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确定小说主人公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确定小说主人公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确定小说主人公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确定小说主人公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确定小说主人公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文章作者:罗祥炼来源:《语文教学通讯》2008年10B2009-1-6 18:43:18

?热点推荐:

?冯为民:教好语文选修课的浅见

?李彬:中学语文教学的美育内涵探

?唐建新:感受台湾中小学《国文》课本的编排

最近在教学小说时,发现了一个现象:如果小说的主要人物只有一个,那对主人公的判断没有问题。但是如果有多个人物,不仅教师有不同的理解,就连教学参考书也往往提供了多种答案,弄得学生一头雾水。有人认为,判定一个人物是否为主人公有三个角度,首先看对人物着墨的多少;其次看人物在小说中的地位和作用;第三看作家的创作意图。除此之外,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第一人称人物未必是主人公

鲁迅在《孔乙己》一文中以第一人称“我”的口吻,叙述了孔乙己一生的悲惨遭遇,塑造了孔乙己这个可怜而又可悲的封建社会知识分子形象,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乃至整个社会的毒害。文章虽以第一人称来叙述,但很显然,文中的“我”不是小说的主人公,也不是鲁迅自己,孔乙己才是小说的主人公。虽然“我”不是小说的主人公,但“我”是孔乙己悲惨遭遇的见证者,客观上起到了贯串全篇的线索作用。

二、着墨多的人物未必是主人公

如《七根火柴》,着墨多的是卢进勇,作为主人公的无名战士却着墨少。那么,小说为什么要用很多篇幅写卢进勇呢?有三个作用:一个是通过卢进勇所见所闻所想叙述故事,刻画无名战士的形象,实际上起到了线索人物的作用;二是用卢进勇衬托无名战士,用卢进勇遇到的艰难困苦说明无名战士的处境恶劣,用卢进勇对火的渴望烘托出无名战士用自己的生命保存火种的意义和崇高的共产主义品质;三是卢进勇与无名战士的关系正是红军部队内部的亲密无间的革命关系,也正是无名战士用生命保存火柴的基础和动力。小说是围绕无名战士展开情节、表达主题的,因此无名战士才是小说的主人公。

三、焦点人物未必是主人公

如《我的叔叔于勒》中的于勒是焦点人物,小说的矛盾冲突和故事情节也是紧紧围绕于勒展开的。小说中的菲利普夫妇虽是边缘人物,他们却是小说的主人公。作者让于勒三次变化身世,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也变化了三次,前后迥异,强烈对比,把菲利普夫妇的内心世界充分展现了出来,把人与人之间冷酷无情的金钱关系表现得淋漓尽致。而于勒充其量是一面镜子,是一个道具。

四、正面人物更宜为主人公

在教学小说《窗》时,对主人公的看法,学生出现了三种答案:一是不靠窗的病人,二是靠窗的病人,三是两人均是。持第一种观点的人认为,作者是通过对不靠窗子的人的刻画,

表现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冷漠无情这一主题,因此主人公是不靠窗子的人;持第二种观点的人认为,文本的主题是对友爱、善良的歌颂。他们认为靠窗子的人为他人着想、给人以快乐的形象在文中更突出,因此主人公是靠窗子的人;持第三种观点的人认为文本既批判人性的自私,又歌颂人性的善良,因此两人都是主人公。笔者认为,碰到多元主题的小说时,对主人公的确定应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这也是《语文课程标准》所提倡的。据此,第二种观点似更值得称道,即把不靠窗的人作为反面人物来反衬主人公,即靠窗病人的善良、无私。

五、反面人物也可以是主人公

如《变色龙》中的奥楚蔑洛夫,这个沙皇统治的忠实卫道士,是一条沙皇的走狗。他媚上欺下,见风使舵,是沙皇腐败统治的产物,是沙皇专制警察统治的化身,其“变色龙”般的两面派本质,是沙皇专制政府虚伪和专横的集中表现。作者用尖锐辛辣的笔触揭露了这些走狗奴才的丑态和肮脏的灵魂,用以揭示沙皇统治的腐败黑暗。所以奥楚蔑洛夫是小说的主人公。

六、群像人物也可以是主人公

小说的主人公不一定都是个体人物,也可以是群像人物。如《西游记》中的唐僧师徒。众所周知,《西游记》叙述的是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僧师徒四人,跋山涉水,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到西天求取真经,终成正果的故事,表现了惩恶扬善的古老主题。他们师徒四人虽然性格相异,但却团结协作,终成大业。他们四人缺一不可,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群体。因此,他们都是小说的主人公。

(福建三明市外国语学校;366000)

如何分析小说人物形象

如何分析小说人物形象 【中考风向标】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初中学生能够学习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能品味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能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文学作品一般包括诗歌、散文、小说、戏剧。 2006年小说阅读虽然不是中考主角,但仍然有许多多省市把小说作为阅读题进行考查,如厦门福建厦门的《亲吻爹娘》、山西省非课改区的《现你同行》、山西省课改区的《唐家寺的雨伞》、四川成都市的《父亲》,浙江舟山的《“信任”的试验》等。小说阅读与记叙文阅读有相近之处,但设题的内容多于记叙文,答题的难度高于记叙文,考生应在复习应考中引起高度重视。下面我们重点讲解文学作品中小说人物形象分析方法。 【方法指津】 中考小说阅读的考查,人物形象分析是必考题,一个阅读题一般有2~3道有关人物形象分析的小题。所谓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是指在一定时代、社会、环境中人物所体现的独有的思想、品质、行为、习惯等方面的特征。人物形象的分析是考查小说阅读的重要内容。它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区分主要人物与次要人物;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征,分析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 (一)通过肖像、行为、语言、心理、和细节等方面的描写分析人物形象。 1.肖像描写。肖像描写是指用精确、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人物外形各个方面的特点,成功的肖像描写不仅能够使人物凸现在读者眼前,而且可以表现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遭遇,从而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如鲁迅的小说《故乡》中二十年后的闰土肖像描写:“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得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那手也不是我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这里的肖像描写使读者感受到旧中国广大农民所经受的饥荒、苛税、兵、匪、官、绅的种种重压,感受到他们身心所忍受的无限的痛苦与摧残。 2.行动描写和语言描写。行动描写与语言描写是通过对人物的动作和对话的具体来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的描写方式。动作描写给读者鲜明的视觉印象使人物形象具体、可感知、生动化;语言描写则易表现行动所不易显示的细微情感、态度等。总而言之,行动和语言两种形式密切配合,相得益彰。如《孔乙己》通过个性化的语言描写,揭示孔乙己自命清高、迂腐不堪、自欺欺人的性格。课文多次描写他满口“之乎者也”,反映他受封建教育毒害之深。孔乙己用“四书”“五经”中的所谓“圣言”为自己辩解,连偷书也说成“窃书不能算偷”。这些性格化的语言极能表现人物鲜明的个性。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文里,店小二阻拦鲁达时,是这样描写鲁达的:“鲁达大怒,揸开五指,去那小二脸上只一拳,打得那店小二口中吐水,再一拳,打落两个当门牙齿。”一个“揸”字,把人物怒不可遏,义愤填膺的形象刻画得微妙微肖,充分表现了鲁达爱打抱不平、济危扶贫的性格特征。 3.心理描写。小说家在刻画人物的时候,用心理描写来揭示人物在特定环境中的内心活动的。人物的语言和动作其实是内心世界的反映和外露,要准确而深刻地刻画人物,塑造形象就要把人物的外部形态与内心世界有机地统一起来。例如《最后一课》写小弗郎士上习字课时,“屋顶上鸽子咕咕咕地低声叫着,我心理想:‘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 ?’”这就很符合小孩子的心理特点 ,只有小孩子才能在侵略者强迫他们放弃学习祖国语言的权利时 ,由鸽子叫联想到侵略者的罪恶 ,从而表达了孩子们对侵略者的强烈憎恶

