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淮河片水资源公报(2005年度)

淮河片水资源公报(2005年度)

淮河片水资源公报(2005年度)
淮河片水资源公报(2005年度)

综述

淮河片包括淮河流域和山东半岛沿海诸河,总面积约33万km2。其中淮河流域面积约27万km2,地跨湖北、河南、安徽、江苏、山东五省40市;山东半岛面积约6万km2,全部在山东省境内,范围涉及10个市。在本公报水资源分析计算中,采用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确定的分区和面积,淮河流域分为淮河上游(王家坝以上)、淮河中游(王家坝至洪泽湖出口)、淮河下游(洪泽湖出口以下)、沂沭泗河四个水资源二级区;山东半岛单为一个水资源二级区(见淮河片水资源分区图)。

2005年淮河片平均降水深1030mm,折合降水总量3398亿m3,较多年平均降水量偏多23%。其中,淮河流域平均降水深1087mm,折合降水总量2924亿m3,比多年平均降水量偏多24%;山东半岛2005年平均降水深776mm,折合降水总量474亿m3,与多年平均降水量相比偏多14%。

2005年全片地表水资源量1111亿m3,水资源总量1400亿m3。其中淮河流域地表水资源量1010亿m3,水资源总量1266亿m3。

全片入海总水量491亿m3,入江水量438亿m3。

经对310座大中型水库(含洪泽湖等大型湖泊)统计,2005年末蓄水总量200亿m3,比上年末增加21亿m3。其中大型水库(含湖泊)54座,蓄水总量170亿m3,比上年末增加17亿m3。

2005年淮河片各类供水工程总供水量544亿m3,其中当地地表水供水占60.0%,地下水占29.0%,跨流域调水(引江、引黄)占10.8%,污水回用等其他水源供水占0.2%。全片总用水量544亿m3,其中农田灌溉占59.8%,林牧渔畜占8.4%,工业用水19.4%,生活用水占9.8%,城镇公共用水占1.7%,生态环境用水占0.9%。全片用水消耗量335亿m3,占总用水量的62%。人均年用水量265m3,农田灌溉(实际灌溉)亩均用水量为250m3,万元工业增加值(当年价)取用水量86m3。

据对220个城镇1149个入河排污口实测,2005年淮河片主要城镇入河废污水量58亿t,主要污染物质COD入河排放量122万t。其中淮河流域实测了186个城镇1055个排污口,入河废污水量45亿t,入河COD量98万t。对淮河流域12100km河长进行全年期(平均值)水质评价,水质较好的Ⅰ、Ⅱ类水河长占10.8%,水质尚可的Ⅲ类水河长占22.0%,水质劣于Ⅲ类的受污染河长占67.2%。对山东半岛1757km河长进行全年期(平均值)水质评价,无Ⅰ类水,Ⅱ类水河长占6.1%,Ⅲ类水河长占18.3%,水质劣于Ⅲ类的受污染河长占75.6%,污染较为严重。

一、水资源量

(一)降水量

2005年淮河片年降水量变幅为600~2000mm。淮河流域除了沙颍河中上游至涡河上游河南省部分在600~800mm外,一般在1000~1400mm 左右。1600mm以上的降水带位于史河、淠河上游的大别山区,2000mm 的高值区集中在响洪甸水库附近。山东半岛年降水量一般为600~800mm,青岛附近、乳山至威海一带为1000mm,其中青岛崂山以东达1600mm。

2005年淮河片平均降水深1029.5mm,折合降水总量3397.54亿m3,比常年(多年平均,下同)偏多22.8%,比上年偏多32.0%。其中淮河流域平均降水深1087.0mm,折合降水总量2923.55亿m3,比常年偏多24.3%,

图2 降水量年际变化

比上年偏多36.3%。淮河流域中,河南省平均降水深1002.0mm,比常年偏多19.0%;安徽省平均降水深1196.5mm,比常年偏多26.9%;江苏省平均降水深1165.4mm,比常年偏多23.3%;山东省平均降水深985.0mm,比常年偏多31.9%;湖北省平均降水深1292.7mm,比常年偏多18.4%。山东半岛年平均降水深776.4mm,折合降水总量473.99亿m3,比上年偏多10.6%,比常年偏多14.4%。

淮河片各分区2005年降水深与2004年及常年比较见图2;2005年降

水量等值线图见图3。

(二)地表水资源量

地表水资源量是指河流、湖泊等地表水体中由当地降水形成的、可以逐年更新的动态水量,即天然河川径流量。淮河片2005年天然年径流深336.7mm,年径流量1111.25亿m3,较常年增加了64.1%,比上一年增加117.2%。其中淮河流域天然年径流深375.4mm,径流量1009.72亿m3,较常年增加69.7%,较上年增加129.3%。山东半岛天然年径流深166.3mm,年径流量101.53亿m3,较常年增加23.6%,较上一年增加42.7%。从各分区年径流深分布看,山东半岛径流深166.3mm为最小,淮河上游区543.9mm最大;淮河流域年径流深约为山东半岛的2.3倍。

淮河片各分区2005年地表水资源量与2004年及常年比较见图4。

mm

淮河上游淮河中游淮河下游沂沭泗河山东半岛淮河流域淮河片

图4 地表水资源量(年径流深)年际变化

(三)地下水资源量

地下水资源量指由降水和地表水体入渗补给地下含水层的动态水量。山丘区地下水资源量一般采用排泄量法计算,包括河川基流量、山前侧向流出量、山前泉水溢涌水量、河谷地带潜水蒸发量和地下水开采净消耗量;平原区地下水资源量采用补给量法计算,包括降水入渗补给、地表水体入渗补给和山前侧向流入量。在确定某区域地下水资源量时,需扣除山丘区

和平原区之间的重复计算量。

2005年淮河片地下水资源量为508.08亿m3,较上一年增加29.6%。其中平原区浅层地下水资源量357.27亿m3。

淮河流域2005年地下水资源量为439.06亿m3,较上一年增加32.9%。其中平原区浅层地下水资源量332.01亿m3。

山东半岛2005年地下水资源量为69.02亿m3,较上一年增加12.0%。其中平原区浅层地下水资源量25.26亿m3。

淮河片各分区2005年地下水资源量与2004年比较见图5。

图5 地下水资源量年际变化

(四)水资源总量

水资源总量是指当地由降水形成的地表、地下产水总量(不包括区外来水量),即地表径流量与降水入渗补给量之和。

2005年淮河片水资源总量为1399.62亿m3,较上年增加了85.1%。产水总量占降水总量(产水系数)41.2%;平均每平方公里产水(产水模数)42.41万m3。

淮河流域2005年水资源总量为1265.89亿m3,较上年增加了93.8%。产水系数0.43;产水模数47.07万m3/km2。

山东半岛2005年水资源总量为133.72亿m3,较上一年增加了30.0%。

产水系数0.28;产水模数21.90万m3/km2。

淮河流域各省、山东半岛和淮河片2005年水资源量情况见表1。

表1 2005年淮河片水资源量单位:亿m3

(五)入海、入江及引江、引黄水量

2005年淮河片入海、入江总水量929.11亿m3,是上年的2.86倍,其中入海水量490.95亿m3,比上年增加88.3%。入江438.16亿m3,是上年的6.83倍。

淮河流域入海入江水量870.19亿m3,是上年的3.1倍。其中入海水量432.03亿m3,是上年的2.0倍。

山东半岛入海水量58.92亿m3,较2004年增加了14.61亿m3。

2005年淮河片跨流域调入(引江、引黄)水量58.46亿m3,与上年基本持平,仅减少2.8%,其中引江33.54亿m3,引黄24.91亿m3。淮河流域从长江引水33.54亿m3,较上年减少1.78亿m3;从黄河引水16.72亿m3,比2004年增加10.88%。淮河流域引黄水量中,河南省引黄8.27亿m3,比上年增加0.76亿m3,山东省引黄8.45亿m3,较上年增加0.87亿m3。山东半岛从黄河引水量8.19亿m3,较上年减少1.52亿m3。

二、蓄水动态

(一)大中型水库(湖泊)蓄水动态

经对淮河流域36座大型水库(不包括洪泽湖等4座大型湖泊)和169座中型水库统计分析,2005年末蓄水总量为95.00亿m3,比上年末增加了11.93亿m3。其中大型水库当年末蓄水总量74.54亿m3,比上年末增加13.4%;中型水库年末蓄水总量20.46亿m3,比上年末增加17.9%。洪泽湖年末蓄水量50.52亿m3,比上年末增加了19.3%;骆马湖年末蓄水量8.19亿m3,比上年末减少了9.9%;南四湖上级湖年末蓄水量11.16 m3,与上年末基本持平,下级湖年末蓄水量8.14亿m3,比上年末减少4.0%。

对山东半岛14座大型水库和87座中型水库统计分析,2005年末蓄水总量为26.61亿m3,比上年末增加2.30亿m3,增加9.5%。其中大型水库当年末蓄水总量17.19亿m3,比上年末增加6.6%;中型水库当年末蓄水总量9.42亿m3,比上年末增加15.0%。

