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语文课程论 名词解释

语文课程论 名词解释

语文课程论  名词解释
语文课程论  名词解释

第一章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发展沿革

一、古代语文教育教学的内容

原始社会没有严格意义的课程,但语文教育教学的内容已经存在。

奴隶社会有专门的学校和课程:六艺

封建社会以儒家经典为主,基本特点是:先教蒙学读物,集中识字;再学“五经”“四书”,传道明理;

以文选为补充读物和写作范本。

蒙学教材:

1、综合类:《史籀篇》、《仓颉篇》、《急就篇》、《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

2、伦理类:

程端蒙的《性理字训》“天理流行,赋予万物,是之为命。人所禀受,莫非至善,是之谓性。”

清代李毓秀《弟子规》“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信,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文学教材:

《昭明文选》,宋代谢仿得《文章规范》,清代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孙洙《唐诗三百首》等。

3、历史类:

宋代王令《十七史蒙求》;胡寅《续千字文》;朱熹《小学》

4、诗歌类:《千家诗》

5、名物常识类:《幼学琼林》,《龙文鞭影》

6、工具类:《字学举隅》,《文字蒙求》

二、古代语文教育的主要经验

(一)识字教学(二)阅读教学(三)写作教学

1、集中识字,为读写打基础1、熟读、精思、博览1、注重基本功的培养

2、韵文化,便于朗读和记诵2、注重方法习惯的培养:评点法、出入法2、多读、多写、多改

3、注重思想伦理道德的教育3、从模仿入手

4、联系日常生活4、先放后收

5、激发儿童的兴趣

科举制度:

起于隋朝的人才选拔和官吏任用制度。

唐朝科举分两类:

常科:秀才、明经、进士、明书、明法、明算。每年定期举行。

制科:皇帝主持,根据需要临时下令举行。

唐朝进士极盛时每年不超过50人,平常10到20人。进士及第还要经过吏部考试才能授官。

宋代极盛时每年有四五百人,平时也有上百人,进士及第就可授官。

考试内容和方式:

唐朝到宋朝初年:口试、贴经、墨义、策问、诗赋。宋以后主要考经义。

经义:以五经中的文句为题,作文阐明义理。到了元代,则从四书中出题,答案需从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不得任意发挥。明代中期以后要求文章必须采用八股文的形式。字数和格式有严格的规定。分为“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550字、650字后改为700字。

第二节近现代语文教育

一、中国现代语文教育的兴起时期——语文单独设科(1901——1910)

1904年癸卯学制,标志语文学科的诞生。标志着中国的语文教育由传统向现代的演进,也标志着现代语文教学的兴起。

二、中国现代语文教育体系的形成时期——国语、国文课程标准纲要的制定(1911——1926)

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普通教育暂行课程标准》,废止小学读经科,将各类学校的“中国文字”、“中国文学”课程更名为“国文”。并且明确了国文课的教学目标:“国文的要旨在于通解普通的语言文字,能自由发表思想;并使略解高深文字,涵养文学之兴趣,兼以启发德志。”为促进了语文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三、1920年,北洋政府教育部通令全国,将小学、初中的“国文”改为“国语”,废止旧的国文教科书,采用语体文教科书,自此,文言文一统天下的局面被打破,现代白话文取得了合法的地位,开始占领语文教科书的阵地。第三节当代语文教育

一、语文学科名称的确立

1949年叶圣陶主持华北人民政府教科书编审工作,将新中国实施听说读写教育的学科正式定名为“语文”。这不

仅仅是名称的改变,而且标志着教育思想的转变。“语文”学科名称的提出,揭开了中国当代语文教育史新的一页。

二、推广《红领巾教学法》

红领巾教学法的作用:红领巾教学法的弊端:

1、推动了教学方法的改革。核心是启发式和谈话法。1、与中国语文有先天的隔阂

2、建立了现代文教学的基本模式。2、产生了形式主义的倾向

三、汉语文学分科教学实验

?1、胡乔木提出设想(1951,3)

?2、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决定(1954,2)

?3、叶圣陶具体部署(1955,8)

?4、安排重点试验(1955年秋在北京天津上海济南广州等地79所学校,在初一试用分科教材,)

?5、1956年秋季在全国开展分科教学。

?6、1957年在“整风反右”运动中遭到批判。

?7、1958年3月中宣部宣布停止使用分科教材。

这是我国第一次有组织有领导的对语文教学的科学化和系统化的实验研究。制定了大纲,编写了首师生欢迎的教材,造成了较大的影响。但在实验中也遇到了一些困难。

?1、文学课本分量重,难度大。

?2、汉语课本内容呆板枯燥,概念术语过多,不能很好地与语言实际运用相结合。

?3、没有找到与作文教学的结合点。这次改革,其兴业勃也,其亡也忽也,以行政命令始,以政治批判终,至今没有结论。

四、语文“工具性”理论的确立

?基本内涵:语文是工具,语文课是工具课。这种工具不是纯物质的工具,是有思想感情的内涵的,语文教学中不能把他们认为的割裂开来。

?这一理论叶圣陶开其先,吕叔湘继其后,张志公集大成。

五、中国当代语文教育的曲折探索时期——被“革命”的语文教育(1958——1976)

?影响全国的三个案件:

1、白卷英雄张铁生

1973年6月30日,辽宁省兴城县白塔公社下乡知青、生产队长张铁生在参加高等学校入学文化考试时,交了‘白卷’。“四人帮”一伙把张铁生捧为“反潮流英雄”,在全国树立了一个交白卷的样板,刮起了否定文化学习的歪风。

2、反潮流小将黄帅

3、反对管、卡、压的烈士张玉琴

三事件造成的影响:在全国教育界掀起了一股反对所谓“师道尊严”的浪潮,一时无政府主义进—步泛滥,一些学生以不读书为荣,以为破坏纪律、反对老师就是反潮流,给教育战线特别是中小学教学造成了灾难性的破坏。学生流传的口头语是:“反正下乡种庄稼,何必刻苦学文化”;“学会数理化,还得拿钉耙”;“日光大学地球系,读不读书没关系”;“城里都下来啦,还念书干啥”。在教学秩序混乱的氛围中,“有的教师实行无语教课法,上课不讲话,只在黑板上写,写完就走,因为太乱,没法讲课。”

六、改革开放以后的语文教学

(一)复苏阶段(1977-----1978)

1.我国各项工作逐步走上了健康发展的道路,学校的教学秩序得到了恢复。大家急于补课,提出了“字词句篇语修逻文”八字方针为语文教学的最高理想,注重语文知识教学。1978年,教育部制定颁布了语文教学大纲,编了新的教材,但要求明显偏高,有80%学生不适应。

2.吕叔湘对语文教学现状的批评。

“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很差,中学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大家都知道,但是对于少、慢、差、费的严重程度,恐怕还认识不足。……十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2700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这个问题是不是应该引起大家的重视?是不是应该研究研究如何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用较少的时间取得较好的成绩?”

(二)改革的探索阶段(1979~1997)

1 .外国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经验开始进入我们的视野,人们开始认识到我国教育与世界发达国家教育的差距。2.大批研究语文教学的刊物出现。

3.语文教学方法的改革呈现繁荣局面。涌现出一大批语文教育改革家、理论家和名师,出现了众多的语文教改流派和教改口号。

(1)以于漪为代表的情感派语文教学。

?注重语文教学的思想性、情感性。通过情境创设,激起学生的疑问,启发学生的思维。通过深情的语言描述打动学生,感染学生。

(2)吕型伟的“文道统一、加强基础、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口号。

(3)钱梦龙提出“三主四式”教学理论。

自读课::“六步自读法”

①认读。朗读课文,框出生字新词,自查字典、词典解决。

②辨体。辨明文章的体裁,从而根据不同体裁的特点确定不同的自读方法。

③审题。审明题目的语言结构、含义和作者命题的意图,并点出“题眼”。

④发问。可就关于文章内容、关于文章表现形式、关于作者构思意图分别提出“什么”、“怎

样”、“为什么”几个问题,自问自答,逐步理解文章。

⑤质疑。要求学生思前顾后,统观全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可以有疑而问,也可以无疑而

问,“于无疑处生疑”。

⑥评析。经过充分消化,就文章的某一方面突出的特点做出评论或分析。

教读课:要提高教读的实效,除灵活选择教学方法以外,还得掌握各种启发思维的手段,值得重视的有三点:

①帮助学生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启发其推旧知新;

②善于发问,巧设情境;

③选准知识与智能的结合点。

作业课、复读课

(3)辽宁魏书生的“六步教学法”实验。

?定向--自学--讨论--答疑--自测--自结

(三)世纪之交全社会对语文教育的批判和反思(1997---2000)

1997年末,由“北京文学”发端,许多报刊先后发表署名文章,“以忧思中国语文教育”为专题引发一场关于语文教育现状与出路的大讨论。讨论的收获收集在王丽主编的《中国语文教育忧思录》、钟晓雨主编的《问题与对策—中小学语文教育改革》、江明主编的《问题与对策---也谈中国语文教育》三本书中。这次大讨论促进和推动了语文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也是语文教育迎接21世纪大变革的前奏。

第二章语文课程性质及课程改革

第一节语文课程概述

一、课程和语文学科课程

课程这个概念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时候可以有不同的含义。广义的课程是指学习者在学校教师的指导下出现的学习活动的总体。包括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活动进程和教育评价等。学科教育所说的课程,通常是指教学科目及其进程。语文课程。

二、语文课程设计的核心问题:

1 .学校寻求达到的语文教育目的是什么?(语文教学目标)

2.能够提供哪些教育经验使学校有可能达到这些目的?(语文课程资源和教学内容)

3.怎样把这些教育经验有效地组织起来?(语文教学途径和方法)

4.我们如何确定自己是否正在接近这些目标?(语文教学评价)

三、语文课程标准

2.基本内容框架:

?第一部分:前言;课程性质与地位;课程基本理念;课程设计思路。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总目标,阶段目标)

?第三部分:实施建议(教材编写的建议;课程实施(教学)的建议;评价建议)

?附录(关于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的建议;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语法修辞知识要点)

3.语文课程标准的意义:

课程标准在学科教育活动的全过程中发挥实际的指导作用。

(1)程标准是课程实施活动前教材编写的依据。它所提出的教材编写建议,对教材编写工作产生根本性的制约作用。

(2)课程标准是教学活动的依据。它所提出的学科课程教育理念、课程目标、教学建议等,对我们正确把握教

学方向,有效地组织和实施教学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3)课程标准还是课程评价的依据。它所提出的“评价建议”,为我们正确认识和实施评价提供了指导。

三、语文课程目标

(1.定义):2.作用:导向、推进、控制、评价、管理

3 .层次结构:总目标、阶段目标、学年或学期目标、单元目标、课时目标。

第二节语文课程的性质

一、对语文的含义的不同理解:

“语文”名称出现之后,就有了各种解释:语言+文字、语言+文学、语言+文章、语言+文化、话语+文章、国语+国文等。为此,叶圣陶先生曾多次作了说明,其大意为:“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不可偏指,故合言之。”“亦见此学科‘听’‘说’‘读’‘写’宜并重”。可见,“语文”是一个多义词,它能指的内容是多种多样的。

二、语言和言语统一的语文观

(一)语言和言语的分立

所谓语言,是一套表达观念的符号系统;所谓言语,是指个人运用语言的行为和结果

1、语言是社会性的,言语是个人性的。

2、语言是潜在性的,言语是显在形的。

3、语言是空间性的,言语时时间性的。

(二)语言和言语的统一

1.言语是语言的历史前提,语言是言语的逻辑前提。

2.语言和言语互相推动发展。

3.语言潜存在言语中,言语是语言的存在方式。

总结:语文是语言——言语的方式存在,语文教学在技术层面上,可概括为:通过言语让学生学习语言,通过语言发展学生的言语。

三、语文课程的基本性质

课程标准中关于语文性质的表述: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一)语文课程的工具性

(二)语文课程的人文性

1.就个体的言语活动而言

(1)言语活动是人类区别与动物的根本特征之一。正是人类的外部的语言活动和内部的语言活动,促进了人类自身的进化,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2)言语活动是一个人的生命活动,只要是人,就不能没有言语活动,人学会话语的过程就是人成为人的过程。因为在语言中积淀了历史、文化、传统,在你接受某个词汇或句子的同时,你也接受了它带给你的对这个世界的历史、文化、传统的认识,接受了它带给你一定的做人的规范。

(3)“言为心声”,一句话就是一个人,其中包含了你对世界的认识,包含了你的心灵、精神,你的主体意识、个性要求和个性体验,话语权是人生存的基本权力,不会说话通常指的就是不会做人。

(4)语文是文化的地质层,语文就是思想,就是存在,言语活动决定了我们所有的其他活动,它包含了人类对对历史、对传统、对现实世界和现实生活的认识,为我们建构起主体的精神世界,建构起我们的精神家园。2.就民族语言本身而言:

不仅负载着中华民族数千年的传统文化,单从其外在的形式看,同样凝聚了中华民族传统的文化精神和汉民族人文心理,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如以象形为基础的方块字,讲究端正方直,追求字形的和谐,汉语的音节,声韵调配合,形成了相互映衬的韵律,富于节奏变化,反映了我们民族擅长形象思维特点和倡导和谐、和睦、方正、讲究礼仪的民族心理,以及不卑不亢的人格追求;词语多同义、反义对举,反映了汉民族倾向于辨证思维的心理习惯;汉语的语序则表现了中华民族重视伦理秩序的文化观念和传统心理;我们民族向来追求的是内在的精神修养,体现在汉语上,则表现为“言在所意,得意而忘言”,自有其以内在的意为其结构的本位语法,因此,许多语句是无法用西方语法体系解释的。即使单从语文学科教学的角度看,语文教学的内容、目的等也无不具有鲜明的人文性。

3.语文的人文性要求在教学中要注意联系社会现实,联系生活实际,联系学生的心灵世界。充分发挥言语作品的文学教育、情感教育、道德教育、审美教育的功能。同时要充分反映学生的个性差异,务必要使个人的创造性的发挥有更大的自由度和更广阔的天地。

第三节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简介

一、语文课程价值的转型

基本价值取向: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追求教育民主,让所有的适龄儿童平等享受高质量的基础教育;

追求多元价值观,达到国际性与民族性的内在统一;

回归生活世界,培养在生活世界中学会生存的人;

关爱自然,实现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

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追求个性与社会性的统一。

二、明确了语文课程性质的两个方面:工具性和人文性

工具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培养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实际功能和课程实践性的特征;人文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对于学生的思想感情的感染熏陶的文化功能和课程所具有的人文学科特点。两者的统一,目的在于反映了社会各界对语文教育的共同期望,符合课改的基本理念,有利于课程的开展和实施。

人文性表现在:1、语文学习材料本身的内容,2、语言本身所反映的民族文化意识,3、语文学习中的态度和情感。

三、建立三个维度课程目标体系: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情感,指导学生正确的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是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从发展提高语文素养的理念出发,课程目标加强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一重要的维度。道德情操、审美情趣、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课程的重要内容,而不是外在的附加任务。当然,这些教育应符合语文教育的特点,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

从课程的性质和特点出发,突出了课程目标的实践性,将过程与方法这一维度作为目标的组成部分,体现出提高语文能力的主要途径是语文实践,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改变过去重知识传授和被动学习的倾向。

从现代社会对公民素质的要求出发,对语文的知识与能力这一维度也有新的理解。突破了相对狭隘的听说读写能力,提出语文素养的要求,应该是学生在不同的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获得现代社会所需的语文实践能力。

四、课程理念

?(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3)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4)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五、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

六、课程目标的表述:

?总目标(10条)-----阶段目标(四个学段)

?三个维度(纵向隐性目标)------五个领域(横向显性)

一、高中语文新课程基本理念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

1、高中语文课程应帮助学生获得较为全面的语文素养,以适应未来学习、生活和工作的需要。

2、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民族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应增进课程内容与学生成长的联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学习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规划人生,实现本课程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追求价值。

(二)注重语文运用、审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的发展

1、应用能力

注重应用,加强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的联系,加强与其他课程的沟通,适应现实生活和自我发展的需要。掌握语言交际的规范和基本能力,养成认真负责、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审美能力

促进知、情、意全面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能力。

3、探究能力

思想敏锐,富有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对自然、社会、人生有更深刻的思考和认识,关注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积极主动的探究未知领域。

(三)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

1、必须的语文素养

2、既要考虑学生原有的基础,还要顾及自我发展和学习需求多方面差异

3、相对稳定的结构和富有弹性的实施机制

4、必修课体现基础性和均衡性,选修课体现基础性和选择性。通过前者获得良好的思想文化修养和较强的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在语文的应用、审美和探究等方面得到协调的发展。后者致力于学生有选择的学习,促进有个性的发展。

5、系列编排和模块设计。必修有五个模块,在高一和高二两个半学期学完。选修课设计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五个系列,根据每个系列的目标可以设计若干模块。

二、语文素养

四、我国普通高中学分制方案说明

(一)课程设置

普通高中的课程结构由学习领域、科目、模块三个层次构成。

学习领域:语言与文学、数学、人文与社会、科学、技术、艺术、体育与健康、综合实践活动。前七个领域都有相应的科目组成,国家制定课程标准,规定一定弹性范围的学分数。

(二)学分配置

课程有必修和选修组成。通过学分描述课程修习情况。每个学分等于一个学期内每周一课时的课堂学习,并达到规定的质量要求。

(三)毕业学分要求

三年内至少获得144学分,必修不低于116学分,包括研究性学习活动15分,社区服务2学分,社会实践6学分,选修II不低于6学分。

(四)语文学分要求:

初级:必修10学分。中级:再加选修4个模块18学分。高级:再加三个模块24学分。

第三章语文教材

二、语文教材的构成要素

语文教材由四个相互联系的基本要素构成,即课文(范文)系统、助读系统、作业系统和知识系统。

1.课文(范文)系统。

课文系统指的是根据课程标准规定的选文标准或选文原则所选取的课文系列。它是语文教材的主体部分。以范文系统为教材的主体是语文教材区别于其它学科教材的根本特征。范文系统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语文教学主要就是凭借文质兼美、具有典范性的课文(范文)让学生学习语文知识,训练语文能力,进行思想教育,培养审美情趣,接受人类文明成果的教育、熏陶,从这个意义上讲,范文就是“无声的老师”。

范文的类型和作用:

?陈启天的分类:

?学生需要精读深究的文质兼美的文章,即模范文。

?反映社会、政治、人生重大问题的问题文。

?学生自修的教材,即自修文。

王荣生的分类:

?定篇:是经典,是世界和民族文化、文学优秀的经典作品。

?例文:是关于语文的事实、概念、原理、技能、策略的例证。是足以例证知识,且又避免篇章中其它部分可能引起注意,导致精力涣散而干扰了所“例”的主题。

?样本:典范的真实取样。

?用件:运用语文解决问题的材料。

2.助读系统。助读系统指的是教材为帮助学生阅读课文,培养和提高学生自读能力而提供的一系列材料,包括学习目标,学习重点、难点,课文提示、注释,题解、作者介绍、补白、插图等等它有利于学生自学,促进自学能力和习惯的形成;某些提示直接反映编者的意图和教学指导思想,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也有利于统一教学内容,使不同学校不同班级在教学上保持一致,利于统一考核。不过,长期以来通用教材的助读系统多以课文注释的形式出现,这是不够的。因此建立完善的助读系统有助于学生读懂课文,不断提高自学能力

3.实践活动系统。作业系统指的是教材为帮助学生复习巩固语文知识、培养提高语文能力和检测学生学习结果

而有计划提供的各种思考与练习,分为口头和书面两种形式。作业系统一般都是与范文采统、知识系统密切配合的。也有一些语文教科书的编者出于某种需要,把作业系统单独抽取出来,专成独立的练习册。

4.知识系统。知识系统指的是语文教材所提供的语文基础知识系统,主要包括汉语知识、文体知识、文学知识、听说读写知识、文学史知识、文学鉴赏知识、文化知识、逻辑知识等。一般以短文或系列文章的形式集中出现在每个教学单元之中或每册书的末尾,也有分散在课文前后的“提示”、“注释”、“思考、练习”之中。它可以指导语文实践,有利于提高语文能力。

三、语文教材的功能

1.凭借功能。语文是人们用来表情、达意、载道的社会交际工具。语文教材中所选用的所选的各体、各类课文,一般都是典范的作品,这些作品又都是作家运用语言表情、达意、载道的结果。学生要了解、掌握运用语言的法则和规律,就必须认真阅读、品味这些作品,研究它们是怎样表情、达意和载道的。语文教材就是供学生运用各种读法来锻炼自己的阅读能力的。语文教材中的作文指导内容,或是独立的写作教材,更是锻炼写作能力的凭借。语文教材作为语言运用的典范,知识信息的载体,还是学生积累语言、拓展知识的凭借。因此,语文教学要加强基础,传递文化,培养能力,养成习惯,进行思想教育和情感陶冶等都离不开语文教材这一凭借物。

2.示范功能。语文是人类交际的工具,语言运用随处可见,语文知识到处可学,语文能力随时可练。语文教学挑选典型规范的作品作为教材的主体,意在通过定向的规范的语文训练,使学生集中地、高效地学习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因此语文教材必须具有示范功能。如语文教材中的选文,在写作上,在语言运用上,都堪为学生的范本,可以在阅读中悉心探究这些选文的写法,从而获得有关写作方法、语言运用方面的知识,这也是一种历练。除了课文内容与语言形式的示范功能以外,语文教材还必须具有包括训练的难易深浅在内的示范功能。总之,语文教材应该是表达思想的范例、运用语言的范例、语文训练的范例。