文学判断及选择题库

A 1·古人常依官职称呼一个人,如王维曾任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杜甫曾任左拾遗,故而被称为杜拾遗,又因任过校工部员外郎,固又被称为杜工部;刘禹锡曾任太子宾客,被称为刘宾客;柳永曾任屯田员外郎,被称为刘屯田。对 2·古代最著名的游记散文集是明代徐弘祖的《徐霞客游记》。对 3·《庄子》一书中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养生主》中的“庖丁解牛”尤为后世传诵。对 (4) 《小兵张嘎》的故事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T (5)《巴黎圣母院》是篇散文。F (6)《岳阳楼记》是欧阳修为岳阳楼而做的。T 7. 理性分析能力是批评客体根据特定审美理想和批评标准去分析、评价和判断对象的能力。( ⅹ ) (8) 周作人是鲁迅的弟弟,T (9) 元稹是唐朝文学家。F (10)《春江花月夜》作者是张若虚。T B 1. 读者与跨文化语境,是指读者在阅读中跨越本民族生活界限而尝试理解其他民族生活的情形。( √ ) 2. 文学批评标志着从普通文学阅读过程向文学理论的发展。( √ ) (3) 《敕勒川》是北朝民歌。T (4)鲁迅原名周树人。T (5) 《再别康桥》是闻一多的作品。F (6) 骆宾王:是初唐四杰之一,T 7) 刘禹锡唐朝诗人。T (8)《—千零一夜》又名《天方夜潭》,T 9. 要对文学批评对象做出科学评价,就要善于抓住对象的共性特点以找到展开批评的突破口。( ⅹ ) (10)《故事新编》取材于历史故事、神话。T C (1)《红岩》的主人公是许云峰、江姐等人。F (2)《搜神记》作者东晋干宝。T (3) 《阿Q正传》的作者是叶圣陶。F (4)《论语》是孔子写的。T (5)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土。T

小说阅读常见问题及答题技巧

小说阅读 一、人物形象 一、人物形象的塑造手法 1.直接描写(正面描写):肖像、神态,动作,语言,心理(也有直接与侧面之分),细节 描写 2.间接描写:a.借助其他人物对比、衬托 b.借助物象衬托。小说《珠子灯》中,“珠子灯”的描写 c.借助环境烘托。鲁四老爷的书房 二、概括与分析人物形象“五入手” 1.从小说中交待的人物身份、地位、职业、经历及习惯教养等方面入手。 2.从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入手。肖像(体貌特征)、语言、动作、 心理、细节以及侧面描写。 3.从分析故事情节、矛盾冲突入手。 4.从分析环境入手,分析性格命运形成的社会背景。 5.从人物关系、作者议论、其他人物评价入手。 三、“我”的作用 1.从情节结构分析:起到线索作用,串联故事情节,增强小说的真实性。 2.从人物塑造分析:“我”是事件的亲历者、陈述人,见证人物活动的过程,对人物有关 切,有思考,更好地塑造主人公。 3.从主题表达分析:“我”的所闻所思所感,引领读者思考、探索,有助于揭示主题。《祝 福》中的“我”揭示当时社会具有现代意识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新旧历史交替时期种种精神上的矛盾。 4.从叙述视角分析:“我”是见证人,是故事情节更加真实亲切,便于抒发感情。 示例:2016课标全国III,贾平凹《玻璃》 “我”在小说中的主要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6分) ①讲述故事:小说故事是由“我”叙述出来的,真实可信;②推进情节:“我”是事件的 参与者,由于“我”的提议,情节得以发展变化;③衬托人物:小说主人公王有福的性格,由于“我”的存在而更加鲜明。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 四、次要人物的作用 1.牵线搭桥,推动情节。 2.侧面衬托,使衬托的人物个性鲜明,丰富人物形象。 3.渲染气氛,奠定基调:为主要人物活动提供具体环境,渲染气氛,奠定基调。渲染气氛 多为群体人物。“鲁镇”的人们 4.揭示主题,增添魅力(艺术感染力)。 示例:.你认为作者刻画管家老季这一形象有何作用?(15年全国2卷《塾师老汪》) 1.衬托,丰富人物形象,体现老范的宽容大度。老季因为银瓶爱偷庄稼而建议老范辞退老 汪,老范却容下了老汪。 2.使情节波澜起伏。因为银瓶要解雇老范,让人为老范担心;老范宽容,为老汪落泪埋下 伏笔。 3.深化主题,老范未采纳老季的建议,体现他对老汪的理解宽容;发现朋友在身边,老汪 潸然泪下,知音难觅的主题得以彰显。 五、物象的作用(关键词作用) 1.从人物塑造方面思考:更好的刻画人物形象,表现人物个性,或衬托人物品格,突出人 物形象。 2.从情节安排方面思考:反复出现,常常起到线索的作用。制造波澜(跌宕起伏)或使情 节发生突转,引发读者阅读兴趣。 3.从环境方面思考:对时代特色氛围做了怎样的揭示或暗示,以及对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 的作用。 4.从表现主题方面思考:围绕此展开故事,反映人物命运,揭示小说主题。或具有象征意 义,深化主题。

