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慢性鼻窦炎医案解析

慢性鼻窦炎医案解析

慢性鼻窦炎医案解析
慢性鼻窦炎医案解析

慢性鼻窦炎医案解析

一、概述

本病是鼻窦粘膜的慢性化脓性炎症,多继发于急性鼻窦炎。以鼻塞、脓涕、嗅觉障碍,或伴头痛等为主要临床特点。

中医称为慢鼻渊。慢性化脓性鼻窦炎有实有虚,实证多属肝胆或肺胃郁热熏蒸,虚证则多属肺脾肾虚,驱邪不力,以致正虚邪滞,寒、热、湿浊滞留鼻窍。

二、妙法绝招解析

1.六淫内郁,邪壅鼻窍(张梦农验案)

(1)病历摘要:万某,男,30岁。鼻塞不闻香臭,涕出如脓,色黄气腥,头痛以巅顶为剧,经年不愈。脉弦滑,舌苔薄白。处以加味辛夷散:辛夷、藁本、黄芪、菊花、苦丁茶、防风、川芎、羌活、独活、僵蚕、升麻、薄荷、甘草、荆芥各30g,苍耳子、蔓荆子各60g,细辛5g。上方研末,每次服10g,临睡前以滚开水冲泡,取汗服;药渣于次日临睡前再冲泡1次。1剂未完,病已痊愈。(《临证会要》第24页)

(2)妙法解析:本例患者病机从风寒湿热内郁,肺失宣降,邪滞鼻窍认识。方中羌活、独活、藁本、防风、川芎、荆芥、细辛辛温宣散,疏风通窍,使邪从表解;菊花、苦丁茶、僵蚕、蔓荆子、升麻、薄荷、甘草苦辛凉散,疏风散邪,清利头目;黄芪益气固表以扶正;辛夷、苍耳子通窍除涕。全方合用,共奏疏风通窍,化浊除涕,清利头目之功。

2.肺经郁热,邪滞鼻窍

刘康平验案

(1)病历摘要:杨某,女,24岁。反复流腥臭黄浊涕3年余,每遇感冒时鼻塞流涕发作,多次反复,以致双鼻常年流涕不断,量时多时少,始则无臭,渐而发出腥臭气味,尤以感冒时黄稠鼻涕更多,腥臭气味更浓。西医治疗未效。诊见鼻塞流黄浊涕,气味腥臭,头重而痛。查见鼻甲粘膜暗红,增厚粗糙,表面光滑,双上颌窦区压痛,照片示双上颌窦密度增高。舌淡红苔薄黄,脉细滑。处方:芦根30g,薏苡仁、冬瓜仁各15g,苍耳子、辛夷、路路通、桃仁各10g。上方连服12剂而愈。(刘康平,《浙江中医杂志》1993;5:213)

(2)妙法解析:本例患者病机当属肺经郁热熏蒸,痰浊久滞鼻窍。以千金苇经汤合苍耳子散加减。方中芦根清热生津;薏苡仁、冬瓜仁化痰除涕;苍耳子、辛夷通窍除涕;路路通通络,桃仁活血,以助通窍除涕。全方合用,共奏清热化痰,通利鼻窍之功。

徐福刚案

(1)病历摘要:李某,男,35岁。鼻流黄涕,间断性头痛3年,近期发作两月。西医诊为鼻窦炎。口服千柏鼻炎片、消炎止痛片及滴鼻药治疗半月未效。现症前额及眉棱骨处胀痛,晨起痛重,午后减轻,嗅觉迟钝,鼻塞,涕黄绿有臭味,稠浊量多,舌边尖红,苔微黄,脉滑数。治以千金苇茎汤加减:桔梗、桃仁各10g,甘草15g,芦根20g,薏苡仁30g,冬瓜仁15g。上方连服15剂而愈。(徐福刚,《吉林中医药》1988;3:30)

(2)妙法解析:本例患者病机从肺经郁热,痰浊壅滞鼻窍认识。方中甘草、芦根清热解毒生津;桔梗升提化浊除涕;桃仁活血,以肋排脓祛涕;薏苡仁、冬瓜利湿化浊而排脓祛涕。全方合用,共奏清热解毒,排脓祛涕之功。

刘强验案

(1)病历摘要:李某,女,38岁。患慢性鼻窦炎20余年,伴头痛。屡治未效。证见头昏头痛,鼻塞不闻香臭,时流浊涕,胸闷食少,大便略干。舌红胖,苔黄腻,脉弦滑。证属肺热痰壅,治以葶苈大枣泻肺汤加减:葶苈子30g,瓜蒌60g,半夏10g,黄芩、桑白皮各15g,地龙10g,连翘30g,钩藤30g。上方连服10剂而愈.(刘强,《吉林中医药》1988;3:32)(2)妙法解析:本例患者病机从肺热痰壅认识。方中葶苈子、黄芩、桑白皮、瓜蒌、连翘清热泻肺;半夏辛散,化浊除涕;地龙活血通络;钩藤平肝止头痛。全方合用,共奏清热泻

肺,活血通络,化痰除涕之功。

徐静验案

(1)病历摘要:郭某,女,35岁。经常鼻塞,流脓涕多,头昏痛感,嗅觉减退,病程10余年。反复发作,此次发作已1个月余,经治未愈。查见双鼻中下甲红肿,前组窦区压痛。舌红,苔薄,脉平。证属肺经郁热,清窍失利。治以清肺泻热,通利鼻窍:桑叶、菊花、苍耳子、葛根、鱼腥草各10g,白芷、辛夷、桔梗各6g,薄荷5g,芦根30g,甘草3g。上方连服10剂而愈。(徐静,《中医函授通讯》1992;4:45)

(2)妙法解析:此例患者当属慢性化脓性鼻窦炎呈亚急性发作。病机从肺经郁热,清窍失利认识。治以清肺泻热,通利鼻窍。方中桑叶、葛根、薄荷辛凉宣散祛邪;菊花、鱼腥草、芦根、甘草清肺解毒祛邪;桔梗升提排脓,助苍耳子、白芷、辛夷通窍除涕。

3.肝胆郁热,熏蒸鼻窍

谭敬书验案

(1)病历摘要:邹某某,男,15岁。诉鼻塞,流涕年余,近半月加重,涕黄浊量多,前额眉棱骨处疼痛较重,纳可,二便调。检查见双中鼻甲水肿变性,中鼻道有脓(+++),脉弦缓。根据鼻为肺窍,眉棱属肝胆,从肺与胆经郁热论治,治拟清热化浊,通经止痛,仿小柴胡汤加减。处方:鱼腥草、生黄芪各20g,黄芩、当归尾各15g,龙胆草、藿香、苍耳子、法夏、苍术、甘草各10g,川乌6g,5剂;外用麻黄、桂枝、苍术、乌梅各10g,黄芩15g,细辛5g,麻油煎炸去渣,滴鼻,日3-4次。二诊:头痛止,中鼻甲仍肿胀,右中鼻脓性分泌物(+),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缓。药中病机,处方:原方去川乌,加白芷、桃仁、木通各10g,鼻内点药同前。连服20剂,鼻渊病愈,未再发。(李凡成,《新中医》1990;9:7-9)

(2)妙法解析:《针灸聚英》说:“足少阳经又自完骨外折,循本神,过曲差,下至阳白,会睛明,复从睛明上行。”睛明穴夹山根,在眉棱内侧,与鼻近。又王冰注《脏气法时论》亦云:“肝厥阴脉,自目系上出额与督脉会于巅。故本例患者病机从肺与胆经郁热熏蒸鼻窍认识。治拟清热化浊,通经止痛。方中鱼腥草、黄芩、龙胆草、甘草清解肺与肝胆热恋邪;生黄芪益气扶正以排脓除涕;藿香芳香化浊除涕;当归尾活血以利通窍;法夏、苍术燥湿健脾化浊以助除涕;苍耳子解毒除涕;川乌温经止痛,对鼻渊头痛无论何证,均有止痛佳效。白芷化浊除涕;桃仁活血,以助通窍除涕;木通通经行水,以助利窍止涕。外治以麻黄、桂枝、苍术、乌梅、黄芩、细辛麻油煎炸滴鼻,以辛温通窍,化浊止涕。

李文学验案

(1)病历摘要:邱某,男,18岁。患鼻渊4年,长期脓涕不止,前额胀痛,头晕脑胀,西医诊为鼻窦炎,屡治未效。刻下脓涕多,前额胀痛,头晕眠差,舌淡红,苔薄黄微腻,脉沉微滑。处以温胆汤加减:陈皮、竹茹、半夏、茯苓各12g,甘草、枳实、胆南星、黄芩、瓜蒌、川芎、菖蒲各10g,白芷15g。上方6剂而愈。(李文学,《四川中医》1989;6:48)(2)妙法解析:本例患者病机从痰热内蕴,熏蒸鼻窍认识。方中陈皮、甘草、半夏、茯苓为二陈汤,燥湿除痰;枳实行气,助二陈汤与胆南星、瓜蒌清热除痰;黄芩清胆热;竹茹清胆和胃;川芎、菖蒲、白芷辛温,芳香通窍除涕。全方合用,共奏清热除痰,通窍除涕之功。徐静验案

(1)病历摘要:周某,男,10岁。鼻流黄脓涕,量多而有腥味,晨起头痛重,注意力不集中,咽干口苦3个月余。查见双侧鼻中甲红肿,中鼻道脓涕积滞。舌红,苔黄,脉弦。证属胆热移脑。治以清胆泻热,醒脑利窍:龙胆草、甘草各3g,薄荷5g,黄芩、桔梗各6g,菊花、桑叶、苦丁茶、鱼腥草、鹅不食草各10g,芦根30g。上方5剂而诸症减,原方去苦丁茶续服3剂而愈。(徐静,《中医函授通讯》1992;4:45)

(2)妙法解析:本例患者病机从胆热移脑,熏蒸鼻窍认识。治以清胆泻热,醒脑利窍。方中龙胆草、黄芩、苦丁茶、薄荷清泄肝胆热恋邪;菊花、桑叶、鱼腥草、芦根清泄肺经热邪;

甘草解毒,调和诸药。鹅不食草辛温,通利鼻窍;桔梗肃肺止涕。

4.脾胃湿热,熏蒸鼻窍(徐静验案)

(1)病历摘要:黄某,男,38岁。鼻流黄浊涕量多,持续性鼻塞,失嗅,头重昏痛,精神倦怠,纳谷欠佳,病程两月余。查见双侧鼻中下甲粘膜充血肿胀,少许粘涕附着,照片示双上颌窦炎。舌偏红,苔腻微黄,脉濡。证属脾胃湿热上蒸鼻窍。治以清脾泻热,化浊利窍:藿香、茯苓、葛根、焦山楂、神曲各10g,木通、菖蒲各3g,白芷、辛夷、川芎各6g,薄荷5g,六一散12g。上方10剂而愈。(徐静,《中医函授通讯》1992;4:45)

(2)妙法解析:本例患者病机从脾胃湿热上蒸鼻窍认识。治以清脾泻热,化浊利窍。方中六一散、茯苓、木通利湿清热;藿香、菖蒲芳香化浊,通利鼻窍;焦山楂、神曲健脾;薄荷宣肺,葛根清疏阳明,助白芷、辛夷、川芎通窍除涕。

5.肺胃郁热,熏蒸鼻窍(聂印验案)

(1)病历摘要:李某,女,35岁。诉半年来反复感冒,头痛鼻塞,流浊涕,如脓如髓,腥臭难闻,嗅觉减退。经医院诊为慢性鼻窦炎。刻下除上症外,并见大便干结,小便黄,舌淡红,苔微黄腻,两寸脉浮数。证属郁热内蕴。治以凉膈散加味:大黄、芒硝、薄荷各9g,栀子、黄芩各12g,连翘15g,甘草6g,竹叶3g,菊花、荆芥穗各10g。3剂后症状显著减轻,续以上方加减共服12剂而愈。(聂印,《山西中医》1986;5:34)

(2)妙法解析:本例患者病机从脾胃蕴热熏蒸鼻窍认识。治以清泄肺胃,疏风通窍。方中大黄、芒硝、栀子、黄芩清泄肺胃热邪;荆芥穗、薄荷、连翘、菊花疏风清热,清利头目;竹叶利尿清热;甘草清热,调和诸药。

6.气虚不足,郁热熏鼻

干祖望验案

(1)病历摘要:鲍某,女,12岁。患儿自4-5岁起即脓涕奇多,夏轻冬甚,平时易感冒。查见两侧鼻甲不肿大,鼻粘膜充血,中下鼻道有脓性分泌物。舌淡胖有齿痕,脉小弦。证属胆腑郁热,肺气虚弱。处方:龙胆草3g,栀子、白芷、苍耳子各10g,辛夷、薄荷各6g,芦根30g。上方5剂即效,脓涕由黄转白,质由稠转稀,舌象同前,脉平。再以苍耳子散加党参、淮山药等,隔日1剂,连服10剂收功。(项楠,《中医杂志》1987;2:13-14)

(2)妙法解析:本例患者从胆腑郁热,肺气虚弱,邪毒久滞鼻窍认识。先以治标为主。方中龙胆草、栀子清利肝胆邪;白芷、苍耳子、辛夷、薄荷为苍耳子散,祛风通窍除涕;芦根清肺除涕。二诊时,热恋邪渐解,正气不足,当以扶正祛邪为主,药用苍耳子散加党参、山药益气健脾,扶正祛邪。

谭敬书验案

(1)病历摘要:丁某,男25岁。常年性脓涕不干,鼻塞4年。头昏重,易出汗,易感冒,询知其近来涕黄粘,查其左侧中鼻道少许脓涕,鼻粘膜色红,舌红,苔薄白脉略数,证属肺虚郁热,处方:党参、黄芩、苍耳子、桑白皮、熟地黄、地肤子、紫菀各10g,炙黄芪20g,鱼腥草15g,辛夷、白芷各6g。上方进4剂后,涕转白粘而少,郁热渐解。去黄芩、地肤子、鱼腥草,加茯苓10g,续调治16剂而愈。(徐绍勤,《新中医》1987;8:4-6)

(2)妙法解析:本例患者病机从肺气亏虚,郁热久蕴,邪滞鼻窍认识。方中党参、炙黄芪益气固表;黄芩、桑白皮、鱼腥草清泄肺热;以其舌红脉数,当兼阴虚,故用熟地黄滋阴扶正;紫菀肃肺,地肤子利湿化浊,助苍耳子、辛夷、白芷通鼻除涕。全方合用,共奏益气固表,清肺除涕之功。

叶益丰验案

(1)病历摘要:魏某,男,42岁。诉头痛鼻塞流浊涕,反复发作3年。近因疲劳过度,又感外邪,病情加重。服宣肺散邪之剂及藿胆丸不效,且精神日差,伴前额头痛,鼻流黄浊涕,眩晕耳鸣,记忆力减退,身疲乏力,胸膈痞闷,短气纳呆。舌淡苔白微黄,脉细弱。治以补

中益气汤合泻白散加减:黄芪30g,党参20g,白术、茯苓、升麻、辛夷、天竺黄、桑白皮、地骨皮各10g,陈皮、甘草各5g,上方连进5剂后效果明显,原方增损共进30余剂,诸症悉除,随访两年未发。(叶益丰,《江苏中医》1988;3:18-19)

(2)妙法解析:本例患者病机当属肺脾气虚,郁热上干鼻窍。方中黄芪、党参、白术、茯苓、升麻、陈皮、甘草益气健脾,升发清阳;天竺黄、桑白皮、地骨皮清热祛邪;辛夷通利鼻窍。全方合用,共奏补中益气,清肺通窍之功。

7.肺气亏虚,邪滞鼻窍(王德鉴验案)

(1)病历摘要:陈某,女,46岁。诉鼻塞流脓涕量多、头痛五年,近1个月来加重。平时遇风寒则症状加重,眼疼痛,睡眠欠佳,口淡口干,舌淡,苔白,脉细无力。查见双下鼻甲稍肿大,双中鼻甲肿胀,中鼻道有脓性分泌物引流,双眼内眦压痛,前额压痛。照片示全组鼻窦炎。证属肺气虚弱,邪滞鼻窍。治以补益肺气,祛邪通窍:黄芪、鱼腥草各12g,白术、防风、苍耳子、白芷、辛夷、皂角刺、菊花各10g,土茯苓20g,木通15g,3剂。二诊:药后鼻塞及涕减,头痛锐减,口淡不渴,舌淡,苔白,脉弦细。上方去鱼腥草、加天花粉15g,续服10剂。三诊:鼻塞轻微,少涕,无头痛,舌脉同前。上方去辛夷、土茯苓、加太子参、生薏苡仁各20g,7剂而愈。(罗晖等,《新中医》1993;12:3-4)