淮河片大中型水库(湖泊)2005年末与2004年末蓄水量对比见图6。

图6 淮河片大中型水库及主要湖泊蓄水变化图

(二)平原区地下水动态及地下水位降落漏斗

淮河片2005年属偏丰年份,浅层地下水位基本呈上升趋势。上升区总面积44052km2,平均升幅1.25m。其中淮河流域上升区41091km2,平均升幅1.16m;山东半岛上升区2961 km2,平均升幅2.48m。下降区总面积4029km2,平均降幅1.07m。其中淮河流域下降区2676 km2,平均降幅0.87m;山东半岛下降区1353 km2,平均降幅1.47m。相对稳定区120882 km2,其中淮河流域相对稳定区112128 km2。在各分区中,淮河下游区地下水位相对稳定;淮河中游、沂沭泗河、山东半岛区大部分上升局部下降;淮河上游基本为上升区,下降区面积仅87 km2。淮河流域各分区地下水位上升情况如下:淮河上游平原上升区面积5889 km2,平均上升1.30m;淮河中游上升区面积27302km2,平均上升1.02m;沂沭泗河上升区面积7900 km2,平均上升1.54m。全片地下水蓄水变量合计增加27.03亿m3,其中淮河流域地下水蓄水变量增加24.83亿m3。

2005年淮河片地下水位降落漏斗共有15处,总面积15145.6km2。其中浅层地下水漏斗7处,漏斗面积6755.3km2,较上年减少952.6km2。

淮河流域2005年有地下水漏斗14处,总面积9905.6km2。其中浅层地下水漏斗6处,面积1515.3km2,较上年减少787.6km2。

山东半岛2005年浅层地下水漏斗面积5240.0 km2,较上年减少165.0km2。

三、供用水量

(一)供水量

供水量指各种水源工程为用户提供的包括输水损失在内的水量,也称取水量。按照取水水源不同分为地表水源、地下水源和其他水源(指污水处理回用、集雨工程供水量等)三大类,按受水区进行统计。

2005年淮河片各类供水工程总供水量543.82亿m 3,比上年减少2.3%。在供水构成中,地表水源供水384.94亿m 3,占总供水量的70.8%;地下水源供水157.73亿m 3,占29.0%;其它水源供水1.16亿m 3,占0.2%;在地表水源供水量中,跨流域调水58.46亿m 3,占地表水源供水量的15.2%。另有海水直接利用量15.58亿m 3未计入总供水量中。

2005年淮河流域各类供水工程总供水量479.63亿m 3,比上年减少2.7%。其中地表水源供水356.42亿m 3,占总供水量的74.3%;地下水源供水122.64亿m 3,占25.6%;其它水源供水0.58亿m 3,占0.1%;在地表水源供水量中,跨流域调水50.27亿m 3,占地表水源供水量的14.1%。另有海水直接利用量0.35亿m 3未计入总供水量中。

2005年山东半岛各类供水工程总供水量64.19亿m 3,比上年增加1.5%。其中地表水源供水28.52亿m 3,占总供水量的44.4%;地下水源供水35.09亿m 3,占54.7%;其它水源供水

0.58亿m 3,占0.9%;在地表水

源供水量中,跨流域调水8.19亿m3,占地表水源供水量的28.7%。另有海水直接利用量15.23亿m3未计入总供水量中。

2005年淮河流域与山东半岛供水组成见图7、图8,2005年淮河片供水情况见表2。

(二)用水量

用水量是指配置给各类用水户包括输水损失在内的毛用水量。根据用户特性可分为生产用水、生活用水和生态环境用水三大类,其中生产类分为一、二、三产业,第一产业用水包括农田灌溉和林牧渔畜用水。用水量统计时按农田灌溉、林牧渔畜、工业、城镇公共、居民生活、生态环境六类用户进行统计。

2005年淮河片总用水量为543.82亿m3,比上年减少2.3%。在用水构成中,农田灌溉用水325.44亿m3,占总用水量的59.8%;林牧渔畜用水45.54亿m3,占8.4%;工业用水105.29亿m3,占19.4%;城镇公共用水9.12亿m3,占总用水量的1.7%;居民生活用水53.41亿m3,占9.8%;生态环境用水5.01亿m3,占0.9%。

2005年淮河流域总用水量为479.63亿m3,比上年减少2.7%。其中农田灌溉用水289.59亿m3,占总用水量的60.4%;林牧渔畜用水39.72亿m3,占8.3%;工业用水量95.18亿m3,占19.8%;城镇公共用水6.69亿m3,占1.4%;居民生活用水44.82亿m3,占总用水量的9.3%;生态环境用水3.62亿m3,占0.8%。

2005年山东半岛总用水量64.19亿m3,比上年增加1.5%。其中农田灌溉用水量35.85亿m3,占总用水量的55.8%;林牧渔畜用水5.82亿m3,占9.1%;工业用水10.11亿m3,占15.7%;城镇公共用水2.43亿m3,占3.8%;居民生活用水8.59亿m3,占13.4%;生态环境用水1.39亿m3,占2.2%。

2005年淮河流域与山东半岛用水组成见图9、图10,2005年淮河片用水情况见表2。

表2 2005年淮河片供用水量 单位:亿m 3

(三)用水消耗量

用水消耗量(简称耗水量)是指在输水、用水过程中,通过蒸腾蒸发、土壤吸收、产品带走、人和牲畜饮用等多种途径消耗掉,而不能回归至地表水体和地下含水层的水量。耗水量按农田灌溉耗水量、林牧渔畜耗水量、城镇公共耗水量、工业耗水量、居民生活耗水量和生态环境耗水量等类别进行统计。农田、林果、草场灌溉的耗水量为毛用水量与回归水量(含地

表退水和下渗补给地下水)之差,工业、城镇公共、城镇居民的耗水量为取水量扣除废污水排放量和输水损失中的回归量。

2005年淮河片总耗水量334.91亿m3,耗水率62%。其中,农田灌溉耗水量234.75亿m3,耗水率72%;林牧渔畜耗水量36.52亿m3,耗水率80%;工业耗水量23.30亿m3,耗水率22%;城镇公共耗水量3.65亿m3,耗水率40%;居民生活耗水量32.90亿m3,耗水率62%;生态环境耗水量3.67亿m3,耗水率73%。

2005年淮河流域总耗水量297.62亿m3,耗水率为62%。其中,农田灌溉耗水量212.2亿m3,耗水率73%;林牧渔畜耗水量32.47亿m3,耗水率82%;工业耗水量19.28亿m3,耗水率20%;城镇公共耗水量2.65亿m3,耗水率40%;居民生活耗水量28.34亿m3,耗水率63%;生态环境耗水量2.57亿m3,耗水率71%。

2005年山东半岛总耗水量37.29亿m3,耗水率为58%。其中,农田灌溉耗水量22.55亿m3,耗水率63%;林牧渔畜耗水量4.05亿m3,耗水率70%;工业耗水量4.02亿m3,耗水率40%;城镇公共耗水量1.00亿m3,耗水率41%;居民生活耗水量4.56亿m3,耗水率53%;生态环境耗水量1.10亿m3,耗水率79%。

(四)城市建成区供用水情况

建成区指城市建筑基本连片、公共设施达到的地区,包括已建成的工业园区、经济开发区和机场等。本次统计的淮河片地级以上城市共34个,其中河南省9个,安徽省7个,江苏省6个,山东省12个。2005年这34个城市建成区供水总量63.03亿m3,其中地表水供水量41.29亿m3,地下水供水量21.20亿m3,污水处理回用量0.53亿m3,另有海水直接利用量5.23亿m3未计入总供水量;34个城市建成区总用水量63.03亿m3,其中工业用水量32.15亿m3,农业用水量10.93亿m3,居民生活用水量11.93亿m3,城市公共用水量4.60亿m3,城市环境用水量3.42亿m3。

四、水资源利用简析

(一)水资源利用程度分析

根据水资源量计算和供用水统计成果分析,2005年淮河流域地表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为32.2%,平原区浅层地下水开采率(平原区浅层地下水开采量占平原区浅层地下水可开采量的百分比)为51.7%。

2005年山东半岛地表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为22.3%,浅层地下水开采率为140.8%(地下水开采量中含山丘区开采量)。

2005年淮河片地表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为31.3%,浅层地下水开采率为60.4%。

(二)用水指标

根据淮河片社会经济资料对各项用水指标进行分析,2005年淮河片人均用水量为265.1m3,农田灌溉亩均用水量249.9m3,城镇生活人均日用水量106.2L,农村生活人均日用水量56.9L,万元工业增加值(当年价)取用水量为85.8m3。

淮河流域2005年人均用水量为283.1m3,农田灌溉亩均用水量为262.5 m3,城镇生活人均日用水量112.2L,农村生活人均日用水量58.2L,万元工业增加值(当年价)取用水量143.2 m3。

山东半岛2005年人均用水量为179.7m3,农田灌溉亩均用水量为180.3 m3,城镇生活人均日用水量88.2L,农村生活人均日用水量49.6L,万元工业增加值(当年价)取用水量18.0m3。

