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有机化学基础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

有机化学基础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

有机化学基础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
有机化学基础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

新课标《有机化学基础》教材分析及高三复习建议

金坛四中高三化学备课组

新课标《有机化学基础》主要是通过各种探究活动让学生研究有机物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应用,认识研究有机化学的一般方法,增进学生对实验在科学探究中重要性的认识并发展他们的实验技能,增强学生学习有机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认识有机化学对提高人类生存质量、促进社会发展和科学进步、提高人类社会文明发达程度所发挥的重大作用,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和研究化学的志向,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基于此设置意图,教师设计复习教学目标时应更关注学生较高层次的科学素养的培养。

一、新课标中《有机化学基础》的组成与定位。

有机化学是化学学科的一个重要分支,《有机化学基础》是新课标的6个选修模块之一,是为对化学及其相关专业感兴趣的学生开设的。该课程模块中包括有机化合物的组成与结构;烃及其衍生物的性质与应用;糖类,氨基酸和蛋白质;合成高分子化合物四个主题内容。

1、有机化合物的组成与结构的地位与作用

有机化合物的组成与结构是有机化学的重要内容,是学习和研究有机化合物性质的必备基础。对于了解有机物的组成、结构、特点、掌握各类官能团的组成和结构特征,各类有机物的性质和主要反应,掌握研究有机化合物的基本方法,形成有机化合物的基本概念十分重要。

2、烃及其衍生物的性质与应用的地位与作用

烃和烃的衍生物是有机化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类烃的代表物的分子结构、性质、制法和应用,以及它们的性质与分子结构的关系是学习有机化学的基础。烃的衍生物知识在烃与糖类、蛋白质和高分子之间起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在有机合成中,烃的衍生物常是重要的中间体。

3、糖类、氨基酸和蛋白质的地位与作用

本主题内容与和生产、生活实际有密切的联系,通过学习有助于提高科学素养,了解食品加工生产,能源开发利用等方面的知识,有利于正确认识和处理有关营养和健康等日常生活问题。

4、合成高分子化合物的地位与作用

本主题是在学习天然高分子之后对合成高分子的进一步探讨,是以前学习的继续和深入,是前面所学有机知识的应用,是有机化学部分不可缺少的内容。

三、苏教版与旧人教版(过渡教材)的对比

1、与旧人教版章节的改变

增加:基团间相互的影响和重要有机物之间的相互转化

删去:有机物分子式和结构式的确定、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的简介和新型高分子

有机材料

四、教材特点

1、整体设置教材的结构

通过表1我们看到二种教材并未严格按课程标准的4个主题顺序编写,而是整体设置,体现了各自鲜明的特点。在编写形式上既有相对集中的课标主题内容,也有分散于各单元、章节的课标主题内容。人教版,基本按照课标主题顺序编写,把课标主题的“烃及其衍生物的性质与应用”分成二章。第二章“烃和卤代烃”主要学习“脂肪烃、芳香烃和卤代烃”,第三章主要学习“烃的含氧衍生物和有机合成”。苏教版,专题1(认识有机化合物)、专题2(有机物的结构与分类)与课标主题1对应,专题3(常见的烃),专题4(烃的衍生物)与课标主题2对应,专题5(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与课标主题3对应,对课标主题4(合成高分子化合物)不单独设立相应的专题而是分散渗透在各单元中。

2、学习栏目设置多样化,体现鲜明的时代特征

二种教材都设置了多种学习栏目,强调学习过程、方法和科学探究,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重视问题的解决过程及科学方法。同时二种教材在内容的选择上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如“质谱仪、元素分析仪在有机化合物的组成分析中的应用;手性化合物的合成与应用等”。并且二种教材通过各自的一些学习栏目如:人教版的“科学视野”、“资料卡片”,苏教版的“拓展视野”,为学有余力的同学进一步学习提供条件。

3、图文并茂可读性增强

二种教材均使用了大量图表,图文并茂,可读性大大增强。其中人教版的实验装置及现象图多这对学生正确进行操作及分析现象,事后回忆均起到较好的提示作用。二种教材中均用了大量生活生产中的实物图片,有助于让学生体会到化学与生活的应用与联系。三种教材在理论、模型、分类归纳中均用了一半左右的图表,为学生“认识实验、假设、模型、比较、分类、归纳等科学方法对化学研究的作用”提供了较好的学习平台,从而降低学习的难度,比较形象的认识一些复杂的有机物,形成有机化学相关的知识网络体系。

4、注意实验探究

相对原人教版高中化学教材,新版教材均穿插了大量实验内容,且其中较多的探究性实验这在苏教版中尤为突出,总数达26个。人教版的13个探究实验较为重视实验设计能力的培养,。实验均重视了实验目的、过程及结果的讨论,一改过去照方抓药式的实验,对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和技能,体验和了解科学探究过程和方法,形成和提高创新意识有极大帮助。教材还安排了不少网上查找资料,社会调查等内容有助于学生树立科学价值观,正确认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初步树立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五、课改区07高考试题特点

1、平和新颖。

试题形式与原高考基本一致,总体上贴近学生实际,给人以平和新颖的感觉。四省区考题均有选做题出现,但难度适度。

2、既强调基础又体现能力

试题十分注重考查化学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广东的27题,海南的18、20题,山东11题,海南31题,较基础;广东28题为选做题,既要处理好信息,又要由图表分析作答,充分体现对考生能力的要求。

3、关注了课标的新增点

海南19题要要求考虑顺反异构,宁夏31题提到质谱图和红外光谱,虽然没要求考生读图,但提醒我们要关注课标的新增点。

六、高三复习教学建议

1、平日教学要紧扣《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明确教学方向,逐步和课程改革接轨。注意研究新课程下的高考命题的方式及它的模式。

2、加强基础知识和主干知识的教学,对化学基本概念、原理的内涵和本质要揭示到位;对化学用语的教学要高标准严要求。

3、注重培养学生的三种能力:“考试大纲”的能力要求中的接受、吸收、整合化学信息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解答)化学问题的能力;化学实验的探究能力。