(2)妙法解析:本例患者病机从肺气虚弱,邪滞鼻窍认识。治以补益肺气,祛邪通窍。方中黄芪、白术、防风益气固表;鱼腥草、菊花、土茯苓、木通清热解毒祛邪;苍耳子、白芷、辛夷通窍除涕;皂角刺活血通窍排涕。二诊方中加天花粉清热生津;三诊方中,加太子参、生薏苡仁益气健脾。

8.肺脾气虚,湿浊上干

谭敬书验案

(1)病历摘要:叶某,男,46岁。患鼻窦炎两年余。症见早晚鼻塞,头昏重不适,涕由鼻咽下流。不思饮食,大便稀溏。查其双下鼻甲肥大,用1%麻黄素生理盐水收缩下鼻甲后见中鼻甲水肿,嗅裂处有白粘浊涕,舌质淡,苔白滑,脉弦。此属脾虚不运,水湿聚于窦窍。处方:炙黄芪15g,党参、陈皮、防风、苍术、石菖蒲、茯苓各10g,薏苡仁12g,升麻8g。复诊:上方加减出入18剂后鼻病愈,大便亦已成形,予补中益气丸两瓶以巩固疗效。

又案:李某,男22岁。鼻塞,流白粘涕3个月。3年前患过敏性鼻炎,每至秋凉即作,至夏方止,现常鼻塞,间有喷嚏,涕液或黄或粘白,或为水样不定,平日以流白粘涕居多,头痛,耳鸣。经中、西医治疗,仅鼻塞、喷嚏时有缓解,秋冬极易感冒,查其鼻粘膜肿胀暗滞,左中鼻甲肿胀,左中鼻甲息肉样变,双中鼻道有粘液样涕,舌质淡胖,苔薄白,脉弦。证属肺脾不足,气虚邪滞。处方:党参、白术、白芷、防风、徐长卿、乌梅、苍耳子各10g,茯苓12g,薏苡仁、黄芪各15g,炙甘草5g,陈皮6g。复诊:上年11月初诊,次年10月方来再诊,谓服上方后效好,连服15剂竟得一冬平安。脉证同前,仍予原方加减调治而愈。(徐绍勤,《新中医》1987;8:4-6)

(2)妙法解析:前例患者从脾虚不运,水湿上干鼻窍认识。方中炙黄芪、党参、陈皮、苍术、茯苓、薏苡仁益气健脾,利湿化浊;防风助黄芪、苍术益气固表;石菖蒲芳香化浊,升麻升发清阳。

后例患者病机从气虚邪滞认识。方中党参、白术、茯苓、薏苡仁、炙甘草、陈皮黄芪益气健脾,利湿化浊;防风祛风,助黄芪、白术益气固表;白芷、苍耳子通窍除涕;徐长卿祛风利窍,乌梅敛肺,均有抗变态反应之效用。

朱祥成验案

(1)病历摘要:吴某,女,50岁。慢性上颌窦炎6年。常年流黄浊涕,嗅觉减退,头胀乏力,纳呆,记忆力下降。查见双鼻甲肿大,中鼻道有脓涕。舌淡,脉细弱。处方:生黄芪、忍冬藤各15g,党参12g,白术、茯苓、皂角刺、白芍药各10g,升麻、丝瓜络、藿香、苍

耳子、辛夷各6g,生薏苡仁20g,7剂。二诊:脓涕减少,头胀减轻。处方:上方加地龙12g,7剂。三诊:症状基本消失。中鼻道仍可见脓涕引流,鼻甲肿胀消退。以原方去苍耳子,隔日1剂,连服10剂收功。(王永华,《浙江中医杂志》1987;7:321-322)

又案:姚某,男,51岁。右鼻常堵塞,流脓涕,鼻内臭气数月。曾在某医院作CT检查为右侧鼻腔新生物及右上颌窦炎(霉菌性)。因患者惧怕手术,转求中医治疗。刻下:右侧持续性鼻塞,涕脓浊,有臭气,头胀痛,近期加重。检查见右中鼻道有息肉样物,并见粘稠脓浊物潴留,苔薄白,脉细。证属肺脾两虚,邪滞鼻窍。治拟健脾益肺,祛邪通窍:生黄芪15g,茯苓10g,甘草10g,桔梗10g,白芷5g,桑白皮10,黄芩10g,浙贝母10g,苍耳子10g,辛夷10g,忍冬藤15g,连翘15g,鱼腥草30g,败酱草20g,藿香10g,石菖蒲5g,丝瓜络5g,茜草10g,7剂。复诊:患者谓服药至第五剂时,感鼻腔内有一块状物搐鼻时往鼻后孔流入咽部,不慎吞下,遂感鼻腔通畅。查见鼻腔未见息肉,苔薄白,脉细弦。药中肯綮,不事更张,原方加牡丹皮10g,7剂。三诊:鼻通气好,涕少,鼻臭气已除,头不胀痛,鼻道清洁,苔薄白,脉弦细。再宗原方加生薏苡仁30g,连服几个月。9个月后复查,鼻腔正常,CT检查,右上颌窦病变明显减轻,西医专家认为不再需要手术治疗。(《朱祥成耳鼻咽喉科医学文选录》第198-199页)

(2)妙法解析:前例患者病机从脾虚,浊邪上干鼻窍认识。方中生黄芪、党参、白术、茯苓、生薏苡仁益气健脾,利湿化浊;忍冬藤、皂角刺、丝瓜络活血通络以助排涕;白芍药和营,升麻解毒升清;藿香芳香化浊,助苍耳子、辛夷通窍除涕。地龙通络利窍。

后例从肺脾失健,湿浊邪毒滞鼻认识。治以健脾益肺,祛邪通窍。方中重用生黄芪、茯苓、生薏苡仁、甘草健脾益肺以治本,脾气健,则清升浊降,肺气充,则清肃除邪;配合鱼腥草、败酱草、连翘、桔梗解毒排脓清肺;桑白皮、黄芩、浙贝母清肺肃肺以祛邪;苍耳子、辛夷、白芷、石菖蒲、藿香通鼻化浊除邪;忍冬藤、茜草、丝瓜络、牡丹皮活血通络,以利逐邪外出。全方合用,共奏扶正祛邪之功。

徐轩验案

(1)病历摘要:江某,女,15岁。诉鼻塞不利,鼻涕稀黄,嗅觉减退3年。伴头昏健忘,纳差。查见双侧下鼻甲红肿,中鼻道有少量分泌物,上颌窦区压痛。舌苔薄白,脉细。证属脾虚,清阳不升,浊阴上干。处方:黄芪、党参、白术、白芍药、蔓荆子各10g,炙甘草、升麻、石菖蒲各3g,葛根6g,薏苡仁、苍耳子、藿香各10g。上方连服10剂而效,再以益气升清成药半月收功。(徐轩,《南京中医学院学报》1987;4:41-42)

(2)妙法解析:本例患者病机从脾虚清阳不升,浊阴上干鼻窍认识。方中黄芪、党参、白术、薏苡仁、炙甘草健脾利湿化浊;白芍药和营;蔓荆子、升麻、葛根升发清阳以利窍;石菖蒲、藿香芳香化浊;苍耳子解毒除涕。

贾春芒验案

(1)病历摘要:李某,男,16岁。自诉经常感冒,间断鼻塞,粘涕量多,头昏不清,记忆力下降,不辨香臭,病已二年。查见双侧鼻中下甲充血红肿,鼻道有粘液样分泌物,照片示双侧上颌窦粘膜肥厚,窦腔模糊。证属肺脾气虚,湿邪上犯。治以健脾益肺,运化湿邪:黄芪、白术各15g,薏苡仁、茯苓各12g,苍耳子、五味子、芡实各10g,辛夷6g。三诊:上方已服10剂,诸症好转,仍有流粘涕。上方加金婴子、桑螵蛸、淮山药各10g,5剂。四诊:涕止,嗅觉改善不明显。此乃浊阴盘踞清窍之故。处方:太子参12g,白术、茯苓、菖蒲、杏仁、葛根各10g,陈皮、通草各6g,葱白1尺。上方服10剂后嗅觉恢复。(贾春芒,《河北中医》1986;5:37)

(2)妙法解析:本例患者病机从肺脾气虚,湿邪上犯认识。治以健脾益肺,运化湿邪。方中黄芪、白术、薏苡仁、茯苓、芡实益气健脾,利湿化浊;五味子敛肺;苍耳子、辛夷通窍除涕。三诊方加金婴子、桑螵蛸、淮山药补肾。四诊方中,太子参、白术、茯苓、陈皮益气

健脾;菖蒲芳香化浊;杏仁宣肺;葛根升发清阳;通草通经利窍;葱白辛散,以利通窍。李改先验案

(1)病历摘要:肖某,男,46岁。鼻塞流黄白粘涕四年余,屡治少效。刻下持续鼻塞月余,涕清稀量多夹有脓涕。伴低热咳嗽痰多,头脑胀闷,气短乏力,胸腹胀满。查见鼻粘膜灰白,下鼻甲水肿,呈贫血状,左侧中鼻甲息肉样变,中下鼻积脓,清稀灰白,含泡沫,兼夹黄脓。照片示双侧上颌窦粘膜呈向心性增厚,额窦及筛阴影加深。舌淡苔白腻,脉滑无力。证属脾肺气虚,湿浊上犯,清窍受阻。处方:生黄芪、生薏苡仁各30g,白术15g,防风9g,白芷、苍耳子、藿香、葛根各10g,菖蒲6g,紫苏叶、杏仁各10g。水煎不少于400ml,分两次服,日1剂。煎沸时以热气熏鼻10min。上方服10剂后去紫苏叶、杏仁再服10剂而愈。(李改先,《北京中医学院学报》1993;1:44-45)

(2)妙法解析:本例患者病机从脾肺气虚,湿浊上犯清窍认识。方中生黄芪、白术、防风益气固表;生薏苡仁健脾利湿;藿香、菖蒲芳香化浊;白芷、苍耳子通窍除涕;葛根升清解肌,苏叶、杏仁宣肺以助通利鼻窍。煎沸时以热气熏鼻可起到局部治疗作用。

9.脾肾阳虚,寒凝鼻窍(华良才验案)

(1)病历摘要:张某,男37岁。慢性化脓性鼻窦炎已8-9年,时轻时重,夏轻冬重,多方治疗未效。症见经常有多量白色粘涕或如胶冻,鼻塞,嗅觉减轻,头昏健忘,注意力不集中,面色萎黄,畏寒,动辄出汗,大便稀溏,小便清长,近两年来阳萎早泄,阴囊部经常湿冷,脉迟弱无力,两尺尤甚,舌苔薄滑。查见双鼻甲息肉样变,中鼻道有白色粘稠分泌物。照片示双侧上颌窦及筛窦粘膜增厚,密度普遍增高,诊为双侧慢性化脓性鼻窦炎,证属脾肾阳虚。治以补中益气汤合苍耳子散加减:苍耳子、辛夷、党参、白术、陈皮、炮附片、诃子肉各10g,生黄芪30g,炙甘草、升麻各8g,薏苡仁30g,肉桂8g,合欢皮15g。服药15剂后诸症好转,而鼻塞、失臭如故,涕尚多,头昏健忘,鼻腔无明显改善。上方去党参、升麻、甘草、加人参8g,细辛4g,菖蒲10g,连服25剂而愈。(华良才,《浙江中医学院学报》1985;6:21-23)

(2)妙法解析:本例患者病机从脾肾阳虚,邪滞鼻窍认识。方中党参、白术、陈皮、生黄芪、炙甘草、升麻、薏苡仁益气健脾,利湿化浊;炮附片、肉桂湿补肾阳;苍耳子、辛夷、合欢皮解郁安神;诃子肉敛肺除涕。复诊方中,人参益气扶正;细辛辛温通窍;菖蒲芳香化浊通窍。全方合用,共奏益气温阳,化浊通窍之功。

10.肾阳不足,寒凝鼻窍(叶益丰验案)

(1)病历摘要:孟某,女,32岁。患鼻渊9年,近来益甚,终日头昏晕痛,涕清稀,眼干涩,屡治无效。某医予辛夷散3剂,服后反见涕清不止,头痛眩晕益剧,竟卧床不起。刻下面色不华,腰背酸楚,足膝寒冷,腹中气攻,纳差,夜寐不宁。舌淡胖,六脉沉细。此乃肾亏阳衰。治以右归丸加减:熟地黄、菟丝子各30g,淮山药20g,枸杞子、山茱萸各10g,杜仲20g,鹿角片、辛夷各10g,附片、肉桂、炙甘草各5g。上方5剂后诸症好转,原方加当归,再进10剂而愈。(叶益丰,《中医杂志》1985;11:29-30)

(2)妙法解析:此例患者病机从肾亏阳衰,邪滞鼻窍认识。方中熟地黄、菟丝子、淮山药、枸杞子、山茱萸、杜仲、炙甘草补肾益气;鹿角片、附片、肉桂温阳补肾;辛夷通利鼻窍。全方合用,共奏温阳益气,补肾通窍之功。

11.阴血不足,邪滞鼻窍(李斯炽验案)

(1)病历摘要:胡某,男,58岁。鼻渊病史9年,先后手术3次未愈,其中几个月前一次手术出血较多。现鼻不通,脓涕夹血,头昏目眩,自感上重下轻,走路不稳,口中微渴,咳嗽痰稠,舌质干红,苔腻微黄,脉浮大微数。证属风湿热邪化燥伤阴,治以祛风清热,排脓养阴:苍耳子、浙贝母、知母、黄芩、桑白皮各9g,辛夷、白芷、桔梗、薄荷各6g,金银花、百合各12g。4剂。二诊:鼻塞浊涕情况大有好转,余症亦改善。上方加蝉蜕6g,地

骨皮12g,天花粉12g,共服约20余剂收功。(《李斯炽验案》第二辑,第51-52页)

(2)妙法解析:本例患者病机当属阴血不足,清窍失养,热邪滞鼻。治以祛风清热,排脓养阴.方中辛夷、白芷、薄荷祛风散邪;黄芩、浙贝母、知母、桑白皮、金银花清热祛邪;桔梗升提排脓,助苍耳子解毒除涕;百合养阴。二诊方中,蝉蜕祛风;地骨皮、天花粉清热生津。

12.气血瘀滞,邪阻鼻窍(王灼灼验案)

(1)病历摘要:梁某,女,23岁。鼻塞流脓涕头痛反复发作年余,每遇外感鼻塞加重,头痛甚,夜不能安卧。查见鼻粘膜暗红,鼻甲肿大,鼻道脓涕滞留,照片示双侧上颌窦炎,舌暗红,苔薄白略干。从血瘀痰凝论治。处方:桃仁、赤芍药、地龙、茯苓各10g,川芎8g,薏苡仁12g,蒲公英10g,辛夷8g,石菖蒲10g,甘草6g。连服上方12剂而愈。(王灼灼,《广西中医药》1989;5:26-27)

(2)妙法解析:此例患者医者从血瘀痰凝鼻窍认识。方中桃仁、赤芍药、地龙、川芎行气活血,化瘀通络;茯苓、薏苡仁利湿化浊以排脓止涕;蒲公英解毒祛邪;辛夷通窍;石菖蒲化浊通窍;甘草调和诸药。