2005年用水指标情况见表3。

(三)水量平衡分析

2005年淮河流域天然年径流量1009.72亿m3,跨流域调入水量50.27亿m3(引黄、引江),用水消耗量(扣除地下水)221.60亿m3,入江水量438.16亿m3,入海水量432.03亿m3,大型水库(含湖泊)蓄水变量15.87亿m3,主要中型水库蓄水变量3.10亿m3,水量基本平衡。

2005年山东半岛天然年径流量101.53亿m3,跨流域调入水量8.19亿m3,用水消耗量(扣除地下水)16.94亿m3,入海水量58.92亿m3,大型水库蓄水变量1.07亿m3,主要中型水库蓄水变量1.23亿m3,水量基本平衡。

五、水质概况

(一)河流水质

根据2005年水质监测资料,按照《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对淮河流域和山东半岛全年期、汛期、非汛期河长分别进行评价,结果如下:

淮河流域全年期(各期均为平均值,下同)评价河长12100km,水质良好的Ⅰ类水河长33km,占0.3%;水质较好的Ⅱ类水河长931km,占7.7%;水质尚可的Ⅲ类水河长2909km,占24.0%;水质已受到污染的Ⅳ类水河长2652km,占21.9%;水质受到较重污染的Ⅴ类水河长874km,占7.2%;水质受到严重污染的劣Ⅴ类水河长4702km,占38.9%。

淮河流域汛期评价河长12005km。无Ⅰ类水;Ⅱ类水河长1060km,占8.8%;Ⅲ类水河长2498km,占20.8%;Ⅳ类水河长3191km,占26.6%;Ⅴ类河长1228km,占10.2%;劣Ⅴ类水河长4029km,占33.6%。

淮河流域非汛期评价河长11915km。Ⅰ类水河长33km,占0.3%;Ⅱ类水河长1106km,占9.3%;Ⅲ类水河长1943km,占16.3%;Ⅳ类水河长3000km,占25.2%;Ⅴ类水河长1137km,占9.5%;劣Ⅴ类水河长4695km,占39.4%。

淮河流域水质主要污染项目为氨氮、化学需氧量、总磷。

山东半岛全年期评价河长1757km。无Ⅰ类水;Ⅱ类水河长108km,占6.1%;Ⅲ类水河长321km,占18.3%;Ⅳ类水河长369km,占21.0%;Ⅴ类水河长188km,占10.7%;劣Ⅴ类水河长771km,占43.9%。

山东半岛汛期评价河长1575km。无Ⅰ类水;Ⅱ类水河长282km,占16.1%;Ⅲ类水河长197km,占11.2%;Ⅳ类水河长455km,占25.9%;Ⅴ类水河长322km,占18.3%。劣Ⅴ类水河长501km,占28.5%。

山东半岛非汛期评价河长1575km。无Ⅰ类水;Ⅱ类水河长108km,占6.1%;Ⅲ类水河长272km,占15.5%;Ⅳ类水河长350km,占19.9%;Ⅴ类水河长239km,占13.6%;劣Ⅴ类水河长788km,占44.8%。

山东半岛水质主要污染项目为高锰酸盐指数、氨氮、化学需氧量。 从污染分布来看,山东半岛沿海诸河区水污染比淮河流域严重,淮河流域内上游区、下游区水污染相对较轻,淮河中游区和沂沭泗河区水污染较重。

2005年淮河流域及山东半岛全年期水质见图11、图12。

(二)水库水质

选取47座大中型水库(淮河流域32座,山东半岛15座),进行2005年全年期、汛期和非汛期水质评价,结果如下:

全年期:淮河流域32座水库中,水质达到Ⅱ类的水库有15座,Ⅲ类水12座,Ⅳ类水1座,Ⅴ类水1座,劣Ⅴ类水3座。淮河上游区和中游区水库水质较好,18座水库有11座水质达到Ⅱ类。山东半岛15座水库中,水质达到Ⅰ类的有1座,Ⅱ类2座,Ⅲ类9座,Ⅳ类3座。

汛期:淮河流域水质达到Ⅱ类的水库有11座,Ⅲ类10座,Ⅳ类5座,Ⅴ类5座,劣Ⅴ类1座。山东半岛有3座水库水质为Ⅱ类,10座水库水质为Ⅲ类,2座水库水质为Ⅳ类。

非汛期:淮河流域水质达到Ⅰ类的水库有1座,Ⅱ类20座,Ⅲ类4座,Ⅳ类3座,Ⅴ类1座,劣Ⅴ类3座。山东半岛水质达到Ⅰ类的水库有1座,Ⅱ类3座,Ⅲ类8座,Ⅳ类3座。

对2005年4~9月份水库营养化状况进行评价,淮河流域32座水库中,有1座中营养,29座轻度富营养,2座中度富营养;山东半岛15座水库有1座中营养,14座轻度富营养。

(三)湖泊水质

评价对象为南四湖和大明湖。

2005年南四湖上级湖全年期水质评价面积600km2,全部为Ⅳ类水,主要超标项目为五日生化需氧量、总磷;南四湖下级湖评价面积601km2,全部为Ⅲ类水。

大明湖全年期水质评价面积0.46km2,属Ⅳ类水,主要超标项目为五日生化需氧量、总磷。

另外4~9月份营养化评价结果是:南四湖下级湖为轻度富营养化,南四湖上级湖和大明湖均为中度富营养化。

(四)废污水排放量

根据各省统计,2005年淮河片工业废水(不包括火电厂直流式冷却水及矿坑排水)和城镇居民生活污水排放总量为70.45亿t。其中淮河流域废污水年排放量为58.79亿t,山东半岛为11.66亿t。淮河流域各省废污水年排放量情况是:湖北省0.07亿t,河南省18.52亿t,安徽省14.66亿t,江苏省20.01亿t,山东省5.53亿t。

(五)省界水质

根据淮河流域水环境监测中心2005年水质监测资料,对淮河流域跨省河流46个主要省界断面水质进行评价,结果如下:

全年期水质达到Ⅱ类水的断面有3个,为史河叶集镇、竹竿河罗山周党镇、西泇河横山公路桥断面。水质达到Ⅲ类水的断面7个,Ⅳ类水的断面11个,Ⅴ类水的断面4个,劣Ⅴ类水的断面有21个。

汛期水质达到Ⅱ类水的断面有4个,为史河叶集镇、怀洪新河峰山、西泇河横山公路桥、东泇河苍山南桥官家桥断面。水质达到Ⅲ类水的断面7个,Ⅳ类水的断面9个,Ⅴ类水的断面7个,劣Ⅴ类水的断面19个。

非汛期水质达到Ⅱ类水的断面4个,为油河贾集闸、史河叶集镇、竹竿河罗山周党镇、西泇河横山公路桥断面。水质达到Ⅲ类水的断面8个,Ⅳ类水的断面4个,Ⅴ类水的断面8个,劣Ⅴ类水的断面22个。

对照国务院《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十五”计划》确定的水质目标,按照测次进行水质综合评价,2005年46个省界断面水质达标率为51.3%。

水质主要超标项目为氨氮、高锰酸盐指数、化学需氧量、五日生化需氧量和总磷。

国家环保总局代表国务院与流域四省人民政府签订的《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目标责任书》确定的25个省界考核断面,采用高锰酸盐指数单项评价,水质达标的省界断面有12个(全年水质达标率在90%以上),占48.0%;基本达标的省界断面有5个(全年水质达标率在70%以上),占20.0%;未达标的省界断面有8个(全年水质达标率在70%以下),占32.0%。

(六)重点水功能区水质状况

重点水功能区范围是:以拟报国务院批准的淮河流域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划为基础,选取一级区划中的保护区(47)个、保留区(15个)、缓冲区(39个)和二级区划中的饮用水源区(41个)、工业用水区(14个)。

按照水利部《水功能区水资源质量评价暂行规定(试行)》(资源保[2004]7号),对淮河片156个重点水功能区水质进行评价,有64个功能区水质达标,达标率为41.0%。评价水功能区河流长度5293.6km,其中达标河长2235.4km,达标率42.2%;评价水功能区湖库面积5160.98 km2,达标面积2868.9km2,达标率55.6%。

不同类型水功能区中,保护区水质相对较好,达标率为57.4%;缓冲区水质较差,达标率仅23.1%。具体情况见图13。

图13 2005年淮河片各水功能区达标情况

淮河流域132个重点水功能区中,有54个功能区水质达标,达标率为40.9%。评价水功能区河流长度4545.3km,其中达标河长2116.4km,达标率46.6%;评价水功能区湖库面积5024.1 km2,达标面积3042.5km2,达标率60.6%。不同类型水功能区达标率分别为:保留区66.7%,保护区56.5%,工业用水区50.0%,饮用水源区26.9%,缓冲区23.1%。

