 一名38岁的男子晨练跑步,不想突发意外昏倒。经诊断,该男子突发心肌梗塞,半个心脏壁坏死,生命垂危。新桥医院专家提醒:目前气温大幅度下降,冠心病、心肌梗塞、脑血栓等号称“人类健康头号杀手”的心脑血管病高发。 前日清晨,家住沙坪坝区梨树湾38岁的霍先生晨练时,突然胸部剧烈绞疼,随后昏厥。以为是高血压反应的家人对其进行一些抢救后,发现他深度昏迷病情越来越严重,才紧急送进新桥医院。 经查,霍先生突发心肌梗塞,因送诊不及时,半个心脏壁缺血坏死,有严重的生命危险。 “年纪轻轻的,怎么会突发这种疾病呢?”霍先生的家属十分不解,在常人看来,心肌梗塞这些可怕的疾病应该是50岁以上的人容易患的疾病。 医生解释,霍先生有高血压病史,高血压促进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管腔变狭窄,致使供应心肌的

血液减少。霍先生可能在低温下晨练时,为心脏壁输送血液的血管发生痉挛堵塞,心脏壁缺血而坏死。 “气温连续走低才几天时间,类似病人就明显增多。”新桥医院心内科耿召华副教授称,气温大幅度降低,正是危及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季节,该科近期已收治了六七名心肌梗塞、脑梗塞患者。 耿召华介绍,心脑血管疾病分心血管疾病和脑血管疾病两类,包括冠心病、心肌梗塞、脑血栓等,这些疾病的死亡率、致残率都十分高。 面对面 记者:为什么低温下心脑血管病高发? 耿副教授:心脑血管疾病的最大诱因就是寒冷的天气——室内外温差大,人体血管骤然收缩或舒张,就容易导致心脑血管疾病发作或复发。 记:在低温天气里,哪些患者易发心脑血管病? 耿:最常见的有心脑血管病史的患者。此外,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肪等慢性疾病的患者,一旦遭遇低气温天气,突发心肌梗塞和脑梗塞的风险更大。 记:在这种气候里,市民如何预防?

心血管疾病的预防措施

心血管疾病的症状有哪些_心血管疾病的预防措施 疼痛 如果其他肌肉组织(特别是腓肠肌)不能获得足够的血供,患者常在运动中感到肌肉紧缩感和乏力性疼痛(间歇性跛行)(见第28节)。 心包炎(心脏周围囊腔的炎症或损伤)所导致的疼痛常在病人平卧时加重,而在坐位或前倾位时减轻,运动不会使疼痛加重。由于可能存在胸膜炎,故呼吸可能会加重或减轻病人的疼痛。 当动脉撕裂或破裂时,病人出现剧烈锐痛,这种疼痛来去匆匆且可能与身体活动无关。有时这种病损可能发生在大动脉,特别是主动脉。主动脉的过度伸展或膨隆部分(动脉瘤)突然出现渗漏,或者内膜轻度撕裂,血液渗漏入主动脉夹层。这些损害可导致突然的严重疼痛。疼痛可发生在颈后、肩胛间区、下背部或腹部。 左心室收缩时,位于左心房和左心室之间的一组瓣膜可能会脱向左心房(二尖瓣脱垂),这种病人有时可出现短暂发作的刺痛,通常这种疼痛位于左乳下,且与体位和活动无关。 气促 乏力 当心脏泵血能力下降时,活动期间流向肌肉的血液不足以满足需要,此时患者常感到疲乏与倦怠。但这些症状常难以捉摸,不易引起患者的重视。患者常通过逐渐减少活动量来适应或归咎于衰老的表现。 心悸 通常情况下,人们对自己的心跳没有感觉。但在某些情况下,如剧烈活动后,甚至正常人亦会察觉到自己的心跳非常有力、快速或不整齐。通过脉搏触诊或心脏听诊,医生可以证实这些症状。心悸