4、注重化学知识与科技、生产、生活的密切联系。强调改变“繁、难、偏、旧”的复习内容,让学生更多地熟悉与生活、科技相联系的“活”的知识。

高中化学_有机化合物的合成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有机物碳骨架的构建方法。 2.掌握常见官能团的引入、转化方法。 过程与方法: 学生归纳总结,体会有机化学合成的重要应用。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知道有机合成的基本程序和关键,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1.理解有机物碳骨架的构建方法。 2.掌握常见官能团的引入、转化方法。 【教学方法】学生交流讨论,总结归纳,小组合作。 【教学过程】 【引课】提起零食,大家无不垂涎三尺,因为它们酸辣可口、香甜美味,正是使用了食品添加剂, 食品才能丰富多彩,一种重要的食品防腐剂——山梨酸,今天我们接到一个重要的课题任务,以乙烯为原料合成山梨酸,在合成有机物时,首先要考虑什么问题?关键问题是什么?【学生】通过预习,提出本节课的重点:物碳骨架的构建方法和官能团的引入、转化方法。【课堂探究】 探究一:碳骨架的构建 思考并讨论:增长碳链和减短碳链有哪些方法? 探究二:官能团的引入和转化 1.官能团的引入 在碳链上引入卤素原子的途径:; 在碳链上引入羟基的途径:; 在碳链上引入羰基的途径:; 在碳链上引入羧基的途径:; 2.官能团的转化 归纳总结: 【当堂训练】 1.下列反应不能使有机分子碳链增长的是()

A.醛、酮与HCN的加成反应B.羟醛缩合反应 C.卤代烃与炔钠的取代反应D.烃的裂化、裂解反应 2.下列反应不能在有机分子中引入羟基的是() A.乙酸和乙醇的酯化反应B.聚酯的水解反应 C.油脂的水解反应D.烯烃与水的加成反应 3.在下列反应中,不可能在有机物中引入羧基的是() A.卤代烃的水解B.腈(R—CN)在酸性条件下水解 C.醛的氧化D.烯烃的氧化 【反思感悟】 【作业】1、完成学案(巩固练习) 2、查阅资料合成山梨酸。 学情分析 学生已有的知识:通过第二章的学习, 学生已经对物质间的转化已有了初步的认识,各类物质间的转化,各物质的化学性质已基本掌握。比较全面整合有机化合物、官能团、结构、反应、性质、转化和合成之间的关系,深刻体会有机化学的内在联系和创造价值。 学生已有的能力状况:学生初次通过分析物质结构预测物质性质,熟练程度还不高,运用“交流、研讨”引导他们分析合成物质的结构,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阅读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三

阅读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三 (三)预设与生成相得益彰 传统的语文教学,教材是教学活动的"圣经";,教师是主角,把自己对文本的理解灌输给学生,教学活动完全按着教师预设的路径推进,无视课堂生成。新课程要求实现由"教教材";到"用教材教";的转变,教材不再是"圣经";,而是发展学生语文素养的一个凭借。于是,有些教师在预设中更多地关注教学设计多样化,生生互动、多媒体运用、学科整合、拓展延伸等,忽略了对文本的深入钻研,导致语文课堂上,教学形式花样翻新,语文的本体地位淡化甚至失落。更有些教师,误认为"预设";就是"牵引";,课前不作充分的预设,课上又缺少对生成的调控意识与能力,课堂成了一盘散沙,把"自主学习";与"放任自流";混为一谈。 课堂教学是有目标、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学生是能动的、活跃的人。教师的预设很重要。但只关注教路,或只注重学习形式的预设都是有失偏颇的。教师的预设要力求充分、科学。由于教学过程存在着许多不确定性,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把握生成,及时调控也是必不可少的。 1. 充分、科学地预设。 (1)目标预设--以人为本,发展语文素养。 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是预设的立足点。每一堂课的预设,教师不能仅仅考虑让学生读懂什么内容,体会什么情感,用什么形式学,而应根据年段特点和学生认知水平,尤其结合文本特点,思考本课可以侧重发展学生哪些语文素养:知识能力还是情感态度,语感培养还是学习方法的获取 (2)文本预设--深入研读,挖掘文本资源。 新课程理念下,教材尽管不是"圣经";,但它仍然是发展学生语文素养最重要的资

源。教师要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应深入研读文本,做文本的知音,经历反复阅读教材、仔细查阅资料、由冥思苦想到豁然开朗的过程,凭借自己广泛的阅读和丰厚的积淀、修养,对文本作准确、深刻、独到的解读,唯其如此,教师才能充分挖掘文本资源,创造性使用文本,精心设计,寻找到教材与发展学生语文素养的适当有效的结合点。 (3)学路预设--了解学情,确立学习路径。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教师预设时,心中始终要有学生,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已有语文知识、学习能力等),以"蹲下来";的心态去研究学生的学习活动。教师在与文本充分对话,拥有属于自己的独特感受和独到见解后,还需以童心(站在儿童的角度)去阅读、去感悟,将心(师)比心(生)与文本进行心灵对话,而后,细细揣摩学生喜欢学什么?喜欢怎样学?在学习中会遇到哪些困难?怎样的学习路径才利于激发学习兴趣?怎样的实践平台才利于学生素养的发展?从学生的需要出发,从学生学习语文的规律出发,科学地预设与学生、学习内容和学习情境相适合、切合的学习形式,学习方法,学习路径和阅读思考的话题等。 (4)生成预设--充分预测,有效引领学习。 学生是鲜活的个体,课堂是动态的过程,在师生与文本对话、思维碰撞过程中,会发生许多不可预测的情况,这就要求教师对课堂可能生成的状况、学生学习过程中可能生成的个性化体验等进行充分的、富有前瞻性的估测,预设不同的学习路径和不同的应对方案。 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老师执教《林冲棒打洪教头》,在检查学生初读情况时作这样的设计:相机教学生字新词。① 依草附木:可用移序法,变成"依附草木";,用语境解词法教学,补充"惊天动地";等动宾式词语。② 拨草寻蛇:可让学生上台表演"拨";和"拔";的动作,用动作表演法教学。③ 踉跄:可根据形声字的特点,据形旁以动作演示来解词。而在引导学生精读体悟时,教师又作如下设计:读了这篇文章后,你觉得林冲是怎样的一个人?板书:()的林冲。请同学在括号内填上有关词语。(能填一个词,不错;能填两个词语,不简单;能填三个词语,了不起。学生可能填:谦虚、礼让、机智、勇敢、武艺高强、含而不露、刚正不阿、镇定自若)学生每填一个词后,即让学生讲出填这个词的原因,然后通过感情朗读相关的句子来强化印象。这部分教学的设计,一方面突显了多元解读,教师紧扣文本,以"什么样的林冲";这样的问题,激活学生的思维,启发学生透过文本语言,读出属于自己的感受,而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学生对文本中的人物逐渐有了丰富的、立体的认识。另一方面,教学设计又体现了教师预设的包容性与科学性。什么样的林冲,什么样

