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碳酸钠与碳酸氢钠教学设计周和坤

碳酸钠与碳酸氢钠教学设计周和坤

碳酸钠与碳酸氢钠教学设计周和坤
碳酸钠与碳酸氢钠教学设计周和坤

《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探究》教学设计与反思

化学学科周和坤

【教学内容分析】

课程标准对本节课的教学要求是:根据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实例或通过实验探究,了解钠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能列举它们重要应用。

Na

2CO

3

和NaHCO

3

的性质并非本节教学难点。与本节中“铝、铁的重要化合物”

相比难度较小。在学生原有认知水平的基础上,教师只要稍加引导,学生就很容易

理解。作为“Na

2CO

3

和NaHCO

3

的性质”科学探究,教材中所设计的实验都是简单易

做的实验,学生可以通过努力独立完成或者小组合作完成。根据以上特点,我将本节的教学目标定位在“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会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并且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自然地融入教学当中。特别是活动单的设计和使用可以启发和引导学生进行主动建构,充分发挥学生课堂主体地位,又可充分发掘教师的主导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情感。

【学生基础分析】

新教材在元素化合物部分的教学中设计了很多实验、科学探究和实践活动,目的在于使学生了解并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对比分析、猜想推断、实验设计、归纳总结的科学研究能力。学生在前两章的学习中已经对实验基本操作有了一定的认识,对物质分类、氧化还原、离子反应的分析有了一定程度的掌握,在此基础上学习这部分内容,学生将会在学习过程中更加清晰、有条理、系统化。学生自身的能力将得到较大的提高。

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对电解质溶液电离、离子反应、元素化合物的知识有了一定的认识,对生活中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应用也有了一些了解,但是知识比较简单,脉络比较零散,还未形成比较系统的研究方法。特别是“纯碱不是碱而是盐”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这些都为学生学习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奠定了基础,引导学生实验探究,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提供了保证。

【教学设计思想】

“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的教学设计中思路基于建构主义理论,教学设计始终围绕“情境”、“协作”、“会话”、“意义构建”四要素展开,希望通过设计,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创设情境和问题驱动促成师生的有效协作会话,从而实现“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的意义构建。

本节教学设计的主线是:创设情境—猜想设疑—实验探究—小组讨论--得出结论——总结内容,突出学生动手能力、合作交流能力、观察能力、对比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实验、讨论、归纳等活动中完成知识与能力的建构,体验探究实验的无穷乐趣。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对比的方法,探究归纳Na

2CO

3

和NaHCO

3

的主要性质。

过程与方法:在问题情境的驱动下,通过学生分析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让学生自主采集信息,形成科学研究的基本素养;体验实验探

究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科学的探究心和求知欲;注重实验探究,让学生在实验研究中体会合作、互助的重要性;鼓励敢于质疑、勇于创

新的精神和合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

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

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水溶液碱性和热稳定性探究

【教学方法】

以开放实验为基础的探究实验课

【教学用品】

实验药品:Na

2CO

3

(固体、溶液)、NaHCO

3

(固体、溶液)、CaCO

3

(s)、稀盐酸、石

灰水、Ba(OH)

2溶液、CaCl

2

溶液、酚酞试液等;

实验仪器:药匙、试管、试管夹、酒精灯、玻璃管、胶头滴管等。

【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知识衔接,通过所列举的性质以及日常生活的应用推断是何种物质。

让学生抢答。

过渡:碳酸钠和碳酸氢钠从物质分类的角度都可以归为钠盐,都属于强电解质,我们来实验探究它们的性质。

第二环节:综合实验探究并及时总结

1、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物理性质的探究

对比色态、溶解性、溶解热效应。

2、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化学性质的探究

①对照实验法对比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水溶液的碱性

②对照实验法对比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水溶液和盐酸的反应

③对照实验法对比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热稳定性

教学方式:①学生自主探究,小组交流。

②小组代表回答总结。

③教师补充总结(课件: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有关性质)

评论过渡: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已探究大部分,具体有哪些应用呢?

第三环节:综合应用

思考:①从实验装置的科学性、简约性等方面考虑,对比套管实验和课本上的装置图,请你对这两套装置进行评价。

②如何除去 Na

2CO

3

中的NaHCO

3

固体杂质

如何鉴别 Na

2CO

3

、NaHCO

3

固体

③石灰水中不断通入CO

2

气体,有哪些现象?请写出反应方程式。

预测:在碳酸钠溶液中通入CO

2

可生成什么物质呢?写出离子方程式。

向饱和Na

2CO

3

溶液中持续通入CO

2

可能会出现什么现象?

【教学反思】

实验探究分为三种类型:验证型实验、研究型实验、拓展型实验,呈逐步深入递进的关系。在教学设计上,我采用了设计探究过程让学生自主探究的教学方式。即:按照教材中所设计的科学探究完成实验,以验证课前准备中收集的信息(验证

Na

2CO

3

和NaHCO

3

的溶解性、溶液的碱性等性质);根据已有的知识和对物质组成结构

的认识推理猜测物质可能具有的性质,并对感兴趣的问题进行研究型实验(Na

2CO

3

和NaHCO

3

的主要化学性质);在对实验结果归纳总结的基础上,将其联系到生活实际中的问题,进行模拟实验(模拟溶洞的形成),感受化学的奇妙。希望通过这种形

式,让学生了解Na

2CO

3

和NaHCO

3

的主要性质,更主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实验意识、操

作技能、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让学生体会探究的过程,逐步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将运用此方法研究其它相似的问题。同时希望达到的情感主线是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会吸纳他人的优秀思想,学会通过反思提高个人能力和素质。

为了实现预定的目标,我精心设计了活动单发给学生,并在课前布置了预习作业,课上以小组为单位汇报、交流。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验证性实验。通过此环节,教师要教给学生研究物质性质的一种方法:查找资料→进行验证性实验→了解

物质的性质。然后教师通过分析Na

2CO

3

和NaHCO

3

的结构特点,引导学生推测它们可

能具有的性质,包括相似性和差异性。然后学生从中选取最感兴趣的内容进行探究性实验,填写活动单。此环节中,教师教给学生研究物质性质的另一种方法:分析结构特点→推测物质可能具有的性质→设计实验方案→进行探究性实验→了解物质的性质。

这里要说明的是:教材中对于Na

2CO

3

和NaHCO

3

的差异性只介绍了溶解性、溶液

碱性、热稳定性,而对与酸反应、与碱反应、与钙盐钡盐反应时,二者所表现出的差异性都没有明确要求,教师可以根据学生认知水平和学校条件自行安排。所以我在教学中,没有刻意强调这些知识,而是通过“分析结构→推测性质→实验探究”的方式让学生体验研究过程,掌握研究方法,从而将这些知识自然的融入其中。学生通过探究性实验,会发现这些差异性,在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有兴趣地学生可以在课下深入研究,实现学生个性化发展的目标。这样做,学生掌握的不只是枯燥、干瘪的“化学方程式”,而是“眼见为实”的实验现象和对过程与方法的体验和掌握。学习能力自然会提高,对知识的理解也能达到更高的层次。

从学生的反映来看,这节课大大激发了学生的研究兴趣,课下不断有学生主动找教师讨论问题,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都得到实现,教学效果较佳。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