小说阅读知识及答题技巧

小说阅读知识及答题技巧 小说阅读常考题型有以下几种: (一)析人物 【常见问题】 1、找出小说中的主人公(判断小说主人公要看人物在小说情节、结构、 矛盾冲突中是否占中心地位、是否通过他(她)来表现小说的主题 思想,而不是以笔墨的多少判断) 2、说出小说对人物进行描写的具体方法《世纪金榜》75 3、概括指出人物的性格特征 4、对文中的人物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包括作者自身对人物的态度和 读者对人物的评价) 【解题思路】 通过人物的描写(语言、行动、心理、肖像、细节《世纪金榜》75)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小说里的人物都是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活动的,所以分析人物就应该把他们放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去理解,最后根据题目要求作答。注意做到立足原文全面分析(也要注意次要人物对主要人物的衬托(正、反)作用) 【答题规范】 XXX是一个……的人物形象。省略号处为怎样的性格(思想品质)。 (二)理情节 【常见问题】 1、概括全文(何人,做何事,结果如何)或部分情节 【解题思路】 明确小说的情节结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可一读二理三揣摩,即答题时,首先要通读全文,抓住小说的情节结构,提取主要的信息(一要注意语言组织上体现出事件的推进和人物的变化,二要避免前后情节的相互交错,三要注意事件涉及的对象,做到前后一脉贯通),最后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2、文中写了XX情景在小说中起到什么作用?(XX事物、XX人物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 【解题思路】

明确情节构思为表现人物的宗旨。结合情节的一般作用(一是创造悬念,引人入胜;二是前后照应;三是侧面衬托、埋下伏笔、情节曲折;四是总结上文、点明题意;五起线索作用)。 【答题规范】 XXX情节(事物)在文中有……作用(结构上和内容上分析)。突出了……,表现了…… 2、线索:《点拨》123。寻找线索要关注文中出现频率较高的物件,这可能 是小说的明线;要注意情感的变化,这往往是小说的暗线。 小说中多次提到某物谋事,作用有:①贯穿小说的情节线索②象征、寄托③联系人物感情的纽带 (三)看环境 【常见问题】 指定的环境描写说出其作用。 【解题思路】 可从五方面进行思考:①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写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 ②渲染怎样气氛,烘托人物的怎样情感和思想;③奠定怎样情感基调;④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为刻画人物作铺垫,打基础等。⑤暗示社会环境,揭示社会本质特征或展示世态风情。《世纪金榜》79(右) 【答题规范】 怎么问怎么答。(从内容和结构上思考) (四)明主题 【常见问题】 ①用自己的话概括小说的主旨、概括作者的写作意图;②评析小说的社会意义。 【解题思路】 如何把握小说的主题呢? ①从小说的题目入手思考小说的主题;(标题的作用通常有以下几种: 1.设置了悬念,吸引读者。2.标题就是小说的线索。3.一语双关,对主题的表现起画龙点睛的作用。4、吸引读者兴趣、引发阅读思考)

新高考语文突破 小说阅读(综合探究题)

专题突破练26小说阅读(综合探究题) (时间:30分钟满分:32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4题。(16分) 一个人的名字 刘亮程 人的名字是一块生铁,别人叫一声,就会擦亮一次。一个名字若两三天没人叫,名字上就会落一层土。若两三年没人叫,这个名字就算被埋掉了。上面的土有一铁锨厚。这样的名字已经很难被叫出来,名字和属于他的人有了距离。名字早寂寞地睡着了,或朽掉了。名字下的人还在瞎忙碌,早出晚归,做着莫名的事。 冯三的名字被人忘记五十年了。人们扔下他的真名不叫,都叫他冯三。 冯三一出世,父亲冯七就给他起了大名:冯得财。等冯三长到十五岁,父亲冯七把村里的亲朋好友召集来,摆了两桌酒席。 冯七说,我的儿子已经长成大人,我给起了大名,求你们别再叫他的小名了。我知道我起多大的名字也没用——只要你们不叫,他就永远没有大名。当初我父亲冯五给我起的名字多好:冯富贵。可是,你们硬是一声不叫。我现在都六十岁了,还被你们叫小名。我这辈子就不指望听到别人叫一声我的大名了。我的两个大儿子,你们叫他们冯大、冯二,叫就叫去吧,我知道你们改不了口了。可是我的三儿子,就求你们饶了他吧。你们这些当爷爷奶奶、叔叔大妈、哥哥姐姐的,只要稍稍改个口,我的三儿子就能大大方方做人了。 可是,没有一个人改口,都说叫习惯了,改不了了。或者当着冯七的面满口答应,背后还是冯三冯三的叫个不停。 冯三一直在心中默念着自己的大名。他像珍藏一件宝贝一样珍藏着这个名字。 自从父亲冯七摆了酒席后,冯三坚决再不认这个小名,别人叫冯三他硬不答应。冯三两个字飘进耳朵时,他的大名会一蹦子跳起来,把它打出去。后来冯三接连不断灌进耳朵,他从村子一头走到另一头,见了人就张着嘴笑,希望能听见一个人叫他冯得财。 可是,没有一个人叫他冯得财。 冯三就这样蛮横地踩在他的大名上面,堂而皇之地成了他的名字。夜深人静时,冯三会悄悄地望一眼像几根枯柴一样朽掉的那三个字。有时四下无人,冯三会突然张口,叫出自己的大名。很久,没有人答应。冯得财就像早已陌生的一个人,五十年前就已离开村子,越走越远,跟他,跟这个村庄,都彻底的没关系了。 为啥村里人都不叫你的大名冯得财,一句都不叫。王五爷说,因为一个村庄的财是有限的,你得多了别人就少得,你全得了别人就没了。当年你爷爷给你父亲起名冯富贵时,我们就知道,你们冯家太想出人头地了。谁不想富贵呀。可是村子就这么大,财富就这么多,你们家富贵了别人家就得贫穷。所以我们谁也不叫他的大名,一口冯七把他叫到老。