(七)主要城镇实测入河排污量

据对淮河片220个城镇1149个入河排污口实测,2005年入河污废水排放总量为57.55亿吨,主要污染物COD入河排放总量122.32万吨,氨氮入河排放总量13.23万吨。各省主要城镇入河排污量情况如下: 河南省辖淮河流域:68个城镇330个入河排污口污废水排放量为15.28亿吨,COD入河排放量为34.43万吨,氨氮入河排放量为3.74万吨。

安徽省辖淮河流域:39个城镇248个入河排污口污废水排放量为9.60亿吨,COD入河排放量为15.07万吨,氨氮入河排放量为2.23万吨。

江苏省辖淮河流域:38个城镇319个入河排污口污废水排放量为11.36亿吨,COD入河排放量为29.29万吨,氨氮入河排放量为2.43万吨。

山东省辖淮河流域:41个城镇158个入河排污口污废水排放量为9.08亿吨,COD入河排放量为18.94万吨,氨氮入河排放量为2.17万吨。

山东半岛:34个城镇94个入河排污口污废水排放量为12.23亿吨,COD入河排放量为24.59万吨,氨氮入河排放量为2.66万吨。

2005年淮河片主要城镇入河排污量见表5。

表4 2005年淮河片主要城镇入河排污量

六、重要水事

(一)淮委率先完成流域跨省地下水超采区划定工作地下水是淮河流域特别是淮河以北地区的重要供水水源,也是维系区域生态、地质环境要素之一。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淮河流域地下水开发利用规模不断扩大,出现了超采区,并引发了局部地区的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地裂缝、海水入侵、水质恶化等一系列生态、地质环境问题。根据水利部《关于地下水超采区水资源管理工作的意见》(水资源[2003]118号)和《关于地下水超采区划定工作的通知》(办资源[2003]150号)要求,淮委水政水资源处组织开展了淮河流域跨省地下水超采区划定工作。本次划定工作对流域跨省地下水开发利用状况进行了调查和评价,共划定跨省地下水超采区15个,总面积6334km2,核定地下水年超采总量19763万m3。

2005年7月23日,《淮河流域跨省地下水超采区划定报告》通过了由水利部水资源管理司、国务院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委员会办公室政策研究中心、流域四省水利厅、淮委等单位专家组成的专家组的审查。淮委在七大流域中率先完成了水利部部署的跨省地下水超采区划定工作。

(二)沂沭泗河洪水东调南下续建工程刘家道口枢纽工程开工

12月6日上午,沂沭泗河洪水东调南下续建(二期)工程刘家道口枢纽工程开工仪式在山东临沂举行,拉开了国家治淮重点项目沂沭泗河洪水东调南下续建(二期)工程的建设序幕。水利部副部长矫勇在开工仪式上讲话并宣布工程开工。水利部、国家防办、淮河水利委员会、山东省、江苏省等有关单位的领导出席工程开工奠基仪式。刘家道口枢纽工程的正式开工,是2003年国务院治淮工作会议后,掀起新一轮治淮工程建设高潮的重要标志,也是东调南下续建(二期)工程的第一批建设工程。刘家道口枢纽工程是沂沭泗河洪水东调南下续建(二期)工程中涉及全局防洪

效益的关键工程之一,对提高沂沭泗中下游地区防洪能力和防洪标准,提高水资源利用率,进一步促进沂蒙老区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改善生态环境,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三)北水南调,再度实施“引沂济淮”

6月底7月初,根据淮委的统一部署,沂沭泗水利管理局与江苏省防汛抗旱指挥部联合调度,将沂沭泗流域洪水资源调往洪泽湖,这是继2002年后的又一次“引沂济淮”。自2005年春季开始,淮河流域持续少雨,6月份,洪泽湖周边地区用水量明显增多,洪泽湖水位快速下降。7月3

日,洪泽湖水位降至11.19m ,已低于11.3m 的死水位,湖区航运中断,周边地区用水告急。与此同时,从6月下旬开始,沂沭泗流域出现明显降水过程,南四湖、骆马湖水位上涨迅速,7月5日,南四湖上下级湖均超过汛限水位,7月6日,韩庄闸开闸泄洪。为充分利用沂沭泗流域洪水资源,缓解洪泽湖及其周边地区用水紧张的局面,沂沭泗水利管理局及时与江苏省防汛防旱指挥部会商,从6月29日开始,开启皂河闸、宿迁闸和刘集地涵,将骆马湖洪水通过中运河、徐洪河送往接近死水位的洪泽湖及其下游地区。至7月8日,向洪泽湖累计送水1.6亿m 3。

中国水资源公报2009

2009年中国水资源公报 2012-04-26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 2009年,我国气候异常,一些地区降雨之多、台风之强、旱情之重为历史 罕见。旱情来得早、去得晚、范围广、影响大,特别是冬麦主产区年初的冬春连旱,东北西部、华北北部和西北东部的夏伏旱,江南大部、华南大部和西南局部的秋冬连旱,对农业生产带来严重影响。全年有9个台风在我国沿海登陆,发生强风、暴雨、高潮同时出现的最不利形势。受多次大范围、高强度降雨过程影响,全国有210多条河流相继发生超警戒水位以上洪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水利部门坚持以人为本,超前部署,科学决策,精心调度,各级地方党委、政府全力以赴,广大军民奋力抗灾救灾,最大程度地减轻了洪涝干旱台风灾害损失。 2009年,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水利工作,国家把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 设作为应对金融危机、扩大国内需求的重要领域。各级水利部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坚决贯彻落实中央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各项决策部署,保持了水利又好又快发展的强劲势头。扩大内需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强力推进十七届三中全会明确的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三大任务,涉及民生的水利问题加快解决;为应对我国水资源短缺、用水效率不高、水污染严重的突出问题,明确提出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节水型社会建设全面推进;一大批重点水利工程开工建设,创近年来新开工大型水利工程数量历史新高;水利法制建设稳步

推进,依法治水、科学管水能力不断提升。水利工作取得的显著成效,为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提供了有力支撑。 一、水资源量 降水量 2009年,全国平均年降水量591.1mm,折合降水总量为55965.5亿m3,比常年值偏少8.0%。从水资源分区看,松花江、辽河、海河、黄河、淮河、西北诸河6个水资源一级区(以下简称北方6区)面平均降水量为315.7mm,比常年值偏少3.8%;长江(含太湖)、东南诸河、珠江、西南诸河4个水资源一级区(以下简称南方4区)面平均降水量为1079.7mm,比常年值偏少10.0%。在31个省级行政区中,降水量比常年值偏多的有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海南和青海偏多程度约30%;降水量比常年值偏少的有22个省(自治区),其中北京和云南偏少约25%。 地表水资源量 2009年全国地表水资源量23125.2亿m3,折合年径流深244.2mm,比常年值偏少13.4%。从水资源分区看,北方6区地表水资源量比常年值偏少13.1%;南方4区比常年值偏少13.5%。在31个省级行政区中,地表水资源量比常年值偏多的有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比常年值偏少的有2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黑龙江、上海、青海、海南偏多程度在23%~56%之间,江西、吉林、云南、河南、福建、内蒙古、宁夏偏少程度在25%~37%之间,山西、辽宁、河北、北京偏少程度在45%~62%之间。 2009年,从国境外流入我国境内的水量为154.9亿m3,从我国流出国境的水量为5193.3亿m3,从我国流入国际边界河流的水量为1090.7亿m3,全国入海水量为13960.9亿m3。

2003年黄河水资源公报

2003年黄河水资源公报 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 前言 《黄河水资源公报》(以下简称《公报》)的发布,旨在定期向各级领导、有关部门和社会团体发布黄河流域水资源情势,以不断提高公众的节水、惜水意识,促进黄河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 本《公报》是按年度反映黄河水资源情势的综合性年报,内容主要包括水情概况、蓄水动态、水资源开发利用、水资源量分析、水质调查评价、泥沙状况及重要水事等。 《公报》的资料来源以黄河水利委员会和沿黄各省(区)的实测数据和水利统计资料为主,并收集了气象、城建、环保、统计等部门的有关资料。《公报》中有关资料的多年平均值分为21年(1980~2000年均值)和45年(1956~2000年均值)两种。 《公报》编制过程中,得到了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等省(区)水利厅的大力支持。水利部水资源司、《中国水资源公报》编辑部给予了热情指导和支持,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一、综述 黄河流域(包括黄河内流区,下同)总面积79.5万km2,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等九省(区)。全河划分为龙羊峡以上、龙羊峡至兰州、兰州至头道拐、头道拐至龙门、龙门至三门峡、三门峡至花园口、花园口以下、黄河内流区(分别简称为龙以上、龙~兰、兰~头、头~龙、龙~三、三~花、花以下和内流区,下同)等流域分区。黄河流域行政和流域分区面积示意图分别见图1和图2。

