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完整版)临床免疫学检验知识点.doc

(完整版)临床免疫学检验知识点.doc

(完整版)临床免疫学检验知识点.doc
(完整版)临床免疫学检验知识点.doc

临床免疫学检验

1、免疫:是机体识别和排斥抗原性异物的一种生理功能

2、免疫防御(对外);免疫自稳(防自身免疫病);免疫监视(防肿瘤)。

3、中枢免疫器官:骨髓、胸腺;外周免疫器官:淋巴结、脾脏(最大)、黏膜相关淋巴组织

4、 B 细胞:通过识别膜免疫球蛋白来结合抗原,介导体液免疫;B细胞受体=BCR=mIg

表面标志:膜免疫球蛋白(SmIg)、 Fc 受体、补体受体、EB 病毒受体和小鼠红细胞受体。

成熟 B 细胞: CD19、CD20、 CD21、 CD22 (成熟 B 细胞的 mIg 主要为 mIgM和 mIgD)同时检测 CD5分子,可分为 B1 细胞和 B2 细胞。

B 细胞功能检测方法:溶血空斑形成试验(体液免疫功能)。

5、T 细胞:介导细胞免疫。共同表面标志是 CD3(多链糖蛋白);辅助 T 细胞的标志是 CD4;杀伤 T 细胞的标志是 CD8; T 细胞受体 =TCR。

T 细胞和 NK细胞的共同表面标志是CD2(绵羊红细胞受体);

CD3+ CD4+CD8- =辅助性T细胞(Th)

CD3+ CD4-CD8+ =细胞毒性T 细胞( Tc 或 CTL)( T 细胞介导的细胞毒试验)

CD4+ CD25+ =调节性T细胞(Tr或Treg)

T 细胞功能检测:植物血凝素( PHA)刀豆素( CONA)刺激 T 细胞增殖。增殖试验有:形态

法、核素法。

T 细胞亚群的分离:亲和板结合分离法,磁性微球分离法,荧光激活细胞分离仪分离法

*E 花环试验是通过检测SRBC受体而对T 细胞进行计数的一种试验;

6、 NK细胞:具有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直接杀伤靶细胞(肿瘤细胞和病毒感染的细胞)

表面标志: CD16( ADCC)、 CD56。

测定人 NK细胞活性的靶细胞多用K562 细胞株,而测定小鼠胞株。NK细胞活性则常采

YAC-1 细

7、吞噬细胞包括:单核 - 吞噬细胞系统(MPS,表面标志外周血中的单核细胞和组织内的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CD14,包括骨髓内的前单核细胞、(表达 MHCⅡ类分子)

8、人成熟树突状细胞(DC)(专职抗原呈递功能):表面标志为CD1a、CD11c和CD83。

9、免疫球蛋白可分为分泌型( sIg ,主要存在于体液中,具有抗体功能)及膜型( mIg,作为抗原受体表达于 B 细胞表面,称为膜表面免疫球蛋白)

10、免疫球蛋白按含量多少排序:IgG>IgA>IgM>IgD>IgE五类(按重链恒定区抗原性(CH)排序)

免疫球蛋白含量测定:单向环状免疫扩散法、免疫比浊法。

11、免疫球蛋白的同种型抗原决定簇位于恒定区(CH、CL)

12、抗体由浆细胞产生。抗体分子上VH和 VL(高变区)是抗原结合部位。

13、 IgG:血清中含量最高的免疫球蛋白( IgG1 最高),血液和细胞外液中的主要抗体。也

是再次免疫应答的主要抗体,是唯一能通过胎盘的抗体,大多数抗菌抗体、抗病毒抗体是

IgG,某些自身抗体及超敏Ⅱ型抗体是IgG ,免疫学检测中第二抗体也以IgG 为主。

14、 IgA :分血清型(单体存在)及分泌型;分泌型IgA (sIgA )为二聚体,性能稳定,主

要存在于胃肠道、支气管分泌液、初乳、唾液、泪液中,局部浓度高,是参与黏膜局部免疫

的主要抗体。

15、 IgM:为五聚体,主要存在于血液中,是Ig 中分子量最大的(又称巨球蛋白)。个体发

育最早合成和分泌的抗体。抗原刺激后体液免疫应答中最先产生的抗体,感染过程中血清

IgM 水平升高,说明近期感染。新生儿脐血中若 IgM 增高,提示有宫内感染。

16、 IgE :为单体结构,正常人血清中含量最低。 IgE 为亲细胞抗体,介导Ⅰ型超敏反应。

特异性过敏反应和寄生虫早期感染患者血清中可升高。

17、补体:具有酶样活性的球蛋白(肝细胞、巨噬细胞产生);激活途径主要有三种:经典

途径(以结合抗原后的IgG 或 IgM 类抗体为主要激活剂(双链 DNA), C1~C9 全部参与)、替代途径(病原微生物细胞壁成分(脂多糖)直接激活补体 C3,然后完成C5~ C9 的激活过程)、MBL途径(由急性炎症期产生的甘露糖结合凝集

素( MBL)与病原体结合后启动激活)。

18、补体系统中C3含量最多, C2 含量最少。

19、灭活:加热56℃ 30 分钟,补体丧失活性

20、补体清除免疫复合物的方式:吞噬调理;免疫粘附;免疫复合物抑制。

21、完全抗原 =反应原性 +免疫原性。半抗原 =反应原性(无免疫原性)

22、抗原抗体结合力(分子间引力):静电吸引、范德华力、氢键、疏水作用力(最强)

23、抗原抗体反应的四大特点:特异性、可逆性、比例性、阶段性;受反应条件(如温度、pH、电解质、抗原抗体比例等)的影响。

24、抗体过量——前带;抗原过量——后带(钩状效应)

25、抗原抗体反应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抗原与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的阶段,此阶段

反应快,仅需几秒至几分钟,但不出现可见反应;第二阶段为可见反应阶段,此阶段反应慢,往往需要数分钟至数小时。

26、颗粒性抗原出现凝集反应。可溶性抗原出现沉淀反应。单价抗原与相应抗体结合不出现沉

淀现象。

27、木瓜酶水解 IgG 为 2Fab+Fc;胃蛋白酶水解 IgG 为 F(ab)2+nFc 。

28、最常用于免疫动物的佐剂是弗氏佐剂,弗氏佐剂分为弗氏完全佐剂(弗氏不完全佐剂加

卡介苗)和弗氏不完全佐剂两种。

29、 R(兔子)型抗血清是用家兔及其他动物免疫产生的抗体,抗原抗体反应比例合适范围较宽,适于作诊断试剂。

H(马)型抗血清是用马等大动物免疫获得的抗体,抗原抗体反应比例合适范围较窄,一般用作免疫治疗。

30、抗血清常见保存条件: 2-8 ℃保存;冷冻保存(最常用);真空干燥保存(5-10 年)。

31、杂交瘤细胞放入液氮( -196 ℃)前,需要逐步降温。复苏细胞时,从液氮罐内取出冻存管,立即浸入 37℃水浴。

32、凝集反应分为两个阶段:①抗原抗体的特异性结合;②出现可见的颗粒凝聚。

0.85%氯化钠)33、直接凝集反应:细菌、螺旋体和红细胞等颗粒性抗原,在适当的电解质(参与

下可直接与相应抗体结合出现凝集。抗原 =凝集原,抗体 =凝集素。

34、玻片凝集试验:主要用于抗原的定性分析,AB0血型的测定。

试管凝集试验:肥达氏试验、外斐试验、输血交叉配血试验;

35、正向间接血凝反应( PHA):红细胞包被抗原,用以检测抗体。(凝集)

反向间接血凝反应( RPHA):红细胞包被抗体,用以检测抗原。(凝集)

36、间接血凝抑制试验:可用于检测抗体、自身抗体、变态反应性抗体,也可测定抗原。(不凝集)

37、金黄色葡萄球菌 A 蛋白( SPA) -- 协同凝集反应 ( 反向间接凝集)

38、血凝试验(载体为绵羊、家兔、鸡的红细胞及O型人红细胞)可在微量滴定板或试管中

进行,将标本倍比稀释,一般为 1:64 ,同时设不含标本的稀释液为对照孔。凡红细胞沉积于

孔底,集中呈一圆点的为不凝集。如红细胞凝集,则分布于孔底周围。

39、胶乳凝集试验(间接凝集),所用载体为聚苯乙烯胶乳;明胶凝集试验(间接)将病毒

抗原或重组抗原吸附于粉红色明胶颗粒:HIV-1抗体和抗精子抗体检测

40、抗球蛋白试验,又称Coombs试验,是检测抗红细胞不完全抗体的一种很有用的方法。

包括直接 Coombs试验(检测红细胞上的不完全抗体)和间接 Coombs试验(游离在血清中的不完全抗体)

41、沉淀反应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抗原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几秒到几十秒即可完成,