小说《飘》主人公性格分析

《飘》是美国女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的不朽之作。她的成功在于对女主人公斯嘉丽情感的真实写照,塑造了一个独特人物形象。本文从战前、战中、战后三个阶段分析了斯嘉丽性格特征。战前的幼稚、任性的少女,战中的精明强悍、敢做敢为,同时又吝啬贪婪,战后的顽强奋斗。 一、战前优越的生活造就斯嘉丽骄傲、自大、虚荣、任性 作为一个南方大种植园主的女儿斯嘉丽,她身上有一种温和的、过分讲究教养的海滨贵族血统和精明而凡俗的爱尔兰贫民血统相混合的不和谐气质。她既沿袭了父亲豪爽、粗犷、不拘小节和脾气暴躁的性格,又从小受到母亲良好的道德观念的熏陶,她既想做个像母亲那样有着大家闺秀风范的淑女,骨子里又有背叛种种道德规范的意识。这使得她爱慕虚荣、单纯而又实际,却不乏狡黠,不擅长缜密地思考问题。这一性格特征在战前表现得比较突出。二、战中过多的磨难迫使斯嘉丽坚强、勇敢、拼搏、自强 在战争中的经历,同时也是这个女主角的转变过程。在这段时期斯嘉丽从一个随心所欲、贪图享乐的少妇变成了一个精明强悍、敢做敢为,同时又吝啬贪婪、斤斤计较的当家人。她身上表现出一种不畏艰难、艰苦创业的惊人毅力。她在前一个阶段的自私、任性到这个时候已被她对命运的顽强抗争精神掩盖得不那么明显了。 由于战争的爆发,不久斯嘉丽旋即成了寡妇,因为她的丈夫病死沙场。对于丈夫的死,她没有多少痛苦,因为她不爱查尔斯,但她不得不面对这场战争。斯嘉丽一方面由于受阿希礼的委托要照顾即将生产的媚兰;另一方面又受到母亲病危的精神折磨。她如普通人一样也想抛弃媚兰回到母亲身边,但她没有这样做。即使自己对接生的事一窍不通又没有大夫时,听到媚兰痛苦的呻吟声,她感到仿佛有个牛轭沉重地落在她的头颈上,仿佛上面加了重负,这重负使她每跨一步就觉得十分吃力。在那个时代,一般的年轻妇女们可能早已晕倒在地上,斯嘉丽却坚强挺了下来。这种骨子里的坚强让她保持了清醒的头脑和理智的判断。斯嘉丽拖着刚生过孩子的奄奄一息的媚兰和已被炮火及北军吓坏的孩子逃离亚特兰大。途中她们遇到一头她们很怕的老母牛,可是她一下子就把自己本来的角色转换过来,以前她是“连袜子也懒得捡”的庄园千金,可现在她们需要这头可怕的老母牛,媚兰的孩子需要喝奶,而且她们要吃。她怕牛,但最终她还是用自己唯一的一条完整的裙子撕成布条,一条条连结起来,直累得起泡的手指流出血来,颤抖不已才制服了这头牛。 斯嘉丽一心想要回塔拉,因为母亲爱伦正在病危中。更重要的是她从小崇拜母亲,一有困难就寻求母亲的保护伞,当时她认为一回到家就可以卸下自己肩头的担子,天塌下来自有父亲母亲去顶,只要一回家她又可以无忧无虑地过回从前的生活了。殊不知,正当斯佳丽为塔拉没有被无情的战火摧毁感到庆幸时,一场更大的灾难正等着她。母亲已在前一天去世,父亲因母亲的辞世悲伤过度,神志不清。家里十来张嘴要吃饭,而塔拉种植园留给她的几乎一无所有了。面对这一切,斯嘉丽也感到痛心,甚至是绝望,但她并非沉浸在悲痛之中。这时的她想起了她勇敢拓业的祖先们,她需要的不是难过,难过解决不了问题。她需要的是把家支撑下去,她要像先辈们一样坚强地接受现实的挑战。她抛弃了贵族小姐的矜贵与骄傲,整日像一个黑奴一样劳作。饿过、痛过,受过屈辱和伤害,可斯嘉丽还是坚持下来了。她指挥起一家人开始各得其所地工作,自己也事必亲躬,带头到田里去采熟了的棉花,在北方佬来临前带领大家将食品和牲口藏好。当一个北方佬骑兵威胁到她们的生活时,为了保护母亲的东西和辛苦得来的食物,斯嘉丽这个手无缚鸡之力的女子居然冷静地开枪杀了人。 斯嘉丽是勇敢的。可以想象在这时候的她,任何对她构成威胁的人或物,她都会冷静地将其消灭。她原本善良,连家禽都不曾伤害过,她本来可是连打猎时都不爱靠近被追杀的动物,连牲畜被宰杀时的哀号或罗网中野兔的尖叫声不忍听的姑娘。艰辛的生活已经让她完全明白了现实的残酷,也给予了她生活的勇气与魄力。 三、战后残酷的现实促使斯嘉丽贪婪、倔强、自私、卑鄙

小说探究题(教师版)

文学类文本阅读复习——小说的探究题(教师版) 一、考纲解读 关于探究的考点《考纲》中说明有三,即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不同的角度”:就是要求我们从不同的视角对文本作多侧面的考察,可以从作者、读者、文本中人物的角度,可以从社会、政治教育的角度等等。 “不同层面”:就是要求我们对文本能够作出深浅不同的认知和解读,一般可以从情感、哲学和审美三个层面分析。 “发掘”:必须从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出发,从作品的时代背景、人物形象、环境氛围、细节描写、语言表达等方面切入。 “作品的意蕴”:指文本所蕴含的思想、感情等多种内容,属于文本结构的纵深层次。文学作品所表现出来的意蕴,有社会的、政治的、道德的意义,有现实的历史的意义,也有心理的、情感的、审美的意义。从作者主体方面来说,文本中的意蕴,是其思想、意识、情感的综合体。 “民族心理”:主要是指一个民族作为一个大群体所具有的典型心理特点,是特定的民族在长期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制约与历史文化的积淀过程中形成的,并通过一定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及各种文化产品得以表现。如重亲情、族情、乡情,爱好和平,知足常乐等。 “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类的尊严、价值、命运的关切、追求和维护,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它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理解、尊重、关心他人,对人类所遭受的苦难深表同情,对人类的当下和未来的深怀忧虑; 二是对自然与他人充满敬畏和感恩之情,尊重自然,敬畏生命; 三是在人的全面发展中,善于反思、审视自我,具有自我批判精神。 “探讨作品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要求从作者经历、所处时代、创作动机及作品影响进行分析。 “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此考点考读者对作品的理解,要求立足自我,感悟和体验文本,独立思考,发表看法。 虽然高考小说探究题每年都有变化,但探究点都离不开小说的四要素——人物、环境、情节、主题。 二、题型例说 (一)人物类探究