浅谈电负性在有机化学教学中的作用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0913716661.html, 浅谈电负性在有机化学教学中的作用 作者:史瑞欣孙才英于朝生彭涛安立华廖丽霞施连旭张岩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2017年第06期 摘要:本文对元素电负性在大学基础有机化学教学中的作用进行了分析,阐述了利用电负性帮助学生建立有机化学思维方式的教学方法,并对教师在有机化学反应机理教学中应注意的主要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电负性;有机化学;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6-0192-02 在大学有机化学的教学中,有机化学反应机理的内容繁杂、抽象、易懂难记,更难以应用,因此往往成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要难点[1]。为了使学生能够真正理解各类有机反应 发生的原因、反应历程及相关规律,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一直在努力寻找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有机化学反应机理。通过长时间的教学实践,笔者发现,学生能够很好地理解元素电负性的意义,并以它作为一种有力的工具灵活地运用这一概念去进一步学习和理解有机化学的其他理论知识,在学习中往往能够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 电负性概念最早由Pauling(鲍林)在1930年提出,定义为“分子中原子将电子吸引向它 自身的能力”[2]。在随后的几十年里,化学家对电负性的研究经久不衰,至今已提出几十种电负性标度[3-7]。在基础有机化学的教学中,对有机物分子中原子及基团电负性的讨论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下面笔者将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对电负性在大学基础有机化学教学中的重要性进行探讨,并提出自身在教学过程中的一些体会,希望与同行进行交流。 一、电负性是学生建立有机化学思维方法的基础 学生在大学阶段学习有机化学时,会明显感到与中学化学的学习存在比较大的区别,中学有机化学教材的编写基本上沿用的是实验感知式和事实陈述式的叙事方法,主要是基于表象和经验的归纳与概括,鲜有对结构与性质关系的深入探究[8],因此很多学生会沿用这种思维习惯,认为大学有机化学的学习主要也是靠对各类有机物化学性质及其反应式的死记硬背。在这种情况下,应从开始学习有机化学时就要向学生强化“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反映结构”这一思想。为了使学生不会对结构与机理问题产生畏难心理,在学习本课程的最初阶段,从一个学生并不陌生并且容易理解的角度开始分析有机化学问题是非常重要的。元素的电负性正是学生开始试着去分析有机化学问题的一个合适的开端。在介绍电负性这个概念时,笔者会向学生强调,电负性的本质是原子核对核外电子的吸引能力(主要是价电子)。对于学生来说,以学生已有的物理与化学的知识储备,对这个概念的理解并不困难。以此为出发点,学生会继续学习共价键的极性、分子的极性、共价键的断裂方式、有机化学反应类型等内容。在这一过程中,

高中化学必修2第三章《有机化合物》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第三章《有机化合物》教材分析与教 学建议 一、本章节内容的地位和功能 必修模块的有机化学内容,是以典型有机物的学习为切入点,让学生在初中有机物常识的基础上,能进一步从结构的角度,加深对有机物和有机化学的整体认识。选取的代表物有甲烷、乙烯(制品)、乙醇(酒)、乙酸(醋)、糖、油脂、蛋白质等,这些物质都与生活联系密切,是学生每天都能看到、听到的,使学生感到熟悉、亲切,可以增加学习的兴趣与热情。 必修模块的有机化学具有双重功能,即一方面为满足公民基本科学素养的要求,提供有机化学中最基本的核心知识,使学生从熟悉的有机化合物入手,了解有机化学研究的 各个方面, 象和物质用途; 好最基本的知识基础 研究方法,激发他们深入学习的欲望。 二、内容结构与特点分析

本章的内容结构可以看成是基础有机化学的缩影或概貌,可表示如下: 这些典型代表物,基本涵盖了基础有机化学的各类物质,以期使学生能从中了解有机化学的概貌。 根据课程标准和学时要求,本章没有完全考虑有机化学本身的内在逻辑体系,主要是选取典型代表物,介绍其基本的结构、主要性质以及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较少涉及到有机物的类概念和它们的性质(如烯烃、芳香烃、醇类、羧酸等)。为了学习同系物和同分异构体的概念,只简单介绍了烷烃的结构特点和主要性质,没有涉及烷烃的系统命名等。 教材特别强调从学生生活实际和已有知识出发,从实验开始,组织教学内容,尽力渗透结构分析的观点,使学生在初中知识的基础上有所提高。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内容,教材增加了章图、结构模型、实验实录图、实物图片等,丰富了教材内容,提高了教材的可读性和趣味性。 为了帮助学生认识典型物质的有关反应、结构、性质与用途等知识,教材采用了从科学探究或生活实际经验入手,充分利用实验研究物质的性质与反应,再从结构角度深化认识。如:甲烷、乙烯的研究,乙醇结构的研究,糖和蛋白质的鉴定等,都采用了较为灵活的引入方式。同时特别注意,动手做模型,写结构式、电子式、化学方程式;不分学生实验和演示实验,促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 总之,本章教学中应该主要把握以下三点: 1. 教材的起点低,强调知识与应用的融合,以具体典型物质的主要性质为主; 2. 注意不要随意扩充内容和难度,人为增加学生的学习障碍,以下内容暂不宜拓展: 3. 尽量从实验或学生已有的生活背景知识出发组织或设计教学,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到有机化学就在他们的实际生活之中。 三、本章学业评价标准

有机化学基础教学计划

有机化学基础教学计划 4、使学生掌握化学基本知识和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 1、有机化学有关烃类物质的知识; 2、有机化学有关烃的衍生物的知识; 3、有机化学中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 4、有关糖类、油脂、蛋白质的知识 ; 5、有关合成材料的知识 ; 6、常见有机物的实验室制法、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实验设计与改进; 7、有机化学基本计算 三、教学重点 1、有机物分子的结构、性质、制法和用途; 2、各类有机反应的特点的理解 3、有机化学实验设计与改进的基本思路; 4、有机化学计算的基本方法; 四、教学难点 1、使学生建立有机化学概念,使有机化学知识系统化; 2、揭示事物的本质及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的规律; 3、有机化学实验设计的基本思路; 4、有机化学计算方法的多样性及解题思路的清晰、准确性。 五、教学方法