症状是否属于异常,取决于对如下问题的回答:有无诱因、是突然发生或是逐渐发生、心跳频率、是否有心律不齐及其严重程度等。心悸与其他症状如气促、胸痛、乏力和倦怠、眩晕等一道出现时常提示有心律失常或其他严重疾病存在。 头晕和晕厥 一、心血管系统拥有许多血管,这些血管将各种各样的物质运送到你身体的每一个细胞里。在这些物质中有氧气、燃料(葡萄糖)、建筑材料(氨基酸)。维生素以及矿物质。被称作毛细血管的微小血管在肺部吸收氧气排出二氧化碳,这样我们的血液就得到了氧气,与此同时,肺部的二氧化碳则被我们呼出。这些血管伸入心脏,而心脏则将血液挤压至全身上下各个细胞。在各个细胞处,血管形成一个毛细血管网络,为细胞输送氧气和其他养料并带走细胞中的代谢废物。氧气以及葡萄糖是身体的各个细胞制造能量所必需的物质;而细胞中的代谢废物则是指二氧化碳和水。 二、心血管疾病的一个重大原因就是血液的中的细胞老化,血液中的正常红细胞、胶体质点等带负电荷,它们之间相互排斥,保持一定的距离,而病变老化的红细胞由于电子被争夺,带正电荷,由于正负相吸、则将红细胞凝聚成团。引起一系列的心脑血管疾病。 蜂蜜首乌丹参汤 配方:蜂蜜、首乌、丹参各25g 制作与用法:先将首乌、丹参用水煎,去渣取汁,加入洋槐花蜂蜜并搅拌均匀。分3次服用,每日一剂。 蜂蜜银杏粉 配方:蜂蜜100g,银杏粉或银杏叶粉50g。 蜂蜜姜汁 配方:蜂蜜30g,生姜汁1汤匙。 蜂蜜鲜李子

常见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和保健知识讲座

常见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和保健知识讲座 前言: 心脑血管疾病历来都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命的常见病和多发病,随着人类平均寿命的延长,我国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尤其脑血管疾病具有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和高复发率的特点,每年都给社会和患者家庭带来极大的损失。如何能使广大群众更好地掌握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治疗和保健知识显得尤为重要。今天希望能通过这种通俗易懂,一问一答的方式,使患者及家属能在一个较短的时间,科学地了解和掌握心脑血管疾病的一些基本防治和保健方面知识。 1. 什么是脑中风?得了脑中风怎么办? 脑中风又称脑卒中,它包括脑出血、脑梗死和蛛网膜下腔出血等一大类由脑部血管病变所导致的急性疾病。现代医学统称为急性脑血管疾病。它主要发生于老年人,但实际上任何种族、年龄、性别的人均可发生,它的致死率和致残率均很高。早期发现及时治疗对于降低致死率和致残率非常重要。为了及早就医,就要对脑中风的早期表现有一定的认识。发病急、起病突然往往是脑中风的特点之一。另外,还可以有其它表现:头痛是常见的症状,脑出血时头痛更加剧烈,还可以伴有呕吐;眩晕是一种对自身或外界物体旋转的感觉,活动时加重,常伴有呕吐、恶心症状,语言障碍,病人自己既不能说,也不能听懂他人的语言;或者是仅能听懂,但自己不能讲话。最常见的还是语言含混不清,肢体活动障碍,多为一侧肢体瘫痪,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半身不遂。它可以是完全不能活动,或者虽然可动,但却无力、不灵活,比如不能持物、走路向一侧偏斜等,有时也表现为单个肢体活动障碍;偏身感觉障碍,可表现为一侧躯体或肢体感觉消失,或对各种疼痛,冷热、刺激不敏感。有的病人甚至会因此而受到伤害,如烫伤、割伤等。 上述表现可以单独出现,但更多地是几种表现以不同的组合而出现。如果病后很快出现昏迷,呕吐和大小便失禁等,说明病情严重。一旦出现上述情况,不要惊慌,先将病人平卧,头稍微偏向一侧,以防呕吐物被吸入肺中,同时还能防止舌、咽喉肌后坠堵塞咽喉,以保持呼吸道通畅。有条件时还可以测量病人血压、并保持脉搏、呼吸等生命体征。联系当地急救中心,尽快把病人送到有条件的医院进行救治。还应特别提到的是,有些发病初期的病人,由于症状较怪,加之对脑中风认识不足,未能及时就医,耽误了最佳治疗时机,而留下残疾甚至危及生命。因此,一旦怀疑患了脑中风,一定要尽快就医。 2. 什么是腔隙性脑梗死? 腔隙性脑梗死是指发生在大脑深部脑组织和脑干的微小的梗死,一般病灶范围0.2-15立方毫米,至CT和MRI广泛应用于临床后,愈来愈多的腔隙性梗死被证实,近年来已成为发病率较高的脑梗死类型,大约占脑梗死的20%-30%。反复发作并产生多个腔隙梗死灶又称为腔隙状态。 3. 为什么有些腔隙梗死的患者CT有病灶但临床却没有症状? CT显示病灶而临床却没有神经系统症状体征,又称为无症状性脑梗死或静止性脑梗死。目前的研究表明并非无症状,只是症状轻微,短暂易被患者忽略。另外无症状原因还决定于:1)病变的部位和大小。当病变累及内束的前肢、膝部、放射冠、基底节,外束和丘脑,并且病灶较小可以不出现症状。2)皮质下梗死也会无症状。因这些区域多半位于脑功能的相对静区,又不是神经传导束相对集中通过的部位,病变并没有影响神经系统的运动和感觉传导功能,所以也不会出现肢体的偏瘫或偏身感觉障碍等神经系统体征。