判断小说的主人公

判断小说的主人公: 1、小说情节、结构围绕该人物展开; 2、是矛盾冲突的主体; 3、是作者着力刻画的的中心人物; 4、主人公性格的形成和发展,直接体现作品的主题思想。 确定小说主人公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有人认为,判定一个人物是否为主人公有三个角度,首先看人物着墨的多少;其次看人物在小说中的地位和作用;第三看作家的创作意图。 判断小说的主人公: 3、小说情节、结构围绕该人物展开; 4、是矛盾冲突的主体; 3、是作者着力刻画的的中心人物; 4、主人公性格的形成和发展,直接体现作品的主题思想。 笔者认为,除了这些标准,还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第一人称人物不一定是主人公 鲁迅在《孔乙己》一文中以第一人称“我”的口吻,叙述了孔乙己一生的悲惨遭遇,塑造了孔乙己这个可怜而又可悲的封建社会知识分子形象,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乃至整个社会的毒害。文中虽以第一人称来叙述,但很显然,文中的“我”不是小说的主人公,也不是鲁迅自己,而是酒店中的一个小伙计。而孔乙己才是小说的主人公。虽然“我”不是小说的主人公,但“我”是孔乙己悲惨遭遇的见证者,客观上起到了贯串全篇的线索作用。 二、着墨多的人物未必是主人公 不以着墨的多少判断。如鲁迅的《故乡》,闰土虽然所占的篇幅比不上文中的“我”所占的篇幅多,但闰土处在小说的中心地位,对表现小说的主题起到决定作用,因此,闰土就是本文的主要人物,而文中的“我”只是本文的线索人物。 如小说《七根火柴》,着墨多是卢进勇,而无名战士却着墨少。而大家都知道,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无名战士。无名战士用生命保存了七根火柴,表现了他对革命事业的忠诚和伟大的献身精神,这正是作者通过小说所要表达的主题。那么,小说为什么还要用很多篇幅写卢进勇呢?这有三个作用:一个是通过卢进勇所见所闻所想,叙述了七根火柴的故事,刻画了无名战士的形象,他实际上起到了线索人物的作用;二是用卢进勇衬托无名战士,卢进勇遇到的艰难困苦说明无名战士的处境恶劣,卢进勇对火的渴望,烘托出无名战士用自己的生命保存火种的意义和崇高的共产主义品质;三是卢进勇与无名战士的关系正是红军部队内部的亲密无间的革命关系,也正是无名战士用生命保存火柴的基础和动力。作者是围绕无名战

2019小说探究题例析及训练

2019小说探究题例析及训练 一、考纲解读 关于探究的考点《考纲》中说明有三,即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不同的角度”:就是要求我们从不同的视角对文本作多侧面的考察,可以从作者、读者、文本中人物的角度,可以从社会、政治教育的角度等等。 “不同层面”:就是要求我们对文本能够作出深浅不同的认知和解读,一般可以从情感、哲学和审美三个层面分析。 “发掘”:必须从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出发,从作品的时代背景、人物形象、环境氛围、细节描写、语言表达等方面切入。 “作品的意蕴”:指文本所蕴含的思想、感情等多种内容,属于文本结构的纵深层次。文学作品所表现出来的意蕴,有社会的、政治的、道德的意义,有现实的历史的意义,也有心理的、情感的、审美的意义。从作者主体方面来说,文本中的意蕴,是其思想、意识、情感的综合体。 “民族心理”:主要是指一个民族作为一个大群体所具有的典型心理特点,是特定的民族在长期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制约与历史文化的积淀过程中形成的,并通过一定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及各种文化产品得

以表现。如重亲情、族情、乡情,爱好和平,知足常乐等。 “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类的尊严、价值、命运的关切、追求和维护,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它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理解、尊重、关心他人,对人类所遭受的苦难深表同情,对人类的当下和未来的深怀忧虑; 二是对自然与他人充满敬畏和感恩之情,尊重自然,敬畏生命;三是在人的全面发展中,善于反思、审视自我,具有自我批判精神。“探讨作品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要求从作者经历、所处时代、创作动机及作品影响进行分析。 “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此考点考读者对作品的理解,要求立足自我,感悟和体验文本,独立思考,发表看法。 虽然高考小说探究题每年都有变化,但探究点都离不开小说的四要素——人物、环境、情节、主题。 二、题型例说 (一)人物类探究 1.探究小说的主人公 设问:你觉得这篇文章的主人公应该是谁?/你认为本文的主要人物是哪一个? 思路:探究谁是主人公,主要分析:要点明塑造人物角色所用到的描

小说阅读专项练习答案

小说阅读专项练习答案 一、怪人 1、选DB。(答D给3分,答B给2分,答E给1分,答A、C不给分)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题要注意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作者情感。A项,属于强加因果,小牛神色愤怒,眼冒火光,无法忍受,不是因为即将被拖出去烙印,而是因为被囚禁在用横木和立柱建造的畜栏里。C项,“歧视”一说原文无据,原文只说“几分敬畏”;至于“强盗经历”,那只是人们的猜想。E项,舍己救人只是一个方面,这一英雄壮举和主人公身上那种加乌乔式的强悍而狂放的性格共同展示了人物的人性之美。(提示:应注意作品下面的注解) 2.【解析】本题考查欣赏作品人物形象的能力。把握人物形象,要从人物外貌、语言、举动、他人的反应以及作品主旨等几个方面来分析总结。解答本题,概括主人公在相貌、性格方面的与众不同之处比较容易,文中有一些明确的概括性的语句,品行方面就容易被忽视。 答案:①形象上,他高大粗壮,有点驼背,发乱面丑,脑袋、鼻子硕大,目光凶狠,嗓音嘶哑;②性情上,他暴躁,冷淡,粗鲁,不太合群;③品行上,危急关头,别人四处奔逃,他挺身而出,舍己救人。(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 3.【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写作手法的能力。情节的详与略、露与藏,都是出于塑造人物、凸显主旨的需要。解答本题一要瞻前顾后,看看前后情节,二要考虑表现手法,三要注意情节的气氛与节奏。 答案:①前文已对如何“烙牛”作了详尽细致的描写,此处不必重复;②塑造马乌罗形象的重心是后文“救童”一段,其“烙牛”仅是铺垫,应该略写;③可腾出笔墨来写平日的马乌罗,与前后文的紧张叙述形成对比,舒缓了节奏,使行文张弛有致。(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 4.小说主要由加乌乔“烙牛”和马乌罗“救童”两个片段构成。你认为哪个片段更精彩?请谈谈你的观点,并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陈述理由。 【解析】本题考查对小说文本探究的能力。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探究的要求是“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做开放性试题不能超出文本这一基础,否则极易乱下判断,乱作分析,犯误解文意的方向性错误。探究时要紧扣问题要求,在文本中寻找依据;作者的意图和艺术表现的效果应得到尊重。解答本题要注意题干要求,内容方面可在把握作品主题和地域文化特色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形式方面要重点分析作品的描写手法和表现手法。 答案:观点一:加乌乔“烙牛”的片段更精彩。 ①展示了加乌乔们的生活风情,凸显了其强悍、乐天的性格,强化了作品的地域文化内涵; ②构成了理解主人公马乌罗的性情和英雄壮举的氛围和基础;③艺术表现上,运用细节描写、烘托手法等,逼真呈现了烙牛过程,感染力极强。 观点二:马乌罗“救童”的片段更精彩。 ①展示了马乌罗勇于牺牲的英雄壮举,完成了主人公的形象塑造;②作为小说的点睛之笔,表达了作品讴歌人性之美的主题;③艺术表现上,运用细节描写、对比手法等,一步步推向高潮后戛然而止,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观点三:两个片段同样精彩。 ①都是小说的华彩段落,前者是铺垫,后者是高潮,共同完成了主人公的塑造;②二者相辅相成,通过“烙牛”的加乌乔们和“救童”的马乌罗形象的相互衬托,丰富并深化了主题;③艺术表现上,运用细节描写、对比和烘托等多种手法,精细传神,画面感极强,一头一尾,交相辉映。