2003年黄河流域降水明显偏多,平均降水量为555.6mm,折合降水总量4417.0亿m3。从降水量的地区分布看,三门峡至花园口区间最大。汛期降水量增加尤为明显,全流域汛期降水在持续6年(1997~2002年)偏少后,转为多雨年。汛期流域总降水量全部为正距平。除兰州以上偏多1.3成外,其余地区偏多都在3成以上。其中泾渭洛河和三花区间汛期降水总量超过了1958年,为历史同期第一位。从汛期各月降水变化来看,月降水量偏多的程度(指距平值)呈递增的趋势,以8、9月份偏多最为突出,流域各分区月降水量偏多均在4成到1.5倍。 2003年黄河花园口站以上地区水资源总量为684.06亿m3,其中地表水资源量575.42亿m3,与地表水不重复的地下水资源量108.64亿m3。分别比上年水资源总量和与地表水不重复的地下水资源量增大69.7%和5.7%,比1980~2000年均值偏多14.9%和23.3%,比1956~2000年均值偏多10.2%和23.2%。 2003年黄河流域共有大、中型水库148座,其中大型水库22座。大、中型水库年蓄水变量为144.13亿m3,其中大型水库年蓄水变量为139.87亿m3。 2003年黄河流域各平原(盆地)区浅层地下水位上升者居多,仅有宁夏的银川(包括银南、银北)平原、内蒙古巴盟河套平原、三门峡河谷平原地下水位略有下降,其他平原(盆地)区地下水位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 2003年黄河总取水量为429.12亿m3(含跨流域调出的地表水量),其中地表水取水量296.04亿m3,地下水取水量133.08亿m3。黄河总耗水量为336.45亿m3,其中地表水耗水量243.57亿m3,,地下水耗水量92.88亿m3。 2003年黄河流域废污水排放量为41.46亿t,其中城镇居民生活废污水排放量为9.46亿t,第二产业为29.33 亿t,第三产业为2.67亿t,火电厂直流式冷却水排放量和矿坑排水量为2.18亿t。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

第二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 上课教师:陈昌伟时间:2012.4.16(周一)下午第一节 城市化是人口和产业活动在空间上集聚、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社会经济发展是导致近代城市迅猛发展的主要动力,城市化的过程主要是由时间进程带来的城市空间变化。学习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和理解社会的重心是怎样逐渐向城市移动的。由于它是一个历史进程,很难在日常生活经验中感受到这一完整的过程,因此,教学中,建议教师从运用实际资料入手,概括出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教学重点 1.城市化的概念、表现及城市化的意义。 2.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教学难点 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教具准备 投影、图片、资料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城市化的概念、表现及城市化的意义。 2.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出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收集所在城市不同时期的地图、照片或进行走访,了解城市的变化。 2.运用教材中的相关图表资料,进行讨论、分析,进一步理解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树立人类与自然环境协调一致的观念,增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 1.就城市功能对城市进行分区,可划分为哪几种功能区?影响城市功能区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2.中心商务区有何特点?中心商务区的变动对城市有何影响? 3.中心地理论主要探讨了一定区域内城镇间的哪些关系? 学生复习回顾,总结回答。 生就城市功能对城市进行分区,可划分为商业区、居住区、市政与公共服务区、工业区、交通与仓储区、风景游览区与城市绿化地、特殊功能区等;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主要因素有自然地理条件、历史文化因素、经济发展水平、交通运输状况等。 生中心商务区是整个城市的商业核心地区,商业、服务、金融、贸易、信息等活动高度集中,建筑物以高层为主,交通运输便捷,零售商业十分发达;中心商务区的变动,对城市的用地结构、功能分区、商业网点布局和房地产价格都具有显著的影响。 生中心地理论主要探讨了一定区域内城镇等级、规模、职能间的关系,并采用六边形图形对城镇等级与规模关系加以概括。 师(承转)通过以上学习我们知道从城市个体来看,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形态,而且

2007年中国水资源公报

2007年中国水资源公报 2008-10-13 2007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各级水利部门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践行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着力解决水利发展中的突出问题,水利事业保持了投资加大、建设加快,基础增强、管理加强,效益提高、民生改善的良好态势。 2007年,我国极端天气事件频发,水旱灾害呈现先旱后涝、旱涝急转和旱涝并发的局面。淮河发生新中国成立以来仅次于1954年的流域性大洪水,台风前少后多强度大,山洪灾害频发,城市暴雨内涝严重。北方大部及南方一些地区发生冬春连旱,江南、华南等地发生严重夏伏旱,旱情主要发生在粮食主产区和作物生长关键期,波及范围广,持续时间长,影响程度深。面对严重的水旱灾情,党中央高度重视,国务院有关部门周密部署,受灾地区干部齐心合力,军民团结一致,夺取了防汛抗旱工作的全面胜利。 一、水资源量 降水量 2007年全国平均降水量610.0mm,折合降水总量为57763亿m3,比常年值(多年平均值,下同)偏少5.1%。从水资源分区看,松花江、辽河、海河、黄河、淮河、西北诸河六个水资源一级区(简称北方六区,下同)面平均降水量317.9mm,比常年值偏少3.1%;长江(含太湖)、东南诸河、珠江、西南诸河四个水资源一级区(简称南方四区,下同)面平均降水量1128.4mm,比常年值偏少6.0%。在31个省级行政区中,降水量比常年值偏多的有1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山东和甘肃分别偏多13.8%和11.5%;降水量比常年值偏少的有1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内蒙古、江西、黑龙江的偏少程度超过20%,北京、广西、河北、湖南、广东、天津偏少15%~10%。

2005年黄河水资源公报

2005年黄河水资源公报 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 前言 《黄河水资源公报》(以下简称《公报》)的发布,旨在定期向各级领导、有关部门和社会团体发布黄河流域水资源情势,以不断提高公众的节水、惜水意识,促进黄河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配置、节约与保护。 本《公报》是按年度反映黄河水资源情势的综合性年报,内容主要包括降水径流、蓄水动态、水资源利用、水资源量分析、水质调查评价、输沙量及重要水事等。水资源量分析以反映黄河干流水文断面成果为主。 《公报》的资料来源以黄河水利委员会和沿黄各省(区)的实测数据和水利统计资料为主,并收集了气象、城建、环保、统计等部门的有关资料。《公报》中有关资料的多年平均值分为14年(1987~2000年均值)和45年(1956~2000年均值)两种。 《公报》编制过程中,得到了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等省(区)水利厅的大力支持。水利部水资源管理司、《中国水资源公报》编辑部给予了热情指导和支持,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一、综述 黄河流域总面积79.5万km2(包括黄河内流区4.2万km2,下同),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等九省(区)。全河划分为龙羊峡以上、龙羊峡至兰州、兰州至头道拐、头道拐至龙门、龙门至三门峡、三门峡至花园口、花园口以下、黄河内流区(分别简称为龙库以上、龙库~兰、兰~头、头~龙、龙~三、三~花、花以下和内流区,下同)等二级流域分区。黄河流域行政和流域分区面积示意图分别见图1和图2。

图1 黄河流域行政分区面积柱状图

龙库以上16.5% 龙库~兰11.5% 兰~头 19.2% 龙~三24.0% 头~龙15.4% 三~花5.2% 内流区5.3% 花以下2.9% 图2 黄河流域分区面积比例图 2005年黄河流域平均降水量为431.0mm ,折合降水总量3426.70亿m 3,比上年降水量增大2.2%;与1987~2000年均值比较,全流域平均偏多1.0%;与1956~2000年均值比较,全流域平均偏少3.6%,总体上属平水年。 2005年黄河干流主要水文站实测年径流量与上年度比较,全部增大;与1987~2000年均值比较,唐乃亥、兰州、下河沿、高村和利津站偏大,其余各站偏小;与1956~2000年均值比较,除唐乃亥站偏大外,其余各站均偏小。 2005年黄河主要支流控制水文站实测年径流量与上年度比较,汾河河津、大汶河陈山口、沁河武陟和北洛河氵状 头站分别减小,其余各站不同程度增大;与1987~2000年均值比较,汾河河津、泾河张家山和北洛河氵状 头站分别偏少,大汶河陈山口、洮河红旗、沁河武陟、伊洛河黑石关、大夏河折桥、渭河华县和湟水民和站偏大,大通河享堂站基本持平;与1956~2000年均值比较,大汶河陈山口、大夏河折桥和洮河红旗站分别偏大,汾河河津、泾河张家山、北洛河氵状 头、沁河武陟和伊洛河黑石关站偏小,其余各站基本持平。 2005年黄河利津站实测径流量206.80亿m 3,扣除利津以下河段引黄水量2.72亿m 3,黄河全年入海水量204.08亿m 3。