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治疗

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治疗 心脑血管疾病是心脏血管和脑血管疾病的统称,泛指由于高脂血症、血液黏稠、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等所导致的心脏、大脑及全身组织发生的缺血性或出血性疾病。心脑血管疾病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特别是50岁以上中老年人健康的常见病,具有高患病率、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的特点,即使应用目前最先进、完善的治疗手段,仍可有50%以上的脑血管意外幸存者生活不能完全自理,全世界每年死于心脑血管疾病的人数高达1500万人,居各种死因之首。 病因 心脑血管疾病是全身性血管病变或系统性血管病变在心脏和脑部的表现。其病因主要有4个方面:①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性小动脉硬化、动脉炎等血管性因素; ②高血压等血流动力学因素;③高脂血症、糖尿病等血液流变学异常;④白血病、贫血、血小板增多等血液成分因素。相关危险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1.高血压 长期高血压可使动脉血管壁增厚或变硬,管腔变细,进而影响心脏和脑部供血。高血压可使心脏负荷加重,易发生左心室肥大,进一步导致高血压性心脏病、心力衰竭。当血压骤升时,脑血管容易破裂发生脑出血;或已硬化的脑部小动脉形成一种栗粒大小的微动脉瘤,当血液波动时微动脉流破裂而造成脑出血;或高血压加快动脉硬化过程,动脉内皮细胞受到损伤,血小板易在伤处聚集,又容易形成血栓,引发心肌梗死或脑梗死。 2.血液黏稠

现代生活节奏紧张,家庭、事业的压力越来越大,人们的情绪也愈来愈不稳定;同时,过量饮酒、摄入太多食物脂肪、缺少必要的运动,加之生活环境的污染,空气中的负离子含量急剧下降,摄入体内的负离子也就不足,这些因素直接导致人体新陈代谢速度减慢,血液流速会减慢,血黏度迅速升高,造成心脑供血不足,如果不及时预防、调理,将会引发冠心病、高血压、脑血栓等心脑血管疾病。 3.吸烟 吸烟者比不吸烟者发病率高得多,在每天吸烟20支以上的人中,冠心病的发病率为不吸烟者的3.5倍,冠心病、脑血管病的死亡率为不吸烟者的6倍,蛛网膜下腔出血多3~5.7倍。在脑梗死的危险因素中,吸烟占第一位。烟碱可促使血浆中的肾上腺素含量增高,促使血小板聚集和内皮细胞收缩,引起血液黏滞因素的升高。 4.血管壁平滑肌细胞非正常代谢 血管组织和人体的其他组织一样在一定周期内完成新陈代谢。在血管壁平滑肌细胞代谢的过程,若新的细胞组织不能正常的形成,使血管壁本身存在“缺陷”,就容易使血管舒缩不畅,就像是一条破烂不堪的旧管道,随时都有阻塞或破裂的可能。血管是血液流通的重要通道,同时也受神经系统的支配,因此神经系统不正常也能够导致供血的紊乱。所以心脑血管疾病的成因是多方面的。 5. 酗酒 酒精摄入量对于出血性卒中有直接的剂量相关性。每天酒精摄入大于50克者,发生心脑梗死的危险性增加。长期大量饮酒可使血液中血小板增加,进而导致血流调节不良、心律失常、高血压、高血脂,使心脑血管病更容易发生。小量饮酒有益,大量饮酒有害。