3.教育功能。学生在学习语文教材的过程中,既无法也不应回避“情”、“意”、“道”内容。同时,学生掌握和运用语言规律全在于交际,因此他们必须具有明确的认识、健康的情感和端正的品德。教学具有教育性,语文教学中的教育功能主要是凭借语文教材加以实现的。语文教材作为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载体,蕴含着极其丰富的对学生进行思想情感、道德意志教育和精神陶冶的内容。入选的古今中外典范文章,无不蕴涵着作者鲜明的世界观、人生观、审美观,丰富的思想情感,高尚的精神情操以及个性、人格等等,读这样的作品,它对学生政治品质、思想品质,道德品质以及情感、意志、性格等个性心理品质和人文修养的发展所起的熏陶感染、潜移默化的作用也是不言而喻的。

4.启智功能。语文教材尽管不是智力训练材料,也不是智力测验的汇编;但是,语言与思维是不可分割的。典范的语言作品,总要反映出作者观察的敏锐、分析的精辟、推理的周密、想象的新奇、联想的丰富、表达的巧妙等等。多读这样的语言作品,学生的智力自然也会得到开发,有助于磨砺自己的思维品质。好的语文教材为学生语言的发展和选择提供了充足的材料,使学生的语言不断地从贫乏走向丰富,由幼稚走向成熟,由呆板走向生动。语文教材中的优秀作品作为运用语言的活生生的典范例子,不仅是作家智力活动的结晶,也是开启学生思维大门的一把把钥匙。离开了语文教材,语文教学要发展学生的智力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四、语文教材的结构与类型

结构:教科书的结构是指教科书各个构成要素的搭配与排列。单元是现代语文教科书结构的基础。教科书中的四个系统有机组合成单元,(每个单元中有范文、练习、语文知识、助读材料等)若干个单元按一定的线索编排,构成一套教科书。编排单元的线索决定了教科书的单元序列和结构形态。常见的编排单元的线索有:?以历史为线索;以思想内容为线索;以文体为线索;以知识为线索;以培养语文能力为线索。

2、教科书的类型

从教科书的结构类型来看,语文教材主要有分编型和综合型(也叫合编型)两种类型。

分编型教材指的是按语文内容的不同种类(如文言与白话,阅读、写作、口语、写字,汉语与文学,课内与课外等)而分编成自成体系的多种并行教材,供教学时配套使用。

分编型教材的优劣:分编型语文教材由于按独立的语文内容自成体系,呈纵向结构,因此头绪简明,线索清楚,有利于安排由浅入深、由简而繁的序列,无论是知识教学还是能力训练以及系统性、计划性都很强,对学生单项语文能力的培养能做到有“序”有“格”。但是,分编的教材不能互相配合;缺乏协调,便容易出现单科独进的毛病,造成顾此失彼的局面,对学生整体语文能力的培养产生消极影响。条

综合性教材:综合型语文教材指的是将语文科多方面的内容综合编排在一起的教材。综合型教材的优点是整体性强,可以兼顾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训练的各个方面,有利于听说读写的相互促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从负面影响来看,综合型教材头绪繁杂,序列不清,各种单项能力训练的内容难以真正兼顾,教学中容易造成面面俱到,难以落实重点;或“厚此薄彼”,尤其是表达(说话与写作)与阅读训练很难做到完全吻合,导致语文教学“跛脚”现象仍很严重。块

第二节语文教材的使用

教师正确使用教科书,既是水平问题,也是方法问题。怎样才能很好地把握教材和运用教材呢?

?一、统观全套教材,认真研究编写意图

要把握语文教材,首先应该了解它的编辑意图。教科书的编写意图,往往会在“编辑说明”一类文字中阐明;当然也会体现在教科书的体系、结构、体例、练习等各个方面。使用教科书之前,就应在通读教材的基础上,对这些问题认真研究,深刻领会。

?二、熟悉整册课本,明确该册的教学重点

只有熟悉了整本书,明确了这本书的教学重点和各单元的教学重点,教起来才能成竹在胸,挥洒自如。否则不明主旨,只能零敲碎打,教学中的重复、缺漏、杂乱、浅薄现象在所难免。当今的语文课本,大多在编辑说明中直接交代了教学重点,或在目录中显示出教学重点,还在每个单元之始标明了该单元的教学重点,这些地方都要格外细心地阅读。特别是要把作为教学单位的单元,从结构与要求上作深入、细致的整体研究,把握其教学的意向。而对全书的布局、线索、重点、难点,亦需作通盘研究,明确每一单元教材在整册教科书中之地位与作用以及各单元教材之间的纵向联系与分工,进而在教学中统筹安排,保证重点。

?三、钻研教材内容,合理安排教学程序

1、要有整体观念。安排教学程序,不要只着眼于一篇课文一节课的教学程序,而要照顾到全册课本、整个单元的教学程序。

2、要有教法因素。教学程序是教学步骤、教材、教法的统一体。合理的教学程序,不能只考虑教学步子,还应考虑该教学环节内的教学应使用什么教学方法,教学质量才能得到保证。

3、要有灵活措施。教师在备课过程中所安排的教学程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施教过程中,如出现困难,原定的教学程序就应作适时的调整。只有切合实际的教学程序,才能使教材充分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第四章语文教学

?一、语文教学的含义

语文教学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相结合或相统一的活动,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指导学生积极地开展语文学习,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掌握适应实际需要的语文能力,提高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的一种教育活动。

?二、语文教学过程

语文教学过程是指语文教学的实施过程,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指导学生积极地开展语文学习,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掌握适应实际需要的语文能力,提高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的教育活动过程。语文教学过程也可以称之为语文教学程序、语文教学阶段。

语文教学过程的特点:

?A、语文的实践性的特点决定了语文教学过程的实践性。

语文能力和语文习惯的培养,主要依靠课内有计划的语文训练和广泛的社会语文实践。语文教学过程应该以语文训练为主线,为学生动手、动脑、动眼、动口、动耳在时间、内容、情境等方面创造充分的语文实践活动的条件,通过符合学生学习语文心理规律的方法来指导学生的语文实践。

?B、语文的综合性和社会性的特点决定了语文教学过程的多渠道性。

语文教学担负着多重任务,语文学习的内容无处不在,这要求语文教学应该通过各种不同的渠道来进行。如语文能力的培养要依靠实践,语文知识要依靠认知结构的形成和发展,语文德育、语文美育要通过熏陶感染等等。同时,语文教学还要联系社会生活,语文教学过程要具有开放性。

?C、语文教学过程是一个多层次、多类型的系统

从多层次来说,存在着一个阶段教学的全过程、学年教学过程、学期教学过程、单元教学过程、课题教学过程、课时教学过程等等;从多类型来说,又有阅读教学过程、作文教学过程、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教学过程及课堂教学中不同课型的教学过程等。

三、语文教学方法

(一)教学方法的含义

2、教学方法多层面内涵

?(1)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

?(2)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密切联系,相互作用。

?(3)师生活动的方式、步骤、手段和技术。

?(4)教学内容的性质、教学活动的规律。

(三)语文教学方法定义

为了提高语文素养,根据语言和言语规律,凭借言语材料,教师、学生与教学内容之间进行交往对话活动是运用的一系列方式、步骤、手段、技术的总和。

?这个定义包含如下三层意思:

(一)强调了教师教和学生学的结合或统一。即教师教和学生学是同一活动的两个方面,两者彼此依存,相辅相成,但不是简单地相加,而是有机地结合或辩证地统一。

(二)明确了教师教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学的主体地位。教师只能指导学生学习而不能代替学生学习,学生只有在教师的有效指导下才能更好地进行学习。只有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的积极性,才能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

(三)指出了教学对学生全面发展的促进功能。学校教学不仅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技能,而且在学生身心发展和形成思想品德诸方面也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只有从理论上全面认识教学的教育功能,才能从根本上克服因片面强调教学的部分功能而带来的教学实践方面的偏差。

?(四)教学方法体系

从传统的语文教学要素角度,一般把教学方法分为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重在研究教师的教具体有:讲授法,包括讲述法、讲析法、讲评法、讲解法、讲演法等等。谈话法,包括提问法、问答法、析疑法等、讨论法,包括议论法、辩论法、座谈法等。练习法,包括巩固法、总结法、复习法、等。

讲授法:教师通过语言向学生系统传授知识,讲解教学内容的方法。包括讲述法、讲评法、讲解法、讲演法、讲评法。

讲述:教师采用叙述、描绘、说明的方式教授教学内容的方法。

讲述的要求:叙述清楚,有条理,重点突出,容易使听者把握要领。语言力求口语化,生动形象,具体可感。讲述主要用于导入新课、介绍作者和时代背景、叙述课文内容、描述故事情节、补充相关事实等教学环节。

讲解:教师运用解说和诠释的方式来讲授教学内容。

?要求:

?1.解释清楚明白,容易理解。

?2.内容准确,不出现知识性错误。

?3.语言精练,讲到点子上。

?4.方法灵活多样,可采用举例、比较、模拟、演示或图示等方法。

讲解通常适用于解释字词、讲解难局、解说知识概念、解答疑难问题。

讲析:教师采用分析探讨的方式讲授教学内容。

?要求:

?1.能运用分析、综合、归纳等方法,把概括的问题具体化,将笼统的道理清晰化。

?2.突出剖析事理的逻辑性。

?3.阐述充分,分析到位。

?4.穿插叙述、答问等方法。

?主要用于分析课文内容、结构、情节、人物形象等。

讲演:教师用富有激情的语言,讲授内容,揭示意义,升华情感的方法。

?要求:

?1.声情并茂,抑扬顿挫。

?2.仪表端庄,举止大方,态势语言运用得体。

?3.把握动情点,引发共鸣。

?4.语言生动形象,饱含情感,感染力强。

?主要用于揭示主旨,深化内涵,彰显意义,极力感染学生。

讲评:教师采用点拨、评价的方法教授教学内容。

?要求:

?1.切中肯綮,一语中的。

?2.紧扣事实,评价精当。

?3.言之有物,有理有据,以理服人。

?适用于点评文章的精妙之处或价值所在,评价学生的发言或作业。

对话教学: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从一定的话题出发,通过语言上的交流与沟通,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启发学

生思考探究,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经验,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开展互动学习,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运用谈话法的关键:

?选择适宜恰当的话题----避免对话成为漫无目的的聊天。

?营造对话氛围-----使对话在民主、宽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

?组织对话过程-----使对话在有序的状态下进行。

?调控对话方向-----使对话始终围绕当前的话题进行。

?保证对话的省时和有效-----使对话成为有效率的师生互动过程。

?话题的特点:

?思维空间大,内涵丰富,比一般的提问更具有包容性。

?学生只是围绕话题发表意见,而不是回答老师的问题,“答案意识”淡化,交谈获得的人士往往是多元的。

?话题内容不仅来自于老师,也来自于学生,还有在对话过程中的自然生成。

?提问法

?教师通过提出问题,或检验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或促使学生回忆和思考的一种教学方式。

提问的类型:从提问的功能上分类可分为:

? 1 .记忆性提问。这一类提问要求学生用所记忆的知识来回答,不需要更深入的思考。例:鲁迅的小说集有哪些?

