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地理_第二节 交通运输布局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地理_第二节 交通运输布局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地理_第二节 交通运输布局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地理_第二节 交通运输布局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交通运输布局——交通运输线教学设计

【课前准备】

提前一周布置学生任意选择家乡某一种交通运输线,通过搜集材料了解该交通运输线在建设时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小组内汇总做成PPT,课前进行展示交流。提前两天设计好本节课的导学案,主要呈现本节课的思维框架、学习流程、规律总结以及和学习内容相关的素材,有利于更好地指导课堂学习。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一起来学习交通运输布局第一课时—交通运输线。首先,我们先聆听一首歌,一起感受青藏铁路沿线独特的风景。播放歌曲《坐上火车去拉萨》,听完歌曲之后我们沉浸于青藏的美丽风光,但是同学们知道歌曲里涉及的青藏铁路为什么要修建吗?今天我们一起进入青藏高原,去学习认识一下青藏铁路。

【素养目标】

1.了解主要交通线类型和交通运输线区位选择的一般步骤。

2.通过对案例的学习,学会归纳和演绎的思维方法;能够对简单的区域交通运输线路进行模拟设计。(地理实践与综合思维)

3.了解青藏铁路沿线地区地理特征,分析青藏铁路建设的区位因素及其意义,培养民族自豪感。(区域认知与人地协调观)

【预习交流】

一分钟小组完善学案的自主预习。

【合作探究】一、析因究理,以例得法——青藏铁路全班分成“需求论证组、线路选择组和技术保障组”3个小组,每组探究1个问题。

1.(为何建)为什么建设青藏铁路?

2.(在哪儿建)在四个预选方案中,为什么最终选定青藏方案?

3.(有哪些自然障碍?如何解决?)从自然环境考虑,青藏铁路在建设中遇到哪些自然障碍?在铁路建设中采取哪些措施克服自然障碍?

【学生展示】

1. 需求论证组:

2. 线路选择组:

①新建线路短,投资少;

②沿线地区地势较平缓;

③沿线地质、气象灾害较少;

④技术性难题(多年冻土)较单一且已解决。

3. 技术保障组:

自然障碍:高原多年冻土,施工困难;生态环境脆弱;高原缺氧。

解决措施:热棒、铺设通风路基、以桥代路等等。

【点拨】

以桥代路在青藏铁路中的作用:避开多年冻土地段;沿线地区河谷多;

给野生动物迁徙预留通道。

【小结1】影响青藏铁路建设的区位因素

【过渡】除了青藏铁路,我国还有一条施工难度更艰难的另外一条天路—川藏铁路。接下来,播放视频,思考川藏铁路又面临了哪些困难?【合作探究】二、迁移运用,以例证法——川藏铁路

1.已有多条进藏公路,为什么还要修建川藏铁路?

2.简述川藏铁路建设面临的自然环境问题及其解决措施。

【学生展示】

1.①与公路相比,铁路运输速度快,运量大,连续性强;②与青藏

线相比,川藏铁路线路短,运输效率更高;③沿线地区资源丰富,西藏路段人口、城镇等集中,运输需求量大,辐射带动效应更强;

④作为西藏、川西的东出通道,与中、东部地区的联系更便捷。

2.面临问题:沿线山高谷深,地势起伏大;地质条件复杂,地震、

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多发;沿线地区降水集中,暴雨、山洪多发。

解决措施:采用“以桥代路”的方式。

【小结2】影响交通运输线布局的区位因素

【合作学习】三、决策明法——规划线路

右图为我国东南沿海某地地形图,思考为加强A、B、C三地的联系,政府要要在三城市之间修建铁路,请你在图中画出合理线路方案并说明理由。

【学生展示】

原因:①沿河谷延伸,地势较为平坦,建设难度小,工程量小;②线路较短;③促进内陆地区的资源开发与经济发展;④加强内陆与沿海地区的交通联系。

【点拨】路线设计一般要遵循自然条件有利、经济条件合理、技术上可行的原则,实际的路线规划和走向还会受其他因素的影响。

【小结3】影响现代交通运输线的区位因素

【联系家乡】

鲁南高铁东起日照,向西经临沂、曲阜、济宁、菏泽,设计时速每小时350公里,2019年将建成,京沪二线途经临沂,鲁南高铁与5条国家干线互联互通,临沂将迈入“高铁时代”。