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讲稿

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讲稿 你知道吗?调查表明,心血管病是当今威胁人类健康最重要的疾病,高血压、冠心病、中风以及与之相关的糖尿病和高脂血症发病率高,而且危害大。其中特别是高血压,是引起脑中风、心力衰竭和肾功能衰竭三大并发症的罪魁祸首。 目前我国高血压患病率高达18.8%,有患者1.6亿,但知晓率只30.2%,治疗率仅20%,控制率低至6.1%。通常所说的高血压的“三高”即患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三低”即知晓率低、治疗率低、控制率低。高血压是引起各种心血管病和心血管事件的主要危险因素,平均动脉压每升高10mmHg,心血管危险性就升高30%。 而降血压治疗可以显著减少高血压并发症的发生,收缩压下降10~12mmHg或舒张压下降5~6mmHg,即能减少42%的中风率和20~25%的冠心病发病率。肥胖、烟酒、摄盐过多、缺乏活动、心理紧张等是导致高血压发生的危险因素。 大量的研究表明,有效的生活方式调整能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减少心血管病的发生,延缓其发展,而且生活方式的调整还是药物治疗的重要基础。防治心血管病的生活方式调整可概括为“均衡膳食,戒烟限酒,适当运动,心胸开朗,生活规律,正规用药”,也可称之为心血管保健措施的“六诀方针”。

一、戒烟限酒 1.限制饮酒:高血压应戒酒,因饮酒可降低降压药物的药效。男性如饮酒应20~30克酒精/天(40度白酒1两),女性10~15克/天(半两)。 2.彻底戒烟:大量的医学研究表明,吸烟与许多疾病的发生有关,如肺癌、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高血压和冠心病等等。简言之,吸烟百害无一益,因此应立即彻底戒烟。 二、适当运动 运动有助于保持理想体重,促进血液循环,提高机体抵抗力,还有助于降低血压。不过,应注意做有氧运动,不觉辛苦为度,如每天30~45分钟的慢跑,每周数天。从保健角度看,缺氧运动对身体有害。已患有心血管病者不要做竟技性运动。 三、心胸开朗 乐观能提高人群自我防病能力。当今社会,竞争激烈,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微妙而复杂,易使人们经常处于不良的心境状态,而导致心身疾病,尤其是心血管病的发生。因此,一定要有意识地调节自己的情绪,保持愉快健康的心境。人应奋斗,但不要太在意成败,最好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心态来对待成败。 四、正规用药