小说专题七 小说探究类题 (1)

作为一种农具,代表着农业生产和生活方式,“锄地”是农民生活的一部分,是农民的生活和精神需求;从文中的情节和人物来看,不能“锄地”,就象征六安爷这种生活方式的结束,蕴含着六安爷对土地的热爱,又暗含着他对土地的告别。所以“锄”就象征了以六安爷为代表的老一辈人的人生和精神。 【答案】①锄作为一种农具,象征六安爷的人生和精神;②锄喻示劳动者与土地的亲密关系;③锄意味着传统的农业生产和生活方式;④锄作为一种劳作行为,蕴含着六安爷对土地的热爱,又暗含着他对土地的告别。 (二)标题作用探究题的“6个思考角度” 1.环境角度:交代时间、地点等,创设故事背景,渲染环境氛围; 2.情节角度:①设置悬念,②贯穿始终,是结构严谨的线索,③推动(暗示)情节发展,④衔接照应; 3.形象角度:突出人物的形象或者性格; 4.主题角度:寄托情感、突出(揭示)主题,对主题的表现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5.自身的表达特点的角度:运用双关、比喻、象征等手法; 6.读者角度:给读者带来思考,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例2、(2013·高考山东卷)阅读《活着》p79),完成后面问题。 结合文本,谈谈本文以“活着”为题目有什么好处。 【解析】本题考查对小说题目作用的探究。注意从题目与小说人物形象、故事情节、主题及艺术效果等方面分析。“活着”恰恰是小说中两个主要形象——老人和老牛的生存状态,其中蕴含的对生命的思考正是本文的主题所在,它引导读者去体会“活着”的意蕴,产生如何对待生命的思考。从艺术效果来看,这个题目形象生动,言简意赅而又耐人回味。

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及典型的环境描写,认识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上所打上的时代烙印,把握住人物形象所折射出的时代特征,达到探究思想意蕴与情感意蕴的目的。[例一]一文第②段的环境描写,突出了古城鲜明的中国传统文化色彩和丰厚的历史底蕴;第?段则交代了当下的社会背景。这两点也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3.“1掌握” 掌握常用答题模板:总→分,即总说作品中流露出的主旨,分点证明。采用小议论文的形式。 特别关注: 在探究思想意蕴与情感意蕴时,要从作品的客观实际出发,不能出现认识上的偏见和情绪上的偏激;在没有认真阅读原文的前提下,不能拿自己已知的道理去生搬硬套,导致探究缺乏针对性。 例3、(2016·高考全国卷丙)阅读《玻璃》(p70),完成后面题目。 是否状告酒店,“我”与王有福的态度不同。你更认同谁的态度?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 【解析】本题为意蕴类探究性题目,具有开放性。首先,考生要明确“我”和王有福的态度分别是什么:“我”鼓励状告酒店获取赔偿,王有福不愿状告酒店,不要赔偿。其次,要从文中寻找和两人态度相关的言行心理,如王有福害怕受骗,“那不是投案自首了吗”;“我”认为酒店理亏,应该去法院上告,索赔一大笔钱。然后对二人的行为思想进行合理延伸,得出答案。 【答案】(观点一)认同王有福的态度:①王有福受伤与酒店管理有关,但他是有行为能力的成年人,应负一定责任;②王有福害怕赔偿溜走,逃避责任在先,

小说试题

一、(2010辽宁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洗澡 王安忆 行李房前的马路上没有一颗大树,太阳就这样直晒下来,他已经将八大包书捆上了自 行车,自行车再也动不了了,那小伙子早已注意他了,很有信心地骑在他的黄鱼车上,他徒劳地推了推车,车却要倒,扶也扶不住,小伙子朝前骑了半步,又朝后退了半步,然后说:“师傅要去哪里?”他看了那人一眼,停了一下,才说:“静安寺。”小伙子就说:“十五块钱。”他说:“十块钱。”小伙子又说:“十二块钱。”他要再争,这个时候,知了忽然鸣了起来,马路对面原来有一株树,树影团团的。他泄了气似的,浑身没劲。小伙子跃下黄鱼车,三五下解开了绳子,将书两包两包地搬上了黄鱼车,然后,他们就上路了。 路上,小伙子问他:“你家住在静安寺?”他说:“是。”小伙子又问:“你家有浴 缸吗?”他警觉起来,心想这人是不是要在他家洗澡?便含含糊糊地说:“恩。”小伙子接着问:“你是在哪里上班?”“机关。”“那你们单位里有浴缸吗?”小伙子再问,他说:“有是有,不过……”他也想含糊过去,可是小伙子看着他,等待下文,他只得说下去:“不过,那浴缸基本没人用,太大了,需要很多热水。” 路两边的树很稀疏,太阳烤着他俩的背心,他俩的汗衫都湿了,从货站到静安寺,几 乎斜穿了整个上海,他很渴,可是心想:如果喝汽水,要不要给他买