播放视频,了解临沂高铁建设对临沂带来的影响,鼓励学生未来可以成为一名优秀的设计师,为家乡的交通规划作出应有的贡献。

【课堂总结】

结合板书梳理本节课的知识框架。

【质疑反思】

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怎样学的?学得怎么样?还有哪些疑惑?

【达标训练】

1.在交通运输线区位选择中起主导作用的是 ( )

A. 地貌类型

B. 经济、社会因素

C. 河流水文状

D.气候条件

2.要在下图中甲、乙两县城之间修一条公路,从经济、社会效益综合考虑,四个方案中最合理的是()

A.① B.②C.③D.④

【预习任务】

预习交通运输点的布局,以组为单位调查临沂市机场和汽车站布局的区位因素,以报告的形式提交。

学情分析

这部分内容与学生日常生活联系密切并且通过前几单元的学习,高一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读图能力、分析能力以及通过各种途径搜集相关资料的能力。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提高课堂实效是本节课的基本设计思路。交通运输这一内容的知识相对简单,学生对身边的各种交通运输线均有一定的感性认知。故在本课教学过程中,教师重在知识的引导和方法的点拨;鼓励学生充分参与课堂,积极动脑、动手、动口。教师还通过教材和相关补充材料,引导学生通过读图、分析图文信息,深挖有用信息,建构起解决相似问题的思维模式;并穿插练习进行巩固,讲练结合,实现知识的迁移,提高课堂实效。另外,为符合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主要是教师引导学生读图、析图,总结分析方法,学生自己进行验证、巩固,在活动中加强学生对本节内容的理解以及对核心基础知识的掌握。此外,在教学中如果联系自己的家乡,就会较好的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尤其是让学生自己规划家乡城市交通线时,学生的思维会处于亢奋状态,能够较好的完成教学任务。

效果分析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问题在课堂必不可少。但从目前来看,教师虽然设计很多问题,但是出现“师问,生不动”的现象,因而课堂教学效果不高。由此,教师必须优化问题设计有效实现地理课堂教学效果,让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学习,对优化问题设计提升高中地理教学效果的思考显得尤为重要。本节课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重

视了教学环节的设计,促使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课堂十分活跃。另外,通过视频、图片和歌曲的不同形式,不断变化教学方式,引进乡土地理,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欲望,挖掘自主学习意识,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进程,学生学习效率自然提高。同时,利用很多教学方法设计各种课堂教学模式,都在某种程度上提高教学质量,所以整体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但是,由于时间的关系,课堂开展比较局限,学生的个体差异容易忽略。

教材分析

《交通运输布局》这节课选自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四单元第二节,交通运输线的布局是交通运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节是第四单元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它是建立在第一节人类活动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基础上,对其中的交通运输布局等有关内容进行深入学习。本节课教材首先简单介绍五种最基本的交通运输线,并指出各种交通运输线的建设都要受到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和技术因素的影响,各种因素的影响程度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然后以“知识窗”的形式介绍了交通运输线区位选择的一般步骤;再次以青藏铁路为例探究修建青藏铁路的原因和意义、面临的自然困难与解决措施,从而引导学生学会分析和归纳影响交通运输线的区位因素。教材通过丰富多样的图片、文字和表格信息,使得学生积极参与活动探究,真正体会交通线的修建意义重大,了解在修建过程中要考虑的因素,在学习中培养区域分析的能力,有意识的树立人地协调发展的观念。

第二节交通运输布局—交通运输线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