1、以实验为基础 2、以引导、启迪为主线 3、以学生自学、思考为重点 4、以训练为主导 5、以现代化工具手段 6、以“活”、“新”为原则 7、以“激发兴趣”、“熟练掌握”、“形成系统”、“灵活运用”为目的。 六、教学进度 第五单元烃……………………………………………………9课时第六单元烃的衍生物…………………………………………12课时 期中复习及考试…………………………………………………3课时 第七单元糖类、油脂、蛋白质………………………………3课时第八单元合成材料……………………………………………3课时学业水平测试复习及考试指导………………………………24课时有机化学基础教学计划二:20**年度第二学期高二化学《有机化学基础》教学计划(3249字) 一、指导思想 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紧跟学校教学工作计划,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目标,抓好常规教学,夯实基础,不断优

浮力教材分析和教学设计

《浮力》教材分析及教学设计 忻州市第十二中学马志勇 一、教材分析 1.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浮力概念贯穿本章始末,与人们的生活密切联系,所以浮力概念的建立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对物体浮沉和浮力产生的原因的研究,需要综合应用旧知识来解决新问题,因而对理论分析和推理论证能力要求提高了。而初中生侧重于对直观现象进行具体、形象的思维来获得知识。因此这两个知识点是本节课的重点与难点。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 (2)知道浮力的方向。 (3)知道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 (4)知道浮力的应用。 2.过程和方法 (1)通过观察,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 (2)通过收集,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 (3)通过实验探究,知道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初步认识浮力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2)初步建立应用浮力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意识。

三、学情分析 浮力现象是学生在生活中比较熟悉的,也是他们容易发生兴趣的现象。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充分发挥演示实验的作用,迎合他们好奇、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初中生的思维方式要求逐步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通过理论分析和推理判断来获得新知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当然在此过程仍需以一些感性认识作为依托,可以借助实验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以便学生理解和掌握。 四、教学方法 作为自然科学的规律课,教材的编写思路一般是 无论从方法论的角度还是对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获得信息的分析,都表明这种方法是行之有效的,因此,本课的教法主要是“开放情境、引导探究”,而学法主要是让学生“亲身体验,在探究中学习”。这节课综合应用目标导学、分组实验、直观演示实验、讲授和讨论并辅以电教多媒体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这已列为《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中学物理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初中物理教学目的之一,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教学中创设物理情境让学生参与实验设计,边动手边思考。从实验数据总结出结论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五、教学程序(拟分两课时讲解) 教学中要以了解、学习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为基础,掌握知识为中心,培养

“平面向量”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平面向量”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一、内容与要求 (一)本章内容 向量这一概念是由物理学和工程技术抽象出来的,反过来,向量的理论和方法,又成为解决物理学和工程技术的重要工具,向量之所以有用,关键是它具有一套良好的运算性质,通过向量可把空间图形的性质转化为向量的运算,这样通过向量就能较容易地研究空间的直线和平面的各种有关问题。 向量不同于数量,它是一种新的量,关于数量的代数运算在向量范围内不都适用。因此,本章在介绍向量概念时,重点说明了向量与数量的区别,然后又重新给出了向量代数的部分运算法则,包括加法、减法、实数与向量的积、向量的数量积的运算法则等。之后,又将向量与坐标联系起来,把关于向量的代数运算与数量(向量的坐标)的代数运算联系起来,这就为研究和解决有关几何问题又提供了两种方法——向量法和坐标法。 本章共分两大节。第一大节是“向量及其运算”,内容包括向量的概念、向量的加法与减法、实数与向量的积、平面向量的坐标运算;线段的定比分点、平面向量的数量积及运算律、平面向量数量积的坐标表示、平移等。 第二大节是“解斜三角形” 。这一大节可以看成是向量知识的应用,内容包括正弦定理、余弦定理,解斜三角形应用举例和实习作业等。 正弦定理、余弦定理是关于任意三角形边角之间关系的两个重要定理,教科书通过向量的数量积把三角形的边与角联系起来,推导出了这两个定理,并运用这两个定理初步解决了测量、工业、几何等方面的实际问题,特别在这一大节中,还安排了一个实习作业,从而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数学在实际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由实际问题抽象出数学问题并加以解决的能力。 为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本章中还安排了两个阅读材料,即“向量的三种类型”和“人们早期怎样测量地球的半径”。 本章重点是向量的概念,向量的几何表示和坐标表示,向量的线性运算,平面向量的数量积,线段的定比分点和中点坐标公式,平移公式,解斜三角形等。本章的难点是向量的概念,向量运算法则的理解和运用等。 (二)本章教学要求 1.理解向量的概念,掌握向量的几何表示,了解共线向量的概念。 2.掌握向量的加法与减法。 3.掌握实数与向量的积,理解两个向量共线的充要条件。 4.了解平面向量的基本定理,理解平面向量的坐标的概念,掌握平面向量的坐标运算。 5.掌握平面向量的数量积及其几何意义,了解用平面向量的数量积可以处理有关长度、角度和垂直的问题,掌握向量垂直的条件。 6.掌握线段的定比分点公式和中点坐标公式,并且能熟练运用,掌握平移公式。 7.掌握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并能初步运用它们解斜三角形,能利用计算器解决斜三角形的计算问题,通过解三角形的应用的教学,继续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新教材的特点在本章的体现 (一)注意知识的系统性与学生的可接受性相结合 我们知道,数学是一门系统性很强的学科,知识的编排要符合逻辑顺序的要求,即后面的概念要用前面的概念来定义,后面的命题要用前面的命题来证明。不允许有循环定义,也不能有循环证明,只有这样的逻辑严格性才能保证结论的正确性和确定性。 1.以学生已有的物理知识和几何内容为背景,直观介绍向量的内容。例如,在引言中用小船的位移引入向量的概念,使学生明确向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又如,一开始就介绍向量的几何表示 有向线段,并将几何表示贯穿向量运算的始终。再如,利用物理中功的