出现可溶性小的复合物,肉眼不可见。第二阶段为形成可见的免疫复合物,约需几十分钟到数小时才能完成,如沉淀线、沉淀环。

絮状沉淀试验:抗原抗体溶液在电解质的存在下结合,形成絮状沉淀物,这种絮状沉淀受抗原和

抗体比例的直接影响,因此常用来作为测定抗原抗体反应最适比例的方法。

42、免疫比浊:最适 pH 为 6.5 ~ 8.5 ,磷酸盐缓冲液。(R 型抗体,增浊剂如聚乙二醇(PEG)、吐温 -20 )。适合于大批量标本的检测。

当反应液中抗体过量时, IC 的形成随着抗原递增而增加,至抗原、抗体最适比例处达最高

峰,这就是经典的海德堡曲线理论。

当抗原过量时,形成的IC (免疫复合物)分子小,而且会发生再解离,使

浊度反而下降,光散射亦减少,这就是高剂量钩状效应。

43、单向扩散试验是在琼脂内混入抗体,测抗原。

Mancini 曲线适用大分子抗原和长时间扩散(>48 小时)的结果,沉淀环直径的平方与抗

原浓度呈线性关系。

Fahey 曲线适用于小分子抗原和较短时间扩散的结果处理,用半对数值画线,浓度对数与

扩散环直径呈线性关系。

双向扩散试验是对抗原或抗体进行定性分析。

沉淀线如果靠近抗原孔,则表示抗体含量较大

沉淀线如果靠近抗体孔,则表示抗原含量较大。

不出现沉淀线则表明无对应的抗体或抗原或者抗原过量。

*分子量小者扩散快,反之则较慢。

由于慢者扩散圈小,局部浓度则较大,形成的沉淀线弯向分子量大的一方。

如果两者分子量大致相等,则形成直线。

* 两条沉淀线互相吻合相连,表明抗体与两个抗原中的相同表位结合而沉淀,两个抗原相同沉淀线呈部分相切,说明两个抗原之间有部分相同。

两条沉淀线交叉而过,说明两个抗原完全不同。

*出现沉淀线最高的抗体稀释度为该抗体的效价。

*出现一条沉淀线说明待测抗原或抗体纯。

出现多条沉淀线说明不纯。

44、对流免疫电泳(双向免疫扩散与电泳相结合的定向加速的免疫扩散技术):抗体流向负

极,抗原流向正极;最适比例出现沉淀线。

火箭免疫电泳是将单向免疫扩散与电泳相结合的一项定量检测技术,实质上是加速的单向扩散试验。(抗体混合于琼脂中,样品孔中的抗原置于负极端,电泳时抗体不移动,抗原向正极泳动,随着抗原量的逐渐减少,抗原泳动的基底区越来越窄,抗原抗体分子复合物形成的

沉淀线逐渐变窄,形成一个形状如火箭的不溶性复合物沉淀峰。)顶部呈不清晰的云雾状或

圆形,则表示未达终点。

免疫电泳技术:区带电泳+免疫双向扩散。用于纯化抗原和抗体成分的分析

免疫固定电泳:电泳+沉淀反应技术,可用于各种蛋白质的鉴定(M蛋白的鉴定与分型,也用予尿液中本 - 周蛋白的检测及κ、λ分型,脑脊液中寡克隆蛋白的检测及分型。)。

45、RIA(放免)核素( 125Ⅰ)标记抗原,竞争抑制(标记抗原和非标记抗原竞争限量抗体),反比关系; IRMA(免疫放射)核素标记抗体,非竞争结合(过量标记抗体,反应速率比RIA 快,灵敏度明显高于RIA),正比关系。

*RIA 可以测定大分子和小分子抗原,但IRMA则只能测定至少有两个抗原决定簇的抗

46、常用的荧光素有:异硫氰酸(FITC,最大吸收光波长490~ 495nm)黄绿色,最常用;

(TRITC,四乙基罗丹明( RB200,最大吸收光波长为 570nm)橘红色;四甲基异硫氰酸罗丹明最

大吸引光波长为 550nm)橙红色;藻红蛋白( R-RE)橙色。其他:铕( Eu3+)

47、荧光标记蛋白的常用方法:搅拌法和透析法。

荧光抗体效价鉴定:抗原含量为1g/ L 时,抗体效价>1: 16

48、时间分辨荧光免疫测定(TRFIA)以镧系元素(如:铕)化合物为荧光标记物。

49、偏振免疫测定的偏振波长是485nm(蓝光)。不适宜测定大分子物质。

50、荧光酶免疫:由于使用酶和荧光底物的化学反应作为放大系统,故灵敏度大大提高。

51、均相法:不分离,直接测(用于小分子激素和半抗原(如药物)的测定);酶放大免

疫测定技术( EMIT)最早用于临床。酶标半抗原。

EIA:异相法:先分离,后测定。固相酶免疫测定(如ELISA)

52、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辣根过氧化物酶( HRP):底物( 1)邻苯二胺( OPD),( 2)四甲基联苯胺( TMB) ELISA

中应用最广泛的底物。( HRP标记抗体或抗原的最常用方法——改良过碘酸钠法)

碱性磷酸酶( ALP):底物:对 - 硝基苯磷酸脂(p-NPP)

β-半乳糖苷酶(β -Gal ):底物: 4- 甲基伞酮基 -R-D 半乳糖苷( 4-MUU)必

要的试剂:①固相的抗原或抗体;②酶标记的抗原或抗体;③酶反应的底物。

抗原测定:蛋白大分子抗原用得最多的是双抗体夹心法( HBsAg)。只有单个抗原决定簇的小

分子,则使用竞争抑制法。

抗体测定:通常使用间接法 (HCV、HIV) 、双抗原夹心法( HBsAb)、竞争法( HBcAb、HBeAb)和捕获法( IgM)等

* 待测孔最后显示的颜色深浅与标本中的待测抗原或抗体呈正相关的是:双抗体夹心法、双

位点一步法、间接法测抗体;

* 封闭: 1%~ 5%的牛血清白蛋白或5%~20%小牛血清。

53、化学发光底物有:直接化学发光剂:吖啶酯和三联吡啶钌;酶促反应发光剂:(标记酶HRP)鲁米诺及其衍生物、(标记酶为碱性磷酸酶)AMPPD;

54、免疫印迹实验中常选用多克隆抗体。

55、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分离的分层液常用:Ficoll (由上到下为血浆,单个核细胞,粒,红)和 Percoll (由上至下:死细胞,单个核细胞,淋,红,粒)。

56、纯淋巴细胞群的采集有:黏附贴壁法,吸附柱过滤法,磁铁吸引法, Percoll 分离液法。

57、 T 细胞和 B 细胞的分离: E 花环沉降法,尼龙毛柱分离法

58、淋巴细胞活力测定:台盼蓝染色法,死细胞为蓝色。

59、 CD4是 HIV 受体, HIV 感染时 CD4/CD8比值明显降低。

60、 CD4/ CD8升高常见于自身免疫性疾病;而 CD4/ CD8降低常见于病毒感染、恶性肿瘤和再生障碍性贫血等。

61、( ELISA)双抗体夹心法是用于细胞因子测定的最常用方法。

62、流式细胞仪:前向散射光( FS)反映颗粒的大小。侧向散射光( SS)反映颗粒内部结构复杂程度、表面的光滑程度。荧光(FL)反映颗粒被染上荧光部分数量的多少。

63、免疫荧光标记最常用的荧光染料: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亮绿色荧光。德州红红色荧光。藻胆蛋白类橙色至红色荧光。

64、临床上常用三色荧光抗体标记将CD3-CD16+CD56+淋巴细胞确定为NK细胞。

65、 AIDS 患者的一个特征性免疫诊断指标表现为:T 淋巴细胞总数减少, T 细胞亚群 CD4Th /CD8Tc比例倒置, Th/ Tc< 1.0 ,Th 细胞数量显著下降甚至测不出,而 Tc 细胞数量可正常或增加, NK细胞减少或活力下降, B 淋巴细胞群则处于正常范围。

65、强直性脊柱炎—— HLA-B27

66、 SLE 患者以 IgG、 IgA 升高较多见。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以IgM 增高为主。

67、 M蛋白( MP)是 B淋巴细胞或浆细胞单克隆异常增殖(> 30g/ L)所产生的一种在氨基酸

组成及顺序上十分均一的异常单克隆免疫球蛋白。多无免疫活性,故又称副蛋白。临床上

多见于多发性骨髓瘤、高丙种球蛋白血症、恶性淋巴瘤、重链病、轻链病等

68、 M蛋白 - 最基本方法:血清蛋白区带电泳技术

M蛋白 - 粗筛试验:血清免疫球蛋白定量(单向琼脂免疫扩散法和免疫比浊法)

M蛋白 - 鉴定,首选方法:免疫固定电泳(IFE )技术(区带电泳技术与特异性抗血清的免疫

沉淀反应相结合)是临床最常用的方法。

69、 IgD 降低见于原发性无丙种球蛋白血症、矽肺

70、 CSF中的浓度: IgG > IgA > IgM。神经系统肿瘤时,以IgA 和 IgM 升高为主。

(感染、血管病变、系统性疾病=IgG 升高)

71、本 - 周蛋白即尿中游离的免疫球蛋白轻链。尿中可测得,血中呈阴性(原因是本-周蛋白分子量小,极易迅速自肾脏排出,血中含量并不升高)

72、冷球蛋白又称冷免疫球蛋白,在 -4 ℃时发生沉淀,于 37℃时又复溶解。采血是冷球蛋白检

测的关键,宜在体温条件下采集和保存静脉血。

73、补体结合试验(CFT),梅毒的诊断,华氏反应。

74、非均相荧光免疫测定:时间分辨荧光免疫测定法。

均相荧光免疫测定:荧光偏振免疫测定法。

75、链球菌感染:ASO(胶乳凝集试验、免疫散射比浊法)

76、伤寒沙门菌有菌体( O)抗原、鞭毛( H)抗原和表面(Vi )抗原。肥达反应,效价≥

1:80 为阳性

77、卡氏肺孢菌,又称卡氏肺孢子虫,为类真菌。

78、Ⅰ型超敏反应:由特异性IgE 抗体介导产生,其发生速度最快。(青霉素、支气管哮喘)提高 Th1 细胞活性,减少 IL-4的分泌,可降低IgE的产生,阻断IgE介导的Ⅰ型超敏反应。

参与Ⅰ型超敏反应: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

79、Ⅱ型超敏反应:又称细胞毒型或细胞溶解型超敏反应,它是由靶细胞表面的抗原与相应IgG 或 IgM 类抗体结合后,在补体(细胞溶解)、巨噬细胞(吞噬)和NK细胞( ADCC作用)参与下,引起的以细胞溶解或组织损伤为主的病理性免疫反应。(输血反应、新生儿溶血症、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药物过敏性血细胞减少症、肺出血肾炎综合征、甲状腺功能亢进)