中国水资源公报2002

水利部二○○二年中国水资源公报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 2002年,新时期治水思路进一步得到丰富和完善,水利事业发展取得新进展。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颁布施行,标志着我国依法治水、依法管水进入新的历史阶段。举世瞩目的南水北调工程历史性地由规划阶段转入实施阶段,长江干堤加固工程基本完工,三峡工程导流明渠截流成功,标志着防洪减灾和水资源配置工程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农村饮水解困、大型灌区节水改造、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和水土保持取得新成绩,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水价改革等工作取得了实质性进展。水的管理体制改革逐步深化并取得成效,水资源统一调度、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水功能区划、生态环境补水以及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等工作,将进一步推进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合理配置、高效利用和有效保护。 2002年,我国南方和西北内陆河地区降水量比常年偏多,北方地区降水量比常年偏少。海河、辽河、黄河来水遭遇特枯。南四湖几近干涸,京杭运河济宁段断航50天,辽河干流断流158天。现将2002年的水资源量、蓄水动态、供用水量及江河湖库水质等情况公告如下: 一、水资源量 2002年全国平均年降水量660毫米,折合降水总量62610亿立方米,比常年(多年平均)多3.2%。北方五个流域片(松辽河、海河、黄河、淮河、内陆河)降水量比常年少4.8%(其中海河片比常年偏少26.0%),南方四个流域片(长江、珠江、东南诸河、西南诸河)降水量比常年多7.2%。在各省级行政区中,降水量比常年偏少的有1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偏少20%以上的有山东、天津、北京、河北、辽宁;比常年偏多的有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偏多20%以上的有新疆、湖南、上海、江西。 2002年全国地表水资源量27243亿立方米,折合年径流深287毫米,比常年多4.2%。北方五个流域片地表水资源量比常年偏少27.5%(其中海河片比常年偏少72.4%),南方四个流域片则偏多10.8%。在各省级行政区中,地表水资源量比常年偏少的有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偏少50%以上的有天津、山东、河北、北京、辽宁、山西;比常年偏多的有1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偏多50%以上的是上海和湖南。2002年从国外流入我国境内的水量为278亿立方米,从国内流出国境及流入国际界河的水量共6705亿立方米,入海水量为17693亿立方米。 2002年全国地下水资源量8697亿立方米,大部分与地表水资源量重复,不重复的只有1012亿立方米。将地表水资源量与地下水资源量中的不重复量相加,全国水资源总量为28255亿立方米,比常年多2.9%,其中北方五个流域片水资源总量4158亿立方米,比常年少22.4%,南方四个流域片24097亿立方米,比常年多9.0%。全国产水总量占降水总量的45%,平均每平方公里产水量29.8万立方米。 二、蓄水动态 大中型水库蓄水动态对全国3093座大中型水库统计,2002年水库年末蓄水总量1970亿立方米,比年初蓄水量增加41亿立方米。在九大流域片中,黄河片、海河片和松辽河片分别减少77亿、17亿和16亿立方米,长江片、淮河片和东南诸河片分别增加83亿、46

2010中国水资源公报

2010年中国水资源公报 2012-04-26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 2010年,我国西南五省区发生历史罕见的特大干旱,长江上游、鄱阳湖水系、松花江等流域发生特大洪水,甘肃舟曲发生特大滑坡泥石流灾害,海南、四川两省遭遇历史罕见的强降雨过程,全国有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遭遇不同程度的洪涝灾害。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和水利部超前部署、科学防控,有关部门密切配合、通力协作,广大军民顽强拼搏、团结奋战,成功抗御了西南地区特大干旱,有效应对了严重的洪涝灾害,最大程度地保障了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减轻了灾害损失。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水利工作,明确提出要下决心加快推进水利建设,进一步明确了新形势下水利的战略地位,以及水利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任务、工作重点和政策措施。广大水利干部职工迎难而上,顽强拼搏,为水利科学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继续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建设,解决了大量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如期完成专项规划内的大中型和重点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任务,加快实施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水利发展成果惠及亿万人民群众。着力推进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节水型社

会建设试点工作取得成效,水资源调度工作得到进一步强化。《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太湖流域水功能区划》获得国务院批复,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公布,水利事业快速发展。 一、水资源量 降水量 2010年,全国平均年降水量695.4mm,折合降水总量为65849.6亿m3,比常年值(多年平均值,下同)偏多8.2%。从水资源分区看,松花江、辽河、海河、黄河、淮河、西北诸河6个水资源一级区(简称北方6区,下同)面平均降水量为365.8mm,比常年值偏多11.5%;长江(含太湖)、东南诸河、珠江、西南诸河4个水资源一级区(简称南方4区,下同)面平均降水量为1280.2mm,比常年值偏多6.7%。在31个省级行政区中,降水量比常年值偏多的有2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新疆、辽宁和吉林等3省(自治区)偏多程度大于30%;降水量比常年值偏少的有11个省(自治区),其中天津、北京和重庆分别偏少18.2%、12.6%和10.6%。 地表水资源量 2010年全国地表水资源量29797.6亿m3,折合年径流深314.7mm,比常年值偏多11.6%。从水资源分区看,北方6区地表水资源量比常年值偏多16.1%;南方4区比常年值偏多10.7%。在31个省级行政区中,地表水资源量比常年值偏多的有1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辽宁和吉林偏多程度大于80%,海南、浙江、江西、福建、河南、安徽和新疆偏多程度在30%~60%之间;比常年值偏少的有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北京、河北、天津、山西和内蒙古偏少程度在30%~60%之间。

22.2《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教学设计

湘教版地理必修二第二章《城市与环境》 第二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教学设计 五原一中张文慧 一.课型:新授课课时:1课时 二.教学目标: 1.通过比较分析城市不同时期的地图、照片,感受城市的变化。(以深圳为例) 2.运用教材中的相关图表资料,进行讨论、分析,进一步理解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3、通过对“发达国家的城市化与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的异同”的探讨,养成多角度思考问题的思维习惯,逐步提高认识复杂地理问题的能力。 4、在问题剖析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大胆表达、交流、反思个人的见解,逐步提高合作学习、互相学习的能力。 5、理解并掌握发达国家的城市化与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的异同,并能由此进一步理解中国城市的发展之路以及科学的城市发展观。 三.课型目标分析论证: 1.课型目标的准确性分析: 课标解读: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第一,以某城市为案例,结合该城市时间上的变化来掌握城市化的过程。 第二,运用收集的包括文字、图表、影音等各类资料说明城市化过程表现和影响。 第三,在资料的分析中落实城市化的过程与特点等重点知识,提高图文转换、概括表述等地理学习技能,培养一定的地理素养。 培养学生充分运用图表及文字资料,对地理事像进行分析概括和总结的能力,关键点是能透过现象找出本质。学生通过第一节《城市空间结构》的学习,基本能分析某城市发展的区位因素,并结合生活经历或相关知识,说出所熟知的城市变化。然而,学生受活动时空范围限制,对城市化这个概念及其动态时空发展过程缺乏全面认识,因此应该提供适当的资料作为案例或者情境,以便让学生对城市化有全面的认识。 2.课型目标的可行性分析: 本节教材包括三部分,其一是城市化的概念、主要特征和对经济社会的积极意义,其二是城市化的动力机制,其三是城市化的地区差异。本节内容与第三节是一个有机整体,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 (一)从城市化的概念入手,先讲城市化的主要特征,然后分析城市化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尤其是对乡村地区的影响。(二)城市化动力机制教材简单介绍了推动城市化的主要原因,内容包括城市化的一般前提、动力机制——经济增长(工业化、第三产业)两个方面。(三)城市化的特点本部分教材是以:“阅读”和“活动”形式出现的,分别介绍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不同特点。世界上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因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直接导致了城市化的地区差异。本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的活动设计从学生身边的实例入手,学生比较容易了解,容易掌握城市化的特点和形成过程。学生从身边的事例学习起来更容易参与活动,探索规律掌握学习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生成性问题为城市化动力机制,内容包括城市化的一般前提、动力机制——经济增长(工业化、第三产业),解决此问题可设小问题(1)原始社会有城市吗?(2)城市是人类社会第几次社会劳动大分工的产物?农业和手工业分离意味着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是城市兴起和成长的前提。(3)利用“城市人口比重与国民生产总值的关系图”,引导学生比较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世界平均水平的差异,从而得出城市化的动力机制——经济增长(工业化、第三产业)即生产力水平的高低。绝大部分学生完成本节内容学习学习难度不大。 3.课型目标的弹性分析: 我校学生来源于农村,基础不一,部分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由于学生来自农村,对城市环境及其发展可能感到陌生,同时这部分知识在教材上呈现并不生动,不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消除学生的陌生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本节课设计教学时必须考虑的因素。而新课标的要求是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所以教学时应充分运用图表及文字资料,面向全体学生,设置难度适中的一系列问题,生生合作,师生互动,引导学生对地理事像进行分析概括和总结,从而独立探究得出结论,激励成功,享受学习乐趣。

2016年中国水资源公报

2016年中国水资源公报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 一、水资源量 降水量2016年,全国年平均降水量730.0mm,比多年平均偏多13.6%,比2015年增加10.5%。 地表水资源量2016年,全国地表水资源量31273.9亿m3,折合年径流深330.3mm,比多年平均偏多17.1%,比2015年增加16.3%。2016年,从国境外流入我国境内的水量179.9亿m3,从我国流出国境的水量6083.6亿m3,流入界河的水量1124.6亿m3;全国入海水量20825.5亿m3。 地下水资源量2016年,全国地下水资源量(矿化度≤2g/L)8854.8亿m3,比多年平均偏多9.8%。其中,平原区地下水资源量1928.1亿m3,山丘区地下水资源量7252.4亿m3,平原区与山丘区之间的重复计算量325.7亿m3。全国平原浅层地下水总补给量2008.8亿m3。 水资源总量2016年,全国水资源总量为32466.4亿m3,比多年平均偏多17.1%,比2015年增加16.1%。其中,地表水资源量31273.9亿m3,地下水资源量8854.8亿m3,地下水与地表水资源不重复量为1192.5亿m3。全国水资源总量占降水总量47.3%,平均单位面积产水量为34.3万m3/km2。 二、蓄水动态 大中型水库蓄水动态2016年,对全国639座大型水库和3410座中型水库进行统计,水库年末蓄水总量3953.7亿m3,比年初蓄