(人教版)高二化学选修五《有机化学基础》教学计划

(人教版)高二化学选修五《有机化学基础》教学计划一、教学简析 一、研究物质层面: 必修2中只学习了几个有限的有机化合物,像甲烷、乙烯、苯乙醇、乙酸等。选修课程要丰富代表物的类型,增加新的物质——醛。其次,每一类有机物中,必修仅仅研究简单的代表物的性质,选修课程要丰富学生对一类有机化合物的认识。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明确有机物的类别。例如烃的教学,一定要能够举出多种烃的代表物的名称,以及其在自然、生活生产中是否真实的存在,掌握其应用,再例如酸,必修仅仅学习乙醇性质,还应了解其他常见醇、酚以及其物理性质、用途以及一元醇的简单命名。 从必修到选修,对有机物分类、组成和存在的认识从代表物上升到类别。也就是,不应该一到有机化学的学习,就奔着化学反应去,然后就拘泥于典型有机化合物身上。 二、从认识水平、能力和深度的层面。 对于同样一个反应,在必修阶段只是感性的了解这个反应是什么样的,能不能发生,反应有什么现象;到了选修不应该仅仅停留在描述的阶段,而要达到以下要求: 1.能够进行分析和解释:基于官能团水平,学生需要了解在反应当中官能团发生了什么变化,在什么条件下由什么变成了什么。 2.能够实现化学性质的预测:不仅能分析给定的事实,还应该对化学性质有预测性。对于给定的反应物能分析出与哪些物质能发生反应,反应产生何种产物。 3.明确结构信息:在预测反应的产物的基础上,能明确指出反应的部位,以及原子间结合方式,重组形式,应该基于官能团和化学键,要求学生了解官能团的内部结构。例如羟基的氢氧键是能够断裂的,羟基也不是孤立存在的,应该是连接在碳原子上的,而碳氧键是可以断裂,进一步,还可能了解这个原子的成键环境。这样就要求建立化学键的认识,极性、饱和性等。 因此,从必修到选修,对有机物化学性质的认识应上升到用官能团的结构及化学键变化来解释、预测反应水平。 三、从合成物质层面: 选修阶段要从碳骨架上官能团的转化来认识化学反应,这也就是从转化与合成角度认识认识反应。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反应前后化合物之间的关系,能够顺

《少年闰土》教材分析及教学设计

《少年闰土》教学设计 六年级上册 【教材解读】《少年闰土》是六年级上册第五组的一篇课文,节选自鲁迅1921年写的短篇小说《故乡》。这篇课文通过“我”对少年闰土的回忆,刻画了一个活泼可爱、机智勇敢、聪明能干、见识丰富的农村少年形象。文本语言简洁、内涵丰富,尤其是文中前后照应,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文章通过外貌、语言、动作的描写使人物形象生动鲜明,表达了“我”对闰土的赞扬与羡慕之情。 【设计理念】语文课程是以“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为基本特点的课程,是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形成和发展的课程,是以“自主、合作、探究”为基础策略的课程。所以,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要认认真真地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学会质疑,学会探究。在听说读写的语文活动中椯摩文章的表达顺序,理解词句,体会思想感情,积累语言,习得表达方法。 教学目标 第一课时 1、默读课文,椯摩文章的表达顺序。 2、2、会写七个生字正确读写“胯下、厨房、刺猬”等词语,区 分多音字“正、佛、供、畜的读音。 3、利用文中前后照应的词句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学习作者通过 外貌表现人物的方法,练习用几句话来人物的外貌特点。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并且背诵。 教学过程

课件导入,明确目标。 一、读题导入 今天,我们跟随鲁迅先生去认识一位朋友,他就是——(齐读课题)(1)“闰土“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 (2)“五行”是什么? (3)通过预习,闰土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预设:机智、勇敢、活泼、知识丰富、能干——) 二、整体感知 1、同学们抓住了闰土的特点,作者是怎样来写出人物特点的呢?,想一想,作者先写什么?接着写什么?然后写什么?最后又写什么?(回忆——相识——相处——分离) 2、思路理清了,接下来,我想听听同学们的朗读。出示: 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向一匹猹尽力地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他正在厨房里,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这可见他的父亲十分爱他,怕他死去,所以在神佛面前许下愿心,用圈子将他套住了 这畜生很伶俐,倒向你奔来,反从胯下窜了。它的皮毛是油一般的滑…… 3、生字教学,提醒同学们最容易写错的字。 三、引导质疑 生字写得不错,我们回头再读读这三段话,你发现了什么?

有机化学基础教学计划

有机化学基础教学计划 有机化学基础教学计划 有机化学基础教学计划 一、教学简析 一、研究物质层面: 必修2中只学习了几个有限的有机化合物,像甲烷、乙烯、苯乙醇、乙酸等。选修课程要丰富代表物的类型,增加新的物质——醛。其次,每一类有机物中,必修仅仅研究简单的代表物的性质,选修课程要丰富学生对一类有机化合物的认识。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明确有机物的类别。例如烃的教学,一定要能够举出多种烃的代表物的名称,以及其在自然、生活生产中是否真实的存在,掌握其应用,再例如酸,必修仅仅学习乙醇性质,还应了解其他常见醇、酚以及其物理性质、用途以及一元醇的简单命名。 从必修到选修,对有机物分类、组成和存在的认识从代表物上升到类别。也就是,不应该一到有机化学的学习,就奔着化学反应去,然后就拘泥于典型有机化合物身上。 二、从认识水平、能力和深度的层面。 对于同样一个反应,在必修阶段只是感性的了解这个反应是什么样的,能不能发生,反应有什么现象;到了选修不应该仅仅停留在描述的阶段,而要达到以下要求: 1.能够进行分析和解释:基于官能团水平,学生需要了解在反应

当中官能团发生了什么变化,在什么条件下由什么变成了什么。 2.能够实现化学性质的预测:不仅能分析给定的事实,还应该对化学性质有预测性。对于给定的反应物能分析出与哪些物质能发生反应,反应产生何种产物。 3.明确结构信息:在预测反应的产物的基础上,能明确指出反应的部位,以及原子间结合方式,重组形式,应该基于官能团和化学键,要求学生了解官能团的内部结构。例如羟基的氢氧键是能够断裂的,羟基也不是孤立存在的,应该是连接在碳原子上的,而碳氧键是可以断裂,进一步,还可能了解这个原子的成键环境。这样就要求建立化学键的认识,极性、饱和性等。 因此,从必修到选修,对有机物化学性质的认识应上升到用官能团的结构及化学键变化来解释、预测反应水平。 三、从合成物质层面: 选修阶段要从碳骨架 上官能团的转化来认识化学反应,这也就是从转化与合成角度认识认识反应。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反应前后化合物之间的关系,能够顺推,逆推。 二、教学目标任务要求 《有机化学基础》是中学化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也是高考内容的重点选考部分。它是为对有机化学感兴趣的学生开设的选修模块,该模块的内容主要涉及有机化合物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应用,共设置了三个主题:

教材分析与教学设计

Unit 2 教材分析与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是表达“频率”。Section A通过“谈论做运动的频率”,通过听力、对话练习、小调查等方式帮助学生掌握如何询问及表达有关频率的内容(做运动的频率,日常活动的频率,学习的频率等);Section B通过讨论饮食及其它生活方式,通过听力、阅读、做调查等方式,帮助学生掌握如何用频度副词综合表达信息;Self Check部分通过填空帮助学生复习所学词汇,通过开放式的写作帮助学生巩固对频度副词的掌握。 这一单元的重点在于“表达频率”。 重点词汇:always, usually, often, sometimes, hardly ever, never, how often, once, twice, three times a week, every day, milk, junk food, health, unhealthy, habit 重点句型:What do you usually do on weekends? How often do you ...? 二、教学建议 结合学生生活设计活动,例如调查学生日常活动的频率,如运动、吃蔬菜、看电视、看电影、听歌、读小说、上网等的频率,与学生探讨做某件事情什么样的频率最合适等。 在教学中可以结合图片等方式开拓学生思路,帮助学生记忆。如 vegetables 三、教学设计思路 结合学生生活设计活动,使学生在谈论自己生活的过程中掌握频度副词的用法及其它知识。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 1. 掌握如何恰当地使用频率副词及短语:always, usually, often, sometimes, hardly ever,

三角函数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

《三角函数》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 一、新旧教材对比分析 三角函数是描述周期现象的重要数学模型,在数学和其他领域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这是学生在高中阶段学习的最后一个基本初等函数。三角恒等变换在数学中有一定的应用。三角函数与三角恒等变换是高中数学课程的传统内容,因此,本模块的内容属于“传统内容”。与以往的教科书相比较,本书在内容、要求以及处理方法上都有新的变化。 1.以基本概念为主干内容贯穿本书,削枝强干,教材体系更显合理。 “标准”设定的三角函数与三角恒等变换学习目标是: (1)通过实例,学习三角函数及其基本性质,体会三角函数在解决具有周期变化规律的问题中的作用; (2)运用向量的方法推导基本的三角恒等变换公式,由此出发导出其他的三角恒等变换公式,并运用这些公式进行简单的三角恒等变换。 根据上述学习目标,在编写教科书过程中,特别注意突出主干内容,强调模型思想、数形结合思想。 “三角函数”一章,突出了三角函数作为描述周期变化的数学模型这一本质。即通过现实世界的周期现象,在学生感受引入三角函数必要性的基础上,引出三角函数概念,研究三角函数的基本性质,并用三角函数的基础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与传统的处理方法不同,这里把三角恒等变换从三角函数中独立出来,其目的也是为了在三角函数一章中突出“函数作为描述客观世界变化规律的数学模型”这条主线。 为了实现削枝强干的目标,教科书除了将三角恒等变换独立成章外,还在具体内容上进行了处理。在三角函数部分删减了任意角的余切、正割、余割,已知三角函数值求角以及符号x , arccos arcsin等内容。任意角、弧度制概念,同角三角函 x arctan , x 数的基本关系式,周期函数与最小正周期,三角函数的奇偶性等内容都降低了要求。三角恒等变换中,两角和与差的正余弦、正切公式,二倍角的正余弦、正切公式由原来的掌握减弱为能从两角差的余弦公式导出。积化和差、和差化积、半角公式都作为三角恒等变换基本训练的例题,不要求用积化和差、和差化积、半角公式作复杂的恒等变形。 根据上述考虑,本模块先安排三角函数,再安排平面向量,然后再把三角恒等变换作为平面向量的一个应用,安排在第3章,紧接着再安排解三角形的内容(放在数学5的第1章)。这样的教材体系的合理性在于: (1)以已有的集合与函数、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的知识为基础,三角函数置于其上位概念(即函数)之下,使三角函数的学习有一个好的“先行组织者”,找到一个有力的“固着点”。三角函数的学习是一种“逐渐分化”式的学习。 (2)三角函数的学习为平面向量的学习作了必要的准备,因为平面向量的某些

教材分析与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与教学设计 一、为什么要开这两门课? 所谓教材,是指教学的材料。而教科书是教学活动中最主要、最基本的教材,但不是唯一的教材。历史教材还有许多种类,如原始资料、历史地图、历史图画、历史照片、文物及模型、历史地图册、历史填图册、历史练习册、声像资料等。 新课程要求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由“教教材”转变为“用教材教”。“用教材”的起点是教材分析,终点是历史教学目标的实现。 教学要以课程标准为依据。 教材分析的意义 1、清理知识障碍 2、制定教学目标 3、确定重点和难点 4、拓展教学内容 5、选择教学方法 讲课的关键是组织好教学内容,体现在文字上就是写出教案或教学设计。组织教学内容的第一步就是做历史教材分析,它是备课的重要一环,是做好教学设计,写好教案的前提。 研究历史教材非常重要。作为中学一线教师,首先要认真研究教科书,这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也是一名教师专业化的重要途径。 研究历史教材非常重要。作为中学一线教师,首先要认真研究教科书,这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也是一名教师专业化的重要途径。 二、历史教材与教学的关系 我们不能把历史等同于历史教材,不能把历史教学等同于教历史教材。 历史教学要以历史教科书为依据,但又不能局限于历史教科书。历史教学应该向学生呈现具体生动的历史。而不是简单复述历史教材中的文字。 三、分析历史教材的一般程序与方法 (一)分析教材的编写意图和特点 (二)分析教材的知识结构 历史教材分析的重点是梳理知识结构。历史知识结构是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代典章制度、历史发展线索等历史概念组成的纵横交错的网络结构。 只有清楚地认识教材的知识结构,明确各部分知识的逻辑关系,才有可能根据教学实际和自己的经验,重新组织教材内容,整体优化教学设计,提高教学质量。 在分析教材时,要从整体和局部两方面入手,先掌握整本书的知识结构,再深入钻研每部分教材。也可以先分析每一节课的结构,再分析单元结构和整本书的结构。 1、分析、梳理一节课的知识结构 两步:第一步是阅读课文,搞清楚这节课讲了那几个方面的问题;第二步就是要具体分析这几个问题,分析每个“目”内部的关系及“目”之间的关系。 一课书的知识结构一般来说有三种类型:并列关系的结构;因果关系的结构;专题类型的结构。 2、分析、梳理一个单元的知识结构 一个单元一般讲的是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单元的知识结构取决于整本书的编写体裁。历史教材的编写一般采用通史或专题史形式。也有通史与专题史并用的。分析单元结构的方式和前面讲过的课的分析相似。 3、分析、梳理一本书的知识结构 一本书的知识结构就是由几个单元构成的历史纵向发展线索。目录呈现了全书的知识结构。只要了解每一课在纵向线索中的位置,教材的分析就能够到位。