呢?想到这里,就打消了念头。 小伙子又问道:“你每天在家还是在单位洗澡呢?”他先说“在家,可一想到这人也 许是想在他家洗澡,就改口说“单位”。”这时有想起自己刚说过单位浴缸没人用,就又补了句:“看情况而定。”那人接着问:“你家的浴缸是大还是小?”他不得已地说:“很小。”“怎样小?”“像我这样的人坐在里面要蜷着腿。”“那你就把水放满,泡在里边;或者站在里面,用脸盆盛水往身上泼,反倒比较省水。”“是的。”他答应道,心里却动了一下,望了一眼那人汗淋淋的身子,想:其实让他洗个澡也没什么,可是想到女人说过“厨房可以合用,洗澡间却不能合用”的一些道理,就没再想下去,这时候已到了市区,两边的梧桐树高大而茂密,知了懒洋洋地叫着。风吹在热汗淋淋的身上,很凉爽。他渴的非常厉害,他已经决定去买两瓶汽水,他一瓶,那人一瓶,可是路边却没有冷饮店。 “我兄弟厂里,天天有澡洗。”小伙子告诉他。他想问问小伙子有没有工作,有的话 是在哪里。可他懒得说话,正午的太阳将他烤干了。望了望明晃晃的一条马路,他不知到哪里。他想,买两瓶汽水是刻不容缓了。那人也像是渴了,不再多话,只是埋头蹬车,车链条吱吱地响,他们默默地骑了一段。他终于看见了一个冷饮店,冰箱轰隆隆地开着。他看到冷饮店,便认出了路,知道不远了,就想:忍一忍吧,很快到家了。为了鼓舞那人,他说:“快到了,再过一条马路,就有一条弄堂,穿过去就是。”小伙子振作了一下,然后说;“这样的天气,你一般是洗热水澡,还是冷水澡?”他支支吾吾的,小伙子又说:“冷水洗澡的时候舒服,热水洗过以后舒服。不过,我一般洗冷水澡就行了。”他心里一跳,心想这人是真要在他家洗澡了,洗就洗吧,然而女人关于浴缸文明的教导又响起在耳边,就没搭话。 到家了,小伙子帮他把书搬上二楼。他付了钱,又从冰箱倒了自制的橘子水给小伙子 喝。小伙子很好奇地打量他的房间,这是两间一套的新公房,然后说:“你洗澡好了,我喝了汽水就走。”这一回,他差一点要说“你洗个澡吧”,可最终还是把话

6.小说专题复习之探究类题目

6.小说专题复习——探究题导学案 【学习目标】 1. 探讨作品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 2. 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3. 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考纲链接】 阅读和鉴赏中外文学作品。了解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阅读鉴赏文学作品,应注重价值判断和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1.鉴赏评价 D ⑴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 ⑵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⑶评价作品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 2.探究 F ⑴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⑵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 ⑶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考纲解读】 关于探究的考点《考纲》中说明有三,即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不同的角度”:就是要求我们从不同的视角对文本作多侧面的考察,可以从作者、读者、文本中人物的角度,可以从社会、政治教育的角度等等。 “不同层面”:就是要求我们对文本能够作出深浅不同的认知和解读,一般可以从情感、哲学和审美三个层面分析。 “发掘”:必须从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出发,从作品的时代背景、人物形象、环境氛围、细节描写、语言表达等方面切入。 “作品的意蕴”:指文本所蕴含的思想、感情等多种内容,属于文本结构的纵深层次。文学作品所表现出来的意蕴,有社会的、政治的、道德的意义,有现实的历史的意义,也有心理的、情感的、审美的意义。从作者主体方面来说,文本中的意蕴,是其思想、意识、情感的综合体。 “民族心理”:主要是指一个民族作为一个大群体所具有的典型心理特点,是特定的民族在长期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制约与历史文化的积淀过程中形成的,并通过一定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及各种文化产品得以表现。如重亲情、族情、乡情,爱好和平,知足常乐等。 “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类的尊严、价值、命运的关切、追求和维护,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它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理解、尊重、关心他人,对人类所遭受的苦难深表同情,对人类的当下和未来的深怀忧虑; 二是对自然与他人充满敬畏和感恩之情,尊重自然,敬畏生命; 三是在人的全面发展中,善于反思、审视自我,具有自我批判精神。

小说人物形象分析

小说人物形象分析 概括人物形象及其作用是常考题。概括人物形象时要“察其言、观其行”, 了解人物的职业身份,重在分析人物性格心理。人物形象的作用往往是推动情节发展,烘托或对比其他人物形象,揭示小说主旨。从分析人物形象这一角度设置试题,具体说来,大致可能涉及概括指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对文中人物进行客观公正的评析(包括作者自身对人物的态度和读者对人物的评价)等方面。 常见提问方式: (1)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文中×××的形象,或×××是一个怎样的人物? (2)×××有哪些优秀的品质?或×××具有哪些性格特点? (3)小说中哪一个是主要人物?哪一个是次要人物? (4)小说中的次要人物和主要人物是什么关系,对塑造主要人物有什么作用? 1.借助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 情节一般是通过描写人物思想性格和情感欲望的冲突以及由此引起的人物关系、人物命运的变化来展开的。在情节的展开中,通过人物的外貌、行为、语言和心理状态,再现人物活生生的鲜明个性。因此,欣赏人物形象,应从情节入手,据情论人。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在一波三折的情节中展现了人物由逆来顺受到奋起反抗的变化过程。 2.借助描写方法分析人物形象 小说的核心任务就是通过刻画人物、塑造典型人物形象来揭示社会生活的某些本质方面,从而表现作品的主题的。所以,要评价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就要认真分析作者对人物的描写——外貌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等等,从而评价人物的性格特征,进而发掘出各色人物善恶美丑的精神世界。 辨析人物描写的方法,除了外貌(肖像、神态、服饰)描写、动作细节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直接描写外,还要注意其他人或景的烘托。 3.借助环境描写分析人物形象 恰当的环境描写有助于人物的刻画和主题的表达。人物的性格通过环境得以凸显,环境是为人物而设置的,小说中的人物是生活在特定的历史背景和特定的生活环境之中的,人物的思想感情总要打上时代的烙印,留下环境的痕迹。小说

高考语文小说阅读探究题

高考语文小说阅读探究题 复习要点 掌握探究题多角度展开、深层次挖掘的探究要领。 一、请认真研读课标卷近三年探究类试题,回答下列问题。 ①艺术结构上, 通过突转产生戏 剧性效果,最后 以歌声结尾,余 韵悠长,耐人寻 味;②情感表现 上,以渡夫的无 表情代替哭泣, 以任情高歌代替 诉苦,强化了表现苦难的力度;③人物形象上,既表现渡夫的洒 脱豪放,也反衬 他的现实痛苦之 深,使渡夫的形 象更加丰满;④ 思想内容上,从 批判社会现实的 黑暗到表现渡夫 追求自由生活的 信念,深化了作