80、Ⅲ型超敏反应:由可溶性免疫复合物沉积于局部或全身多处毛细血管基底膜,通过激活补体,并在血小板、嗜碱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等的参与下,引起的以充血水肿、局部坏死

和中性粒细胞浸润为主要特征的炎症反应和组织损伤。(Arthus 反应、类 Arthus 反应、血清病、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类风湿关节炎、 SLE)/81 、Ⅳ型超敏反应:又称迟发型超敏反应( DTH),是效应 T 细胞与特异性抗原结合后,引起的以单个核细胞浸润和组织损伤

为主要特征的炎症反应。(细胞免疫)效应性CD4+Th1细胞识别抗原后活化,可释放IFN- γ、 TNF、淋巴毒素( LT)、IL-3 、GM-CSF、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 ( MCP-1)等多种细胞因子。

常见Ⅳ型超敏反应性疾病:皮炎、移植排斥反应。(

感染性迟发型超敏反应(结核分枝杆菌、病毒、原虫)、

结核菌素皮试、斑贴试验)

接触性

82、变性的IgG 可刺激机体产生抗变性IgG 抗体(类风湿因子)

83、 ITP 患者血清中存在有抗血小板抗体,该抗体可以缩短血小板的寿命。

84、抗乙酰胆碱受体抗体:对重症肌无力(MG)具有诊断意义。

85、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患者血清中有抗促甲状腺激素受体( TSHR)的 IgG 型自身抗体。(甲状腺功能的亢进)

86、多发性肌炎是以损害肌肉为主要表现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如果同时有皮肤损害,则称为皮肌炎。

87、75%的 PSS患者有抗核抗体阳性,抗 Scl-70 抗体是 PSS的特异性抗体,80%~ 95%的局限性硬皮病患者抗着丝点抗体阳性。

88、自身免疫病( AID)的特征:高滴度自身抗体,病理特点为免疫炎症损伤与抗原分布一

致,能建动物模型。

89、抗 DNP抗体(抗核蛋白抗体)通常完全被DNA和组蛋白吸收,是形成狼疮细胞的因子。

90、 ANA阳性的荧光现象分:核膜型、均质型、斑点型、核仁型。ANA常为自身免疫病的初

筛试验。

91、 ENA是可提取核抗原的总称,分子中不含DNA。

92、抗 dsDNA抗体对 SLE 有较高的特异性。抗 Sm抗体也是 SLE 的特异性标志之一。此两项常为 SLE 确诊指标。(对疑为 SLE的患者,应先进行 ANA和抗 dsDNA抗体的检测,当 ANA 和(或)抗 dsDNA抗体阳性时,再作抗 ENA抗体谱的检测。如有抗 Sm抗体和(或)抗 RNP 抗体阳性,可实验室诊断为 SLE)

93、抗核 RNP抗体:为MCTD(混合性结缔组织病)的诊断指标。

94、抗 SSA/抗 SSB抗体:为干燥综合征( SS)的诊断指标。(当 ANA阳性而抗 dsDNA抗体阴性,抗 ENA抗体谱中抗 SsA 抗体和(或)抗 ssB 抗体阳性,可实验室诊断为干燥综合征。)

95、抗Jo-1 抗体:多发性肌炎(PM)患者常为阳性。

96、抗Scl-70 抗体:进行性系统性硬皮症(PSS)的诊断指标。

97、 NCA:原发性小血管炎的特异性血清标志物

98、内风湿性关节炎(RA):自身抗体有RF、抗角蛋白抗体(AKA)、抗环瓜氨酸肽抗体(anti-CCP )。

99、 Farr 法测定 dsDNA抗体的特异性高,为公认标准法,当

时对 SLE 有意义。

dsDNA抗体结合率大于20%

100、抗线粒体抗体(AMA):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

101、巨球蛋白血症:以分泌IgM 的浆细胞恶性增殖为病理基础的疾病。好发于老年男性,

主要表现骨髓外浸润,以肝、脾和淋巴结肿大为主要体征并伴有血黏滞过高综合征,如表现为视网膜出血。(血清呈胶冻状难以分离,电泳时血清有时难以泳动,集中于原点是该病的

电泳特征)

102、异常免疫球蛋白检测的应用原则

初筛实验:区带电泳分析、免疫球蛋白定量检测和尿本- 周蛋白定性检测。

确证实验:免疫电泳、免疫固定电泳、免疫球蛋白亚型、血清及尿中轻链蛋白的定量检测。

103、 HIV 诱导的免疫应答

1. 体液免疫应答 HIV 感染后,机体可产生:中和抗体、抗 P24 壳蛋白抗体、抗 gp120 和抗 gp41 抗体

2.细胞免疫应答: CD8+T细胞应答、 CD4+T细胞应答。

104、 HIV 抗原检测:核心抗原p24( ELISA)

105、免疫印迹法判断标准为:①HIV 抗体阳性:至少有两条膜带(gp41/ gp120/ gp160)或至少一条膜带与p24 带同时出现;②HIV 抗体阴性:无 HIV 抗体特异性条带出现;③HIV 抗体可疑:出现 HIV 特异性条带,但带型不足以确认阳性者。

CD4+T细胞计数是反映HIV 感染患者免疫系统损害状态的最明确指标。/μ l ,则易机会性感染;低于200/μ l ,则发生AIDS。当 CD4+T细胞低

500

106、 CEA大

60μ g/L 时可见于结肠、胃、肺癌。手术 6 周后CEA水平正常。

107、 AFP——原发性肝癌。PSA——前列腺癌

108、糖类抗原有: CA125:上皮性卵巢癌和子宫内膜癌; CA15-3:乳腺癌;CA19-9:胰腺癌、结直肠癌。

109、神经母细胞瘤和小细胞肺癌(基因有P53,RB)的标志物: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110、排斥反应有:宿主抗移植反应(HVGR)和移植物抗宿主反应( GVHR)。

111、移植物存活与 HLA配型的关系是:①供、受者HLA-A 和 HLA-B 相配的位点数越多,移

植物存活几率越高;②供、受者 HLA-DR位点相配更重要,因为HLA-DR和 HLA-DQ基因有很

强的连锁不平衡, DR位点相配的个体,通常DQ位点也相配;③不同地区HLA匹配程度与移植结果的关系有着不同的预测价值。

(完整版)临床免疫学检验知识点.doc

临床免疫学检验 1、免疫:是机体识别和排斥抗原性异物的一种生理功能 2、免疫防御(对外);免疫自稳(防自身免疫病);免疫监视(防肿瘤)。 3、中枢免疫器官:骨髓、胸腺;外周免疫器官:淋巴结、脾脏(最大)、黏膜相关淋巴组织 4、 B 细胞:通过识别膜免疫球蛋白来结合抗原,介导体液免疫;B细胞受体=BCR=mIg 表面标志:膜免疫球蛋白(SmIg)、 Fc 受体、补体受体、EB 病毒受体和小鼠红细胞受体。 成熟 B 细胞: CD19、CD20、 CD21、 CD22 (成熟 B 细胞的 mIg 主要为 mIgM和 mIgD)同时检测 CD5分子,可分为 B1 细胞和 B2 细胞。 B 细胞功能检测方法:溶血空斑形成试验(体液免疫功能)。 5、T 细胞:介导细胞免疫。共同表面标志是 CD3(多链糖蛋白);辅助 T 细胞的标志是 CD4;杀伤 T 细胞的标志是 CD8; T 细胞受体 =TCR。 T 细胞和 NK细胞的共同表面标志是CD2(绵羊红细胞受体); CD3+ CD4+CD8- =辅助性T细胞(Th) CD3+ CD4-CD8+ =细胞毒性T 细胞( Tc 或 CTL)( T 细胞介导的细胞毒试验) CD4+ CD25+ =调节性T细胞(Tr或Treg) T 细胞功能检测:植物血凝素( PHA)刀豆素( CONA)刺激 T 细胞增殖。增殖试验有:形态 法、核素法。 T 细胞亚群的分离:亲和板结合分离法,磁性微球分离法,荧光激活细胞分离仪分离法 *E 花环试验是通过检测SRBC受体而对T 细胞进行计数的一种试验; 6、 NK细胞:具有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直接杀伤靶细胞(肿瘤细胞和病毒感染的细胞) 表面标志: CD16( ADCC)、 CD56。 测定人 NK细胞活性的靶细胞多用K562 细胞株,而测定小鼠胞株。NK细胞活性则常采 用 YAC-1 细 7、吞噬细胞包括:单核 - 吞噬细胞系统(MPS,表面标志外周血中的单核细胞和组织内的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CD14,包括骨髓内的前单核细胞、(表达 MHCⅡ类分子) 8、人成熟树突状细胞(DC)(专职抗原呈递功能):表面标志为CD1a、CD11c和CD83。 9、免疫球蛋白可分为分泌型( sIg ,主要存在于体液中,具有抗体功能)及膜型( mIg,作为抗原受体表达于 B 细胞表面,称为膜表面免疫球蛋白) 10、免疫球蛋白按含量多少排序:IgG>IgA>IgM>IgD>IgE五类(按重链恒定区抗原性(CH)排序) 免疫球蛋白含量测定:单向环状免疫扩散法、免疫比浊法。 11、免疫球蛋白的同种型抗原决定簇位于恒定区(CH、CL) 12、抗体由浆细胞产生。抗体分子上VH和 VL(高变区)是抗原结合部位。