三、按语

本病属中医鼻渊范畴,亦称脑漏、脑崩、脑渗、脑泻,古代相关文献资料极为丰富。鼻渊病名及其定义最早见于《内经》。如《素问·气厥论》说:“胆移热于脑,则辛頞鼻渊。鼻渊者,浊涕下不止也。”又《素问·至真要大论》说:“少阴之复,懊热内作......甚则入肺,咳而鼻渊。”指出了胆、肺之热可致鼻渊。至宋、金、元时期仍多从胆热主论辨治,并在治疗方面积累了较丰富的经验。如《严氏济生方·鼻门》所制苍耳子散,被历代医家认为是治鼻渊要药,一直沿用至今。元·戴原礼《秘传证治要诀及类方·鼻》卷10说:“鼻塞流涕不止,有冷热不同。清涕者,脑冷肺寒所致,宜细辛、乌、附、干姜之属。浊涕者,乃《素问》所谓胆移热于脑,故辛頞鼻渊是也,宜防风、甘菊之属,须以清浊别冷热。”明代对本病的病因病理论述观点颇多,治疗方法亦多。如虞抟《医学正传》卷5说:“其或触冒风寒,始则伤于皮毛,而成鼻塞不通之候,或为浊涕,或流清汁,久而不已,名曰鼻渊,此为外寒束内热之证也。《原病式》曰肺热则出涕是也。”提出了“外寒束内热”的观点。李时珍《本草纲目》卷4说:“鼻流浊涕,是脑受风热。脑崩臭秽,是下虚。”提出了“脑受风热”、“下虚”的观点。《先醒斋医学广笔记·脑漏》卷3说:“《经》云:胆移热于脑为鼻渊。夫髓者至精之物,为水之属,脑者至阳之物,清气所居。今为浊气邪热所干,遂下臭浊之汁,是火能消物,脑有所伤也。治法先宜清肃上焦气道,继以镇坠心火,补养水源,此其大略耳。”对鼻渊的治法提出了独特的看法。陈实功《外科正宗》卷4说:“脑漏者,又名鼻渊,总因风寒凝入脑户与太阳湿热交蒸乃成。其患鼻流浊涕,或流黄水,点点滴滴,长湿无干,久则头眩虚晕不已。治以藿香汤主之,天麻饼子调之,亦可渐愈。如日久虚眩不已,内服补中益气汤,六味地黄丸相间服,以滋化源始愈。”指出了风寒、风热、湿热、虚损的原因和补虚的具体方法。张介宾《景岳全书》卷27谓:“鼻渊证,总由太阳、督脉之火甚者,上连于脑,而津津不已,故又名为脑漏。此证多因酒醴肥甘,或久用热物,或火由寒郁,以致湿热上熏,津汁溶液而下,离经腐败,有作臭者,有大臭不堪闻者……常以清化饮加白蒺藜五钱或一两,苍耳子二至三钱。若火之甚者,再以清凉等剂加减用之,每获痊愈,或用宣明防风汤之意亦可。但此证一见即宜节戒早治,久则甚难为力也。凡鼻渊脑漏虽为热证,然流渗既久者,即火邪已去,流亦不止,以液道不能扃固也。故新病者多由于热,久病者未必尽为热证。此当审察治之。若执用寒凉,未免别生他病。其有漏泄既多,伤其髓海,则气虚于上,多见头脑隐痛及眩运不宁等证。此非补阳不可,宜十全大补汤、补中益气汤之类主之。”从而对本病的病因病理、治疗方法等均作了比较全面的论述。清代对鼻渊的论述亦很多。如张璐《张氏医通·鼻》卷8说:“鼻渊,鼻出浊涕,即今之脑漏是也。《经》云:胆移热于脑,则辛頞鼻渊,传为衄蔑

瞑目。要皆阳明伏火所致。宜风药散之,辛夷散加苍耳、薄荷,夏月加黄芩、石膏。不应,非火也,膈上有浊痰,湿热也,双解散加辛夷。”提出了“阳明伏火”的病因病理及其治法。冯兆张《冯氏锦囊秘录·杂症》卷6说:“鼻流浊涕不止者,名曰鼻渊,乃风热灼脑而液下渗,或黄或白,或带血如脓状,此肾虚之症也。《经》曰:脑渗为涕。又曰:胆移热于脑。《原病式》曰:如以火灼金,热极则反化为水。”又说:“久患鼻脓涕极臭者,即名脑漏。气虚者补中益气汤,阴虚者麦味地黄汤。”提出了肾虚、气虚、阴虚的证治。庆云阁《医学摘粹·杂证要法·鼻病》说:“鼻病者,手太阴之不清也。……若肺逆不降,则宗气壅阻,而鼻塞流涕之病作矣。……如中气不运,肺金壅满,即不感风寒,而浊涕时下者,此即鼻渊之谓也。而究其本源,总由土湿胃逆,浊气填塞于上,肺是以无降路矣。”认为鼻渊病机与脾胃、肺的失调有关。费伯雄《医醇賸义》卷2说:“脑漏者,鼻如涌泉,涓涓流涕,致病有三:曰风也,火也,寒也。鼻为肺窍,司呼吸以通阳,贼风侵入,随吸入之气上彻于脑,以致鼻窍不通,时流清涕,此伤风之脑漏也。阳邪外烁,肝火内燔,鼻窍半通,时流黄水,此火伤之脑漏也。冬日祁寒,感冒重阴,寒气侵脑,鼻窍不通,时流浊涕,此寒伤之脑漏也。致病不同,施治各异,宜随症辨之。风伤脑,桑菊愈风汤主之。火伤脑,清肝透顶汤主之。寒伤脑,通阳圣化汤主之。”费氏所论,基本上概括了前人对鼻渊病因的认识。可见,古人对鼻渊(包括急性和慢性化脓性鼻窦炎)其病机多从虚、实、寒、热认识。其属实、属热者,如胆移热于脑,或脑受风热,或湿热、火热上蒸、外寒束内热等;其病属虚、属寒者,主要是脑寒、肾虚、阳虚、气虚等。

慢性化脓性鼻窦炎属鼻常见病之一,由于其病程长短不同,病情轻重不一,因而证候很多。但其基本证候主要有气虚邪滞鼻窍、阳虚寒凝鼻窍、郁热熏蒸鼻窍三类。其兼证亦复不少,主要是兼表寒、里寒、兼里热、兼湿浊或湿热、兼气血瘀滞等证(如病程较久者)。

本病的辨证论治规律主要有:

1、气虚不足,邪滞鼻窍证:可分为肺气亏虚,邪滞鼻窍证和肺脾气虚,浊上干证。本类证候的特点是在慢性化脓性鼻炎基本特点(鼻塞,流脓涕,或有头痛等)的基础上,表现为气虚不足的证候,如遇风寒则症状加重,舌质淡或偏淡,苔白,脉细或弱。因鼻属肺,如无脾虚证候,宜辨证为肺气亏虚,邪滞鼻窍证,治宜益气固表,祛邪通窍,常用方如玉屏风散,或补中益气汤加减;如见有倦怠乏力、纳差、便溏,舌质淡胖或有齿痕,脉濡等脾虚或脾虚湿郁的某些症候,当从脾气虚亏虚,湿浊上干(邪滞鼻窍)证认识,治宜益气健脾,化浊通窍,常用方主要是参苓白术散加减。从所录病案看,本类证以肺脾气虚,浊阴上干证居多。

2、阳气亏虚,寒凝鼻窍证:可分为肾阳亏虚、脾肾阳虚,以及肺肾阳虚,寒凝鼻窍证等证候。本类证候的特点是在慢性化脓性鼻炎基本特点的基础上,出现阳气亏虚的某些证候,如脾阳虚者,手足不温,肢凉畏寒,舌质淡或淡胖,脉沉细弱;以肾阳虚为主者,或兼有小便清长,腰膝酸软,阳萎等症;兼脾阳不足者,或有大便溏泻、纳差、肢困等症;兼肺阳不足、寒凝鼻窍者,往往鼻塞、头痛或局部胀痛明显,或有沉重感,遇风冷而重,得热则减清,涕粘白量少。肾阳虚为主者,常用方如附桂八味汤加减;脾肾阳虚证,常用方如补中益气汤加附、桂、干姜之类;肺肾阳虚证,常用方如麻黄附子细辛汤或真武汤加味。

3、腑脏郁热,熏蒸鼻窍证:可分为肺胃郁热、肝胆郁热、脾胃湿热,熏蒸鼻窍证。本类证候的特点是在慢性化脓性鼻炎基本特点的基础上,出现脏腑郁热的某些证候。如大便干结,小便黄,舌质偏红,苔黄或微黄,脉实或稍数。由于鼻属肺窍,与阳明经关系密切,如整体证候无肝胆病症,多从肺胃郁热辨证认识,常用方如泻白散、凉膈散、升麻解毒汤(见急性化脓性鼻窦炎)加减。若出现口苦咽干,心烦易怒,脉弦稍数,或见眉棱骨处疼痛,当从肝胆郁热辨证认识,常用方如龙胆泻肝汤。如出现肢困,纳差腹胀,舌质偏红,苔黄见腻,脉濡等症,宜从脾胃湿热辨证认识,常用方如甘露消毒丹加减(滑石、茵陈、黄芩、石菖蒲、木通、川贝母、射干、连翘、?白蔻仁、藿香、薄荷)。

4、气虚不足,郁热熏鼻证:本证属虚实夹杂证,其气虚为整体辨证,郁热熏鼻主要是指局部辨证,即整体辨证具有肺气亏虚或肺脾气虚的一些特点,如易出汗,易感冒,身疲乏力,胸膈痞闷,短气纳呆等,同时兼有涕黄浊、鼻粘膜偏红;亦或在气虚证表现的同时,具有某些脏腑(肺胃、肝胆)郁热症候,如舌质红,苔微黄,脉小数等。治宜益气清热,祛邪通窍。当随证拈方。

5、气血瘀滞,邪阻鼻窍证:在慢性化脓性鼻窦炎中,本证多属兼证。当患者具有头痛明显,涕难出,鼻甲暗滞,舌质暗或有瘀点,月经有血块等某些血瘀的证候特点时,可以考虑从气血瘀滞,邪阻鼻窍认识。常用方如补阳还五汤,常用药物如皂角刺、穿山甲、当归尾、地龙、桃仁、红花、川芎、赤芍药之类。

6、辨识本病的局部症状与体征对指导治疗用药亦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慢性化脓鼻窦炎的局部症状和体征主要有头痛、鼻塞、多涕,以及鼻甲色泽改变。

(1)头痛、头昏:一般说来,在气、阳亏虚证中多属风寒凝滞鼻窍,宜酌情配伍温经散寒之品,如制川乌、制草乌、细辛、川芎之类,以祛风止痛;在郁热证中,多属气血瘀滞,宜酌情配伍凉血活血,化瘀通络之品,如地龙、丝瓜络、穿山甲、皂角刺,但在临床上,亦有不少医家在大队清热药中,配伍辛散祛风止痛之品,如防风、独活、细辛、川芎、白芷、羌活、蔓荆子、藁本之类,往往亦可取到宣散活血之效而止痛。

(2)鼻塞、鼻甲色泽改变:在气、阳亏虚证,或伴鼻甲色淡或偏淡时,多属寒湿凝滞鼻窍;在郁热证中,或伴鼻甲偏红或暗红时,多属气血郁滞;鼻甲色泽的改变,不一定与主证一致。常用药物参见“慢性鼻炎”。

(3)多涕:涕属湿浊之邪,其表现与主证不一致时,作为兼证对待。涕粘白属寒湿,涕黄浊属湿热郁滞,治疗中,一般宜注意选用芳香化浊与排脓除涕之品。慢性化脓性鼻窦炎各证均可选用芳香化浊药物,如白芷、石菖蒲、藿香之类;升提排脓之品如桔梗、升麻,在气虚证中多用;活血排脓之品如穿山甲、皂角刺,在鼻塞重而涕难出时多用;除湿排脓之品如苍耳子、冬瓜皮、薏苡仁,在脓涕量多时宜用;解毒排脓之品如鱼腥草、瓜蒌、天葵子,在涕黄浊量多时宜用。

1、肺胃郁热,邪滞鼻窍证

主证:鼻涕黄粘,鼻塞,鼻粘膜暗红肿胀,并见咳嗽少痰,口微干,小便黄,大便或干结。舌质略红,苔微黄,脉洪缓有力或滑略数。

证候分析:鼻属肺窍,与阳明经脉关系密切。因饮食不节,脏腑郁热内藴,热邪循经上蒸,邪滞鼻窍,故见鼻塞,涕黄浊;热郁血滞,则鼻黏膜暗红肿胀;肺经郁热,宣降失调,则咳嗽有痰。全身及舌脉所见,为肺胃郁热之证。

治法:清泻肺胃,化浊通窍。

方剂:清肺通窍汤(经验方)

药物组成:辛夷10g,苍耳子9g,桔梗10g,桑白皮10g,鱼腥草10g,黄芩10g,麦冬10g,赤芍药10g,川芎6g。

加减:涕难出者,酌加皂剌,穿山甲排脓;伴头痛,酌加皂角刺,露蜂房;口微干者,酌加花粉或葛根清热生津;大便干结者,少佐生大黄,入煎剂汤中泡服。

2、肝胆郁热,邪滞鼻窍证

主证:鼻涕黄绿粘稠如脓,味或带臭,鼻塞,检查见鼻粘膜红肿带暗。伴头痛头昏,口苦咽干,烦躁易怒,小便黄,大便或干结。舌质红,苔黄,脉弦数或弦滑略数。

病机分析:胆为奇恒之腑,胆气升发,上通于脑,脑连于鼻。若肝胆郁热,热毒循经上蒸,熏脑灼鼻,邪阻清窍,故见鼻塞,脓涕黄绿,其色应胆;热血滞,则鼻黏膜暗红肿胀;肝胆郁热上蒸,清窍不利,故见头痛头昏,口苦咽干,烦躁易怒等症;热邪内郁,则大便结,小便黄;舌脉所见为肝胆郁热之征。

治法:清胆泻热,化浊通窍。

方药:加减奇授藿香汤(经验方)。

药物组成:藿胆丸15g,柴胡6g,黄芩10g,龙胆草10g,茵陈15g,辛夷10g,木通10g,白芷10g,苍耳子10g,皂角刺10g。

加减:头痛者,酌加露蜂房止痛;苔腻者,酌加法夏、陈皮、薏苡仁或苍术健脾燥湿;口苦、急躁易怒者加栀子以助清肝;大便秘结,酌加瓜蒌仁清热通便。

3、肺气亏虚,邪滞鼻窍证

主证:鼻涕粘白量多,嗅觉减退,鼻塞时轻时重,遇风寒则症状加重,检查见鼻粘膜暗淡肿胀。伴面色不华,恶风,容易出汗。舌质淡,苔薄白,脉缓弱。

病机分析:鼻为肺窍。肺气不足,邪毒久滞鼻窍,则鼻涕粘白量多,嗅觉减退,鼻塞时轻时重,鼻粘膜暗淡肿胀;肺主卫外,肺气虚,卫外不固,故遇风寒则症状加重。全身及舌脉所见,为肺气亏虚之证。

治法:温补肺气,祛风散寒。

方剂:温肺止流丹(《辨证录》)合苍耳子散(《严氏济生方》)加减

药物组成:党参10g,荆芥10g,细辛3g,诃子10g,鱼脑骨10g,甘草6g,桔梗10g,白芷10g,苍耳子10g,辛夷10g。

加减:容易感冒,加玉屏风散(党参,白术,防风)以助益气固表;涕难出,加皂角刺,穿山甲之类;涕黄或舌苔黄,酌加黄芩,桑白皮,银花,鱼腥草之类。

4、脾气亏虚,邪滞鼻窍证

主证:鼻涕粘白量多,鼻塞重,嗅觉减退,鼻甲粘膜肿胀暗淡,或中鼻甲息肉样变。伴倦怠乏力,纳差,大便溏。舌质淡胖,苔腻,脉细缓或细滑。

病机分析:脾主运化水湿。脾虚湿浊内生,上干清阳之位,结聚鼻窍,则为鼻涕粘白量多,鼻甲粘膜肿胀暗淡,,或中鼻甲息肉样变;邪阻于鼻,清窍不利,故为鼻塞,嗅觉减退。全身及舌脉所见,为脾虚湿浊内郁之证。

治法:健脾益气,化浊通窍。

方剂:参苓白术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加减

药物组成:党参10g,白术10g,茯苓15g,甘草6g,淮山药15g,扁豆10g,莲子肉10g,薏苡仁15g,缩砂仁6g,桔梗10g,川芎6g。

加减:酌加白芷,苍耳子,辛夷,石菖蒲;川头痛加草乌;纳差加神曲,麦芽之类。纳差腹胀,苔腻,浊涕量多,加苍术,薏苡仁,砂仁之类;鼻涕难出加皂角刺;苔黄或涕黄,酌加黄芩,茵陈,黄柏之类。伴鼻甲息肉样变或鼻息肉,加泽兰,泽泻,石菖蒲。