记”是独立于小 ①从形式上看, “后记”与小说 没有直接关系, 两者是各自独立 的文本;②从内 容上看,小说是 乡土生活的诗意 想象,“后记” 是作者的自我忏 悔,两者无法融为一体;③从人“后记”的“真实”事实,限制了小说的想象空记”是小说的有 ①从形式上看, 小说是一个开放 性的文本结构, “后记”是其中 分;②从内容上 看,“后记”的 “真实”改变了 小说的田园牧歌 风格,于诗意中 多了一丝冷峻;

具体分析:①第 一次是“眼泪在 转 转”,强忍泪水 的背后,是受到 丈夫指责后的委 屈与隐忍;②第 二次是“眼里含 着泪”,含着泪 水的背后,是对 丈夫不明人情事理、斤斤计较的气愤与不满;③最后一次是“满眼的泪水”,满眼泪水的背后,是对麻婶去世的惋惜,对麻婶女 儿知恩图报的感 激,以及对丈夫 终于不再唠叨埋 说明效果:三次 层层递进, 丰富了马兰花的 人物形象,凸显 了小说“人间自 有真情在”的主

相似之处:①都 温和善良,诚挚 率真;②都有些 懦弱,也比较落 魄;③都有些书 呆子气,喜欢引经据典来自我辩解、自我安慰。 不同之处:①孔乙己的精神困境 主要源自封建文 化,比如等级观念的压制,以及 生活的窘迫;② 老汪的精神困境 主要源自内心的 憋闷,即难以排 观点一:合适。 ①小故事冠以大 对比鲜明, 力;②战争是故事发生的契机与悲剧的根源,是础;③小说写的虽是爱情故事,但主题却是对战 争的“失望”与 不合适。 ①小故事冠以大

小说练习答案

提琴 [美国]保?琼斯 11.小说第二段为下文哪些情节提供了依据?请具体说明。(5分) 答:▲ 12.文中画线的两处,分别表现了人物怎样复杂的心理?(6分) (1)他的双手微微颤抖,可他的语调却异常平静。 答:▲ (2)父亲一面回答,一面避开了我的目光。 答:▲ 13.请概括“我”(小玛丽)这一形象的主要性格特点及其在小说中的作用。(6分) 答:▲ 14.小说第一段说:“它已成为某种象征。”请结合全文,探究“象征”一词的丰富内涵。(6分) 答:▲ 参考答案: 11.①舅舅决定忍痛卖琴。②父亲去卖琴。③舅舅把它作为财产送给“我”。④母亲舍不得卖琴。⑤我去卖琴(本题5分,每点1分) 12.(1)因被迫卖掉祖传珍宝的痛苦无奈;为能以这把提琴帮助妹妹一家渡过难关而欣慰。(3分,答对一点得2分,答全得3分,意思对即可) (2)父亲估计到…我?知道了真相,既赞许…我?的作法,又为…我?知道真相,过早地承担家庭的责任而感到无奈和不忍。(答“估计…我?没有了解到事情的真相而轻松,同时又怕…我?从自己的眼神中看出破绽而回避”也对)(3分,答对一点得2分,答全得3分,意思对即可)13.主要性格特点:能体贴理解他人。(答“善解人意”、“成熟懂事”也可)(2分)作用:①“我”是贯穿全文的线索;②使文中的人和事更具真实感;③通过“我”侧面烘托“父亲”的形象。(4分,答对任意两点即可) 14.①关键时刻舅舅决定卖琴帮助我们,后来又把它作为财产送给我;母亲不愿轻易卖琴:琴是亲情的象征;②父亲得知琴是赝品却并不说破,而是巧妙地保护着舅舅的梦想和母亲的希望:琴是善良心地的象征;③“我”得知真相后,理解并学习父亲的处理方式,琴见证了父亲对“我”的影响:琴是精神财富的象征。(本题6分,需多角度分析,言之成理即可) 木笛 11.文章中对“雪”的描写有什么作用?(6分) 12.请从手法,情感等角度对文中划线句进行赏析。(6分) 13.文章以木笛为题,有何作用?(5分) 14.有人认为文中大师的所作所为显得十分做作,且不合情理,你觉得呢?(6分) 参考答案:

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时跟踪检测五小说探究类题目新人教版

课时跟踪检测(五)小说探究类题目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敲门 秦兴江 咚咚咚,办公室的门很清晰地响了三下。 “请进——”他从专注的思索中回过神,大声应道。可等了好一会儿,却没人进来。最近,他经常在冥思中听见有人敲他的门。有好几次,越是在他精神高度集中思考问题时,这种敲门的声音越是急促。他记得自己没上锁,这是怎么回事呢?起身去拉开门看,门外并没人。 “刚才有人找我么?”他打电话问隔壁的李秘书。 “没有啊,周书记!今天是周末,不会有人找的,您好好歇一会儿吧。”李秘书说。 “明明有人敲门的啊!”他自言自语,回到桌前又陷入了沉思。 自从半年前他升任L市市委书记后,虽然担子更重,但他从内心里却感觉轻松了许多。当然,这是跟他以前相比。他来L市六年了,干了两届市长,从老市区改造到新市区规划,他让L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横穿市区的那条宽200米的河上以前只有一座桥连通两岸,他在三年内就在上、中、下游变出三座宽阔的大桥;沿河两岸以前破烂不堪、荒草丛生,现在修筑了高标准的滨河大道,堪与高速公路媲美……一系列举措,打造了一个全新的L市,很快拉动了全市商业、旅游、房地产等的发展。当然,大发展必然也会带来很多新问题,比如最敏感的就是城管和房屋拆迁,以及各种各样的上访事件……那一年,经常有上访群众围堵市政府院门,门口的警卫人员也经常和群众发生冲突,那种情景令大家都非常头疼。后来,他果断提出整改意见,把原来封闭式的院墙推倒重建,改为透明式的矮花墙,不设大门,同时撤销门口的警卫人员,让大家自由进出。凡是上访人员,不拦不堵,所反映的问题不论找到哪个部门,都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给予答复、处理。也就是从那时开始,他的办公室门经常就会被人敲响。说实话,那段时间他特别烦,为什么会有那么多这样那样的问题!可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敲门声却又渐渐少了。 敲门声没了,他反倒不习惯了。就像现在,除了整天忙着开会、视察,有时闲下来,他就会突然感觉焦躁不安。他想不明白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感觉,而且往往在他陷入思考的时候,就会突然听到有人敲响他的门。 咚咚咚,的确有人敲门,他答应着却没人进来! 这是一个新问题,这个问题困扰着他,令他百思不得其解。他突然想,这是否预示着什么?难道自己的身体出了什么问题?他迷迷糊糊地闭上了眼睛。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