水总量减少40.7亿m3。 湖泊蓄水动态2016年,对29个水面面积在100km2及以上的湖泊进行统计,湖泊年末蓄水总量1301.1亿m3,比年初蓄水总量增加11.0亿m3。其中,青海湖、南四湖、洪泽湖分别增加14.5亿m3、8.0亿m3和7.6亿m3;鄱阳湖和太湖分别减少17.3亿m3和3.0亿m3。 地下水动态2016年,北方16个省级行政区对74万km2平原地下水开采区进行了统计分析,年末与年初相比,浅层地下水蓄变量67.0亿m3。 三、水资源开发利用 供水量2016年,全国供水总量6040.2亿m3,占当年水资源总量的18.6%。其中,地表水源供水量4912.4亿m3,占供水总量的81.3%;地下水源供水量1057.0亿m3,占供水总量的17.5%;其他水源供水量70.8亿m3,占供水总量的1.2%。与2015年相比,地表水源供水量减少57.1亿m3,地下水源供水量减少12.2亿m3,其他水源供水量增加6.3亿m3。 全国海水直接利用量887.1亿m3,主要作为火(核)电的冷却用水。海水直接利用量较多的为广东、浙江、福建、辽宁、山东和江苏,分别为317.0亿m3、189.6亿m3、127.1亿m3、71.7亿m3、59.6亿m3和52.2亿m3,其余沿海省份大都也有一定数量的海水直接利用量。 用水量2016年,全国用水总量6040.2亿m3。其中,生活用水821.6亿m3,占用水总量的13.6%;工业用水1308.0亿m3,占用水总量的21.6%;农业用水3768.0亿m3,占用水总量的62.4%;

中国特色城市化道路的特征(详细)

二、中国特色城市化道路的主要特征 与以往走过的城市化道路相比,中国特色城市化道路具有以下主要特征: 1、城市化与工业化、信息化和现代化同时推进的城市化道路 中国正处于工业化时期,工业化仍然是城市化的强大动力。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既不能是中国过去走过的滞后型城市化道路,也不能是部分发展中国家所走过的过度型城市化道路,而应是一条城市化与工业化相辅相成、互相促进、适度同步发展的城市化道路。同时,中国城市特别是大城市又处于信息化的启动和起步时期,因此必须大力推进信息化。也就是说,中国在推进城市化进程的同时,面临工业化与信息化的双重任务。在一些城市,特别是先进的大城市和科技城市,信息产业已处于重要的、突出的地位,成为城市发展的增长点,是优先发展的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城市化和工业化发展到什么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信息化发展到什么程度。 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还是一条城市化与现代化同时推进的城市化道路。现代化(modmeziatoin)这个术语开始被学者们广泛使用始于1958年丹尼尔·勒纳发表的《传统社会的消逝》一书。勒纳提出了相互对立的两种社会系统,一是传统社会,一是现代社会。所谓传统社会是指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比较落后,生产力较低的前工业社会;而现代社会则指市场经济在社会中占主导地位,人们的思想观念有很大的提高,生活方式有很大的改进,生产力较高的工业社会及后工业社会。并且他认为现代化就是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一个过程,是一个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社会、工业文明转变的过程。60年代末、70年代初,美国学者英·克尔斯给现代化下了一般定义的同时,还给出10项指标来明确现代化的状态和发展水平,它们分别是①人均GDP3O00美元以上;②第一产业产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下降至12%一巧%;③第三产业产值在国民生产总值比重上升至45%;④非农业就业人口在总就业人口中所占比重超过45%;⑤成

2013年中国水资源公报

2013年中国水资源公报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 2013年,我国干旱、洪涝及台风灾害频发、重发,黑龙江、嫩江、松花江发生流域性大洪水,其中黑龙江下游洪水超百年一遇。一些地区发生了较为严重的暴雨洪水和山洪地质灾害。有14个台风影响我国,9个在东南沿海登陆,双台风甚至三台风生成较多,风雨、潮洪交织影响。西南、西北等地发生冬春旱,江淮、江南及西南部分地区发生严重伏旱。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水利部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和汪洋副总理等中央领导同志重要指示精神,超前部署、科学防控、有效应对,防汛抗旱取得重大胜利,洪涝灾害死亡人数较2000年以来均值减少5成,完成抗旱浇地3.7亿亩次,解决了2007万农村群众因旱临时饮水困难,最大程度减轻了灾害损失,保障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城乡供水安全。 2013年,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取得显著成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办法》,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全部建立由政府主要负责人负总责的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行政首长负责制,水利部会同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10个部门组建考核工作组。绝大部分省(自治区、直辖市)完成控制指标分解到地级行政区域。重要跨省江河流域水量分配工作有序推进,基本实现省界缓冲区水质断面监测全覆盖。节水型社会建设深入开展,水利部联合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开展节水产品普及推广和质量提升行动,联合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机关事务管理局、教育部开展节水型企业、单位、教育基地等节水载体建设。水资源论证、取水许可管理、入河排污口监管不断强化,地下水治理与保护逐步加强。印发《水利部关于加快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意见》,启动46个全国水生

2000年中国水资源公报

2000年中国水资源公报 2000年,我国北方大部及南方部分地区2—7月降水量比常年同期偏少2—7成,造成严重干旱,旱灾先后波及20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北方一些大中城市出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为严峻的缺水局面。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通过实施流域水资源统一管理和优化配置、合理调度,实现了黄河大旱之年不断流、黑河首次跨省区分水、博斯腾湖两次向塔里木河输水、引黄济津应急调水任务圆满完成,取得了抗旱的伟大胜利。2000年9月编制了《21世纪初期首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规划报告》,并经国务院专题办公会通过;为恢复和改善黑河、塔里木河的生态系统,水利部组织编制了《黑河流域近期治理规划报告》和《塔里木河流域近期综合治理规划报告》。现将2000年的水资源及开发利用状况公告如下: 一、水资源量 2000年全国平均年降水量633毫米,折合降水总量60092亿立方米,比常年(多年平均)少0.9%,属平水年。北方1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降水量比常年少5.9%,南方1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降水量比常年多2.0%。降水量比常年偏少20%以上的有宁夏、辽宁、北京、天津、内蒙古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而比常年偏多20%以上的只有河南和海南两省。 2000年全国地表水资源量26562亿立方米,折合年径流深280毫米,比常年多1.6%;北方1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偏少13.6%,南方1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偏多5.6%。2000年从国外流入国内的水量为250亿立方米,比上年减少39亿立方米;从国内流出国境及流入国际界河的水量共7205亿立方米,比上年增加99亿立方米;入海水量为16200亿立方米,比上年减少1261亿立方米。 2000年全国地下水资源量8502亿立方米,大部分与地表水资源量重复,不重复的只有1139亿立方米。将地表水资源量与地下水资源量中的不重复量相加,全国水资源总量为27701亿立方米,比常年增加0.9%,其中北方1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水资源总量5814亿立方米,南方1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1887亿立方米。全国产水总量占降水总量的46%,平均每平方公里产水量29.2万立方米。 二、蓄水动态 大中型水库蓄水动态对全国2983座大中型水库(大型422座)统计,2000年末蓄水总量1960亿立方米,比上年末蓄水量增加219亿立方米,但多数大型水库1—8月蓄水量均比上年同期减少。在九大流域片中,长江、淮河和珠江片分别增加151亿、50亿和16亿立方米,其余各流域片与上年同期基本持平。