5、肾阳亏虚,寒凝鼻窍证

主证:头痛,鼻塞,浊涕粘白,嗅觉减退,伴形寒肢凉,精神萎糜,常感腰背冷痛,或有背寒如掌大,小便清长,夜尿多。舌淡苔白,脉沉细弱。

病机分析:肾阳亏虚,寒湿内生,上干清窍,故见鼻塞,浊涕粘白,嗅觉减退;寒主收引,

寒凝经脉不通则头痛;阳主动,阳虚生外寒,故形寒肢凉,精神萎糜;督脉行于背,腰为肾之腑,肾气不足,督脉虚寒,故常感腰背冷痛,或有背寒如掌大;阳虚则气化不利,故小便清长,夜尿多。舌脉所见为肾阳亏虚之征。

治法:温肾壮阳,散寒通窍。

方剂:麻黄附子细辛汤(《伤寒论》)合苍耳子散(《严氏济生方》)加减

药物组成:麻黄6g,附片6g,细辛3g,白芷10g,苍耳子10g,辛夷10g。

加减:头痛,少加川乌,重加白芍,佐甘草;涕难出,加皂角刺,穿山甲之类;

【经验方】

1、玉屏风散合苍耳子散加味(李祥民,朱政衡.中国社区医师2009年第24期P162)

药物组成:黄芪30g,白术20g,防风10g,苍耳子15g,辛夷15g,薄荷10g,细辛3g,白芷30g,川芎15g,当归10g,柴胡10g,菊花10g,连翘20g,葛根20g,浙贝20g,桔梗10g,穿山甲3g,甘草6g。

煎服法: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

2、鼻渊舒丸加减(崔俊明.河北中医2007年l1月第29卷第11期P1026)

药物组成:苍耳子100g,细辛80g,藿香90g,桔梗80g,川芎100g,路路通80g,土茯苓90g,防风80g,生牡蛎150g,黄芩80g,甘草60g。

加减:头痛剧烈者,可根据头痛不同部位,适当选用清利头目,止头痛的药物,如巅顶痛用白芷,蔓荆子;后枕骨痛及颈项痛用葛根;双侧太阳穴痛用柴胡。鼻塞较甚者可选加辛夷,石菖蒲等。鼻涕黄浊而量多者,可选用冬瓜仁,瓜蒌仁,薏苡仁,马勃,鱼腥草,皂角刺等;痰多者,加北杏仁,桔梗等。

制用法:上药共为细末,炼蜜为丸,每丸重9g,用蜡纸包好。每日2次,每次1丸,温开水送服。

3、麻杏甘石汤加味(刘占通.河南中医2008年8月第28卷第8期P22)

药物组成:麻黄,甘草,细辛各5g,石膏80--150g,苍耳子,辛荑,白芷,杏仁各12g,黄芩,川芎各15g。

加味:头胀眩晕,闷热昏沉加薄荷,菊花各12g;鼻涕黄稠或腥臭加银花,连翘各20g;涕黄量多加蒌仁10g;阴虚内热加生地黄12g,知母,麦冬各15g。

适应证:有反复发作的鼻窦炎病史,临床表现为头痛头胀,或有昏沉眩晕,或有前额闷热,间歇性或经常性鼻塞,流浊涕或粘液性脓涕或流血,证属邪热壅肺,闭阻窦窍者。

煎服法:每日1剂。

4、参苓白术散加味(孙昌文,张海龙.中国医药指南2008年2月第6卷第2期P213~214)药物组成:莲子肉15g,薏苡仁15g,砂仁15g,桔梗15g,白扁豆20g,茯苓30g,人参30g,甘草30g,白术30g,山药30g。

加减:涕多者加乌梅15g,诃子10g,苍耳子10g;喷嚏较多者,加僵蚕10g,蚕蜕15g,苍耳子10g。

煎服法:将上药加水400ml,浸泡30分钟,煮沸20分钟,共煎两次,混合约400ml,分早晚个各服200ml

5、小柴胡汤合苍耳子散加减(刘淑红.世界中医药2008年5月第3卷第3期P143)

药物组成:柴胡10g黄芩10g,党参15g,制半夏10g,炒苍耳子6g,白芷6g辛夷10g,薄荷6g,钩藤15g,藿香10g,石菖蒲10g,炙甘草6g。

煎服法:每日1剂,水煎2次早晚服。

6、苍耳子散加味(杨巧红.光明中医2008年6月第23卷第6期P764)

药物组成:苍耳子10g,辛夷10g,细辛3g,白芷12g,野菊花15g,鹅不食草15g,自芍12g,胆南星10g,薄荷6g,白附子los。

加减:头痛重者加川芎,蔓荆子,鼻涕黏稠结块不易出者加皂角刺,风盛见头部窜痛,鼻流清涕者加自蒺藜,防风,鼻涕中夹有血丝者加田七,旱莲草,卫气虚弱易感冒者加玉屏风散。煎服法:每日1剂,水煎取汁300ml,分早晚2次温服。

7、千金苇茎汤加减治疗小儿鼻窦炎(何勉彭璐璐.四川中医2008年第26卷第3期P110)药物组成:苇茎5g,苡仁5g,冬瓜仁5g,桃仁5g,银花5g,连翘5g,黄芩5g,黄芪8g,苍耳6g,辛夷5g,白芷8g,甘草3g。

煎服法:水煎服,4岁以上每日1剂,年龄小者量酌减。

8、通窍止痛汤(可新玲马启林.中国医药指南2009年7月第7卷第l3期P81)

药物组成:苍耳子10g,辛夷15g,白芷15g,细辛3g,川芎30g,荆芥9g,防风9g,薄荷(后下)6g,羌活15g,藁本10g,黄芩10g,甘草6g。

煎服法:分早晚2次,水煎服。

9、通窍解毒汤(张国珍,成辉.陕西中医2008年第29卷第9期P1195)

治疗方法通窍解毒方:柴胡,辛荑花,桔梗各15g,防风,黄芩,白芷,苍耳子,赤芍,天花粉,前胡,川芎各10g,薏米仁,鱼腥草,公英各30g,,生甘草6g。

加减:分泌物黄稠者可加栝楼皮,冬瓜仁各15g;分泌物清稀者加杏仁,浙贝母,茯苓各10g;鼻塞重者加细辛39g,藿香10g;气虚明显者加黄芪30g,,白术10g;便秘者加大黄3~6g;头痛甚者按部位分经用药。

煎服法:水煎服,每日剂,分2交服。

10、深刺下关穴治疗慢性鼻窦炎(马小允,徐智广,孟建国.河北中医2008年1月第30卷第1期P69)

患者侧卧位闭口,取下关穴,常规消毒后,用3寸毫针直刺2.5寸左右(儿童酌减),即可刺到蝶腭神经节,刺中神经节后,即有酸、麻、胀、痛感并向周围呈喷射状强烈放射,行强捻转及振颤刺激后即可出针,不留针。每次双侧分别针刺,每周针刺1次,3次为1个疗程。【外治】

1、滴鼻:治以宣肺通窍,祛邪止涕之剂,常用药物如滴鼻灵,辛链液,鹅链液,50%鱼腥草液等,每日2~3次。

2、吹鼻:用碧云散,冰连散,吸鼻散,肃窦散之类吹入鼻腔,以祛邪止涕,每日2~3次。

3、塞鼻法:用通鼻散(药物组成:青黛l0g,炒苍耳子l0g.黄苓l0g,鹅不食草l5g,白芷l0g,辛荑l0g,银花l0g,细辛5g.冰片5g。共研细末,用药棉球开水攫湿(捏之不出水为度),蘸药末塞患侧鼻孔,保留2小时后取出弃用,每日1次。双侧鼻窦炎者,先塞一侧,2小时后再塞另侧。

4、蒸气吸入法:此法是将药液煮沸.或用开水直接冲泡药物.以鼻吸其热蒸气治疗鼻病的方法,每次15~20分钟,每日1~2次;或将药液超声雾化吸入,每次20~30mL。所用药物可按辨证论治处方,或用苍耳子散加味。

5、洗鼻法:此法是将药物煮沸后去渣,取上清液,调温至37℃左右,将药液从鼻中吸入,从口中叶出,每天1~2次。常用药物按辨证论治处方,或用苍耳子散加味。

6、鼻窦冲洗:对慢性上颌窦炎,在应用上颌窦穿刺冲洗方法时,冲洗液使用中药制剂(一般按注射剂或口服液要求,水煎液过滤,取上清液,高压灭菌,分装备用),如五味消毒饮加减(辛夷30g,苍耳子30g,金银花30g,地丁30g,蒲公英30g,天葵30g,薏苡仁30g,茯苓30g,赤芍15g,丹参15g,黄芪15g,野菊花30g),清开灵注射液,鼻渊口服液(市售成药),或其他中药煎液,每日1次。

7、置换疗法:用于全组鼻窦炎,置换药液使用中药煎液(如鼻渊汤:辛夷10g,丹皮6g,赤芍6g,川芎6g,菊花6g,栀子10g,防风10g,黄芩6g,金银花15g,蓉香6g,自芷6g,煎成汤汁,过滤,灭菌,装瓶备用)或上述鼻窦冲洗液中药制剂,每日1次。

第一节外鼻畸形

周围骨折移位。

1.患者外鼻的纵轴部分或全部偏离中线,并伴有鼻阻及头痛,分泌物增多等症状。

2.鼻腔检查、X线摄片或CT检查,确定骨部及软骨部的异常部位、性质及程度,为设计手术方案提供依据。

【治疗】

手术矫正常有:

1.外伤所致的歪鼻,两周内用鼻骨复位钳将骨折复位。

2.若犁状孔周围也有骨折,须切开复位;若陈旧性犁状孔周围骨折,须凿除鼻骨及上颌骨额突周围部分骨痂,形成一三角形空隙(鼻背较宽一侧),然后分离对侧上颌骨额突的皮肤及粘膜,于上颌骨额突处向上凿开,即可将鼻梁压向中线位固定。

3.中隔仅软骨部整个向一侧偏斜,用摇门术式矫正。矫正手术必须根据每个病人的具体情况而定。

二、鞍鼻

鞍鼻又称塌鼻,是由于先天发育异常、外伤(包括手术创伤)、中隔血肿或脓肿及特异性感染等引起的病变,并破坏了鼻骨及鼻软骨支架所致的畸形。

【诊断】

2.确定鼻骨、鼻软骨支架及表面皮肤与鼻腔粘膜等软组织的损坏情况,以便设计合理的治疗方案。

【治疗】

1.如患有麻风、梅毒等全身病,应先予以治疗,手术暂缓进行。感染萎缩的鼻腔,应冲洗,滴药,并配合全身治疗,待鼻腔粘膜尽量恢复正常,或鼻腔感染基本控制后再考虑手术。

2.鼻部软组织损伤严重者,应先修复软组织。根据情况松解瘢痕挛缩,或植皮,利用转移皮瓣修复皮肤缺损。

3.鞍鼻的手术修复,目前仍是采用填充物填充塌陷部的方法。填充物可采用自身的骨或软骨,或库藏同种骨及软骨,也可采用各种化学合成物,目前合成物多用硅胶片或人造骨粉。术前必须造模取型,根据模型制作填充物。手术时作鼻内切口或鼻尖鼻小柱部蝶形或T形切口,放入填充物。

4.术后须使用抗生素。

5.术后定期随访。

三、驼峰鼻

驼峰鼻为先天性发育畸形,或幼年时鼻部受伤,促使鼻骨和软骨过度增生,表现为鼻梁似驼峰状隆起,鼻背长,鼻尖微向上唇弯曲如鹰嘴,鼻背驼蜂几乎都包围骨和软骨部。

【治疗】

驼峰鼻一般无症状,多因美容要求而求医。手术整形包括削低驼峰和缩狭鼻梁。

第二节先天性前、后鼻孔闭锁

一、先天性后鼻孔闭锁

先天性后鼻孔闭锁系鼻部最常见先天性畸形。国外资料统计,本病发生率为所有婴儿的1/60000,约60%为单侧,男女比例为1∶2。闭锁可分为部分性或完全性。闭锁处的组织可能为膜性、骨性或混合性。发生学上的原因有颊鼻膜遗留或颊咽膜上部未吸收,上皮栓块堵塞或鼻后孔周围组织增生堵塞等说法。常伴有其他部位的畸形,或有家族史。

【诊断】

1.双侧完全闭锁时,由于新生儿本能只会经鼻呼吸,尚未学会经口呼吸,所以出生后常很快出现严重呼吸困难甚至窒息。但当张口啼哭时,可吸入空气而呼吸困难暂时缓解,随后闭口又经鼻呼吸时,呼吸困难再次出现,如此出现周期性呼吸困难,如不采取救治措施,极少能成活者。因为婴儿无法吸奶,也可能因严重营养不良或吸入性肺炎而夭折。

2.单侧闭锁或不完全闭锁者,出生后吸呼困难可能不严重,也能吮奶,但在哺乳过程中,若一侧鼻孔(双侧不完全闭锁者)或健侧鼻孔(单侧鼻孔)被母亲乳房压迫,即出现呼吸困难,所以婴儿经常选择固定哺乳位。呼吸道感染时也可出现呼吸困难。

3.儿童或成年人可偶然见到双侧完全性闭锁者,表现为张口呼吸,嗅觉消失,不能擤鼻,鼻前庭及前鼻孔周围皮肤糜烂,讲话呈闭合性鼻音。

4.新生儿窒息复苏后,疑有后鼻孔闭锁者,应在口腔放置金属通气管或气管内插管保证呼吸道通畅下,进行前后鼻孔检查。儿童及成年人进行鼻腔及鼻咽部检查的同时,可进

行X线或CT检查,以了解闭锁部位及程度;后鼻孔闭锁者,常伴有全身其他部位的畸形,应同时进行认真检查。

5.应注意与增殖体肥大、后鼻孔息肉、鼻咽部脑膜膨出、先天性皮样囊肿等疾病鉴别。

【治疗】

1.完全闭锁的新生儿患者,可将小号金属通气管置入口腔,以维持上呼吸道通畅。将通气管固定后,可用胃管或滴管喂奶,也可使用特制的双孔奶嘴来喂奶及呼吸。多数在喂养过程中因各种并发症而死亡。有人主张手术治疗在两岁左右较恰当;也有人主张在出生后数小时之内手术并无任何禁忌,因不建立永久性呼吸通道,很难成活到两岁。气管造口后,护理也很困难,也容易发生严重并发症。

约10%患者为膜性闭锁,可采取经鼻腔途径穿刺扩张的方法。90%为骨性闭锁,最适当的术式是经腭进路鼻后孔成形。

2.单侧闭锁或双侧不完全闭锁者可以待至适当年龄再进行手术,手术方法及原则与完全闭锁相同。

二、先天性前鼻孔闭锁

胚胎6个月后暂时阻塞前鼻孔的上皮栓未被吸收或吸收不全时,即形成前鼻孔完全闭锁或部分闭锁,可为单侧也可为双侧。此种畸形极少见。

诊断及治疗原则与先天性后鼻孔闭锁基本一致。但由于闭锁在前鼻孔,而且均为膜性,手术较为简单,所以更适于早期手术。

第三节鼻及鼻窦外伤

鼻及鼻窦位于颌面部,遭受外伤时,常合并有颌面伤、颅脑伤及头颈部其他部位的损伤。所以,在诊断及治疗上应特别注意以下原则。

1.首先检查伤者的意识状态及呼吸、循环系统功能,要迅速恢复并保持呼吸道的通畅。同时进行止血,补液,维持循环系统的正常功能,并记录生命体征的变化。

2.必须进行全身检查,特别注意头颈部,全面了解受伤情况。

3.当合并有颅脑、颈部或身体其他部位重要脏器伤时,只有在不延长麻醉时间,不影响处理主要脏器损伤的情况下,才能同时进行鼻及鼻窦伤的处理。否则,应在生命体征稳定后,再行处理。