冬季易发心血管疾病

心血管疾病,又称为循环系统疾病,是一系列涉及循环系统的疾病(循环系统指人体内运送血液的器官和组织,主要包括心脏、血管)。心血管疾病的基本症状为心悸、呼吸困难、紫绀、眩晕、晕厥、疲劳等。每到冬季,在我国的一些寒冷地区,心血管疾病会处于高发期,尤其是冠心病、高血压、心肌梗死的患病率、致死率急剧飙升。有关医务人员研究发现,气温变化与心血管疾病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心血管疾病之所以会在寒冷气候环境下发生,是因为每个人对气象条件的适应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当遭遇过冷或过热的刺激时,人体的热平衡调节机制就将被打乱,进而产生不适、疾病甚至死亡。这其中,冠心病、心衰、血栓性疾病病人对温度调节能力和温度敏感性较差,维持自身正常体温的能力降低,导致暴露于低温的危险增加。也就是说,天气寒冷,会促进人的血管收缩,血黏度变稠,冠脉血管阻力增加,很容易使血压升高、心肌缺血缺氧,由此增大心血管疾病恶化的几率。如果病人经常吸烟、饮酒,喜欢摄入高糖、高脂、高盐之类的食物,再加上缺少运动,则更易使血液循环减慢,加速冠脉斑块破裂、血栓形成,使心梗、心脏猝死事件增多。 在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随着全球气温的变暖和极端天气的频发,气候因素对生态环境及人类生存的影响愈发巨大。有关研究结果表明,现在许多地区死于猝死的心衰患者居高不下,就是因为在气候剧变时,血流动力学恶化和神经内分泌激活,诱导心肌缺血或突发的心律失常所导致的。专家推测,在寒冷应激导致心衰猝死的病理生理过程中,心肌细胞发生能量代谢障碍及心肌细胞凋亡坏死,可能在其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在冬季的寒冷季节里,大家要有意识地预防心血管疾病,尤其是那些患有心血管疾病病史的人,更要多加注意以下五点: 1、保持心平气顺。愤怒、沮丧和紧张等不良情绪可使血压上下波动,心脏负担加重,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让心态平衡和安静,避免过于激动和悲伤。 2、做好防寒保暖。冬季寒冷,尽量使用温水洗脸洗头,热水泡脚,外出时要戴好手套、帽子、围脖、棉衣等御寒衣物。 3、适当锻炼身体。冬季适合散步、慢走、跳舞、打太极拳等有氧运动,但晨炼不宜太早,应在太阳出来后出去活动。锻炼身体要注意天气变化,并量力而行。 4、保证科学膳食。以清淡富含纤维的食物为主,保持大便通畅,防止便秘。要少食油腻,禁忌烟酒,要多饮水,降低血液黏稠度。 5、按时服用药物。对于患有心血管疾病病史的人来说,在冬季来临时最好做一次全面的身体检查,在医生的指导下,对平时服用的药物种类及剂量进行优化,积极控制慢性病的复发。并随身携带急救药品,以备不时之需。

关于心脑血管疾病的常识

所谓心脑血管疾病就是心脏血管和脑血管的疾病统称。也被称为“富贵病”的“三高症”。60岁以上老年人中40%~45%患有高血压的同时还患有高血糖或高血脂,根据卫生部2007年统计数字显示,据国外的资料显示,50%左右的糖尿病人都合并有高血压、高血脂等多种老年疾病。 心脑血管疾病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特别是50岁以上中老年人健康的常见病,即使应用目前最先进、完善的治疗手段,仍可有50%以上的脑血管意外幸存者生活不能完全自理!全世界每年死于心脑血管疾病的人数高达1500万人,居各种死因首位。 发病原因: 高血压。长期高血压可使脑动脉血管壁增厚或变硬,管腔变细。当血压骤升时,脑血管容易破裂发生脑出血;或已硬化的脑部小动脉形成一种栗粒大小的微动脉瘤,当血液波动时微动脉流破裂而造成脑出血;或高血压加快动脉硬化过程,动脉内皮细胞液受到损伤,血小板易在伤处聚集,又容易形成脑血压栓,引发心脑血管疾病。 2.血液粘稠。现代生活节奏紧张,家庭、事业的压力越来越大,人们的情绪也愈来愈不稳定;同时,过量饮酒、摄入太多食物脂肪、缺少必要的运动,加之生活环境的污染,空气中的负离子含量急剧下降,摄入体内的负离子也就不足,这些因素直接导致人体新陈代谢速度减慢,血液流速会减慢,血粘度迅速升高,造成心脑供血不足,如果不及时预防、调理,将会引发冠心病、高血压、脑血栓、脂肪肝等心脑血管疾病。 3.吸烟。吸烟者比不吸烟者发病率高得多,蛛网膜下腔出血多3-5.7倍,脑梗死的危险因素中,吸烟占第一位。烟碱可促使血浆中的肾上腺素含量增高,促使血小板聚集和内皮细胞收缩,引起血液粘滞因素的升高。 4.血管壁平滑肌细胞非正常代谢。众所周知,血管组织和人体的其他组织一样在一定周期内完成新陈代谢的过程,但是由于新的细胞组织不能正常的形成,使血管壁本身存在“缺陷”这样就容易产生炎症血管收缩不畅,就像是一条破烂不堪的旧管道,随时都有阻塞或破裂的可能。血管是血液流通的重要通道,同时他也受神经系统的支配,因此神经系统不正常也能够导致供血的紊乱。所以心脑血管疾病的成因是多方面的,千万不要单纯的考虑血液的变化对血管的影响,要全面的考虑,仔细的分析心脑血管疾病产生的原因,进行多元化的治疗才是最有效和最根本的。 预防与保养 防止栓塞注意保暖 血管尤其是冠状动脉冬季寒冷时容易收缩、痉挛,发生供血不足,并可能导致栓塞,要十分注意保暖。 患者不宜晨练 因为睡眠时,人体各神经系统处于抑制状态,活力不足,晨起时突然大幅度锻炼,神经兴奋性突然增高,极易诱发心脑血管疾病,冬季应该注意这个问题。 饮食方面 由于长时间饮食习惯问题,饮食中脂类过多,醇类过多。 少吃高脂肪视频,少饮酒,一些患者要禁止饮酒。