临床医学检验技术(中级)-临床免疫学和免疫学检验(B1型题)_1

临床医学检验技术(中级)-临床免疫学和免疫学检验 (B1型题) 1、既具有抗原吞噬能力又有抗原提呈能力的细胞是 A.纯化的T细胞 B.纯化的B细胞 C.纯化的红细胞 D.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E.单核细胞 2、既不表达HLA-Ⅰ类抗原又不表达HLA-Ⅱ类抗原的细胞是 A.纯化的T细胞 B.纯化的B细胞 C.纯化的红细胞 D.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E.单核细胞 3、应用CDC方法检测HLA-DR抗原所使用的待测细胞为 A.纯化的T细胞 B.纯化的B细胞 C.纯化的红细胞 D.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E.单核细胞 4、PHA刺激法可用于 A.测定Tc细胞的效应功能 B.IgG测定 C.可溶性细胞因子测定 D.T细胞亚群测定 E.淋巴细胞转化试验 5、免疫比浊法可用于 A.测定Tc细胞的效应功能 B.IgG测定 C.可溶性细胞因子测定 D.T细胞亚群测定 E.淋巴细胞转化试验 6、流式细胞仪可用于 A.测定Tc细胞的效应功能 B.IgG测定 C.可溶性细胞因子测定 D.T细胞亚群测定 E.淋巴细胞转化试验

7、细胞毒试验可用于 A.测定Tc细胞的效应功能 B.IgG测定 C.可溶性细胞因子测定 D.T细胞亚群测定 E.淋巴细胞转化试验 8、测定抗体生成细胞数 A.免疫印迹法 B.细胞毒试验 C.反向溶血空斑试验 D.E花结试验 E.PHA淋巴细胞转化试验 9、测定T细胞数量 A.免疫印迹法 B.细胞毒试验 C.反向溶血空斑试验 D.E花结试验 E.PHA淋巴细胞转化试验

10、测定NK细胞的杀伤活性 A.免疫印迹法 B.细胞毒试验 C.反向溶血空斑试验 D.E花结试验 E.PHA淋巴细胞转化试验 11、测定非特异性细胞免疫功能 A.免疫印迹法 B.细胞毒试验 C.反向溶血空斑试验 D.E花结试验 E.PHA淋巴细胞转化试验 12、白血病儿童从骨髓库中得到别人捐献的骨髓,属 A.自体移植 B.同种移植 C.异种移植 D.同系移植 E.胚胎组织移植 13、试验性将猪心移植给猴,属

2021年临床血液学和血液学检验知识点

临床血液学和血液学检查知识点 (一)粒细胞系统 1. 原始粒细胞(myeloblast):10~18μm,胞体圆或类圆形,核占细胞2/3以上,居中或略偏位,核染色质呈细颗粒状排列均匀,核仁2~5个、较小、清晰;胞浆量少,染天蓝色,有透明感,无颗粒。 2. 早幼粒细胞(promyelocyte):12~20μm,较原粒细胞大,核染色质较原粒细胞粗糙,染色质颗粒开始有汇集,核仁可见或消失;胞浆染淡蓝色、蓝色或深蓝色,含大小不等、形态不一紫红色颗粒(即非特异性颗粒)。 3.中幼粒细胞(myelocyte) ①中性中幼粒(neutrophilic myelocyte):10~18μm,胞核椭圆形或一侧开始扁平,可有凹陷,其凹陷处约占细胞2/3~1/2,核染色质汇集呈索块状,核仁隐约可见或消失;胞浆量多,染淡红或少数区域略偏蓝,含大小一致红色颗粒、即特异性颗粒(致少有一种区域)。 ②嗜酸性中幼粒(eosinophilic):15~20μm:核与中性中幼粒相似;胞浆内布满粗大而均匀、排列紧密橘红色特异性嗜酸性颗粒。 ③嗜碱性中幼粒(basphilic):10~15μm,核圆形或椭圆形、但经常轮廓不清,核染色质较模糊;胞浆内及核上具有排列零乱、大小不等数量不多紫黑色嗜碱性颗粒。 4、晚幼粒细胞(metamyelocyte) ①中性晚幼粒(neutropilic metamyelocyte):10~16μm,核明显凹陷呈肾形,马蹄形,半月形,但其核凹陷限度不超过假设直径一半,核染色质粗糙,排列更紧密,无核仁;胞浆量多,浅红色,布满中性特异性颗粒。 ②嗜酸性晚幼粒(eosinophilic metamyelocyte):10~16μm,核形及构造与中性晚幼粒相似;胞浆内布满橘红色、大小一致嗜酸性特异性颗粒。 ③嗜碱性晚幼粒(basophilic metamyelocyte):10~14μm,核固缩呈肾形,轮廓模糊;胞浆内及核上分布有少量嗜碱性非特异颗粒。 5. 杆状核粒细胞(stab granulocyte) ①中性杆状核粒细胞(neutrophilic stab granulocyte):10~15μm,核凹陷限度超过假设直径一半,

临床免疫学与检验

《临床免疫学与检验》 第一章免疫学概论 一、选择题: 1.机体免疫稳定功能低下,可导致()A.免疫缺陷病B.免疫增殖病 C.自身免疫病D.恶性肿瘤2.免疫监视功能异常可导致() A.超敏反应B.自身免疫病 C.肿瘤D.免疫缺陷病3.在现代免疫学中,免疫的概念是指机体免疫系统具有() A.发现并排除有毒因子的能力 B.识别和排除抗原性异物的能力 C.抵抗并清除传染性因子的能力 D.发现和消除恶变细胞的能力 4.免疫防御、免疫稳定和免疫监视是A.免疫学的三大内容 B.免疫细胞的三大功能 C.免疫器官的三大功能 D.免疫系统的三大功能 5.最早用人痘接种预防天花的国家是()A.中国B.美国 C.英国D.俄罗斯 6.免疫自稳功能是指: A.抑制病原微生物在体内繁殖和扩散 B.防止自身免疫病的发生 C.清除体内病原微生物,防止感染 D.清除体内突变细胞,防止肿瘤发生 E.防止病毒的持续感染 7.人体内最大的免疫器官是: A.胸腺B.骨髓C.脾 D.淋巴结E.法氏囊 8.人类B细胞分化发育成熟的器官是:A.骨髓B.脾C.淋巴结 D.胸腺E.腔上囊 9.免疫应答反应的过程是: A.识别阶段B.活化阶段 C.活化和效应阶段 D.识别和效应阶段 E.识别、活化和效应阶段 10.CD4+T 细胞与CD8+T 细胞数的正常比是: A.2~2.5 B.1.5~2 C.>2.5 D.<0.5 E.0.5~1 11.可非特异直接杀伤靶细胞的是:A.NK 细胞B.TH 细胞 C.Ts 细胞D.Tc 细胞 E.TCRαβ+细胞 12.与抗体包被的红细胞相结合形成EAC 玫瑰花环的物质是: A.CD32 B.CD35 C.CD21 D.CD40 E.CD80 13.T 淋巴细胞与绵羊红细胞结合形成E 花环的分子是: A.CD8 B.CD2 C.CD28 D.CD3 E.CD4 14.新生儿从初乳中获得的Ig主要是:A.IgE B.IgD C.IgG D.SIgA E.IgM 15.具有调理作用的主要Ig是: A.IgA B.IgM C.IgG D.IgD E.IgE 16.Ig 的生物学功能是: A.调理作用B.呈递作用 C.合成分泌细胞因子 D.细胞毒作用 E.参与T淋巴细胞在胸腺内的分化17.介导ADCC 的主要细胞是: A.T 淋巴细胞B.B 淋巴细胞 C.NK 细胞D.中性粒细胞 E .嗜酸性粒细胞

临床医学检验(临床免疫学)高级职称试题及答案

临床医学检验(临床免疫学)高级职称试题及答案 所含题型:单选题、多选题、案例分析题 一、单选题 1.CH50试验中,一个CH50U是指( ) A.引起50%溶血所需要的最小补体量 B.引起100%溶血所需要的最小补体量 C.引起50%溶血所需补体的最高稀释倍数 D.引起100%溶血所需补体的最高稀释倍数 E.以上均不对 答案:A 2.下列关于补体活化的MBL途径的描述,错误的是( ) A.激活起始于急性期蛋白产生前 B.MASP具有与活化的C1q同样的生物学活性 C.C3转化酶是C4b2b D.参与非特异性免疫,在感染的早期发挥作用 E.C反应蛋白可激活C1q 答案:A 3.B细胞膜表面主要Ig是( ) A.IgG和IgA B.IgA和IgM C.IgD和IgM D.IgD和IgE E.IgG和IgM 答案:C 4.下列哪项为非抗原特异性循环免疫复合物的抗球蛋白检测技术( ) A.PEG比浊法 B.C1q固相法 C.mRF凝胶扩散试验 D.Raji细胞法 E.超速离心法 答案:C 5.3~6个月婴儿易患呼吸道感染主要是因为哪类Ig不足( ) A.IgG B.IgM C.SIgA D.IgD E.IgE 答案:C 6.识别抗原抗体复合物的补体是( ) A.C1q B.C1r C.C1s D.C2

E.C1qrs 答案:E 7.补体蛋白约占人体血清总蛋白的( ) A.2% B.5% C.10% D.15% E.25% 答案:C 8.具有刺激肥大细胞脱颗粒、释放组胺的补体裂解片段是( ) A.C3a B.C3b C.C5b D.C4b E.C2a 答案:A 9.下列CH50不降低的疾病是( ) A.急性炎症 B.SLE活动期 C.RA D.严重肝病 E.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 答案:A 10.Raji细胞是( ) A.由淋巴瘤患者分离建立的K细胞株 B.由淋巴瘤患者分离建立的B细胞株 C.由宫颈癌患者分离建立的B细胞株 D.由淋巴瘤患者分离建立的NK细胞株 E.由淋巴瘤患者分离建立的T细胞株 答案:B 11.能抑制C1r和C1s酶活性的物质是( ) A.C8bp B.DAF C.C1INH D.S蛋白 E.C4bp 答案:C 12.IgA、IgD和IgE不能与C1q结合的原因是( ) A.分子结构简单 B.Fc段无补体结合点 C.Fab段结构与补体相差甚远 D.VH无补体结合点 E.VL无补体结合点 答案:B