4.面部血液丰富,伤后24~48小时之内只要无明显感染,均可作一期缝合。受伤超过48小时或有明显感染者,作延期缝合。有中等或小的缺损的轻度感染软组织创口,在抗感染及局部湿敷3~5日后,采用适当皮瓣修复。组织缺损过大时,作创缘定位缝合,后期修复。颌面部软组织在清创时,切除的边缘一般不超过1~2mm。

5.鼻腔、鼻窦均易感染,在保证通气的情况下,必须十分注意引流通畅。

一、鼻骨骨折

外鼻骨架系一对较薄的梯形鼻骨及部分上颌骨额突构成,遭受外力后易引起骨折或错位。本节内容限于单纯闭合性鼻骨骨折,是平时较为常见的鼻部创伤。

【诊断】

1.有外伤史。外鼻肿胀皮面瘀血、鼻粘膜、骨膜有破损时,可出现鼻出血或局部皮下气肿。

2.鼻梁呈现塌陷、变宽或歪斜等畸形,内眦间距相对增宽。没有错位时,畸形不明显。骨折部位压痛明显,扪诊鼻骨可有骨摩擦音。

3.鼻部侧位X线平片,可提供诊断参考。儿童骨化不全,X线诊断可导致错误诊断,应特别谨慎。

【治疗】

1.无移位的线形骨折,不需特殊处理。有移位时,应尽快整复。局部肿胀、瘀血严重者,可暂缓整复,但不得超过两周;儿童最好不超过1周。

2.鼻骨骨折复位方法

(1)成人用1%麻黄素和1%地卡因棉片收缩及麻醉鼻粘膜。儿童应在全麻下进行。

(2)单侧向外侧方移位的骨折,术者用两手拇指压迫一侧鼻骨突起处,当感到有复位摩擦音时,证明已复位成功。

(3)单纯凹陷骨折,可用鼻骨复位钳,前端裹以凡士林纱条或橡皮管。伸入到鼻腔骨折部的下方,向上向外将骨折片抬起,同时另一手手指按压鼻梁,推压健侧鼻骨,可闻及复位的骨摩擦音。鼻腔填塞凡士林纱条或碘仿纱条,以利于固定及止血。24小时后取出纱条,2周内勿碰压鼻部。

3.鼻骨骨折合并鼻中隔骨折或脱位时,将鼻骨复位钳的两叶分别伸入两侧鼻腔,置于鼻中隔偏曲处下方,挟住鼻中隔,垂直向上移动复位器,偏曲脱位处即恢复正常位。再以

上法复位鼻骨骨折,然后鼻腔填塞凡士林纱条,48小时后拔出。

二、额窦骨折

额窦骨折可为开放性或闭合性。骨折部位分前壁或后壁,后壁骨折伴脑膜撕裂约占50%。

【诊断】

1.前壁骨折:线状骨折仅有前额软组织肿胀,压痛;凹陷性骨折有明显外形变化,可触及凹陷或活动骨片,有时可见皮下气肿及血肿。X线照片可见骨折片,有时尚可见额窦积血。

2.后壁骨折:多同时有前壁骨折,一般诊断较难。X线

平片很难发现骨折线,CT或断层X线摄片有较大诊断价值。如发现有颅内积气,则可诊断。

【治疗】

1.前壁线形骨折不需特殊处理。前壁塌陷性骨折可作切口,沿骨折缘伸入骨膜剥离器,将塌陷的骨壁翘起复位或在骨折片上钻一小孔,伸入小钩将骨片钩起复位。如不成功,可开放窦底,将复位器械伸入窦腔将骨折片顶起,如同时有后壁骨折,可去除后壁粘膜,显露骨折线,再小心分离硬脑膜,扩大骨折裂口,清除硬脑膜外血肿。有脑脊液漏出时,缝合硬脑膜裂口,以明胶海绵贴敷或自身筋膜及肌肉修复。

2.开放性骨折可在清创时由原创口进入窦腔,将骨折片复位,并处理后壁骨折。

3.窦腔较小者,可在处理完骨折后用周围肌瓣填充永久封闭窦腔。窦腔较大或开放性损伤,感染可能性较大时,须经鼻额管建立永久引流通道。

三、上颌窦骨折

单纯上颌窦骨折多为单侧,双侧骨折常发生于面部中段骨折,包括颧骨、筛骨、鼻中隔、翼突或颅底等某些部位。据统计,开放性及闭合性骨折各占一半。

【诊断】

一、现代医学

1.前壁骨折:最多见,可为线形或塌陷性骨折,后者面部畸形较明显,有面部、眼睑肿胀,皮下及结合膜下出血,咀嚼时上列磨牙疼痛,局部触痛,可有塌陷性骨片。X线平片及CT检查可见骨折线及骨折片移位。

2.顶壁骨折:即眶底骨折。单纯发生的眶底骨折常是由于来自前方的低速钝性暴力打击眼眶区所致。常见足球赛及拳击赛时,运动员发生眶底爆折,即眼眶的最薄弱处受伤,且

70%发生于眶下沟的后内侧最薄处。临床表现有眶周水肿及瘀血斑、眼球陷没、复视及眼球上下运动受限(眼下直肌、下斜肌嵌顿于骨折线所致)、视力减退(玻璃体出血、视网膜剥离、虹膜损伤、晶体脱位、角膜损伤所致),眼下神经受损时可致眶下区感觉减退。X线及CT检查可确定诊断。

3.单纯的下壁(上牙槽突)及外壁骨折少见,常发生于面部中段骨折。

二、中医学

1.病因病机:鼻外伤是由外力直接作用于鼻部所致。由于外力大小及受力方式不同,故损伤的病理变化不同,损伤的轻重程度也不同。一般钝力碰撞,受力面广而分散,故多皮肉不破,但可使脉络受伤,血液溢出脉外,停积于皮肉之间,而致瘀肿疼痛。若为锐器损伤,则多致皮肉破裂,甚致部分脱落缺损。

2.辨证依据:外伤病史及局部症状。

3.临床分型

(1)瘀肿疼痛型:鼻部肿胀,皮下青紫色,有疼痛及触压痛。

(2)皮肉破损型:表皮擦破渗血或皮肉破损开裂,甚至部分脱落缺损,局部有出血之疼痛。

(3)鼻梁骨折型:若骨折而无移位者,局部可有疼痛或轻微肿胀;若骨折而移位,一侧者多见鼻梁歪曲,双侧者则见鼻梁凹陷如马鞍状,触诊可摸到骨折畸形;若骨全折断,按压时有摩擦感。若伤后空气进入皮肉,还可形成皮下气肿。

【治疗】

一、现代医学

1.前壁线形骨折不需特殊处理。塌陷骨折,如窦内无活动出血,单一的骨折片,可在下鼻道上颌窦内侧壁造口,经造口孔用适当器械顶复骨折片;如窦内有活动性出血,或粉

碎性骨折,则于唇龈沟处作切口,经前壁进入窦腔,将骨折片复位后,造孔窦腔之纱条在5日内分段抽出。

2.眶底爆折需尽快整复,最迟不晚于伤后3周。下直肌、下斜肌嵌顿者更需早日复位。手术选择,眶下径路或上颌窦根治术径路,也可联合使用。眶下径路在眶下缘下睑部作切口,分离眼轮匝肌并切开骨膜,向后分离至骨折处,松解嵌顿的下直肌、下斜肌并将疝入窦腔的眶内容物纳回眶内,再将骨折复位,这一径路仅使用于较为简单的骨折。粉碎性骨折或骨折片移位较多者,以上颌窦根治术径路或联合径路较好。严重粉碎性骨折无法复位时,须作自体骨移植或用硅胶等材料整复。

3.下壁骨折时,在处理窦腔后,下牙槽突请口腔科协助复位固定。外壁骨折常合并颧骨骨折,可经上颌窦根治术切口经窦腔处理。

4.开放性骨折时,可在清创时经原创口处理骨折。但较复杂的骨折,最好在清创后,再作上颌窦根治术切口,经窦腔处理骨折,并在窦之内壁造口引流。

二、中医学

1.治疗原则:着重行气活血,消肿止痛。

2.治疗方法

(1)瘀肿疼痛型:①外治:受伤初起,宜予冷敷,以帮助止血或制止瘀血扩散。第二天开始,可改用热敷,以活血散瘀,消肿止痛。或用当归15g,丹参15g,乳香15g,没药15g.煎水湿热敷。并外搽七厘散、正红花油、如意金黄散等。但不要揉擦过重,以免再度出血。②内治:用桃仁6g,红花4g,熟地15g,川芎8g,白芍10g,当归12g,丹皮10g,香附8g,延胡索8g。水煎,每日1剂,分4次服。

(2)皮肉破损型:①外治:轻者只需清洁伤口,涂以万花油,保持局部清洁。若伤口较深长,应清理创口,取出异物,再予缝合。②内治:用仙鹤草15g,白芨10g,栀子炭10g,三七5g,桃仁6g,红花5g,熟地15g,川芎8g,当归10g,赤芍10g。若边缘红肿,感染邪毒者,再加入金银花15g,野菊花15g,蒲公英15g。水煎,每日1剂,分4次服。

(3)鼻梁骨折型:以手法整复为主,使折断塌陷的鼻梁骨恢复原位。结合内服药物,以活血祛瘀,行气止痛,促进断骨愈合。①外治:有鼻梁骨折塌陷畸形者,应及早复位。②内治:初期宜活血逐瘀,行气止痛。用乳香10g,没药10g,苏木10g,红花5g,三七粉5g,地鳖虫5g,当归10g,川芎10g,赤芍10g,落得打10g,紫荆藤10g,陈皮10g。有出血者加入仙鹤草、白芨、栀子炭各10g。水煎,每日1剂,分4次服。中期宜补气和血,和营生新。用红花5,当归15,丹皮10g,大黄5g,血竭1g。水煎。每日1剂,分4次服。后期宜补气养血,肾骨壮筋为主。用人参10g,茯苓15g,当归15g,五加皮10g,血竭1g,没药6g,丁香2g,骨碎补10g,五味子10g。水煎,每日1剂,分3次服。

第四节鼻前庭炎及鼻疖

一、鼻前庭炎

鼻前庭炎是由于鼻腔分泌物刺激,手指挖鼻等不良习惯而反复损伤所引起局部急、慢性弥漫性炎症。湿疹或糖尿病患者和接触有害粉沫及气体者,更易患此病。

【诊断】

一、现代医学

1.急性患者的鼻前庭部,有时延及上唇部皮肤红肿,可见丘疹、水泡或脓泡及痂皮。

2.慢性患者皮肤粗糙,增厚甚至皲裂,鼻腔常有分泌物溢出。

3.小儿长久不愈的单侧炎症应注意是否有鼻腔异物。

4.对慢性患者应检查是否易发湿疹,或有糖尿病,并应询问患者从事的职业。

二、中医学

鼻前庭炎属中医“鼻疳”范畴。

1.病因病机

(1)肺经素有蕴热,又因起居不慎,复受风热邪毒侵袭;或因鼻前孔附近皮肤受损伤,或鼻疾脓涕经常浸渍,邪毒乘机侵袭,外邪引动肺热,风助热势,上灼鼻窍,熏蒸肌肤而为病。

(2)饮食不节,脾胃失和,运化失调,以致湿浊内停,郁而化热,湿热循经上犯,熏蒸鼻之肌肤而发。小儿因脾胃气弱,肌肤娇嫩,易积食化热,积热上攻,熏灼肌肤而致病,故尤为多见。

2.辨证依据:鼻前孔处皮肤漫肿、潮红、溃烂,浸淫流水,积结痂块,灼痒疼痛等特征。

3.临床分型

(1)肺经蕴热型:初起鼻前孔灼热干、微痒微痛,皮肤出现粟粒状小丘,继而表浅糜烂,溢出少许黄色脂水或结有黄痂皮,周围皮肤潮红,甚致皲裂,久则鼻毛脱落。全身一般无明显症状,偶有口干唇燥,头痛发热,溲赤便秘,舌红苔黄,脉数。

(2)湿热郁蒸型:鼻前孔肌肤糜烂、潮红肿,常溢脂水或结黄浊厚痂,痒痛,偶见皲裂出血,甚者可侵及鼻翼及口唇,鼻窍不通,鼻毛脱落。经久不愈或反复发作。或有胃脘不舒,口臭嗳气等胃腑积热之症。大便不爽,舌苔黄腻,脉滑数。

【治疗】

一、现代医学

1.主要是消除病因,例如鼻炎、鼻窦炎、鼻腔异物和不良挖鼻习惯等。糖尿病患者应治疗糖尿病,与职业有关者,采取适当保护或变换职业。

2.局部可使用双氧水、硼酸水清洗。轻轻擦干后,涂以含抗生素及考地松的软膏或霜剂。

二、中医学

慢性鼻炎的偏方

慢性鼻炎的偏方 保持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其实是人们最好的灭火剂 2、除了药物和手术外,民间有不少治鼻炎的小偏方,这些偏方如果对症,还是能够起到一定治疗作用的。下面我们就来介绍一些治疗鼻炎的偏方。 A食疗将蒜削除根皮装入酒坛中,再灌满醋至浸没蒜瓣为止,然后密封。一个月后启封,边食蒜、边用小口瓶装上蒜醋,每晚对准鼻孔熏半小时,能治疗过敏性鼻炎。患者不妨试试。点评:大蒜能降低胆固醇水平及高血压,起作用的是独特辛辣味的大蒜素。吃蒜熏醋这招可以试试,反正蒜也好,醋也好,都是健康食品,不会有副作用。 B熏洗辛夷15克,双花15克,公英10克,地丁10克,防风10克,虫退5克,黄芩10克,丹皮8克,菊花8克,白藓皮10克,白附子8克,桂枝8克。将以上药物水煎取500毫升药液,趁热用药液蒸气熏鼻,熏时患者应尽量深吸气,使药蒸气进入鼻腔内。待药液变温后,即可用药液冲洗鼻腔。每日熏洗3次,连用3~5日即愈。在用药过程中,患者应注意平日少食辛辣及腥物,多食蔬菜水果,躲避异味,冷天应注意保暖,平时多锻炼,尽量用冷水洗脸。点评:上面的方法是治疗过敏性鼻炎的偏方,用过此方法的人认为效果比较满意。 C按摩“搓揉穴位治疗鼻炎”的步骤是: 1、用双食指的外侧来回地搓鼻梁两侧的上下,共搓200下,搓揉到鼻梁有发热的感觉。 2、用双食指尖揉动鼻孔两侧的“迎香”穴位,共揉动200下。“迎香”穴位于鼻翼根部正侧方的小凹陷处。 3、用左手的大拇指和食指上下揉动右手的“合谷”穴位200下,再用右手的大拇指和食指上下揉动左手的“合谷”穴位200下。“合谷”穴位于拇指与食指分叉的凹陷处。点评:当鼻炎犯了时,鼻子出不上气,做完上面的按摩,鼻子顿时感觉轻松了许多。这里需要特别提醒的是,一定要坚持不懈地长期做,一旦鼻炎被治愈,还要坚持做下去。这样不仅可防止鼻炎的复发,而且还可以预防伤风感冒。搓揉的手法要较重,以能忍受为宜。