心血管疾病的危害及其预防措施

心血管疾病的危害及其预防措施 心脑血管疾病是一种致残率高的疾病。一旦得上这类疾病,自己很难生活自理,给家庭造成很大的经济负担和心理压力。病人自己也常常因为拖累了家人,心情不畅,反而影响了疾病的治疗。对于心脑血管疾病,无论是从经济角度、家庭角度,还是从健康角度来讲,唯有预防才是万全之策,高明之举。早一日预防,早一点安心。我国每年大约有260多万人死于心脑血管疾病,由于该病是因血液的病变所引起,它对人体的损害是隐秘的、逐渐的,全身性的,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因而被称为“沉默的疾病”,然而它却是人类健康的第一杀手。心脑血管疾病在西方经济发达的国家已经呈现下降趋势,而在我国已成为危害中老年人健康的头号杀手。在我国心脑血管疾病的病人绝对数已居世界首位。 目前,中老年人对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原因及症状应该有所了解,掌握病因、预防发病,及时或定期对身体进行健康检查是应该提倡的,一旦发病应及时治疗。心脑血管疾病发病最主要的原因为动脉粥样硬化,而高脂血症是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基础,因此预防及治疗心脑血管疾病最重要的是降低血脂,预防动脉粥样硬化,这样才能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才能延长人类寿命。 如何预防心脑血管疾病 认识自身存在的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实行自我保健,对自己的健康负责;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积极地适应社会发展与变革,心有朝霞,胸怀开阔,积极参加日常生活中的劳动,参加健身运动,维持良好的血液循环,以减缓肌肉萎缩,防止肥胖,增强心脏功能。以心率为例,如按70次/分,如果经过运动锻炼可以减到60次/分,表面看也许与以前没什么差别,只减少了10次心跳;可是在一年间,就减少了550万次心跳。健身锻炼有益心脏健康,最有益的锻炼项目是大步行走。身体的局部锻炼(如哑铃、拉簧)则对心脏无甚益处。 其次,戒除不良嗜好与不卫生习惯,保持健康生活规律与方式,有个人的文化兴趣爱好。 预防的关键在于,坚持低脂膳食,改变高脂肪饮食习惯。据某大城市对33 0万居民饮食习惯调查,近20年来,粮食、薯类、豆类食物从以往占三分之二,下降至占三分之一;而肉类和油脂食品上升近10倍,每人每天平均摄入食物油83克,远远超过了正常需要25~35克的水平。要有健康的身体就该增加纤维膳食,膳食中纤维有降低血清胆固醇浓度的作用。膳食纤维含量丰富的食物主要是粗杂粮、米糠、麦麸、干豆类、海带、蔬菜、水果等,每日摄入纤维量35克—45克为宜。具有降脂功能的常见食品还有洋葱、大蒜、香菇、木耳、芹菜等;多吃鱼和鱼油,鱼油具有明显的调节血脂功能,能够预防动脉硬化。大量摄取富含ω-3的鱼油可对心血管疾病有积极的预防作用。国际营养组织建议:人们每天摄取2500千卡的能量,相应的应该摄取0.6—1克以EPA和DHA形式存在的ω-3脂肪酸。拿国货精品鸿洋神中老年型鱼油为例,每天必须至少服用3—5粒700mg含量为30%的鱼油胶丸,才能保证人体的基本需要;多吃豆制品,大豆里面富含多种人体所必须的磷脂。常吃豆腐、豆芽、豆腐干、豆油等豆制品有