临床免疫学检验 名词解释&重要知识点 (上)

抗原抗体反应:是指抗原与相应抗体在体内或体外发生的特异性结合反应。 抗原抗体间的结合力涉及静电引力、范德华力、氢键和疏水作用力,其中疏水作用力最强,它是在水溶液中两个疏水基团相互接触,由于对水分子的排斥而趋向聚集的力。 亲和性(affinity):是指抗体分子上一个抗原结合点与一个相应抗原表位(AD)之间的结合强度,取决于两者空间结构的互补程度。 亲合力(avidity):是指一个完整抗体分子的抗原结合部位与若干相应抗原表位之间的结合强度,它与亲和性、抗体的结合价、抗原的有效AD数目有关。 抗原抗体反应的特点:特异性、可逆性、比例性、阶段性。 带现象(zone phenomenon):一种抗原-抗体反应的现象。在凝集反应或沉淀反应中,由于抗体过剩或抗原过剩,抗原与抗体结合但不能形成大的复合物,从而不出现肉眼可见的反应现象。抗体过量称为前带,抗原过量称为后带。 免疫原(immunogen):是指能诱导机体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的抗原。免疫佐剂(immuno adjustvant):简称佐剂,是指某些预先或与抗原同时注入体内,可增强机体对该抗原的免疫应答或改变免疫应答类型的物质。 半抗原(hapten):又称不完全抗原,是指仅具有与抗体结合的能力(抗原性),而单独不能诱导抗体产生(无免疫原性)的物质。当半抗原与蛋白质载体结合后即可成为完全抗原。 载体(carrier):结合后能给予半抗原以免疫原性的物质。 载体效应:初次免疫与再次免疫时,只有使半抗原结合在同一载体上,才能使机体产生对半抗原的免疫应答,该现象称为~。 单克隆抗体(McAB):将单个B细胞分离出来,加以增殖形成一个克隆群落,该B细胞克隆产生的针对单一表位、结构相同、功能均一的抗体,即~。 多克隆抗体(PcAb):天然抗原分子中常含多种不同抗原特异性的抗原表位,以该抗原物质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体内多个B细胞克隆被激活,产生含有针对不同抗原表位的免疫球蛋白,即~ 基因工程抗体(GEAb):是利用DNA重组及蛋白工程技术,从基因水平对编码抗体的基因进行改造和装配,经导入适当的受体细胞后重新表达的抗体。 杂交瘤技术 【原理】以聚乙二醇(PEG)为细胞融合剂,使免疫后能产生抗体的小鼠脾细胞与能在体外长期繁殖的小鼠骨髓瘤细胞融合产生杂交瘤细胞,通过次黄嘌呤、氨基蝶呤和胸腺嘧啶核苷(HAT)选择性培养基的作用,只让融合成功的杂交瘤细胞生长,经反复的免疫学检测筛选和单个细胞培养(克隆化),最终获得机能产生所需单克隆抗体又能长期体外繁殖的杂交瘤细胞系。将这种细胞扩大培养,接种于小鼠腹腔,可从小鼠腹水中得到高效价的单克隆抗体。(一)小鼠骨髓瘤细胞 理想骨髓瘤细胞的条件:①细胞株稳定,易于传代培养;②细胞株本身不产生免疫球蛋白或细胞因子;③该细胞是HGPRT或TK的缺陷株;④能与B细胞融合成稳定的杂交瘤细胞; ⑤融合率高。 目前最常用的是NS-1和SP2/O细胞株 (二)免疫脾细胞

临床血液学检验 教学大纲

《临床血液学检验》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概述] 临床血液学检验是采用各种实验方法和技术分析研究血液和造血器官的病理变化,以阐明血液系统疾病的发生机制,用于造血系统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疗效观察和预后监测的一门科学。血液学检验既属于血液学范畴,又是检验医学的一个分支,是检验医学的主干课程之一。近十年来,血液学基础理论研究随着实验手段的不断更新而迅速发展,而实验性很强的血液学,也越来越多的引进各种新的检验项目或赋予基础检验以新的评价。 作为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临床血液学检验设置在检验医学专业必修课程中,其目的是使该专业的学生掌握血液学检验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今后临床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够掌握本门课程的基本理论知识,熟悉临床血液学相关基础知识;同时掌握血细胞的正常形态和常见血液病的检验方法及血液学特点,能对常见血液病作出初步诊断结论。 [课程目标] 设置本课程的具体目标是:临床血液学检验的任务是利用血细胞的检验技术,超微结构技术、病理学技术、生物化学技术、免疫学技术、分子遗传学技术、生物遗传工程、细胞生物学及分子生物学技术以及其他多种技术,对血液系统疾病和非血液系统疾病所致的血液学异常进行基础理论的研究和临床诊治的观察,从而促进血液学和临床血液学的发展和提高,推动了血液病学研究向更高层次迈进。学生需要经过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实验医学的专门学习和培养,不仅要有熟练的实验医学技能,正确掌握各项有关血液病诊断和反映病情的实验;适应血液学的发展,建立有关新实验,还要有一定程度的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知识,为血液病做出诊断。 该课程共分四篇:造血细胞及其检验、红细胞疾病及其检验、白细胞疾病及其检验和血栓与止血及其检验。它是以血液学的理论为基础,以检验的实验方法为手段,以临床常见的血液病为主线,创建了一个理论-检验-疾病相结合、紧密联系的新体系,且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发展、完善和提高。 [使用范围] 检验学专业,本科层次。

临床免疫学检验习题2

71.高滴度的抗RNP抗体为下列何种疾病所特有 正确答案是:( ) A.干燥综合征(SS) B.MCTD C.风湿性关节炎(RA) D.SLE 72.抗RO(SS-A)抗体和抗La(SS-B)抗体主要见于 正确答案是:( ) A.SS B.MCTD C.RA D.重症肌无力 73.类风湿因子(RF)是最先在下列何种疾病中发现的 正确答案是:( ) A.SS B.MCTD C.RA D.SLE 74.在下列何种疾病病人血清中可检出抗乙酰胆碱受体(AchR),其效价基本上与病情严重程度相关 正确答案是:( ) A.MCTD B.RA C.SLE D.重症肌无力 75.多发性骨髓瘤是属于下列何种细胞的恶性免疫增殖病 正确答案是:( ) A.T细胞 B.B细胞 C.裸细胞 D.单核细胞 76.甲说:“单克隆丙球蛋白病是一组以浆细胞过度增殖为特征的免疫增殖病,患者血清中常出现大量单克隆免疫球蛋白(M蛋白)。""乙说:“这种异常的Ig理化性质十分均一,为研究Ig分子结构和功能,为制备Ig类和亚类抗血清提供了良好的天然材料。""谁对 正确答案是:( ) A.甲对乙不对

C.甲乙都对 D.甲乙都不对 77.甲说:“单克隆丙球蛋白病又称M蛋白血症。""乙说:“单克隆丙球蛋白病也称副蛋白血症。""谁对 正确答案是:( ) A.甲乙都对 B.甲乙都不对 C.甲对乙不对 D.甲不对乙对 78.甲说:“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常见临床表现为贫血、溶骨性骨质损害、反复感染和肾损害等。""乙说:“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主要免疫学特征为血清及尿中常发现副蛋白,血清中非骨髓瘤蛋白的Ig含量明显降低及骨髓中不成熟浆细胞比例明显升高""。谁对 正确答案是:( ) A.甲对乙不对 B.甲不对乙对 C.甲乙都不对 D.甲乙都对 79.甲说:“凝溶蛋白只能在轻链病患者血及尿中出现。""乙说:“凝溶蛋白在骨髓瘤患者中也较常见""。谁对 正确答案是:( ) A.甲对乙不对 B.乙对甲不对 C.甲乙都对 D.甲乙都不对 80.甲说:“多发性骨髓瘤是一种浆细胞恶性肿瘤,恶性浆细胞可在骨髓中查见。""乙说:“浆细胞白血病是多发性骨髓瘤的一个变异型,恶性浆细胞不仅见于骨髓中,而且可在血液中出现""。谁对 正确答案是:( ) A.甲对乙不对 B.乙对甲不对 C.甲乙都对 D.甲乙都不对 81.甲说:“Waldenstr?m巨球蛋白血症患者骨质损害不常见,但血中存在大量单克隆IgG。""乙说:“大多数比病患者临床症状与血液的高粘度有关""。谁对 正确答案是:( ) A.乙对甲不对 B.甲对乙不对