慢性鼻-鼻窦炎诊断和治疗指南(2012年,昆明)解读

·继续教育园地· 慢性鼻-鼻窦炎诊断和治疗指南 (2012年,昆明)解读 * 金加欣1 殷敏1 程雷1 *基金项目:卫生部卫生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201202005);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PAPD2010-2013);江苏省“科教兴卫工程”医学重点人才(RC2011071) 1 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江苏省人民医院耳鼻咽喉科(210029)通讯作者:程雷,教授.Email:jspent@https://www.doczj.com/doc/0c13721436.html, doi:10.3969/j.issn.1007-4856.2013.05.021 慢性鼻-鼻窦炎 (chronic rhinosinusitis,CRS)是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的常见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可引起颅内、眶内和肺部并发症。为了提高我国CRS的诊疗水平,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编委会和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分会鼻科学组在制(修)订临床诊疗指南方面 做出了很大努力,从1995年“FESS -95广州标准” [1]到1997年“海口标准”[2];从2008年“南昌指南”[3] 再到2012年“昆明指南” [4],我国鼻科学者不断深入科学研究,积累临床实践经验,参考国外最新进展,以期使指南更能符合国内临床需要。目前大多数医学专业书籍及临床诊疗规范参考的是2008年版“南昌指南”,对2012年新版“昆明指南”还缺乏全面的介绍。现将这2个版本的CRS诊疗指南作一分析和解读,供同道们在临床工作中参考。1 疾病诊断方面1.1 诊断依据 “昆明指南”与“南昌指南”一样,将CRS分为2种临床类型:不伴鼻息肉和伴有鼻息肉。在诊断依据方面,新、旧版指南也基本一致,要求2个或2个以上相关症状,强调主要症状(鼻塞、黏性或黏脓性鼻涕)必具其一。次要症状包括头面部胀痛、嗅觉减退或丧失。根据临床症状,结合鼻内镜检查和(或)鼻窦CT扫描可作出诊断。需要指出的是,影像学检查不能作为单一诊断标准,因为在健康人群中,鼻窦影像学也可能存在异常。而且“昆明指南”特别指出,对儿童CRS诊断时应严格掌握CT扫描的指征。目的是减少临床滥用影像学检查,避免过多的放射线暴露给儿童生长发育带来不良影响。在同年制订的“儿 童鼻-鼻窦炎诊断和治疗建议 (2012年,昆明)”[5] 中则明确指出,如无特殊情况,不建议进行鼻部CT检查。 1.2 病情评估 值得注意的是,“昆明指南”提出CRS病情评估的概念,包括主观和客观评估,目的是查找病因和诱发因素,判断病变类型、范围及严重程度,并据此选择恰当的治疗方式,以及对治疗效果和预后进行评估。关于主观病情评估,仍延用“南昌指南”中介绍的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 AS),根据评分将病情分为:轻度0~3,中度>3~7,重度 >7~10。也可采用鼻腔鼻窦结局测试-20 (sino -nasal outcome test -20, SNOT -20)量表。在此基础上,“昆明指南”提出对病情进行客观评估,着重强调了5个方面的评估内容,包括解剖变异、感染和变态反应因素、伴发疾病、病变 范围(Lund -Mackay评分) 及鼻内镜检查(Lund -Kennedy评分)。鼻部解剖变异会影响鼻腔鼻窦通气和引流功能,目前认为是CRS的致病因素之一。纠 正这些异常结构,可促进CRS整体症状缓解[6]。 通常采用鼻内镜检查和CT扫描对鼻腔鼻窦解剖进行准确评估。细菌培养可确定是否存在感染,但临床上可通过鼻腔分泌物的性状作出初步判断。一般来说,脓性或黏脓性分泌物常与细菌感染有关。研究表明 变态反应因素与部分CRS发生发展相关[7]。 若CRS 患者变应原皮肤点刺试验阳性、血清特异性IgE阳性,则提示存在变态反应因素。CRS伴发疾病主要是指纤毛不动综合征、囊性纤维化、免疫功能低下、气道高反应性、阿司匹林不耐受、慢性阻塞性肺病和支 气管哮喘等[8]。 这些伴发疾病增加了CRS治疗难度,而积极治疗这些伴发疾病有助于CRS症状缓解和疾病控制。 “昆明指南”推荐主要根据鼻窦C T 扫描 (Lund -Mackay评分) 来评定病变范围,同时认为“海口标准”(1997)中的CRS分型分期也可继续使用,这是在“南昌指南”中没有提及的。但Lund -Mackay评分法有其局限性,忽略了对骨炎进行评估。鼻窦骨质组织病理学检查是评价骨炎程度的金标准,但因术前无法取得骨质活检标本,目前临床

慢性鼻炎的真正效方及原理

慢性鼻炎的真正效方及原理 补中益气汤出自李东垣《脾胃论》,方剂组成:黄芪党参白术陈皮当归甘草柴胡升麻。 从诞生至今,补中益气汤在中医的临床上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神话,翻阅《续名医类案》你会发现,看上去这样简单平和的一个方剂,竟被古代医家屡屡应用来治疗危急重症,且疗效神奇。我也曾经数次使用此方,治疗一些慢性的疑难杂症,均受良效。 在出色的疗效之后,必蕴含着深奥的医理。当我在网上搜索到西北产地道药材时,对着网上罗列的药材,该处方忽然跃入脑海。 黄芪、党参、甘草、柴胡、当归均为西北产地道药材。 西北,先天艮卦,后天乾卦之地。 在人体而言,胃属艮,头属乾。先天艮卦后天乾卦之地的西北,所产之药必与人体这两部分有关,所以通常而言的所谓中气,应该是指胃气的。补中益气汤是补益胃气的良药。 在全方剂的八味药中,有五味产于先天艮卦的西北,那么另三味药物未必就与艮卦无关的。东北为后天艮卦之地,在网上搜索升麻的产地,果然搜索到一条:主产地,辽宁、吉林、黑龙江。虽然升麻产地颇多,但参考黄芪、党参、甘草、柴胡、当归的思路,该处方中的升麻应该是产于东北的最佳。因为这里的升麻得后天艮卦之气,也作用于胃。 艮为燥土。五行关系中,火生土。由火而生的土必然是燥土吧。白术主产于浙江,那里是东方,先天离火之地。白术得先天离火之气。补中益气汤中用白术,补火以生土。陈皮是南方所产最好,南方后天离火之地。 所以,用《易》的理论分析,补中益气汤是补益胃气的良方,胃气与人体各个脏腑有关联,补中益气汤最主要的治疗是既与胃又与头有关的疾病。

很多疾病是表现为胃与头有关的。比如说头晕伴呕吐;再比如说鼻炎。 头晕伴呕吐的情况颇多,可能是晕车等小疾,也可能是脑炎等重症的疾病,这里不去说它。这里着重要提的是鼻炎。 鼻炎并非大病,然而患者却倍感痛苦,鼻塞不通头晕脑胀,无心工作无心生活,整日里浑浑噩噩。 我曾多年为鼻炎所苦,深知鼻炎对人的影响。 在搜索历代治疗鼻炎的案例时,对于慢性鼻炎,有古代医家就已经总结说,一般的处方疗效均不理想,并无好方法----那种没有医案而直接记载苍耳子、辛夷花治疗鼻炎的书,根本是不可靠的,我曾服用治疗鼻炎的药物无数,一个很重要的经验是:慢性虚性的鼻炎,用这两种药物后会立即加重。在历代关于鼻炎的医案中,我只看到一例疗效非常理想的。不记得准确地医案了,但大概是一个妇女,患鼻炎后医生给开了补中益气汤,天天服用,几个月后还没有任何疗效,于是询问医生,医生说,继续服用。过去的人没现在这么多的选择,医生说继续服用那么就继续服用,结果在某一天,鼻涕突然消失,鼻炎痊愈。 这个唯一看到的治愈慢性鼻炎的医案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直很想弄明白补中益气汤能够在这例患者身上起效的机理,也只是在明白补中益气汤的易理之后,也才彻底的明白。鼻炎乃窍之病,而且是头上的窍之病。在传统的中医理论里,窍与胃有非常密切的联系。故头上的窍的毛病用既作用于头又作用于胃的补中益气汤能够真正地根治。 李东垣生活在战火纷飞之后,由于饥饱的失常,老百姓的胃气大多有损伤,故创制补中益气汤,以补益胃气,消除因胃气的损伤而导致的种种疾患的根源;如今的百姓丰衣足食,但因种种缘由,也经常过饱过饥,使胃气受损,于是生种种疾病。因而,用补中益气汤来纠正胃气的受损,可以治疗多种疾患,如慢性鼻炎等。只是,人的胃每天都辛勤地劳作,一旦受损

第009课~麻黄汤类方~《类方讲伤寒》

《类方讲伤寒》汉传中医免费教学群 2015-12-01 xx类方: --------xx老师主讲: 各位同学,今晚我们接着上课哈。葛根汤葛根汤加半夏葛根黄芩黄连汤。 1、xx汤 葛根(四两)麻黄(去节,三两)桂枝(二两)生姜(切,三两)甘草(炙,二两)芍药(二两)大枣(擘,十二枚) 上七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葛根,减二升,去白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余如桂枝法将息及禁忌,诸汤皆仿此。 相关条文:31.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 现来看条文:太阳病?--应该是太阳外感伤寒(证据:条文后诉无汗,并且葛根汤中的君药是对治太阳伤寒证)项背强几几:就是患者感觉到从腰的上部到脖子这个区域呢,紧张,酸痛,簌簌的,象有虫子或者风一样的窜。他严重了就要抽筋了,就是痉挛啊,那就要发展为“痉证”了。几几(疏音),也有解释为“酸唧唧”的那个样子。出现这个症状的原因呢,就是风邪损耗津液,津液不养肌肉了。 无汗恶风:提示是太阳外感伤寒表证。这条是说外感风寒,出现了无汗怕冷怕风等一系列太阳伤寒证,但是津液受损出现了轻微的阳明热,并且不能濡养肌肉故而多了项背强几几。寒邪伤人易产生肢体疼痛困重等,而风邪伤人最易损耗津液,产生津亏的烦温。所以选用了葛根汤。 君药:xx3两辛苦xx 臣药:xx2两生姜3两辛温 佐药:甘草2大枣12枚甘滋平

使药:xx4两甘苦微寒赤芍2两酸凉 太阳的伤寒证加葛根药症。又把桂枝汤的桂枝和芍药减了量。目的是用桂枝和芍药调和一下营卫。同时,减轻发汗的力量。毕竟是津液不足嘛。桂枝和芍药,还可以通上下表里,助葛根提升津液。 其他药症前几节课都已讲过了,我们今天来学习一下葛根:葛根,甘苦微寒。《神农本草经》:主治消渴,身大热,呕吐,诸痹,起阴气,解诸毒。 甘滋补津液,苦涌泻病邪,微寒清热。这个药,专入阳明病位,生津液,除热,尤其是对背部脖子的“痹痛”有专门治疗作用。痹是个什么东西呢?是麻痹——阻滞不通而痛的意思。《素问》说,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起阴气”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能把“水热”化为津液而上达外布。 ——这也是它能止阳明里热下利的机理。这个药,本身就是升达,用四两,取偶数,是沉降到下面,去“起阴气”。因为葛根能起阴气,故而能够治疗阳明湿热下利。 32.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者,葛根汤主之。这条和上条类似,同时说明了葛根汤能够治疗下利。 2、xx加半夏汤 葛根(四两)麻黄(去节,三两)甘草(炙,二两)芍药(二两)桂枝(去皮,二两)生姜(切,二两)半夏(洗,半升)大枣(擘,十二枚) 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葛根、麻黄,减二升。去白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 相关条文:33.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 水饮不下趋而上逆了。半夏,降逆的作用很厉害,专门止呕逆。同时用它的辛散力量,还可以发越解表,气得旁流而平冲逆。 3、xxxxxx汤 葛根(半斤)甘草(炙,二两)黄芩(三两)黄连(三两)

颈椎病临证医案分析

颈椎病临证医案分析 本书节选自《针刀治疗与康复》系列丛书之颈椎病针刀治疗与康复,《针刀治疗与康复》系列丛书主编为张天民、吴绪平,特此声明。一、顶韧带挛縮型颈椎病 患者:童某某,女,33岁,家庭主妇,于2007年4月13日来 我院就诊。 主诉:颈项部酸痛不适1年伴左肩臂放射痛1个月。 现病史:患者1年前出现颈部酸痛,经颈椎牵引、局部理疗、口服药物(具体不详),症状可缓解,但反复发作,近1个月患者出现左肩臂放射痛,大拇指麻木,经多家医院行牵引、理疗、口服药物等治疗,症状不能缓解反而加重。 查体:颈部生理曲度变直,颈肩部肌肉紧张,广泛压痛,臂丛神经牵拉试验阳性,头部叩击试验阴性,双上肢肌力正常,肱二头肌、肱三头肌反射正常,双手霍夫曼征阴性,双侧巴彬斯基征阴性。 影像学检查:颈椎x线片示颈曲变直,余未见明显异常。 诊断:神经根型颈椎病 治疗:第1次在局部麻醉下行颈椎大"T”形针刀松解术。针刀术毕,嘱患者俯卧位,助手牵拉患者肩部作对抗,术者正对头顶,左手前臂尺侧压在患者枕部,右手托住患者下颌做屈颈弹压手法,进一步松解颈部的粘连和瘢痕。颈托固定保护。 2007年4月18日二诊:患者述颈项部有轻松感,左肩臂放射痛也减轻大半。予以第2次针刀治疗:松解肩胛提肌止点和斜方肌肌腹的粘

连、瘢痕。48小时后颈部予以中频治疗,1次20分钟,每日1次,连续3日。 2007年4月23日三诊:患者述已无左肩臂放射痛,颈部的针眼处稍有不适。嘱予以中频治疗,1次20分钟,每日1次,连续5日;内服活血化瘀通络中药5剂,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连服5日;并按颈部康复操锻炼。 2007年7月20日随访,患者诉一切正常。X线片显示颈部生理曲度恢复。嘱劳逸结合,要坚持颈部康复操锻炼。 2008年6月25日电话随访,患者诉一切正常。 按:该患者刚开始是典型的颈型颈椎病的临床表现,后期又是典型的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表现,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和颈椎x线片分析,患者长期低头造成项韧带的积累性损伤,使项韧带弓弦结合部即项韧带的附着点的受力异常,引起颈后面和侧面的动态弓弦力学单元如斜方肌、头棘肌、头半棘肌和前、中斜角肌及肩胛提肌等软组织的受力异常,在弓弦结合部(软组织起止点)出现粘连、瘢痕、挛缩,而致患者颈项部酸痛不适,前、中斜角肌的挛缩又刺激臂丛神经而产生左肩臂放射痛。 依据针刀医学理论,该病属于针刀医学新分型中动态平衡失调的项韧带挛缩型颈椎病。按照头颈部弓弦力学系统的解剖结构和项韧带挛缩颈椎病的网络状立体病理构架,我们设计了大"T”形针刀松解术,"T”形横线针刀操作既松解了附着于枕外隆凸的项韧带止点、斜方肌起点粘连和瘢痕,又松解了附着在枕骨上项线周围的头棘肌止点、头半棘

医案分析题基础及答案

医案分析题(基础版) 例1:杨X X,男,28岁。 主诉:头痛、咽痛、发热1天。患者前天晚上与朋友到酒店吃饭,当时吃了一些辛辣食品,饭后坐摩托车回家。回到家时觉得鼻稍塞,头微痛。第二天起床时觉发热恶寒,全浮数。 诊断(证型): 治法: 方药:(要求写出方名、药物、用量、用法)(下同) 例2.张XX,女,42岁 主诉:咳嗽1周。患者一周前感冒,发热,恶寒,鼻塞,流涕。经服用感冒药后症状好转,但觉咽痒,咳嗽,痰少,微恶风,胃纳正常,大便小便正常,舌淡红苔薄白,脉浮。 诊断(证型): 治法: 方药: 例3:杨X X,男,58岁。 主诉:咳嗽、哮喘、痰多而稀4天。患者有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6年。前几天因不慎淋雨受寒,突发感冒,症见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胸膈痞闷,咳嗽,轻微哮喘,痰多而稀,舌淡红,苔白滑,脉浮。 诊断(证型): 治法: 方药: 例4:林X X,女,42岁。 主诉:恶寒、发热、肢体疫痛2天。患者平素体质较差,常易感冒。前几天不慎吹风受寒,又被雨水淋湿,之后见恶寒发热,头项强痛,肢体瘦痛,无汗,鼻塞声重,咳嗽痰白,胸膈痞满,舌淡苔白,脉浮而重按无力。 诊断(证型): 治法: 方药: 例5.陈X X,男,19岁。 主诉:腹痛,时时下痢、恶臭清水1周。患者因幼年丧父,家境贫寒,靠穿街走巷,贩卖爆米花度日。时