? 2 .了解性提问。这要在于考查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感知能力,为深入理解打下基础。例:你觉得柳妈是个什么样的人?

? 3 .理解性提问。考查学生对所学内容的见解和领会。例:鱼翔浅底的浅是什么意思?

?提问的意义:

?1、了解和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便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和现有的水平开展下一步的教学。

?2、调动学生参与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问可以避免教师一味的讲授给学生造成的限制和压抑,给学生提供参与教学的机会,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增加新鲜的刺激,激发学习兴趣。

?4、相机引导,启发思考

?5、拓宽思路,深化理解

? 4 .运用性提问。要求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具体的问题解决之中。

?例:请找出荷塘月色中运用通感的另一处例句。请用通感的修辞手法描绘一种情景。

? 5 .评价性提问。考查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欣赏、鉴别和评论的能力。

?例:你走,我不拦你。家里怎么办?此处用句号和用逗号在表达效果上有何区别?

从提问的方式上分类可分为:

1 .直问

2 .曲问。问在此而意在彼。

3 .牵筋式提问。通过提问将文章的主旨、精华和关键牵引出来。

?例:寻找一个最恰当的字,概括《皇帝新装中》各类人物的关系。

4 .揭疑式提问。在没有疑问的地方找出疑问。

?例:《孔乙己》中,“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大约”与“的确”是矛盾的,那么孔乙己到底死了没有?为什么?

5 .辐散式提问。围绕中心,从各个方面提问,以达到对所学内容的全面领会和理解。

6 .比较式提问。通过比较来达到对问题的深入和透彻的理解

7 .拓展式提问。通过合理的联想和想象,补充文本所没有表达的内容,培养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

提问的一般要求:

? 1 .要有明确的目的,切忌随意性。

? 2 .问题的大小要适宜,难度适度,表述清楚。

? 3 .面向全体学生。

? 4 .善于掌握问的时机。

? 5 .善于在矛盾中质疑。

? 6 .指定何人回答要有通盘考虑。

?7 .要耐心倾听学生的回答。

?8 .要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及时、适当的评价。

?9 .要正确对待学生出乎意料的回答。

第二节备课和语文教学方案设计

备课是语文教学的前期准备,包括研究课程标准,研究教材及参考材料,了解学生的实际,制定教学计划,编写教案。

?一、研究语文课程标准

?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学科的性质、教学目的、教学要求、教学方法都作了规定和提示。语文教学设计就是将这些因素通过精心的组织和筹划融会于语文教学过程之中,使之得以落实。准确的把握课标的要求具有重要的意义。

?1、全面准确理解语文课程目标

2、认真研究教学建议的基本精神

?1、是选准教学设计内容的前提

?2、是确定教学形式的的依据

?研究教材的步骤:

?1、了解整套教材

?包括教材的体例、结构、单元组织、板块等。

?2、熟悉当册教材

?包括教学内容及数量、单元构成、内容和重点、各类课文的比例等

?3、钻研所教的课文

?从内容到形式疏通教材(语言、结构、材料)

?从整体到局部熟悉教材(内容、背景、意图、脉络、要求)

?从现象到本质吃透教材(语言与内容、结构与思路、观点与材料)

?钻研教材的方法

?1、着眼目标,有的放矢

?2、紧扣重点,深入开掘

?3、抓住特点,比较迁移

?意义:

?1、使教学设计更具有客观性和针对性

?2、使教学设计更具有可操作性和实效性

?内容

?学生的心理和行为特点

?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判断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班级的学习氛围及特点

?方法

?观察法谈话法调查法

?(二)语文教学方案设计的基本内容

? 1 .明确语文教学目标

?(3)目标类型:

?语文教学目标应该涉及到语文素养的方方面面,包括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但是这些方面应根据不同的教学材料和课文类型以及教学情景和学生有不同的侧重,不见得都要平均使用力量,面面俱到。

?(3)语文教学目标的陈述

?A、行为主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

?因为判断教学效益的直接依据是学生又没有具体的进步,而不是教师是否完成了教学任务。

因此,语文教学目标陈述必须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行为主体必须使学生。尽管有时行为主体学生两字没有出现,但也必须是隐含的。

?B、行为动词尽可能是可测量、可评价、可理解的。

?目标的行为动词进可能具有质和量的规定性,以便与教学时把握和评价时适用。

?C、行为目标陈述的两类基本方法

?结果性目标陈述法:适用于知识和能力方面

?体验性或表现性目标陈述法:适用于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领域

?D、产生目标指向的行为条件

?E、具体的表现程度

?F、语文教学目标陈述的基本要素: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表现程度。

? 2 .确定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主要是指实现教学目标必须要解决的关键问题。难点则是指实现目标必须要突破的障碍。重点和难点的选择一般要考虑学习内容的特点、要点、疑点、难点等。

特点:一篇文章具有存在价值的区别与无其他文章的本质特征。如,《背影》从特殊的视角对背影的描画;《小二黑结婚》情节的细致完整;《荷花淀》意境小说的特点。

要点:能够显示文章主旨的精华所在。《师说》中对师的作用、择师标准的论述;《祝福》中对人物肖像的描写;《孔乙己》中关于咸亨酒店的环境和各种人物的笑。

难点:有关文章的主旨而学生的能力难以达到,需要教师着重加以指导的地方。《鸿门宴》中复杂的人物关系,文言句式、文言词语、词类的活用;《赤壁赋》中作者复杂的情感、人生观、宇宙观。

疑点:有关主旨又要加以辨析的地方。《石钟山记》关于山得名由来的考辩。

? 3 .课型

? 4 .教学方法

? 5 .教学用具和技术手段

? 6 .课时安排

?7 .教学步骤和内容,这部分是教案的主体内容

?(1)导入新课

?教师在教学新课之前,采用一定的方法,有意识、有目的地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新课上来的一种教学方式。

?导入的作用:

?激发学习兴趣,引起学习动机。

?引起注意,促进学生很快进入学习情景。

?明确方向,建立目标。

?鼓舞情绪,唤起学习的动力。

?导入的方法:

直接导入。或解释课题,或介绍新课内容,直接进入新课的教学。

悬念导入。悬念一般出乎人的意料或令人迷惑不解,能吊起学生学习的胃口。在教学中,巧设悬念可以调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也可以引起学生的深入思考。

设疑导入。提出一些与课文内容有关的问题,使学生心生疑问,并产生探究的心理欲望。这种导入既可以引起学生的思考,也能起到集中注意,激发兴趣的作用。

故事导入。教师运用于新课内容相关,且有故事情节的资料,向学生呈现生动形象的情节内容,让学生通过对故事情节的感知体验,产生学习新课的迫切愿望。

?导入的基本要求:

?对象突出针对性

?内容突出关联性

?语言突出简明性

?方式突出多样性

?时间要有限制性

?(2)展开教学

导入新课之后,一步步将教学引向深入,最后实现教学目标的整个过程。

?教学展开的基本模式

?<1>整体感知

让学生在接触学习内容之处,先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内容,以求有一个大概的,但又是完整的认识。包括对字词、

语言、结构、观点、材料、主旨、人物、情节等的整体感知。要想使学生达到对文本的整体感知,必须以对文本的认真阅读为基础。教师可以提出提出明确的要求,也可以以一些引导性的问题来带动学生的阅读。

?<2>重点研读

研读要紧扣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切忌面面俱到,平均使用力量。研读的方式可以是教师引导下学生的自主阅读与探究,也可以是教师和学生间的对话研讨,也可以是在在学生充分自读的基础上,由教师点拨和讲解。

?〈3〉总结概括

包括对阅读后认识成果的总结,以及对词语的理解、对主题的认识、对人物形象的理解、对作者情感的体会、对写作特点的把握的总结等。

?〈4〉拓展迁移

包括对理解认识上的拓展和技能上的拓展。指的是由对此问题的认识迁移到更多同类或近似问题的认识,学会解决一个问题到学会解决更多的问题,由形成阅读的技能到形成写作的技能。拓展迁移的方式可以由教师点拨和学生感悟为主,也可以由教师提纲挈领地讲解,还可以学生的实践练习为主。

?(3)板书设计

?板书是教师运用写在黑板上的文字、符号、线条和图象向学生传达教学信息的教学行为。

?二、板书技能的要求

?1、布局合理

?2、抓住教学重点,理清脉络

?3、深入浅出,直观形象

?4、简明概括,美观醒目

?5、书写规范、流畅

?板书种类

1、语词式板书

2、纲领式板书

3、框架式板书

4、图符式板书

5、图解式板书

6、表格式板书

7、归纳式板书

8、评述式板书

9、提纲式板书10、总结式板书11、递进式板书

如何设计词语板书?4、图符式板书

(1)从课文中精选出关键的词语。*附图与符号要和板书的内容相关

(2)按着一定的顺序和结构编排出来。*要挖掘附图的象征寓意

(3)设计词语的空间位置。*图形符号不宜过多

(4)划出板书的网络图。

7、归纳式板书* 如何设计评述式板书?设计要点:

(1)深入理解课文(1)选好评述内容

(2)理出文章脉络(2)理清逻辑关系

(3)高度概括内容(3)简洁准确评点

10、总结式板书

知识归类

*概括重点

*复习与指导

*揭示主题和寓意

板书设计十要

1·要有醒目的主题

2·要体现知识的结构纲要

3·要记述重点知识内容

4 ·要避免较漫长的语句

5 ·层次要分明

6 ·条理要清晰

7·要合理划分板块

8·要恰到好处的使用彩笔

9·每一项板书内容要一次写成

10·要记牢板书的内容

语文课程论 名词解释

第一章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发展沿革 一、古代语文教育教学的内容 原始社会没有严格意义的课程,但语文教育教学的内容已经存在。 奴隶社会有专门的学校和课程:六艺 封建社会以儒家经典为主,基本特点是:先教蒙学读物,集中识字;再学“五经”“四书”,传道明理; 以文选为补充读物和写作范本。 蒙学教材: 1、综合类:《史籀篇》、《仓颉篇》、《急就篇》、《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 2、伦理类: 程端蒙的《性理字训》“天理流行,赋予万物,是之为命。人所禀受,莫非至善,是之谓性。” 清代李毓秀《弟子规》“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信,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文学教材: 《昭明文选》,宋代谢仿得《文章规范》,清代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孙洙《唐诗三百首》等。 3、历史类: 宋代王令《十七史蒙求》;胡寅《续千字文》;朱熹《小学》 4、诗歌类:《千家诗》 5、名物常识类:《幼学琼林》,《龙文鞭影》 6、工具类:《字学举隅》,《文字蒙求》 二、古代语文教育的主要经验 (一)识字教学(二)阅读教学(三)写作教学 1、集中识字,为读写打基础1、熟读、精思、博览1、注重基本功的培养 2、韵文化,便于朗读和记诵2、注重方法习惯的培养:评点法、出入法2、多读、多写、多改 3、注重思想伦理道德的教育3、从模仿入手 4、联系日常生活4、先放后收 5、激发儿童的兴趣 科举制度: 起于隋朝的人才选拔和官吏任用制度。 唐朝科举分两类: 常科:秀才、明经、进士、明书、明法、明算。每年定期举行。 制科:皇帝主持,根据需要临时下令举行。 唐朝进士极盛时每年不超过50人,平常10到20人。进士及第还要经过吏部考试才能授官。 宋代极盛时每年有四五百人,平时也有上百人,进士及第就可授官。 考试内容和方式: 唐朝到宋朝初年:口试、贴经、墨义、策问、诗赋。宋以后主要考经义。 经义:以五经中的文句为题,作文阐明义理。到了元代,则从四书中出题,答案需从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不得任意发挥。明代中期以后要求文章必须采用八股文的形式。字数和格式有严格的规定。分为“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550字、650字后改为700字。 第二节近现代语文教育 一、中国现代语文教育的兴起时期——语文单独设科(1901——1910) 1904年癸卯学制,标志语文学科的诞生。标志着中国的语文教育由传统向现代的演进,也标志着现代语文教学的兴起。 二、中国现代语文教育体系的形成时期——国语、国文课程标准纲要的制定(1911——1926) 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普通教育暂行课程标准》,废止小学读经科,将各类学校的“中国文字”、“中国文学”课程更名为“国文”。并且明确了国文课的教学目标:“国文的要旨在于通解普通的语言文字,能自由发表思想;并使略解高深文字,涵养文学之兴趣,兼以启发德志。”为促进了语文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三、1920年,北洋政府教育部通令全国,将小学、初中的“国文”改为“国语”,废止旧的国文教科书,采用语体文教科书,自此,文言文一统天下的局面被打破,现代白话文取得了合法的地位,开始占领语文教科书的阵地。第三节当代语文教育 一、语文学科名称的确立 1949年叶圣陶主持华北人民政府教科书编审工作,将新中国实施听说读写教育的学科正式定名为“语文”。这不

东师地理教学论答案

地理教学论练习题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1. 比较性先行组织者:是指以比较方式将新的地理学习材料与已有知识相比拟,利用已有知识同化新知识的引导性材料。 2. 探究式学习:学生应像“小科学家”一样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在探究的过程中获取知识、发展技能、培养能力,特别是创造能力,同时受到科学价值观、科学方法等的教育,并发展自己的个性。“探究学习”强调科学概念、科学方法、科学态度三者的综合和对科学研究过程的理解。 3. 地理素养:地理素养就是一个人能够从地理的观点来观察事情且运用地理的技能来解决问题的内在涵养。 4. 传统地理教学媒体:又叫普通地理教学媒体,包括地理教师的口语和体态语、地理印刷材料、地理图片、地理教学标本与模型、黑板与粉笔等。 5. 地理略图:又称黑板略图或板图。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用简易的笔法把复杂的地理事物,迅速绘制成简略的黑板图,或课前将略图画在小黑板、透明胶片上,然后在课堂教学时根据需要呈现出来。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 体验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突出特征,它对应于传统教学的(接受性)。 2. 全球意识属于地理课程目标的哪一成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 依据地理教学语言表达方式,地理教学语言媒体包含(叙述性语言)、(说明性语言)、(引导性语言)。 4. 一般来说,行为取向的地理课程目标包括的基本要素有(行为主体)、(发生条件)、(行为动词)和(行为水平)。 三、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1. 简述基础地理教育的价值。 (1)地理学科的认知发展价值: ①有助于使学生形成对地球表层各种事物的空间关系、空间格局、地理过程的敏锐觉察力 ②有助于使学生形成注重综合的思维品格③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直觉思维与形象思维 (2)地理学习与读写能力、口头表达能力、计算能力和图解能力的发展 (3)地理学习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 ①对兴趣发展的影响②对情感态度发展的影响③对价值观发展的影响 2. 简述初中地理课程理念的基本内容 (1)“培养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的理念(2)“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理念 (3)“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理念 (4)“转变地理学习方式”与“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的教学理念 3. 简述国际地理课程目标变革的四大趋势。 (1)地理课程目标的结构――层次清晰(2)地理课程目标的内容――趋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3)地理课程目标的表述――多使用行为动词(4)地理课程目标的变革一-具有时代性 4. 传统的教学目标的陈述存在哪些不足? (1)课程目标较模糊(2)知识单一维度,缺乏“知识、技能、思想政治”维度 四、论述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1.举例说明略图的组合设计,这样组合有什么优点? 略图内容设计是根据地理要素特征、教学需要,运用适当的表示方法和手段在略图轮廓中绘出各地理要素。表示方法和手段的选取直接关系略图的质量。在实际教学中常用以下几种方法:

12春专升本《大学语文》模拟题(开卷)_3

12春专升本《大学语文》模拟题(开卷) 一. 名词解释 1.《战国策》:国别体史书;西汉刘向;战国史料;纵横家思想 2.《谏逐客书》:秦国李斯;人才制度;养士之风;吕不韦;郑国渠事件 3.唐宋八大家:唐代古文运动,韩愈、柳宗元;宋代诗文革新运动,欧阳修、三苏、王安石、曾巩,中国古代第二个写作散文的高潮 4.契诃夫:十九世纪,俄罗斯作家,批判现实主义,尤其以短篇小说知名,代表作举例 5.李斯:法家代表人物;秦相;谏逐客 6.莫泊桑:法国,十九世纪著名小说家,拜福楼拜为师,成名作《羊脂球》,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的杰出代表,“短篇小说之王” 二. 古文翻译。将下面这段文字译成通顺、流畅的现代汉语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如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公曰:“无庸,将自及。”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 公曰:“不义不暱,厚将崩。”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夫人将启之。公闻其期,曰:“可矣。” 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略 三. 简答题 1. 阅读分析茅盾先生的《香市》,请简析“香市”的含义是什么?作者写这篇文章想表达什么样的主题思想?写作上有什么主要特色? “香市”是庙会式的临时市场,主题思想:大革命后农村经济的凋敝及其对市镇的影响;中国经济向半殖民地半封建转变,农民的贫困。写作特色:即小见大;对比反衬;场面描写 2. 莫泊桑在著名的短篇小说《米隆老爹》中,在短篇小说写作的艺术上,有哪些重要特色?举小说中实例进行分析 一、倒叙手法;二、叙述人称富于变化(一三人称转换);三、肖像描写;四、细节描写;五、个性化的语言 3. 谈谈韩愈的生平经历和文学主张(略) 四. 阅读分析题 (一)阅读下面这段文字,回答问题 居久之,孝景崩,武帝立,左右以为广名将也,于是广以上郡太守为未央卫尉,而程不识亦为长乐卫尉。程不识故与李广俱以边太守将军屯。及出击胡,而广行无部伍行陈,就善水草屯,舍止,人人自便,不击刁斗以自卫,莫府省约文书籍事。然亦远斥侯,未尝遇害。程不识正部曲行伍营陈,击刁斗,士吏治军簿至明,军不得休息,然亦未尝遇害。不识曰:“李广军极简易,然虏卒犯之,无以禁也;而其士卒亦佚乐,咸乐为之死。我军虽烦扰,然虏亦不得犯我。”是时,汉边郡李广、程不识皆为名将,然匈奴畏李广之略,士卒亦多乐从李广,而苦程不识。程不识孝景时以数直谏,为太中大夫,为人廉,谨于文法。 1. 这段文字出自哪篇课文?主要在谈论什么问题? 2. 在这段文字中,作者运用哪两种手法塑造人物形象?各自起到什么作用? 3. 把“不识曰”至“而苦程不识”一段译成现代汉语。 (一)1.这段文字出自汉代历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的《史记·李将军列传》,作为一代名将,李广和程不识的对比 2.对比手法,性格、治军方法、各方面对他们俩的评价 3.把“不识曰”至“而苦程不识”一段译成现代汉语。(略) (二)阅读下面这段文字,回答问题 【正宫】【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滚绣球】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马儿迍迍的行,车儿快快的随,却告了相思回避,破题儿又早别离。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 (红云)姐姐今日怎么不打扮?(旦云)你那知我的心里呵?(旦唱)

各学科课程标准测试题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测试题 学校:专业:姓名:得分: 一、单选(50分,每题5分) 1、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 能力的主要途径是() A.语文实践 B.知识传授 C.积累感悟 D.语感训练 2、《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初中学生学写规范、通行的() A.楷体 B.行楷 C.行草 D.草书 3、口语交际教学应重视口语交际的语言修养和() A.文明态度 B.文学修养 C.科学素养 D.人文素养 4、按照新课程理念,语文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是一种平等的() A.合作关系 B.传授关系 C.交际关系 D.对话关系 5、语文与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自然科学的学科不同,它属于() A.自然科学 B.历史科学 C.社会科学 D.人为科学 6、全日制义务教育第四学段要求学生45分钟完成的习作不少于() A.300字 B.400字 C.500字 D.600字 7、教材是师生实施课程标准的重要凭借,教材是最重要的() A.教学材料 B.学习工具 C.课程资源 D.教学内容 8、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D) A.实施者 B.促进者 C.参与者 D.引导者 9、《语文课程标准》要求阅读评价应重视对学生多角度、有创意阅读的评价,不作为考试内容的有语法和() A.文学常识 B.逻辑知识 C.修辞知识 D.文体知识 10、《语文课程标准》对写作教学目标的要求是: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 常见的() A.表达方式写作 B.实用文体写作 C.修辞方法写作 D.文学体裁写作 二、判断改错题(20分,每题5分) 11、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阅读资源。错误 12、写作评价应注意对写作过程的评价。错误 13、“以评价促发展”是语文新课程评价的基本理念。正确 14、建立新型师生关系是转变教学方式的前提。正确 三、简答题(30分,15题10分,16题20分) 15、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16、《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关于语文课程提出了哪些基本理念?