临床血液学检验第五版考试重点

1. 造血:造血器官生成各种血细胞的过程。能够生成并支持造血细胞分化、发育、成熟的组织器官称为造血器官。 2. 胚胎期造血分为:中胚叶造血、肝脏造血和骨髓造血;出生后的造血分为:骨髓造血和淋巴造血。 3. 髓外造血(EH ):正常情况下,胎儿出生2个月后骨髓以外的组织如肝、脾、淋巴结等不再制造红细胞、粒细胞和血小板,但在某些病理情况下,如骨髓纤维化、骨髓增生性疾病及某些恶性贫血时,这些组织又可重新恢复其造血功能,称为髓外造血。 4. 造血微环境(HIM ):由骨髓基质细胞、微血管、神经和基质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构成,是造血干细胞生存的场所。 5. 造血干细胞(HSC ):由胚胎干细胞发育而来,具有高度自我更新能力和多向分化能力,在造血组织中含量极少,形态难以辨认的类似小淋巴细胞样的一群异质性的细胞群体。 6. CFU-S :能形成脾结节的干细胞称脾集落形成单位。 7. 造血祖细胞(HPC ):是指一类由造血干细胞分化而来,但部分或全部失去了自我更新能力的过渡性、增殖性细胞群。 也称为造血定向干细胞。 8. 骨髓间质干细胞(MSC ):是一种成体干细胞,具有多向分化潜能和高度自我更新能力等干细胞的共性,可在不同环境中分化成不同种类的细胞,如成骨细胞、脂肪细胞、心肌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 9. 细胞凋亡:是细胞死亡的一种生理形式,是调控机体发育、维护内环境稳定、由基因控制的细胞自主的有序死亡,又称为程序性细胞死亡。 10. 无效造血:幼红细胞在骨髓内分裂成熟过程中发生的“原位溶血”,或红细胞进入循环后很快被破坏,称无效造血。 11. 原始粒细胞:胞体直径10-20 微米,圆形或类圆形,胞核较大,圆形或类圆形,居中或略偏位,约占细胞的2/3,核染色质呈细粒状染淡紫红色,排列均匀,平坦如一层薄纱,无浓集,核膜较模糊,核仁2-5 个,较小,清楚,胞质量少,呈水粉画蓝色,绕于核周,一般无颗粒。 12 早幼粒细胞:胞体直径12-25 微米,比原始粒细胞大,园形或椭园形。胞核大,圆形或椭圆形,居中或偏位,核染色质开始聚集,比原始粒细胞粗糙,核仁清晰可见、模糊或消失。胞质量较多,呈淡蓝、蓝或深蓝色,有时在核凹陷处可见淡染或无色区域称初浆。胞质内含有大小、形态、多少不一的紫红色非特异性颗粒,分布不均。 14. 中幼粒细胞:胞体直径10-20 微米,圆形。胞核椭圆形或一侧开始扁平可能出现凹陷,其核凹陷程度与假设圆形和直径之比常小于1/2,核常偏于一侧,占细胞的2/3-1/2,染色质聚集呈索块状,核仁消失。胞质量多,染淡红偏淡蓝色,浆内含中等量细小、大小较一致分布密集的特异性颗粒,呈淡红色或淡紫红色,常在近核处先出现。特异性颗粒和非特异性颗粒可同时存在。 15. 晚幼粒细胞:胞体直径10-16 微米,圆形。胞核明显凹陷呈肾形、马蹄形、半月形,但其核凹现程度一般不超过核假设直径的一半或核凹陷程度与假设圆形核直径之比为1/2~3/4,核常偏于一侧,核染色质粗糙,呈小块状,排列更紧密,出现副染色质,核仁消失。胞质量多,充满特异性颗粒 16. 杆状核粒细胞:胞体直径10-15 微米,圆形,胞核凹陷程度超过核假设直径的一半,横径最窄处大于最宽处的1/3 以上,形态弯曲呈带状、粗细均匀,也可见核呈S”、”U”、”E”型,核染色质粗糙呈块状,核两端钝圆,核仁消失。胞 质量多,充满特异性颗粒 17. 分叶核粒细胞:胞体直径10-14 微米,圆形,胞核分叶状,叶与叶之间有细丝相连或完全断开,或原始粒细胞者虽未断开,但有明显的切迹,核常分2-5 个叶,核染色质浓集或呈较多小块,胞质量较多,充满特异性颗粒。 18. 原始红细胞:胞体直径15-25 微米圆形或椭圆形,边缘常有钝角状或瘤状突起。胞核圆形或椭圆形,占细胞直径的 4/5,居中或略偏位,染色质呈颗粒状,较原始粒细胞粗而密,核仁1-3 个,大小不一,边界不清。胞浆量少,绕于核周,呈深蓝色浓稠不透明,有油画蓝感,近核周围染色较淡,称核周带,呈鱼肚白色。 19. 早幼红细胞:胞体直径15-20 微米,圆形或椭圆形,边缘可有钝角状或瘤状突起,胞核圆形或椭圆形,占细胞直径的2/3 以上,居中或略偏位,核染色质可浓集成粗密的小块,核仁模糊或消失。胞质量较多,呈深蓝色浓稠不透明,其蓝色较原始红细胞深,有油画蓝感,近核周围染色较淡,称核周带,呈鱼肚白色。 20. 中幼红细胞:胞体直径8-15 微米,圆形。胞核圆形,居中,占细胞的1/2,核染色质聚集成索块状或团块状,核染色质呈紫红色,副染色质明显,有碎墨样感,核仁消失。核质量多,胞浆内血红蛋白生成逐渐增多,嗜碱性物质逐渐减少,由于血红蛋白量的不同,胞浆呈嗜多色性。 21. 晚幼红细胞:胞体直径7-10 微米,圆形,胞核圆形,占细胞的1/2 以下,居中或偏位,核染色质聚集成数个紫黑色团块或凝缩成炭块。胞浆量多,呈浅灰色或浅红色。 22..网织红细胞为晚幼红细胞刚脱核向成熟红细胞过渡的中间分化阶段,仍属未成熟红细胞,用煌焦油蓝做活体染色时,可在细胞内看到网状、线状、颗粒状网织结构 23. 红细胞平均直径为7.2 微米,呈双凹圆盘状,无核

临床免疫学检验试题

临床免疫学检验试题 一、选择(每题1分) 1、下列疾病中临床的诊断与治疗需要免疫学检验:() A. SLE B. 哮喘 D. 类风湿性关节炎 C. 肿瘤 E. 以上都是 2、目前临床检测M蛋白的最有效免疫学检测方法是:() A.ELISA法 B.免疫固定电泳 C.补体结合试验 D.混合淋巴细胞培养 E.以上都可以 3、下列与血清M蛋白增加的疾病是:() A.多发性骨髓瘤 B.重链病 C.轻链病 D.恶性淋巴瘤 E.以上都是 4、下列选择的肿瘤相关抗原标志中针对前列腺增生或肿瘤的是:() A.AFP B.CEA C.PSA D.NEC E.上述都不是 5、下列疾病中其发病机制属Ⅰ型超敏反应的是:() A.结核病 B.ABO溶血 C.肾小球肾炎 D.花粉症 E.以上都是 二、填空(每空格1分) 1、临床选择肿瘤标志物监测的两项主要原则是,相关性的指标()应用,针对出现的阳性指标可以()观察。

2、目前临床免疫学检测的主要自身抗体有(),()和()等。 3、机体的免疫学功能主要包括两大部分,即()和()。 三、名词解释(第1题2分,第二题3分) 1、肿瘤标志物 2、M蛋白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1. E 2. B 3. E 4. C 5. D 二、填空题:1、联合,动态/跟踪2、抗细胞核抗体,抗细胞浆成分抗体,类风湿因子或抗组织细胞抗体二、名词解释:1、肿瘤标志物是指肿瘤细胞所产生或分泌的某种蛋白质,它们的出现与肿瘤的存在和发 展有密切的关系。 2、M蛋白是一种异常的免疫球蛋白。由一种单克隆B淋巴细胞异常增殖而产生的,它们 的结构或分子特性等与相应的免疫球蛋白相似,但不具有抗体活性功能。 1. 沉淀反应第一阶段: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几秒钟至几分钟内即完成、可用散射比浊测定反应结果; 2. 采用试管凝集试验方法的实验有:肥达氏试验、外斐试验、输血交叉配血试验; 3. 正向间接凝集试验是用已知抗原检测相应抗体、临床是主要用于检测自身免疫病患者抗体; 4. 循环免疫复合物的检测是诊断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辅助指标; 5. 待测孔最后显示的颜色深浅与标本中的待测抗原或抗体呈正相关的是:双抗体夹心法、双位点一步法、间接法测抗体; 6. 凝集反应是颗粒性抗原与相应抗体在适当电解质存在下形成肉眼可见的凝集现象; 7. 用已知抗体检测抗原的方法有:ELISA(夹心法)、免疫荧光技术(直接法和间接法); 8. 外斐试验原理:变形杆菌属中的某些特殊菌株如X19、X2、XK的菌体抗原与某些立克次体有共同抗原成分,可代替立克次体作为抗原与某些立克次体病串者血清作凝集反应,以辅助诊

临床免疫学检验分章节练习试题及答案 (2)

【职称考试】临床免疫学检验【一】分章节试题(60题) 第一章概论 一、A1 1、IgM的结构为()。 A、单体 B、二聚体 C、三聚体 D、四聚体 E、五聚体 2、某部位黏膜受抗原刺激后,无抗原诱导的其他粘膜部位是否同样产生抗原活化细胞()。 A、同样产生 B、不产生 C、不一定 D、微量产生 E、部分产生,部分不产生 3、乳汁中富含抗体,初乳中含量最高的抗体是()。 A、IgA B、IgE C、IgM D、IgG E、IgD 4、正常人血清中含量最低的免疫球蛋白是()。 A、IgM B、IgA C、IgD D、IgE E、IgG 5、下列关于NK细胞的叙述正确的是()。

A、NK细胞形态具有异质性,所有的LGL细胞均为NK细胞 B、NK细胞发源于骨髓干细胞,其发育、成熟依赖胸腺微环境 C、具有非特异杀伤作用,无MHC限制性 D、对所有肿瘤细胞均有作用 E、NK细胞不具有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 6、BCR基因表达区别于TCR最大的特点是()。 A、同种异型排斥 B、共显性 C、同种型排斥 D、具有更多的N-插入 E、高频率体细胞突变 7、关于初次免疫应答的显著特点错误的是()。 A、诱导潜伏期长 B、最先产生IgM C、抗体滴度低 D、维持时间短 E、抗体滴度高 8、补体系统的激活必须有下列哪种成分参与()。 A、C1q B、B因子 C、C3 D、C4 E、C567 9、人类T细胞不具备的受体是()。 A、E受体 B、IgGFc受体 C、C3b受体 D、DHA受体 E、IL-2受体