值新年,尤为辛劳,经常饮食失时,饥餐冷饮,更受风寒,遂以致病。又初因劳碌,未能及时就医,十余日后,病情加剧,始来求诊。就诊时证见脘腹痞满,疼痛拒按,时时下利,色纯青,气甚臭,口渴,舌红苔黄厚,脉滑而实。 诊断(证型): 治法: 方药: 例6,刘X X,女,30岁。 主诉:右下腹疼痛,伴发热2天。患者乃某公司打字员,平素不喜欢饮水,也较少参加体育活动,有习惯性便秘和腹痛病史。近来刚好遇中秋节,病者吃过多油腻食品和食过多月饼,加上劳累过度,以致腹痛加剧,遂来就诊。就诊时见患者发热,体温38~C,右下腹疼痛拒按,右足喜屈而不喜伸,伸则痛甚,大便干结,苔黄腻,脉滑数。 诊断(证型): 治法: 方药: 例7.梁X X,女,35岁。 主诉:寒热往来,胸胁胀满,经水适断2天。缘患者一向月经不调,上周经来而劳累,自觉“外感”,症见恶寒,发热,头痛,咽痛。自服“感冒药??(具体不详),而病未好转。遂至月经中断,寒热往来,胸胁胀满,心中烦闷,情志抑郁而默默不欲食,食后欲呕,口苦咽干,目眩,舌苔薄白,脉弦。 诊断(证型): 治法: 方药: 例8.何X X,男,28岁。 主诉:右胁疼痛,寒热往来,呕吐黄涎4天。缘患者素有慢性胆囊炎病史,近日因饮食不节,加之感受外邪,而见右胁疼痛,恶&~nlgn~,寒热并作。曾服消炎利胆片治疗而未效。来诊时表现为胁胀疼痛,寒热如疟,发热甚而恶寒轻,口苦,胸膈满闷,吐酸苦水,甚则呕吐黄涎,巩膜微黄,小便黄短,舌红苔白腻,脉弦滑数。 诊断(证型) 治法:· 方药:

老中医治疗鼻窦炎药方和病例

老中医治疗鼻窦炎药方和病例 鼻窦炎传统名称为鼻渊、脑漏、脑渗、脑泻、流涕、脑砂、控脑砂、鼻颓、脑崩等。 凡先天性筛板或蝶窦骨缺损,颅前窝及颅中窝底骨折或手术外伤等,都可以有脑脊液从鼻中流出,但这与中医所称“脑漏”有本质区别。《素问·气厥论》的“胆移热于脑,则辛安鼻渊”和《素问·至真要大论》的“少阳之变,甚则入肺,咳而鼻渊”,是祖国文献中鼻窦炎的最早记述。《外科正宗》的“脑漏”,决非陈氏所撰,当时《景岳全书》中也用此名。 清·王士贞《香祖笔记》:“王安石常患偏头痛,神宗赐以禁方,用新萝卜取自然汁,入生龙脑少许,调匀,昂头滴入鼻窍,左痛则灌右鼻,右则反之。”由此判断王安石可能曾患过鼻窦炎。 慢性鼻窦炎 慢性鼻窦炎较急性为多见,其中多窦炎和全窦炎又较单发于一个鼻窦者为多见。单鼻窦炎中,上领窦炎最多见。 慢性鼻窦炎多因急性鼻窦炎不能及时治疗或治疗不当及反复发作而 转化为慢性的。至于急性与慢性之间的分划界线,至今无明文规定。按临床上习惯,凡急性鼻窦炎超过4-6星期而不得告愈者,即成为慢性了。

[临床表现] 基本上类似于急性的所有一切症状,唯反复发作不休,缠绵难愈,但没有寒热等急性症状。急性发作时,其症状与急性鼻窦炎很相似,不过其程度较第一次急性发作时轻些,病程(指急性发作期)也较为短些。一般说来,大体上是: 分泌物特多:和急性的一样,也是主要症状之一。其质较急性的为稠厚,多呈黄绿色,粘液性或脓液性但以脓液性为主。但也有少数,质稀薄呈青白色。牙源性上领窦炎,则常有粪样恶臭味。 鼻阻塞:并不比急性的缓解,由于鼻粘膜肿胀和分泌物增多之故。而 且久病于肺经者,气必为之而虚,气以帅血,气虚则血滞而瘀,瘀留鼻甲则鼻甲肥大,瘀积不化则鼻甲之肿也无法收缩,所以长期呼吸不畅。 嗅觉减退或消失:因长期浊气蒸熏,清阳不升,致一片阴履笼罩,空 清之窍,早已不空不清。古训谓“虚以纳物”,故嗅觉出现不同程度的障碍。 头痛常有下列几个特点:①常有时间性和定位特点,且多为一侧性。若为双侧,必有一侧为重点。②疼痛不剧烈,属钝性疼痛。③疼痛在休息、安静、睡眠及滴过药、蒸汽吸入时鼻腔通气引流改善之后,即可缓解一些。在咳嗽、喷嚏、弯腰、低头、用力或突然转动头位时即加重。如吸烟、喝酒及情绪激动时,也可加重。

五期课程:医案讲解二

经典经方第五期课程 医案讲解二 病案解析——心梗危证西医辞治厥阴法则力挽狂澜 (2017年7月14日) 刘某,女,73岁。初诊日期:2017年4月12日 主诉:心绞痛伴右侧肢体瘫痪七天。 病史简要:一周前患者因心绞痛入当地县医院治疗,第二天出现右侧肢体瘫痪,神志昏昧,诊断为“急性心梗加脑梗”,主张转 入上级医院治疗。同日转入市医院治疗,症状缓解不明显, 曾因为剧烈心绞痛注射“杜冷丁”止痛,五天后下病危而出 院回家。 刻诊:神志昏昧,时有躁动,呼之可应,可言苦楚。右侧肢体瘫痪,阵发性心绞痛掣背痛肋痛。口干口渴,饮多饮温,喉中有痰粘 滞,时时呛咳,鼻饲流食。留置导尿管,尿液深黄有酸臭气。 大便数日不行,需服泻药。腹痛,周身疼痛,时掀衣掲被,时 又喜裹衣被。夜间烦躁难眠,躁动不安,而白天又常身冷覆被,无汗。下睑暗边红鲜,目睛少神,面容暗红晦腻,唇色青紫, 腹满压痛,下肢肌肤甲错血络浮露,手足扪冷,手背有黑血点,家人挤捏后渗出黑血。舌脉:脉弦迟缓,舌紫红苔黄厚干裂。

周喜梅:栝蒌薤白半夏汤 杨维宇:大柴胡汤 郑晓岑:温脾汤 宋昱霖:温脾汤 赵胜军:栀子大黄汤 李晓旭:调胃承气苦酒汤 周帅:温脾汤 李忠渝:调胃承气加人参苦酒汤欧志穗:大柴胡汤 邓茹月:温脾汤 刘聚才:桃承气 谢雨吟:前胡牡丹汤 六病辨证:类厥阴病 病机分析: 表束+表寒+伤营 太阴伤血+水饮

阳明里热+里结+里燥+水热+外燥 方证:桃核承气汤证 处方:桃核承气汤 大黄24 芒硝12(冲入)炙甘草12 桂枝12 桃仁24 水煎服6剂 二诊:目睛已有神,精神已好转,心绞痛大减,惟在服药期间,发生过心前区及心下不适感数次,家人诉肢体功能进步,已可从容 翻身,尚不能自行坐起。口干,饮多,饮温,喉中有痰粘滞, 时时呛咳,鼻饲流食。留置导尿管,尿液深黄味重。大便四五 日一行,便燥。腹痛身痛已减。阵发性烦躁有加重现象,时冷 时热,时烦躁掀被时又裹紧衣被,无汗。下睑暗红边红鲜,目 睛已有神,面容微红已不晦腻,腹满压痛,下肢肌肤甲错血络 浮露,手背有黑血点已不容易渗血。 舌脉:脉弦缓,舌淡紫红苔黄厚舌质已润。 原方续进6剂。 三诊:心绞痛已基本不发作,肢体功能明显进步,已可在家人牵引下走二十几步。已拔除鼻饲管与导尿管。烦躁大减,服二诊方中

傅文录-治病次第医案讲解

傅文录治病次第医案解析 (2020-1-2整理) 序言 郑卢扶阳医学给傅老师最大的几点启发就是: 一、治疗任何病,都需要一个完整的治疗次第,一方一法不现实。扶阳医学治疗次第,用傅老师的话总结就是:有邪去邪、无邪建中理中、最后益肾填精。所以,我们的处方是“套方”,也就是一整套的处方,完全按照治疗次第来开具,并非一方一法来治病。 二、扶阳医学把治病提升到“法”的层次上面了。如:切脉表证阳虚桂枝法、切脉里证阳虚附子法、表里皆虚应用附桂法、其他情况非附桂法。还有近期临证过程中经常应用的“黄连阿胶汤法”、“镇八方之法”、“藿香化湿法”、“川乌法”、“乌梅综合填精法”、“四逆填精法”等等,都有其不同的舌脉证运用指征,效果显著。 三、在脉法药一体论的基础上,又糅合了舌诊,也就是所谓的“舌脉症药相应学”,这在临证中对于临床疗效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提升。我们中医四诊中的“望诊”颇为重要,其重中之重就是“望舌”。舌象的全息理论能够反映几乎人体所有五脏六腑生理病理变化,对于指导临床辨证、立法、遣药、处方也是至关重要的。这在傅老师近期的临床过程中非常多见,且病人信赖程度大大提升,医患皆满意。 根据一个外地朋友所做的统计:在傅文录老师这里开具的“套方”,经过病人二至三个月的服用,随访50个病人家属,反馈信息说八成以上疗效显著、达到预期目标;少数病人的处方略做调整以后,九成以上的病人都非常满意。在这些病人里面,好多都是久病多年、八方寻访名医治疗,疗效一般的患者。所以说:在我们这里,只要您有信心,大夫就有信心!!

1 傅文录治病次第医案解析(一) 原创:傅大夫中原火神傅文录 2019-05-28 早期并失眠案 孙某某,男,53岁,河南平舆县人,2019年4月6日就诊。 病症:多年乙肝大三阳,最近发现化验肝甲胎蛋白AFP14单位,在省市级医院检查确诊为早期肝癌,但目前只用抗乙肝病毒治疗,其余治疗方法尚未采用。患者多次提到睡眠比较差,每天晚上1~3点必醒,醒后难以入睡,吃饮正常,胃酸胃胀,大便每天如常,小便黄,出汗多,手脚不凉,冬天怕冷,身困乏力,胸闷气短;舌尖红伴有郁热点,右侧肝郁线上突起小块样物,心区凹陷,右手关脉浮,沉取滑弹指,寸滑,关湿滑滞,命门重按无力,左手脉滑浮滑,沉取滑稍劲,寸细滑弱滞,关洪无力,膀胱紧,尺弱短。证属阳虚郁滞、经络不通,治宜扶阳抑阴、温肝通络,处方用药:处方一:黄连10g,丹参20g,黄芩15g,木瓜20g,炙甘草15g,党参30g,制附片15g,肉桂10g,瓦楞子15g,柏子仁20g,生龙牡各45g,砂仁15g。3付。 处方排序:黄连、丹参、黄芩、木瓜。炙甘草+党参+制附片+肉桂、瓦楞子+柏子仁、生龙骨+牡蛎+砂仁。 处方点评:处方是扶阳医学黄连阿胶汤法(黄连、丹参、黄芩、木瓜),降离火、安心神;加炙甘草+党参+制附片+肉桂温坎水,以配全前面形成坎离既济、水火交融之态势;瓦楞子+柏子仁加化痰制酸、安神棕魄;生龙骨+牡蛎+砂仁协调阴阳、纳气归正,以使阴阳合二为一之功。 处方二:硃茯神30g,琥珀15g,砂仁15g,藿香15g,青皮15g,厚朴15g,淫羊藿20g,炙甘草15g,苍术15g,五灵脂15g,海螵蛸15g,瓦楞子15g,山萸肉20g,党参15g,鹿角霜30g。5付。 处方排序: 硃茯神+琥珀、砂仁、藿香、青皮、厚朴、淫羊藿、炙甘草、苍术。五灵脂+海螵蛸+瓦楞子、党参+山萸肉+鹿角霜。

收集的几种治鼻炎的方子

收集的几种治鼻炎的方子 1。鹅不食草白芷治鼻炎 处方组成--鹅不食草30克,白芷2克,羌活15克,菊花12克,冰片5克。用法用量;研粗末,倒人洗净的空葡萄糖瓶内,加开水,待瓶内放出蒸汽时将患者鼻孔对准瓶口吸人蒸汽。每日2次,连用3~5天。 病例验证,用此方治疗急性鼻炎69例,其中治愈51例,好转15例,无效3例,有效率为95.7%。 关于鹅不食草的得名,还有一个传说: 从前,有一个农家的孩子,自幼患鼻炎,长年鼻塞流黄脓鼻涕,臭哄哄的。孩子家里养有一群鹅。一天,他赶着鹅群到一个山边的地方吃草。饿坏了的鹅群见草就吃,惟独有一种又鲜又嫩的青草,鹅群却一口都不吃。小孩用竹竿把鹅群赶到草旁,鹅群只低头闻闻,又跑开了。小孩心里好奇,拔一株草用鼻子闻了一会,忽然打了几个喷嚏,鼻子顿时也开通了。后来,他再不流浓臭鼻涕了。同村还有几个患鼻炎的孩子,也用这种青草塞鼻,都很快治愈了。从此,这种草的药用功效逐渐流传开。因为鹅不肯吃这种草,人们就给它取名“鹅不食草”。 治疗鼻炎 包括急性鼻炎、慢性单纯性鼻炎、肥厚性鼻炎、变态反应性鼻炎等。大多数病例用药后头痛、鼻塞等症状消失或减轻。用法:将鹅不食草研成细粉

吸入鼻孔,每日数次;或用棉花浸湿拧干后,包药粉少许,卷成细条塞鼻,20~30分钟后取出,每日1次;或制成油膏纱条,放置鼻腔内,1小时后取出。用药后除初起有喷嚏、流泪与流鼻涕外,余无不良反应。 2,巧用葱白治鼻炎 鼻炎虽不是什么大病,但常常鼻塞、流鼻涕,也会给患者的日常生活带来诸多不便。长期吃药不但对身体有害而且疗效不甚理想。我也曾是个鼻炎患者,数年来饱受其苦,一直在进行治疗,吃了很多药,疗效并不好,为此一直很苦恼。 几年前我偶得一民间土方,方便易行且无副作用,用这个方子终于治好了我的鼻炎。现在我将它提供给广大鼻炎患者,大家不妨一试。 治疗的药材十分常见,就是我们平时做菜用的葱。具体制作方法是:新鲜生葱,洗净,取葱白,捣烂,放几小团指甲盖大小的药棉浸葱汁备用。治疗时先用棉签沾淡盐水清洁鼻孔,然后将浸了葱汁的小棉花团塞入鼻孔内,保持数分钟,一开始感到刺鼻,渐渐会失去刺激性,当效力消失后再换新棉团。 每次如此塞半小时至一小时左右。一天两三次,为方便可多备些葱汁,用保鲜膜密封,有空就做,治疗同时可做其它事,一点儿也不影响正常的生活,方便得很。 就我自己的实践来说,这个土方对急性鼻炎疗效最好。我患急性鼻炎近半年,用这个土方只治了一个星期就有明显好转。之后,每逢感冒就用这个