语文中的名词解释

语文中的名词解释:什么是实词和虚词 一、实词 实词是有实在意义的词,可以独立充当句子成分,一般可以单独回答问题。每一个实词都可以详细解说其词义。现代汉语实词一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也有人认为代词属于虚词,但多数学者认可代词为实词,因为代词虽然很难解释独立语义,但毕竟其指代内容是明确的。无论在现代汉语中还是在文言文中,实词都占有绝对多的数量,因为语言的基本作用是表意,离开有实际意义的实词,这一作用将很难达到。 (一)名词:是表示人、事物或抽象概念名称的词。如:书本、桌子、儿童、雷锋、思维、政治等。 (二)动词:是表示人或事物的动作、存现及发展趋势的词。如:走、跑、思考、学习、有、存在、能、可以等。 (三)形容词:表示人或事物的性质、状态的词,汉语中的形容词可以修饰名词,也可以修饰动词,与英语不同。如:老、好、漂亮、干净、纯洁、飞快。 (四)数词:表示数目的词。如:一、十、第八、每等。 (五)量词:表示人或事物及动作的计量单位的词。量词一般与数词连用构成数量短语。如:个、件、幢、下、次、趟等。 (六)代词:用来指代人、事物、状态、过程的词。如:你、他们、这、彼等。 二、虚词

虚词是没有实在意义的词,一般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副词例外),不能单独回答问题(少数副词除外)。其存在的价值在于帮助构成句子的语法结构,表示某种语法关系。汉语的虚词主要有六种:副词、助词、连词、介词、叹词、拟声词。无论在现代汉语中,还是在文言文中,虚词的数量都相对较少,但作用却很大。 (一)副词:在句中表示动作、行为、性质、状态的程度、范围、时间、趋向等的词。如:很、非常、一律、也、将来等。在虚词中,副词是唯一能独立作句子成分的词,并且有少数副词(比如“不、没有、也许、大概”等)也可以单独回答问题,具有一定的实词特点。(注:汉语的副词与英语不同,在英语中,修饰动词或形容词的词都是副词,但在汉语中副词可以修饰动词和形容词,形容词同样也可以修饰动词和形容词。) (二)助词:在句中起辅助作用的词。现代汉语中的助词主要有:“的”、“地”、“得”、“着”、“了”、“过”。文言文中助词比较复杂,常见的有“之”、“者”等。 (三)连词:在句中起连接作用的词,连词往往标示词、短语、句子、句群、语段之间的逻辑关系。如:虽然、但是、因此、无论等。连词常常成对搭配使用或与副词搭配使用,如:“因为……所以……”、“即使……也……”、“只有……才……”等。 (四)介词:表示动作对象、时间等的引介关系的词。介词在汉语中比较复杂。如:在、从、对于、关于等。 (五)叹词:表示感叹或惊奇、惊喜、疑虑等语气的词。如:啊、唉、

《地理教学论》试卷 C、D卷

一名词解释: 1 中学地理教育: 2 地理技能: 3 认识方法: 4 归纳法 5 地理课堂教学方法的横向结构 6 地理教学模式 7 探究式学习 8 地理课堂教学的过程评价 二填空题 1 隐性地理课程的特点:非强制性;________;愉悦性;________;________;持久性。 2 地理教学评价的功能:诊断功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管理功能。 3 评课的主要内容:教学态度;________;教学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教学效果。 三简答题: 1 学校地理教育的功能? 2 简述初中地理课程的课程目标。 3 举例说明学习地理规律的过程? 4 横向结构中认识方法,教学手段,组织方法的关系? 5 简述讨论法的特点 四论述题 1 有人认为,高等师范院校地理系可以取消教育学心理学地理教学论等一系列教育教学类课程,只要

开设“地理教育学”一门课程就可以了。 你认为这样可行吗?为什么? 2 如何看待地理教师的持续发展? 一名词解释 1 课程标准 2 中学地理教学方法 3 演绎法 4 课堂教学方法结构 5 研究性学习 6 地理课堂教学的目标评价 7 标准化考试 二填空题 1 学校地理教育的特点:空间性与区域性;________;综合性与生态性;________;具体性与形象性;________。 2 地理课程标准的基本功能表现为四个依据:一是________;二是_______;三是________;四是________。 三简答题: 1 学校地理教育的原则有哪些? 2 现代地理教育的改革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3 课堂教学模式可以分为几类? 4 地理教材局部分析的基本步骤? 5 高中地理课程的基本理念有哪些?

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

首先,我们应该看到,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之间是有区别的。这种区别具体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两者的含义不同。 课程目标是预先确定的要求学生通过某门课程的学习所应达到的学习结果,这种结果表现为学生在课程相关素质或特征方面的变化。课程目标是指导课程设置、编排、实施和评价的整个过程的准则,也是课程自身性质和理念的体现。 教学目标即教学目的和要求,专指课程教学中教师对学生学习结果的预期。通过一个特定教学过程(如一节课),学生的学习结果可以是某种知识、某种技能、也可以是某种观念、态度的形成或获得。教学目标是指导教学过程的准则,通常反映了教师的教育理念。 (2)两者的指导对象不同。 课程目标指导整个课程的建设,而教学目标只是指导教学过程。 (3)两者的实施主体不同。 课程目标的实施主体涉及到教育管理部门(如国家教育部、地方教育厅、局、委、办等)、课程指导机构(如各教育厅、局、委、办下属的教研室)、师资培训基地(如师范院校的对口专业)、教材与教学参考书的编写者与审核者、学校的专业教师和教辅人员以及全体接受课程教育的学生。 教学目标的实施主体只包括担任课程教学任务的专业教师、

教辅人员以及全体接受课程教育的学生。 (4)两者的概括程度不同。 课程目标较为抽象,教学目标则相当具体、相当微观。 (5)两者的灵活程度不同。 一般而言,课程目标往往是国家教育管理部门组织有关专家反复研讨、推敲的结果,具有导向作用。课程目标一旦确立,轻易不会改动;而教学目标往往是由任课教师根据自己对课程目标的理解和对实际教学状况的把握来制订的,随着教学活动的展开和教育改革的深入,某门课程在某学期、某堂课甚至某个教学活动环节上的教学目标是可以随时随地调整更新的。 在看到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的区别的前提下,我们还应该充分认识两者的密切联系: (1)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课程目标对课程的日常教学工作和管理工作进行导向。 例如,小学科学课程的目标,不仅包括有科学知识和科学技能的内容,而且有与科学相关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内容,还特别强调科学探究活动的基本特征、基本过程以及基本方法。科学教师在确定每学期、每堂课甚至每个教学活动环节的教学目标时,要注意落实课程目标,注意体现课程宗旨。 (2)教学是实施课程的主要途径,教学目标是对课程目标的细化。 一切教学过程都必须以课程内容来支撑,不可能脱离课程而

名词解释——语文

四始六义:《诗经》有四始,关于此“四始”各家说法不一:一、一般指“风”﹑“小雅”﹑“大雅”﹑“颂”的首篇。《史记.孔子世家》:“《关雎》之乱以为…风?始,《鹿鸣》为…小雅?始,《文王》为…大雅?始,《清庙》为…颂?始。”二、指“风”﹑“小雅”﹑“大雅”﹑“颂”。《<诗>大序》:“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谓之…风?;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谓之…雅?;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政有大小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是谓四始,《诗》之至也。”孔颖达疏引郑玄《答张逸》云:“四始…风?也,…小雅?也,…大雅?也,…颂?也。此四者人君行之则为兴,废之则为衰。”三、指“大雅”的《大明》,“小雅”的《四牡》﹑《南有嘉鱼》﹑《鸿雁》。《<诗>大序》:“是谓四始。”孔颖达疏:“《诗纬泛历枢》云:…《大明》在亥水始也;《四牡》在寅木始也;《嘉鱼》在巳火始也;《鸿雁》在申金始也。?……《纬》文因金﹑木﹑水﹑火﹑有四始之义以《诗》文托之。” 《诗经》的“六义”。最早记载于《周礼·春官》,汉代《毛诗序》中明确提出:“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对于“六义”的解释,有着一个历史发展过程。唐代孔颖达提出了“三体”“三法”的说法,也就是将“六义”分为两组,“风”“雅”“颂”这三者是指体裁,“赋”“比”“兴”这三者是作法。 歌行体:“歌行”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是初唐时期在汉魏六朝乐府诗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刘希夷的《代悲白头吟》与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的出现,可说是这种体裁正式形成的标志。 明代文学家徐师曾在《诗体明辨》中对“歌”、“行”及“歌行”作了如下解释:“放情长言,杂而无方者曰歌;步骤驰骋,疏而不滞者曰行;兼之者曰歌行。” 《辞海》注曰:“行”是乐曲的意思;“歌”与“行”名称虽不同,但并无严格的区别,后来就有“歌行”一体。 风骚:1.指《诗经》和《离骚》。风指《诗经》中的《国风》,骚指《楚辞》中屈原的《离骚》,后来泛指广义文化;在文坛居于领袖地位或在某方面领先叫独领风骚。永明体:永明是南朝齐武帝的年号,“永明体”亦称“新体诗”,这种诗体要求严格四声八病之说,强调声韵格律。这种诗体的出现,对于纠正晋宋以来文人诗的语言过于艰涩的弊病,使创作转向清新通畅起了一定的作用。对“近体诗”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建安风骨:建安风骨是以曹氏父子为中心形成的文人集团所表现出的共同的文学倾向,他们高扬政治理想,展示强烈个性,具有浓郁的悲剧色彩,展现了东汉末年动荡的时代,形成了慷慨激昂、刚健有力的诗歌风格,所以被称为“建安风骨”,代表人物主要有“三曹”、“七子”和蔡琰等。

小学体育课程标准测试题及答案 (2)

小学体育课程标准测试题 一、名词解释 1、健康: 2、体能: 3、运动参与: 4、领域目标: 5、水平目标: 二、填空 1、《标准》将学习内容划分为五个领域:()()()()()。 2、教材编写的原则()()()()。 3、体育教师的专业素质评价,应包括()()()三方面的考核评价。 4、教育科研能力主要包括()和() 三、简答 1、课程评价过程一般包括哪几个步骤? 2、选择教学内容的基本要求? 四、论述 根据实际情况叙述自己对课程理念的理解?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健康:指不仅是没有疾病和不虚弱,并且在身体、心理和社会各方面都完美的状态。 体能:指人体各器官系统的机能在身体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体能包括与健康有关的体能和与运动机能有关的体能。 运动参与:之学生主动参与体育活动的态度与行为表现。 领域目标:之期望学生在特定学习领域达到的学习结果。 水平目标:指不同阶段学生在各个学习领域达到的学习结果。 二、填空题。 1、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 2、教育性原则、健康性原则、兴趣性原则、发展性原则 3、教师职业道德、教学能力、教育科研能力 4、学习能力、研究能力 三、简答题。 1、课程评价过程一般包括四个步骤。 (1)确定评价的目标—根据《标准》和具体评价目标、评价对象和评价内容。 (2)选择评价的方法—依据评价目标、评价内容,确定评价的指标和评价的方法。 (3)手机评价所需要的信息—依据评价目标、评价方法的要求,具体进行观察、测量等,收集教学相关的信息。 (4)依据标进行评价—依据一定的标准,对所收集的信息进行价值判断和解释,并及时反馈给评价对象,用于改进和指导以后的教或学。 2、(1)符合学生身心发展、年龄和性别特征。 (2)运动形式活泼,能激发学习兴趣。