2005年全国水利发展统计公报

2005年全国水利发展统计公报 2006-07-05 13:35:58 2005年,各级水利部门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推进可持续发展水利,努力解决洪涝灾害、干旱缺水、水污染和水土流失等水问题,水利投入继续保持较大规模,水利建设稳步推进,水利改革与管理不断加强,水利事业取得新的进展。 一、水利固定资产投资 2005年,全社会水利固定资产计划投资827.4亿元。其中,中央政府投资271.6亿元,地方政府投资(包括部门自筹)398.3亿元,利用外资18.4亿元,国内贷款81.5亿元,企业和私人投资43.0亿元,其他投资14.6亿元。在全部投资计划中,防洪工程投资399.6亿元,水资源工程投资247.7亿元,水保及生态工程投资44.2亿元,水电及专项工程投资135.9亿元,分别占总投资的48.3%、30.0%、5.3%、16.4%。 全年中央水利建设投资计划共下达271.58亿元,比2004年减少7亿多元。其中:国家预算内拨款72.19亿元,占26.58%;国债专项资金188.36亿元,占69.36%;水利建设基金11.0亿元,占4.05%;利用外资0.02亿元,占0.01%。 全年水利工程建设项目4855个,在建项目投资总规模为5920亿元,较上年增加3.0%。其中,中央参与投资的水利建设项目3753个,在建投资规模为4794亿元。当年新开工项目2095个,新增投资规模797亿元。当年部分投产项目1709个,新增固定资产364亿元。当年全部投产项目1407个,新增固定资产204亿元。在建项目累计完成投资3145亿元,投资完成率为53.1%。 全年水利建设完成投资746.8亿元(含南水北调工程16个在建单元工程),较去年减少36.7亿元。其中,建筑工程完成投资530.7亿元,各类安装工程完成投资27.0亿元,机电设备及各类工器具购置完成投资39.8亿元,其他完成投资(包括移民征地补偿等)149.4亿元。 在全部完成投资中,防洪工程建设完成投资292.8亿元,占39.2%;水资源工程建设完成投资223.1亿元,占29.9%;水保及生态工程完成投资39.2亿元,占5.2%;水电、机构能力建设等专项投资完成191.7亿元,占25.7%。 七大江河流域完成投资572.1亿元,东南诸河、西北诸河以及西南诸河等其他流域完成投资174.7亿元。东部、东北、中部、西部地区完成投资分别为276.8亿元、36.2亿元、169.8亿元、264.0亿元,占全部完成投资的比例分别为37.1%、4.9%、22.7%和35.3%。东部地区水利建设完成投资中地方自筹和民间投资比例较高,西部等其他地区完成投资中以政府投资和银行贷款比例较高。

2008年中国水资源公报

一、水资源量 降水量 2008年,全国平均年降水量654.8mm,折合降水总量为62000 亿m3,比常年值(多年平均值,下同)偏多1.9%。从水资源分区看,松花江、辽河、海河、黄河、淮河、西北诸河6个水资源一级区(简称北方6区,下同)面平均降水量为322.6mm,比常年值偏少1.7%;长江(含太湖)、东南诸河、珠江、西南诸河4个水资源一级区(简称南方4区,下同)面平均降水量为1244.3mm,比常年值偏多3.7%。在31个省级行政区中,降水量比常年值偏多的有1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广东和海南偏多20%左右;降水量比常年值偏少的有17个省(自治区),其中宁夏和黑龙江的偏少程度超过10%。 地表水资源量 2008年全国地表水资源量26377亿m3,折合年径流深278.6mm,比常年值偏少1.2%。从水资源分区看,北方6区地表水资源量比常年值偏少16.0%,南方4区比常年值偏多1.7%。在31个省级行政区中,地表水资源量比常年值偏多的有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比常年值偏少的有1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海南、天津、上海、广东、广西偏多程度在36%~20%之间,黑龙江、河北、山西、内蒙古、甘肃、宁夏偏少程度在50%~30%之间。 2008年,从国境外流入我国境内的水量为233亿m3;从国内流出国境的水量为6057亿m3,流入国际边界河流的水量为647亿m3;全国入海水量为16101亿m3。 地下水资源量 2008年,全国矿化度小于等于2g/L地区的地下水资源量为8122亿m3,其中平原区地下水资源量为1736亿m3,山丘区地下水资源量

为6683亿m3,平原区与山丘区之间的地下水资源重复计算量为297亿m3。2008年全国平原区地下水总补给量为1806亿m3,其中北方6区平原地下水总补给量为1473亿m3,占全国总补给量的81.6%。北方平原区的降水入渗补给量、地表水体入渗补给量、山前侧渗补给量和井灌回归补给量分别占51.2%、36.3%、7.9%和4.6%。 水资源总量 2008年全国水资源总量为27434亿m3,比常年值偏少1.0%。地下水与地表水资源不重复量为1057亿m3,占地下水资源量的13.0%,也就是说,地下水资源量的87.0%与地表水资源量重复。北方6区水资源总量4601亿m3,比常年值偏少12.5%,占全国的16.8%;南方4区水资源总量为22834亿m3,比常年值偏多1.7%,占全国的83.2%。全国水资源总量占降水总量的44.2%,平均每平方公里产水29.0万m3。 二、蓄水动态 大中型水库蓄水动态2008年对全国500座大型水库和2980座中型水库进行统计,水库年末蓄水总量为3083亿m3,比年初蓄水总量增加360亿m3。其中,大型水库年末蓄水量为2751亿m3,比年初增加345亿m3;中型水库年末蓄水量为332亿m3,比年初增加15亿m3。北方6区水库年末蓄水量比年初共减少52亿m3,其中黄河区减少35亿m3;南方4区水库年末蓄水量比年初共增加412亿m3,其中长江区和珠江区分别增加242亿m3和142亿m3。各省级行政区水库年末蓄水量与年初比较,湖北、广西、贵州等1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水库蓄水量增加,共增加蓄水量430亿m3,河南、青海等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水库蓄水量减少,共减少蓄水量70亿m3。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

第二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城市化的概念、表现及城市化的意义。 2.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出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收集所在城市不同时期的地图、照片或进行走访,了解城市的变化。 2.运用教材中的相关图表资料,进行讨论、分析,进一步理解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树立人类与自然环境协调一致的观念,增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教学重点 1. 2.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教学难点 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教具准备 投影、图片、资料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 1.就城市功能对城市进行分区,可划分为哪几种功能区?影响城市功能区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2.中心商务区有何特点?中心商务区的变动对城市有何影响? 3.中心地理论主要探讨了一定区域内城镇间的哪些关系? 学生复习回顾,总结回答。 生就城市功能对城市进行分区,可划分为商业区、居住区、市政与公共服务区、工业区、交通与仓储区、风景游览区与城市绿化地、特殊功能区等;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主要因素有自然地理条件、历史文化因素、经济发展水平、交通运输状况等。 生中心商务区是整个城市的商业核心地区,商业、服务、金融、贸易、信息等活动高度集中,建筑物以高层为主,交通运输便捷,零售商业十分发达;中心商务区的变动,对城市的用地结构、功能分区、商业网点布局和房地产价格都具有显著的影响。 生中心地理论主要探讨了一定区域内城镇等级、规模、职能间的关系,并采用六边形图形对城镇等级与规模关系加以概括。 师(承转)通过以上学习我们知道从城市个体来看,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形态,而且在每个城市内部都有不同的功能分区以及各具特色的内部空间结构。从城市群体来看,每个城市都为一定的区域提供服务,不同规模的城市服务功能和范围是不同的。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原有的城市在扩大,新的城市不断出现,那么,城市化一般要经历哪些过程?每一个过程有什么特点呢?

中国水资源公报1997

1997年中国水资源公报(节录) 1997-01-01 1997年中国水资源公报(节录) 一、水资源量 降水量1997年全国面平均降水量613毫米,折合年降水总量为58169亿立方米,比多年平均值少4.2%,属平水年份。降水量的地区分布特征是:长江以北大部分地区偏少,长江以南大部分地区偏多,属北枯南丰型。各流域片年降水量(见表1)与多年平均值相比:松辽片少11.4%,海河片少33.0%,黄河片少27.4%,淮河片少19.5%,长江片少5.7%,珠江片多20.4%,东南诸河片多17.8%,西南诸河片少1.4%,内陆河片少16.5%。 表1 1997年流域分区水资源量单位:亿立方米

注:地下水资源量缺上海和西藏。 地表水资源量指地表水体的动态水量,用天然河川径流量表示。1997年全国地表水资源量26835亿立方米,折合年径流深为283毫米,比多年平均值多2.2%。各流域片地表水资源量(见表1)与多年平均值比较:松辽片少18.6%,海河片少54.5%,黄河片少42.5%,淮河片少43.1%,长江片少4.1%,珠江片多36.7%,诸河片多23.1%,西南诸河片少2.0%,内陆河片少4.7%。 1997年,从新、内蒙古、桂、滇、藏5省(区)边境流入国境的水量共309亿立方米,从新、滇、藏3省(区)流出流出国境的水量共5606亿立方米,从辽、吉、黑、内蒙古4省(区)流入国际界河的水量共972亿立方米。1997年 全国入海水量17362亿立方米,其中北方松辽、海河、黄河和淮河4片的入海水量为373亿立方米,南方长江、珠江和东南诸河3片的入海水量为16989亿立方米。 地下水资源量指当地降水和地表水体补给的地下含水层的动态水量。扣 除水面面积和矿化度大于2克/升的咸水面积后,全国地下水计算总面积为823 万平方公里(缺上海和西藏),1997年地下水资源量为6942亿立方米,各流域片的地下水资源量见表1。 北方五大流域片1997年地下水资源量为2242亿立方米(缺西藏羌塘内陆河),比上年减少11.2%。其中平原区地下水资源量为1325亿立方米,加上井灌回归 补给量后的总补给量为1402亿立方米,比上年减少13.2%。与上年比,各流域 片平原区地下水总补给量的增减情况是:海河片减少41.9%,淮河片减少21.4%,黄河片减少11.1%,内陆河片减少7.5%,仅松辽片增加1.8%。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