第三章 《有机化合物》教材分析

第三章《有机化合物》教材分析 一、本章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必修模块的有机化学内容是以典型有机物的学习为切入点,让学生在初中有机物常识的基础上,能进一步从结构的角度,加深对有机物和有机化学的整体理解。选择的代表物有甲烷、乙烯(工业原料)、乙醇(酒)、乙酸(醋)、糖、油脂、蛋白质,这些物质都与生活联系密切,是学生每天都能看到的、听到的,使学生感到熟悉、亲切,能够增加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必修模块的有机化学具有双重功能,即一方面为满足公民基本科学素养的要求,提供有机化学中最基本的核心知识,使学生从熟悉的有机化合物入手,了解有机化学研究的对象、目的、内容和方法,理解到有机化学已渗透到生活的各个方面,能用所学的知识,解释和说明一些常见的生活现象和物质用途;另一方面为进一步学习有机化学的学生,打好最基本的知识基础、协助他们了解有机化学的概况和主要研究方法,激发他深入学习的欲望。 二、本章内容与过去的教材相比有什么特点: 1.教学难度降低,内容拓宽:降低双基学习要求,增强思维方法,科学方法的训练,联系社会热点问题、科技发展的成就实行STS教育。新教材对这部分知识在学习目标的要求基本上都定位在:知道、说出、举例、了解、理解等层次上,对于应用、设计、评价、掌握、灵活使用、形成、养成、具有、树立等的要求很少。 2.知识点显著减少。新教材是从人们接触的生产、生活中的实例(燃料、食品)出发,研究有机化学中的主干知识。如烃只讨论甲烷、乙烯、苯等少数几种化合物的存有、来源、重要性质及其应用,删去了烯烃、乙炔等内容,以及乙烯、乙炔等物质实验室制法等相关知识。为了学习同系物和同分异构体的概念,只简单介绍了烷烃的结构特点和主要性质,没有涉及烷烃的系统命名、同分异构的书写等。 3、烃的衍生物也仅仅研究了乙醇、乙酸、油脂、糖类、蛋白质等物质的主要性质。删 去了乙醇的消去反应、苯酚的性质、乙醛和甲醛的性质、蛋白质的盐析和变性、氨基酸的性质、对蔗糖、麦芽糖和油脂的结构也降低了要求,对淀粉、纤维素、油脂的水解降低了要求。有机合成只要求了解简单有机物的合成,也删去了高分子的合成如加聚反应等。 4、学生参与的活动内容多。注重设计化学实验,思考与交流、科学探究、学与问、实 践活动、科学视野、查阅资料等。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发表见解的习惯和创新意识。 5、重视与生产、生活的紧密结合。这部分知识的表现是以生产、生活的应用为背景, 体现了化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从教材的小标题就能够得到体现,如“来自石油和煤的两种基本化工原燃料”、“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基本营养物质”等。 6.不追求完整的知识体系。只要求从具体的物质去理解一些常见的有机化合物。对烃、

统编四下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

统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材分析 及教学建议 尊敬的各位老师: 你们好! 寒假因为疫情,让每个人的心情都倍感沉重。同时我们期待早日战胜疫情,能重新站上讲台。当下我们能做的就是静下心来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每一节课,争取在这一学期较短的时间里让学生有同样甚至更多的收获。现在,就开始四年级下册的语文教材分析。(课件1)关于教材,我们都熟知叶圣陶先生的一句话:(课件2)“教材无非就是个例子。”因为知识不能凭空得到,习惯不能凭空养成,必须有所凭借,这个凭借就是教材。这句话还有后半句是这样说的:“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就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那么,我们作为老师,一定要先吃透这个例子,才能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举一反三,借由这些例子引导学生练就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让学生具备基本的语文素养。 通过对统编教材的使用,你会发现每篇课文作为例子时指向的训练点都比较明确,我们老师常常能借助单元导语、课后习题和交流平台很快理清教学重难点。这套教材让我们感到语文教学也有线可循,不再像以往那样模模糊糊一大片难以把控教学的深浅。 我常常觉得每拿到一本新教材,开始一学期的语文教学,就好像是

开启一个全新的语文学习之旅,在这个旅途中,教材里的内容就是一个个美丽的景点;而老师就像一个导游,负责行程的安排和指导;学生一定是作为主体的游客,在这个旅程中充满兴趣地去探索去发现,不仅学到了很多知识,更要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精神上也得以成长。那么今天的教材分析我们就是提前到各个景点去转转,为带领学生学习做好充分准备。那么我们先来看看让我们走近教材的第一站—走进目录第一站:走近目录 (课件3)出示目录,本册教材仍然是分组编排。全册共分八个单元。每单元都包括导语、课例、语文园地三大部分。 (课件4)每组开头的导语点明本组的人文专题,并提示阅读写作学习要求。课例均围绕专题编选,分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两类,全册共有课文27篇,其中精读课文20篇,略读课文7篇。 精读课文后设有思考练习题,这些思考题往往内含本课教学的重难点,备课时要格外重视。略读课文在课文前有一段链接语,将前后课文连接起来,并提示略读课文的学习要求。在部分课文后面,安排有“资料袋”或“阅读链接”,以帮助了解相关资料或丰富学生 从目录来看,口语交际安排了四次,语文园地后面的各个栏目,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日积月累是固定栏目,识字加油站和书写提示是交叉编排的。 (课件5)这八个单元,只有第五单元是习作单元,其余七个都是阅读单元。阅读单元中比较特殊的单元有:第二单元承接四上第二单元的指导学生阅读策略的提问单元,继续引导学生试着解决提出的问