大学语文名词解释

1、六义说:源自《毛诗序》,六义说实本于《周礼》,六义为风、雅、颂、赋、比、兴。风即《国风》,主要是各地方民歌;雅包括《大雅》、《小雅》,主要是周王朝京畿地区的歌曲;颂包括《鲁颂》、《商颂》、《周颂》,主要是宗庙祭祀的舞曲。 2、赋比兴:赋、比、兴都是《诗经》常用的艺术表现手法。赋者,直言之也,也就是直接敷陈。比者,以此物比彼物也,也就是比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物也,也就是兴发。 3、《楚辞》:战国中晚期产生于南方长江流域楚地的一种新型诗体,以屈原、宋玉等为代表作家,代表作品包括屈原《离骚》、《九歌》、《九章》等,因西汉刘向编辑《楚辞》而得名。 4、初唐四杰:指初唐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四位诗人,他们的创作活动都基本集中在高宗和武后时期,以出众的文才盛名当时。他们的诗歌都充满进取精神,有慷慨悲凉的感人力量,他们的创作给初唐诗坛吹进清新的空气,为变革齐梁以来的绮靡文风、开创唐诗的新局面有大功。 5、山水田园诗派:山水田园诗派是指以山水或田园为歌咏对象的诗歌流派,为山水诗歌奠定基础的南朝诗人谢灵运,为田园诗开创新局面的是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盛唐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主要是王维、孟浩然等。 6、边塞诗派:盛唐时重要诗歌流派,其代表诗人为高适、岑参等人,他们的诗歌多以边塞奇丽风光为描绘对象,也反映了戍边将士的建功立业、思念故土等思想情感,多有慷慨悲凉的情调。 7、韩孟诗派:韩孟诗派是指中唐以韩愈、孟郊为代表的诗歌流派,他们的诗歌进一步发展了杜诗奇崛的一面,力求瑰奇怪谲。他们除追求诗歌的雄奇怪异之美外,还大胆创新,或以散文章法结构诗篇,或在诗中大量使用散文句法,他们的“以文为诗”对宋诗有很大影响。 8、元白诗派:元白诗派是指中唐以元稹、白居易为代表的诗歌流派,他们重写实、尚通俗。他们发起新乐府运动,强调诗歌的惩恶扬善、补察时政的功能,语言方面则力求通俗易解。 9、花间词:花间词是指晚唐后蜀以温庭筠、韦庄为代表的词派,他们的词多以男欢女爱、相思离别为主要内容,其风格是香艳浓丽、婉约缠绵,他们的词大多被收入赵崇祚编辑的词集《花间集》中,故称。 10、豪放词:豪放词是指以苏轼和辛弃疾等爱国词人为代表的词派,他们的词摆脱了词为“艳科”的格局,在词的表现内容、境界方面均有所提高。视野广阔,气象恢宏,语言宏博,不拘音律。 11、婉约词:婉约词是指自花间词以下、以温庭筠、柳永、周邦彦等词人为代表的词派,他们的词表情达意一般崇尚含蓄婉转,充分发挥了词“专主情致”的特点。重儿女情长,委婉含蓄,结构深细缜密,音律婉转和谐,语言圆润清丽。 12、公安派:明代万历年间,以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为代表的一个文学流派。

网络教学《地理教学论》作业答案

《地理教学论》作业 第一次作业 一、多选题 1、《地理教学论》的研究对象是:C A:地理教学现象B:地理教学方法C:地理教学系统D:地理教学过程2.新课程中"教学”的基本含义是:D A:讲授与接收B:讲授与讨论C:上课与管理D:沟通与合作 3、素质教育目标主要包括C A:知、技、智B:知、技、德C:知、能、情D:知、能、思 4、地理教科书的双层系统是指D A:文字与图像B:活动与作业C:正文与阅读D:形式与功能 5、新课程中"教材”的基本含义是:A A:教材是范例B:教材是读物C:教材是方法D:教材是课本 6、地理思维方法包括以下的:B A:观察法B:比较法C:调查法D:实验法 7、合作学习的组织需要:B A:同质分组B:异质分组C:男女搭配D:就近结合 8、揭示地理事象内在联系的相互关系的比较方法叫做:B A:凸聚比较法B:联系比较法C:综合比较法D:横向比较法 二、多选题 1、《地理教学论》课程的核心四论包括下述中的:BC A:教学发展论B:教学方法论C:教学评价论D:教学环境论 2、地理感性知识包括下述中的:BC A:地理特征B:地理分布C:地理演变D:地理判断 3、地理陈述性知识包括下述中的:AB A:地理名称B:地理分布C:地理规律D:地理方法 4.地理程序性知识包括下述中的:CD A:地理概念B:地理分布C:地理成因D:地理方法 5、地理理性知识包括下述中的:CD A:地理演变B:地理分布C:地理特征D:地理判断 6、新课程中"教材”的基本含义是:AD A:教材是素材B:教材是课本C:教材是方法D:教材是范例 7、地理概念的内涵包括下述中的:ABD A:概念名称B:概念定义C:概念例子D:关键特征 8、地理原理的学习方法包括下述中的:AB A:例-规法B:规-例法C:同化法D:概括法 三、名词解释 1、理念:对人的行动具有指向性的理性认识。 2、审美情趣:指审美主体通过美育过程在头脑中产生的独特的情感体验和审美倾向性。通 常以对审美对象的特殊兴趣、爱好、选择倾向性和易接受性或认同等形式表现出来。3、地理教学目标:地理教学中师生预期达到的学习结果的标准。

小学体育课程标准测试题(三套)

小学体育课程标准测试题(一) 一、名词解释 1、健康:指不仅是没有疾病和不虚弱,并且在身体、心理和社会各方面都完美的状态。 2、体能:指人体各器官系统的机能在身体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体能包括与健康有关的体能和与运动机能有关的体能。 3、运动参与:之学生主动参与体育活动的态度与行为表现。 4、领域目标:之期望学生在特定学习领域达到的学习结果。 5、水平目标:指不同阶段学生在各个学习领域达到的学习结果。 二、填空 1、《标准》将学习内容划分为五个领域:(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 2、教材编写的原则(教育性原则)(健康性原则)(兴趣性原则)(发展性原则)。 3、体育教师的专业素质评价,应包括(教师职业道德)(教学能力)(教育科研能力 )三方面的考核评价。 4、教育科研能力主要包括(、学习能力)和(研究能力) 三、简答 1、课程评价过程一般包括哪几个步骤? 1、课程评价过程一般包括四个步骤。 (1)确定评价的目标—根据《标准》和具体评价目标、评价对象和评价内容。 (2)选择评价的方法—依据评价目标、评价内容,确定评价的指标和评价的方法。 (3)评价所需要的信息—依据评价目标、评价方法的要求,具体进行观察、测量等,收集教学相关的信息。

(4)依据标进行评价—依据一定的标准,对所收集的信息进行价值判断和解释,并及时反馈给评价对象,用于改进和指导以后的教或学。 2、选择教学内容的基本要求? (1)符合学生身心发展、年龄和性别特征。 (2)运动形式活泼,能激发学习兴趣。 (3)具有健身性、知识性和科学性。 (4)对增强体能、增进健康有较强的实效性。 (5)简单易行。 四、论述 根据实际情况叙述自己对课程理念的理解? 。 2011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试题及答案 1、体育与健康课程是学校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课程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内容,以增进学生健康,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为主要目标的课程。 2、编写体育与健康教科书应注意教育性、科学性、实用性、可读性、发展性、差异性六个方面。 3、体育与健康课程分为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四个学习方面。 4、身体健康是指人的体能良好、技能正常和经历充沛的状态,与体育锻炼、营养状况和行为习惯密切相关。 5、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是指个体自我感觉良好以及社会和谐相处的状态与过程,与体育学习和锻炼、身体健康密切相关。 6、合理选择体育与健康学习评价内容包括:体能、知识与技能、态度与参与、情意与合作。 7、学习评价既要注意评价的科学、公正、准确,保证评价结果的和可信度、有效性,又要注意评价的简便、实用才可操作性,制订出适合本校实际的体育与健康学习评价标准。

名词解释题库及答案

1.《诗经》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开端,也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反映了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诗经》最初只称为“诗”或“诗三百”,到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才称为《诗经》。全篇按《风》、《雅》、《颂》三类编辑。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对后世影响深远。 2.《楚辞》 楚辞是屈原创作的一种新诗体,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楚辞”的名称,西汉初期已有之,至刘向乃编辑成集。原收战国楚人屈原、宋玉等人辞赋共十六篇。后增入《九思》,成十七篇。全书以屈原作品为主,其余各篇也是承袭屈赋的形式。以其运用楚地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和风土物产等,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故名《楚辞》,对后世诗歌产生深远影响。 3.古文运动 古文运动是指唐代中期以及宋朝提倡古文、反对骈文为特点的文体改革运动。因涉及文学的思想内容,所以兼有思想运动和社会运动的性质。“古文”这一概念由韩愈最先提出。他把六朝以来讲求声律及辞藻、排偶的骈文视为俗下文字,认为自己的散文继承了两汉文章的传统,所以称“古文”。韩愈提倡古文,目的在于恢复古代的儒学道统,将改革文风与复兴儒学变为相辅相成的运动。在提倡古文时,进一步强调要以文明道。除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外,宋代的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苏辙等人也是其中的代表。 4.《红楼梦》 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首,清代作家曹雪芹创作的章回体长篇小说,共一百二十回,是一部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人情小说作品,举世公认的中国古典小说巅峰之作,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小说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婚姻故事为主线,通过家族悲剧、女儿悲剧及主人公的人生悲剧,揭示出封建末世的危机。《红楼梦》对宫廷官场的黑暗、封建贵族的腐朽等社会现实及道德观念都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具有极其深远的影响。 5.《呐喊》 鲁迅的第一部小说集,1923年8月首次出版。收1918年4月至1922年10月期间的作品共14篇。包括《狂人日记》、《孔乙己》、《故乡》、《阿Q正传》等著名作品。《呐喊》显示了鲁迅对传统文学和外来文艺的有机结合,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典型形象,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和民族特色,代表了鲁迅文学创作的最高成就。它的出版,改变了文学革命初期仅有理论建树而创作不丰的局面,