黄煌经方内科医案(二)——消化系统疾病治验3则

上海中医药杂志2012年第46卷第2期SH.J.TCM Feb., 2012;Vol.46No.2经方纵横 黄煌经方内科医案(二) ———消化系统疾病治验3则 薛蓓云1,李小荣 2 指导:黄煌 3 1.江苏省江阴市人民医院中医科(江苏江阴214400);2.南京黄煌经方医学研究中心学术部(江苏南京210036);3.南京中 医药大学(江苏南京210046) 【关键词】消化系统疾病;中医药疗法;医案;黄煌【中图分类号】R249.2/.7【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7-1334(2012)02-0030-02 Appreciation of three medical records treated with Huang huang ’s classical prescriptions :Experi-ence with digestive system diseases XUE Bei-yun 1,LI Xiao-rong 2 Instructor :HUANG Huang 3 1.The People ’s Hospital of Jiangyin ,Jiangsu Province ;2.Medical Science Research Center of Huang Huang ’s Classical Prescriptions ;3.Nanji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Keywords :digestive system disease ;Chinese medicine ;medical record ;Huang Huang [作者简介]薛蓓云,女,副主任医师,主要从事中医内科临床研究工作。 1慢性浅表性胃炎案 1.1病案记录陆某,女,61岁。初诊日期:2011年6月26日。 体貌:身高体瘦,面色黄白相兼,双面颊有黑褐斑,唇色暗淡。 主诉:上腹不适10年,加重伴消瘦1年。现病史:近10年来,患者常感上腹部不适,饱食更甚, 饥饿时有不适感,伴嗳气频频,治疗乏效。近1年来症状加重,且体质量从55kg 减至47.5kg ,经检查未发现异常。就诊时症见:脘胀不适,嗳气频频;头昏乏 力,记忆力下降;睡眠欠佳,多梦;大便偏稀,时完谷不化,受凉易腹泻;口干,小便偏黄;舌淡嫩、苔薄白。患者已停经10年,年轻时有贫血史。查体:皮肤干,手部皮肤发黑、干枯,双下肢无水肿。胃镜示:慢性浅表性胃炎。予桂枝汤、四逆散合半夏厚朴汤加肉桂、大枣。处方:柴胡12g ,白芍药12g ,枳壳12g ,炙甘草3g ,姜半夏12g ,茯苓12g ,厚朴12g ,紫苏梗12g ,肉桂9g ,干姜6g ,大枣20g 。每日1剂,水煎,早晚分服。 二诊(8月7日):上腹不适感明显好转,嗳气减轻;大便本已转干,无未消化食物,但近日食红豆、生黄瓜后上腹不适加重,且大便质溏,日行2次;仍感头昏乏力,夜寐尚安。处方:吴茱萸5g ,党参10g ,麦冬20g ,姜半夏10g ,生甘草5g ,肉桂10g ,白芍药10g ,当归10g ,川芎10g ,牡丹皮10g ,阿胶10g ,干姜10g ,大枣30g ,柴胡10g 。水煎,每2日服1剂。 三诊(9月4日):体质量增加2kg ,面色转华,面颊黑褐斑略退,唇暗减轻;上腹不适基本消失,大便成形, 胃纳佳;头昏乏力改善,睡眠好转,怕冷;舌淡红。予上 方去柴胡,7剂。水煎,每2日服1剂。 1.2辨治分析 1.2.1方证解析从经方医学体质学角度来看,本案患者体瘦、肤色黄白,且唇暗淡、舌淡嫩、遇凉易泻,可判定其基础体质为桂枝体质。初诊用桂枝汤与四逆 散、 半夏厚朴汤合方,取得近期疗效;在消化系统功能改善后,改用温经汤。前者为对症治疗,后者为体质调治,体现了黄师对病治疗与体质治疗、局部治疗与整体治疗的有序思路。 1.2.2类证鉴别黄师认为,桂枝体质的浅表性胃炎临床常见方证有桂枝解郁汤(即该案初诊方)证、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黄连汤证。前两方证常有柴胡的气郁兼夹证,且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常伴有失眠、胸闷等神经精神症状,而黄连汤证则是桂枝证与黄连证的并见证,必然见烦而痞、烦而悸、烦而利等诸热象,临床不难区别。 1.2.3经验拓展温经汤的治疗作用较多,尤以调节神经—内分泌系统为著。该患者的消化系统及全身不适症状,可以认为是更年期后期的机体功能衰退的表现。黄师指出,夏至后,尤其是秋、冬季,温经汤的使用机会增多。温经膏是更年期前后及初潮女孩月经不调者的调理佳品。但需要注意的是,体形肥美且壮实、营养状态好、面色红润者及浮肿者勿用。 温经汤的临床应用有三,即与其经典方证相吻合者的应用、对病的治疗,及对相应人(体质)的应用。对病的治疗,指温经汤可作为调整雌激素、孕激素低下状态的妇产科疾病的专方使用,即作为“下丘脑—垂体—卵巢—子宫轴”的功能振奋剂来使用。对人(体质)的应用,指该方对温经汤体质者有整体改善作用。该体 · 03·

王孟英医案分析

王孟英医案分析

原文 何氏妇年未四旬,于庚戌冬患腹胀善呕,或云寒凝气(否)滞,宜吸鸦片烟以温运之,及烟瘾既成,而病如故。或云冷积也,莫妙于(渐断)蒜罨。往夏遂以蒜杵如泥遍涂脊骨,名曰水灸。灸后起疱痛溃,骨蒸减餐,其胀反加,经乃渐渐。招越医庄某治之,云劳损也,进以温补,病乃日甚。复邀张凤喈(jie)、包次桥、姚孟斋诸人视之,佥云劳损已成,或补阴、或补阳,服至冬令。便泻不饥,骨立形消,卧床不起。今春请神方于各乩(ji)坛,皆云不治。其夫因蒲艾田荐于许信臣学使,随任广东,家无主意,束手待毙而已。蒲闻而怜之,为屈孟英一诊,以决危期之迟速,初无求愈之心也。切其脉弦细数,循其尺索刺粗,舌绛无津,饮而不食,两腿肿痛,挛不能伸,痰多善怒,腹胀坚高,上肤黄粗,循之戚戚然,昼夜殿屎,愁容黎瘁,小溲短涩而如沸,大便日泻十余行,脉色相参,万分棘手,惟目光(相凌)炯炯,音朗神清,是精气神之本实未拨。病虽造于急中之急,却非虚损之末传也。殆由木土相凌,为呕为(瞋)胀,洋烟提涩其气,益令疏泄无权,蒜灸劫耗其阴,更使郁(热闪烁)攸内烁,进以温补,徒为壮火竖(贴)帜而涸其津,溉以滋填,反致运化无权而酿成泻,固之涩之,煞费苦心。余谓赖有此泻,尚堪消受许多补剂,纵临证心粗,不询其泻出之热而且腻,岂有肾虚脾败之泻,可以久不安谷而延之至今乎?夫人,气以成形耳,法天行健,本无一息之停,而性主疏泄者肝也,职司敷布者肺也,权衡出纳者胃也,运化精微者脾也,咸以气为用者也。肝气不疏,则郁而为火;肺气不肃,则津结成痰;胃气不通,则废其容纳;脾气不达,则滞其枢机,一气偶愆,即能成病。推诸外感,理亦相同,如酷暑严寒,人所共受,而有病有不病者,不尽关乎老小强弱也,以身中之气有愆有不愆也。愆则邪留著而为病,不愆则气默运而潜消。调其愆使其不愆,治外感内伤诸病,无余蕴矣。今气愆其道,津液不行,血无化源,人日枯瘁,率投补药,更阻气机,是不调其愆而反锢其疾也。疾日锢而腹愈胀。气日愆而血愈枯,或以为干血劳,或以为单腹胀,然汛断于腹胀半年之后,是气愆而致血无以化,非血病而成胀矣。既胀而驯致腿肿筋挛,不可谓之单胀矣。肿处裂有血纹,坚如鳞甲,显为热壅,不属虚寒。借箸而筹,气行则热自泄,首重调愆,展以轻清,忌投刚燥;热泄则液自生,佐以养血,须避滋腻,宜取流通。徐洄溪所谓“病去则虚者亦生,病留则实者亦死”。勿以药太平淡,而疑其不足以去病也。艾田云:薛一瓢谓“人须修到半个神仙身分,才可当得名医二字。聆君妙论,不愧名医”。于是以沙参、竹茹、丝瓜(汤煎药)络、银花、楝实、枇杷叶、冬瓜皮、黄柏、当归、麦冬、枸杞、白芍出入为方,用水露煮苇茎、藕汤煎药。服四剂,脉柔溲畅,泻减餐加。乃参以西洋参、生地、黄连、花粉、薏苡、栀子之类,又六剂,舌色渐淡,腿肿渐消。服至匝月,忽然周身汗出溱溱,而肿胀皆退,舌亦津润,皮肤渐蜕,肌肉渐生,足亦能伸,便溺有节。并不另授峻补,两月后可策杖而行矣。天时渐热,服药已久,以虎潜丸方熬为膏,用藕粉漂捣成丸,因丸剂皆药之渣质,脾运殊艰,孟英凡治阴虚须滋补者,悉熬取其精华,而以可为佐使者和之为丸,

鼻窦炎诊疗指南

定义 鼻窦炎是一种常见的急慢性炎症性疾病,与其他常见病如变应性和非变应性鼻炎、哮喘、鼻息肉、对阿司匹林高敏反应性、肺囊性纤维化增生性病变、纤毛功能异常、免疫功能缺陷、呼吸道感染、中耳炎、口腔疾病等相关联。根据鼻窦炎的分型、病因及相关的病理生理学改变选择适当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对提高疗效和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由于鼻窦炎可以就诊于除耳鼻咽喉科以外的其他专科,如过敏专科、呼吸科及儿科,因此对鼻窦炎和鼻息肉的诊断及治疗建立统一的认识和标准尤为重要。 分型 1.急性鼻窦炎突发性出现鼻窦炎症状且病程少于12周。急性鼻窦炎在一年内可发生数次,但是在两次发作间期必须无症状。急性鼻窦炎主要是由感冒/急性病毒性感染所致,但急性病毒性鼻窦炎的病程一般少于10d,如果5d后症状加重,或症状持续超过10d,可诊断为继发病毒性急性鼻窦炎 在临床上,急性细菌性鼻窦炎(acute bacterial rhinosinusitis)主要是指患者出现以下症状,如脓性鼻涕(双侧多见),发热(38℃以上),血液检查时出现红细胞沉降率(ESR)和C-反应蛋白增高等。该病的发病率很低,有报道5%~13%患有急性病毒性鼻窦炎的儿童有可能继发细菌感染[4],而在成人中其发病率则更低。 2. 慢性鼻窦炎指症状持续超过12周的鼻窦炎。慢性鼻窦炎可分为慢性鼻窦炎伴发息肉和无伴发鼻息肉两个亚组。慢性鼻窦炎的病因比较复杂,除了常见致病原(病毒、细菌、真菌等),还有其他许多因素如基因(或遗传)、纤毛功能异常、细菌生物膜、骨炎、免疫功能低下或缺陷、哮喘、对阿司匹林高敏感、内分泌功能失调、过敏、解剖、环境和医源性(如既往不适当的药物和手术治疗)等。 鼻息肉和鼻窦炎一样,同属于鼻和鼻窦黏膜炎症性疾病。有些研究试图通过检测和分析鼻息肉及鼻窦炎黏膜中T细胞的功能,或炎症性标记物(如细胞因子、趋化因子和炎症性介质等)的改变来区分这两种疾病,但是到目前为止,从疾病的特征上还很难将鼻息肉从鼻窦炎中区分出来。所以目前的共识是将鼻息肉看作慢性鼻窦炎的一个亚型。但是,为什么鼻息肉只在一部分慢性鼻窦炎患者中发生且为何具有如此高的复发率还有待更深入的研究来阐明。 与鼻窦炎一样,鼻息肉的严重程度可分为轻、中、重度,根据(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进行区分。根据鼻内窥镜检查结果,鼻息肉的大小还可以分为以下四个类型:0,没有鼻息肉或息肉样变;1,鼻息肉仅出现在中鼻道内;2,鼻息肉已经延伸到中鼻道以外,但仅局限于下鼻甲上方的鼻腔内;3,鼻息肉已经延伸到鼻道底部。 3鼻窦炎诊断和治疗要点 3.1急性鼻窦炎 3.1.1诊断急性鼻窦炎可通过病史分析,尤其是主要症状发生和持续时间的分析来进行诊断。急性鼻窦炎通常发生在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如病毒感染)之后,其鉴别诊断的重点在于区别其他类似疾病,如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变应性鼻炎(过敏性鼻炎)、口腔或牙源性疾病以及慢性面部疼痛综合征等。此外,对急性鼻窦炎所引发的严重并发症,如眶周水肿/脓肿和视觉障碍等应予以重视。 急性鼻窦炎的症状:指由鼻和鼻窦黏膜炎症反应引起的至少以下两个临床症状,如鼻塞,流鼻涕(前或后鼻孔),前额和(或)面部疼痛或胀痛,以及嗅觉功能减退或丧失等,其中鼻塞或流鼻涕是必不可少的症状之一。 急性鼻窦炎的体征:包括①鼻腔检查:是否出现鼻黏膜充血、水肿和脓性分泌物等;②口腔检查:是否出现后鼻孔脓涕;③注意排除牙源性感染。 急性鼻窦炎的常见并发症及体征:包括眶周水肿/充血,眼球移位,复视或视力下降,眼肌

急慢性鼻窦炎的中医治疗

急慢性鼻窦炎的中医治疗 (谭敬书、李凡成、徐绍勤经验) 西医认为本病是鼻窦黏膜的化脓性炎症,有急、慢性之分。中医称鼻渊(急性鼻渊、慢性鼻渊),或称脑漏、脑崩、脑渗、脑泻等。 古代文献中,《内经》最早述及本病。如《素问·气厥论》说:“胆移热于脑,则辛頞鼻渊。鼻渊者,浊涕下不止也。”又《素问·至真要大论》说:“少阴之复,懊热内作......甚则入肺,咳而鼻渊。”指出了胆、肺之热可致鼻渊。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卷四说:“鼻流浊涕,是脑受风热。”陈实功《外科正宗》卷四说:“脑漏者,又名鼻渊,总因风寒凝入脑户,与太阳湿热交蒸乃成。”指出了风寒、风热、湿热是鼻渊发病的原因。张介宾《景岳全书》卷二十七谓:“其有脑泻既多,伤其髓海,则气虚于上,多见头脑隐痛及眩运不宁等症。此非补阳不可,宜十全大补汤、补中益气汤之类主之。”清代,陈士铎《辨证录》卷三说:“夫脑漏者,即鼻渊也,原有寒、热二症,不止胆热而成也......盖涕臭者热也,涕清而不臭者寒也。热属实热,寒属虚寒。兹但流清涕而不腥臭,正虚寒之病也。”许克昌《外科证治全书》卷二说:“鼻流浊涕,经年累月不止,当别寒热......涕清不臭觉腥者,属虚寒,用八味地黄丸加川芎、升麻、苍耳子,所以用肾药者,脑属肾也。”指出了鼻渊属虚寒的病机证治。费伯雄《医醇賸义》卷二说:“脑漏者,鼻如渊泉涓涓流涕,致病有三:曰风也、火也、寒也。”概括了前人对鼻渊病因的认识。 辨证论治: 1、肺经热邪,宜清肺通窍鼻为肺之外窍,热邪蕴积于肺,常上灼鼻窍而为涕为渊。《素问·至真要大论》说:“少阴之复,懊热内作......甚则入肺,咳而鼻渊。”肺热熏灼窦窍而成鼻渊病机主要有三,治亦有别。 一为风热袭表,客于肺卫,治当辛散风热,可以苍耳子散合银翘散加减,常用药物,苍耳子、白芷、辛夷、黄芩、桑白皮、赤芍药、连翘、荆芥各10g,金银花、天花粉各15g,薄荷、甘草各6g。二为风邪中人,多来疾去速,且易化热化火,故较多见的为风去而肺热壅盛。风寒犯表亦常从火化,郁伏于肺。当视火热之微甚,选用《医宗金鉴》之黄芩汤。常用药物,黄芩、栀子、桑白皮、知母、天花粉各12g,赤芍药12g,连翘、白芷、桔梗各10g,甘草各6g。或在麻杏石甘汤重用石膏基础上,并入苍耳子、辛夷、黄芩、鱼腥草、芦根等清肺泻热,通窍排脓。三为病久肺气已虚,而热邪未清,病者具肺气虚的表现,然鼻涕黄黏缠绵,鼻黏膜红,应益气与清热并举,以《永类钤方》之补肺汤加减,清补兼施,此时切忌大剂苦寒清泻或骤用温补,以免犯虚虚实实之戒。常用药物,党参12g,当归6g,生黄芪20g,白芷、紫菀、桑白皮、黄芩各10g,鱼腥草、芦根各12g。 2、胃火上炎,重清泻阳明鼻渊之急者多缘于火热,有肺、胆、胃热之分。阳明胃热蒸灼窦窍而成鼻渊,局部可见涕黄浊量多,鼻塞甚,嗅觉差,鼻甲肿胀,黏膜深红而干,头痛明显,鼻窦相应部位有叩、压痛或红肿。全身常具发热,口渴引饮,口臭,牙龈红肿,便秘、尿赤等症。明·张三锡《医学准绳六要》谓:“浊涕如渊,《内经》谓胆移热于脑,则辛頞鼻渊,要皆阳明伏火所致”;明·张介宾《景岳全书》说,鼻之“经络所致,专属阳明”。诸经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