心血管疾病的预防保健知识宣传

心血管疾病的预防保健知识 你知道吗?流行病学调查表明,心血管病是当今威胁人类健康最重要的疾病,高血压、冠心病、中风以及与之相关的糖尿病和高脂血症发病率高,而且危害大。其中特别是高血压,是引起脑中风、心力衰竭和肾功能衰竭三大并发症的罪魁祸首。 通常所说的高血压的“三高”即患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三低”即知晓率低、治疗率低、控制率低。高血压是引起各种心血管病和心血管事件的主要危险因素,平均动脉压每升高10mmHg,心血管危险性就升高30%。 而降血压治疗可以显著减少高血压并发症的发生,收缩压下降10-12mmHg或舒张压下降5-6mmHg,即能减少42%的中风率和20-25%的冠心病发病率。肥胖、烟酒、摄盐过多、缺乏活动、心理紧张等是导致高血压发生的危险因素。 大量的研究表明,有效的生活方式调整能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减少心血管病的发生,延缓其发展,而且生活方式的调整还是药物治疗的重要基础。防治心血管病的生活方式调整可概括为“均衡膳食,戒烟限酒,适当运动,心胸开朗,生活规律,正规用药”,也可称之为心血管保健措施的“六诀方针”。 一、戒烟限酒 1.限制饮酒:高血压应戒酒,因饮酒可降低降压药物的药效。男性如饮酒应20~30克酒精/天(40度白酒1两),女性10~15克/天(半两)。 2.彻底戒烟:大量的医学研究表明,吸烟与许多疾病的发生有关,如肺癌、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高血压和冠心病等。简言之,吸烟百害无一益,因此应立即彻底戒烟。 二、适当运动 运动有助于保持理想体重,促进血液循环,提高机体抵抗力,还有助于降低血压。不过,

应注意做有氧运动,不觉辛苦为度,如每天30~45分钟的慢跑,每周数天。从保健角度看,缺氧运动对身体有害。已患有心血管病者不要做竟技性运动。 三、心胸开朗 乐观能提高人群自我防病能力。当今社会,竞争激烈,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微妙而复杂,易使人们经常处于不良的心境状态,而导致心身疾病,尤其是心血管病的发生。因此,一定要有意识地调节自己的情绪,保持愉快健康的心境。人应奋斗,但不要太在意成败,最好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心态来对待成败。 四、正规用药 如果已经患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冠心病等,均应专科正规治疗。千万不要盲目相信广告,千万不要只吃中成药就了事,千万不要乱投“游医”,否则吃亏的是自己!要相信科学!不相信科学是最可怜的“无知”,是最大的“可悲”。 服药应规律和坚持,不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阿斯匹林是预防心血管疾病的重要药物,应提倡广泛使用。患有冠心病者应随身携带硝酸甘油,以备心绞痛发作时含服。前胸压榨样疼痛20分钟不缓解者应立即到医院心血管科就诊,以防急性心肌梗死。 五、生活规律 保持规律的生活是机体保持健康的基本条件。最重要的是饮食规律和睡眠规律。吃饭有一餐没一餐,一餐饱一餐饿,经常熬夜熬通宵,接着连睡一两天,这样生活的人不患病才怪!工作和生活作息时间尽可能规律,有午睡习惯者如有条件最好适当午休。 六、均衡膳食 均衡膳食就是要求降低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的摄入量,控制总热量,增加体力活动,减少食盐摄入量。 1.减少钠盐:成人每天5~6克钠盐即可满足正常需要。注意减少烹调用盐,少用酱油,少吃咸菜及盐腌食品。也可用低钠盐、健康保健盐。“限盐”就是要求每日钠盐摄入量

中国心血管病流行的特征和防治需求(完整版)