高二第二学期化学教学计划

2016-2017年高二下学期化学教学工作计划 《有机化学基础》和《物质结构与性质》 一、教学简析 (一)研究物质层面: 必修2中只学习了几个有限的有机化合物,像甲烷、乙烯、苯乙醇、乙酸等。选修课程要丰富代表物的类型,增加新的物质——醛。其次,每一类有机物中,必修仅仅研究简单的代表物的性质,选修课程要丰富学生对一类有机化合物的认识。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明确有机物的类别。从必修到选修,对有机物分类、组成和存在的认识从代表物上升到类别。 (二)从认识水平、能力和深度的层面。 对于同样一个反应,在必修阶段只是感性的了解这个反应是什么样的,能不能发生,反应有什么现象;到了选修不应该仅仅停留在描述的阶段,而要达到以下要求: 1.能够进行分析和解释:基于官能团水平,学生需要了解在反应当中官能团发生了什么变化,在什么条件下由什么变成了什么。 2.能够实现化学性质的预测:对化学性质有预测性,对于给定的反应物能分析出与哪些物质能发生反应,反应产生何种产物。 3.明确结构信息:在预测反应的产物的基础上,能明确指出反应的部位,以及原子间结合方式,重组形式,应该基于官能团和化学键,要求学生了解官能团的内部结构。例如羟基的氢氧键是能够断裂的,羟基也不是孤立存在的,应该是连接在碳原子上的,而碳氧键是可以断裂,进一步,还可能了解这个原子的成键环境。 (三)从合成物质层面: 选修阶段要从碳骨架上官能团的转化来认识化学反应,这也就是从转化与合成角度认识认识反应。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反应前后化合物之间的关系,能够顺推,逆推。 二、教学目标 《有机化学基础》是中学化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也是高考内容的重点选考部分。它是为对有机化学感兴趣的学生开设的选修模块,该模块的内容主要涉及有机化合物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应用,共设置了三个主题:

教材分析与教学设计新部编版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Unit 2 教材分析与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是表达“频率”。Section A通过“谈论做运动的频率”,通过听力、对话练习、小调查等方式帮助学生掌握如何询问及表达有关频率的内容(做运动的频率,日常活动的频率,学习的频率等);Section B通过讨论饮食及其它生活方式,通过听力、阅读、做调查等方式,帮助学生掌握如何用频度副词综合表达信息;Self Check部分通过填空帮助学生复习所学词汇,通过开放式的写作帮助学生巩固对频度副词的掌握。 这一单元的重点在于“表达频率”。 重点词汇:always, usually, often, sometimes, hardly ever, never, how often, once, twice, three times a week, every day, milk, junk food, health, unhealthy, habit 重点句型:What do you usually do on weekends? How often do you ...? 二、教学建议 结合学生生活设计活动,例如调查学生日常活动的频率,如运动、吃蔬菜、看电视、看电影、听歌、读小说、上网等的频率,与学生探讨做某件事情什么样的频率最合适等。 在教学中可以结合图片等方式开拓学生思路,帮助学生记忆。如 vegetables 三、教学设计思路 结合学生生活设计活动,使学生在谈论自己生活的过程中掌握频度副词的用法及其它知识。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 1. 掌握如何恰当地使用频率副词及短语:always, usually, often, sometimes, hardly ever,

《有机化学基础》教学计划

泸西一中高二年级下学期化学备课组工作计划 一、教学简析 1、研究物质层面: 必修2中只学习了几个有限的有机化合物,像甲烷、乙烯、苯乙醇、乙酸等。选修课程要丰富代表物的类型,增加新的物质——醛。其次,每一类有机物中,必修仅仅研究简单的代表物的性质,选修课程要丰富学生对一类有机化合物的认识。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明确有机物的类别。例如烃的教学,一定要能够举出多种烃的代表物的名称,以及其在自然、生活生产中就是否真实的存在,掌握其应用,再例如酸,必修仅仅学习乙醇性质,还应了解其她常见醇、酚以及其物理性质、用途以及一元醇的简单命名。 从必修到选修,对有机物分类、组成与存在的认识从代表物上升到类别。也就就是,不应该一到有机化学的学习,就奔着化学反应去,然后就拘泥于典型有机化合物身上。 2、从认识水平、能力与深度的层面。 对于同样一个反应,在必修阶段只就是感性的了解这个反应就是什么样的,能不能发生,反应有什么现象;到了选修不应该仅仅停留在描述的阶段,而要达到以下要求: (1)能够进行分析与解释:基于官能团水平,学生需要了解在反应当中官能团发生了什么变化,在什么条件下由什么变成了什么。 (2)能够实现化学性质的预测:不仅能分析给定的事实,还应该对化学性质有预测性。对于给定的反应物能分析出与哪些物质能发生反应,反应产生何种产物。 (3)明确结构信息:在预测反应的产物的基础上,能明确指出反应的部位,以及原子间结合方式,重组形式,应该基于官能团与化学键,要求学生了解官能团的内部结构。例如羟基的氢氧键就是能够断裂的,羟基也不就是孤立存在的,应该就是

连接在碳原子上的,而碳氧键就是可以断裂,进一步,还可能了解这个原子的成键环境。这样就要求建立化学键的认识,极性、饱与性等。 因此,从必修到选修,对有机物化学性质的认识应上升到用官能团的结构及化学键变化来解释、预测反应水平。 3、从合成物质层面: 选修阶段要从碳骨架上官能团的转化来认识化学反应,这也就就是从转化与合成角度认识认识反应。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反应前后化合物之间的关系,能够顺推,逆推。 二、教学目标任务要求 《有机化学基础》就是中学化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也就是高考内容的重点选考部分。它就是为对有机化学感兴趣的学生开设的选修模块,该模块的内容主要涉及有机化合物的组成、结构、性质与应用,共设置了三个主题: 1.有机化合物的结构与性质——烃 2.官能团与有机化学反应——烃的衍生物 3.有机合成及其应用——合成高分子化合物 在新课程“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的发展服务为中心”的核心理念引导下,教学设计就是至关重要的。 高中化学课程目标规定了学生在整个高中阶段通过化学学科的学习应达到的发展目标,整个体系由三个目标纬度(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两个目标层次(面向全体学生的与针对部分学生的)构成。体现了“培养全体学生的科学综合素养”、“科学教育为大众”等教育理念;完善了课程目标的维度;实现了与课程结构的对应。了解化学课程的总目标体系,对教师合理、全面的设计教学目标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可以帮助教师树立科学的教学理念,并将其体现于教学目标中。《有机化学基础》模块的学习安排于高中二年级,就是在初中化学与高中化学必修2“有机物”的认识基础上拓展,其目的就是让学生通过本模块的学习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