10、胸腺发育不全的患者可表现为()。 A、细胞免疫功能缺陷 B、细胞及体液免疫功能低下 C、体液免疫功能低下 D、巨噬细胞缺陷 E、NK细胞活性低下 答案部分 一、A1 1、 【正确答案】 E 【答案解析】 IgM为五聚体,主要存在于血液中,是Ig中分子量最大者。 2、 【正确答案】 A 【答案解析】某部位黏膜受抗原刺激后,与无抗原诱导的部位可以分布数目相似的抗原活化细胞,说明这种免疫共享不是由抗原分散刺激引起,而是由淋巴细胞迁移引起的。 3、 【正确答案】 A 【答案解析】乳汁中富含抗体,初乳中含量最高的抗体是IgA。分泌型IgA(SIgA)性能稳定,主要存在于胃肠道、支气管分泌液、初乳、唾液、泪液中,局部浓度大。 4、 【正确答案】 D 【答案解析】 IgE为单体结构,正常人血清中IgE水平在5类Ig中最低,仅为0.1~0.9mg/L。IgE为亲细胞抗体,介异Ⅰ型超敏反应,与变态反应关系密切,在特异性变态反应和寄生虫早期感染患者血清中可升高。 5、

临床免疫学检验重要知识学习材料编辑

简述抗原抗体反应的原理。 答:抗原与抗体能够特异性结合是基于抗原表位与抗体超变区分子间的结构互补性与亲和性,这种特性是由抗原、抗体分子空间构型所决定的,它们之间的结合是抗原表位与抗体超变区沟槽分子表面的结合简述抗原抗体反应的类型。 答:抗原抗体反应分为五种类型:①颗粒性抗原与相应抗体结合所产生的凝集反应;②可溶性抗原与相应抗体结合所产生的沉淀反应;③抗原抗体结合后激活补体所致的细胞溶解反应;④细菌外毒素或病毒与相应抗体结合所致的中和反应;⑤免疫标记的抗原抗体反应等。 影响抗原抗体反应的环境条件有哪些?在实验中如何控制这些条件因素? 答:环境条件包括:电解质,酸碱度和温度。稳定条件:①电解质:常用O.85%氯化钠或各种缓冲液作抗原及抗体的稀释液及反应液;②酸碱度:pH过高或过低都将影响抗原与抗体的理化性质,抗原抗体反应一般在pH为6~8时进行;③温度:一般以15,40℃为宜,最佳反应温度为37℃。 简述单克隆抗体制备技术的主要步骤。 单克隆抗体是应用B细胞杂交瘤技术进行制备的,其主要操作步骤包括抗原免疫、亲本细胞的选择和制备、细胞融合、杂交瘤细胞的筛选和克隆化、杂交瘤细胞体内接种或体外增量培养、单克隆抗体的纯化与鉴定。 试述免疫血清应如何进行纯化。 免疫血清的纯化主要是指提纯免疫血清中的IgG并去除无关的杂抗体。提纯IgG类抗体的方法有:硫酸胺盐析法粗提、离子交换层析法和亲和层析法,采用亲和层析法提取IgG时,可使用纯化抗原或葡萄球菌蛋白A交联sephamse 4B制成层析柱。另外,还可通过吸附法获得单价特异性抗血清。方法是将不含特异性抗原的杂抗原与戊二醛等双功能试剂混合制成固相吸附剂,以吸附免疫血清中的杂抗体,或将杂抗原交联于sephamse 4B上,通过亲和层析去除杂抗体。 叙述杂交瘤技术的基本原理。 杂交瘤技术是在细胞融合技术的基础上,将具有分泌特异性抗体能力的致敏B细胞和具有无限繁殖能力的骨髓瘤细胞融合为B细胞杂交瘤。这种杂交瘤细胞具有两种亲本细胞的特性,即既能够分泌抗体又能在体外长期繁殖,经过克隆化后成为单个细胞克隆,分泌的抗体即为单克隆抗体。 简述间接血凝试验的基本原理。 间接血凝试验是将可溶性抗原(或抗体)吸附于人的0型红细胞或绵羊、家兔的红细胞制成抗原致敏的红细胞,与相应抗体(或抗原)作用,在有电解质存在的条件下,经过一定时间可出现肉眼可见的红细胞凝集现象,又称被动血凝试验 简述抗人球蛋白试验的原理(又称Coombs试验)、类型及其在临床上的应用。 Coombs试验又称抗人球蛋白试验,其原理是不完全抗体多半是7S的IgG类抗体,能与相应的抗原牢固结合,但在一般条件下不出现可见反应,利用抗球蛋白抗体作为第二抗体,连接与红细胞表面抗原结合的特异抗体,可使红细胞凝集。 Coombs试验有二种类型:(1)直接Coombs试验:用于检测红细胞结合的不完全抗体。(2)间接Coombs试验:用于检测血清中游离的不完全抗体。 抗球蛋白试验主要应用于那些方面? ①输血:对于“危险”受体(指曾经输血、肌肉注射过血液制品或母子间血型不合的妊娠而可能产生免疫性血型抗体的人)的配血试验必须包括各种不完全抗体的检查,以抗球蛋白法最为可靠。②血型抗原抗体的检查:主要检查Rh—者,其体内是否有抗-D抗体,应用抗球蛋白试验对外表为D 阴性的供体血液作常规检查。最可靠和灵敏的方法是将待检D 阴性的红细胞与高效价的不完全抗-D 血清混合,然后加抗球蛋白血清检查细胞上有无致敏抗体。③对新生儿溶血性贫血性疾病的诊断:母体产生的最常见的免疫性抗体为Rh 抗体和ABO 抗体,一般为7S 的IgG,可通过胎盘屏障,作用于胎儿红细胞,引起新生儿溶血性疾病,可借抗球蛋白试验检出而采取预防性措施。④对溶血性贫血的研究:获得性溶血性贫血患者大多数可借助该方法证实有自身红细胞的抗体存在。⑤对细菌或立克次体的不完全抗体的检查。Coombs 试验还可采用专一性特异性的抗球蛋白的血清,如抗IgG 血清、抗IgM、抗IgA以及抗补体血清等,分析结合于红细胞上的不完全抗体免疫球蛋白的亚类。 什么是协同凝集试验?主要用于何种检测? 协同凝集试验与间接凝集反应的原理相类似,但所用的载体为金黄色葡萄球菌。这种细菌的细胞壁中含

【血液学检验】知识点整理(第一部分)

(一)粒细胞系统 1. 原始粒细胞(myeloblast):10~18μm,胞体圆或类圆形,核占细胞的2/3以上,居中或略偏位,核染色质呈细颗粒状排列均匀,核仁2~5个、较小、清楚;胞浆量少,染天蓝色,有透明感,无颗粒。 2. 早幼粒细胞(promyelocyte):12~20μm,较原粒细胞大,核染色质较原粒细胞粗糙,染色质颗粒开始有聚集,核仁可见或消失;胞浆染淡蓝色、蓝色或深蓝色,含大小不等、形态不一的紫红色颗粒(即非特异性颗粒)。 3.中幼粒细胞(myelocyte) ①中性中幼粒(neutrophilic myelocyte):10~18μm,胞核椭圆形或一侧开始扁平,可有凹陷,其凹陷处约占细胞的2/3~1/2,核染色质聚集呈索块状,核仁隐约可见或消失;胞浆量多,染淡红或少数区域略偏蓝,含大小一致的红色颗粒、即特异性颗粒(致少有一个区域)。 ②嗜酸性中幼粒(eosinophilic):15~20μm:核与中性中幼粒相似;胞浆内充满粗大而均匀、排列紧密的橘红色特异性嗜酸性颗粒。 ③嗜碱性中幼粒(basphilic):10~15μm,核圆形或椭圆形、但常常轮廓不清,核染色质较模糊;胞浆内及核上含有排列零乱、大小不等数量不多的紫黑色嗜碱性颗粒。 4、晚幼粒细胞(metamyelocyte) ①中性晚幼粒(neutropilic metamyelocyte):10~16μm,核明显凹陷呈肾形,马蹄形,半月形,但其核凹陷程度不超过假设直径的一半,核染色质粗糙,排列更紧密,无核仁;胞浆量多,浅红色,充满中性特异性颗粒。 ②嗜酸性晚幼粒(eosinophilic metamyelocyte):10~16μm,核形及结构与中性晚幼粒相似;胞浆内充满橘红色的、大小一致的嗜酸性特异性颗粒。 ③嗜碱性晚幼粒(basophilic metamyelocyte):10~14μm,核固缩呈肾形,轮廓模糊;胞浆内及核上分布有少量嗜碱性非特异颗粒。 5. 杆状核粒细胞(stab granulocyte) ①中性杆状核粒细胞(neutrophilic stab granulocyte):10~15μm,核凹陷程度超过假设直径的一半,核径最窄处大于最宽处1/3以上,呈带状弯曲,核染色质粗糙呈块状;胞浆充满中性颗粒。 ②嗜酸性杆状核粒细胞(eosinophilic stab granulocyte):11~16μm,核与中性杆状相似;浆内充满嗜酸性颗粒。 ③嗜碱性杆状核粒细胞(basophilic stab granulocyte):10~12μm,核呈模糊杆状;胞浆内及核上分布有少量嗜碱性颗粒。 6. 分叶核粒细胞(segmented granulocyte) ①中性分叶核粒细胞(neutrophilic segmented granulocyte):10~14μm,核呈分叶状,叶与叶之间有细丝相连或全断开,常分2~5叶,核染色质已浓集呈粗的小块状,染深紫红色;胞浆丰富,内含淡红色均匀细小颗粒。