中国心血管病流行的特征和防治需求(完整版) 中国是当今全球心血管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 CVD)负担最重的国家之一,及时总结我国主要CVD的流行病学特点和变化趋势有助于制定和实施更有针对性的防治策略,以有效的应对和遏制其危害。 近日,我们在Nature杂志子刊发表了综述文章。这篇综述在大量相关文献阅读、数据分析和深入思考基础上,提炼了当前中国CVD流行的八个重要特征及这些流行特征对防治工作的需求和挑战。本文将概括的介绍这篇综述的关键内容。 特征一: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的负担快速增加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Atherosclerotic cardiovascular disease(ASCVD))主要包括缺血性心脏病和缺血性卒中。因二者在病因学、病理机制和预防策略上具有极大的共性,国内外相关防治指南趋于将其视为一种疾病进行综合防治。ASCVD的快速持续增加是当前我国CVD 流行的重要特征之一。ASCVD在CVD死亡和总死亡中的比例从1990年时的40%和11%上升到2016年61%和25%;同期的死亡人数从100万/年增加到240万/年。ASCVD的发病率(包括发病后死亡和存活的患者)亦持续上升,年发病率和发病人数较1990年的增加幅度均超过

100%。ASCVD疾病负担的持续增加对我国的疾病防治策略和各种资源的配置产生了多方面的需求,包括一级预防需求以减少发病人数、快速增加的急救和住院床位的需求以挽救急性期患者的生命、不断增加的康复和二级预防需求以降低大量ASCVD存活患者复发、再住院和失能的风险。应该认识到,ASCVD负担增加有一定的不可避免性,比如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发病和死亡人数的增加、医疗救治能力提高和普及导致带病生存的高危患者数量的增加,所以我国的ASCVD的疾病负担预计会继续增加,这不仅对目前已经不堪重负的医疗系统带来巨大挑战、也对社会保障体系、社会和无数家庭带来持续增加的压力。如何应对我国ASCVD负担的持续增加显然需要政府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特征2:出血性卒中的流行得到有效遏制 我国每年大约有150万到170万例新发出血性卒中病例。近几十年来,尽管有人口老龄化的影响,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率较为稳定仅稍有上升;而死亡率则明显下降,在心血管死亡中的比例从1990年的39%下降到2016年的27%。但在110个国家的比较中,我国仍是出血性脑卒中负担最重的国家,其发病率和死亡率约为全球平均水平的两倍。 特征3:CVD流行存在较大的地区差异

秋冬季常见传染病防治知识

秋冬季常见传染病防治知识 秋冬季气温变化较大,随着时间推移,天气变冷、气候干燥,是传染病的高发季节。秋冬季常见传染病有手足口病、流感、流行性腮腺炎、水痘、风疹、麻疹、肺结核、伤寒、痢疾、甲型肝炎。所以每同学都要充分认识传染病对身体健康的危害,轻者影响学习和生活,重者可留下后遗症甚至死亡。 1.手足口病: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多发生于5岁以下的婴幼儿,通过人群密切接触传播为主,可引起小儿手、足、口腔以及臀部等部位的疱疹,个别患者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炎等并发症。 2.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发热性呼吸道传染病,通过空气飞沫传播,具有高度的传染性。流感不同于普通感冒。本病好发于冬季,人群普遍易感。由于流感是病毒性传染病,没有特效的治疗手段,因此预防措施非常重要。 3.甲型H1N1流感:为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其病原体是一种新型的甲型H1N1流感病毒,早期被称为猪流感。人群普遍易感,并可以人传染人,人感染甲流后的早期症状与普通流感相似,包括发热、咳嗽、喉痛、身体疼痛、头痛、发冷和疲劳等,有些还会出现腹泻或呕吐、肌肉痛或疲倦、眼睛发红等。最明显症状是,体温突然超过39度,肌肉酸痛感明显增强,伴随有眩晕、头疼、腹泻、呕吐等症状或其中部分症状。如果个体身体素质不是很好,加上自身免疫力低的话,患者一旦感染,会直接引发很多并发症,甚至于危及生命。 4.流行性腮腺炎:俗称“痄腮”,是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发生于儿童或青少年。临床表现为发热和腮腺肿痛。 5.水痘:是一种常见多发的儿童传染病,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可产生反复持续的、无临床症状的潜伏感染。临床特点是皮肤黏膜出现瘙痒性水疱疹。多发生在冬末、初春季节。通过直接接触、空气飞沫传播。水痘结痂后病毒消失。接种水痘疫苗是预防这种传染病的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