《地理教学论》试卷

地理教学论期末测试复习试卷 姓名▁▁▁班级 09级地理班出题者:倪群得分▁▁▁ 一、填空题。(共6小题,每空2分,共15×2=30分) 1、地理教学论的研究对象是地理教学活动中的一切现象和问题。P3 2、地理教学论的研究任务着重研究地理教学过程,揭示地理教学基本规律及其实践 应用,重视发展地理教学理论,并对地理教学实践活动给予理论和原则 上的指导。P6 3、教学媒体就是储存和传递教学信息的工具。P166 4、板画分为:形态画、过程画、动态画。板图分为:几何略图、折线图、曲线略 图。p149 5、一般来说,地理综合课的步骤分作五步进行:组织教学、复习旧知识、学习新教材、 巩固新教材、布置作业等。P195 6、教学技能可分为:导入技能、提问技能、口语运用技能、演示技能、板 书技能、结 束新课技能、组织技能、讲解技能、强化技能。P129 二、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10×2=20分) 1、地理教师资格认证包括:教师职称认证和教师履历认证。P60 (还有教师

资 格 认 证 ) ( × ) 2、地理教育技能认证包括:教学语言能力认证、计算机辅助教学能力认证、相 关专业能力认证。P61 (√) 3、地理教学语言技能的特点:教学语言的学科性和科学性、教学语言的规范 性和针对性和教学语言的简明性和启发性。 p135 (√) 4、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断地组织学生注意、管理纪律、引导学习, 建立和谐的教学环境,帮助学生达到预定课堂目标的行为方式,称为教师的 课堂知识技能。P153 (把知识改为组织) (×) 5、地理课堂教学设计的任务包括:确定教学目的、精选教学内容、安排教

大学语文试题库·名词解释讲课稿

大学语文试题库·名 词解释

大学语文试题库·名词解释 1、六书说:是关于汉字的构造最通行的学说。所谓六书,用《说文解字》的作者许慎的说法,六书是:一曰指事,二曰象形,三曰形声,四曰会意,五曰转注,六曰假借。在“六书”中,“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是造字法,转注、假借为用字之法。 2、“春秋笔法”,又称被称为微言大义,是一种使用语言的艺术,是孔子首创的一种文章写法。指寓褒贬于曲折的文笔之中。孔子编写《春秋》,在记述历史时,暗含褒贬,行文中虽然不直接阐述对人物和事件的看法,但是却通过细

节描写,修辞手法(例如词汇的选取)和材料的筛选,委婉而微妙地表达作者主观看法。 3、《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我国早期的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同时也是具有文学价值的散文名著。相传作者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它与《谷梁传》、《公羊传》合称春秋三传,都是用来解释和阐明《春秋》的。 4、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方言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普通话。 5、新词语:所谓新词语,是指内容新、形式新,原来的词汇系统中没有或虽有但内容是全新的词语。新词语是社会的一面镜子,它能直观迅速地反映社会的发展,历史上社会发展的时期往往也是新词语产生的高峰时期。 6、方言:是共同语的地域分支,指在某一个地方通行的语言。 7、现代汉语规范化:是指确立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明确一致的标准,并用这一标准来消除现代汉语使用过程中出现的语音、词汇、语法上的差异,以提高其交际效果,并促进这种标准的全面推行。 8、《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也是中国诗歌的源头之一。全书主要收集了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作品。《诗经》按风、雅、颂分为三类,赋、比、兴的运用,既是《诗经》艺术特征的重要标志,也开启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基本手法。 9、楚辞:其本义是指楚地的言辞,后来逐渐固定为两种含义:一指屈原开创的、战国后期在楚国流行的一种新诗体;一指以屈原的作品为主体的一部古代诗歌总集。从诗歌体裁来说,它是战国后期以屈原为代表的诗人,在楚国民歌基础上开创的一种新诗体,由于屈原的《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故楚辞又称为骚或骚体。楚辞的基本特征是:“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具有鲜明的楚文化特点,和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从总集名称来说,它是西汉刘向在前人基础上辑录的一部“楚辞”体的诗歌总集,收入战国楚人屈原、宋玉的作品以及汉代贾谊、淮南小山、庄忌、东方朔、王褒、刘向诸人的仿骚作品。 10、建安风骨:指汉魏之际曹氏父子、建安七子等人诗文的骏爽刚健风格。建安时期的诗歌以曹氏父子为中心,他们的创作反映了动乱的时代。作品往往高扬政治理想,或抒发人生短暂的哀叹,具有鲜明的作家个性和浓郁的悲剧色彩。 11、初唐四杰:指唐代初期的四位诗人: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他们的诗歌虽然仍带有六朝绮靡之色,但已经初步显示了刚健之气。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五律)、《滕王阁序》;杨炯《从军行》;卢照邻《长安古意》,骆宾王《在狱咏蝉》。 12、古诗十九首:汉末文人五言抒情诗的代表,作为一个整体收录在梁代萧统编撰的《文选》中,是游子之歌和思妇之词,委曲婉转,反复低回,情景交融,语言纯净,对后代的文人诗影响深远。 13、文学母题:在文学作品中,有一种单一要素,如常规的情景、旨趣、事件、人物,甚至是不断出现的意象,都可以作为扩展叙事、形成新的文学作品的基础,称为母题。它比一般所说的主题更基本、更有生成性。不少文学作品的意蕴,其实就是同一母题的不断创新、演变,这样就在文学史上形成了一条生生不息的“作品链”。

2011版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数感主要是指关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等方面的感悟。建立数感有助于学生理解现实生活中数的意义,理解或表述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 符号意识主要是指能够理解并且运用符号表示数、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知道使用符号可以进行运算和推理,得到的结论具有一般性。建立符号意识有助于学生理解符号的使用是数学表达和进行数学思考的重要形式。 空间观念主要是指根据物体特征抽象出几何图形,根据几何图形想象出所描述的实际物体;想象出物体的方位和相互之间的位置关系;描述图形的运动和变化;依据语言的描述画出图形等。 几何直观主要是指利用图形描述和分析问题。借助几何直观可以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变得简明、形象,有助于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预测结果。几何直观可以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数学,在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数据分析观念包括:了解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问题应当先做调查研究,收集数据,通过分析做出判断,体会数据中蕴涵着信息;了解对于同样的数据可以有多种分析的方法,需要根据问题的背景选择合适的方法;通过数据分析体验随机性,一方面对于同样的事情每次收集到的数据可能不同,另一方面只要有足够的数据就可能从中发现规律。数据分析是统计的核心。 运算能力主要是指能够根据法则和运算律正确地进行运算的能力。培养运算能力有助于学生理解运算的算理,寻求合理简洁的运算途径解决问题。 推理能力的发展应贯穿于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推理是数学的基本思维方式,也是人们学习和生活中经常使用的思维方式。推理一般包括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合情推理是从已有的事实出发,凭借经验和直觉,通过归纳和类比等推断某些结果;演绎推理是从已有的事实(包括定义、公理、定理等)和确定的规则(包括运算的定义、法则、顺序等)出发,按照逻辑推理的法则证明和计算。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两种推理功能不同,相辅相成:合情推理用于探索思路,发现结论;演绎推理用于证明结论。 模型思想的建立是学生体会和理解数学与外部世界联系的基本途径。建立和求解模型的过程包括:从现实生活或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用数学符号建立方程、不等式、函数等表示数学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求出结果并讨论结果的意义。这些内容的学习有助于学生初步形成模型思想,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应用意识。 应用意识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有意识利用数学的概念、原理和方法解释现实世界中的现象,解决现实世界中的问题;另一方面,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涵着大量与数量和图形有关的问题,这些问题可以抽象成数学问题,用数学的方法予以解决。在整个数学教育的过程中都应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综合实践活动是培养应用意识很好的载体。 创新意识的培养是现代数学教育的基本任务,应体现在数学教与学的过程之中。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问题是创新的基础;独立思考、学会思考是创新的核心;归纳概括得到猜想和规律,并加以验证,是创新的重要方法。创新意识的培养应该从义务教育阶段做起,贯穿数学教育的始终。 延迟评价是指在平时学习过程中,对尚未达到目标要求的学生,可暂时不给明确的评价结果,给学生更多的机会,当取得较好的成绩时再给予评价,以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生成性资源是在教学过程中动态生成的,如师生交互及生生交流过程中产生的新情境、新问题、新思路、新方法、新结果等。合理地利用生成性资源有利于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了解:从具体实例中知道或举例说明对象的有关特征;根据对象的特征,从具体情境中辨认或者举例说明对象。 理解:描述对象的特征和由来,阐述此对象与相关对象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掌握:在理解的基础上,把对象用于新的情境。运用:综合使用已掌握的对象,选择或创造适当的方法解决问题。经历:在特定的数学活动中,获得一些感性认识。体验: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主动认识或验证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经验。探索:独立或与他人合作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理解或提出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发现对象的特征及其与相关对象的区别和联系,获得一定的理性认识。

大学语文试题库_名词解释[1]1

大学语文试题库名词解释 六书说:是关于汉字的构造最通行的学说。所谓六书,用《说文解字》的作者许慎的说法,六书是:一曰指事,二曰象形,三曰形声,四曰会意,五曰转注,六曰假借。在“六书”中,“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是造字法,转注、假借为用字之法。。 “春秋笔法”,又称被称为微言大义,是一种使用语言的艺术,是孔子首创的一种文章写法。指寓褒贬于曲折的文笔之中。孔子编写《春秋》,在记述历史时,暗含褒贬,行文中虽然不直接阐述对人物和事件的看法,但是却通过细节描写,修辞手法(例如词汇的选取)和材料的筛选,委婉而微妙地表达作者主观看法。 《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我国早期的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同时也是具有文学价值的散文名著。相传作者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它与《谷梁传》、《公羊传》合称春秋三传,都是用来解释和阐明《春秋》的。 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方言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普通话。 新词语:所谓新词语,是指内容新、形式新,原来的词汇系统中没有或虽有但内容是全新的词语。新词语是社会的一面镜子,它能直观迅速地反映社会的发展,历史上社会发展的时期往往也是新词语产生的高峰时期。 方言:是共同语的地域分支,指在某一个地方通行的语言。 现代汉语规范化:是指确立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明确一致的标准,并用这一标准来消除现代汉语使用过程中出现的语音、词汇、语法上的差异,以提高其交际效果,并促进这种标准的全面推行。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也是中国诗歌的源头之一。全书主要收集了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作品。《诗经》按风、雅、颂分为三类,赋、比、兴的运用,既是《诗经》艺术特征的重要标志,也开启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基本手法。 楚辞: 其本义是指楚地的言辞,后来逐渐固定为两种含义:一指屈原开创的、战国后期在楚国流行的一种新诗体;一指以屈原的作品为主体的一部古代诗歌总集。 从诗歌体裁来说,它是战国后期以屈原为代表的诗人,在楚国民歌基础上开创的一种新诗体,由于屈原的《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故楚辞又称为骚或骚体。楚辞的基本特征是:“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具有鲜明的楚文化特点,和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从总集名称来说,它是西汉刘向在前人基础上辑录的一部“楚辞”体的诗歌总集,收入战国楚人屈原、宋玉的作品以及汉代贾谊、淮南小山、庄忌、东方朔、王褒、刘向诸人的仿骚作品。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