临床免疫学与检验重点

免疫学简介 一、免疫学概念与免疫应答 免疫应答过程:抗原的识别、处理、信息传递、免疫细胞的激活、增值、分化以及产生一系列的免疫效应分子 免疫应答分为识别阶段、活化阶段、效应阶段 1、识别阶段:是巨噬细胞等抗原呈递细胞对外来抗原或自身变性抗原进行识别、摄取、降解和递呈抗原信息给T副主席报及相关淋巴细胞的阶段 2、活化阶段:是T、B淋巴细胞在接受抗原信号后,在一系列免疫分子的参与下,发生活化、增值、分化的阶段。B细胞接受抗原信息分化为浆细胞,T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和协同刺激双信号后分化为效应细胞 3、效应阶段:是浆细胞分泌特异性抗体,执行体液免疫功能。T细胞中的Th细胞分泌细胞因子等效应分子,T杀伤细胞执行细胞毒效应功能。另外有少量T、B细胞在增值分化后,不直接执行效应功能,而成为记忆细胞 免疫应答效应多为生理性,是机体对外来抗原或自身变性抗原的清楚效应 二、免疫组织与器官 免疫系统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构成 免疫器官按功能不同,分为中枢免疫器官和外周免疫器官。中枢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产生、分化和成熟的场所,由骨髓和胸腺组成;外周免疫器官是免疫应答的场所,有淋巴结、脾及扁桃体等组成。单核细胞核淋巴细胞经血液循环及淋巴循环进出于外周淋巴组织及淋巴器官,形成机体免疫系统的免疫网络。 (一)中枢免疫器官 1、骨髓 2、胸腺:是一级淋巴上皮组织,是T细胞发育的重要中枢器官,胸腺由胸腺基质细胞(TSC)和胸腺细胞组成。 (二)外周免疫器官及组织 1、淋巴结:分为皮质区及髓质区。皮质区主要的细胞是B淋巴细胞又称为非胸腺依赖区。淋巴结的中心是髓质区,由淋巴索和淋巴窦组成,淋巴索为之谜聚集的淋巴细胞,包括B 细胞、浆细胞、T细胞及巨噬细胞 淋巴结主要功能:是共淋巴细胞栖息和增值的场所;是适宜于淋巴细胞增值分化发挥免疫应答的基地;是淋巴液运行中监视清除病原体异物的过滤监控站 2、脾:是富含血管的最大外周淋巴器官。 3、黏膜伴随的淋巴组织:有B细胞、T细胞、浆细胞及巨噬细胞,受局部侵入的病原体激活执行固有和适应性的免疫应答,使B淋巴细胞活化分化为浆细胞,产多种Ig类别的看那个题,其中最主要的是IgA及分泌型IgA,执行体液免疫及局部特异免疫作用 (三)淋巴细胞再循环与归巢 三、免疫细胞 (一)淋巴细胞:是免疫系统的主要细胞,包括T细胞、B细胞核NK细胞 1、T细胞外周血中T细胞约占淋巴细胞的70%-75%。 (1)、T细胞受体(TCR):是T细胞特有的表面标志,可表达于所有的成熟T细胞表面。T细胞识别抗原和转导信号是由TCR特异识别MHC分子递呈的抗原肽,CD3分子转导T 细胞活化的第一信号,TCR与CD3分子通过盐桥结合形成稳定的复合物,TCR识别抗原的这一特点构成MHC限制性的基础 (2)簇分化抗原(CD):是区分T淋巴细胞的重要标志,T细胞发育不同阶段的亚群存在

(完整版)2019学位考试临床免疫学检验技术复习题

临床免疫学检验技术复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以下哪种技术极大提高了免疫学检测的特异性? A. 标记技术; B.单克隆抗体技术; C.计算机技术; D.分子生物学技术; 2、人中枢免疫器官包括 A. 胸腺和脾 B.骨髓和淋巴结 C.胸腺和淋巴结 D.骨髓和胸腺 3、最早用于标记免疫测定的标记物是 A. 荧光素 B.放射性核素 C.酶 D.化学放光物质 4、抗原抗体结合力中作用最大的是 A.静电引力B.范德华引力C.氢键结合力D.疏水作用力 5、用已知抗原或抗体来检测相对应的抗体或抗原,是由于抗原抗体反应具有 A.特异性B.比例性C.可逆性D.亲和性 6、抗原抗体反应比例不合适出现的沉淀物减少的现象称为 A.前带B.后带C.带现象D.等价带 7、抗原抗体结合反应最终出现肉眼可见沉淀现象,其原因是 A.从亲水胶体变为疏水胶体 B.从疏水胶体变为亲水胶体 C.抗原抗体结合反应导致蛋白变性所致 D.抗原抗体结合作用和盐析作用共同作用所致 8、下列哪类抗体与相应抗原表位的亲和力最强

A.IgG类B.IgM类C.IgA类D.IgE9、要从组织和细胞匀浆中粗提某种蛋白抗原,最常用又简便的分离方法是 A. 盐析法 B.凝胶过滤法 C.离子交换层析法 D.免疫亲和层析法10、鉴定抗体的效价,常用下列哪一种方法 A.间接凝集试验 B.单向免疫扩散法 C.双向免疫扩散法 D.免疫亲和层析法 11、完全佐剂的组成为 A.液体石蜡+羊毛脂 B.羊毛脂+氢氧化铝 C.液体石蜡+卡介苗+氢氧化铝 D.卡介苗+液体石蜡+羊毛脂 12、直接抗球蛋白实验用于检测 A.血清中结合的抗体 B.血清中游离的不完全抗体 C.红细胞表面结合的不完全抗体 D.红细胞表面结合的完全抗体 13、协同凝集试验所用的载体是 A.新鲜红细胞 B.洗涤红细胞 C.醛化红细胞 D.金黄色葡萄球菌14、关于正向间接凝集抑制试验说法错误的是 A.检测标本中抗原 B.出现凝集为阳性 C.抗体为诊断试剂 D.抗原致敏载体15、单向琼脂扩散法可用于: A.抗体定性B.抗体定量C.抗原定性D.抗原定量 16、双向琼脂扩散试验中,抗原含量较大,反应沉淀线应: A.靠近抗原孔B.靠近抗体孔C.在两孔之间D.沉淀线弯向抗原孔17、三角孔型模式双向琼脂扩散试验,若沉淀线为二条直线交叉,说明两种受检抗原性质: A.完全相同,抗体系双价;B.完全不同,抗体系双价; C.完全相同,抗体单价;D.完全不同,抗体单价;

临床免疫学检验知识点

12、抗体由浆细胞产生。抗体分子上 VH 和VL (高变区)是抗原结合部位。 临床免疫学检验 免疫防御(对外);免疫自稳(防自身免疫病);免疫监视(防肿瘤)。 中枢免疫器官:骨髓、胸腺; 外周 免疫器官:淋巴结、 脾脏(最大 )、黏膜相关淋巴组 B 细胞:通过识别膜免疫球蛋白来结合抗原,介导 体液免疫;B 细胞受体=BCR=mIg 表面标志:膜免疫球蛋白(Smig )、Fc 受体、补体受体、EB 病毒受体和小鼠红细胞受体。 成熟B 细胞:CD19 CD20 CD21 CD22 (成熟B 细胞的 mig 主要为mIgM 和mIgD )同时检 测CD5分子,可分为B1细胞和B2细胞。 B 细胞功能检测方法: 溶血空斑形成试验(体液免疫功能)。 5、T 细胞:介导细胞免疫。共同表面标志是CD3(多链糖蛋白);辅助T 细胞的标志是CD4; 杀伤T 细胞的标志是 CD8 T 细胞受体=TCR T 细胞和NK 细胞的共同表面标志是 CD2(绵羊红细胞受体); CD 外CD4+ CD8-=辅助性T 细胞(Th ) CD 外CD4 CD8+ =细胞毒性T 细胞(Tc 或CTL )( T 细胞介导的细胞毒试验) CD 知CD25^ =调节性T 细胞(Tr 或Treg ) T 细胞功能检测:植物血凝素(PHA )刀豆素(CONA 刺激T 细胞增殖。增殖试验有:形态 法、核素法。 T 细胞亚群的分离: 亲和板结合分离法,磁性微球分离法,荧光激活细胞分离仪分离法 *E 花环试验是通过检测SRBC 受体而对T 细胞进行计数的一种试验; 6、NK 细胞:具有细胞介导的 细胞毒作用。直接杀伤靶细胞(肿瘤细胞和病毒感染的细胞) 表面标志: CD16( ADCC )、 CD56。 测定人NK 细胞活性 的靶细胞多用 K562细胞株,而测定小鼠 NK 细胞活性则常采用 YAC-1细 胞株。 7、吞噬细胞包括:单核-吞噬细胞系统 (MPS 表面标志CD14包括骨髓内的前单核细胞、 外周血中的单核细胞和组织内的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 (表达MH ffi 类分子) 8、人成熟树突状细胞 (DC (专职抗原呈递功能): 表面标志为CD1a CD11C 和CD83 9、免疫球蛋白可分为分泌型(sig ,主要存在于体液中,具有 抗体功能)及膜型(mIg ,作 为抗原受体 表达于 B 细胞表面,称为膜表面免疫球蛋白) 10、免疫球蛋白按 含量多少排序:lgG > IgA > IgM > IgD > IgE 五类(按重链恒定区抗原性(CH 排序) 免疫球蛋白含量测定:单向环状免疫扩散法、免疫比浊法。 11、免疫球蛋白的同种型抗原决定簇位于 恒定区( CH 、 CL ) 1、 免疫:是机体识别和排斥抗原性异物的一种生理功能 2、 3、 4、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